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學檢驗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08 13:03:2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免疫學檢驗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免疫學檢驗論文

篇1

實驗教學用書為《臨床免疫學檢驗實驗指導》(電子版),是《臨床免疫學檢驗》(康熙雄主編)的配套教材。我們根據教學重點應該落實在實用性上,本著一切從實際出發的目的,盡量按照臨床免疫實驗室常用的技術操作方法來設計實驗課程。首先實驗內容要突出本學科的基本實驗技術;其次,從醫學檢驗學生的特點和大部分畢業生將來主要從事臨床檢驗和基礎研究工作的需求出發,把重點放在讓學生掌握基本理論、基本操作技術上;另外,根據免疫學技術已經廣泛應用于生物醫學科研領域中的特點,增加對培養學生的科研素質具有促進作用的實驗項目。綜合考慮這幾個方面,我們將實驗分為:(1)驗證性實驗,包括經典抗原抗體反應技術、免疫標記技術、免疫細胞的分離;免疫球蛋白的提取;血清補體活性的測定;(2)設計性實驗,包括ELISA法的建立;臨床相關實驗:包括間接熒光免疫法檢測抗核抗體;淋巴細胞亞群測定等。另外,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與發展,臨床實驗室不斷地向著自動化方向發展,全自動分析儀的操作在實驗教學中也是必不可少的。我們定期帶學生到醫院臨床實驗室見習,讓他們了解臨床免疫學檢驗動態及最新的檢驗儀器、檢測方法和發展趨勢。這樣不僅解決了教學實驗室儀器設備落后,資源不足的問題,同時也避免了實驗教學與臨床脫節的難題。

2精確分配實驗學時

《臨床免疫學檢驗》實驗課的教學目的在于加深學生理解相關的理論知識,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觀察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創新能力。我們根據本專業學生培養目標的要求,對整體教學內容進行考察和分配,每次實驗課安排在理論課之后,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最后確定本門課程的教學時數為9時,其中理論課54學時,實驗課45學時,理論課與實驗課的比例為1.2:1。

3增加實驗室儀器設備投入,充分利于臨床醫院的資源優勢

良好的實驗室與儀器設備條件是實驗教學的最基本保障。近年來隨著臨床免疫學科的不斷完善和免疫學技術的成熟,以及基因組和蛋白組學的發展,醫學的各個學科均與此學科發生廣泛的交叉和滲透。相應技術在臨床免疫學檢驗上的應用日益廣泛。因此,實驗教學要為學生掌握這些新技術打下堅實的基礎,才能使學生在畢業后的工作中得心應手。我們的實驗課充分利用舊有設備,同時也爭取了新的投入。近年來,實驗室增加了教學設備包括顯微鏡、離心機、自動酶標儀、洗板機、水平電泳儀、分光光度計等。另外,由于自動化的進程加快,很多高精尖的設備應用于臨床工作中。這些設備價格昂貴,教學實驗室無力購買。所以,我們充分利用各個教學醫院檢驗科的資源優勢,將部分實驗課和見習課設置于教學醫院的檢驗科,用臨床資源優勢來彌補實驗室設備的不足。

4采用靈活多樣的實驗教學方法

實驗課教師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主要有PBL教學模式(problembasedlearning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LBL教學模式(lecturebasedlearning以授課為基礎的學習)、討論式教學模式、自主學習模式等。對于設計性較強的實驗,我們運用了PBL教學模式,比如“ELISA檢測AFP方法的建立”,由教師提出與本次實驗內容相關的問題,學生圍繞問題進行思維、推理和分析,教師只是起導向作用,不直接回答學生問題,維持實驗小組向既定的教學目標進行。對于相對復雜的實驗內容采用LBL教學模式,如“免疫細胞的分離”等。對于相對簡單的實驗內容采用自主學習模式,比如“凝集反應”。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自學《臨床免疫學檢驗實驗指導》的內容,進行討論、交流,并完成實驗內容。在各種教學方法中加入討論式教學模式。針對實驗內容、實驗方法或實驗結果,在教師指導下,全班或小組成員圍繞某一中心問題各抒己見,發表自己的看法,通過師生間、學生間的多邊交流,相互探討,以求得真知。由于我們靈活運用多種多樣的教學模式,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實驗課變得生動有趣。同時,我們利用互聯網資源和多媒體技術將實驗變得形象。在實驗教學中,將實驗操作、實驗儀器拍攝成錄像進行播放。不僅能讓學生充分了解實驗原理、實驗步驟、實驗所用的儀器等,還能糾正學生不正確的操作,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5將科研融入實驗教學

教師隊伍科研能力的提高,對實驗教學有強大的推動作用。近年來,學校及醫院越來越重視科研能力的提高,各等級的科研項目數逐年增加。我們也嘗試將科研融入的臨床免疫實驗教學中。比如“ELISA檢測AFP方法的建立”就是我們教師自己正在研究課題的部分內容。實驗教學與科研的結合更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拓寬學生的視野,讓學生了解本學科發展的動態和前沿。

6建立完善的實驗考核機制

建立完善的實驗技能考核制度,全面考核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把實驗技能成績按一定比例納入總成績。加大了學生對實驗課的重視程度,促使學生在平時的實驗操作中掌握各類儀器設備的使用方法,并有意識的糾正錯誤的手法;在撰寫實驗報告時能認真思考,討論實驗成敗的原因,得出科學合理的結論。學生對實驗課的內容感到有興趣,并加以重視,實踐操作能力也得到提高。學生進入臨床實習階段后,也得到實習醫院指導教師的認可。當然,在兩輪的實驗教學中,我們也發現了一些問題。比如:(1)實驗資源的相對不足:在實驗課時我們一般將三名學生分為一組進行實驗,有的同學主動性不強,不能參與每一次實驗的操作,而是看同組的其他同學操作。我們應該加大實驗設備的投入,讓每個學生都能動起手來。(2)實驗內容不夠充實:免疫實驗總會有反應和等待的時間,在這段時間里學生總感覺無事可做。教師應該豐富實驗內容,比如增加多媒體動畫,提出問題讓學生討論等等來豐富實驗的內容,讓等待的時間增加趣味性和知識性。(3)教師應該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不要固步自封。臨床免疫學檢驗日新月異地發展,很多新技術、新方法應用到臨床工作中。教師也要多學習,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創新思維。

7結語

篇2

免疫學是生命科學和醫學中的前沿科學,免疫學發展水平是反映一個國家綜合科學實力及發展水平的指標之一[1]。從學科廣度上看,免疫學已滲透到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的許多領域,形成各分支學科和交叉學科,已成為醫科院校所開設課程中的一門重要基礎課[2]。為了提供更為有效的免疫學教學,結合我院設有臨床醫學、檢驗、藥學、影像等多個不同專業教學的現狀,對實現不同層次免疫學優質教學的策略作以初步探討。

1  不同層次免疫學優質教學的心理學理論基礎

   

心理教育是學校教育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也是現代化教育的重要標志之一。我國古代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提出育人要“深其深,淺其淺,益其益,尊其尊”,即主張“因材施教,因人而異”; 美國學者卡羅爾認為“如果提供足夠的時間(或是學習機會),再具備合適的學習材料和教學環境,那么,幾乎所有的學生都有可能達到既定的目標”。醫學免疫學這門課程基本在大學二年級開設,這時學生的學習狀況與高中階段有顯著不同[3]:①自發性學習;②自我導向的學習;③對學習的題目已有不同程度的經驗;④視實際需要發展出相應的情境學習;⑤以任務目的,或解決問題為取向的學習;⑥強烈的成長與發展動機。臨床、檢驗、藥學或是影像專業的學生,因其來源不同、現有認識水平不同、將來的去向不同各自具有不同的特點。因此,教師應了解不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是不同層次的學習者,對同一問題,不同專業的學生可能有不同答案,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正是這種分層次教學思想的具體體現。在實現免疫學優質教學之前,應首先了解不同層次學生的認知階段及其學習特性。

