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鄉一體化發展范文10篇

時間:2024-01-13 02:12:5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城鄉一體化發展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城鄉一體化發展

公共體育服務城鄉一體化發展研究

摘要:在中國經濟新常態的發展背景下,全面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許昌市城鄉經濟穩步發展,城鄉公共基礎設施投入加大,城鄉一體化建設不斷深入,許昌市城鄉公共體育服務發展進入快車道,但仍落后與一二線城市,城鄉之間公共體育還存在較大差距.本文通過對許昌市公共體育服務城鄉一體化發展的現狀進行調查,從公共體育設施的建設和維護、城鄉居民對于健身地點的選擇和公共體育活動的組織情況著手,分析制約許昌市公共體育服務城鄉一體化的發展因素,并提出適應許昌市公共體育城鄉一體化發展的對策.

關鍵詞:許昌市;公共體育;城鄉一體化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經濟取得了跨越式的持續發展.但是在發展的道路上并不是齊頭并進地,由于城市和鄉村發展的不均衡性,我國城鄉之間的發展存在巨大差距這也成為制約我國實現中國民族偉大復興的現實枷鎖.黨的十八大明確指出:解決好“三農問題“即農業、農村及農民問題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城鄉發展一體化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1].由此可見,城鄉一體化是破除制約城市和農村發展的枷鎖,聯動城市和農村逐步解決發展差距的必要手段.而公共服務體系的建立搭建起了城市與鄉村之間的“橋梁”,使城鄉居民逐漸享受到同等的社會服資源,在構建城鄉一體化的發展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2014年10月20日,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提出將全民健身上升為國家戰略,把增強人民體質、提高健康水平作為根本目標[2].將人民群眾的身心健康放在了體育事業發展的最高點,由于城市鄉村發展的不均衡性,公共服務在城鄉的建設也存在著失衡的現象,城鄉居民享受到的社會資源差距巨大.公共體育服務方面,現階段城鄉公共體育服務供給失衡較為嚴重,特別是在貧困鄉村地區難以獲得基礎公共服務,公共體育服務嚴重缺失,限制了城鄉一體化的發展.許昌市近年來著力于城鄉公共體育服務的發展,取得了顯著的成果,但相較于一二線城市,本市的公共體育服務城鄉一體化發展還存在較大的差距.因此對許昌市城鄉公共體育服務現狀開展調查,找出制約許昌市城鄉公共體育服務的因素,給予針對性對策具有一定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1研究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本文以河南省許昌市公共體育一體化發展現狀為研究對象.1.2研究方法1.2.1文獻資料法.查閱中國知網和其他文獻數據庫關于城鄉公共體育服務一體化的相關文獻資料,為該論文的撰寫奠定了良好的基礎.1.2.2問卷調查法.依照本文的研究需求設計調查問卷,對許昌市城鄉公共體育服務現狀設置相關問題制定調查問卷,隨機向許昌市城鄉居民進行問卷調查,共發放問卷500份,收回487份,其中有效問卷475份,回收率為97.4%,有效回收率為95%.1.2.3數理統計法.通過數理統計軟件對所調查結果進行數理統計處理和分析.1.2.4訪談法.依照本文的研究需求,對許昌市城鄉部分社區居委會的社區體育指導員等相關從業人員對于公共體育服務的開展情況進行走訪調查.1.2.5邏輯分析法.通過運用比較法、歸納法、分析法等方法,結合相關理論知識,對許昌市公共體育服務城鄉一體化發展進行探討和分析.

2公共體育服務城鄉一體化發展的現實意義

查看全文

芻議農發行對城鄉一體化發展

一、農發行支持城鄉發展一體化的優勢與制約因素

(一)優勢

1.政策優勢。作為我國唯一的農業政策性銀行,在支持城鄉發展一體化中的政策優勢不言而喻。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貸款已經列入政策性信貸業務,基本上涵蓋了農村公共和基礎設施建設的全部內容。享受“區別對待,分類管理”的監管政策,可以繼續向符合條件的融資平臺發放政策性中長期貸款。這就是最大的政策優勢所在。

2.管理優勢。經過多年的業務發展,探索出的信貸運營模式基本趨于成熟,可復制性強,批量推廣后,效果顯著;已經建立了較為完善的符合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運作規律、體現政策性銀行特色、有效防控風險的信貸制度管理體系,培養了一支具有農業農村金融服務經驗、業務素養較高、戰斗力較強的專業信貸管理隊伍。同時,與地方政府及相關部門已經建立了密切的合作關系。

