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際文化范文10篇
時間:2024-02-10 14:03:25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交際文化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跨文化交際
1、學習身勢語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身勢語是人們相互交流的重要媒介,它涉及到的范圍很廣,如身體動作、姿勢、目光、面部表情、四肢動作、坐力姿態和接觸等等。心理學研究發現:在兩個人之間的面對面的溝通過程中,5O以上的信息交流是通過無聲的身體語言來實現的。從人們獲取的信息渠道來看,只有11的信息是通過聽覺獲得,而83%的信息是通過視覺獲得的。口這說明身勢語在交際過程中十分重要。但由于每個國家和地區的文化環境、生活方式、思想觀點、宗教禮儀、價值觀念和思維習慣等存在差異,每種語言具有強烈的文化色彩,別國難以完全理解和琢磨透。在跨文化交際中,只有預先了解某些身勢語在別國文化背景下的特定含義,才能進行更好的理解和溝通。因此,為減少跨文化交際障礙,學習不同國家和地區身勢語之間的差異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下面主要針對不同國家體態語言中空間距離、目光注視、身體接觸、姿態動作、面部表情等身勢語動作的含義及運用進行對比。
2、不同文化中身勢語的含義及運用
1.空間距離
當人們進行交際的時候,交際雙方在空間所處位置的距離具有重要的意義,它不僅體現交際雙方的關系、心理狀態,而且也反映出民族和文化特點。。心理學家發現,任何一個人需要在自己的周圍有一個自己能夠把握的自我空間,這個空間的大小會因不同的文化背景,環境,行業,個性等不同。不同的民族在談話時,對雙方保持多大距離有不同的看法。根據霍爾博士(美國人類學家)研究,歐美人生活中有四種距離表示不同情況:
(1)親密接觸(intimatedistance0—45cm)交談雙方關系密切,適于雙方關系最為密七見的場合,比如說夫妻及情人之間。
交際能力與交際文化的詮釋
一、培養交際能力是外語教學的主要目的
我們進行語言教學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是學習、研究語言本身,還是掌握語言這個工具?大家知道,語言具有社會交際功能,是一種交際工具。我們外語教學的目的是要在打好扎實的語言基礎知識,進行認真嚴格的聽、說、讀、寫訓練的基礎上,培養聽、說、讀、寫的交際能力。這一教學目的被明確寫進了國家教委頒布的英語教學大綱。
幾十年來,我國的外語教學走過不少彎路。解放以后很長一段時間,由于種種原因,我國的外語教學只是偏重語言形式(語音、語法、詞義)的講解傳授,培養出不少的學生,他們精通語法規則,卻只會認讀,不會聽說,不能真正具備交際能力。改革開放以后,國外先進的語言教學理論與教學手段得以引進,我國的外語教學水平提高得很快,尤其是明確提出了外語教學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其意義是十分重大的。
二、交際能力與交際文化的提出
那么什么是交際能力?它的內涵是什么呢?交際能力是一個語言學術語,它是針對語言能力而言的。語言能力通常是指語言規則內在化的體系,即語音、詞匯、語法等語言規則體系;而交際能力的概念不僅包括語言能力,還包括語言運用,說通俗一點就是能否恰當地使用語言的能力。看來要完成某一門語言的交際能力的培養,就不可避免地要對使用這種語言的國家的文化進行了解與學習,因為語言與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文化是一個涵義極廣的概念。《辭海》里對文化是這樣定義的:從廣義上說,文化是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的總和。但為便于區分,人們習慣上將文化分為兩類,把社會、政治、經濟、文學、藝術、歷史、哲學、科技成就等稱為知識文化;把社會習俗、生活習慣、思維方式及行為準則等稱為交際文化或常識文化。本文著重探討的是交際文化。
跨文化交際失誤分析論文
