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經兒歌朗誦范文
時間:2023-04-10 16:46:0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三字經兒歌朗誦,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幼兒 誦讀 口語表達能力
在我們五千年的悠久文化中,經典古詩詞是一顆璀璨的明珠。它不僅映射著中國文化的文學之美,而且蘊含著中華民族的胸懷、風骨、智慧、情趣。國學大師南懷瑾曾經說過:“經典古詩詞能使孩子們漸漸懂得“人倫之道”的“做人”道理,懂得“生存之道”的“生活”藝術,懂得人生進入“文學”化的境界。”讓孩子們從小接觸古書經典,受到傳統民族文化的熏陶,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是十分必要的。通過我園開展經典誦讀兩年多時間的教研,我認為可以從以下三大方面來進行:
一、選擇適宜的古典文學內容
古典文學內容浩瀚廣闊,包羅萬象,但不是所有的都適合幼兒,要發展幼兒口語表達能力,必須設法為幼兒創造一個輕松愉快的環境,使幼兒心情舒暢,有話想說,有話可說,有話敢說,有話會說。首先,無論幼兒的表達水平怎樣,教師都應抱著積極、鼓勵的態度,增強幼兒說的信心和勇氣。尤其是對少言寡語的幼兒,更應給予關心和幫助。同時應豐富幼兒的生活,為幼兒創造說話的機會和條件。要真正讓古典文學精華滲入幼兒心靈,傳遞中華民族氣息,內容選擇是十分重要的,遵循循序漸進和難易適度原則,我們首先確定各年齡段的內容:
1.適合幼兒年齡特點:小班幼兒年齡小,理解能力差,因此我們選擇生動有趣的兒歌童謠為研究內容,中班幼兒選擇古詩詞誦讀為研究內容,古詩文內容難易差別較大,教授時我們主要選擇語義淺顯、用字自然、感染力強的古詩,如《小兒垂釣》《江雪》等,幼兒可以理解接受,學習興趣自然會濃厚。大班幼兒的理解力、記憶力較強,選擇三字經誦讀為研究內容。
2.含有豐富的教育性:教育性是選擇內容的重要要素,如小班的兒歌童謠《好娃娃》《摘星》,中班的古詩《憫農》《游子吟》等作品,潛移默化滋潤陶冶了幼兒的心靈,深得幼兒的喜愛。大班幼兒認知理解能力更強,三字經中蘊含許多人文故事,教師利用形象的解釋,把難懂語言化為淺顯的道理教給幼兒,動情描述,栩栩如生,抓住幼兒注意,幫助他們了解意義。通過三字經的誦讀學習,使幼兒在快樂愉悅中得到更多生活啟迪和為人做事啟蒙道理。
3.貼近幼兒的生活:使幼兒在生活中學會發現所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如何既滿足幼兒的需要和興趣,又能讓他們全身心地投入,并理解其中的內容,在內容的選擇上一定要貼近幼兒的生活,滿足孩子的需要。如大一班在開展主題活動“我會玩”時,教師選擇了三字經中人的七情一段“曰喜怒 曰哀懼 愛惡欲 七情俱”重點讓孩子們了解人與生俱來的七種感情,學會在生活中控制自己的情緒。通過表情圖,心情樹,快樂包旅行記、心情速遞等游戲讓幼兒在快樂輕松的環境中,學習三字經,培養幼兒健康的心理。大班結合幼兒即將上小學之際,選擇三字經中“頭懸梁 錐刺股 彼不教 自勤苦”一段,培養幼兒勤奮好學的學習習慣。幼兒通過理解古時候有作為的人家境貧寒還不忘學習的小故事,深深的懂得了努力學習的重要性。因此,對幼兒三字經的教育不是讓孩子們機械地誦讀規定的內容,而是要培養幼兒健康的心理,讓幼兒在感受三字經的同時表達自己的情感,讓他們發現三字經與生活是密不可分的,這對孩子的一生將會非常重要。
二、探索有效的教學方法
1.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美妙流動的畫面有利于幼兒對古詩詞的內容感知,結合圖片、文字、音樂等許多措施進行教學,可以直觀生動的表現出內容,化抽象為具體形象,特別是利用多媒體教育手段,用VCD進行教學,聲形并茂,把美好情景展示給幼兒,給他們美的感受,這樣幼兒更能理解掌握。教師據幼兒的知識經驗來確定談話的主題幼兒的知識經驗越多,談話的內容便越豐富。這樣既有利于培養幼兒的觀察力、概括力、記憶力,又發展了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
2.與藝術表現相結合
古詩詞、三字經與繪畫相結合,聲音、畫面、音樂相互交融、相輔相承,使幼兒獲得情感經驗、審美能力提高,如在組織幼兒學習古詩《江南春絕句》時,教師先把詩詞朗誦給幼兒,“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讓幼兒想象,孩子們馬上爭先恐后說出:我看到柳樹下飛過燕子,春風吹過花兒香等,感受想象后再欣賞美好春光景色畫面,在音樂旋律中學習欣賞詩詞、跟誦、朗讀,把古詩配上音樂和幼兒一起演唱、最后在課余時間畫一畫。學習古詩妙趣橫生,不僅詩歌的情感、意義自然被幼兒接受理解,還大大提高了幼兒的藝術表現力。中班的幼兒每人都有一本小小的圖畫本,將所學到的古詩畫出來。
3.融入游戲表演
游戲是孩子的天性,游戲表演可以有效調動幼兒各種感覺進行學習。在小班“兒歌童謠”的學習中,幼兒戴上頭飾,拿上道具做游戲、表演兒歌童謠,幼兒學得更投入。如在學習兒歌童謠《不倒翁》時,幼兒模仿不倒翁東倒西歪的樣子,可愛極了,在區角游戲中為幼兒提供表演的舞臺,讓幼兒自由地表演兒歌童謠,古詩,看《唐詩三百首》等,游戲表演增強了幼兒對兒歌童謠、古詩的理解喜愛,營造出學習的快樂氛圍。在中班的古詩學習中,老師們還將古詩自編成歌曲讓幼兒唱出來,提高了幼兒學習古詩的興趣。
三、發展幼兒多方面能力
篇2
我們的孩子在升入中班以后,通過觀察,發現他們在無論在身體還是智力方面都有了很大的進步,學習掌握知識特別快。這學期我們的教學采用的是幼兒園滲透式領域課程,有配套的幼兒用書,學習起來,孩子們很感興趣。尤其在語言領域,我們在學習的時候,大家興趣很濃厚,每次學習詩歌,孩子們都可以用手指著文字和教師一起朗誦,有的孩子遇到不會的字還會問我,或者根據圖片猜測出不認識的字,這是上學期沒有的現象。感覺這學期他們對文字很敏感,理解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且表達能力進步也很快。學習古詩的時候,他們看著幼兒用書,聽兩遍磁帶,就可以準確的回答出教師的提問,對于文章中優美的詞句可以的重復下來,回答的完整度讓我們坐老師的都有些吃驚。
在其他各科領域,孩子的表現也都很出色。比如在藝術領域,他們的想象能力和繪畫水平真是讓我們欣慰,每次活動,大家都能獨立動手作畫,100%完成繪畫任務,而且有的幼兒作品會有一些自己的想象在里面,無論在色彩,線條還是畫面效果,都出乎我們的預料,真是由衷的為他們感到高興。針對孩子的特點和本學期要求,我們又制定了班級的特色計劃。有識字,三字經,古詩,安全兒歌,繪畫,韻律活動等。在識字時,我們不是單一的教一個生字,比如學工字,我們會把工廠,工地,工人,工作等一些相應的詞匯教給他們,并進行認讀。
三字經,古詩學習后,孩子都和家長進行表演,家長對我們這項工作也十分認可。孩子們酷愛繪畫,手工活動,每次活動熱情都很高。畫畫時能獨立作畫,均勻涂色,想象大膽,手工時,個別幼兒動手能力不是很強,這時候就會有相互幫助完成作品的現象,讓我們感覺到他們在學習知識的同時,也在形成他們良好的品德和習慣。在幼兒保健方面,這學期可以說是不平凡的一年,手足口,甲流充斥著每個角落。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的老師積極開展家長工作,傳授預防知識 ,開設專們的知識課堂,積極把好晨檢及午檢兩大關,做好每個幼兒的預防與宣傳工作及全日健康觀察工作,并做好記錄。通過櫥窗、黑板報家長園地等方法,向教師、家長、幼兒宣傳保健常識、傳染病的防治方法,收到良好效果。 保證了學習的正常進行,抵御了病毒的侵入消除了家長的擔心。
篇3
問題對對碰:
案例一:在一次帶書入園的活動中,我班李齊山的奶奶給他準備了一本看圖識物的書籍,里面的物品是相當簡單的,如蘋果、梨子等簡單的水果等。周坤鵬的爸爸給帶來了一本厚厚的安徒生童話故事書,我翻開一看,厚厚的一本書大部分都是文字,圖片只占頁面上的一小塊。孩子們拿到書籍,李齊山的那本三兩下就翻看完了,選擇鵬鵬那本書的幼兒拿著書本跑過來尋求我的幫助,要求我把文字讀出來把故事講給他聽,因為他實在看不懂。