3.信貸資金優勢。農發行的信貸資金來源穩定可靠,具有融資規模大、期限長、利率低等資金優勢。同時,其信貸支持范圍基本涵蓋了農業農村的各個領域,便于實現產業結構調整、農民就業、人居環境改善等城鄉發展一體各個建設環節的有機銜接。

(二)制約因素

查看全文

城鄉一體化發展模式分析論文

一、城鄉一體化的理論模式

城鄉一體化是實現社會經濟整體進步的一個有效途徑。以市場為核心,工業化和農村現代化為動力的城鄉一體化發展模式,在現實社會經濟中所表現的主要是城鄉之間的人流、物流、資金流的變化,而其中又以人流問題最重要,是一系列問題的關鍵所在,造成人員流動的根本原因是巨大的城鄉差別。綜合反映城鄉一體化程度和水平的一個量化指標可以用均衡城市化率。均衡城市化率是對城鄉經濟一體化實現過程的量化反映,是城鄉經濟互動并趨于均衡過程的一個基本度量值。它對于城鄉經濟互動而言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但需要指出的是,它并不是唯一的衡量因素。社會經濟的發展要堅持人本原則和市場導向,推進城市化不能貪多求大,關鍵還是在于建立科學的城市化發展動力機制。

均衡城市化率可以用公式表示如下:

C=lc2(1+a)n/(1-c)2(1+b)n+lc2(1+a)n

其中,c當為前城市化率,大寫的C為均衡城市化率,l為當前城鄉之間收入差異系數(城市居民人均收入/農村居民人均收入),n為實現均衡的預期年限,a為城市的年均經濟增長速度,b為農村的年均經濟增長速度。

2、國外城鄉一體化的模式

查看全文

城鄉一體化發展情況調查匯報

城鄉一體化建設是新農村建設中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為進一步貫徹落實《中共中山市委、中山市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的意見》的精神,我區積極開展城鄉一體化調研工作,深入基層,緊密結合我區實際,形成調研報告如下:

一、我區城鄉一體化的現有基礎和優勢

(一)區黨工委、辦事處高度重視城鄉一體化工作,各部門以及有關單位認識水平不斷提高。近年來,區黨工委、辦事處站在全局和戰略的高度充分認識城鄉一體化工作的重要性,不斷增強緊迫感與責任感,加快形成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新格局,進一步理清工作思路,制定了“城鄉一體、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方針,著力破除城鄉二元結構,落實政策措施,把握工作重點,在全區形成了齊抓共建的良好氛圍。

(二)經濟穩步發展,農民收入持續增長。,我區緊緊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繁榮”的工作目標,堅持利益向下、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切實抓好各項農業農村工作,農業和農村工作保持了良好的發展勢頭,實現農業總產值14895.74萬元,同比增長3.5%;農業增加值8400萬元,同比增長3.2%;農民人均所得11297元,同比增長12%。

(三)城鎮化扎實推進、基礎設施逐步改善。我區堅持以工哺農、利益向下的原則,不斷加大對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市、區兩級共投資842.8萬元對我區隆昌悅生路一期、隆昌三隊村路一期、沙朗三隊、隆平六沖河岸路一期、隆平六沖河岸路二期、沙朗五隊村路6條農路共6.5公里按6-7米的寬度進行硬底化改造建設,全面推進全區主干農路“硬底化”,大大改善我區農業生產、居民生活環境,并有效改善了村容村貌;投入455萬元對轄區沙朗片的一河兩岸進行改造建設以及河堤砌石清淤以及清拆河邊違章房屋,同時為河涌加建兩岸護欄,補種新樹種,在暢通河道的同時,美化社區,還群眾一個舒適、整潔安全的生活環境;投入105萬元用于對轄區內電排站改造,徹底解決沙朗片區的排澇問題;投入資金398萬元進行綠化建設,主要用于對金港路、金昌路、港隆路、金華路以及隆平鄉道5條道路進行綠化工程建設,新種、改造和補種路旁綠化10.31公里,新增西區中心小學綠化面積15000平方米和廣豐安居工程綠化面積15000平方米,到底,我區建成區綠地率達31.81%,綠化覆蓋率達34.12%,人均公共綠地面積11.13平方米。同時,我區已經全面推進水、電、氣、電視、電話網絡等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全面實現了各社區通電、通水、通電話、通水泥路、通有線電視和通公交系統六通,基本實現城鄉客運一體化。

