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教學范文10篇
時間:2024-02-20 14:44:4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科學教學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小學教學資源科學教學論文
一、研究結果與分析
1.校內硬件資源的擁有情況《科學課程標準》在“實施建議”中,強調了科學教學設備和教室配置的問題。鑒于科學課是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每所學校必須開設科學專用教室,并配備相應的儀器設備”。學校內的實驗室、科學教室、圖書館、閱覽室及其配備資料等都是小學科學課程實施的硬性條件,能有助于豐富教師的課堂,為教師更好地進行教學提供支持,還有助于拓展小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針對校內硬件資源存在的問題,主要通過對教師的問卷進行了調查。從學校設實驗室、上網設備、實驗儀器、飼養條件進行調查。一是從實驗室的擁有情況看,紅河州120所農村小學中,實驗室的擁有情況不容樂觀,其中有實驗室的占20.8%,沒有實驗室的占79.2%。經過訪問大部分的學校都沒有符合國家基本標準的科學實驗室,一部分學校是把以前的自然實驗室當做現在的科學實驗室,所以空間上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另一部分學校的科學實驗室是有其他房屋改建的。二是從實驗室儀器的擁有情況看,實驗儀器很少的學校占74.2%,有一些的占11.7%,基本能滿足教學的占7.5%,齊全的占6.7%。可見教學實驗儀器是制約著紅河州實驗教學發展的瓶頸。小學科學教學儀器嚴重短缺,很多實驗課和實踐課不能正常開展,只能是紙上談兵。三是從上網設備的擁有情況來看,總體比較樂觀。“十五”期間在“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的重要工程項目中,86.7%的農村小學配備了上網設備,沒有配備的占13.3%。通過訪談這13.3%的小學也在努力達標,以盡量完善教學資源。四是從科學教學實驗室和教學儀器方面,情況不容樂觀。數據顯示種植條件沒有的占52.5%,可以用花盆種少量植物的占38.3%,有一塊地的占9.2%;飼養條件沒有的占85.0%,可以飼養1—2種小動物的占12.5%,可以飼養3種以上的占2.5%。根據訪問了解到大多數農村小學沒有專門的圖書館,更沒有有關科學教學的圖書供教師和學生閱覽。從上面的問卷和訪談中可以清楚地看出,紅河農村小學教學硬件設施資源嚴重缺乏,不利于小學科學課教學的順利進行。
2..教師對科學教學的態度情況在這樣一些科學教學條件匱乏的農村小學,在職的教師是怎樣來看待這個問題的。調查結果顯示,不動手制作教具、準備教學材料、制作教學課件的教師分別占34.2%,57.5%,51.7%。偶爾動手的分別占45%,27.5%,29.2%。有時動手的分別占17.5%,10.8%,15.8%。經常動手的分別占3.3%,4.2%,3.3%。從經常動手為科學教學制備條件教師的比例可以反映出教師對科學教育的態度不是那么理想。通過訪問,由于繁重的教學任務,考慮到學生的安全,幾乎沒有科學教師帶領小學生進行野外實踐或考察等活動。
3.學生對科學的興趣情況學生的興趣作為素材性課程資源,是能夠進入課程并對課程實施產生積極作用的課程資源。小學生對“你喜歡科學課嗎”的回答,選擇“非常喜歡”的占30%,“喜歡”占40%,“沒感覺”占16.7%,“不喜歡”占13.3%。通過訪問“進行課外觀察活動嗎?”,回答“經常”、“偶爾”、“從來沒有”的分別占12.5%、25%、62.5%,這就說明學生缺乏親身體驗自然的機會,也無法體會課外活動的樂趣。而在科學教育中學生進行課外觀察活動占很大比例。更重要的是,把學生的興趣與學生的課外觀察活動作為兩個變量進行分析后,說明小學生對科學課的興趣作為重要的課程資源沒有得到充分的重視。
二、結果討論
1.資金投入不足,儀器設備匱乏很多農村小學實驗儀器很少,甚至有的學校一套也沒有。僅有一兩套的學校,只有在老師做演示實驗時才拿出來,學生只有瞪眼睛看老師演把戲的份,沒有機會去自己親自動手實際操作,這樣的教學條件無法實現新課改中提升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素質要求。
小學科學教學自主探究教學模式
【摘要】在當前的小學教育中,教師不僅要向學生講述基礎性的理論知識,還要對學生進行小學科學的教學,從而不斷開闊學生的眼界,幫助學生樹立完善的科學意識,使學生更加熱愛科學、熱愛生活。在當前的小學科學教學中,為了提高課堂教學效果以及質量,教師需要開展自主探究式的教學模式,來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還要將自主探究教學模式滲透到小學科學的各個環節中,保證學生能夠加深對相關知識內容的印象,促進學生科學意識有效養成。
