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胞與分子免疫學課程建設研究
時間:2022-10-08 11:03:16
導語:細胞與分子免疫學課程建設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課程是研究生培養的核心要素,課程質量直接決定研究生培養的質量。為了更好地發揮“細胞與分子免疫學”課程學習在研究生培養中的作用,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該文以“兩性一度”為標準,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考核方式等方面入手,建設“細胞與分子免疫學”課程。調查問卷顯示,研究生的臨床思維和批判性思維能力、表達與溝通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知識信息管理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均有所提高,表明基于“兩性一度”的“細胞與分子免疫學”課程建設在醫學研究生培養中效果明顯,有助于提高教學水平和培養高質量的醫學人才。
關鍵詞:細胞與分子免疫學課程;研究生;兩性一度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高層次人才的重要途徑,目標是培養學生研究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同時使學生具備一定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1]。課程是研究生培養的核心要素,課程質量直接決定研究生的培養質量。教育部發布的《關于改進和加強研究生課程建設的意見》(教研〔2014〕5號)明確要求改革研究生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考核方式。研究生“細胞與分子免疫學”課程的教育教學理念、教學內容、教學模式、考核評價方式相對陳舊,不能完全滿足國家教育主管部門對研究生課程建設提出的要求,難以支撐研究生培養目標的實現。本文針對研究生“細胞與分子免疫學”課程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通過完善課程目標、改革教學內容、實行基于臨床案例的PBL教學和“課前學習+課堂探究”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開展基于一定深度和難度的挑戰性問題學習[2-9],旨在實現研究生“細胞與分子免疫學”課程的高階性、創新性和挑戰度。
1“細胞與分子免疫學”課程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在課程目標上,知識目標明確完備,但能力目標和素質目標不完善。在教學內容上,強調本學科知識體系的系統性和完備性,忽略了與臨床實際的聯系,沒有承擔起橋梁作用。在教學方法上,以教師、教材為中心,以灌輸式教學為主,重知識、輕能力,偏重知識的原始積累,忽視對學生學習主動性、學習興趣以及創新能力的培養;重視教學方法研究,忽視學習方法研究,對研究生自主學習意識和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不夠。在考核評價上,重視終結性評價,對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和提升沒有進行有效評價,無法通過考核評價促進研究生的學習。
2“細胞與分子免疫學”課程建設
2.1完善課程目標
結合“細胞與分子免疫學”課程的任務與特點,將臨床思維、批判性思維、創新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納入課程目標,完善課程能力和素質目標。
2.2以“兩性一度”為標準,建設研究生“細胞與分子免疫學”課程
