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范文

時間:2023-03-26 12:09:1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

篇1

一、由于剛接觸這門學科

對于這門學科的教學方法還不是很熟悉,所以我上課講的太多,學生說的少,容易上成說教課,導致課堂氣氛不夠活躍,學生思維受限,表達能力得不到提高。教師應該在這里只起到提問,引導的作用,讓學生明理,然后導行,更多的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提高學生的興趣。

二、本課中我用到了圖片

還有視頻進行引導,來讓學生去發現,分辨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一堂課上下來,感到圖片與視頻的內容有些重復,可以選取其中的一部分作為引導,或者由視頻直接導入即可??梢园迅嘁恍┑臅r間放在拓展維護國家名譽這部分,用故事,兒歌等加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維護國家名譽。

三、要與學生的生活緊密聯系。

篇2

新課程實施多年,新的教育教學理念已全面融入校園,使得我們的教學方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新課程背景下,品德教育過程是組織學生在認識、情感和意志的綜合活動中學習,努力使學生在親身經歷的活動情境中得到愉快的情感體驗,完成對學生的品德教育的過程。文明健康的情境不但可以給學生帶來愉快的情感體驗,還可以激發學生奮發向上的意志品質的形成。而在現實品德教育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卻對新課程理念出現了理解上的偏差,在課堂中過分重視情境的作用,拿情境濫用。

【現象】

一、情境一味追求趣味性

在實際教學中,有很多教師錯誤地認為,只要在課堂上創設了有趣的情境,課堂就會“活”起來。如在一節品德教學公開課上,執教教師是這樣設計教學的:

教師:“你們知道你的同桌叫什么名字嗎?請你們仔細觀察你的同桌,看他有什么最突出的特征?”學生們踴躍回答,課堂氣氛非?;钴S,教師表揚了積極回答問題的學生。

教師:“現在大家一起來做個游戲,老師說一個詞,大家做一個相反的動作,看誰做得又快又好?,F在開始――坐下?!睂W生全部起立。

教師:“哭。”學生滿堂大笑。

……

教師創設的這個情境使課堂氣氛非?;钴S,全體學生積極參與。但是我們應該思考,這個活動,對學生的品德教育和行為習慣的養成會產生什么樣的影響?這種流于形式的“活動”安排在這里是不是合理?

二、情境脫離學生生活實際

在我縣多媒體課件制作評比活動中,一位教師制作的“豐富多彩的社區活動”課件,設計了很多活動方案,用多媒體展示了多幅城市社區的活動場景,并組織學生在課堂上模擬這些場景來演示。雖然學生的熱情很高,但是山區的學生對這些社區的場景非常陌生,這些場景并不能讓學生感受到真實的生活,也不能讓學生產生教育來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充滿德育的感受。

三、 情境失去了教學效果

一個教師在“我來做個小導游”的教學中,用課件制作了動漫向學生演示:“笨笨熊”一蹦一跳地向大家介紹家鄉,它用滑稽逗人的動作和可愛迷人的表情講述了神奇美麗的南宮山、景色迷人的千層河、驚險刺激的嵐河漂流……這情境令人神往??墒牵瑢τ谛W低年級的學生,可能更讓他們感興趣的是童話故事和“笨笨熊”的動漫形象。“笨笨熊”能引起學生的興趣,但也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學生對教學內容反而沒有了興趣,這怎么能產生好的教學效果?

【反思】

現在的小學教育活動,普遍重視情境設計,這是一種很好的趨勢,使品德教育改變了過去枯燥、抽象、說教的教育狀況,讓兒童有了更直觀的認知,更貼近兒童的生活實際,這也是新課程改革的要求。但是,在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和品德課教學時,在理解德育與生活的聯系時,出現了過于追求形式,為了情境而情境的現象。這種把形式和內容機械割裂開來的做法,反而浪費了師生的精力,產生了事倍功半的后果。情境的創設,應該是更好地為教學服務,不能把脫離學生現實生活的情境生搬硬套到課堂教學中,而應把學生現實生活中的情境作適當的理性加工,同時還要兼顧學生的年齡特征。因此,情境創設應富有理性,教師在創設情境時,應注意內容與形式的統一。

【策略】

在課堂教學中,根據教學目標要求,應選取合適的情境作為學習內容。教師創設情境時重點要考慮兩個問題。

1.創設恰當的生活情境。 對于低年級學生而言,現實情境應該是發生在他們身邊的、可以直接觸摸到的事物。

(1)選取學生現實的生活情境??梢赃x取學生熟悉的日常生活素材作為課堂情境,也可以將學生親身參與的學習、游戲、體育運動等活動場景進行加工,創設課堂情境,讓學生在自己熟悉的情境中體會德育與生活的聯系,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

如在“豐富多彩的社區活動”教學時,學生對社區不熟悉,我們不妨讓學生講述熟悉的情境,如參加乒乓、籃球、排球、跑步、跳舞等健身活動時的場景,并用多媒體展示這些場景圖片。這樣,從學生身邊的生活情境出發,把對學生的德育教育和品德課教學與生活經驗和生活情感有機結合起來,能夠促進學生對生活的認知和良好品德的形成。

(2)構建開放的生活情境。在課堂教學中,組織活動,展現生活中與教學內容有關的素材,開展集體活動,組織體育競賽,把生活搬進課堂,能夠讓學生在活動中理解生活,掌握知識,培養優秀品質。

如在“生活處處是課堂”的教學中,讓學生展示自己的特長、興趣、愛好,如繪畫、唱歌、跳舞、體育運動、電腦制作等。這樣,學生切實深入生活,在生活中道德、生命得以成長,可以激活學生潛在的道德情感。

2.創設適當的情境呈現方式。在創設教學情境時,既要考慮其形象生動性,還要考慮到小學低年級階段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知水平,盡量選取童話故事、謎語、動漫等學生喜聞樂見的素材創設情境。

如“我來做個小導游”的教學中,可設計如下情境:在導入新課時,教師可用多媒體展示一些反映本縣面貌的、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圖片,讓學生介紹,引導學生欣賞家鄉美景,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在活動中,把學生分成小組,以小組為單位相互討論,做好準備,嘗試做全班同學的導游。各小組做導游時,教師要指導學生對不明白的地方提出問題,讓導游講解。