【關鍵詞】小學科學;自主探究;教學
一、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探索欲望
在小學科學教學課堂中開展自主探究式教學時,教師要立足教材中的內容,為學生創設一些問題情景,激發學生進行自主性探究的欲望,從而保證能夠激發學生對課堂知識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更有條理和有邏輯地進行知識內容的學習。教師在課堂開始之前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結合學生當前的理解能力和認知能力,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及質量,還可以充分發揮多媒體技術教學的優勢,為學生創設非常生動性的教學情景,從而保證學生能夠認識到認真學習科學知識的樂趣以及重要性,促進學生探究欲望的有效激發。教師在班級教學的過程中,要從學生內心的質疑意識入手,有針對性地擴展學生的發展曲線,讓學生根據自身的探究能力,深入挖掘存在于課本中的知識內容。還要利用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時間,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深入分析,從而提高問題情境教學模式的效果以及質量,保證課堂教學的有序進行,讓學生能夠領悟課本中的知識,提高課堂教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同時,在小學科學教學課堂中運用多媒體技術時,教師要認識到小學科學學科教育的特征,從而保證課堂教學的有序進行。小學科學主要是由理論知識和科學實驗而組成的,教師要認識到這一教學特征,利用多媒體技術開拓學生的思維,將抽象內容變得更加生動和直觀,保證學生學習效率的有效提高。
二、給予學生主動權,提升學生探索熱情
在自主性探究課堂中,學生是課堂的主體,因此在班級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給予學生充分的主動權和自主權,從而使學生能夠更熱情地進行知識內容的探索以及學習,促進學生探究能力的有效提高。在班級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需要轉變自身的教學觀念,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并且對學生的學習思路進行良好的引導以及指導,從而使學生能夠豐富自身的學習,感知發現問題的本質性內容。另外,在班級教學過程中,教師還要讓學生從實踐中感知到問題的存在,激發學生根據自身的學習特點提出內心的疑惑,如果這些問題是來源于學生本身的話,那么學生會更有興趣地進行知識內容的學習。因此,在班級教學中,教師要將整個課堂教學交還給學生,讓學生帶著濃厚的興趣來加深對相關知識內容的印象,從而使課堂教學效果得到有效提升。教師還要充分發揮多媒體基礎教學的優勢,將抽象的內容變得更加生動,攻克學生在日常學習過程中所遇到的難點問題,從而促進學生學習效率的有效提高。比如,在班級中為學生講解“太陽和影子”時,由于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很難理解影子和太陽之間的關系,以及影子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因此在班級教學的過程中,為了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和學習質量,教師可以在多媒體視頻中為學生展示有關地球公轉和自轉方面的內容,將地球運動和太陽進行緊密的連接。在向學生展示完這部分知識內容之后,教師要向學生提問:“同學們,當了解完地球運動和太陽之間的關系之后,那么對于不同的時間來說,影子有什么變化呢?同學們有沒有在日常生活中仔細觀察過呢?”當教師向學生說完這句話之后,每個學生都會回憶自身的生活經歷,因為有些學生會有一些不解的地方,也有一部分學生并沒有認真觀察日常生活中的現象,所以這在無形中激發了學生對這部分知識學習的興趣以及積極性,使學生能夠在學習的過程中產生一些問題,帶著問題進行科學知識的有效驗證,從而促進學生學習效率和自主探究能力的提高。通過多媒體教學的方式來為學生進行完整的展示,再加上這種生動性的描述,既可以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也有助于使學生充分把握這部分知識內容,更積極地進行知識的學習,掌握這節課所要講述的知識重點。在后續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也可以在多媒體軟件中向學生模擬一天不同時期影子的變化,通過生動和直觀地展現,加深學生對這部分知識內容的印象,促進學生形成完善的科學素養。
