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城范文10篇
時間:2024-01-17 23:19:1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大學城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大學城規劃設計論文
1二十世紀是人類歷史上發展變化最為激烈和迅速的時期,知識經濟取代了工業經濟成為信息世界經濟發展的新支點。知識經濟的第一資源是智力資源,這決定了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在知識經濟社會的發展中占據至關重要的地位。正如《世界高等教育宣言》指出的:高等教育系統正在進行“從未要求它進行過的最徹底的變革和革新”。在中國,這種變革集中凸現在大學城的快速興起上。
中國的大學城建設具有多重的背景和動力。首先是知識經濟發展的需求,在知識經濟浪潮中,中國的許多城市都面臨著新機遇和挑戰,產業結構須要調整,大學城建設是其走向知識經濟的重要支撐;其次是中國的城市化需要,中國社會發展的城市化進程正在進行當中,結合大學城的土地需求和聚集效應,大學城建設也被充分的利用為一種城市化手段;最后,高等教育的擴大化普及化使教育走向產業化,大學城的建設相應帶動地產、服務等行業的發展,其本身就具備了相當的經濟吸引力,建設大學城也成為許多地方促進經濟發展的手段之一。在現在的社會環境下,大學城已不僅作為一種新的大學組織形式或者新的大學運動表現形式,而是在城市建設與經濟建設方面有更為深刻的意義。很多城市把大學城的建設作為城市發展和產業調整的動力機器,期望其能成為推進城市發展的良方。
我國的大學城建設速度是驚人的,同時大學城在我國屬于一個新鮮的“舶來品”,對于它的理論研究和實際經驗都是比較缺乏的,加之國情與國外存在相當的差異,都使得我國的大學城建設更加的困難。新鮮的事物必然伴隨著新的問題和思考,而在當前這種超常規的建設舉措和跨越式的發展進程中,我們不可避免會面臨更多的問題,而在實際的建設中,也確實暴露出了不少問題,因此如何才能更好地建設大學城,使其良性發展并充分發揮應有的作用已成為學者當前的一個重要研究課題。
2大學城綜述
2.1大學城的定義
《教育大辭典》是這樣界定的:“圍繞大學建立的社區。人口一般在5~10萬,為大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和便利的食宿、交通等條件。”這樣的表述,基本表達出了大學城的許多特征和要求,但并沒有完全的詮釋現代大學城概念的豐富內涵。
大學城規劃設計論文
1大學城綜述
1.1大學城的定義
《教育大辭典》是這樣界定的:“圍繞大學建立的社區。人口一般在5~10萬,為大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和便利的食宿、交通等條件。”這樣的表述,基本表達出了大學城的許多特征和要求,但并沒有完全的詮釋現代大學城概念的豐富內涵。
事實上,對于大學城,許多諸如大學園區、高教園區、教育園區、大學科技園、大學科技城、大學社區、大學城鎮、大學區等概念都與大學城相關、相似,由此可發現,“大學城”實質上是一個非常復雜的概念。筆者以為,按照現代大學城出現和發展的背景來看,無論是大學科技園區、科學城都應該被視為大學城,因為他們具備了相同的開發背景、相同的開發目的、相似的社會責任和經濟責任,還有許多相同的屬性和特點。
“大學城”實質上是一個以大學為核心而構成的、具有特定整體功能和環境特征的城市社區。故當前普遍使用“大學城”這一稱呼方式來指代這種近年來各地建設大學園區綜合體,也是對大學城作為城市的新型表征定義的提示。