案例分析: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歸根究底是因為家長不會選書,選擇的書籍內容有的太淺顯,如有的還和幼兒看一些兩三歲幼兒看的看圖識物類書籍;有的則選擇得太深奧,如給孩子讀一些文學性太強的童話故事。
解決策略:(1)選書方面,尊重幼兒的選擇。中班年齡段的孩子已經積累了一些閱讀經驗,對于書籍也有自己獨特的看法和理解。家長在給孩子選書的時候不妨和孩子一起去書店逛一逛、看一看。給予孩子挑選書籍的機會,肯定孩子挑選的書籍。但是有一點需要注意,選擇的幼兒讀物主要以繪畫為主,文字要少、畫面要生動活潑、顏色要鮮明、形象要逼真、主客分明,背景不過于復雜即可。(2)巧用網絡,尋找適合的讀物。現在的孩子都生在信息化時代,隨著電腦、iPad、智能手機的普及,我們看書的途徑相對較廣泛,借助網絡隨時隨地地閱讀書籍。家長可以在閑暇之余利用網絡搜索有關適合中班幼兒的讀物,有很多都可以在網上免費閱讀,這樣更便時便利、經濟快捷。(3)關注課程,進行相關的閱讀。鼓勵家長關注課程,結合課程和好書推薦專欄,和幼兒在家閱讀有關讀物,使親子閱讀更有教育意義。如我們近階段開展了主題活動《自我保護》,結合主題,我向家長推薦了《我身體上的洞》、《小的故事》、《小威向前沖》、《我從哪里來》等有關身體秘密的繪本,讓親子閱讀緊跟課程前進,促進家長對課程的深入了解。
案例二:通過一次晨間交談,我們班欣雨的媽媽問我告訴我她最近的困惑。由于近來掀起了一股國學熱,欣雨媽媽特地買了《三字經》,在家和孩子閱讀和背誦,并且教孩子認識相關的文字。欣雨開始一兩天閱讀興趣很濃,可是過了幾天就有點討厭閱讀《三字經》了。
案例分析:上述案例中的問題其實很多家長都有,家長在和幼兒進行親子閱讀的時候,帶有明顯的目的性,要求幼兒認識相關的文字,背誦相關的語句。對于中班幼兒來說真的是比較枯燥乏味的,挫傷幼兒閱讀的積極性。
解決策略:(1)簡化經典,通俗易懂。我國文學博大精深、深邃無比。如果讓幼兒照著原本的作品機械式地朗誦,當然是枯燥乏味的,而且孩子根本不理解其中的意義,又何具閱讀的意義呢?偶然中,我發現了《弟子規兒童故事》,這個影片將國學很好地融入幼兒電視中,將經典的國學與兒童故事完美結合,其中的內涵簡單易懂地呈現在眼前。試想,在幼兒理解文學作品的基礎上,再挑選經典文段閱讀,肯定會達到不一樣的效果。(2)趣味識字,意義非凡。家長可以在家中開辟一塊趣味識字墻,和幼兒一起找出閱讀活動中出現頻率較高的字做成卡片、粘貼在此。對生活中遇見的常見漢字,可制成數字卡片,引導幼兒在空余時間隨意翻玩、辨認,以調動幼兒感知、認識漢字的積極性,激發幼兒主動探索漢字的欲望。寄識字于幼兒日常生活中,這樣識字更有趣味及意義。(3)聲形并茂,感受作品。家長在和幼兒閱讀一些文學作品的時候,注意做到聲形并茂,便于幼兒感受文學作品所要表達的意思。如家長在和幼兒講述童話故事《白雪公主》的時候,可以利用溫柔、好聽的嗓音表現善良美麗的白雪公主,用沙啞、巫婆似的嗓音表現壞皇后;在講述故事《拔蘿卜》的時候,不僅可以用不同的聲音表現不同的動物,還可以和孩子互動,利用一些肢體動作表現故事內容。
案例三:我班天天媽媽最近在群里提出一個困惑:在親子閱讀過程中,大部分都是父母在講故事,孩子那頭大多時候都是以傾聽為主。怎樣做才能讓閱讀氛圍“活”起來呢?
案例分析:對于天天媽媽的困惑,其實就是這樣一個問題:家長在和幼兒閱讀的過程中,單方面講述比較多,和孩子之間的互動較少。
篇4
一、確定誦讀目標
學校成立了經典誦讀小組,由專門的老師負責。每學期制定誦讀計劃,誦讀內容,評價措施。經典誦讀的內容分為校級經典和班級經典兩大塊。校級經典每學期20首,每周一首,保證全校學生瑯瑯上口。班級經典以自己編寫的校本教材為主,全班百分之八十左右的學生,每學期都能通過一卷或兩卷。每卷的背誦量:古詩的有20首;兒歌的有36首;古文則有10篇。每位語文老師通過各種激勵措施,鼓勵激發學生的背誦熱情,讓學生自主積累,自主發展。一個學期下來,學生的背誦量多的可達八九十首,最少的也有20多首。六年下來,學生就積累了一筆豐厚的人文底蘊財富。
二、營造誦讀環境
設置經典引領區。教學樓一樓長廊是我校的經典引領區,《三字經》、《論語》、《古詩》、《弟子規》……以精美的圖文并茂的形式,懸掛在長廊內的墻壁、柱子上,讓孩子們目之所及,見到的都是經典名句,讓中華的傳統文化精髓“潤物無聲”。
設立經典誦讀內容專用展示板。在校園的樓梯口,班級的門口,都安裝了可以插入經典詩詞紙張的塑料展示牌。一周一首必備的古詩文定時下發到班級,紅紙黑字,非常醒目地插入展示牌內,讓學生隨時隨處都能背誦,每周定期輪換。
三、把經典誦讀納入課程
編撰《經典誦讀》校本教材。《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可是語文學習很難做到一蹴而就,它是個長期積累的過程。只有“厚積”才能“薄發”。要達到此目的,僅僅學習書本的那點內容是遠遠不夠的,于是我們按照《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本著“匯知識之萃,補教材之缺”的精神,編排了我們的校本教材《經典誦讀》。這套教材的內容均為我國歷代經典詩文,按照由淺入深的順序安排了三個學段,三個學段的內容各成一冊,方便學生誦讀。對于書中所選的詩文,我們只要求同學們了解大意,不求甚解,讀熟會背。按照教材的要求,每周背誦兩篇經典詩文。這樣,使學生的記憶力得到增強,語言表達能力得到提高,思想和情感受到潛移默化的感染,在他們的血脈中激蕩我們的民族精神。
讓經典誦讀進入課堂。每周一的第二節課,是全校的經典誦讀課。老師們精心準備,同學們熱情高漲。自開發經典誦讀校本教材以來,我們的校本課程——經典誦讀課更是形式豐富,精彩紛呈。
另外我們還每月開設一節大閱讀課,在大閱讀課中,鼓勵學生引經據典,將自己積累背誦的經典名句在答問中、交流中脫口而出,升華了對古詩文內涵的理解,教會了學生如何學以致用。
開展“585”經典誦讀工程。為了確保每天經典誦讀的時間,我們開展了“585”工程。早操前以班為單位在操場集體誦讀校本經典8分鐘;上午和下午第一節課前集體背誦校本經典或班級經典5分鐘。
四、開展各種經典展示活動
篇5
1校內落實海量閱讀
一周七天,學生在校就有五天。因此,學校,老師應為孩子們提供閱讀的資源,創設一個良好的閱讀環境,閱讀氛圍,讓孩子們盡情地閱讀。
1.1保證閱讀的內容。
班級內創設圖書角,或是圖書柜,由學生自由捐書,寫上自己的名字,開學帶來,期末帶回,每學期更換書籍。在書籍的選擇上,老師要有指導性:一、二年級的孩子認識的字不多,因此,可選擇拼音、漢字、圖畫相結合的書;三、四年級的孩子可以選擇各種文體的純漢字的書;五、六年級的孩子可以根據孩子的興趣愛好選擇書籍,但一定是健康的書籍。除了學生自己準備,老師也可以為學生豐富書籍。
班級內創設閱讀欄。黑板報是個重要的閱讀天地,內容可以月月換,還可以周周換,更可以天天換。墻面布置也要好好利用,可以一月一個主題,由老師和學生共同找資料,共同參與更換。
年級內創辦閱讀欄。好多學校每年級都有一個展覽欄,這個欄里,除了張貼一些繪畫、手工、書法作品,還可以張貼孩子們寫的優秀文章,或是為孩子們精挑細選一些課外知識等等,定期更換,豐富內容,供孩子們閱讀。
學校可以固定一個地方做閱讀廊,由專人負責精選閱讀材料并定期進行更換,讓孩子們有更多的閱讀空間。
開放學校圖書館,讓學生閱讀更多的書。
1.2保證閱讀的時間
1.2.1每天中午的時間很長,學生完成了作業都有很多休息時間,我們應該好好利用。根據各班情況,請學生分發自己班級里的書,孩子根據自身需要,做好讀書筆記。因為書是別人的,因此,學生不能在書上做筆記,每人準備一個“采蜜本”,可以記記語文基礎知識、優美的詞句、精彩的描寫、生動的對話、好的開頭和結尾、精辟的議論、寫作常識以及文章的結構提綱、歷史地理以及其他學科方面的知識或趣聞、名人名言、名人故事或英雄人物的事跡及豪言壯語等。
1.2.2很多學校都有圖書館,書也的確很多,但沒有發揮它應有的作用。其實,學校可以安排一周有一節課為學生課外閱讀的時間,學校應開放圖書館,如果學生很多,圖書館不能容納下,可以由老師組織同學去借,借回教室內閱讀,課后歸還圖書館。我相信,學生們肯定會很開心的。
