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語教學與研究范文
時間:2023-03-16 11:14:2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外語教學與研究,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摘要:學習策略研究是二語習得研究的重要方面,能否恰當地選擇和使用學習策略將直接影響到語言學習的效果。國內外學者對此進行了大量的研究,通過分析其理論成果,并運用到大學外語教學中,將對教學效果產生積極的影響。
關鍵詞:學習策略 外語教學 認知策略 社會策略 情感策略
隨著普通語言學、心理語言學以及認知語言學等相關學科的發展,二語習得研究的重心逐漸從教學法轉向教學過程。學習者是語言學習的主體,對他們進行研究加深了對語言學習過程的認識。語言學習策略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近年來,國內外語言學家通過在語言學習策略研究方面進行的大量探索,發現學習策略在外語習得過程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一般認為,學習策略泛指語言學習者為了有效的學習和使用語言而作出的各種選擇以及采取的各種措施,既包括學習者為提高自身語言水平所采用的方法和手段,也包括學習者對語言的學習和使用過程的調控,二者相互聯系,互為補充。
根據語言學家O’Malley以及Chamot的學習策略理論,語言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所需要的策略主要有下述三方面:
元認知策略。元認知策略是學習者為成功的學習語言有意識的利用元認知知識對學習過程采取的管理步驟。它主要包括:1. 計劃策略,指學習者在學習活動開始前確立自己的學習目標,并據此制定計劃,如選擇學習材料、學習時間、學習方法、解決可能遇到的問題的途徑等;2. 監控策略,指學習者在學習活動進行過程中根據所要達到的目的,不斷對自身的學習情況進行反思;3. 評價策略,指學習者在學習過程結束后,根據某個標準對整個學習過程進行分析和評估,為以后的學習提供有效的反饋和參考信息;4. 調整策略,指學習者對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采取補救和調整措施。
認知策略。認知策略是學習策略的核心部分,是學習者為了完成具體的學習任務而采取的步驟和方法。它主要包括:1. 選擇性注意策略,指學習者選擇某些相關信息或重要信息加以注意的策略,它可以對進入大腦的信息進行過濾和篩選,保證大腦對信息進行有效的編碼、貯存和加工;2. 記憶策略,指學習者運用記憶的一般規律對信息進行有效識記、保持和提取的策略,它可以促進大腦對信息的記憶,提高記憶效果;3. 精加工策略,指學習者將新獲取的知識與原有知識聯系起來的策略,它可以促進大腦對新知識的深層理解;4. 組織策略,指學習者將信息進行加工和處理的策略,其目的是構建新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從而有效加強與提高對所學材料的記憶、理解與表達;5. 思維策略,指學習者在學習活動過程中運用的形象思維、邏輯思維、創造性思維、發散性思維等策略。
社會/情感策略。社會策略主要是指學習者為了與其他學習者及本族語者進行交際而采取的行動。情感策略則是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用于調控情感狀態,特別是抑制消極情感狀態的策略。研究表明,學習者的情感狀態是影響其學習過程成敗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包括動機、態度、焦慮、信心、個性特征等。
在此基礎上,語言學家和心理學家又對“語言學習成功者”以及“語言學習欠成功者”在學習策略方面的共同特征進行了探索。他們指出,“成功者”和“欠成功者”在語言學習過程中均能采用某些策略,能否根據任務需求恰當的使用策略將從很大程度上決定其學習活動的成敗。Rubin (1975)、Stern (1975)、Naiman (1978)等人分別開展了這方面的研究,歸結起來, “語言學習成功者”在學習策略方面至少具備以下一些特征:1. 積極主動的計劃策略。學習者確立學習目標后,了解學習進展情況,并積極參與學習過程;2. 學術性學習策略。學習者能夠意識到學習是一個過程,把語言作為一系統,分析目的語的特點以及目的語與本族語之間的差異,同時監控自身的表現,發現問題及時采取措施調整,已達到準確和恰當使用語言的目的;3. 積極的社會策略。學習者把語言作為一種交際和交往的工具,通過多種方式尋求交流機會,主動探求語言的社會文化含義;4. 有效的情感策略。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通常有較高的動機,有融入或學習目的語及其文化的欲望,能不斷加深自己學習語言的興趣。同時,對于學習過程中產生的消極情感如焦慮、緊張等能有效的控制。
由此可見,如何選擇和使用學習策略將直接影響到語言學習者的效率和結果。然而,在日常教學中,經常碰到一些學生對自己的外語學習效果感到不夠滿意,這與他們的學習策略的缺失或運用不當不無關系。因此,培養大學生掌握必要的學習策略不僅是可能而且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外語教師要培養學生的學習策略意識。一方面,從客觀上講,人的認知能力是有限的,正確地運用認知策略將有效的發揮人的學習潛能,提高學習效率;另一方面,對大學生而言,探索并發展適合自身情況的學習策略體系對大學階段乃至今后的學習是十分有益的。具體來說,外語教師可以通過適時的提醒幫助他們制定切實可行的學習計劃并在學習過程中進行監督;通過測試等方式幫助學生發現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并在解決方法上給予指導;通過學習方法的指導幫助學生構建并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體系。
其次,創造使用學習策略的良好氛圍。例如,為使學生有效地運用社會策略,外語教師應激發學生的交際動機,創造交流機會。對于情感策略,教師應在教學中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態度和動機,使其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過程;針對學習過程中出現的一些消極的負面的情緒,教師更應適時地介入,幫助學生可其不利影響。
再次,語言習得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涉及多種主客觀因素。由于學生個體差異的存在,學生對學習策略的選擇和使用也會有所差別。外語教師應鼓勵學生互相交流,共同進步。
參考文獻:
篇2
關鍵詞:專業外語;教學模式;教學實踐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0079(2012)19-0134-02
能源與環境問題是學生容易認知、常見和易于親身體驗的知識領域,在能源類課程中開展合理有效的專業外語教學將有助于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拓展學生的專業視野。但是專業外語教學面臨諸多挑戰和不足之處。[1]
