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職化學教學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02 04:58:3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中職化學教學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中職化學教學論文

篇1

一、綠色化學實驗的內涵與意義

化學教學的方向應該朝著無污染、無公害、清潔環保的方向發展。在中職生態環境保護專業的化學實驗中,學生應該運用一些化學方法和技巧,使用能減少環境污染或降低對人類危害的材料來開展綠色化學實驗。所謂綠色化學實驗,并不是指在化學實驗過程中不產生一絲污染,而是盡量不使用有害物質,特別是有損于人類健康的物質,這更符合教育與時展的要求。從環境保護的角度看,綠色化學實驗可以從根本上消除有害物質,符合可持續發展的要求,符合經濟發展和科學技術發展的需要,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綠色環保意識及保護環境的責任感。另外,這也是素質教育的重要體現。眾所周知,中職教育主要以職業教育為導向,所培養的人才面向市場,學生將來所從事的行業主要面向大眾,所以他們更有責任準確應對人類發展所面臨的化學問題。對于化學教師而言,為培養學生環境保護的情感態度和觀念,應在實驗教學各環節中都體現綠色化學理念,讓學生本著生態保護的理念開展化學實驗、分析化學問題,并與實際生活相結合。這樣做,可以全面提升學生的化學素養。

二、克服學生的恐懼心理,加強實驗操作技能

通常,中職學校學生的文化基礎薄弱,學習能力不強。在化學實驗中,教師要加強學生的實驗操作技能,這樣才能讓學生克服實驗恐懼心理,對化學知識有所了解。比如,當學生不懂實驗操作的時候,他們會懷有恐懼心理,唯恐被化學材料所傷害,做實驗時畏手畏腳。這個時候,教師就要對學生加強基礎知識教育。例如,告訴他們:強酸、強堿雖然在理論上有較強的腐蝕性,但是在實驗中只要大家按照規范科學操作,危險性會非常小。而且實驗中使用的實驗材料已經被稀釋,即使肉體接觸到,只要及時用清水沖洗,對人體就不會造成傷害,何況實驗時會戴膠皮手套,所以可以放心大膽地操作實驗。這樣一來,學生對實驗的恐懼心理就基本消除了。在實驗操作基本技能方面,只有讓學生多加練習、熟能生巧,才能達到教學目的。例如,在膠頭滴管的使用和堿式滴定管的使用方面,學生操作能力的培養主要在于勤抓常練。一般而言,生態環境保護專業課程理論偏多、實驗偏少,這導致學生的實驗時間無法得到保證,如果遇到特殊情況,則時間更少。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教師可采取每堂課都讓學生進行實驗練習的方法。例如,藥品的取樣、膠頭滴管的使用、酸式(堿式)滴定管的使用、溶液的配置等。由于這些實驗材料容易攜帶,所以教師在課堂上讓學生經常練習是可行的。取用固體粉末藥品時,不能有絲毫藥品灑在桌面上;滴入試管的液體不能觸碰到試管壁;滴定實驗時要很好地控制液體流量。學生要想掌握這些實驗操作技巧,必須反反復復地練習,才能為以后更深一步的化學實驗打好基礎。

三、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深化綠色環保行動

俗話說,實踐出真知。當學生基本掌握了化學實驗操作基礎技能后,教師帶領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深化綠色環保行動對于提高學生的化學素養、提升學生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因此,教師可利用業余時間組織學生參觀化肥廠、農藥廠及造紙廠等,通過參觀活動給學生滲透最前沿的生態保護理念,還可以帶領學生針對一些化學類工廠宣傳環保法律法規等,讓學生利用實踐推進環?;顒?。此外,學校可邀請相關專家來學校開展有關環保知識的講座,讓學生接受環保理念的洗禮。除此之外,教師還可讓學生自己動手,從網上查詢有關的化學知識。例如,在一次制取氯氣的實驗活動中,教師給學生提出了一個問題:對制取完氯氣后多余的廢氣,應如何采用科學方法進行收取。然后,鼓勵學生利用互聯網查詢如何對汽車尾氣進行收取才能不污染空氣的相關知識。這樣做,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四、結束語

總之,以上培養學生良好的綠色環保思想意識的教學舉措,符合綠色化學的內涵,并且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教師在化學實驗教學中給學生滲透環境保護理念,一方面可以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促使他們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乃至行動中踐行環保理念,另一方面有助于配合國家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為我國的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劉知新.化學學習論[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16.

篇2

學科組會和教研組會對學校教學有著重要的意義,因此,教師在進行化學平衡教學中,首先要通過學科組會和教研組會對化學平衡的內容和教學目標進行討論,進行準確的把握。讓教師在教學設計和目標的制定中能夠達到《課程標準》的要求,讓學生掌握之本知識,培養和提高基本能力[1]。教師在進行備課時,要準確進行這一課時目標準確把握以及認識,并把它體現在教學設計當中來。我認為,這是教師設計的基本出發點,也是教師實施教學的基本標準。而通過學科組合和教研組合的力量,能夠讓教師根據教學的實際情況和學生的不同特點更加準確的進行化學平衡教學中的知識難度和深度,以及教學中的重難點。

二、結合歷年高考考點以及各種大考的考題進行研究

化學平衡是歷年高考中,化學試題中的一個熱點,是必考內容,而高中的學習,有很多程度是為了高考。因此在進行化學平衡教學時,要把握住教學的深度,還應該結合歷年的高考試題來進行研究,就以2011年的高考試題為例:在江蘇卷的第15題中進行了化學平衡的移動的知識的考察;在浙江卷的第12題以及福建卷的第10題當中進行了化學平衡中弱電解質的電離平衡知識的考察;在浙江卷的第13題中進行了化學平衡中沉淀溶解平衡知識的考察;在北京卷的第12題和天津卷的第6題當中進行了化學平衡圖像的考察等等。還有其他地區高考中也有化學平衡知識的考察,還有歷年中各種關于化學平衡的考題。教師在進行化學平衡教學過程中,想要把握住教學的深度,必須要結合歷年的高考題來進行考慮。另外,教師在進行化學平衡教學深度的把握中,還應該結合本地和一些相鄰地區的大考考題進行思考。這些大考考題的出題教師一般都擁有深厚的化學教學經驗,很多還是這方面的專家,他們能夠很好的進行高考考點的把握和預測。因此教師在進行化學平衡教學深度的把握過程中要對歷練的高考考題和各種大考的考題進行深入研究,然后制定自己的教學計劃。

三、把握化學平衡教學的易錯點

要想把握化學平衡教學的深度,一定要針對化學平衡中的易錯點來制定教學計劃,這樣對化學平衡深度的把握才會更加合適?;瘜W平衡知識中的易錯點主要有以下幾項:

1.在化學平衡移動當中,氣體混合物反應已經達到平衡,然后再充入稀有氣體和無關氣體時的平衡移動情況,主要有兩種:

(1)在定溫定容的前提條件下,充入無關氣體或稀有氣體,平衡的移動情況;

