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語外貿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25 12:27:4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外語外貿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外貿英語交際能力
隨著我國對外經貿聯系的日益頻繁,對商務英語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斷增長。外貿英語函電是對外經貿活動中使用的專業英語。培養具有較強交際能力的人才對我國的經濟建設有著積極意義。外貿英語在培養國際商務人才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是成功運用商務知識、發揮才能、順利開展經貿活動的鑰匙。
一、何為對外經貿中的“交際能力”
“交際能力”最初由美國社會語言學家Hymes提出。他認為“交際能力”可理解為一個人對潛在語言知識和能力的運用,包括語法、心理、社會文化和概率等方面的判斷能力。該理論極大地鼓舞和啟發了新一代的語言學家,擴展了語言研究視野,引發了一股強大的外語交際教學法趨勢。交際能力的含義現在發展為:一個人運用語言手段和副語言手段來達到某種特定交際的能力,包括理解和表達。隨著各國間經濟和文化交流的頻繁化,為滿足特殊的交際需要,產生了ESP(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s)課程。ESP課程有明確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交際需要。ESP課程的目標和內容是以特定的語言交際功能和學習者交際需要而確定的。它以學習者的目的來確定教學目標,安排教學內容,選擇教學方法,是一種實踐性、應用性課程,具有明確的目的性和功用性,使學習者的專業或職業英語知識和技能專門化。外貿英語函電就是一門ESP課程,培養學習者交際能力是成功教學的核心。
二、外貿英語教學中交際能力的培養
1.交際能力的需求分析
Munby的外語教學的需求分析的觀點,外貿英語課程學習者主要是高等院校商務英語或國際貿易專業的中、高年級學生,有一定的英語基礎。教學中英語用于寫作符合規范的外貿信件。使用環境涉及對外貿易的公司、企業或招商局。學習者要學會如何與買方、賣方或銀行、保險公司等單位和個人,就貿易中具體環節進行咨詢、協商或洽談。外貿英語教學要求達到的程度,視各學校情況而定。外貿英語中展現外貿業務中各環節,涉及許多交際事件,如建立業務關系、詢價、報盤、還盤、訂貨、付款、裝船和索賠等。交際過程中要掌握清晰簡潔、禮貌貌周到等原則和對方本位的立場。
2.培養興趣
要讓學生能全身心的投入的學習,教師應采取措施幫助學生了解和引導他們喜愛該課程。教師的人格魅力是培養學生興趣的一個直接因素。熱情、親切、幽默、開明、寬容的教師往往容易獲得學生的好感和喜歡。對老師的喜愛會逐漸轉化為對教師所教學科的喜愛。課堂話題也能調動學生的興趣。商貿領域生動鮮活的事例或其他領域的話題,只要有助于教學內容的理解和培養學生的興趣,都可以選擇來討論。多媒體和網絡資源也可以加以運用,以便豐富教學方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不斷讓學生體驗到自己的進步和學習的快樂,也是增強學生學習興趣的一個途徑。在課堂上給予學生展示學習成果和進步的機會,同時建立一個全面而理的評估機制,對學生進步予以及時的反饋,激勵學生不斷進步。
3.提供真實的語言素材
近年來外語交際教學法被廣泛應用于外語教學,尤其是ESP教學。交際教學法認為教學材料是影響課堂交際和語言使用質量的重要因素,能促進交際性語言使用。常用教學材料有以篇章味基礎的材料,以任務為基礎的材料和以及實物教具。函電課程主要涉及的是前兩種。課本提供了大量的經貿信函。教師還可以補充些其他的語言材料。如講到裝船一章時,可以上網搜索國內外海運公司網站,查閱真實素材。即使是中文材料也可以給予學生很強的感性認識,有助于推進學習者的認知過程。
4.開展豐富的語言交際活動
根據交際教學法,外語課堂應是一個充滿“交流”的場所,“用語言去學”,交際能力的獲得依賴具體的交際活動。教師在具體教學中可根據各單元的主題,精心設計相關的情景活動。任務活動的開展需要較多時間,因此在設計任務時,要抓重點。學生基本掌握該單元信函的特點后,單元中的其他信可由學生課后自習,可另外安排時間讓學生上臺展示學習成果。展示形式可采用演示文稿,分析各信函中的交際事件、交際手段、寫作特色、語言重點;或發揮想象力,進行角色表演,生動展示交際事件。教師應有針對性的評點,并把學生的作品與課文中相關的范例進行比較。學生通過實踐,認知到其中的差距和優勢,能發現各自應獲取的新知識。教師可根據學生的語言水平、接受和領悟能力,進行適度的文化導入。講解翻譯練習時,通過對比突現英漢語言結構與文化間的異同,使學生獲得跨文化交際的文化敏感性。還可通過學生喜愛的討論方式進行文化導入。5.抓好校外實踐工作,增強商務交際能力
校外實訓基地的建設也是提高學生商務實踐能力的平臺。外語的學習畢竟是不同于母語的學習,它需要有一個從學習知識到運用知識的轉變過程,而這個過程的實現就是在實訓基地。學生在實訓基地的鍛煉,可以讓語言學習和實踐同步進行,學生直接服務于社會,簡化了就業環節。許多院校在加大校企結合的力度。在面臨很多困難的情況下,可以采取循序漸進的方式,積極與地方企事業單位簽訂長期接納實習、互利互惠的合同,逐步建立合作、協作伙伴關系,使其成為實訓基地,讓學生在走向工作崗位前打下扎實的語言功底,成為應用型人才。
6.加大師資培育力度
教師的專業化水平決定著外貿英語教學的質量。外貿英語教學對教師提出了較高要求。教師需要主動鉆研教學理論、學科知識,還應聯系企業、海關等相關單位,做到多請教、多實踐、多總結,借此提高教學水平。另外,開設商務英語專業的學校應該有計劃地進行師資培訓。
參考文獻:
[1]龔琳:外貿英語函電教學中交際能力的培養.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07年第6期
篇2
關鍵詞:貿易保護;外貿戰略;調整
我國自2002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對外貿易多年保持高速增長。但我國對外貿易順差過大的問題較突出,2007年我國對外貿易總額超過2.1萬億美元,貿易順差達到2622億美元。與此同時,我國連續12年成為全球涉及貿易摩擦最多的國家。這種狀況迫切需要改變。
一、我國面臨的新一輪貿易保護現狀及遇到的問題
在世界貿易組織強調推行貿易自由化發展的大背景下,各國不斷調整政府干預對外貿易措施的形式,其中,非關稅壁壘成為各國貿易保護的主要方式。這主要包括:
(一)反傾銷。在各類貿易壁壘中,反傾銷是我國遭遇最早、對我國影響最大的措施。根據世貿組織即WTO統計,自1995年以來,共有40多個VeTO成員國對我國出口商品發起過反傾銷調查,立案總數超過3000件,最終實施反傾銷措施超過2000件。當前,國際反傾銷案件呈現以下特點:第一,反傾銷案件數量近年有所下降。第二,發展中國家發起反傾銷案件數量增長迅速。在WTO成立前,反傾銷案件的絕大部分均由發達國家發起,WTO成立后,發展中國家成員發起的反傾銷案件數量迅速增加,目前在全球案件年度數中所占比例已超過發達成員國,在2005年超過70%。第三,反傾銷調查針對的目標仍集中在少數國家。據統計,全球反傾銷調查針對的前8位分別為:中國、韓國、美國、中國臺北、日本、印尼、印度、泰國。中國仍是國際反傾銷措施針對的主要目標。
(二)反補貼。美國和加拿大是利用反補貼措施最多的國家,這兩個國家對我國進行反補貼調查已成為當前貿易保護的新熱點。我國遭遇反補貼調查的突出特點是:第一,來勢猛。截至2007年底,我國共遭遇反傾銷反補貼調查10起,反傾銷反補貼再調查4起,另有2起正在立案前磋商中。第二,影響大。反補貼調查不僅直接影響我國涉案企業出口,而且也是對我國宏觀經濟制度的挑戰。如果這些指控被認定為補貼,不僅會影響我國宏觀經濟政策,損害我國國際形象,還會影響雙邊經貿關系,使我國面臨的國際經貿環境更復雜。此外,波及效應強。一方面,一個反補貼裁定中的補貼項目往往成為后續對我國反補貼的證據,從而引發更多新的反補貼調查。另一方面,美、加對我國進行反補貼調查的做法,容易引起他國跟進。據WTO統計,最近幾年全球反補貼案件數量呈波動性減少,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WTO成員對其他國家政府進行調查通常持審慎態度。但對中國而言,這種趨勢恰恰相反,近年來,我國是全球遭受反補貼最多的國家。第三,不公平。美國在對華反補貼調查中存在許多違反WTO規則之處,使中國企業遭受極不公平的待遇。如,在銅版紙初裁中,美方在已考慮補貼因素對國內產品正常價值影響情況下,又計算一個反傾銷稅,給中國企業帶來雙重負擔。
(三)美國337調查。美國337調查是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簡稱ITC)針對不公平的進口行為,主要是進口產品侵犯美國知識產權的行為進行調查并采取制裁措施的做法。337調查逐漸成為美國遏制我國具有一定出口潛力,特別是技術密集型產品和高附加值產品對美出口的重要手段。美國對華337調查主要呈現以下特點:第一,調查案件數量迅速增長。從1975年美發起第一起337調查至2007年10月,美國共對我國發起75起337調查,其中,60起案件是2002年以后發起的,占全部對華案件總數的80%。2007年1月至10月,這一發展態勢更為明顯,美總計對我國發起14起337調查,占美同期立案總數的50%以上。第二,我國成為首要被調查國。上世紀,我國臺灣地區、日本和韓國一直排在被調查國家或地區的前三位。自2002年以來,我國已連續5年成為遭受337調查最多的國家(地區)。第三,受影響的行業和產品集中。在美國對我國發起的337調查中,88%以上的案件涉及專利,僅有小部分涉及商標和外觀設計。其中,機電產品成為重災區,60%以上的案件針對機電類產品。第四,申請門檻低但制裁措施嚴厲。337調查中,原告無需證明侵權產品對其造成損害即可申請337調查,極大減少了原告的舉證責任。此外,原告可不僅針對列名被告,而且可針對所有相關進口產品向美國際貿易委員會提出普遍排除令的請求。在美對華發起的337調查案件中,47%的案件原告都申請了普遍排除令,企圖將中國產品全面排除在美國市場之外。
(四)技術性貿易壁壘。據WTO統計,從1995年至2007年5月31日,各成員國通報影響貿易的新規則總計23897件,其中技術性貿易措施16974件,占總量的71%。由于這些技術性貿易措施有涉及面廣、隱蔽性強、技術性高等特點,會對全球貿易產生長期的影響,特別是會對發展中國家的國際貿易帶來不利影響。2005年我國出口企業遭遇技術壁壘的比例達到15.1%,22大類出口產品中有18類遭受直接損失,金額達691億美元,占全年出口額的9.1%;國外技術性貿易措施給我國企業造成的出口貿易機會損失高達1470億美元,相當于全年出口額的19.3%。技術壁壘對我國影響的特點如下:第一,從趨勢上看,國外技術性貿易措施的影響已從勞動密集型產品向高新技術產品延伸。機電類產品受發達國家在安全性、噪聲、電磁污染、節能性、兼容性等方面的影響已開始顯現。第二,具有國際比較優勢的紡織、服裝、輕工等傳統出口商品,繼配額、許可證、原產地限制之后,受到來自發達國家技術法規、環保法規等影響加大。第三,食品、土畜產品受到的影響面最寬。我國農產品因為受到種類繁多的動植物檢驗檢疫程序、生態法規和國際公約,以及最近各國要求對轉基因產品進行標識等多方面的限制,出口貿易阻力很大。據日本厚生省網站公布的資料顯示,2006年日本厚生省查出違反日本《食品衛生法》并最終采取了廢棄或退貨處理的進口產品共1440批次,同比增加了82%。其中批次最多的是中國,共476批次。這對我國優勢農產品出口產生了重大影響,大大削弱了我國農產品的出口競爭力。第四,美國、歐盟、日本、韓國是實施技術性貿易措施的主要國家和地區。
