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儲備貨幣論文
時間:2022-09-16 11:55:00
導語:人民幣儲備貨幣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本文認為一個小國的貨幣生成國際儲備貨幣只有三個必要條件,而一個大國的貨幣生成儲備貨幣還須附加一個條件。根據(jù)這些生成條件和我國的現(xiàn)實情況,人民幣生成儲備貨幣的政策選擇應該是先升值,然后實行由市場定價的浮動匯率;先讓人民幣生成儲備貨幣,再實現(xiàn)完全自由兌換。
關鍵詞:人民幣國際化;國際儲備貨幣;儲備貨幣生成條件;儲備貨幣生成路徑
“貨幣國際化”一詞來源于日本。廣場協(xié)議前后,日本的一些英文文獻中出現(xiàn)了“internationalizationoftheyen”(日元國際化)一詞。但在英文文獻中,沒有關于internationalizationofacurrency的用法,在英文中,internationalization和intemationalized是技術用詞,表示將一種電腦軟件系統(tǒng)用各種語言來使用。近年來,國內經濟界根據(jù)日本人對英文詞匯的創(chuàng)造,相應地提出了人民幣國際化的說法,而且還將人民幣國際化“炒”成了一個熱點。日元國際化是在日元已經被廣泛使用,日元的國際儲備地位已經確立的條件下提出的。此時日元國際化的涵義是擴大日元在國際交易中的使用,進一步增強其儲備貨幣的地位。但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個國家將人民幣列為儲備貨幣。由于討論的起點不同,我國的人民幣國際化與日本的日元國際化涵義出現(xiàn)了較大區(qū)別。目前,我國學術界的人民幣國際化已經演化成這樣的涵義:人民幣從目前狀態(tài)發(fā)展成為中心儲備貨幣的過程中任何一步有利于此方向的變化。依據(jù)這一理念,人民幣從目前還不是一種國際儲備貨幣,到最終成為像美元那樣的中心儲備貨幣,要經歷三個階段:(1)從非儲備貨幣演變成儲備貨幣;(2)從地位較低的儲備貨幣演變?yōu)榈匚惠^強的儲備貨幣;(3)從地位較強的儲備貨幣演變?yōu)橹行膬湄泿拧?梢姡毡救怂懻摰娜赵獓H化實際上是第二個階段,而我們中國所探討的人民幣國際化實際上是第一階段。
人民幣從非儲備貨幣邁向儲備貨幣是人民幣國際化的一個不可逾越階段。盡管中國已經成為世界貿易第三大國,經濟總量第四大國,但人民幣仍然不是國際儲備貨幣,而排在世界經濟第20位以后的港幣卻是國際儲備貨幣中的一員,IMF統(tǒng)計的國際儲備貨幣中有十幾種貨幣其發(fā)行國的經濟地位遠在中國后面,為什么它們能成為國際儲備貨幣,而人民幣不能?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值得研究。為了避免誤解,本文使用“人民幣生成國際儲備貨幣”這一概念來代替“人民幣國際化”以精確表達國際化的第一階段。人民幣生成國際儲備貨幣就是人民幣至少被一個經濟體的貨幣當局列為儲備貨幣,從而成為眾多國際儲備貨幣中的一種,而不論其在全世界國際儲備貨幣總額中所占的比例。港幣在世界儲備貨幣中所占比例還不足1%,但它也是一種儲備貨幣,因為它是其他經濟體(例如中國大陸)保留的儲備資產。
一、國際儲備貨幣生成條件的細辨
一種貨幣要成為國際儲備貨幣,必須具備哪些條件呢?學術界通常認為需要四個條件:第一,完全可兌換并被廣泛接受;第二,它的金融市場——國內資產和外匯——應具有廣度和流動性;第三,其價值具有一定的穩(wěn)定性;第四,在金融和貿易上有較大的交易量。也有人認為,貨幣發(fā)行國必須是一個經濟大國。這與第四個條件較接近,因為一個經濟大國通常就會有較大的金融和貿易交易量。