(2)定溫定壓的前提條件下,再充入無關氣體或稀有氣體,平衡的移動情況。

2.勒夏特列原理在化學平衡中的應用。

(1)對平衡體現而言,如對一種剛開始的氣體反應,進行壓強的增加,反應是正向進行,并不服從勒夏特列原理;

(2)在反應中,如果改變其中一個平衡條件,可以使用勒夏特列原理來進行反應移動方向的判定,但當改變的是多項平衡條件是,就要根據各種天劍的不同改變對平衡的影響,來進行移動方向的判定;

(3)平衡移動只能減弱各種改變,并不能消除各種改變。

3.在外界的條件發生變化時,我們經常不能從正、逆反應的速率的變化程度來進行化學反應移動方向的判定,因為這種變化并不能直接的得到,而是要從平衡移動的方向來進行正、逆反應速率變化的確定。

4.化學平衡的移動是具有方向性的,但是反應的速率的變化卻并沒用方向性。當外界的條件發生 變化,對正、逆反應的速率是同步影響的。

篇3

1.激發學生對體育課的興趣

(1)注重體育課的導入環節。體育教師在教學中應該重視新課的導入環節,使體育課的導入具有啟發性、趣味性和新鮮感。學生的學習興趣被激發出來,就會形成良好的學習動機,進而產生好奇心和掌握技術技能的心理需求。例如教學“單手肩上投籃”,教師可以用多媒體播放喬丹魔術般的投籃場景,以及約翰遜精彩的傳球實況。這些畫面可以直觀的刺激學生的感官,使其產生嘗試的欲望。如果不用多媒體設備,教師也可以通過具有專業水平的示范動作,給學生帶來現場的情緒感染,從而以積極的心態投入學習。

(2)按興趣進行分組,開展師生友情互動。在體育訓練活動中,教師可以按學生的興趣把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小組組長由組員輪換擔當。教師可以在各小組間進行巡回指導,并根據小組活動情況適時地參與到小組內與學生進行互動。在小組活動中教師可以提建議、做示范、指導小組活動。在活動中教師不是唯一的組織者,學生也參與了活動的組織。在活動中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是平等的、合作的,教師在活動中的言談舉止必然對學生的思想與創造力產生積極影響。

(3)融入游戲互動。中職生具有活潑好動的特性,傳統的教學模式容易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對提高學生的積極性造成了負面影響。所以,在體育活動中穿插一些游戲活動,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也可以激發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教師是游戲的組織者,可以根據體育教學內容隨時組織穿插游戲活動。

2.改革教學方法

(1)實施分層教學。體育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關注學習成績優秀但體能較差的學生,找出他們不喜歡體育活動的思想根源,并耐心做好疏導工作,真正使學生認識到有健康的體魄才能為長期學習打下基礎。在教學中根據學生的差異,設置不同的教學內容及活動項目,并且鼓勵體育暫時落后的學生樹立信心,循序漸進。對于體育有特長的學生,教師在教學中可以設置一些與其體能相適應的體育項目,并對其嚴格要求、跟蹤觀察、強化訓練、鼓勵他們發揮自身特長,爭取在體育方面有所成就。總之,要調動各類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使學生的主體作用得以充分體現。

(2)對學生多啟發引導。教師要通過各種方式引導學生參與到體育教學活動中來。學生參與面的大小直接影響到體育教學的效果。因此,教師要做到對學生多提問,促使學生多思考,在此基礎上,多進行練習與訓練,發現學生的進步,幫助學生總結經驗,使學生得到成功的喜悅,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3.對學生實施科學的評價

傳統中職體育教學忽視了過程評價對學生的激勵作用,不利于激發學生的積極性。所以,要采取科學的評價方式,提高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熱情。一是要對學生分層評價。因為學生存在著個體性的差異,對學生分層評價可以使各類學生看到自身的成績,激發學習的信心。二是要采取過程評價。要將學生自評、教師評價及小組評價結合起來,注意學生的成長過程,以保持評價的客觀與公正。

二、體育教師要注重協調與任課教師及班主任的關系

篇4

因材施教是日常教學中一條重要的教學原則。從目前的教學水平來看,因材施教的原則,似乎沒有在正常的軌道上發展,教師過于依賴教材,沒有對學生實施拓展性的教學,導致學生的思維局限,且在日常的學習中,僅僅將注意力放在書本上,學到的知識對自身發展并沒有太多的益處。為此,職業中學化學課改中分層次教學法的應用,應首先從理論方面著手:第一,職業中學與一般的中學不同,重點培養的是學生的職業知識和能力,除了專業課程,其他的課程安排完全是為了配合專業學習。化學課改后,其內容更加豐富和飽滿,通過運用分層次教學,能夠根據學生的發展和實際情況,獲得較為理想的成果。第二,職業中學當中,部分學生即便非常努力,也無法在短時間內掌握好各項知識。為此,應對職業中學學生實施分層次教學,一方面幫助解決各方面的學習困難,另一方面促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盡快提高學習能力,減少與學優生之間的差距。

二、職業中學化學課改中分層次教學法的實踐方案

方案一

對于職業中學來講,化學課改后,其學習內容與學生專業的配套程度較高,能夠培養學生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學生在學習其他知識的時候,可充分結合自身的優勢,告別傳統的學習方法,獲得更大的自我提升。分層次教學法,要求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教學,完成其各個階段的有效學習。結合職業中學的特點以及化學課改后的各項標準,分層次教學法的實踐,可從教學班內部分層出發。首先,在班級內部,對學生的學習成績和學習情況,劃分為A、B、C三個層次,不同的學生給予不同的知識教導和管理。其次,持續實施分層次教學。每一個階段的學習完成后,觀察學生的成績和能力變化,適當為學生“晉級”,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斗志。第三,通過長時間的分層教學,為學生制定有效的學習方案,要對所有的學生一視同仁。由此可見,該方案比較適合現階段的職業中學化學教學。

方案二

篇5

不少學生反映自己在學習化學概念的過程中,經常會出現概念混淆的情況,在運用的過程中頻頻出錯。針對這樣的問題,筆者認為教師在進行概念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引導學生對容易混淆的概念進行比較和歸納,從中發現不同概念之間的異同點,幫助學生準確辨析概念中的含義和聯系,促使學生更加熟練正確地運用所學概念。比較常用的比較歸納方法有列表法,即將事物的概念、聯系和區別一一對照列在表中,方便學生對概念有更加準確的認識和記憶。這種方法能夠幫助學生對所學的知識進行比較系統的分類、總結,促進學生化學知識系統的構成。如教師可以通過繪圖或列表的方式來向學生展示原子、分子、離子、元素和物質之間的關系,將這幾個概念串聯起來,向學生揭示其中的從屬關系、變化歷程,引導學生構建知識網絡。

二、聯系實際,促進理解

我國的新課改要求將教學與實際生活相結合,從生活中獲取更多的教學素材?;瘜W本身就是一門與現實生活有著緊密聯系的學科,教師要清楚地認識到并不是只有實驗教學才需要與實際生活相聯系,在對學生進行概念教學的時候,也應將化學概念與學生日常生活中比較常見的事物或者現象聯系在一起。如在向學生講解氧化反應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回憶一下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現象(如蘋果生銹、鐵窗生銹),這些現象的產生都是由于物質中的鐵元素與空氣和水中的氧元素接觸而產生化學反應,這樣學生可以更加直觀地認識到氧化反應的內涵和表現,促使學生準確理解氧化反應的概念。