1.2.3有條件的學校可以規定一周中的某一節課為國學課,教師帶領學生朗讀,理解意思。朗朗上口的古詩詞,讓學生興趣高漲。
2校外落實海量閱讀
校外落實海量閱讀要與家長做好配合,需要家長好好參與,在開展中肯定會遇到許多困難,但是我們應盡量化困難為動力,排除萬難。
2.1老師向家長推薦本學期應閱讀的書籍,書的本數不能過多,一本,兩本就可以了,有條件的家庭可以給孩子買,條件不允許,可以利用周末時間到書店去看,也可以向同學借閱。家長督促孩子閱讀,期末進行反饋,評出“讀書之星”等等。
2.2家長還可根據孩子自身發展,興趣愛好適當地為孩子買書,在家督促孩子讀書,老師要調查,家長要反饋。利用家長會,請個別在這方面做得好的家長來發言,講座,傳授自己的育兒心得,與其他家長分享。
2.3家長與孩子一起收集、整理孩子感興趣的,有價值的內容,制作剪貼報。還可以帶到學校和同學們一起閱讀,欣賞。剪貼培養了學生的閱讀能力、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
3開展活動,檢驗閱讀效果,促進海量閱讀
孩子們書讀了,但是否真正有效呢?我們還必須開展一系列的活動進行檢驗,更好地推動課外閱讀。
3.1課前三分鐘個人展示。
根據年齡段的不同,老師給出不同的展示內容:低段可以是一首兒歌,一首古詩,一個小故事……;高段可以加大難度,一個故事,一段演講,一段評論……每個孩子都要參與,鼓勵孩子們大膽表現,積極參與。一段時間過后,進行一次評比,評選出優秀選手進行獎勵。為了完成這個任務,孩子們平時肯定就會去認真準備,認真閱讀課外書籍。
3.2每月創辦一次主題手抄報。
主題由老師確定,可以結合教學內容,也可緊跟時代氣息,如“三?八”節到了,辦一分手抄報,“教師節”……活動開展后,都要進行評比,進行獎勵。孩子們很重視他的每一次比賽。他們也會很積極參與的。
3.3每月舉辦一次主題演講或是主題吟誦活動。
低段孩子可以是主題吟誦,如:春天來了,我們來朗誦春天的詩歌;教師節來了,我們來朗誦歌頌老師的詩歌……高段的孩子加大難度,老師選擇確定主題,孩子們找資料或是自己撰寫稿子進行演講。評選優勝者進行獎勵。
3.4學校也不能不聞不問,一學期也應該開展以閱讀為主的全校參與性的活動,調動老師和學生的積極性。如:古詩詞吟誦比賽,《弟子規》、《三字經》頌唱比賽等,學校重視了,老師、家長、學生自然就重視了。
篇6
[關鍵詞]小學低段;親子共讀;激勵;有效閱讀
[中圖分類號]G62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712(2015)24-0095-02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要求“注意積累語言材料,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1―2年級背誦優秀詩文50篇(段),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5萬字”。這就要求學生不僅要學好課本精選的講讀篇目,還要廣泛閱讀優秀詩文、經典著作等。
一、激發興趣,營造讀書氛圍
學生的年齡不同,閱讀興趣也不同,因此,教師在引導學生讀課外書時,也應該根據學生的年齡、需求、能力而采用不同的指導措施。著名特級教師于漪老師說:“教師如果有本領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與求知欲激發起來,教學就成功了一半。”課外閱讀也是如此。但是課外閱讀沒有教師的監督,沒有時間的控制,學生課外閱讀的質量很難保證。因此,我們要從一年級起就培養學生的讀書興趣。只有當學生對課外閱讀產生興趣時,他們才會產生強烈的讀書愿望,才會將“要我讀”轉化為“我要讀”,才會享受到讀書帶來的樂趣。
在對一年級學生進行入學教育時,筆者就鄭重地向學生講解閱讀對于一個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因為學生識字少,筆者就讀書、講故事給他們聽:時而照著書念散文,時而激情朗誦詩詞,時而繪聲繪色地講故事,時而講自己的讀書經歷。學生最愛聽故事,一聽說要講故事,教室里立即靜了下來。隨著筆者聲情并茂的讀講,學生被故事情節帶入到了一個或有趣,或驚險,或扣人心弦的情感世界里。學生尤其喜歡孫幼軍老師的系列童話故事,他們被一個個動人的故事情節吸引,陶醉其中。筆者適時給學生布置作業:回家和爸爸媽媽一起閱讀這本書。這樣學生就能在享受故事情節所帶來的奇妙境界中感受到課外閱讀的樂趣,便能興趣大增,主動閱讀。
二、師生共讀,提升閱讀能力
多讀書不是只憑興趣走馬觀花地讀,而是要讀適合年齡特點的書,從書中能有所收獲。學完拼音,筆者開始引導學生讀薛瑞萍老師寫的《日有所誦》,學生每天午間至少讀誦一首兒歌,能背則背,不能背則就讀得流利、聲音洪亮。喜歡表現是一年級學生的天性,只要上臺展示的筆者都獎勵一顆小五星,獲得熱烈掌聲的則獲得一個“頂呱呱”貼,由學生自己親手貼到讀書墻上。學生的自豪感、成功感被激發起來,如此不斷的評價激勵學生不由自主地想讀更多的課外書。
誦讀完《日有所誦》,筆者又和學生一起讀《沒頭腦和不高興》《小豬稀里呼嚕》《爺爺一定有辦法》《學語文之友》等,還誦讀了三字經、弟子規、千字文和很多古詩、兒童詩;筆者每天抄一句名言在“讀書欄”里讓學生背誦,給他們潛移默化的影響;筆者還精心設計了許多活潑有趣的讀書形式,集體讀、引讀、領讀、接龍讀,師生配讀,男女生對讀,有時個人讀,有時同桌一起讀,有時默讀,有時誦讀,方法靈活多變。通過讀書,愛動的學生變得安靜了許多,濃濃的讀書氛圍充滿著整個教室。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開始學習勾畫好詞和不懂的詞,學習積累語言。
三、親子共讀,保持閱讀興趣
閱讀只有達到一定量的積累時,學生才能形成良好的語感,才能提高閱讀水平。要真正達到此目的,首先必須保證學生有課外閱讀的時間,這是最基本的前提。可是教師無法每天檢查閱讀情況,也無法確定其閱讀的質量,因此,教師要通過各種形式征得家長的配合支持,讓家長在家督促學生完成閱讀任務,配合教師進行適時適當的評價、評比,這樣,學生課外閱讀的時間才會得以保障,學生在家進行課外閱讀才會落到實處。
筆者按照課外閱讀的具體方案要求,首先動員家長積極參加讀書活動,向家長推薦適合學生閱讀的書目,讀對學生身心發展有益的書。很多家長因為工作忙,平時沒有時間和學生一起讀書看報,于是,筆者倡導家長每天和學生進行半個小時的親子共讀,家長和孩子同讀一本書,既能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又能增進彼此之間的感情,還能共同提高。家長每天在家校本上簽上讀書情況,激勵每個學生都參與到讀書活動中來。家長填寫的“讀書卡”顯示,有的學生的閱讀量已經有幾萬字了。
四、讀書評比,彰顯個性閱讀
課外閱讀既要看數量,更要看質量。筆者每天檢查學生的讀書情況,除了看讀的頁數,還要看學生的朗讀情況,對讀得多、讀得認真的學生予以表揚,對讀得好的學生則獎勵“五星”或“頂呱呱”,每周進行一次評比,得獎勵貼最多的前五位被評為“讀書之星”。筆者還讓這些學生把自己認為好的書介紹給其他同學,同時給全班同學樹立榜樣,這激起了很多學生的讀書愿望。
在班級內,筆者組織學生開展了詩歌誦讀會,在班級QQ群里發動家長進行讀書交流,讓家長和孩子一起寫讀書心得體會,評選出“書香家庭”“讀書之星”。在讀書交流會上,學生暢所欲言,談閱讀的收獲,談學到的知識和方法。部分學生還交流了自己創作的詩歌,內容雖短小,卻充滿了童真童趣。另外,筆者還給那些被評為“閱讀之星”的學生頒發了獎狀,讓家長共同分享課外閱讀的喜悅。班里形成互相比拼的讀書氛圍,能很好地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
培養學生良好的課外閱讀能力是一個長期的培養過程,需要教師、學生、家長三者的耐心、恒心。“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讓好書成為孩子的朋友,讓好書伴隨著孩子的成長。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篇7