科學教學電教優化思考
一、電化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在科學教學中,使用實物投影是最常用的一種教學手段,它具有放大的效應,能生動地表現一些微小事物和文字。教師在講解教學內容時,投影與內容相關的實物、圖片或文字,能使講解更生動形象、清晰具體,從而使學生掌握知識的重點。如在教學《用顯微鏡觀察身邊的生命世界》時,教師要演示制作洋蔥表皮細胞的切片,切片很小,坐在教室后面的學生就會看不清楚。這時,教師利用實物投影儀讓學生認真觀察演示的過程:在載玻片上滴水,撕洋蔥的表皮,碘酒上色,裝片。這樣,學生在大屏幕上觀察得就很清楚,很快就掌握了制作方法。又如講《溶解》一課時,我用一個透明的玻璃杯放置在投影儀上,并加上水,接著再放入少許的高錳酸鉀,使學生能清楚地觀察高錳酸鉀在水中的溶解過程,先是一粒高錳酸鉀周圍的水變成深紫色,再慢慢地逐漸擴散,周圍水的顏色由深紫色變成淺紫色,一直把高錳酸鉀完全溶解。如果攪拌一下,就更容易看清溶解的速度。這樣,學生在屏幕上能清楚地觀察到高錳酸鉀的溶解過程,既形象、生動,又記憶深刻,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
二、電化教學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傳統的教學手段容易使學生疲勞,使學習過程變得枯燥、乏味。電化教學手段具有聲音和圖像并茂的特色,使學生處于興奮狀態。學生有興趣,學習的積極性就能夠提高。在科學教材中,有一部分是關于宇宙、天體的知識,由于學生年齡小,缺乏空間想象能力,往往教學效果差,教學效率低,教師教起來費力,學生學起來吃力。而使用多媒體課件教學,就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如我講《四季的成因》時,首先,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了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美景,然后,再用動畫演示地球的自轉和公轉使太陽照射地球角度發生了變化,從而使地球各地接受太陽的熱量不同,于是產生了四季。再如,講《日食、月食》一課時,由于日食和月食是一個抽象的概念,理解日食、月食的形成過程,需要學生具有一定的空間感和想象能力。在實際教學中,由于運用多媒體課件展示日食、月食的形成過程,克服了學生的空間障礙,學生理解起來就容易多了。多媒體的演示也顯得更逼真、更形象。教學過程中,學生始終面對著精彩的畫面,產生了聽覺、視覺的強刺激,使教育信息形象而生動地傳輸給了學生,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電化教學能突破教學的重難點
《地震》是一堂難度較大的探究課,重點在于指導學生認識地震是怎樣形成的。由于地震的形成過程非常復雜,學生無法感知。若用傳統的教學手段,采用掛圖,用語言講解,很難充分發揮學生的思維想象能力,會使學生感到厭倦。而利用錄像教材,可以克服這種時空限制。讓學生通過觀看錄像來直接感知地震發生時的情景,教師再恰當設置問題,以激發學生的思維,并結合實驗,就能讓學生真正地掌握所學內容。教學時,教師先讓學生觀看地震時的錄像資料。接著讓學生實驗“:毛巾擠壓成皺”“竹筷斷裂”。然后讓學生分組探究地震的成因。學生根據實驗就能正確地探究出地震是由于地層受擠壓力而產生的。通過恰當運用錄像教材并使之與教材緊密地結合起來,使學生通過感知啟發了思維,突破了難點。
科學教學中突破教學法初探
江蘇省語文特級教師姚烺強創始了“一點突破教學法”,影響較大。“一點突破教學法”強調以“點”為突破口切入,然后逐步延伸、擴展,突破教學重點,以此帶動對全篇課文理解的講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經過一段時間的實驗,“一點突破教學法”在科學教學這片沃土上也能茁壯成長。下面試從幾個角度論述我在科學教學中應用“一點突破教學法”所作的探索與實踐。
一、以實驗環節為突破點