一、能源類專業外語教學面臨的問題
1.專業外語教學目標不明確
目前各個高校的能源專業外語通常就是應用英語或者其他語種的書本來學習相關專業的一些基本術語和原理。[2]希望培養出能直接用英語或者其他語種參與國際交流的復合型人才。但是高校之間、學科專業之間乃至于一個系所內的教師之間對專業外語的功能和教學地位認識不盡統一。一些人認為專業外語的目標就是強化外語的學習,而專業能力的提高和認識是輔的,從而使得專業外語變成了另一類的基礎外語教學,在內容上側重于基本原理闡述,更加趨向于掃盲、簡單描述,嚴重缺乏深入的研究性和前瞻性。而對能源類專業而言,要描述的各類設備的基本原理內容太多,無法在二三十個學時內完成教學。
2.專業外語教學方法老套
在專業外語教學中仍然采用基礎外語課程的教學方法,分析語法、詞根詞綴等,導致學生失去了學習的興趣。缺乏專業術語的應用案例分析,不利于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的思維能力,不能有效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3.專業外語教師能力欠缺
能源領域的專業外語任課教師應該具有扎實的專業知識,精通相關外語文化背景,具有良好的表達能力,而具備這樣能力的教師通常是具有長期出國經歷的學者。這類學者能夠把握學科發展趨勢,并把學科專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以及學習重點講透講深。但是目前各個高校最前線的教師都是青年講師,而且專業外語這類課程在很多院校也不受待見,老教授、名教授不是非常樂于教授這類課程。這就使得專業外語教師的水平普遍不高。雖然從2001年以來各個高校引進了很多歸國人員,并且派出了很多青年骨干教師和訪問交流學者,但是其中回國擔任專業外語或者雙語課程教學的教師還是很少。這是各個高校所面臨的一個重大困難。
4.專業外語知識體系不完善
很多高校專業外語使用的教學教材是國外原版教材,有些是國內自編教材或者根本不存在教材。原版教材的特色在于“原汁原味”,但是這類教材通常不適合作為能源類專業外語的教材,因為國外的專業設置體系與國內有非常大的差異,不具有兼容性。有些高校和專業根據學校專業特點自編教材,但是專業領域的發展非常快,而國內教材出版和發行周期一般較長,因此,教材和教學參考資料不能有效地反映相關專業的最新研究成果。而實際過程中由于授課教師都是青年教師,在保證教科書的質量方面存在風險。
5.專業外語教學質量評價體系不健全
各高校為了便于管理,教學質量評估措施,通常采取一刀切的形式,缺乏針對專業外語教學質量的合理有效的考評體系,對專業外語設置、教學過程監督管理以及教學效果評價等方面都存在不確定性。[3]而如何建立合理的考評體系需要付諸巨大的努力。
二、能源專業外語教學的解決措施
1.進一步明確專業外語的地位和目標
為提高專業外語的教學水平和效果,必須使教師和學生充分認識這門課程的重要性和意義,使教師和學生明確它是服務于專業,全面拓寬視野的一門課程,需要掌握廣泛的學科前沿知識和技能,強化專業知識的講授和掌握。要求學生掌握專業術語的表達和靈活應用,從聽、說、寫三方面強化專業理論的學習和應用,能用外語就專業領域的問題進行溝通交流,強調語言的掌握和運用,強化綜合能力的培養和提高。只有目標明確了,才能有效的付諸實施和考評。
2.突出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導地位
學生一般會在掌聲和表揚中成長的更快更好,但是從學生的角度看,專業外語的學習極具挑戰性,原因在于基礎差異非常大,特別是在聽、說、寫方面。對于相對落后地區生源的學習壓力是不言而喻的。為此,我們首先在專業外語第一堂課進行基本能力測試,對學生的基本素質進行充分了解,在授課過程中進一步強化過程考核,通過提高使用外語提問、回答問題和討論問題環節的成績比重來提高學生的聽說能力,并通過教師團隊的積極鼓勵來提高學生的自信心,通過教學團隊制定的基本方針營造積極向上的氛圍,采用鼓勵互動式教學模式,將學生的被動學習逐步轉變為主動學習。
3.創造條件使學生發掘對專業的興趣愛好
大多數學生初期對專業的認識都非常膚淺和狹隘,可以通過專業外語的教學來拓展學生在專業領域的事業,并盡可能接觸眾多的領域。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主導,鼓勵學生通過學校的內部資源和網絡外部資源多渠道了解本專業領域的技術發展和行業前景,培養學生的興趣。由于專業具有眾多的細分領域,通過廣泛學習和接觸,促成學生發掘真正感興趣的專業方向。通過課程小論文的形式使學生針對自己感興趣的某一主題開展深入研究,進一步理解學科領域的發展方向。
篇3
關鍵詞:語法翻譯交際法
從中世紀的歐洲人學希臘文和拉丁文所產生語法翻譯法起,在外語教學方法上已經歷了語法翻譯法(腳mmar一ranslationmethod)、直接法(directme小od)、聽說法(theaudio一lin只ualmethod)、認知法(theeo即itiveapproach)、交際法(theeommunieativeapproach)、功能法(thefunctional即講oach)的演變。在現階段筆者認為,高校的外語教學應從語法翻譯和交際法兩項入手,提高外語教學質量。
語法翻譯法是用本族語講解,強調語法的作用,強調對詞匯和語法規則的記憶和背誦,側重對原文的理解和翻譯。其長處在于利用文法和學生的理解力著重閱讀,著重使用原文,提高外語教學的效果。筆者認為這是比較適合有思考力的外語學習,者的方法。丹麥語言學家OttoJes沐rson在他的《為什么母語學得這么好》的文章中曾對學語言的嬰幼兒和成人作了一番比較研究,得出的結果是:在孩子這方面無論孩子有多愚笨,對語言都有一個完全的掌握,而在成人那方面,無論成人在其它方面的天賦有多高,大多數情況下,對語言的掌握,都是漏洞百出而且不正確的。如果從這個結果看,我們似乎應采用直接法,也就是以口語材料作為教學內容,強調模仿,主張用教兒童本族語的方法,模仿、反復練習,直到養成語音習慣。講述中只用外語加手勢、實物、圖畫等直觀手法。但直接法恰恰忽略了人的理解力的不同,兒童語言和成人語言的不同。一個兒童頭腦的“知識”含量是絕對比不得成人的,成人由于長期思考習慣的養成,已難以象兒童一樣運用直接法,因此,針對成人的教學法與針對兒童的教學法不應相同。
對于學外語的成人來講,使閱讀理解成為自己知識結構的一部分是一個更重要的目的,而語法翻譯法恰恰給具有獨立思考能力的成人提供了一個廣闊的研究空間。成人可以利用學到的語法知識,對原文進行深入的理解。最常用的方法是利用主謂賓的結構來分析一個較難理解的句子,這時候,就會發現面前的句子似乎一下子變得清晰起來,理解的難度減弱了。可是,我們光能理解是不夠的,還要進行書面或口頭形式的交流。因此,必須培養由漢語再翻譯成外語的能力,才可以說對外語有了初步的掌握。應用語音學家H·G·Widdowson在談到“語法”和“學會”時說:“對學習者而言,欲知曉語意,則應知曉語法在單詞與語境之間所起的作用(what15erueialforleamerstoknow15氣how腳nunarfunetionsinallianeewithwordsandeontextsfortheaehievementofmeaning)。”由此可見,語法翻譯法忽視了語教學,忽視了語音和語調的教學,過分強調翻譯而不利于學生交際能力的培養。