下面我們就來考查“牙買加體系”誕生以來,所有國際儲備貨幣發(fā)行國是否達到了上述四個條件。
第一,“完全可兌換并被廣泛接受”。根據(jù)1980年的《國際貨幣基金年報》,日元在1976年時,已經占世界外匯儲備的2%,但是,日本宣布取消外匯管制的時間是1979年,而實際執(zhí)行是在1980年。可見,日元在遠未滿足“完全可兌換”的條件下就變成了儲備貨幣。2004年《國際貨幣基金年報》的世界儲備貨幣構成表列出美元、歐元、日元、瑞士法郎這些占世界儲備貨幣之比例最高的四種貨幣,其中,瑞士法郎雖排在第四位,但其所占比例僅有0.7%,除了以上四種貨幣之外的所有儲備貨幣占總儲備額的6.3%。因為其他儲備貨幣所占比例不足0.7%,由此可推算出,這些貨幣至少有10種以上。這就是說,目前世界上已經成為某一經濟體儲備的貨幣在14種以上(在歐元發(fā)行之前應在26種以上),其中絕大多數(shù)占世界儲備貨幣總量的比例不足0.6%。盡管許多儲備貨幣只有極少數(shù)經濟體將其用作儲備,但我們也不能說它不是一種國際儲備貨幣。可見,“廣泛接受”性在國際儲備貨幣當中并不廣泛。
第二,“金融市場應具有廣度和流動性”。這句話通常理解為“開放和有深度的金融市場”(openanddeepfinancialmarkets)。1976~1980年,在世界各國的外匯儲備中,日元的比重由2%提高到4.5%。但眾所周知在這一時期日本不僅沒有開放金融市場,而且還實行著嚴格的外匯管制。日本對金融市場的封閉遭到西方國家的一致抗議,因而有廣場協(xié)議的產生。可見,日元在成為國際儲備貨幣之前后也沒有實現(xiàn)這一條件。
第三,“其價值具有一定的穩(wěn)定性”。圖1說明了1963~1975年間日本的通脹情況。圖形表明,日元在成為儲備貨幣的初期存在著較嚴重的通脹。日元不僅對內通脹嚴重,對外的價值也不穩(wěn)定。從20世紀70年代(史密森協(xié)議前)初算起至90年代中期,日元從1美元兌換360日元,25年間升值至80日元,然后又跌至130日元,波動幅度之巨可以想象。
上述儲備貨幣條件對于中心儲備貨幣(如美元)可能是正確的,而我們所討論的卻是國際化的第一階段,即成為一種非中心儲備貨幣(如日元)的條件,上述對日元的考證表明:通認的四個條件對于實現(xiàn)非中心儲備貨幣這種較低的目標是過于充分了。就目前來看,人民幣根本沒有可能代替美元成為國際中心儲備貨幣,也沒有可能達到歐元那樣的第二儲備地位。在這種條件下探討遙不可及的中心儲備貨幣實現(xiàn)條件,對于中國的金融實踐雖不能說是癡人說夢,至少可以說是操之過急。
在本幣沒有實現(xiàn)完全兌換,金融市場還沒有完全開放的條件下,一種貨幣能不能成為儲備貨幣呢?顯然從日元70年代的表現(xiàn)看,完全有可能。那么進一步,一種貨幣成為一種儲備貨幣必須具備哪些最基本的條件,或者,一種貨幣最低需要幾個條件,才能成為儲備?這對于人民幣來說是相當重要的,因為需要的條件越多,實現(xiàn)的難度越大,準備這些條件的時間越長,需要做的事就越多。只有我們了解了一種貨幣成為儲備貨幣的最少條件,我們才能用最少的資源和最短的時間使人民幣變成一種國際儲備貨幣。
從目前輿論關注的情況看,經濟界對人民幣能成為儲備貨幣寄予厚望。許多學者表示,人民幣成為儲備貨幣有多種好處,不僅在經濟上能獲得鑄幣稅的收益,而且還能提高國家的政治地位。因此,探討一種最低的充分條件,從而在最短的時期內讓人民幣成為國際儲備貨幣是非常必要的。為達到此目的,本文先盡可能將所有的必要條件挖掘出來。
二、國際儲備貨幣生成的必要條件
根據(jù)前面的定義,人民幣生成儲備貨幣的條件就是在完全競爭的條件下(不包括軍事和政治的脅迫),世界上至少有一個經濟體的貨幣當局愿意將人民幣當作儲備貨幣的條件!
