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學范文
時間:2023-04-02 18:27:1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免疫學,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復制缺陷型鼠IL-3重組腺病毒的構建和鑒定 劉林,羅成基,袁良平
云芝多糖增強巨噬細胞M-CSF的表達與分泌 龐戰(zhàn)軍,陳瑗,周玫
膽固醇缺乏對Jurkat細胞周期調控蛋白表達的影響 周東明,糜漫天,許紅霞
原發(fā)性IgA腎炎與HLA-DQB1等位基因遺傳多態(tài)性的研究 許玲娣,范麗安,陳楠
2型糖尿病人血清腫瘤壞死因子的變化 黃敬澤,王健,張門,豈珍
SLE血清新喋呤、細胞間粘附分子-3、Kappa、Lambda輕鏈和輕鏈比值的研究 王蘭蘭,劉鋼,李立新
造血干細胞疾病患者血清可溶性Fas水平的變化 王魯群,馬曉星,孫凡盛
梅毒病人外周血T細胞亞群特點的探討 李碧清,阮光萍
地高辛標記的cDNA探針檢測GM-CSFmRNA表達 王亞平,王勇,鄭敏
重組HLA-B-0702·75-84融合蛋白誘導同種移植免疫耐受的實驗研究 汪澤厚,朱錫華
一種新型IgM高效膜親和色譜柱的制備 葛常輝,周冬梅,皺漢法
間接ELISA法測定大腸桿菌DH5α菌體蛋白含量的實驗研究 鄧瑞春,白云秀,張明偉
抗哇巴因抗體及抗前海蔥苷原A抗體的制備及其應用 李素琴,符云峰,盧振敏
抗人血管生長素噬菌體基因工程單鏈抗體的初步制備 張宏斌,江悅華,王捷
CHAK:一種新型的免疫殺傷細胞 成軍,楊守純
重組人GM-CSF/IL-3融合蛋白(G3)的分離純化 黃昕,邱宗蔭
凋亡相關基因產物Fas和bcl-2蛋白在胃癌組織中的表達 賀青卿,單禮成,范西紅
食管癌患者血清血管內皮生長因子變化的初步研究 李健,唐芙愛,牛正先
C5a受體(CD88)在急性肺損傷中對PVEC-PMN粘附特性的研究 呂鳳林,朱錫華
人DAF的分離純化及結構與功能的初步研究 鄒強,朱錫華
腫瘤源性CTL表位研究進展 王立順,李杰,朱迅,WANG Li-shun,LI Jie,ZHU Xun
血小板生成素對腫瘤的雙重作用 趙建增,ZHAO Jian-zeng
HIV疫苗的研究策略及其進展 鄭紅,朱錫華,ZHENG Hong,ZHU Xi-hua
T細胞受體疫苗的研究與應用 李杰,于春雷,李一,LI Jie,YU Chun-lei,LI Yi
樹突狀細胞與腫瘤疫苗 王蒙,粟永萍,WANG Meng,SU Yong-ping
樹突狀細胞的免疫治療進展 袁良平,艾國平,粟永萍,YUAN Liang-ping,AI Guo-ping,SU Yong-ping
艾滋病疫苗的研究 張應玖,金寧一,沈家驄,ZHANG Ying-Jiu,JIN Ning-yi,SHEN Jia-cong
新型免疫抑制劑霉酚酸酯的作用機理及臨床作用 王三斌,郭坤元,WANG San-bin,GUO Kun-yuan
鼻粘膜相關淋巴組織的研究進展 舒翠莉,高杰英,SHU Cui-li,GAO Jie-ying
腸道粘膜免疫的構成與功能 艾國平,粟永萍,程天民,AI Guo-ping,SU Yong-ping,CHENG Tian-min
粘膜免疫佐劑:腸產毒性大腸桿菌不耐熱腸毒素(LT)研究進展 李文建,鄒全明,LI Wen-jian
人抗動物抗體對免疫學分析的影響 張志斌,ZHANG Zhi-bin
細胞粘附分子在創(chuàng)傷后的表達變化和意義 姚元章,李磊,YAO Yuan-zhang,LI Lei
雙特異性單抗異聚體促進紅細胞清除循環(huán)致病原 王海濱,郭峰,WANG Hai-bin,GUO Feng
巨噬細胞在炎癥消散中的作用 李文軍,李二紅,楊宗城,LI Wen-jun,LI Er-hong,YANG Zong-cheng
肺表面活性蛋白A在免疫炎癥反應中的作用 肖燕,崔社懷,XIAO Yan,CUI She-huai
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與細胞因l子的臨床探討 靳淑玲,王北寧,JIN Shu-ling,WANG Bei-ning
定點突變技術的研究進展 張浩,毛秉智,ZHANG Hao,MAO Bing-zhi
檢測差異表達基因技術的研究進展 金慧英,房德興,JIN Hui-ying,F(xiàn)ANG De-xing
外加電場固定液相分子快速斑點免疫分析 鄒靜
人心肌肌鈣蛋白T膠體金免疫層析法的建立 李志梁,錢洪津,焦保明,姜朝新,陸青,王素華
抗槲皮素抗體的研制 姜玲,章文才,柯云,馬湘濤
噬菌體隨機肽庫的應用 李華,朱錫華
肝癌患者血清TGF-α的水平及臨床意義 揭育麗,梁偉娟,趙玉蘭
免疫抑制劑加雄激素治療重型再生障礙性貧血 陳力軍,李桂梅,蔣莎義,高飛,李春,劉新英
火箭電泳法檢測人血漿a1-抗糜蛋白酶 尹曉娟,李為明,奚敏,邱荊安
系統(tǒng)性自身免疫病患者抗核抗體的分類測定 齊為民,郭力,姜南燕,劉樹林
細菌防護液對60Co γ射線照射小鼠免疫功能的影響 徐書顯,張鳳云,王常有,王忠海,趙進沛,趙娟
血管內皮生長因子水平與糖尿病患者微血管病變的觀察 徐軍,羅南萍,邢萬佳,黃厚斌,楊道理
視網(wǎng)膜母細胞瘤中Fas/FasL表型的檢測及意義 孔令非,劉正國,趙耀武,銀平章
可食性轉基因植物疫苗的免疫學特性研究 李晉濤,吳玉章
腫瘤抗原MAGE-A3研究進展 賈正才,吳玉章
基于DC的腫瘤疫苗 倪兵,李艷秋,吳玉章
新型腫瘤疫苗研究現(xiàn)況及進展 溫居一,張健,張積仁
肽疫苗修飾研究進展 耿淼,吳玉章
樹突狀細胞疫苗在腫瘤免疫治療中的作用 汪灝,李艷秋,余佩武
幽門螺桿菌疫苗免疫機制的研究進展 郭紅,鄒全明,趙嘵晏
幽門螺桿菌中性白細胞激活蛋白的研究進展 周永寧,徐采樸
幽門螺桿菌的CagA和VacA的致病機制及其臨床意義 梅峰,周志華,凌娜佳,陳維佩
蛋白質結構預測的方法學評述 林治華,吳玉章
基于小鼠肥大細胞瘤P815模型的腫瘤免疫學研究進展 趙建平,吳玉章
超抗原與自身免疫病 李亞斐,朱錫華
超抗原和核轉錄因子 姚勝,梁華平,姚詠明
免疫耐受的研究進展 章波,粟永萍
HLA-G與免疫耐受 范連慧,吳雄飛
樹突狀細胞在移植免疫耐受誘導中的作用 陳希煒,鄭峻松,吳軍
器官移植免疫耐受研究概況 葉晟,韓本立
異種胰島移植的免疫耐受誘導 劉全達,何振平,蔡志民
IL-2在免疫耐受中的作用 陳希煒,羅高興,黃文華
HLA-G--母胎界面的一個免疫耐受分子 劉霞,吳玉章
趨化因子SDF-1 對淋巴細胞白血病細胞的作用 孔佩艷,郭朝華,羅成基
衰變加速因子(DAF)與異種器官移植免疫 葉華虎,姜恒,魏泓
篇2
炎癥性腸病(inflammatoryboweldisease,IBD)包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colitis,UC)和克隆氏病(Crohn’sdisease,CD),是胃腎腸道中除惡變外最嚴重的疾病之一,其病因和確切的發(fā)病機理目前仍不清楚。一般認為是在遺傳物質基礎上,由于抗原刺激和體內免疫系統(tǒng)的激活,各種環(huán)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一種以腸道炎癥為主要表現(xiàn)的慢性疾患[1,2]。目前免疫因素在IBD發(fā)病中的作用已經(jīng)得到肯定且研究日益深入。本文就迄今為止國內外對IBD的病因的發(fā)病機理在免疫學上的研究進展作一綜述。
1回顧
