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備貨幣范文10篇

時間:2024-01-14 10:01:0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儲備貨幣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儲備貨幣

儲備貨幣看貨幣系統的革新

一、國際貨幣體系簡史

國際貨幣體系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金本位制時代。在金本位制下,英鎊是最重要的貨幣,各國間的貿易都用英鎊來進行支付和結算。當時的英格蘭銀行則相當于世界的中央銀行,其貼現率的調整影響了國際資本的流量和流向。其它國家通過利率政策來應對英格蘭銀行貼現率的調整。對那些金融系統完善的國家來說,能夠通過利率調整獲得政策空間,但金融系統脆弱的國家則只能被動應付外部的貨幣沖擊。另外,金本位制受到黃金產量及分布不均的極大限制。黃金在世界上的存量已經趕不上20世紀初世界經濟的發展,金本位制無法擺脫被放棄的命運。隨后,國際貨幣體系向金匯兌制過渡。在金匯兌制下,由于英美兩國的經濟是當時最強勁的,貨幣最為穩定,故只有這兩種貨幣能夠與黃金兌換。由于其它國家通過降低本國的匯率以獲得出口貿易的增加累積了大量外匯,然后把大量外匯兌換成黃金,就給英鎊帶來很大的壓力。英格蘭銀行被迫提高貼現率。其它國家又繼續將英鎊兌換成美元后兌換黃金,僅1931年9月到10月美國就損失了7.55億美元的黃金。①美國不得不提升貼現率,加深了1929年以來的經濟情況的惡化。金匯兌制被認為是國際貨幣體系的一個過渡性階段。

二戰后,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出現使國際貨幣體系走向穩定。布雷頓森林體系實際上實行的是黃金———美元本位制,即美元與黃金掛鉤,其它國家貨幣與美元掛鉤,二者的匯率在一個固定的范圍內浮動。居民也不能再兌換黃金,只有各國政府才能對黃金進行兌換。布雷頓森林體系還促成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辦銀行的出現,使全球貨幣管理逐漸走向有組織領導與協商的方向。這一體系由于70年代石油危機對美元的沖擊,美元宣布與黃金脫鉤,布雷頓森林體系走向了瓦解。②1976年1月,國際貨幣制度臨時委員會在牙買加金斯頓簽署了《牙買加協定》,由此標志著布雷頓森林體系的結束,現行的國際貨幣體系正式確立。牙買加體系下,各會員國可以根據自己國內的情況選擇實行固定匯率制還是浮動匯率制。同時,黃金實行非貨幣化,只是作為一種商品在市場上任由私人或政府買賣。牙買加體系下美元仍然擁有霸主的地位。美元占了各國官方外匯儲備的64%,在國際債券的發行中比例約為50%,全球外匯交易和貿易結算則高達70%。美元充當國際儲備貨幣使其在對外債務問題上不受任何約束。同時,現行的國際貨幣體系缺乏最后貸款人,不能保證國際貨幣的流動性處于一個比較合理的價格水平上。這些矛盾也就為經濟動蕩埋下了禍根。③

二、現行國際貨幣體系的缺陷

1.特里芬難題仍然是國際貨幣體系發展中的一個根本矛盾。如果一國貨幣作為世界上各國的儲備貨幣,則這一貨幣會被要求向外輸出,這樣就會造成該國貿易的進出口不平衡,產生巨額的貿易赤字。貿易赤字則又會降低該國貨幣的信用。但是它國對該貨幣的需求又繼續再增加,貿易赤字難以避免。如此,矛盾循環往返難以解決。目前的牙買加體系下,美元就是充當了這樣一種貨幣角色。美元是目前國際貨幣體系中的最重要的國際儲備與結算支付貨幣。美元以這樣一種國際貨幣的身份出現在國際金融中,就天然地具有了全球范圍內的鑄幣稅。所以美國可以根據自己國內的經濟發展需要來印刷美元,如果美國不加以自我約束,以自己的利益為上,則會對國際金融市場、國際貨幣市場產生負面的影響。一旦美元大量流入市場,則會造成流動性過勝,美元會貶值,而大量國家的外匯儲備都是以美元計價,這就會造成巨額的損失。