比較自布雷頓體系解體以來世界所有國際儲備貨幣產生的過程及其發(fā)行國家的政治經濟狀況,本文認為一國貨幣生成儲備貨幣必須具備三個必要條件:開放境外非居民本幣貿易存款賬戶、政治經濟穩(wěn)定和與某一個國家的流通和交易規(guī)模較大。
1.開放境外非居民本幣貿易存款賬戶。如果一種貨幣不允許境外非居民持有本幣存款賬戶,那么,這個國家的貨幣(例如人民幣)不能成為國際儲備貨幣。外匯儲備是一國政府保有的用來支付國際收支逆差及償付外債的以外國貨幣命名的資產。貨幣發(fā)行國不給非居民提供本幣賬戶的清算服務,他國怎么用這種貨幣來支付逆差,償付外債呢?所以,一國貨幣成為儲備貨幣的首要條件是:該種貨幣必須允許非居民使用。
從需求角度看,若一國不允許非居民使用本幣的存款結算賬戶,則非居民就不會持有這種貨幣的存款,因而,對于任何國家,它的進出口商沒有使用這種貨幣進口支付的要求,因而也沒有儲備這種貨幣的需求。以中、韓兩國為例,若中國允許韓國對中國出口使用人民幣賬戶結算,則中國的進口可(向韓國出口商)支付人民幣。韓國的出口商再將其貿易賬戶上的人民幣存款賣給韓國的進口商,韓國的進口商再用其進口中國的商品。但是,由于人民幣對非居民賬戶沒有放開,韓國的進出口商手中沒有人民幣存款(充其量有些人民幣現(xiàn)金),進口商想進口中國的貨物,他可以支付美元,因而沒有對人民幣的支付要求,因而韓國沒有儲備人民幣的客觀需求,因而韓國政府不必儲備人民幣。可見,一種貨幣沒有非居民本幣的存款賬戶,它就沒有成為儲備貨幣的必要。
一國不對非居民開放本幣賬戶,只允許非居民使用本國的現(xiàn)鈔,能不能使他國儲備這種貨幣呢?不能!表面上看,收購本國居民持有的某種外國貨幣現(xiàn)鈔,也可以形成儲備。但政府的儲備,通常是以億計算的,而使用現(xiàn)鈔的交易雙方都需要清點貨幣,那么當一國與另一國進行債務清償時,兩國都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對數(shù)以億計的鈔票進行清點,其費用之高是難以接受的。另外,現(xiàn)鈔的運送和清點需要很長時間,即使能承擔起費用,也承受不起這種時間延誤的折磨。相比之下,如果使用他種貨幣來進行清算和交割,快捷、方便,成本低。在這種情況下持有這種儲備不符合經濟過程最一般的原則(收益最大化,成本最小化)。所以,不可能有這種儲備存在。目前,由于大陸政府允許香港非居民使用人民幣小額現(xiàn)金存款賬戶,使香港居民持有人民幣現(xiàn)金遠遠超過其他經濟體,但三年來平均每年由人民銀行回收的現(xiàn)金不足100多億元,這與香港與大陸的結算金額無法相比,2005年兩地僅進出口總額就達1367億美元,投資交易額超過400億美元,換算成人民幣,達14000多億元,而現(xiàn)金支付總額還不足這一交易額的1%。事實很清楚,香港人特別期望使用人民幣結算,多次提出申請,但通過上述比較可以看出,香港并沒有人用現(xiàn)鈔進行進出口貿易結算(目前的結算只是旅游性零售),否則,現(xiàn)金流入量就不會是100多億元人民幣。這一事實充分表明,如果不開放非居民結算賬戶,非居民就不會用這種貨幣進行貿易結算,因而政府也不必儲備這種貨幣。
另外需要說明的是,日元在演化為儲備貨幣的過程中,日本政府僅對非居民的貿易賬戶實施了開放政策,對資本賬戶卻嚴格限制,但這并沒有阻斷日元生成儲備貨幣的進程。所以,我們可以更精確地說,一國貨幣成為國際儲備貨幣的第一個必要條件是:在貿易賬戶上開放非居民對本幣的使用。
2.政治經濟穩(wěn)定。儲備貨幣是一種信用資產,儲備發(fā)行國政治經濟的穩(wěn)定是保證其發(fā)行的儲備資產安全性的前提。如果這種安全性都保證不了,誰還敢將其當作儲備?所以,一國政治經濟的穩(wěn)定是成為儲備貨幣發(fā)行國的第二必要條件。