從我們自身存在的問題看,主要有:一是我國綜合貿易影響率接近貿易摩擦警戒線。對外貿易規模突破萬億美元,標志著我國外貿發展正進入一個新階段。然而,我國出口貿易規模大、增長迅猛,已接近貿易摩擦警戒區。目前,世界各國貿易綜合影響率達25%以上的國家只有美國、德國和中國。按國際經驗判斷,國家貿易綜合影響率在25%~30%之間還可以忍受,在30%~35%之間為警戒區,超過35%則難以忍受,可能引發全局性貿易摩擦。2003年我國出口對世界貿易的綜合影響率為27.6%,2004年為26.9%,2005年至2007年保持上升態勢??梢灶A見,隨著我國經濟不斷發展,尤其是出口的快速增長,今后一兩年達到甚至突破警戒區的可能性較大。所以,我國對外貿易的適度發展問題很值得重視。二是我國出口企業的管理和行業標準化體系的建立還不完善。長期以來,我國一些企業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不高,出口商品在安全和質量等方面與國際標準和法規要求存在一定差距。我國目前的技術標準狀況不佳是存在差距的重要原因。如,在國際標準的采用方面,20世紀末,美、英、法、德等國家的國際采標率(采用國際標準的比例)就已達80%,日本新制定的國家標準有90%以上是采用國際標準化組織和國際電工組織的標準,而我國采用國際標準和國外技術標準的僅占43.5%。三是出口的無序競爭仍很嚴重。長期以來,我國企業競爭手段單一,主要實行薄利多銷的營銷戰略,同行競相壓價,以低價求勝。這種策略必將受到國外的反傾銷限制,也擾亂了出口市場。另外,我國產品技術含量低、附加值不高導致低價格,往往使我國產業成為國外貿易救濟措施的受害者。四是執行WTO規定的補貼政策還不到位。加入WTO后,我國在補貼方面需要遵守《補貼與反補貼措施協定》和多邊貿易體制下有關補貼的各項法律規定,并承擔我國人世議定書承諾的有關義務。我國目前已在中央政府一級逐步取消過去的各種補貼,但個別地方政府考慮經濟效益、就業等因素,還存在清理不到位的情況,這些補貼政策很可能招致反補貼調查。二、應對新一輪貿易保護方式的對策
隨著我國進入人世“后過渡期”,許多領域已按承諾對外開放,我國產業面臨的國際競爭壓力進一步加大,我國的國際貿易環境面臨新的復雜局面,這就要求我們要適時調整外貿發展戰略,妥善應對貿易爭端,創造和諧的國際貿易環境。
(一)適當調整我國外貿發展戰略
經過近30年的快速發展,我國的外貿事業取得巨大成績。1978年,我國外貿總額只有206億美元,外匯儲備僅為1.67億美元;2006年,外貿總額達17607億美元,增加近80倍,成為世界上第三大貿易國;外匯儲備達到上萬億美元,成為世界第一大外匯儲備國。在現有外匯儲備已充足且出口增長過快的情況下,必須清醒地看待形勢,警惕并努力避免外貿依存度過高對我國經濟造成嚴重的影響,維護國家經濟安全和穩定。
1、保持對外貿易的適度發展。對外貿易適度發展的內涵包括適度規模和適度增長兩方面。一定的貿易規模是一個國家對世界經濟產生影響的基礎,貿易規模越大,我國經濟的外貿依存度越大,經濟發展中的結構性問題就越突出,資源配置大量投向外貿,尤其是投向加工貿易,然后大量出口。這種資源配置傾向導致我國已發展成為世界的加工廠、貿易通道和交易平臺。貿易增長要保持合理的水平,不能使綜合貿易影響率超過貿易摩擦警戒線。對外貿易保持適度增長,不僅需要從整體規模把握,還要細化到具體的商品和市場。涉及貿易摩擦最多的商品一定是已超過警戒區的商品,而發生貿易摩擦最多的地區,一定是有某類商品在該區域市場占有率增長過快。
2、實現進出口基本平衡。從長遠戰略出發調控出口和進口,通過增收關稅以及產業政策調整,對出口綜合影響率指標超高的紡織品和資源密集型產品采取有所抑制的政策。調控進口增長速度主要通過調控國內經濟、產業增長水平來實現。在繼續適度發展外向型經濟的同時,主動發展國內大市場,發展內需型經濟,進口資源型及高科技型產品,尤其是關鍵技術設備產品,這不僅是平衡貿易、應對貿易摩擦的需要,也是我國整個國民經濟建設和推進新興工業化進程的需要,是使我國從貿易大國走向貿易強國的必經階段。
(二)實施提升出口企業國際競爭力戰略
1、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據調查,我國每100萬人占有的發明專利只有1項,而日本達900多項,韓國達700多項。我國電子類100強企業2004年投入研發的資金總額還不如IBM公司一家企業的投入。目前,企業最迫切的就是要培育和提升核心競爭力,這需要依靠政府和企業從宏觀和微觀兩方面下功夫。政府要綜合運用技改貼息、研發扶持、標準認證等手段加大對企業研發,特別是出口產品企業自主研發的支持力度,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一方面,企業要培育自有技術、創立自有品牌、提高研發能力和商品檔次,強化對產、供、銷的管理,以對自己內部的資源進行整合。另一方面,要通過分拆、兼并、收購等行為,對外部資源進行整合,以達到優勢互補、增強核心競爭力的目的。
2、努力建立企業知識產權體系。企業要想在國際貿易中占據有利地位,從根本上防范知識產權糾紛,必須從源頭抓起,重視創新,加大產品研發力度,努力構建自身知識產權管理體系,將知識產權工作納入企業日常的經營管理中來。企業要從產品研發、專利申請、專利管理、專利使用、市場開拓等各環節出發,跟蹤了解競爭對手的專利情況。要重視專利檢索,及時在主要出口市場申請專利和注冊商標,依法保護自己的創新成果,全面提高企業的風險抵御能力。
(三)實施“以防為主,積極應對”戰略
1、建立預警機制。我國應緊密跟蹤重點出口的國家和地區情況,保持信息的高度敏感,以便及時了解國外某些貿易壁壘的動向,定期或不定期預警信息,建立一套有效的預警機制。有效的預警機制可幫助我國對國外可能實施反傾銷調查、反補貼調查和新的技術法規時有所估計和預測,提醒企業及時進行價格自律,實現對外貿易保護前置化。
2、建立健全應對機制。國家商務部在總結多年指導應訴經驗并在充分借鑒WTO成員應訴工作的成熟做法的基礎上,本著“信息共享、協調溝通、形成合力、快速應對”的原則,鼓勵形成商務部、地方各級外經貿主管部門、進出口商會和行業協會等中介組織以及相關企業的“四位一體”的出口反傾銷和保障應訴工作機制以及“兩橫一縱”的反補貼應對機制,各方面都應積極參與,使之發揮積極的作用。
3、規范企業出口經營秩序。要充分發揮進出口商會的協調職能,加強行業自律,推動企業自我約束機制的建立??赏ㄟ^各行業協會、主管部門等制定有關行業出口產品的最低限價,并通過公布信息、提供咨詢服務,及時引導出口企業調節出口數量與價格,建立重要產品的進口數量、價格監測系統,盡可能將隱患消除在境內,爭取產業保護工作的主動權。另外,發現有競價銷售等擾亂出口秩序的行為要堅決制止,對個別企業的惡性競爭,要建立必要的懲罰制度,以保障出口秩序的正常化。
篇3
一、世界服務貿易發展趨勢
1、服務業的跨國轉移促進了服務貿易的快速發展
服務業跨國轉移是當前經濟全球化新的顯著特征。促進服務業跨國轉移的動因主要有:一是生產的國際化帶動了服務的國際化。二是以IT為主導的高新技術在世界服務業中的應用,取得重大突破,從而為服務業國際分工的全面深化打下基礎。三是WTO將服務貿易納入了全球貿易自由化體系之內,全球服務市場自由化不斷加深為服務業轉移提供了前提條件。服務業跨國轉移的一個突出特征就是服務貿易的快速發展。
2、世界服務貿易結構調整加快,新興服務貿易快速增長
20世紀80年代以來,世界服務貿易的結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服務貿易結構日益向知識技術密集型方向轉變。運輸服務和旅游服務在世界服務貿易中的比重呈下降趨勢,以電子信息技術為主和以高科技為先導的一系列新興服務,將成為未來各國國民經濟發展的主要支柱和強大動力。
3、服務外包成為推動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
20世紀90年代以來,服務外包國際化(又叫離岸服務外包或海外服務外包)得到快速發展,服務發包市場仍是傳統的美國、歐洲和日本,但接包市場除了澳大利亞、加拿大、愛爾蘭和印度等被視為發展最為成熟的離岸ITO與BPO接包市場之外,中國、菲律賓、墨西哥以及中東歐地區逐漸參與進來,成為強有力的競爭者。服務外包的國際化(或離岸外移)及與其相伴的服務貿易全球化,已成為推動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之一,并將對全球經濟版圖產生深遠的影響。
二、中國服務貿易發展現狀
1.服務貿易總量增長迅速
在國際服務貿易快速發展的同時,中國的服務貿易也得到了蓬勃發展。從規模來看,中國的服務貿易總額從1982年的44億美元增長到2006年的1917億美元,24年間增幅超過43倍,占全球服務貿易的比重從0.6%增長到3.6%。中國服務貿易出口的世界排名由1982年的第28位上升到2006的第8位,進口世界排名由第40位上升到第6位。從服務貿易增長率看,中國服務貿易進出口年增長率一直保持著領先的增長趨勢,不僅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也高于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2006年中國服務出口年增長率達24%,遠高于美國的10%,英國的11%,服務進口增長率為31%,也高于英國和美國的14%。
2.服務貿易仍集中于傳統的資源型和勞動密集型產業
無論出口還是進口,中國服務貿易都以傳統的旅游、運輸等行業作為支撐,其主要屬于資源型和勞動密集型產業,中國在這方面的比較優勢在服務貿易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而資本密集型服務如航空、通訊、建筑以及技術、知識密集型服務如金融、計算機和信息服務等部門對中國服務貿易的貢獻微弱,中國的服務貿易仍以傳統的落后方式增長,與美國等發達國家的差距較大,嚴重制約了中國服務貿易的發展。現代服務產品的需求迅速擴大,而中國在這些行業的發展還處于起步階段,無法滿足日益擴大的需求,大力發展資本密集型、技術和知識密集型的現代服務業不僅是應對國際服務業對中國服務業沖擊的需要,也是滿足中國服務業發展的需要。
三、中國服務貿易發展對策
1.優化調整產業結構,努力提升中國服務業的國際競爭力
中國服務貿易總體水平落后,服務貿易結構不合理,其中,最大的制約因素就是中國第三產業規模和比重較小,服務業發展水平較低,服務部門、種類和設施尚不健全。為此,必須大力發展服務業,加快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穩步推進消費需求結構升級,提高服務消費比重。培育生產者服務市場,大力發展服務外包。加強產業鏈的連鎖作用,加大相關產業的協調與支持力度,完善交通、文教、能源等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特別是加強新服務業基礎設施建設。推動技術和服務創新,創造新的競爭優勢,努力提升中國服務業的國際競爭力
2.推進新興服務貿易出口,優化服務貿易結構
按照積極推進新興服務貿易出口與擴大傳統勞動密集型服務貿易出口相結合的原則,重點擴大工程承包、設計咨詢、技術轉讓、金融保險、國際運輸、教育培訓、信息技術、民族文化等服務貿易出口;充分利用外資,利用外資企業在新型服務貿易部門的示范、人員培訓和產業前后向關聯等途徑實現的技術外溢效應,提高我國服務企業的技術水平和管理手段,優化服務貿易結構。
4、積極培育國內服務外包市場
一是要積極穩妥地開放服務市場,放寬對服務貿易領域市場準入的限制,為跨國企業來我國開展服務外包業務創造條件。二是制定鼓勵承接服務外包的專門政策措施,進行外包企業認定,仿照給予高新技術企業的支持政策,為外包企業提供低息信貸,減免企業開展離岸外包的所得稅和營業稅,對用于提供外包所需的進口設備可以免征關稅及進口環節增值稅。三是積極推進服務外包商務環境建設,外包模式的出現和迅速發展將不斷對現有的市場環境和商業法規提出新的要求,這就需要不斷研究新問題,采取新措施,建立服務外包的行業標準和信用體系,形成有利于外包市場發育的商務環境。
【參考文獻】
篇4
關鍵詞外商直接投資中國對外貿易貿易商品結構
1FDI與國際貿易關系的國際經濟學觀點
1.1替代論:貿易替代
俄林(Ohlin,B.G)等認為,在開放經濟中,區際間因生產要素稟賦的差異而引起的生產要素價格差異,將通過生產要素和商品的國際流動兩條途徑來縮小,直至生產要素價格均等。前者稱為直接均等,后者稱為間接均等。自由貿易代替要素流動,間接促進國際間生產要素價格趨于一致。當國際自由貿易出現阻礙時,國際貿易量就會減少,從而擴大了生產要素價格在國際間的差別,進而會促使要素的國際流動。這時資本流動將會替代商品流動,由此達到要素價格的直接均等。
蒙代爾(R.Mundell)認為,在自由貿易條件下,兩國的生產要素的絕對和相對量完全一致,資源實現了最合理的利用和最大限度的福利,并不存在引起要素流動的原因。如果滿足要素均等化及兩國有相同生產函數的條件,貿易與資本的流動有完全替代的關系。且資本流動越自由,替代國際貿易的作用就越大。資本跨國流動較之商品流動更能自由,更合理地利用世界資本資源,并直接起著使各國生產要素價格均等化的作用。以蒙代爾等為代表的關于FDI對國際貿易的替論有效地解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各個國家之間發生的直接投資。
1.2互補論:貿易創造
迪克西特(Dixit)、克魯格曼(Krug?鄄man)等人認為,由于不完全競爭和規模經濟的存在,資本交易和對外貿易都是不可能完全自由的,因而存在不完全的替代。不論是國際間生產要素的流動,還是國際間商品,都不能消除各國間要素和商品相對稀少的狀態。
鄧寧的OIL理論認為,企業可以根據所擁有的優勢(壟斷優勢、內部化優勢和區位優勢),在商品出口、技術許可和對外直接投資三種方式中進行相應選擇。因而根據這一理論,國際直接投資與對外貿易在一定程度上是能夠并存的。
小島清(KiyoshiKoiiman)認為,生產要素移動雖然減少了商品的稀缺性,從而減少了國際貿易的機會,但另外一方面,生產場所的開辟與建立,會創造新的貿易園地。他提出,國際貿易是按照比較優勢進行的,而國際直接投資也應按比較優勢的原則進行。通過對外直接投資可以擴大兩國間比較成本的差距,創造出一種新的比較成本格局,從而使得投資母國與東道國之間的貿易在更大規模上進行,擴大了國際貿易的規模總量。
