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際與高校德語教學探討
時間:2022-08-12 11:04:35
導語:跨文化交際與高校德語教學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跨文化交際作為高校德語專業的必修課程對提升學生除語言知識外的交際能力有著重要的作用,教師在中德跨文化交際的教學中起著重要的引導作用。教師應在課堂中正確運用相關理論,并結合實例引導學生進行跨文化交際案例的分析,培養學生的跨文化能力,使學生提高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與包容性,用客觀視角分析交際行為的差異,從而指導其在日后交際場景的行為模式。
關鍵詞:跨文化交際;跨文化能力;高校德語教學;文化差異
隨著傳媒技術的飛速發展與經濟越來越緊密的連接,全世界的交流與合作也越來越緊密。無論是學術、日常旅行還是商務合作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隨著各行各業方方面面交流的增加,學外語、會外語的人也不斷增加。外語課堂中更多的是將學習重點放在語言層面,也會結合文化因素進行講授。
1定義
跨文化交際,顧名思義就是在跨文化環境中的交際行為。課程的出發點和目標即讓學生在課程學習后,增加文化差異的敏感性以及在跨文化交際情境中建立合適的交際方式。文化因素的準確定位與導入對跨文化交際課程的正確實現性至關重要。跨文化交際課程設立于德語專業課程的高年級階段,不同于國情與文化課程。
1.1文化
學術范圍內對于文化的概念有超過150多種解釋,漢語和德語字典都對文化進行了定義。《新華字典》從廣義和狹義對文化進行區分:廣義的文化指“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而狹義文化則是“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有民族特性,也是意識形態的體現,并作用于社會。這和德語中的部分文化定義所對應。通過表1中漢語和德語文化概念的對比,其關系用圖1表示,即德語中的“文化”除了漢語中我們所熟知的精神和物質財富以及知識能力外,還有“開墾”“栽培”與“種植”的含義。跨文化交際所研究的對象即為兩個語言定義中的重疊部分。圖1接觸跨文化交際前,學生往往對于“文化”概念的認知為文明,物質財富如物質遺產、精神財富如“飲食文化”“節日傳統”“社交禮儀”“高校制度”等國情文化課上所包含的內容。這更偏向漢語中的廣義定義。而狹義的、由社會制度與意識形態相互影響的文化定義則有陌生,即德語中“Wert”相對應的文化范圍。前者也由社會與群體影響而來,但基本已經形成固定模式,可稱之為“靜態”文化。后者隨著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而變化,兩國因歷史、政治等諸多因素而不同,甚至同一文化概念在本國內的不同階段也不同,可稱之為“動態”文化。Hofstede在其理論中將文化區分為第一層和第二層。第一層指精神財富如教育、藝術與文學,第二層指含第一層在內、又包含基本日常文明、風俗習慣的現象(如飲食、情感表達、社交方式等)總合,也與這一理念相符合。在跨文化交際課程中,對于文化定義的區分與范圍的限定是第一步,也尤為重要。這有助于學生快速找到課程重點,準確定位核心內容,而不是在提及“跨文化交際”時依然只想到兩國的不同飲食及日常文化。
1.2跨文化交際
交際的實現包含語言與非語言層面。兩者看似分離開來,卻又緊緊相扣。SchulzvonThuns指出,交際是從信息發出者(Sender)將信息(Nachricht)傳送給接收者(Empfnger)的過程。信息發出者與接收者關系的不同、所占角度不同都會影響信息的傳遞效果。比如一位教師走入教室后看到沒有擦的黑板,會說“黑板沒有擦”。這時可能會有同學上去擦黑板。雖然老師并沒有直接說出“請同學擦黑板”,但由于學生和教師的關系,有的同學會從關系層面聽出言語的“話外之意”。也許這位老師這堂課并不使用黑板,也不在意黑板是否已經擦干凈,而僅僅只是陳述一下事實。又或者老師確實想用“話外之音”來凸顯師生間的關系并期待學生獲取后行動。但如果是后者,而學生作為信息接收者卻僅僅聽出了“事實”,那就會產生誤解、矛盾及不滿。