三、鞏固練習,加深記憶

初中化學教材中的概念內容所占的比重較大,集中程度較低,分散在各個章節中,初中生的學習能力有限,僅靠學生自己很難將分散在各個章節中的化學概念完全吃透和掌握,遺忘、錯記、漏記等現象在學生的背誦和記憶過程中時有出現。針對這樣的問題,教師在概念教學的過程中可以通過鞏固練習的方式,加深學生對概念的記憶,促進學生將概念吸收內化,使之成為學生知識結構體系中的一部分。這樣不僅有利于增強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記憶和理解,同時通過練習還可以增強學生對概念的實際運用能力,讓學生更加牢固地掌握學習到的化學概念。

四、結束語

篇6

關鍵詞: 高中化學 人文素質 教育 滲透

現代社會是人性化的社會,強調以人為本,特別重視人的個性發展。這種以人為本位的人文主義社會發展觀,越來越明顯地改變著我們的價值意識和社會行為模式。因此,在中學化學教學中要注重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

一、人文素質

人文素質,是指人所具有的人文知識和由這些知識所反映的人文精神在人身上所表現出來的氣質、修養,主要指一個人的思想品位、道德水準、心理素質、思維方式、人際交往、情感、人生觀、價值觀等個性品格。它往往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而高中生的人文素質,最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一種對于人的關注的思想。主要是指追求人生真諦的理性態度,即關懷人生價值的實現,人的自由與平等,以及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等。高中生在年齡、知識、閱歷、思維能力,特別是在辨證思維能力方面還不夠成熟,在心理特征上也保留有較多的“自我中心”的特征。他們常常愛從自己的角度來觀察、分析問題。在自我控制能力和承受挫折的能力方面也比較弱。當學習和生活中遇到障礙或挫折時,容易沖動或悲觀消沉,嚴重的甚至會影響正常的學習和生活。因此,在高中化學教學中滲透人文素質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二、人文素質教育

在高中化學教學過程中,滲透人文素質教育的過程就是育人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致力于用人類在漫長社會活動中所積累的智慧精神陶冶學生,強調人的道德精神價值,注重對善與美的理解,引導學生求真、從善、愛美,能夠洞察人生的目的與意義。人文素質教育對于人的社會化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在某種意義上,人文素質教育也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在新的社會歷史條件下的合理體現,是素質教育的本質特征之一。人文素質教育的目標就是提高學生的文化修養、理論修養、道德修養,就是要教會學生怎樣做人。教育學生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新人,必須以人文素質為基礎。人文素質教育首先是人文科學的教育。因為人文科學體系既是一種知識體系,也是一種價值觀體系。關系到一個社會的價值導向和人文導向,關系到一個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因此,人文素質教育應當作為提高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重要手段。

三、在高中化學教學中滲透人文素質教育的途徑

在《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中提到:高中化學課程是科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為適應21世紀科學技術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培養符合時代要求的高素質人才必須構建新的高中化學課程體系。人文素質教育和學科教育是相互依存的。沒有學科教育,人文素質教育就失去了其存在和發展的基礎;缺乏有效的人文素質教育,學生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得不到滿足,對知識的追求將失去動力。教師引導學生從化學的視角觀察自然界、生產、生活和社會中的各類有關問題,不僅可以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能激發學生積極向上的進取意識,有利于學生在關注國家、人類和世界的前途命運過程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質。因此,在化學教學中滲透人文教育,是十分有益的,也是十分必要的。

1.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教育因素

《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指出:“在人類文化背景下構建高中化學課程體系,要充分體現化學課程的人文內涵,發揮化學課程對培養學生人文精神的積極作用”?;瘜W學科中蘊涵著豐富的人文素材。在教學中,要充分挖掘,適時進行滲透,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品質和健全的人格,進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使其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化學學科本身蘊含著許多人文知識,只要我們善于挖掘其中的內涵,就會在人文素質教育方面起到潛移默化的效果。高中化學教材較好地反映了基礎教育的基礎性、時代性、實用性和教育性,其中有顯現的人文素質教育方面內容,也有許多內容隱含在化學學科知識體系的內部。因而,我們需要充分挖掘高中化學教材中的人文因素,要盡可能地結合教學內容開展藝術、審美教育,注意教給學生學習中華民族文化,汲取民族精神的方法。與此同時,我們要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合作精神和堅強毅力;要讓學生去理解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發展的重要性,教育學生樹立可持續發展的科學意識。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素材,有機地滲透人文素質教育,使學生學到堅定的科學信仰,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與嚴謹、嚴肅的科學態度和作風。這對于培養學生熱愛祖國,樹立可持續發展觀念的人文素質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2.在教學中挖掘化學美,體現化學美的育人功能

美育也是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養,而且有助于開發智力,對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瘜W美是一種科學美,化學在揭示物質內部豐富多彩的運動形式及其規律時,顯現了化學領域中蘊含的豐富的美育素材,因此具有特殊的美學價值。例如金剛石的璀璨奪目、水晶的玲瓏剔透、金屬晶體的天然光澤等,這些外在美無不與它的內在結構美相統一,而其內在的天然結構正是一種“真”與“美”的統一;再如焰火的五彩繽紛無不與其化學反應的“真”相聯系。因此,科學的“真”與“美”自有其辯證統一的道理。所以,在教學中,一方面要充分挖掘化學科學美的事物和現象,并利用這些事物和現象來熏陶學生,培養學生高尚的情趣和健康的審美觀,同時引導學生利用化學美的特征與規律來分析和理解化學問題,使學生的感性和理性協調發展。這也是培養學生人文精神的有效途徑之一。

3.在豐富多彩的課外實踐活動中融入人文素質教育

篇7

關鍵詞:中職;基礎英語;教學;文化;引入

基礎英語教學中,通過對英語背景的熟練掌握,才能提高英語的使用率、英語交際能力。英語是西方特有的文化產物,人文風情的傳播工具。對于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植入方式是通過文化導入教學提高中職學生的英語語言表達能力和跨國文化交際能力。

一、文化是語言教學的基礎

每一種語言都有發展語言基礎的社會背景和生活習慣,提高學生濃厚學習興趣的往往也是這種文化背景。在英語教學中一個種族、一個地域所具備的語言系統都是建立在歷史發展、地理風情、生活習慣、宗教習俗、理論價值導向上的。英語教學工作中,學生接受的是一種西方的語言學科,英語產生于西方特有的地域、人文、社會發展。英語也是在西方人不停的生活生產實踐中,逐步完善發展的。教師在英語教學工中,在傳授單詞、語法的同時,更要進一步深入地了解西方的文化傳統,社會發展。用英語特有的社會背景帶領學生用西方的人文理念去吸取西方文化的傳統美,吸收西方語言里面的語法精華。