盡管“政治經濟穩(wěn)定”不是一個精確的概念,但存在著客觀尺度。從政治上看,極不穩(wěn)定的國家,可能會出現(xiàn)不同意識形態(tài)的政治制度變革及政權更迭,新當政的政府可能會不承認原來政府的債務,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不承認中華民國政府1949年前的債務。政權更迭對于外國人來說是最大的經濟風險。從實際情況看,美國、日本和英國的政體具有穩(wěn)定性,而泰國和馬來西亞,人們還不敢確信其穩(wěn)定性(2006年泰國發(fā)生了政變)。從經濟上看,如果一個國家經濟條件較差,那么無論這個國家的政治體制如何,都有可能出現(xiàn)一場革命或騷亂;而當一個國家有較強的經濟實力且其經濟還保持長期穩(wěn)定的增長,一般來說,這個國家的政體也不會突然變動。目前世界上的發(fā)達國家,還沒有一個在政治上是不穩(wěn)定的。所以,一般地說,作為儲備貨幣要求的政治經濟穩(wěn)定,以一個較發(fā)達的國家作為標準似乎較為合適。然而,依據(jù)前面的定義,成為儲備貨幣只需要一個經濟體的承認,所以,只要有一個經濟體認為這種貨幣的發(fā)行國政治經濟穩(wěn)定而持有了這種貨幣,“政治經濟穩(wěn)定”這一國際儲備貨幣的必要條件已經成立。
3.與某一個國家的交易規(guī)模較大。一個政府要將某種貨幣當作儲備貨幣,有兩種原因:一是為了進口的支付;二是為了平衡外匯市場。如果一國實行某種形式的固定匯率制(包括釘往或貨幣局),那么,當某一時刻,進口需要的外匯超過出口所得的外匯時,政府就必須用儲備支付進口,否則固定匯率不能保證。在這種情況下,確定哪一種貨幣為儲備貨幣,取決于經常支付的數(shù)額,若某種貨幣的使用量很少,將其列為儲備貨幣就失去了意義。如果一國實行不完全的浮動匯率,也需要外匯市場的干預,此時所使用的干預貨幣就是該國的儲備貨幣。選擇哪一種貨幣干預市場,要依據(jù)市場的情況,目前各國使用的干預貨幣主要是美元與自己本國貨幣,只有少數(shù)國家使用少量歐元。也就是說,其他貨幣成為儲備貨幣主要是某些國家需要這種貨幣用于進口支付。例如,我國政府儲備部分港幣,用于對香港貿易的支付,主要原因是我國進出口使用這種貨幣的數(shù)量和比例都較大,若數(shù)量較小,例如對阿根廷,我國沒有將其貨幣比索列入儲備貨幣的必要。雖然,港幣在全世界的流通和交易規(guī)模在所有貨幣中沒有排到前列,但由于它對中國大陸有較大的交易規(guī)模,因而也成為一種儲備貨幣。而如果一種貨幣連這種條件也達不到,沒有可能成為儲備貨幣。因此這也是一個必要條件。
從理論上看,一種貨幣如果缺少上述三個條件中的任何一個,都不能成為儲備貨幣。所以,這是三個必要條件。三、經濟大國貨幣生成儲備貨幣的必要條件之必要條件
如果一個經濟大國(不考慮被侵略和殖民的情況)能使世界某一國家對他的交易有較大的規(guī)模,這表明他的產品在世界上具有一定的競爭力,因而其他國家也會購買他的產品,所以,這種競爭力會使其對全世界的出口具有相當?shù)囊?guī)模。而一個國家的對外貿易具有這樣的水平,那么就會有多個國家需要使用這種貨幣作為進口支付貨幣。所以,對于一個經濟大國,第三個必要條件應改為“有較大交易規(guī)模”更為恰當。此處的“交易”一詞既包括商品和服務交易,也包括資本交易。
一個經濟大國與外國有較大的交易規(guī)模,則其出口總值占GDP的比例必然很大。假如這個國家對非居民放開本幣貿易賬戶,那么,當這種貨幣具有升值趨勢時,外國人勢必想持有這種貨幣,這將導致該國進口用本幣結算,而出口用外幣結算,結果是出口的外匯沒有用于進口,即進口所用外匯和出口所得外匯不能相抵。如果這個國家實行的是固定匯率,那么,出口外匯收入將大量節(jié)余,儲備將加速增長。也就是說,固定匯率制和非居民貿易賬戶開放這兩種制度的結合,意味著該國的貿易賬戶可能會將對外債權的減少轉變?yōu)閷ν鈧鶆盏臄U大,如果進出口總額又占國民收入的一個較大的比例,那就意味著外匯儲備增長的幅度會達到一種超常的水平。這個結果將使貨幣政策遭遇不可克服的困難:若該國經濟處于繁榮和自行擴張時期,那么,儲備的加速增長會使過熱的經濟火上加油,政府雖有貨幣政策這個強大的消防力量,面對大火,可能也力不從心。