一個實驗,即便是最簡單的實驗,也有幾個步驟。幾個步驟中,必有最為關鍵的步驟,這個步驟一錯,實驗的結果就會出現偏差乃至錯誤,導致整個實驗的失敗。提取出一個實驗中最重要的步驟作為“點”,以點到面,擴散至整個實驗環節,就能有效提高實驗效率。蘇教版小學科學四年級上冊《空氣中有什么》一課“研究空氣的成分”實驗,其實驗步驟為:①把蠟燭固定在玻璃片上,放進有水的水槽中,點燃蠟燭;②用去掉底的飲料瓶罩上,擰緊,觀察實驗現象;③把水槽里的水加到與瓶內水面一樣高;④擰開飲料瓶蓋,將點燃的火柴棒迅速插入瓶內觀察實驗現象。可在學生實際操作時,往往忘記步驟③或者沒有把水加到相應高度導致實驗失敗。抓住步驟③作為突破點,讓學生討論為什么要加水?而且還要加到飲料瓶內外一樣高?如果不加或者少加會怎么樣?會對實驗結果產生怎樣的影響?學生探究之后明白了,加水到飲料瓶內外一樣高是為了使飲料瓶打開時不會產生壓力差,這樣子瓶外的空氣就不會進入瓶內,當點燃的火柴棒插入瓶內時就能夠發現瓶內的氣體不支持燃燒;而不加水或者少加水就會在瓶蓋打開的一瞬間由于壓力差瓶外空氣進入瓶中從而導致實驗失敗。找準這個突破點,學生的認知障礙就掃除了,不僅提高了實驗效率,而且能激發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和積極的探究欲。
二、以課題為突破點
科學課題不同于語文課題,科學課題一般直接闡明本節課的教學內容,簡明扼要,少有修飾,這就為以課題為突破點創造了條件。如教學蘇教版科學六年級上冊《變色花》一課,可以以課題為突破點,向學生提問:你見過會變顏色的花嗎?花怎么會變顏色呢?你猜測是什么原理呢?然后進行變色花表演,讓學生見證奇跡,既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又能促使學生主動探究“變色”背后的秘密,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以科學概念為突破點
科學教學游戲教學法研究
摘要:游戲教學法是根據教學大綱,將教學內容和生動有趣的游戲結合起來的教學方法,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科學教育中應用游戲教學法,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科技創新意識和技能。文章結合實際探討科學教學中游戲教學法的滲透策略,以提高科學教學效率和質量。
關鍵詞:游戲教學法;科學教學;教學效率;學習積極性
游戲教學,顧名思義,就是通過組織游戲活動來營造和諧愉悅的教學氛圍,令學生在經過激烈競賽、感官刺激后,潛移默化地掌握教材中的重點和難點內容,豐富科學知識。學生活潑好動,擁有較強的探索欲望,教師在科學教學中利用游戲教學法,不僅可以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可以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提高學習效果。本文從以下幾方面對科學教學中游戲教學法的滲透策略進行論述。
一、在課堂教學中有意識地設計和組織游戲
科學教師要基于學生成長需求和個性特征靈活地創設相關游戲活動,賦予課堂教學更加濃郁的色彩。例如,在講解“摩擦生電”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小游戲,即在小碟子上裝入一些干燥的米粒,再將小湯勺配合毛料布塊予以一段時間的摩擦,此時湯勺上就生出電荷,呈現出一定程度的吸引力,將小湯勺放在裝有小米粒的碟子之上,就會令小米粒快速跳動起來,其中一些甚至會直接吸附在湯勺上面,但過一會兒吸附在湯勺上的小米粒就會像四濺的火花般向周圍散射。究其原因,就是帶電的湯勺無法長時間吸引這些小米粒,而吸附在湯勺后的小米粒將帶有和湯勺同樣的電荷,因為同性電荷勢必相互排斥,所以不一會兒這些小米粒就開始散射開來。這種教學方式既可以使原本過于嚴肅和抽象的科學知識點生動地呈現出來,又能方便學生的理解記憶。
二、鼓勵學生在游戲中探究和實踐
科學素養與小學科學教學策略
摘要:在小學科學教學中,通過明確教學目標、形象教學內容、豐富教學方式和開展探究學習的方式進行教學設計與實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促進學生科學素養的提升。基于上述策略筆者對《點亮小燈泡》這節課設計了實驗探究、討論分析、修正再認識、畫電路圖四個活動,經過教學實踐發現,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
關鍵詞:科學素養;小學科學
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對每一位公民的科學素養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機會寓于課程之中,培養學生科學素養重在課堂。小學科學課程是以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的一門科學啟蒙課程。在小學開展科技教育,普及科技知識,提倡科學方法,傳播科學思想,弘揚科學精神,對我們國家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促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意義重大。筆者從事小學科學教學多年,經過實踐教學發現:通過明確教學目標、形象教學內容、豐富教學方式和開展探究學習的方式進行小學科學的教學設計并開展課堂教學,可以有效促進學生科學素養的提升。