多年來,有許多學者提出了IBD的各種致病假說。1984年,Chiodini等[3]首次在CD患者的病變組織中分離出副結核分枝桿菌,隨后Sanderson等[4]應用PCR擴增技術證實并提出了副結核分枝桿菌與CD之間的病因學關系。還有研究認為[5],機體免疫系統(tǒng)的異常是誘發(fā)IBD的重要原因。1992年,Pavli等[6]提出傳入肢理論,認為微生物及飲食等大分子抗原和機體腸粘膜通透性增高是CD發(fā)生的因素之一。1996年國際IBD會議上,普遍認為IBD有基因易感性和遺傳特質性,并將飲食、吸煙、產期事件、闌尾切除術、口服避孕藥等列為誘發(fā)IBD的危險因素。
2IBD與MHC
IBD與免疫系統(tǒng)的激活及免疫細胞產物之間的關系非常密切。無論細胞免疫還是體液免疫,人類白細胞抗原(HLA)的限制在免疫反應中起了關鍵作用。正常的結腸上皮不表達HLA-Ⅱ類抗原,但在IBD活動期卻具有表達能力,使得上皮細胞成為抗原提呈細胞而導致進一步的免疫激活。Toyoda等[7]用分子學基因分類及結合使用PCR等位基因特異性寡核苷肽雜交技術系統(tǒng)研究了HLA-Ⅱ類基因與IBD的關系。結果表明,CD患者的HLA-DR1出現(xiàn)率增加(P<0.05),UC患者的HLA-DR2出現(xiàn)率增加(P<0.01),而HLA-DR4與HLA-DRw6出現(xiàn)率均減少(P<0.05)。Masuda等[8]研究則發(fā)現(xiàn),DR4出現(xiàn)在左半結腸的頻率比全結腸炎高,DRw11-DR2結合型在全結腸炎患者中有非常高的檢出率,而在患者行結腸切除術后,DRw11出現(xiàn)率減少。
3IBD與抗中性粒細胞胞漿抗體(ANCA)
ANCA是一組針對中性粒細胞和單核細胞顆粒蛋白的特異性抗體。近幾年ANCA與IBD的關系是研究熱點之一,進展很快,已證實大部分UC患者血清中存在ANCA。ANCA采用免疫熒光檢測可分為胞漿型(cANCA)和核旁型(pANCA),后者與IBD相關。對pANCA研究發(fā)現(xiàn)普遍人群中陽性率為2.9%,CD患者陽性率為10%~20%,而UC患者的陽性率達50%~85%。反映了病變過程中機體存在免疫功能紊亂。由于ANCA在UC患者中呈家族聚集現(xiàn)象,有希望成為UC較特異的血清標記物[9]。
4IBD與血小板異常[10,11]
近年來研究發(fā)現(xiàn)IBD患者存在著血小板形態(tài)和功能的異常,表現(xiàn)為血小板體積縮小,活化增加,促炎和促血栓作用增強,在IBD粘膜損傷中起重要作用。血小板活化可釋放出多種炎性介質,如血小板活化因子(PAF),12-羥二十烷四烯醇酸(12-HETE)、轉化生長因子β(TGFβ)、氧自由基等,促使其他炎癥細胞聚集、趨化、或者通過調節(jié)其他炎性細胞活性,參與IBD腸粘膜的炎癥反應。如可激活中性粒細胞釋放大量PAF,后者進入腸系膜血循環(huán),可延長或促進血小板活化。致敏的血小板接觸適當抗原可使其表面的IgE受體活化產生自由基,氧自由基不僅能造成細胞毒性損傷,還可作為促進血小板活化的介質,從而形成惡性循環(huán),導致腸粘膜的病理損傷。關于血小板異常的發(fā)生機制,有待于進一步的研究闡明。
5IBD與NO[12,13]
大量資料證實,NO參與了UC發(fā)生過程中的炎癥和組織損傷。對UC活動期患者的結腸粘膜作還原型輔酶Ⅱ(NADPH)檢測發(fā)現(xiàn):粘膜隱窩中還原型輔酶Ⅱ依賴性黃遞酶(NADPH-diaphourase,Nd)染色增多,表明在UC中有一氧化氮合酶(NOS)誘導存在。NOS分為原生酶(cNOS)和誘生酶(iNOS)兩種,在UC結腸粘膜層主要以iNOS為主。NO在UC炎癥過程中充當了雙重角色,即NO既有保護作用,又有殺傷毒性和促炎作用。在炎癥初期,可抑制激活的巨噬細胞和T細胞的功能,并能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同時抑制髓過氧化物酶的活性,保護上皮屏障及促進上皮修復。隨著炎癥的發(fā)展,大劑量NO由iNOS催化產生,從而一方面可通過伴隨產生的自由基損傷組織,另一方面啟動機體免疫防御系統(tǒng),如巨噬細胞、中性粒細胞,抑制靶細胞內DNA復制,或者介導細胞內傳遞,降低靶細胞內cAMP/cGMP比例,激活NK、LAK細胞,直接增強其細胞毒性。若作用過強,即可造成正常組織的損傷。
6IBD與細胞因子(cytokkines,CK)[14-16]
CK是免疫效應細胞間的信息傳遞中介,主要由活化的T細胞產生,與IBD發(fā)病有關的CK包括IL-1、IL-2、IL-4、IL-6、IL-8、IL-10、IL-11、IFN-γ和TNF-α等。CK既可以使大量的T細胞,尤其是CD4+T細胞迅速分裂、增殖,形成致敏淋巴細胞,又可以活化粒細胞、增強NK細胞和LAK細胞的殺傷力,并誘導粘附分子表達及肥大細胞脫顆粒,以增進炎癥反應。根據(jù)已有的研究資料,認為IL-1、IL-2在IBD發(fā)生中起的作用非常重要。T細胞活化產生的IL-2可通過激活T細胞、B細胞和巨噬細胞產生多種CK,從而參與IBD的炎癥過程。TNF-α也是CD粘膜損傷的重要介質。用抗TNF抗體和重組人IL-10、IL-11治療CD病人,已發(fā)現(xiàn)可以使腸道炎癥很快消退。IBD炎癥粘膜的內皮細胞成為抗原提呈細胞向CD4+T細胞提呈MHC-Ⅱ類抗原后,也有誘導CK異常表達。
7IBD與其他
TCR在T細胞發(fā)生效應過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Waters等[17]發(fā)現(xiàn)TCR-a缺陷小鼠在8~9月齡時可自發(fā)IBD,而在1周齡時感染Cryptosporidiumparvum后,4周齡時即可誘發(fā)IBD,兩者病變相似,即在腸粘膜固有層內均有單核細胞的浸潤和增殖。加速IBD發(fā)生的機制目前尚不明確,但由此可看出TCR在維持正常非炎癥的腸道免疫調節(jié)中可能起著潛在作用。
Vainer等[18]研究認為,選擇素(E-、P-和L-)及它們的配體、ICAM-1、VCAM-1、VLA-4和整合素β等細胞粘附分子(CAM)在UC和CD患者腸病變中有重要作用。用于治療IBD的經(jīng)典藥物一糖皮質激素和5-氨基水楊酸的作用機制即部分與CAM的合成與功能有關。另外,在IBD患者局部粘膜和血清中均還檢測到較高的LTB4、LTC4、LTD3、LTE4、組胺、前列腺素及未分化胸腺細胞等,認為均可能與IBD發(fā)病有關。
8小結與展望
一般來說,免疫系統(tǒng)的慢性激活都有其始動因素存在:隱性感染;粘膜通透性增高;內皮細胞向T細胞遞呈抗原增多;在免疫調節(jié)上出現(xiàn)有利于發(fā)生慢性免疫反應的一些微小變化。IBD盡管與免疫因素關系非常密切,但也不似經(jīng)典的自身免疫性疾病。Fiocchi等[19]曾對131例IBD病人及其健康家屬作了抗腸上皮抗體測定。結果表明,該抗體引起的特異性細胞溶解率在IBD組要遠遠高于普通胃腸道疾病對照組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組。
Yang[20]把IBD的可能發(fā)病機理描述成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某種始動損害因子在其他因素促進下,作用于腸粘膜并導致組織損傷。這些損害因子可來源于腸腔內的刺激物,如食物抗原或特續(xù)存在感染的微生物。同時,粘膜屏障本身存在缺陷,使其得以穿過粘膜。粘膜免疫系統(tǒng)的調節(jié)也有異常,或者因為機體對腔內刺激物的粘膜反應起下調作用的反饋機制有缺陷,于是對刺激發(fā)生過度反應;疾病發(fā)生的第二階段包括炎癥反應的展開與擴大。幾種類型的細胞,包括淋巴細胞、中性粒細胞、巨噬細胞和肥大細胞,聚集在最初損害的部位。這些免疫和炎癥細胞繼發(fā)產生一系列的介質,如CK、廿烷類(Eicosanoids)、自由基及補體通路的成分,最終導致IBD的發(fā)生。