瑪庫森(Markusen,1984)在蒙代爾研究的基礎上,假定企業可以擁有與使用不同國家的生產要素,即假定存在不同的生產技術、不完全競爭和規模經濟,證明了生產要素流動會增加貿易。
美國經濟學家帕特瑞(P.Patrie)對國際直接投資的動機差異進行研究的結論認為,跨國公司的對外直接投資的動機不同,使貿易和投資的關系也不同。帕特瑞將國際直接投資分成了三大類:市場導向型直接投資、生產導向型直接投資和貿易促進型直接投資。市場導向型直接投資是指跨國公司為了繞過東道國嚴厲的貿易壁壘或者是為了占領當地市場的需要,而對東道國進行直接投資,適應當地文化、風俗的要求,以實現在當地生產、銷售。生產導向型直接投資是指跨國公司出于降低生產成本的需要,通過在那些擁有一種或多種廉價生產要素、特別是勞動力與土地這些流動性比較差的生產要素的國家進行的直接投資。貿易促進型直接投資是指跨國公司為了更好地配合母公司或總公司的出口貿易活動,提供各種服務而進行的直接投資。進一步的研究表明,只有市場導向型直接投資容易成為貿易的替代。因此貿易替代的投資只是直接投資的一個重要部分。高水平的貿易保護壁壘最有可能導致以逃避關稅或占領本地市場為目標的直接投資的涌入。生產導向型和貿易促進型直接投資則會增加投資國和東道國之間的國際貿易。
因此,外商直接投資與對外貿易之間的關系可分兩種,即替代關系和互補關系?,F代國際經濟學研究大多認為FDI與國際貿易之間更多是互補的關系。
2FDI與中國對外貿易關系的實證研究
2.1FDI與中國對外貿易總量變化關系的實證分析
自從1998年來,我國對外貿易經歷了亞洲金融危機后的大幅度攀升,據中國海關統計,2004年我國進出口總值達到11547.4億美元,相比1984年的535.5億美元,平均年增長率為15.8%。2004年我國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為606.3億美元,相比1984年的18.02美元,年平均增長率高達30.2%。
關于我國對外貿易總量與外商直接投資的關系建立貿易乘數模型如下:
T(t)=a+mCFDI(t-1)+sFDI(t)+u(t)
775.031.2361.232
R2=0.9381F=136.3374
X(t)=b+nCFDI(t-1)+qFDI(t)+v(t)
361.0940.634210.85758
R2=0.9517F=177.6354
M(t)=c+pCFDI(t-1)+rFDI(t)+w(t)
413.962250.6016370.374895
R2=0.9168F=99.1570
其中,T(t)、X(t)、M(t)分別代表進出口總額、出口額、進口額;CFDI(t-1)為第t-1年末的外商直接投資存量,FDI(t)為第t年的外商直接投資總額;a、b、c、m、n、p、s、q、r為待定參數;u(t)、v(t)、w(t)分別為隨機誤差項。通過回歸分析可知,r2=0.9381、0.9517、0.9168,三條直線的擬合度較高,此模型可以用來很好地解釋外商直接投資與我國對外貿易的關系。當FDI每增加1億美元,我國對外貿易總量可增加1.232美元。FDI對我國貿易總量有較強的促進作用。
2.2FDI與中國對外貿易結構變化關系的分析
這里的對外貿易商品結構是指初級產品和工業制成品在本國的進出口貿易中所占的比重。對外貿易商品結構可體現一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和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
我國外貿進出口中工業制成品所占比重遠遠高于初級產品。從出口來看,隨著FDI逐步轉向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我國的外貿出口結構實現了由初級產品向勞動密集型輕工產品、勞動密集型機電產品的轉變。我國工業制品在出口中比重已由1990年的74.4%上升到2003年的91.3%。2002年,計算機與通信技術產品、電子技術產品出口545.33億美元和79.17億美元,分別占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總額的80.54%和11.69%,分別增長50.5%和2.3%。從進口來看,外商直接投資的大規模流入帶進了大量的機器設備,特別是外資企業中加工貿易的比重較重,進口了大量的原材料,促使我國的進口結構由消費型轉向生產型。自1997年來,機械及運輸設備產品的進口比重逐年攀升,初級產品進口則逐年減少,進口商品結構得到改善(見附表)。
3FDI在促進中國對外貿易發展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
3.1FDI在促進中國對外貿易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經過近20年的發展,2002年,中國已超過美國經成為全球吸引外資最多的國家,作為外資流入的主要載體的外商投資企業,極大地促進了我國對外貿易,優化了外貿商品出口結構。但在引進外商直接投資的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將成為我國對外貿易持續增長的制約性因素。主要表現在:
(1)引進外資項目層次低。集中反映在技術層次、產業投資上。FDI雖然帶來了中國市場需要的先進技術,但核心技術仍掌握在外商手中,轉移到中國的只不過是已進入“成本競爭”階段但對發展中國家來說相對先進的技術,在國際市場上并不具有很強的競爭力。進入成本競爭階段的高新技術產品(如電腦、手機等)在我國大量生產和出口,長遠看有貿易惡化的傾向。近年來出口價格指數下降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這一點。從產業投向上來看,多集中于勞動密集型、具有一定出口優勢的食品加工制造、紡織、玩具、自行車等行業,而技術密集型行業投資較小,僅占20%左右。
(2)產業間外商投資分布不均。第二產業仍然是外商直接投資的熱點。2002年,在累計吸收合同外資金額中,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分別占1.90%、63.31%和34.78%。第一、第三產業吸收外資在總量中所占比重仍不樂觀,三產業的不協調發展勢必延緩我國工業化進程。
(3)外商投資地區分布不平衡。我國外商投資企業的發展不僅存在產業布局的不平衡,還存在區域布局的不平衡。東部地區吸引外資總量遠超過中部與西部。2002年東、中、西部實際使用外資金額分別占到86.7%、9.5%、3.8%,而且東部所占比例越來越大。這無疑會進一步拉開東部與中西部的發展水平,制約社會全面發展。
3.2對策建議
(1)完善環境,為外商投資提供更為優越的外部條件,提高其運作質量與效率,帶動進出口貿易的發展。環境仍是一個重要的因素。目前,我國在硬件環境上已基本不構成FDI流入的瓶頸,而投資的軟環境需要進一步改善與提高,首先要營造一個公平競爭、開放有序的市場環境;其次是保持吸引外商投資政策的穩定性、連續性。在國際投資環境不確定因素增多的情況下,努力保持我國利用外資政策及相關法律的穩定性,對于引進FDI而言至關重要。再次,完善服務環境,提高政府部門的服務效率,樹立為外企服務的思想觀念,完善服務體系,依法加強管理。
(2)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正確引導外資投向。按照國家經濟結構調整的需要,鼓勵外商投資于第一產業;大力吸引外資發展電子信息工程、生物技術、新材料等高科技產業;繼續鼓勵外商投資設立研發中心;積極引進外資,重點發展石化、建材等基礎行業;鼓勵外商投資企業擴大出口,落實出口退稅政策,引導國內中小企業加強對外合作,發展外商投資配套產業,帶動國內產品出口。
(3)引導外商向中西部地區和東北老工業基地投資,促進我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擴大中西部地區鼓勵外商投資的領域,加快中西部地區外商投資優勢產業的審批,促進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改造。
參考文獻
1〔美〕斯蒂格里茨.經濟學[M].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1997
2奚君羊,劉衛江.外商直接投資的貿易效應實證分析[J].上海財經大學學報,2001(12)
篇5
關鍵詞:國有外貿企業核心競爭力創新
隨著我國對外貿易體制改革的深入發展及企業進出口經營權的放開,國有外貿企業的經營環境發生了深刻變化,其原有的壟斷優勢正逐步喪失,越來越多的生產企業、民營企業和外資企業正在進入外貿經營領域,國有外貿企業面臨著日益激烈的競爭,面對這種新形勢,研究國有外貿企業如何提升自身的競爭力,在國內外不斷加劇的競爭中求得生存和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核心競爭力的內涵與表現
1990年,美國學者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在《哈佛商業評論》上首次提出了核心競爭力的概念,他們認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是“能使企業為顧客帶來特別利益的一類獨有技能和技術”,“是組織中的積累性學識,特別是關于如何協調不同的生產技能和有機結合多種技術流派的學識”。此觀點一提出,就得到了學術界和企業界的廣泛認可,并引起了企業家的高度重視。此后,人們從不同角度對核心競爭力的概念進行了界定和擴展。如Teece、Pisano和shuen認為核心競爭力是“提供企業在特定經營中的競爭能力和支柱優勢基礎的一組相異技能、互補性資產和規則?!?Mever和Utterback認為,企業核心競爭力是指企業的研究開發能力、生產制造能力和市場營銷能力,是在產品族創新的基礎上,把產品推向市場的能力。Lenard-Barton則認為企業核心競爭力是使企業獨具特色并為企業帶來競爭優勢的知識體系。國內許多專家學者也紛紛對核心競爭力進行研究,提出自己的見解,對這一理論進行充實和完善。如有的學者認為,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形成依賴于企業所擁有的諸多能力,可以包括市場界面能力、基礎設施能力和多種技術能力等。有的則認為企業核心能力一般可以概括為企業技術能力和制度能力兩大方面。綜合各種觀點,筆者認為:核心競爭力是企業通過有效整合內外部資源、要素和能力而獲得的,獨特的,能使整個企業保持持續競爭優勢、獲得穩定超額利潤的能力。
一個企業是否具備核心競爭力,可以根據核心競爭力的表現來判斷。首先,核心競爭力表現為企業的獨特專長,它是在企業長期發展過程中經過積累和培育而形成的,內化于企業整個組織體系,是企業特有的技能、知識、管理和文化的整合,它強化企業競爭差異性,因而較長時間內難以被競爭對手模仿和替代。其次,核心競爭力能夠為用戶帶來獨特的價值或實惠,其產品或服務有被用戶看重的價值,可為企業創造長期性的競爭主動權,為企業創造超過同行業平均利潤水平的超額利潤。最后,核心競爭力可使企業擁有進入多元化市場的潛力,延伸出多方面的市場需求,它能應用到新的領域,衍生出一系列新產品、新業務,為企業打開多種產品市場,實現多元化戰略提供支持。
二、國有外貿企業的發展現狀
我國的國有外貿企業是典型的計劃經濟的產物。但隨著對外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機制的逐漸建立,國有外貿企業的經營機制發生了重大變化,開始走上自負盈虧、自主經營、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道路,企業經營管理也日益受到重視。此后,我國于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外貿經營權全方位放開,外貿經營主體日益多元化,給國有外貿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帶來了嚴峻挑戰,同時,國有外貿企業在長期經營中存在的問題也日趨突出,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經營管理能力薄弱
目前,我國多數國有外貿企業經營“大而全”、“小而全”,由于經營雷同化,只能單純依賴價格競爭,品牌和服務競爭力缺失。而且許多企業存在單純追求眼前利益、局部利益和個體利益的傾向,國有外貿企業難以控制內部經營和服務質量。盡管國有外貿企業中有不少大集團,但卻是管理松散,集團總體經營戰略實施不暢,此外,集團內部管理粗放,沒有建立一套科學的管理制度和流程,導致企業大而不強,難以適應激烈的國際競爭需要。
2.經營模式和方式單一