語言是一種社會現象,它的社會性決定了語言系統并非像索緒爾說的是“一個封閉系統”,它不可能在真空中獨立發展,自生自滅,而是和其他系統發生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人們的語言表現形式總是受到各種社會文化因素的制約,語言系統內部諸要素(語音、詞匯、語法、語用等)無一不與社會文化因素發生錯綜復雜的聯系。薩丕爾(Sapir)在《語言論》中指出:“語言有一個底座,說一種語言的人是屬于一個種族(或幾個種族)的,也就是說,屬于身體上具有某種特征而不同于別的群的一群。語言也不能脫離文化而存在,就是說,不能脫離社會流傳下來的、決定我們生活面貌的風格和信仰的總體。”因而,研究語言只有把語言系統放到社會大系統中去考察,才能更好地揭示語言的本質和語言系統的內部規律。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它是人們通過他們的創造性活動而形成的產物,因此,文化是相對于自然而言的。基于以上理解,從語用學和社會語言學的角度,我們認為文化具有如下特征:文化包括語言,語言是文化的重要載體。
語言和文化一樣是社會的產物,是生活在該社會的人們世代沿襲下來的符號體系,薩丕爾說:“語言是純粹人為的,非本能的,憑借自覺地制造出來的符號系統來傳達概念、情緒和欲望的方法。它是一種文化功能,不是一種生活遺傳功能。”在人類學中,文化指的是社會共同體的一個成員受全體成員制約的全部生活方式,很明顯,按照文化的這種概念來看,語言就是文化的一個部分,而實際上是最重要的部分之一,是唯一的憑其符號作用而跟整個文化相聯系的一部分。一個社會的語言是該社會的文化的一個方面,語言和文化是部分和整體的關系。
交際一詞在英語里是communication,含義比較復雜,其基本的含義是“與他人分享共同的信息”。交際活動的本質就是把單個人聯絡在社會的關系網絡之中。人是社會的動物,單個人必須通過交際活動同他人結成某種關系,構成社會才能很好地生存下去。這里我們把交際定義為:信息發出者和信息接受者(這里指人與人之間,不指組織之間)傳遞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社會文化活動。這里需要說明的是交際不等于溝通。發出信息,對方懂了,這是交際,也是溝通;發出信息,對方莫名其妙,這不是溝通,只是交際——不產生效果或產生反效果的交際。在不同民族之間,這種事例屢見不鮮。語言交際是跨文化交際中信息交流的重要形式,但是在跨文化交際中,由于交際者的外語知識掌握得不夠,或交際者不了解異族文化的特點,或者說文化背景不同,經常會在交際中出現語言運用上的失誤,造成交際的失敗或交際沖突。
跨文化交際(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是指發生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包括不同國家的不同文化之間和同一文化體系內部不同亞文化之間,本文指前者)的交際活動。當一種文化信息必須被另一種文化加以解釋時,跨文化交際就發生了。
所謂語用預設,主要是說話人主觀上的一種預設,指語言交際活動需要滿足的恰當條件。基南(EdwardL.Keenan)指出:“有許多句子的言語要得到理解則要求先滿足某些文化方面的條件或情景。因此,這些條件也就自然地被稱作該句子的預設。如果它們沒有得到滿足,那么所說的話語不是無法理解,就是不按原意來理解的。”這些條件比如:
(1)參與者的地位及其關系種類。
禮貌原則和跨文化交際
關于跨文化交際中的禮貌原則,前人做出了大量研究。美國語言哲學家格萊斯1967年提出了“合作原則”。他把說話者和聽話者在會話中共同遵守的原則概括為量的準則、質的準則、關系準則和方式準則。20世紀80年代,英國語言學家利奇在格萊斯“合作原則”的基礎上,從修辭學、語體學的角度出發,提出了著名的“禮貌原則”,其中包括得體準則、慷慨準則、贊譽準則、謙虛準則、一致準則和同情準則,其核心內容為:盡量使自己吃虧,而使別人獲利,以取得對方的好感,從而使交際順利進行,并使自己從中獲得更大的利益。