一、明確教學目標
教師在教學前首先要明確教學目標,教學內容要充分把握課程目標的三個領域,即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從課程目標出發,科學設計教學目標,從而達成課程目標。重視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把它放在課堂教學的首位。我們目前的教學過多看重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這兩個目標,忽視了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而在小學階段,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恰恰在培養學生科學素養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基于對學生科學素養的培養,可以將蘇教版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點亮小燈泡》一課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確立為:“激發學生對電的探究興趣,體會探究的快樂”。興趣是學生科學探索的起點,學生對“電”感興趣,才會有探究的動力,所以本節課要從激發學生興趣入手,鼓勵引導學生去探究。
二、形象教學內容
科學教學校本實踐研究
【摘要】一所鄉村小學20多年的科學教學實踐,經歷了從知識的科學教學到探究的科學教學到“做思共生”的科學教學的探索歷程。這是一段銳意進取、不斷更新育人理念的歷程,一段從課程建設跨向文化建設的進程,更是一段鄉村學生科學素養提升的華美樂章。
【關鍵詞】做思共生;科學教學;校本實踐
蘇魯交界處有一條河,叫繡針河;在繡針河畔有一所農村小學,叫連云港市馬站中心小學;這里有一個“少兒科學院院士導師團”,他們以鄉村兒童科學素養的提升為己任,通過“做思共生”科學教學的校本實踐,譜寫了一段鄉村科學教育的華美樂章。
一、課程整合
馬站中心小學“做思共生”科學教學的校本實踐,最早可追溯到20年前的興趣小組活動。1.從特色化到常態化。繡針河兩岸、黃海岸灘,各種野生動植物種類繁多,擁有開展科技實踐活動得天獨厚的條件。因此,從1997年的“繡針河中下游野生植物研究”開始,學校因勢利導,帶領學生從書本知識的學習走向大自然、研究大自然,開啟了玩科學的特色活動之旅。學校堅持走自己的特色之路,以中央教科所立項課題“農村小學生創造力培養研究”為引領,以校本化實施為策略,以課程化開發、校本化管理為措施,從最初的一名輔導教師、12名小組成員的科技興趣小組逐步發展為全鎮師生全員參與的常態化科學實踐活動,逐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質。2.從大處著眼到小處入手。促進師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和科學素養的提升,是學校開展科技實踐活動的著眼點。最初的活動框架設計講求“縱橫”:縱向注重活動的歷史延伸性、可繼承性和可持續發展性;橫向為學生提供廣闊的活動空間和豐富的活動內容。這一頂層設計為科學教學理念的不斷更新做好了經驗儲備。以上是從大處著眼,而從小處入手,就是充分考慮學生生理、心理特點,從最具有實操性的小主題實踐活動入手,找準切入點,逐步鞏固成果,擴大活動領域。如:野生動植物研究,就是先從辨識草木、采集標本、研究生性特點和功用價值開始,然后逐步深入,相繼開展柘樹研究、貝類研究、鳥類研究等。3.從三位一體到多位一體。科學探究是科學學習的中心環節,教師需要為學生提供開放的時空。學校綜合開發、整合利用校內外和家庭資源,在“擁抱繡針河”校本課程、科學、綜合實踐活動這三門課程的相通和交叉之處,采取“三位一體”的實施策略,將教學內容、四大領域、教學資源、新生成的問題以及多種探究項目、多種活動方法進行整合,統一規劃實施。如:以蘇教版《科學》三上“我眼里的生命世界”單元為基礎,整合全學段教材內容,形成主題活動“繡針河中下游地區野生動植物研究”。在三位一體的基礎上,學校打破學科界限,將其他課程視為科學探究的構成元素,以學科融合的形態建構校本大課程,從三位一體做起,到四位一體、五位一體,直至所有學科一體化,讓科學探究活動成為各學科知識的綜合載體和拓展沃土。
二、理念更新
初中科學教學策略分析
摘要:隨著我國課程改革工作的逐漸深入,教師已經對學生綜合素質及能力方面的培養工作產生足夠重視。初中教師在對學生進行科學教學時,需要讓學生形成正確的觀念,對科學知識進行深入思考,并對科學知識進行總結概況。基于以上方面的需要,筆者就促進學生觀念構建的初中科學教學策略進行研究分析,從整合教材、滲透科學思維等角度對相關工作進行闡述,希望對我國初中科學教學工作開展提供一定可供參考的建議。