值得注意的是,“大學城”所包含的城市概念,應該是有所限制的,它并不是一個大城市,如果要在城市的體系中尋找一個定位的話,應該處在“城鎮”的階段上。這個定位,是根據大學城實際的功能需求和環境氛圍的要求,以及合理的規模所作出的,參看國外比較著名的大學城如劍橋、牛津、普林斯頓等成功先例,這樣的定位也可以得到印證。把握這一定位,對于我國目前諸多新興的大學城來說,是非常必要的。
大學城規劃設計論文
本文通過對大學城的定義、特征以及發展經驗等一系列客觀事實的分析,提出大學城應當界定在一個有著特殊構成和功能的“城鎮(Town)”的概念上進行規劃設計,而這樣的認識和定位正是目前中國大學城規劃中比較欠缺的,也是各種問題出現的主要癥結所在。
1引子
二十世紀是人類歷史上發展變化最為激烈和迅速的時期,知識經濟取代了工業經濟成為信息世界經濟發展的新支點。知識經濟的第一資源是智力資源,這決定了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在知識經濟社會的發展中占據至關重要的地位。正如《世界高等教育宣言》指出的:高等教育系統正在進行“從未要求它進行過的最徹底的變革和革新”。在中國,這種變革集中凸現在大學城的快速興起上。
中國的大學城建設具有多重的背景和動力。首先是知識經濟發展的需求,在知識經濟浪潮中,中國的許多城市都面臨著新機遇和挑戰,產業結構須要調整,大學城建設是其走向知識經濟的重要支撐;其次是中國的城市化需要,中國社會發展的城市化進程正在進行當中,結合大學城的土地需求和聚集效應,大學城建設也被充分的利用為一種城市化手段;最后,高等教育的擴大化普及化使教育走向產業化,大學城的建設相應帶動地產、服務等行業的發展,其本身就具備了相當的經濟吸引力,建設大學城也成為許多地方促進經濟發展的手段之一。在現在的社會環境下,大學城已不僅作為一種新的大學組織形式或者新的大學運動表現形式,而是在城市建設與經濟建設方面有更為深刻的意義。很多城市把大學城的建設作為城市發展和產業調整的動力機器,期望其能成為推進城市發展的良方。
我國的大學城建設速度是驚人的,同時大學城在我國屬于一個新鮮的“舶來品”,對于它的理論研究和實際經驗都是比較缺乏的,加之國情與國外存在相當的差異,都使得我國的大學城建設更加的困難。新鮮的事物必然伴隨著新的問題和思考,而在當前這種超常規的建設舉措和跨越式的發展進程中,我們不可避免會面臨更多的問題,而在實際的建設中,也確實暴露出了不少問題,因此如何才能更好地建設大學城,使其良性發展并充分發揮應有的作用已成為學者當前的一個重要研究課題。
2大學城綜述
大學城規劃設計研究論文
本文通過對大學城的定義、特征以及發展經驗等一系列客觀事實的分析,提出大學城應當界定在一個有著特殊構成和功能的“城鎮(Town)”的概念上進行規劃設計,而這樣的認識和定位正是目前中國大學城規劃中比較欠缺的,也是各種問題出現的主要癥結所在。
1引子
二十世紀是人類歷史上發展變化最為激烈和迅速的時期,知識經濟取代了工業經濟成為信息世界經濟發展的新支點。知識經濟的第一資源是智力資源,這決定了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在知識經濟社會的發展中占據至關重要的地位。正如《世界高等教育宣言》指出的:高等教育系統正在進行“從未要求它進行過的最徹底的變革和革新”。在中國,這種變革集中凸現在大學城的快速興起上。
