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理管理范文10篇
時間:2024-02-07 21:01:32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護理管理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產房護理中層級護理管理探討
摘要:目的探討產房護理中層級護理管理的應用價值。方法選擇本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產科收治的206例孕婦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孕婦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組103例,對照組孕婦采用常規護理,觀察組孕婦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層級護理管理,比較兩組產程觀察準確率與并發癥(新生兒窒息、難產與產后出血)發生率的差異。結果觀察組產程觀察準確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結論產房護理中層級護理管理的應用價值顯著,有助于準確觀察產程情況,降低并發癥的發生風險,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產房;護理;層級護理
管理產房是臨床的主要科室之一,亦是風險較高的科室之一。相關文獻顯示,產房突發風險事件較多,由于部分夜間值班護理人員的資歷較淺,嚴重威脅母嬰健康安全[1]。本研究探討產房護理中層級護理管理的應用價值,以提高產房護理管理質量。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選擇本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產科收治的206例孕婦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孕婦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103例,觀察組:年齡21~40歲,平均年齡(30.15±4.11)歲,初產婦74例,經產婦29例,陰道分娩61例,剖宮產42例;對照組:年齡20~39歲,平均年齡(30.22±4.31)歲,初產婦75例,經產婦28例,陰道分娩63例,剖宮產40例;兩組孕婦在年齡、產次與分娩方式等一般資料之間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淺析層級護理管理在外科護理管理的應用
一直以來,護理管理工作的重點和難點就是外科住院患者的臨床質量,在進行外科會診時,需要引起關注。如果外科患者的臨床護理水平提高了,那么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也會得到鞏固以及提高,患者和家屬對臨床護理工作的滿意度也會得到提高,這樣的話可以促使建立起良好的醫患關系。為了達到使患者的臨床護理結果得到提高,使更多的患者受益,該院使用了層級護理管理模式,在臨床實踐中進行實施,干預的效果十分顯著。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14年6月~2016年6月在該院工作的護理人員是本次的研究對象,人數總共有90例,平均分配這90名研究對象,實驗組和對照組各45人在本次的研究中,在本次研究中,沒有差異性,不具有統計學意義的有護理人員之間的年齡,工作時間、職稱等方面的,對實驗組和護理組之間的對比不構成影響。
1.2實驗方法
對照組和實驗組采取不同模式的護理,前者是常規護理,后者是層級護理,對這倆組進行分析,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首先要做的就是把規章制度建立起來。為了使護理的工作更加的科學和規范,在層級護理實施的過程中,要把完善的規章制度建立起來,做到在操作時有標準可依,使護理的質量得到提高。然后要做的是層級分組的開展。把實驗組和對照組這90名護理人員進行科學的層級劃分,劃分參考的依據主要要護理人員的工作時間,職稱和護理經驗的是否豐富等,當然要考慮的還有外科護理的實際要求和工作特點。