2  建立不同層次免疫學優質教學的原則

   

免疫學是一門科學性、系統性非常強的學科,其內在的知識結構及嚴密體系,決定了免疫學教學必須遵循一定規律。要解決不同層次學生免疫學基礎差異大的問題,更有效地執行優質教學,有以下幾個原則需要把握。

2.1  建立有效率的教學模式  在免疫學知識鏈條中,不掌握前面的知識,就難以接受后面的知識。因此,在有限的授課過程中,全新的內容須花費較多的時間,而已經學習過的知識則可以用較簡單的方式進行討論。教育理論研究中有學者提出“80/20法則”,即教師用8成的時間教學,2成的時間發問,而發問的8成問題應容易回答;而且,在這種教學問答中,由一名學生提出問題,轉為要求其它學生回答,可以提高參與度。實際教學時,教師根據具體情況,決定不同難易程度問題的比例。

   

另一方面,教師與學生需要對教學目的達成共識,彼此尊重相互信任;同時,在教學中引進激勵機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求知欲、好奇心、責任感、上進心,導通阻滯點、創設成功機會,激發學生產生向上的動機和行為,才能使學生全力參與教學活動,提高教學效率。

2.2  分層互動模式  “分層互動”的教學模式,實際上是一種課堂教學的策略。首先,教師要通過調查和觀察,掌握各個專業學生的學習狀況、知識水平、特長愛好及社會環境,將學生按各自特點分組,形成一個個學習群體。利用小組合作學習和成員之間的互幫互學形式,充分發揮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互動、激勵,為每個學生創造整體發展的機會。特別是學生間的人際互動,充分利用了學生層次的差異性與合作意識,形成有利于每個成員協調發展的集體力量。以我校前沿課程——免疫學為例:在講授細胞因子與黏附因子時,由于這部分內容更新較快,有許多前沿性的進展以及廣闊的臨床應用前景,因此老師使用了這種的“分層互動、自主學習、合作探討”的教學方法。在具體講授了細胞因子與黏附分子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機制之后,即讓學生尋找其中自己感興趣的前沿點,然后自己查閱大量資料,經整理為體系后,讓學生在大家面前將自己深究的知識點進行一個綜述性的表達。陳述后,聽講的同學提出問題,主講人回答或大家一起探討。對于旨在介紹前沿科學的學科而言,這種教學方式在鼓勵學生尋找個人興趣點的基礎上,不僅培養了學生收集、篩選和整理資料的能力,還培養了學生的表達能力,而且在等量的時間內,集眾人之力使大家獲得了更多的信息和知識量,對本學科的前沿研究有了更多的了解,開拓了學生們的視野[4]。

2.3  講究授課語言藝術  教師課堂教學成功與否,其標志之一即看其授課藝術。以傾聽及溝通的語言吸引學生興趣,以探索的語氣引導學生,說話要風趣、幽默,善于組織課堂教學,創設愉快的學習氣氛,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教學質量。例如, 將免疫的三大功能(免疫防御、免疫自穩、免疫監視) 分別比喻為邊防軍、清潔工、人民警察;整個體液免疫過程如同邊防軍在進行軍事作戰, 那么在講授“免疫活性細胞”、“處理、遞呈抗原”等知識時就容易理解了。教師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加以進一步深入提問:①彈跳法:將一名學生的問題交給其它學生回答。②開放式:以開放式的問題,吸引學生提出其它可能的答案。③課后思考:可留出一些待課后解決的問題,調動學生查閱文獻、尋找答案的積極性。雖然激發學習興趣并非朝夕之間便可達到的,但只要我們能正視學生的實際,從各個學生的特點出發,積極探索教學方法,努力發掘有利因素,就能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2.4  結合計算機實施優質教學  計算機制作多媒體授課,使教師能夠設計出既適合各類學生,又方便學生自主選擇的教學內容、教學目標、訓練材料及考評資料等素材。學生能利用網絡進行循序漸進的分層學習,每達到一個目標就自動進入下一個知識模塊。由于計算機數據庫儲存了大量的教學信息,不同層次的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選擇教學進度,都能得到相應提高。此外,互聯網以其大容量存儲的豐富性、高速傳輸的便捷性、人機交互的操作性和超時空交流的共享性等特點使免疫學教學能更為有效的獲取大量信息和文獻資料,加強優質教學的施行[58]。

2.5  定向培養目標模式  按照學生的畢業去向分層教學。正確定位后,以學生的基礎和發展為依據,分成不同層次,同一門課程教學的目標和知識的難度有區別。譬如,對臨床醫學專業的學生,安排一定時間到醫院見習,進行結合臨床的教學,這種理論和臨床相結合的免疫學教學模式能夠培養學生針對問題思考實際解決方案、將處理個別問題的經驗推廣到處理其它相關問題的能力,因而具有十分重要的實際應用價值。

2.6  以身作則  免疫學優質教學除了傳授知識與技能外,還應重視學生的行為改變。教師只有發展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顯示出高漲的教學熱情,注重與學生的互動,積極溝通、關心無偏見,以身作則,這樣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專業知識和行為品格,實現優質教學的最終目的。

3  免疫學優質教學的分層評估

   

分層評估是免疫學優質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在完成免疫學優質教學前,教師應作出明確的評估體系,包括教學內容是否完整、建立具體的教學標準、確定適當的教學方針。根據學生知識水平和學習能力的差異,分成不同的層次,確定不同的教學目標,運用恰當的教學策略,輔以不同的訓練和輔導,作出具有教育意義的評估,這種教育性評估能衡量知識、態度及技能三項是否存在有待改善之處。評估需根據審慎觀察學生的表現,收集、分析準確的教學數據,做后期整合分析。通過教學后對學生的評估,再指導學生進一步收集資料、閱讀相關書籍或進行相對應的實踐訓練。

   

我們總結了三個專業(檢驗、藥學和臨床醫學)6個組(3個對照組,3個優質教學組,共300人)的研究結果,我們發現:優質教學組學生科研思維、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強于對照組, 表現在期末理論課考試時,對有關涉及科研思維的分析題的平均得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同時,優質教學組學生共撰寫研究論文5篇(還有3篇正在撰寫中),綜述15篇。對照組學生按常規進行教學,沒有撰寫研究論文。這一結果表明,通過優質教學的思維理論培訓和親身實踐,可顯著提高學生的科研思維與綜合實踐能力。

4  結論

   

優質教學是依據素質教育的要求,面向全體學生、承認學生差異、改變統一的教學模式、因材施教,為培養多規格、多層次的人才打基礎而采取的必要措施,它不但尊重學生個性,而且開發不同層次學生的心理潛能,使每個學生都能在全面了解自己的基礎上明確努力目標,促進所有學生發展。

   

值得一提的是,不同層次的免疫學優質教學還對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不能再“拿一個教案用到底”,而要精心設計課堂教學活動,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選擇恰當的方法和手段,了解學生的實際需求,關心他們的進步,改革課堂教學模式,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創造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形成成功的激勵機制,確保每一個學生都有所進步。教師經過這樣教導學生的過程,也可以教學相長、共同進步。

【參考文獻】

 

1 陳慰峰.免疫學在生命科學和醫學發展中的作用 [j].上海免疫學雜志,2002;22(2):7378.

2 金伯泉,朱 勇,張新海 et al. 碩士研究生《醫學免疫學》教學初探 [j]. 中國免疫學雜志,2000;16(8):452453.