篇3

關鍵詞: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新思路

隨著教育的不斷發展,小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已經成為新時期下的重要研究課題之一。思想品德課堂教學與實際生活之間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系。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就要做好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提高學生的思想品德水平與基本的社會技能,這樣才能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學習與發展需求。

一、開展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的意義

一般來說,人之根本就是品德,一個人的良好品德直接影響了這個人的靈魂。因此,我國作為禮儀之邦,一個人的品德高低不僅代表著這個人,同時也可以展現出這個人家庭中的品德,甚至是這個國家中的品德。所以也就充分證明了思想品德教育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做好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對學生的未來發展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為了將學生培養成為具有高尚道德的綜合型人才,就要做好小學品德與社會教育工作,正確地引導學生,摒棄傳統教學中的錯誤教學方法,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內容,適當地融入品德與社會課程,這樣才能讓學生更好地參與到學習中去。其次,教師要為學生創造良好的課堂教學環境,讓學生受到這種環境的影響來主動掌握思想品德知識,從而樹立起正確的思想品德觀念,養成正確的行為習慣。

二、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新思路

1.做好教材的研究工作,及時關注好學生

對于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來說,它是建立在小學生社會生活中實際事件以及情感體驗基礎上的,其主要的目的就是要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品德意識,從而實現長遠的發展。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明確教材只能為課堂教學提供一些教學上的素材,但是在實際教學中就要保證教學環節與教學目標隨著學生的特點以及事件的變化等方面出發,這樣才能更好地保證教學質量。所以,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就要分析好教學大綱,同時還要研讀好課本,以此來分析出準確的教學內容,設計出有針對性的教學目標,這樣才能提煉出重點與難點,從而保證教學過程可以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與效果。通過對學生進行品德與社會教育,可以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從而提高學生的生活能力。

2.提高學生的情感體驗,培養學生情操

在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情感體驗,讓學生在體驗中不斷提升自己、為了讓每一個學生都可以獲得情感體驗,從而真正地參與到學習中去,提升自身的情操。如,學生在學習《家人的愛》的過程中,教師就可以提煉出教學內容的主題“愛”,以此來通過課堂再現生活中的實際事件,從而讓學生感受到父母的愛。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感受父母的愛,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母雞保護小雞的游戲,以此來讓學生受到感染,提高學生的情感體驗,培養學生的情操,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幫助學生樹立起正確的價值觀。

3.南質瞪活內容出發做好品德教育工作

教師在開展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的過程中,要從實際生活出發,做好品德教學工作。(1)要及時更新自身的教學理念,優化好教學內容。對于教材來說,是幫助教師開展教學工作的重要工具之一,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就要從社會生活入手,選擇好教學內容,保證教學與學生實際之間的聯系,從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2)教師要做好生活教學工作。在開展實踐教學的過程中,要尊重學生個性化的發展,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入手,不僅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要引導學生進行自我感悟與反思,從而促進學生實現良好的品德發展。此外,教師還要強化學生的品德意識,做課外指導與教學工作,不斷擴展學生學習的深度與廣度,讓學生可以將所學習到的知識運用到實際中去,滿足發展的需求。

綜上所述,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對學生的學習與發展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因此,在實際教學中就要求教師掌握扎實的專業知識,及時更新自身的教學理念,保證教學思路的準確性,這樣才能更好地滿足學生的發展需求。

參考文獻:

[1]高峽,趙亞夫.探索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新思路[J].中國教育學刊,2003(4):31-33.

篇4

一、讓準確的評價定位成為促進學生發展的航標燈

科學有效的教學評價不但對教師的教學起到導向、激勵和反思、改進的作用,而且對學生的健康成長和發展起著促進作用。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指出:本課程的評價目的是促進兒童的發展,保證課程目標的實現。其功能在于通過評價了解課程實施情況,判斷學生的學習質量和水平,了解學習的成績、問題與需要,并對課程下一步的實施進行有針對性的調整。通過評價促進師生、生生間的互動與交流,對學生的學習成績進行鼓勵,對其不足提出改進建議。因此,教師必須為自己針對學生所實施的每一次評價進行準確的定位:獲得真實的反饋信息,幫助教師優化教學環節、豐富活動組織形式,全面提高學生素質,促進學生發展。

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時刻用眼睛和心靈去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參與狀態,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交往狀態,學生情感、認知、能力在原有基礎上的發展狀態。創造出適宜的學習情景使學生的各種狀態達到最佳,并以學生的學習狀態為參照點來調整自己的教學策略,通過對學生表現的分析找到自己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反思自己的教學思想、設計水平和課堂駕馭能力,以此為定位領航教學活動,促進學生的發展。

二、讓多元的評價主體成為學生煥發崇高品德的引路人

傳統的評價模式中,教師是評價的主體,學生只是一個被動的、沒有活力的客體??茖W評價應該是教師和學生共同合作進行的有意義的建構過程。學生既是評價的對象,也是評價的主體。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強調,評價者可以是教師,可以是學生個人或學生小組,也可以是家長或其他人員。所以,我在教學中常常會設置“說說這節課自己的表現與收獲”“談談你最敬佩哪個同學的表現”等環節。既能反饋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能力的形成,也能使學生對自己和同學的表現作出客觀的評價。在每個教學主題結束后,我會有針對性地給學生下發一個品德評價表。圍繞學生在這一學習主題方面的品德形成情況開展自我評價、小組評價、教師評價、家長評價,讓學生本人、小組成員、教師、家長、社會多主體共同參與評價,使學生在與同學、教師、家長的有效交流中,正確認識自己和他人。促使學生自覺地內省與反思,認真總結自己的前期行為,思考今后的行為發展,逐步形成良好的反思與總結的習慣,不斷地改變、完善。讓多元的評價主體共同引領學生,促進其崇高品德的形成。

