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鄉文化范文10篇

時間:2024-01-13 01:58:4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城鄉文化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城鄉文化

城鄉公共文化服務調查研究

摘要:文章以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區為調查主體,調查發現西山區公共文化服務在開發少數民族特色文化資源、公共文化服務與旅游業相融合、“互聯網+文化”、特色文化社區、提供精準文化服務、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同時也存在資金不足、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不全、土地資源緊張、設施利用率低、基層公共文化服務專業人才匱乏、基礎公共文化服務未延伸到自然村等問題。為加快西山區公共文化服務建設步伐,應在以融資解決土地問題,健全公共文化設施的基礎上,綜合實施文化產業與文化事業互促互進、加強需求服務機制建設、健全基層公共文化人才建設、深度建設數字化公共文化、統籌公共文化服務城鄉一體化等措施。

關鍵詞:邊疆少數民族;公共文化產品;西山區

1引言

云南公共文化服務建設長期存在“重建輕管、建用脫節、效用不高”等問題,政府積極探索了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均衡發展的“昆明模式”———基層公共文化服務包,并率先在全國實施。“基層公共文化服務包”是指從政策措施、服務項目、投入資金、服務隊伍、監管考核5個方面對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進行系統分類“打包”,做到“有設施、有內容、有人員、有經費、有機制、有考核”。[1]“基層公共文化服務包”自實施以來,涌現出一批優秀項目,其中西山區公共文化服務建設取得了突出成就。西山區是昆明市下轄的五個城區之一,總面積881.32平方千米,是昆明市的主城核心區。截至2017年,西山區常住人口68萬,轄10個街道,居住著彝、白、回、苗、納西、壯、哈尼、傈僳、滿、蒙古等25個少數民族。[2]屬于典型的城鄉結合的民族聚居區域,少數民族特色文化非常濃厚。西山區因勢利導,成功將少數民族特色文化融入到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之中,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然而同時在建設發展中還存在諸多與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不完全適應的問題,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還有較大的差距。