目前我國國有外貿企業多數從事的是進出口業務,并沒有自己的產品生產基地,實行的是“收購制”的傳統經營模式,而隨著外貿經營主體多元化,越來越多的生產企業取得了進出口自營權,使國有外貿企業的貨源日益緊張,傳統的“收購制”經營模式受到了很大挑戰。在經營方式上,國有外貿企業主要從事一般貿易,加工貿易、轉口貿易等其他靈活貿易方式很少涉及,這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國有外貿企業的發展空間。
3.人才流失嚴重
人才是企業參與市場競爭的關鍵因素,國有外貿企業體制僵化,缺乏合理的激勵、約束機制和人才機制,壓制了人才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而隨著外貿經營權的放開,擁有大量客戶資源和豐富業務經驗的人才紛紛跳槽到經營機制靈活的民營外貿企業和管理先進、待遇優厚的外資企業,甚至一些掌握大批訂單資源的業務人員自行創辦外貿公司。人才的大量流失,不僅使國有外貿企業經營資源和經濟效益遭受了巨大損失,也大大削弱了企業的競爭力,使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受到了嚴峻挑戰。
4.整體競爭力偏弱
盡管我國國有外貿企業有著較長的經營歷史,也積累了較為豐富的外貿經營經驗,但面對經營環境的變化,加之自身適應能力不強,導致整體競爭力還比較弱。多數國有外貿企業還未建立起自己獨特的,能給用戶帶來超額價值,支撐其進入多元化市場的核心競爭力。核心競爭力的缺乏,使很多公司經營業績不佳、不穩定甚至虧損。究其原因,則在于公司還沒有完全建立起現代企業制度,對核心競爭力的作用認識不足、重視不夠,培育核心競爭力的經驗缺乏,許多公司發展戰略不明晰,盲目進行多元化經營,這些都制約了國有外貿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構建和提升。
三、國有外貿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培育
1.充分認識核心競爭力對國有外貿企業發展的重要作用
在當今知識經濟飛速發展,競爭范圍遍及全球的新環境下,企業很難再依靠規模、價格等傳統競爭方式取勝,特別是依靠傳統競爭手段獲得企業的持續發展。企業之間的競爭,越來越表現為競爭力的競爭,特別是核心競爭力的較量。國有外貿企業高層管理人員必須深刻意識到這一點,從建立持續競爭優勢,促進企業長遠發展的角度,認識到核心競爭力對企業發展的重大作用,從高層管理者到基層的每一個員工,都應該理解企業核心競爭力戰略在市場競爭中的作用,重視和關心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培育。
2.制定和實施核心競爭力發展戰略
國有外貿企業要在研究市場成長趨勢和競爭環境特點的基礎上,把握自己所處的地位和行業的發展動向,選擇符合市場現實和未來需求且自己又具有經營優勢的產品作為主攻方向,以此來制定和不斷完善核心競爭力發展戰略。要立足挖掘并充分發揮國有外貿企業在多年經營基礎上形成的銷售渠道和信息網絡優勢,集中人力、物力、財力于核心主業,大力打造企業核心競爭力。核心競爭力的開發需要公司各部門的協同、配合與努力,因此必須由公司高層建立起一個強有力的機構進行領導,在使公司上下統一對核心競爭力的理解和認識的基礎上,制定出具體的核心競爭力發展戰略及實施方案并組織實施。
3.通過公司內部積累和整合培育核心競爭力
根據公司制定的核心競爭力發展戰略,集中公司資源從事某一領域的專業化經營,逐步形成自己在經營管理、產品、營銷、服務等諸多方面與同行的差異。國有外貿企業可以依托多年外貿經營形成的營銷渠道、信息網絡和品牌優勢,逐步形成自己獨特的可以給用戶帶來特殊效用的技能、方法和能力,積累有可能構成今后公司核心競爭力的重要要素。通過跨部門的溝通、交流和協調,實現核心競爭力要素的優勢互補和整合,進而構建起公司的核心競爭力。在核心競爭力的培育過程中,創新是關鍵。核心競爭力的獨特性要求企業必須持續不斷地創新。要倡導和形成有利于創新的氛圍,建立有利于創新的機制、環境和企業文化,鼓勵管理制度、經營模式、薪酬制度與激勵機制等多方面的創新。
4.通過外部聯盟和購并獲取與提升核心競爭力
國有外貿企業可通過與自己優勢互補的公司結成戰略聯盟,來獲得和提升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如可通過整合供應鏈資源,與供應商、物流公司等結盟,降低整體經營成本,提高服務質量,從而提升核心競爭力。企業還可通過購并獲得核心競爭力。購并是企業迅速擴大規模,快速進入其他競爭領域的一種有效途徑。通過購并,企業可以獲取所需的資源和能力,借助公司間資源與能力的相互作用和整合,構造新的企業經營格局,調整產業結構與產品結構,構建新的企業經營機制,從而達到優化資源配置,更有效地使用生產要素,形成和加強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國有外貿企業可根據企業實際情況,通過購并,投資與公司主營業務相關的領域,實現優勢互補和資源有機結合,延伸產業鏈條,增強核心競爭力。
參考文獻:
[1]C.K.PrahaladandGaryHamel,“Thecorecompetenceofthecorporation,”HarvardBusinessReviews[J].May-June,1990,pp.79~91
[2]鐘祖昌譚秋梅:全球供應鏈管理與外貿企業核心競爭力構建.國際經貿探索[J].2007.01
篇6
關鍵詞:循環經濟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
一、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與循環經濟的內涵研究
1、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的內涵。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是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一個組成部分,位于流通環節,它要求一國通過制定與經濟可持續發展、生態可持續發展、社會可持續發展等相協調的外貿戰略與政策,促使對外貿易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生態效益的高度統一,實現對外貿易的長期、持久、穩定、健康地增長。
2、循環經濟的內涵。循環經濟就是在可持續發展思想指導下,建立在資源不斷循環利用基礎上的經濟發展模式,它以資源重復利用、循環利用、永續利用為核心,以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的協調統一為目標,以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為原則,按照自然生態系統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規律重構經濟系統,使經濟系統和諧地納入到自然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過程中,從而實現經濟活動的生態化轉向。
二、循環經濟與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的關系
1、循環經濟與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的本質是一致的。可持續發展是人類對自己與自然的關系進行深刻的反思后提出的全新的發展思想和發展戰略,資源的持續利用和生態的可持續性保持是可持續發展的首要條件,也是可持續發展的標志,它要求經濟社會的發展不能超越資源和環境的承載力。而循環經濟是人們在可持續發展思維的引導下產生的一種全新的經濟形態和發展模式,循環經濟的指導思想是以最小的資源、環境為代價獲取最大的經濟效益和發展空間,實現經濟與環境的雙贏。因此可以說,發展循環經濟就是實踐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戰略,循環經濟與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本質上是一致的。
2、循環經濟與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是一致的。循環經濟追求的是社會、經濟和環境的協調統一,它強調資源的重復利用、循環利用。循環經濟一方面通過減少資源的使用量和廢棄物的資源化減輕了經濟系統對自然資源的需求壓力,使得自然資源可持續利用;另一方面通過減少廢棄物的排放量,降低環境的污染程度,把人類的經濟活動和社會活動等對自然資源和環境的影響降低到盡可能小的程度,從而保護環境,實現社會、經濟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是以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相結合為目標??梢?兩者的目標是一致的,都強調資源消耗和環境影響的最小化。
三、我國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
1、粗放型的外貿增長方式。長期以來,對外貿易特別是出口貿易實施了“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收益”的數量型發展模式,外貿企業在追求利潤最大化目標引導下,一味追求規模和速度,很少考慮環境保護和資源消耗問題。這種增長方式導致了對資源的掠奪性開采和對環境的肆意破壞,造成資源的浪費、環境的污染以及發展后勁的削弱。
2.低層次的進出口商品結構。在出口結構方面,我國出口產品多為勞動密集型的初級產品和低附加值、低技術含量的工業制成品。近年來,我國出口貿易額最大的五大行業分別為:機械、電子、電子設備制造業,紡織業,化工原料及化工制成品制造業,金屬制品業和采掘業,其產品出口額占當年出口總額的2/3以上,這些行業大都是污染嚴重的行業,并且,各行業在出口迅速增加的情況下,環境污染程度有所上升。在進口結構方面,進口商品中能源和原材料不斷增加,如原油、化工材料、鐵礦石、鋼材等,這些作為投入品的原料型產品都是高能耗的,在生產過程中對環境造成危害。更為可怕的是,近年來由于經濟利益的驅動,我國陸續發生進口工業垃圾和有害廢物的事件,給我國生態環境帶來嚴重的破壞。
四、發展循環經濟以實現我國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措施
面對我國傳統的外貿增長方式與循環經濟之間的種種矛盾以及在循環經濟下我國外貿所面臨的環境,我們必須充分認識到,在循環經濟發展的大趨勢下,通過發展循環經濟而實現我國對外貿易的可持續發展,既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面臨著國外循環經濟發展趨勢的外在約束。為此,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協調我國對外貿易與循環經濟的關系,以實現我國對外貿易的可持續發展。
1、正確認識循環經濟與我國外貿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關系。這是正確處理對外貿易與循環經濟協調發展的指導思想。貿易與環境的協調發展是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中的一部分,我們應以可持續發展理論為指導思想,把貿易與循環經濟協調發展納入到可持續發展戰略中統籌考慮,追求貿易、經濟、生態環境和社會效益相統一的可持續發展,提高環境質量,促進科技進步,提高我國出口產品的競爭力,從而促進對外貿易的可持續發展。從整體上來看,要逐步改進大進大出的粗放式貿易戰略,調整我國外向型經濟政策,在重視對外貿易工作的同時,要加快國內貿易和國內市場的建設,加快培育國內循環經濟模式的形成與發展。
2、調整我國的產業政策和產品結構,逐步改變資源型出口導向戰略。加快調整產業結構、產品結構和能源消費結構是發展循環經濟的重要途徑。對出口產品來說,就是要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價值;對進口方面來講,就是要提高資源和能源的利用率,減少對石油、鐵礦石等的進口。整體來看,就是要提升我國國際分工地位,提高產品的附加值,減少對外貿易發展中對資源的過度消耗。在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內,一是要遏制對部分地區和行業的盲目投資和低水平重復建設。二是要加快低耗能、低排放產業的發展。三是政府要制定環境保護產業發展規劃,確保環境保護產業的發展目標和發展重點,培育環境保護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四是政府要制訂環境保護產業發展的傾斜政策,比如政府直接投資、信貸優惠、稅收優惠、出口退稅、加大研發投入和鼓勵環保科技創新等。