語言是一門不斷發展、不斷演變、不斷精煉的學科,不是死記硬背就可以吸收語言精華的。通過英語的學習,對西方的社會問題產生高度唯物的論證,正確地判斷西方社會的發展狀況,這才是英語教學的主要目的。

二、文化引入英語教學的優勢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睂W生學習一種語言,感知一種語言氛圍,是靠一個文化層面來鞏固的。英語語種是歐洲文化的延伸,也是歐洲語言的重要體現。文化引入創造的語境真實、豐富、活潑是正確的語言教學方法。教師在文化引入英語教學時,可以嘗試用“英語電影”的方式做初步的嘗試。一部優秀的英語原音影片對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起著很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國的中職教育機構都已經具備多媒體教學工具,英語教學電影以多媒體的形式播放,在經典語句的表達部分教師可以著重重復回放。電影教學模式是文化的一種傳導,以視覺、聽力、口語三位一體,增加了知識傳播的寬度和廣度,充分展現了文化引入英語教學的優勢。

一部優秀的英文原版影片里面包含的是歐洲的人文風情、生活習俗、地域特色,是一個包羅萬象的文化載體。英文影片在多個方面、多個角度不同層次地展示了英語民族的傳統文化,和英語語種形成的具體語言環境。英語電影里的對白向學生展示的是純正的口語表達方法,語言環境真實、語速準確豐富,帶著英語本土的文化豐富內涵展示了英美國家特有的社會生活和文化風情以及人文理念。影片以集中、直觀、生動的表現手法反映了英語語種的語言魅力;影片以生動的故事情節和藝術表現力給學生的學習提供了真實的語境,使學生在語境里對語法表達語義進行推測和理解;影片以一種文化傳媒的形式展示了語言文化、表演技巧、情景文化等方式傳遞的一個具有時代代表意義的文化層面。電影英語字幕的快速切換,幫助學生更好地完成中英兩種語言的融會貫通,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也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不同的劇情場景,不同的語氣表達,學生的思維隨著演員演繹劇情時的情感表達一同感動,一同激情澎湃。對于語法的語氣助詞的應用在這種狀態下根本不需要教師的再三強調,學生也會產生過目不忘的學習效果。

三、英語教學中文化引入的方法

英語的學習是通過語言感知一種文化,接觸一個民族的歷史,沿襲這種歷史的過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重視對語言國優秀傳統節日的宣傳。例如,中國漢語重視春節的介紹,因為中國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英語教學中可以推舉歐洲的節日,例如,情人節——Valentine's Day 、圣誕節——Christmas、感恩節——Thanksgiving Day 、復活節——Easter Sunday、愚人節——April Fool's Day、萬圣節——Halloween,以及每個節日的由來,并且在用英文進行節日介紹和說明。

文化是無國界的,在英語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把歐洲文化向學生展示清楚,也要把本國文化用英語詳細地說明,并且要求學生熟練掌握。因為我們是中國人,即便熟練掌握了英語,也不能忘掉我們的民族文化。教學中,教師也可以通過學生身邊印象深刻的中國文化對學生進行英語語言教學。例如,中國的新年、中國的特色美食、中國的名勝古跡等中外馳名的文化。學生用英文熟練中國的傳統文化,在鍛煉自身英語基本技巧之外,也為自己提供了一個可以與外籍教師和同學溝通的機會。歐洲人到中國工作和學習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賺取人民幣,更主要的是中國是個東方文明古國,中國的文化在歐洲具有傳奇的色彩,神話般的美麗。外國人最注重的是和中國文化的溝通和交流,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國的古典文化、中國的餐飲文化都受到世界的矚目。外國人和中國人聊的最多的話題不是你多么富有,他們關注的話題是中國各式各樣的文化。文化的英語趨向是英語存在的價值和主要意義。利用文化傳播在英語中的地位來鞏固英語教學方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在減輕教師教學負擔的狀態下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成績。

英語的學習和應用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紐帶。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文化傳播這一媒介提高英語單詞和語法的實用性和準確性,用中西方文化交流提高自身的素質,提高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做到學習交流兩不誤。讓西方的文化走進我國,把我國的文化推向世界,使英語教學成績在文化傳播的方式下得到迅速提高。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M].北京:外研社,2007

2.鄧玉華、李大軍,《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文化導入》[J].中國西部科技,2006

3.鄒嵐,《淺論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文化導入》[J].科教文匯,2009

篇8

論文關鍵詞:陌生化理論;中職;語文教學;運用 

 

陌生化理論是由俄國形式主義理論家什克洛夫斯基在《作為手法的藝術》中最先提出來的。它的實質在于不斷更新我們對人生、事物和世界的陳舊感覺,把人們從狹隘的日常關系的束縛中解放出來,擺脫習以為常的慣?;闹萍s,不再采用自動化、機械化的方式,而是采用創造性的獨特方式,使人們面對熟視無睹的事物也能有新的發現,從而感受到對象事物的異乎尋常及非同一般。這一理論為文學、美學、廣告、戲劇等其他藝術領域所廣泛運用。中職語文教學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一種藝術創作,也必須講求教學藝術。我們可以借用藝術創作的陌生化原理,在中職語文教學中適當地利用陌生化效應,通過創新教學過程的設計和實施,喚醒或者刺激學生對“新”的感覺,從而吸引學生的注意,激發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提高中職語文教學的效率。 

陌生化理論在中職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意義 

(一)可激發中職生對語文求知的欲望、學習的興趣 

目前,中職生普遍存在厭學文化課的現象,對語文學習的興趣不濃,而中職語文教學在很大程度上仍沿用普通高中的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無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語文課失去了吸引力,課堂變得越來越沉悶。在教學中運用陌生化理論,能給學生鮮活的教學體驗,學生在注意和期待的心理驅動下,主動地閱讀、探究,從而激活思維,最終形成難能可貴的創造力,讓學生感受到語文學習的快樂,從而提高學習語文的興趣。 

(二)可提高中職語文教師的教學能力 

在運用陌生化理論教學研究中,中職語文教師成為行動研究者,從而使自己的教學個性得到更好的發展,如教學水平的提高,教學方法的創新等,最終成為具有現代化教育觀念和改革意識,具有較高開發能力的優秀教師。 