總之,IBD病因和發(fā)病機制復雜,涉及到免疫學、遺傳學、分泌學以及環(huán)境因素等多方面的問題。研究IBD的致病機理是為了能找到特異的藥物,阻斷疾病的發(fā)展,或者從根本上預防IBD的發(fā)生。相信隨著對IBD研究的深入,必將全面的認識醫(yī)學上這一頑癥,并發(fā)現(xiàn)更多更有效的藥物以使患者獲得痊愈。
參考文獻
1MergerMetal.SeminImmunol,1998;10(1):69-78
2PapadakisKAetal.GastroentreolClinNorthAm,1999;28(2):283-296
3ChiodiniRJetal.DigDisSci,1984;29(12):1073-1079
4SandersonJDetal.Gut,1992;33(7):890-896
5AmatiLetal.ItalJGastroenterolHepatol,1999;31(4):313-325
6PavliPetal.DigDis,1992;10(2):72-84
7ToyodaHetal.Gastroenterology,1993;104(3):741-748
8MasudaHetal.AmJGastroenterol,1994;89(11):1957-1962
9RoozendaalCetal.ClinExpImmunol,1999;116(2):206-213
10CollinsCEetal.Gut,1995;36(1):5-8
11CollinsCEetal.AlimentPharmacolTher,1997;11(2):237-247
12ReynoldPDetal.Gut,1994;35(4):30-31
13ZidekZetal.IntJImmunopharmacol,1998;20(7):319-343
14NassifAetal.DisColonRectum,1996;39(2):217-223
15AsakuraH.JGastroenterol,1999;34(1):149-151
16HeresbachDetal.EurCytokineNetw,1999;10(1):7-15
17WatersWRetal.JParasitol,1997;83(3):460-464
18VainerBetal.UgeskrLaeger,1997;159(24):3676-3771
篇3
英文名稱:Progress in Microbiology and Immunology
主管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
主辦單位:蘭州生物制品研究所
出版周期:季刊
出版地址:
語
種:中文
開
本:大16開
國際刊號:1005-5673
國內刊號:62-1120/R
郵發(fā)代號:
發(fā)行范圍:國內外統(tǒng)一發(fā)行
創(chuàng)刊時間:1973
期刊收錄:
核心期刊:
期刊榮譽:
聯(lián)系方式
期刊簡介
篇4
1 基于網(wǎng)絡資源開展臨床免疫學和免疫學檢驗雙語教學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為適應新的形勢,增強我國高等教育的國際競爭力,教育部出臺了《關于加強高等院校本科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指出要開展雙語教學,使用先進教材和多媒體授課。在此形勢下,如何利用先進的網(wǎng)絡多媒體技術結合雙語教學方式必然成了目前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點課題。相對于其它臨床醫(yī)學專業(yè)而言,由于臨床免疫學和免疫學檢驗涉及范圍廣泛,如克隆選擇學說、抗體工程、基因工程疫苗以及多種免疫分子及其受體信號的發(fā)現(xiàn),為臨床免疫學和免疫學檢驗增加了新的內涵,必將有助于了解免疫相關性疾病的病理生理機制,為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提供新的技術手段[2]。近年,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fā)展,新儀器新技術大量應用于臨床,現(xiàn)今的大多數(shù)現(xiàn)代化臨床免疫儀器依賴于進口,其儀器操作、維修、保養(yǎng)等說明書均是外文,對檢驗醫(yī)學專業(yè)學生外語水平的要求也隨之越來越高。另外目前世界上大部分的醫(yī)學期刊、雜志和書籍均采用英文出版,國際會議也大都使用英語交流。這就要求醫(yī)學檢驗學生在掌握醫(yī)學基礎理論的同時,有必要熟練掌握醫(yī)學專業(yè)英語,這樣才能具有獲取更多醫(yī)學信息和進行科學研究的能力。基于網(wǎng)絡的雙語教學可以順應時代的需要,具有通過提高學生掌握最新專業(yè)知識及跟蹤科技前沿信息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主動學習、獲取知識的興趣和提高學生運用外語的能力,才能為培養(yǎng)復合型、國際化醫(yī)學檢驗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礎。因此,采用網(wǎng)絡雙語教學是培養(yǎng)符合當今學科要求的高素質臨床免疫專業(yè)人才的有效途徑之一。
2 基于網(wǎng)絡資源開展臨床免疫學和免疫學檢驗雙語教學的優(yōu)勢
2.1 提供豐富的教與學的資源
網(wǎng)絡資源可以提供大量關于臨床免疫學和免疫學檢驗研究的英文原版資料,教師和學生可以通過搜索英文網(wǎng)絡迅速地得到相關的信息,這對目前資源嚴重匱乏的雙語教學來講無疑是雪中送炭。另外,網(wǎng)絡可以通過創(chuàng)設各種虛擬的英語學習環(huán)境,為學習者提供多樣的英語應用空間,讓學習者了解到原汁原味的英美國家該學科領域的最新前沿理論,力圖結合豐富的網(wǎng)絡資源和國外先進的教學理念,以推動本學科的進一步發(fā)展[3]。這對師生雙方都是非常必要的。
2.2 保證高效率的交流與反饋
雙語教學特別強調交流,面對面交流和通過網(wǎng)絡交流是基于網(wǎng)絡的雙語教學所特有的兩種交互方式。在面對面交流中,師生雙方可以充分地運用非語言行為進行強調、補充和輔助語言交流。網(wǎng)絡交流的優(yōu)勢在于為師生、學生之間提供了不受時空限制的交流空間,例如,bbs、聊天室、e-mail等,并且學生可以通過文字、圖片或語音、視頻等多種交流形式來提高臨床免疫學和免疫學檢驗專業(yè)英語的應用能力。
2.3 提供個別化學習空間
雙語教學的對象有著不同的英語學習水平、學習背景和語言應用能力,教師如果按照平均水平確定教學方案,這對學習水平高或低的學習者來講并不是最有效的做法。網(wǎng)絡資源提供了理想的個別化學習平臺,學習者可以根據(jù)自己的興趣、學習能力、掌握程度等選擇有差別的學習內容。這對提高學習者的興趣、激發(fā)學習潛能、擴展學習的深度和廣度是非常有效的。
2.4 營造寬松的學習心理氛圍
網(wǎng)絡可以營造平和的學習氛圍,減輕師生英語交流的壓力。在網(wǎng)絡交流中師生可以暫時拋棄自己真實的身份,任何一個學習者都可以大膽地用英語表達自己的意思,尤其是水平較低的學生,他們可以不必顧慮語法或詞句的錯誤,教師可以放下自己的“威嚴”,隨時以“平民”身份介入討論和交流過程,不必為回答不出問題而尷尬。這對激發(fā)師生雙方學習本學科的激情是非常有益的。
3 基于網(wǎng)絡資源開展臨床免疫學和免疫學檢驗雙語教學的若干思考
3.1 網(wǎng)絡雙語師資隊伍的培養(yǎng)
網(wǎng)絡雙語師資隊伍的培養(yǎng)涉及多個方面,包括學術能力、知識視野、語言能力、組織能力、專業(yè)技術能力等等[4]。雙語教學的任務如果僅僅是幫助學生通過語言關,雙語教師的選擇標準就應該是其外語水平,相應地,專業(yè)水平的要求可以放寬。但雙語教學的目的在于提高學生的能力,使學生接觸到該學科的最新發(fā)展,因此,教師必須對專業(yè)發(fā)展有很好的把握,對專業(yè)發(fā)展前沿有很深的了解。