2.國際收支平衡是目前國際貨幣體系的另一重大缺陷。自90年代以來,隨著亞洲四小龍的發展、新興經濟體的出現,國際收支就一直處于一個不平衡的狀態。各新興經濟體通過調整產業促成發達的國際貿易出口,創造了巨額的國際貿易順差值。如中國,2008年的國際收支盈余占到了GDP的9.4%。而反觀美國,國際貿易一直都是巨額的赤字,國際收支亦然。美國的國際收支一直在其GDP的比重中以負值出現。對于一個國際貨幣體系來說,調節國際收支平衡的機制是非常必要的。在當前的國際貨幣體系下,美元本位制并沒有創造一個有效的調節機制。美元作為重要的國際儲備貨幣、結算貨幣、支付貨幣,使大量國家選擇美元以防范金融風險和作為外匯儲備,這些對美元的需求又使美國可以保持貿易赤字和資本赤字成為全球最大的債務國。因此,國際貿易收支的不平衡難以消除。

查看全文

人民幣儲備貨幣論文

摘要:本文認為一個小國的貨幣生成國際儲備貨幣只有三個必要條件,而一個大國的貨幣生成儲備貨幣還須附加一個條件。根據這些生成條件和我國的現實情況,人民幣生成儲備貨幣的政策選擇應該是先升值,然后實行由市場定價的浮動匯率;先讓人民幣生成儲備貨幣,再實現完全自由兌換。

關鍵詞:人民幣國際化;國際儲備貨幣;儲備貨幣生成條件;儲備貨幣生成路徑

“貨幣國際化”一詞來源于日本。廣場協議前后,日本的一些英文文獻中出現了“internationalizationoftheyen”(日元國際化)一詞。但在英文文獻中,沒有關于internationalizationofacurrency的用法,在英文中,internationalization和intemationalized是技術用詞,表示將一種電腦軟件系統用各種語言來使用。近年來,國內經濟界根據日本人對英文詞匯的創造,相應地提出了人民幣國際化的說法,而且還將人民幣國際化“炒”成了一個熱點。日元國際化是在日元已經被廣泛使用,日元的國際儲備地位已經確立的條件下提出的。此時日元國際化的涵義是擴大日元在國際交易中的使用,進一步增強其儲備貨幣的地位。但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個國家將人民幣列為儲備貨幣。由于討論的起點不同,我國的人民幣國際化與日本的日元國際化涵義出現了較大區別。目前,我國學術界的人民幣國際化已經演化成這樣的涵義:人民幣從目前狀態發展成為中心儲備貨幣的過程中任何一步有利于此方向的變化。依據這一理念,人民幣從目前還不是一種國際儲備貨幣,到最終成為像美元那樣的中心儲備貨幣,要經歷三個階段:(1)從非儲備貨幣演變成儲備貨幣;(2)從地位較低的儲備貨幣演變為地位較強的儲備貨幣;(3)從地位較強的儲備貨幣演變為中心儲備貨幣。可見,日本人所討論的日元國際化實際上是第二個階段,而我們中國所探討的人民幣國際化實際上是第一階段。

人民幣從非儲備貨幣邁向儲備貨幣是人民幣國際化的一個不可逾越階段。盡管中國已經成為世界貿易第三大國,經濟總量第四大國,但人民幣仍然不是國際儲備貨幣,而排在世界經濟第20位以后的港幣卻是國際儲備貨幣中的一員,IMF統計的國際儲備貨幣中有十幾種貨幣其發行國的經濟地位遠在中國后面,為什么它們能成為國際儲備貨幣,而人民幣不能?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值得研究。為了避免誤解,本文使用“人民幣生成國際儲備貨幣”這一概念來代替“人民幣國際化”以精確表達國際化的第一階段。人民幣生成國際儲備貨幣就是人民幣至少被一個經濟體的貨幣當局列為儲備貨幣,從而成為眾多國際儲備貨幣中的一種,而不論其在全世界國際儲備貨幣總額中所占的比例。港幣在世界儲備貨幣中所占比例還不足1%,但它也是一種儲備貨幣,因為它是其他經濟體(例如中國大陸)保留的儲備資產。

一、國際儲備貨幣生成條件的細辨

一種貨幣要成為國際儲備貨幣,必須具備哪些條件呢?學術界通常認為需要四個條件:第一,完全可兌換并被廣泛接受;第二,它的金融市場——國內資產和外匯——應具有廣度和流動性;第三,其價值具有一定的穩定性;第四,在金融和貿易上有較大的交易量。也有人認為,貨幣發行國必須是一個經濟大國。這與第四個條件較接近,因為一個經濟大國通常就會有較大的金融和貿易交易量。

