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際失誤分析論文
時間:2022-01-11 02:04:00
導語:跨文化交際失誤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語言是一種社會現象,它的社會性決定了語言系統并非像索緒爾說的是“一個封閉系統”,它不可能在真空中獨立發展,自生自滅,而是和其他系統發生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人們的語言表現形式總是受到各種社會文化因素的制約,語言系統內部諸要素(語音、詞匯、語法、語用等)無一不與社會文化因素發生錯綜復雜的聯系。薩丕爾(Sapir)在《語言論》中指出:“語言有一個底座,說一種語言的人是屬于一個種族(或幾個種族)的,也就是說,屬于身體上具有某種特征而不同于別的群的一群。語言也不能脫離文化而存在,就是說,不能脫離社會流傳下來的、決定我們生活面貌的風格和信仰的總體。”因而,研究語言只有把語言系統放到社會大系統中去考察,才能更好地揭示語言的本質和語言系統的內部規律。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它是人們通過他們的創造性活動而形成的產物,因此,文化是相對于自然而言的?;谝陨侠斫猓瑥恼Z用學和社會語言學的角度,我們認為文化具有如下特征:文化包括語言,語言是文化的重要載體。
語言和文化一樣是社會的產物,是生活在該社會的人們世代沿襲下來的符號體系,薩丕爾說:“語言是純粹人為的,非本能的,憑借自覺地制造出來的符號系統來傳達概念、情緒和欲望的方法。它是一種文化功能,不是一種生活遺傳功能。”在人類學中,文化指的是社會共同體的一個成員受全體成員制約的全部生活方式,很明顯,按照文化的這種概念來看,語言就是文化的一個部分,而實際上是最重要的部分之一,是唯一的憑其符號作用而跟整個文化相聯系的一部分。一個社會的語言是該社會的文化的一個方面,語言和文化是部分和整體的關系。
交際一詞在英語里是communication,含義比較復雜,其基本的含義是“與他人分享共同的信息”。交際活動的本質就是把單個人聯絡在社會的關系網絡之中。人是社會的動物,單個人必須通過交際活動同他人結成某種關系,構成社會才能很好地生存下去。這里我們把交際定義為:信息發出者和信息接受者(這里指人與人之間,不指組織之間)傳遞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社會文化活動。這里需要說明的是交際不等于溝通。發出信息,對方懂了,這是交際,也是溝通;發出信息,對方莫名其妙,這不是溝通,只是交際——不產生效果或產生反效果的交際。在不同民族之間,這種事例屢見不鮮。語言交際是跨文化交際中信息交流的重要形式,但是在跨文化交際中,由于交際者的外語知識掌握得不夠,或交際者不了解異族文化的特點,或者說文化背景不同,經常會在交際中出現語言運用上的失誤,造成交際的失敗或交際沖突。
跨文化交際(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是指發生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包括不同國家的不同文化之間和同一文化體系內部不同亞文化之間,本文指前者)的交際活動。當一種文化信息必須被另一種文化加以解釋時,跨文化交際就發生了。
所謂語用預設,主要是說話人主觀上的一種預設,指語言交際活動需要滿足的恰當條件?;希‥dwardL.Keenan)指出:“有許多句子的言語要得到理解則要求先滿足某些文化方面的條件或情景。因此,這些條件也就自然地被稱作該句子的預設。如果它們沒有得到滿足,那么所說的話語不是無法理解,就是不按原意來理解的。”這些條件比如:
(1)參與者的地位及其關系種類。
(2)參與者的年齡、性別及其輩分關系。
(3)參與者和句子中所提及的個體之間的地位、親屬、年齡、性別、輩分的關系。
預設也可看作是話語跟使用語境之間的關系,說出一句話就其語境來說是合適的。如法語的“你真討厭”預設“聽話人是動物、孩子、社會地位比說話人低或者跟說話人關系很密切?!?/p>
總之,語用預設涉及說話人、聽話人和語境三個方面。因此預設關系不能單靠語義分析,必須聯系說話人、聽話人和語境才能全面正確地理解會話的含義。
語用預設的主要特征可以歸納為兩個:合適性與共知性(何自然,1988:111)。
第一,合適性。所謂合適性是指預設要跟語境緊密結合,是言語行為的先決條件。如:
(1)請把那扇門關上。
(2)兒子,把房間打掃一下。
要實現以上請求就必然要求例(1)預設那扇門是開著的,例(2)預設房間是臟的,母親知道兒子有打掃房間的能力等。如果說(1)時門是關著的,那么發話人就不可能發出上述言語行為。同樣,如果要求打掃的房間剛剛打掃過很干凈,或者兒子的年紀還小,尚無打掃的能力,那么說(2)就毫無意義。
第二,共知性。語用預設必須是交談雙方所共知的。預設是談話雙方或一般人共知的信息,它與語境緊密結合,預設明確,則說話人說出來的話,受話人可以根據語境和預設做出不同反應。
語用失誤是跨文化交際中普遍存在的問題。比如,一位中國教師給日本學生講完“龜兔賽跑”的故事后,讓學生談談感想,一個女學生說:“我是多么愿意做一個大烏龜呀!”讓老師聽后哭笑不得。產生這種交際失誤的原因是共知預設不同。這位日本學生語句表達本身沒有問題,這當中主要反映了中日兩國文化觀念、文化習俗上的差異。古代的中國和現代的日本,烏龜都是耐力、長壽的象征意義,所以日本學生會說出“愿意做一個大烏龜”(意即要扎扎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兒地學習)的話。中國教師聽后所以有哭笑不得的感覺,是以現代中國人的文化習俗、文化心理來理解日本學生這句話的。從語用預設的共知性的角度來看,烏龜在現在中國人的心目中,另有象征意義,用來暗指妻子有情夫的男子。這就是不同民族的人員在交際中,由于語用共知預設不同所造成的交際障礙,這種語用失誤在不同民族間的人員交往中隨時隨處可見。
從廣義上來說,任何語言環境、交際背景都屬于語用預設的廣義范疇,因此,在進行跨文化交際溝通時,不能忽視語用預設的共知性的要求,否則不但不能達到交際的目的,還會引起交際上的失誤。
【論文關鍵詞】交際;語用預設;共知性
【論文摘要】本文從語用預設的角度,結合語言和文化的基本定義,對跨文化交際中失誤現象的產生進行分析,從語言學的角度揭示了跨文化交際失誤產生的原因。
【參考文獻】
[1]索緒爾.普通語言學教程[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
[2]趙艷芳.認知語言學概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8.
[3]姜枉琪.當代語用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 上一篇:現代漢語語法分析論文
- 下一篇:模糊語言分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