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行政范文10篇

時間:2024-01-26 15:11:42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服務行政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服務行政

從權力行政到服務行政

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西方各國政府迫于發展經濟的壓力,同時為了適應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開始變革其公共行政。美國匹茲堡大學教授蓋·彼得斯先生在《政府管理與公共服務的新思維》一文中對傳統公共行政模式的不適應性和未來公共行政模式的發展兩個方面作了全面分析(注:《西方國家行政改革述評》,P1—38,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1998年3月版。)。

彼得斯認為,傳統的公務員制度和在政府管理過程中起作用的一些基本原則,明顯不像過去那樣具有傳統的權威性了。面對形勢的發展,傳統公共行政賴以生存的基礎正在受到挑戰。

1.政治/行政二分法及與其緊密聯系的公務員政治中立之主張落伍了。因為公務員在當今多數政府中發揮著重要的政策制定功能,且其整體作用具有明顯的政治化傾向。

2.以等級結構和規章制度為金科玉律的傳統政府管理模式——經典的韋伯管理模式——顯得過時了。因為公共部門權力和權威來源正在不斷擴散,如市場成為檢驗政府績效的標準之一。

3.公共組織的常設性和公務員職業的終身性受到挑戰——公共官僚機構在當代環境中運轉失靈。因為非常設機構甚至臨時機構正在進入政府管理過程,如特設工作組、跨部門委員會以及其它類似的組織結構和根據工作量增加或減少雇員的人事措施已被一些政府采納。

查看全文

行政服務中心服務行動年活動方案

為認真貫徹落實市委十一屆六次全會精神,以及市委、市政府《關于開展創新服務行動年活動的實施意見》的各項要求,經“中心”研究,決定在“中心”開展“創新服務行動年”活動,具體行動方案和措施如下: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緊緊圍繞“突出經濟保增長、突出創新增活力、突出民生促和諧”主題,結合我市“重大項目攻堅年”活動和“中心”全年重點工作,進一步強化“中心”作風建設,全面提升服務水準和服務效能。

二、工作目標

以簡化審批手續、減少審批環節、優化審批流程、縮短審批時間、規范和完善服務機制為重點,突出“服務經濟、方便群眾、提高效率、塑好形象”的宗旨,積極探索服務機制和服務方式的創新,穩步有效的從被動服務轉變為主動服務,通過部門窗口服務功能的整合和服務流程的再造,放大“中心”對我市的服務功效,全面提升“中心”服務水準。

三、活動內容

查看全文

我國推行服務行政的管理研究論文

【內容提要】政府的產生源于人民的公意達成和公意授權,這就決定了行政管理的服務性質。21世紀,服務將是行政管理職能的必然選擇。為公民服務,為國家服務,為社會服務,將是行政服務的主要對象;而效率與效益,將是行政服務的價值取向。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判斷行政服務的標準,則看其是否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的生產力,是否有利于增加國家的綜合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而最終依據將是用“人民是否滿意”這個尺度來衡量。

【關鍵詞】行政管理/服務/衡量尺度

21世紀,以服務為方向的中國政府職能選擇將成為一種必需和必然。政府將按照企業化的方式努力為公民、為國家、為社會服務,并自覺把“效率”和“效益”作為自身服務水平的內在評判尺度,把“人民滿意不滿意”作為外在的評判尺度。

一、服務:21世紀中國行政管理的職能設計

管理在本質上就是服務,服務理所當然成為政府職能的必然選擇。21世紀中國政府必然也應樹立“小政府、大服務”的行政理念,進行職能的再設計。

1.管理就是服務管理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在本質上管理與服務是統一的。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使社會主體產生分化,并逐步形成群眾組織(包括國家),各組織內部及各組織之間都存在著嚴重的利益沖突,各組織成員為避免無謂的消耗,以最少成本換取最大利益,相互訂立契約,把自身的一部分權利讓渡出來,形成公共權力,由全體成員選舉的少數代表掌握。掌握權力的少數人根據其成員的要求,管理公共事務,維護組織及其成員的利益。同時,各組織之間也基于同樣原因簽訂盟約,把部分權力交給凌駕于其他組織之上的組織(國家政府),管理全體社會的公共事務,維護社會秩序,進而維護整個社會的利益。管理的實質,就是利用組織及其成員賦予的權力為公眾利益服務。因此,從本質上講,管理就是服務。

