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理學術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03 04:11:0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護理學術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護理學術論文

篇1

1文獻的概念及其分類

文獻是通過載體記錄的知識,載體是文字語言附著物,是物質形態。從古至今,載體有竹簡、紙張、磁帶、磁盤、光盤等。科技文獻是記錄、保存、交流和傳播科學知識和思想的一切著作的總稱。其分類包括:①一次文獻即原始文獻。②二次文獻。在一次文獻基礎上加工而成,常稱為“檢索工具”,如目錄、索引、摘要等。③三次文獻。通過檢索工具(二次文獻)收集原始資料(一次文獻),加工整理成的綜合性文獻資料,如綜述、述評、年評、指南等。④零次文獻。

未成文的口頭傳遞的信息,或手稿之類的資料,即還沒有傳播載體。

從上可以看出,綜述既不同于原始論文,不屬一次文獻,也不是論文的摘要、索引或書目,不屬二次文獻,而是一次文獻高度濃縮的產物,是把多篇相關文獻綜合加工而寫成的三次文獻。因此,綜述包容的信息量大、反映學術動態快,是獲取信息、促進科研、指導實際工作的有效途徑。

2文獻綜述的特點

綜述包括現狀綜述——成就性綜述、回顧性綜述——動態性綜述和專題爭鳴性綜述三種。其特點如下:①資料來源是拿別人的文章做自己的文章。②研究對象是文獻資料,不是人或動物。③內容涉及面廣,信息濃縮、精煉。④敘述性的表現手法,以事實為基礎,在充分占有資料的基礎上進行適當的評論。⑤引文多,有很強的參考性。

3撰寫文獻綜述的必要性與重要性

信息時代的特點如文獻數量多、增長快,內容分散,重復交叉,語種增加,知識老化加速,質量下降,時滯嚴重等,呼喚著護理綜述文章的出現,使其顯得非常必要。此外,綜述是知識再創造的研究(科研分為創造知識、修改知識、綜合利用知識),寫作綜述是科學研究的重要步驟,是促進護理學科發展、成熟,促進人才成長的重要環節。再則,綜述提供回溯檢索文獻線索等,以上說明文獻綜述的撰寫顯得非常重要。

4寫作步驟

4.1選題

①選取護理工作中急需研究、解決的問題。②選取位于學科前沿,有一定超前性,能反映新成果、新技術、新動向或矛盾焦點的問題。③選取自己熟悉或有一定研究基礎的題目。④選題要大小適度。⑤希望在雜志發表的綜述,應注意期刊的要求。總之,選題要實事求是,量力而行,掌握四個相符:與個人主觀條件相符、與自身客觀條件相符、與護理進展現實相符、與自己今后的研究方向相符。

4.2收集文獻資料

4.2.1對文獻數量和質量的要求:①數量要求。>40篇,有人提出初始收集資料最好>100篇。②質量要求。年代分析,文獻發表的年代越近越好,近3年最好,至多不超過5年;專業分析,資料來自本專業學術期刊、核心期刊的論著性文章;國別分析,資料來自本課題研究的先進國家、權威機構、有威望的專家;主題分析,引用資料的主題與自己的選題相同或相近。

4.2.2收集方法:①順查法。順年查找,由遠及近。②逆查法。由近及遠,從當前開始,倒查近3年或5年的文獻。③追溯法。又稱篇后文獻檢索法,是利用已發表綜述后的參考文獻進行追溯查找的方法。

4.2.3檢索工具:有目錄、索引、文摘等類型。①中文工具。《中文科技資料目錄》(醫藥衛生)、《國外科技資料目錄》(醫藥衛生)、《全國報刊索引》(自然科學技術)、《中國醫學文摘》和《國外醫學》等。②英文工具。美國《醫學索引》(IM)、荷蘭《醫學文摘》(EM)、美國《生物學文摘》(BA)、美國《化學文摘》(CA)等。③聯機與光盤。中國生物醫學光盤數據庫(CBMDISC)、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美國國立醫學圖書館聯機數據庫(MEDLINE)等。④網上檢索。中國生物醫學數據庫、美國國立醫學圖書館數據庫、中醫藥信息檢索系統網上數據庫等。

4.2.4檢索途徑:①題名途徑(主要按書名、刊名檢索)。②著者途徑(按作者姓名檢索)。③分類途徑(按文獻所屬學科類查)。中國圖書分類法規定,“R”是醫藥衛生,如R4為臨床醫學,R47為護理學,R248為中醫護理學,R5為內科學等。④主題途徑(按規范化術語即主題詞查)。

4.3整理加工文獻

①閱讀(瀏覽、粗讀、精讀;應確定優先閱讀的文獻)。②整理、分類、篩選。③綜合組織(可按主論點、分論點組織論證材料,確定論證方法,安排層次結構)。④擬定提綱,完成全文。

篇2

護士語言的運用原則

語言在護理工作中具有重要作用,良好的語言修養,是現代護士必備的條件,面對群體患者如何運用語言藝術,是我們醫護人員應該重視和探討的一項內容。我認為在護理工作中,語言應遵循以下基本原則:

1語言要規范化

語言規范是指語言要符合語言學的科學性,要求我們發音清晰,語音準確,讓病人聽清聽懂。語言交流要有系統性、邏輯性。只有這樣,護士在匯報病情及與病人交談,包括向家屬交待病情時,才能做到語言精練,表達明確。

2語言要有情感性

護士對病人的語言要富有情感性,這首先取決于護士的情感控制與調節,這就要求護士上班時進入角色,不應該把個人家庭的煩惱遷延到工作中,應同情、尊重病人,運用禮貌用語,尤其對病人稱呼,這是病人對醫院及其醫護人員的第一印像,稱呼得當,首先使病人對你產生信任感。

3語言要有安慰性

護士對病人應使用安慰性語言,這對診治過程中的病人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病人患病在身,在心理上、軀體上都有痛苦,在治療過程中,適當運用安慰性語言,會使病人感到護士對他具有同情心和責任感。

4要注意巧用避諱語

護士這個職業要求護士必須將患者的護理過程及護理規程向患者做全面的講解。這樣就導致護士必須經常對患者說一些不便直接說明的話題或內容,如“耳聾”“腿跛”等。這時護理工作者就需要使用一些避諱語來進行委婉的表達,例如將“耳聾”改為“重聽”,將“腿跛”改為“腿腳不方便”等。

語言要遵循道德規則

護士語言的表達要符合道德規則,語言的道德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嚴肅性:護士溫柔的語言中帶有幾分自尊,既能體現出“同志式”的交際,又能使病人感到護理工作的嚴肅性。反之,說話隨便,嘻嘻哈哈,會使病人感到不安全。

(2)高尚性:護士在崗的談話內容,應限于醫護方面或圍繞本職業務范圍內,不應在病人面前議論他人他事,更不應該談論醫院內部的矛盾及醫護人員之間的是非。

篇3

關鍵詞:學術倫理;交互主體性;學術共識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4107(2017)06-0065-02

交互主體性理論有利于學術共同體內部成員學術共識的達成,交互主體性孕育的學術倫理實踐的踐行能夠有效預防學術腐敗的生成。學術共識使學術共同體得以形成,學術共同體依靠共同的學術共識來維持學術共同體的生存。學術共同體對理論認識的承認,即需達成學術共識。學術共識具有相對獨立性。理論工作者不應該盲目跟隨學術共識,要有自身獨立自主的判斷能力和辨別能力。主體間性的交往實踐主旨在于重建生活世界的交往理性。交互主體性理論強調交往實踐過程中,交往主體之間的共識達成,而且共識的達成出于自愿的原則,共識達成的交往行為本身就是一種相互理解行為。