交際法產生于本世紀六十年代。它主要是在社會語言學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它既要求語言形式和使用規則,還要求學會具體運用,使用真實的語言材料。比如說新聞報導、廣告、通知、表格、新聞廣播、電話談話等生活中常見的材料。因此,交際法可以彌補語法翻譯法所帶來的口語練習方面的不足,我們也可以盡可能地利用直觀教學帶來的各種好處,列如: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的興趣,讓學生所學與他們每日的活動息息相關。而更加重要的是,我們可以讓學生學會在各種交際中的語音,知道怎樣去說,說什么,這恰好迎合了J·A·Fishman等提出的社會語言學的任務“誰在什么場合用什么樣的語言對誰講話(從小。SpeaksWhatla眼u眼etowhomandwhere)。”所謂交際能力正如MiehaelGanale在其文章((從交際能力到交際語言法(FromCommunieativeeompetencetoeonununicativeLa雌u職eped眼。盯)》中所說,是“知識和技巧:在交際能力的運用過程中,知識指的是人們對語音和交際語音運用的其它層面的自覺和非自覺的認識;技巧指的是人們在真正的交流中對這種知識運用的程度有多高。”可見交際法的最終目標是在什么場合說什么話的實現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它要以人們的知識積累作為基礎。同時,我們在學習中還要分清語言和語言知識的內涵,語言內涵是指能夠與不同語言的人進行簡單的交流,那么你已經掌握了這種語言的某種法門;而語言知識則不同,語言知識是指系統的規則,這規則可以使一句話聽起來語序正確,合乎這種語言的特點。因而,對大學生來講,僅僅靠淺層次的交際是無法在語言的掌握和運用方面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的,只有掌握了包括語法翻譯的語言知識,才能弄懂深層次的交際內容。
綜上所述,在外語教學中,應采取博采眾長的態度,既讓學生對語言能夠流利地運用,使之成為有效的交際手段;又要讓學生懂得語法翻譯的知識,在不斷的理解領悟中去體會語言的更深層次的作用。為此,教師在教授一、二年級學生時除了正常的教材,還應讓他們多讀些各個領域的原著,以適應不同語體的特點,這個階段也是詞匯量積累和擴大的過程,但這個過程是以語法翻譯為基礎的,其目的就是讓他們嘗試地進行部分運用;在三、四年級時可以利用視聽手段讓學生自發地學習在各種交際場合中的語言運用,提高聽說能力,使其對語言的掌握從穩健中走向靈活。
篇4
普遍語法二語習得外語教學
一、普遍語法的基本內容
喬姆斯基于20世紀60年代開始對普遍語法的研究,此理論的提出最初基于母語習得理論。喬姆斯基指出,普遍語法是由人類的全部語言所共有的原則、條件和規則構成的系統,是人類語言的本質所在語言的發生、發展是遺傳和環境的相互作用。 普遍語法是人與生俱來的稟賦,大腦里存在著語言習得機制,具有學習和掌握語言的能力,憑借這種機制,人們可以把有限的語言刺激內化為目的語語法,從而產出無限的語言輸出。普遍語法是所有語言的共性,是習得語言的基礎和根本條件,沒有普遍語法,人不可能習得完整系統的語言。
普遍語法不是固定的社會規約或自然存在,而是喬姆斯基為了探索人類習得語言的過程而提出的一種假設,即人類習得語言所遵循的規則和條件,目的是通過制定最少最簡潔的原理為所有語言提供共通的規則。
在喬姆斯基提出的普遍語法中,指出人類習得語言的路徑是:以大腦中固定先天存在的語言習得機制為基礎,通過后天的語言環境的影響及語言素材的不斷刺激和輸入,進而習得語言。
二、普遍語法在二語習得研究中的重要性及局限性
(一)普遍語法的重要性
普遍語法自提出及近年來的不斷修正中,具有的強大生命力,不僅是一次語言觀的革命,也深刻影響了二語習得的研究,在二語習得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語習得的過程正是人們構建普遍語法發展到個別語法的過程,普遍語法以其貫穿于所有語言中簡潔而共通的規則,使之具備較強的生成能力,從而二語習得者能夠習得完整并且可以不斷創新的語言系統。普遍語法理論對于探討人類大腦究竟如何習得語言及形成語言能力、探討語言的本質具有極大意義。它強調了先天大腦構造條件和后天的語言環境的雙重決定條件,讓人們對在語言習得中內在結構和外界刺激所起的作用有了明確的了解,與之前的遺傳決定論或單一的環境決定論相比,普遍語法無疑是一次進步。
普遍語法在其發展過程中,不斷提出關于語言習得的許多具體假設、規則和理論模式,并根據認識和研究的發展不斷修正,對研究語言的習得和使用具有重要作用。
(二)普遍語法的局限性
喬姆斯基提出的普遍語法與研究第二語言習得的區別是前者是以母語習得作為研究的出發點。首先,作為學習者,母語習得者與二語習得者最初接觸母語和第二語言的年齡是不同的,所以對語言的接受程度和理解能力肯定會有差異,進而進一步影響習得進程。其次,二語習得過程與母語習得過程是不一樣的,母語習得時,大腦處于白板狀態,母語的學習不會受到任何思維定勢或原有習得語言的干擾,但二語習得會受到母語的干擾,所以普遍語法的若干假說并不完全適用于二語習得,在用其理論解釋二語習得時必須保持謹慎的態度。
普遍語法過度關注如何用高度簡潔的語法規則在外界刺激貧乏的狀態下習生成更多的語言素材,并沒有真正地對具體的語法和語言運用提出相關理論和指導,并不能對習得某種語言的學習者提供幫助。此外,普遍語法只強調人腦中的語言習得機制的作用,而忽視了學習者所處的環境作用及學習者本身的心理變化,所以普遍語法的研究范圍應該有所擴展。
三、對普遍語法的評價
喬姆斯基提出的普遍語法對二語習得的研究提供了方向,為探究二語習得的規律和語言的本質提供了理論支持。普遍語法指出人習得語言的過程它是是受到先天具備的條件和后天的習得互相作用的影響。其研究內容從心理認知這一十分重要的角度予以解答,使人們對語言習得過程有更好的了解。
喬姆斯基提出的普遍語法只是沒有太多實證研究支撐的空想和假說,僅僅依靠大腦中的語言習得機制和具體的參數設置,并不能直觀形象地解釋二語習得。而且雖然普遍語法的適用范圍是所有語言,但正是這種強大的包容性使某種語言的習得方法更具模糊性。
四、普遍語法對教學的啟示
隨著普遍語法和二語習得的研究進一步推進,其研究成果給語言教學提供了許多新理論模式和教學方法。語言教學應參照二語習得所固有的規律,從而更有效地推進語言教學。
普遍語法提出的語言習得是生理機能和后天習得相互作用的結果,我們從中得到的啟發是二語習得是在大腦中已經形成母語參數設置的情況下進行,所以在先天生理基礎已經受到母語參數干擾的情況下,必須重視后天語言材料的影響和刺激,所以必須盡量加大語言材料的輸入及運用語言習的策略,使學習者更多地接觸所學語言的具體知識并有意識地增強對二語的理解和掌控能力。
在外語教學中,學習者的母語水平已經很高,已經內化了母語的語法體系。在外語的學習過程中會有意識或無意識地運用母語的語法規則。根據普遍語法,所有語言都是由無限的詞匯和句子組成,只是其順序和形式存在差異,所以可以根據此特點,在外語教學中應用對比學習法,適當地利用母語中的語法規則讓學習者掌握外語中的詞匯句型,進而更進一步習得完整的語言系統。
五、總結
喬姆斯基提出的普遍語法不僅對人們認識語言的本質有了新的認識,而且對二語習得提出了心理認知這一新的角度,為研究而語習得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方向。我們必須了解普遍語法的重要性和局限性,從而更好地運用到二語習得和外語教學中。
參考文獻:
[1]楊衛東,戴衛平.喬姆斯基“普遍語法”解讀[J].社科縱橫,2008.
[2]王海南.喬姆斯基之普遍語法理論對二語習得研究的思考[J].海外英語,2015.