查看全文

基層黨建服務行政管理探討

摘要:創新是時代的主題,是我們黨的各項事業進步的不竭動力,是一個民族發展進步的靈魂。基層黨建工作的創新是應對時代變革、夯實執政之基的必由之路和科學選擇。文章就基層黨建工作創新談了一些粗淺認識。

關鍵詞:基層黨建;基層黨組織;黨員管理

創新,是我們黨的各項事業進步的不竭動力。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改革的不斷深入,社會經濟生活、社會活動方式、社會組織形式等發生了深刻變化,基層黨組織所處的環境、擔負的任務、工作的條件以及自身狀況都發生了重大變化。在新的形勢下,基層黨建工作面臨諸多新情況、新問題,加強創新是應對時代變革,搞好黨建工作的必由之路和必然選擇。必須在創新上大膽實踐,推動黨的基層組織在創新中發展、在創新中完善,以不斷增強黨組織的創造力、凝聚力和戰斗力。下面筆者就基層黨建工作創新談一些粗淺認識。

一、基層黨建工作創新必須把握好四個原則

(一)以服務為中心的原則

黨建工作必須服務于經濟建設,服務于發展這個第一要務。能否推動經濟的發展,這是檢驗黨建工作創新實際價值的最重要、最直接的判斷標準。堅持“圍繞發展抓黨建,抓好黨建促發展”的基本思路,把握基層黨建工作的重點和難點。創新重在創出實效。首要的一條,就是要破除錯誤的“純黨建”思想,關鍵的一條,就是要找準切合點。這既是新形勢、新情況的客觀要求,也是我們廣大黨務工作者在當前和今后做好黨建工作,特別是創新工作的方向。能否找得到切合點,切合點找得準不準,這不僅是對黨務工作者的能力要求,更直接的要求就是,黨務工作者一定要深入實踐、深入基層,深入到問題本身當中去調查去研究,探索和總結發揮黨組織和黨員作用的新路子、新途徑。

查看全文

政府職能與服務行政法論文

一、問題的提出

行政權力能否合法、適當、有效地運行,直接關系著政府職能的發揮,對于建設法治政府具有重要意義,理應受到憲法的調整。憲法不僅確認行政權力存在的正當性和價值取向,而且提供行政權力運行的基本原則和基本規則。我國憲法第二十七條第二款規定:“一切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必須依靠人民的支持,經常保持同人民的密切聯系,傾聽人民的意見和建議,接受人民的監督,努力為人民服務。”這從根本上確立了我國服務行政模式的基本理念和價值訴求。2004年3月國務院頒布的《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提出:經過十年左右堅持不懈地努力,基本實現建設法治政府的目標。為此,要求各級政府和行政機關要轉變政府職能,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強化公共服務職能和公共服務意識,簡化公共服務程序,降低公共服務成本,提高辦事效率,提供優質服務,方便行政相對人,逐步建立統一、公開、公平、公正的現代公共服務體制。[①]隨著我國市場經濟和民主政治的發展,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樹立服務行政的理念,建構服務行政法的法制體系,已經成為我國依法治國、依法行政進程中一個重要的現實課題。

二、政府職能的發展與服務行政模式的出現

政府職能是政府在一定歷史時期內根據社會環境的需求而履行的職責和功能,它反映政府的實質與政府活動的方向。政府職能是一個歷史的范疇,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在性質、內容、手段、價值取向等方面都會發生相應變化。