3 patel k m, moxham b j. attitudes of professional anatomists to curricular change [j]. clin anat, 2005; 21(11):2122.

4 沈哲旎. 中國高等醫學教學改革中新現問題之探討 [j].中國醫學理論與實踐,2005;15(9):13061308.

5 nyssen m. internet and nuclearmedcine [j]. computerized medical imaging graphics, 2001;25(2):201205.

篇3

傳統的教學觀念指導下的教學模式就是灌輸式教學,教師滔滔不絕地講,學生知識的獲得全憑教師的一張嘴,課堂氣氛不活躍,在知識面前出現萬馬齊喑的局面并不罕見[2]。對于開設的實驗課,也是講得多、講得細,學生參加實驗盲目,之前往往不預習,只按教師安排的操作程序就行了,完全處于被動地位。一些學生應付差事,不求甚解,嚴重限制動手能力的提高。根據《獸醫免疫學》的課程特點和大綱學習要求,著眼于培養21世紀高素質人才的需要,我們在教學中對實驗教學改革等方面進行探討。

一、采用創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改革方法

要想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首要條件是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對實驗課產生興趣,調動學生對實驗課的積極性。當今生命科學迅猛發展,新的理論和技術不斷問世,要保持學生探究生命科學知識的興趣和積極性就顯得尤為重要,只有學生具有實驗積極性和對實驗的興趣,才能讓他們強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在實驗中得到滿足,讓學生敏銳的洞察力和豐富的想象力在實驗課上得到發揮,創新能力才能得到極大提高。在探索實驗教學的改革中發現,在注重學生掌握免疫學基本實驗技能的同時要不斷更新實驗教學模式,開展多種形式的實驗教學,才能使學生探索生物科學的熱情和興趣始終得到保持。于是,我采取了以下幾項具體措施。

(一)在保持基礎性實驗的同時,加強設計性和綜合性實驗。如對2014級的學生開設了免疫學綜合性實驗,我們將學生分成團隊形式,一個團隊3-4人,有一個團隊負責人,每個綜合性實驗布置下來,由負責人將團隊成員進行分工,每人都要進行查資料查詢,通過資料查詢使學生了解實驗背景知識,建立文獻庫,然后根據所查資料寫出相應的實驗方案,最后匯總。因為每個人查閱的資料不一樣,思考角度不一樣,所以寫出來的實驗方案各異,但是團隊負責人會召集匯總,大家共同商量總結出一套適宜可行的實驗方案。如多克隆抗體的制備技術,具有綜合性、應用性和擴展性。從免疫動物的選擇、抗原的制備、免疫途徑的確定和免疫間隔時間的長短都是學生經過不同討論和設計而得到的。在這個過程中,每個團隊的學生都根據自己所查資料闡述想法,并用自己的文獻作為依據,通過討論,協商確定出符合具體實際條件的最佳方案,并以此開展實驗。這個綜合性實驗由于歷時長,有助于培養學生團結協作認真負責的團隊精神。設計性、綜合性實驗培養了學生全面考慮問題的能力、耐心細致的工作態度,同時加深了學生對免疫學領域最新科技動向及成果對現代工程技術現狀的了解。通過類似綜合性實驗,學生普遍反映,以前零散的感性認識經過這些設計性、綜合性實驗的錘煉后都融合起來了。有些實驗由于實驗室條件的限制,不能開展,但這并不影響我們對學生做實驗的訓練,我們采取了設計模擬實驗的創新模式。比如,單克隆抗體的制備實驗,因為涉及細胞培養、動物的免疫和雜交瘤細胞的融合等過程,所需要的實驗條件和儀器設備很高,但是一個綜合性實驗。我們讓學生通過上網看視頻,查閱文獻等,模擬設計出實驗方案,每個人都有,這樣雖然沒有經歷實驗,但實驗設計過程讓學生長了見識,知曉了實驗全流程。課程實踐表明,設計性綜合大實驗的開設,從籌劃、設計、思考、查閱資料和觀測實驗結果等諸多方面,學生實驗能力都大大提高,對他們今后的畢業設計或參加工作及從事科研都大有裨益。

(二)為了激發學生對實驗的興趣,強化主動性,我們特意設計場景實驗,引入具體的免疫學臨床病例進行教學,讓學生扮演檢測人員,可取得滿意的效果。如在凝集試驗中,我們可以讓學生作為政府檢疫部門的檢疫工作人員,任務是對某大型奶牛場進行布氏桿菌病的免疫快速檢測,篩選出陽性病例進行淘汰。讓學生先行查閱資料,從資料篩選出快速檢測方法,同時給學生介紹奶牛的布氏桿菌病的臨床檢測方法和注意事項,通過這個案例使學生不僅學以致用,學到免疫學實驗的方法,而且讓學生學到獸醫專業的其他知識,同時樹立專業思想,使學生的興趣得到極大滿足。

二、實驗課考試模式的改變促進學生充分發揮創新性思維

篇4

引文的概念來原于著作活動。科技論文的引文統計分析和評價,是選擇和利用醫學科技文獻為醫、教、 研服務的重要手段和研究課題。  

 

作者選擇《中華內科雜志》為統計分析對象。該刊是我面內科領域最主要的國家級醫學刊物,其載文反殃國內內科領域技術、學術和科研的現狀和趨勢。據不完全統計,與該刊有關的國外期刊有536種,國內期刊有90余種,因而利于進行引文分折。本文就該刊1984?1898年共5卷60期中發表的666篇論文所附引文5639篇分別按語種,種類、被引次數統計分析如下:

 

一、引文平均值   666篇論文中引文最少5篇,最多35篇,平均每篇引文8.46篇?

 

二、引文語種  5639篇引文中中文1209篇,英文4329篇,日文98篇,其他外文3篇,依次占總引文量的21.43%, 76.76%、1.76%和0.05%。

 

三,引文類型  中文引文期刊1209篇,圖書156篇,特種文獻46篇,依次占總數的79.23%、10.22% 和 10.55%。

 

四、引文期刊分析(1)英文引文期刊:666篇論文中英文引文4329篇、其中英文圖書和特種文獻引用283次,占英文總引文次數的6.54;英文期刊被引40次,占98.46%,被引數大于50次的15種,以引用次數多少依次為新英格蘭醫學、美國醫學、柳卟刀、美國心臟病學、循環、胃腸病、英國醫學、英國心臟、血液、內科學紀事、癌癥、胃腸道、英國血液學,英國心臟病學、臨床研究等雜志。(2)中文引文期刊:666篇論文中期刊引文1209篇,中文引文源期刊71種,引用次數16次以上11種,占引文源期刊18.31%;被引用774次,達總引文量64.02%。這11種期刊按被引次數多少依次是中華內科、中華血液學、中華消化學、中華結核和呼吸系疾病、中華醫學、中華醫學檢驗、實用內科、中華心血管病、中華傳染病、國外醫學、中華微生物與免疫學等雜志。

 

五、中文英文引文的時間分布  1988年中文引文共275篇,前后時間跨度27年;英文引文802篇,前后時間跨度為43年。

 

從上述資料課件,引文的平均值為8.46篇,而國內自然科學主要學科期刊論文平均引文量為8.86篇,水準近似。從引文語種分析,我國內科工作者主要以英文為工具,吸收本專業新知識和技術。這表明必須掌握英文,否則本專業75%以上信息就無法得到。

 

科技期刊具有真實性、針對性、有效性和時間性強的特點。上述結果表明,引文類型以期刊最多,在英文和中文引文中分別占93.46%和79.23%,因而是吸收內科情報的主要渠道。按布拉德福法定律分析,我國內科領域主要利用新英格蘭醫學雜志等15種英文和中華內科雜志等11種中文期刊,這些期刊可作為內科專業的核心期刊。

