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反應范文10篇
時間:2024-01-09 16:50:16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不良反應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獻血不良反應防范及監護
獻血者在采血過程中及獻血后由于各種原因引起獻血反應,輕重不一,主要表現為頭暈、出冷汗、惡心、嘔吐、面色蒼白、驚厥、抽搐、失去知覺及低血壓等癥狀,這些獻血不良反應嚴重制約著無償獻血活動的健康發展,所以做好無償獻血不良反應的預防和護理是保障無償獻血活動健康發展及采集血液質量和數量的保證,本文對獻血者發生獻血不良反應的原因及預防和護理措施進行研究探討,以保證無償獻血活動健康發展。
1.資料與方法
2009~2011年伊犁州有50403人參與無償獻血,年齡18~55歲,均符合《獻血者健康檢查標準》,獻血不良反應是獻血者生理和心理應急反應引起的綜合征,可分為心理因素所致的和非心理因素所致的兩類,在50403例無償獻血者中發生獻血不良反應321例,反應率0.63%,其中,因心理因素所致反應208例,占反應人數64.8%,非心理因素所致的不良反應僅35.2%。獻血不良反應可分為:①輕度不良反應:表現為緊張、面色蒼白、頭暈眼花等。②中度:表現為漸漸失去知覺、四肢冰涼等。③重度:表現為驚厥、暈厥、抽搐甚至大小便失禁。方法:獻血者均經過健康征詢、體檢及檢測血型、血比重、金標法測HbsAg,排除不適合獻血者,按操作規程采集200ml或400ml全血,對其總獻血率,初(再)次獻血反應率加以比較。
2.結果
獻血者的不同獻血量及獻血反應比較,見表1。
3.討論
深究中藥不良反應的因素
中藥的不良反應是指合格藥品在正常用法,用量時出現的五官的或意外的有害反應。引起中藥不良反應的因素有多方面。筆者將誘發不良反應的幾種因素與同行們作一淺析。
1超劑量或療程過長因素
人們一般認為中藥是天然藥物,無毒副作用,使用安全。在用藥劑量方面比較隨意,有的因長時間超劑量使用,引起蓄積性中毒。論文百事通如有資料表明的因長期服用雷公藤及多苷片可引起肝硬化腹水死亡。還好由食用有毒中藥或含有毒成分的中成藥,因劑量過大或療程過長發生不良反應的現象,如...頭類藥物用量稍大即致心律失常,甚至引起室顫死亡。黃藥子、壯骨關節丸及黃藥子的其他制劑因長期或大劑量使用引起肝腎損傷的報道。
2用藥不當因素
中醫用藥根據“辨證施治”,在臨床用藥如不對癥不及起不到治療的目的,反而引起中藥不良反應情況,如寒咳癥,誤用寒涼的蛇膽川貝液治療,輕則久咳不愈,重則生變他癥,如可能引起支氣管炎,肺炎等其他病癥。
3藥品質量因素
探究抗生素不良反應
如何安全、有效、合理地用藥已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近年來關于藥物不良反應的報道越來越多,已引起各方面的廣泛關注。
藥物的不良反應是臨床用藥中的常見現象。它不僅指藥物的副作用,還包括藥物的毒性、特異性反應、過敏反應、繼發性反應等[1]。抗菌藥物是臨床上最常用的一類用藥,包括抗生素類、抗真菌類、抗結核類及具有抗菌作用的中藥制劑類。其中以抗生素類在臨床使用的品種和數量最多。目前臨床常用抗生素品種有100多種,挽救了無數生命,但在臨床應用也引發了一些不良反應[2]。抗生素藥物不良反應的臨床危害后果是嚴重的,在用藥后數秒鐘至數小時乃至停藥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均可發生不良反應。常見的有過敏性休克、固定型藥疹、蕁麻疹、血管神經性水腫等過敏性反應、胃腸道反應、再生障礙性貧血等,嚴重的甚至會引起患者死亡[3]。因此,加強臨床用藥過程中的監督和合理使用抗生素對減少臨床不良反應的發生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4]。