在早期自由資本主義時期,資產階級從鞏固政權的目的出發,強調個性自由。對國家權力的恐懼是自由主義最為顯著的特征之一。為防止國家權力過分擴張造成對個人權利的侵害,自由主義對國家職能進行了嚴格限定,主要有國防、社會治安、稅收等,另外還包括某些最低限度的公共機關和公共設施的維護(這被戲稱為只需要三個官-軍官、警官、稅務官-的國家)。自由主義認為,應該將國家職能局限于維護個人自由所必不可少的盡可能小的范圍內,強調“管得最少的政府就是最好的政府”,政府僅僅扮演“守夜人”的角色。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前的自由主義法治時期,這種傳統行政模式都是公共行政的主要類型。所以有人對此形容道:“直到1914年8月,除了郵局和警察以外,一名具有守法意識的英國人可以度過他的一生卻幾乎沒有意識到政府的存在。”[②]在這種古典自由主義的理念下,所謂行政主要指“公共權力”的行使,體現為國家為了保障公共秩序而對個人自由所加的限制,國家的任務是保證公民社會的自由發展所需要的社會秩序的維護。因此這一時期的國家行政模式也被稱為“秩序行政”、“管制行政”,單方性、命令性和強制性是其主要特征。

19世紀末、20世紀初,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經濟狀況發生了巨大變化,由自由競爭資本主義發展到壟斷資本主義時期,創造了巨大的社會財富。但也出現了嚴重的社會問題,如貧富懸殊、兩極分化等,一部分人連生存都遇到極大困難。一些國家的憲法逐步引進并確立了“社會國家”(也稱為“福利國家”)的理念,強調“使每一個人都過上人一樣的生活”。在立法和制度層面上,主要表現為對社會經濟強者的經濟自由權的積極限制和對社會經濟弱者的“社會權”的保障。如《魏瑪憲法》第151條第1款就規定:“經濟生活的秩序,以確保每個人過著真正人的生活為目的,必須適用正義的原則。每個人經濟上的自由在此界限內受到保障。”

查看全文

服務行政研究論文

一、服務行政的源起

公共行政的發展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在專制國家時期,公共行政被視為君主之私器,一切行政職能都屬于君主的私人事務,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到了“警察國家”時期,{①}國家在維護社會秩序與穩定之外,還增加了謀求人民福利和社會進步的任務,出現了所謂“福利國家”(wohlfahrtsstaat)的傾向。但此時的公共行政仍然只是作為主權者的君主的私人事務,國家所提供的福利更是君主對其子民的恩賜。{②}

18世紀以后,西方主要國家進入了所謂形式法治國時期,意識形態上奉行自由主義,經濟上奉行自由競爭的資本主義,政治上三權分立制度得以確立,同時法治理念也日趨成熟。出于對國家權力的警惕,人們在賦予國家一定職能的同時,又對國家職能進行嚴格限定,防止國家權力的過分擴張造成對個人權利的侵害。這一時期,行政權的行使主要體現為“秩序行政”,即國家運用公權力來限制人民的自由權利,以達到維持社會秩序、國家安全和排除對人民及社會危害之目的。

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推進,資本主義世界進入了所謂壟斷資本主義時期,社會經濟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有了極大的提高,而人們間的社會生產關系也隨之日趨復雜化,各種以前所不曾出現的社會矛盾開始涌現。在這種情況下,自由資本主義時期的公共行政理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狄驥這樣論述道:“今天,作為某種復雜變革的一個結果,一方面歸因于知識進步,另一方面歸因于經濟與工業的發展,政府的事務已經超出提供司法、警察和戰爭防御的范圍,人們要求它履行各種各樣的職能”。并且,“隨著文明的發展,與公共需要相關的政府活動呈數量上升趨勢,而這樣所帶來的一個后果是公共服務的數量也在不斷增加”。[1]也就是說,公共行政已經不能再局限于秩序的維護領域,而必須將比此前更多的精力與關注投入到公共服務的提供方面。

政府所承擔的這種為公民提供公共服務的行政方式,就是服務行政。詳言之,服務行政是政府以維持人們生活、增進人民福利和促進社會運轉與發展為目的,直接或間接向公民提供公民個人與市場機制所不能自行提供的公共服務,保障公民基本生活的一種行政方式。

二、服務行政的性質

查看全文

基層公務員能力建設論文

論文關鍵詞:服務行政基層公務員能力建設

論文摘要:和傳統行政模式相比,服務行政對公務員的能力要求更加全面。基層公務員直接面向群眾,其能力素質要求則更加具體和有針對性。當前,要從改革錄用、考核、培訓等制度著手,加強基層公務員能力建設。

