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指導課程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09 06:56:5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就業指導課程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高校畢業生數量不斷增加,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狀況由求大于供轉變為現在的供大于求,高校畢業生面臨著越來越難的就業困難,而且多數畢業生的第一份工作時間都比較短,而且具有較高的跳槽頻率。隨著高等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就業指導課程越發重要。
高校就業指導課程價值體現在三個層面:社會、高校、個人。課程社會價值指的是課程在滿足社會物質需求基礎上,傳播社會意識形態、政治觀與價值觀等價值理念。科學合理的就業指導課程對學生的思想觀念產生積極影響。高校通過就業課程指導體系,讓學生明確社會需求,完善自身的能力結構與知識結構。培養畢業生的綜合素養。運用高校就業指導課程構建畢業生的技能體系,引導畢業生形成正確的就業擇業觀,能夠根據自身實際水平選擇適宜的工作。引導畢業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理念。
二、目前就業指導課程存在的問題
1)課程指導理念不明確。目前國內高校就業指導教育理念還停留在初始發展階段,注重就業率的提高,注重畢業生的就業安置,卻忽略畢業生的綜合素養培養與發展。沒有引導學生進行正確的職業發展規劃。設定就業指導課程的初衷是提高學生的就業質量。而不是為了學校聲譽,提高自身就業率而讓學生不管適合與否都盡快在畢業前后找到工作。沒有正確解決學生就業難的問題關鍵。由于缺乏明確的課程指導理念導致就業指導課程沒有發揮其本身的價值,沒有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就業觀。
2)就業課程內容枯燥,模式單一。高校就業指導課程內容應該遵循教育價值觀,遵循社會發展規律,符合社會發展需求,在相關課程指導中,培養學生的社會生活能力,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理念。可是目前國內高校就業課程內容較為枯燥。教學內容全部來源于相關教材,呈現照本宣科的教學狀態。單一教學模式無法激發大學生學習興趣,無法理解教師所進行就業指導活動。就業課程教學內容缺乏靈活性、針對性,是簡單的就業理論知識疊加,教學課程缺乏趣味性與吸引性。3)課程教學安排不合理。受到傳統提高就業率觀念的影響,國內許多高校開展就業指導課程的出發點就是提高高校畢業班級的就業率,忽略畢業班級學生畢業前的學習狀態、擇業狀態。不能實現大學生綜合素質提高的教學目標。缺乏合理的課程教學安排。有的大學將就業課程設定在大一開學伊始,處于應付了事的狀態。有的高校則將就業指導課程作為畢業前指導。不合理的課程安排不能發揮就業指導課程的作用。
三、高校就業指導課程改革策略
1)強化培養大學生生存能力。大學生需要明確自身的人生理想與目標,通過合理的職業規劃實現自己理想目標。高校就業指導需要根據社會發展需求,結合大學生需求,重點培養學生的社會生存發展能力。為學生在擇業方面出謀劃策,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就業觀念。培養學生的社會生活技能。大學時期是人生非常重要的階段,必須針對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進行正確的引導。許多大學生在面臨畢業的時候都會產生迷茫,不能該做什么。幫助大學生合理規劃人生,培養大學生的社會生存能力。
2)改革就業指導課程教學方法。就業指導課程是一門重視參與性與實踐性的課程,我們需要改變傳統的教師講學生不聽的教學方式,尊重學生的意愿,尊重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增加課程的實效互動,推動學生就業知識體系的構建。增強學生就能能力。增強教學內容的實踐性,教學內容融入學長學姐案例分析、進行小組討論、角色互換表現等,組織學生進行相關內容社會調查,通過課程模擬活動,將新知識融入到學生的就業知識體系中,實現就業課程知識的遷移,實現就業指導課程的教學目標。
3)提高就業課程教學隊伍專業素養。教學隊伍是實現就業指導課程教學目標的基礎之一。新時期打造高校就業指導課程體系,需要建設專業指導隊伍,提高就業課程教學隊伍專業素養是非常重要的。部分高校沒有建立專門的就業課程教學隊伍,就業指導課程的教師多為其他專業課教師兼職。高校必須樹立就業指導理念,建立具有良好社會觀察能力的高資歷師資隊伍。在加強現有隊伍人員的職業素養修養建設,提高隊伍專業素養,提高就業課程教學效率與水平。
4)將就業指導課程納入總體教學計劃。隨著我國高等教育體制改革活動的不斷進行,幾乎所有的高校都設置就業指導中心或開設相關課程。但是每個高校對就業指導課程的認識不統一,有的將其作為選修課,有的則貫穿整個大學階段。就業難的問題,成為人們重點考慮的重點。就業指導課程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我們需要將就業指導課程納入總體教學計劃中,作為大學生的必修課程之一。實時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就業觀念,引導學生進行職業規劃。
四、總結與思考
篇2
論文關鍵詞:高職英語課程改革,職業能力導向,多元化的趨勢
1.前言
近幾年,隨著社會和經濟的發展,我國高職院校發展迅猛,據2002年的統計,高職學生已占高等教育人數的一半,學校總數占到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的70%。從最初的中專類或大專類院校的轉型,及新建院校到近幾年的重整,到100所國家示范院校的確立,高職院校經歷了不斷的改革和發展。而且近幾年來高職教育的改革也是搞得轟轟烈烈,以適應高職發展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的改革也是持續不斷,如任務型教學方法,項目化教學,倡導以就業為導向,以任務來驅動的工學結合教學改革等。但其中英語課程的設置及教學模式大多數仍然是沿襲了學科體系的舊模式,以知識傳授、人文素養提升為重點,雖然近幾年的教材改革已經一改以往的文學味重的傾向,增加了一些實用文的寫作,但仍然與學生的專業、職業沒有什么緊密聯系,與高職高專教育實用性極強的職業教育相去甚遠。
2.當前高職高專英語課程現狀
2.1、課程設置滯后 目前高職英語教學存在一些問題,現存教學體系尤其是課程設置已不適合發展的需要,現有的英語教學課程基本上是圍繞培養學生英語基本功(聽說讀寫譯)來設置的,嚴重忽視社會需求的變化,缺乏就業方向的指導;(郭強,2008)無法滿足學生對提高自身英語素質和應用能力,以及社會(行業)對學生應用能力的更高要求。因此,改革高職英語課程設置,以適應不斷變化發展的內外環境,是高職院校英語改革首當其沖的問題。(王偉,2006)
2.2、課程結構課程內容單一,我國高職院校公共英語課程設置成英語一門課程,包含精讀部分、泛讀部分和聽力或視聽說部分的這種模式。學生學習的重點,集中在英語知識方面,學生所上的英語課大部分都側重于閱讀,而聽說技能在英語課程中所占比重不高,有些甚至是難以體現。教學內容由各個領域匯聚起來的聽說讀寫譯等語料組成,以閱讀文章為主。教學內容體系不能按職業崗位和技術領域的要求來設置教學項目和組織教學。(王偉,2006)