三、讓多種的評價方法成為培養學生高尚行為的助推器

在評價方法上,我除依據課程標準要求,根據學生實際有針對性地采取教師觀察記錄、描述性評語、成長記錄袋、學生作品分析、測驗等方法外,還結合學校實際,利用有效宣傳手段,對學生取得的成績和進步給予充分的表揚與肯定。如,學校有校報、校園電視臺,樓道兩側設有校園明星展示區,我將其與品德與社會教學中對學生的評價巧妙結合,使其成為特有的評價方式,助推學生高尚品德行為的良性發展。品德與社會課中經常會開展一些畫畫自己的家鄉、制訂暑假計劃、進行社會調查實踐等活動,我及時地鼓勵學生將自己的學習感受、活動體驗和收獲、調查報告、繪畫作品等進行整理,向校報投稿;將學生的成長故事、突出事跡推薦給校園電視臺;推薦事跡特別突出的學生參加校園明星的評選等。通過這些特有的、積極向上的宣傳評價方式使小學生內心渴望得到關注、渴望成為校園名人、明星的心緒得到極大的滿足,獲得成就感,從而激勵學生不斷進取。同時,為更多學生樹立學習的榜樣,形成正確的輿論導向,取得了很好的評價效果。

四、讓全面的評價內容成為學生成長道路上絢麗的七色花

新課程理念指導下的教育評價應著眼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在評價的內容上,我們不僅要著眼于學生的學科知識和學習成績,更要關注對學生學習技能、意志品質、行為習慣、特長才藝等各方面素質的全方位評價。不能僅局限于學科和課堂,還要關注學生在校內外各種活動參與過程中的表現。多年來,薊縣城關小學關注學生個性發展的特色教育模式為學生提供了全面發展與評價展示的空間。學校創立了機器人工作室、小天使藝術團、合唱團、芭蕾舞隊、鼓樂隊、小交警支隊等團隊;連續舉辦25屆“我伴一同開”系列創新創優活動和20屆校園文化藝術節,為培養德、才、藝、能兼備的未來優秀人才搭建了成長平臺。在教學中,我積極開發課程資源,根據年級、教學內容的不同,將品德與社會課中對學生的評價與學校各種特色活動的開展及與之相關的評價有機結合,使學生在真實的學習活動的參與中獲得豐富的情感及道德體驗,得到全面的鍛煉與提高。每學期在此基礎上進行學習之星、藝術之星、禮儀之星、進步之星、勞動小能手、體育小健將、學習雷鋒標兵、環保小衛士等評選表彰,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受表彰的機會,從而激勵他們取長補短、全面發展,為其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五、讓恰當的評價時機成為激發學生成長動力的點金石

篇5

關鍵詞:品德與社會 社會實踐 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1672-1578(2013)01-0202-01

縱觀當前的品德與社會教學現狀,它幾乎是小學生們最不喜歡的科目之一了。究其原因,品德與社會教學課堂上,還存在著教師照本宣科,講究死記硬背,反復抄寫、默寫的教學方式,雖然在課程改革的浪潮之下這一現狀有所改進,但不可否認其不良影響在短時間內還將揮之不盡,再加上老師的教學手段單一,學生對其興味寡然便不足為怪了。本文中,筆者就如何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加強社會實踐性展開論述,試圖通過開展社會實踐性活動來使得品德與社會煥發嶄新的學科風采與活力,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建設人才劃好一條閃亮的起跑線。

1 深化課堂改革,為實踐性教學提供一方沃土

談到品德與社會教學的實踐性,很多老師首先就會把思路與目光投向五彩斑斕的具體生活與課外基地,這本無可厚非,但筆者以為,我們更要從具體的課堂教學開始入手,畢竟校內課堂才是我們進行教育教學活動的主陣地。誠如筆者在前面所述,我們的課本內容就來源于具體生活,它其實和我們的真實生活與社會狀況是一致的,只不過我們教師在傳統的教學方法的影響下,銷蝕了這個學科內容的多樣性與精彩度。面對這個現實,我們品德與社會學科的教師當痛下決心,從改革課堂教學手段開始,為實踐性教學提供沃土般的基礎。

我們要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科學有效地使用現代電教教學設備。由于小學生還沒有獨立走向生活,他們對于具體生活的感知就全部依靠于父母的描述,以及電視電影等媒介的傳播,而鑒于許多家長在經濟高速發展時期的工作壓力,以及影視材料的藝術化處理,都很難給學生以一個全面而真實的情景再現,影響著學生具體能力的提升與學習效果的達成。而在這方面,多媒體等電教設備的出現就可以有效彌補這一缺憾。譬如筆者在講授《戰爭與和平》這一章節的知識時,就充分利用了多媒體課件聲光電等多種感官角度的整合,給學生們在教室里營造了一種身臨其境的氛圍,使得他們的心靈產生了強烈的震撼,激發了他們對于當前和平而美好生活的珍惜。之后,筆者又組織同學們利用“班班通”電教設備的強大優勢,把自己對于這堂課的具體感受通過文檔、圖片、小詩抑或學校論壇、年級QQ群等多種方式進行了相互的溝通與交流,雖然沒有教師的直接參與,但他們對于具體問題的看法卻都出奇地一致,令老師之前的擔心一掃而空,并使得教師們由衷的感嘆,傳統的教學方式既費力,又不討好,不但效率低下,而且還影響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無助于學生能力的提升。

我們要在具體的課堂教學過程中大膽改革授課理念與方式,將課堂表演這種情境創設方式落在實處。很多教師在講授品德與社會學科的相關知識時,習慣于從我們成人的角度,以麻木的心態來審視我們的學科價值與課本內容,認為這些理論常識在學生以后的生活過程中將會自然明白,漸漸懂得,沒有必要大動干戈,至于考試,讓學生背誦幾個典型答案與案例就可以應付了。鑒于此,我們的課堂逐漸沉悶起來,學生在課堂上感受不到品德與社會學科知識的魅力與樂趣,自然也便談不上創新能力與探究意識的提升。筆者以為,我們應當將課堂實踐有效融入具體的授課過程,其中最為常見的一種形式便是編排課本劇表演活動。通過課本劇的編排與表演,學生能夠在這個準備與展示的過程中,將具體的理論知識與社會實踐緊密聯系起來,一方面深刻理解了這些理論知識的具體內涵,另一方面還懂得了它在具體實踐中的應用價值。同時,還有利于這個學科的興趣培養,促進其良性發展。譬如像《嘗嘗苦滋味》、《吃穿住話古今》等多個教學課堂都可以采用這樣的教學方式。實踐證明,這種方式也確實有利于學生素養的全面提升。