優質護理管理模式下護理安全管理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3年5月~2014年7月本院160例住院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優質護理病房住院患者與普通病房住院患者分組的方法,將其分成實驗組和對照組,各80例。實驗組患者男45例,女35例,年齡16~81歲,平均年齡(43.25±6.71)歲;對照組患者男41例,女39例,年齡17~79歲,平均年齡(43.89±6.01)歲。兩組患者的年齡、體重、性別、文化程度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對照組患者采取常規的護理模式進行護理,采用功能制排班,患者住院期間護士嚴密監測患者的體征變化,落實各項常規護理工作,為患者宣傳健康安全知識,做好健康安全教育,輪休時做好工作交接,值班人員落實各項治療工作,患者如發生緊急情況,立即進行救治。
1.2.2實驗組患者采取優質護理的護理模式為患者進行護理,醫護工作人員做好日常護理工作的基礎上對患者進行優質護理,具體護理措施包括:①實驗組采用APN排班方法,減少交接班次數,同時根據護理工作量彈性排班,在工作高峰時段增加值班人員,確保護理工作及時落實;②實施責任制整體護理模式,每名責任護士分管患者≤8例,整合基礎護理、病情觀察、治療、溝通和健康指導等護理工作,為患者提供全面、全程、連續的護理服務,護士有固定的患者,患者有相對固定的責任護士,增加親切感。③首先制定患者危險因素評估表,對住院患者意外事故發生情況、疾病的危險因素、患者的疼痛情況進行評估和分析,匯集成表后,在護理工作中進行針對性護理,加大護理力度,盡量防止危險因素的發生,以提高護理過程中的護理安全。④充分發揮護理工作的責任意識,保持積極向上職業精神,注重護理細節,用熱情的態度對待護理工作,保持病房環境清潔,給患者營造一個舒適健康的住院環境,指導患者做好日常清潔和飲食用藥,對重癥患者協助喂藥等。⑤加強護理工作中的安全管理,對患者的手術傷口進行正確的護理操作,規范護理操作流程以推動患者的治療進度并帶給患者舒適感及安全感。⑥在護理過程中,對患者進行心理護理,主動與患者進行交流溝通,普及相關的臨床疾病知識,讓患者提高對疾病的認知度,以消除患者的緊張恐懼心理,護理過程中為患者傳播積極向上的正能量,以提高患者的治療信心。
護理安全管理在骨科護理管理的運用
摘要:目的觀察并分析骨科護理管理中應用護理安全管理的臨床效果。方法選擇本院自2017年8月-2019年1月之間收治的132例骨科患者,將其隨機分為兩組。參照組予以常規護理,實驗組實施護理安全管理,對兩組患者的不良事件發生率進行比較和分析。結果實驗組患者不良事件發生率與參照組比較明顯更低,P<0.05。結論在骨科護理管理中實施有效護理安全管理措施,能減少患者不良事件發生率,有利于保證患者安全,促進病癥恢復,值得應用。
關鍵詞:骨科護理管理;護理安全管理;臨床效果
隨著交通事業、建筑行業的快速發展,骨科疾病患病率也不斷增加,不僅在一定程度上明顯增加了骨科護理人員的工作量,加上患者病程較長,還有可能引發其他并發癥,損害患者生活質量[1]。以往常規護理中僅僅重視患者疾病康復,不能滿足患者需求,怎樣尋找并規避患者護理過程中可能發生的護理風險,保證其護理安全已經成為目前護理管理中重要內容之一[2]。為此本次研究以132例骨科患者為例,詳細分析了護理安全管理的臨床作用,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擇本院自2017年8月-2019年1月之間收治的132例骨科患者,將其隨機分為兩組。參照組(66例)中女性患者35例,男性患者31例;平均年齡(49.67±3.68)歲;頸椎病患者14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22例,骨折患者30例。實驗組(66例)中女性患者36例,男性患者30例;平均年齡(49.71±3.62)歲;頸椎病患者15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24例,骨折患者27例。