2.3、教學模式,由于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沒有明確與職業需求掛鉤,高職高專大多數院校還是沿用學科體系加實踐環節的組合人才培養模式,教學模式仍以書本為主,以課堂教學為主小論文,以理論講授為重點,(王偉,2006)忽視學生的社會方面的這塊需求,忽視學生畢業后在崗所需的英語方面的語言機能的培養,尤其是職業相關的一些語言知識和交流技能,或者今后職業發展可能所具備的英語相關基礎的培養。(郭強,2008)
2.4、課程考核方式不全面,大部分高職院校的英語課程考核仍是以期末或結合期中考試為主,再參考作業,出勤和紀律等平時分來對學生做出評價,沒有對學習的整個過程進行考核,學生往往出現只注意針對考試的復習,而忽略學習過程,而我們知道知識學習和技能的培養是要日積月累的,舊的考核方式激發不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3. 本校英語課程改革實踐
《基本要求》要求英語以應用為目的,高職的英語教育應是為學生今后的崗位工作服務的,以提升學生在行業中應用英語完成各種工作任務的能力為目標。因此,我們遵循學以致用這一理念,在2009年開始嘗試高職英語課程開發,實施個性教學,打破各個專業同一的狀態,結合不同專業就教學內容進行相應地調整, 開發有特色的公共英語課,為學生職業發展服務。在大量的學習與討論后,我們充分理解“工學結合,深度融合”的教育思想,制定出“以典型涉外工作任務(或情境)為導向”的這個原則,來進行課程實踐改革。
首先,根據學院的具體情況,根據不同的專業進行開發。相應設立《機電職場英語》、《物流職場英語》、《生化職場英語》、《旅游職場英語》和《文秘職場英語》五部分。每個部分分別有課程組負責,相應進行開發。
第一步進行企業調研,調查課程開發的必要性。課程組相繼與專業所在系老師、學生,及進入企業與企業專家、一線工作人員和歷屆畢業生進行訪談、調研,來確定與行業相關的應用英語學習的必要性。從調研中我們得出企業希望英語能起到一個過渡的作用,在學生上崗后能直接上手,也就是能熟悉一些基礎行業相關的詞匯等英語相關的表達。而且由于學生相關行業及畢業后的從事的崗位特征,工種的不同,所學內容中各種技能的側重點也有所不同,不同系的改革方向也就不同。
第二步:培養目標的制定。根據前期的調研,我們制定了新的課程培養目標,除了基礎英語語言技能的培養外,我們強調了學生在畢業后,處于專業崗位上或行業中應用英語的能力的培養,會使用(包括聽、讀、說、寫、譯各種技能)相關行業相關崗位上的常用職業英語用語,具備常規的基礎工作交流能力。
第三步:教學摘要)的英語語言知識和能力。接著各個課程組教師在行業專家和英語專家共同的指導下,通過各種途徑收集相關語言知識能力的語料,盡量以簡單的語料為主,避免過于專業化的英語語料的選用,(但專業詞匯不可替換。
第四步:實踐嘗試。在教學內容開發完成后,我們在3個相關專業進行了教學實踐。教學活動以學生為中心,模擬典型工作任務,設計教學任務,讓學生來完成。為主。實踐教學完成后,我們進行調研,反饋表明,學生對于這類的課程內容并不排斥,相反認為這會有助于畢業后的工作適應,對專業相關知識與英語語言的結合感到很好奇,語言基本技能的培養與解決問題的能力的培養相結合,大部分同學持滿意的態度。但在實踐過程中,課堂教學的管理與考核評分機制還有待完善,需進一步加強對學生參與度不均現象的研究,以期獲得更好的效果。
4.關于高職高專英語課程設置的思考
基于高職院校學生的實際情況,及對高等職業教育特色的解讀,高職院校英語課程的設置總體上將呈多元化的趨勢。
4.1、課程設置定位要準確
劉黛琳教授指出高職院校英語課程是為高技能人才培養目標服務的,我們應該突出學生的職業能力的培養。課程在設立教學目標時,要以培養學生的實際應用語言的能力為主,尤其要側重培養學生的在職場環境下的語言交際能力。因 此,我們應突出英語這門課程實踐性強的特征,抓英語基本功的訓練,應以職業能力培養為導向,把課程教學與職業需求相結合;加強英語教學與社會和市場需求的吻合度,提高教學質量,讓英語教學取得實際成效,在培養學生在職場環境下英語交際能力的同時,注意加大對學生就業后的適應能力、溝通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并與畢業后可能從事的專業相結合,因需設計教學內容;同時,要堅持以學生為中心、以應用為導向的教育觀。(郭強,2008)
4.2、融合基礎英語和職業英語
楊黎明教授認為:“高等職業教育的公共基礎課程同時承擔著雙重功能,一方面它要為學生人文素養的提升做出貢獻,另一方面它又要為學生專業課學習提供支持。”因此,高職公共英語課可以原先的語言學習知識體系的基礎上,再加上與專業相關的知識與技能訓練小論文,在此基礎上進行融合,也就是將基礎部分與職業相關應用知識進行有效的整合,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生的文化素質,也為學生以后的專業課學習,為以后職業中英語應用做準備。
當然,在強調行業職業能力的同時,我們也不能忽略英語語言習得的規律和對學生人文職業素養的提升。高職學生入學時的英語基礎普遍不是很好,因此,基礎英語知識的習得還是必須的,基礎英語課程是職業英語的前提,行業英語是職業英語的延伸。我們要保留原有的英語課程,但要加強綜合語言技能訓練,尤其是聽說能力的培養。在通過對日常生活中的英語聽說讀寫譯等應用能力的掌握,及高等學校英語應用能力考試后,再進行職業英語的學習,強化學生在行業中應用英語的能力。但需注意兩部分教學內容的自然銜接。
4.3、創建立體化教學模式
除去上文提到的課堂教學以外,還可利用計算機、網絡技術等現代化教學手段,構建適合學生個性化學習和自主學習的新的教學模式。英語課程設置中,在必修課之外,還可設立各種選修課,這樣不僅能較好地滿足不同學生對英語學習的需要,彰顯學生學習的個性化,加強學生的實用性語言技能的培養和提高。甚至還可以根據市場就業形勢的新需求,增加實踐類新課型。
4.4、引入多元化評價體系
在教學要求方面《基本要求》規定:“本課程必須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突出實際應用,加強語言實踐能力的培養”。而以往的考核雖然在形式上做了些變革,但還是側重于考核學生對知識的記憶, 難以做到真正意義上的對學生實際應用能力實踐能力的全面考核,同時,對不同學生也難以做到細化的分層分類考核。高職公共課應嘗試多樣化的動態性的課程考核方式,做到過程考核和終極考試(或考查)相結合,對口頭和書面表達能力,實踐創新精神和能力、團隊合作精神、組織活動表現等進行綜合評價,做到知識、能力和素質的綜合考評,同時又能促使學生提高學習的積極性。 改變以學生掌握知識多少來評價學生學習與教師教學質量的知識質量觀。(盧文豐,2010)
5、結語
高職院校培養學生的目標是以高等技術應用能力為主,以適應外向型經濟的高技能人才的要求,高職公共英語教學應該適應這一趨勢,“改革公共英語教學理念,建立與行業、企業聯系更緊密的高職英語體系”。(劉黛琳,2008:264)因此,高職公共英語的課程建設應體現《基本要求》提出的:“以實用為主,應用為目的”這一具有時代特色的教學目標,圍繞如何使學生獲得相關崗位所必須具備的英語技能而展開。
參考文獻:
[1]劉黛琳.高職高專外語教育發展報告(1978-2008)[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8.
[2]楊黎明.高等職業教育課程建設中待解決的若干技術問題[J]. 高等職業教育,2008,(1):4-7.
[3]盧文豐.對高職公共課動態教學建設的思考[J]. 北京:教育與職業,2010-4中(11).
[4]王偉.淺析高職高專教育改革與發展應遵循的幾個原則[J]. 北京:中國高教研究,2006,(3).
[5]郭強.從學生就業競爭力看英語教育改革[N]. 《光明日報》2008-2-20(10).
[6]教育部高度教育司.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M]. 2004年.