關鍵詞:促進學生觀念建構;初中科學;教學策略
國外的一些學者認為,教育的目的并非是使學生對眾多的事實知識進行記憶,教師需要對學生進行正確的教育和引導,使學生對知識中蘊含的思想、觀念以及方法等方面進行理解和掌握。若僅將科學知識的教學工作當作初中科學教學重點,對科學思維的培養工作產生忽視,科學教學工作便無法取得其應有的效果,學生無法將所學的科學知識更好的應用。基于此,本文對促進學生觀念構建的初中科學教學策略進行分析,希望可以為初中教師教學工作的開展提供一定幫助。
一、將科學思維滲透到科學教學工作中
初中教師在對學生進行科學教學時,科學知識的講授僅僅是教學工作中的一部分,教師還應對學生科學思維進行培養,使學生掌握科學知識學習和思考的方法。觀念、思想一類的概念可以被認為是方法,這幾種概念之間并無明顯區別,平日人們所說的方法更加具體,而另外兩種比較抽象。因此,初中教師需要將思維方法滲透到科學學科的教學工作中,進而使學生對其中的思想觀念有所掌握。例如,教師在對七年級下冊“物質的結構”一章進行講解時,可以對學生進行實驗教學,通過實驗對離子、原子等微粒構成情況進行掌握。教師為學生布置任務:首先,教師要求學生對一塊蔗糖進行觀察。其次,教師向學生提出要求,讓學生使蔗糖變小。再次,教師可以讓學生將蔗糖碾碎,通過放大鏡對其進行觀察,讓學生們說一說自己看到了什么,并提出如何將小顆粒變得更小的問題,引發學生的思考。最后,教師為學生們提供一杯水,讓學生將蔗糖顆粒放入水中,繼續對其進行觀察,發現蔗糖已經不可見。之后,教師可以繼續對學生進行引導和啟發,向學生提出一些問題:蔗糖為什么看不見了?已經消失了嗎?進行一系列的論述講解之后,教師對學生進行下一步引導:蔗糖還在這杯水里,為什么同學們看不見?教師讓學生進行討論,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對問題進行探討,最終,教師將問題的答案揭曉:小顆粒已經變成更加細小的微粒,人們的肉眼不再可見,人們將其稱作“分子”。通過上述過程,學生對物質客觀存在的概念有所理解,教師通過一步步的引導,使學生建立科學模型,通過討論、觀察得到證據,最終得到問題的結論,這樣的引導可以使學生更好的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促進學生觀念構建。
二、對教材進行優化整合,使觀念構建教學的主題更加鮮明
科學教學反思的重要性
一、要充分認識科學教學反思的重要性
教學反思能不能真正地達到反思的作用,關鍵是看能否促進教師的專業化成長;能否有助于構建有效的課堂教學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科學教學不同于其他學科的教學,需要教師有更廣的知識儲備,因為科學涉及到物質世界、生命世界、地球與宇宙等眾多領域;需要的課前準備更為充分,因為科學學習需要有結構的探究材料,需要小組合作探究。在科學課程改革不斷深入的今天,學生早已變成教學的主體,而教師的新舊教學理念必然相互沖突,作為教師必須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轉變教學觀念,而這一過程教師必須要及時從“反思”中快速地轉變過來,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從而適應當代教育的發展。小學科學課程的目標和宗旨是培養學生科學素養,是科學啟蒙課程,而科學素養的形成不是短時間內能完成的,是學生不斷地接受與內化的漫長過程。更為重要的是,早期的科學教育,對一個人科學素養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為了學生科學素養的形成,在學生的小學階段,即科學啟蒙階段,進行有效的課堂教學尤其重要。有效的課堂教學不僅能使學生學到科學知識,感受到科學的魅力,更重要的是能讓學生參與到科學探索研究的過程中,養成觀察、思考的習慣,養成基本的科學精神。由以上可以看出,“反思”是教師專業成長的途徑,也是提高教學的捷徑,因此教師必須總結出自我成長的公式:成長=經驗+反思,要認識教學反思對于教師的重要性。
二、要認識科學教學反思的誤區