2 進行社會活動,為實踐性教學注入活力

翻開品德與社會學科的教學課本,我們會發現里面有很多諸如“做一做”、“活動”、“社會小調查”之類的教學版塊,它們一般都與具體單元具體章節的具體內容有著密切的聯系,是這些內容的有效延伸與實踐拓展。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都認為這些內容無足重輕,屬無病,也有的一瞥見實踐活動版塊的要求,便由衷地反對,認為其實施起來存在著諸多層面的難度與障礙,尤其在當前安全意識與任務壓倒一切的情況之下。所以,教材中編者的這些良苦用心一般都被棄如敝屣,不加理睬,任其自生自滅。達不到具體的教學效果,也使得學生的實踐能力與綜合素養失去了一條高效達成的途徑。

筆者以為,品德與社會的學科性質就在于其極強的實踐性,以理論與實踐形結合的方式來塑造孩子們健康、陽光、善良、合作的精神拼著,為他們順利步入社會生活提供前瞻性的知識儲備與社會實踐。而課本教材中的實踐性活動教學環節恰恰是這一學科的精華之所在,我們教師絕對不能僅僅為了試卷分數而本末倒置,買櫝還珠。況且,只要我們教師精心策劃,合理組織,并與學校、家長進行有效的溝通與合作,我們的實踐性活動一定會風生水起,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的。譬如,在《買東西的學問》這一章節的知識學習中,我們就可以聯系家長,陪同孩子進行一次購物活動,活動過程中要孩子們主動選擇、購買、辨別、討價還價等,活動結束后,教師再組織學生進行反思活動,整理成相應的材料??梢哉f,整個設計過程幾無瑕疵,還給學生注入了一支學習這門學科的興奮劑。還有像《學習乘車和乘船》、《參加儲蓄》這些章節的具體知識,只要我們用心組織,這些實踐性活動還是比較容易做到的,它所帶給我們教學課堂的將是一派青春的活力,且活力四射,不可遏制!

總之,小學階段的學生喜歡故事情節跌宕起伏的學習內容,思維特征以形象思維與直觀思維為主,而品德與社會學科的課本多是教導他們如何適應五彩繽紛的社會,如何養成良好的人格品行方面的內容,這便離不開我們師生共同參與,學校與家庭共同參與的實踐性活動。筆者相信,只要我們把握好了課堂教學這一主陣地,構建家校合作的新型教學模式,我們品德與社會學科的教改春天一定會迎來其蓬勃的活力!

參考文獻:

篇6

關鍵詞:小學;品格;社會;生活化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根據社會發展與國情實行了新一輪的課程改革,對于實行了多年的應試體制教育進行了反思與創新,提出了素質教育的必要性與可行性。因此,全國范圍內對于學生品行的教育成為一股熱潮,一直延續至今。學生的人格與品行的培養應該從小開始,因此小學課程中加入了《品德與社會》這一學科。希望從課程的開設與教師的重點教育樹立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培育具有良好社會道德與品德的新學生,這是開始這一課程的目標與要求。近幾年,我國學校教育觀念產生了很大的改變,逐漸明白學校的第一任務是培養學社成為一個思想上健全的人,然后才能進行知識的傳授。因此,重視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教學,實現教學目標,是社會發展的要求,也是新時代學生自身發展的要求。然而,在開設小學《品德與社會》這一課程的過程中出現了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理論與實際的脫節。因此,如何使《品德與社會》課程的理論學習與實踐活動更好的聯系起來,是我國思想教育應該思考的問題,也是當前小學品德課教學的難點。

一、當前我國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出現的問題

當今是互聯網高速發達的時代,信息爆炸是這個時代的重要特征。由于信息量大、內容沒有經過篩選,同時傳播的速度有非常的快,因此學生通過互聯網了解的一些內容很可能對其今后的發展產生不良的影響,因此這個時代的學生也是早熟的一代。如何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不至于被社會不良風氣所影響,這就需要《品德與社會》課程的開設,這是很有必要的。但是,有些學習沒有認識到這一課程的重要性,忽視學生品德教育課程化的重要性,當然這是極少的一部分?!镀返屡c社會》課最為嚴重的問題是學生學習的理論知識與實際生活脫軌,學習內容與行為不一致。很多學生在學校的行為與在校外的行為根本就是判若兩人:在校乖巧聰明,懂禮貌,而在校外,臟話連篇,一言不合就上手等等。這不是學生的問題,更多的是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沒有深入到學生的生活中去,而僅僅是停留在淺層教育中,對于學生深層的行為指導沒有產生良好的作用,這是我國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最為失敗的地方。

二、重視小學《品德與社會》走進學生生活的重要性

學生學習的首要任務不是知識,而是如何成為一個人,也就是“立身”。這是學生作為個體的人必須學會,也只有首先成為一個人,才能夠談將來的發展,才能夠成為一個有用的人。因此,我國教育希望通過在小學開設《品德與社會》這一課程來完成這一基本的教學目標??梢?,學校與教師只有重視這一門課程的教學,促使學生深入的了解什么是正確的三觀,幫助學生從根本建立正確的人格,逐漸丟掉人本身的劣根性,成為一個真正的人。如果《品德與社會》課程只是形同虛設的隨便講講,無法有效的指導學生的生活,那么這一門課程的開設就失去了原本的意義,也就沒有開設的必要了。

三、《品德與社會》聯系學生生活實際的有效措施

實現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的有效性并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需要將教學生活化,通過目標的生活化、內容的生活化、教學方式的生活化等等方式,逐步提高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的質量與水平。