篇3
關鍵詞:積極心理學;就業指導課程;大學生;探索
隨著高等教育日益大眾化,大學生人數逐年增多,畢業生就業形勢嚴峻,普遍面臨就業難的問題。近年來,因就業問題引起的大學生抑郁、焦慮等心理問題較常見,甚至發生自殺悲劇。2007年《大學生就業指導》被教育部列入大學生必修課程之一。課程旨在指導學生尋求職業發展,培養潛力和創造力,以適應社會需要。積極心理學在國內處于快速發展時期。研究目的主要是探索個體的積極品質和積極力量,尋找個體潛能。這與就業指導課程的目的一致。此文基于積極心理學的視角探析如何完善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程教育。
一、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程現狀
我國高等學校就業指導課起步較晚,與國外的就業教育差別很大。
(一)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程內容單一,學生就業心理模塊知識陳舊
我國目前高等教育中就業指導課程內容主要包括就業背景、就業技巧、就業政策和就業所需表格填寫訓練等。各個高校課程內容基本一致。武沁宇等研究認為目前高校就業指導缺乏與學生專業課程銜接,難于提高大學生實際就業能力[1]。較少高校有專業心理老師講授職業生涯規劃、職業心理調適等。與心理有關的內容知識基本無更新。
(二)課程傾向于職業技能培訓,忽視就業心理、職業道德等引導
大學生就業指導課多傾向于傳授求職技巧,如介紹信、推薦信和簡歷制作,面試技巧等。而較少涉及學生的價值觀導向、就業心理調適和積極的就業觀引導。大學生在就業之前,首先會在心理上有一些變化。受傳統“學而優則仕”思想等影響,加上就業競爭激烈,多數個體易表現出焦慮、失落等心理表現。張弛等調查522名大學生,76%認為“最讓自己感到緊張和憂慮的事情”是就業問題[2]。由于大學生正處于人生的第二個“心理斷乳期”。情緒容易波動,耐挫力弱。在面對就業壓力或受挫之后,找不到合理方式應對,出現一些心理問題,甚至自殺等危機事件。
(三)課程實施形式單調,缺乏創新
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程定位是一門指導性強的應用型學科,需要學生實踐和實際操作,且需要根據大學生每個階段不同特點進行指導。較多學校就業指導課成為理論課的講授,學生配合度不高,沒有抓住學生的心理特點,從大一到大四所講內容沒有變化。大部分高校依然采用以一名老師面對幾百人甚至上千人上大課的模式為主。
二、積極心理學的內涵
近年,積極心理學在世界范圍內興起。認為心理學不僅僅是對創傷、缺陷和疾病等進行研究,更重要的是幫助人類去發掘潛能和力量,使人們更幸福、快樂,并得到發展。我國傳統文化中也不缺積極心理學的思想。如仲尼、左丘、韓非子等都是在逆境終成事業。其積極的思想都可以為大學生學習和內化。
積極心理學的課程宗旨主要是發掘學生潛能,增強積極的人格力量,顯示了一種積極的教育理念。賽里格曼教授以“每天記錄三件好事”、新的署名力量、感恩拜訪和大笑練習為內容,發現這些練習能最大程度激發其學習興趣和生活態度,甚至影響到人生態度和工作信心。有研究將積極心理學融入到抑郁癥治療、醫學教育和企業管理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積極心理學視角的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程探析
(一)嵌入積極的教育理念
《大學》中提到“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重要是培養大學生積極、健康的人格素養。當前“就業難”問題除了就業人口基數大和專業限制外,與大學生自身依賴性強、逃避進入社會、耐挫力差、自卑心理等有較大關系。英國哲學家拉金斯提到“年輕時代是培養、希望及信仰的一段時光”。培養大學生積極的心態需要從入學開始,貫徹整個大學生活。在教育過程中將責任意識和感恩結合起來,教會大學生勇于面對生活中各種挫折。
(二)構建“積極導向”的《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程體系
隨著精英教育到大眾教育的轉變,嚴峻就業形勢使大學生從入學開始承受不同的就業心理壓力。積極導向的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程體系不僅要吸取傳統課堂教學的優勢,還要考慮不同階段特點和實踐性的特點,每個學段有其特定的教育內容和任務。大一大二階段應該以“擇業指導”為主,主要包括認識自我、優勢定位和職業生涯規劃。由于大學新生處于適應期,心理波動比較明顯,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刺激。此階段重點在于幫助他們適應大學生活,解決現實困惑,掌握心理調節方法和應對,引導進行職業生涯探索,掌握職業要求和社會需求,挖掘學生自我成長的潛力。第二階段應該以就業指導為主。學生掌握就業指導知識外,鼓勵學生實踐,通過調查走訪、案例討論、團隊合作等方式增加學生對就業的積極心理體驗,鼓勵學生創新自己的求職技巧和方法。強化互動,學生參與教學,如運用霍蘭德職業能力測驗(MBTI)認識自己的興趣和性格特點。
(三)以積極心理學理論為基礎的大學生就業團體輔導實踐
積極心理學認為在教育中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重視學生自我成長的經驗。體驗和參與式學習是完成這一體驗的重要途徑。美國心理學家Seligman等提出了以積極心理學為基礎的群體參與的團體積極心理輔導新模式[3]。設計活動依據“幸福”三因素理論,包括積極的情感、積極的參與性和追求有意義的生活三部分。團體輔導的內容包括培養積極情緒、積極的應對和認知方式、積極的人格品質。按照這三個內容進行具體的活動形式。如“尋找自身優勢”、“三件好事”、“感恩探訪”等。
綜上所述,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程對大學生成長成才有著重要意義。課程尚處于開發和探索階段,對于授課老師也需要擴寬思路,在現有體系運用積極心理學的理論方法探索新的形式,提升教學效果,最終服務到大學生群體。(作者單位:東莞理工學院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中心)
參考文獻:
[1] 武沁宇.我國高校大學生就業教育研究[D],碩士學位論文,吉林大學.2014.
篇4
一、高職院校學生就業指導存在的問題
就業指導工作在我國起步較晚,20世紀初我國就業指導工作開始興起,由于受計劃經濟體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就業指導曾一度中斷。80年代后,我國對高校畢業生就業體制進行了改革,由國家統一分配改為雙向選擇、自主擇業,就業指導再次興起。但高校尤其是高職院校的就業指導還存在諸多問題,這些問題制約著高校就業工作的開展,也直接影響了畢業生的就業。
(一)觀念落后
多數高職院校并沒有充分認識就業指導的重要性,就業指導還停留在形式上,并沒有落到實處。就業指導只是學生工作部門的事情,只要在學生工作部門的指導下,畢業生找到一份工作,學校就完成了就業比率上的提升。至于學生是否喜歡這份工作,是否能夠實現學有所用,似乎不是就業指導所要解決的問題。這些大大制約了學生能力的發揮,也影響了人才的合理使用。因此我們認為,不能以找到一份工作作為衡量就業指導工作的依據,我們更應該注意到畢業生的專業能力、個人意向,否則我們的教育是很失敗的,我們培養的人才無法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二)就業指導工作缺乏連續性
傳統高職院校的就業指導從屬于教學活動,一般在大學的最后一年開設,通常以考查或講座的形式出現,具有較強的“季節性”,而且很多院校就業指導也只局限在畢業生這一群體上,這使得就業指導工作缺乏連續性,其內容也只是停留在信息的提供,就業理論的指導上,無法形成就業指導體系。
(三)師資隊伍缺乏
多數高職院校雖然都成立了就業指導機構,但很多院校并沒有配備專職的就業指導教師,多數的就業指導教師都是兼職的,即使配備了專職的指導教師,也缺乏就業指導的知識和經驗,不能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長來具體指導學生就業,實際上就業指導形同虛設,只是起到了管理、教育和信息傳遞中的中介作用,并沒有很好地發揮其服務的職能。總的說來,就業指導人員的知識結構參差不齊,專業化程度較低,很難掌握更多的就業指導方面的前沿信息,這是目前高職院校就業指導方面面臨的主要問題,也是制約就業指導工作開展的重要因素。
二、高職院校就業指導問題的解決方案
(一)轉變就業指導觀念
高職院校轉變就業指導觀念是大學生就業制度改革的重要方面,觀念是先導,只有更新觀念,高職院校的就業指導才能科學、有序地進行。就業指導是一項專業性很強的工作,并非教學中的一個環節或學生管理工作的一部分。我們必須在理念上支持就業指導工作,重視就業指導工作,關注學生的職業興趣,挖掘學生的職業能力,使就業指導與學生的專業能力、職業興趣和職業能力有機地結合起來,只有這樣才能教育和培養出掌握就業知識和技能的優秀大學生。
(二)加強就業指導的連貫性
就業指導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應加強就業指導的連貫性,對大學生的就業指導應貫穿大學生活的始終。我們可以將就業指導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即認知階段,主要針對大一新生,開展就業指導的講座,對學生進行職業興趣的測試,介紹職業和專業的關系,要求學生確定未來的職業目標。第二階段即知識的傳授階段,主要針對大二學生,進行就業指導課程的講授,要求學生掌握扎實的基礎知識,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道德。第三階段即能力的培養階段,主要針對大三學生,進行就業能力教育,注重學生個性的發揮,拓寬學生知識面,提高學生選擇、分析和判斷問題的能力,增強學生就業的自主性和決策的能力。第四階段即模擬培訓階段,主要針對大四學生,進行就業前的心理指導、就業技巧等方面的訓練,可以通過模擬人才招聘、崗位技能培訓等多方面展開。這四個階段應融會貫通,有機結合,形成較為完善的就業指導體系。
(三)打造專業化的教師隊伍
1.明確就業指導教師的專業素質。高職院校就業指導教師的專業素質對于就業指導工作的開展十分重要,筆者認為,由于就業指導工作的特殊性,可以將就業指導教師的專業素質分為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就業指導教師的專業知識,可以包括就業指導的基礎知識、職業生涯規劃方面的知識以及就業政策法規等相關知識;第二,就業指導教師的專業技能,可以包括溝通和協調能力、思想教育技能和回答咨詢的技能等多方面;第三,就業指導教師的責任能力,可以包括其責任心、服務意識等方面。
2.優化就業指導教師的隊伍結構。教師隊伍機構可以包括年齡結構、職稱結構、學歷結構等多方面,高職院校就業指導教師嚴重缺乏,教師隊伍的結構也極為不合理。調整和優化就業指導教師的隊伍結構,有利于調動教師的積極性,提供就業指導工作的效率。具體來講,首先,應增加就業指導教師的數量,重點選拔具有職業指導資格和有豐富就業指導經驗的教師。其次,完善就業指導教師的職稱機構,就業指導教師應當既有教授、也有講師和助教,由有經驗的教授帶動年輕的講師和助教,形成層次分明的就業指導教師隊伍。
3.建立完善的培訓制度。培訓能夠調動教師的積極性,增長見識,是提高就業指導教師素質的重要途徑。建立完善的就業指導培訓制度首先應建立崗前培訓,每位就業指導教師在上崗之前必須接受崗前培訓,其內容可以是教育學、心理學以及就業指導的基礎知識。其次,應建立日常的培訓制度,定期組織就業指導教師參加研討會,進行業務學習,了解就業指導方面的前沿知識,支持和鼓勵教師進修和出國訪問。
總之,高職院校的就業指導還面臨很多問題,我們必須通過轉變觀念、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等多種途徑來解決就業指導工作存在的問題。
基金項目:本文為黑龍江省職業教育學會“十二五”重點課題“偏遠地區職業院校學生就業指導及創業教育研究”(課題編號:GZ0035)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趙立新.國外高校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與啟示 [D]. 福建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
[2]劉志強.高職院校就業指導教師隊伍建設研究——以學院為例[D].華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
[3]趙曜.淺析中國大學生就業現狀與對策[J].科技文化.