篇5
目前針對計算機輔助翻譯的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計算機輔助翻譯軟件的翻譯機能或者翻譯效果,再或者計算機輔助翻譯與人工翻譯的比較研究。而對于基于計算機輔助翻譯技術的應用范圍及應用前瞻性研究并不多見。本文在概括計算機輔助翻譯在高校教學與研究中的應用現狀的基礎上,對其在高校教學與研究中翻譯語料庫的建立、計算機翻譯實驗室、如何服務于翻譯教學與實踐等方面的應用及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
一、計算機輔助翻譯的應用現狀
在我國許多翻譯工作者已改變傳統的翻譯模式,計算機輔助翻譯技術的應用也日趨普遍。在這一背景下,國內一些高校特別是外語院校已經開始了計算機輔助翻譯在教學中的應用與研究。教育部在2006年審批并批準了在復旦大學、中山大學、河北師范大學三所非專業外語類著名高校里設立本科翻譯專業的申請。2007年3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二十三次會議審議通過了《翻譯碩士專業學位設置方案》,決定設置翻譯碩士專業學位。這些都是我國翻譯學科建設發展的大事。以下分“計算機輔助翻譯系統的技術現狀”、“國內高校中計算機輔助翻譯的應用現狀”兩個方面,對計算機輔助翻譯的技術及應用現狀進行概述。
1.計算機輔助翻譯系統的技術現狀
目前計算機輔助翻譯技術不僅用于文字處理系統,而且正朝著智能聲控翻譯通信技術的方向發展,并派生出了許多面向于翻譯應用的實用計算機輔助翻譯軟件,如國產第一家輔助翻譯軟件公司“東方雅信”研發的“雅信cat專業翻譯軟件”、“雅信網絡翻譯系統軟件(cat網絡版)”、“trados”、臺灣地區的“功學電本文由收集整理腦自動翻譯系統”等,計算機輔助翻譯技術的發展如雨后春筍般展現出勃勃生機。
2.國內高校中計算機輔助翻譯的應用現狀
作為翻譯學科建設的一個方面,計算機輔助翻譯正成為重要一環。國內一些高校為提升外語類學生的社會競爭力,滿足社會對計算機輔助翻譯人才的需求相繼開設了計算機輔助翻譯課程或在翻譯教學課程中加入計算機輔助翻譯教學內容,計算機輔助翻譯人才的培養和計算機輔助翻譯教育教學正步入加速發展階段。如北京大學已經開設了語言工程系,其中就有頒發計算機輔助翻譯碩士學位的專業;北航外語系也已為專業研究生開設了計算機與翻譯的課程;另外,北京工商大學、江南大學等院校已相繼開設計算機輔助翻譯課程。
二、計算機輔助翻譯在高校教學與研究中的應用范圍
1.設置計算機輔助翻譯實驗室、拓寬傳統翻譯教學新途徑
現代學生除了掌握語言的互譯能力,還應學習計算機輔助翻譯技術在翻譯實踐中的靈活使用。“計算機輔助翻譯實驗室”正是為培養學生掌握計算機翻譯輔助技能、提高翻譯水平而搭建的實踐環境。為此,北京外國語大學外高翻學院、上海外國語大學高級翻譯學院、北京工商大學外語系、江南大學等高校為配合計算機輔助翻譯教學的需要建立了“機器輔助翻譯(cat)實驗室”。“計算機輔助翻譯實驗室”建設勢必成為學校實驗室整體建設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利用計算機輔助翻譯實驗室所進行的翻譯實踐成果的基礎上,可以展開諸多延伸應用。以下就此予以論述。
2.計算機輔助翻譯實驗室的延伸應用
設置計算機輔助翻譯實驗室,不僅能夠從總體上改進和拓寬傳統的翻譯教學途徑,而且其延伸應用也非常廣泛。其延伸應用如圖1所示。
如圖1所示,在計算機輔助翻譯系統的基礎上,以建立“教學研究平臺”、“翻譯服務平臺”、“教學實踐平臺”、“技術培訓平臺”為目標,可以在翻譯語料庫的建立、如何服務于同聲傳譯及翻譯教學實踐、如何服務于音像資料庫等方面展開廣泛的延伸實踐與應用。
(1)教學研究平臺。在以上敘述中,利用計算機輔助翻譯實驗室所進行的活動應該以計算機翻譯實踐為中心。可以預見通過計算機輔助翻譯實驗室進行的計算機翻譯實踐應該是以各類文獻、資料的翻譯為重點。通過所進行計算機輔助翻譯實踐,一方面要提高掌握和利用好計算機輔助翻譯技術的水平,另一方面在進行計算機輔助翻譯的同時,要將其同翻譯、對譯語料庫的建立掛鉤。這樣就達到了一舉兩得的效果。
通過基于計算機輔助翻譯實驗室建立的翻譯語料庫,在教學上不僅能夠普及和培養學生的計算機輔助翻譯基礎知識與技能,還能在翻譯教學中得以應用,在改進翻譯教學手段與形式、增加翻譯教學內容、改善翻譯教學質量上將發揮重要作用;在科研方面,翻譯或對譯語料庫將成為重要的參考源。例如,北京日本學研究中心所開發的“中日對譯語料庫”自問世以來,在中日互譯對比研究中發揮了不可低估的推動作用。可以預見,在領域和范圍更廣的基于計算機輔助翻譯而建立的多語種翻譯語料庫的協助下,中外文對照研究將得到很大促進。這樣,通過計算機輔助翻譯實踐完全可以形成一個服務于教學與科研的平臺。
(2)教學實驗平臺。圖1中所示,可以將計算機輔助翻譯實踐應用于翻譯或者同聲傳譯教學實踐中。通過計算機輔助翻譯所翻譯的資料可以作為翻譯或同聲傳譯課堂教學的資料使用。比如可以將翻譯時事新聞資料形成長效機制,為翻譯和同聲傳譯教學實踐提供新鮮材料,也可為出版實踐性、時效性強的翻譯或口譯教材奠定基礎。同時,也可以將部分翻譯和同聲傳譯教學任務放到計算機輔助翻譯實驗室來進行,充分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鼓勵他們建立不同專業領域、不同層次的語料庫。這樣,在不斷積累與改進的基礎上,將形成多領域、多層次的翻譯語料庫。
(3)翻譯服務平臺。如前所述,翻譯語料庫可以應用到教學研究平臺,翻譯與同傳實踐可以應用到教學實驗平臺。那么,除此之外,通過利用計算機輔助翻譯實驗室,還可以建立學校分專業分語種語料庫和語匯統一數據庫,為學校的教學、科研文獻和論文翻譯提供服務平臺環境,提高學校各學科學術論文外文翻譯水平、各學科外文文獻利用水平,促進學校對外學術交流和學科研究中對外文文獻利用,使其成為面向學校教師和學生應用的語言翻譯服務平臺。
(4)技術培訓平臺。在教學實驗平臺中,就利用計算機輔助翻譯實踐進行翻譯和同傳教學實踐進行了論述。在進行這些翻譯實踐中,應該對計算機輔助翻譯實驗室的翻譯技巧與知識不斷進行總結改進。掌握運用計算機輔助翻譯知識的專業翻譯人才也會應運而生。而先期培養的人才對今后的計算機輔助翻譯人才的培養又能起到推動作用。最終,實驗室將為從事外語和翻譯教學方面工作的人員提供計算機輔助翻譯技術的培訓。
除了計算機輔助翻譯技術培訓外,還可以充分利用計算機輔助翻譯實踐,將其應用于音像資料庫建立中。比如在組建配音團隊的建設中,計算機輔助翻譯可以在字幕資料的翻譯中得以應用。這將大大提高音像資料庫的發展效率。
三、結束語
在現今的外語教學中,翻譯教學舉足輕重。而作為翻譯教學的一環,計算機輔助翻譯雖然方興未艾,卻在高校的翻譯教學與研究中越發彰顯出蓬勃的發展潛力,也愈發受到重視。目前普遍的計算機輔助翻譯研究更多的是注重對基于計算機輔助翻譯軟件的翻譯機能或者翻譯效果,再或者計算機輔助翻譯與人工翻譯的比較研究。而對于基于計算機輔助翻譯技術的應用范圍及應用前瞻研究并不多見。
篇6
教育部師范教育司2011年工作要點
2011年全國小學生英語競賽(NECPS)報名工作在全國展開
桂詩春教授訪談錄(二)
多媒體外語課堂教學預設外信息丟失芻議
語言的形式與理據:語法化研究與外語教學
教師態度、性別差異及外語焦慮與中學生英語學習
農村初中生英語詞匯學習觀念與策略調查分析
淺析少數民族地區小學生英語學習中的母語遷移
我國高中英語教材中的文化選擇與配置——以NSEFC為例
在英語語法教學中利用語言材料,體現語境功能——以“if的虛擬條件句”講授為例
淺談初中英語語音教學
結合英語形成性評價促進學生英語語言知識學習
高中英語名篇名著課外閱讀的重要性及教學策略
“預測策略”在高中英語聽力教學中的訓練研究
初、高中英語教學銜接的問題與對策
高中英語教師個性化教學的調查與分析
高中學生英語學習策略現狀調查與研究
中學英語教師素質構成與發展研究
全國優秀外語實驗學校風采一瞥——煙臺一中
在科研誠信與學風建設座談會上的講話
李寶忱老師訪談錄
2010年全國中考英語改革及復習教學研討會暨第三屆全國中考英語總復習教學優秀課例展評會在桂林順利召開