今年暑假,根據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要求我跟著我院金東區社會實踐隊來到澧浦鎮進行了為期10天的實地普法平安宣傳。這次充實而又難忘的社會實踐經歷給我帶來了特別深刻的影響。
一、實踐目的
實踐讓我走向科技應用,走出課堂。當前,我們缺少的主要不是知識,而是缺少將知識與實際相結合的能力。我們在課堂上所學的,與在實際當中遇到的是不盡相同的。其往往具有不具有明顯的特征,這需要我們進行抽象概括才能解決各種問題。所以在大學期間我覺得多與社會接觸,多了解自己所處的環境,多了解你將會面對的種種問題,對以后的發展和繼續深造都是非常非常有益處的。
二、實踐方式
采用“小分隊式”社會實踐,組員有15人
三、實踐內容
(一)采取了以黑板報、廣播、短信、網絡等多種形式進行的法制宣傳、平安宣傳
我們在洪村和鎖園利用黑板報的形式向當地村民介紹有關婚姻法、財產繼承等和實際生活緊密相關的法律知識以及有關平安的詩歌。同時我們總結了宣傳標語:平安在心,普法在行。另外我們利用網上的村民信箱給澧浦鎮村民寫了一封普法平安宣傳的信,取得了良好的效應。也在廣播上進行法律知識三字經的宣傳,受到當地村民的好評。
(二)我們來到幼兒園給小朋友們進行平安知識的宣講
在實踐期間,我們也注意到兒童這一相對弱勢的群體,認為很有必要對其進行平安知識的教育。于是我們聯系了一家當地的幼兒園,給小朋友們上課。我們教他們學認交通標識、知識問答,還進行了簡單的兒歌朗誦比賽。不僅他們學到了知識,我們也體會到了當老師的感覺,專業理論知識更好的結合了實際,這也是不可多得的經歷。
(三)配合區政法委等部門進行問卷調查
因為今年我們浙江省正在進行“平安浙江”創建活動,金東區也進行了具體的實施。現在活動開展差不多了,要進行群眾滿意度調查以發現還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從而更好的改善。正好這和我們實踐隊平安宣傳相一致,加上我們大學生也有這樣的經驗,于是我們利用一天的時間在澧浦鎮上進行了問卷調查。
(四)舉行法律知識燈謎活動
法律條例是枯燥而乏味的,為了增加村民們的興趣使他們主動且更好的了解法律知識,我們特地準備了法律知識燈謎活動。我們從專業書上找了一些題目,寫在卡紙上,綁上漂亮的絲帶,系在紅繩子上,非常的漂亮。當天村民們也非常的熱情,競相回答問題,也得到了一份小禮物。一位老爺爺說這種活動應該經常舉行,形式很好,這給了我們莫大的鼓勵。
(五)進行流動模擬法庭的表演
我們給政府工作人員、村官們以及村民代表進行了一場模擬法庭的表演。我們精心準備了一場民庭和一場刑庭,都是生活中經常存在的案例。之后鎮長說我們這樣的表演很有實際意義,現在是法制社會,村民們更應該知道要通過法律的途徑來解決問題。
(六)進行宣傳模式的調研
因為前幾天我們進行了群眾滿意度的調查,發現這的群眾普遍反映宣傳不夠到位。于是我們覺得很有必要進行新農村宣傳模式的調查,以發現存在的問題,從而出謀劃策以找到可行的科學的宣傳模式。
四、實踐體會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這10天短暫而又充實的實踐,我認為對我走向社會起到了一個橋梁的作用、過渡的作用,是人生的一段重要的經歷,也是一個重要步驟,對將來走上工作崗位也有著很大幫助。
向他人虛心求教、遵守組織紀律和與人文明交往等一些做人處世的基本原則都要在實際生活中認真的貫徹,好的習慣也要在實際生活中不斷培養。這一段時間所學到的經驗和知識大多來自學長和領導的教導,這是我一生中的一筆寶貴財富。這次實踐也讓我深刻了解到,在工作中和同事保持良好的關系是很重要的。做事首先要學做人,要明白做人的道理,如何與人相處是現代社會的做人的一個最基本的問題。對于自己這樣一個即將步入社會的人來說,需要學習的東西很多,他們就是最好的老師,正所謂“三人行,必有我師”,我可以向他們學習很多知識和道理。
篇8
古代中國人的心目中,“元”,是開始的意思;“旦”,是早晨的意思。以下是小編精心收集整理的幼兒園元旦活動方案,下面小編就和大家分享,來欣賞一下吧。
幼兒園元旦活動方案1一、活動目標:
1、讓幼兒知道過新年了,我又長一歲了,理應爭取更大的進步。
2、鼓勵幼兒積極參與到慶新年的各項活動中去,充分感受節日的快樂,為了讓孩子們能感受新年的愉悅,也為了促動家長與教師之間積極、互動關系的形成,增進親子間平等、融洽的親情關系
二、活動對象:小班全體幼兒和參加活動的家長
三、活動時間:12月31日上午9:00
四、活動準備:
1、布置園內環境,使整個幼兒園洋溢著節日的氣氛。
2、每名幼兒準備一句祝福的話。
3、準備每位幼兒一張賀年片與家長制作
4、磁帶、錄音機及幼兒的禮物
五、活動過程:
(一)、帶幼兒參觀已布置好的園內環境和活動室,讓幼兒感受節日的氣氛。教師:"小朋友,你們知道今天的幼兒園為什么特別的美?"幼兒:"快過年了!"教師:"你們都看到了,快過年幼兒園都發生了新的變化,小朋友們在新的一年里有什么打算?"
幼兒自由回答。
(二)、文娛活動開始請來全班幼兒為家長演節目。
1、請全班幼兒唱《新年好》歌曲唱兩段。
2、請小班幼兒自愿上臺表演,內容不項。
如所學的歌曲或兒歌等。
3、游戲《夾彩色珠子》比賽:
玩法:將準備好的彩色珠子放在盤里另一盤空的放在桌上。比賽時將幼兒與家長一起坐回位置幼兒拿調羹家長拿筷子當聽到開始時,看哪組的家長與幼兒夾的最多那組就獲勝,給與禮物鼓勵。
注意:前提是不能用手去拿只能用筷子與調羹。
4、家長和幼兒一起做賀年片。
5、幼兒與家長互贈禮物,幼兒送給家長一張賀年卡,說一句祝福的話。
家長準備一份小小的禮物回贈或幼兒之間回贈禮物說一句祝福的話都能夠。
幼兒園元旦活動方案2一、活動目標
1.讓幼兒了解元旦節的由來,通過本次元旦節親子活動增進幼兒園和家長之間的聯系。
2.本次元旦節親子活動意促進家長和教師、幼兒和家長、幼兒和幼兒之間的互動和游戲,增進彼此之間的感情。
3.幼兒樂意和同伴以及家長一起參加表演活動和游戲活動。
4.家長和幼兒一起體驗本次元旦節活動帶來迎接新年新氣象的愉快。
二、活動準備
1.幼兒園慶祝元旦節活動的場地布置
2.元旦節聯歡會上的自助食物
3.現場的音樂準備
4.氣球道具
5.塑料筐、紙球、小棒、蒙眼布
6.元旦節小禮物
三、活動過程
1.幼兒園園長上臺講話:
光陰似箭,在不知不覺中,我們又送走了一年。這一年里,孩子們在幼兒園收獲成長,老師們在幼兒園兢兢業業,不斷突破;幼兒園也在這一年里累積了更多的經驗,在明年將的一面展現給各位家長和孩子。為了迎接新的一年,本次幼兒園舉辦了慶元旦親子活動,讓更多的家長參與其中,感受和體驗元旦節親子活動帶來的快樂。
2.幼兒園慶元旦集體表演
(1)請欣賞中班帶來詩歌朗誦《比大小》;
(2)請舞蹈班小朋友帶來舞蹈《大樹和小鳥》;
(3)請欣賞歌舞表演《洗腳》。
3.元旦節親子游戲
(1)《我為爸爸媽媽剝桔子》
每一名幼兒到籃子里面拿出一個橘子,來到爸爸媽媽的跟前自己剝橘子給爸爸媽媽吃;
(2)《運皮球》
每五組家長和幼兒面對面,幼兒站在爸爸的腳上,將皮球放在兩個人的中間,一起運到終點的大籃子里面。
(3)《勺子搬豆豆》
每五個幼兒一組比賽,用勺子舀花生,運到終點處爸爸媽媽那里,最后清點看看哪位幼兒運的花生最多。
(4)《趕小豬》
幼兒和媽媽一起,手持小棒,將地上的彩球趕到門洞處。
(5)《救小動物回家》
幼兒雙腳齊跳進入呼啦圈,一個一個跳完之后在終點拿起一個小動物玩具,最后原路返回送小動物回家。
(6)《誰是你的寶貝》
教師請出十名家長為一組,將家長們的而眼睛都蒙好,再請來自己的寶寶,間隔三米遠,家長在原地轉三圈之后,憑感覺去摸自己的孩子,摸到自己寶貝之后摘掉蒙眼布,看看這是不是你的寶貝,摸對了有獎品,摸錯了來繼續游戲。
四、活動結束
教師帶領幼兒以及家長齊唱歌曲《新年好》,在離園的時候發放元旦節禮物。
幼兒園元旦活動方案3一、活動目標:
1.通過表演、猜燈謎、寫心愿卡等活動激發幼兒過新年的濃厚興趣。
2.通過系列活動培養幼兒觀察過新年的變化、講述過年的新鮮事、并積極引導孩子參與新年的制作活動。
3.通過活動向家長匯報本學期教育教學工作。
4.通過活動激發和培養幼兒尊老、愛老、敬老、助老的思想意識和良好品質,在孩子們的心中播撒下愛的種子。
二、活動形式:
家長帶幼兒收集中國年相關資料、迎新年環境布置、新年許愿活動、文藝表演等等。
三、活動場地:幼兒園室內、戶外、敬老院。
四、活動時間:元旦前后(具體時間詳見“邀請函”)
五、活動準備:
1、物質準備:彩紙制作許愿卡、各班活動所需物品
2、環境布置:按照每個班的主題布置教室,體現主題特色
3、知識準備:
六、日常導入內容:
語言:幼兒會說新年祝福話語、新年兒歌
認知:與幼兒滲透講解中國年的習俗
音樂:學唱新年歌曲、欣賞喜慶音樂
美工:繪畫、涂色、剪紙粘貼
七、活動流程:
1、戶外集體表演:
學前班:武術操《小哪吒》舞蹈《我不上你的當》
大班:舞蹈《三字經》
蒙氏大班:《椅子操》
中班:節奏樂《地球歡迎你》
蒙氏中班:器械操
小班、蒙氏小班:律動《我的身體最神氣》
舞蹈班:《踏浪》《手牽手》《親親茉莉花》
2、班級展示:
教師總結本學期的各項工作
幼兒集體表演《紅纓之歌》
猜燈謎
手工活動
寫心愿卡
活動結束:掛心愿卡
延伸活動:帶領部分幼兒到敬老院進行《歡歡喜喜迎新年》表演活動。
八、活動注意事項:
1.活動當天,請為你的孩子穿上紅纓園服,并準時送幼兒入園。
2.請遵守活動秩序,服從老師安排,在指定區域就坐觀看節目,不隨意走動,不大聲喧嘩,在表演節目時不干擾孩子。
3.戶外集體活動結束后請大家有序地回到孩子所在班級(并帶回本班的幼兒椅子),參加班級活動。
4.班級活動未結束時,不可中途離場。
如有特殊情況,需提前向本班老師告知。活動結束后才可接幼兒離園,下午休息。
幼兒園元旦活動方案4一、活動目標:
1、知道春節是我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了解一些過年的風俗習慣及待人接物的禮儀,感受和家人過春節其樂融融的熱鬧氣氛。
2、能連貫、清楚的講述一件過年趣事,會使用幸福、滑稽等常見形容詞。
3、能用語言、繪畫等方式創造性的表達所見所聞。
4、讓幼兒知道節日的時間。
5、體驗明顯的季節特征。
二、活動準備:
1、教學資源《春節習俗》、《壓歲錢的傳說》;
教學掛圖《壓歲錢的傳說》;喜慶的背景音樂,如《恭喜恭喜》。
2、有條件的可懸掛對魚,裝飾鞭炮等,增加春節氣氛。
3、繪畫紙,彩筆人手一份。
三、活動過程:
1、請幼兒觀察活動室內懸掛的倒過來的“福”字或紅色對魚、裝飾鞭炮等裝飾,引發幼兒關于春節的回憶。
2、說趣事、畫趣事,初步了解春節的習俗,知道過年的傳統做法。
(1)請幼兒找自己的好朋友,在活動室內找一處喜歡的地方,說說自己過年的趣事,并用繪畫的方式把趣事畫出來。
(2)請部分幼兒展示繪畫作品,講述過年趣事,教師注意幼兒說話的完整性,如果幼兒用到好的形容詞,可以及時向全班小朋友推薦,大家一起學說。
(3)展示能夠體現節日風俗的幼兒作品,如“福”字倒貼、年夜飯吃魚、門上貼春聯、放鞭炮等,請幼兒猜一猜,說一說這些習俗美好的寓意。播放教師教學資源《春節習俗》,了解中國傳統習俗。
(4)播放背景音樂,如《恭喜恭喜》,請幼兒模仿相互串門去拜年,說吉祥喜慶的話,見面可以相互拱手致意。
3、講述壓歲錢的傳說,讓幼兒感受家人對孩子的關心。
(1)詢問幼兒是否得到壓歲錢,誰給的,什么時候給的,為什么給壓歲錢。
(2)播放教師教學資源《壓歲錢的傳說》。
請幼兒說一說小妖“祟”摸了孩子以后會發生什么事,家人為什么整夜不睡。讓幼兒知道壓歲錢是家人為了讓孩子平安沿襲下來的一種做法,代表了家人對孩子的愛。
(3)說一說自己該怎樣使用包含家人愛心的壓歲錢,讓愛傳遞給更多的人。比如買喜歡吃的東西全家分享,家人過生日可以用壓歲錢買禮物,如果別人有困難還可以用壓歲錢來捐助。
幼兒園元旦活動方案5一、活動時間:月31日
二、活動人員:全體幼兒、家長、老師
三、活動過程:
1、來園活動(各班教室)
2、生活活動
3、新年心愿包活動
準備:紅信封、紙、蠟筆、記號筆
玩法:各班家長和孩子共同在紙上畫或寫新年心愿,再裝入紅信封袋內。
4、親子運動會
準備:場地布置、主持人一名、音樂(新年好)
過程:
1)律動“新年好”
2)親子運動游戲
A.放鞭炮
準備:每班自制炮竹一個
玩法:分小班組,托班組。每班出6對家長和孩子。將幼兒和家長分成一一對應,面對面排。開始由幼兒手捧“爆竹”由起點跑向自己的家長,當家長接過“爆竹”后,雙手上舉,口中喊道“砰啪”,就算送到一個。然后孩子再將“爆竹”運回給下一名幼兒手中,看哪對先放完。
B.運彩球
準備:彩色的球、圈
玩法:適用于小班幼兒,每班10名幼兒,分兩對面站立,用圈趕彩球行進走,走至對面交給另一位幼兒,依次往返接力。
C.剝桔子:
準備:小桔子50只,椅子3個,垃圾筐每班5對家長和孩子
玩法:幼兒從起點跑到終點拿一個桔子,跑回來剝掉皮給家長吃,第二個幼兒繼續,以此類推,看哪隊最快為勝。
D.搶氣球游戲:
準備:凳子或椅子;各色氣球;拴氣球的繩子。
玩法:老師或主持人發出指令,復習顏色。如果說紅色就要跑到拴有紅色氣球的椅子旁,用力把氣球坐爆。分組比賽,小組第一晉級下一輪,直到輪完初賽,最后小組第一之間進行決賽,分出獲勝者。請幾位家長帶著小朋友一起聽主持人發令,按照規則進行。
E.開火車:
準備:起跑處標志
玩法:由家長或老師(6——8人)組成一列火車,蹲著行進走,以先到的一列火車為勝。(必須下蹲走)
F.袋鼠跳
準備:大袋子四個,可以用面粉包裝袋之類的,要大一些
玩法:一名小朋友與自己的爸爸或媽媽組成一組,每次游戲找四組為一單位,小朋友與家長面對面站立,中間距離約30~50米。游戲開始后,小朋友要拿起放在地上的大袋子,跑向自己的爸爸媽媽,爸爸媽媽接到袋子后,要馬上套住自己的雙腿,跳回孩子的起始位置,以速度定輸贏。
G.揪尾巴
準備:紙尾巴若干條。
玩法:一家三口組成一條牛。爸爸為牛頭,媽媽的手搭在爸爸的肩上為牛身,孩子緊貼媽媽身后做牛尾,孩子褲腰上別上牛尾巴。在一定范圍場地內,幾個家庭展開揪尾巴比賽。最后看哪個牛頭揪到的尾巴多,哪個家庭就獲勝。
H.趕雙球
準備:一大一小皮球為一對,共若干對;網球拍若干副。
篇9
關鍵詞 幼兒園 傳統文化教育 內容 策略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s.2015.01.063
隨著我國幼兒教育的發展,幼兒園的規模不斷擴大,幼兒教育的水平在飛速發展,與國際接軌。但是,幼兒教育在走向世界的同時,逐漸地加快了“去本土化”的腳步。“去本土化”是指本國本民族的一些傳統的文化教育觀念和方法逐漸被現代的國外的教育內容、方法和手段所代替。許多孩子對本民族的傳統文化知之甚少,對于傳統禮儀更是不知所云。魯迅先生說過:“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忽視傳統文化對于幼兒教育是不利的。本文想談一談幼兒園中傳統文化教育的現狀、內容,并且提出一些教育的策略。
1 目前幼兒園傳統文化教育的現狀
1.1 傳統文化主要以節日慶祝活動的形式展開
目前,幼兒教育以五大領域展開,從體、智、德、美等方面促進幼兒全面的發展。而其中與中國傳統內容相關的,多數是與節日活動相結合的,如春節、端午、中秋等等。同時,幼兒教育的相關教材中涉及到傳統文化的內容很少,而傳統禮儀教育、傳統道德觀念教育等在幼兒的生活中出現的頻率就更少了。
1.2 傳統文化教育存在的偏差
雖然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我國的幼教工作者不止一次地提出過注重傳統文化教育在幼兒教育中的作用,但是在十多年的實踐中我們不難看出,幼兒園的傳統文化教育存在著一定的偏差。
(1)注重知識的傳遞,而忽略了對幼兒由文化知識所折射出的文化精神和民族自尊心自豪感的培養。例如現在有些幼兒園開展文化經典誦讀活動,聽著孩子們稚氣的聲音清脆地誦讀“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讓人覺得讓孩子們從小感悟中華傳統文化是多么重要。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孩子們在“不求甚解”地朗讀經典的時候,我們的教育目的在哪里?他們記住了內容,就一定會對中華文明有所了解,有所熱愛嗎?是不是也該深入培養他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呢?讓他們能夠自發地去學習和了解更多的傳統文化呢?