 

隨著現代科技迅速發展,文獻老化加快。本文資料顯示中文期刊為7年,英文期刊為11年。英文文獻壽命較中文文獻壽命幾乎長1倍。表明我國內科學 術水平與國外同類專業還有差距,故應大力加強外文資料的捜集,加工和報道工作。

篇5

轉化檢驗醫學的發展特點和創新型國家戰略為我們鮮明地指明了檢驗醫學人才“厚基礎,寬口徑,臨床知識和專業技術扎實,實踐和創新能力并舉”的具有全球視野的高素質復合型專業人才的育人目標。這就要求在知識結構上,不再滿足化學、生物學、信息學、物理學(檢驗儀器學)、醫學(基礎醫學、臨床醫學、預防醫學)等幾大類學科,還要兼納材料學、生物信息學、計算機生物學和預測醫學等新興和實用學科;在能力要求上,除了學習能力、信息獲取能力、科學研究能力、專業技術能力外,還要具備更高要求的外語能力(包括專業英語)和創新創業能力。

二、轉化檢驗醫學教育的探索與實踐

(一)優化課程體系,強化轉化檢驗醫學的基本技能和特色技能培養。

結合學分制改革特點和要求,以精簡理論課程、增加實驗課程為主線,突出轉化檢驗醫學基本技能培養和技術特長培養相結合的原則,多次修訂教學計劃,優化課程體系。修訂后的教學計劃公共課和專業基礎課程學分/總學分比例逐步下降(公共基礎課學分比從原來的20.0%下降到18.4%;專業基礎課學分比從原來的38.2%下降到25.4%);專業限選課和任意選修課程學分/總學分比例大幅度增加(專業限選課學分比從原來的0學分增加到4.5%最后到12.6%;任意選修課學分比從原來的0學分增加到5.8%);各類型課程實驗課學時數/該課程總學時比例逐步增加(專業基礎課實驗課比例從31.5%增加到32.7%;專業課程實驗課比例分別從43.2%增加到47.3%),實踐教學環節總學分/總學分比例逐步增加(從原來20.9%增加到39.2%)。同時,為使學生在學有余力情況下,強化轉化檢驗醫學的技術訓練,我們開設了醫學檢驗專業英語、文獻檢索等限定性選修課,面對醫學檢驗技術領域的不斷拓展和醫學實驗室儀器設備自動化程度的不斷提高,我們又陸續增設了生化實驗技術、分子生物學檢驗技術(在全國率先開設)、輸血與輸血技術必修課程和外周血細胞形態學檢查技術、臨床基礎檢驗儀器學等限制性選修課程。

(二)開設“名師課堂”,拓展學生知識領域和視野。

為拓展學生知識領域和視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我們邀請國內外醫學檢驗界著名教授、專家、企業家等名人名家,開設“名師課堂”系列公開課。通過名人名家們的豐富的學識閱歷和創新創業實踐,解析國內外最新進展,點評本專業發展趨勢,言傳身教啟發學生創新思維,激發學生科學研究的興趣。

(三)打造精品課程,集成優質課程群。

在轉化檢驗醫學教育的思考與實踐中,我們始終將課程建設作為提高教學質量和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一項核心內容,經過“十五”、“十一五”和“十二五”建設,我們已經把轉化檢驗醫學主干課程建成了各級精品課程,其中分子生物學檢驗技術、免疫學與免疫學檢驗為國家級精品課程(目前,全國高校醫學檢驗專業課國家級精品課程共7門,我院占了2門);生物化學、臨床微生物學及微生物學檢驗為省級精品課程;臨床生物化學和生物化學檢驗、臨床血液學檢驗為市級精品課程。此外,我們在注重精品課程建設的同時,還加強了其他相關課程的建設,集成了轉化醫學檢驗人才培養的優質課程群。

三、實踐成效

(一)人才培養模式得到充分認可。

轉化檢驗醫學人才培養模式的實施取得了很好的示范效應,受到國內外高校的廣泛關注。在全國醫學檢驗專業校際協作會議和檢驗醫學國際論壇上圍繞該人才培養模式做了主題報告,得到兄弟院校的廣泛認可。上海交通大學、重慶醫科大學、南京醫科大學、天津醫科大學、北華大學、中南大學等十余所高校來我校交流取經,探討醫學檢驗的人才培養和發展模式。

(二)專業影響力得到廣泛提升。

近年來,先后承辦了檢驗醫學國際論壇、國際遺傳學和轉化醫學學術研討會、國際線粒體生物醫學高峰論壇等國際會議。學生與國際頂級專家的交流互動,增長見識,開闊眼界,專業水平受到了與會專家的贊賞。通過不斷地積累,2012年,醫學檢驗專業被推薦為國家“綜合改革試點專業”。中國信息情報專家邱均平在《中國大學及學科專業評價報告(2010-2011)》中根據辦學資源、教學水平、科學研究及學校聲譽等對全國醫學檢驗專業進行了排名,我校位居前5%,排名第四,僅次于北京大學、重慶醫科大學及上海交通大學。

(三)學生科研、創業能力得到提高。

近五年參與創新研究的學生人數顯著增加,和前五年相比平均增幅達80.75%;取得了“挑戰杯”國家級比賽的三等獎2項、省級特等獎1項及一、二、三等獎18項等優異成績,生命科學競賽成績連續三屆全省領先,本科生發表SCI論文、國內核心期刊論文數比前五年增加35.71%(近五年共發表57篇),獲得省新苗計劃立項數是前五年的10倍(近五年共立項163項)。

(四)學生考研考博率與年俱增,考取的院校層次提升。

我院學生近幾年考研考博率顯著增加,考取211大學如北京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知名高校的碩士、博士生人數顯著增加。此外,也有不少學生進入國外知名大學進行深造,如檢驗專業本科畢業生方風琴現已在美國斯坦福大學攻讀博士學位。

(五)學生就業核心競爭力得到提升。

篇6

論文關鍵詞:職業教育;社會需求;就業

我國中職教育自20世紀80年代興起后便不斷發展,目前已經形成了頗具規模的系統工程,培養了一大批適應社會經濟發展需求的技術人才。在新的經濟形勢下,社會的需求對中等職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中職教育要不斷完善、不斷發展,才能滿足社會需求。

職業教育是指使受教育者獲得某種職業或生產勞動所需要的職業知識、技能和職業道德的教育。職業教育的本質要求職業教育在培養社會需求的職業人才的同時,一定要牢牢把握社會需求的命脈,按照社會需求來培養人才。中職檢驗教育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技術技能培養,是中職檢驗教育的關鍵環節。它直接關系到中職檢驗教育的質量;關系到中職檢驗教育畢業生是否能被社會接納,同時也直接關系到畢業生的就業。

一、社會對中職檢驗專業人才的要求

為了進一步了解用人單位對中職檢驗專業學生的要求,我們在大連市進行了相關的社會調查,調查對象包括三十余家各級各類醫院(三級甲等醫院、二級甲等醫院以及社區醫院、縣鎮醫院等)和十余家各類生物制品、生物制藥企業。匯總調查結果如下:

1.醫院對中職檢驗專業學生就業的要求是:(1)必須持有國家醫學檢驗人員的上崗資格證。(2)具有獨立完成相關的檢驗工作能力。(3)能夠很好地與人交流溝通,具有協作能力。