1.教學目標的生活化

教師在確定教學目標時,要把握教材的觀點,以學生的生活實際為起點,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動態生成教學目標。另外,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是兩門與學生生活相關的,將多方面的教育內容和教育要求有機融合在一起的綜合課程。教學目標的設計不能脫離學生的實際,高大上的教學目標并不適合小學生的學習與成長。比如在進行酃教育的時候,我不會給學生講大道理,我會引導學生從自身的生活出發,從“我能為愛國做些什么”這個角度進行教育,幫助學生意識到自我行為的約束以及正確人格的形成就是一種愛國的體現,這種教學目標的設計,在我們班的教學中產生了不錯的效果,學生大多能從自身認識到如何去做一個愛國的人。

2.教學內容的生活化

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習內容和學生認識的程度就越高,新課程《品德與生活》的教學就越強調學習情境必須生活化,注意引導學生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多種感官去觀察、體驗、感悟社會,獲得對世界的真實感受,這是符合兒童品德的認知規律的。小學生對于這個世界的認識,以及理論指導的實踐活動都是從學生周圍的世界出發的,因此,教學的內容必學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才能產生良好的教學效果。在講到“平安回家”這一節課的時候,我會現讓學生聯想自己回家的情況,看看都會出現哪些問題。這時候學生會積極的講自己遇到的事情。之后我才會引入這節課的內容,通過應用學生講到的事情作為例子進行講解,促使學生深入認識理論,同時引導學生注意將學到的知識應用到實際中去。

3.教學方式的生活化

社會生活是品德與社會課的源泉,只有緊密地聯系生活實際進行教學,才能使品德與社會課迸發生機和活力,取得實效。教師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活用教材,引導學生參與教學活動,實現教學的生活化。教師可以通過游戲、情景模擬、模仿等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意識到這些理論在生活中的有效應用。我在講到學會關愛他人這一課時,會讓學生氛圍不同的小組,一分人扮演需要幫助的人,可以是盲人、殘疾人、顫顫巍巍的老人等,另一些人就扮演那些幫助者。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既體會到被幫助者的不易,也可以感受到幫助人的樂趣。

四、結語

綜上所述,品德與社會教育是以指導學生的生活為目的的,如果沒有完成這一目標,這門課程就沒有任何的實際意義。因此,教師應該通過教學的生活化,幫助學生意識到品德與社會課的實際意義,并主動的應用到自己的生活中,指導自己的行為實踐,實現品德與社會教育的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篇7

精巧的留白是引導學生進行思想交流、情感溝通、生命對話和踐行道德的重要載體,是品德與社會課堂的一道靚麗風景,值得教師去細細研究。因此,教師要充分認識和利用留白,將其激活并使之成為教學資源,采用恰當的活動方式和有效的點撥策略引領學生去拓展思維、增加想象和豐富體驗,從而達到既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又實現立德育人的教學目的。接下來,筆者將談一談自己的教學實踐。

一、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留白教學資源的實踐探索

1.留白處創設生活化情境――提升經驗

陶行知先生曾說過“生活即教育”,新課程理念也倡導品德教學回歸生活,強調以學生的生活為課程的基礎。在品德教學中,教師要關注學生的現實生活,課堂教學要做到有實效性、針對性,要善于將教材的留白處作為生成點,努力創設開放、互動、活潑的生活情境,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基礎,把教學內容與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聯系起來,將文本中的情境形象直觀地呈現在學生面前,喚起他們已有的生活經驗,激發學習興趣。

2.留白處創設有價值問題――驅動討論

討論是學生學習與交流的形式之一,討論活動能促使學生運用多種方法來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在分享交流的同時鍛煉表達能力,提升合作水平。教材中包含豐富的激發學生參與討論的切入點,教師要善于發現,例如在教學“我是獨生女(子)”一課時,筆者首先搜集整理一些當下批評獨生子女的言論:獨生子女是一批被寵壞了的“小皇帝”;獨生子女在家中獨享一切,以自我為中心;獨生子女得到長輩過多的照顧,缺乏獨立性。然后組織學生針對這些話題展開討論:你們還聽到過哪些有關獨生子女的議論?分析產生這些議論的原因,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和周圍人的例子來說明應該怎樣解決此類問題。學生們在討論時氣氛活躍,爭先恐后地發言:有的學生說自己身上存在類似問題,原因是由于家長的過度嬌慣導致自己沒機會得到鍛煉;有的學生說雖然自己是獨生子,但父母一點也不嬌慣自己,教育他自己的事自己做,從而提升自理能力。非獨生子女的學生也積極地參與了討論,課堂氣氛熱烈。在學生討論結束后,筆者對他們加以引導和點撥,從而達成共識:我們必須重視此類問題,在享受父母寵愛的同時,要從小有意識地鍛煉自己,把父母的愛化作鍛煉自己的動力,這樣將來才不會成為社會的寄生蟲,才能成為社會的棟梁和生活的強者,才能承擔社會和家庭賦予我們的重任。

3.留白處創設典型性錯誤――追尋原因

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經常會犯這樣或那樣的錯誤,這些錯誤可以成為品德與社會課的寶貴資源,教師要善于開發和利用。例如在教學“現在的我能做什么”一課時,筆者在課堂上播放了學生的兩個典型錯誤行為:

行為一:小強和同學在課間追打哄鬧,誤傷到了同學,家長請假來學校處理事情。

行為二:小青在小攤上買三無食品吃,得了急性腸炎,父母只好請假陪小青到醫院看病。

小強和小青為什么成了家長的“小麻煩”?學生們通過討論發表自己的想法:有的學生認為小強沒有遵守學校的規章制度,只顧自己玩得開心,沒想到哄鬧會帶來什么后果,一定要選擇有意義又安全的游戲,這樣既有益于身心健康,也不會給父母添麻煩;有的學生認為小青應該去正規超市買綠色食品,今后一定要講究個人衛生,不要在小攤上買垃圾食品,不然不僅耽誤了學習,還影響父母的工作。

教師捕捉學生生活或學習中與教材留白處有聯系的“錯點”,再通過追因糾錯讓學生認識到錯誤,從而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能有效地激活學生“減輕父母負擔、不給父母添麻煩”的道德情感,生成教學“亮點”。

二、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留白教學資源開發的理性思考

對教材留白處教學資源開發的實踐和探索,引發了筆者的幾點思考:

1.生活化、開放式是品德與社會課“留白生成精彩、開發課程資源”的基礎

《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兒童的生活是課程的基礎。兒童的品德和社會性源于他們對生活的認識、體驗和感悟?!濒敐嵔淌谝舱f過:“道德產生于生活,內在于生活?!痹诮虒W中,教師不能僅依照教材的范例來滿堂灌、封閉空洞地講解,而是要在教學中樹立“教學即生活”和“生活即教學”的理念,既要讓教學走進學生的生活,又要讓生活走進學習中的學生,要善于將教材的留白處作為生成點,努力引導學生走進生活,創設開放、互動、活潑的活動情境,通過情境把學生與社會生活緊密聯系起來,有意識地把他們帶入到情境中去觀察、感受、體驗、分析、反思,只有這樣,才能使我們的品德教學更貼近生活,體現回歸生活的教學理念,實現品德教育的生活化。

2.活動式、體驗性是品德與社會課“留白生成精彩、走向自我教育”的良策

長期以來,在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沿襲傳統的填鴨式教法,導致重教有余,重學不足,灌輸有余,啟發不足。學生往往在課堂上說得頭頭是道,但課外表現又是另外一種樣子,教學收效甚微,這就是所謂德育教學中的“兩張皮”現象?!缎W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指出:“兒童是在真實的生活世界中感受、體驗、領悟并得到各方面的發展的”。因此,筆者認為在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中須強化活動和體驗,學生只有在一系列豐富多彩的實踐中才能產生具體深切的體驗,才會有利于他們構建屬于自己的知識體系,形成內化的道德品質,最終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感和正確價值觀,進而走向“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蘇霍姆林斯基語)。如果沒有學生的親身參與,沒有活動作為依托,體驗便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培養道德品質也就成了一紙空文。

3.針對性、實效性是品德與社會課“留白生成精彩、貴在教師點撥”的追求

品德與社會教材中呈現的多是范例和話題,教材中的圖片和文字只能起示范和開闊思路的作用,因此,教師如果想要學生深刻地領悟教材內容,就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靈活地進行再創造,即利用教材中的留白,根據教學的重難點及學生遇到的疑惑創設有價值的問題情境,并適時引導。問題既要突出啟發性、揭示規律性,又要點到學生需要之處,點到學生困難之際,點到學生求解之時,旨在解決問題的同時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從而引導他們更積極地思考,以達到精講點撥、釋疑解難的效果。只有這樣,才能切實提高課堂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篇8

那么,思想品德教師怎樣來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呢?

一、師德修養――注重道德品質,在敬業樂業中發展自己

教師的情感是豐富的,尤其是思想品德教師的職業情感更具特色。在教師的專業素質的構成要素中,專業知識是基礎,專業技能是專業素質的外在表現形式,而專業情意則是體現教師專業特征的重要保證。同時,教師作為完整的人不僅僅是理性的人,教師的欲望、情緒、價值信仰等人格特征更應受到重視。

教師的職業道德修養在新課程實施中顯得尤其重要?!坝H其師則信其道”,作為一名思想品德課教師,就是要忠于教育事業,熱愛政治學科教育,以喜愛專業、忠于職守的高尚情感感染學生。愛生是良好師德的核心,也是教師忠于人民教育事業的具體表現。思想品德教師只有以尊重、熱愛、期望學生為基礎,以身作則、為人師表,注重言傳身教,熏陶感染,潛移默化,充分地尊重學生,由衷地熱愛學生,才能確立教育威信,讓學生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從而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

二、學習交流――更新知識理念,在理性借鑒中完善自己

教育家馬卡連柯說:“學生可以原諒老師的嚴厲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是不能原諒他的不學無術。如果不能完善地掌握自己的專業,他就不能成為一個好教師。”所以,教師就應熱愛知識,不斷追求新知識。作為思想品德教師,要首先成為一個博學的人,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要博學古今,這是一個很大的挑戰?!笆谌艘贼~不如授人以漁”,“教師要給學生一杯水,就需要源源不斷的活水”。教師現有的知識與技能遠遠不能緊跟時代形式,要想做一位領導信任、學生喜歡,家長放心、社會滿意的好教師,我們必須努力學習。

首先,從學習的對象來看,可以向學生學習,從師生的交流對話中學到更多來自學生的智慧;可以向同行學習,從同行真誠平等的交流中學到更多有益的知識與經驗;可以向書本學習,從書的海洋中撿拾美麗的朵朵浪花;可以向報刊雜志學習,從琳瑯滿目的知識庫中汲取有益的營養;可以向網絡學習,從虛擬而神奇的網絡世界中搜集資源,平等交流,在搜集中積累教育教學素材,在交流中充實自己、提升自己。

其次,從學習的內容來看,可以學些專業基礎性知識,用以學科知識在教學中靈活運用,不斷優化設計教學內容;可以學些教育理論方面的知識,用以指導教學實踐;可以學些心理健康知識,用以應對學生身上出現的小毛病;可以學些安全方面的知識,用以應對突發事件;還可以掌握一定的現代信息技術知識,用以搭建思想品德課教學網絡平臺。

再次,從學習的形式來看,主要以堅持自學為主,輔以同伴合作、教學研究、校本研修、校際交流、遠程培訓、網上論壇等形式,教師可根據自身所需、根據時間靈活機動地進行學習與交流,從而使教師的頭腦不斷充實,教育方法不斷得到豐富、更新。

三、研究實踐――投身教育研究,在教學實踐中超越自己

教學研究是教師專業化發展不可或缺的一個方面。教師如果不重視研究實踐,或許他可以成為一個經驗型的教師,但難以成為學者型、專家型的教師。如果我們有進行教學研究的意識,就可以讓研究貫穿于我們的教學過程之中,從而不僅有助于提高教學的效率,也可加速自身的專業化發展。現在的問題是,教師通過什么樣的研究和怎樣研究,才能有效地解決自己教育教學中的問題,提升自己的專業水平,當然也包括豐富和發展教育科學事業。

根據我們的教學經驗,教學研究的內容可以是目前教育界出現的共性問題,如:怎樣減輕學生課業負擔;也可以是本地、本校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如:如何有效地進行“選課走班”;也可以是自己或其他老師在從事學科教學時發現的問題,如:思想品德與歷史、安全教育怎樣進行有效整合。而就我們教師個人而言,研究學科教學中的實際問題比較有意義,這不僅容易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而且對教師個人的成長有很大促進作用。