參考文獻:
[1]余敏友,左海聰,黃志雄.WTO爭端解決機制概論[M].上海出版社,2001
[2]李樹.技術性貿易壁壘的設置與我國的策略選擇[J].改革,2003(6)
篇7
1.GATT的建立 早期的美國對外貿易政策是為保護國內產業服務的,因而是以保護主義為特點的。1934年是美國對外貿易政策發生改變的關鍵性一年。這一年,美國《互惠貿易協定法》建立,它標志著自由貿易主義在美國政治中占據了統治地位,也是美國走向多邊貿易體制的起點。該法案宣布通過互惠貿易協定減讓關稅,并提出了“無條件最惠國待遇”條款,規定美國政府與任一國簽訂的關稅減讓協定,均自動地適用于其他與美國訂有互惠貿易協定的國家。而降低關稅壁壘和無條件最惠國待遇日后成為了關貿總協定的基石。 戰后初期,美國為了稱霸世界,積極策劃在世界經濟、政治領域中建立霸權地位,從國際金融、投資和貿易各方面進行對外擴張。為此,美國提出“貿易自由化”口號,首先倡議建立國際貿易組織(簡稱ITO),把它作為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并重的,專門協調對外貿易政策和國際經濟貿易關系的國際性組織。
1946年2月,經美國提議召開的聯合國經濟及社會理事會開始籌建該組織,并于1947年4月在日內瓦舉行的第二次籌備會議上通過了《國際貿易組織》草案。在《國際貿易組織》起草的同時,同樣是在美國的提議下,1947年4月至10月舉行了由23個國家參加的關稅減讓談判,達成了關稅減讓協議及制訂了減讓表,共涉及45000項商品。為了盡快獲得關稅減讓的好處,參加國把這些協議與國際貿易草案中有關貿易政策的部分加以合并,形成了“關稅和貿易總協定”(簡稱GATT)。 從GATT的建立過程中,我們不難看出美國所發揮的舉足輕重的作用。 2.GATT的八輪多邊貿易談判 GATT建立以來,從1947年到1979年先后進行了7次多邊貿易談判,通過談判促使締約方的進口稅率不斷下降,也集中體現了美國當時在全球積極推行貿易自由化的政策思想。
20世紀70年代,美國的產業結構從資源密集型轉向了資本和技術密集型,尤其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的服務業獲得了迅速的發展。在GATT的前七輪談判的影響下,不斷擴大的貨物貿易自由化給美國帶來了巨大的競爭壓力,美國迫切地需要將自由貿易的一般原則從貨物貿易擴展到服務貿易領域。1986年9月總協定締約方在烏拉圭埃斯特角城召開了部長級會議,決定發起第八輪多邊貿易談判,稱為“烏拉圭回合”。談判中,美國開始極力推行服務貿易自由化。在這樣的背景下,作為烏拉圭回合談判重要成果之一的《服務貿易總協定》(簡稱GATS)應運而生。GATS首次確定了有關服務貿易規則和原則的多邊法律框架,極大地推動了美國服務貿易更進一步的發展。1999年,美國的服務貿易進出口額均為世界第一。其中進口額為1823億美元,占世界服務貿易進口額的13.7%;出口額為2517億美元,占世界服務貿易出口額的18.8%,服務貿易順差達649億美元。
3.失敗的“千年回合” WTO從成立的那天起,就醞釀著新一輪談判的準備工作。在1998年于日內瓦舉行的WTO第二屆部長級會議中,各成員方開始就如何發動未來新一輪多邊貿易談判展開討論。當時,美國由總統克林頓親自督陣,向會議派出了 包括10位部長級官員的近70人的大型代表團??肆诸D發表了長篇演講,為新一輪談判提出框架,并為21世紀多邊貿易體系的發展方向定下基調。美國希望借助西雅圖會議在美國舉行的天時地利,主導WTO的會議進程,增加對美國及其他發達國家有利的新議題,如貿易與勞工標準、貿易與環境、貿易與競爭政策、貿易與商業腐敗等等。1999年11月,西雅圖會議召開,啟動關于貿易自由化的新一輪談判,稱為“千年回合”。
美國力圖把新議題的重點放在美國最具有優勢的領域,希望將談判重點放在農業和服務業上,特別是對其具有較大優勢的基礎電訊和金融服務領域更為關注。此外,美國還對政府采購、知識產權、環境、電子商務和WTO的體制等問題表示極大興趣,而對投資和競爭政策反應冷淡,甚至反對談判競爭政策問題,只是希望WTO繼續研究。雖然,西雅圖會議最終在抗議的聲浪中黯然結束,計劃中的新一輪談判也以流產而告終。但“千年回合”反映了未來世界貿易的某些發展趨勢,美國的建議更是表達了它要領導新一輪貿易談判的意圖。 二、美國對外貿易政策寫WTO規則的背離 美國貿易思想和政策在對以GATT/WTO原則為核心的國際貿易規則產生影響的同時,也固守其獨有的特色,這些特色與WTO的貿易規則并不完全吻合。 戰后初期的一段時間里,美國在世界經濟中占據主導地位,其商品在國際市場上具有很強的競爭力,當時它所需要的是用貿易自由化來打開他國市場的大門??墒?,20世紀70年代,隨著西歐和日本經濟的恢復和迅速發展,以及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的崛起,美國所建立的以美元為核心的單極世界逐漸向美、歐、日三足鼎立的多極世界演變,美國在國內外市場上面臨著日益激烈的競爭。
1971年,美國終于在維持了80多年的貿易順差之后出現逆差,受到進口打擊的有關行業強烈要求美國政府采取保護措施,代表相應地區和產業利益的國會議員也不斷向國會和美國政府施加壓力。在這種情況下,美國政府雖然在政策指導思想上仍然強調戰后一直奉行的貿易自由化政策,但在實際行動上則采取了對國內部分產業給予保護的措施。這期間通過的兩個貿易法案,即1974年《貿易改革法》和1979年《貿易協定法》,為美國實行貿易保護奠定了法律基礎。進入20世紀80年代,美國貿易逆差不斷擴大,1981年至1987年是美國貿易逆差的第一個迅速增長時期。在此期間,美國貿易逆差增長了582%。在這種嚴峻的形勢下,美國頒布了1988年《綜合貿易與競爭法》。
美國1974年《貿易改革法》、1979年《貿易協定法》以及1988年《綜合貿易與競爭法》中的一些內容可以被看作貿易保護主義的回潮和局部的勝利。這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是從全球多邊主義轉向了雙邊互惠主義,加強有針對性的雙邊貿易談判,以解決貿易爭端與沖突;同時尋求建立區域性貿易集團,來獲取更大的貿易與經濟利益。從美加自由貿易協定到北美自由貿易區以及正在醞釀之中的美洲自由貿易區,都證實了美國對外貿易政策的這一轉變。其次是從倡導“自由貿易”轉向所謂的“公平貿易”,強調對等的互惠待遇,強化其貿易法的自我保護性和主動性。事實上,美國判斷國際貿易是否公平的標準是看自身的競爭優勢是否能夠充分體現。在競爭優勢能夠充分體現的領域,“公平貿易”就等于“自由貿易”,在實力不對稱的領域“公平貿易”則被作為保護主義的借口。 美國的這種與WTO規則不符的貿易政策集中體現在其國內立法中。
l.不公平貿易法 包括反傾銷和反補貼措施。下面僅以反傾銷法進行說明: GATT的第六條是世界上第一個國際性反傾銷條款。其對傾銷的定義是:將一國產品以低于正常價值的辦法擠入另一國市場,并因此 對該國領土內已經確立的某項產業造成嚴重損害或構成嚴重損害的威脅,或者對該國某一產業的興建產生嚴重的阻礙,即構成傾銷。進口國可以對傾銷的商品征收數量不超過該產品傾銷差額的反傾銷稅。然而,美國的反傾銷法的定義與其并不一致,根據美國商業部的定義,當商品以低于公平價值(Less-than-fair-value)銷售時,傾銷就發生了。這里對公正價值的確定與GATT/WTO中的正常價值的確定有很大的出入,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首先,進口產品在美國國內的任何一個單一價格被認定是小于公正價值,就可以被判定為傾銷,而作為參考的出口國的市場價格必須是平均價格。例如,出口國國內平均價格是95美元,產品在美國的價格為從90美元到100美元不等(平均價格為95美元)。依照美國法律,仍有一半(價格在95美元以下的)產品可以被認定為以低價在美國傾銷。
其次,對非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國家,尤其是中國等社會主義國家,美國認為該類國家的國內價格是不具可比性的,應找第三國作為參考。例如在對中國實行反傾銷時,美國通常選用印度作為參考國。印度的產品在特性上、質量上和成本上均不同于中國產品。這種替代國的做法無疑有利于美國任意使用它的反傾銷技術。 2.201條款 201條款,即“保障條款”或“進口救濟法案”。按照美國的201條款,如果國內行業受到由于進口增多而造成的實質性損害或威脅,可以要求國際貿易委員會實施補救性措施。國際貿易委員會負責確認進口增多是否造成了損害。如果委員會得出了肯定性的結論,就會向總統推薦實施緊急性的補救措施。美國總統決定是否實施補救性措施。201條款比美國通常使用的反傾銷法、反補貼法在運用上更具有隨意性,因為它不必顧及出口國方面,不用調查出口國的貿易活動是否公平正當。例如,在運用反傾銷法時,美國需要證明出口國的產品其國內價格高于對美的出口價格,而如果使用201條款,就沒必要進行類似的調查,只要美國國內聲明受到了損害,國際貿易委員會能夠確認損害是由于進口增多造成的就可以了。這更加體現了美國對外貿易政策中的單邊主義色彩。 2002年3月20日,美國限制鋼鐵進口的“201條款”正式啟動。按其規定,美國將對鋼材、長板等進口的主要鋼鐵品種實施為期3年的關稅配額限制或加征高達8%至30%不等的關稅。這是迄今為止美國對進口鋼鐵施加的最嚴重的一次貿易限制,也是對WTO貿易政策一次新的背離。
3.301條款 301條款正式成文于1974年《貿易改革法》。此后,該條款又歷經1979年《貿易協定法》、1984年《貿易和關稅法》、1988年《綜合貿易與競爭法》以及1994年WTO協定正式生效前國會修正案所作的多次修改。因此,目前所談及的“301條款”,作為一個整體,實際上指的是經修改后的1988年《綜合貿易與競爭法》第1301-1310節的全部內容。301條款包括一般301條款、特別301條款以及超級301條款,后兩個部分是一般301條款的變種。301條款的核心內容是:如果美國貿易代表確信,美國依據任何貿易協定所應享有的權利遭到否定,或者外國的某項立法、政策或做法違反貿易協定并給美國商業造成了負擔和限制,則美國代表必須采取行動,以實現美國依照貿易協定所應享有的權利,或消除上述立法、政策或做法的影響。就其核心而言,301條款下的措施完全是基于美國對外國有關貿易立法和做法的單方面評價,所采取的行動完全不考慮業已達成的雙邊或多邊協定,嚴重地違反了WTO規則。雖然WTO規則的完善有利于遏制301條款的實施,如WTO的爭端解決機制 第23條“加強多邊體制”明確禁止包括美國在內的成員方,就他方是否違反WTO下的各協定義務或者減損本方應享有的權益,尋求爭端解決機制以外的確認或救濟。
然而,從目前的實踐來看,美國無意放棄這一被證明是行之有效的武器,更不會因為WTO的規定而將此條款予以廢棄。 三、小結 總之,美國對外貿易政策在同WTO貿易規則保持一致的同時,又保留了自己的特點,產生了同WTO規則的背離。美國不僅在同WTO規則保持一致時獲得經濟利益,也在與WTO規則發生背離時獲得了它期得的經濟利益。例如,2002年5月13日,美國總統布什簽署了農產品補貼法案,決定未來的6年內將農產品補貼增加67%,對農產品的津貼增加金額多達1900億美元,遠遠超過了WTO規定的最高限額。美國原本就是全球最大的農產品出口國,再增加補貼,美國農產品的價格將進一步降低,從而使其他各國的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失去了競爭力。
從目前的發展態勢來看,雖然美國最近連續出臺了幾項帶有濃厚保護主義的國際貿易政策,如鋼鐵限制措施和新農產品補貼法,固執地對WTO規則采取了背離的態度,但它們仍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美國對外貿易政策總的趨勢。美國對外貿易政策的主導思想仍然是自由貿易,這是與WTO規則相一致的。從美國稱霸全球的戰略來看,單邊主義和保護貿易不可能成為控制政府決策的主導思想。而且,單邊主義的主張與國際經濟合作日益擴大的客觀趨勢相炸,其極端利己性已引起其他國家的嚴重不滿。在世界經濟和市場日益全球化、各國經濟相互依存日益加深的時代,美國經濟已經完全與世界經濟聯結在一起,美國的貿易政策不可能完全“向后轉”,回到孤立的軌道上去。所以,美國對外貿易政策對WTO規則的背離是暫時的,從長遠來看,兩者必將保持一致。 四、思考與啟示 1.正確認識WTO 半個世紀前,當GATT剛剛生效時,在23個締約方中只有8個發展中國家,約占締約方總數的1/3.隨著多邊貿易體制的不斷加強,到1995年WTO成立時,已有52個發展中國家成為WTO首批成員,到WTO首屆部長級會議召開時,發展中國家已達96家,占所有成員總數的4/5.因此,我們不應簡單地把WTO看作是發達國家的工具和“富人俱樂部”。
從一定意義上來說,WTO是中性的。問題的關鍵在于發展中國家如何運用WTO規則為自己說話。事實上,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GATh就開始注意到發展中國家的利益及其與發達國家之間客觀存在的經濟發展差距。目前WTO已有135個成員國(地區),其中絕大部分是發展中國家,這是一股正在形成和壯大的力量。1999年底WTO西雅圖會議受挫,“千年回合”夭折再次證明,發展中國家已經成為了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會議的失敗也為富國敲響了警鐘,在新一輪貿易談判中必須充分考慮到發展中國家的利益。