2.生物制品、生物制藥企業對中職檢驗專業畢業生的要求是:(1)具有扎實的專業理論與較饅的專業技能。(2)能夠很好地與人交流溝通,具有協作能力。

從以上的調查結果中不難看出,所有的用人單位都要求中職檢驗專業畢業生要具備扎實的專業理論、熟練的專業技術技能和較好的人際交流能力,同時還要具有團結協作精神。也就是說要具備專業能力和專業素質。這是社會發展對中職檢驗教育的要求、是就業形勢的要求,也是中職檢驗專業教育教學的目標。因此,中職檢驗專業教育教學全過程,都要緊緊地扣住這一主題。

二、檢驗專業學生技能培養與就業對策

根據社會需求調整教學計劃,培養社會需要的檢驗人員是新時期教學改革的重要任務,也是提高檢驗專業畢業生就業率的需要。要經過有效的中職檢驗的教育,將“普通人”打造成能夠滿足社會需求的專業人才,并使其很快地融入到社會中,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人手。

(一)按照《檢驗專業資格考試大綱》調整教學大綱

《檢驗人員資格考試大綱》根據醫學檢驗實際的要求,規定了檢驗人員必須具備的能力,是檢驗人員的上崗的資格,因此中職檢驗專業的畢業生應該具備大綱中的各項條件,達到各項標準。這是專業教學必須緊緊圍繞的主題。為了使教學密切結合《檢驗人員資格考試大綱》,要在認真研究分析上崗資格考試大綱的基礎上,制定各門專業課的實施性教學大綱,并有的放矢地進行教學,使專業的理論教學、實踐教學始終貫穿《檢驗人員資格考試大綱》的主線。要切實做到教學與臨床檢驗工作緊密結合,以利于學生檢驗能力的培養,符合用人單位的需求,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實施項目教學,提升專業技術技能

項目教學法是一種教和學的模式,是師生通過共同完成一個完整的項目而進行的教學活動。在這種教學過程中采用實踐小組的方法,為完成一項工作展開分析,運用已經學過的知識、學習新的知識;運用已經掌握了的技能,獲得新的技能。通過實踐小組成員的共同努力,團隊協作,在接近實際工作的環境下完成此項工作。教師是實踐小組的一分子,起到引導、啟發、鼓勵學生積極思索的作用。使學生運用過去已知的知識和技能,通過教學項目的分析、發掘要掌握的知識和技能。通過學習和訓練,在完成上崗資格項目的過程中掌握知識,增強技能。

醫學檢驗是實踐性很強的專業,各個學科又有交叉。通過項目教學可以將不同的學科有機地聯系在一起,使學生通過對項目的完成,真正獲得知識與技術,不斷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而不是停留在被動的記憶過程中。

1.檢驗專業項目教學的實例。項目的選擇是依據檢驗專業上崗資格考試大綱和臨床實際確定的。

項目:血液白細胞分類計數。

(1)設置情景:創設學生學習血液自細胞分類計數與現實工作基本相接近的情景環境——臨床血細胞分類計數的工作情景,把學生引入到解決現實問題的情景中。(2)教師示范:教師要對血液白細胞分類計數實驗的全部過程進行示范操作,并將結果一一展示給學生。(3)獨立探索:讓學生獨立思考,消化示范教學項目中待解決要點,為練習完成教學項目打下基礎。1)待學習的知識:各類自細胞(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嗜堿性粒細胞、單核細胞、淋巴細胞)、血小板的正常形態。2)待學習的技能:血涂片的制備、白細胞分類計數器的使用。3)運用過去的知識:血液的組成、紅細胞的形態等。4)運用過去掌握的技能:溶液(生理鹽水)的配制;血紅蛋白吸管、顯微鏡的使用;末梢采血技術等。(4)協作學習:開展小組交流、討論,組員分工協作,共同完成工程項目。(5)項目完成標準:掌握各類白細胞的形態特征,完成標本白細胞的計數、血液白細胞分類計數項目。(6)學習評價:學生學習的效果直接由完成工程項目的情況來衡量,包括教師評價、學習小組評價和自我評價三部分。教師要總結各種血細胞的特征及其各血細胞之間的區別和項目進行中的注意事項,并給予真實的評價。

2項目教學優于傳統教學的具體體現。(1)完成一項工作,達到實際應用的教學目的。(2)運用已學習的知識與技能并教學項目的實施中得到鞏固、提升。(3)學習新的知識與技能,并明確這些知識與技能的應用所在。(4)積極地進行分析和思考,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5)增強學生的信心,通過項目的完成使學生獲得成就感,從而促進學生主動學習。(6)加強了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交流,促進人際交流的能力,提升團隊協作能力。

項目教學法融合了當前的三大教學法的特點,即探究教學法、任務驅動教學法和案例教學法,整合了相關專業崗位群所需的知識和技能。這種教學方法旨在使學生融人任務完成的過程中,讓學生積極地學習、自主地進行知識的建構,以學生知識的生成和能力的培養為最高成就目標。

(三)實行基礎課與專業課的對接,實施全程職業教育

在檢驗專業的教學中,一提到專業技能的培養,人們就會想到專業課的教學。但仔細分析檢驗專業技術技能的構成,就會發現,專業技能的培養與基礎教學過程密不可分。醫學檢驗的技術技能可以分為兩部分:即基本技術技能和專業技術技能。基本技術技能是醫學檢驗人員工作的基礎,專業技術技能是檢驗人員基本素養的體現,專業技術技能的建立依賴于基本技術技能的支持。因此,基礎課教學過程在檢驗專業職業技術技能的培養過程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例如,在生化檢驗的蛋白電泳分析中,試劑的配制、玻璃器材的使用、蛋白質的性質、蛋白質的分析、結果分析等等諸多方面都是以無機化學、有機化學和分析化學的基本理論和實驗基本技術技能為基礎的。在教學實踐中要以這些基礎課的基本知識為指導,運用這些基礎課程的基本技術技能如分析天平的使用、摩爾濃度的配制、常用儀器的使用等基本技能來完成檢驗工作。教學實踐表明,如果沒有這些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的支撐,學生很難獨立圓滿地完成蛋白電泳的分析。

1.實現基礎課與專業課的無縫對接。課程對接是根據臨床檢驗工作對檢驗人員的要求(《檢驗人員上崗資格考試大綱》),制定出專業課教學的理論重點和技術技能;根據專業課教學的理論重點和技術技能確定基礎課教學的理論重點和技術技能。“知識、技能、共同生活知識和生存知識是同一個現實的四個密切相關的方面。”經過課程對接,使所有的教學過程都緊緊圍繞著檢驗專業的工作實際來進行,學生學習的知識、掌握的技能都緊扣職業的主題。

2_從整體上完成項目教學。檢驗專業的教學同樣需要從整體上完成項目教學。例如,生化檢驗、免疫學檢驗、臨床檢驗、微生物檢驗所需的摩爾濃度,微生物學檢驗、免疫學檢驗、寄生蟲檢驗所需的百分濃度,微生物學檢驗、免疫學檢驗所需的比例濃度,以及這些濃度的相關的實驗技能包括移液管的使用、溶液的配制等都是無機化學課程關于濃度內容授課的重點,學生能熟練這些濃度的計算、熟練配制相關的溶液、熟練使用相關的容器與量器是專業課對該基礎課的要求。具備這樣技能的學生,在專業課學習時,是應用這些技能,而不是重新復習和訓練這些知識和技能。

篇7

實驗方案包括實驗題目、實驗的理論依據、實驗的基礎要求、詳細的實驗步驟、可能遇到的困難及解決方案、預期的實驗結果、老師的評審意見。實驗方案經老師討論批準后,學生按實驗方案所需的材料、試劑和儀器等用品申請單,主管教學老師審批簽字后,交實驗帶教老師購買,領取實驗用品后按照實驗方案開始實施實驗,對實驗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時調整,小組內討論,必要時請老師幫助解決。認真做好原始數據的記錄,對實驗結果進行統計分析,最后完成實驗報告。