中國的大學城建設具有多重的背景和動力。首先是知識經濟發展的需求,在知識經濟浪潮中,中國的許多城市都面臨著新機遇和挑戰,產業結構須要調整,大學城建設是其走向知識經濟的重要支撐;其次是中國的城市化需要,中國社會發展的城市化進程正在進行當中,結合大學城的土地需求和聚集效應,大學城建設也被充分的利用為一種城市化手段;最后,高等教育的擴大化普及化使教育走向產業化,大學城的建設相應帶動地產、服務等行業的發展,其本身就具備了相當的經濟吸引力,建設大學城也成為許多地方促進經濟發展的手段之一。在現在的社會環境下,大學城已不僅作為一種新的大學組織形式或者新的大學運動表現形式,而是在城市建設與經濟建設方面有更為深刻的意義。很多城市把大學城的建設作為城市發展和產業調整的動力機器,期望其能成為推進城市發展的良方。
我國的大學城建設速度是驚人的,同時大學城在我國屬于一個新鮮的“舶來品”,對于它的理論研究和實際經驗都是比較缺乏的,加之國情與國外存在相當的差異,都使得我國的大學城建設更加的困難。新鮮的事物必然伴隨著新的問題和思考,而在當前這種超常規的建設舉措和跨越式的發展進程中,我們不可避免會面臨更多的問題,而在實際的建設中,也確實暴露出了不少問題,因此如何才能更好地建設大學城,使其良性發展并充分發揮應有的作用已成為學者當前的一個重要研究課題。
2大學城綜述
大學城低碳校園建設分析
現代大學城“不低碳”現象透視
我們通過對昆明呈貢大學城內的云南師范大學、昆明理工大學、云南民族大學、云南大學等大學校園有悖于低碳校園建設現象的實地調研,剖析我國現代大學城在建設低碳校園中所面臨的普遍問題。(一)校園日常生活中的浪費習慣所造成的不低碳現象建設低碳校園、改善校園環境最基本的驅動力就是個人的環保意識與行為習慣,而當前校園中各種不低碳行為隨處可見。(1)辦公、教學活動中的浪費現象。如一些不必要的電梯乘坐,一些完全可以在戶外進行的排練和演講等活動全部占用大禮堂或階梯教室等。另外,每間教室中當天實際平均自習的人數僅占可容納人數的12%,每間教室的平均用電量為8.39度,每間教室排放出來的CO2為6.59kg,辦公、教學區的利用率非常低,資源嚴重浪費。(2)教材、紙張的浪費現象。學生教材的循環使用率不足10%,以云南師范大學目前有2.4萬名全日制在校學生為標準,則在校學生每年消費紙張180噸,若換算為碳排放量,則總共產生了630噸的CO2。另外,還存在文印紙張利用率低、單面復印打印的不低碳現象。統計結果顯示,每間文印店每天的平均用紙數量為約3000張,每個學校平均擁有8家復印店。若每年以280個教學日計算,每個學校每年的用紙量為6720萬張,產生的碳排放量1.1噸。(3)水、電、糧食、出行等方面的浪費現象。在大學城內,宿舍與教室經常存在無人或僅有幾人的情況下日光燈全開的情況,宿舍及辦公室中常有電腦旁無一人卻長時間運行等現象。另外,當前大學城普遍使用一次性餐具,校園內的部分超市仍然提供免費塑料袋,糧食浪費現象隨處可見。在對校園停車場車輛的調查中發現,大約23%的教師擁有并駕駛私家車上下班,導致高校通勤車空車率增加,造成能源耗費及不必要的碳排放。(二)大學城規劃與建設不合理所造成的不低碳現象首先,大學城在規劃與建設中存在盲目攀比而過度擴張建設的現象。呈貢大學城地址在呈貢區洛羊鎮,坐落于吳家營、朗家營、繆家營自然村地界內,占地43.15平方公里,面積相當于目前昆明半個市區。一期規劃投資將達到31億,新校區最終規模是15萬人,投資約100億元。呈貢大學城建設占用大量緩坡耕地,造成土地等資源的鋪張浪費。其次,校園建設存在重改造、輕保護的現象。不少高校將天然樹林草地改造為人工林和草坪,有些甚至填埋天然湖建造人工湖,這種以人工種植的平整草坪和靠別處移植過來的樹木破壞原生態的樹林草地的行為是不可取的。最后,大學城中學生公寓、教師公寓、辦公樓、教學樓等建筑的單元空間有擴大的趨勢。