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鄉居民幸福感調查報告范文

時間:2024-01-05 17:35:5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城鄉居民幸福感調查報告,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城鄉居民幸福感調查報告

篇1

掀起一輪輪“幸福”熱潮的雖然是幾個不同的研究機構的研究報告,但引起人們的思考卻是一致的DDD我國人均GDP已經達到1700美元,國人對生活品質的追求發生了怎樣的變化?政府在從全能政府到有限的服務型政府的轉變中,怎樣滿足財富增加后人們不斷變化的幸福感?來自官方的數據顯示,中國城鎮居民恩格爾系數也從2000年的39.4%,下降至2004年的37.7%。這一系數雖然與發達國家30%以下的水平相比仍有距離,但專家在比較后指出,目前中國城鎮居民恩格爾系數水平達到了啟動以居民住房消費和交通、通訊消費為標志的居民消費結構升級的臨界點。

上世紀70年代的手表、縫紉機、自行車,80年代的彩電、冰箱、洗衣機,直到近5年,老百姓正進入到一個以教育、購房、買車為主要內容的新“三大件”消費時期,這種變化是否讓人們感到更幸福?2005年年底,中國社科院的經濟藍皮書《2006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中的分報告《2005年中國居民生活質量調查報告》稱,在對生活幸福感的調查中,七成城鄉居民感覺生活是幸福的,同樣,也有七成城鄉居民對未來生活持樂觀預期的態度,認為未來生活會“變得很好”或“變得比較好”。

2006年年初,中歐國際工商學院也了一份與幸福有關的調查,他們的數據表明,一個城市的平均收入水平與居民對其城市的幸福度沒有顯著的關系。與收入水平和賺錢機會相比,城市的生活節奏、便利程度、人情冷暖、自然環境等軟性因素對城市幸福度的影響更大。

國外的一些經濟學家提出,當GDP和民眾的幸福感之間不再有聯系的話,政府的政策還要僅僅致力于讓GDP處于上升軌跡嗎?2003年,當我國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時,學界有這樣的聲音,稱我國面臨兩類轉變:一方面是當人均GDP處于1000美元~3000美元時,我國正處在從一般溫飽社會向全面小康社會過渡的關鍵時期,公共需求逐漸由消費型向發展型升級;而另一方面,我國還面臨著政府職能轉變,逐漸從全能政府到有限的服務型政府轉變。

兩類轉變的交叉點是政府怎樣通過轉變職能滿足老百姓公共需求的升級,專家的另一個說法是,要讓改革的成果真正惠及百姓。

或許在劉玉文看來,就業和福利是幸福的基礎,也是他希望政府“十一五”期間做的民心工程。其實“十五”期間,我國在就業、社會保障方面已經有了一些值得圈點的數字,官方的數據是2005年年末,全國城鄉就業人員達到7.6億人左右,比“九五”期末增加了4200萬人。

積極的就業政策實施幾年來,在促進就業特別是國企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方面發揮了作用。“十五”期間,有1800萬國企下崗失業人員實現了再就業。

盡管專家們認為,民眾的公共需求正在由消費型向發展型升級,但政府部門并沒有停止對提高百姓吃穿住行品質的關注。

篇2

關鍵詞:財政稅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一、讓人民的錢更好地為人民謀利益

長期來,我們對稅收有一個經典的解釋,即“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也就是說,稅收來自于老百姓,經過預算分配,最終也用到與老百姓切身利益相關的方方面面。這句話從社會整體意義上恰到好處地說明了稅收的來源和用途。

近年來,隨著我國"投資財政"與"公共財政"的換位,與百姓息息相關的教育、衛生等社會公共事業的確得到了大幅度的"厚愛"。然而,百姓卻發出了一個共同的疑問:國家富了,我們的負擔理應減輕才對,可為何感覺卻是加重了呢?換句話說,取之于民的稅收有多少被用之于民了呢?

中國將緊隨美國之后成為全球第二大財政收入經濟體,這無疑是中國國力不斷增強的結果與體現。而事情的另一方面則是,在國民收入的分配蛋糕中,普通勞動者收入增長并不快,民眾所得部分偏少。國民收入增長水平依然較低,勞動者工資依然普遍較低,各項社會保障事業發展依然較慢,國民幸福感依然有待提升。

根據最近美國美世咨詢公司公布了一份“2011年全球214個大型城市的生活成本調查報告”,中國內地的北京和上海分列第20和21位,而一直作為中國城市參照物的美國紐約,僅排在第32位。北京上海“成功超越”紐約,房價高居不下、貨幣升值,CPI不斷創新高,稅負壓力過大……種種因素造成了城市生活成本的不斷增大。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抱怨,為什么國家越來越富裕,可是我們的生活卻越來越艱難。