查看全文

人民幣國際化與儲備貨幣分析論文

一、國際上流行的國際儲備貨幣必要條件與現實的沖突

一種貨幣要成為國際儲備貨幣,通常認為需要四個條件:一是完全可兌換并被廣泛接受;二是它的金融市場——國內資產和外匯——應具有廣度和流動性;三是其價值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四是在金融和貿易上有較大的交易量。也有人認為,貨幣發行國必須是一個經濟大國。這與第四個條件較接近,因為一個經濟大國的貨幣通常就會有較大的金融和貿易交易量。

下面我們就來考查牙買加體系誕生以來,所有儲備貨幣發行國(26個以上)是否達到了上述四個條件。

(一)完全可兌換并被廣泛接受根據1980年的《國際貨幣基金年報》,日元在1976年時,已經占世界外匯儲備的2%,但是我們知道,日本宣布取消外匯管制的時間是1979年,而實際執行是在1980年。由此可見,“完全可兌換”作為儲備貨幣的條件值得置疑。另外,《國際貨幣基金年報》每年均列出世界儲備貨幣的構成,自歐元創立以來,《年報》的世界儲備貨幣構成表通常只列出美元、歐元、日元、瑞士法郎這些占世界儲備貨幣之比例最高的四種貨幣。其中,瑞士法郎雖排在第四位,但其所占比例僅有0.7%(2002年),除了以上四種貨幣之外的所有儲備貨幣約占6.3%。因為其他儲備貨幣所占比例不足0.7%,由此可推算出,這些貨幣至少有10種以上。這就是說,目前世界上已經成為某一經濟體儲備的貨幣在14種以上(在歐元發行之前應在26種以上),其中絕大多數占世界儲備貨幣總量的比例不足0.6%。盡管許多儲備貨幣只有極少數經濟體將其用作儲備,但我們也不能說它不是一種國際儲備貨幣。所以,“廣泛的接受性”的標準也是一個相當模糊的表達。

(二)金融市場應具有廣度和流動性這句話通常理解為“開放和有深度的金融市場”(openanddeepfinancialmarkets)。1976~1980年,在世界各國的外匯儲備中,日元的比重由2%提高到4.5%。但眾所周知在這一時期日本不僅沒有開放金融市場,而且還實行著嚴格的外匯管制,日本對金融市場的封閉遭到西方國家的一致抗議。可見,金融市場的開放程度并非必要條件。

(三)其價值具有一定的穩定性1963~1975年問,日元在成為儲備貨幣的初期存在著較嚴重的通脹。日元不僅對內通脹嚴重,對外的價值也不穩定。從20世紀70年代(史密森協議前)初算起至90年代中期,日元從1美元兌換360日元,25年間升值至80日元,然后又跌至120左右,波動幅度之巨可以想象。

查看全文

人民幣國際化研究論文

一、國際儲備貨幣生成條件的細辨

一種貨幣要成為國際儲備貨幣,必須具備哪些條件呢?學術界通常認為需要四個條件:第一,完全可兌換并被廣泛接受;第二,它的金融市場——國內資產和外匯——應具有廣度和流動性;第三,其價值具有一定的穩定性;第四,在金融和貿易上有較大的交易量。也有人認為,貨幣發行國必須是一個經濟大國。這與第四個條件較接近,因為一個經濟大國通常就會有較大的金融和貿易交易量。

下面我們就來考查“牙買加體系”誕生以來,所有國際儲備貨幣發行國是否達到了上述四個條件。

第一,“完全可兌換并被廣泛接受”。根據1980年的《國際貨幣基金年報》,日元在1976年時,已經占世界外匯儲備的2%,但是,日本宣布取消外匯管制的時間是1979年,而實際執行是在1980年。可見,日元在遠未滿足“完全可兌換”的條件下就變成了儲備貨幣。2004年《國際貨幣基金年報》的世界儲備貨幣構成表列出美元、歐元、日元、瑞士法郎這些占世界儲備貨幣之比例最高的四種貨幣,其中,瑞士法郎雖排在第四位,但其所占比例僅有0.7%,除了以上四種貨幣之外的所有儲備貨幣占總儲備額的6.3%。因為其他儲備貨幣所占比例不足0.7%,由此可推算出,這些貨幣至少有10種以上。這就是說,目前世界上已經成為某一經濟體儲備的貨幣在14種以上(在歐元發行之前應在26種以上),其中絕大多數占世界儲備貨幣總量的比例不足0.6%。盡管許多儲備貨幣只有極少數經濟體將其用作儲備,但我們也不能說它不是一種國際儲備貨幣。可見,“廣泛接受”性在國際儲備貨幣當中并不廣泛。