篇5
論文摘要:面對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勢,高職院校要在轉變就業指導理念、豐富就業指導內容、加強就業指導隊伍建設等方面,不斷地進行探索、研究、改革和完善,進行全程化的就業指導和職業教育。
目前,不少高校已將就業指導課列入教學計劃,作為必修課計算學分,但就業指導課的效果并不理想。相關調查表明:62%的學生對將來發展、工作、職業生涯沒有規劃,33%的大學生不明確畢業后的就業方向,只有5%的大學生有明確的職業設計規劃。…由此可見,加強就業指導工作是一項十分迫切而重要的工作。
一、高職院校就業指導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經過近幾年的努力,高職院校就業指導工作積累了一定的教學經驗,在促進畢業生就業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因其起步較晚,面對不斷發展變化的就業形勢,仍然存在一些問題。
(一)就業指導沒有受到足夠重視
“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是高職院校的辦學方向,但在實際辦學過程中,高職院校存在重招生、重教學、輕就業的現象,把招生作為學校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對畢業生就業卻重視不夠,甚至采取放羊式的管理方式。具體表現在:一是對就業指導認識不足,認為就業指導工作就是開設就業指導課,幫學生聯系就業單位;二是有些高職院校只追求學生一次性就業,沒有把學生就業情況及用人單位的反饋意見作為學校辦學質量的重要標尺。
(二)指導內容單一,課程缺乏新意
目前,高職院校就業指導過分強調實用性和時效性,內容形式單一。高校開設的就業指導課沒有形成一套完善的教學體系,多以集體授課或講座的形式進行,內容仍停留在講解就業政策、收集需求信息、分析就業形勢、傳授擇業技巧等方面,缺乏職業生涯規劃、職業能力測試、職業咨詢、創業教育和擇業心理教育等內容,就業指導內容較狹窄,新意不突出。
(三)指導隊伍職業化、專業化程度偏低
當前,高職院校就業指導工作的主體是就業部門的工作人員、各系部書記以及輔導員,師資隊伍的知識結構不太合理。以北京高校為例,在被調查的70名專職人員中,只有12.9%的指導人員的專業背景與就業指導有關,參與人員從事就業指導工作時間較短,且沒有接受過就業指導方面的專業培訓;有的具有豐富實踐經驗,但專業理論知識不夠;有的有一定理論水平,但實際工作經驗欠缺,與就業指導工作的職業化和專家化的要求相距甚遠。}2國外高校就業指導專職人員與學生的比例平均在1:200左右,我國則是1:1500左右,有些院校甚至達到1:3000。再加上很多就業指導人員不是專職教師,整日忙于其它事務,根本無暇研究就業指導工作和開展個性化就業指導服務,更別說有效地開展職業生涯規劃和就業指導課的建設了。
二、加強就業指導工作的對策
(一)轉變就業指導理念
德國的職業指導貫穿人生的整個生涯,同時以人為本,注重人與社會的協調發展,其背后有著先進理念的支撐,那就是把就業指導視為一個動態的生涯指導,而非僅僅是靜態的就業指導。高職院校職業指導要取得理想的效果,就要把職業指導教育擺在應有的位置,認清職業指導教育的教育性,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即新時期的職業指導教育的價值必須是人本性的而不應該是工具性的,是為了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二)就業指導內容多樣化
2007年,我國高等教育的毛人學率達到了23%,進入了世界上公認的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階段。在這種形勢下,高職院校應當借鑒國外大學就業指導工作的成功經驗,改進工作方法,提供職業咨詢和就業指導,從而實現學生順利就業。傳統的、零散的講座和咨詢已顯得過于單薄,必須全面組織就業指導內容,開展全程化、多元化、多層次的就業指導,才能達到職業教育和職業指導的目的。一是開設就業指導課,構建從低年級到高年級有層次的就業指導內容體系,對一年級新生加強職業意識的培養,從自我認知、職業規劃人手,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習的主動性。在二年級或三年級初給學生講授求職技巧、社會人才需求,以及求職擇業12,態、自身定位與擇業目標等,把學習專業知識與就業相結合,貫穿整個學習過程。二是通過各種專題講座加強就業教育,職業指導教育應該是“產品設計”式的,而不應該是“成品包裝”式的。比如,讓學生旁聽企業新員工培訓課程以及請企業的人力資源部門經理來校為學生做報告,成功校友到校介紹成功經驗,開展“一對一”個性化咨詢指導等,幫助學生能夠正確評價自己,理性看待社會。
(三)加強就業指導隊伍建設,提高就業指導服務質量
提高就業服務質量,隊伍建設是關鍵。一是建立師資隊伍的選拔、培訓、考評、淘汰機制,挑選素質過硬,責任心強,并具有一定就業指導能力的教師充實到就業指導工作中來;二是建立由輔導員組成的系(部)就業指導隊伍,對學生進行個性化的職業指導和服務,建立和完善院系兩級就業指導服務體系;三是給就業指導人員深人用人單位溝通交流和考察的機會,讓他們了解市場,收集用人單位的意見和建議,有針對性開展就業指導。四是加大培訓力度,如開展專職人員的職業指導師資格認證考試,并提供專業化的就業指導培訓,不斷提高其職業化水平,逐步形成一支專業化、專家化、職業化的就業指導隊伍。
篇6
論文關鍵詞:獨立學院 就業指導 創新
獨立學院是由普通本科高校與社會力量合作舉辦的進行本科層次教育的高等教育機構。獨立學院的形成和發展是我國高等學校教育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在辦學體制、辦學模式創新的產物。“培養什么人、如何培養人,是我國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發展中必須解決好的根本問題”,也是獨立學院長遠發展必須要解決的首要問題。因此,如果還繼續沿用舊的工作方式、模式去套用獨立學院,顯然是行不通的。因此,探討獨立學院的就業指導工作意義重大。同時,如何采取措施,創新機制,努力實現獨立學院畢業生的充分就業,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緊迫任務。
一 加強就業指導工作的重要性及面臨問題
從表面上看,就業指導是為畢業生順利就業而提供的咨詢服務和指導工作。而實質上是指導學生獲得就業能力和面向社會的生存能力,既幫助學生找到對個人發展有意義展示自身才能的就業崗位,又能使他們有能力管理好自己的職業生涯,不斷謀求更適合自己發展的職業崗位。從這個意義上說,就業指導是高等教育系統中重要的一環,不只是就業信息平臺,更不能視為畢業生在校期間“最后的晚餐”,它應貫穿于學生培養和就業的全過程;不能僅僅局限于為畢業生迫在眉捷的就業現實提供必要的幫助,更要為全體大學生提供終身就業的能力,才能完成對學生擇業觀、人生觀和生涯設計的成功教育。但在實際過程中,由于各獨立學院開展就業指導工作的時間不長,且缺乏理論指導和實踐經驗,還有若干問題亟待解決。這就導致了不少獨立學院的就業指導或浮于表面、或處于被動應付和“臨陣磨槍”階段,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就業指導的過程短,范圍窄。目前,許多獨立學院仍將就業指導的對象主要鎖定在畢業生身上,從而缺乏全程性、連續性和個體性。實際上,就業指導所包括的學業規劃、職業生涯設計、就業素質等,必須經過長期觀察、科學分析及逐步改進才能完成。
2.就業指導的形式單一,內容乏味。盡管開設了就業指導課,但并沒有真正納入課程體系當中,學校不夠重視、教師積極性不高的現象普遍存在。在這種情況下,難以結合就業指導課實踐性強的特點來開展形式多樣的教學,而通常以上大課、開大會或開設講座的形式為學生提供政策法規、職業信息、求職技巧等應急性和支招性的指導,從而缺乏系統性和深入性。
3.就業指導的機構不夠健全,指導隊伍的力量單薄、專業性弱。從而導致就業指導工作的針對性普遍較差,內容和深度較膚淺,還沒能夠真正建立起職業生涯規劃指導的服務體系。
二 獨立學院就業指導工作創新的核心是“生涯輔導”模式
就業指導的對象應該由側重應屆畢業生,轉為面向所有年級和所有學生,即自大學生踏進校門開始,就接受一定程度的就業指導教育,針對他們不同階段的身心特征和需要,實施分層次指導和個性化指導,從而將就業指導工作貫穿于學生在校學習的整個過程中。
1.根據群體的不同特征及需求,有的放矢地進行分層次指導。
就業指導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進個人的全面發展,并為社會培養合格的勞動者,這與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完全一致的。因此,有必要建立大學生就業指導教育的全程化服務體系,并使之貫穿整個大學階段。具體的做法是:
大一進行就業形勢教育,向學生講清就業壓力,使他們把壓力轉化為刻苦學習的動力。同時,又通過人生規劃設計指導,幫助他們認識自己的興趣、專長和未來可能適應的職業,著重培養其職業意識。
大二進行就業心理素質的指導,通過心理測試、心理咨詢、專題講座等形式,幫助學生培養良好的就業心理素質,使他們能夠面對現實,并樹立起正確的成材觀。
大三進行求職技巧的指導,培養學生良好的人際溝通能力,并使他們掌握相關的法律知識,加強實踐,樹立誠信意識,從而培養起良好的職業道德。