“禮貌原則”和“合作原則”相輔相成地運用于人們的日常交際中,對語言的使用有很廣泛的描述力,是人們在會話中盡力遵守和維持的策略。禮貌既是一種普遍現象,為各社會群體所共有,又是一種個性化的交際原則,受制于不同語言群體的不同文化背景。因此,“禮貌原則”在跨文化交際中具有靈活性和多樣性。在跨文化交際中,如果說話者與聽話者的文化價值觀有很大差異,甚至彼此完全不能接受,禮貌的話語可能傷害對方,從而導致交際失敗。因此,在成功的跨文化交際中,雙文化比雙語言更加重要,因為,詞只有在它們使用的文化中才有意義。
中西方兩種文化有著不同的禮貌評判標準和實現方略。漢文化重視謙遜準則,而西方文化則突出得體準則。謙遜準則要求人們盡量減少對自己的表揚,盡量貶低自己。西方文化則認為欣然接受對方的贊揚可以避免損害對方的面子,因而是禮貌的。因此,西方人對恭維往往表現出高興與感謝,采取一種迎合而非否定的方式,以免顯露出與恭維者不一致,令人難堪。中國人則大都習慣否認,提倡“謙虛”和“卑己尊人”,但這種做法卻會給西方人帶來面子威脅。漢文化中的“禮貌”植根于儒家“禮”的傳統,強調“貶己尊人”和“中庸”,提倡謙虛;而西方文化深受西方自由平等思想傳統的影響,強調個體和個人價值,提倡個人的自信和實事求是的態度。不同的文化心理和禮貌方式影響到英漢兩種語言的跨文化交際。如果把一些漢文化認為極禮貌、極客氣的詞語帶入英語會話,如:“請光臨寒舍”等,只能使以英語為母語的受話人感到莫名其妙。這樣做雖然遵守了謙遜準則,但卻會影響交際的順利進行。
此外,西方人所持有的是獨立的自我觀,這種自我觀具有相對獨立和固定的內核,因此,西方人在交際中注重個人隱私和獨立,總是從個體主義立場出發,強調個人的面子。而中國人所持有的是依附性的自我觀,這種自我觀沒有相對穩定的內核,他人和自我的關系相對不是那么清晰、分明,自我的內核依照自我和他人的關系而定,只有當自我被放在適當的社會關系中才會有意義,才會變得完整,因此,漢文化人非常重視參與以及個體與團體的關系,注重集體榮譽感;在交際中,他們往往從集體主義文化觀出發,強調群體的面子。中國文化自我觀的另一個特點是以家族血緣為尺度,在交際中遵守近親準則。例如,中國人在交際時喜歡問人私事,或毫無保留地披露自己的私事,因為按中國的禮貌傳統,了解私事是交際一方為了縮短和對方的橫向距離而做出的一種勢力,表示把對方定位在一個離交際主體相對較近的位置。
語境是語言運用的條件,自然也是“禮貌原則”貫徹執行的條件。在一定的語境中顯得禮貌的話,在另一語境中可能顯得不夠禮貌;反之亦然。語境,尤其是語境中的社會文化因素,如權勢、社會距離等,對“禮貌原則”的制約是顯而易見的。例如,沒有權勢的人與擁有權勢的人說話,其禮貌程度要比擁有權勢的人與沒有權勢的說話時的高。而社會距離同樣影響語言禮貌的程度,社會距離越大,交際雙方說話時的禮貌程度越大,反之則越小。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在跨文化交際中產生失誤的根源主要是交際雙方沒有取得文化認同。文化認同是人類對于文化的傾向共識與認可,是人類對自然認知的升華,是支配人類行為的思想準則和價值取向。在跨文化交際中文化認同是相互的,人類需要這種相互的文化認同,以便超越文化交流的重重障礙。文化認同原則可以被認為是指導跨文化交際的語用原則。在將來越來越多的跨文化交際當中,我們必須注意禮貌原則的文化習俗性,處理好禮貌原則中各項準則與交際距離之間的關系,努力達成不同文化間的認同,只有這樣,才能維護和保持一定的交際距離,以達到所期望的交際效果。
當前漢維文化交際的綜述
本文作者:夏文熠工作單位:西北師范大學
新疆自古以來就是一個民族遷徙和文化交流的大舞臺。在中華民族文化圈中,新疆文化有獨特的文化特質,它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在中華文化一體格局內的多元文化并存。多元文化并存的格局對于新疆多民族人民之間日常交往的影響是重大的,客觀上存在文化差異使文化因素成為人們交往中無法回避的因素。在這個多元文化中,又以維吾爾文化最為重要,由此帶來的問題是,漢維跨文化交際是新疆人民交往不可回避的現實,也是漢維人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遇到的問題。與英漢跨文化交際的發展相似,漢維跨文化交際最初也是由一些外語教師或者針對少數民族學生授課的漢語教師在語言對比研究中開始涉及的。