科學精神內涵思考

時間:2022-09-01 04:15:00

導語:科學精神內涵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科學精神內涵思考

科學精神作為人類文明的崇高精神,它表達的是一種敢于堅持科學思想的勇氣和不斷探求真理的意識,它具有豐富的內涵和多方面特征。具體表現為求實精神、實證精神、探索精神、理性精神、創新精神、懷疑精神、獨立精神和原理精神。

1、求實精神。

科學認為世界是不依人們主觀意志決定的客觀存在,科學活動要求人們從事各種物質創造活動時應該遵循“實事求是”的態度,要求正確認識客觀世界的運動,因此,客觀唯實、追求真理是科學精神的首要要求。科學精神,就是徹底的唯物主義精神,也即實事求是精神。“解放思想,客觀唯實,追求真理”是科學精神的實質。科學認為世界的發展、變化是無窮盡的,因此,認識的任務也是無窮盡的。不斷求知是科學精神的要求。科學要追求真理,不盲從潮流,不迷信權威,不把偶然性當必然性,不把局部看作全體。

2、實證精神

實證精神要求一切科學認識必須建立在充分可靠的經驗基礎上,以可檢驗的科學事實為出發點,運用公認為正確的研究方法完成科學理論的構建。實證精神是一種客觀的態度,在思考和研究中盡力地排除主觀因素的影響,盡可能精確地揭示出事物的本來面目。同時,這種客觀性又必須滿足普遍性的要求,即,客觀知識必須是能夠重復檢驗的公共知識,而不是個體的體驗。實證精神,就是尊重事實、誠實正直,并進行符合邏輯的思維,是科學的重要品質。

3、探索精神。

探索精神是由作為科學研究對象的客觀世界的無限性和復雜性所決定的。研究對象永無止境,科學永無止境,科學探索永無止境,思想解放亦永無止境。科學的最基本態度之一就是探索,科學的最基本精神之一就是批判。

科學研究不僅是一種智慧的勞作,也是一種精神的探險,單靠聰明的大腦是不夠的,還需要堅韌精神,不怕失敗、不怕困難、敢于向困難挑戰的精神。科學精神是頑強執著、鍥而不舍的探索精神,古往今來,任何一項科學發現和發明,都不是憑空出現的,都經歷過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樣一個完整過程;都不是一帆風順的,都經歷過不斷探索真理、不斷追求真理、不斷堅持真理這樣一個艱難過程。馬克思曾指出:“在科學的入口處,正像在地獄的入口處一樣,必須提出這樣的要求:‘這里必須根絕一切猶豫;這里任何怯懦都無濟于事。’”科學家們正是憑著鍥而不舍、不畏艱難險阻的精神,以非凡的勇氣和毅力,孜孜不倦地探索著科學的奧秘,在科學的各個領域作出了杰出的貢獻。

4、理性精神。

理性精神是對理智的崇尚,是科學認識主體通過概念、判斷、推理、分析、綜合、歸納、演繹等邏輯性的思維活動所體現出來的。理性精神把自然界視為人的認識和改造的對象,它堅信客觀世界是可以認識的,人可以憑借智慧和知識把握自然對象,甚至控制自然過程。要求人們尊重客觀規律,探索客觀規律,并把對客觀規律的科學認識作為人們行動的指南。

科學認識的過程和對象十分復雜,單憑直觀、感覺是不能把握事物的本質和發展規律的。人們必須仰仗理性思維才能超越此岸世界并最終達到彼岸世界。提倡科學的理性,就要反對盲從和迷信。崇尚理性思考,絕非簡單拒絕或否認人們的非理性的精神世界。人們具有豐富的精神世界,不僅追求理性和真,而且追求情感、信仰,追求美和善、意義和價值。但是,如果失卻了健全理性的導引或調節,人們就容易迷失方向,就會陷入迷茫,就會產生思想和行動的盲目性、自發性。

5、創新精神。

如果說求實精神深刻反映了人們對客觀規律的探索與尊重,那么創新精神則充分體現了人類特有的主觀能動性。從實際出發,尊重客觀規律,并不是要人們墨守成規。科學精神倡導創新思維和開拓精神,鼓勵人們在尊重事實和規律的前提下,敢于“標新立異”。科學精神的本質要求是開拓創新。科學領域之所以不斷有新發明、新發現、新創意、新開拓,之所以充滿著生機和活力,就在于不斷更新觀念,大膽改革創新。因此,科學的生命在于發展、創新和革命,在于不斷深化對自然界和人類社會規律的理解。科學的突破和創新往往要受到舊思想的強烈反對,所以創新也包含著勇敢無畏精神。在科學研究中要敢于根據事實提出與以往不同的見解,科學史上重大的發現無不是一種創造思維的結果,比如,“場”的概念的建立,“黑洞”的發現等。實踐證明,思維的轉變、思想的解放、觀念的更新,往往會打開一條新的通道,進入一個全新的境界。一部科學史,就是一部在實踐和認識上不斷開拓創新的歷史。

6、懷疑精神。

懷疑精神是由求實精神引申而來,它要求人們凡事都要問一個“為什么”,追問它“究竟有什么根據”,而決不輕易相信一切結論,不迷信權威。合理懷疑是科學理性的天性,著名的科學方法論學者波普爾說:正是懷疑、問題激發我們去學習,去發展知識,去實踐,去觀察。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科學的歷史就是通過懷疑,提出問題并解答問題的歷史。在科學理性面前,不存在終極真理,不存在認識上的獨斷和絕對“權威”。懷疑精神是破除輕信和迷信,沖破舊傳統觀念束縛的一把利劍。缺乏懷疑精神,容易導致盲目輕信。懷疑精神是批判精神的前導,批判精神是懷疑精神的延伸。沒有合理的懷疑,就沒有科學的批判;而沒有科學的批判,就沒有科學的建樹。新思想是在對舊思想的否定中誕生的,真理是在同謬誤的斗爭中發展的。當然,科學的批判精神并不是形而上學的絕對否定,而是辯證的揚棄。科學精神體現了科學性與革命性、建設性與批判性的統一。

7、獨立精神。

獨立精神是對從事科學活動的主體必備的基本要求。科學產生和發展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所以要受到社會輿論、社會道德、社會政治等因素的影響。而科學作為一種理性活動,以追求真理為目標,只能實事求是,不能屈服于任何外界的壓力,所以,對于科學家而言,必須具備獨立精神;對于社會而言,則必須具備民主精神。民主是科學發育不可缺少的社會環境,民主是科學發展的必要條件;隨聲附和,或為了迎合某種需要而隨意編織自己的見解是與科學精神決不相容的。

8、原理精神。

科學是發現規律,揭示事物最本質、最普遍的原理。科學不僅要回答是什么,還要回答為什么。同時,普遍性是規律的基本特征,不具有普遍性的不是規律。科學就是根據事物的普遍性去處理事物的特殊性。最基本、最本質的,同時是最普遍、最共同的。在理性社會,人類的行為模式已經從“生產—技術—科學”轉向“科學—技術—生產”,也就是先通過科學研究,弄清事物的原理,以科學理論指導自己的行為,這是理性社會的重要特性。在門捷列夫歸納出化學元素周期表后,化學家就通過這種規律又發現了其他好幾種元素,并對物質世界的組成做出充分的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