調查中發現,不少高校教室、辦公室明顯過大,一些高職稱的教職人員和領導人員同時擁有多間單人辦公室,造成辦公等資源閑置浪費。(三)大學城資源共享不充分所造成的不低碳現象在調研中我們發現,大學城中緊鄰的云南師范大學、昆明理工大學、云南民族大學等高校之間在設備使用、實驗室建設、會議室建設、網絡資源等方面存在著重復建設的問題,導致資源占有率高利用率低,沒有實現充分的教學資源共享的初衷。首先,課程與教師資源共享不充分。呈貢大學城各高校之間沒能夠利用各自學校相應的比較優勢學科來進行校際的授課教學,而在學生的調查問卷中也發現很少有同學會選擇去外校選課,僅有少數高年級學生去外校旁聽。其次,圖書館共享不充分。在圖書館自習室共享方面,去過外校圖書館自習的同學還不及被調查同學的1%,基本沒有同學借閱外校圖書資料。最后,實驗室設備共享不充分。在參與訪談和調查的各校學生中,基本上沒有人使用過外校的實驗室及實驗設備。
探求現代大學城低碳校園建設途徑
針對上述問題,筆者主要從制度層面、技術層面以及校園主體的行為層面,提出實現現代大學城低碳校園建設的路徑。(一)構建科學有效的節能減排制度體系1.完善高校考評與監管制度2007年頒布的《關于加強國家機關辦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節能管理工作的實施意見》指出:我國國家機關的辦公建筑與大型公共建筑的節能監管體系建設實施內容分別為能源消耗監測、能源消耗統計、能源審計及能耗效用公示等⑩。政府及相關部門應制定科學的考評與監管制度,注重考核高校的低碳建設水平與能力,將相關的一些低碳考核指標引入評價學校的綜合績效指標中去。另外,要完善高校校園監管體系,明確各個主體的職責,將其落實到人頭上,將低碳責任與領導干部的政績掛鉤,形成激勵約束機制,在校園的低碳建設中做到權責分明,科學高效。2.建立高校碳排放數據庫體系,制定量化減排標準制度大學城低碳校園建設的核心就是要進行節能減排,節能減排需要我們尋根求源,通過碳排放的核算來指導高校的這項工作。高校可以利用其科研能力強、科研資源豐厚的優勢,來進行碳核算方法的研究、推廣、運用;國家有關部門也應協助建立全國高校碳排放核算體系,制定相應的減排標準,為各高校比較碳排放量、碳排放結構提供依據。通過碳核算的優化,節能減排的量化指導,使得高校在低碳校園的建設任務執行過程中更具針對性,也使得相關部門能夠合理制定高校減排目標,科學分配低碳減排的任務。高校應制定多級指標的減排標準,并結合上級監管考核制度和碳排放數據庫體系對自身節能減排進行量化檢測和指導。通過每個指標的量化數據記錄、績效分析、質量評價等,來制定下一階段節能減排的教學與工作計劃,并建立動態的節能減排標準制度。3.推動政府的政策工具創新政府作為低碳經濟治理的主體,其行政上、法律上和財政政策上的相關舉措,都對大學城低碳校園的建設具有很強的輻射力。在低碳校園建設過程中,政府可以通過行政法律手段和參政手段來規范校園低碳校園建設主體的行為。通過對增加低碳行為效用與收益,促進校園低碳;通過增加高碳行為的成本,來減少校園的碳排放。一方面可以利用碳稅來對碳排放超標學校征稅。政府可授予每個高校碳排放有限額規定的許可權,不同規模高校設定不同碳排放配額。如果高校的碳排放超過了配額排放—110—量,就可對基征碳稅,通過增加高校碳排放的成本來減少其高碳行為。而碳排放在政府規定的配額以下的高校可以獲得相應的獎勵,通過減少高校的減排成本來鼓勵高校進行低碳減排行動,從而促進高校的低碳校園建設。另一方面政府應加大對低碳技術創新、推廣、應用的資金投入,并通過財政補貼來促進低碳校園建設。補貼又稱為“負稅收”,能起到一定的激勵作用。