如文化差異對維漢翻譯的影響,多元文化背景下新疆的翻譯現狀及對策,新疆維吾爾族社會文化心態的分析,新疆民俗文化旅游的開發現狀、問題及對策,維吾爾諺語中的數字文化,維吾爾族茶文化,維吾爾傳統文化中的婦女觀等,分別從漢維翻譯、民俗學、社會學等視角進行漢維跨文化交際研究。對新疆文化進行比較深入、系統研究的是崔延虎教授,他運用社會文化人類學的理論和方法對新疆文化進行研究,探討了在將社會文化人類學本土化過程中學術探討的重要性,學術研究的嚴謹性和規范化問題。[2]針對民族教育問題,崔教授探討了普適教育與多元文化現實的矛盾,從新的視角認識民族教育的特征,提出了多元文化教育理論和跨文化交際教育,在西部大開發和新疆多元文化的背景下,他提出了跨文化交際研究對我國這樣一個多民族,多元文化的社會格局穩定有序發展的意義,歸納了新疆各民族跨文化交際的特點,區分了新疆跨文化交際的類型。[3]聯系新疆現實,他還提出了新疆各個民族之間的交往具有跨文化交際的特征,并且從文化認同、地方認同、空間格局、制度因素方面分析了多民族間跨文化交際的問題。[4]由此可見,新疆跨文化交際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觀認識方面,針對漢維跨文化交際的研究基本都還在語言中的文化對比方面,且不成體系,只有一些學者和教師零星的。對于新疆文化特征的認識,崔延虎等學者的觀點基本被廣泛認可,而跨文化交際中的其他研究方面,如非語言交際、社會交往、人際關系、經營管理、價值觀、跨文化交際障礙與跨文化訓練等問題,基本還是空白。
在新疆開展漢維跨文化交際研究有著重要且特殊的意義。首先,漢維跨文化交際研究是跨文化交際學在中國,尤其是在新疆發展的必然結果。從跨文化交際學研究的一般順序來看,隨著英漢跨文化交際研究的日益成熟,研究的重點理應由原來的跨國研究轉向跨民族研究,這是這一學科發展的一般規律與要求。“跨文化交際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信息發出者和信息接受者)之間的交際;從心理學的角度講信息的編碼、譯碼是由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進行的交際。”[5]由此可見,漢文化與維吾爾文化之間的交際可以定位為跨文化交際,那么也就是跨文化交際學將要涉及和進行研究的對象。隨著漢英、漢俄、漢法等跨文化交際研究的深入和成熟,國內民族間的跨文化交際研究必然會成為該學科的研究熱點和重點,這是跨文化交際學在中國發展的趨勢和走向,也是跨文化交際學在中國發展成熟和完善的必然要求。其次,新疆跨文化交際研究是社會發展的需要。從歷史的發展來看,跨文化交際學引進于80年代初是符合當時社會發展需要的,當時正值改革開放之初,中國敞開了對外的大門,同時也面臨著在經貿合作、中外交流中的一系列跨文化交際問題,由此要求跨文化交際學在經貿合作和文化交流中發揮作用,從而促進了跨文化交際在中國的發展,尤其是漢英跨文化交際研究的迅速發展。當前,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霍爾果斯和喀什的經濟開發區的設立,新疆聚居的維吾爾族與來自四面八方的漢族同胞之間的交往會越來越頻繁,在這個新的歷史條件下,漢維跨文化交際研究也刻不容緩。另外,漢維跨文化交際對于新疆的雙語教育和民族教育有著特殊的作用。漢維跨文化交際研究最初是由新疆的雙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發現問題并開始研究的,由于語言與文化密不可分的關系,針對少數民族學生的漢語教學中難免遇到跨文化交際問題,包括詞匯文化內涵意義的差異、語用中的文化因素和非語言跨文化交際等,這些與語言密切相關的跨文化研究將對雙語教育在新疆的實施起到特殊重要的作用。對于新疆的民族教育,很多學者拿普適教育理論來套用,這是不符合新疆民族教育實際的。作為一個多元一體文化的地區,如果忽視這里特殊的社會文化環境,是沒法順利開展民族教育的,因為在這種文化背景下,教育本身就存在跨文化特征,而漢維跨文化交際又是最主要的交際類型,所以在新疆開展跨文化交際研究,對于新疆的民族教育有著特殊的意義。