在專業課的自主設計性實驗中,我們綜合細胞生物學、遺傳學、生物化學等系統理論基礎,利用組織細胞培養技術、形態學技術、生物化學檢驗技術、分子生物學技術,結合臨床檢驗基礎、臨床血液學檢驗、臨床免疫學檢驗及臨床微生物學檢驗等其他醫學檢驗專業課的知識,設計實驗方案,遵循“科學性、自主創新性、可行性、實用性”的原則,設計了一系列實驗,如人外周血淋巴細胞的培養及染色體G-顯帶制備方法、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21影響因素、烯霉毒素誘導卵巢癌細胞凋亡的實驗研究、新生豆芽中酶含量的測定、洗滌劑中磷含量的測定、維生素C及抗生素對血液及尿液生化物質測定的干擾、竹纖維物品抑菌作用、林蛙油對肝纖維化的影響的組化免疫,這些自主設計性實驗無論是在臨床檢驗工作中還是在醫學科學研究中都是一些基礎實驗,同時也貼近生活,富有意義。自主設計實驗不僅激發了我們主動參與實驗的熱情,培養創新意識,提高動手操作和獨立思考的能力,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踐中,融會貫通,而且通過小組內成員的團結協作、相互配合,培養了團隊意識,增強了醫學檢驗專業學生的責任感和主人翁意識,在整個實驗過程中,小組內的每個成員都努力完成自己的任務,這一點對于我們今后的學習工作有著重要的意義。

在自主設計性試驗中,我們充分利用已掌握的知識和技能對自己感興趣的題目自主設計,親自動手,從平時被動地按照實驗指導機械地完成實驗操作轉變為主動設計實施實驗,最終得到實驗結果,分享實驗成功的喜悅。同時我們將實驗結果發論文形式報告并向雜志投稿,有的一個實驗小組發表了4篇文章。我們小組在自主設計性實驗中,選擇了“人外周血淋巴細胞的培養及染色體G-顯帶制備方法”這個題目,確定了實驗題目后,我們通過查閱文獻資料,初步擬定了實驗方案,經指導老師的審閱和修改后,進一步完善實驗方案。這個實驗主要利用細胞培養技術和形態學技術,而且所需的實驗器材與試劑、儀器設備實驗室都能夠提供。染色體顯帶技術在臨床中對于遺傳性疾病和惡性血液病的診斷舉足輕重,臨床上已用于疾病的診斷、分型、治療方案的選擇,在預后判斷和微小殘留病灶的檢測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然而在遺傳學和臨床血液學檢驗實驗課中卻沒有安排這一實驗,所以我們選擇本實驗來補充我們檢驗專業的基礎技能實驗。在充分完成實驗準備(包括試劑的配制、器材的清洗和高壓滅菌)后,分別采集小組成員的靜脈血加入植物凝集素在體外培養,72h后加入秋水仙堿應用液后經離心、低滲處理、固定、Giemsa染色后在顯微鏡下觀察淋巴細胞有絲分裂中期的染色體。當小組成員在顯微鏡下看到自己的染色體時,興奮、自豪和喜悅的心情無以言表。

21世紀是生命科學的世紀,而分子生物學是當今生命科學研究領域的前沿與核心,在分子水平上揭示生命現象的本質有力地推動了生命科學向前發展。分子生物學研究的基礎就是染色體中的遺傳物質,之前的許多課程都已經接觸到了染色體,但一直都停留在感性認識,通過這次實驗我們有了切身的體會:一條小小的染色體競包含了龐大的遺傳信息,控制著復雜而精細的生命活動,生命的奧秘如此神奇。在這一實驗中,我們沒有采用先經過淋巴細胞分離后再進行培養這一步驟,大膽創新,直接將靜脈全血在體外培養以獲得有絲分裂中期的細胞,考慮到淋巴細胞占外周血的比例非常少,而且分離步驟繁瑣,尚需要分離液,分離效果不佳,容易丟失,最終導致實驗失敗。通過簡化實驗步驟,節約了實驗成本,取得了預期的實驗結果。自主設計性實驗以學生為主體,在老師的指導下,設計并實施自己的實驗方案。通過自主設計性試驗,豐富了我們專業實驗課程,充分調動了我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創新思維,提高我們的綜合素質和團隊協作精神,使我們初步具備了科研能力和科學素養,讓每一個同學都獲益匪淺。

作者:霍毅 明盛金 李俊 尹彬彬 郝峰 王杰 李艷 單位:吉林醫藥學院檢驗學院

篇8

【論文關鍵詞】臨床檢驗診斷學 教學改革 實驗診斷 優化醫學課程

【論文摘要】目的:探討綜合性大學臨床檢驗學課程教學新模式。方法:調研鄭州大學各醫學院系醫學檢驗課程教學現狀,提出臨床檢驗課程新的教學改革模式。結果:老教學模式各院系重復設置檢驗課程,教學設備和實驗室均沒有最大程度發揮作用。新教學模式充分利用教學平臺、統一排課、統一使用實驗室和教學工具,能最大限度地發揮現有教學資源的作用。結論:為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合校后的綜合大學應盡快整合醫學檢驗專業教學資源,統一安排和管理醫學檢驗課程。本研究通過小規模的教學改革運行,提出了進一步深化醫學檢驗教學改革的建議。

1 前言

實驗醫學在現代醫學中的作用越來越明顯,與醫院的醫療、科研和教學水平密切相關[1]。實驗診斷學是醫學診斷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醫學生重要的橋梁課之一,涉及基礎課知識又直接與臨床課程相關,也被比喻為醫學生步入臨床醫學殿堂的階梯。因此,搞好實驗診斷課的教學對培養具有實踐能力的醫學人才具有重要意義[2,3]。

近幾年,為了創辦世界一流大學,國內許多知名大學和醫學院校之間進行了合并。合并后的綜合性大學所可能據有的優勢是優化資源配置,減少浪費,培養受教育者的全面素質,增強國內高校的競爭力和影響力。但是,不可否認,大學合并后,如何重組相同或相近的教學課程,避免教學資源的浪費,發揮合校后的綜合優勢,是合校后的綜合大學面臨的重要教學改革任務。

本研究針對鄭州大學臨床檢驗診斷學課程設置的現狀進行調研,探討了重組教學資源、集中臨床檢驗系診斷學實驗設備及相關經費,建立一個高效率、高質量和節約性統一的臨床檢驗診斷學課程教學模式的可能性。

2 方法

課程體系的構建是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主要落腳點,也是教學改革的重點和難點[4,5]。課程體系的構成和組合包含了課程的層次和類別,學科的門類和系列,并根據培養目標的要求,確定主要課程與各課程的比重和序列,組合成一個有內在聯系的整體結構[6]。對鄭州大學各個醫學院系(包括臨床醫學系、醫學檢驗系、公共衛生學院、藥學院、護理學院)每年不同專業設置的與臨床檢驗診斷學有關課程(1525學時)設置進行調查,召開部分代教老師和醫學生座談會,分析醫學檢驗專業教學現狀。在進行醫學檢驗系本科學生、成教部醫學生以及部分護理學院學生統一排課的基礎上,提出醫學檢驗課程的教學改革模式,成立鄭州大學臨床醫學檢驗實驗教學研究中心,配置相關醫學檢驗課程教學設備,搭建醫學檢驗專業學平臺。