第二,“金融市場應具有廣度和流動性”。這句話通常理解為“開放和有深度的金融市場”(openanddeepfinancialmarkets)。1976~1980年,在世界各國的外匯儲備中,日元的比重由2%提高到4.5%。但眾所周知在這一時期日本不僅沒有開放金融市場,而且還實行著嚴格的外匯管制。日本對金融市場的封閉遭到西方國家的一致抗議,因而有廣場協議的產生。可見,日元在成為國際儲備貨幣之前后也沒有實現這一條件。

第三,“其價值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圖1說明了1963~1975年間日本的通脹情況。圖形表明,日元在成為儲備貨幣的初期存在著較嚴重的通脹。日元不僅對內通脹嚴重,對外的價值也不穩定。從20世紀70年代(史密森協議前)初算起至90年代中期,日元從1美元兌換360日元,25年間升值至80日元,然后又跌至130日元,波動幅度之巨可以想象。

查看全文

我國外匯儲備幣種結構研究論文

[摘要]目前,國際金融市場動蕩不安,我國規模不斷擴大的外匯儲備面臨巨大風險,外匯儲備管理尤其是外匯儲備幣種的選擇已顯得尤為重要。雖然國家外匯管理局和中國人民銀行定期外匯儲備余額的數據,但外匯儲備的就具體構成卻是沒有披露的。本文以Heller—Knight模型和Dooley模型為指導,利用影響外匯儲備相關因素的分析,合理探究我國目前外匯幣種構建情況。最后,結合國際金融市場局勢和中國外匯儲備現狀,提出我國外匯儲備幣種結構的調整思路,認為我國外匯儲備應適當降低美元持有比例,保持日元現有持有水平,并適當增持歐元資產。

[關鍵詞]Heller—Knight模型Dooley模型外匯儲備幣種結構

2006年2月底,中國外匯儲備規模首次超過日本,躍居世界首位,總體規模達8527億美元。截止至2007年末,中國外匯儲備余額達1.53萬億美元,增長速度高達43.3%。巨額的外匯儲備規模及驚人的增長速度,一方面表明我國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另一方面也對我國的外匯儲備管理,尤其是外匯幣種結構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當前我國外匯儲備以美元為主,但從2007年7月起,至2008年2月,美元實際有效匯率由88.73點跌至83.61點,8個月的貶值幅度為5.77%。與此同時,歐元卻持續升值。歷史數據顯示:過去兩年里,歐元兌美元升值17%,兌日元升值20.4%。面對當今世界經濟形勢的明顯變化,如何合理安排我國外匯儲備的幣種結構已經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課題之一。本文以Heller—Knight模型和Dooley模型為基礎,并根據中國實際情況對模型做出適當修正,引入相關數據,試圖從影響外匯儲備的相關因素出發,探究我國目前外匯儲備幣種構建情況。

一、中國外匯儲備的幣種結構歷史發展情況

國際貨幣儲備體系的演變經歷了三次明顯的變化。在金本位時期,黃金充當世界貨幣,加上英國的經濟實力,形成了黃金—英鎊的國際儲備體系。1994年布雷頓森林體系建立,確立了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即美元—黃金國際儲備體系。1973年布雷頓森林體系瓦解后,各國貨幣當局逐漸改變貨幣品種單一的貨幣結構,儲備貨幣走向多元化,此時,美元仍然是多元化儲備貨幣體系的中心,只是其比重有所下降。相應地,其他諸如德國馬克、英鎊、日元等貨幣的地位有所上升。1999年歐元的誕生,又對美元在國際儲備體系中的地位構成了新的威脅。如今,世界已形成以美元、日元和歐元為中心的國際儲備體系,我國也順應國際貨幣體系的發展要求,建立了多元化的外匯儲備幣種結構。