兩組骨科疾病患者各項基本資料并無明顯差異,P>0.05。1.2方法。參照組骨科患者實施常規護理,包括病情觀察、日常生活護理、健康教育以及心理護理等。實驗組骨科患者實施護理安全管理:⑴加強護理人員專業素質培養:定期組織骨科醫務人員展開專業教育及培訓,培養其病情管理護理中獨立思維能力,做到可以針對患者病情特點予以個體化護理干預,積極規避各項風險因素;對于上崗時期較短的護理人員,安排臨床經驗豐富的護理人員進行一對一帶教指導,從而提高骨科整體護理質量。⑵完善制度建設:建立完善的護理分析管理制度,包括分級護理制管理制度、醫務人員交接班制度、用藥護理等,保證護理人員工作環境及護理服務工作安全。還可以鼓勵其提出合理建議,促進相關制度優化和完善;定期或不定期進行安全培訓,對護理管理工作進行檢查。⑶加強安全教育:醫院不僅要重視護理人員安全教育工作,也應對患者展開相關教育,告知其可能發生的護理風險事件和相應預防措施,從而保證患者護理安全。此外,也應努力提高護理人員應急處理能力,通過情景模擬演練尋找并總結各種護理風險因素,積極解決,不斷改進。1.3評價標準。觀察兩組患者護理不良事件發生率:包括下肢深靜脈血栓、磕碰、摔倒等。1.4統計學分析兩組患者間護理不良事件發生率及性別等計數資料比較均應用卡方檢驗,病程、年齡等計量資料比較均應用t檢驗,全部數據均經由SPSS23.0軟件比較,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病毒護理管理策略分析
摘要:總結病毒肺炎病房的護理管理策略,將支援護理隊伍的病房管理經驗與病毒肺炎病房實際情況相結合,梳理目前病毒肺炎病房護理管理工作存在的難點,針對性地改造特殊病區環境、制定相適應的制度規范和工作流程、加強崗前培訓、優化人力資源配置、強化對重點環節的護理質量監控以及對護理人員實施人文關懷措施等,為護理人員安全、舒心工作提供了保障,為病毒肺炎病房護理管理工作有序開展提供了一定的經驗和方法。
關鍵詞:病毒肺炎;護理管理;隔離病房;護理質量;醫院感染;防護;經驗
自2019年12月以來,我國及全球病毒肺炎病人數逐漸增多,已有全球大流行趨勢[1⁃2]。我國湖北省疫情集中,國家衛生健康委從全國其他省市調集醫護人員組成了多支醫療隊支援湖北[3]。但由于支援護理隊伍來自不同專科,急性感染性疾病護理工作經驗有限,陌生的病房及工作環境給護理管理工作帶來了難題。如何對支援病區進行科學的護理管理,提高護理工作質量與效率,保證護理人員的身心健康成為亟待解決的重點問題。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負責支援武漢市紅十字會醫院,采取從各科室抽調護理人員組成多支護理隊伍,分別負責整體接管醫院各病區的形式,現對病房護理管理工作進行總結。
1醫院護理管理工作困境
1.1護理人員缺乏呼吸系統、傳染病、危重癥相關護理經驗。面對病毒肺炎病人數的增加,原有護理人力資源已不能滿足護理工作的需要,需緊急調配護理人員參加救治工作。救援隊伍來自不同地區、不同醫院、不同科室,在工作經驗、技術水平、應變能力等方面參差不齊,且大多數缺乏呼吸系統、傳染病、危重癥相關護理經驗,給護理管理工作帶來困難。1.2環境陌生、條件設施相對滯后。支援護理人員對定點醫院的環境感到陌生,對工作程序不熟悉,且由于許多定點收治醫院原有隔離病區已經滿足不了收治要求,故將許多非隔離病房進行改造之后用于收治病毒肺炎病人,隔離條件相對滯后,護理人員的安全、管理工作問題突出。1.3工作時間較長,護士身心壓力較大。護理人員是與病人接觸時間最長、距離最近、危險性最高的人群,增加了護理人員的感染風險,導致其承受了較大的心理壓力,且身著防護服工作時間過長易造成護士身體不適。參與疫情救援的護士群體普遍承受了較大的身心壓力和工作壓力,易產生緊張和焦慮的情緒。
2護理管理策略
骨科護理管理安全管理研究
[摘要]目的研究護理安全管理用于骨科護理管理的效果。方法該院骨科于2016年1—12月間實施護理安全管理,隨機抽取該階段住院患者53例,與2015年1—12月間實施護理安全管理前的55例患者進行比較,評價實施管理前與實施管理后的患者對護理質量評分及護理不良事件發生情況。結果實施管理后患者護理不良事件發生率低(P<0.05)。實施管理后患者對科室護理質量指標評分均高于實施管理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23.793、29.037、77.836、40.241,P<0.05)。結論骨科實施護理安全管理模式后可有效降低護理不良事件發生率,提高科室護理質量。