2.2.1“細胞與分子免疫學”課程的高階性“細胞與分子免疫學”是以分子、細胞和整體為研究對象,研究免疫分子和免疫細胞的功能與結構及其規律的學科,是臨床醫學專業、醫學檢驗技術專業研究生的必修專業基礎課程之一,具有基礎性和橋梁性的雙重屬性。隨著“細胞與分子免疫學”課程目標的完善,傳統的教學方法已經不能適應其要求。為此,我們在大連大學研究生教學改革重點項目的推動下,在研究生“細胞與分子免疫學”課程教學中應用PBL教學模式。聘請大連大學附屬醫院的臨床專家進入“細胞與分子免疫學”課程教學團隊,參與完成PBL教學臨床案例的編寫,研究如何有效地將基礎的免疫學知識與臨床實際相結合。目前已經建立的“細胞與分子免疫學”案例包括系統性紅斑狼瘡、類風濕關節炎、過敏性休克、支氣管哮喘等二十余個臨床案例,設計了“細胞與分子免疫學”課程PBL教學平臺。PBL教學以10個研究生為一個小組,采取“下發病例→提出問題→查閱資料→小組討論→再提出問題→再查閱資料→再小組討論→總結反饋”的程序。PBL導師的職責是鼓勵研究生討論和辯論,發展研究生的批判性思維,進行“教師—研究生”“研究生—教師”“研究生—研究生”的全方位評價。評價內容主要包括學習態度、學習方法、表達與溝通能力、知識和技能掌握情況、批判性思維能力、解決臨床問題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知識信息管理能力等多項指標?!凹毎c分子免疫學”課程的PBL教學涉及細胞與分子免疫學基礎、臨床多學科知識,實現了基礎醫學各學科的橫向整合,拓展了教學內容的寬度和深度,實現了知識、能力、素質的有機結合,培養了醫學研究生解決臨床復雜問題的綜合能力和臨床思維,充分體現了“細胞與分子免疫學”課程的高階性。2.2.2“細胞與分子免疫學”課程的創新性(1)依據新的課程目標,拓展教學內容的深度和廣度。在講授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的過程中,注重結合免疫學領域的學科前沿動態和應用進展,不斷拓展教學內容。以“新冠病毒感染免疫特點”為例,引導學生學習病毒抗原誘導免疫應答的基本過程,將免疫應答過程的理論知識與臨床新冠病毒感染的現實問題相結合。還可以以新冠病毒為例講授內源性抗原的加工處理和提呈過程,以新冠病毒抗體的產生和作用特點為例講授抗體的產生及其作用機制,以新冠病毒感染為例講授固有免疫應答的過程和特點,以及適應性免疫應答的過程和特點。(2)采用全過程、全方位的形成性評價方式,在課前小組學習、課上討論學習、課下總結學習等教學環節,均建立了完善的考核評價標準。(3)采用“課前學習+課堂探究”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課前,教師要設計研究生預習的內容并提供線上視頻教學資源和網絡交流平臺,研究生借助線上教學資源進行自主學習;課堂上,教師設計和組織研究生的教學活動,通過組織研究生研討、答疑解惑,幫助研究生深入領會學習內容?!凹毎c分子免疫學”課程將傳統的課程教學延伸為泛在化的、在線的“空中課堂”,延伸了教學內容和時空的深度與廣度,教學形式具有先進性和互動性,學習結果具有探究性和個性化特點,充分體現了課程的創新性。2.2.3“細胞與分子免疫學”課程的挑戰度在“細胞與分子免疫學”課程中設計一些具有一定深度和難度的挑戰性問題,例如:基于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MHC)的高度多態性,解釋新冠病毒感染的個體差異;結合細胞因子的共同特點和細胞因子風暴,解釋新冠病毒感染的特點;結合疫苗的種類及其作用機制,深入理解新冠病毒疫苗的研發和應用前景。針對這些問題,研究生在課前分小組查閱文獻,基于問題進行自主學習。課堂上,研究生分組闡述匯報對于問題的分析,分享學習成果,其他小組的研究生可以對該小組研究生匯報的學習成果予以質疑,各小組之間可以進行辯論和探究,通過揭示和解決問題的過程,遞進式推動學習進程,提升了課程的挑戰度。在此過程中,教師應發揮引導的作用,不直接給予研究生挑戰性問題的答案,而是注重啟發研究生基于問題發展創新性思維,引導研究生自主解決問題。
3“細胞與分子免疫學”課程改革的應用效果評價
“細胞與分子免疫學”課程的教學改革在大連大學醫學院臨床醫學、口腔醫學、病原生物學、生物學、人體解剖學與組織胚胎學專業的研究生教學中應用,覆蓋面大,受益面廣。對大連大學醫學院2017—2021級的267名研究生進行問卷調查,調查結果顯示:86.1%(230/267)的研究生對教學內容的改革滿意,91.8%(245/267)的研究生認為有必要采用PBL教學方法,90.6%(242/267)的研究生認為有必要采用翻轉課堂教學方法,89.5%(239/267)的研究生認為有必要采用基于挑戰性問題的探究式學習方法,89.9%(240/267)的研究生認為臨床思維和批判性思維能力有所提高,85.4%(228/267)的研究生認為表達與溝通能力有所提高,88.8%(237/267)的研究生認為團隊合作能力有所提高,89.5%(239/267)的研究生認為知識信息管理能力有所提高,93.3%(249/267)的研究生認為自主學習能力有所提高。調查結果表明,“細胞與分子免疫學”課程的教學改革效果很好,顯著提升了研究生教學和培養的質量。
作者:曾常茜 劉雙萍 張慶鎬 單位:大連大學醫學院
- 上一篇:微型計算機技術及應用課程教學研究
- 下一篇:高職英語課程思政教學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