灌輸式教學及其批判
講授法的合理與合法
美國NCATE外語候選教師專業標準及其對我國的啟示
論欠發達地區小學英語教師行動研究的可行性
中國中小學外語教育均衡發展的政策問題與對策
外語教育采用融合學習之商榷(一)
Testingspeaking:narrowviewsandwidehorizons
淺談語音意識訓練與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論學情分析在英語教學中的重要作用和策略
走出初中英語語法教學的誤區
高三書面表達審題訓練應遵循能力發展規律
英語教學當中提問策略的介評與例析
2010年全國中考英語改革及復習教學研討會掠影
教育部關于當前加強中小學管理規范辦學行為的指導意見
黃志紅老師訪談錄
中小學優秀外語教師出國留學獎學金項目第二十二批出國教師將赴英留學
第三屆全國小學英語教師教學基本功大賽暨教學觀摩研討會在沈陽順利召開
全國中小學優秀外語教師出國留學教師獎學金項目2009年度全國統一選拔考試順利結束
2009年全國中學生英語夏令營暨2008年全國中學生英語能力競賽總決賽將在呼和浩特舉行
終身學習視閾下的高中英語聽力教學
《碩果》——中心研究員優秀論文征集、評選
走近教育學與課程理論的西方ELT(上):反思與探索——20世紀60—70年代相關發展尋繹
論外語思維與外語學習過程中的思維
對當前中學英語公開課的分析與點評
TranslationandEnglishintwentieth-centuryChina
對當前小學英語課堂教學問題的幾點思考
新教材使用中的語法教學初探——高中新教材英語語法“五步”培訓策略實驗研究
提高中學英語課堂教學活動效率的策略
第十屆全國小學英語課堂教學觀摩暨學習策略研討會將在南昌召開
試論新課程實施中英語互動課堂教學
關于西部地區中學英語教師培訓的思考和建議
全國中小學英語學習成績測試(NEAT)2009年春季測試一級試題
第七屆全國外語實驗學校校長論壇暨全國外語實驗學校年會將在新疆召開
中小學優秀外語教師出國留學獎學金項目2009年度全國統一選拔考試順得進行
聚焦中小學英語教學·之一(回顧與述評)30年:中小學英語課程演繹“和平革命”——英語課程從曲折走向有序
篇7
【關鍵詞】跨文化教育;外語教學;大學英語
一、跨文化教育的產生
隨著全球化的快速發展,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更加緊密,經濟全球化與文化多元化已成為這個時代的主題。英語作為國際通用語言,是極其重要的媒介體。自中國于2001年加入WTO,中國經濟進一步融入全球經濟一體化中,跨國公司的迅速壯大以及國際交流活動的廣泛開展,意味著跨文化交流不斷深入。然而,文化間的差異往往導致跨文化交際沖突,跨文化教育由此產生,成為教育界努力倡導的新方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于1992年正式提出跨文化教育這一理念,2006年對跨文化教育的目的、原則和標準進行了詳細闡述,并從教學實踐的角度給出了建議。高等學校作為跨文化教育的重要實施者,更要把該理念貫穿于教育體制和各門課程的教學中,尤其是大學英語教學有望成為跨文化教育最重要的陣地之一。當前我國大學英語教學實踐是一個長期的以語言知識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文化教學相對于語言技能教學還處于從屬地位,其內容多以目的語文化為主。此外,文化知識的教學主要集中在表層文化,如文學作品、風俗習慣、歷史等,較少涉獵交際原則、思維模式和價值理念等深層文化,實際上這不是真正意義的跨文化教育,阻礙了對學生真正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
二、歐、美跨文化外語教學研究現狀
1988年,歐盟出版了兩本關于文化教學的論文集,其中對文化教學的模式以及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等做出了介紹。1989年至1996年,歐洲公民的語言學習計劃通過對如何提高學習者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研究,將各種語言文化教學方法進行了實踐,從而取得了豐碩的學術成果。英國的Byram和法國的Zarate關于文化教學的經典著作確立了他們在外語教學界的學術地位。在歐盟跨文化研究的帶領下,歐洲各國開始主辦關于文化教學的研討會、講習班和實驗課等,促進了文化教學思想理論的推廣和應用,各類跨文化教育實踐表明多元語言教育在歐洲成效顯著。美國語言教學研究機構CARLA分別在1994年1996年召開了兩次關于文化語言課程改革的研討會,同時承擔了跨文化教育的多項研究項目,CARLA的研究成果推動了美國的外語教學改革。1996年《面向21世紀的外語學習全國標準》(ACTFL),重新制定了外語教學目標,可概括為5個C,語言、文化、聯系、比較、群體。其中,比較和群體是基于21世紀時代特征而提出的新目標。通過比較目的語文化和本土文化,了解文化差異,以融入國內外多元文化群體為目標,體現跨文化外語教學的重要作用。美國新外語教學大綱作為國家文件認可和鞏固了文化教學的作用和地位,使文化教學得以普及和深化。
三、我國跨文化外語教學現狀及問題
相對于美國和歐洲等發達國家而言,中國的文化教學研究和實踐相對落后。20世紀80年代,許國璋(1982)、胡文仲(1982)、何自然(1988)等第一批學者引進推廣文化教學,但由于當時中國保守、封閉的環境以及過分謹慎的態度使得文化教學的狀況不盡如人意。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以來,中國外語教學界引進了國外跨文化交際學說并嘗試了各種新的外語教學法理論。有關外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和跨文化教育的研究逐漸增加,魯子問2002、王鑒2017年第18期2003,2004、曾煜2005等闡述了在中國開展跨文化教育的意義。胡文仲、高一虹(1997)、陳申(1999)從語言教學角度出發談文化教學。魯子問(2005)、張紅玲(2007)從文化的視角,闡述外語教學中跨文化教育功能,這些成果拓展了外語教學研究途徑,提高了人們對于跨文化教育的認識。盡管如此,中國基于跨文化教育的外語教學才剛剛起步,在廣度和深度上各有不足。2007年我國教育部頒發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在教學性質和目標部分強調了文化素養的重要性,在傳授語言知識的同時培養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但是這份大綱只是圍繞語言教學制定的,并沒有針對跨文化教育提出具體的建議和要求,中國外語教學中的跨文化教育并未真正實踐于教學。
四、結語
綜上所述,歐美的研究成果與其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息息相關,具有很強的實踐意義,為教育政策的制定提供有力數據支撐,這啟示我們要進行跨文化教育的本土化研究。然而中國的跨文化教育研究面臨三個問題:(1)外語教學政策未給予足夠重視,沒有綱領性文件指導,教學目標和內容不夠完整.(2)學術研究方面概念、構想居多,缺乏理論性,沒有詳細的可行性計劃.(3)最后有數據支撐的實證性研究罕見,缺乏實踐驗證。因此,筆者認為,國內的跨文化教育在借鑒國外先進理念的基礎上,進行“中國化”研究,制定符合我過國情的教學大綱,豐富教材,完善學生教學內容,積極探討外語教學方法,對大學外語教師進行跨文化培訓,促進我國跨文化教學在高等教育中順利展開。
作者:王詩宇 單位:吉林師范大學
參考文獻
[1]魯子問.試論跨文化教育的實踐思路[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2(4):2-8.
[2]王鑒.多元文化教育:西方民族教育的實踐及其啟示[J].民族教育研究,2003(6):5-12.