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你想讓教師的勞動能夠給教師帶來樂趣,使天天上課不至于變成一種乏味的義務,那你就應當引導每一位教師走上從事研究的這條幸福的道路上來。”可見,教師在教育研究實踐中學會教育技能,形成教育機智,體驗教育幸福,實現超越自我。

四、反思總結――反思教學實踐,在總結經驗中提升自己

反思是教師獲取實踐性知識、增強教育能力、生成教育智慧的有效途徑。美國學者波斯納認為,沒有反思的經驗是狹隘的經驗,至多只能形成膚淺的知識。只有經過反思,教師的經驗方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并對后繼形成影響。他同時提出了教師成長的公式:教師的成長=經驗+反思。因此,每一個教師都應該積極開展反思性教學,進行有效的教學探究,加強教學反思,使教學實踐日趨合理。

從新教育理念出發,教師應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教學反思:

一是反思教學定位問題。審視自身的教學實踐,思考是否體現了新教育理念的要求,還需要在以后的教學中做些什么。

二是反思教學設計問題。善于捕捉預設與生成不一致的現象,無疑有助于完善日后的教學,積累自己的教學智慧。

三是反思教學效果問題。教學是不是達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學生的行為是不是產生了預期的變化?等等。

篇9

一、查閱課標、吃透教材

查閱課標是為了把握標準。教育部頒布的全日制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實驗稿)》(把原思想政治更改為思想品德)的“前言”部分指出,“思想品德的形成與發展,需要學生的獨立思考和生活體驗,社會規范也只有通過學生自身的實踐才能真正內化。本課程將正確的價值引導蘊涵在鮮活的生活主題之中,注重課內課外相結合,鼓勵學生在實踐的矛盾沖突中積極探究和體驗,通過道德踐行促進思想品德的形成與發展?!蓖瑫r,新的《課程標準》的“課程目標”部分更加注重情感目標,把情感、態度、價值觀放在課程分類目標的首位。由此可見,新的《課程標準》從課程理念的高度,肯定了活動課教學是新課程背景下思想品德課教學改革實驗的必要性。

領會教育教學目標。這樣能夠把握課堂教學內容的標高,不太深,不太難,難易適度。

二、搜集課程資源

收集資料是綜合實踐活動中進行研究的一項必不可少的環節。收集資料一方面是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重要手段,同時,也在收集資料的過程中養成敏感的信息意識、形成收集利用信息的能力和信息道德。簡單說:要求:用好書上的,搜集身邊的、本地的、社會的 ,發動學生。

1.網絡的教學設計資料。網絡資料查找也是資料查找的重要來源。然而網絡信息良莠不分,教師在指導學生查找網絡資料時要指導學生理性地處理信息。

2.最新的時政話題、熱點話題。思想政治課教學的任務之一是讓學生“感受社會生活的發展變化,增進關心社會的興趣和情感。感受個人情感與國家命運之間的聯系。了解當今世界發展趨勢,知道我國在發展中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但僅依靠現有教材還遠遠不夠,跟不上社會和時展的步伐,如何把教材的觀點和現實發生的時事教育結合起來,讓教學更有說服力,促進學生主動地學習,這是我們每一個政治教師必須面對的課題。例如汶川地震;抗震救災;北京奧運等,最好有視頻資料。

3.學生的思想情況及表現(與教學目標相關)。這是為了提高教學的針對性、實效性,有的放矢;遵循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

4.相關文化藝術體育資料等。

三、分析學情

教師教學的對象就是學生,每一個學生都有不同的特點,每個班級也有屬于自己的特點,這就要求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的時候要注意到學生的學情,特別是教的班級較多的時候,要根據班級的特點對教學做相應的變動。

主要方法是觀察、調查、了解學生,研究學生。根據教學目標弄清楚學生的思想情況及表現。例如學生的責任心問題、學生對社會主義公有制的看法問題,對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看法問題等。學情分析是教、學策略選擇和教、學活動設計的落腳點,沒有學情分析的教學策略往往是教師一廂情愿的自我表演;因為沒有學生的知識經驗基礎,任何講解、操作、練習、合作都很可能難以落實。

四、選用教學方法和教學媒體、優化教學組合

就教學方法來說,政治課的教學方法不少,例如談話法、圖示法、講授法、討論法等,這些教學方法都各有優劣。無論采取什么樣的教學方法都應該保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千方百計讓學生動起來”。同時要從實際出發,以教學目標為依據,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的學習者,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構成教學的最佳組合。

就教學媒體來說,選擇怎樣的教學媒體要依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對象和本校的教學條件來決定。現在教學設備在不斷更新,多媒體已經十分普遍,但也不是每節課都需要用多媒體教學,要根據上述需要來決定。

五、課后評價與反思

篇10

【關鍵詞】回歸;生活;品德課;光彩

《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實驗稿)》中明確指出,兒童的品德和社會性源于他們對生活的認識、體驗和感悟,現實生活對兒童品德的形成和發展具有特殊的價值?!镀返屡c社會》課的教學內容和形式必須從學生的世界出發,引導他們用自己的心靈觀察社會,感受社會。那么,如何在《品德與社會》課堂中引導學生回歸生活,讓我們的品德課綻放光彩呢?在教學《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時,我是這樣做的。

一、立足生活,確定教學目標

《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強調:“教學要面向學生的生活實際,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實際的密切聯系。”所以我們在確定教學目標時,應根據教材特點,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確定教學目標。

比如教學五年級下冊《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時,考慮到大多數學生是在父母的呵護、關愛下生活,他們認為父母對他們做的一切都是應該的,很少有學生能關注父母。大多學生每年堂而皇之地接受父母、長輩對他們的生日祝福,卻不知道父母的生日在哪天。很多學生較少與父母交流、溝通,大部分家長也認為家庭、工作以及生活中的難處不必和孩子多交流,孩子也不懂,他們只要讀好書就行。這樣的結果使得孩子和家長之間產生隔閡。作為教育者,我們需要引導學生了解父母,了解家庭,奠定與父母相互交流、溝通、理解的基礎。