2西山區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的基本情況

2.1西山區“四館”建設情況。2012年昆明市政府印發的《關于推進昆明市縣(市)區“五館”建設的實施意見》中提出到2017年,昆明市14個縣(市)區都要建成不低于國家最低建設標準的“五館”,即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體育館和科技館,五個開發(度假)園區至少建成不低于國家最低建設標準的“兩館”,即圖書館和文化館。[3]2.1.1文化館。西山區文化館的建筑面積為4,912.2m2,其中群眾文化活動場所占總使用面積的70%,并于2010年、2015年被文化部命名為國家一級文化館。[4](1)文化館功能布局。影視放映廳面積153.6m2,主要播放各類優秀電影、電視和宣傳片;西山區老年大學主要負責對全區老年人進行培訓、講座、藝術教育、健身;文化館小劇場是文化館面向大眾,以文藝表演、排練為主,輔之以論壇、講座、會議等功能的專業劇場,是西山區文化、知識、信息的傳播中心和精品薈萃、人才聚集的百姓大舞臺;群眾健身空間是西山區群眾進行全民健身活動的主要陣地之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中心是西山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和傳承的主要陣地。(2)免費開放服務。館內常設的免費服務項目主要包括瑜伽培訓班、排舞培訓、合唱隊培訓、書法培訓班、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中心、舉辦社區文藝骨干培訓班、每月一場廣場演出和露天電影、館辦文藝隊排練,每周服務群眾達1,100余人次。同時,結合總分館制建設,搭建以區級文化館為總館、以街道綜合文化站為分館、以社區文化室(文化中心)為基層服務點的“上下聯通、資源共享、有效覆蓋、服務聯動”的文化館總分館制服務體系的基本框架,切實解決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的問題。2.1.2圖書館。西山區圖書館于2010年3月搬遷至西山區一中學校圖書館,實現館校結合,并于2010年3月31日對外開放。新館總建筑面積4,500m2,藏書19萬余冊,設有圖書借閱室、報刊借閱室、電子閱覽室、少兒借閱室、自習區五個對外窗口及宣傳輔導室、過刊過報儲存室、剔舊書庫等多個功能室,座席500余個,每周對外開放時間達56小時。然而西山區自從發生“301”事件和民通小學踩踏事件以后,區一中便實行封閉式管理,外來人員不被允許進入,嚴重挫敗了讀者讀書的積極性。既然讀者走不進去,就讓圖書走出來。區政府提出兩種解決方案:第一,開展一系列送書活動。區圖書館將書籍搬到有需要的部隊、企業、社區、學校以及機關單位等,相關單位自行開辟出一塊空間來擺放書籍以及設置席位供讀者閱讀,并配備圖書館管理員,負責管理、維護書籍以及與區文體局就書籍相關事項進行對接,確保圖書及時維護更新和更好地為群眾提供服務。第二,區政府在圖書館總館基礎上下設分館。通過下設諸多分館,為分館提供書籍、器材等相關資源,確保西山區群眾需求全面覆蓋,實現公共文化資源互聯互通,滿足讀者對知識文化的需求。2.1.3博物館。博物館是開展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場所,為實現和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西山區以國家注冊博物館“滇池博物館”為核心,打造西山區滇池博物館。博物館以自然滇池、人文滇池為主要內容,與古今昆明城市發展緊密聯系,利用多年積累的與滇池和昆明城有關的歷史資料和文物藏品,通過化石、標本、文物藏品展示與現代科技手段相結合,將滇池的自然與人文完整的呈現給觀眾,不僅可填補西山區博物館建設的空白,更可打造西山區乃至昆明市、云南省的重要文化名片和城市文化品牌。目前,西山區已完成滇池博物館陳列布展大綱的編撰工作,建設資金已列入2018年西山區級財政預算,博物館的建設亟待解決。2.1.4美術館。目前,西山區沒有公辦的藝術館,只有數個民辦或企業辦的美術館,其中最杰出的是云隱西山•艾維美術館。作為云南省第一家同時也是規模最大的民營美術館,艾維美術館由艾維投資集團全資新建并投資運營,是面向全社會開放的多功能、非盈利性藝術機構。其藝術展覽包括傳統書畫、版畫、雕塑、陶瓷藝術精品以及藝術大師在世時展覽的部分海報、真跡作品等,并已舉辦多個精品展覽活動,其中“紀念反法西斯抗戰勝利70周年”展覽更是創下日觀展人數7,000人次的紀錄。目前,西山區尚無體育館和科技館,但民辦或企業投資建設的美術館彌補了西山區公辦美術館的空白,也是社會力量直接參與公共文化的典型示范。2.2西山區公共文化服務項目建設情況。(1)公共文化服務項目落實率較高。2017年,西山區10個街道辦事處文化站、105個社區綜合文化服務中心的開門率達100%,完成展覽、游園、培訓、演出等各類公共文化服務1,600余次;文化站均衡配置文化資源達5類29項,社區綜合文化服務中心達6類25項,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項目落實率達80%以上。(2)舉辦多場次文化惠民演出活動。西山區大力發展廣場文化、社區文化、農村文化和校園文化等群眾性文化活動建設,全年共開展文化節系列活動2,600多場,推出了“圖書五進”“西山文化大講堂”等多場廣場文化活動以及“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文藝演出,服務觀眾近30萬人次。(3)加強區文化館、區圖書館免費開放服務工作。2017年,區圖書館采編新書9千余冊,新增2個圖書流通點,全年館外流通點流動圖書1萬余冊,推出《新書介紹》7期;開展全民閱讀、你挑書我買單、中小學生讀書演講等10余次系列活動;區文化館繼續推行延時服務措施,周開放時間達到72小時,全年服務群眾近20萬人次。2.3西山區公共文化服務專項資金使用情況。(1)公共文化服務資金到位率100%。2017年西山區應承擔基層公共文化服務資金752萬元,實際投入資金755.35萬元,整個公共文化服務項目資金到位率已超過100%。(2)人均公共文化服務費用逐年增加。目前西山區常住人口68萬人,人均公共文化服務費用14元,昆明市規劃到2020年實現人均經費20元。2017年之前,市級承擔公共文化服務費用的10%,區級承擔90%;但自2017年起,4個主城區(包括西山區)將不再享受市級10%的公共文化服務經費投入,區政府承擔全額經費。(3)對公共文化服務資金進行合理分配。公共文化服務經費直接劃撥到區文體局,共計700萬/年,其中300萬經費由區財政直接劃撥給街道辦事處,每個街道辦事處30萬,由文化站和分管領導進行自主分配,區級標準是5萬/街道,2萬/社區。此外,剩余400萬經費中的20%作為區里大型文化活動經費,其余經費都落實到街道辦事處,主要用于兩方面。第一,用于特色文化申報。每年各街道辦事處和社區可結合當地特色文化設計活動,將活動方案做成一個系統材料進行申請,審核通過的項目會得到一定的補貼;第二,用于普通活動的開展。每年西山區、街道辦事處會舉辦一些文化活動,這一部分經費作為開展文化活動的經費,主要包括服裝、器材、場地費等。2.4西山區公共文化服務監管考核情況。“人少事多”是機關單位面臨的最大問題,西山區文體局采用購買第三方服務方式對街道辦事處和社區進行考核。第三方屬于企業性質,有專業的財務人員,根據區政府年初對資金落實率100%和項目完成率80%制定的詳細標準對街道辦事處和社區進行考核,考核內容主要包括兩部分。①第三方根據區政府標準對基層公共文化經費使用流程進行考核,檢查經費是否按照第一季度25%,第二季度50%,第三季度75%,第四季度100%的使用流程,并將存在的問題及時反饋給區文體局。②對文化站和綜合文化活動中心是否免費開放以及每天開門情況進行考察。第三方工作人員定期到文化站或綜合文化活動中心進行考察并反饋給文體局。西山區文體局根據第三方反饋的信息進行半年一次考核,結合季度考核對資金進行重新分配。

查看全文

統籌城鄉文化發展思考

黨的十七大提出:要重視城鄉文化協調發展,著力豐富農村、偏遠地區、進城務工人員的精神文化生活。從“新農村文化”建設、構建和諧社會的高度,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精神,統籌城鄉文化發展,創新體制機制環境,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進城鄉文化健康協調發展。

一、統籌城鄉文化發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統籌城鄉文化發展是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途徑。我國新農村建設的基本方針是“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涵蓋了農村政治、經濟、文化建設多個方面的內容,必須正確處理好相互之間的關系,不可偏廢。尤其在農村經濟與文化的發展上,一方面,經濟發展影響文化的發展,另一方面,文化發展能為經濟發展提供動力。農村地區特別是相對欠發達的地區,如果不重視農村文化建設的投入,沒有文化上的大力發展,其經濟社會的發展就缺乏有效的精神動力、智力支持和文化條件,城鄉差距不但不能縮小,還會繼續加大,新農村建設的目標就不可能順利實現。因此,統籌城鄉文化發展,大力發展農村公共文化事業,是深入推進新農村建設的重要途徑。

統籌城鄉文化發展是構建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的具體舉措。文化建設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總體布局的一個重要內容,沒有文化的統籌協調發展,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的新格局就無法真正建立。多年來,我國文化建設普遍存在“重城市、輕農村”的現象,農村文化經費投入嚴重不足,文化建設欠賬大、問題多,城鄉文化發展很不平衡。因此,要有效建立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就必須統籌城鄉文化發展,努力彌補農村文化建設的歷史欠賬,不斷提高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水平。