中國外匯儲備1993年僅有201.38億美元,自1994年外匯體制進行重大改革以來,我國外匯儲備大幅度增加,1996年11月突破1000億美元,2000年開始突飛猛進,至2006年,成為世界頭號儲備國,外匯儲備占GDP的比重也比1999年的15%翻了一番多。我國在1997年時的外匯儲備幣種結構為美元占59%,日元占12%,馬克與歐洲貨幣單位分別占16%與12%。隨著1999年歐元的啟動,我國將德國馬克、法國法郎轉換為歐元,形成了美元占55%,日元占27%,歐洲貨幣占6%的外匯儲備幣種結構。2001年8月底,我國的外匯儲備已經超過1900億美元,其中70%以上為美元儲備。高額的外匯儲備和浮動匯率制下動蕩的國際金融市場必然使我國對過去的外匯儲備幣種結構做出了調整,構建出新的適應國際局勢發展和我國國情的外匯儲備幣種結構。

查看全文

外匯儲備幣種結構分析論文

一、中國外匯儲備的幣種結構歷史發展情況

國際貨幣儲備體系的演變經歷了三次明顯的變化。在金本位時期,黃金充當世界貨幣,加上英國的經濟實力,形成了黃金—英鎊的國際儲備體系。1994年布雷頓森林體系建立,確立了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即美元—黃金國際儲備體系。1973年布雷頓森林體系瓦解后,各國貨幣當局逐漸改變貨幣品種單一的貨幣結構,儲備貨幣走向多元化,此時,美元仍然是多元化儲備貨幣體系的中心,只是其比重有所下降。相應地,其他諸如德國馬克、英鎊、日元等貨幣的地位有所上升。1999年歐元的誕生,又對美元在國際儲備體系中的地位構成了新的威脅。如今,世界已形成以美元、日元和歐元為中心的國際儲備體系,我國也順應國際貨幣體系的發展要求,建立了多元化的外匯儲備幣種結構。

中國外匯儲備1993年僅有201.38億美元,自1994年外匯體制進行重大改革以來,我國外匯儲備大幅度增加,1996年11月突破1000億美元,2000年開始突飛猛進,至2006年,成為世界頭號儲備國,外匯儲備占GDP的比重也比1999年的15%翻了一番多。我國在1997年時的外匯儲備幣種結構為美元占59%,日元占12%,馬克與歐洲貨幣單位分別占16%與12%。隨著1999年歐元的啟動,我國將德國馬克、法國法郎轉換為歐元,形成了美元占55%,日元占27%,歐洲貨幣占6%的外匯儲備幣種結構。2001年8月底,我國的外匯儲備已經超過1900億美元,其中70%以上為美元儲備。高額的外匯儲備和浮動匯率制下動蕩的國際金融市場必然使我國對過去的外匯儲備幣種結構做出了調整,構建出新的適應國際局勢發展和我國國情的外匯儲備幣種結構。

二、中國外匯儲備幣種結構的因素確立

傳統的外匯儲備幣種結構選擇理論主要有:資產組合理論、Heller—Knight模型和Dooley模型。本文主要利用Heller—Knight模型和Dooley模型來確定影響我國外匯儲備幣種結構的因素,并對模型做出了適當的修正。

Heller,Knight(1978)在“Reserve-CurrencyPreferencesofCentralBanks”一文中認為,一國的匯率安排和貿易收支結構是決定儲備貨幣結構的重要因素。

查看全文

貨幣體系革新觀點及策略

一、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的原因

國際貨幣體系歷經百余年艱苦探索形成今日之格局,其中不乏智慧閃耀之處,但總體看依然積弊叢生無法令人滿意,甚至多次成為國際經濟金融危機的制度性根源。

(一)美元危機是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直接誘因。一百多年來,美國依靠世界頭號政治、經濟和軍事強國的地位,在全球貿易結算體系中使美元一直保持儲備貨幣的地位。在應對這一次全球金融危機中,美國為刺激國內經濟發展,濫發美元,導致美元持續貶值,使中國及世界各外幣持有國財富縮水,引發了以中國為首的世界各國要求改革國際貨幣體系的強烈呼聲。著名經濟學家斯蒂格利茨指出當前國際貨幣體系是不平等的,美國是儲備貨幣的最后提供者,如果美元嚴重貶值,全球經濟可能會面臨失控的風險。美元的泛濫必將導致世界對美元價值信心的喪失。