一、 交互主體性理論的學術倫理支點

(一)交互主體性理論的內涵

交互主體性理論是克服技術理性弊端,通過主體與主題之間在交往實踐過程中的有效溝通,來克服異化,進而建立起主體與社會、主體與客觀、主體與主觀之間的有效交流,交往理性是技術理性批判的重要維度,主體間性的交往實踐主旨在于重建生活世界的交往理性。交互主體性理論強調交往實踐過程中,交往主體之間的共識達成,而且共R的達成出于自愿的原則,共識達成的交往行為本身就是一種相互理解行為。

(二)交互主體性理論的提出

交互主體性理論是為了解決當代人類不斷征服自然界,而造成的自身困境,如水資源匱乏、霧霾等生存困境,而提出的克服主體欲望無限膨脹的哲學理論。交互主體性理論又稱之為交往理性理論,是主體之間在確立人類自身生活世界過程中,對自然界、人類社會等的態度和觀點的一致性的取得。交往理性不是對人類生活于其中的世界的占有和控制,而是確立人類自身主觀世界與人類生活于其中的客觀世界的一致性,即重構生活世界的合理性。交互主體性理論強調主體之間為共識的達成需要廣泛的交往空間。當代人類社會的弊端在于把自身建立在鋼筋水泥的房子里,減少與外界接觸的機會,對自然界和人類社會更多采取剝削、掠奪的態度,人類不斷沉醉于自身的科學技術水平的節節攀升,忽略了一點認識,那就是人類不是自然界的中心,更不是宇宙的主宰,人類從匍匐在上帝腳下的可憐被造物開始人類自身覺醒的路上漸行漸遠,最終人類把自身成功的塑造成砍掉人類自身的牽絆,把自己束縛于鋼筋水泥的建筑物之中,無法去理解和解讀世界,更無法建構人類生活于其中的合理的生活世界。人類借助于發達、便捷的科技和通信手段,而忽視人與人之間真正的交往和溝通,人類把自己囚禁與鋼筋水泥的孤島之上,切斷人與自然界、人與社會之間的真正交流和溝通,而交互主體性理論的主旨在于重構主體之間的交往實踐,拓展主體之間交往的空間,沖破交往實踐的藩籬,進而重建人類生活世界的開放性,重構人類生活世界的持續性和生存性。

二、學術共識是交互主體性的學術倫理的實踐體現

學術共同體就是人們通常意義上所認為的同行,同行在科學理論評價過程中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同行評議是學術理論獲得社會認可的首要前提性的社會活動。學術共同體內部同行評議存在人為因素,就會存在人為因素的影響。學術共同體內部的同行評議有自己的管理體制,如論文評價等,與此同時,學術共同體的學術專業性越來越強。

(一)學術共同體

學術共同體對理論認識的承認。以學術派別為依托的學術共同體,不斷推進理論創新,但同時,不同派別的理論觀點之爭,也會阻礙學術共同體內部學術共識的達成。學術共同體內部都遵循自身的學術倫理,即自己的學術倫理規范。學術共同體就是人們所認為的同行,同行評議在學術活動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學術共同體內部的不同學派,在學術進步過程中起到了不可限量的作用。

(二)學派

學派是學術共同體的現實表現形式。學派是學術共同體在學術活動中的科研合作,學派在學術共同體中,是學術活動的展開形式,在學術共同體內部學派遵守共同的研究方法,學術共同體成員有著共同的研究習慣,不同學派之間存在競爭,學者之間用學派結合在一起,有著共同的學術傾向,不同學派之間存在競爭,維護學術自由。

(三)學術活動

學術活動是一種創造性的活動,是學者創造性思維的顯現。而創造性思維不可能是閉門造車,而是來自于學術共同體成員的思維碰撞。即使學術共同體成員遵循共同的方法論和規范,并不意味著學術共同體成員思想處處保持一致,也會出現各種分歧,學術討論就顯得尤為重要。學術討論能夠激發學術共同體成員潛在的思維火花,促進新的學術活動實現質的飛躍。當然,科學認識活動在西方經歷了黑暗的中世紀之后,擺脫了對神學和意識形態的依附,取得了獨立的存在形態,實現了學術自由。學術自由為學者闡明自己的理論認識提供了生存的學術空間,盡管,任何一個新的學說的誕生都不是一帆風順的,都是需要艱苦卓絕的抗爭的,但是畢竟保證了自由的學術論爭的氛圍,承認了不同學派之間的存在和競爭,體現了學術認識活動的社會進步性。

(四)學術成果的發表

學術成果的發表是學術活動爭取社會承認的重要步驟。任何學術活動要想獲得社會承認,就都要發表,為同行和社會所了解。如果學術成果不發表,就無法被同行所了解,更談不上社會承認。但并不是所有有見地和創新的學術成果都會得到發表,常常會受到社會因素的制約和影響。

總之,學術理論不在于必須被證實,而在于學術理論本身的理論魅力和理論潛力,不能被證實的學術理論依然具有頑強的生命力,成為學術共同體掀起的新的學術革命。學術共同體在確認學術的實際活動,對學術的確認是需要同行來評議的,即需達成共識。學派是學術共同體的理論組織表現形式。學派是學術共同體精誠合作的思想指導,在面對外部質疑時強有力的精神支柱,是學術共同體活動的積極組織形式。學術成果的發表是學術活動爭取社會承認的重要步驟。

三、交互主w性倫理是解決學術腐敗問題的學術倫理基礎

學術倫理是從倫理學的角度研究預防學術腐敗問題,而且是解決學術腐敗的問題的關鍵點。學術不可否認是學術共同體的成員研究成果,而且是學術共同體的特殊勞動成果,是推動社會不斷進步的不竭動力和源泉。由此不難推斷出,學術倫理不僅是個人學術成果創作過程中的個人主體學識與德行的個體倫理,還應包括學術共同體成員的個人主體學識與德性的共同體倫理,同時更是學術共同體成員所應具備的職業倫理。要想從源頭上預防學術腐敗問題更應該切實加強學術倫理問題的構建,學術倫理問題是學術腐敗問題研究的理論基礎。前蘇聯的教訓給我們的啟示是,只有實行學術自由才能真正推動學術的進步。沒有人能夠保證對學術成果的評價是準確無誤的,權威性的評審制度已經不能適應現代學術的發展,允許各種學術觀點自由爭論,創造寬松的學術氛圍,才會真正促進學術活動的進步。

學術理論不在于必須被證實,而在于學術理論本身的理論魅力和理論潛力,不能被證實的學術理論依然具有頑強的生命力,成為學術共同體掀起的新的學術革命。學術共同體在確認學術的實際活動,對學術的確認是需要同行來評議的,即需達成共識。學派是學術共同體的理論組織表現形式。學派是學術共同體精誠合作的思想指導,在面對外部質疑時強有力的精神支柱,是學術共同體活動的積極組織形式。學術成果的發表是學術活動爭取社會承認的重要步驟。理論界主體性哲學向主體間性哲學轉向研究為學術倫理問題提供了理論支撐,同時,交互主體性倫理是學術倫理的理論基礎,學術倫理的有效構建能夠促進學術腐敗問題的良性解決。

理論界主體性哲學向主體間性哲學轉向研究學術倫理問題提供了理論支撐,同時,交互主體性倫理是學術倫理的理論基礎,學術倫理的有效構建能夠促進學術腐敗問題的良性循環。而交互主體性理論強調主體之間相互表達的真誠性和語言表述的確定性,交互主體性理論強調主體之間在表述生活世界過程中的表述的真誠性,表達的真實性,而這恰恰是學術倫理表達的真實性是同出一轍的。學術理論要求學術共同體或者個人能夠如實描述生活世界,對生活世界的表達出自自身的真誠性,語言描述的確定性,基于此基礎上形成的學術倫理實踐即是交互主體性倫理實踐,是交往理性在生活世界的現實表述,更是主體之間的共識,而這也正是學術共同體成員所應遵循的學術倫理。

參考文獻:

[1][德]尤爾根?哈貝馬斯;曹衛東譯.交往行為理論[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21.