[關鍵詞]護理安全;骨科;護理質量;風險因素
骨科常見收治的疾病包括骨折、頸椎病、骨質疏松、骨關節炎、骨腫瘤、腰肌勞損、肩周炎等,病程較長,患者需接受長期治療,部分患者需接受手術治療,術后需經歷一段時間的臥床休養,臥床期間患者喪失部分生活自理能力,骨折患者暫時存在活動障礙表現,住院期間如護理不當可能產生護理不良事件,從而引發護患糾紛[1]。因此在骨科加強管護理安全管理措施具有重要意義。安全管理是判斷科室護理服務質量的主要指標,與患者住院身心安全關系密切。文章分別選擇該院于2016年1—12月間與2015年1—12月間收治的骨科住院患者,評估護理安全管理實施前后的應用效果,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2016年1—12月間收治的住院患者53例,包括男性患者39例、女性14例,年齡范圍在16~75歲,平均為(45.8±9.1)歲,疾病類型:四肢骨折19例、骨關節炎15例、頸椎病10例、骨腫瘤9例。2015年1—12月間的55例患者,包括男性患者40例、女性15例,年齡范圍在18~76歲,平均為(46.5±9.0)歲,疾病類型:四肢骨折21例、骨關節炎14例、頸椎病11例、骨腫瘤9例。實施管理前。后患者疾病一般資料結果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1.2方法實施管理后:①首先科室應加強對醫護人員進行安全管理知識培訓,護士長了解科室醫護人員對安全管理重視程度,每周一、周三、周五、周日進行知識培訓,培訓內容包括科室風險因素識別、預防及管理等。重點分析科室過往發生過的護理不良事件,了解多發人群特點及發生不良事件導致的后果,對科室護理環節中存在的安全隱患進行排查,及時修改傳統護理管理模式,細化規章制度,打印成冊,發放給所有醫護人員。②護士長應重視對科室相關規章制度執行情況進行定期抽查,重點管理科室所有護理環節,包括交接班、夜間護理、用藥安全及治療等,護士長保證合理排班,將老中青資源合理分配,保證每個班次值班人員實力均衡,保證護理工作可順利實施。③保證骨科環境安全,在患者入院后護士早期采取跌倒、誤吸等多種評估手段,確定高危人群后重點管理;保證科室地面干燥,設置防滑標識,在病房及病區中增設安全輔助設施,如扶手等,提高病區環境安全系數[2]。④護士重視健康宣教,增加日常巡視次數,了解患者住院期間身心需求,積極滿足,重視用藥安全管理,用藥前嚴格堅持三查八對制度,用藥期間重視觀察患者體征變化,為患者提供用藥知識講解。加強護患溝通,聯合家屬共同參與治療及護理活動,積極查房,在高危患者床頭上設置標識,提高醫護人員警惕心,重視高危時段監督,如夜間、放假期間、交接班等。夜間巡視時及時拉起患者床欄,對骨科患者離床活動時,要求家屬全程陪伴,避免發生跌倒等情況;重視管道管理,做好導管固定工作,定時查看。實施管理前:一般入院后知識宣教、生活指導、用藥指導、護患交流等。1.3觀察指標。科室自制護理質量評價表,觀察項目包括健康宣教、護患溝通、護理巡視、安全教育,每個項目為25分,得分較高者表示患者對護理質量評價較高。1.4統計方法。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用(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ICU護理管理研究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利用自愿參與原則選取66例ICU患者參與該次探究,就診時間是2015年8月—2016年8月,分組方法是隨機數字表法,組別是兩組,研究組33例患者中男女患者例數分別是23、10例,患者年齡在17~88歲不等,中位年齡為(66.32±3.25)歲,患有重癥肺炎、呼吸衰竭、感染性休克、急慢性腎功能衰竭、術后心肺復蘇治療、其他疾病的患者例數分別是9、8、6、4、2、4例;參照組中患者例數是33例,男女患者例數分別是22、11例,患者年齡在18~87歲不等,中位年齡為(65.01±4.05)歲,該組患者中主要包括重癥肺炎患者、呼吸衰竭患者、感染性休克患者、急慢性腎功能衰竭患者、心肺復蘇術后并發癥患者、其他疾病患者,分別是10、7、5、3、3、5例。