大四則進行就業政策的指導,并提供信息咨詢,開展系統培訓,以進一步幫助學生進行心理調適。此外,還要為他們創造供需見面的機會。
2.由于學生的個性存在較大的差異,因此,必須針對他們的個性特征,在實施分層次普遍指導的同時,也進行一對一的個別咨詢和個性化指導。通過職業咨詢、個別談話、就業意向調查等多種方法,了解不同學生的就業心理,并根據他們的個性特征給予指導,著重培養其自信、自尊、自愛、自主、樂觀向上的心理品質。
三 堅持創業教育與就業教育并舉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由就業教育轉向創業教育已經成為了世界高等教育發展的總趨勢,也是我國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必然選擇。因此,要將創業教育的新理念納入到就業指導的正規課程中,使學生逐漸樹立起創業的新理念,并認識到自己可以不僅僅再是求職者,而將成為工作崗位的創造者。
以往的就業指導呈現五多五少,講“就業”的多,講“創業”的少;提供就業信息的多,提供創業機會的少;傳授學生就業技巧的多,培養學生創業能力的少;為完成就業率指標而替學生找工作、尋出路的指導多,以鼓勵、培養學生創業意識和創業精神為導向,從而引導學生走自主創業之路的指導少。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全球經濟一體化趨勢的加強,以及世界范圍內人才競爭的日益激烈,開展創業教育已成為當今世界各國教育改革的一股潮流。無論是從就業形勢的變化,還是從大學生自身發展的需求,都要求我們必須將就業教育與創業教育有機結合起來。
四 建立專業化的就業指導隊伍
篇7
網絡暢通,就業信息傳達及時是做好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關鍵。學校通過給用人單位寄發畢業生資源信息冊(2013年郵寄了600份、2014年郵寄了700份)、主動聯系用人單位、聯絡校友、網絡資源等多種途徑收集用人單位對學校各專業畢業生需求信息;建立了中國移動信息MAS平臺、及時通過手機短信發送招聘信息,另外,通過公共微信平臺、QQ群、飛信群、網站、電話通知、校園廣播等方式為學生提供信息服務,及時準確地就業信息。學校的就業信息工作做到“三快”:捕捉信息快、處理信息快、信息快。三年來,學校共崗位需求信息近4萬個,每年提供工作崗位逾萬個,均是當年畢業生總數和相應專業畢業生數的3~4倍,用人單位數據庫的數據總量達到1500多家。學校建有功能完善、信息量大、信息更新快的畢業生就業信息網站,設置獨立服務器,確保網絡暢通,網址為http:///,學校就業信息網已嵌入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信息一體化系統,并鏈接湖南省畢業生就業網,日均校內外信息20條左右,學校就業網及時更新教育部、湖南省教育廳的網上供需見面會,認真積極組織學生參加相關部門組織的“網上雙選周活動”。
二、深入研究、完善教學,善做大學生就業指導的引路人
加強對大學生及時、有效、全過程、全方位的就業指導是提高畢業生就業競爭力的重要環節。學校將《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創業指導》納入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作為必修課列入教學計劃,設2個學分38課時,根據教學進程由教務處按學期教學安排統一排課;學校成立了由招生就業處、團委、商學院人力資源教研室、各學院部分專業教師組成的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創業指導教研室,招生就業處負責就業工作的副處長擔任教研室主任,歸口教務處統一管理,服從學校教學研究室管理制度,接受統一檢查、考核和評估;制訂了就業創業指導課教學計劃、教學大綱。為了不斷創新大學生就業創業指導教學工作,學校每年舉行一次全校性的就業創業指導教學研討會(2012年6月,2013年7月,2014年9月已舉行三次)。經過集思廣益,形成了湖南城市學院《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創業指導課程實施方案》《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創業指導課程教學大綱》。學校以提高畢業生就業競爭力為目標的就業指導體系日益完善,將大學生就業指導教學貫穿于學校教育的全過程。在大一開展專業教育;大二開展大學生職業發展規劃與設計,考證、考研、考級、考公務員培訓指導;大三進行職業基礎知識、求職擇業技巧、職場中的禮儀、創新創業教育;大四開展就業及面試心理與應對、就業形勢與政策、求職材料制作與面試技巧指導。學校開展了形式多樣的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活動,投資五萬元購買了吉訊大學生職業測評與規劃系統,該產品網絡化、自助式的系統操作模式能夠輔助80%以上的學生完成自我探索,包括了解自我、職業探索、決策行動、生涯發展藍圖等,更有助于解決當前大學生普遍存在的自我了解不清楚、人生目標不明確、對職業茫然無知、思想不能轉化為行動等問題;有助于老師掌握學生整體和個體的情況,做到有針對性的輔導,提升工作效率與專業性。
三、強化實踐、引導創業,用心做學生創業指導的探索者
通過創業帶動就業是未來就業工作發展的趨勢。學校成立了就業創業工作領導小組,組建了就業創業教育工作機構,成立了大學生創業者協會,出臺了《大學生課外科技項目立項申報規定》《大學生創新性科研項目申報規定》等一系列就業創業的文件,設立了就業創業專項資金,確保經費足額到位,聘請專兼職工作人員對學生創業項目給予技術、智力扶持。與湖南省益陽市政府及相關部門合作,建立了大學生創業“綠色通道”,為大學生創業提供場地、資金、實訓、指導等方面的服務。三年來,學校舉辦了創業計劃、市場調研、職場模擬等賽事,組織創業導師報告會和專題培訓約500余場。學校現有大學生社團29個,其中創新創業社團三個,比較有特色的是茶藝社,茶藝社是在學校化學與環境工程學院老師指導下組成的一個集黑茶研發、包裝設計、黑茶銷售和傳播黑茶文化的大學生創新創業社團。該社團是學校大學生結合專業特色,通過研發創新來創業,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一個典型。學校建筑與城鄉規劃學院三樓的“大學生創業一條街”有八間工作室,占地面積264.6m2,兩百多名學生在老師指導下參與城鄉規劃、建筑設計等項目,采取真題真做的形式參與城鄉規劃設計項目。
四、勇于擔當、開拓創新,全力以赴開拓大學生就業市場
開拓了就業市場,才能有更多的就業崗位,從而為做實就業工作提供保障。學校制訂年度就業市場整體建設方案并認真組織實施,大力開拓省內外畢業生就業市場。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等多種方式,深入各行各業收集信息,為畢業生尋求就業崗位,2013年、2014年先后奔赴杭州、佛山、廣州、深圳參加了第七屆中國杭州電子信息博覽會電子信息產業人才校企合作洽談會、大型校企人才合作暨珠三角技能型人才供需對接洽談會,加深與用人單位的合作與交流,建立就業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學校設立了就業市場開拓專項經費,大力開拓省內外畢業生就業市場。近年來,學校每年6月份就制作好下年度畢業生信息手冊,7月份即寄發給用人單位,每年寄發的畢業生信息手冊在600份以上,8、9月份,還登門拜訪用人單位,熱忱邀請用人單位來校舉行校園招聘會。2013年暑假,招生就業處組織赴北京、天津、武漢、長沙等地分別走訪了中國建筑總公司、中國核工業建設集團、中鐵大橋局、中交二航局、中鐵五局等18家用人單位,進一步穩定和擴大就業市場,建立就業基地,2013年學校共有就業基地129個,較2012年新增17個。2014年暑假,先后赴南京、上海、北京、廣州、重慶等地拜訪中交第三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中國核工業建設集團公司、北京紫荊新銳科技有限公司、麥塔城市規劃設計有限公司、中鐵大橋局二公司、中鐵港航局集團有限公司、湖南昀澤建設工程有限公司等20家單位,其中新開辟了中國建筑第一工程局五公司、中國建筑第四工程局六公司上海分公司、中國建筑第四工程局重慶分公司、湖南昀澤建設工程有限公司等四家就業基地。
五、全員參與、貼心服務,甘當推薦大學生就業的志愿者
深入推進就業工作全員化才能為做好大學生就業工作提供動力。學校特別重視調動專業教師的積極性,發揮他們教學科研工作聯系社會緊密的優勢,推薦學生就業。建立健全了相關就業獎勵制度,充分調動廣大教職工參與就業工作積極性。充分發揮校友會的作用,加強與校友聯系,聘請校友擔任兼職就業信息員,幫助收集就業信息,推薦畢業生就業。另外,學校通過召開校園招聘會,搭建畢業生與用人單位雙向選擇的平臺。學校2012屆畢業生3807人,接待用人單位171家,舉行招聘會182場次;2013屆畢業生3874人,接待用人單位192家,舉行招聘會198場次。學校就業工作人員以服務學生就業為宗旨,富有責任心,接待用人單位不怕累,做到熱情周到;服務學生不怕累,做到細致周到。學校為了給用人單位提供招聘的便利條件,減少學生外出找工作的麻煩,多年來始終如一的堅持組織專場招聘會,充分考慮用人單位來校招聘的時間,用人單位周末有時間來招聘,就業工作人員犧牲周末的休息時間,安排專人接待,提前將招聘室衛生打掃好,多媒體調試好,條幅貼好,宣傳海報發放好。用人單位的應聘學生比較多,面試持續到晚上,就業工作人員就服務到晚上,為用人單位和學生提供便利。同時,積極組織學生參加校外就業市場活動,如省教育廳、住建廳、益陽市勞動人事局組織的專場招聘會,為學生外出參加招聘提供便利。近兩年,先后組織了九臺大巴車,接送300多名畢業生赴長沙市湖南省人才市場參加建筑行業的大型招聘會。