(2)形式過于單一,內容不夠豐富。幼兒園的傳統文化教育大多以節日活動、傳統美德故事、杰出人物的介紹等歷史方面的內容,而忽視了與現代文化的結合。傳統文化在新的歷史時期有新的體現,兒童的心理活動具有現實性,與現代生活脫離太多,不利于傳統文化教育的發展。同時,總是以故事、圖片、工具的形式來介紹,無法給幼兒以深刻的印象。
(3)注重繼承,缺乏創新。這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教師在組織教育活動的過程中,對于傳統文化內容缺乏深入的體會,以照搬為主,沒有結合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和時代特征加以變通;過于依賴教材,依照習慣,甚至模仿其他教師,其他幼兒園;二是讓幼兒被動學習的較多, 不注重創新意識的培養。有些教師在進行傳統文化教育是過于注重“原汁原味”,要求幼兒生搬硬套地,不加取舍地學習,無異于扼殺了幼兒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意識。
2 幼兒園傳統文化教育的內容選擇
我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對于3~6歲的幼兒來說,筆者認為主要是以下幾個方面的教育為主:
2.1 道德規范和禮儀教育
(1)注重培養幼兒尊老愛幼、孝順雙親的品德。古代教育注重“孝悌”的培養,作為傳統道德意識形成的起步階段,孝悌符合兒童道德形成的規律。如《孟子》里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論語》里有“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還提出要孝敬父母等內容。
(2)提倡節儉。崇尚儉樸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和家庭教育的重要內容。司馬光在《訓儉示康》中提到“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明末清初的朱柏廬在其家教名篇《朱子家訓》中也曾要求子女:“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可見,在幼兒園中培養幼兒的簡樸生活習慣,有助于幼兒的生長發育和自尊心、獨立性、自我意識的發展。
(3)培養幼兒誠實講信用的良好品格。“誠信”是從古至今都是中國十分注重的優良品德之一。最典型有《論語》里的“與朋友交,言而有信”、“敬事而信”、“謹而信”。 幼兒天性純潔,認知有限,難辨是非,長輩應以良好的行為加以引導。《禮記?典禮上》中也說道:“幼子常視毋誑” 。
(4)提倡“為善”、寬容。《老子》提出“上善若水”“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論語》里有“泛愛眾而親仁”、“仁者愛人”。《論語》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等。
2.2 生活常規的基礎訓練
(1)加強禮儀常規的訓練。對幼兒的禮儀教育,首先要進行姿態訓練。中國古籍中保存著多種“幼儀”“童子禮”之類的文獻。總的精神是教幼兒守禮,坐、立、行、跪、拜、起居、飲食等都有明確而具體的規范。例如:坐應齊腳,斂手,定身端坐,不得靠椅背、伸腿、翹腿、支頤(手托腮),欠伸及廣占坐席;站立時應垂手正身,雙足相并;不得挑食、撒飯剩飯,不得說話,左頤右盼,手足亂動,發聲嚼啜,等等。其次是,要培養幼兒尊老愛幼,禮貌待人的禮儀。如遇客人來訪時,要禮貌大方,有禮相待;與人說話要謙和有禮,不能大叫大嚷等等。
(2)養成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古代幼兒家庭生活常規中一項重要的內容就是養成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如南宋教育家朱熹就要求幼兒每日雞鳴起床后,應自己洗臉、漱口、梳頭等事務,并且規定“自冠巾、衣服、鞋襪、皆須收拾、愛護、常令潔凈、整齊。”除此之外,古代對幼兒飲食衛生也很講究。同時,還要求幼兒對于環境衛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灑掃”之事。這些不僅能夠培養幼兒愛清潔、講衛生的好習慣,而且對于養成幼兒勤勞的習慣也是大有益處的。
2.3 傳統文化知識教育
(1)重視傳統節日等的慶祝活動。充分利用“清明”、“端午”、“中秋”、“重陽”、“元宵”等民族傳統節日,引導幼兒了解中華民族的民俗風情和傳統美德。幼兒教育工作者應結合這些傳統節日開展各類活動,在活動中加深幼兒對于節日的了解,如節日起源、節日風俗、與節日相關的詩歌等,寓教于樂。
(2)加強適合幼兒身心發展水平的“經典誦讀”活動。 傳統文化經典當中的《三字經》、 《千字文》、《百家姓》等都是古代蒙學寫字的代表作,其語言生動活潑,讀來朗朗上口,便于幼兒記誦,而且蘊含這豐富的人生智慧和粗淺的生活常識。可以從中選擇適合幼兒的內容以傳統文化讀本的形式,開展早期閱讀活動,既能夠培養幼兒對于語言的敏感性,也能夠激發其對傳統文化的興趣。
(3)重視對幼兒的鄉土文化教育。幼兒生活的周邊環境有蘊含著濃厚的鄉土文化,這些文化流傳至今既保持了傳統的風格也具有時代的特征,因此在幼兒教育中可以通過認識家鄉或者祖國的名勝古跡、自然風景、風俗習慣等這些周邊資源來進行傳統文化教育,既滿足幼兒的現實需要,也開拓了幼兒的視野。
3 幼兒園傳統文化教育的策略
(1)通過環境創設對幼兒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現代教育十分重視環境對兒童身心發展的影響,《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展。”因此,幼兒園在室內墻飾、屋內裝飾顏色、選材等等方面,突出傳統文化特征,將傳統文化的理念通過環境積極滲透給幼兒,為幼兒活動空間營造出濃厚的民族氣息。例如:在教室墻面布置時,可以設計制作以名勝古跡、傳統節日、地方特產等為主題的墻飾。
(2)將傳統文化教育滲透在幼兒的一日活動之中。幼兒園的教育教學活動是蘊含在一日生活之中,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決定了只有將教育目標滲透到各種活動中,才能發揮教育的功能。我們可以從現實生活中可感知的文化因素入手,擇其精華,對幼兒進行傳統文化教育。在幼兒一日活動當中,注重強調道德規范、禮儀、節日活動、經典朗誦、風俗習慣等內容的教育,為幼兒創設各種直接接受本民族文化教育的活動環境,使優良的文化傳統在這里得到繼承和發展。
(3)充分挖掘、利用、整合資源進行教育,避免形式化、說教化。當前的新課程改革特別強調幼兒園要有創新意識,大力提倡開發地方課程、園本課程。因此幼兒園可依據本地本園特色編寫園本教材,將傳統文化以幼兒易接受的兒歌、游戲等形式編寫成教材。同時,組織多種形式的文化教育活動,如藝術欣賞、參觀、交流、表演等活動,豐富幼兒的知識,加深幼兒對于傳統文化的理解。
(4)通過家園合作的形式共同促進傳統文化教育的開展。家庭是幼兒成長最自然的生態環境,對幼兒教育有著影響和制約的作用。家庭與幼兒園教育配合,能使教育幼兒的目標、內容和要求達到一致,從而增強效果。因此,幼兒園應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通過幼兒園的家長會、家長開放日以及親子活動等活動,提高家長對傳統文化教育的認識,讓家長明確傳統文化教育的目標、內容,使他們積極配合幼兒園教育,并延伸到家庭教育中。
(5)辯證地看待傳統文化,合理地運用到幼兒教育中去。中國的傳統文化是幾千年歷史的沉淀,隨著時代的發展,其中的缺陷也日益顯露。我們需要客觀地看待傳統文化,去粗取精,去偽存真;需要認真地加以分析,仔細地斟酌,從幼兒教育的需要和未來出發;需要以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來衡量,對于實際教學情況,也要注意教學方法,要因材施教、教學相長。
參考文獻
[1] 唐淑,鐘昭華.中國學前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 張芳.在幼兒園中大班開展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性[J].上海托幼,2008.11.
[3] 陳幸軍.幼兒教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 李紅云.幼兒園在繼承傳統文化方面的不足與對策[J].教育?科研,2006.20.
篇10
若論考試升學,泰州教育在整個江蘇省優勢明顯。當下,家長們普遍緊盯孩子的成績,在考試和升學上,社會對泰州的教育是滿意的。泰州教育人完全可以在贊譽聲中安享“太平日子”。可事實卻不然,他們并未滿足于學生一時的成績與升學,而是著眼于學生一生的可持續發展。泰州市教育局局長宋呂銀說:“我們要改變教育一味注重知識的傳授而忽視育人的現狀,因為教育的根本在于育人。”
“普通話進校園,書法進課堂,誦讀進教材”,從2010年9月28日開始,一場聲勢浩大的教育工程在泰州大地全面啟動。“三進”工作,通俗地說,就是教育學生“說好話,寫好字,讀好書”。“這不是大家一直在做的平常事嘛,有什么新鮮?”在熱衷于“新名詞”、“新概念”的人眼里,這似乎是不值得一提的“小事”。而泰州教育人卻“勿以善小而不為”,把“小事”做得鄭重其事、有聲有色。
咬定青山不放松
在鑒賞家眼里,一件藝術品的價值往往取決于細節。大體來說,泰州教育可謂形勢大好,為什么還要搞“三進”?這并非空穴來風。