統籌城鄉文化發展是培育社會主義新型農民的迫切需要。黨的十七大提出:“培育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農民是新農村建設的主體,廣大農民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到新農村建設的成效。當前,由于農村文化發展滯后,農村文化生活單調貧乏,不僅導致各種愚昧落后現象大量繁衍孳生,同時還制約了農民在生產技術、經營管理、信息溝通等方面的進步,嚴重影響了農民增收致富和新農村建設進程。因此,必須統籌城鄉文化發展,大力發展農村文化事業,用豐富多彩、健康向上的社會主義文化占領農村陣地,培育文明風尚,抵制歪風邪氣,不斷提高廣大農民的文化素養和文明素質,努力培育適應社會發展的新型農民,為推動農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提供有力的文化條件和智力支持。

二、強化五個統籌,著力構建城鄉文化發展新格局

查看全文

城鄉融合下鄉村文化振興策略

[摘要]目前,鄉鎮振興戰略正在我國農村地區全面推進,城鄉融合發展是這一戰略落實的關鍵著手點,同時也是新時代的重大課題。綜合來看,當前我國在發展鄉村文化振興時,遇到了一些困境,主要包括意識形態弱化、鄉村文化主體缺乏等幾個方面,這直接影響了鄉村文化振興戰略的有效落實。基于此,本文從強化意識形態引領地位、實施鄉土文化重構等幾個方面入手,對城鄉融合視域下的鄉村文化振興策略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城鄉融合視域;鄉村地區;文化振興

一、引言

在新時代背景下,我國鄉村地區發展進入到一個全新的階段,同時,社會主要矛盾也逐漸深化,農村地區居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日俱增。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中,城鄉二元體制與三農問題逐漸凸顯,這也使得鄉村文化振興受到一定阻礙,在實際開展相關工作時,無法準確找到著力點。隨著我國鄉村地區的農業副業化、人口老齡化等一系列問題的出現,可能出現文化傳承中斷、價值取向缺失等情況,不利于農村公共文化體系完善。今后要通過鄉村文化塑造的方式加強鄉村文化與現代文明的結合,進而為城鄉經濟、文化全面融合奠定基礎。

二、鄉村文化振興面臨的困境

(一)文化建設參與意識明顯弱化

查看全文

城鄉公共文化建設研究

黨的十七大報告在闡述和部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任務時明確提出,要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長效機制,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這是黨中央對統籌城鄉發展提出的新方針和新要求,是打破城鄉二元結構、加快農業和農村發展、促進農民富裕的根本途徑,為下一步推進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指明了方向。近年來,黨和政府高度重視農村文化建設,農村文化建設呈現出新的發展勢頭,農村文化活動豐富多彩,群眾文化生活日益繁榮,但存在的問題也不容忽視,物質生活的富有與精神生活的貧乏存在一定的反差,需要引起有關部門的關注和重視。我們認為,當前農村基層群眾文化建設突出存在以下幾個方面問題:

一是經費投入嚴重不足。文化站業務經費和活動經費得不到保障,文化活動經費嚴重短缺。有的鄉因財政困難,文化站每年活動經費(含人員工資)不到2萬元。

二是基礎設施落后,配套設施不完整。文化站有站無址或面積不達標,有的村沒有文化活動室;有的鄉文化中心無專門辦公場所,無專人管理,農村文化站、文化室“空殼化”;有的街道文化服務中心無專門辦公場所,無文化陣地,無法滿足廣大農漁民朋友對于農漁業、科技、旅游等知識的渴求。設施陳舊,設備落后,缺少文化陣地,群眾受益面不廣,滿足不了居民多層次、多樣化的文化需要,嚴重阻礙了農村文化事業的發展。

三是專業人才隊伍嚴重匱乏。受編制、經費等約束現有文化站長多為聘用或為兼職人員,有的沒有站長,更不用說配備文化站工作人員了,高素質專業人才更加匱乏。由于鄉鎮機構改革,人員精簡,兼職現象十分普遍。有的村文化室都是出納或婦聯主任兼管,不能夠集中精力研究和開展文化工作,導致農村文化工作滯后。

幾點建議:

首先,建立長效管理機制。文化建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新農村建設中的“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各個方面,都離不開文化的支持和參與。黨委和政府要把農村文化建設納入重要議事日程,納入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納入財政支出預算,納入干部晉升考核指標,確保農村文化建設各項目標任務的實現。

查看全文

城鄉文化發展一體化研究

一、我國城鄉文化發展失衡的表現

(一)城鄉文化發展資金投入失衡,資金短缺已成為

制約農村文化發展的重要因素雖然近年各級政府對文化建設的投入不斷加大,但從總體來看,文化投入的整體水平還低,且資金大多都投向了城市,投向農村的資金寥寥無幾。2012年2月20日,人民網發表評論,題目是《健全公共文化服務,別忘了農民》。評論指出:每個人都有平等享受公共文化服務的權利,但是應該看到,多年來我國文化建設存在“重城市、輕農村”的現象。統計顯示,我國城市文化投入占全國文化事業費的70.6%,農村僅占29.4%;城市人均文化事業費達到了33.27元,而農村人均文化投入只有12.1元。

(二)城鄉文化資源配置失衡,農村文化設施相當落后

在傳統體制下,我國實行的是城市優先發展戰略,城市的公共文化資源配置完全由國家財政提供,農村則由農民自行解決,國家只給予適當補助。近年,隨著新農村建設的不斷推進,我國農村文化資源建設取得了很大進展,但是城鄉在文化設施建設方面的差距仍然很大。幾乎所有一流的文化設施都集中在城市特別是大城市,能夠滿足不同年齡、職業、階層的群眾文化需要。而農村尤其是中西部地區農村文化設施建設相當滯后,公共文化資源極為短缺,有的地方文化設施幾乎還是空白;有的地方文化設施破舊不堪;有的地方雖有相當好的文化設施,但由于缺少設備維修費、活動經費和內容建設費,這些文化設施也是形同虛設。農村文化活動仍然無法有效開展,無法滿足農民文化生活需要。