[2]任平.交往實踐的哲學[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6.

[3]俞吾金,陳學明.國外哲學流派新編[M].北京: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32.

篇4

【關鍵詞】人工肝血漿置換術;重型肝炎;護理

人工肝血漿置換(下稱血漿置換)是用人工方法清除血液循環中因肝功能衰竭而產生的有害物質,使肝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代償,從而為肝細胞的再生贏得時間,度過危險期以獲得康復[1]。它是采用血漿分離器將患者血漿從全血中分離并棄去,同時代之以新鮮冰凍血漿。本科自2000年4月將血漿置換用于重型肝炎的輔助治療至今,療效顯著,現將護理體會總結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本組共130例,男122例,女8例;年齡20~65歲。藥物性肝炎4例,急性重型肝炎5例,亞急性重型肝炎12例,慢性重型肝炎109例。診斷均符合2000年西安全國病毒性肝炎會議制定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診斷標準。效果評價:患者的乏力、納差、惡心、腹脹等臨床癥狀均有明顯改善,精神好轉,凝血酶原時間縮短,膽紅素下降。治愈35例,好轉73例,自動出院14例,死亡8例,治愈好轉率83.1%。

1.2治療方法采用門冬氨酸鉀鎂、甘靈銨、還原型谷胱甘肽、思美太、丹參、促肝細胞生長素及人血白蛋白等支持治療基礎上行血漿置換。血流量60~100ml/min;血漿分離和輸入血漿流量30~45ml/min,單次血漿置換量2000~3000ml,間隔時間3~5天,患者行1~3次血漿置換。

2護理

2.1術前準備

2.1.1物品準備人工肝室紫外線照射1h/d,物表用0.5%84消毒液擦拭,保持房間相對無菌。備2000~3000ml同型血漿,生理鹽水、葡萄糖酸鈣、異丙嗪、地塞米松等常規用藥及急救藥品、器械,穿刺針(16號動靜脈置管用蝶形留置針)2個,穿刺盤1個。

2.1.2患者準備根據患者及家屬文化層次的不同、性格特點,采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為患者及家屬講解人工肝相關知識、目的、治療方法、可能遇到的情況和處理措施,對他們提出的問題耐心的解釋,減輕患者的緊張、恐懼、陌生心理。簽署治療知情同意書。仔細查看患者的病情及外周血管情況,判斷穿刺難度。對神志不清、躁動不安者可以選擇靜脈置管。

2.2術中護理

2.2.1患者取平臥位,注意保暖。

2.2.2各管路、血漿分離器連接緊密,防止空氣進入血液管路。嚴格無菌操作,穿刺成功后建立血管通路,連接血漿置換儀配套管路,打開流量泵進行血漿置換。

2.2.3嚴密觀察生命體征,持續心電監護,血氧監測,動態血壓監測。必要時予以吸氧。

2.2.4不良反應的觀察及處理:(1)過敏反應:是最常見的不良反應,表現為畏寒、發熱、蕁麻疹、皮膚瘙癢等。治療時常規靜推地塞米松5mg,肌注苯海拉明20mg或異丙嗪25mg。(2)低血壓:表現為頭昏、心慌、四肢濕冷、面色蒼白、脈搏細速、血壓下降,可減慢血流速度,必要時用升壓藥。(3)電解質紊亂:低血鈣表現為患者口周發麻、出現肌肉痙攣、手足抽搐;低鉀、鈉,表現為頭暈、惡心、嘔吐、腹脹等癥狀,處理是給予相應的電解質補充。(4)其他:如出血,治療中注意觀察穿刺部位有無滲血和血腫;觀察濾出血漿的顏色,判斷是否溶血。

2.3術后護理

2.3.1囑患者嚴格臥床休息。穿刺部位拔針后以食、中、無名指三指墊2~3塊紗布壓迫30min,輕重以指腹感到血管搏動和皮膚穿刺點無滲血為度。如有滲血再重復壓迫,然后用繃帶加壓包扎。必要時用沙袋壓迫。穿刺側肢體制動24h。

2.3.2飲食指導:給予優質蛋白、高熱量、高維生素、清淡易消化軟食,少量多餐。保持大便通暢。

2.3.3加強巡視,及早發現異常情況,及時處理。

3小結人工肝血漿置換術作為治療重型肝炎的一種重要治療手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已被相關專家承認和肯定[2]。它降低了重型肝炎的病死率,縮短了療程,為患者的康復和延長生存期,為肝移植爭取了時間。在治療過程中醫護密切配合,加強術前、中、后護理,是人工肝血漿置換術得以順利進行和成功的保證。

【參考文獻】

篇5

1臨床資料

1.1病例資料本組33例,男29例,女4例,年齡16~47歲,平均33.8歲,開放性損傷16例,閉合性損傷17例。致傷原因:交通傷25例,墜落傷4例,絞軋傷2例,火器傷1例,刀砍傷1例。致傷部位:肱動脈損傷2例,尺橈動脈損傷3例,股動脈損傷3例,股深動脈損傷3例,腘動脈損傷14例,脛前、后動脈損傷8例。動脈損傷類型:動脈完全斷裂5例,不完全斷裂20例,動脈血栓形成7例,假性動脈瘤1例。本組病例均合并骨折,合并創傷失血性休克7例,伴行靜脈損傷15例,神經損傷6例,其他臟器損傷5例。

1.2治療方法血管吻合4例,血管修補20例,切開取栓子7例,結扎1例,靜脈移植1例。根據骨折類型,分別用鋼板、交鎖髓內針、外固定器固定。

1.3結果手術成功修復32例,小腿中段截肢1例,小腿骨筋膜室綜合征2例,切開減壓治愈。股動脈吻合口血栓1例,切除血栓部位后靜脈移植再吻合成功。無死亡病例。

2術前護理

2.1迅速止血,控制損傷部位的血管出血四肢血管因管徑不同,損傷后發生出血的程度和休克的比例也不同。大血管如股動脈、國動脈損傷后出血迅速,休克發生率高。對活動性出血部位,用無菌敷料加壓包扎止血,力量的大小能達到止血目的,而不影響肢體血循環為宜,壓力均勻,避免對局部血管神經的繼發性損傷。也可用止血帶法,盡量靠近傷口,以能阻斷動脈出血為宜。兩種方法聯合應用,則止血效果更佳。切忌用止血鉗盲目鉗夾血管,以免損傷鄰近的血管神經,給手術修復帶來困難。對骨折的肢體予簡單有效的外固定,防止骨折分離移位,進一步損傷血管和神經,加重局部出血和疼痛。

2.2迅速補充血容量,積極抗休克本組患者均有不同程序的血容量不足,盡快恢復有效的循環血容量是救治成功的基礎。接診后立即建立兩條以上的靜脈通道,通常使用16~18號留置靜脈針,其有操作簡單、迅速、管徑粗、補液速度快等優點。對穿刺困難者,果斷行頭靜脈或大隱靜脈切開插管,禁止在損傷肢體遠端建立靜脈通道,在緊急情況下,在配血的同時,10min內快速輸入7.5%的氯化鈉液200~400ml,多能迅速提高血漿滲透壓,擴充血容量,一般均能使血壓回升。隨后可輸入平衡液2000ml,此時如配血完成,即可輸入適量全血,保證重要臟器的血液灌注,從而保存患者的生命。