3.2 網(wǎng)絡雙語教學資源的開發(fā)
臨床免疫學和免疫學檢驗雙語教學目前面臨的一個困難在于缺乏我們自己的教學資源。以教材為例,幾乎沒有外文編寫的教材,現(xiàn)階段通行的做法是直接購買國外原版教材,教材昂貴對大多數(shù)學生來說是不易克服的困難,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雙語教學的開展。可否通過圖書館購買教材,然后采取租賃的方法,既解決學生的實際困難,又順利地推進臨床免疫學和免疫學檢驗雙語教學。再如,臨床免疫學和免疫學檢驗由于學科的特點,需要利用多媒體課件加深學生對各種免疫性疾病的發(fā)病機制及檢驗技術的理解。比較國內外多媒體課件, 可以看出我們在這方面與國際先進水平也存在著相當大的差距。有必要組織強有力的隊伍, 加強網(wǎng)絡雙語教學資源的建設[5]。
3.3 學生英語應用能力亟待提高
學生的外語基礎直接影響網(wǎng)絡雙語教學的教學效果。盡管醫(yī)學院校的大學生學了近十年的外語,掌握了相當量的公共英語和專業(yè)英語詞匯,也系統(tǒng)地學習了語法知識,但仍存在聽不懂,看得慢的現(xiàn)象,尤其在口語表達和理解方面存在的問題成了臨床免疫學和免疫學檢驗網(wǎng)絡雙語教學無法深入下去的癥結,這也充分地反映出我國在英語教學體制上存在的不重視英語實際應用能力的弊端。如果這種狀況不改變,網(wǎng)絡雙語教學很容易變成英語訓練的場所,完全違背了雙語教學的本意。因此,高校學生英語實際應用能力亟待提高。
總之,網(wǎng)絡雙語教學作為一個新的教學方式,需要廣大高校臨床免疫學和免疫學檢驗教師的共同努力。通過大家的合作與交流,我國臨床免疫學和免疫學檢驗網(wǎng)絡雙語教學將走出自己的成功之路!
【參考文獻】
[1]鮑作臣.地方醫(yī)學院校專業(yè)課雙語教學的探討[j].檢驗醫(yī)學教育,2007,14(1):9-10.
[2]趙毅,王燕.醫(yī)學免疫學雙語教學改革初探[j].中華醫(yī)學教育雜志,2007,27(1):75-76.
[3]胡詠武.生物化學雙語教學的幾點思考[j].檢驗醫(yī)學教育,2007,14(2):9-11.
篇5
【關鍵詞】免疫學;教學;體會;教學方法
醫(yī)學免疫學作為醫(yī)學院校的一門重要的基礎課程, 其內容抽象復雜, 與其他學科交叉性強,同學們普遍反映醫(yī)學免疫學知識苦澀難懂,再加上在中醫(yī)院校課時又少,如何利用有限課時讓學生掌握系統(tǒng)的免疫學知識,本人就近幾年的教學經(jīng)歷,談幾點體會。
1 課程的時間和內容的安排很重要
免疫學與微生物學關系甚密,醫(yī)學微生物學是免疫學的基礎,所以免疫學應該在微生物學開過后再開設,否則很難進展。如病原生物對人類來說是抗原,那么學過微生物學的同學很快就會聯(lián)想到病原生物有哪些種類及特點等有助于對抗原的理解;另外講到醫(yī)學上的重要抗原時,肯定會提到動物免疫血清,如破傷風的抗毒素等,在微生物學中已經(jīng)學過破傷風梭菌致病是分泌的外毒素致病的,在緊急預防或治療中要用到破傷風抗毒素, 因為是動物體血清,所以對人來說既是抗體也是抗原,在用時要做皮膚試驗等等。又如我們在微生物學的學習中了解了很多的致病微生物,會致我們人類各種疾病,是挺可怕的,尤其是病毒。而在免疫學一開始就會講免疫系統(tǒng)的功能,第一大功能就是免疫防御,主要就是抵御病原微生物的入侵,那么學生就會意識到雖然病原微生物可怕,但是由于我們具有免疫系統(tǒng),所以也不是那么容易得病的。總之,微生物知識的學習對免疫學知識的理解很重要,所以在開課順序上要注意。
中醫(yī)院校免疫學的學時很少,只有二十幾節(jié),要想利用這短暫的時間讓學生掌握系統(tǒng)的免疫學的知識,在內容安排上要詳略得當,詳講的有:免疫學緒論、抗原、免疫球蛋白、免疫系統(tǒng)與免疫應答、超敏反應、免疫學在醫(yī)學中的應用中的免疫預防;略講內容有:補體、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細胞因子等,這樣以免疫應答為核心的系統(tǒng)的免疫學內容基本包括。雖然課時少,但是通過以上的學習,便于學生理解掌握。
2 以提問開頭,讓學生帶著平時生活中的疑問來聽課
疑問是思維的“啟發(fā)劑”,它能調動學生思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是開啟學生思維器官的鑰匙[1]。鑒于免疫學是一門實用課程,與在教學中需要學生掌生活聯(lián)系緊密,所以在教學中需要學生掌握的內容我們最好以問題的形式提出來,同時密切聯(lián)系臨床知識,給學生一個主動思考的空間,激發(fā)起他們的求知欲,然后再來介紹課程內容就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講同種異型抗原時,首先讓學生思考我們人與人之間跟抗原有關的的不同之處,為什么我們輸血的時候要遵循同型相輸?shù)脑瓌t,又如O型血到底是不是萬能獻血者等等問題,激發(fā)起學生的好奇心之后再展開討論和學習,使得學生通過學習認清這些現(xiàn)象的本質,為今后臨床課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再如我們在用抗生素如青霉素類藥物時,為啥要做皮試,為啥選真皮層與表皮層中間的部位做,在沒有異常的情況下再通過另外一個部位靜脈來進行輸液治療。所有的上面的這些疑問可能很多同學在日常生活中就會有,但可能不清楚是免疫學的知識。帶著這些很想搞清楚的問題,聽課的效果不言而喻。
3 注意免疫學各章節(jié)間的緊密聯(lián)系,樹立整體系統(tǒng)觀念
免疫學各章節(jié)之間的聯(lián)系是非常緊密的,所以在第一次上就要給學生提到這一點,不像微生物學知識,章節(jié)間聯(lián)系不是很多,如果學生在前面某一環(huán)節(jié)沒有學好,那么后續(xù)課程的學習就會有困難,缺乏連貫性,這也是免疫學相對難學的主要原因之一。抗原、抗體、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細胞因子、免疫系統(tǒng)(免疫器官、免疫細胞、免疫分子)等是基礎,而免疫應答則是基礎免疫的核心,圍繞這一核心就可以將前面的基礎內容聯(lián)系起來, 其中抗原是進行免疫應答的啟動因素,抗體是免疫應答的效應物質,免疫系統(tǒng)則是免疫應答的執(zhí)行官,另外,在免疫應答過程中,免疫細胞的活化又受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的限制等,通過這些,讓學生意識到免疫學整體觀念, 我們每個人的免疫系統(tǒng)都是非常嚴密的網(wǎng)絡系統(tǒng),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出問題可能就會影響到整個網(wǎng)絡,甚至出現(xiàn)免疫性疾病。這些基礎知識的學習,是以后臨床工作的+理論指導。,
4 重視實驗課,培養(yǎng)學生動手能力,為臨床和科研工作打基礎
免疫學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學科,理論課與實踐課是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兩部分,通過系統(tǒng)的理論學習讓學生掌握免疫學的基本知識,將這些理論知識運用到醫(yī)療實踐當中去是我們的主要目的。如臨床中最常做的血型鑒定,肉眼可直接觀察結果,其理論就是我們免疫學的凝集反應;另外乙肝五項的測定方法是免疫學中的ELISA技術,通過這些實驗讓學生意識到免疫學知識在臨床中應用的廣泛性。在實驗課教學中,讓每一個學生都有獨立操作的機會,培養(yǎng)他們的動手能力,且將實驗成績納入學科總評成績中。通過全方位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能的訓練有效提高教學質量,為臨床科研工作打基礎。