以我國的情況看,我國的進出口總額2006年達到17216億美元,出口所得外匯9697億美元,進口7519億美元,順差2177億美元。由于人民幣正處于較快的升值時期,向中國出口產品的外國商人都愿意用人民幣結算(持有人民幣),而我國進口商品的企業(yè)也不愿意用外匯結算(因為人民幣升值給進口商帶來匯兌損失),如果此時政府允許外商用人民幣結算,其結果必然是絕大多數(shù)進口都使用人民幣結算。我們假定有一半的交易用人民幣結算,那就是說我國2007年的外匯儲備將會在2499億美元的基礎上再增加3700多億美元。在2000億美元儲備增量的壓力下,我國目前的經濟中已經出現(xiàn)了貨幣流動性強勁的局面,中央銀行2006年被迫兩次提高存款準備率并對房地產采取了選擇性信用控制,若再增加3700億美元,貨幣回籠的壓力將再增加3萬億人民幣(到2006年9月,人民銀行已經發(fā)行央行票據(jù)3.3萬億人民幣),人民銀行勢必大量集中發(fā)行中央銀行短期票據(jù),大量集中地發(fā)行勢必導致利率的迅速上升,經濟形勢將變得異常復雜,也就是說,一年超過5700(如果所有出口均用人民幣結算,那就可能達到上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增長,是我國經濟根本無法承受的巨大包袱。
歷史上,日本也曾出現(xiàn)過類似情況,日本早于1960年7月就開放了日元非居民貿易賬戶(稱非居民自由日元存款),60年代末70年代初,由于美元危機和日元升值趨勢,大量結算采用日元,外匯儲備加速增長,1972年歐洲共同體宣布聯(lián)合浮動后,日元還沒有開始浮動,外匯儲備增長的幅度超過了貨幣政策容納的限度。日本大藏省為此啟動對非居民賬戶的嚴格限制措施,1972年6月對日元非居民貿易賬戶征收20%的準備金,只過了一個月。從20%提高至50%。直到日元浮動后,才取消了這一限制措施。另外,西德在1950年代末也曾出現(xiàn)過類似的過程,只是西德對非居民賬戶完全開放,因而掩蓋了貿易賬戶的特點。
透過歷史和現(xiàn)實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非居民貿易賬戶開放與儲備及貨幣政策之間的關系。為了討論一個較為嚴格的儲備貨幣形成條件,我們只考察了非居民貿易賬戶,如果在更大的范圍——全部非居民賬戶,則其后果更為夸張。
眾所周知,固定匯率與非居民賬戶開放的矛盾,也是布雷頓體系解體的原因:一方面,布雷頓森林協(xié)議要求各國盡可能放開對外匯的管制,而這種放開的主要方式是非居民賬戶的放開;而另一方面,協(xié)議又要求各國實行固定匯率。對于歐洲共同體和日本這樣的大型經濟體,矛盾不可克服。同樣對于21世紀的世界貿易第三大國——中國,這個矛盾也是不可克服的。
至此,我們可以說:一個經濟大國其貨幣生成儲備貨幣的條件有四個:開放非居民賬戶、政治經濟穩(wěn)定、有較大的對外交易規(guī)模、實行(基本上由市場定價的)浮動匯率。其中,浮動匯率是實現(xiàn)開放非居民賬戶這一必要條件的必要條件。
四、人民幣生成儲備貨幣的路徑與政策選擇
上述四個條件當中的第二和第三兩個條件具有客觀性,是一個國家的政治和經濟歷史過程的結果,不由當前的決策者意志所決定,因而,可稱為“硬條件”。而第一和第四兩條件是卻有一定的主觀性,可由貨幣發(fā)行國的決策者掌握。因而可稱其為“軟條件”。在客觀條件不成熟的情況下,一國決策者也可以實施“軟條件”,例如,泰國和馬來西亞。但如果“硬條件”沒有達到,儲備貨幣不能形成。如果一個國家選擇了固定匯率制,則該國不易選擇非居民賬戶開放,而不選擇非居民賬戶開放,就不能形成儲備貨幣。
從客觀條件看,我國的政治經濟穩(wěn)定、國際貿易居世界第三位,具備了“硬條件”。但是,由于我國沒有實行浮動匯率,因此我國還不具備開放非居民賬戶的條件,因此人民幣還不能成為儲備貨幣。
對于外國人來看,從釘住匯率到浮動匯率似乎是“臨門一腳”,但對中國經濟來說,卻是一段漫長的攀登之路。由于近年來在我國全部價格籃子商品中,貿易品所占的比例越來越大,與此同時,貿易品的生產率也在不斷提高,導致人民幣實際匯率的提高(巴拉