(四)農村法制不斷健全,文化生活進一步改善。經過努力,我區廣大干部群眾法律意識、法制觀念普遍增強,依法治村活動廣泛開展,民主公開、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農村基層民主得到發展。同時,隨著農村義務教育、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和生活條件的改善,農民在文化、服務、娛樂等方面的支出持續增加,移動電話、計算機、互聯網開始進入農戶家庭,農民的信息化水平不斷提高。全區寬帶網絡覆蓋率已達100%,基本實現寬帶進村、進家庭。

查看全文

城鄉公交客運一體化發展方案

道路運輸是綜合運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性服務性產業,大力發展道路運輸業,對于促進我縣經濟發展,活躍城鄉商品流通,方便人民群眾生產生活,擴大就業具有重要意義。

“十五”以來,我縣道路運輸業得到長足的發展。隨著我縣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道路基礎設施、路面硬化等工程,使道路通行能力越來越高,農村客運站相繼建成投入使用,人民群眾出行需求與運力,服務能力現狀矛盾日益突出,發展我縣城鄉公交客運一體化勢在必行。

一、指導思想

以市委九屆四次全會精神為指導,堅持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結合昆明市城鄉公交一體化發展部署,為實現我縣城鄉公交一體化目標,改革現行城鄉客運管理模式,打破城市公交與農村客運二元分割的局面,逐步形成縣、鄉(鎮)、行政村、自然村之間完善的城鄉公交客運網絡。結合城鄉道路通行條件,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確保城鄉公交安全運營,建立城鄉資源共享、相互銜接、布局合理、方便快捷、暢通有序的公交客運網絡運行模式,為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促進我縣經濟社會大發展提供交通保障。

二、基本原則

(一)、堅持以人為本,以更好地滿足社會公眾對運輸服務品質的更高要求作為出發點,為社會提供更加安全、便捷、經濟、高效的運輸服務。

查看全文

國外城鄉一體化發展論文

一、城鄉一體化的理論模式

城鄉一體化是實現社會經濟整體進步的一個有效途徑。以市場為核心,工業化和農村現代化為動力的城鄉一體化發展模式,在現實社會經濟中所表現的主要是城鄉之間的人流、物流、資金流的變化,而其中又以人流問題最重要,是一系列問題的關鍵所在,造成人員流動的根本原因是巨大的城鄉差別。綜合反映城鄉一體化程度和水平的一個量化指標可以用均衡城市化率。均衡城市化率是對城鄉經濟一體化實現過程的量化反映,是城鄉經濟互動并趨于均衡過程的一個基本度量值。它對于城鄉經濟互動而言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但需要指出的是,它并不是唯一的衡量因素。社會經濟的發展要堅持人本原則和市場導向,推進城市化不能貪多求大,關鍵還是在于建立科學的城市化發展動力機制。

均衡城市化率可以用公式表示如下:

C=lc2(1+a)n/(1-c)2(1+b)n+lc2(1+a)n

其中,c當為前城市化率,大寫的C為均衡城市化率,l為當前城鄉之間收入差異系數(城市居民人均收入/農村居民人均收入),n為實現均衡的預期年限,a為城市的年均經濟增長速度,b為農村的年均經濟增長速度。

二、城鄉一體化的含義

查看全文

城鄉一體化發展分析論文

一、加速城鄉一體化的條件分析

回顧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的農村發展,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施,使廣大農民實現了“分田到戶、耕者有田”;鄉鎮企業的崛起,使一部分農民實現了“洗腳上岸、開店進廠”;小城鎮的發展,使一部分農民實現了“離土經商、進城脫貧”。現階段的農村發展,主要依靠的是小城鎮的聚集力量、帶動功能和輻射效應,小城鎮已經成為城市和農村的融匯處、工業和農業的對接點、城鎮化和工業化的助推器。但我國城鎮化發展水平還相對滯后,目前約為37.6%,遠遠低于世界平均45%的水平,更落后于發達國家。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經濟結構的加快調整,加速城鄉一體化面臨著良好形勢和難得機遇。