回答上面的那個問題并不難,因為目前我國實行的是“聚財于國”政策,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占世界的比重,從2005年的5.0%上升到2010年的9.5%。可人均GDP世界排名仍然100名以外。可見,我國當前存在的一個主要問題是國家掌握著大量的財富,老百姓手中并沒有多少的錢,所以“聚財于民”才是真正的利國利民。

財政收入是經濟形勢的晴雨表。中國緊隨美國之后成為全球第二大財政收入經濟體。這充分表明,中國不僅率先走出國際金融危機,而且在后危機時代取得了先發優勢。財政收入的快速增長,讓國民為之驕傲不已。這種驕傲,既是愛國心的體現,又是民族凝聚力形成的基礎。然而針對不斷增長的財政實力,我們要更多地關注財政資金這種最寶貴的公共資源的配置效率和效果,增加對關乎國計民生領域的投入,真正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向中低收入者傾斜,向弱勢群體靠攏,提升百姓福祉,提升公共服務品質、健全社會保障、調節社會公平,不斷向“國富民強”邁進。

二、讓財稅收入更好的用之于民

根據我黨最新的十二五規劃,將“國富”轉型到“民富”是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執政理念進步,是“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理論的具體體現。在財政收入增長的基礎上,國家應充分利用既有的雄厚財政基礎,增加對關乎國計民生領域的投入,真正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提升百姓福祉。措施如下:

(一)進一步加強財稅科學化精細化管理,提高財政資金管理績效

做好財稅的審計工作,確保財政資金更有效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時代要求

擴大國內需求,合理引導居民消費轉型升級,是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內容。而要擴大內需,除了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在居民現有消費能力基礎上挖掘潛力外,還必須相應提高居民收入,增強居民消費能力。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以來我國采取提高職工最低工資標準、養老金標準、“家電下鄉”“汽車下鄉”以及發放居民消費券等方式的效果證明,通過多種途徑和方式提高居民收入,是擴大內需、促進經濟方式轉變的必要舉措。

(三)加快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要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建設服務型政府,使為城鄉居民提供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務成為政府重要職責,做到在不同階段提供具有不同標準的、大致均等的公共服務,包括全體公民享有基本公共服務的機會均等,同時尊重社會成員的自由選擇權,維護人民的民利。

(四)實行更多的減稅政策

國家通過較大幅度地提高個稅起征點等方式實行減稅,可以減少國民支出而相應提高國民收入,提高其生活水平與質量,同時也可使國民獲得更多的創業資金,解決更多人的生存問題并進一步促進經濟發展;國家還應同時對企業減稅,減輕企業負擔,扶持與促進企業發展,并讓企業有更大的能力提高勞動者工資。

(五)進一步加快教育事業和醫療衛生事業改革發展,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

“上學難”“看病難”是當前的民生熱點,也是民生難點。要在推進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方向的體制機制改革的同時,堅持教育、醫療衛生事業的公益性質,進一步加大財政投入,確保政府為城鄉居民提供基本的教育、醫療衛生服務。

總之,國家需要強大,國民同樣需要富裕,聚財于國的同時更需要藏富于民。民富是國強的根本,唯有國民普遍富裕了,國家才能獲得不斷發展的永續源泉。“取之于民”更“用之于民”才會是國家獲得持續發展與強大根基。

參考文獻:

[1]龐超,張遠新.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民生建設的演進邏輯及經驗啟示,湖北行政學院學報,2008(2)

[2]徐增輝.論我國以人為本的服務型政府的構建.長江論壇 ,2005(6)

篇3

體面的勞動是旨在促進男女在自由、公平、安全和具備人格尊嚴的條件下,獲得體面的、生產性的工作機會。但對其具體表現形式未做規定,是否穿著體面,領取高薪就是體面勞動呢?本文將利用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對不同員工的體面勞動進行分析,找出實現其體面勞動的有效措施。

不同需求層次下的體面勞動:馬斯洛理論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歸屬與愛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五類。

一、基于生理需求的體面勞動

馬斯洛理論下的生理需求是指呼吸、水、食物、睡眠等,將其與體面勞動聯系起來主要涉及工資收入、休息休假等方面。

第一,員工收入權實現生理層次體面勞動。基本的生理需求可以概括為衣食住行,而衣食住行的每一方面都需要工資收入來保障,因此員工的收入權是實現生理需求層次下的體面勞動。根據《2010年農民工檢測調查報告》,2011年外出農民工月平均收入為1417元,比上年增加77元,增長5.7%。外出農民工月均收入在600元以下的占2.1%;600-800元的占5.2%;800-1200元的占31.5%;1200-1600元的占33.9%;1600-2400元的占19.7%,2400元以上的農民工占7.6%。從報告中不難看出,農民工的收入水平仍呈現較低水平。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有兩方面:國家推動工資集體協商機制建設,一些企業卻百般抵觸;國家提高最低工資標準,一些企業卻把這當作最高標準,而且還變相地讓工人加班以彌補自己的損失。