(二)世界經濟失衡是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的重要因素。在布雷頓森林體系瓦解之后,金融資本的跨境流動呈現出獨立運動態勢,越來越脫離實體經濟,貨幣供給量的增長也不再受到實體經濟增長的約束,國際資本流動增長率要遠遠高于同時期的國際生產增長率和國際貿易增長率,使得全球金融資本總量急速膨脹并遠遠超過實體經濟總量。隨著東亞地區等新興市場國家經濟的崛起和對外貿易量的不斷擴大,必然要求主要國際儲備貨幣美元能夠以更大的幅度增加供給以滿足資本需求。大量的國際資金流向了亞洲國家尤其是中國,相關國家的順、逆差規模擴大,全球經濟進一步失衡。同前幾次國際經濟失衡相比較,本次經濟失衡程度更大、范圍更廣,且順差國家主要集中在亞洲,美國成為了逆差的主要承擔國。全球經濟失衡中貿易逆差國是美國,而順差國卻隨著產業在全球范圍內的轉移在不斷變化:由日本、韓國轉移到中國、東南亞,進而向南亞、非洲和南美洲國家轉移。貿易順差的背后是作為國際貨幣的美元源源不斷地從美國流出,流入到相應的順差國。此次席卷全球的美國金融危機正是暴露了現行國際貨幣體系存在的問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經濟危機的恢復過程也是對現行貨幣體系內在缺陷的自我完善過程。

(三)美國金融危機使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的要求更加迫切。自20世紀90年代“東南亞金融危機”、“墨西哥金融危機”以來,國際社會就對改革國際貨幣體系提出了各種方案,面對當前的美國金融危機有人提出重塑“布雷頓森林體系”(特里謝),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重新定位。2007年由美國次貸危機引起的世界范圍的金融危機引發了各國對當前貨幣體系的思考。首先,美元霸權地位助長了此次金融危機。這次金融危機發生后,人們普遍認為布雷頓森林體系確立的美元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主導地位助長了美國的過度負債和過度消費,而后者又助長了本次金融危機。其次,歐盟期待通過改革提升歐元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地位。基于這一戰略,2008年11月,法國總統薩科齊反復強調有必要改革美元獨霸的現行國際貨幣體系。再次,在現有美元儲備貨幣體制下,中國等外匯儲備大國面臨美元貶值的風險,因此這些國家希望建立健全的國際儲備貨幣體系。基于以上幾方面的因素,一些學者和一些國家政府紛紛要求改革現有的國際貨幣體制。

二、國際上對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的不同方案

查看全文

我國在國際貨幣革新的價值

一、中國在國際貨幣體系改革中的作用

(一)國際貨幣體系的內容

國際支付原則,即一國貨幣與其他貨幣之間的匯率如何確定,一國對外支付是否受到限制,一國貨幣可否自由兌換成支付貨幣;國際儲備貨幣,即一國政府應持有何種貨幣作為儲備貨幣,用以維護國際支付原則和滿足調節國際收支的需要;國際收支調節機制,即一國國際收支不平衡時,政府應采取何種方式進行調節以及各國之間如何進行協調;良好的國際貨幣體系應該使國際貿易和投資最大化,并使各國能“公平地”得到來自國際貿易和國際合作的利益。

(二)當前國際貨幣體系的缺陷

1“.特里芬難題”的存在。在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美元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境地:為滿足世界經濟增長對國際支付手段和儲備貨幣的增長需要,美元的供應應當不斷增長;而美元供給的不斷增長,又會導致美元同黃金的兌換性日益難以維持。美元的這種兩難,被稱為“特里芬難題”,其本質可以概括為:國際清償力的需求不能長久地依靠國際貨幣的逆差輸出來滿足。當前的貨幣體系下,這一問題仍然存在。

2.對國際收支失衡缺乏有效的調節機制。在牙買加體系下,逆差國只能靠發生國自行平衡,而現實情況是,多數國家根本無法靠自身的能力來平衡收支,因此,在制度設計上牙買加體系存在缺陷。