1、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為推進城鄉一體化提供了廣闊空間。縣域經濟以民營經濟為主,是發展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這項改革自十五屆四中全會提出實施以來,取得了明顯成效。隨著發展領域的放開、投資身份的打破,一些城鎮居民陸續下鄉開發資源、治山治水,許多農村群眾紛紛進鎮造城、務工經商,城鄉聯動、工農互補的趨勢越來越明顯。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尤其是民營經濟的發展,拆除了城鎮與農村發展的“圍墻”,為各類市場主體投資置業提供了廣闊舞臺,為城鄉經濟的交流融合疏通了寬敞渠道。

2、公司制農業的發展為推進城鄉一體化提供了對接載體。公司制農業是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必然趨勢。這種以農業公司為主導,以廣大農民為主體,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資本營運為紐帶,集產供銷、貿工農、農科教一體化的生產組織形式在農村的實踐,不僅可以有效地推動農業結構調整,而且有利于加速城鄉一體化。一是公司制農業的發展,使農民認識到不僅可以從事種植業或養殖業,而且可以通過自辦或入股農業公司成為企業股東,還可以通過務上或經商而成為農業工人。這就有力地促進了農業勞動力的分工重組。二是通過農業公司這個龍頭,將生產、流通和市場緊密銜接為一個整體,引導勞動力、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優化配置,實行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規模化經營,加速了產品向城鎮銷售、產業向城鎮集中、農民向城鎮轉移。三是農業公司的發展離不開城鎮這個載體,它的創辦和發展必然會擴大城鎮規模、增加城鎮消費、繁榮城鎮經濟。可以預見,公司制農業作為現代農業的發展方向,必將加速城鄉一體化的進程。

3、“打工經濟”的興起為推進城鄉一體化提供了有利條件。人多地少、勞力過剩,是農村不容回避的現實。據測算,我國農村目前進入非農產業和流動就業的農民將近2億,未來20年內每年將有1.2億至1.8億剩余勞力。為緩解就業壓力,各地都把“打工經濟”作為推動經濟發展的一項重大舉措來抓,制訂有關政策,強化引導服務,組織農村剩余勞力有序向城鎮流動。一方面,打工者離開土地進城務工,在獲得收入、增長見識的同時,增加了城市容量,擴大了城市規模,促進了城鎮經濟的繁榮和發展。另一方面,離土人員的增加,必然使守土人員減少,擴大人均擁有資源,提高勞動生產率,從而實現農民增收。無論是離土農民創業,還是守土農民增收,都有利于縮小城鄉差別,加速城鄉一體化。

4、實現共同富裕為推進城鄉一體化提供了政策保障。縮小貧富差距,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內容。當前,農民收入水平與城鎮居民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對此,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都非常重視,著力從政策等方面重點向貧困地區傾斜,扶持廣大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比如,在投資方面,通過增發國債、提供信貸、安排項目等途徑,支持貧困地區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推進結構調整、發展小城鎮;在扶貧方面,通過加大財政轉移支付、領導包保、結對幫扶、整體搬遷等措施,改善困難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在社會保障方面,通過提高下崗、失業、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增加弱勢群體的收入。同時,糧棉油等供應市場的放開、房地市場的培育、勞動力市場的發展,也為農民進城提供了衣食、住房、就業等方面的條件。隨著這些政策措施的實施,將進一步加快農村發展,促進農民進城,加速城鄉一體化。

查看全文

供水辦公室城鄉一體化發展總結

今年以來,城鄉一體化供水辦公室按照縣委、縣政府的統一步署,緊緊圍繞縣建設局年初提出的工作目標,立足全縣經濟發展大局,在局領導的關心支持下,在局相關科室的幫助下,以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為目標,積極開展我縣城鄉供水一體化工作,做好全縣供水企業行業管理和我縣節水工作的宣傳和節水器具的推廣工作等。現將一年來的工作總結如下:

一、加強隊伍建設,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

1、加強學習。20*年,是城鄉一體化供水辦公室工作職責從縣水利局和縣水利局歸并建設局后,其工作從零到有到逐漸規范到納入正常運行軌道的一年。從今年年初起,辦公室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為目標,圍繞縣委、縣政府提出的打造“一城三地”戰略部署,加強學習,從思想上提高對城鄉供水一體化工作的認識。辦公室按照局黨委的學習要求結合本單位實際情況,建立了學習制度,制訂了學習計劃,從政治、法律法規和業務方面開展每月兩次的學習活動,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七大報告精神,及時認真地學習國務院和浙江省《城市供水管理辦法》、《城市節水管理辦法》、《浙江省節約用水管理辦法》等方面的有關法律法規,從理論和專業知識上提高行業管理能力,以更好的推進全縣城鄉供水一體化進程。

2、建章立制。今年以來,根據局黨委制定的城鄉一體化供水辦公室工作職責,辦公室在去年成立機構的基礎上,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加強隊伍建設。同時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增強凝聚力,確保工作順利進行。,按照辦公室工作職責,制定辦公室內部管理的相關規章制度,對辦公室人員進行定崗定員,將工作職責進行責任分解,落實到人,使辦公室工作逐步納入規范運行的軌道。

二、加強行業管理,保障全縣供水事業順利運行

1、出臺《*縣鎮屬自來水供應站工作目標考核辦法》及其細則。為加強對鎮屬自來水供應站的行業指導和管理,使各站能認真履行職責,積極做好各項基礎工作,真實反映我縣供水行業的實際情況,營造團結奮斗爭先進的氛圍,進一步調動和激勵各站的工作積極性和創造性,確保城鄉一體化供水工作的順利實施。結合我縣工作實際,出臺了《*縣鎮屬自來水供應站工作目標考核辦法》和《*縣鎮屬自來水供應站工作目標考核實施細則》,進一步規范和健全了各鎮屬水站的運行管理和優質安全供水,也對全縣各鎮(區)水站實施考核提供了依據。

查看全文

城鄉一體化發展調研報告

根據區委、區政府的統一安排,最近,我室重點圍繞城鄉一體化發展開展調查研究,初步提出了城鄉互補互動、統籌發展的思路和對策。現將調研情況匯報如下:

一、近五年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現狀調查與分析

通過對改革開放20年來,全區經濟社會發展歷程的理性思考和認識,我們認為從1998年起,隨著國家糧食定購政策的逐步放開,經濟結構開始進入了加速調整的時期。農業產業化經營起步,主導產業、工業園區、新城開發和民營經濟相繼興起,生態環境和基礎設施條件逐步改善,城鄉經濟社會逐步走上了良性運行的道路。

1、城鄉經濟快速增長,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2003年,全區國內生產總值(GDP)達到了28.4億元,比1998年增加13.1億元,年均遞增13.2%。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達到了7.76億元,比1998年增加2.03億元,年均遞增6.3%;第二產業增加值達到了7.45億元,比1998年增加2.94億元,年均遞增10.6%;第三產業增加值達到了13.19億元,比1998年增加8.14億元,年均遞增21.2%。三次產業結構比重由1998年的37.5:29.5:33調整到了27.4:26.2:46.4。在經濟總量快速增長的過程中,農業增加值在全區GDP中的比重逐年下降,這表明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已取得了初步成效。2003年,全區人均GDP達到了8281元(折合1001美元),第二產業增加值占全區GDP的比重為26.2%,農業勞動力占全社會勞動力的比重為51.4%,按照美國著名經濟學家霍利斯·錢納里的判斷指標衡量,目前我區正處于工業化的前期階段,已開始進入工業化社會;全區二三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達到了72.6%,人口城市化率達到了40.5%(按常住人口計算),標志著城市化的特征已初步顯現。

2、城鎮開發建設步伐加快,聚集資源要素的能力顯著增強。近幾年來,隨著新城區的開發建設,城市規模迅速擴大,人口明顯增加,對經濟發展的拉動作用顯著增強。到2003年底,城市建成區面積達到25平方公里,與1998年相比擴大了7平方公里。城市人口達到了14.1萬人,比1998年增加4.22萬人,平均每年新增人口8440人,每年轉移農村人口3000人左右。與此同時,重點小城鎮的開發建設逐步興起,6個建制鎮鎮區面積平均達到了1.1平方公里,集鎮人口平均達到3200人。其中建成區面積最大的總寨鎮達到了1.9平方公里,聚集人口最多的西洞鎮達到了4631人。城市和小城鎮的開發建設,不僅帶動了建筑建材行業和房地產業的快速增長,而且也帶動了城鎮工業園區的發展。特別是南郊工業園區,目前開發建設面積已達到7平方公里,入駐企業85戶,2003年完成工業產值4億元,占到了區屬工業總產值的26%;清水梧桐苑工業小區,目前開發建設面積已達到2.25平方公里,入駐企業14戶,2003年完成工業產值7240萬元,占到了清水鄉鎮企業總產值的81.3%。上述情況表明,我區的城鎮開發建設與城鄉工業發展已走上了互動融合的道路,城市化與工業化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局面正在形成。