(三)城鄉文化服務失衡,農村公共文化產品供給嚴重不足

查看全文

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現狀分析

摘要:文章以重慶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為主題,通過實地調查,從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文化活動開展、文化人才隊伍建設與財政投入等方面對重慶市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現狀進行了闡述,分析了存在的問題,包括城鄉公共文化服務供需仍不平衡、基層文化陣地建設與發展有待進一步提高、公共文化服務隊伍建設有待加強等,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對策,供參考。

關鍵詞:重慶市;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現狀

近年來,重慶市政府高度重視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不斷健全公共文化基礎設施,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著眼于大城市帶大農村的實際環境,探索推動城鄉公共文化服務的均等化、一體化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和實踐。作為統籌城鄉發展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重慶在貫徹新型城鎮化發展戰略過程中,也在努力縮小城鄉之間的公共服務水平的差距,致力于推進城鄉公共文化服務水平的差距。此次通過實地走訪和調查,結合相關統計信息,對發展現狀進行了整理。

1重慶市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基本情況

1.1文化基礎設施情況。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工程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內容,從2015年以來,重慶市通過一系列方式,逐步構建了從市、區到鄉鎮、村社的四級現代化的公共文化設施網絡。截至2018年底,重慶市每萬人擁有的圖書館、文化館、美術館、文化站的面積已超過全國平均水平,達到617.8m2。目前,公共圖書館43個,圖書館分館1433個,總藏量已達到1672萬冊,文化館41個,文化館分館1038個,文化站4564個,博物館2552個。在區縣一級,對圖書館和文化館進行了新改和擴建,國家等級館率已達100%和95.12%;對鄉鎮(街道)、村社兩級的文化服務機構進行了提檔升級,覆蓋率分別達到95.67%、91.47%、84.03%、86.43%。近年來,重慶非常重視智能文化建設,通過“互聯網+公共文化服務”的方式,搭建智慧文化平臺,已有43個數字圖書館、7個數字文化館和580個數字農家書屋,24小時圖書館已建成44個,已運行了巴渝文化云、科普文化云、群眾文化云等平臺。廣播電視向戶戶通和數字化延伸,完成90萬戶直播衛星戶戶通工程和50座無線發射臺站中央廣播電視節目無線數字化覆蓋工程。1.2文化活動開展情況。這些年來,重慶市開展豐富多樣的文化活動,包括年均8000多場的大型全民閱讀活動、“宇宙大舞臺”演出進基層活動、面向10所高校、100所中學、100所小學開展的戲曲進校園活動。農村電影惠民放映向社區拓展,每年在社區放映1.2萬場,面向農民工放映600場;農家書屋納入村(社區)文化中心,打造為基層全民閱讀點,每年續配圖書55萬冊。實施流動文化服務進村等民生實事,從2014年開始,累計購買10萬場文藝演出,惠及群眾3000余萬人次。全市公共圖書館、文化館和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村文化室實現了完全免費開放,博物館免費開放了73個,美術館免費開放了13個,年均服務群眾在7200萬人次以上。陸續開展了一系列市級品牌文化活動,如重慶文化產業博覽會、中國西部動漫文化節、重慶演出季、舞臺藝術之星選拔賽、社區文化節等。還有一批區縣文化品牌,如培育了巫山紅葉節、武夷山民族文化節、三峽移民文化節,年均開展活動1.5萬場,參與群眾3000萬人次。2015年以來,重慶市加大了推進貧困鄉村地區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推動完成了面向14個貧困區縣的“六大攻堅工程”,即提檔升級文化陣地設施、提升公共文化服務能力、指導扶持文化的創作和生產、保護和利用重點文化遺產、培育文化產業的持續發展、提升人才隊伍素質。在政策層面,制定有《深化文化脫貧攻堅行動方案》《深度貧困鄉(鎮)文化脫貧攻堅行動計劃》《深度貧困鄉(鎮)文化脫貧攻堅重點項目單》。實施了“三建六送”行動,即建標準鄉(鎮)綜合文化服務中心、村(社區)綜合文化服務中心、鄉(鎮)電影院或室內固定放映廳,以及“六送”:送設施設備、文藝演出、電影放映、直播衛星接收設備、圖書和培訓等活動。1.3文化人才隊伍建設與財政投入情況。目前,全市四級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共有工作人員12870名,其中,市級878名,區縣878名,區縣3046名,鄉鎮(街道)4428名,村(社區)購買服務崗位3518個,惠民電影放映員1000名。為加強文化人才隊伍建設,提高服務質量,強化了工作督導考核,將公共文化服務效率納入市委市政府對區縣黨委政府的考核內容,推動區縣黨委政府重視公共文化服務。每年開展定期考核,根據考核結果給予獎懲。采取隨機抽查、實地暗訪等方式,對基層綜合文化服務中心開展效能督查,對服務效能不好的,會進行通報并限期整改,定期對送流動文化服務進村等重大文化惠民工程進行督查。從財政投入來看,政府對公共文化服務的投入力度逐年加大,2012~2016年,中央財政對重慶公共文化服務投入共計40.92億元,市財政投入共計33.75億元,區縣財政投入共計54.64億元,年平均增幅達到14%。

2重慶市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存在的問題

查看全文

城鄉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措施

[摘要]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的基本措施。文章針對河北省城鄉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的不均等問題,從政策層面和經濟層面進行原因分析,從而提出推進河北省城鄉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的措施,以促進城鄉協調發展。