抗生素引起的不良反應中過敏反應最為常見,主要原因是藥品中可能存在的雜質以及氧化、分解、聚合、降解產物在體內的作用,或患者自身的個體差異。發生過敏反應的患者多有變態反應性疾病,少數為特異高敏體質。
過敏性休克,此類反應屬Ⅰ型變態反應,所有的給藥途徑均可引起。如:青霉素類、氨基糖苷類、頭孢菌素類等可引起此類反應,頭孢菌素類與青霉素類之間還可發生交叉過敏反應。因此,在使用此類藥物前一定要先做皮試。
溶血性貧血,屬于Ⅱ型變態反應,其表現為各種血細胞減少。如:頭孢噻吩和氯霉素可引起血小板減少,青霉素類和頭孢菌素類可引起溶血性貧血。
血清病、藥物熱,屬于Ⅲ型變態反應,癥狀為給藥第7~14天出現蕁麻疹、血管神經性水腫、關節痛伴關節周圍水腫及發熱、胃腸道黏膜潰瘍和腸局部壞死。頭孢菌素類、氯霉素等抗菌藥物還可引起藥物熱。
藥品不良反應監測調研
藥品的二重性,決定了藥品既能防病治病,亦可能發生有害的反應,人們通常把這類有害的反應歸類為藥品不良反應(AdverseDrugReaction,縮寫為ADR)。按照世界衛生組織(WHO)國際藥物監測合作中心的定義,ADR系指正常劑量的藥物用于預防、診斷、治療疾病或調節生理機能時出現的
有害的和與用藥目的無關的反應,包括副作用、毒性作用、后遺效應、過敏反應、繼發反應、特異性遺傳素質等,該定義排除了有意的或意外的過量用藥及用藥不當引起的反應。作為WHO國際藥物監測合作計劃的成員國,我國藥品不良反應的定義是:合格藥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現的與用藥目的無關的或意外的有害反應。
ADR監測中心是各級藥品監管部門對上市藥品進行監管的技術支撐機構,具有對上市藥品進行監測、分析、評價和提出風險管理建議的相關工作職能,核心是ADR病例報告的收集、評價與反饋。
開展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工作是藥品監督管理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保障公眾用藥安全的重要手段,同時也是維護老百姓切身利益,造福公眾的一項民生工程。通過開展監測活動,既可以防止藥品不良反應的重復發生,提高合理用藥水平,同時也為上市藥品再評價提供科學依據;這既是法律賦予的責任,也是廣大涉藥單位應當履行的工作職責。
筆者結合實踐,就ADR監測難點及對策談一些粗淺的看法和體會,供同仁們參考。
一、監測工作現狀
中藥不良反應分析論文
中藥在我國醫藥發展史上一直被廣泛應用,尤其是臨床工作中,中西醫結合治療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較長時間以來,許多人都片面地認為中藥源自天然,藥性平和,無毒副作用。中藥的不良反應問題往往被忽視,但近年有關中藥毒副反應的問題突現,中藥不良反應的報道呈大幅上升趨勢,因此,中藥安全無毒的舊觀念必須改變。現對中藥不良反應現狀進行分析,旨在引起對中藥不良反應的重視和客觀評價,促進中藥事業的健康發展。
1中藥引起不良反應的原因