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及電腦、手機的普及,人們的交流方式及學習方式都發生了極大的變化,但孩子們對于“寫好字”的意識卻日益淡漠。老師們反映,在中考、高考閱卷時,卷面上錯別字特別多,字跡越來越潦草,有時甚至還出現一些“火星文”,真讓人看不懂。家長反映,孩子在家里聽寫生字,也要用電腦“通過拼音輸入查一查”,還振振有詞:“練一手好字,不如打一手快字。以后都是通過電腦、手機進行聯系,就算不會寫、寫得丑,也沒什么。”這絕非個別現象。
泰州屬江淮語系和吳語系混雜的地方,即便是在泰州市4市3區內,不同市(區)的人說起方言來,也往往讓人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宋呂銀局長在縣市工作時,也曾遇到上級領導來基層檢查工作,基層干部不會講普通話而導致領導聽不懂的尷尬場面。
擔任泰州市教育局局長后,一次宋呂銀到學校調研,校長、副校長都在場。校長紅著臉說:“讓我們的副校長介紹工作吧!”事后才知道,校長不會說普通話,有意回避。再深入到課堂,盡管教師講得神采飛揚,但方言大行其道。“課堂里坐著不少外來人員子女,他們能聽懂嗎?”宋呂銀內心有一種深深的憂慮。
隨著對教育的深入了解,宋呂銀發現,不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無端地降低了教學要求,說、寫、讀的基本教學要求不達標;同時,又無端地拔高了教學要求,將大量時間花費在題海戰術上。自2007年10月以來,泰州市義務教育階段的學校,實施了“減負增效提質”工程,學生的過重課業負擔逐步得以控制。學生在校上課時間短了,作業少了,卻出現一個苗頭,不少學生走進了網吧。“推進素質教育,不能僅僅做減法和除法,還要做加法和乘法。”宋呂銀說:“不能讓學生無所適從,應該讓孩子們跳起來,動起來,自己學起來。要讓學生多讀多寫,豐富課外閱讀,學會自主學習,快樂獲取知識。”在宋呂銀看來,說普通話,練書法,誦讀經典,就是“一種快樂的學習,也是提升學生素質最基礎、最本真的內容”。
教育局并沒有急著作出決策,而是進行了廣泛深入的調研。他們發現,在普通話方面,學生說得比老師好,老師普通話考試雖然已經達標,但在校內,普通話并沒有真正成為校園語言,尤其是少數教師在課堂上也不用普通話;在書法方面,學校之間差距較大,同一學校班級之間,作業書寫質量差距明顯;在誦讀方面,教師只按部就班地完成語文教材上的教學內容,對學生的閱讀缺乏系統安排。
經過廣泛調查和慎重研究,2010年9月底,泰州市教育局下發《關于在全市義務教育階段學校開展“普通話進校園,書法進課堂,誦讀進教材”活動的意見》,決定從2010年秋季開學起,在全市初中、小學開展“三進”活動,旨在以培養中小學生“說好話、寫好字、讀好書”為切入點,深入實施素質教育,提升學校語言文字工作水平,提高中小學生的人文素養,打造泰州區域教育特色。《意見》明確指出,到2012年年底,全市所有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基本建成“三進”工作合格學校,其中20%以上的學校建成“三進”工作示范學校。《意見》還對“三進”工作的“時間”、“教材”、“師資”等作出具體要求。如“落實時間”,要求學校將“三進”工作納入學校課程,每兩周安排1節書法指導課和1節誦讀教學課,學生課外自主時間也可以安排“三進”的有關內容。
《意見》一經下發,立即產生了較大的反響。校長和教師們覺得“三進”是好事,同時又認為是“小事一樁”,是“小題大做”。普通話天天講,字天天寫,誦讀內容教材中就有,為什么還要把“三進”當作重點工作、專項工作來提出并推進?因此,不少學校表現出“不以為然”的態度,甚至有的校長認為這是一項“運動”,一陣風而已,于是采取了一種觀望、等待、應付的態度。
可他們沒有想到,教育局認準了的事,還真有一股子“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勁頭。2011年5月20日,教育局召開泰州市“三進”工作推進會,會上,宋呂銀慷慨陳詞:“全市上下,教育部門積極推進,學校主動探索創新,‘三進’活動已全面鋪開,特別是教材、課時、師資以及滲透、融合等重點、難點問題都有了校本的或者區域的解決辦法。要按照‘全覆蓋、常態化、創特色’的要求,將‘三進’活動引向深入。”隨后,教育局下發了《泰州市“三進”工作專項督導和評估的通知》。2011年9月30日,泰州市教育局召開“三進”工作交流會。宋呂銀高調地談道:“對于‘三進’的現實意義我們不是不懂這個道理,不是不認識這個問題,而是行動得不夠。有的學校不是行動得不夠,而是堅持得不夠,‘恒’的問題沒有解決。還有的學校是堅持了,但是被動、痛苦地堅持,沒有當成一種享受,沒有變成一種幸福的教育。”
在緊鑼密鼓的行政推動和制度推動中,泰州教育人終于形成了共識:“三進”工作是實施素質教育很好的一個抓手,是為學生成長奠基的工程。
“講一口流利的普通話,寫一手好字,豐富學生的人文素養,‘三進’切口雖小,但事關學生的精神成長,帶給他們的是一種素質、修養和氣質。走上社會后。他將會是一個大寫的人,出類拔萃的人。”宋呂銀充滿自信地說。
端端正正寫字,堂堂正正做人
2011年8月,《教育部關于中小學開展書法教育的意見》頒布。《意見》指出:“書法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是人類文明的寶貴財富,是基礎教育的重要內容。通過書法教育對中小學生進行書寫基本技能的培養和書法藝術欣賞,是傳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培養愛國情懷的重要途徑;是提高學生漢字書寫能力,培養審美情趣,陶冶情操,提高文化修養,促進全面發展的重要舉措。”時隔近20年后,教育部重提“書法教育”的重要性,重拾書法教育的優良傳統,這給予一年前提出并實踐“書法進課堂”的泰州教育人莫大的激勵和鞭策。
此時的泰州,“書法進課堂”工作已經摸著一些門道兒。這是興化市周莊中心小學高志坤老師的一節書法課。
師:印度總理尼赫魯對他女兒說:“世界上有一個偉大的國家,她的每一個字都是一首優美的詩,一幅優美的畫,你要好好學習。我說的這個國家就是——中國。”今天我們大家一起來學習《伸縮》這一課,用我們會發現美的眼睛來感受漢字的“伸縮”之美。
師:什么是“伸縮”?
生:一字中如果筆畫出現重復,就需要進行變化,延伸一部分,收縮一部分。
師:這樣做的好處是什么?
生:經過“伸縮”處理以后的字就能避免呆板,使字形生動美觀。
(請同學們討論一下“徘”字的伸縮變化。)
師:誰來說說這個“徘”字什么地方用了“伸縮”的處理方法?
生甲:老師,我發現“徘”字右部6個小短橫從上到下逐漸加長,上縮下伸。
生乙:我發現“徘”字雙人旁的兩撇上縮下伸。
生丙:我還發現“徘”字的右部“非”的兩豎左短右長,左縮右伸。
生丁:我還發現“徘”字的左右兩部件左窄右寬,左縮右伸。
師:同學們真聰明!大家將“徘”字的伸縮變化基本上都找出來了。經過大家的分析,我感覺到“徘”字左右高低參差,富有韻律,橫畫長短排列有序,左右穿插避讓得當,真是美不勝收。下面我們來討論討論,字中伸縮有什么規律。
生:數橫并列或數撇并列時(如徘、降、素)上縮下伸;左右并列時(如惟、徘、降)左縮右伸。
(教師范寫“降”字。邊范寫邊強調書寫該字的注意點。)
師:書寫“降”字時我們要把剛才討論的四種伸縮變化都注意到,即寫左耳旁時要窄,豎畫要略短,且要和右部有呼應之勢。在書寫右上部時,首撇要短促,橫撇的橫非常短,撇要長而舒展。捺畫同樣要舒展,收筆和長撇相比略略上提,要做到上部既緊湊又舒展,右下部注意向上穿插不松散。
(學生描一寫一,老師巡視輔導,并給寫得好的字打上紅圈圈,同時給予鼓勵。將寫得好的進行展示后大家再寫一個。學生試寫“徘”字,集體評價。)
師:同學們,剛才“降”字大多數都寫得不錯,下面我們自己試著來寫“徘”字,也是描一寫一,同樣我們要把“徘”字的幾處注意點注意到,使它富有節奏感。(寫好后學生同桌互評,將寫得好的進行展示,也找兩本有典型缺點的書寫本進行展示,并指出修改意見。)
教學過程中,教師由扶到放,引導學生感受漢字的伸縮美。通過背景音樂的烘托,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教師的范寫過程是一個優雅的、值得享受的過程,激發了學生書寫的欲望,讓學生沉浸在寧靜、閑適的氛圍中,享受書寫帶來的快樂。
高志坤老師是一位書法愛好者。原來,他自己書法寫得漂亮,但對于怎么教學生,卻苦于找不到對策。興化市教育局小教科科長何偉俊原為語文教研員,他深入周莊小學,和高志坤等一幫書法愛好者一起研究,并申報了江蘇省級課題“寫字教學與書法教育有效策略研究”,在研究中不斷提高。“書法課,教師教什么呢?我們摸索出,一要教運筆,筆拿在手上,點橫撇捺是怎么寫出來的,如果教師不指導,學生寫出的字就是硬邦邦的‘火柴棍’;教了如何運筆,他就知道輕重快慢粗細,他寫出來的字就有了生命的靈動;二要教筆畫的寫法;三要教偏旁;四要教漢字結構。”何偉俊頗有心得。
早在1994年,靖江市城東小學就成為中國教育學會書法研究會“全國書法實驗學校”。“三進”工作開展之前,學校一直注重寫字技能教育,還編寫了校本教材《100個關鍵字的書寫》。“三進”工作開展后,學校開始思考“如何讓寫字教學走向寫字教育”。“教育的著眼點應該是人的發展,從技能到素養和做人,我們總結為:嚴謹踏實寫好字,一筆一畫寫好人。”校長朱俊杰說。在長期的書法教育實踐中,城東小學的老師們認識到,書法對培養孩子嚴謹、踏實的態度,堅忍不拔、鍥而不舍的意志,高雅的審美情趣,具有很大促進作用。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自理能力比較差,學校提出“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整理書包,自己準備寫毛筆字的筆墨紙硯。多年來,城東小學的孩子們一直堅持春節期間義務為社區居民寫春聯,筆墨紙硯都是孩子們自己準備,受到社區居民的廣泛贊譽。