3、農業產業化經營穩步推進,具備了中級發展階段的明顯特征。近些年來,通過大力調整農業結構培育規模化生產基地,主攻招商引資興辦加工流通企業,使農業產業化得到了快速發展,逐步形成了奶牛、制種、蔬菜、草畜、林果、糧食等六大支柱產業。2003年底,全區奶牛存欄達到了2.64萬頭,比1998年增加2.42萬頭,年均遞增64.4%;肉牛飼養量達到了13.25萬頭,比1998年增加5.09萬頭,年均遞增10.2%;肉羊飼養量達到了66.2萬只,比1998年增加28.6萬只,年均遞增12%;雞飼養量達到了582.3萬只,比1998年增加300萬只,年均遞增15.6%。以洋蔥和溫室(棚)為主的蔬菜面積穩定在12萬畝左右;糧經制種面積穩定在16萬畝左右;經濟林面積穩定在10萬畝左右;糧食面積穩定在20萬畝左右。從調查分析情況看,我區畜牧業正處于高速增長的時期,發展潛力大、后勁足,應該是今后一個時期農民增收的主要支撐點。目前依*調整種植業結構促進農民增收的空間已十分有限,今后種植業發展的著力點應放在產業產品的升級換代上。全區建起各類農產品加工流通企業184戶。其中,乳品加工企業4戶,肉(蛋)品加工企業4戶,種子加工流通企業38戶,蔬菜加工流通企業28戶,果品貯藏加工企業4戶,糧油加工企業96戶,棉花、啤酒花、牧草等加工企業10戶。年加工銷售各類農產品55萬噸,占到了全區農產品總量的65.5%。全區發展起各類合作經濟組織68個。其中在民政部門登記的22個,作用發揮比較好的有7個。總體來看,目前我區的農產品基地建設和龍頭企業發展都已初具規模,基本形成了“公司+中介組織+農戶”的半緊密型聯合體,正處在農業產業化發展的中級階段。但中介服務組織發展相對滯后,企業與農戶之間利益聯接機制不完善,仍然是制約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重要因素。

查看全文

城鄉文化發展一體化研究

一、我國城鄉文化發展失衡的表現

(一)城鄉文化發展資金投入失衡,資金短缺已成為

制約農村文化發展的重要因素雖然近年各級政府對文化建設的投入不斷加大,但從總體來看,文化投入的整體水平還低,且資金大多都投向了城市,投向農村的資金寥寥無幾。2012年2月20日,人民網發表評論,題目是《健全公共文化服務,別忘了農民》。評論指出:每個人都有平等享受公共文化服務的權利,但是應該看到,多年來我國文化建設存在“重城市、輕農村”的現象。統計顯示,我國城市文化投入占全國文化事業費的70.6%,農村僅占29.4%;城市人均文化事業費達到了33.27元,而農村人均文化投入只有12.1元。

(二)城鄉文化資源配置失衡,農村文化設施相當落后

在傳統體制下,我國實行的是城市優先發展戰略,城市的公共文化資源配置完全由國家財政提供,農村則由農民自行解決,國家只給予適當補助。近年,隨著新農村建設的不斷推進,我國農村文化資源建設取得了很大進展,但是城鄉在文化設施建設方面的差距仍然很大。幾乎所有一流的文化設施都集中在城市特別是大城市,能夠滿足不同年齡、職業、階層的群眾文化需要。而農村尤其是中西部地區農村文化設施建設相當滯后,公共文化資源極為短缺,有的地方文化設施幾乎還是空白;有的地方文化設施破舊不堪;有的地方雖有相當好的文化設施,但由于缺少設備維修費、活動經費和內容建設費,這些文化設施也是形同虛設。農村文化活動仍然無法有效開展,無法滿足農民文化生活需要。

(三)城鄉文化服務失衡,農村公共文化產品供給嚴重不足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