[關鍵詞]城鄉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河北省;推進措施

1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的相關概念

1.1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指各級政府在不同階段、按照不同標準為社會公眾提供基本的、最終大致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務。[1-2]其中“基本公共服務”是指公共醫療、義務教育、社會保障、公共安全、公共交通與設施、公共文化等。[2]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有利于推動社會經濟的一體化,從而實現城鄉的協調發展。[1]推動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就是要協調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解決由于城鄉公共服務不均等化而造成的社會公平、公正等問題,保證城鄉互動發展之間的良性循環。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也是社會主義國家生產資料歸全民所有,實現共產主義社會的重要舉措。當然也是當今創造服務型政府的重要舉措:一方面深化了服務型政府的服務理念;另一方面促進了“干預、控制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的轉變,最終實現服務型政府與社會關系的協調發展。1.2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國務院印發《“十三五”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對公共文化體育等領域列出了基本公共服務清單。河北省在推進《規劃》中提出全力推動基本公共服務在城鄉的均等化。而如何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特別是公共文化的均等化已經成為國家實踐與學者研究的重要內容。公共文化服務屬于政府公共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以政府相關部門為主導和主體,提供公共文化產品、公共文化服務的總稱,并以此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生活權利。主要包括公共文化服務硬件和軟件的各種資源、服務等方面內容。柏拉圖、亞里士多德、邊沁、庇古等提出了均等化的相關思想,為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相關研究提供了思想淵源和理論基礎,并以公共產品理論、財政分權理論為研究基礎進行財政均等化的相關研究,缺乏細分的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的相關研究,但以上研究為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研究提供了指導。與國外學者相比,國內學者對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相關研究起步較晚,并且研究成果較缺乏,主要體現在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的相關概念和研究范疇、均等化存在的主要問題和原因分析、均等化實現的路徑和措施、財稅均等化問題、均等化的一些實證研究、均等化的評價指標體系,或者針對某一特定區域或者城市研究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等問題。[1-6]

2城鄉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存在差異的原因分析

2.1政策層面。第一,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相關法律的缺乏。當然由于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涉及面廣、牽涉部門多,客觀上缺失很難有一部法律進行規范和管理。第二,涉及政府相關管理部門廣泛。公共文化服務管理部門涉及文化管理部門、醫療衛生部門、教育管理部門、社會保障部門、稅收等,需要多個部門的協調管理。同時,公共文化服務很難實現服務目標的具體化,因而很難進行行之有效的管理。第三,國家未將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支出納入國家財政預算管理體系。一方面,公共文化服務在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高度上需求迫切,因而還未引起廣泛的關注;另一方面,公共文化服務涉及面廣,很難進行定性和定量的界定,因而進行管理或者服務受到限制,當然納入國家財政預算還任重而道遠。第四,歷史上二元城鄉發展模式的影響。我國一直以來實行城鄉二元分割的基本公共服務供給與服務政策,客觀上造成了河北省城鄉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差異的存在。從本質上來看主要由我國長期以來的二元經濟社會發展模式造成。已經有很多政策在保障城鄉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也已經發生了重大的變化,但真正要實現均等化還需要一段時間。2.2經濟層面。第一,經濟發展總體落后,財力投入不均。隨著人均國民收入水平的不斷增加,人民群眾越來越需要文化服務,而文化服務的供給和需求并不匹配,這也是當今城鄉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存在的共性問題。由于河北省人均收入總體落后,財力投入嚴重不足,同時河北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的財政資金明顯向市轄區傾斜,市轄區內的文化、體育、娛樂等設施的建設情況基本到位,并處于逐步提升改善的階段。而縣域地區雖然具有基本的管理單位服務和政策支持,但是與市轄區的公共文化服務質量存在明顯的差異,并且城鄉之間的差距有擴大的趨勢。[1]第二,城鄉公共文化服務目標存在的差異,也是不均等化存在的原因。在城鎮突出表現為休閑場所、體育設施、文化娛樂設施等需求。而在鄉村對文化公共服務的需求并不迫切或者略顯薄弱,而公共服務需求則突出表現在道路硬化、公共交通、污水處理、生活垃圾處理等生活環境改善等方面。

查看全文

城鄉教育一體化與鄉村文化傳承研究

摘要:城鄉教育一體化是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鄉村文化傳承是民族精神延續的原初根脈。鄉村文化的現實掙扎揭示出兩者之間的邏輯悖論,包括整體思維與一元思維的系統差異,開放性與保守性的特性殊途,文化改造與自然承續的方法分歧,以及制度建設與觀念建設的建設思路不同。因為矛盾始于整體性差異,所以只能采用教育現代化文化自覺的共生理念,擱置差異與沖突,引導兩者在不同的邏輯路向上尋求價值共識。共生策略是化解邏輯悖論的操作性設計,包括利用現代化的教育理念重塑鄉民的文化觀,構建城市教育與鄉村教育的“區隔—合作”機制,以及探索鄉村教育文化自覺階段化與可持續的發展模式。

關鍵詞:城鄉教育一體化;鄉村文化;教育現代化;文化自覺

城鄉一體化是中國現代化建設過程中一項重大、深刻和必然的社會改革。其中,人口、技術、資本、資源等要素的流動和優化均依托于教育的支持。城鄉教育一體化是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重要組成和核心動力。它是我國統籌城鄉教育改革、城鄉教育均衡發展等政策實施以來,中央為破解城鄉教育二元結構、推動城鄉教育公平與和諧發展而做出的新的戰略部署。[1]黨的報告提出,要推動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2]201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再次提出,要高度重視發展農村義務教育,推動建立以城帶鄉、整體推進、城鄉一體、均衡發展的義務教育發展機制。[3]費孝通指出,“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4],鄉土根脈孕于文化。霍爾和尼茲(Hall&Neitz)認為,文化提供了塑造社會角色行動的價值與規范。[5]也就是說,鄉村文化形塑了鄉民人格,建立了鄉村秩序,培育了民族精神。所以,鄉村文化建設是鄉村發展的靈魂。《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也明確了“繁榮發展農村文化”[6]的戰略任務。在此背景下,城鄉教育一體化建設能否完成鄉村文化傳承的使命,兩者是否存在邏輯上的協同性,這應當成為鄉村教育振興的前提性問題。