查看全文

國際貨幣體制革新思索

一、對于超主權貨幣的探討

金融危機之后,周小川行長認為這次危機的主要原因在于現行國際貨幣體系的內在缺陷和不足,因此必須對現行國際貨幣體系進行改革和完善。他提出創造一種與國家主權脫鉤,同時能夠保持幣值長期穩定的超主權貨幣,從而克服主權貨幣作為儲備貨幣的內在缺陷。同時他認為特殊提款權SDR具有超主權貨幣的特質,可以考慮進一步擴大特殊提款權的發行,逐漸將特殊提款權演變為一種超主權貨幣。周小川行長關于建立“超主權國際儲備貨幣”的觀點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并獲得了不少學者的贊同。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斯蒂格利茨一直以來就呼吁改變目前以單一美元作為儲備貨幣的國際貨幣體系,認為對全球體系而言,將儲備貨幣建立在依賴美國經濟信心的單一貨幣基礎上是不妥的。我國的一些著名經濟學家也對這種觀點表示支持。超主權貨幣不僅能夠克服主權信用貨幣的內在風險,也為調節全球流動性提供了可能。但是真正要建立這樣一種超主權貨幣,卻存在著許多實際困難。其中最重要的兩個問題就是,超主權貨幣的選擇以及由什么來發行超主權貨幣。

(一)SDR的缺陷

周小川認為SDR具有國際儲備貨幣的特征,可以考慮進一步擴大SDR的發行,使之成為超主權貨幣。但是SDR的內在缺陷限制了其成為國際儲備貨幣。真正意義上的國際貨幣最早出現于國際金本位時期。在金本位下,各國貨幣以黃金作為后盾,各國貨幣可以自由兌換,各國可以自由鑄造黃金,這樣金幣就成為了可以自由流通的第一種國際貨幣。金本位之后,英鎊成為國際貨幣。英鎊之所以能成為主權貨幣,是以英國雄厚的經濟實力作為基礎的。由于英國的黃金儲備豐富,幣值穩定,各國貨幣紛紛與英鎊掛鉤,并愿意將英鎊作為儲備貨幣。而當英國的經濟實力削弱之后,英鎊的國際地位也隨之動搖。布雷頓森林體系確立之后,美元的地位迅速崛起,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并成為主要的國際儲備貨幣。從國際貨幣的發展來看,它們都是先在一國內充當法定貨幣,執行貨幣職能,然后才成為國際貨幣的。一種貨幣必須經過市場的考驗,被各國自愿接受,才能確立其國際地位,成為國際貨幣。而SDR既沒有黃金的內在價值,也沒有像英鎊、美元那樣作為一國主權貨幣流通的歷史,它只是在特殊環境下為了彌補美元的不足產生的,因此SDR不具有作為國際貨幣的基礎。當初IMF之所以設立SDR,其目的是為了克服特里芬難題,解決美元清償力的不足,同時為了拯救瀕臨崩潰的布雷頓森林體系。也就是說,是想通過發行SDR來作為對美元不足的彌補,緩解美元危機,因此美國才會支持SDR的發行。而如果IMF想通過夸大SDR的發行使之替代美元成為國際儲備貨幣的話,必然會引起美國的關注,美國也是絕對不會允許SDR挑戰美元的霸權地位的。而對于其他發達國家來講,他們也沒有發行SDR的動力。因為布雷頓森林體系瓦解之后,國際儲備貨幣已經出現了多元化趨勢,日元、歐元等貨幣也應經成為了國際儲備貨幣。因此對這些國家來說,發行SDR已無好處。因此現在的國際貨幣體系的形勢也不利于SDR的發展。要想擴大SDR的作用,提高SDR在國際儲備中的比重,必須要擴大SDR的使用數量和范圍,為此IMF也曾經做出過努力。例如IMF允許成員國之間不需要經過基金組織的批準就可以進行SDR的交易,交易的目的也不再限制為調整國際收支。另外SDR的使用范圍也被擴大了,可以直接用于遠期業務、信貸、擔保等,但直到現在,這些用途還沒有被使用過。要增加SDR的使用數量,必須首先增加對SDR的需求。而SDR得內在缺陷使得各國并不愿意接受SDR作為儲備資產。其主要原因在于SDR只是個成員國在IMF的一種記賬資產,并不能用來國際貿易的支付和結算。由于SDR長期不流通,已經失去了作為貨幣的基本的支付和結算功能。因此,不能結算的SDR,是不可能在國際金融領域被廣泛應用的。各國政府也必然不愿意接受SDR作為儲備資產,而寧愿接受可以自由兌換的貨幣。