篇8
【關鍵詞】教育生態;教育思想;教學設計;外語教學
一、教育生態理論的內涵
生態學理論最早提出于1866年,是德國生物學家Haeckel•Ernst提出,初期主要應用于自然科學研究領域[1]。二十世紀應用到社會科學領域,衍生出教育生態學、生態哲學、生態文學,并引起教育界廣泛關注,為教育理論改革創新注入了新鮮活力。教育生態理論研究的是教育宏觀層面與微觀層面,關注的是教育環境的塑造與構建,通過教育生態學原理和方法進行教學設計,使課堂能處于一種良性狀態。在這種教育理念下,把課堂環境看做一種特殊的生態,構建課堂生態的主體是學生和教師,課堂是生態主體活動的特定場所。教育生態理論下,通過調節課堂生態主體與課堂生態系統的關系,根據教育規律,解釋教育現象,為學生塑造學習環境和課堂氛圍,是一種基于學生視角的教學理論,關注教育效益和學生個體,研究教育生態要素間的作用關系和機理,為教學設計提供了導向。
二、當前我國外語教學生態失衡現狀
只有保持教學生態的平衡,才能獲得預期教學效果,為學生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氣氛。但由于受到傳統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當前很多教師缺乏教育生態平衡意識,教學過程中忽視學生學習效益,沿襲以往的灌輸式教學模式,強調考試成績的重要性,以“教”為中心,師生間缺乏互動[2]。教師講考點,而學生則很少提出自己的疑問,主要依靠教師的理論講解,對知識理解不透徹,缺乏學習信心,缺少學習動力,課堂上沒有塑造起良好教學生態,完全是一種僵化的范式化教學,教學生態失衡非常普遍,很多時候難以獲得預期教學效益。導致一部分學生缺乏英語語言實踐能力,雖在考試中能考得高分數,卻無法建立流暢英語會話,這已偏離素質教育初衷。為轉變當前我國外語教育局面,應積極融入新的教育理念,改革創新教學方式方法,構建新型外語教學課堂,以促進教學生態的平衡。
三、教育生態視域下的外語教學設計
從前文分析中可知道,當前外語教學現狀并不理想,教學有效性并不高。而教育生態理論則為外語教學改革創新提供了導向,教師應在教學設計中滲透教育生態學理論,基于教育生態適于進行外語教學設計[3]。下面通過幾點來分析教育生態視域下的外語教學設計:
(一)以“學”為中心
教育生態系統中,毫無疑問學生是主體,所以外語教學設計應突出學生主體性,以學生視角出發來進行教學設計,樹立以“學”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基于學生認知條件和心理特征構建課堂,關注學生學習效益,而不是只關注考試成績。教師的職責是引導學生學習,幫助學生掌握學習方法,而不是將知識灌輸給學生。因此,教學設計中教師應通過科學的方式方法,削弱外語知識抽象性,使學生適應外語學習要求,適應跨文化語言學習,感受到語言學習魅力,在學習中產生興趣、體驗快樂,而不是抱怨外語難學。
(二)構建平衡課堂生態
語言具有工具性,是一種交際工具,想要使學生掌握語言交際能力,具備語言意識,必須構建良好語言環境,建設一個平衡的課堂生態。教學設計中不能僅側重理論教學,更進一步加強語言實踐教學,如:口語教學、寫作教學、詞匯教學等等,從而轉變教學現狀。傳統教學模式下學生不論口頭表達方面,還是書面表達方面都存在諸多錯誤,混用、錯用現象非常嚴重,英語實踐能力差,無法正確表意。因此,教學設計應多設計一些語言實踐活動,例如:英語辯論、英語情景對話、英語朗讀等。通過豐富的實踐活動營造良好的英語學習氛圍,加深學生對知識的印象,鍛煉學生語言實踐能力。而且豐富的課堂內容,對于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有很大幫助,能有效彌補傳統教學模式存在的不足。
(三)知識的內化
想要學會英語,掌握英語語言知識,建立流暢英語會話,依靠死記硬背是遠遠不夠的,并不能取得理想學習效果的,而是要真正學會理解知識,掌握學習方法。因此,為使學生透徹的理解知識、掌握知識、運用知識,教學設計必須對學生知識內化進行考慮,主動引導學生學會知識內化。教師可通過布置作業和課堂提問的方式,使學生課前課后知識得到更好銜接。課堂提問是教師引導學生思維的有效手段,且能使學生注意力更加集中。課后作業則能強化學生所學的知識,使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更牢固。但作業布置不應局限于傳統筆頭作業,應布置靈活的生活化作業。筆頭作業一些時候不僅無法發揮教育效能,反而會增加學生學習負擔。生活化作業則能調動學生積極性,使學生更愿意積極主動完成。結束語外語教育是當前各階段教育的重點,但一直以來教學質量都并不是很理想,教學改革創新勢在必行。基于教育生態視域下的教學設計,課堂靈活性更強,突出了學生主體性,能引導學生掌握正確學習方法,提高教學效率。因此,外語教學設計中應積極融入教育生態學理論,構建一種課堂生態平衡的外語課堂形式,彌補傳統教學模式的不足和缺陷。
參考文獻:
[1]王林海,張晴,馬蘭.教育生態學視域下的現代信息技術與大學英語課程整合狀況分析[J].外語電化教學,2014,06:46-51.
[2]劉芹.教育生態環境下分層次遞進式大學英語教學模式探索——以上海理工大學為例[J].外語界,2014,05:51-58.
篇9
關鍵詞 語用教學 明示教學 隱含教學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識碼:A
0 引言
語用學與語言習得相關聯的研究課題比較多,回顧發現,就理論背景而言,運用的理論框架主要為認知理論,強調“注意假設”的驗證;就教學目的而言,研究得最多的是言語行為,話語策略和語用理解,教學方法上強調的是明示和隱含教學法;研究設計主要是定量研究,定性研究較少,定量和定性的綜合研究更少。對英漢學習中的語用遷移、語用-語言能力和社交-語用能力對比,專家學者也很少關注。
目前大多數獨立學院的大學英語教師課堂教授的知識主要是語言知識, 在講解語言成分時極少涉及相關的語用信息和文化知識的講解,而相關的練習就更少了。House(1996)認為,這不利于學生語言輸出的發展。Mclaughlin(1990)指出高質量的口語練習,不僅可以增進交流,促進語用的和諧性,而且有利于第二語言表達的準確性和語用的流利性。但目前的獨立學院的大學英語教學和測試極少涉及學生的語言文化及語用能力,這些因素都影響學生在日常表達中語用功能的實現。
早在二十世紀四十和五十年代,美國的語言教學專家就主張在外語教學中對文化予以足夠的重視,要注意文化差異, 進行文化對比。隨著社會語言學和教學法研究的蓬勃發展,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之間的關系都越來越受到重視。研究表明外語學習者易于將本族文化的習慣遷移到外語交際中去,影響語用功能的實現。例如本研究中的一道語用測試題 You are writing your graduate thesis(畢業論文)and need to interview the president(校長)of your university. The president was once your teacher. You know the president is very busy and has a tight schedule(日程很滿). You still want to ask the president to spare(擠出)one or two hours for your interview.
