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鄉一體化發展分析論文
時間:2022-02-04 10:00:00
導語:城鄉一體化發展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回顧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的農村發展,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施,使廣大農民實現了“分田到戶、耕者有田”;鄉鎮企業的崛起,使一部分農民實現了“洗腳上岸、開店進廠”;小城鎮的發展,使一部分農民實現了“離土經商、進城脫貧”?,F階段的農村發展,主要依靠的是小城鎮的聚集力量、帶動功能和輻射效應,小城鎮已經成為城市和農村的融匯處、工業和農業的對接點、城鎮化和工業化的助推器。但我國城鎮化發展水平還相對滯后,目前約為37.6%,遠遠低于世界平均45%的水平,更落后于發達國家。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經濟結構的加快調整,加速城鄉一體化面臨著良好形勢和難得機遇。
1、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為推進城鄉一體化提供了廣闊空間??h域經濟以民營經濟為主,是發展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這項改革自十五屆四中全會提出實施以來,取得了明顯成效。隨著發展領域的放開、投資身份的打破,一些城鎮居民陸續下鄉開發資源、治山治水,許多農村群眾紛紛進鎮造城、務工經商,城鄉聯動、工農互補的趨勢越來越明顯。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尤其是民營經濟的發展,拆除了城鎮與農村發展的“圍墻”,為各類市場主體投資置業提供了廣闊舞臺,為城鄉經濟的交流融合疏通了寬敞渠道。
2、公司制農業的發展為推進城鄉一體化提供了對接載體。公司制農業是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必然趨勢。這種以農業公司為主導,以廣大農民為主體,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資本營運為紐帶,集產供銷、貿工農、農科教一體化的生產組織形式在農村的實踐,不僅可以有效地推動農業結構調整,而且有利于加速城鄉一體化。一是公司制農業的發展,使農民認識到不僅可以從事種植業或養殖業,而且可以通過自辦或入股農業公司成為企業股東,還可以通過務上或經商而成為農業工人。這就有力地促進了農業勞動力的分工重組。二是通過農業公司這個龍頭,將生產、流通和市場緊密銜接為一個整體,引導勞動力、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優化配置,實行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規?;洜I,加速了產品向城鎮銷售、產業向城鎮集中、農民向城鎮轉移。三是農業公司的發展離不開城鎮這個載體,它的創辦和發展必然會擴大城鎮規模、增加城鎮消費、繁榮城鎮經濟??梢灶A見,公司制農業作為現代農業的發展方向,必將加速城鄉一體化的進程。
3、“打工經濟”的興起為推進城鄉一體化提供了有利條件。人多地少、勞力過剩,是農村不容回避的現實。據測算,我國農村目前進入非農產業和流動就業的農民將近2億,未來20年內每年將有1.2億至1.8億剩余勞力。為緩解就業壓力,各地都把“打工經濟”作為推動經濟發展的一項重大舉措來抓,制訂有關政策,強化引導服務,組織農村剩余勞力有序向城鎮流動。一方面,打工者離開土地進城務工,在獲得收入、增長見識的同時,增加了城市容量,擴大了城市規模,促進了城鎮經濟的繁榮和發展。另一方面,離土人員的增加,必然使守土人員減少,擴大人均擁有資源,提高勞動生產率,從而實現農民增收。無論是離土農民創業,還是守土農民增收,都有利于縮小城鄉差別,加速城鄉一體化。