該科室中共計40張床位以及80名護士,男女比例是10:70,最大年齡是38歲,最小年齡是21歲,中位年齡是(26.54±3.21)歲,學歷是在讀研究生、本科、大專的護士分別是1、20、12名。利用統計學分析辦法將兩組患者的各項臨床資料進行組間數據對比分析發現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給予參照組患者傳統護理管理:進行床外分配時,告知每一名護士需要負責的工作是患者相鄰床位的管理,密切觀察患者的病情變化情況。在研究組患者護理管理中應用護理分級及標識管理,具體措施如下。①利用甲乙丙丁分級方式給予患者病情危重程度分級,甲級:病危患者,護理人員需要給予患者實施床邊專人護理;乙級:病重患者[1],護理人員需要充分了解患者的生命體征變化并給予對癥護理干預,1名護理人員最多可負責3~4例患者的護理工作;丙級:病情穩定患者,1名護理人員最多可負責5~6例患者的護理工作。②對患者的病情變化情況實施各項風險評估并建立床頭風險警示標識,分別以不同顏色以及不同文字給予跌倒標識、壓瘡標識、過敏標識、禁食禁飲標識以標注區分[2],詳細告知患者標識重要性和必要性,各個標志需在風險解除或者患者出院后實施有效清除處理;對利用微量泵輸入的藥物使用情況設置標識,例如氯化鉀以及鎮靜劑等,利用不同顏色標簽給予不同藥物加以區分并在注射器、導管末端等部位標好標記;設置耐藥菌隔離標識的時機是在接到檢驗科多重耐藥菌報告后,待患者陰轉后或者出院后實施標識解除[3],需要注意的是,同一名護理人員不可同時護理感染患者和需進行保護隔離患者。③護理人員需要對患者分級情況實施全面有效評估并將護理人力分為:很忙、較忙、中,若同一名護理人員可對2例乙級患者實施護理可判定為很忙,若平均1名護理人員可對3例乙級患者加4例丙級患者實施護理則判定為較忙,若1名護理人員平均給予單純給予4例乙級患者或者2.5例丙級患者護理,判定結果為中[4]。④對護理人力進行評估,給予各位護士患者床位合理分配時需要遵循輕重搭配原則,一般情況下,1名護理人員搭配3~4例患者,在其余崗位中,護理人員可以給予已經合理搭配的護理人員輔助。完成床位分配后,密切觀察是否存在護理人員分配不均衡現象并給予及時糾正和調整[5]。
1.3判定標準
骨科疼痛護理管理思考
摘要:目的:探究針對骨科開展疼痛護理分層級管理的效果。方法:選擇2012年3月~2013年3月在醫院治療的300例骨科患者作為實驗的對象,均分為對照組150例和觀察組150例。給予對照組和觀察組患者相同的常規骨科護理,觀察組則另外開展針對疼痛護理的分層級管理。比較分析兩組患者疼痛情況和護理滿意度,同時采用科學判定標準評價對照組和觀察組患者術后36h的疼痛程度。結果:手術后36h觀察組的VAS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且觀察組患者就各項護理滿意度情況也均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護理人員作為患者進行術后疼痛護理的核心人員,應正確認知及評估患者的術后疼痛情況,護理人員對患者術后疼痛護理態度與疼痛管理效果息息相關。通過給醫護人員培訓,把新的知識理念應用于臨床患者,這種分層級的管理方式不僅能提高各級醫護人員的疼痛管理技能,而且能有效減輕患者的疼痛感,另一方面還可同時促進醫患關系和諧發展。
關鍵詞:骨科;疼痛護理;分層級管理
分層次管理是由傅國華教授提出的,旨在通過識別管理對象的發展層次,設計相應的層次管理手段、方法,通過有效的管理從而優化結構[1]。高級、中級、初級護理人員的工作怎樣科學的劃分從而最大限度地提升工作效率成為了主要研究和探討的問題,提升工作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改善患者圍術期的舒適度[2]。故醫院特對骨科開展疼痛護理分層級管理的效果開展了專項研究。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隨機抽取300例醫院骨科診治患者,樣本選取時限為2012年3月~2013年3月,其中男178例,女122例,年齡16~63歲。