(二)IMF的弊端

關于建立超主權貨幣的第二個問題就是由什么機構來發行超主權貨幣。周小川行長在文章中提到“由一個值得信任的國際機構將全球儲備資金的一部分集中起來管理”,但這僅僅是一個非常理想化的想法。因為各國都有自己的利益,要建立一個超脫各國利益之上的國際組織是基本上不可能實現的。有些學者提出將發行SDR的IMF作為發行超主權貨幣的機構,但是IMF的弊端也決定了它成為這樣一個“值得信任的國際機構”是非常困難的。首先貨幣的發行要以足夠的信用基礎作為保證。各國能夠發行貨幣是因為國家政府有稅收作為后盾,有足夠的國家信用作為基礎。但是作為發行SDR的IMF是不具備這種信用基礎的。因為IMF既沒有GDP,也沒有稅收作為其信用的保證。因此由IMF來發行超主權貨幣,其信用的取得時非常困難也是很不牢靠的。從這一點來看,由IMF發行超主權貨幣甚至不如一個主權國家發行貨幣更為可靠。另外,IMF能否勝任全球中央銀行的只能也值得懷疑。因為作為一個國際金融組織,首先必須保證它是公平公正的,能夠代表全球各國的利益,無論國家大小、實力如何,均能公平對待。而IMF距這樣一種國際組織還有很遠的距離。IMF自成立以來,就是美國霸權的最好詮釋者。美國在IMF擁有16%以上的投票權,具有絕對的話語權。這就決定了IMF在某種程度上成為了美國及少數幾個發達國家的代言人,而難以承擔全球中央銀行的職能。因此如果IMF不進行改造,將難以承擔發行超主權貨幣的重任。因此我們在創造超主權貨幣之前,應對IMF進行改造,增加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的投票權和話語權。

查看全文

貨幣體系革新構建對策

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國際金融危機在造成世界經濟衰退的同時,也凸顯了當今世界經濟發展失衡的一個重要根源:現行的國際貨幣體系存在制度性缺陷。改革現行國際貨幣體系,推動國際貨幣體系向多元化、合理化方向發展,已成為當今世界經濟金融發展的重要問題。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的必要性國際貨幣體系歷經長期發展探索形成今日之格局,其中有其重要優勢,但總體看仍存在諸多弊端,甚至成為多次國際經

濟金融危機的制度性根源。

(一)美元危機是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的直接誘因

在應對全球金融危機時,美國為刺激國內經濟發展,濫發美元,導致美元持續貶值,使中國及世界各外幣持有國財富縮水,引發了以中國為首的世界各國要求改革國際貨幣體系的強烈呼聲。著名經濟學家斯蒂格利茨指出當前國際貨幣體系是不平等的,美國是儲備貨幣的最后提供者,如果美元嚴重貶值,全球經濟可能會面臨失控的風險。美元的泛濫必將導致世界對美元價值信心的喪失。

(二)世界經濟失衡是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的重要因素

在布雷頓森林體系瓦解之后,金融資本的跨境流動呈現出獨立運動態勢,越來越脫離實體經濟,貨幣供給量的增長也不再受到實體經濟增長的約束,國際資本流動增長率要遠遠高于同時期的國際生產增長率和國際貿易增長率,使得全球金融資本總量急速膨脹并遠超過實體經濟總量。隨著東亞地區等新興市場國家經濟的崛起和對外貿易量的不斷擴大,必然要求主要國際儲備貨幣美元能夠以更大的幅度增加供給以滿足資本需求。大量的國際資金流向亞洲國家尤其是中國,相關國家貿易順差、逆差規模擴大,全球經濟進一步失衡。同前幾次國際經濟失衡相比較,本次經濟失衡程度更大、范圍更廣,且貿易順差國家主要集中在亞洲,美國成為了貿易逆差的主要承擔國。全球經濟失衡中貿易逆差國主要是美國,而順差國卻隨著產業在全球范圍內的轉移在不斷變化:由日本、韓國轉移到中國、東南亞,進而向南亞、非洲和南美洲國家轉移。貿易順差的背后是作為國際貨幣的美元不斷地從美國流出,流入到相應的順差國。席卷全球的美國金融危機正是暴露了現行國際貨幣體系存在的問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經濟危機的恢復過程也是對現行貨幣體系內在缺陷的自我完善過程。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