2.3加強傷肢觀察,警惕血管損傷的可能四肢動脈損傷的局部臨床表現有硬指標和軟指標兩大類征象[1]。前者臨床表現典型,包括肢體受傷部位趾(指)端脈搏減弱或消失;傷動性出血;快速增大的血腫或搏動性血腫;肢體遠端有缺血征象;捫及震顫或聞及雜音。后者表現不典型,包括小而穩定的非搏動性血腫;與血管解剖有關的神經損傷;不能解釋的低血壓;受傷當時曾有活動性出血;接近大的血管部位的穿透性損傷。由骨折導致的血管損傷,尤其是閉合性損傷主要動脈完全斷裂者較少,多為不全斷裂或血栓形成,有時臨床表現不典型,因此常重視骨折表現,而忽視了血管損傷的癥狀。我們將上述硬指標和軟指標的觀察作為常規觀察指標,24h內連續密切觀察,一旦發現問題,及時報告醫生。必要時行多普勒超聲檢查。

2.4積極進行術前準備一般認為,四肢主要血管損傷在6~8h內得到修復比較安全,因此接診后應在抗休克的同時快速做好術前準備。在靜脈穿刺成功后立即抽取血標本進行交叉配血,以便能及時輸血,同時急查血常規、生化、腎功。對休克患者行留置導尿,觀察并記錄尿量及尿的性質。及時做抗生素及TAT、奴夫卡因皮試。根據結果,盡快使用抗生素,能有效預防術后感染的發生。

3術后護理

3.1監測生命體征,重視全身情況的觀察和處理術后早期常規監測體溫、脈搏、呼吸、血壓。對傷情重者進行CVP、24h出入量、尿量監測,若CVP<5cmH2O,尿量<30ml/h,則提示有效循環血容量不足,應快速補液;若CVP<15~20cmH2O,提示血容量過多或心排出量下降,應減慢輸液速度,酌情予強心、利尿治療。還要每天監測血生化、腎功能的動態變化,早期發現腎功能不全,早期處理。直到患者一般情況穩定。

3.2防止血管痙攣和血栓形成及骨筋膜室綜合征等并發癥術后室內應保持溫暖、安靜,室溫維持在22℃~25℃,溫度過低時可用烤燈局部照射。室內禁止吸煙,防止尼古丁引起血管痙攣。疼痛患者及時給予止痛鎮靜藥物。術后1周內每小時觀察1次患肢血循情況,注意與健側對比。若患肢出現皮膚蒼白或淺灰色,皮溫下降,毛細血管充盈時間延長,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多為動脈栓塞;若出現肢體腫脹,皮膚顏色變為紫紅色或暗紅色,毛細血管充盈時間縮短,多為靜脈栓塞。應立即報告醫生,進行血管探查手術。本組1例術后發現股動脈血栓形成,及時手術獲得成功。還要密切注意患肢是否出現嚴重腫脹、感覺運動是否出現異常,特別是牽拉痛明顯時,應警惕出現骨筋膜室綜合征。本組2例術后小腿出現骨筋膜室綜合征,及時發現切開減壓。

3.3保持肢體適當,正確指導功能鍛煉本組患者均同時進行骨折固定和血管手術,制動和功能鍛煉是一對矛盾。術后抬高傷肢,使之略高于心臟并維持在功能位,過高動脈供血不足,過低靜脈回流不暢。在2周內,傷肢嚴格制動,絕對臥床休息,因此時手術的血管張力高,脆性大,吻合口易發生痙攣或栓塞。此期間可進行遠端肢體的被動伸屈活動,有利于血液回流和防止靜脈血栓形成,2周后方可進行主動功能鍛煉。

3.4重視心理護理患者多為意外傷害,傷情重,病程長,易產生抑郁甚至絕望心理,多表現為情緒波動大,脾氣暴燥,拒絕治療。對此類患者應注意加強心理護理,多與患者交談,關心安撫和鼓勵患者,同時了解每位患者的心理,針對具體情況進行心理疏導。可請恢復期患者進行現身說法或讓患者觀看救治成功的圖片,使患者情緒穩定,積極配合治療。

篇6

多媒體網絡教學系統可以提供很多不同的教學模式,教師可以采取多種形式進行教學,比如在課上運用多媒體,選擇、豐富多彩的圖片,或者是聲音、畫面為一體的視頻動畫,利用這些動畫,可以將抽象的文字轉變為形象的動畫,使學生更容易理解知識,而教師也省去了很多講授,在這種模式下,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有了很大的提高,不再是枯燥的文字和黑色的黑板,而是形象生動的、色彩斑斕的學習環境。在這種環境下,學習氛圍加強了,學生也獲得了實際的操作能力。

二、多媒體技術在社區護理教學過程中的優勢

(一)形象展示教學內容,通俗易懂

社區護理學具有較強的理論性,學生對于純理論的東西理解上有些難度,而通過采用多媒體進行教學,結合三維動畫,能夠非常形象地展示復雜的內容,使學生更加直觀地看到這些知識,從而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得學生不容易忘記所學知識。

(二)豐富課堂內容,擴大知識面

網絡信息資源主要的特點就是可以資源共享,教師從網上可以搜索到相關的教學資源,這樣極大地豐富了知識的多樣性,教師將對于課堂內容有用的電子內容引入到新授課中,大大加強了內容的信息化程度,使學生產生了強烈的學習興趣,學到了更多的知識,提升了自己的素質和知識水平。社區護理學科這門課具有很強的綜合性能,恰當采用多媒體技術,可以有效地將這些知識內容進行整合,使得學生的視野變得更開闊,知識能力逐步得到提升。

(三)提高教學效率,優化教學法

利用多媒體課件可以形象直觀地將病人的癥狀進行展示,這樣學生結合理論,對知識的理解會加深。因此教師在上每一節課的時候,都要將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做成ppt,并且以圖片的形式展示病例的具體細節問題,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四)促進了教師學習水平的提高

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每位教師學會計算機技術,因此,教師要在課下加強對計算機技術的學習,學會搜索資源,學會基本的計算機操作,這樣,教師的綜合能力就會逐步提高。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進行有效的學習,只有這樣,才能不斷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

三、在社區護理教學過程中,多媒體技術的劣勢及應對措施

(一)師生互動相對較少

由于多媒體容量大,很容易導致上課的時候信息量過于繁雜,教師往往只是關注了多媒體,卻很少關注學生掌握了多少,學生也是只顧了看多媒體,卻忘記了做記錄。這樣整個課堂就好像是觀賞課一樣,缺少了師生之間的互動,這樣的課堂也是不行的。針對這種現象,我們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措施來解決。1.采用生動的課件,激發學生興趣。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的要求,進行課件的設計,對于文字、圖像、動畫進行合理的安排,使得教學內容具有連貫性和趣味性。而且在設計教學課件的時候,要充分考慮學生的特點,根據學生特點去設計適合他們的教學課件,這樣才能使得學生更好地接受知識,掌握知識,提高自己的學習水平和能力。此外,每一節課后,教師都要詢問學生,問問他們對這節課理解得如何,教學效果怎么樣,怎樣學習能夠收到最好的效果。根據學生的意見,對教學課件和內容進行改進,逐步完善,提高教學效率。2.體現教師的主導地位。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多媒體是教學中一種必不可少的教學方式,但是我們的教學也不能完全依靠它,而要加強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相交流,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增強學生學習的機會,解決遇到的問題,最后交流出一種比較適合的知識內容。教師在課上,要進行適時的引導,讓學生主動參與課堂互動,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加深對內容的理解。