一、城鄉教育一體化的文化功能與鄉村文化傳承的教育責任

教育與文化是一種彼此敞開的關系,城鄉教育一體化與鄉村文化傳承的關系也是基于屬性與價值的相互支持,一者承擔文化功能,一者履行教育責任。(一)城鄉教育一體化的文化功能。2007年,黨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城鄉一體化”命題,次年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對其進行了系統闡述。城鄉一體化是通過體制改革和政策調整,促進城鄉資源及生產要素自由流動,使城鄉在經濟、社會、文化、教育、生態等領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過程。城鄉教育一體化是城鄉一體化的應有之義,它是在教育公平的核心價值取向下,打破城鄉二元僵局,建設城鄉教育共同體,在保持與發揮城鄉教育區域性特色與優勢的基礎上,促進城鄉互動聯結、相互幫扶、相互作用、消解差距,逐步實現城鄉教育公平、共生共榮、協調發展的動態過程。[7]此外,“一體化”具有內在的文化關聯性。一方面,“一體化”是“屬文化的”。1988年,費孝通提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命題,其中“一體化”既是一種文化視角,也是一種文化概念。另一方面,“一體化”又是“含文化的”。它是一種全納結構的發展動向,而文化必定是其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按照這一邏輯,城鄉一體化建設的關鍵在于文化建設,它也將成為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也有學者提出,城鄉教育一體化是一種基于文化、通過文化、為了文化的教育體系。[8]由此可見,文化功能是城鄉教育一體化的內在價值演繹。它又可以從系統功能的角度分為系統外的“一體化文化功能”和系統內的“文化一體化功能”,前者是“城鄉一體化”范疇內教育系統與文化系統的一體化互構,后者則是“城鄉教育一體化”范疇內文化因素在教育系統內的一體化表征。從外部的系統功能看,城鄉一體化中的教育與文化是兩種相互區隔且彼此支持的獨立系統,兩者與政治、經濟、社會、生態等系統共同構成城鄉發展的“一體”。城鄉一體化建設的實質是城鄉的統籌發展,教育與文化在整體性原則指導下,圍繞“城鄉共同體”的目標各司其職、兼收并蓄、協同發展。此外,由于屬性、特點、功能、表現形式等方面的差異,教育與文化又具有不同的系統結構和發展路向。從內部的系統功能看,教育系統中文化因素的“一體化”是城鄉教育一體化的重要組成,城鄉教育一體化要求其在教育方式、教育手段、教育內容、教育目標等方面符合“城鄉融合”的一體化標準。因為鄉村文化具有繼承性和保守性,所以城鄉教育一體化需要進行教育系統內的“文化改造”,使文化因素具有更強的“適應性”和“表達性”,能夠同時向農村和城市“開放”,建立城鄉統一協調發展的教育模式。總而言之,城鄉教育一體化的文化功能服務于城鄉統籌發展,宏觀上形塑城鄉一體化發展理念,微觀上培養城鄉間自由流動的“文化人”。(二)鄉村文化傳承的教育責任。文化是一種體現于符號中的意義的歷史性傳承模式,是一種以符號形式表達的概念的傳承體系,能夠交流、保存和發展他們的生活知識與生活態度。[5]傳承性既定義了文化的內涵,也規約了文化的屬性。在歷史的演進過程中,自我傳承的需要厘定了延續文化薪火的必要條件——穩定性、保守性和一元性。文化是一種相對穩定的“意義之網”,意義由某一群落的公眾編織和所有。[9]文化一旦形成就會被文化自身及其承載的主體所承續并維持穩定,以文化的純粹性為矢夯實積極意義的保守狀態。所以,文化和教育自誕生之日起就形成了密不可分的關系,文化定義著教育的內涵,教育建構著文化的“生命機制”。[10]鄉村文化是華夏文明的肇始,是孕育民族精神和性格的搖籃。梁漱溟說:“中國的國命寄托在農業,寄托在農村。”[11]然而,在高速的城鎮化進程中,鄉村文化隨著一座座消逝的村落而日漸凋蔽。從2000年到2010年,我國自然村由363萬個銳減至271萬個,10年間減少了90多萬個,平均每天消失80到100個。[12]如此一來,鄉風、家風和民風失去了文化上的物質依托和精神依歸,進而導致珍貴的習慣風俗無以為繼,智慧的鄉規民約無以為守,實用的耕植經驗無以為用,樸實的鄉民性格無以為傲。村莊的破敗與文化的落寞互為因果,它們與孤獨的農人共同描繪了一幅蕭瑟的鄉村圖景。在不可逆的時代趨勢下,教育成為傳承鄉村文化最重要也是最后的堡壘。鄉村教育的文化責任在于激活教育自身的“生命機制”,擔承文化傳承的歷史使命。鄉村教育應當扎根鄉村文化深處汲取養分,建立教育與文化的深度對話,將土地里生長出的文化編譯成教育的語言和符號。一方面,鄉村教育成為“文化化”過程中的重要路徑,教育獲具文化屬性;另一方面,鄉村教育承擔著篩選、保存和改造文化的責任,使珍貴的鄉村文化通過鄉民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教育的本質是培養人,鄉村文化的教育責任是培養對鄉村文化知識上認識、價值上認可和心理上認同的“鄉民”。所以,鄉村教育要使鄉民成為理解鄉村文化的“文化獲得者”,喜歡鄉村文化的“文化欣賞者”以及宣傳鄉村文化的“文化自豪者”。鄉村教育不是鼓勵鄉民“走出鄉土”,而是讓其懷有愿意“走回鄉土”的情懷和自信,同時能夠吸引新質鄉民的歸入。文化是傳承性的,鄉村的區位(偏遠)、樣態(聚落)和生產勞動(四季輪回)特征進一步強化了鄉村文化的穩定性、保守性和一元性。如果教育志在推動鄉村文化興盛,它必然不能違背文化傳承規律,應當尊重鄉村文化的核心價值,避免基于他者邏輯建構教育理解。這也意味著,鄉村教育的文化立場是本土的,文化思維是動態的,文化價值是服務于其內在發展的。