雖然當前科學課還不如語文課、數學課那樣受社會重視,但教師的反思也是有必要的,在反思中教師不能進入以下誤區:(1)過分強調科學探究的學習方式。科學探究是一種學習方式,是眾多學習方式中的一種,顯然不是唯一的學習方式。科學課堂中有效的學習需要整合不同的學習方法,需要將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有機地結合起來考慮。比如說,科學實驗課就要以探究活動為主;科學考察課就要以觀察為主;科學閱讀討論課就要以閱讀、討論為主。(2)過分追求由學生的自主探究生成知識。新課程是強調知識的形成應該是以學生為主的探究活動形成的。但這并不等于所有的知識都要讓學生去探究,這根本不現實,因為有些知識受學生閱歷、器材、條件、空間等因素的限制,學生根本無法進行探究。(3)過分重視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忽視了科學概念的形成。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與科學概念的形成是同等重要的,它們相得益彰。在教學活動中,科學概念的形成是依賴探究活動的,且探究活動與具體的科學內容分不開的,學生對探究的理解不會也不可能脫離科學內容而孤立進行的。
三、要認真地進行科學教學反思
根據新課程的理念,課堂教學的規律及評價體系,教學反思一般從教學目標的科學性、教學內容的有序性、教學結構的整體性、教學方法的確切性、學生參與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意見建議的反饋和方法、錯誤矯正的及時性等方面進行反思。為了使教學反思深入且富有小學科學教學反思成效,我認為不必面面俱到,根據科學課的特點,可主要進行以下反思。(1)教材重點、難點的把握是否到位。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前提,備課時,要認真分析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是什么,如何解決。課后反思時,要深入思考教學重點和難點的定位是否妥當、所用的方式或方法是否正確、教學目標是否實現。(2)活動的設計是否科學、嚴密。活動是小學科學課重要的教學手段,活動的設計是否科學、嚴密,決定了科學課上學生是否具有積極性、學生是否能進行有效交流與合作、整個活動是否能有序進行、教學目標是否能達到預期目標。因此活動的嚴密性和科學性是必須認真反思的重點。(3)材料是否合適,出示時間是否恰當。科學課的教學需要借助一系列探究材料,關于材料要反思的是所選材料是不是圍繞課堂內容需要準備的,且材料之間有沒有特定的關系,使用材料后能不能很好地說明有關的科學概念,或展現事物的規律。材料的出示時間也相當重要,因為學生在科學課上對于材料的關注常常會影響整節課的效果,所以恰到好處地出示材料會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熱情。(4)小組之間的合作是否有效。目前小組合作是科學課的主要教學形式和學習方式,但是大部分小組活動表面上看熱熱鬧鬧,卻流于形式,沒有深度,這是因為教師沒有確立明確的目標,且組內分工不明確。所以,設計小組活動,分工要明確,目標要清楚,要考慮學生思維的深度,再考慮活動頻率。小組活動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參與到科學探究的過程中,認識科學的本質,絕對不能丟掉本質,搞形式主義。總之作為小學科學教師,只要認真進行反思,就會不斷完善教育教學的手段和方法,使科學教育教學工作邁向一個新臺階。
科學教學體會
摘要:小學科學課改以來,教師的觀念逐漸更新,角色在悄悄變化,學生的主體地位更加突出,任課教師要合理地選用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科學地設計教學過程,使學生的知識、興趣、能力有機地結合起來,使科學教學實現一舉多得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科學教學;知識儲備;教師素養
天文學家卡爾說過:“每個孩子在他們幼年的時候都是科學家,因為每個孩子都和科學家一樣,對自然界的奇觀滿懷好奇和敬畏。”小學科學教學就是指導學生像科學家那樣去探索大自然中的奧秘。在教學中怎樣利用學生的天性,指導學生探索大自然中的奧秘呢?
一、教師的知識儲備
“給學生一碗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給學生一桶水,自己先要有一眼不斷噴涌的泉”。小學科學教材中的知識范圍包含物理、化學、生物、地理等方面的科學知識,這就要求科學教師要有豐富的知識儲備。如果沒有豐富的知識儲備,不僅在上課時講不明白,還有可能出現錯誤。比如在一次“食物鏈和食物網”公開課上,一位教師在講授生產者時將“枯葉→蚯蚓→小鳥”這條食物鏈中的“落葉”看作是生產者。而這樣的食物鏈是腐生鏈,把“落葉”看成是生產者不科學。再如,在學完“巖石的種類”一課后,有學生從家里拿來了自己收藏的巖石,詢問教師該巖石的種類,然而教師卻不能給予明確的回答等。教師素養是學生成長的前提、基礎和關鍵,所以,科學教師需要有豐富的知識儲備,解答學生提出的問題,這樣就不會出現誤導和尷尬的事情了。
二、豐富的教學實驗和嚴謹的實驗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