一、服務行政的內涵與特征

1.服務行政的內涵。

所謂服務行政,是相對于統治行政、管理行政而言的,指政府把服務者的角色作為自身基本定位,將服務社會和公眾當作核心的價值追求,以追求社會公共利益為己任的一種新型政府治理模式。在這種模式中,政府與社會、與公眾的關系由治理者與被治理者轉變為公共服務和公共產品的提供者與消費者之間的關系。服務行政強調社會責任和民主價值,將社會和公眾的需求作為政府存在、發展的前提。

服務行政理念來源于新公共服務理論。從觀念上講,服務行政以社會和公眾的需求為出發點,以社會和公眾的意志為政府行政的導向,把政府行政從政府本位、權力本位向社會和公民本位、責任本位轉變,徹底改變過去那種只對上級負責,不對社會和公眾負責的局面。從功能上講,服務行政強調政府要進行職能轉換,從管理向管理與服務并重,在履行管理職責、維護政治統治的同時,向社會和公眾提供公共服務和公共產品。同時,公共服務和公共產品的供給,不能過分強調政府自身的意志,而要以社會和公眾“滿意不滿意、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為最高標準,真正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從本質上講,服務行政的一個重要方面在于理順政府和社會、公眾的關系,強調公眾在行政過程中的參與,修正過去以行政計劃替代公眾意愿,以精英設計替代公眾參與,忽視公眾需求和偏好的行政模式,在強化政府公共服務職能的同時,充分發揮公眾的主體作用,以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發展。

查看全文

政府職能和服務行政法研究論文

一、問題的提出

行政權力能否合法、適當、有效地運行,直接關系著政府職能的發揮,對于建設法治政府具有重要意義,理應受到憲法的調整。憲法不僅確認行政權力存在的正當性和價值取向,而且提供行政權力運行的基本原則和基本規則。我國憲法第二十七條第二款規定:“一切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必須依靠人民的支持,經常保持同人民的密切聯系,傾聽人民的意見和建議,接受人民的監督,努力為人民服務。”這從根本上確立了我國服務行政模式的基本理念和價值訴求。2004年3月國務院頒布的《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提出:經過十年左右堅持不懈地努力,基本實現建設法治政府的目標。為此,要求各級政府和行政機關要轉變政府職能,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強化公共服務職能和公共服務意識,簡化公共服務程序,降低公共服務成本,提高辦事效率,提供優質服務,方便行政相對人,逐步建立統一、公開、公平、公正的現代公共服務體制。[①]隨著我國市場經濟和民主政治的發展,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樹立服務行政的理念,建構服務行政法的法制體系,已經成為我國依法治國、依法行政進程中一個重要的現實課題。

二、政府職能的發展與服務行政模式的出現

政府職能是政府在一定歷史時期內根據社會環境的需求而履行的職責和功能,它反映政府的實質與政府活動的方向。政府職能是一個歷史的范疇,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在性質、內容、手段、價值取向等方面都會發生相應變化。

在早期自由資本主義時期,資產階級從鞏固政權的目的出發,強調個性自由。對國家權力的恐懼是自由主義最為顯著的特征之一。為防止國家權力過分擴張造成對個人權利的侵害,自由主義對國家職能進行了嚴格限定,主要有國防、社會治安、稅收等,另外還包括某些最低限度的公共機關和公共設施的維護(這被戲稱為只需要三個官-軍官、警官、稅務官-的國家)。自由主義認為,應該將國家職能局限于維護個人自由所必不可少的盡可能小的范圍內,強調“管得最少的政府就是最好的政府”,政府僅僅扮演“守夜人”的角色。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前的自由主義法治時期,這種傳統行政模式都是公共行政的主要類型。所以有人對此形容道:“直到1914年8月,除了郵局和警察以外,一名具有守法意識的英國人可以度過他的一生卻幾乎沒有意識到政府的存在。”[②]在這種古典自由主義的理念下,所謂行政主要指“公共權力”的行使,體現為國家為了保障公共秩序而對個人自由所加的限制,國家的任務是保證公民社會的自由發展所需要的社會秩序的維護。因此這一時期的國家行政模式也被稱為“秩序行政”、“管制行政”,單方性、命令性和強制性是其主要特征。