二、城鄉教育一體化與鄉村文化傳承的邏輯悖論

查看全文

城鄉基層社區國防文化建設思考

[摘要]建設先進的國防文化是提升文化自信,增強國家文化實力的重要保證。作為構成社會系統基本單位的城鄉基層社區在國防文化建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國防文化建設在社區治理中發揮著凝聚、培育、整合的功能。現實中由于對社區國防文化建設重視程度不足、保障機制缺位和城鄉發展不均衡等,造成了其發展的困境。新時代的社區國防文化建設應體現時代內涵,積極拓展新領域,充實新內容,開拓新思路。

[關鍵詞]城鄉基層社區;國防文化建設;思考

一、重視國防文化建設在我國城鄉基層社區治理中的功能

社區是社會群體、社會組織聚集的區域。每一個社區都有自身的特質,每一個社區與其他社區存在共性,它們構成了社會有機體中最基本、最普遍的群體存在形式。從某種角度來看,正是城鄉基層社區構成了我們所身處的宏大社會系統的基本單位。社區的各種關系和文化互動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整個社會的面貌。國防文化建設在我國城鄉基層社區治理中發揮著凝聚人心、培育精神、整合資源等綜合功能。對這些功能的重視和提升不僅有利于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是我國國民素質和社會發展到新歷史階段的必然趨勢。(一)發揮社區國防文化建設的凝聚功能。隨著市場化與城鎮化的推進,各種類型的城市社區與鄉村社區已經成為我國社會治理的基本單位,單位中國向社區中國的轉型已成為社會發展的客觀事實。在社區國防文化建設中,既要重視通過內部力量來不斷豐富完善社區國防文化建設的內涵,同時也要積極向外部借力,利用社區內外的各種力量與資源來提升治理效果。盤活社區內部資源、激發社區內生力量,是推動社區居民成為國防文化建設主體,發揮社區國防文化建設凝聚力的關鍵。社區加強同社區外部因素的有效銜接與溝通,能夠作用服務于更廣泛的人群。在城鄉基層社區治理的過程中,發揮社區國防文化建設的凝聚功能,構建和營造積極的文化態勢和文化氛圍,不僅有利于提升歸屬感,增強社區內廣大居民對國防的關切和以家國情懷為主要表現的責任意識,成為國防文化意義上的共同體,而且能有效提升社區人群在社區治理中的主動性和參與度。(二)加強社區國防文化建設的培育功能。在當前以政府為主導,市場與社會共同參與的文化建設互動模式中,社區文化建設對于推進社會治理發揮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一方面,作為社會系統中的基本組成單位,城鄉基層社區在對所轄人群的特點和需求的把握和了解上具有天然的距離優勢和信息優勢。如社區通過實施網格化管理,能全面掌握社區全體居民的性別、年齡、階層結構等基本信息。根據社區治理實際需要,通過調研和走訪,能精準定位居民的文化訴求,了解民心、民意,實時追蹤民眾的思想動態。另一方面,社區還可以發揮自身在社會治理結構中的獨特地位和社會網絡紐帶作用,利用行業文化與社區文化的結構式互補,走出去、引進來,與相關企事業單位、高校、社會組織、區域內的部隊等實現優勢互補,在更大的范圍內進行國防文化資源的優化、流動與共享,國防文化建設經驗的互通互鑒,從而提升社區國防文化建設的能力和水平,發揮自身的國防文化建設的社會培育功能。(三)提升社區國防文化建設的整合功能。城鄉社區國防文化的建設和發展是主流文化形態在社會基本單元的一種投射和體現,其本身不僅貫徹國家意志和主流價值導向,而且也承載著社會需求,體現著時代特點。社區文化也因其與群眾關系密切的特性,兼具了大眾文化、群眾文化和通俗文化的功能和特征,涉及和滲透到所轄區域人群的社會生活各領域,成為影響大多數成員的一種文化樣式。在當前的社區國防文化建設中,要在理念上對主流文化與亞文化、國防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之間的內在關聯和邏輯關系有客觀而全面的認識。正如2018年8月21日,習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所指出的:“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是全黨特別是宣傳思想戰線必須擔負起的一個戰略任務。”積極提升社區國防文化建設的整合功能,建立符合社區特點的文化輸送渠道、文化互動模式、文化建設平臺,使以主流文化為導向的不同文化相融合,面向社區群體,基于可接受性將多元的文化介質與大眾的文化訴求有機整合,共同發揮作用。