2.積極參與WTO 任何一個國家都在努力謀求本國在世界經濟體系中的最大利益,這一點上,美國恰恰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榜樣。沒有人相信,在美國揮舞301大棒,要求對方單方面開放市場的時候,美國是出于利他的理由。歷次多邊談判的歷史表明,大多數發展中國家是出于擔心自己處于更加不利的境況而被動參與談判進程的。“被多邊貿易體制裹挾著前行”應當是對發展中國家狀態的一個較為準確的描述。因此,被動的政策選擇顯然不能等同于主動的政策導向,而且二者是否已經發生轉化或者發生轉化的條件更是需要深入考察的問題。包括中國在內的廣大發展中國家,要學會像美國等發達國家那樣在WTO體系中積極地參與并且表達自己的貿易主張。
篇8
(福州外語外貿學院管理學院,福建長樂,350202)
[摘要] 以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為導向,以福州外語外貿學院市場營銷專業為例,構建民辦高校營銷專業實踐教學平臺。分析基于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的實踐教學平臺設計動力,圍繞市場營銷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設計人才培養規格,構建包含課程體系、第二課堂、專業實踐技能實訓和頂崗實習的實踐教學平臺。
[
關鍵詞] 創新創業能力;民辦高校;營銷專業;實踐教學平臺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893X(2015)01-0086-04
[收稿日期] 2015-01-16;[修回日期] 2015-01-26
[作者簡介] 孫湘湘(1990-),女,福建寧德人,福州外語外貿學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企業戰略與營銷。
依據教育部高等學校工商管理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工商管理類本科專業教學質量國家標準》(討論稿),工商管理類本科專業的培養目標是:培養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較強的社會責任感、公共意識和創新精神,適應國家經濟建設需要,具備人文精神與科學素養,掌握現代經濟管理理論及管理方法,具有國際視野、本土情懷、創新意識、團隊精神和溝通技能,能夠在企事業單位、行政部門等組織從事經濟管理工作的應用型、復合型、創新型專業人才。在就業形勢不容樂觀的背景下,要想從根本上破解就業難,就必須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增強學生的就業能力特別是創新創業能力。
一、基于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的實踐教學平臺設計動力
以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為導向實質上是一個將民辦高校、社會(企業)和大學生三方需求進行高效整合的過程。民辦高校的人才培養目標是在高校營銷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中構建一個基于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的循環系統。通過良好的循環機制,有效地促成各方需求的滿足,達到高校、社會(企業)、大學生的資源共享、互利互惠的目標。在循環系統中,民辦高校根據學校辦學定位、營銷專業培養方案、校園文化及社會實踐為學生提供創新創業實踐平臺,為社會和企業培養符合其需求的人才;營銷專業學生通過創新創業實踐平臺,提升自身創新能力、創業技能等,完成預期學習目標,積極參與社會價值創造活動;社會(企業)把對人才的需求反饋給地方高校,主動參與學校變革人才培養模式的工作,同時為學生提供自我實現的平臺(見圖1)。
二、基于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的實踐教學平臺構建
(一)福州外語外貿學院市場營銷專業概況
1. 人才培養目標
福州外語外貿學院市場營銷專業為適應市場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具備市場營銷、企業管理、網絡營銷、國際貿易等方面的知識與能力,能熟練利用外語和計算機等現代化手段在企事業單位從事營銷策劃、營銷管理及銷售業務與管理等工作的高級應用型人才。陳偉(2005)提出市場營銷專業人才通常要掌握營銷管理和策劃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具有市場營銷策劃能力、市場拓展能力、公共關系能力、商務談判能力,熟悉國際、國內市場行情,懂得商品知識,具有電子商務技能,勝任營銷管理與策劃工作等(見圖2)。
資料來源:陳偉.市場營銷專業人才能力培養教學改革的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5,(4)
因此,實踐能力是營銷專業學生的核心能力,而創新精神的培養、創業能力的歷練則是加強實踐能力的重要環節。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更貼近政府、社會與學生的主體需求,更符合大學生認知規律和心理特點,更有利于理論向實踐的轉化。可見,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是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構成部分。
2. 人才培養定位
區域經濟發展的新局面對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應用型營銷人才需求明顯增加。因此,與社會需求對接,轉變人才培養觀念,不斷優化市場營銷專業課程體系,逐步構建以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為模式,積極與企業需求接軌,培養符合社會需求的應用型營銷人才,對提高我校市場營銷人才的市場競爭力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為此,福州外語外貿學院市場營銷專業設計了如下人才培養規格(見圖3)。
(二)實踐教學平臺體系
市場營銷是一門具有極強實踐性和應用性的專業,在應用型市場營銷專業人才的素質能力結構中,專業實踐能力特別是創新創業能力尤為重要。因此,市場營銷專業在近幾年的實踐探索明確“以創業促進就業,以創業推動創新”的教學理念,構建民辦高校營銷專業實踐教學平臺,提高營銷專業人才質量。相對于過去單純理論知識鞏固為主的實踐教學體系而言,新的實踐教學平臺以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為導向,以逐步提升實戰能力為目標,以科學的實踐教學模式設計為核心,以豐富的實踐教學資源為平臺,以多樣化的實踐教學方法為路徑,采用量化的實踐教學評估作為支撐,整合所有實踐教學要素,實現立體而全面的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
1. 課程體系
在課程設置方面,增加創新創業教育的課程,在課程教學方面,采用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以案例分析教學法為例,該方法是適用于工商管理類專業的教學方法之一。1910年美國哈佛大學最早開始采用案例分析教學法,其教學的有效性得到國際公認。案例分析教學法通常根據課程教學的需要,由教師選擇和安排,以學生為中心對現實問題和某一特定事實進行交互式探索過程的實踐性教學形式。一方面可以引導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與方法對案例進行分析、推理, 提出解決方案, 從而改變被動、消極地接受知識的狀況;另一方面, 可以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綜合分析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能力。本科階段的案例教學不同于mba,要循序漸進, 從單項性、教學型的案例逐步過渡到綜合性、商業型的案例。以“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這門課程為例,在對國際上創新創業教育的發展趨勢等理論分析的基礎上,對比爾蓋茨、雷軍等成功的創業進行案例分析,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創業觀,培養創業意識,增強創業的自信心。同時,通過創新創業的角色扮演,深入了解企業面臨的實際問題,運用所學的知識,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 第二課堂
目前,福州外語外貿學院的第二課堂內容主要包括了生產勞動、社會實踐活動、學術講座、創新創業實踐、學科競賽(見表1)。我們特別設置了“創新創業實踐”的第二課堂,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實踐活動,小組合作發表實踐論文、創新小發明等,激勵大學生創新創業熱情,從學分認可等政策保障來進一步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3. 專業實踐技能實訓
福州外語外貿學院的專業實踐技能主要有市場調查與分析(實踐)、公共關系實務(實踐)、網絡營銷實踐、VBSE企業模擬實踐、網站運營與管理綜合實訓、服務營銷綜合實訓與跨境電商運營綜合實訓(見表2)。以“虛擬企業社會環境VBSE實驗室”為例,該實驗室是經濟與管理專業方向富有特色的綜合性、創新性實踐平臺。福州外語外貿學院VBSE實驗教學平臺營造了一個由現代制造業、現代服務業、商業銀行、政府服務機構(工商、稅務等)組成的環境,讓學生在此虛擬的市場環境、商務環境、政務環境和公共服務環境中,根據制造企業財務工作業務內容、管理流程、單據,結合教學設定的業務規則,將企業經營、財務核算、財務管理與現實工作接軌,進行仿真經營和業務運作,培養市場營銷相關專業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與崗位勝任能力,突破市場營銷專業學生頂崗實習的瓶頸制約。這種“將企業搬進校園”的模式,促進產教融合的實踐教學改革,提升了營銷專業學生的綜合素質,提高了營銷專業學生的競爭力。
4. 頂崗實習
組織學生到工商企業頂崗實習,目的在于使學生掌握有關市場營銷實務活動的基本程序與過程,在營銷實踐活動中摸索市場營銷的技巧,培養學生的營銷實際操作能力。目前, 我校市場營銷專業與百勝餐飲(福州)有限公司、福建省郵政速遞物流有限公司長樂市分公司、福建省國際電子商務中心、中國海峽(晉江)人才市場等開展了深度的合作,共建多個校企合作基地。以百勝餐飲為例,2014年8月,管理學院共有包括市場營銷專業及物流管理專業在內的11名學生參與了肯德基實訓項目,通過師傅帶徒弟等方式,讓學生親身參與到肯德基的廚房、總配、前臺和大廳等工作崗位上,體驗百勝的發展史、服務理念、企業文化等。在短短一個多月的時間里,我院學生在實訓中的表現獲得了肯德基相關負責人的一致好評。在企業實習基地的建設與維護方面, 我們本著“合作共贏”的理念,一方面企業給予學生頂崗實踐的機會,另一方面我們派出有經驗的老師為企業提供培訓和咨詢等服務。
頂崗實習的模式,真正讓學生走進企業,在實戰中形成創新創業理念,不斷提升學生創新與創業能力,在實踐中鍛煉創業意識、創業品格和創業能力。
三、結語
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的落腳點在于實踐,民辦高校營銷專業在構建實踐教學平臺的過程中,注重創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建立滲透創新創業教育內容的課程體系,設計以創新創業為導向的第二課堂活動,加強營銷專業學生實踐技能,借助認識實習、頂崗實習等企業實踐實踐平臺激發學生創新創業熱情、樹立科學的創業觀、培養創業自信心和增強競爭意識。
參考文獻:
[1] 程琦,劉明菲.研究教學型大學市場營銷專業立體化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J].高教研究(西南科技大學), 2013(1):53-55.