所以我把這一課的教學目標定為:

①引導學生深入體會父母對生活、工作和家庭全身心付出的艱辛,感受自己是家庭的成員之一,應該主動為父母分憂。

②使學生明白每一個家庭都可能會出現一些麻煩事,作為家庭的一員,對于家中出現的煩惱事要正確對待,盡自己的力量,讓家庭變得更幸福。

③讓學生反思和父母形成隔閡的原因,感受與父母交流、溝通的重要性,學會與父母交流、溝通的方法。

④讓學生能正視自身存在的問題,明白通過努力可以克服,爭做對自己負責,對家庭、集體負責的有責任感的人。

二、聯系生活,激發學習興趣

我們的品德課與生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教師可以通過多種途徑搜集發生在學生身邊的事例,還原課本中描繪的畫面、記敘的事例,再現生活的片斷,引導學生開展辨析。

教學“調查父母的難處”這一環節時,我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先讓學生說說要想調查父母的難處可以采用哪些方法呢,然后組織交流,確定采用的調查方法。接著學生根據自己想要了解的實際情況分組,各小組根據自己的采訪、調查方式,制訂調查計劃,并適時提醒學生調查時要注意自己的態度,要有禮貌,不能打擾被采訪者的工作與學習。最后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各組派代表將本組了解到的父母的難處在全班交流。引導學生根據交流情況,將父母的難處分類:身體方面、經濟方面、工作方面……以此發現父母的難處哪些是由自己引起的或者是與自己有關系的,做好記錄,探尋原因。整個過程一改以往師生一問一答的教學模式,學生的學習興趣被充分激發。

在教學中還應關注學生切身的生活體驗,與學生展開面對面的對話,使學生不停地在自我否定和自我超越中體驗、感悟、成長。 比如在教學“家里的煩人事”這一環節時,我特意布置學生每人準備一張幸福的全家照。教學時,學生出示自己的全家福照片,說說自己家庭幸福愉快的生活往事,我也出示自己的全家照,向學生說說自己的幸福生活,然后很自然地過渡到自己的家庭生活煩惱,以此引導學生大膽說出家中的煩惱。發生在生活中的一個個真實平凡而又感人的故事,引發了孩子們的心靈共鳴。

三、體驗生活,形成良好行為習慣

在品德課上重視學生的體驗實踐是促進他們良好行為習慣形成的最佳途徑之一。

我在教學“父母的難處”這一環節時,讓學生將調查結果以小品、情景劇等形式展示。

小品1:媽媽每天一大早起床后做好“我”的早飯、上學后就到外面幫爸爸一起擺攤做生意,不管寒冬臘月,還是盛夏酷暑,天天如此。

小品2:父母每天督促“我”寫作業,看書學習,而“我”總是嫌他們煩,不聽父母的話,父母特別傷心。

情境:父母身體不好,“我”不但不體諒,還責怪他們,怪他們給自己丟面子。

錄像:小強的爸爸是做生意的,每天因為忙于公司的事,很少有時間與小強交流。小強這次期中測試的成績不理想,爸爸知道后狠狠地打了小強,爸爸心理非常難受,自己忙著賺錢是為了家里人能生活得更好,可偏偏兒子不爭氣,是放棄生意,還是繼續做生意呢?

……

學生通過對父母這一角色的演繹,切身體驗到父母生活的不易、工作的辛苦、為子女和家庭全身心的付出,從而萌發自己也是家庭的一分子,應該主動為父母分憂的想法。

四、回歸生活,塑造健全人格

品德與社會教學所給予學生的應是怎么讓學生親自去試一試,通過嘗試,使學生在生活中得到認識,回歸生活,學以致用。

在教學“爸爸媽媽我想對您說”環節時,讓學生反思與父母之間形成隔閡的原因,認識到與父母交流、溝通的重要性,從而學會一些與父母交流、溝通的方法。我設計以下教學步驟:

(一)我們之間有沖突嗎?

1.錄音播放真實的故事《他為何殺死自己的生身母親》。

2.讀一讀故事中的主人公徐力寫給知心姐姐的一封信。

3.交流:對故事和信的內容,你想說什么?

4.你和父母之間有沖突和矛盾嗎?有哪些?

(這一教學步驟,主要是想借助活生生的事例幫助學生感受到造成這個人間悲劇的主要原因不是孩子的“狠”,而是父母和孩子之間缺少交流和溝通,從而讓學生感悟:學會與父母交流、溝通是非常重要的。)

(二)我的心事要告訴爸爸媽媽嗎?

1.你有心事嗎?是什么?請大家把心事寫在老師下發的卡片上。

2.教師收回卡片,⒑⒆用塹男氖略詘嗌隙烈歡痢

(此步驟采用不記名的方法,意在引導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心事,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把心事進行歸類,思考這些心事分別屬于哪些方面。)

3.當有了心事后,你會向誰傾訴?為什么?

(有的愿意告訴朋友或同學,小部分學生愿意告訴爸爸媽媽,大多學生誰都不愿意說。鼓勵他們聯系自己的生活來說明原因。)

4.教師歸納總結,作為未成年人遇到自己或同伴無法解決的事情時,一定要告訴父母,這樣對自己有幫助,要正確認識自己與父母的交流、溝通。

(三)集思廣益,怎樣與父母溝通?

方法1:留言、寫信

方法2:定期家庭活動

方法3:換位思考

在和爸爸媽媽的交流溝通中,你還有什么好辦法、好經驗?

此環節中,學生認識到自己有事應該把父母作為自己傾訴的第一對象,這樣有利于和父母之間的溝通,拉近和父母之間的距離,在家庭中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這有助于學生塑造健全的人格。

新課程呼喚“生活德育”。在日常的教學中,我們應不斷努力,積極探索,讓學生“動”起來,接受“活”的教育,閃爍“活”的思維。讓《品德與社會》課堂成為學生個性發展的舞臺,在活動中掌握知識、體驗快樂。讓學生的生命在教學中充滿活力,讓品德教育因生活而綻放美麗光彩!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