最后,漢維跨文化交際研究是新疆民族團結教育新的切入點。民族團結是新疆各族人民的生命線,反對民族分裂主義,維護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是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新疆地處反分裂、反恐怖斗爭最前沿,周邊地區局勢復雜多變,反分裂斗爭形勢非常嚴峻,維護祖國統一、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的任務十分艱巨。同時,新疆也正面臨著發展的大好機遇,隨著新疆工作會議的召開和《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推進對口支援新疆工作的實施方案》的提出,新疆迎來難得的發展機遇,迎接大發展的到來,最重要的是要有一個團結穩定和諧的社會環境。從以往的民族團結教育活動來看,主要集中在“五觀”、“三史”、“四個認同”、“三個離不開”等的教育上,這其中都有涉及對于中華民族文化認同,新疆民族歷史文化的認識等問題,而這些也都是漢維跨文化交際研究將要涉及的問題。除此之外,漢維跨文化交際的研究還將給新疆民族團結教育提出新的方法和手段,從全新的跨文化視角促進漢維文化之間的學習、理解和融合,促進新疆和諧社會的建設。綜上所述,作為中國跨文化交際學的新問題和新方向的新疆漢維跨文化交際研究應該得到更多的關注和重視。從中國跨文化交際學發展要求來看,它是學科業內研究的處女地;從新疆社會文化發展方面看,它是文化發展的必然要求;從新疆的教育來看,它是貫穿于新疆雙語教育和民族教育始終的必要內容;從新疆民族團結教育來看,它是建設和諧新疆,保持社會長治久安的新思路。
跨文化交際中的語用失誤分析
【摘要】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尤其加入世貿組織后,國際交流越來越多,英語學習越來越被重視。在跨文化交際中,因語用失誤導致雙方誤解的現象頻頻發生。本文將從跨文化交際和語用失誤的原因為依托,著重介紹在跨文化交際中常見的語用失誤,使我們正確理解語用失誤的原因,減少語用失誤,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關鍵詞】跨文化;語用失誤;原因;策略
在交流的過程中,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由于自身民族歷史背景、語境、價值觀念、風俗習慣以及思維方式等各方面的不同,會導致文化碰撞和沖突現象的發生。在進行交流的時候,人們往往會因為對語言不恰當的運用以及誤用而導致互相交流時出現誤解或不理解的現象發生。語用失誤是語言學研究領域的一個重要概念,是導致跨文化交際故障的重要根源。通過分析語用失誤的定義、分類和產生的原因,有助于我們正確理解語用失誤,從而減少或避免跨文化交際中的失誤現象,保證跨文化交際的正確理解與溝通。
1跨文化交際中的語用失誤的原因
語言差異很大,由于受到母語結構與本土文化和思維方式的干擾,在英語學習過程中中式英語及其普遍。在跨文化交際中,由于受母語語言規則、交際習慣、文化背景及思維方式的影響,易出現語用失誤。
1.1受母語語言規則
跨文化交際茶文化語言學背景分析
【摘要】茶文化是我國非常重要的一種傳統文化,茶產業也是我國眾多產業鏈中不可忽視的一條產業鏈。在當今社會,隨著全球化進程的不斷加快,我國在進行茶葉出口的過程中,也可以通過跨文化交際的方式完成對于我國茶文化的傳播。由于當前國際通用語言是英語,因此,在進行文化傳播的過程中,我國也必須要針對英語教學模式的策略進行相應的研究。本文主要針對跨文化交際過程中茶文化的通用英語與專用英語進行了簡要分析。
【關鍵詞】跨文化交際;茶文化;通用
英語茶文化是我國眾多文化中的一種,至今我國的茶文化已經傳承了整整幾千年,茶文化不僅為我國帶來了經濟發展,也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一種重要體現。目前,我國是國際上一個茶葉出口的大國。歐盟的許多國家,都會對中國的茶葉進行進口,即便是我國周邊的東南亞國家或是亞洲國家也經常從我國進行茶葉進口。我國在進行茶葉出口的過程中,也可以通過計劃性、科學性的方式來完成對于我國茶文化的有效傳播,從而實現跨文化交際中的茶文化傳播。
一、跨文化交際與茶文化的意義