[2] 張寶艷.實施多維實踐教學模式提升大學生創新實踐能力——市場營銷專業多維實踐教學模式的實踐探索[J]. 經濟研究導刊,2009(32):216-218.
[3] 周彬,黃琴.大學創新創業激勵機制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1(3):5-9.
[4] 李飛標,徐志玲.論創新創業教育的實踐教學體系的建設[J].繼續教育研究,2011(6):15-18.
[5] 曲殿彬,許文霞.論高等學校創業教育體系的構建[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5):20-28.
[6] 郝克寧.市場營銷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以齊魯師范學院市場營銷專業為例[J].齊魯師范學院學報,2013,28(3):5-9.
篇9
筆者通過調查了解到最先開設商務英語本科專業的三所大學的寫作類課程的設置情況:即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廣州外語外貿大學和上海對外經貿大學。
廣州外語外貿大學從一年級下學期開始,開設3個學期的商務英語寫作課,教學內容從基礎寫作逐漸過渡到商務應用文寫作。在第5、6學期開設的高級英語課程也以寫作能力培養為主要目標,沒有單獨開設外貿函電或商務應用文寫作等課程。上海對外經貿大學是在基礎階段開設英語語法與寫作課,在高年級開設進出口函電課和高級商務英文寫作課。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的開課情況與上海對外經貿大學相似,是在一年級下學期開設了一個學期的基礎英語寫作,夯實學生的語言基本功。在二年級開設了兩個學期的商務英語寫作課,不同的是沒有單獨開設函電或商務應用文寫作的課程,高年級的寫作訓練融入其他課程之中。
由于近年來高中畢業生英語水平不斷提高,已基本具備基礎英文寫作水平,所以,生源質量較好的學校沒有單獨開設基礎寫作類的課程,例如廣州外語外貿大學。雖然高中畢業生的英語水平有所提高,但水平還是參差不齊,特別是很多普通本科院校認為學生有必要在學習專業知識之前系統地夯實一下語言基礎,再接受與專業相關的其他課程的學習,如進出口函電或商務應用文寫作。
由此可見,各類院校尚未對商務英語寫作類課程的設置達成共識,各課程之間的關系尚有待明確。以筆者所在學校為例,在二年級兩個學期開設了基礎英語寫作課,在三年級第二學期開設了進出口函電課,四年級第一學期開設了英語商務應用文寫作課。由于這些課程的開設時間和內容滿足不了目前《高等學校商務英語專業本科教學要求》(試行)中對于寫作能力分級要求規定的內容,所以,筆者提出了構建商務英語專業寫作類課程群的方案。
二、構建普通高校商務英語專業寫作類課程群的具體方案
(一)方案設計依據
根據《高等學校商務英語專業本科教學要求》(試行)[1],商務英語本科專業學制為4年,分為兩個階段:基礎階段(1-2年級)和高年級階段(3-4年級)?;A階段的英語教學著重打好英語基礎,培養學生語言運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學習策略意識和良好的學風,為進入高年級打下扎實的專業基礎。高年級階段在繼續提高英語水平的同時,重點提高商務專業知識,有選擇地學習經濟學、管理學、國際商法等商務專業知識,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兩個教學階段中課程設置應有所側重,保持四年教學的連續性和完整性,自始至終提高英語應用能力。
分析以上課程設置的要求可以看出,一、二年級基礎階段的課程應以夯實英語基本功為主,幫助學生掌握語言習得策略,形成良好學風。三、四年級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不能忽視英語應用能力的提高。所以,根據以上要求,寫作類課程可以貫穿兩個階段,即基礎和高級階段。因為兩個階段都強調了英語應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寫作作為主要的交際手段之一,有必要貫穿四學年的教學,可以根據兩個階段的側重點適當安排課程。
參考開設本專業學校的課程設置情況,結合筆者教學經驗,認為可以在基礎階段開設三個學期寫作類課程,即一年級下學期開設基礎英語寫作課,每周2學時,二年級開設兩個學期的商務英語寫作課,每周2學時。高年級以學習商務專業知識為主,可以在三年級第二學期開設一個學期的高級商務英語寫作課,每周2學時,該課程可以使學生在理解專業知識同時鞏固英語書面表達能力;四年級第一學期開設10周的論文寫作指導課,每周2學時,為學生進行畢業論文寫作做準備。這一方案把原來的進出口函電課和商務應用文寫作課的教學內容整合到二年級的商務英語寫作和三年級的高級商務英語寫作兩門課程中。這樣設計既保證了教學內容的連續性和完整性,也做到了自始至終提高學生英語應用能力,避免出現英語和專業知識學習兩層皮的現象。
(二)課程群教學內容的優化整合
確立了各門課程的關系及時間安排,整合了相關課程之后,就應對教學中相關知識和內容進行優化整合。原有的課程設置中其內容常常有重復或不合理的現象。因此,如何按照專業發展的內在規律對課程群內的相關課程內容進行再設計,包括教材的重新選編是對每一位任課教師的挑戰。
根據調查和研究,筆者認為一年級下學期開設的基礎英語寫作課可以和語法課的內容進行整合,主要內容可以包括基本的寫作規范,如寫作格式,拼寫和標點,英語書面語中有效表達的用詞及句式特點,段落展開方式及常見文體的寫作特點,以議論文為主。語法知識主要體現在用詞和句式兩部分,讓學生在寫作中發現使用英語時出現的語法錯誤和不足,可以更好地把已有語法知識轉化為技能。二年級開設的商務英語寫作課可以分為兩個學期,第一學期以內部商務交流以及其他公關或日常辦公類函件、傳真和電子郵件等為主,目標就是達到《高等學校商務英語專業本科教學要求》中對于四級寫作水平的要求,例如備忘錄、電郵、電話留言、名片、商務信函、履歷表、求職信、會議記錄、經貿短文摘要、商務圖表分析、個人發言提綱等寫作任務。第二學期以外貿商業書信為主,因為這一學期本專業開設了國際貿易課程,對一些專業知識有了一定了解,所以,可以選用之前外貿函電課教學的主要內容在這一學期里完成。三年級第二學期開設的高級商務英語寫作可以根據《高等學校商務英語專業本科教學要求》對于八級寫作水平的要求,課程內容應該包括經貿著作讀書報告、商務報告、商務演講稿、商業計劃、商務合同、商務論文等寫作任務。四年級開設的論文指導課由于課時有限,只能針對畢業論文寫作規范和選題做相關指導,所以,寫作能力培養的重點還是應該集中在前四個學期。
三、方案實施的配套改革措施
(一)課程群教學團隊的建設
組建以課程群為單位、以科研能力強,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為首的大團隊有利于課程建設乃至學科專業建設的發展。大團隊的教師比單一課程的教師更有全局意識,可以要求每位教師都嘗試講授課程群中的課程,形成“一人多課,一課多人”的形式,這樣可以改變單門課程的備課模式,能夠綜合考慮四個年級學生的學習情況。課程組成員應該發揮各自所長,探討教學內容,交流教學經驗,分享教學資源,研討科研課題。在這種大團隊的合作中,不同層次或教育背景的教師可以相互取長補短。例如,長期教基礎寫作的教師可以對高年級階段的寫作能力的要求更加明確,在今后的教學中可以有所側重,為學習商務寫作奠定有力的語言基礎。這樣的團隊建設比傳統以備課組或教研室為單位的教學團隊更有利于教師個人發展和職業發展,也更有利于實現整個專業學科的大發展。
(二)教學方法與手段的改革
寫作課的教學方法與手段在實踐中得到了不斷的發展與創新。從傳統的結果教學法、過程寫作法、體裁教學法、交際任務寫作法到機輔寫作教學、語料庫寫作教學、寫長法等,都從不同的角度解決了寫作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筆者認為計算機輔助項目基礎上的商務英語寫作教學方法[2]符合目前商務英語寫作類課程群教學的培養目標和要求。這種方法集眾家之所長,選用學習效能較高的“項目教學法”作為基礎教學模式,將商務英語寫作課設計成整體的項目。將其他教學法中的精華根據階段性的教學目標融入主體計劃中,并充分發揮了計算機輔助教學的作用,利用網絡平臺實現“多模態的設計”[3],可以使師生互換角色,構成多重評價體系。同時網絡平臺可以為學生提供大量的商務寫作相關的行業知識和常用表達方式等資源,對于學生完成寫作任務所需要的語言知識、商務知識、寫作知識可以一次性系統地提供給學生。這樣可以加強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動性,提高寫作興趣和能力,最終實現人才培養的目標。這種教學方法可以有效的運用到商務英語專業寫作類課程群的教學中,在基礎寫作入門階段可以“發揮過程寫作法和任務寫作的長處,解決學生知識結構和寫作內容貧乏的問題”[2],利用“寫長法”可以激發學生的寫作潛能,并在語言使用中發現詞匯和語法使用中存在的不足。在商務英語寫作教學階段可以充分利用項目教學法和網絡平臺輔助教學,讓學生主動獲取知識,并在整體項目框架下通過寫作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案,達到成功交際的目的。
四、結束語
篇10
關鍵詞:英語特色;信息技術;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B
1 引言
21世紀是信息時代,懂計算機、會英語是現代人的象征,因此信息類專業一直是學生追捧的專業。信息類專業中,計算機類專業更是最為熱門的專業,在全國高校中分布點數最多。盡管教育部有一個專業培養指導性方案,但各個學校應根據自身的特點制定特色化的培養方案。廣東外語外貿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成立于2004年初,目前有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件工程、網絡工程及信息管理及信息系統4個信息類專業,每年招收本科生500人,是國內外語外貿類院校中最早增設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的學校之一,其計算機類專業從開辦就確立了充分利用學校外語外貿的教學優勢培養具有計算機專業知識,又有較強英語能力,面向未來社會需求的高素質復合型涉外IT人才的辦學宗旨。
2008年10月25日,在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召開了“中國計算機學會青年計算機科技論壇――廣州分論壇”(YOCSEF廣州)會議,會議主題為“國際化信息技術人才的培養”。學校與企業共同探討外語加信息技術專業人才的培養、教學計劃制定、外語能力培養、信息技術專業課程安排、企業對員工的需求等問題。
2改革思路及教學計劃的制定