19世紀末、20世紀初,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經濟狀況發生了巨大變化,由自由競爭資本主義發展到壟斷資本主義時期,創造了巨大的社會財富。但也出現了嚴重的社會問題,如貧富懸殊、兩極分化等,一部分人連生存都遇到極大困難。一些國家的憲法逐步引進并確立了“社會國家”(也稱為“福利國家”)的理念,強調“使每一個人都過上人一樣的生活”。在立法和制度層面上,主要表現為對社會經濟強者的經濟自由權的積極限制和對社會經濟弱者的“社會權”的保障。如《魏瑪憲法》第151條第1款就規定:“經濟生活的秩序,以確保每個人過著真正人的生活為目的,必須適用正義的原則。每個人經濟上的自由在此界限內受到保障。”

查看全文

政府職能服務行政法探究論文

一、問題的提出

行政權力能否合法、適當、有效地運行,直接關系著政府職能的發揮,對于建設法治政府具有重要意義,理應受到憲法的調整。憲法不僅確認行政權力存在的正當性和價值取向,而且提供行政權力運行的基本原則和基本規則。我國憲法第二十七條第二款規定:“一切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必須依靠人民的支持,經常保持同人民的密切聯系,傾聽人民的意見和建議,接受人民的監督,努力為人民服務。”這從根本上確立了我國服務行政模式的基本理念和價值訴求。2004年3月國務院頒布的《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提出:經過十年左右堅持不懈地努力,基本實現建設法治政府的目標。為此,要求各級政府和行政機關要轉變政府職能,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強化公共服務職能和公共服務意識,簡化公共服務程序,降低公共服務成本,提高辦事效率,提供優質服務,方便行政相對人,逐步建立統一、公開、公平、公正的現代公共服務體制。[①]隨著我國市場經濟和民主政治的發展,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樹立服務行政的理念,建構服務行政法的法制體系,已經成為我國依法治國、依法行政進程中一個重要的現實課題。

二、政府職能的發展與服務行政模式的出現

政府職能是政府在一定歷史時期內根據社會環境的需求而履行的職責和功能,它反映政府的實質與政府活動的方向。政府職能是一個歷史的范疇,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在性質、內容、手段、價值取向等方面都會發生相應變化。

在早期自由資本主義時期,資產階級從鞏固政權的目的出發,強調個性自由。對國家權力的恐懼是自由主義最為顯著的特征之一。為防止國家權力過分擴張造成對個人權利的侵害,自由主義對國家職能進行了嚴格限定,主要有國防、社會治安、稅收等,另外還包括某些最低限度的公共機關和公共設施的維護(這被戲稱為只需要三個官-軍官、警官、稅務官-的國家)。自由主義認為,應該將國家職能局限于維護個人自由所必不可少的盡可能小的范圍內,強調“管得最少的政府就是最好的政府”,政府僅僅扮演“守夜人”的角色。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前的自由主義法治時期,這種傳統行政模式都是公共行政的主要類型。所以有人對此形容道:“直到1914年8月,除了郵局和警察以外,一名具有守法意識的英國人可以度過他的一生卻幾乎沒有意識到政府的存在。”[②]在這種古典自由主義的理念下,所謂行政主要指“公共權力”的行使,體現為國家為了保障公共秩序而對個人自由所加的限制,國家的任務是保證公民社會的自由發展所需要的社會秩序的維護。因此這一時期的國家行政模式也被稱為“秩序行政”、“管制行政”,單方性、命令性和強制性是其主要特征。