5 情感教學,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情感教育在學生的學習中作用顯著。如在教學中適時地用卡-介苗的研制者卡-介二氏、白求恩等的動人故事及歷代為攻克醫(yī)學難關而做出犧牲的科學家的感人事跡去感染學生,讓學生意識到醫(yī)療職業(yè)的重要性,對激發(fā)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樹立牢固的專業(yè)思想,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2,3]。
參考文獻:
[1] 魏微,李群. 關于醫(yī)學免疫學教學的幾點體會. 安徽醫(yī)藥,2007,11( 3) : 275-276.·
篇6
1 把握全局,注意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醫(yī)學免疫學第一章的內容為緒論,在整個免疫學教學過程中起到舉足輕重的地位,講好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學生對整個免疫學的學習情緒。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激發(fā)學生自主性學習的內在驅動力。人們只要對某種事物產生興趣,就會樂此不疲地學習。因此,筆者在首次授課時有目的、有針對性的事先準備數(shù)個分別在預防、診斷和治療方面具有代表性的問題,比如為什么在日常的生活中大家需要接種疫苗,通過多次接種后為什么可以預防相應病原體的感染?同學們在以往的體檢中“乙肝兩對半”的檢測代表的是什么含義,其陰陽性有何意義?再有為什么個別同學在食堂打飯時不買蝦或螃蟹等我們大家均喜好的美味?通過以上數(shù)個例子使得同學們對免疫學在臨床實踐的實用性產生濃厚的興趣,迫切通過在往后各章節(jié)的學習找尋答案。在接下來的免疫學課程教學中除要堅持系統(tǒng)性和完整性之外,在首次授課時注意把握全局,進行免疫學的概要介紹,使同學掌握免疫學知識體系的總體框架,在初步了解機體免疫系統(tǒng)的基本組成同時,認識到免疫應答可分為固有免疫與適應性免疫兩大類,這二者是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適應性免疫又根據(jù)參與的細胞類型和效應機制的不同分為B細胞介導的體液免疫應答和T細胞介導的細胞免疫應答兩種類型,通過樹枝狀總體框架結構的介紹,讓同學在隨后的學習過程中始終把握這一全局觀,進行擴展和深入,起到提綱挈領,化繁為簡,事半功倍的效果。
2 充分利用現(xiàn)代化教育手段,提高教學效果
隨著科技的進步,計算機的普及,通過應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成為常態(tài),如何充分利用好該教育手段,提高教學效果,確是一個需花費大量精力思考的過程。多媒體課件是將動畫、圖像、聲音等形式結合在一起,以清晰、生動的畫面將抽象的問題以動畫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使抽象復雜的內容簡單化。這一手段使教學過程變得生動、直觀、易于理解,減少信息在大腦中的加工轉換過程,充分表達教學意圖,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所學內容。免疫學中較多內容前后聯(lián)系緊密,其機制復雜而抽象,如果僅是通過簡單的線條圖進行口述講解,學生往往會感到抽象,理不出頭緒。筆者在制作免疫學多媒體課件時,通過多種手段把這些過程制成動畫,或采用英文原版書配套的flas以及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下載一些形象生動的機制圖,將這些元素重新整合,力求使講授內容更生動活潑,更形象具體化,更容易為學生所理解和接受。例如:在講解到淋巴結的功能時,如果只是根據(jù)教材從頭到尾將功能敘述一遍,學生常難以理清其發(fā)生部位及相互關系,甚至感到茫然。通過多媒體動畫演示,能夠清楚地顯示T、B淋巴細胞如何以淋巴結作為免疫應答發(fā)生的場所進行應答:即抗原通過什么途徑進人淋巴結,APC在何處捕獲、處理抗原,并提呈給Th細胞,效應性T細胞到何處發(fā)揮效應,以及效應性Th細胞如何協(xié)助B細胞活化,進而產生抗體。該動畫從時間與空間等幾個方面描繪了T、B細胞應答的過程,提醒同學們通過動態(tài)的觀點去理解問題,并使復雜的過程變得一目了然,能有效地將前后知識有機的聯(lián)系在一起,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學習外周免疫器官淋巴結的興趣,既降低了教學難度,又使學生對教學內容記憶深刻,對學生掌握淋巴結的功能來說,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 合理運用多種教學方法,靈活教學
醫(yī)學免疫學教學的困難之處是其理論深奧,機理復雜,專業(yè)知識橫向面廣、縱向面深,相互交叉形成復雜的網(wǎng)絡知識結構。長期以來“填鴨式”、“灌輸式”的教學方法,使初次接觸者難以掌握其基本知識和理論。要想讓學生理解這些錯綜復雜的免疫學知識,把握住根本,可根據(jù)教學內容合理運用多種教學方法,通過靈活教學提高教學效果。
采用啟發(fā)式的教學方法,著重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和探究激情,引導學生探究和體驗知識的發(fā)生過程,還原本來的科學思維活動,使由單純講授知識本身轉向同時啟發(fā)學生獲得知識的方法和科學思維方法,在醫(yī)學免疫學教學的過程中有意識地前后多聯(lián)系、多引導,適時提出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而不是教師直接向學生傳授“答案”。這樣才能使學生的求知欲由潛伏狀態(tài)轉入活躍狀態(tài),才能充分地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例如在講“超敏反應”前,先對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見而不知其機理的現(xiàn)象進行提問:為什么有的同學吃海鮮后會腹痛、腹瀉?為什么給不同血型的患者輸全血后會發(fā)生輸血反應?為什么右眼貫通傷后需及時摘除,否則左眼也會發(fā)炎?應該如何進行防治?這些啟發(fā)性提問方式會非常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使他們帶著問題進入新內容的學習,迫切地探知這些現(xiàn)象背后的奧秘。同時也引導學生整合、運用所學過的知識,去分析、闡明現(xiàn)象的本質,從而使他們從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