1.跨文化交際。所謂跨文化交際,就是兩個或兩個以上身處于不同文化環境與文化背景下的人進行的交際活動。近年來,隨著“地球村”的逐步形成,跨文化交際也在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學者將跨文化交際融入了語言學的研究領域中,并針對于此提出更多的研究角度與思考方向。跨文化交際的過程中,首先需要保證兩個或多個交際者的文化背景不同。在進行交際的過程中,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跨文化交際的順利程度也各不相同。例如,中國本土文化與歐美文化之間往往存在著較大的差異,甚至在雙方進行交流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表達失誤的情況,這是因為中國本土文化與歐美文化之間就具有較大的差異性。而中國人與亞洲的周邊地區國家進行跨文化交流時,往往能夠取得較好的效果,這是因為中國與亞洲的周邊地區之間存在著更多的文化共享與價值取向。2.茶文化。目前東方茶文化與歐美國家的茶文化存在著較大的不同。首先,就茶文化的歷史來說,我國的茶文化起源于漢朝甚至更早,是世界上最早出現茶文化的國家。明清時期,我國的茶文化已經從王公貴族推廣到了平民百姓。而英國的茶文化,是在16世紀中期,茶葉傳進英國后才產生。最初,茶葉在歐美國家被當作非常珍貴的奢侈品,只在貴族圈子中小范圍地流行。后來隨著新航路的開辟,英國國土內茶葉逐漸增多,才使更多的英國人能夠飲用茶。在最開始,歐美國家進行放松、娛樂時,會選擇飲茶,隨著茶葉的增多,歐美國家自上而下地刮起了飲茶之風,飲茶不僅受到了王公貴族的喜愛,也受到了平民百姓的青睞。其次,就茶文化的習俗而言,我國的茶文化習俗有著許多類型,例如敬茶、茶道等,而歐美國家的傳文化習俗主要包括茶話會、下午茶等。第三,在中國人飲茶時,更傾向于采用開水進行泡茶,直接進行飲用,而歐美國家在飲茶時并不會選擇清飲,而是會選擇在已經沖泡好的清茶中加入牛奶、蜂蜜等佐料后再進行飲用。中國人在進行飲茶活動的過程中,所追求的是修身養性、天人合一,而歐美國家在進行飲茶時,更注重的是對于愜意生活的享受,這些都是在進行跨文化交際過程中不能不關注的問題。
二、跨文化交際中茶文化國際傳播的語言學背景分析
跨文化交際與商貿文化沖突論文
摘要:國際商貿活動日益頻繁的今天,缺乏跨文化意識所導致的商貿沖突也隨之加劇,本文通過分析種種沖突,力求揭示背后所隱含的文化差異,提高人們對于商貿活動中跨文化意識的重視。
關鍵詞:商貿活動文化沖突跨文化交際
自從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就邁出了對外商業和貿易的步伐,而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舉動更加推進了這一步伐的前進速度。對外商貿活動的頻繁直接涉及到的就是對商貿翻譯人才的需求日益加大。隨著英語教學在我國高校的展開,國民英語水平日漸提高,越來越多精通英語和商貿知識的人才開始活躍在對外商貿活動當中,然而,發生在不同國籍背景下的商貿活動涉及到的不僅僅是不同語言之間的溝通,更重要的是不同文化之間的溝通,在商貿活動中由于不了解對方國家的文化而鬧出笑話,甚至影響到雙方合作的例子比比皆是。跨文化交際,作為一門新興的邊緣學科,涵蓋內容涉及到了社會學,語言學,心理學,交際學等等學科,短短一篇文章遠不足以觀其全貌,本文將主要討論它在商貿英語當中的表現作用,以期對于活躍在國際商貿活動中的人士有所啟發。
一、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緊迫性
自從上個世紀后期我國向世界敞開國門之際,英語學習就在全國范圍內如火如荼地展開,時至21世紀的今日,不少大中專畢業生都已經掌握了相當的詞匯量,理論上可以運用一口流利的英語活躍在國際商貿的舞臺上,但事實卻不盡如人意。首先,口語的表達并不熟練,不能夠真正做到思維的轉換。其次就是,不能夠充分跨越國情,以及文化的鴻溝。作為一名經貿類高校的教師,筆者對這方面的教學進行了一番調查,結果發現雖然國際貿易專業的學生有著比其他專業學生高一級別的英語要求,并且也進行了相關專業英語的培訓,但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卻始終未能占有一席之地。這樣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有些非常優秀的專業國貿人才能夠在國際商業會晤中侃侃而談,最終卻仍無法達成雙方的合作。因此,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對于國際商務活動的緊迫性顯得彰明較著。