(二)容易產生視覺疲勞

學生眼睛老盯著大屏幕,就會產生視覺疲勞,所以,我們教師在制作多媒體課件的時候,要對內容進行精細化,不能一個模式,要將一些趣味的東西整合起來,這樣,學生就不會產生疲勞,也就不會因為疲勞而對學習產生厭煩。同時,我們還要要求學生在課下多閉眼睛休息,做眼保健操,緩解疲勞。

(三)采用多媒體,板書空間過小

利用多媒體,黑板就被占去了很大一部分,寫板書的地方很小,要寫板書,還需要將燈光開啟,這種情況下,教師很少寫板書,只能口說了。針對這種情況,我們需要對自己要寫的內容進行合理的安排,適時要求學生做筆記。此外,社區護理學活動有很多不同的環節,要想提高教學質量,需要我們將這些環節進行有機結合,這樣才能提升多媒體的作用,但也不能完全依靠多媒體,教師要做一個引導者,將這些環節有機地聯系起來,發揮自己的優勢,這樣才能使得多媒體技術在社區護理教學中起到很好的效果,發揮多媒體教學手段的優點。

(四)注重社區護理教學設計,避免簡單的演示型教學

多媒體網絡教學是根據教學的目標而設計的,所表現的是一定的教學以及相關內容,在教學設計中,注意的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行為,以及重視學生在認知結構方面的東西,這樣就避免了用簡單的演示來教學。在社區護理教學設計中,還應考慮以下幾點:在制作電子教材時,要讓學生脫離書本;在合理設置界面時,要注意導航系統和導航提示,以及能夠解決在網絡教學時遇到的問題;在主窗口中,按照順序排列網站鏈接,學生根據需要點擊進入。在主標題下,設計與社區護理相關的問題,并提供與其相關的內容,同時加載與其相關的一些視頻和動畫,為了更加充分地突出在網絡、信息方面的處理能力。對于各相關主標題,在設計與其相應的討論區時,可以讓學生相互交流。為主窗口區所設計的課堂練習,往往是即時練習,即能夠以“評價、判斷”的形式進行。在此期間,能夠與主機上的老師做到隨時解答疑問,這樣就實現了在教師和學生、學生與學生的交流、互動,同時對于學生在思考和創新方面得到滿足,也有一個好的環境氛圍來學習。

(五)采用合適的社區護理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自主能動性

要設計一個好的、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能夠引發學生思考,使其理解事物之間的內在關系和規律,使得學生能夠表達自己的意見,使得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以體現。

(六)給學生引導和幫助,及時進行社區護理教學的反思

篇7

顱腦外傷,在平時發生率均很高。頭部外傷后,顱骨板障出血,硬腦膜血管以及腦表面或腦實質內血管出血均可形成顱內血腫,壓迫腦組織。隨著血腫不斷擴大可導致腦移位,形成腦疝而累及生命中樞。因此,其致死率或致殘率均很高,應引起人們普遍重視。以往大多數顱內血腫均采取手術治療,隨著CT在腦外傷臨床診斷中的普遍應用以及對顱內血腫認識的加深,對部分顱內血腫采取非手術治療的問題受到了普遍的關注。從而對如何觀察病情的演變等護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院神經外科自2003年1月~2005年2月對78例顱內血腫采取了非手術治療,將護理體會介紹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本組78例,男50例,女28例。年齡1~82歲,平均31歲,其中35歲以下62例占79.49%。

1.2受傷方式及臨床表現打擊傷5例占6.41%,墜落傷18例占23.08%,車禍傷55例占70.51%。主要癥狀:傷后無昏迷者40例占51.28%,嗜睡7例占8.97%,有原發性昏迷31例占39.74%;昏迷時間5~10min。有頭痛、惡心、嘔吐、煩躁不安等癥狀者64例82.05%,有偏癱者5例6.41%。CT提示22例兒童顱內血腫量為1~7ml,成人血腫量為7~15ml。

1.3結果治愈72例占92.31%,好轉(輕殘)6例占7.69%。

2討論

2.1顱內血腫非手術治療的適應證(1)在觀察過程中,意識一直清醒或原來的意識障礙無進一步加重,在觀察中,意識平穩或逐步好轉者。(2)頭顱CT檢查,顱內血腫量20~30ml以內(包括兒童),觀察過程中無進一步擴大者,值得注意的是CT掃描只代表當時的血腫量,應根據病情變化,及時復查CT,CT檢查距外傷的時間越短,CT所示血腫量的可靠程度越低,因此,單靠CT的血腫量取決手術與否,而忽視動態觀察,特別是臨床癥狀的觀察是很危險的。(3)頭顱CT示中線結構移位<0.5cm,環池存在且>4cm。

2.2隨時做好應急術前準備顱腦外傷后繼發顱內血腫或嚴重腦水腫引起顱內壓增高致腦受壓,嚴重者須急診手術治療。由于急性腦受壓往往病情變化很突然,隨時都有手術的可能,故凡是顱腦外傷急診住院者均按腦外科常規做好術前準備,如理發、備血、出凝血時間的檢查、輸血前準備等,以備應急。

2.3密切觀察意識改變神志狀態是判斷腦損傷程度最可靠的標志,也是護理的重點觀察項目之一,是判斷治療效果的重要依據。神志障礙的程度觀察(除意識清醒外),分為嗜睡、朦朧、淺昏迷、昏迷和深昏迷。應做好每班床頭交接,嚴密觀察,如發現意識障礙逐漸加重,并伴有一側瞳孔逐漸散大,光反應遲鈍以至消失,以及一側肢體活動減少,在錐體束征即提示有急性腦受壓的出現,需立即報告醫生行頭顱CT復查,并根據CT提示結果做相應的處理。而對兒童觀察更要細致,由于兒童在顱腦損傷后,常有一段很長時間的嗜睡,而且較成人更易發生嘔吐、抽搐,對于出現這類癥狀的患者,更應嚴密觀察意識有無進一步加重,并結合生命體征的變化來區別是原發性腦挫傷所致的反應,還是顱內血腫的癥狀。不管成人或兒童觀察中應結合原發性腦損傷的輕重程度來判斷意識的變化。在意識觀察的同時,還應注意一些精神癥狀的變化,有時性格改變,某些精神狀態也是顱內壓升高的早期表現。觀察患者動作情況,包括四肢的自主活動,對疼痛的反應,吞咽動作,飲水有無嗆咳,排尿是否從會用便器發展到尿失禁,嘔吐從主動轉頭到不能自我控制等。從上述的這些顱內壓增高的早期表現中來判斷患者有無顱內血腫繼續擴大以免到了晚期腦疝再處理,那時即使手術效果也很差。

2.4觀察顱內高壓的其他臨床癥狀觀察內容主要包括:(1)頭痛性質,惡心、嘔吐次數及性質;(2)生命體征是否有二慢一高表現(即心跳慢、呼吸慢、血壓高)。病例41歲腦外傷患者晚間8∶00生命體征瞳孔均無明顯改變,30min后患者出現脈搏從原來84次/min降至40次/min,呼吸從原來24次/min降至20次/min,血壓從原來90/60mmHg升高到130/85mmHg,護士發現后及時報告醫生,立即給予靜滴20%甘露醇,同時急診頭顱CT檢查,提示為嚴重腦水腫引起顱內壓增高,經以上緊急處理贏得搶救時間,患者轉危為安。生命體征觀察與判斷,把顱內血腫所致呼吸、脈搏、血壓的改變規律如下表1所示。在觀察中發現患者血壓、脈搏、呼吸三項中兩項或一項的變化比較多見。