融陌生化理論于中職語文教學的途徑 

(一)教學情境的陌生化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注意正是那一扇從外部世界進入人的心靈之中的東西所要通過的大門。”在中職語文課堂教學中,如果教師能營造出一種既與教學內容相吻合,又不同于日常教學的陌生化的教學情境,就能迅速喚起學生的注意,使學生進入理想的審美境界。教學情境的陌生化就是要不斷激發學生的新奇點、興奮點,并將注意焦點集中到內容的學習上來。采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是教學情境陌生化的重要途徑。教師利用多媒體教學,單調的課堂一下子變得活潑有趣起來了。多變的背景、美麗的畫面、亮麗的色彩,極大地刺激了學生的眼球;富有感情的朗讀、輕柔的音樂,極大地刺激著學生的聽覺。在愉悅的氛圍中,學生可不知不覺地跟隨著教師的思路進入到課文的學習之中。如在講授白居易的《琵琶行》時,先播放憂傷哀怨的琵琶獨奏曲,并展現出藍天、明月、江水、孤船、秋風蕭瑟、楓葉凋落的畫面。哀傷的音樂,凄冷的畫面一下子將學生引入沉悶、凄冷、壓抑的氛圍中,為理解課文奠定了一個情感基調。針對詩中描寫琵琶女彈奏的一段,可將纏綿悱惻的《陽關三疊》、雄渾悲壯的交響樂《命運》和起伏跌宕的《江河水》中的片斷根據作品的描繪進行剪輯,重新組合,使之符合《琵琶行》中那段描繪音樂的旋律,在課堂上播放的同時配以教師動情的朗誦,學生的情思很快進入作品的境界之中,體會到旋律的變化中寄寓了琵琶女情感的變化,達到審美的至高境界,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教學情境陌生化的手段和途徑還很多,教師還可聯系實際生活展現情境;運用真實物品演示情境;扮演課文角色體會情境等。教學情境的陌生化,不僅能使學生產生濃厚興趣,而且能使學生獲得情景感受,加深對問題的理解,化難為易,在審美愉悅中主動愉快地學習語文知識。 

(二)教學內容陌生化 

教材內容陌生化在中職語文教學實踐中,常常遇到這樣的尷尬場面:教者口干舌燥,學者昏昏欲睡。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教師不顧學生的心態,一味輸出一些陳舊的信息。解決這一問題的辦法就是挖掘教學內容的新奇點,實現教學內容陌生化。莫泊桑的《項鏈》語言淺顯,學生讀一遍就能把握小說表達的思想內容和思想感情,明白小說通過瑪蒂爾德這個形象尖銳地諷刺了愛慕虛榮、貪圖享樂的思想,教師則對此不必過多講解。但是對瑪蒂爾德的形象的把握,學生的認識只局限在瑪蒂爾德愛慕虛榮、貪圖享樂上面。因此,教師可以把講授的重點轉向瑪蒂爾德形象的討論分析。告知學生:雖然瑪蒂爾德的性格有否定的一面,但是她也有一些優秀的品質。愛慕虛榮、貪圖享樂的瑪蒂爾德也有優秀品質,這是學生始料不及的,她的優秀品質到底是什么?學生于是帶著探究的心理和濃厚的興趣投入到學習之中。這樣,既可以避免教師重復講解,提高課堂效果,又可以使學生認識到自己的不足,產生強烈的學習欲望。 

拓展內容陌生化中職語文要注重職業化教育,使語文與各專業的知識技能互相溝通銜接,語文能力培養與專業能力培養緊密結合。因此教師還必須立足所教專業,不斷搜集此類專業的新知識、新信息,在語文課上引進相關的職業文化內容。例如旅游服務專業的學生必須具備較淵博的知識和良好的文化素養,才能擁有更長久的職業青春,擁有更強的職業應變能力。為此,應加大地理、歷史、民俗等旅游文化內容的分量,拓寬語文課的內涵。這些陌生的知識可讓學生產生一種新鮮感,激發起學生學習的欲望。學生在有職業特色的語文學習中認識到語文課是職業生涯的發展基礎,從而可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動性和迫切性。中職語文教學還要體現時代特點和現代意識,因此將報刊時文引入課堂,對語文教材進行補正,更具有現時性和可操作性。 

(三)教學方法陌生化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學生對傳統的教學方式是比較熟悉的,千人一法的教法,只能令學生疲憊、生厭,只有通過不斷更新教法,才能有效激發學生進行新的探求活動,保持與發展旺盛的求知欲。于漪曾說:“準確而深入的掌握教材,目的不在于教學時循著文章的寫作思路走,亦步亦趨,而是要根據所制定的目的進行創造性的設計?!本哂袆撛煨缘脑O計,即具有了陌生化的特點。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學會用陌生的眼光審視熟悉的事物,在平凡中尋找新意,最大限度地開發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在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中滲透教學目的和教學要求。如通過表演小品進行情境化教學。這種方式有兩個作用:一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二是培養學生的應變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在教《一碗清湯蕎麥面》這一課時,筆者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分組編排課本劇,自導自演,學生興趣盎然,積極參與課堂。在如此真實的情境中,學生既理解了文章內容,又正確把握了人物心理。最主要的是,沒有一個學生感到無聊,無事可做,而且競爭意識一直激發著學生,大家在不知不覺中就學完了課文。 

再如,在講授《雷雨》時,將“分析周樸園的性格特點”這一問題陌生化成一場小型辯論:周樸園對魯侍萍的愛是真的還是假的?學生的閱讀興趣和積極性一下子被調動起來,迅速地投入閱讀,為自己的觀點尋找根據,積極思考,踴躍發言。通過辯論,學生對于這個具有濃厚封建色彩的資本家有了深刻的認識。 

陌生化的藝術手法排斥從概念出發的邏輯推理式的課堂設計,規定了以觀察事物為出發點,以學生最廣泛參與為過程,以發現陌生現象為歸宿點的課堂路線,一切從生活實踐出發,從調查研究入手。中職學校學生的校園活動及社會實踐活動比較豐富,學生可以結合這些活動,寫出有血有肉的各種應用文,如會議通知、活動海報、社會調查報告、社團活動總結等。比如,寫通知,首先以小組為單位,組長為總策劃人,組織本組成員為本班策劃一次活動。策劃討論過程中,要求每位成員以不同角色身份(班長、團支部書記、學習委員、文藝委員、宣傳委員等)提出不同建議,總策劃人在總結所有人的發言后,形成初步方案,然后以班級的名義,面向全班學生寫一份“關于××活動的通知”。學生寫作完成后,每組各推薦出本小組最好的一份,在全班作交流評比。最后,把最周密、最可行、操作性強的“通知”推薦給班主任作為活動具體實施的參考。這樣的寫作活動,既能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活動中掌握不同文種的具體寫法,又具有現實意義。 

(四)教學語言陌生化 

教學語言的陌生化要求語文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要注重語言的輕重緩急、抑揚頓挫。教師如果基本上用一個音調講課,一定會使學生覺得寡淡如水,甚至會昏昏欲睡,更不用說提起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了。而同樣的內容,如果采用不同的語調,激情四射,則教與學的效果會明顯不同。 

教學語言是以口頭語言為主,是口頭語言與書面語言的結合。但如果教師能根據課文內容適時地運用大量的書面語言,不僅不影響交流,反而會產生陌生化的效果。這種方法比較適合一些文質兼美的詩文。如在講授杜甫的《登高》時,先讓學生閉目想象,然后教師用一種文學性很強的語言描繪此詩的意境: 一千二百多年前的一個秋天,重陽節前后,在夔州的長江邊,大風凜冽地吹著,樹葉在天空中蕭蕭飄落而下。江水滾滾翻騰,急劇地向前沖擊。凄冷的風中,有幾只孤鳥在盤旋。遠處還不時傳來幾聲猿的哀鳴。這時,一位老人步履蹣跚,跌跌撞撞朝山上走來。他衣衫襤褸,老眼渾濁,滿身疾病,已經“右臂偏枯耳半聾”。重陽節是登高祈求長壽的節日,可是,這位老人一生坎坷,窮愁潦倒,似乎已經走到了生命的冬季。此時,國家正處在戰亂之中,他遠離家鄉,孤獨地一個人在外漂泊。此時此刻,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頭……隨著教師的敘述,課堂氣氛靜寂,學生表情戚然,完全沉浸在詩的意境之中。 