二、文化沖突在國際商務活動中的體現
文化交際與商貿文化沖突研究論文
摘要:國際商貿活動日益頻繁的今天,缺乏跨文化意識所導致的商貿沖突也隨之加劇,本文通過分析種種沖突,力求揭示背后所隱含的文化差異,提高人們對于商貿活動中跨文化意識的重視。
關鍵詞:商貿活動文化沖突跨文化交際
自從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就邁出了對外商業和貿易的步伐,而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舉動更加推進了這一步伐的前進速度。對外商貿活動的頻繁直接涉及到的就是對商貿翻譯人才的需求日益加大。隨著英語教學在我國高校的展開,國民英語水平日漸提高,越來越多精通英語和商貿知識的人才開始活躍在對外商貿活動當中,然而,發生在不同國籍背景下的商貿活動涉及到的不僅僅是不同語言之間的溝通,更重要的是不同文化之間的溝通,在商貿活動中由于不了解對方國家的文化而鬧出笑話,甚至影響到雙方合作的例子比比皆是。跨文化交際,作為一門新興的邊緣學科,涵蓋內容涉及到了社會學,語言學,心理學,交際學等等學科,短短一篇文章遠不足以觀其全貌,本文將主要討論它在商貿英語當中的表現作用,以期對于活躍在國際商貿活動中的人士有所啟發。
一、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緊迫性
自從上個世紀后期我國向世界敞開國門之際,英語學習就在全國范圍內如火如荼地展開,時至21世紀的今日,不少大中專畢業生都已經掌握了相當的詞匯量,理論上可以運用一口流利的英語活躍在國際商貿的舞臺上,但事實卻不盡如人意。首先,口語的表達并不熟練,不能夠真正做到思維的轉換。其次就是,不能夠充分跨越國情,以及文化的鴻溝。作為一名經貿類高校的教師,筆者對這方面的教學進行了一番調查,結果發現雖然國際貿易專業的學生有著比其他專業學生高一級別的英語要求,并且也進行了相關專業英語的培訓,但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卻始終未能占有一席之地。這樣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有些非常優秀的專業國貿人才能夠在國際商業會晤中侃侃而談,最終卻仍無法達成雙方的合作。因此,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對于國際商務活動的緊迫性顯得彰明較著。
二、文化沖突在國際商務活動中的體現
跨文化交際與高校德語教學探討
摘要:跨文化交際作為高校德語專業的必修課程對提升學生除語言知識外的交際能力有著重要的作用,教師在中德跨文化交際的教學中起著重要的引導作用。教師應在課堂中正確運用相關理論,并結合實例引導學生進行跨文化交際案例的分析,培養學生的跨文化能力,使學生提高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與包容性,用客觀視角分析交際行為的差異,從而指導其在日后交際場景的行為模式。
關鍵詞:跨文化交際;跨文化能力;高校德語教學;文化差異
隨著傳媒技術的飛速發展與經濟越來越緊密的連接,全世界的交流與合作也越來越緊密。無論是學術、日常旅行還是商務合作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隨著各行各業方方面面交流的增加,學外語、會外語的人也不斷增加。外語課堂中更多的是將學習重點放在語言層面,也會結合文化因素進行講授。
1定義
跨文化交際,顧名思義就是在跨文化環境中的交際行為。課程的出發點和目標即讓學生在課程學習后,增加文化差異的敏感性以及在跨文化交際情境中建立合適的交際方式。文化因素的準確定位與導入對跨文化交際課程的正確實現性至關重要。跨文化交際課程設立于德語專業課程的高年級階段,不同于國情與文化課程。
1.1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