討論式教學則可以增強學生綜合分析能力。由于醫(yī)學免疫學抽象深奧而且邏輯性強,較難理解,為此筆者在每次課結束前預留部分時間,對已學知識提出問題,在課堂內進行針對性討論,拓寬學生思考問題的思維,提高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從而更有利于學生理解、記憶、掌握。例如在學習完“免疫應答”后,布置一道綜合討論題,“細菌感染人體后如何引起細胞免疫應答,詳述其過程?”由于教材中沒有現(xiàn)成的答案,需要同學們去查閱相關文獻并結合在基礎免疫學所學的內容去思考、分析,然后在課堂上進行集中討論。針對同學們的答案,教師逐一分析講解,指出答案的立論依據(jù),分析其優(yōu)缺點。通過這種教學模式,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過程中,激發(fā)學生去思考、學習,從而提高了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師靈活采用啟發(fā)式、討論式等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通過問題設計、思維引導、雙向交流的形式,鼓勵學生運用基礎性知識展開聯(lián)想,各抒己見,集思廣益,有效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進了學生積極思考,激發(fā)了學生的潛能,通過師生互動、雙向交流的形式,鼓勵學生質疑批評和發(fā)表獨立見解,教學生獨立學習和思考問題的方法,逐漸將學生引入“會
學習”的境界,對于培養(yǎng)學生主動獲取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激活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4 緊密聯(lián)系臨床,構建通往臨床的橋梁
醫(yī)學免疫學雖然是一門醫(yī)學基礎課,但其內容與臨床各學科聯(lián)系尤為緊密,歸根結底還是要為臨床課程服務,要與臨床相結合。在教學中,應注重在講授免疫學各章節(jié)時適時與臨床實踐、與自身機體相結合,使學生認識到學習免疫學理論知識的重要意義,既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又為以后走上臨床崗位打下基礎。例如,講到“補體激活的經(jīng)典途徑”時,可以結合臨床上異型輸血所導致的溶血現(xiàn)象進行講授;當講到“異嗜性抗原”這一知識點時,可聯(lián)系臨床上A群溶血性鏈球菌感染機體所導致的腎小球腎炎或心肌炎;針對“各類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學特性”這一知識點,提問為什么血清中檢出IgM提示新近發(fā)生感染,并且可用于感染的早期診斷;而對于“細胞因子各論”的教學,提出為什么粒細胞巨噬細胞集落刺激因子可用于腫瘤化療后的輔助治療,其機制是什么等與臨床聯(lián)系緊密的例子。由此,使教學變得不再枯燥乏味,同學們在課堂上積極思考、討論,通過聯(lián)系以往所學知識給出相應答案,也許有些想法過于簡單或機械,但是可以明顯地感受到同學們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熱情,不僅極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還啟發(fā)研學生用理論知識去解決臨床問題。醫(yī)學免疫學其內容相對枯燥抽象,其知識環(huán)環(huán)相扣、難以理解,通過聯(lián)系臨床教學可以加強學生對基本理論的掌握,同時相關臨床內容本身又是對教材的說明和補充,臨床實例具有鮮活的真實性,可以極大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熱情。通過臨床實例分析,會對學生產生強化和鞏固基本知識的作用,還能培養(yǎng)學生綜合分析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
5 精選實驗教學內容。加強動手能力的培養(yǎng)
篇7
免疫學是一門古老而現(xiàn)代的學科,是微生物學的一個分支,到20世紀中期,醫(yī)學免疫學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隨著分子生物學、細胞生物化學、遺傳學等學科和免疫技術的發(fā)展,免疫學得到了飛速發(fā)展,開始從基因活化的分子水平,理解抗原刺激與淋巴細胞應答類型的內在聯(lián)系與機制。隨著生命科學的研究進入后基因組時代,免疫學正進入新的高速發(fā)展階段,從功能基因入手,研究免疫應答與耐受的分子機理及新型疫苗的設計研制。現(xiàn)代免疫學已超越狹義“免疫”的范圍,以分子、細胞、器官及整體調節(jié)為基礎發(fā)展起來的現(xiàn)代免疫學,研究生命中的生、老、病、死等基本問題,是生命科學中的前沿學科之一,推動著醫(yī)學和生命科學的全面發(fā)展。醫(yī)學免疫學是一門非常重要的醫(yī)學基礎課程,也是醫(yī)學生最難透徹理解的學科。該課程具有基礎概念繁多、內容枯燥且抽象、與其他學科結合緊密、知識發(fā)展迅速的特點。
2基于建構主義的醫(yī)學免疫學信息化教學設計和應用
教學設計是根據(jù)教學對象和教學目標,確定合適的教學起點與終點,將教學諸要素有序、優(yōu)化地安排,形成教學方案的過程。在醫(yī)學免疫學的教學設計中,我們嘗試根據(jù)課堂教學目標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利用信息化手段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細化教學目標提出問題—圍繞問題開展探究式學習—解答問題完成教學目標—拓展提高這幾個步驟來實施教學。
2.1利用信息化手段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
有價值的教學情境一般具有生活性、形象性、學科性、問題性和情感性這幾個特點。情境的選擇常常來自于學生的生活、舊知識、臨床病例、實驗數(shù)據(jù)等。利用信息技術可以通過文字、影像、圖片、表格等形式來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在免疫應答基本過程的講授中,用PPT展示免疫應答的基本框架,讓學生根據(jù)舊知識填充框架,再補充新知識完善框架,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在免疫性疾病和免疫學應用的講授中,我們主要通過圖片、影像展現(xiàn)臨床病例來創(chuàng)設情境。
2.2細化教學目標提出問題
情境創(chuàng)設的目的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我們通過提出問題讓學生進一步明確課堂教學目標。如在學生感冒后沒有吃藥而感冒自愈這個情境下,提出問題:為什么沒有吃藥感冒也會好?這種抵抗力是免疫力嗎?免疫力是怎么產生的?由此引發(fā)學生對免疫概念的探究式學習。如在MHC(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概念的講解中,我們根據(jù)骨髓移植的案例來創(chuàng)設情境,提出問題:誰可能給病人捐骨髓?誰最有可能給病人捐骨髓?為什么?如果一直不能配型成功,還有什么方法能幫助病人嗎?通過問題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2.3圍繞問題開展探究式學習