該項措施做得好的當屬日本,日本歷年用于研究開發資金投入的費用占GDP的3-4%,領先于歐盟及美國這些低碳強國。日本作為一個能源進口國家,在經歷各種能源危機后,很早就推進了節能技術的開發和應用,從中積累了大量節能技術,并在低能耗方面名列世界前端瑏瑡。他們對采用太陽能熱水器、太陽能照明路燈、環保節能燈、低碳建材的高校進行補貼,來鼓勵高校的低碳發展,并加大了對高校低碳科技研發資金的投入,對低碳技術和模式的研究予以專項支持,推進低碳技術和模式的集成示范及推廣,引導高校與企業直接進行低碳技術交流合作,推進高校低碳技術科研的商業化進程。(二)大力推廣應用現代節能減排技術1.校園能源與材料使用低碳化近年來的數據顯示,我國社會能源消費結構中,煤炭和石油這兩種“高碳”一直占據能源消費的主導地位瑏瑢。高校的能源使用主要是煤炭、水、電、天然氣等,從目前來看高校的能源消費結構很難短時間內改變。這就需要我們將高碳能源低碳化,多開發使用清潔能源、低碳環保型材料,多采用低碳技術應用到我們的校園建設中。校園的道路照明與規劃采用的光源應該是高效節能的,盡量采用太陽能路燈、風能路燈、LED燈等來構建學校的低碳道路照明系統,學校的塑膠操場也應當采用環保型納米材料塑膠跑道等高新低碳技術產品。同時,新型的校園教學樓建設與設計也要多采用低碳技術,可以通過選用保溫隔熱的建筑材料、合理的采光和通風的建筑設計等來實現建筑低碳化。2.校園辦公與教學低碳化低碳教學主要有兩層意思,一是低碳知識的傳授,二是在教學過程中實現低碳化。關于低碳知識的傳授,可以從簡單的低碳概念介紹到怎樣具體實現低碳、從宏觀的低碳經濟發展趨勢到微觀的低碳經濟技術等,來對在校大學生的低碳知識進行普及。教師作為傳授知識的主體和學生效仿的對象,更要加強低碳知識的學習與培訓,通過低碳知識的教授、傳播以及師生交流來增強大家的低碳意識,為高校低碳校園建設打好理論基礎。教學過程的低碳化,主要包括充分利用教學設備資源、教師資源和構建低碳課堂兩個方面,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多媒體設備、教學耗材等資源的有效利用,及時將已經老化了的高耗能的教學設備器材更新為新型的低碳設備。同時,要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通過開設一些精品課程和運用遠程教學等方式來實現低碳教學;通過網絡資源共享、信息資源共享技術來實現大學城資源共享。低碳辦公,是對教師辦公行為的低碳化。主要是通過在公務活動中減少能量的消耗,盡可能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首先,要減少對辦公設備耗材的使用,通過應用無紙化辦公平臺來減少文印,通過網絡在線文檔處理、電子郵件收發等減少辦公設備耗材的使用。其次,教師要盡量乘坐校車而非自駕私家車,通過召開遠程會議來減少不必要的出差,縮減不必要的旅行次數和人數等。3.校園碳匯減排低碳校園的建設不但要從“碳源”上進行有效的抑制,減少碳排放還應從“碳匯”的角度進行考慮。“碳匯”的方法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利用植被生長吸收二氧化碳,另一種是通過將二氧化碳捕獲和埋存來減少二氧化碳在大氣中的排放瑏瑣。目前大學城高校雖有綠化,但存在綠化覆蓋率不足以及將原有自然林毀掉變為人工林的行為。這就要求高校正確認識綠化在校園低碳建設中的作用,采取措施增加綠地面積,通過種植一些“碳匯”能力較強的植被,維護改善校園原始樹林,以設計“綠屋頂”等來實現最大發揮植被碳匯的功能。研究表明,森林覆蓋率每增加1%,便可以抵消0.6-7.1億噸的二氧化碳排放瑏瑤。