因此改善員工收入現象是迫在眉睫的。對于政府來講,應當直面并正視勞動者報酬過低的事實,采取切實有力的措施,積極推動收入分配改革,提高勞動報酬在GDP中的比重。對于企業來說,應當增大企業管理的透明度,要建立正常的工資增長機制,工資增長率應高于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保證工人實際工資水平不降低。唯有如此,勞動者才有實現“體面勞動”的可能。

第二,休息休假權實現生理層次體面勞動。生理需求的另一重要組成部分是休息和生理平衡,這說明職工的工作時間必須控制在一個合理的時間范圍內,這樣才能保證職工除了工作外,還有相應的業余時間。但根據調查數據顯示:以受雇形式從業的外出農民工平均每個月工作26天,每周工作58.4小時。其中,每周工作時間多于《勞動法》規定的44小時的占89.8%。除了農民工之外的白領階級也深受加班之苦,對于他們來說能享有休息休假權就是一種體面勞動。

二、基于安全需求的體面勞動

當員工生理方面的需求達到滿足,實現一定程度的體面勞動之后,員工將會追求更高一個層次即安全層次。本文主要討論與體面勞動相關的人身安全、健康保障等方面的需求。

第一,職工的安全權實現安全層次體面勞動。生命權、健康權是員工最重要、最基本的權利,沒有了安全,職工的生命與健康就沒有保障,一切“體面”都無從談起。煤礦行業安全生產是體面勞動的第一標準,安全工作被當作生命工程來經營。據衛生部統計, 2010年塵肺病新病例23812例,其中煤炭行業占57.75%,接近14000例。為了實現體面勞動,一方面要改善他們的勞動條件,確保其工作場所的安全性。加大機械化裝備投入,充分降低工人勞動強度;創造健康、安全的工作環境,消除職業危害因素,加強職業病預防,最終實現預防和控制工傷事故、職業病及安全事故的目標。另一方面要保證員工的心理健康,有效緩解員工工作壓力,疏導員工負面情緒,營造和諧的工作氛圍。具體實行上可建立員工“心理疏導站”、職工心理動態管理檔案,掌握員工家庭社會關系、工作生活情況變化,有針對性實施心理疏導,引導職員工排除一切干擾,以心理健康確保行為安全。保護員工身體和心理的雙重安全,是確保員工實現體面勞動的重要需要。

第二,員工的保障權實現安全層次體面勞動。員工每個月能獲得一定的工資、足夠的休息和安全的工作之后,對于體面勞動員工又有了新的需求—保障權。員工的保障權主要是為了保障員工在遭遇“老、病、傷、殘、失業或待業時的基本生活需要"。為了使體面勞動歷程獲得實質上的進展,政府必須加快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要堅持廣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方針,以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為基礎,以基本養老、基本醫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重點,以慈善事業、商業保險為補充,統籌協調做好各項工作,實現社會保障事業可持續發展。企業層面也須將政策落實到每個員工身上,保障員工基本權利實現體面勞動。

三、基于情感和歸屬需求的體面勞動

人人都希望得到相互的關心和照顧。在生理和安全需求得到滿足之后人們會渴望在團體中有一個屬于自己的位置、歸屬感、愛與被愛的感覺。體面勞動不僅僅是關于你能掙多少錢,它關系到你自身的幸福,而歸屬感能給予人們一種幸福感。將馬斯洛的情感和歸屬的需求具體到體面勞動方面是指員工對于企業的歸屬感和員工之間的相互關系。

職場競爭激烈,員工勾心斗角、工作頻繁變動成為那些看上去風光無限的白領人士普遍遭遇的心頭之痛。為了增強員工對企業的歸屬感,應充分調動員工的積極性、實現以人為本的管理制度,使員工成為企業真正的主人。現代社會的流動性以及人們之間的代溝和膚淺的友誼,加劇了人們對歸屬的無法滿足的渴望以及對戰勝目前廣為蔓延的孤獨感、疏離感的需要,大多數員工都期待同事間能夠有一定的相互照應、相互團結起來,共同解決同一件事,從別人的協助中獲得滿足,實現體面勞動。

四、基于更高需求的體面勞動

馬斯洛的五種需要可以分為高低兩級,其中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和感情上的需要都屬于低一級的需要,這些需要通過外部條件就可以滿足;而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是高級需要,他們是通過內部因素才能滿足的,而且一個人對尊重和自我實現的需要是無止境的。

尊重和自我實現的需求并非所有員工對體面勞動的需求,只有員工在生理、安全和情感上的需求達到滿足之后,他們才會追求更高層次的需求。尊重和自我實現的需求是一個人自我感到獨立自主并受到他人的尊重,同時是最大程度實現個人理想、抱負,發揮個人的能力。將其與體面勞動相聯系,主要表現為員工需要得到上司的尊重和認可、應該獲得的榮譽和獎賞、持續的培訓及自我實現的自。對于大多數高層管理人員或者金領來說,體面勞動往往體現在為其創造一個好的平臺和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