1.1超量使用
人們普遍存在一種誤區,認為中藥無毒副作用,中藥用量多一點并無大礙。有些醫生隨便加大方藥的用量、劑量,讓病人超量服用;有的患者自行加量服藥。實際上,由于超劑量用藥而引起的不良反應時有發生。
1.2個體差異
患者的體重、性別、體質各不相同,人體對藥物的反應,往往因個體的差異而有極大的不同,其中女性藥物不良反應比男性多,嬰幼兒、老年人不良反應比青壯年多[1]。
依諾沙星的不良反應研究論文
[關鍵詞]依諾沙星;不良反應;臨床癥狀
依諾沙星是第3代喹諾酮類抗生素,屬殺菌劑,通過作用于細菌DNA螺旋酶的A亞單位,抑制DNA的合成和復制而導致細菌死亡,其抗菌廣譜,尤其對需氧革蘭陰性桿菌抗菌活性高,對青霉素耐藥的淋病奈瑟菌、產酶流感嗜血桿菌和莫拉菌屬均具有高度抗菌活性,對沙眼衣原體、支原體、軍團菌具有良好抗微生物作用,對結核桿菌和非典型分枝桿菌也有抗菌活性。因此,依諾沙星制劑現在臨床上應用較為廣泛,不良反應也常有發生,本文總結了近幾年的相關報道,以供臨床參考。
1過敏反應
高錦娟等[1]報道,例1,患者女,24歲,診斷為支氣管炎,予葡萄糖酸依諾沙星注射液0.2g/100ml靜脈滴注,5min后患者感到心悸、胸悶、針眼處刺痛,自針眼起上行一段為20cm血栓性靜脈炎,手臂皮膚見紅色皮疹。立即停藥,約30min后患者無胸悶、心悸,癥狀緩解,血栓性靜脈炎逐漸消失。例2,患者女,26歲,臨床診斷為扁桃體炎,予青霉素G鈉(皮試陰性)480萬U+5%葡萄糖500ml,1次/d,和葡萄糖酸依諾沙星注射液0.2g/100ml,1次/d。靜脈點滴青霉素完畢后,繼續點滴葡萄糖酸依諾沙星注射液約50ml時,患者感到心悸、胸悶、針眼處刺痛,自針眼起上行一段為20cm血栓性靜脈炎,手臂皮膚見紅色皮疹。立即停藥,約30min后患者癥狀緩解,血栓性靜脈炎逐漸消失。
2過敏性休克
李俊山等[2]報道,患者男性,34歲,因腹痛、腹瀉伴惡心、嘔吐入院。經檢查診斷為急性胃腸炎,給予靜脈滴注葡萄糖酸依諾沙星注射液100ml∶0.2g,約10min,患者即訴皮膚瘙癢、頭暈、胸悶、心慌,隨之面色蒼白,意識模糊,測血壓60/40mmHg,考慮為依諾沙星過敏性休克,立即停藥,鼻導管吸氧,給予0.1%腎上腺素注射液0.5ml肌肉注射,地塞米松注射液10mg,多巴胺注射液40mg加5%葡萄糖注射液500ml靜脈滴注,經綜合搶救約15min后,患者意識恢復,血壓升至110/70mmHg,臉色開始紅潤,呼吸平穩,觀察1h,患者神志清楚,無頭暈、頭痛癥狀,繼續按常規改用其他藥物治療,未見異常。
藥物不良反應分析論文
【摘要】目的回顧性的總結我院上半年藥物引起的不良反應,為臨床安全合理用藥提供警示。方法對168例藥物不良反應報告進行分析評價。結果抗菌藥物的ADR發生率最高,有122例,占72.62%。ADR的臨床表現以皮膚系統損害最為常見,有127例,占75.60%,經過相應的治療均恢復正常。結論我院發生ADR最多的是抗菌藥物,其中以頭孢菌素類占首位,提示臨床根據患兒具體情況,合理使用抗生素;ADR的臨床表現以皮膚損害為主;聯合用藥應注意配伍禁忌;兒童使用中藥注射劑應慎重。用藥前要詢問患者的過敏史,用藥后認真觀察,減少不良反應發生。
【關鍵詞】藥物不良反應;回顧性總結;系列病例分析
本文對我院2006年上半年168例藥物不良反應報告進行回顧性分析,旨在了解引起不良反應的藥物及臨床表現,為臨床安全合理用藥提供參考。
1資料來源與方法
對我院2006年上半年門診及病房收集上報的藥物不良反應報告168例,按患者性別、年齡、藥物類別以及不良反應的臨床表現類型進行統計分析。