六、沉下心來、潛心研究,提高就業工作理論研究水平
篇8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教學方法
近年來,隨著我國高校的不斷擴招和大學生就業形勢的日益嚴峻,越來越多的高校把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課程納入教學計劃,從人才培養的角度指導學生合理規劃大學生活,根據社會需求全面提高綜合素質,為今后順利走向職場及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礎。從這個意義上說,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在教學過程中,應遵循課程特點,運用新的教學方法,使學生獲得經驗、培養興趣、解決問題、鍛煉能力。
一、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課程性質與發展現狀
1、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課程教學內容逐漸趨于膚淺。隨著社會的突飛猛進,我國高校教育的發展越來越注重與社會的鏈接,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課程便應運而生,但是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課程出現了膚淺的事實,即對于成功人士的就業情況分析不夠深人,沒有客觀地對各個因素進行深入綜合的考慮;較為盲目地看待社會各種就業現象,不能夠結合學生的個體差異進行觀照;更為嚴重的問題是,很多高校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與社會就業的銜接不到位,沒有體現出明顯的就業指導的特點。
2、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課程人文性創新性還不夠。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不應該僅僅是擺設,而應該能夠廣泛地開啟學生的心智,讓他們能夠根據自身的優勢和特點,冷靜地分析自己與職業之間的契合點,不斷地促進自己的發展,但是很多高校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課程沒有充分地做到這一點,它們僅僅是從宏觀上對大學生的職業生涯進行把握,忽視了對于學生個體的重視,沒有體現出較為人性化的特色,幾乎所有的課程只是簡簡單單地就大學生的就業情況進行分析,缺少如何指導學生的個人塑造這些內容,因而說在人文性上缺乏獨特的觀照,在創新性上的切人不夠深刻。
3、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課程沒有廣泛深入地打開學生的思維。在高校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中出現的另一個問題是忽視了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本質內容"大學生需要學生要有獨到的見解和靈活的思維,而不是僅僅將它視為一門文科類的課程來學習,包括考試在內,考察的方式趨于機械化,現在考試的基本方式為課堂考勤和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書20分,課程論文80分,這樣的模式不利于學生充分地發揮自己的潛力,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課程的改革顯得尤為必要,只有從這門課程開始改革,才能夠對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負起責任。
二、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課程教學方法改進的方向
1、突出實踐性,讓學生在“親身參與”中提升就業能力。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旨在提高大學生的就業能力和職業素養,為實現理想擇業、就業和創業作準備。本課程的教學內容側重能力訓練和親身體驗,教學方法主張以學生為主體,具有經驗性和互動性,把傳統課堂教學的理論知識灌輸變為教師指導下的學生親身實踐,使學生在參與、體驗的過程中領會知識。這就要求教師在設計教學環節的過程中以學生為中心,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將多種教學方式與實踐緊密結合,根據教學內容適當輔以活動、游戲、問卷、測評、視頻賞析等,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比如在講授職業價值觀這個教學點時開展“價值拍賣會”,針對求職面試和簡歷制作來設計“模擬招聘會”,應聘人員和招聘人員都由學生模擬,教師作為旁觀者根據“應聘人員”的表現提醒他們在應聘時應注意的一些問題,如禮儀、回答問題的技巧等,同時引導“招聘人員”進行自我反思。突出課程的實踐性,還要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形式直觀、內容豐富的求職類視頻如《職來職往》、《天生我有才》、《非我莫屬》等很受學生歡迎。教師可根據學生所學專業有針對性地選擇一些視頻材料讓學生賞析,在觀看視頻之前給學生提出幾個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觀看,不僅要引導學生學習求職選手的優勢,還要引導學生思考“職業達人”給選手的建議和意見。
2、善用案例教學,讓學生在討論和交流中提升就業能力。案例教學法是一種以案例為基礎的教學法,教師在教學中扮演著設計者和激勵者的角色,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討論。教師在案例教學中有針對性地選擇案例和思考題要求學生閱讀、思考、講解、辯論和表達,可以讓學生在運用過程中達到領會、掌握知識的目的,有利于從以教為中心到以學為中心,有利于從只傳授知識到知識傳授與智能開發并重的轉變。案例教學法高度的仿真性和較強的實踐性,可以使理論學習與教學實踐形成互動融合的關系。
運用案例教學法還要求教師在課堂上發揮好引導作用,比如當學生分組討論案例時,教師要根據教學重點,控制發言順序和學習進度,適當穿插點評,并提出新的討論話題或課后思考,做到有始有終。教師還要成為“催化劑”,將學生討論的問題不斷引向深入,對討論中的爭議點進行補充,引導學生舉一反三,實現知識的遷移和教學內容的鞏固,加深對職業規劃與就業的理解。
3、因材施教,重視個性化指導,讓每個學都有機會提升就業能力。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的個性化指導就是根據大學生的個性特點、興趣愛好和特長,分析社會的職業性質,引導大學生通過自我評價和了解職業種類,確定就業意向和進行職業潛能開發,確立職業目標。教師要運用各種手段開展大學生職業能力測試、職業素質測試和心理測試;提供個別咨詢,給出職業發展的意見和建議;對參與個別咨詢的學生要建立檔案,提供跟蹤服務。在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指導中,要充分尊重大學生個性特長,按照“擇己所愛、擇己所長、擇世所需、擇己所利”的四項基本原則,進行正確的職業定位。
4、應用“形成性評價”,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形成性評價是對學生日常學習過程中的表現、所取得的成績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態度、策略等方面的發展做出的評價,是基于對學生學習全過程的持續觀察、記錄、反思而做出的發展性評價。形成性評價不單純從評價者的需要出發,更注重從被評價者的需要出發,重視學習的過程,重視學生在學習中的體驗;強調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作用,強調評價中多種因素的交互作用,重視師生交流。相對于傳統的終結性評價,形成性評價更能夠激勵學生學習,幫助學生有效調控自己的學習過程,使學生獲得成就感,增強自信心,培養合作精神。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課程具有理論與實際緊密聯系的特點,教師在教學上要改變一般課程的以理論授課為主的教學模式,加大實訓課課時,理論和實踐緊密結合。教學過程中要盡可能多地運用記分平時作業、小組學習、學習筆記、網上學習和專題討論等形式進行階段性測評,如記分平時作業是根據課程教學安排和學習測評的要求,指定部分平時作業為記分平時作業,教師依據學生完成記分作業的次數和質量進行成績評定。小組學習是指根據教學或形成性評價要求,要求學生若干人組成一個學習組,有計劃有目的地進行學習的活動。此外,教師還可以把理論知識點的掌握放在學生的作業、課堂討論中進行,理論運用能力集中在課堂案例分析、課后小論文的寫作中進行,職業能力放在課堂實踐性教學環節和課后實踐作業(如職業生涯規劃書、個人簡歷) 中進行,態度觀念上的進步可以通過觀察法在日常表現及各種活動中評價等。