二、我國城鄉基層社區國防文化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社區國防文化建設重視程度不足。由于當前對社區文化建設重視程度不足,使得包含于其中的城鄉社區國防文化建設存在先天的缺陷。一些城鄉基層社區國防文化建設的相關政策、措施、行動浮于表面,社區工作常常依賴上級文件,自主性不高,在實際工作開展中缺乏將文件精神與城鄉社區現實情況相結合的意識與能力,不能真正與國防文化建設與發展的實際需求對接,缺乏自身的特色和影響力,未能發揮其更大的作用。基層社區在人員管理、資源配置、職能劃分等方面也存在無法匹配國防文化建設的各種需求的情況,如缺乏相關資源、缺乏專業力量、缺乏整合能力、工作效能低下、無法有效組織活動等。這些原因直接或間接地導致社區組織在國防文化建設活動中的主觀作為少、缺乏作為能力或無法發揮應有的作用。(二)社區國防文化建設保障機制缺位。對社區國防文化建設在思想上、認識上的重視程度不足和認識不到位,必然導致行動上務虛不務實。政策不到位、人員不到位、設施不到位、經費不到位情況比較普遍,保障機制缺位問題嚴重。社區國防文化建設不是簡單的拉拉橫幅、喊喊口號、發發傳單,舉辦幾次作秀式的活動。當前,一些城鄉基層社區國防文化建設的措施及其實施具有顯著的階段性、臨時性的特征,只為完成任務,應付檢查,不僅缺乏長遠的規劃,更缺乏科學的規劃與專業的管理。如果不能把社區國防文化建設真正納入社區文化治理及其評估的范疇,就會缺乏實際的約束機制和全面的考評機制,社區國防文化建設的停滯不前是必然的。基層社區作為國防文化建設的組織者、推進者、參與者,應承擔主要的角色,但其實際作用的發揮卻因為缺乏積極響應的社會支持系統而受到限制,難以有效整合周邊的國防文化建設配套資源及覆蓋更多的人群。一些在各類國防文化建設活動中比較有想法、有特色、有作為的典型社區要么處于“孤軍奮戰”“孤立無援”的困境,要么陷入“唱獨角戲”“叫好不叫座”的窘境,無法形成“眾人拾柴火焰高”的有利局面,對于進一步發展“心有余而力不足”。(三)社區國防文化建設城鄉發展不均衡。從各種相關數據來看,一方面,我國城鄉基層社區在國防文化建設水平、可用資源等方面差距較大,城市社區整體狀況明顯優于農村社區,東部沿海地區優于西部不發達地區,發展的不均衡性顯著,地區差異大。這既是由長期以來城鄉基層社區治理的整體狀況決定的,也是由國防文化建設本身的特性決定的。另一方面,這種差距正隨著相關政策的出臺與實施,以非常快的速度縮小。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進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的實施意見》的要求,2020年我國將實現鄉鎮(街道)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全覆蓋,村(社區)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覆蓋率要達到98%以上。在設施建設和資源配套上,鄉村基層社區國防文化建設完全可以將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作為依托,將自身的發展有機整合于其中,實現資源配置的共享與優化,提升基層社區基礎文化設施的利用率,從而縮小城鄉之間的差距,更好地滿足廣大農村人民群眾的實際文化需求。

查看全文

城鄉一體化公共文化論文

1城鄉一體化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構建路徑

1.1注重凸顯地方特色成都市創建了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成都大廟會等極具地方特色、深受百姓歡迎、具有公益性質的品牌文化活動。同時,成都市依托城鄉文化空間,依據市、縣、鄉、村四級機制的不同需求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文化空間支撐體系,為城鄉一體化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推進和發展提供可靠的空間保障。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在統籌建設城鄉一體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過程中,首先務必結合實際,了解公民的文化權利訴求;其次也要因地制宜,創辦凸顯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活動。樹立地區文化品牌,打造特色文化創意設計平臺,發展特色精品文化產業,并以品牌的影響力、輻射力、凝聚力帶動和促進城鄉居民參與文化活動。未能滿足客體需求的文化服務體系再“高大上”也只能作為形象工程曇花一現。地方文化特色一旦形成,就會造成一種牢固的“特色占有”,成為最穩定的知識產權。特色文化具有厚重的歷史底蘊和不可復制的獨特性,應當作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構建的基礎資源,站在長遠的角度對其進行有效開發與利用。

1.2提升設施建設,加強科學管理首先,大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建設,規劃并且建設一批必備的、具有標志性意義的公共文化設施。成都市即以城鄉“兩館一站一室一點”即文化館、圖書館、鄉鎮和街道的綜合文化站、村和社區的綜合文化活動室以及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基層服務點建設作為基本主線,作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強力支撐。文化流動服務網絡建設的城鄉全域覆蓋,數字圖書館城鄉聯網,文化綜合執法數字監管平臺建設,圖書館、美術館、文化館以及藝術團專車配備,都為文化下鄉提供了基礎設施與交通工具保障。同時要縮小文化事業經費投入的城鄉差距和區域差距,進一步加大公共文化服務經費投入力度,特別是保障城市農民工群體的基本文化權益,加強對農村和老少邊窮地區的投入,將農民工的文化建設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納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另外要看到鄉鎮等基層地區由于各自地理位置、經濟發展情況等原因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上也存在不平衡,因此加強對農村和老少邊窮地區的投入有助于對農村基層和老少邊窮地區文化設施落后,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水平等問題的解決。其次,對公共文化服務進行科學管理以及機制創新。

一是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層次化建設、個性化建設,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服務形式及載體方面進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數字化服務管理”網絡體系建設,整合全市文化、文物數字資源,建成城鄉數字文化文物信息平臺公眾導航系統;二是建立包括市民學習、民生服務、圖書管理、資源共享、監督考核及信息互動等六大公共文化數字化服務管理平臺,形成省、市、社區三級數字聯動的管理結構;三是以社區文化活動中心為平臺,打造公共文化服務圈;四是要加強對基層公共文化服務人才的全方位培訓,建立培訓機制,保障培訓經費,加強對高知識人才的引進,為城鄉基礎文化單位充新鮮血液,激發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勃勃生機;五是公共文化服務要根據服務對象的特點及需求按需定制,特別是針對農民工、殘疾人、老人、兒童等特殊人群的需要為其單獨制定公共文化服務的模式與內容,提供符合群眾需要的、適合各群體特點的公共文化服務。六是要積極運用多項宣傳方式,建立系統的城鄉一體公共文化宣傳機制,搭建公共文化短信平臺,同時利用互聯網的便利條件設立官方微博等現代化手段以擴大公共文化的宣傳力度。另外,在構建城鄉一體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模式方面,公共文化產業的發展應與工業、農業、服務業等產業相協調,形成立體發展模式,更應當加強同交通、能源、環境、信息等基礎設施條件的結合,形成完善的產業配套,加快城鄉一體化公共文化服務的供給、保障以及管理,構建立體式城鄉公共文化服務模式,縮小城鄉文化差距,創建城鄉結構合理、發展平衡、網絡健全、運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推進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協調發展,為公共文化服務產業奠定堅實的基礎。

2結語

總之,由成都市對城鄉一體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構建的經驗可以看到,要始終把統籌城鄉一體化前提下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構建作為文化建設的重要方面,始終把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作為民生工作的重要內容,做到真正提高文化聚合力、吸引力和影響力,增強文化創新能力,拓展文化發展空間,進而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養,繁榮并且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真正維護好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