教學語言陌生化的方式很多,可運用修辭手法如夸張、通感、擬人、對偶、比喻、雙關、反語、諧音等,使語言生動新鮮幽默;還可以運用特殊句式,如倒裝、省略、整句、散句等,使語言陌生化,增添新鮮感。偶爾用方言講課,也可以產生既熟悉又陌生的效果。 

(五)教學評價的陌生化 

課程評價對課程的實施起著重要的導向和質量監測的作用。當前的中職語文教學評價依然以傳統的終結性評價為主,以試卷、分數評價學生的語文學習狀況。中職生多認為自己是考試的失敗者,考試對于他們的自尊心、求知欲有很大的影響。在這種評價體制下,中職學生的學習狀態普遍不佳。 

教學評價的陌生化就是改變傳統的評價方式,積極倡導實施發展性評價。學生的成績可由平時成績和期中、期末考試的成績構成。加大平時成績的比重,減輕期中、期末考試的比重,平時成績采用“學分制”。這個“學分制”不同于大學的“學分制”,是指學生每完成一項學習任務,如背誦、作業、作文、書法等,都有相應的學分,學期累計學分就是該學生的學期的平時成績。學期累計學分中還包括學生的課堂紀律、出勤、學習積極性等內容。在校內外的語文活動中獲獎的學生還可得到附加分,也計入學期累計學分。這種評價方式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可取得比單純考試的評價方式更好的效果,可在一定程度上改變當前學生的學習狀況。 

(六)教學環境的陌生化 

《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學大綱》中明確指出:要“培養(學生)愛讀書、多讀書、讀好書和記誦名句、名篇的習慣”。優秀的課外讀物對發展學生的思維、健全他們的人格具有深遠的影響。因此在中職學校語文教學中要重視課外閱讀,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為此,我校開設了語文課外閱讀課,并把課外閱讀課的地點設在校圖書館,教學環境的陌生化加上圖書館擁有浩如煙海的文獻資源和諧寧靜的閱讀環境,營造一個濃厚的讀書氛圍,學生注意力在無意識之中就得到了集中,從而可激發他們的閱讀沖動,培養他們的閱讀興趣。同時,通過館內管理員的解說,讓學生了解圖書館的結構、圖書擺放的方式,學習圖書檢索的基本方法等等。學生在圖書館上的課外閱讀課中學習到在課堂上學不到的知識,為將來學生離開學校走上社會后,繼續利用圖書館接受終身教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陌生化手法在中職語文教學中的使用原則 

(一)適度陌生化 

陌生化在中職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無論是在教學情境和教學內容上,還是在教學方法和教學語言上,都一定要把握好度,即陌生感要適度。陌生化的程度不能太高。太高,超過了學生所能感知的程度,雖然這種陌生感也許可以刺激學生的學習欲望,但由于感知障礙會使學生產生一種拒絕接受的心理。因此,教學者在運用陌生化效應教學時必須適度,只有把握陌生化的度,尊重科學的“熟悉中的陌生”,才能造就真正鮮活的課堂。 

篇9

關鍵詞:英語教學;文化意識;小學

一、小學英語教學中文化意識教育的背景

一般認為,文化是一個民族在自己的社會歷史發展中形成獨特的風格與傳統。世界上每一種語言都充滿了文化色彩,語言中的文化現象除了指狹義的社會意識形態外,還泛指社會歷史,自然地理等各方面人類所獨有的特征。英國著名的語言學家Caford指出“Meaningisapropertyoalanguage”。在一定程度上,這種意義(meaning)即代表了文化。任何語言都是植根于特定的文化背景之中的,它們各自代表了在源遠流長的歷史長河中形成的獨特的表達方式。語言與文化是相互依存的。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語言的內容。一定的語言以一定的文化為靈魂,一定的文化也以一定的語言結構為依托。而各民族的文化又是獨特的,互不相同的。因此,不同的語言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在交際中,語言的使用和意義的表達就會有很大的差異。聽到別人贊揚時,說英語的人和說漢語的人在回答時所用的語言就不同。說英語的人一般說“Thankyou”以示接受對方誠心誠意的贊揚,而說漢語的人則往往要使用一些語句來表示“受之有愧”、“哪里哪里”之類的意義。通過這些例子,我們可以看出,語言至少有兩套規則:一是結構規則,即語言的組織形式;二是使用規則,即決定使用語言是否得體的諸因素。一句完全合乎語法規則的話,用于不同場合,如若不符合說話人的身份,或者違反當時當地人的社會風俗習慣,既使結構規則正確無誤,不注意使用規則,就達不到交際的目的,有時甚至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從一定意義上講,語言是形式,文化是內容,學習英語不能脫離英語文化,英語文化是準確、得體地使用英語的基礎。因此在語言學習中,一定要從文化的角度組織它,了解它的使用背景,掌握它的使用規則,從而用獲得的文化去感染語言。否則,就不可能真正掌握這種語言。

文化因素對語言學習究竟到底有多大的意義?對這個問題,許多學者都曾有過精辟的闡述。著名的語言教育家拉多(1_ado)認為,“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準則,就不可能真正學到語言”。著名英語專家鄧昌民曾經指出,學習外語就必須了解與這種外語有密切關系的文化,熟悉有關的文化知識有助于保證使用外語的整體性。從中不難看出,學習外語的過程也是了解和掌握該語言的文化的過程,兩者之間有一種互動關系。為此,我們應該高度重視文化意識在語言學習過程中的重要性。

2001年7月國家教育部頒布了《英語課程標》(以下簡稱“標準”),這標志著我國外語教學中的文化意識教育不僅作為一個教學目標得以確認,而且有關文化意識教育的內容與教學要求都非常明確地列在《標準》中。在《標準》中,“文化意識”是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在“目標總體描述”和內容“標準”中,“文化意識”作為一個十分重要的內容都有較為詳細的描述。在目的描述別強調了“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拓展視野、形成健全的人生觀”。這樣做的原因是基于這樣一些考慮:語言與文化密不可分,語言有豐富的文化內涵;英語學習中有許多跨文化的因素,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對英語的學習和使用,對目標語(英語)文化的了解與理解有利于加深對本國文化的認識,培養愛國主義精神、有利于提高人文素養;傳授文化知識,所以,培養文化意識是教師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一個重要任務。

二、小學英語教學中文化意識教育實施的方法和途徑

語言的特質就是它本身帶有思想性、民族性和文化性,學習語言需要了解和體會一種語言所蘊含的文化,只有這樣才不致于使語言的學習淪為簡單機械的死記硬背,下面介紹幾種如何在英語教學中進行文化意識滲透的方法:

1.在學生交流情境中了解文化

由于外語教學的特點,課堂教學往往使學生接觸目標語言素材,觀察與參與目標語交際活動,學習有關目標語及其文化知識的最重要的場所。因此,課堂教學中教學材料的安排、教學活動的設計應該把語言材料和活動的交際性、跨文化體驗及語言認知作為重要的原則。教學材料除了教材所提供的以外,教師還可以補充大量的其他現實生活中的語言材料。在課堂活動設計中,應該充分考慮到語言形式與意義的關系以及所包含的文化背景知識。

英語教學包含著西方英語語系的文化烙印,涉及問候、購物、祝愿、飲食等文化生活的各個方面。由于民族的差異的背后包含豐富的生活內容、風俗習慣和價值觀。但是直白地對學生進行文化的輸入,對于小學生來說,與聽天書無異??梢宰寣W生觀看一些有關于跨文化差異的幻燈片或視頻,根據看到的內容組織表演,如:場景一:一位中國人與一位外國朋友初次見面,中國人通常會問“你吃了嗎?”用英語就是“Haveyoueaten?”而西方人往往認為這些純屬個人私事,不能隨便問。所以他們見面打招呼總是說:“Hi/HelMGoodmorning/afternoon/evenin~ight!Howareyou?It’Salovelyday,isn’tit?”

場景二:一位美國老太太,穿著得體。舉止優雅,令人感覺很有品位。一位中國朋友很想表示美國太太顯得年輕,讓他實在看不出實際年齡,于是問到“Howoldaleyou?IevenCall’tguessyourage”,中國人遇到這樣的問題經常很開心地回答:“過獎了,我都七十五啦!”那當外國老太太聽到這個問題感到很詫異,只能故作鎮定的回答:“It’Sasecret!’’

在學生的表演交流后,我告訴他們在與英語國家人士初交時有“七不問”:不問對方收入,不問體重、不問年齡、不問、不問婚姻狀況、不問“去哪了,不問“吃了嗎?”。讓文化的意識緩緩滲透孩子的心理是一種有效的輸入方式。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在交際中注重這些文化,體現出較好的文化素養。

英語教材是教師輸人文化最好的載體,在現行的教材中,編者已經較好地關注到了文化的編寫。以牛津小學英語教材為例,從3A到6B的八冊教材中,在每冊中都輸入了一定的文化,學生通過學習,已經打開了通曉文化的窗口。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文化教學要和語言教學有機結合。教師要善于挖掘教材內在的文化因素,特別是那些會影響語用和語義的文化因素,與本國文化加以比較,因勢利導,積少成多,增進學生對英語國家文化的理解。

如,在3A教材中,Unit7It’Snice.時,學生通過學習知道,當自己受到別人夸獎的時候,要禮貌地說“Thankyou”。.

在四年級教材中,當談論到用餐時,學習到西方的用餐工具knife、fork、plate時,讓學生通過中西方餐具的不同來介紹中、西方飲食文化,使學生產生積極交流和嘗試的欲望,于是,他們就懂得了:fork、lefthand、knife、irghthand。TheyCanbeusedforsteak。

5A教材中出現了“thefastlfoor~,在英式英語中它指的是二樓,而美語中則是指一樓;再如,5A教材中提到的“Halloween”是西方的鬼節,節日期間人們會舉辦化妝晚會,小孩會提著南瓜燈籠游玩或拿著提簍去挨家挨戶討糖吃。在此我們可以介紹如果哪戶人家不給小孩糖果吃,當地的小孩怎么想辦法呢?讓學生發揮想象,給我們一些他們的想法后,我再告訴他們當地的小孩玩的Tirckortreat。并介紹萬圣節的來歷和南瓜燈的故事。了解這些節日知識后,學生就能更好地理解、把握課文了。當學生了解了這些西方文化后,一旦有機會實踐,就會產生參與語言交際的強烈欲望。

2.在開展主題活動中感受文化

(1)發揮想象巧編故事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創造一種用外語進行的有意義感受多元文化的交流環境。可以選取西方小孩的一個小故事,但是只告訴學生故事的開頭,請幾位小朋友為故事續寫情節,每位小朋友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并依據他的生活經驗來續寫,往往小朋友要根據上一個小朋友的情節往下發展,這對小朋友的邏輯思維有很好的鍛煉。

在欣賞完小朋友們編的故事后,接著再向學生展示這篇小故事的原文,讓我們觀察西方的小學生是怎樣看待問題的,他們的生活和我們有什么不同,從中可以體驗到中西方的文化差異。

(2)英文經典動畫影片賞析

多媒體在小學英語課堂的應用,效果不同凡響?,F代技術的發展為小學英語教學提供了運用電教媒體的優越性。多媒體集形、聲、光、色于一體,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的興趣,多通道輸入。可以選取時下很流行的幾部英文動畫片,在觀看影片的時候,對英語國家特定的情境下的特殊的表達進行指導。

(3)結合關注的熱點、聯系生活和熱點話題開展主題活動

其實我們常常能遇上國際上的重要節日,如國際愛眼日(6月6日)、國際愛牙日(9月20日)、世界環境日(6月5日)、國際兒童圖書日(4月2日)等等。以此為契機,舉辦—些主題活動,如,假設我們用簡單的英文寫一封E-一mall給美國的小朋友,介紹我們這邊國際兒童圖書日的活動,并告訴他(她)我最喜歡的圖書的名字叫什么,我為什么喜歡它,并請美國小朋友和我一起分享它。也可以以此為契機讓孩子們自己制作宣傳海報和貼圖。

3.在教室環境布置中滲透文化

(1)設立文化墻

建立班級文化墻,通過這個小小的一面墻認識和傳遞世界文化知識,讓學生直面文化,體驗文化,積淀深厚的文化素養,感受文化的滲透給學習帶來的愉悅。在班級的一面墻上,建立西方文化集錦,及時張貼結合教材關于文化知識的圖片,介紹相關文化背景知識,使學生在學習文本知識之余,通過閱讀拓展文本知識與文化。在學習6AUnit7AtChristmas的教學中,我們通過文化墻,開設一系列與圣誕文化有關的集錦,①不同意味的圣誕節;②圣誕禮物放在襪子里——關于圣誕襪的傳說;③世界上真的有圣誕老人嗎?;④圣誕美食——教你做香濃美味提子蛋糕;⑤圣誕祝福英語等等。

(2)建設文化角

這是個在黑板的某個角落形成的“角落文化”。盡管他是個小小的角落,卻也是輸入文化的有效途徑。它以“及時、直觀、有趣”而讓學生喜歡?!凹皶r”是指教師和學生能根據需要隨時更新內容,學生面對的文化知識可以做到每天都是新的?!爸泵妗敝傅氖撬軙r刻面向學生,隨時都能引起學生的關注。每天一句英語諺語、勵志語言或者英語繞口令等,那迎面而來的文化氣息,自然而然就被學生捕捉到了。一種文化的氛圍也就在課堂中漸漸彌漫。

如:Actionsspeaklouderthanwords(事實勝于雄辯),Acatmaylookataking(人人平等)Wellbeginishalfdone.(良好的開端,成功的一半),Nopains,nogians.(不勞而獲),Wherethereisawill,theerisaway.(有志者,事竟成),Lookbefoeryouleap.Firsthtink,htenact.(三思而后行)。繞口令(Tonguetwisters):①Blil’sbigbrohterisbuildingaebautifulbuildingbetweentwobigbrickblocks.