因此,擴大校園綠色覆蓋率是緩解校園減排壓力的有效途徑。比如進行樓面種植形成“綠屋頂”,還可以實現對周圍建筑物環境的美化,而且能夠保溫隔熱、吸收二氧化碳。其次,推廣碳捕獲和碳埋存技術。該技術將成為未來大規模減排二氧化碳、延緩全球氣溫變暖的最經濟有效的技術方法。高校要加強與大型電廠、煉鋼廠等的交流與合作,建立相關科研與實習項目,確保高校在未來可以通過碳捕獲、碳埋存技術進行碳匯減排。(三)營造師生廣泛踐行的低碳生活氛圍1.營造低碳校園理念,引導低碳實踐首先,要廣泛開展低碳校園宣傳活動,鼓勵開—111—展低碳實踐活動。充分發揮校園學生團體的作用,開展各種低碳宣傳,舉辦各種低碳實踐活動,比如低碳校園建設的演講比賽、低碳知識競賽、低碳技術設計大賽等。邀請國內外學者進行有關低碳的專題講座,為師生灌輸低碳發展理念、普及師生低碳知識、提高師生對低碳校園建設的責任和意識。其次,完善校園網建設,使校園網成為低碳校園建設理念傳播與交流的場所。可以開設網上低碳校園建設的專欄、論壇,給師生創建一個低碳校園建設建言獻策、經驗交流的途徑,使得廣大師生可以隨時隨地通過網絡來參與低碳校園建設。再次,開展多學科協同的低碳教育,夯實低碳行為理論。低碳問題的研究涵蓋地理、化學、生物等自然學科,又涵蓋經濟、法律、哲學等社會學科,是一個復雜綜合的系統問題。高校在低碳教育上應打破各學科教育的獨立,通過開展多學科協同的低碳教育使校園主體綜合系統地掌握低碳知識,為踐行低碳校園夯實理論基礎。最后,將低碳理念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將低碳校園理念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使學生樹立以節約為榮、浪費為恥的觀念,培養他們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使之自覺參與低碳校園的建設,從根本上杜絕校園中的不低碳行為。2.建立校園低碳行為準則,規范低碳行為首先,政府相關部門要出臺相關政策,引導高校廣大師生參與到低碳校園建設的行列中。其次,要構建高校低碳行為準則,進一步規范校園行為主體的行為,為低碳行為踐行提供參照和引導廣大師生養成低碳行為習慣,做到節約用電、節約用水、不浪費糧食、低碳出行等。再次,建立個人低碳行為監督獎懲機制,對師生校園行為進行監督。可基于碳核算技術對師生定期進行考評,給予獎懲。最后,大力宣傳與推行校園低碳生活行為準則,大學之間相互學習與交流,掀起全國高校建設低碳校園的高潮。
本文作者:鄔鵬陶倫康工作單位:云南師范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大學城提升政策下的商業管理論文
1政策解讀
通過仔細研讀“提升大學城”方案可知,其中所提到的五大工程之一———生活設施改善工程,旨在提升大學城教育、商業、生活配套。根據《實施廣州大學城提升計劃工作方案》中“大學城配套建設計劃”明確表示,政府將完善大學城商業網點布局規劃,引進大型品牌連鎖超市和知名商業服務機構,增加大學城購物、娛樂等商務設施;建設大學城中華小吃一條街、步行街,引進適應國際學生的酒吧、咖啡廳、西餐廳,滿足不同層次和類別的師生群體需求。這些新的規定都為大學城的商業發展帶來了明確的政策指引。同時,方案中提到了要在大學城內打造產學研創新孵化基地、大學生創業培訓基地、大學城特色旅游基地,說明大學城的商業管理應當充分利用大學城自有資源,這為北亭廣場的未來發展帶來了創新的思路。
2北亭廣場商業現狀
2.1訪談調研
通過對大學城北亭廣場現存商鋪的訪談調研,我們收集到以下信息:
(1)換了幾回東家的電影院早在半年多前關閉了。據了解,即便電影院推出會員制,憑會員卡可以以低至18元的價格看一場電影,但顧客還是少得可憐。
大學城云空間在婦產科護理學中的運用
一、世界大學城云空間的概念
世界大學城是一座虛擬城市,核心系統有Web2.0、Blog及Wiki等,主要的支撐技術包括“云計算”“云空間”“云平臺”等。其中,“云空間”又稱為個人主頁,用戶可以憑借有效的個人電子身份證號,進入個人學習空間,便利地存儲個人資源。世界大學城以網絡交互遠程教育為核心,整合了視頻分享、電子交互教師、視頻直播、社區交流及在線教師等內容,是一個虛擬但功能強大的大學社區平臺。大學城“云空間”以數字化資源為載體,以課程為表現形式,且存在一個以素材為補充的共享資源庫。與傳統教學模式相比,“云空間”教學模式實現了教學空間網絡化、教學方式交互化、教學內容模塊化與教學活動協作化。同時,“云空間”擁有學習時間自由、方式多樣、資源豐富和學習氛圍濃厚等優點,運用于《婦產科護理學》教學中,能大幅提升教學效率。
二、世界大學城云空間在《婦產科護理學》教學中的運用
1.整合教學資源
世界大學城云空間為教師提供了海量的信息資源庫,護理學專業教師應根據教學規劃,把電子教案、授課軟件、課程規劃及教學大綱、復習題、單元測試題與實訓項目題等存儲在“云空間”里。同時,它還可以建立教師交流群、上傳視頻和圖片等資源,實現優化《婦產科護理學》教學資源,打造高效、便捷的護理學教學課堂。
2.開放師生交流空間
大學城對區域經濟發展的輻射帶動作用
一、大學城的定義及建立呈貢大學城的背景
關于大學城的概念,從不同角度有不同定義。普遍認同的定義是:圍繞一所著名大學發展起來的郊區新城。大學城作為一種高等教育現象率先出現在英美等一些高等教育發達的國家。一般來說,大學城形成于歐洲,比如意大利的博洛尼亞、英國的劍橋和牛津德國的柏林洪堡地區和海德堡、瑞典的烏普薩拉等等。呈貢大學城地址在呈貢區洛羊鎮,坐落于吳家營、朗家營、廖家營自然村地界內,占地43.15平方公里,面積相當于目前昆明半個市區,距離昆明市區約24公里。一期規劃投資將達到31億,新校區最終規模是15萬人,投資約100億元。目前,呈貢大學城已入住的大學有云南大學,昆明理工大學,云南師范大學,云南民族大學,云南藝術大學,昆明醫科大學,云南廣播大學等高校。呈貢大學城隨著云南大學2010年的遷入已初具規模,呈貢大學城正以快速的步伐帶動區域經濟發展。
二、對區域經濟發展的作用機制
1.拉動了當地消費市場,對交通帶來便利
呈貢大學城集聚了大量的師生,這些知識分子一般購買力較強,是大學城里重要的消費群體。一個外地大學生通常要在昆明生活四年(以本科為例),以大學城20萬人,按照每人每年5000元計算,那么20萬規模的大學城一年就消費10億元。大學城周圍的地價必將上漲,城郊的農民可以看準時機投資商鋪,做小吃等,從而拉動當地消費,對于學生們來說,不僅豐富了平時飲食種類,而且提高了服務大學城人們的收入水平。據初步測算,每增加1萬名大學生,就需要增加2500個為學校提供各種配套服務的就業崗位。由此估算,2014年~2015學年呈貢大學城的2萬名大學生約新增就業崗位5000多個,擴大了物業管理,餐飲,商業等行業的就業容量。呈貢大學城自2003年提出建設以來,昆明公交公司不斷增設開往呈貢的公交路線,目前,開往大學城有201路,909路,170路,170等十余條路線。從學校到地鐵站有一段距離,公交公司通了校內公交和地鐵接駁車,方便學生的出行。昆明地鐵于2013年投入使用,學生們去市內時間縮短好多,周末找兼職,假期找實習都變的非常方便。
2.對周邊房地產市場具有促進作用
大學城周邊無證無照食品生產整治方案