2結果
中藥不良反應的分析論文
摘要:中藥是人們用于防病治病,調理氣血,平衡陰陽,調節生理功能,提高健康水平的重要藥源之一,但中藥和西藥一樣具有兩重性,即根據藥性辨證施治,用的合理,有利于人體疾病痊愈;用之不當,則會給人們帶來危害,即本文探討的主要內容。
關鍵詞:中藥用藥不良反應
0引言
近年來隨著中藥品種的增多,中藥在使用中出現的不良反應也日益增多,由于藥學科學的進一步發展和檢測手段的提高,對藥物的不良反應的監測和研究有了新的突破,使其成為藥學領域的一項專門研究課題。但就我國特有的中藥而言,其不良反應的研究報道較之西藥為少。由于中藥大多來源于植物和動物以及礦物,其產地自然環境的差異不同,有些炮制方法不當,直接影響它的所含成分,并涉及藥用療效;另外中藥歷史悠久,民間應用比較廣泛;再者現代制藥技術進一步規范將其中藥的主要成分用化學方法進行提取并廣泛應用于臨床,如清開靈注射液等。所以對中藥的不良反應更為重視,本文就中國中藥雜志刊登的95篇有關中藥的不良反應報導,分析其主要不良反應類型,加強中藥不良反應的監測。
藥物的不良反應是與其治療作用同時發生的。常言道“藥者,毒也”,就是指藥有三分毒的道理,所以在應用藥物治療疾病的過程中,決不可忽視,其對人體產生的一定毒性以及各種不良反應的產生,過去以西藥的不良反應報道甚多,而對中藥的不良反應報道相對少些。我們以中國中藥雜志1981~2001年以來的95篇文章中有關中藥及中藥制劑引起的不良反應426例進行統計分類:其中中毒反應307例,占72%;過敏反應74例,占17.3%;中藥引起中毒死亡18例,占4%;其他27例,占6%;年齡最小僅3個月,最大74歲。造成426例不良反應中涉及的中藥及制劑共107種,其中過敏反應54種,中毒反應39種,中毒致死14種。現將統計的不良反應按主要類型分類,并對其臨床表現與典型病例進行分析探討。
1過敏反應
藥品不良反應與安全用藥
1抗生素濫用,導致藥物的不合理應用
現如今醫療糾紛頻發、醫源性或藥源性事件居高不下、醫療以及用藥成本過高等,已成為多數國家、地區面臨的問題,我國在這些方面也有許多相似之處。合理用藥的實踐步履艱難,進展遲緩,遠未引起人們的足夠重視。實際上,藥物不良反應已成為危及人類健康的主要殺手,而抗生素的濫用現象在我國臨床中已非常普遍。有資料表明,我國三級醫院住院患者抗生素使用率約為70%,二級醫院為80%,一級醫院為90%[3]。抗生素的濫用,不僅使藥物使用率過高、導致醫藥費用的急劇上漲,同時也給臨床治療上帶來了嚴重的后果。現在,很少有醫生對抗生素進行過系統、全面的了解,使用的盲目性很大,在選擇抗生素時不加思考,不重視病原學檢查,迷戀于“洋、新、貴”,盲目的大劑量使用廣譜抗生素,或幾種抗菌藥同時應用,致使大量耐藥菌產生,使難治性感染越來越多,醫療費用也越來越高。臨床上很多嚴重感染者死亡,多是因為耐藥感染使用抗生素無效引起的。ADR以抗生素位居首位。
比如說上呼吸道感染,有90%以上是由病毒引起的,但臨床上使用抗生素的卻不在少數。濫用的后果是在宏觀上造成細菌的抗藥性增強,抗生素的效力降低甚至喪失,最終導致人類無藥可用;在微觀上會對患者的身體造成藥源性損害。由于人體內部有許多菌群,正常情況下他們相互制約,形成一種平衡,抗生素的濫用就可能對某些有益菌群造成破壞,使一些有害菌或病毒乘虛而入導致二重感染甚至死亡。另外,臨床分科過細,醫師缺乏正確的抗菌藥物知識;正確的藥品信息獲取困難;醫師缺乏全面的藥學知識等,也是導致用藥錯誤的重要原因。長時期以來,人們已經習慣把抗生素當作家庭的常備藥,稍微有些頭痛腦熱就服用;而有一些患者主動要求用好藥、貴藥,就更造成了資源浪費和細菌耐藥的發生。