所以在交際實現的過程中,信息發出者和接收者所處的位置及二者關系會影響著信息的傳達效果。尤其是男女思維的差異會導致溝通的誤會發生,因為二者性別差異所導致的立場及看問題的角度不同,這一點在情侶關系中的溝通中顯得更為明顯。情侶中男性的表達往往更趨于事物或問題的客觀陳述層面,而女性則多從二人情感關系切入,弱化客觀陳述,銳化“弦外之音”,所以往往“言者無心,聽者有意”,繼而引發誤解和爭吵。無論是德國還是中國,都會有相似溝通不暢而導致的溝通問題。無論是語言相同甚至所處境遇不同;在國際交流中也會發生誤解,后者即為跨文化交際。弱化或減少交際中的誤解或由誤解帶來的爭吵需要注意對于副語言因素的運用,如音調、音量、語氣詞感嘆詞。這些輔助語言因素的要素對成功的交際有輔助作用。如命令的傳達不可以用聊天的商討語氣,同樣,隨著經濟發展、媒體的飛速運行,有很大一個群體更加傾向于網絡聊天,形式多為打字。如果不輔助以顏文字、表情包、語氣詞,文字信息則僅限于事實層面,而信息接收者又恰好更多從關系層面解讀信息內容,對于接收者來說則會過于嚴肅,交際難免會產生一定障礙或誤解。非語言信息如手勢、表情、肢體語言也會對交際產生影響。美國的ok手勢代表可以、行、好,而在西班牙卻是帶有侮辱性的;中國人之間的身體距離和德國相比也更近,德國人交際時的身體距離為一臂長,而中國人則往往要更近些。如果兩方在交際時不了解,德國人會感覺中國人離得較勁而產生不適感,進而向后退,而這一動作可能會被解讀為有意拉開距離、不愿深入交往、距離疏遠,這時在交際雙方中會產生心理認知和定位,兩者的交際行為與效果會受到影響。所以在跨文化交際教學過程中,對于中德非語言因素異同的區分與積累也尤為重要。除了多看、多了解多積累以外,也需要讓學生親身體驗差異,從而加深對非語言因素使用的重要性的認知。教師可以在課堂中多使用情景教學或模擬場景練習,讓學生從仿真實跨文化交際場景中獲取。這種練習對于學生的難度也較小,因為學生更加需要注意的是除語法、詞匯外的因素,難度更小,學生們的參與度更高;由于親身模擬而產生的切身體會也會讓學生的認知更深刻,從而加強學生對課程的參與感與準確認知度。教師可以在課程初期設置跨文化交際接觸場景,如不同文化間的首次見面情景。教師可收集或設置不同文化間的見面模式,其中有和學生們固有認知吻合的握手、擁抱,也可以有拍頭、拍肩等日常常見但不代表見面打招呼的行為,同時也需要有與學生已有禮貌行為完全相反或不在見面場景范圍內的行為模式,如一言不發的沉默、過于親密的肢體觸碰等。場景模擬一方面是對于跨文化交際中不同行為模式有所了解,更多的是培養學生對于異文化的差異敏感性。
2課堂中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方式
跨文化交際課程的目標是通過對于跨文化交際理論的學習,培養學生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及看待差異的客觀性,對于跨文化交際場景中所出現的行為或思維異同進行對比歸納,也對產生的交際不成功現象進行總結分析,并指導學生在跨文化交際場景中的行為模式,提高其跨文化交際能力。跨文化交際理論的相關概念有所區分卻又緊密相連。在學生接觸相關理論前,對于不同的文化現象的呈現往往會將原因回歸于“文化的不同”,進而為思維方式與價值觀的不同。而跨文化交際課堂的目標則是深入了解具體的差異,并可以用客觀的角度看待差異性。每一種思維方式與價值觀的形成都與其社會經濟、政治發展進程密切相關,跨文化交際的深入學習也是對兩個文化群體的全方面深入了解,所以在課堂中,實例的運用尤為重要。學生雖對本國的文化現象與行為模式已有較深刻的了解,但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除了明確并加深學生對于研究范圍的準確認知外,跨文化交際還包含思維定式與偏見、文化維度、文化休克等學術理論。學生在明確學術理論的同時,也應該學會用其指導文化對比、分析文化差異。
2.1場景模擬