表1顱內血腫致呼吸、脈搏、血壓改變的規律(略)

篇8

關鍵詞:《保護文學和藝術作品伯爾尼公約》 例外條款 限制

在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管理的所有的國際條約中,《保護文學和藝術作品伯爾尼公約》(以下簡稱《伯爾尼公約》)是其中歷史最悠久同時也最負盛名的公約之一。說其歷史悠久是因為他締結于19世紀末――1886年,說其是最負盛名是因為它要世界范圍支配著國家之間的知識產權保護關系。這個知識產權公約在經歷了一直伴隨著它們的種種不斷變化的國際形勢之后,已經顯示出其他國際條約幾乎無法超越的持久性與穩定性。

《伯爾尼公約》從1886年締結以來到1971的巴黎文本,進行了數次重大修訂。其中有關條約的例外條款也經過修改,版權保護也有所變化。《伯爾尼公約》的例外條款,廣義上包括該版權條約的所有適用例外,如第21條(關于發展中國家的特別規定)、第38條(過渡性規定的例外)。狹義上則指該條約中所明確指出的版權保護的限制或例外條款,即第2條之二(對某些作品受到的保護進行限制的權力)、第6條(對某些非聯盟成員國國民的作品受到的保護進行限制的可能性)、第10條(使用作品的有限自由)、第10條之二(使用作品的其他自由)、第17條(政府控制作品的流通、表演和展覽的權力)等。本文限于討論狹義的《伯爾尼公約》公約的例外條款,以探究其條款內的深層意義,對例外條款進行解釋及及分析我國著作權法與公約之間版權限制方面的差異。

一、《伯爾尼公約》的例外條款

《伯爾尼公約》的例外條款為:第2條之二 (1)本聯盟成員國的立法可以將政治言論和訴訟過程中的言論全部或部分地排除在前條規定的保護范圍之外。(2)本聯盟成員國的立法可以規定在哪些條件下,準許在提供信息目的所證明的合理限度內,對已公開發表的講授、演說或其他同類性質的作品進憲登載、播放、公開有線傳播,以及進行本公約第11條這二第(1)規定的公開傳播。

在第2條之二中,公約準許成員國國內法規定口述作品的保護范圍。特別準許各成員國國內全部或部分地拒絕對政治言論以及法官和律師在法庭上發表的言論給予保護。通過此例外條款的理由是新聞自由。別一方面,有關作者仍然保留匯編其作品出版的專有權,這種匯編的實例是收編有政治家的演說和著名律師的辯護詞的最新出版物。同時這一款第2條也給予了成員國就這些口述作品的保護自行做出規定的自由。這種自由的的范圍不斷擴大,以便除形諸以文字的報刊使用外,也能考慮到廣播電視新聞簡報的使用。從此,講授、演說和其他相同種類的作品不僅可以由報刊登載,而且可以由其他現代傳播媒體復制。盡管如此,公約對這種使用還是規定了某些限制:要對這些作品進行自由使用的話,必須是已經公開發表的。此外,使用必須限于為提供信息這一合理使用范圍。

第6條 如果一非聯盟成員國對本聯盟一成員國國民的作品未給予充分的保護,該成員國對在首次發行之日屬于訪非成員國國民且在本聯盟成員國沒有慣常居所的作者的作品,可以對給予保護進行限制。如果首次發行國授用這一權力,本聯盟其他成員國給予因此受到特別對待的作品的保護,無須比首次發行國給予的更廣泛。

這一條款試圖保持公約的適用范圍的統一性,并為此準許對未給予本條約成員國作者充分保護的非聯盟成員國實行報復。該條約的目的明顯在于盡可能避免一種情況發生,即位于本條約成員國周邊的非本條約成員國國民通過在本國和本條約成員國同時發行其作品,并被視為成員國國民而受益;而這些非本條約成員國的國內法提供給本聯盟成員國作者的保護又低于公約規定的最低保護標準,或未提供充分的互惠保護。但是這一制裁僅準許對保護進行限制,而不準許完全拒絕給予保護。如果某條約成員國完全拒絕給予保護就超出了公約所準許的限度。

第9條第(2)款 本聯盟民員國的立法可以準許在某些特定情況下復制上述作品,只要這種復制不與該作品的正常利用相沖突,也不致不合理地損害作者的合法利益。

第9條給予成員國一種權力來削弱作者的專有復制權,準許“在某些特定情況下”復制作品。但給予它們的不是完全的自由。第10條(1)對于已合法地提供給公眾的作品,包括報紙上的文章和新聞搞要形式的期刊,準許進行引用,只要這種使用符合公平慣例,而且不超出這一目的所證明的合理限度。(2)本聯盟成員國的立法和本聯盟成員國之間已締結或將締結的專門協定,可以準許在出版物、廣播電視節目或錄音錄像制品中,以教學示例方法使用文學或藝術作品,只要這種使用符合公平慣例,而且不超出這一目的所證明的合理限度。(3)根據本條前兩款使用作品,應指明出處。如果該作品上署有作者姓名,應同時提及作者姓名。這一條涉及公約本身或國內法對作者利用其作品的專有權的限制,規定這些限制的目的在于滿足公眾對信息的迫切需求。第10條(1)所指的“引用”是指重復他人所說或所寫的話。這里,它是將他人的作品中一個或一個以上的段落納入自己的作品這一意義上使用的。換言之,引用是指復制某一作品的片斷,用來說明某一主題或為某一論點辯護,或用來描述或評論被引用的作品。第10條(2)是泛指在符合已經提到的兩個限制條件下以教學示例方法的使用。因此,可以有理由堅持認為,公約準許成員國國內法限制作者禁止將其作品納入教育廣播電視節目和錄音錄像制口的權利,只要這種使用始終符合公平慣例,而且不超出這一目的所證明的合理限度。

第10條之二(1)本聯盟成員國的立法可以準許在未就報刊轉載、播放或公開有線傳播保留權利的情況下,對報刊上登載的有關當前經濟、政治或宗教頭問題目的文章,以及廣播電視節目中播放的同類性質的作品,進行轉載、播放或上述傳播,但一律必須指明出處。(2)本聯盟成員國的立法可以規定在哪些條件下,準許為時事報道并在提供信息目的所證明的合理限度內,以攝影、攝影電影、播放或公開有線傳播的方式復制和向公從提供在事件發生過程中看到或聽到的文學或藝術作品。

第10條之二(1)對于文字和語言的新聞媒體都十分重要。1967年對它作了若干改動。1967年前的文本曾經規定,有關當前經濟、政治或者宗教問題的文章,在沒有明確保留權利的情況下,可以根據公約自由轉載。自從1967年修訂以后,關于是否轉載的問題就由成員國自行做也決定。這一改動,增強了對作者的保護,明顯是對版權保護限制的反限制,因為一度普遍適用的限制現在僅具有可選擇性。此外,考慮到技術革新,以現在傳播方式,這一條款的范圍不僅涉及報刊上登載的新聞文章,而且涉及到那些被播放的文章。也就是說,不僅報社可以使用這樣的作品,廣播組織也可以使用這種作品。

第17條 本公約的規定絕不影響本聯盟各成員國政府根據法律或規章,在該國主管當局認為有必要時,行使準許、控制或禁止任何作品或制品的流通、表演或展覽的權力。

這一條款它涉及政府采取必要措施來維護公共秩序的權力。因為,成員國的不受公約賦予作者的權利的影響。作者只能在不與公共秩序相沖突的情況下行使他們的權利。成員國的絕對的凌駕于作者個人的權利。作者的權利必須讓位于公共秩序。因此,這一條是賦予成員國某些控制權。