參考文獻:
篇9
論文摘要:做好職業指導工作是關系到中職學校未來發展和培養的學生能否找到適合自身發展的工作崗位的關鍵,對促進學校與社會的聯系,增強學校辦學機制、優化專業設置、合理規范人才培養目標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面對著企業越來越務實的用人需求、中等職業學生現有的就業心理及能力水平,特別是面對較嚴峻的就業形勢,如何做好職業指導工作,是關系到中職學校未來發展和培養的學生能否找到適合自身發展的工作崗位的關鍵環節,對促進學校與社會的聯系,增強學校辦學機制、優化專業設置、合理規范人才培養目標和規格都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在職業教育向就業教育轉軌的大趨勢下,我們承坦了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教育部重點課題“職業指導與創業教育的研究與實驗”,在試驗過程中,作為課題主持人,我親自組織并參加了課題研究與實驗的全過程,對我校在探索職業指導與創業教育的一些方法和途徑做了些歸納,以期能和各位同行交流。
一、整合課程體系
我校從著手職業指導研究以來,就對課程資源進行了整合,主要以創業教育為主線開設了職業指導與創業課程,從教學計劃中的德育課中分離出32節課,作為職業指導課,對學生進行職業道德教育,擇業、就業與創業指導。
據《中國青年報》的一項調查,新生存在的四大問題是:目標定位、人際交往、學習問題、就業壓力。可見,就業已成為新生思考的重要內容,因此,我們安排就業指導課從新生開始,實現教學的全程化、全員化,面向全體學生,貫穿在學生整個高中學習期間。根據不同階段,就業指導內容各有側重,如一、二年級幫助學生樹立就業觀念,增強就業意識,強化競爭意識,培養創業精神,開展職業生涯規劃,培養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通過就業指導課進一步明確學習目的,加強學習的主動性,加強綜合能力的訓練。三年級著重就業政策的學習、就業形勢的分析、就業信息的搜集、求職準備、擇業技巧、自主創業、心理調適等具體問題的指導和訓練。將就業指導課從臨時性、季節性轉向穩定性、常規性,并具有連續性和針對性。將零星的、分散的、講座式的、動員式的“指導”作為一門課程固定下來。
同時,充分發揮“兩課”、專業課、人學教育、畢業教育對學生就業指導的作用,將就業指導的有關內容融人其他教學活動之中,構建學校完整的就業指導課程體系。根據就業指導課的特點,該體系不僅要包括課堂教學,還應包括專題講座、就業咨詢、成功校友報告會等多種形式。
二、完善教學文件
作為一門課程,教材建設必不可少。但由于就業指導課的特殊性,很難有一本全面、長期、穩定、適用的教材,因此,教材選用、講義編寫十分重要,教師要通過文件學習、信息搜集、廣泛閱讀、大量查閱,系統地、有序地確定教學內容,編寫適用的課程教學大綱、規范的講義或學習指南、完整的授課計劃、詳盡的教案,制作生動直觀、實用性強、信息量大的課件,科學合理地安排教學過程。建立信息庫、案例庫,為不斷更新教學內容奠定基礎、創造條件,同時,確立有效的考評機制和考核方式。
三、改進教學方法
就業指導課是一門實踐性、實用性、參與性很強的課程,因此,教師不僅要有廣博的理論知識,而且還應具備豐富的信息和實踐經驗,否則教師的教學就會僅停留在口頭說教上、紙上談兵,收不到理想效果。在遵循課程體系和課堂教學規律的前提下,引入資料分析法、參觀討論法、案例引導法、場景模擬法及模擬招聘會等活動,形式新穎、靈活多樣地開展教學,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主動性和參與性,提高教學效果。 四、編寫校本教材
畢業生就業問題,不僅關系到學生的切身利益,更關系到學校的生存和未來持續發展的大事。隨著我國經濟改革的不斷深化,高校畢業生越來越多,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學歷層次要求、能力要求也越來越高。中等職業學校的畢業生學歷層次相對較低,知識面較窄,專業技能單一,而多數畢業生及家長又把工作環境好、掙錢多、勞動強度小做為擇業的第一標準。因此,職業中專學生的就業也越來越難。在這種情況下,加強學生的職業指導,就顯得尤為重要。
本人根據多年的工作經驗積累和對職業指導和創業教育的課題研究,結合學校各專業的實際,編寫了《職業指導校本教材》。其用意就是幫助學生分析勞動力市場供需狀況及發展趨勢,使學生了解就業的相關政策;指導學生樹立理性的職業意識,形成客觀的職業理念,搞好自身定位;向學生介紹相關的職業、崗位對從業人員的要求和從業條件,引導學生正確擇業;培養學生的求職擇業的方法和技巧,增強學生的擇業競爭能力;對學生職業能力和心理素質進行測定、評估,幫助學生正確地判斷自己的能力狀況和興趣愛好、特長,結合自身實際合理選擇職業。在實驗的使用過程中,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五、加強社會實踐
篇10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due to the rising number of college graduates and improvement of employers' employment standards, the pressure of college graduates is increasing. If universities were regarded as factories, then only improving increasingly its product quality to meet market demand and make products satisfy markets, can universities promote thei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rough analyzing the reasons of the difficult employment, this paper found out problems in personnel training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put forward practical ways and mean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employment from three aspects: professional setting, teaching arrangements and career guidance.
關鍵詞: 高校;就業指導;途徑和方法
Key words: university; employment guidance; ways and methods
中圖分類號:G46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0)32-0280-02
0引言
1999年教育部出臺《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指出,到20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將達到15%,自此以后,中國高校招生規模迅速擴大,“大眾化教育”取代“精英教育”,并由此帶來了高校畢業生逐漸增加,就業壓力不斷增大的局面。2008年爆發的金融危機無疑使嚴峻的就業形勢雪上加霜,2008、2009年大學生就業率連續兩年低于2007年的水平,僅為68%,而在這一數字背后的,是畢業生待就業人數的增長,2007年畢業生待業人數為173萬,而2008年畢業生待業人數為196萬。溫總理曾經指出,我國一年安排的新就業職工最多也就是1100萬到1200萬,通常在900萬,而2010年僅應屆大學生畢業人數就高達630萬,加上過去待就業的大學生,各高校的就業壓力可想而知。然而,造成就業難的原因除了大學畢業生規模龐大外,還有來自社會的需求結構與大學教育的供給結構之間的矛盾。本文從社會環境變化導致的需求改變以及大學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兩個方面,探討就業難的原因,并找出高校提高就業質量的途徑。
1就業難的主要原因
1.1 社會環境變化導致的就業環境改變
1.1.1 金融危機導致的需求改變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后,經濟增長放緩,2009年中國GDP同比增長8.7%,比2008年降低0.9個百分點。經濟增速的下降,必然會使就業崗位大量減少,受經濟沖擊最明顯的,是規模比較小,受出口影響大,抗經濟波動能力較差的民營企業,然而,民營企業卻是吸收畢業生的大戶,2007年我國民營企業吸納了34.2%的大學畢業生,因此,金融危機對大學生就業的影響不言而喻。不僅如此,甚至一些經濟實力雄厚的行業也削減用人計劃,如汽車、房地產、制造等行業的招聘需求比往年下降六成以上。
金融危機不僅導致企業削減招聘規模,也使大學畢業生就業的競爭更為嚴酷。一方面,金融危機在西方國家的爆發,使得許多原計劃在國外就業的留學生被迫回國,使得國內大學畢業生必須與“海歸”競爭,另一方面,金融危機也使得一些往年畢業生甚至中高層管理者被迫再就業,與這些經驗豐富的再就業人群相比,應屆畢業生的競爭力再度削弱。