4、實現共同富裕為推進城鄉一體化提供了政策保障??s小貧富差距,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內容。當前,農民收入水平與城鎮居民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對此,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都非常重視,著力從政策等方面重點向貧困地區傾斜,扶持廣大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比如,在投資方面,通過增發國債、提供信貸、安排項目等途徑,支持貧困地區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推進結構調整、發展小城鎮;在扶貧方面,通過加大財政轉移支付、領導包保、結對幫扶、整體搬遷等措施,改善困難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在社會保障方面,通過提高下崗、失業、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增加弱勢群體的收入。同時,糧棉油等供應市場的放開、房地市場的培育、勞動力市場的發展,也為農民進城提供了衣食、住房、就業等方面的條件。隨著這些政策措施的實施,將進一步加快農村發展,促進農民進城,加速城鄉一體化。
綜上所述,推進城鄉一體化,條件基本具備,時機逐步成熟。因此,必須高度重視,認真研究,積極實施。
二、推進城鄉一體化的障礙解剖
目前,推進城鄉一體化還存在一些障礙因素,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
(一)思想觀念落后,城鄉之間的“鴻溝”需要逾越。作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決策者和組織者,少數領導干部沒有充分認識推進城鄉一體化的重大意義,不能辯證處理城鎮建設與經濟發展的關系,主要精力放在招商引資、企業改革、結構調整等能夠產生直接效益的工作上,而對城鎮建設、農業勞動力轉移等工作重視不夠。作為實施城鄉一體化的主體,一些群眾思想僵化、行動消極,突出表現為四種心理:一是留戀“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認為“種田是萬本利、進城是找苦吃”,既不愿意離土、也不愿意進廠;二是怕離開土地失去生活依靠,怕進入城鎮找不到就業門路,怕轉移住宅不適應環境;三是劃地為牢,死守田園,欺生排外,不愿對外交流;四是等待觀望,苦度窮熬,寄希望于政策搬遷,寄希望于政府扶持。這些落后的思想觀念,人為地在農村與城鎮之間劃上了界限、制造了“鴻溝”,難以推進城鄉通融、協調發展。
(二)政策環境不優,農民進城的“門檻”需要降低。在戶籍管理方面,現行城鄉二元戶籍管理的制度沒有徹底改變,農民進城必須達到有關部門制定的各種標準,而且戶口遷轉手續繁雜,一些地方還要繳納增容費、城建費、保險費等高額費用,在計生管理、人口暫住等方面也受到諸多限制;在土地使用方面,由于存量土地的置換轉讓缺乏具體規定,加上國家對建沒用地實行嚴格控制的統一政策,致使農民進城難度很大;在發展環境方面,少數地方對在城鎮生產經營的企業和個人,亂收費、亂罰款、亂攤派的問題屢禁不止,就業、教育、醫療等制度不同程度地存在“城鄉有別”,抑制了農民進城的積極性。種種有形和無形的“門檻”,把大量想進城的農民拒之城外。
(三)城鎮規模過小,城鎮本身的“容量”需要擴大。目前,小城鎮發展普遍存在追求數量、忽視質量的問題,突出表現為人口少、面積小、設施差。據有關資料顯示,我國建制鎮已達到19216座,城鎮人口16984萬,平均每座城鎮只有8千多人,若扣除1689座縣級城鎮,平均每座非縣級城鎮只有5千多人,不足5千人的城鎮有1萬多個;平均每個小城鎮的建成區面積只有0.3平方公里。同時,由于遍地開花,亂鋪攤子,交通、通訊、水電等基礎設施簡陋,文化、娛樂、衛生等公益事業發展滯后,市場功能殘缺。加之城鎮規模過小、功能不全、缺乏特色,必然導致對人口的吸納力降低、對要素的聚合力減弱,制約了城鎮的進一步發展。
(四)建設投入短缺,城鎮發展的“瓶頸”需要突破。目前,小城鎮建設的籌資渠道窄、建設投入少。金融方面,隨著基層金融機構的撤并收縮,國家投資重點轉向大中城市,小城鎮建設的信貸投入微乎其微;引資方面,受地理位置偏遠、基礎設施落后等因素的影響,小城鎮的發展環境無法與大中城市競爭,吸引外商進鎮投資的規模有限;財政方面,由于縣財政實行垂直管理,鄉鎮政府無力調劑資金用于城鎮建設,縣級財政由于“僧多粥少”而力不從心、鞭長莫及。由于銀行投得少、向上爭得少、市場籌得少,小城鎮建設只能依靠土地收益和社會投資作支撐,而絕大多數農民剛剛跨越溫飽,進鎮建房后資金所剩無幾。從而,資金短缺是制約城鎮發展的最大“瓶頸”。
三、推進城鄉一體化的出路探討