根據隨機數字法,將本研究300例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150例,兩組患者基本資料比較,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1.2護理方法。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觀察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給予疼痛護理的分層管理。(1)完善及落實分層制度:將護理管理設定分層管理制度,分別由護士長、責護組長、責任護士、輔助護士實施相應的分層管理。其中,責護組長須大專以上學歷,主管護師或5年及以上護師,熟悉本科室護理相關知識及操作技能,掌握較強的溝通技巧,能夠與責任護士進行良好溝通,并做好護生的帶教工作,還要做好分層管理的監督及護理質量的把控工作,及時查看并記錄疑難危重癥患者情況,積極指導下級護理人員的工作和學習;責任護士須大專以上學歷,護師及以上并已獲得兩年,責任護士要對于本專科的護理有一定的操作能力,及要求操作能力較強,擁有良好的溝通和帶教水平,遵醫囑完成相應護理任務,盡量滿足患者需求,給予患者健康指導;輔助護士須為注冊護士,基本掌握醫學及護理學相關知識,能夠傾聽患者的訴求,并完成患者提出的要求。幫助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和完成基本的護理[3]。(2)完成資源配備的優化處理:經過資源配置的優化處理,骨科病床的床護比由原來的1∶0.21,變為1∶0.38,這為創建示范病房做出了明顯貢獻。(3)做好護理分層管理:針對本科室的實際情況,排班采取醫護同組法,并針對病區醫療組情況,適當調整醫護排班情況。責護組長被分配至醫療組,均以醫護同組方式參與病房床位的管理工作,分管期間與組長共同完成危重患者的護理工作,責護組長還要評估及反饋本組患者健康教育的落實情況。為了完善本組患者的基礎護理服務,要密切的關注患者的需求,接患者住院,送患者出院,都是必須保證落實在內的工作。采用雙班制、雙人值班,并做好特殊時段的服務和照顧,可以設立總值班護理人員,方便在夜間照顧患者,處理突發情況。高級護理人員的分配要合理,要與中級和低級護理人員均衡搭配,努力實現護理人力資源利用的最大化,做到職責明確,從而確保護理工作的高效性和安全性,采用績效分配方式,統一責權利[4]。比較分析兩組患者疼痛情況和護理滿意度,同時采用科學判定標準評價對照組和觀察組患者術后36h的疼痛程度。1.3觀察指標。1.3.1患者疼痛指標。采用疼痛評分(VAS),對患者術后的36h進行疼痛指標的評分,0~10分,分數越高,疼痛越劇烈。1.3.2滿意度評價指標。對患者的滿意度情況進行調查研究,發放調查問卷,總分為100分。問卷包含3個大類,每一類有多個小題。90~100分為非常滿意,75~89分為滿意,60~74分為一般,60分以下為差。問卷發放收回率為100%,通過問卷得分計算兩組患者對各項護理服務的滿意率。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技術資料卡方檢驗,以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護理安全管理
1影響護理安全因素
1.1人力資源不足,超負荷工作狀態
為滿足社會對醫護服務的需求,而加大了護士的工作量,造成護理人員、設備、空間相對不足。護士身心疲憊,是構成護理工作不安全的重要原因。再有過度工作和勞累同樣會引起注意力和警惕性的下降,導致錯誤的增加。
1.2法律意識不強
一是在接待病人時說話不謹慎,或在治療護理操作時動作不規范,應用儀器時不熟練,引發病人和家屬對治療效果不信任,從而引發醫療糾紛。二是對臨床護理資料書寫不正規、不及時。這就要求護理人員要對本職工作精益求精,用法律約束自身的行為,避免和杜絕醫療糾紛的發生。
1.3護理人員缺乏敬業精神
血液凈化護理管理研究