(~PeterPiperpickedapeckofpickledpepperperparedbyhisparentsandputhteminabigpaperplate.③Abigblackebrasatonabigblackbug.這樣的文化角就像是一個個朋友在同學生進行文化的交流。這個小小的角落讓人感覺到角落雖小,而意義極大。

4.比較文化差異中加深對中國文化理解

小學英語教材涉及的幾乎都是西方文化,對本民族文化考慮并不多,英語教學中的文化導人似乎只是針對西方文化在中國開展文化意識教育還應考慮中國的國情和特點:

(1)節日文化差異眾所周知,西方節日中最重要的是圣誕節,還有我們所了解的萬圣節和復活節。其實西方還有許多節日如降靈節、耶穌受難日、耶穌升天節、懺悔節等我們不是很熟悉種景象。中國的“四時八節”與氣候的變換聯系在一起的,如春節、清明節、重陽節、中秋節等。

(2)姓名差異中國人的名字和西方人有所差異,西方人是名在前,姓在后,如:J0hnWilson約翰·維爾遜,維爾遜是姓,約翰是名。我們名字是姓在前。名在后,如李軍,李是姓,軍是名。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差異呢?中國人注重祖輩血統,喜歡把自己放在一個整體中去,作為一個群體的一部分,所以以代表整個家族的姓放在前面。而西方強調個性,更為注重自己是個個體,所以以代表自己個體的名放在前面。

篇10

【摘要】

英語教材的內容涵蓋了西方社會的歷史、地理、文化、民俗、風情等廣泛知識,因此英語教學中對有關的文化背景知識的介紹是相當重要的。對西方文化背景知識有一定的了解,學生才能更快更準確把握英語的語言本質和思想內涵,并更準確學習和運用英語,從而大大提高教學的效率。

【關鍵詞】

英語教學;策略;方法

一、教學中文化知識的介紹可以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人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學生才可能主動自發的學習,并深入鉆研。

在教學的過程中,對文化知識的介紹,可以引導學生對英語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從而進入與中華文化同樣古老和宏偉的西方文化殿堂,了解西方文化的思想理念,領略風格迥異的異域風情,感受西方社會不同的風俗習慣。如在《Abraham Lincoln》的教學中,可以向學生介紹林肯從一介平民到美利堅總統的奮斗歷程,讓學生感受一個偉大的人格的永恒魅力;在新教材《Olympic games》中,可使學生更好地明白奧運會的相關知識和體育競技運動的發展史。

二、樹立文化意識,注重文化知識的傳授

在中國,人們對跨文化理解的重要性認識還比較低,相當一部分人認為這只不過是個學習外語的問題。他們覺得,只要會外語,剩下的憑常識、按習慣就可以解決。然而,常識這個東西并不一定具有普遍性,它因文化背景的不同而有所區別。在中國文化背景下屬于常識性的行為,換在某個外國的背景下可能成為一種不合常識的行為;在某種文化下屬于很禮貌的行為,在另一種文化下可能被視為無禮;一種文化下的人懷著敬意說出的話,另一種文化下的人可能理解成是一句帶侮辱性的話;拿漢語的習慣去套外語,有的時候套得對,有的時候則會套錯。有些人將跨文化交際等同于外語的聽、說、讀、寫四會能力。四會能力當然很重要,它是跨文化交際的重要基礎,但是它遠不是問題全部。語言是文化的產物,它具有深刻的文化內涵,與不同的對象,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如何表述一個思想,與文化背景密切相關。僅能夠運用語法上正確的外語,并不能足以與外國人打好交道。在高職英語教學中,應樹立文化意識,應在傳授語言的同時同步傳授文化知識。這樣做的好處是:文化知識加深了學生對語言的了解,語言則因賦予了文化內涵而更易于理解和掌握。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同步可以在傳授語音,詞匯,語法等語言知識時進行。

三、培養與不同文化接觸時的適應能力

初次與不同的文化接觸時,往往會受到文化沖擊,從而產生某種不適應。要使交際得以繼續下去,必須設法減緩沖擊、提高適應能力。在英語教學中,可以將日常生活交往中的中西文化差異進行總結歸納,這對學生進行不同文化交際能力的提高能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如可將中國人與英語國家人士初交時談話的禁忌歸納為四個詞:I, WARM, where, meal。I代表income;第二個詞中W代表 weight,A代表age,R代表religion,M代表marriage。由此而引出“七不問”:不問對方收入,不問體重,不問年齡,不問,不問婚姻狀況,不問“去哪兒”,不問“吃了嗎”。這樣可使學生對與英語國家人士交談的禁忌有更清楚的了解。利用多種渠道、多種手段,吸收和體驗異國文化??梢允占恍┯⒄Z國家的物品和圖片,讓學生了解外國藝術、歷史和風土人情;運用英語電影、電視、幻燈、錄像等資料給學生直觀的感受,使學生對英語的實際使用耳濡目染。向學生推薦閱讀體現外國文化的簡易讀本,以增加對英語文化的了解;邀請中外“英語通”作中外文化差異方面的專題報告;組織英語角,英語晚會等,創設形式多樣的語言環境,加深對文化知識的實際運用。

四、培養人們對不同的文化持積極理解的態度,培養跨文化交際的技能

隨著對外開放的進一步擴大,走出國門或留在國內參與跨文化交際的人越來越多,他們都需要學習、掌握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時的實際技能。除了語言本身所承載的文化涵義外,西方國家的風俗習慣,人們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等等都有著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底蘊。因此,在英語教學中還要適時地向學生介紹文化背景知識。如:在中國稱中年以上的人為“老”,是尊敬的表示,可在西方,“老”卻意味著衰朽殘年,去日無多,因此西方人都忌諱“老”,都不服“老”。有位導游講過這樣一件事:在一次帶隊旅游中,我們的這位導游看到一位美國老太在艱難地爬山時,便上前去攙扶她,卻遭到了老人的拒絕。為什么會發生這種事呢?因為在美國這樣一個老人普遍得不到尊重的社會里,老人們養成了不服老,堅持獨立的習慣。所以美國的老人都不喜歡別人稱其為老人(elderly people),在美國都用“年長的公民”(senior citizens)這一委婉語來指代老人。

英語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能夠運用英語達到交際、交流的目的,讓學生掌握良好的語言學習方法,并掌握一定的英語基礎知識和技能,培養學生具有較強的閱讀能力和一定的聽、說、寫、譯能力,使他們能用英語交流信息,在涉外交際的日常活動和業務活動中能夠進行口頭和書面交流,能夠實現溝通,大面積、全面提高外語教學的效率和質量,大幅度地提高學生的外語應用能力,并為今后進一步提高英語的交際能力打下基礎,從而,因此在英語教學中不能只單純注意語言教學,而必須加強語言的文化導入,重視語言文化差異及對語言的影響。只有這樣,才能在實際中正確運用語言。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