為堅決制止無證無照食品生產經營的違法行為,構建公平競爭、有序發展的市場環境,確保人民群眾特別是廣大學生的飲食安全,根據國家法律法規和有關政策規定,結合我區大學城周邊實際情況,現就大學城周邊無證無照食品生產經營活動的綜合整治工作提出如下工作方案。
一、整治工作的指導思想和工作目標
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建立公平、有序、規范的食品市場秩序為目標,堅持查疏結合、標本兼治以及“教育在先,查處在后,疏導為主,取締為輔”的原則,采用疏堵結合的方式,全面清理整治大學城周邊無證無照食品生產經營的違法行為,并努力建立長效監管機制。通過整治,要使大學城周邊無證無照食品生產經營單位得到整頓和規范,依法領取相關證照,保障良好的食品安全水平;對拒不整改的無證無照食品生產經營單位,要開展聯合整治,堅決予以取締,爭取全面消除無證無照食品生產經營行為,并建立長效防范機制,確保人民群眾特別是廣大在校學生的飲食安全和身體健康。
二、整治工作的步驟和時間安排
本次專項整治工作從20*年5月開始到20*年10月底結束,分三個階段實施。
第一階段:宣傳發動階段(5月1日—5月31日)。
知識共享整合教育資源論文
論文摘要:大學城的創建是我國實現高等教育體制創新,提高高等教育綜合實力的有效途徑。大學城實施知識共享有利于整合大學城的教育資源,提升大學城的核心競爭力。文章對大學城知識共享進行了初步的研究,并從大學城知識共享的外部動力和內部動力兩個方面進行了探討。
論文關鍵詞:知識管理知識共享大學城動因
近幾年,我國出現了一種新的高等教育發展形式——大學城。建設大學城是推動地區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需要,是實現高等教育體制創新,提高高等教育綜合實力的有效途徑。高等教育的改革是人類迎接知識經濟時代的一個全球性課題,而大學城管理則是我國高等教育面臨的一個新問題。
1大學城
大學城作為一種高等教育現象,率先出現在英美等一些高等教育發達的國家。我國較為權威的教育大辭典把大學城解釋為:圍繞大學建立的社區人口一般在5萬~10萬,為大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和便利的食宿、交通等條件。如意大利的波洛尼亞、英國的劍橋和牛津、日本的筑波等。在國外,自12世紀中世紀大學誕生至今,大學的發展已經走過了約900年的歷程,而大學城的興起則是2O世紀中葉以后的事。伴隨著戰后西方高等教育的大規模發展,一批以大學為主體、以城市為依托、產學研一體化的特殊區域相繼而起,并逐步演繹為自然發展型和規劃建設型兩種典型的現代意義上的大學城發展模式。
伴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大眾化、國際化及教育發展需求的多樣化,高校正面臨著改革的歷史重任。為了實現高等教育體制創新,提高高等教育綜合實力,大學城的興建應運而生。迄今,全國各地出現了5O多座大學城。國內大學城建設呈現出建設模式多樣化,空間布局的密集化,建設規模超大化的特點…。由于大學城建設的硬件結構在設計時就考慮到教育資源的共享和互補,從而為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實現不同學科的交叉,更有效地實現知識創新創造了空間條件及物質條件。因此,大學城的創建是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一個重要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