3 結果

3.1 臨床檢驗實驗診斷課教學現狀

3.1.1 醫學檢驗系教學的師資力量

鄭州大學醫學檢驗專業為全國碩士授權點,師資力量雄厚,主要由鄭州大學五個附屬醫院的檢驗科工作人員組成。醫學檢驗系醫學檢驗課程均為醫學檢驗專業人員承擔。 以第一附屬醫院臨床檢驗科為例,近幾年隨著學科建設的重視,引進了不少博士等高級人員。但在某些程度上,這些資源沒有合理利用,造成教學資源的浪費。

3.1.2 其它醫學院系醫學檢驗課的師資力量

其它醫學院系醫學檢驗課多為非實驗檢驗專業人員承擔,主要靠內科臨床醫生或臨時聘用人員進行實驗檢驗理論課和實驗課教學,師資力量無法保證。在教學評估和要求提高醫學生教學質量的形勢下,這種教學模式不能滿足提高醫學生專業教學水平的要求。

3.1.3 醫學檢驗課面臨的問題

教學調查結果顯示鄭州大學醫學院系每年不同專業共設置臨床檢驗診斷學課程1525學時,其中臨床醫學專業五年制本科班理論35學時、實驗課45學時(學生317人),臨床醫學專業七年制理論課68學時、實驗課44學時(學生148人);醫學檢驗專業理論課357學時,實驗課326學時(學生37人);預防醫學專業理論課32學時、實驗課40學時(學生120人);口腔醫學專業理論課30學時、實驗課45學時(學生80人);麻醉學專業理論課30學時、實驗課45學時(學生37人);醫學影像學專業理論課35學時、實驗課45學時(學生40人);護理學院檢驗專科理論課132學時、實驗課216學時(學生60人)。僅醫學檢驗系全年兩個學期均有醫學檢驗課,其他院系均為半年課程。

隨著學校實質性合并的深入,各醫學院系得到了較大發展,專業設置增多,招生規模擴大。但合校初期學校未給各醫學院系(專業)學生提供后期醫學檢驗課的公共教學平臺,各院系只能對醫學檢驗課程的安排上各自為戰。不可避免地造成課程重復設置,教學所用實驗設備重復購買,實驗室重復開設,教師總需求人數增加,教學資源嚴重浪費,且教學水平參差不齊,試劑和實驗設備的重復購買加重了學校的教學負擔。

3.2 教學改革取得的階段成果

3.2.1 對醫學檢驗系實驗室進行擴建和改造

根據教學需要,鄭州大學建立了臨床醫學檢驗實驗研究中心,擴大了醫學檢驗系各個實驗室(臨床免疫學、臨床生物化學、臨床血液學、臨床微生物學、臨床基礎檢驗學)的面積,設置了3個實驗準備室(微生物和免疫學、臨床基礎檢驗和血液細胞學、生物化學)。

3.2.2 統一排課的教學模式

利用醫學檢驗系實驗教學的優勢,進行了新的教學模式,實施小規模醫學檢驗系本科和成教部學生以及部分護理學院學生的統一排課,統一使用醫學檢驗實驗研究中心的實驗室和教學工具,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使學校有關醫學檢驗教學資源充分發揮了作用。

4 討論

醫學院校合并到綜合性大學后都面臨著如何將醫學課程重組和適應新的教學體系的問題。國內整體水平較高的醫學院校大多實施統一化管理,形成了規模化、統一化的實驗室教學管理模式,實驗課教學達到了規范化、科學化管理。合校后,公共課程的教學改革更有必要,能更大程度地節省教學資源和發揮綜合大學的教學優勢,提高教學質量。

實驗診斷學教學的目的是引導學生將已學過的醫學基礎理論、實驗方法、技能,逐漸與診斷疾病進行聯系,使實驗診斷學成為基礎與臨床之間的橋梁[7,8]。本研究主要探討如何整合醫學系、檢驗系、預防醫學系、藥學系、影像專業、麻醉專業等專業學生的實驗診斷課資源,改變老的教學模式,統籌安排不同專業的實驗課,提高實驗診斷的開出數和開出率,提高實驗室的使用率,杜絕教學資源的浪費,提高實驗診斷教學的質量。本研究通過調查綜合大學醫學檢驗課程的設置情況,提出了進行進一步教學改革的建議,總結出了綜合大學醫學檢驗課程教學的新模式。這不僅對綜合大學優化教學資源有益,也有利于醫學院校各院系公共課程的優化組合,提高醫學教學質量。

本研究通過小規模的教學改革運行,提出了進一步深化醫學檢驗教學改革的建議,主要包括充分利用綜合大學的綜合教學實力成立統一的檢驗教學平臺,根據各個醫學院系檢驗教學的需要,由學校教務處統一制定教學計劃,統一安排教室、教師和教學實驗設備,由檢驗教學實力最強的醫學檢驗系負責課程的具體實施。詳細建議包括下面幾個方面。

充分發揮已經建成的臨床醫學實驗檢驗中心的作用,實現實驗課的合理安排,統一使用醫學檢驗實驗研究中心的實驗室和教學工具。

調整課程設置、統一安排教師和教室:一方面,有利于教學內容的合理、統一安排;另一方面,合理利用了教師資源,不同專業教師集體備課、相互協調、取長補短,既可以促進教師的共同提高,又可以減少教師教學安排的不合理現象,減少了教師的閑置。

解決儀器設備分散的問題:實現實驗室儀器設備的合理利用、統一管理,最大程度地利用現有的設備資源。

整合和吸納其他專業的優秀實驗教學人員:實驗診斷是檢驗系的宗旨和根本。如果檢驗系老師滿足不了教學的要求,則建議以檢驗系為主,整合和吸納其他專業的優秀實驗教學人員,共同參與,協同完成教學。

改革授課內容:培養學生不僅會看檢驗結果,還要懂得對檢驗結果進行全面地分析,這就需要授課時讓學生更多地了解檢驗原理,特別是那些對臨床密切相關的檢驗項目。另外,實驗診斷課程實踐內容偏少,學生缺乏對實驗整體過程的了解。調整以后的實驗教學,將會根據各個專業的特點,適當增加實驗項目,滿足學生發展的需要。

進一步加強實驗室的管理和制度建設,建立健全的檢驗教學各項規章制度,建立一套合理的良性運轉機制,使實驗診斷實驗室步入有序運作的軌道。

通過進行檢驗專業課教學改革與探討,對實驗教學起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即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又檢驗了理論授課的效果,為今后的檢驗專業教學改革提出了具體內容和方向,不斷完善教學內容。本研究的深入開展,將會給檢驗專業課程建設帶來新的發展方向,有利于提高檢驗課程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 劉丁,陳偉.從實驗醫學的發展談實驗診斷學教學改革[J].重慶醫學,2006,35(9):856-857.

[2] 吳建民.關于實驗診斷學教學改革的建議[J].診斷學理論與實踐,2006,5(5):463-464.

[3] 劉丹丹,袁宏,孟秀香.淺談實驗診斷學實驗課的教學改革[J].大連醫科大學學報,2006,28(2):158-159.

[4] 孫根年.課程體系優化的系統觀和方法觀[J].高等教育研究,2OO1,22(2):86.

[5] 蔣顯勇,徐克前.醫學檢驗專業教學改革探討[J].檢驗醫學教育,2006,13(3):1-3.

[6] 達建,馬艷,陸桂平,等.整體優化醫學課程體系的研究[J].南京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2:163-165.