從上述的例外條款來看,我們不難從中發現:(1)賦予有關作品的作者的一種專有權,絕不會妨礙其他權利的行使。(2)準許本聯盟成員國報復非聯盟成員國。但這種報復僅準許對版權保護進行限制,而不準許完全拒絕給予保護。(3)成員國的不受公約賦予作者的權利的影響。國家公共秩序絕對的凌駕于作者的權利。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作為版權保護的國際條約法,其中的例外條款是協調作者專有權與其他權利人的權利,調節著作者個人利益和他人及社會公共利益的平衡,遏止權利無限擴張這一天然特性。權利保護和權利限制是法學上亙古不變的話題。因此,在保護權利人利益的時候,通過制度設計為權利設置邊界是法律的重要任務之一。

二、《伯爾尼公約》與《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中版權保護例外條款的比較

《伯爾尼公約》中,規定了版權保護的三類限制:(1)屬于公約明確規定不給予保護的范圍,如政治言論和訟訴過程中的言論、日常新聞或純屬報刊消息性質的社會新聞;(2)屬于對版權作品的合理使用,如對作者享有復制權的作品,只要符合合理使用的條件,在為達到目的的正當超大需要范圍內,可以從作品引用,包括也報刊提要的形式引用報紙期刊的文章;(3)是由法律規定行使權利的條件,如行使廣播權的條件以及音樂作品和歌詞作者行使錄音的條件。《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則在公約的基礎上對上述限制規定了三項條件:(1)這種限制或例外局限于一定特例中;(2)該例外應不與作品的正常利用沖突;(3)不會不合理地損害權利持有人的合法利益。

三、我國《著作權法》與《伯爾尼公約》中例外條款的差異

建立著作權法律制度是我國對外開放的總政策的一環。我國政府立法部門在起草《著作權法》的同時,就著手研究解決涉外著作權關系正常化的問題,故立法者一直十分重視有關國際公約和國際慣例。故因此我國《著作權法》與《伯爾尼公約》的立法原則和主要條款具有一致性。這一點也得了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的認可。盡管如此,我國《著作權法》與《伯爾尼公約》例外條款仍然存在著一些出入。

《著作權法》第22條第1款第4項規定:報刊、期刊、廣播電臺、電視臺刊登或其他報紙、期刊、廣播電臺、電視臺已經發表的社論、評論員文章屬于合理使用。該項涉及到新聞媒介彼此使用對方的作品的情況。《伯爾尼公約》中相應的條文是第10條之二第一款。誠如學者所言,它在兩方面超過了《伯爾尼公約》所允許的范圍。其一,涉及的作品超出政治、經濟和宗教范圍。其二,作者沒有以聲明排除他人的合理使用的機會。值得補充的是,《著作權法》在另一方面卻超過了《伯爾尼公約》的要求,因而更少地觸及他人的權利。《著作權法》明文限制合理使用的對象只能是社論和評論員的文章,然而這通常都是新聞機構自己的作品;而《伯爾尼公約》則沒有這么嚴格,它所允許使用的由其他新聞機構刊載或播放的“有關政治、經濟和宗教的作品”則不僅僅包括新聞單位自己的作品,也包括大量的其他投稿者的作品。

由此可見,我國現行著作權法雖然有許多地方不符合《伯爾尼公約》的精神,或者低于其要求的最低保護水準,但是也的確不少方面在保護水平上超過了公約的要求。

參考文獻:

[1]王清:“版權與有關權:限制與例外”,載《武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7月.

[2]參閱國家版權局:《著作權》1992年第2期,第11頁.

[3]鄭成思:《伯爾尼公約與我國著作權法的權利限制》,《法律科學》1992年第5期第50-54頁.

篇9

1文獻的概念及其分類

文獻是通過載體記錄的知識,載體是文字語言附著物,是物質形態。從古至今,載體有竹簡、紙張、磁帶、磁盤、光盤等。科技文獻是記錄、保存、交流和傳播科學知識和思想的一切著作的總稱。其分類包括:①一次文獻即原始文獻。②二次文獻。在一次文獻基礎上加工而成,常稱為“檢索工具”,如目錄、索引、摘要等。③三次文獻。通過檢索工具(二次文獻)收集原始資料(一次文獻),加工整理成的綜合性文獻資料,如綜述、述評、年評、指南等。④零次文獻。

未成文的口頭傳遞的信息,或手稿之類的資料,即還沒有傳播載體。

從上可以看出,綜述既不同于原始論文,不屬一次文獻,也不是論文的摘要、索引或書目,不屬二次文獻,而是一次文獻高度濃縮的產物,是把多篇相關文獻綜合加工而寫成的三次文獻。因此,綜述包容的信息量大、反映學術動態快,是獲取信息、促進科研、指導實際工作的有效途徑。

2文獻綜述的特點

綜述包括現狀綜述——成就性綜述、回顧性綜述——動態性綜述和專題爭鳴性綜述三種。其特點如下:①資料來源是拿別人的文章做自己的文章。②研究對象是文獻資料,不是人或動物。③內容涉及面廣,信息濃縮、精煉。④敘述性的表現手法,以事實為基礎,在充分占有資料的基礎上進行適當的評論。⑤引文多,有很強的參考性。

3撰寫文獻綜述的必要性與重要性

信息時代的特點如文獻數量多、增長快,內容分散,重復交叉,語種增加,知識老化加速,質量下降,時滯嚴重等,呼喚著護理綜述文章的出現,使其顯得非常必要。此外,綜述是知識再創造的研究(科研分為創造知識、修改知識、綜合利用知識),寫作綜述是科學研究的重要步驟,是促進護理學科發展、成熟,促進人才成長的重要環節。再則,綜述提供回溯檢索文獻線索等,以上說明文獻綜述的撰寫顯得非常重要。

4寫作步驟

4.1選題

①選取護理工作中急需研究、解決的問題。②選取位于學科前沿,有一定超前性,能反映新成果、新技術、新動向或矛盾焦點的問題。③選取自己熟悉或有一定研究基礎的題目。④選題要大小適度。⑤希望在雜志發表的綜述,應注意期刊的要求。總之,選題要實事求是,量力而行,掌握四個相符:與個人主觀條件相符、與自身客觀條件相符、與護理進展現實相符、與自己今后的研究方向相符。

4.2收集文獻資料

4.2.1對文獻數量和質量的要求:①數量要求。>40篇,有人提出初始收集資料最好>100篇。②質量要求。年代分析,文獻發表的年代越近越好,近3年最好,至多不超過5年;專業分析,資料來自本專業學術期刊、核心期刊的論著性文章;國別分析,資料來自本課題研究的先進國家、權威機構、有威望的專家;主題分析,引用資料的主題與自己的選題相同或相近。

4.2.2收集方法:①順查法。順年查找,由遠及近。②逆查法。由近及遠,從當前開始,倒查近3年或5年的文獻。③追溯法。又稱篇后文獻檢索法,是利用已發表綜述后的參考文獻進行追溯查找的方法。

4.2.3檢索工具:有目錄、索引、文摘等類型。①中文工具。《中文科技資料目錄》(醫藥衛生)、《國外科技資料目錄》(醫藥衛生)、《全國報刊索引》(自然科學技術)、《中國醫學文摘》和《國外醫學》等。②英文工具。美國《醫學索引》(IM)、荷蘭《醫學文摘》(EM)、美國《生物學文摘》(BA)、美國《化學文摘》(CA)等。③聯機與光盤。中國生物醫學光盤數據庫(CBMDISC)、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美國國立醫學圖書館聯機數據庫(MEDLINE)等。④網上檢索。中國生物醫學數據庫、美國國立醫學圖書館數據庫、中醫藥信息檢索系統網上數據庫等。