探究式學習有時也被稱為問題導向式學習,因此問題往往被視為探究式學習的核心。在問題的引導下,學生可根據(jù)教師的講授、書本、網(wǎng)絡、實驗數(shù)據(jù)等的分析討論去尋找問題的答案,完成探究協(xié)作學習。如在過敏反應的講授中我們創(chuàng)設了蕁麻疹、支氣管哮喘、吃海鮮后肚子痛且有皮疹、青霉素過敏性休克等情境,啟發(fā)學生提出問題:為什么會過敏?新生兒和兒童初次注射青霉素是否需要進行皮試?青霉素皮試有風險嗎?皮試陰性是不是表示注射青霉素很安全?怎樣預防和治療過敏?發(fā)生過敏性休克怎么辦?通過教師講授,學生查找相關書本知識進行探究性學習。同時我們還留下課后討論病例:某醫(yī)院注射室有病人在等候注射時突然暈倒,抬至急診室未來得及采取搶救措施病人已經(jīng)死亡。經(jīng)尸體解剖,病人全身毛細血管擴張,有較多滲出液。提出問題:該病人可能的死亡原因是什么?為什么會發(fā)生這樣的情況?供學生在課后進行小組協(xié)作探究。
2.4解答問題完成教學目標
基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信息化教學強調對學習過程和學習效果的評價。對問題的解答過程是檢驗學生知識建構是否成功的依據(jù),也是衡量課堂教學目標是否實現(xiàn)的重要手段。在學生回答問題的同時,教師的點評也是教學過程中不可缺少的環(huán)節(jié)。合理的評價能讓學生獲得學習的成就感,也能讓學生更好地認識自我。
2.5拓展提高
我們嘗試讓有學習興趣和學有余力的學生參加實驗準備工作、指導其他學生編輯健康教育資料及查閱文獻等,提高其自主學習能力,達到拓展提高的目的。
3醫(yī)學免疫學信息化教學效果評價
篇8
文獻標識碼:B
1.與時俱進,在教學中豐富免疫學知識體系及內容
醫(yī)學免疫學涉及內容十分廣泛,學科分支多,發(fā)展非常迅速,知識更新日新月異。隨著近年來現(xiàn)代生物技術的發(fā)展,基因工程技術的誕生,為揭示疾病的發(fā)病機理提供了新認識,為疾病的診斷、治療和預防提供了新技術、新方法和新途徑。這就要求在教學中根據(jù)本學科理論和技術發(fā)展趨勢,不斷更新理論和實驗教學內容,使先進的科研成果、先進的教育思想和前沿的學術融入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嚴謹求實、創(chuàng)新存疑的精神。落實到教學中,就要求教師在堅持免疫學為主線的基礎上,融入病理及病理生理學、生理學、細胞生物學和臨床學科的課程內容,使免疫學與臨床病理知識緊密結合,在貫徹病理及病理生理學等基礎學科知識,讓學生對基礎知識和疾病之間建立更直觀的認識和理解等。
2.在教學中加大實施人文教育力度
21世紀,醫(yī)學模式由生物醫(yī)學模式轉變?yōu)椤吧铷D心理―社會”醫(yī)學模式。新模式認為導致人類疾病的因素不只是生物因素,而且還有社會與心理等諸多因素。人文素質是醫(yī)學人才必不可少的素質,也是醫(yī)學人才綜合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醫(yī)學免疫學中的大量知識點可以和人文素質教育進行穿插,通過大量的歷史文化知識和免疫知識的由來在課程中教育學生自覺培養(yǎng)樂觀、向上、豁達的陽光心態(tài)和健康的生活方式。特別是醫(yī)學免疫學的系統(tǒng)體系在20世紀初才由西方引進中國,但并沒有引入西方人文體系。而我國幾千年中醫(yī)學中積累的很多免疫上的寶貴經(jīng)驗與方法卻并沒有進行講解,造成學生對我國醫(yī)學史的斷代。因此,在免疫學教學中可以讓學生了解我國的醫(yī)學史并且宣傳我國輝煌的醫(yī)學文化,激發(fā)學生的愛國熱情和學習熱情。
3.轉變傳統(tǒng)教學模式,激發(fā)學生自學熱情
把過去教學中主要依靠教育者的教,轉變?yōu)橹饕揽繉W生的學。由于基礎教育階段我們更多是灌輸式教學,學生自我學習的思維和動手能力均較弱,而醫(yī)學更是一門對思維和動手能力要求較高的專業(yè),教育者就更要發(fā)揮自身的作用和價值,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內在積極性,組織學生自主學習。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現(xiàn)有水平和知識結構,根據(jù)教學大綱的要求設計教學病例,并將若干知識點及問題融入教學內容中,提前布置給學生。學生根據(jù)病例和問題,通過查閱資料,分析、思考和歸納后撰寫底稿。在自習中開展引導性自我小組討論,教師再對學生討論中的疑難問題進行詳細分析,對結論進行總結歸納,并對各組的活動給予恰當評價和相應評分,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力,發(fā)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
4.通過信息技術實現(xiàn)教學電子化
醫(yī)學免疫學的特點之一就是理論抽象、深奧、難懂,僅用傳統(tǒng)的語言教學難以完全表達清楚。鑒于教師的學科專業(yè)性特點,學校可通過第三方市場外部購買的方式,將學生難以理解的抽象內容、復雜的變化過程等采用聲、光、影等形式編制成電子課程,通過運用信息化教學手段以清晰、生動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使抽象復雜的內容簡單化,將抽象化為具體,深奧化為淺顯,枯燥化為生動形象,有利于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理解。特別是部分存在有毒性、放射性的教學實驗中不僅耗材昂貴而且危險,這時都可以通過信息技術模擬操作,達到輔助實驗教學的目的。例如,免疫標記技術中的放射線同位素標記技術實驗等就可以采用電子化教學。
篇9
應該在充分分析不同專業(yè)特點的基礎上確定教學重點,對于中藥專業(yè)的學生,應該重點介紹中藥與微生物之間的關聯(lián)以及中藥的抗菌抗病毒實驗等內容;對于臨床專業(yè)的學生,應該充分重視致病機制、產生的疾病與治療方法的講解;對于助針灸推拿以及康復治療專業(yè)應該重點講解針灸推拿等中醫(yī)治療方法對機體免疫應答的治療效果與作用等等。根據(jù)不同專業(yè)的基本特點確定教學重點,能有效幫助學生更加了解教學內容的側重點,提高其學習效率。
2合理的改革教學模式
2.1科學的應用多媒體
現(xiàn)在,多媒體技術已經(jīng)被廣泛的應用在很多行業(yè)與領域,教育領域也不例外。多媒體教學能夠有效的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加信息的輸出量,并能提高教學效率等。而將多媒體教學方法合理的運用在此課程當中,能夠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假如可以采用動畫與圖片的形式將人們肉眼無法看到的病毒與細菌等物質呈現(xiàn)出來,同時也可以借助視頻以及動畫的形式將免疫學中的免疫應答過程以及抗體結構等展示出來,從而加強內容的生動性與形象性,便于學生的理解與掌握。然而多媒體教學并不能全面的替代傳統(tǒng)教學方法,傳統(tǒng)的板書教學方式也具有一定的優(yōu)勢,所以實現(xiàn)二者的有機結合,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2.2合理的應用PBL教學法
PBL教學法即為一種以問題為學習的起點,充分重視教師主導性與學生主體性的教學模式。此教學方法可以有效的幫助學生形成臨床思維,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與學習積極性[3]。如在講解抗原章節(jié)中的交叉反應之前,應該首先向學生闡述一種臨床現(xiàn)象:在幼兒發(fā)生A族溶血性鏈球菌感染以后,又患上咽喉炎,在患病2~3周以后,咽喉部位的不適癥狀逐漸消失,然而患兒機體卻出現(xiàn)了腎小球炎的癥狀,例如血尿、浮腫以及蛋白尿等。之后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問題:為何咽喉部位所感染的細菌又會造成患兒機體腎部位發(fā)生異常?應該怎樣借助微生物與免疫學的基本理論來分析與解釋此現(xiàn)象?學生可以在課后帶著問題查閱相關的資源,然后在課堂上通過討論的方式尋找最佳的答案,進而充分理解此臨床現(xiàn)象的發(fā)病機制。