You say to the president: “_____________________”
很多學生收到中國“請”字文化的影響,在答案中使用了含有“please”的祈使句,但是英文中對地位高者提出較麻煩的請求,應該用正式用語和帶語氣緩沖的詞,如if it’s possible, possibly, Could you…。這就使得語用功能沒有實現,出現了語用的負遷移。
1 研究方法
1.1 受試
本測試的受試者是華中科技大學武昌分校大一非英語專業學生,發出試卷78份,其中有效試卷為72份。這些學生分別來自國際貿易、新聞、金融、漢語言、市場營銷、環境等十個專業。
1.2 調查方法
本研究采用了“語篇補全測試”問卷法與客觀題相結合的測試卷來測試學生的語用能力。本教學實驗歷時28周,每周一次分別在實驗組進行明示教學和對照組進行隱含教學,在明示教學中,我們會給學生提供在社交語用條件下運用常規語用功能的相關資料,也會提供學生大量練習的機會,例如角色扮演,分組對話,練習后的討論等等。在對照組,教師只是提供正確的答案, 但不進行語用信息的明示教學。本研究對兩組學生的語用能力對比分析,討論在提高學習者語用意識,提供語用信息和交際練習的明示教學中,學生的語用能力是不是得到更好的發展。
1.3 數據收集
為了保證此次測試的信度與效度,我們首先在本校的30名學生中進行了預測,根據預測的結果和之后對學生、閱卷教師的訪談,我們對某些測試題目進行了修改。然后將試卷發給大一學生進行了測試。同時,我們也邀請了一些外教以及美國來我校的交換生為我們完成了該試卷,作為參考答案。試卷評閱過程中,學生的語法錯誤并不計入其中。
1.4 調查結果
由統計結果以及分析學生提供的答案我們可以看到以下幾個方面的特征:
第一,兩組受試者得益于教學和練習,成績有了明顯的提升,其中明示組更擅長利用多種交際策略來實施其言語行為,如啟動話題、減少或避免威脅面子等。第二,在對照組中語用負遷移的現象更為普遍,很可能是沒有進行明示的語用信息教學所致。第三,在對實驗組的學生訪談中,我們了解到在經過明示的語用信息教學和大量的練習后,學生的語用負遷移明顯減少,學生的語用意識明顯提高,學生努力使用合乎二語標準的表達方式來避免母語的影響。這結論與Kasper(1993)與Schmidt(1992)的研究一致,證實提高二語習得者的語用意識和提供交際性練習對學習者的語用能力有促進作用。第四,課余學習外語時間長的學生,接觸真實語境更多的學生在表達方面更為得體、連貫,獲得更好的語用流利性。第五,根據對授課教師的訪談,當真實語境的語料輸入增加,練習量加大,學生的語用功能實現的情況越好。當學生的語用意識提高時,學生會運用更多的語用策略,減少文化的負遷移。
2 教學啟示
根據對此次前測后測的結果分析,筆者認為獨立學院非英語專業學生語用能力需要專門培養,即教學應該以明示教學為主,讓學習者明確了解中西文化的差異,提高學習者社交文化意識,避免語用負遷移。具體教學中要做好以下幾點:
(1)制定好教學計劃,選擇得當的教材進行教學,老師也要注意吸收語用方面的研究成果,將其編入自己的教學安排中,使學生能夠學以致用,同時教學中有必要對語用知識適時地進行階段性小結,或以專門的語用知識講解形式呈現,便于學生系統復習,也便于老師的后續教學。(2)教學中要培養學習者的語用理論,和目的語的思維,使學習者意識到文化和語用知識在交際中的重要性。(3)多給學生創造真實語境,多進行真實語料的輸入,并給學生提供更多的練習機會,這樣學生才能真正學以致用。
參考文獻
[1] House,J.Developing pragmatic fluency in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ons,1996(18).
[2] Mclaughlin, B. Restructuring. Applied linguistics, 1990.11(2)
[3] Kasper, G. & Blum-Kulka, S. Interlanguage Pragmatics. Oxford: OUP,1993.
[4] Schmidt, R. Psychological mechanisms underlying second language fluency. 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1992(3).
篇10
關鍵詞: 糾錯理論 外語教學 國內教學實情
1.引言
在語言教學中,不可避免會涉及錯誤及錯誤糾正,相關理論研究始于二十世紀四五十年代。國內外關于錯誤的定義、分類、對待錯誤的態度,以及糾錯時間、方式及主體等問題的研究很多,促進了該理論的不斷完善與發展,但在一些問題上,其研究還未達到共識,未能給教學實踐提供很好的理論支持。
在外語教學史中有許多關于糾錯理論的研究,其中包括關于錯誤類型的劃定,教師對待錯誤的態度問題,糾錯的時間問題,糾錯的主體問題,以及什么樣的錯誤該糾正,并且如何糾正,等等。而這些研究對于中國的外語教學來說,有著尤為重要的作用,因此許多中國學者針對國內教學實情,進行了一系列相關研究。下文將就這些問題進行述評。
2.糾錯理論研究
2.1錯誤及糾錯的定義
我們首先要明確一個最基本的概念:錯誤。盡管mistake和error這兩個詞都可以翻譯成錯誤,但其內涵卻相差甚遠。
傳統語言學家把語言錯誤大體劃分為兩類,即:差錯(mistake)和語誤(error),認為差錯是指學習者已經掌握了該語言知識點,由于種種原因并未能正確表達出來,但是該學習者完全有能力改正話語中的不完善或失誤之處;而語誤是指說話人由于缺乏相關知識點或不了解相關的標準表達方式而產生不恰當的言語形式。
學習者在說話過程中所產生的“不恰當,不可理解不可接受或不像母語”的語言形式到底是屬于差錯還是語誤,這一點很難明確區分。我認為該術語的定義及區分本身就存在著一定程度的模糊性。
此外,還有一種分類是基于行為主義與認知主義發展而來的。根據行為主義的觀點,錯誤是刺激反應中的一種偏差,應通過新刺激來對正確形式加以強化;另一種是認知主義的觀點:學習者的錯誤恰恰證明了其是一個靈活、有分辨和判斷力的決策者,在學習和交際過程中善于不斷調整其目標和達到目標的手段。根據這一觀點,出現錯誤沒有關系,不必特別加以糾正,因為待學習者語言知識達到一定程度時錯誤就會自動消失。(蘇定芳,莊智象,1996:61)
其次,我們要明確什么是糾錯。糾錯顧名思義是對錯誤的糾正。但是我認為這一概念是不精確的,第一對錯誤的界定尚不明確,第二糾正什么類型的錯誤也不明確。語言學家根據不同的研究方向和目的對糾錯采用不同的術語,如:否定反饋;糾正反饋;注重語形等。
2.2錯誤的分類
關于錯誤分類,最著名的應該是Corder和Richards兩位學者提出的分類方法。其中,Corder將語言錯誤分為三類:“前系統錯誤,即學習者在努力掌握新要點時出現的錯誤;系統錯誤,即學習者在形成有關目標語的不準確的假設時出現的錯誤;后系統錯誤,即要點雖先前曾被理解,但由于暫時遺忘而出現的錯誤。”(Lott,D.1983:256-261)另一學者Richards將語言錯誤分為四類:“過度概括;規則約束的忽視;規則的不完善運用;錯誤觀念假設。”(Richards,J.C.1971:204-219)
當然提出錯誤分類的遠不止這兩位學者,Dulay,Burt和Krashen從評價的角度,根據錯誤對交際產生的影響把錯誤劃分為全局性錯誤(影響整個句子結構,影響交際)和局部性錯誤(影響句子中單個成分,基本不影響交際);按照錯誤的語言范疇分類,把學習者的語言錯誤劃分為語音錯誤、詞匯錯誤、語法形態錯誤和句子或語篇結構錯誤。高遠從語言錯誤產生的語言學因素角度提出了語際錯誤和語內錯誤的分類方法。語際錯誤是指學生的母語及文化習俗對正在進行的英語學習干擾,而導致在語音、詞匯、語法和交際等方面因借助于母語而出現的錯誤。語內錯誤是指學生根據已獲得的、有限的、不完整的知識和經驗,類推出偏離規則的、不正確的語言形式和交際形式。
2.3對待錯誤的態度
關于教師在課堂上應如何對待學生錯誤這個問題,不同語言流派給出了不同觀點。其中最著名的莫屬行為主義理論學派和自然主義理論學派。
行為主義極力贊成糾錯。他們認為語言就是一系列的行為習慣,學習就是一個養成習慣的過程。為了培養正確的語言應用習慣,教師應阻止學生在使用語言過程中自己建立語言,一旦錯誤形成,就必須不遺余力地全部加以改正,這樣學生的錯誤習慣就不會得到強化。(沈文,2005:90)甚至有一些行為主義者把錯誤看作是一種罪過,認為是可以避免的,其影響是可以克服的,而其出現也是可以預測的……克服錯誤最有效的途徑就是縮短錯誤反應與再一次展示正確形式之間的時間。(Brooks,1960:58)