1.1.2 產業結構調整導致的需求結構改變由于我國經濟發展的歷史原因,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產業結構調整成為必然。近年來,我國政府致力于根據我國國情不斷調整經濟結構,優化第一產業,升級第二產業,加速發展第三產業,而產業結構的調整也必然對人才的需求提出更高的要求,農業從業人員的不斷減少,工業產業升級使許多大型國企不斷整合,并進行技術升級以適應可持續發展的要求,而這些調整必然改變人才需求結構,甚至由于部分企業的倒閉將減少人才需求,而第三產業的發展,使得人才需求偏向服務消費類專業,如物流、旅游、餐飲等。然而高校專業設置的趨同,專科院校向本科院校趨同等問題,使得高校的人才供給單一,無法適應市場不斷變化的、多樣化的人才需求結構。另一方面,農業機械化程度的進一步提高和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造成的過剩農業人口進入城市、大規模下崗人群再就業的問題,更使得大學畢業生就業競爭進一步加劇。
1.2 落后的高校教育導致的供給錯位
1.2.1 專業設置與市場脫軌我國高校專業設置的主要問題在于無法更好地適應市場的需求,如果將高校視作生產人才的工廠的話,那么,這座人才工廠的最大問題就是產銷不對路。造成這個問題的原因在于,許多學校在設置專業的時候主要考察的不是市場,而是學校自身的師資力量,專業因師而設,并非因市場而設。另一方面,盲目增加一些培養成本低的所謂的熱門專業,如經濟、會計、計算機、新聞等等,學校盲目求大求全。正是由于各大學盲目上專業,使得一些所謂的熱門專業的畢業生供給過剩,人為地導致這些所謂“熱門”專業畢業生的就業壓力,2007-2009連續三屆失業人數最多的專業有8個:法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英語、國際經濟與貿易、工商管理、漢語言文學、電子信息工程、會計學,而這些正是那些所謂的熱門專業,幾乎在中國的任何一所高校里都找到這些專業。這種專業設置的失衡,其結果是“熱門”專業畢業生供過于求及教育資源的嚴重浪費。
1.2.2 課程設置對實踐內容重視不足如果說專業設置是解決高校如何適應市場職業需求的大方向,那么課程設置則解決的是崗位勝任問題。然而,在課程設置上,許多高校對于學生知識應用能力重視不夠,使許多學生參加工作后的實踐操作能力差,理論知識不能很好地在實際中應用。在課程設置上,國外的教育理念頗值得我們借鑒,他們把實驗教學、課堂教學、畢業論文(設計)視為高校的“三鼎足”,實踐課程的比重大,為此,國外大學生往往動手能力、主動思考能力都比較強,就業后能夠快速適應工作,獨當一面。而我國由于高校在課程設置上的偏頗,大學畢業生缺乏動手能力,無法滿足企業需要,使得最近頻頻出現“技校生就業好過大學生”的消息,暴露出華而不實的高等教育所存在的致命缺陷。
1.2.3 就業指導滯后,內容單一我國大部分高校對在校生就業指導的重視程度不足,53.9%的院校到大四才進行就業指導,僅16.6%的高校是從大一就進行就業指導的。如此滯后的就業指導顯然無法滿足學生的需要,有調查顯示,71.1%的學生希望在大三前開始就業指導。高校對就業指導的不重視問題,不僅僅表現在開課時間晚,同時還存在課程內容單一與師資專業性差的問題。從課程內容上看,可以表現為“四多四少”,即就業信息提供得多,就業觀念教育講得少;如何擇業說的多,敬業精神宣傳少;講如何找到滿意工作的多,講找不到滿意工作怎么辦的少;目標對準就業率的多,認真改革教學內容的少。從師資配備來看,大多數就業指導老師缺乏相關的專業培訓,大多由從事學生工作的老師兼任,這些老師由于自身工作的繁忙以及本身專業的限制,往往無法給學生提供有針對性的良好指導。
2加強就業指導的途徑和方法
2.1 建立預警機制,專業設置要有前瞻性專業是高校培養目標與社會需求接軌的關鍵,因此,專業的設置必須符合社會的需要。應當注意今年設置的專業,招進的學生是為了滿足四年以后社會的需要,因此,高校應對四年以后的社會需求進行預測。這要求高校建立社會需求預警機制,結合國家產業政策與科技發展方向,從而對未來的社會需求進行預測。如:國務院總理在今年9月主持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并原則通過了《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會議指出:從我國國情和科技、產業基礎出發,現階段選擇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車等七個產業,在重點領域集中力量、加快推進。這些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必然需求大量這些方面的人才。為此,高校應有前瞻性,對社會和企業將來需要而本校尚未設立而又有條件設立的專業,應及時設立,并考慮本校的優勢,形成本校的專業特色,以在將來的競爭中獲勝,但應注意避免對熱門專業盲目追崇,不考慮未來趨勢與本校實際的做法。同時,對已經過時的專業應及時停辦,并將已招學生及時調整到其他就業前景較好的專業。只有專業設置適應市場的需求,及時對市場動向進行分析,及時有效的對專業結構進行調節,確保人才培養與市場實際需要之間的零距離對接,將教育資源達到最合理的配置,才能培養出與社會需要相匹配的人才。
2.2 教學安排重視實踐,學年考核設置勝任力指標每年高校畢業生數以百萬計,龐大的畢業生群體為企業提供了廣大的選擇空間,使得用人單位對高校畢業生的要求越來越高,不僅要求學歷,更要求能力,需要高校畢業生能夠迅速適應崗位要求并創造效益。因此,實踐能力是大學生實現從學校走向崗位的重要基礎和保障。高校為了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應從三方面入手:第一是課程設置上重視實踐,擴大實踐課程比例,增加實驗操作課程,提高實驗課程學分,鼓勵學生盡早參與科研課題,加強學生創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養。與重視實踐課程相適應的,是高校教師能力的增強。過去高校教師往往重理論,輕實踐,因此,高校應對高校教師科研能力、實踐能力進行考核。第二,將社會實踐內容落到實處。高校一直以來都有社會實踐的考核內容,但流于形式,往往是學生通過各種途徑在社會實踐表上蓋上公章便算是完成了社會實踐內容。為了落實這一環節,應當由學校就業指導部門與社會實踐單位的人力資源部門建立聯系,通過學校與單位的直接聯系,獲取學生的實踐情況,并將反饋情況納入實踐能力考核中,才能杜絕社會實踐弄虛作假的現象。同時,高校應加強與用人企業的聯系,為無法自行解決社會實踐機會的學生提供實踐機會。第三,重視畢業設計。畢業設計是學生在大學階段綜合水平和能力的體現,也是鍛煉實踐動手能力的重要途徑,但是大多高校畢業生論文答辯的要求比較低,使得學生對畢業設計的重視程度不足,認為畢業論文只要湊夠字數就能畢業。因此,高校應當增加畢業答辯難度,同時,增加畢業設計的中期考察次數,從而提高畢業設計質量。
為了適應企業對畢業生崗位勝任能力的要求,高校除了要求學生修滿學分外,還應在每學年的綜合考評中增加勝任能力考核指標。由于勝任素質主要包括認知、行動、人際、態度四大方面,因此,勝任能力指標主要包括理論學習成績、實驗科研成績、社會實踐成績以及就業指導課程成績四方面。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綜合素質高、適應能力強的合格人才。
2.3 實現就業指導課程系統化、全程化和專業化如果說專業設置和課程設置時解決大學生在就業中的硬實力,那么,職業指導課程則提升的是大學生的軟實力,就業指導除了幫助學生獲取就業的信息外,還能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職業素質和就業心理,因此,高校有必要加大老師與學生對就業指導課程的重視程度,將其作為公共必選課,面向全校學生開設。從開課時間看,應盡量提前,并持續開設,根據不同年級設置不同的輔導內容。其次,就課程內容而言,應不斷拓寬,不僅包括就業政策、就業形勢、求職技巧,還應包括就業心理、職業道德、職業生涯規劃等等。由于現在的大學生大多為90后,從小物質條件優越,既給了他們較好的教育背景,也給了他們驕縱的性格,因此,在職業指導的內容上,應特別突出敬業精神的培養。為了給學生提供系統的職業指導,師資配備必須到位,為了提高師資力量,學校應為現有的兼職老師提供專業化的培訓,并要求其獲得專業上崗證書,另一方面,不斷引進擁有前沿知識的老師或者職場經驗豐富的人士、甚至企業人力資源部門的負責人擔任兼職老師,以其親身經歷現身說法。
除了傳統的就業渠道,大學生自主創業是解決大學生就業的好途徑。知識的爆炸性增長和社會結構不斷變化為企業創造了無限商機,同時也為發現商機的人提供成為企業家的機會。大學生不僅擁有專業知識,同時,頭腦靈活,視野寬闊,接觸新鮮事物多,往往有較多的奇思妙想,因此,大學生自主創業切實可行。此外,高校的就業指導課程中,應增加創業指導內容,主要包括幫助學生掌握國家關于大學生創業的支持政策,隨時為其提供咨詢服務,同時,開辦創業專題講座,幫助大學生形成創業意識,樹立正確的創業觀,了解創業的基本步驟和素質要求。
參考文獻:
[1]劉偉蘭.影響大學生就業的中長期因素分析及思考[J].就業指導,2010,(7).
[2]茶金學,游藝.基于勝任力的大學生就業能力評價[J].教育與職業,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