(一)以深化認識為突破點,理清城鄉一體化的工作思路。發展小城鎮、推進城鄉一體化,是帶動農村經濟增長的“火車頭”,是轉移剩余勞動力的“蓄水池”,是加快結構調整的“推進器”,是城鎮輻射農村的“連接點”。要把這項工作作為帶動經濟社會發展的一項重大戰略,擺在突出位置,強化工作措施,精心組織實施。推進城鄉一體化總的思路是建設城鎮、提升村莊、城鄉互融、協調發展,最終消滅城鄉差別。具體實施中,要堅持四個結合:一是堅持繁榮農村與發展城鎮相結合。農業是整個國民經濟的基礎,“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只有農村經濟發展了,農民富裕了,農民才能進城,才能縮小城鄉差別。二是堅持整體推進與重點突破相結合。推進城鄉一體化,不能一哄而起,盲目發展。要在有效利用現有城鎮的基礎上,重點扶持已經形成一定人口和經濟規模的城鎮優先發展,特別是加強中心鎮、口子鎮和邊貿鎮建設。三是堅持凝聚內力與借助外力相結合。既要從實際出發,充分考慮各地的發展水平、區位條件和資源優勢、挖掘自身潛力,走特色發展之路;又要按照市場經濟要求,打破各種不利于城鎮發展的體制束縛,廣泛開辟投融資渠道,增強城鎮自我發展、自我積累的能力。四是堅持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相結合。發展小城鎮,不能以犧牲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為代價,應注重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的有機統一。
(二)以創新機制為切入點,籌集城鄉一體化的建設投入。推進城鄉一體化的關鍵是發展小城鎮,發展小城鎮離不開投入。要突破小城鎮發展的“瓶頸”,就必須創新機制,建立多元化、多形式、多渠道的投資體制。一是加強引導,政府籌資。發揮政府投入的引導作用,每年安排一定資金用于城鄉一體化的規劃建設,以政府的投入調動社會投資建設城鎮的積極性。二是產權拍賣,社會聚資。對市政公用設施經營權、城鎮道路冠名權和廣告經營權等實行轉讓拍賣,鼓勵和吸引企業或個體私營參與投資建設城鎮的公用設施。同時,鼓勵外出務工人員回鄉創業、興辦項目、建設城鎮,支持他們領辦、創辦企業和中介服務組織。三是盤活存量,以地生資。由政府出面對城鎮規劃區內的土地進行征用,配套建設水、電、路等基礎設施使其升值,然后面向市場競價拍賣經營權,回收資金用于小城鎮建設。四是擴大開放,招商引資。把優化投資環境特別是加強軟環境作為引資的基礎工程,全方位開放、深層次引進、大范圍聯合、高起點嫁接,吸引外來資金參與城鎮開發和建設。五是申報項目,銀行貸資。對收益可觀、潛力巨大、前景廣闊的優勢項目,科學論證,積極申報,爭取金融部門對城鎮建設的信貸投入。
(三)以完善政策為立足點,營造城鄉一體化的良好環境。城鄉一體化的過程是農民向城鎮轉移的過程。農民進城與否,歸根到底是一種利益選擇,無利可圖或者得不償失,農民必然不會進城。因此,要完善有關政策,為農民進城營造良好環境。一是完善戶籍管理政策。放開農民進鎮落戶的限制,建立以居住地劃分城鎮人口和農村人口、以職業劃分農業人口和非農業人口的戶籍管理制度,徹底消除戶籍制度的“等級烙印”,使其轉變為一個單純的人口登記制度的工具,最終實現城鎮戶籍管理一體化。對長期在小城鎮工作、有穩定的職業收入和住所的農民,允許轉為城鎮戶口;對不具備轉為城鎮戶口、但在小城鎮居住時間較長的,可辦理城鎮常住戶口;對在鄉鎮企業工作的農民,可將戶口遷入所在企業統一管理。二是完善土地使用政策。對小城鎮建設用地實行統一規劃、統一征地、統一劃撥、統一管理,并建立嚴格的耕地審批和考核指標體系。以穩定農村現行土地政策為前提,妥善處理農民離土進鎮與穩定土地承包政策的關系,解決好土地使用權的合理流轉問題。三是完善社會保障政策。加快發展教育、文化、衛生等與城鎮居民生活密切相關的社會事業,逐步建立健全失業、養老、醫療等社會保障體系,解除進鎮落戶農民及相關人員的后顧之憂。
(四)以城鎮建設為著力點,優化城鄉一體化的有效載體。推進城鄉一體化,必須抓好城鎮建設,增強城鎮對人口的吸納力。一是科學化規劃,以規劃揚特色。要根據區位優勢、自然條件等因素,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合理布局,明確城鎮發展的定位和方向,對鄉鎮企業和工礦企業發達的著力建設工業主導型城鎮,對礦產資源和土特產品豐富的著力建設資源開發型城鎮,對沿交通干線、區位優勢明顯的著力建設商業貿易型城鎮,對人文色彩突出和山水風光獨特的著力建設旅游服務型城鎮,形成設施齊全、品位高雅、特色鮮明、風格迥異的城鎮體系。二是堅持優質化建設,以建設創精品。要維護規劃的嚴肅、權威性,樹立精品意識,做到規劃一張圖、審批一支筆、建設一盤棋,嚴把施工資質關、材料質量關、竣工驗收關,確保建設高標準高質量。三是堅持規范化管理,以管理樹形象。完善城鎮管理體制,健全規章制度,加快社區建設,整治臟亂差現象,切實做到管理法制化、服務社會化、環境優美化。四是堅持市場化運作,以經營養城鎮。樹立經營理念,把城鎮可盤活存量資產推向市場,實行資本營運,走“以城建城、以城養城”的滾動發展之路。
- 上一篇:共青團縣委副書記競聘演講稿
- 下一篇:科研主任競聘演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