針對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專業加外語”人才培養模式,在增加英語教學時數的統一規定下,我們制定了英語特色信息技術人才培養的方案。
2.1改革的思路
圖1是英語特色信息技術人才培養的工作思路。在各項工作中,教學計劃的制定是整個工作的開始,而課程內容的改革是工作成功的關鍵。
課程內容的改革主要體現在“電路與電子技術基礎”、“匯編語言與計算機系統組成”及“計算機專業英語”這幾門課程的建設上。同時學生個性化培養問題也很重要。
2.2教學計劃的制定
在學校教務處的指導下,學院每兩年對教學計劃作一次大的修改。針對教學需求,教學計劃每年略有微調。2008版專業教學計劃在2008、2009級學生中實施。專業教學計劃充分體現了學校踐行“明德尚行,學貫中西”的校訓,著力推進外語與專業的融合,一專多能,“雙高”(思想素質高、專業水平高)、“兩強”(跨文化交際能力強、信息技術運用能力強),具有國際視野和創新意識、能直接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的國際通用型人才的培養理念。
培養計劃中明確提出,計算機專業培養具有良好的科學素養,系統地、較好地掌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包括計算機硬件、軟件與應用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與方法)專業知識的學生。同時強調學生既要掌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知識,又要有較強英語應用能力,達到社會對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高素質“外向型”IT人才的要求。
表1為計算機專業學分分布情況,專業總學時為2844學時,總學分為16分。其中必修課程108學分,占63.91%,選修課程45學分,占26.63%,實踐教學16學分,占9.47%。
* 創新能力學分評分標準按廣外大教[2002]26號文的規定執行。
* 創新能力學分可充抵通選課中同類型課程的學分,最高為8學分。
在培養方案中,英語的授課時數達504時,是一般院校相同專業英語授課時數的2倍。英語授課時數的增加,特別是英語口語的教學,提高了學生的英語溝通能力。同時我們不能忽視學生專業能力的培養。
3課程內容的改革
由于英語授課時數的增加,必須加強專業課程的改革,我們通過對“電路與電子技術基礎”、“匯編語言與計算機系統組成”兩門課程的改革,節省了200多課內教學時數。
3.1 “電路與電子技術基礎”課程的改革
在本課程的改革中,我們率先在全國計算機專業中將三門專業核心課程“電路分析”、“模擬電子技術”、“數字電子技術”進行有機整合,將電路分析、模擬電子技術及數字電子技術三部分的內容定為35%、25%及40%,此外還增加EDA技術的內容。該項改革在2001級學生教學中開始實施,目前已經過7屆學生的教學實踐檢驗。課程合并前,每門課程按周4課時算,共需216課時;課程合并為一門后,只需108課時。課程改革后,計算機的學生贏得了更多的專業新技術及自主學習時間,我校計算機類專業畢業生達到專業能力突出、英語應用能力強的特色。同時本課程教學內容滿足計算機專業學生專業學習的需求。
3.1.1改革的必要性
(1) 專業培養目標的需求
各校計算機專業辦學時應體現自己的辦學特色。我校計算機專業的辦學特點定位于國際化視野信息技術人才培養模式。畢業生應達到“跨文化交際能力強、信息技術運用能力強”的培養目標。
教學計劃制訂,注重加強對學生外語應用能力的培養,計算機專業的畢業生強調在計算機應用行業就職能力的培養。如外資銀行、合資企業和外貿出口等行業的就業。這要求我們針對這種培養需求調整教學計劃課時。
(2) 可整合課程的內在聯系
三門課程存在內在聯系?!半娐贩治觥笔恰澳M電子技術”的基礎,“模擬電子技術”是“數字電子技術”的基礎。課程合并后可有效地銜接、有機整合,針對學生培養目標,有利于課時減少。
(3) 可提升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課程改革節省的時間可用于新技術學習、學生自主學習和創新學習。學生參加各種學科競賽,在競賽中培養能力。
3.1.2改革實踐
(1) 改革初步階段(2001年~2004年)
在2001年開始考慮該項改革,2002年第1次開設此課程,周學時數為4課時,共72課時,使用兩本教材,由于較多學科知識點難于全面照顧,教學反饋效果一般。
2003年第2次開設此課程,周學時數為5課時,共90課時,使用自編講義,教學效果較好。但有較少關鍵知識點在教學中難于完成。實驗室建設初具規模,并開始編寫實驗講義。
2004年第3次開設此課程,周學時數為6課時,共108課時,使用自編教材,教學效果好。實驗講義趨于完善,并著手網絡課程的建設。
(2) 改革完善階段(2005年~2008年)
2004年開始教學時數固定為周學時數為6課時,共108課時,并開始在軟件工程及網絡工程開設該課程。當年開課學生數達350人,2007年課題組被評為“校級教學團隊”。申報校級教研課題“面向21世紀的計算機專業硬件課程內容改革的研究”獲立項,2005年申報校級精品課程成功。2007年申報省級精品課程成功。2005年“電路與電子技術基礎”網絡課件獲校二等獎。2008年獲全國課件比賽一等獎。
我們以下面三種方式來提高學生動手能力,以彌補課時減少帶來的不利影響:
① 常規課堂理論驗證性實驗:以班為單位,教師講解與指導,原則上課內完成實驗,若沒有完成,在實驗室開放時間繼續進行。
② 課外整機電子系統練習:學生在課程學習期間完成一個電子產品的安裝與調試工作。
③ 創新基地:創新基地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為目標,通過參加“挑戰杯”和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等比賽,以賽助學,使學生在計算機軟硬件技術全方位得到鍛煉。
2005年、2007年分別組織學生參加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挑戰杯”賽,取得好成績。2008年出版了《電路與電子技術基礎》教材。
3.2 “匯編語言與計算機系統組成”課程的改革
在教育部公布的本科專業總覽的計算機專業中,“匯編語言程序設計”、“計算機組成原理”及“計算機系統結構”是計算機專業的主干課程。通過分析,這三門課程的關聯度較密切,為課程改革提供了先決條件。這三門課程有相互依賴關系,因此獨立開課時難免有重復現象,而如果整合則可節省大量的課時。三門課程整合后形成一門課程“匯編語言與計算機系統組成”。
剛開始我們將三門課程分開開設,匯編語言周課時為4,計算機組成周課時為5,體系結構周課時為4。第一步改革是對三門課程課時的壓縮,每門課程周課時均壓縮1課時;第二步改革是將計算機組成原理與匯編語言課程合并,形成一門課程“匯編語言與計算機組成原理”,周課時數為6;第三步改革是將上述三門課程合并,形成一門課程“匯編語言與計算機系統組成”,周課時數仍為6。
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將“匯編語言程序設計”、“計算機組成原理”及“計算機系統結構”三門課程整合成“匯編語言與計算機系統組成”一門課程,是計算機專業課程改革發展的必然。妥善組織好課程教學內容,可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里學到更多有用的內容。課程改革帶來的一個任務則是新教材的編寫。我們采用使用兩本教材的方式,已完成將“匯編語言程序設計”及“計算機組成原理”組合成一門課程“匯編語言與計算機組成”的改革實踐。而將三門課程整合成“匯編語言與計算機系統組成”課程的研究正在進行中。教材《匯編語言與計算機系統組成》將于2009年出版。
3.3雙語課程建設
以上兩門課程的改革為學生爭得了英語學習及自主學習的時間,而國際化人才培養中另一個重要問題是學生的英語學習,學校通過加大英語學習的課時,提高學生的英語能力,通過開設英美文化等課程增加學生對西方社會的了解,通過舉辦英語戲劇賽等活動進一步增強學生的英語溝通能力。
在教學實踐中,進一步提高學生英語應用能力,特別是專業英語能力。專業英語教學不僅考慮本門課程教學內容的講授,同時考慮與其他雙語課程內容的統籌問題。
(1) 在“計算機導論”課程使用英文原版教材,課程在一年級新生中進行,教學中強調學生對學科的了解及對專業詞匯的學習。
(2) 在二、三年級開設使用雙語的專業課程,例如我們聘請外教開展“數據挖掘”課程的雙語教學,提升學生專業英語能力。據來自美國的外教說,數據挖掘課程內容較新,美國的計算機專業開設該課程的院校不多,但該課程應用較廣,我們選擇該課程作全英(雙語)教學,以提高學生英語學習能力。
(3) 配合學校的英語教學,在三年級學生中開設計算機專業英語教學。計算機專業英語課程是歸口學校的公共英語基礎課程,學院接管該課程,請有海外留學背景的教師擔任教學工作,強調專業與英語的融合。課程不僅強調專業語匯的學習,更加強專業英語的寫作和聽說。學習中要求學生學作Presentation,提高學生專業英語口語溝通能力。
4結論
通過幾年的教學實踐,我們在英語特色信息技術人才培養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在教師教學層面,“電路與電子技術基礎”教學改革獲得了省精品課程的稱號,兩門課程的改革出版了配套教材。在學生層面,畢業生英語水平較高,學生均能通過4級考試。學生參加6級考試,70%以上的學生達到425分以上,97%以上拿到6級考試成績。在2008年畢業生中,有40%學生進入對英語有較高要求的匯豐軟件開發(廣東)有限公司。另外,我們在學生個性化培養方面也取得了較好的成績。學生參加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及泛珠三角大學生計算機作品賽等專業競賽,均取得省級一等獎以上的好成績。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教學指導分委員會. 中國計算機本科專業發展戰略研究報告[EB/OL].[2005-5-18]. /jiao_xue_318/20060323/t20060323_126300.shtml.
[2] 李心廣. 面向21世紀計算機專業硬件教學改革的研究[J]. 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07(2):41-42.
[3] 李心廣. 匯編語言與計算機系統組成課程改革研究[C]//全國高等學校計算機教育研究會.全國計算機新科技與計算機教育論文集. 成都: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08:384-388.
[4] 李心廣. 計算機專業硬件基礎課程的教學改革實踐[J]. 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