薩-薩繆爾森效應),目前由IMF測算的人民幣購買力平價達到1.48(1美元=5.4元人民幣),我國商務部也認為人民幣低估了15%(即6.6215);另一方面,根據(jù)以往的經驗,匯率波動存在著超調現(xiàn)象(反應過度),所以,若人民幣立即自由浮動,則市場價格必升至購買力平價以下,調整幅度將大大超過15%。如此大幅度調整必使中國經濟遭受沉重打擊。因為出口是我國經濟高速增長的三架馬車之一,根據(jù)國家信息中心的計算,2005年出口對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35%,如果將間接的貢獻(消費和投資)也計算在內,對GDP增量的貢獻遠遠超過40%。所以,人民幣突然大幅度升值將使大批貿易企業(yè)倒閉,猛烈沖擊中國整體經濟,其后果是中國人民無法接受的,所以,人民幣絕對不能立即由市場定價。公務員之家
自2005年7月21日起,人民銀行宣布我國實行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jié)、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并明確表示要增加人民幣匯率浮動的區(qū)間;此外,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2005年7月23日在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節(jié)目中表示:“此次匯率機制改革是強調以市場為基礎的浮動匯率”,這些都表明改革的方向已經確定——以市場定價為基礎的浮動匯率制。另一方面,一年多以來人民幣逐步升值,至2007年1月17日已經升值了5.9%。這些情況都表明,人民銀行試圖先讓人民幣匯率在一段較長的時間內逐步接近購買力平價,然后再實行由市場定價的浮動匯率制。假定人民銀行計劃平均每年升值5%,則從現(xiàn)在算起,約需5年的時間才能完成任務,即在2011年的年底接近IMF認定的購買力平價。
通過上述對人民幣生成儲備貨幣必要條件的必要條件分析,我們實際上已經將人民幣未來的路徑勾畫出來:從2007~2011年人民幣通過參考一籃子貨幣計值逐步對美元升值,2012年人民幣匯率開始基本由市場定價,在匯率企穩(wěn),人民銀行基本掌握了浮動匯率下貨幣政策操作的要領之后,約在2013年前后,中國將允許非居民在貿易賬戶下使用人民幣結算。屆時,我國可能已經成為世界貿易第二大國;中國成為許多國家的第一大貿易伙伴,因而他們將人民幣列為儲備貨幣順理成章。
綜合上述儲備貨幣形成的必要條件,我們可以得出下述兩個重要的結論:
1.不完全開放金融市場,也不會耽擱人民幣生成儲備貨幣的進程。
從日元生成儲備貨幣的過程看,只要一國貿易規(guī)模足夠大,其貨幣就有可能演變?yōu)閮湄泿牛⒉恍枰耆_放金融市場。既然日元在嚴格實行外匯管理的條件下,通過貿易結算上的使用生成了儲備貨幣,人民幣為什么不能在有限制度開放金融市場的條件下生成儲備貨幣?
2.逐步開放非居民賬戶是人民幣生成儲備貨幣的必由之路。
日本從1960年開放非居民貿易存款賬戶,到1986年開始逐步放開非居民金融機構日元存款賬戶,直到1997年才最終實現(xiàn)完全的金融市場開放,整個過程歷經37年,而馬來西亞和泰國,匆匆完成金融市場的完全開放,只用了4年時間。結果導致社會經濟受到巨大沖擊。我國經濟已經進入了長期高速增長的軌道。顯然,只有保持這種長期高速的增長,才能使各國政府相信我國的“政治經濟”穩(wěn)定,從而愿意將其當作儲備貨幣。借鑒日本和東南亞國家的經驗,我們可以肯定地說,逐步開放非居民人民幣存款賬戶,有利于我國政治經濟的長期穩(wěn)定,因而也有利于人民幣生成國際儲備貨幣的進程。
綜上所述,人民幣生成儲備貨幣的路徑應該是先升值至一個外匯市場上可接受的均衡位置,然后實行基本由市場定價的浮動匯率制;而從生成儲備貨幣與自由兌換的關系看,人民幣不必在實現(xiàn)完全兌換的基礎上生成儲備貨幣,即人民幣可先開放非居民貿易賬戶,在生成儲備貨幣之后再逐步實現(xiàn)對非居民人民幣更高層次的資本交易兌換。
- 上一篇:從政治角度分析人民幣升值論文
- 下一篇:次貸危機下的人民幣國際化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