19世紀末、20世紀初,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經濟狀況發生了巨大變化,由自由競爭資本主義發展到壟斷資本主義時期,創造了巨大的社會財富。但也出現了嚴重的社會問題,如貧富懸殊、兩極分化等,一部分人連生存都遇到極大困難。一些國家的憲法逐步引進并確立了“社會國家”(也稱為“福利國家”)的理念,強調“使每一個人都過上人一樣的生活”。在立法和制度層面上,主要表現為對社會經濟強者的經濟自由權的積極限制和對社會經濟弱者的“社會權”的保障。如《魏瑪憲法》第151條第1款就規定:“經濟生活的秩序,以確保每個人過著真正人的生活為目的,必須適用正義的原則。每個人經濟上的自由在此界限內受到保障。”

查看全文

法律服務行風建設年活動動員會議上的講話

一、統一思想,切實提高對加強法律服務行風建設工作重要性的認識

近年來,為加強和改進法律服務工作,省廳先后在全省開展了律師隊伍集中教育整頓、公證隊伍教育規范樹形象、律師事務所規范建設年、公證崗位培訓、基層法律服務隊伍集中教育整頓等活動,對于提高法律服務隊伍整體素質,規范法律服務管理,改進法律服務行業風氣起到了積極作用。這次在全省開展法律服務行風建設年活動,是省廳著眼于新形勢對法律服務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新任務,著眼于法律服務工作自身改革發展進程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作出的一項重要決策,也是推進我省法律服務業又好又快發展、并逐步走向良性發展軌道的重要舉措。加強法律服務行風建設,對于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踐行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發展和諧的法律服務關系,更好地服務于安徽跨越式發展、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加強法律服務行風建設,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任務。法律服務工作是司法行政工作重要組成部分,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力量。發揮好法律服務工作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的職能作用,必須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不懈地加強法律服務行風建設,規范法律服務管理和法律服務執業行為,提高法律服務隊伍整體素質,不斷增強法律服務工作服務經濟建設的能力、維護社會穩定的能力、保障司法公正的能力、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能力,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創造物質基礎、夯實法治基礎、加強司法保障、創新管理體制、培育文化基礎。

(二)加強法律服務行風建設,是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法治理念,保證法律服務工作正確方向的必然要求。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是包括司法行政工作在內的整個政法工作的指導思想,毫無疑問也是法律服務工作的指導思想。其所涵蓋的依法治國、執法為民、公平正義、服務大局、黨的領導五個方面內容,反映了社會主義法律服務工作的本質屬性,深刻揭示了法律服務工作的特點。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就必須大力加強法律服務行風建設,教育、引導廣大法律服務工作者和法律服務工作管理者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樹立正確的執業理念和管理觀念,切實糾正與社會主義法治理念不相適應的觀念和行為,堅定理想信念,堅持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在法律服務工作中的指導地位,保證法律服務工作正確的發展方向。

(三)加強法律服務行風建設,是發展和諧的法律服務關系,更好地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法律服務需求的現實需要。法律服務工作是司法行政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政治性、社會性、群眾性和專業性,直接面向廣大人民群眾提供服務。法律服務行風的好壞,不僅影響到法律服務隊伍的形象,而且影響到司法行政全局工作的成效,甚至影響到人民群眾對法治的信任。要增強人民群眾對司法行政機關、對法治的信任感,就必須從加強法律服務行風建設入手,通過加強教育、完善制度、強化監督等多種手段,進一步增強法律服務工作者執業為民的堅定性和主動性,自覺地把維護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作為法律服務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拓展業務領域,提高服務水平,更好地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法律服務需求。

(四)加強法律服務行風建設,是加強司法行政機關效能建設,提高法律服務管理水平的具體舉措。管理法律服務工作是司法行政機關的一項重要職責。這次開展法律服務行風建設年活動,其中一項重要的任務是規范司法行政機關對法律服務工作的行政管理。各級司法行政機關要以這次活動為載體,通過加強法律服務行風建設,進一步更新管理理念,改進工作作風,忠實履行法律賦予的管理職責,認真落實各項管理制度,努力提高管理效能和為法律服務機構、法律服務人員服務的水平。同時要加強學習和調查研究,認真分析、研究法律服務管理工作中出現的新問題、新情況,積極探索新思路、新舉措,逐步建立起加強法律服務管理的長效機制,推進法律服務工作健康快速發展。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