【摘要】目的觀察在血液凈化管理中應用質量控制的臨床價值。方法選取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我院血液凈化室行血透的80例患者對照組(常規護理管理),另選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的80例患者為觀察組(常規護理管理+質量控制),對照組比較兩組的護理管理效果。結果①觀察組的透析液、透析用水、使用中消毒劑、透析治療間空氣的合格率分別為95.00%、100.00%、100.00%、93.75%,對照組分別為82.50%、85.00%、83.75%、75.00%,兩組對比差異均顯著(P<0.05);②觀察組護理人員感染事件發生率為0,對照組為40.00%,兩組對比差異均顯著(P<0.05)。結論在血液凈化護理管理中應用質量控制,可規范血液凈化操作,降低感染事件發生率,值得推廣與應用。
【關鍵詞】護理管理;質量控制;血液凈化
血液凈化室是醫院的一個特殊科室,主要負責患者的血液透析治療,延長患者的生命[1]。在血液透析室中,由于儀器設備比較多,且操作的技術性要求高,再加上患者年齡跨度大,因此與其他科室相比,血液透析室對醫務人員的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2]。為了有效提高血液凈化護理的工作水平,需選擇合適的質量管理方式。我院在血液凈化護理管理中應用質量控制,取得了較為理想的效果,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我院血液凈化室有28臺固定血液透析機,1臺床邊血濾機,150例維持血液透析患者,10名血透護理人員。選取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我院血液凈化室行血透時給予常規護理管理的80例患者對照組,另選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的80例患者為觀察組,在實施常規護理管理時應用質量控制。1.2方法。對照組:在血液凈化室實施常規護理管理,包括常規消毒,日常管理等。觀察組:常規護理管理同上,在此基礎上實施質量控制。①成立質量控制小組。在科室成立質量控制小組,成員包括護士長、科室質控員、護理人員等。定期檢查血液凈化室的工作,包括每周一次自查、每月綜合評估,并且開展護理質控會議,了解其中存在的問題,分析原因,討論解決措施并落實到護理管理中。②完善相關制度。根據2010年衛生部出臺的SOP(血液凈化標準操作),并綜合血液凈化室的實際情況,建立健全相關的規章制度,其中包括病歷管理制度、感染管理制度(其中涉及消毒隔離管理、環境管理等措施)、血液凈化室工作制度等。③感染控制。a.患者分區。在血液透析室中,將治療室分為三個區,即急診區、普通區、隔離透析區。對于新透析患者,在透析前需進行相關感染學指標篩查,比如乙肝、梅毒、丙肝、HIV等;對于未進行篩查的急診患者,使其在急診透析區進行透析;對于檢查結果顯示為陽性的患者,給予專區專機透析。b.環境管理。在相對獨立、安靜的區域設置血液凈化室,并且劃分為不同的區域,即清潔區、半清潔區、污染區,并且分開設立醫護患者通道。治療區域設置手衛生設備,嚴格要求義務人員規范操作,比如戴手套等。對于透析準備室、配液間、水處理間等,均安裝空氣消毒裝置,并且確保光線充足、空氣清新。c.透析機消毒。當患者完成透析后,采用500mg/L含氯消毒劑對透析機外部進行擦拭。在血液透析的過程中,若患者血液不慎污染透析機,則需立即采用1500mg/L的上述消毒劑將血跡擦掉,并且對機器內部進行消毒。④操作技能規范化。每月對血透室護理人員進行培訓,包括理論和實踐操作,同時樹立無菌理念。在血透治療的護理過程中,要求每一位護理人員都能熟練了解可能產生的問題及其應對策略。對于危重、急診和老年等特殊患者,需給予足夠的重視,密切觀察生命體征和病情變化等。1.3觀察指標:①環境采樣:觀察并比較透析液、透析用水、使用中消毒劑、透析治療間空氣的合格率。②感染事件發生率:比較兩組護理人員感染事件發生率。1.4統計學方法:搜集、整理兩組患者的上述數據,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15.0版)對數據進行分析,對比操作采用χ2檢驗,當P值在0.05以下時,提示差異顯著,存在統計學意義。
2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