場景模擬是跨文化能力培養的重要環節,學生可以從親身實踐中加深對差異敏感性的認知。對于短時效、少語言的場景,由學生進行模擬的效果會好于將其作為案例直接進行分析,比如不同文化間的初見及碰撞。場景模擬對于代表異文化的學生有更高要求,教師需強調,在場景模擬時學生要跳出已有的文化行為模式,從而更加真實還原文化碰撞中所會出現的問題,進而輔助師生用客觀的角度結合理論進行文化差異分析。如初見場面中,代表中方的學生通過“握手”傳達禮節。其他文化中的見面禮節中,對于擁抱、握手等已在這個同學現實認知中的行為模式,雙方的和諧度更高;而對于親吻、沉默等行為模式,代表中方的同學會產生一定程度的抗拒和不解。與此同時,由于同學們在現實生活中已知握手這一行為模式,所以代表外方的同學會更容易預見文化碰撞時產生的差異,而中方同學則不然。已有的本國文化更加容易運用。這說明在其他模擬場景中,需要盡可能跳出已有思維模式,才能使認知更加客觀、印象更加深刻。
2.2案例分析
跨文化交際中的案例可以用不同話題或主要圍繞某一理論進行展開。如對于中德兩國不同的稱謂現象可以從文化維度中權力距離進行展開;對于中西方碰撞這本書中所出現的對比插畫可從“德國人眼中的中國人”與“中國人眼中的德國人”角度出發,作為思維定式與偏見的切入點;甚至是當下的事實新聞,從肺炎疫情以來,通過兩國不同應對措施與相關舉措也可以從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維度進行分析,而德國的政策頒布與落實過程中體現出的特點又與其典型的規避不確定性這一維度不可分割。如果不從某一話題展開,而從理論層面進行案例整合,那么權力距離也可以通過學生熟知的中德學生與教師溝通方式差異性等案例展開。再次,跨文化交際理論很大程度上是相互聯系、緊密相連的,同一個案例可以從多個理論維度去分析,比如對于中德兩國簽訂合作與人際關系的影響來說,既可以從高低語境進行分析,也可以反映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維度的差異性。而跨文化交際課程的目的,正是要讓學生盡可能全方位認知中德思維模式與行為差異,在日后的不同交際場合中可以從多角度、多維度來分析差異性,從而指導交際方式、更順利的達到交際目的、有良好的交際效果。
2.3真實的交際場景
除了由學生自己進行場景模擬、分析已有案例外,最直接、真實性最高的是直接與德國人進行接觸或觀察實際交際過程。高校學生的學習相對更加自主,對于信息的選擇判斷也有自己的標準,所以教師和學校應該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跨文化交際的活動,并提供盡可能多的條件作為保障。不親身經歷的實踐往往在認知程度上和實踐經歷有差異。同時外籍教師或友人也可以和教師一起參與交際場景的設置或準備,繼而讓學生更加直觀、真實的進入跨文化交際與文化對接的場景中。對發生中的交際過程進行觀察與分析不能忽略上文所提及的非語言信息,即對于眼神、表情、肢體語言等與言語信息的結合。影視作品或小片段可以作為教學素材。在文化融合越來越緊密的今天,相關主題的影視作品也越來越多。除作品中直接表現中德雙方差異或由差異所帶來的誤解、沖突之外,教師還可引導學生對于德德間或德國人與外國人的交際方式進行跨文化交際理論指導下的觀察分析,進而聯系到中國相關或相似情況中的異同點,由此對比中德跨文化交際中出現的差異,進而提供思維的轉換以及可能會出現的問題的處理方式,由此及彼、舉一反三,從而培養學生的文化差異敏感性、提升處理跨文化交際問題的能力,以在日后的具體場合如日常交際、商務談判中有客觀理智的判斷,而不是簡單歸類問題、只評判對錯。
參考文獻
[1]KaiBartel,ThomasKempa,InterkulturelleKommunikation-inter-kulturellesManagement.商務印書館,2016.
[2]侯繼紅.德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內容的導入.合肥學院學報,2004.11.21(4).
[3]杜蘅.跨文化交際與德語教學中文化因素的導入.中州大學學報,2010.4.27(2).
[4]曲晰.淺談跨文化交際與德語教學中文化因素的導入.[5]巫莉麗.跨文化研究入門.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8.11.
作者:李浠銥 單位:河北建筑工程學院
- 上一篇:跨文化交際下大學日語教學途徑
- 下一篇:跨文化交際茶文化語言學背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