4.2.4檢索途徑:①題名途徑(主要按書名、刊名檢索)。②著者途徑(按作者姓名檢索)。③分類途徑(按文獻所屬學科類查)。中國圖書分類法規定,“R”是醫藥衛生,如R4為臨床醫學,R47為護理學,R248為中醫護理學,R5為內科學等。④主題途徑(按規范化術語即主題詞查)。

4.3整理加工文獻

①閱讀(瀏覽、粗讀、精讀;應確定優先閱讀的文獻)。②整理、分類、篩選。③綜合組織(可按主論點、分論點組織論證材料,確定論證方法,安排層次結構)。④擬定提綱,完成全文。

篇10

學生實習及管理等方面,進行深入具體的研究與實踐;緊緊抓住德育實踐改革、專業技能培養、實習實踐活動及學生第二課堂綜合實踐

活動的實施等重點內容,尋求突破,從而保證總體目標的順利實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核心能力,體現"以生為本"的教育思想,突出

高職護理學生的特色。

關鍵詞:德育 ; 護理;核心能力;培養 ; 研究;

一、課題的提出

隨著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我國提倡大力發展高等職業教育,高職護理教育作為教育部重點扶持和發展的專業,正面臨著機遇與挑戰,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存在著一些弊端。為解決這些弊端并且使高職護理教育既要突出護理專業的特點又要符合高等職業教育的要求,必須以當代職業教育理論為指導,將核心能力教育理論運用到高職護理教育中,從教育學的視角探索高職護理專業學生具體的核心能力,運用教育學的基本原理探討培養高職護理專業學生核心能力的途徑。

本課題立足于當前世界職業教育改革所依托的終身教育理念、核心能力教育理念、能力本位教育理念、人格本位教育理念和教學論、課程論的基本原理,從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入手,結合護理專業的特點,進行理論上的探索和實踐上的拓展。因此,本課題對高職護理教育專業的發展和學生個人的終身發展有著積極的意義。

二、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

1.通過對高職護理專業課的教學改革,探索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結構體系及方案。

2.通過對高職護理德育教育教學實踐、第二課堂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施,全面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

3.通過臨床實踐教學,探討提升高職護理學生職業能力的有效途徑與方法。

4.最后形成指導高職護理學生核心能力結構體系及培養方案,撰寫研究報告與理論著述,用于指導高職護理學生核心能力的培養。

三、課題的研究過程與方法

本課題研究經歷了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前期準備階段:時間為2011年6月——2011年8月

本階段確立了課題組成員,組建了課題組;認真查閱資料,了解國內外同類課題的研究狀況,進行理論學習和交流,達成共識。經研討搞好課題設計,寫好課題開題論證報告;制訂實施方案,在邀請專家論證后,進一步改善方案設計,完善開題報告。

本階段的主要研究方法為文獻法,調查法和比較法等。

第二階段,調查分析階段:時間為2011年8月——2012年1月

此調查分為兩個方面,一是針對在校所有高職護理專業學生的基本情況現狀調查,目的在于發現高職護理專業在培養學生核心能力方面存在的問題,探討相應對策。二是針對實習學生的核心能力需求的調查,目的在于了解學生在校期間核心能力培養情況,為學校培養學生核心能力提出合理化建議,以改進教育教學工作。此階段要對調查資料進行分析研究,依據分析結果,課題組制定具體實施內容,在實踐中進行探討研究,課題組成員還要撰寫出調查報告學術論文。

本階段的主要研究方法為文獻法、列表法和比較法等。

第三階段,具體實施階段:2012年2月——2012年6月

本階段分為“三塊”、“二步”、“一總結”進行:

所謂“三塊”即是德育教育教學、高職護理專業課教學和實習教育教學三方面同時針對各部門的研究內容,展開科研活動。

所謂“二步”、“一總結”即是“三塊”分別進行前兩步走,最后共同一起對研究進行探討總結。具體做法為:

第一步:

1.德育教育教學方面:

由學生處和德育教研室負責,通過訪談的方式,使學生、教師暢談對德育教育教學的認識;德育教育教學實施的最佳方式、途徑及效果的保持等,由參研人員匯總,做收集材料的基礎性工作。本處之所以采用訪談法,目的是減少學生、教師的受約束性,愿意談,真心說,有利于調查材料真實性的收集、分析和整理,并從問題需要出發,確立研究重點,制定實施方案和具體分工的計劃。

2.專業課教學方面:

由護理教研室負責,結合學生調查反應的問題,組織專業課教師訪談,了解教師對學生核心能力培養方面的意見和建議,從問題需要出發,確立研究重點,制定實施方案和具體分工的計劃。

3.實習教育教學方面:

由實習科和學校附屬醫院負責,組織實習教師和醫院臨床教師訪談,了解他們對學生核心能力培養方面的意見和建議,找準實踐依據,從問題需要出發,確立研究重點,制定實施方案和具體分工的計劃。

第二步:

1.德育教育教學方面:

依據實施方案和具體分工計劃,根據高職護理學生的實際情況,從課堂教學改革開始,在教學方式、教學評價機制、如何使學生認可教學內容等方面進行探索,并探索學校整體德育教育功能的發揮,增強課堂的教學效果。學生處開展和諧班級與和諧校園建設活動,從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角度出發,努力調動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活動中來,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創造條件。

2..專業課教學方面:

依據實施方案和具體分工計劃,根據高職護理學生的實際情況,從課堂教學改革開始,在教學方式、教學評價機制、如何使學生有效靈活地掌握教學內容等方面進行探索。并在教學中注意學生醫學人文素質的培養,職業意識的強化,縮短理論教學與臨床實踐的距離,使學生在將來的工作中能盡快進入角色。

3.實習教育教學方面:

依據實施方案和具體分工計劃,根據高職護理學生臨床實習的實際情況,和教授學生職業生涯及就業課的教師合作,進行信息反饋,使學生的核心能力培養更具有針對性。再有就是讓學生了解就業市場,請已經就業的和即將就業的學生回校“現身說法”,使學生對自己將來的就業方向明確,踏實學習,刻苦鉆研,提高自身的職業核心能力,立志在適應社會需求的基礎上去實現自身的價值。

“一總結”:

就是依據實施方案,教學、管理、實習和臨床醫院的課題組成員,圍繞課題的重點內容、研究目標,學生特點,在運用不同的方式和方法實施教育教學的同時,探討如何有效配合,發揮整體資源的優勢,進行課題的具體研究。此階段具體實施中采取邊研究、邊行動、邊調整、邊總結的方式。

本階段的研究主要采取了行動研究法、個案法、調查法、訪談法、經驗總結法。

第四階段:成果總結階段2012年6月—2012月12月

本階段分為“三步”進行:

第一步:對所搜集和整理的研究資料進行認真分析,得出研究結論,形成《衛生職業學院高職護理專業學生基本情況的調查報告》和《高職護理實習學生基本情況的調查報告》;撰寫有關教育教學的論文,進行教育教學內容改革的探討。

第二步:對課題具體實施及成效進行評估反饋,聘請專家學者指導研討,并撰寫相關的學術論文。

第三步:課題組全體人員對課題進行研討,撰寫并修改結題報告,向科研管理部門申請結題驗收。

本階段的主要研究方法為文獻法、分析法、座談法、統計法等。

四、研究的主要措施及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