篇9

醫學生物技術是由生命科學與醫學交叉融合而成的新興學科,在人才培養過程中,不僅要求學生掌握生物技術專業相關理論及實驗知識,還要求學生有一定的醫學知識儲備。為此,在實驗教學課程設置的過程中,著重突出了一些與現代醫學相關的交叉前沿內容,如醫學微生物、醫學免疫、實驗診斷、分子生物學檢驗技術、臨床基礎檢驗技術等,通過這些內容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讓學生了解到生物技術在醫學領域的具體應用,同時通過對新技術的講解與示范,進一步拓寬學生的思維視野,為今后的工作以及科研實驗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實驗教學課程整合

生命科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傳統的生物技術實驗教學內容主要安排在理論教學內容之后,實驗教學地位不明確,其內容大都為重復性驗證實驗,并且課程之間的相互聯系不緊密。這導致許多學生只注重理論知識,對于實際動手操作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并且忽視了生物技術各門課程之間的內在聯系。為此,我們嘗試將實驗教學內容進行整合,如將發酵工程中的“工業微生物菌種的選育和純化”、基因工程中的“工程菌生長曲線的繪制”、酶工程中的“目的蛋白的誘導及SDS-PAGE電泳”相聯系,通過對實驗課程的精心設計合理安排,不但將各門課程聯系到一起,讓學生對學到的知識形成體系,同時大大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對實驗課程的順利推進,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開放實驗室

建立開放實驗室創新平臺是促進醫學生物技術學科發展的重要舉措。目前,大多數院校生物技術實驗室開放時間與形式均存在不確定性,即實驗課時間開放,其他時間不開放,或是根據教師的科研實驗安排開放實驗室,這樣不符合以學生為中心的實驗教學標準。我們嘗試面向全體學生進行開放式實驗教學,同時開放了醫學免疫學實驗室、生物化學檢驗實驗室、臨床輸血實驗室等與生物技術相關的醫學實驗室,鼓勵學生自主設計完成實驗,從實驗的準備到結果的分析,絕大多數工作都由學生自己完成,老師只為學生提供一些必要的建議,解決實驗過程中遇到的難題。這樣不僅能使實驗室的資源得以充分利用,同時培養了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并且讓學生在自主設計實驗的過程中,對所學知識進行更加深刻的理解,真正做到學以致用、用以促學、學用相長。

四、鼓勵學生參與教師科研實驗工作

篇10

理論課教學一般采用大班授課,以教師為中心,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機會相對較少,課后學習也以復習課堂內容及相關知識為主。目前國內大中型(三甲及以上)醫院、高等醫學院校及科研機構中醫學檢驗專業本科生及研究生已基本飽和,但市縣級以下醫院仍以大中專學歷專業人員為主;醫療器械生產、營銷及技術支持行業對檢驗本科生的需求量較小;四年制檢驗專業的本科生不能報考國家執業醫師資格考試,不能轉向臨床、口腔、預防等專業,畢業生的去向主要是中小醫院、血站或疾控中心的臨床檢驗機構。

二、改革思路

1.以就業為導向,增加培養方向。

目前,我國輸血、病理及其相關行業的技術人員任職前大多未接受專業教育,他們絕大多數來自檢驗科及臨床相關科室,而醫學院校關于輸血和病理的教學內容很少,相關知識和技能主要來源于實際工作中積累的經驗和非系統的培訓,學生對輸血醫學和病理技術的認識已不能適應輸血醫學和病理學的飛速發展及臨床工作需要,急需醫學院校培養一大批高學歷的輸血醫學和病理技術專業人才。濰坊醫學院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充分利用自身的資源與優勢,以臨床檢驗方向為主體,增加輸血技術、病理檢驗這兩個培養方向,以提高學生就業能力,拓展就業渠道,力求探索出適合地方高等醫學院校的輸血技術和病理檢驗人才的教育模式。

2.以精品課程和考試平臺為依托,建立網絡教學資源庫。

精品課程建設是教學質量的重要標志,以核心課程為中心,整合優質教學資源已經成為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環節之一。濰坊醫學院醫學檢驗學系在已有的《分子生物學檢驗技術》和《臨床免疫學檢驗技術》兩門省級精品課程基礎上,積極構建醫學檢驗技術專業精品課程群,將課程群的大綱、PPT課件、教學視頻等資源上傳至校園網服務器,建立課程群網上平臺,并嘗試與學生在線交流與答疑。同時,通過制作專業課的網絡考試平臺,建立形成性評價機制。每學完一個章節,讓學生先自測,再集體測試,教師根據測試結果確定下一階段的學習任務與速度,讓學生循序漸進地掌握預定的教學內容。

3.更新教學理念,豐富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

教學理念是影響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濰坊醫學院醫學檢驗學系組織全體教師觀摩學習各種先進的課堂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充分利用現有的資源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如在《臨床微生物學檢驗》課程中實施PBL教學模式,以問題為基礎,小組討論為主要方式,促進學生將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采用啟發式和討論教學法,結合案例分析或病例分析,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意見和看法,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在專業課教學中試行教師邊教、學生邊學邊做的教學模式,促進理論與實踐的融會貫通。

4.建立實驗、實訓、實習三位一體的技能培訓體系。

醫學檢驗技術專業的專業課程強調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實驗教學學時占課程總學時的50%,因此,實驗教學的效果是影響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濰坊醫學院醫學檢驗學系進一步完善基礎檢驗、微生物學檢驗、顯微互動等專業實驗室,安裝多媒體實驗教學系統,使形態學教學更加豐富形象。加大實驗室開放力度,提高儀器利用率,為學有余力的學生提供練習平臺。同時,建立醫學檢驗實訓中心,根據職業崗位需求和臨床工作的實用性技術,遴選100項實驗技能,按難易程度分配到每個學期,并開設檢驗技能課程,進行專業的指導培訓。課程結束時對每項技能進行嚴格考核,合格者頒發合格證書,并且每年舉行專業技能大賽,為獲獎者頒發榮譽證書。挑選大型三甲醫院作為臨床實習基地,提高臨床教師實習帶教水平,并拓展北京、上海等地三甲醫院作為實習基地,以滿足不同學生的實習和就業需求。

5.以重點實驗室為平臺,培養學生科研創新能力,促進產學研結合。

濰坊醫學院臨床檢驗診斷學實驗室是山東省“十二五”高校重點實驗室,學校附屬醫院檢驗科為省級臨床重點專科、市級重點學科,科研氛圍濃厚,堅持“以科研帶動教學,以教學促進科研”。鼓勵教師與企業聯合開展科研項目,企業提供資金,學校教師提供技術支持;鼓勵教師課題組吸收一部分有興趣的學生參與科學研究,讓學生進入實驗室充當教學和科研實驗助手,充分挖掘學生潛力,培養學生的科研意識;挑選適合醫學檢驗技術專業本科生的科研課題,遴選中級以上職稱教師擔任指導教師,學生自愿報名參與,組成科研小組,撰寫課題申請書競標,中標者在規定時間內完成開題、實驗、結題等程序。學生在參與研究過程中不僅提高了動手和創新能力,也被激發了科研發展潛能,為順利開展科研設計和論文寫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6.形與醫學相融合的教育模式。

醫學人文教育能夠提高醫學生的人文素質和科學素質。學生不僅要有熟練的臨床技能,而且要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在今后的職業生涯中踐行人文關懷。將人文教育融入醫學專業課程,既可以豐富枯燥的醫學專業知識,拓寬醫學生的知識面,又能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及職業道德。另外,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舉辦人文講座和讀書活動也是人文教育的一種重要方式。濰坊醫學院每年舉辦“科技文化活動月”“科技、文化、衛生三下鄉”等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學生自愿參加各種社團組織。2013年開始,學院定期舉辦濰醫大講堂,邀請社會各界專家學者講學,講學內容廣泛新穎,切入社會熱點,營造了濃厚的人文氛圍,是課堂教學的有益補充。醫學檢驗學系開展“我讀經典”活動,并長期堅持,將集體統一組織和自主學習相結合,讓學生更多地接觸經典原著,培養讀書的習慣和能力。

三、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