由此看出,合理用藥不僅僅是醫學問題,也不僅僅是臨床醫師需要注意的問題。要真正做到合理用藥,醫生、患者、藥師、藥品管理部門需要互相協作才能得以實現。
2提高自我保護意識,防止藥品不良反應的發生
導致ADR的原因十分復雜,而且難以預測。主要包括藥品因素、患者自身的因素和其他方面的因素。
中藥不良反應原因論文
【摘要】:中藥被稱為中國的國藥,長久以來,人們對中藥毒副作用了解很少,甚至錯誤地認為中藥沒有毒副作用。然而近年來,因使用中藥而產生的不良反應甚至中毒致死的臨床報道日漸增多。因此,為了減少中藥不良反應的發生,提高用藥安全,首先應了解中藥產生毒副作用的原因。
【關鍵詞】:中藥;不良反應;原因
1.藥物自身的毒性及用量不當
《神農本草經》根據藥物的有無毒性將藥物分為上中下三品。上品為延年益壽藥,無毒;中品為防疾補虛藥,有毒無毒根據藥量而定;下品為治病預疾的藥物,多有毒性,不可久服。某些藥物若使用不當會中毒甚至死亡。《中國中藥雜志》曾報道過1例馬錢子治療椎間盤突出而致死亡的病例。患者前后三次口服含制馬錢子的中藥粉末,其中制馬錢子的含量分別為1g、1.5g、2g,前兩次口服后未有任何不適癥狀,第三次口服后出現心慌、胸悶、抽搐、心率加快等癥狀,繼而心搏驟停,經搶救無效死亡。馬錢子主含生物堿,生品含士的寧[C21H22N2O2],約1.20%~2.20%,成人1次服士的寧5~10mg即可發生中毒現象,30mg可致死亡,而且其治療劑量與中毒劑量十分接近。但在上例中,患者3次的用藥量已超出了中毒量。由此可見,在臨床應用時對某些有毒的中藥應嚴格控制劑量。另外盡可能使用其炮制品,以馬錢子為例,經油制(200℃~300℃)后,士的寧的含量即減低為0.58%,而經砂燙(200℃~300℃)后,即減為0.89%,制碳后則全部破壞。經研究表明,砂燙和油炸的炮制品總生物堿含量與生品相比只下降了7.9%和8.4%,而毒性卻下降了48.5%和52.2%。因此,進行科學的炮制,可以達到減毒增效的目的,確保臨床用藥的安全。
2.品種混用
中藥來源廣泛、品種繁多、成分復雜,而不同科屬的同名中藥在毒性上也有差異。20世紀末,比利時一家開業十多年的重要減肥中心因在藥方中使用了木通、防己,結果出現了急性腎衰竭的病例,在西歐引起了極大震動。國內一些學者也指出木通等藥材中含馬兜鈴酸,有導致急性腎衰并發展為終末期腎衰的危險,提出注意該藥的腎毒性。但實際上,這是木通的科屬不同造成的,關木通為馬兜鈴科植物,東北馬兜鈴酸亦稱木通甲素,是關木通的主要成分之一,實驗證明,人體靜脈給藥量大于1mg/kg可導致腎損害,長時間低劑量給藥可在體內蓄積。而川木通為毛茛科植物小木通或繡球藤的干燥藤莖,主要成分為繡球皂苷和糖苷等;木通來源于木通科植物木通或其同屬植物的干燥藤莖,主含木通皂苷,有利尿作用,無腎毒性。《中藥大辭典》和由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主持編纂的《中華本草》認證其為正品,目前尚未見到后兩類木通毒性的臨床報道。由此可見,木通是否有腎毒性不能一概而論,臨床在治療腎病性水腫時,應盡量避免使用高毒低效的關木通,因其不含利尿的有效活性成分木通皂苷,卻含腎毒性物質木通甲素、木蘭花堿等。但目前臨床上已很少使用木通科植物木通,藥用量最廣的卻是關木通。在2000年版《中國藥典》中收載了川木通和關木通,而竟未將正品木通收入其中,這是否科學值得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