自然主義理論家則極力反對這一觀點。他們認為錯誤的產生是學習過程的一個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犯錯是正常的、不可避免的,因此教師不必糾正學生的錯誤,讓學生隨著學習的深入自我糾正,以達到學習的真正目的。Hammond(1988)指出:“改錯對于加快二語習得的進程一點作用也沒用。”這種觀點的基礎是Chomsky提出的普遍語法。它認為學生所犯的錯誤是學習過程的依據,通過對目標語進行假設,形成一種特殊的中介語,然后再不斷地調整自己的假設,最終掌握目標語。因此,這樣的錯誤不過是學生的錯誤假設,無須糾正,學生通過各種思維活動,并在以后的學習中不斷接觸正確的語言,最終掌握正確的語言,錯誤會自行消失。自然主義強調的是語言的流利程度,主張教師努力使學生運用目標語來進行交際,而不再堅持不出錯誤。(文格,2007:84)正如Chastain所說:“創造一種學生想講話的氣氛,比要求說話不出錯誤更為重要。”(Chastain K.,1971:249)
2.4何時糾錯
這一問題有兩種對策,一是犯錯的時候及時糾正,另一種是在犯錯后延遲糾錯。這兩種對策各有優劣。首先談談及時糾錯,如果老師及時糾正學生的錯誤,學生就會對這一知識點留下很深印象,在今后的學習中加以注意;但如果老師每次都及時糾錯,就會打亂學生思維,讓學生無法完整表達自己的觀點;此外,頻頻糾錯也會嚴重打擊學生的學習熱情與信心,不利于其進步,尤其是心理承受能力弱、性格內向的學生,這種消極影響會更加明顯。而延遲糾錯會在很大程度上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但學生對于此知識點的記憶不如及時糾錯深刻,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學生在今后的學習中避免同樣類型錯誤的出現。綜上所述,兩種糾錯時間策略各有所長,不能一概而言孰好孰壞,應根據錯誤類型、學生性格、教學環境等因素,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2.5誰去糾錯
糾錯的主體可大體分為三種,即老師、學生及同伴。Michael Lewis和Jimmie Hill在其所著的《Practical Techniques For Language Teaching》中提出,教師在教學中首先應該給學生自我糾正的機會,不管產生錯誤語句的原因是什么,如果老師一碰到錯誤就立即糾正,那么學生正確理解該知識點的機會就喪失了……在所有的糾錯策略中,學生的自我糾錯是最佳途徑。當學生不能單獨完成自我糾錯時,教師應該在給出正確答案之前采取同伴糾錯的方式。這樣做的好處有很多:一位學生回答問題時,全班同學都參與進來;全班同學一起參與糾錯,會讓學生覺得:語言學習是需要互相合作的任務;雖然考試制度競爭激烈,但是語言學習本身沒有必要具有競爭性。最重要的是:這樣可以改善教師在課堂上“一統天下”的狀況。(2009:85)
但是,我在與英語學習者交談中發現,并不是多數學生都喜歡同伴糾錯的方式。他們認為,盡管這樣的方式會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但也會帶來壓力,容易讓錯誤主體覺得自己不如同伴,從而極大影響錯誤主體二語習得的進度。
2.6如何糾錯
如何糾錯的問題與上面提到的諸多問題是緊密聯系的。對待錯誤的態度直接決定教師糾正錯誤的方式;不同類型的錯誤也決定了糾錯方式的選擇;另外,糾錯時間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教師糾錯方式的選擇。
對于糾錯方式的選擇,大體可分為兩類:直接糾錯和間接糾錯。直接糾錯顧名思義就是直接指出學生交流中出現的錯誤,并給其正確形式。這樣做的好處在于加深學生的印象,降低再次犯同樣錯誤的幾率,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初學者的語言習得。間接糾錯,即用間接方式糾錯。這里提到的間接方式是多種多樣的:眼神提示,手勢語,用疑問句或含有不確定語氣的話語,如“Really?”“That doubts maybe.”等。這樣做的目的無非是不打擊學生的信心,不打斷學生的思路,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在交際教學法盛行的時代,教育家更多推崇的是間接糾錯法,如果錯誤不影響交際的話,就可適當忽略。在口語教學中,教師采用較多的策略有:澄清法、投射法、重復法、確認法、副語言糾錯法、否定法、分解法、提示法、忽略法及補充法等。其中投射法是教師直接說出正確表達方式,不明示學生的錯誤,從而充分注意到學生的情感因素。這一方法也被廣大中國教師所采用。副語言糾錯法是用眼神、身勢語等方式來糾錯,這既可保護學生面子,又可給學生自我糾正的機會,因此我認為這一方式應得到進一步的提倡與發展。
3.國內學者關于糾錯理論研究的評論
束定芳、莊智象在《現代外語教學-理論、實踐與方法》(1996:61)中這樣評論:“行為主義理論對待錯誤的觀點固然過于機械,認知主義對待錯誤的態度過于寬容。我們首先應該區分兩種不同錯誤,一是理解錯誤,二是表達錯誤。理解上的錯誤往往說明學習者對某一語言規則的無知,這就需要糾正。教師應該告知某正確用法,使其成為學習者新的語言知識。表達上的錯誤也許由于兩種知識系統和能力的差距所致。學習者不一定對某一規則無知,而很可能是因為這一知識本身對表達一個監控的作用,或因為過分利用了其學習策略,因而出現錯誤。這種錯誤往往過一段時間會自然消失。對學生錯誤教師應提供兩種反饋,一是讓學習者接觸正確說法,使其自覺改正自己錯誤;二是直接指出其錯誤,加以改正,這有助于培養學習者的‘語法意識’。”
文格在《EFL教學中的糾錯問題-理論、研究現狀與發展》(2007:87)中總結了當前糾錯問題研究方面的不足之處:理論的不完善性;糾錯效果與糾錯策略之間的關系問題還有待加強;缺乏系統全面及規范的資料整理工作。
4.結語
現代糾錯理論早在二十世紀四五十年代就開始發展,經國內外學者的共同努力,取得了很大發展,很好地指導了教學實踐,但在許多問題上仍沒有給出明確答案,所以該問題值得進一步的研究與發展。
我發現國內糾錯理論的研究大多集中于課堂口語方面,寫作中的糾錯研究相對貧乏。建議今后,學者可以適當地把書面糾錯方面研究結果應用于口語中,但要充分注意這兩者的差異點。在口語糾錯中,教師要最大限度地維護學生的“面子”;對不影響交際的錯誤可采取忽略態度;可以采用直接、間接相結合的策略來糾錯,采用停頓、副語言、眼神等手段可同樣達到糾錯效果等。而在寫作糾錯中,有很多方面與口語糾錯相差甚遠。教師只能采取采取書面的形式糾錯,或直接改正,或指出錯誤之處,或給出修改提示;寫作是講求精確性的工作,所以在多數情況下要求指出錯誤,很少采取忽略的態度;并且教師可以指出學生的錯誤,不必擔心打斷學生的思路等。當然這兩者之間也有很多共同點:無論是書面交流還是口頭交流中,不是所有錯誤都需要糾正,都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面子”問題;兩種糾錯都可采取直接與間接相結合的策略;糾錯的主體都可多樣化等。
參考文獻:
[1]Brook.N..Language and Language Learning[M].(2nd Ed.).New York:Harcourt,Brace&Wor Inc,1960:58.
[2]Chastain.K..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Language Skills:Theory toPractice[M].Philadelphia:Center for Curriculum Development,Inc,1971:249.
[3]Earl W.Stevick.Working with Teaching Methods:What’s at Stake?[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4]Michael Lewis,Jimmie Hill.Practical Tchniques for Language Teaching[M].北京:外語教學研究出版社,2009.
[5]Lott,D.Analysis and Counteracting Interference Errors[J].ELT Journal 37/3,1983:256-261.
[6]Richards,J.C.A Non-contrastive Approach to Error Analysis[J]. ELT Journal 25/3,1971:204-219.
[7]武曉燕.A New Concept of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ology[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
[8]沈文.對學生外語課堂交際糾錯態度的調查研究[J].安徽工業大學學報,2005,(11):90-91.
[9]施光,劉學惠.EFL教學中的糾錯――教師與學生的看法與糾錯效果的關系[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08(2):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