3加強實驗教學改革
對于傳統(tǒng)的教學而言,通常都會是在教授完一個章節(jié)的理論課程以后才會開展一次實驗,并且開展的往往都是驗證性的實驗,其涵蓋比較零散繁瑣的實驗內容,各個實驗彼此間也缺乏有機的聯(lián)系,因此,難以激發(fā)學生對實驗的興趣與熱情。針對這一現(xiàn)象,可以開展綜合性的實驗,從而替代傳統(tǒng)的驗證性實驗。用綜合性實驗有著較強的趣味性以及連續(xù)性,能夠引導學生借助所學的理論知識,進行規(guī)范化的操作,從而獲得正確的結論。此實驗方法能夠有效發(fā)揮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與主觀能動性,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4運用合理的考查方法
篇10
關鍵詞: 集體備課 醫(yī)學免疫學 備課方法
集體備課是一種能有效增強教學效果的活動,它集中了大家的智慧,互通有無,使教學理論和教學實踐緊密結合,在理論的指導下,落實教學活動,在教學實踐中,提升教學理論[1]。特別是對新上崗的青年教師,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機會。大學中集體備課活動較少,我院醫(yī)學免疫學課程集體備課的必要性,集體備課的方法等方面問題進行探討。
1.在醫(yī)學免疫學中實施集體備課的必要性
1.1學科特點
醫(yī)學免疫學是一門與其他基礎醫(yī)學,如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及遺傳學等臨床醫(yī)學學科廣泛交叉的前沿學科,學科知識覆蓋面廣、更新快,內容深奧抽象。通過免疫學教學實踐,“教”與“學”皆不易是教師和學生最深的體會。由于教學課時少,如何取舍教學內容,采取何種教學方法,都給教師的個人備課和教學帶來不小的困擾。
1.2學科發(fā)展需要
在我院免疫學教學組,由于教齡的差異,骨干教師和一般教師的差異使得教學水平和效果存在事實上的差異。通過集體備課的相互啟發(fā)、相互交流、相互借鑒,短期內,至少能使教師在教學同一內容教材時大致達到同一水平。集體備課能聚集教師的集體智慧,實現(xiàn)智慧和資源的共享,尤其能充分發(fā)揮骨干教師和高職稱教師等優(yōu)質資源的輻射功能,為青年教師的成長提供平臺,是青年教師成長的基地和搖籃。
2.教師集體備課的內容
教師集體備課要求免疫學教學組所有教師參加。教師集體備課的內容包括:1)總結以往的教學工作情況,包括教學中的優(yōu)缺點、出現(xiàn)的問題及學生的反饋意見,群策群力,共同想辦法解決教學問題。2)布置教學內容和相關工作,聽取同事的意見,學內容。3)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緊扣教學的需要。備課時首先由各主講教師對即將教學的內容進行理論課試講,然后由在場的各位教師提出寶貴意見,取長補短,共同提高,期間由經(jīng)驗豐富的專家點評,使有限的教學時間得到最優(yōu)化的利用。4)討論如何進行教學:高職稱教師在教學目的、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及課程知識點等方面給予青年教師必要的指導,討論如何實施啟發(fā)式教學、討論式教學和案例教學方法等,討論如何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何提高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及動手能力。5)確定教學時間的重新分配與溝通。
3.備課方法
3.1備教材
認真研究教材,圍繞教學大綱對本學期的課程進行整體規(guī)劃,簡要寫出本學期的教學計劃。對教材要有宏觀上的把握,重點、難點、關鍵點要做到心中有數(shù)。對于教師而言,不能僅僅只看教材,還要對相關的教學參考資料精挑細選。例如,Kuby Immunology這本書在集體備課時獲得所有教師一致好評,并被作為課外教輔讀物推薦給了七年制眼視光及留學生,得到了良好的反饋。教師還應將教材資源與其他課程資源(如多媒體素材)進行有效整合,以便為學生呈現(xiàn)豐富多彩的感知材料,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
3.2備學生
“為學生的需要和發(fā)展設計教學”既是一種理念,又是一種具體的教學行為。它要求教師在備課時要充分地了解學生,堅持以學生為本,尊重學生,欣賞學生[2]。
醫(yī)學生來自不同專業(yè)(包括臨床、眼視光、檢驗、藥學、護理和影像等),入學前的基礎也不盡相同,這就要求教師要根據(jù)專業(yè)特點,具體分析學生實際,傳授更易于學生理解、領悟和應用的知識。不僅要講清基本的原理和概念,而且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歸納、推理”的學習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
3.3備教法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在以往的教學中,免疫學教學基本沿用演示法,教師講什么,學生就看什么。盡管近幾年增加了多媒體等教學手段,但學生仍對抽象的名詞、概念等感到不知所措,最后只能采取死記硬背的方法學習。合格的醫(yī)學生應該具有科學的思維方式、較強的分析綜合能力和勇于探索創(chuàng)新的意識。教師要根據(jù)具體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具體情況來靈活地選擇教學方法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訓練想象力、推理能力、收集資料與學習歸納能力、提出問題的能力。
4.集體備課實踐中的體會和困惑
我認為集體備課必須在個人備課的基礎上進行,應當遵循“個人備課―集體研討―個人反思再備課”的思路。
通過幾年的免疫學教學實踐,教師個人的教學水平得到了較大的提高,但隨之而來的是個人對于集體備課的困惑。其一,個人備課是基礎是個性的施展,集體備課相對而言是統(tǒng)一,那么如何使個人備課既不致放任自流,又不束縛教師的自主性和創(chuàng)造性?對于個人備課是否要加以規(guī)范?其二,集體備課是群策群力,共同幫扶和提高。不僅要通過教師集體備課優(yōu)化教學,而且要通過更多的渠道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和業(yè)務素質。醫(yī)學的發(fā)展日新月異,要提高教學質量,我們必須轉變教學觀念,更新教學方法。
集體備課的目的是讓教師對某一教學內容進行討論研究,發(fā)揮集體的智慧,幫助教師加深對教材的理解,擴展教學思路,但真正的教學設計還需要教師自己在集體備課的基礎上進行歸納、提升和創(chuàng)造,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體現(xiàn)自己的教學個性,更好地適應自己的學生。一份耕耘一份收獲,我終于在教學這條艱難的道路上邁出了堅實的第一步,而在同時,我也得到了很多,這與集體備課分不開。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