開展書法教育,離不開一支師資隊伍。一開始,學校通過行政強行規定,所有教師每星期必須完成“一三五工程”,即認真書寫100個毛筆字、300個粉筆字、500個鋼筆字。起初,老師們有畏難情緒,“教學任務這么重,讓書法愛好者練就可以了,何必讓我們每個人都練毛筆字?”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語文老師朱志明,專門研究硬筆字的教學,正是他,將自己多年寫字教學的經驗和思考整理成《100個關鍵字的書寫》著作,確定為學校校本教材,并獲得江蘇省首批基礎教育改革成果特等獎。如今他又開始研究“120個行楷字的書寫”。語文老師龔盡冬,擅長毛筆字,天天堅持練習。他喜歡讀書,對中國歷史文化比較熟悉。語文老師鄭彬,工作再忙,每天堅持三四個小時練書法,如今已是江蘇省書法協會會員。在他們的帶領下,學校45歲以內的所有老師,每天放學后都會自覺留在學校讀書、練字1個小時。老師們從書法和讀書中嘗到了甜頭,他們自覺意識到,教會小孩子寫字是自己的一項使命。城東小學的書法教育逐漸蔚成風氣,還帶動了學校周邊筆墨紙硯商業的發展。
書法教育需要持之以恒,正如美國詩人P.C.庫利治所說,世界上沒有什么能代替堅持!朱俊杰說:“書法進課堂,離不開文化積淀。大凡書法家,他必須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在電腦網絡游戲風靡社會的今天,這里的孩子卻把每天的寫字當成了最大的精神享受。“走出我們學校后,孩子們的書法情結也已經解不開了。即便在高三,他們每天不寫50個字就覺得很失落。”朱俊杰說。
作為靖江市書法教育龍頭學校,靖江教育局教研室每年都要組織學校到城東小學進行書法教學觀摩活動。其間,學校每個孩子的書法作品都要展示在校園里,讓前來參觀的老師觀摩、體會。這無形之中對孩子們是一種特別的激勵。
為調動孩子們參與書法的積極性,教研室還模仿圍棋段位評定,自創了一套書法段位評定細則。細則依據課標對不同年級學生的書寫要求和書法、寫字本身的技能技巧來確定,分為九段。如一段的孩子要求坐姿和握筆姿勢達到基本規范,點橫撇捺等基本筆畫要規范等。中級水平要求書寫規范,而且要美觀。九段是最高級,要求書寫端莊、規范、勻稱、美觀,而且要達到一定的速度。一至三段是初級,不發證書;四段以上的孩子可以獲得段位證牌,稱為“書寫能手”,八段九段的孩子稱作“小小書法家”。“別小瞧這個小證牌,一旦獲得,孩子們便愛不釋手,他們上學放學時都會戴在胸前,揚眉吐氣,連晚上睡覺的時候都要壓在枕頭下。”教研室副主任劉振銘笑呵呵地說道,“為了獲得更高級別的段位,孩子們‘不須揚鞭自奮蹄’,勤學苦練,勁頭可足了。”書法訓練,其實更重要的是把自己的書寫技能技巧遷移運用在日常書寫中。教研室要求學校在日常的作文批改中把“書寫分”單列,書寫好,可以加分。如今,中國教育學會書法教育專業委員會也采用了靖江的段位評定細則。
“三進”以來,泰興市古溪小學專門添置了42張寫字臨摹臺,讓學生午休時間練寫毛筆字。每天中午,臨摹臺前總是人頭攢動。學校明確提出“寫好字、育好人”的理念,每學期在全校海選寫字佼佼者書寫這6個大字,放大并張貼于學校綜合樓前。泰興市黃橋初級中學的徐剛本是一個沉默寡言、不善言談的英語老師。“三進”活動開展后,徐剛老師的書法特長有了用武之地,學校專門為其成立了“徐剛工作室”,引領全校書法教學,師生的練習熱情空前高漲。教師中涌現了王濤、丁鴻儒、耿虎等一大批書法好手。整個泰興市分區域開展的師生書法比賽異常活躍。讓普通話成為校園語言
一天下午放學后,靖江馬橋小學的朱炳林正在學校批改作業,突然聽到校門口傳來陣陣吵鬧聲。他放下筆,走到門口一看,一群人正圍著幾個老師大聲嚷嚷:“我們的孩子就是聽不懂嘛,怎么辦?”原來這些人是外地務工人員家長,他們的孩子進入馬橋小學讀書后,普遍反映聽不懂老師講課,沒法和同學交流。語言差異,成為外地務工人員子女融入當地的巨大障礙。
這是多年前發生的事情,如今,朱炳林已成為馬橋小學的副校長,但這一幕至今仍深深印刻在他的腦海中。“這種情況在泰州并非偶然現象,說明在人才流動迅速的時代,講普通話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朱炳林說。在推廣和使用普通話這個命題面前,學校責無旁貸。
李華是泰州市寺巷中心小學的教師,他是在考人泰州師范后,才首次接觸到普通話的。字正腔圓的普通話發音深深吸引了李華,但是泰州人學普通話、講普通話有許多困難。對于從小到大一直講方言的泰州當地人而言,學習普通話無異于學習一門外語。為了練就一口流利標準的普通話,李華堅持每天聽廣播,大聲朗誦,刻苦練習。雖然仍有個別詞語說得不太標準,但李華的普通話在班里算是最好的。
畢業后分配到農村學校教書,李華仍然沒有放棄使用普通話。作為當時全校唯一一個用普通話上課、與學生交流的老師,他顯得很“另類”,師生還給他貼上了一個標簽——“普通話老師”。對于這個稱謂,李華把它看作別人對自己的欣賞。
因為對普通話的執著,李華是學校最早一批取得普通話二級甲等證書的教師,不久又獲得推薦,參加省級普通話測試員培訓。一年后,李華通過測試,正式成為江蘇省普通話測試員。作為當時50名省級測試員之一,李華自己覺得非常光榮。但是,他的工作做起來卻并不順手,只能“偷偷摸摸”地行使普通話測試員的主要職責:推廣普通話和參與普通話水平測試工作。
“你這個小伙子真奇怪,沒事總讓我們說普通話。鄉音難改,我們年紀大了,怕是學不好了。”每當李華宣傳普通話的好處,倡導使用普通話時,其他教師總能找到推托的理由。“用普通話上課勉強還可以,跟學生交流不行,說著別扭。”年輕教師這樣回答。普通話的推廣需要語言氛圍,單獨靠一個人的力量,無異于蚍蜉撼大樹。對于測試工作,李華也有很多無奈。更多的時候,他只能以家庭事由為借口向學校領導請假參加測試工作,只因這項工作并非自己本職工作范圍內的。
事情轉機來自于泰州市“三進”工作的展開。市教育局出臺了一個規定:幼兒園和小學低年級教師必須取得普通話二級甲等證書。因為“幼兒和小學低年級階段是孩子語言發展的重要時期,這時候教師的影響尤其重要。”宋呂銀對記者說。一時間,泰州市教師掀起了學普通話、用普通話的熱潮。只有教師講普通話,才能影響學生,進而影響家長和社會。
其實,絕大多數教師的普通話都不是零基礎,師范教育中都接受過普通話培訓。剛進人工作崗位時,多數教師還能堅持用普通話上課,但在純方言氛圍中,普通話的“存活率”很低。沒過幾年,方言在交流中的比重越來越大,很多人逐漸忘記了普通話的發音。在這種情況下,加強練習,參加普通話考級成為廣大教師的首要選擇。于是,李華成了“香餑餑”。
“李老師,請你抽時間去給我們學校的老師培訓普通話吧!”“李老師,請教一個問題,‘幼兒園’的‘幼’是發ou還是e呀?”在學說普通話的熱潮中,李華有了更廣闊的用武之地,不僅可以光明正大地宣傳普通話,而且可以理直氣壯地跟學校領導請假參加普通話水平測試工作。學校非常支持他的工作,因為擁有一位省級普通話測試員是學校的寶貴財富,最先受益的是本校教師。
漆老師跟李華搭班,教四年級數學。在李華的影響下,學生們都能使用普通話交流。有時候,漆老師覺得,學生的普通話說得比自己還好。按理說,高年級數學老師的普通話等級只要達到二級乙等就可以,但是漆老師不這么認為:“我跟李華搭班,他的普通話那么好,如果我的普通話太差,那學生怎么看?”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漆老師參加了普通話水平測試,但考試結果是二級乙等。漆老師認為自己的普通話說得還不錯,怎么沒達到二級甲等呢?她想不明白,找到李華詢問原因。“咱們學校學習普通話的氛圍這么濃,你又是測試員,你幫我輔導輔導,我也要考個二級甲等。”漆老師跟李華說。聽漆老師讀了一些詞語和句子之后,李華找到了原因:“你朗讀字、詞時,發音基本都準確,但是一說句子時,一些不正確的發音習慣不由自主地就冒了出來,普通話不是用來‘考試’的,而是用來‘說’的。”漆老師恍然大悟。
她是個不服輸的人,既然找到了問題所在,她開始更有針對性的訓練。用錄音機錄下自己的講課內容,反復聽,尋找不標準的發音。她還堅持在辦公室說普通話,請年輕教師隨時糾正自己的發音錯誤。功夫不負有心人,當再一次參加普通話水平測試時,她考了89分,屬于二級甲等的高分。
漆老師的故事并非個例,泰州市“三進”工作推開之后,每一所校園里,師師、師生、生生交流都堅持使用普通話。課堂上,外來務工人員子女聽不懂教師講課、同學說話的事情再也沒有發生過。
于誦讀中積淀素養
2010年暑假,張曉驪第一次踏入興化市大鄒中心小學的時候,心里有一種莫名的悲壯感。這所學校位于泰州市最北端,是一所薄弱的農村學校。全校60多名教師沒有一名縣市級骨干教師,沒有一項科研課題,沒開展過一次面向全市的教研活動……張曉驪是帶著任務來到這所學校的,作為新任校長,他要改變學校的現狀。然而,他不知道自己有多大的把握。
當時,恰逢“三進”工作開展,張曉驪意識到,這可是一個改變學校的機會。他帶著一種激動的心情向教師們傳達了這一消息,然而教師們的反應卻給他潑了一盆冷水。“這種活動就是在城區樹幾個典型,‘春風不度玉門關’,這股風是刮不到我們這種地方的!”“我們何苦費勁折騰呢?”從這些“酸溜溜”的話語中,張曉驪聽出了其中的無奈。看著教師們垂頭喪氣的表情,他的內心反而堅定起來。他的想法已不再是單純地完成任務,而是要想方設法讓這所學校的教師們揚眉吐氣、充滿自信。
要從根本上改變學校,必須從其自身的特色和資源人手。興化自古以來就是人文薈萃之地,被稱為“小說之鄉”。學校所在地大鄒,古稱“雙溪”,舊時為興化十大鎮之一,大鄒的老城小巷中,走出了鄭板橋、劉熙載等古代先賢以及房干森、費宗波等一批當代文人墨客。在幾百年來文化氛圍的熏陶下,大鄒中心小學也有一大批愛好文學的教師。何不把教師對文學的熱愛與“三進”工作結合起來呢?張曉驪一下子找到了突破口——就從文學誦讀開始。
在張曉驪的倡導下,一些教師開始有意識地收集興化當代名家的作品,作為課內學習的延伸,擴充學生的閱讀量。沒想到,學生對于這些本土作家的文學作品,興趣十足,張曉驪又生出了一個新主意:編一本校本誦讀教材,把教師的個體動作變成學校的常規動作,讓誦讀進教材、進課表。
編教材?這是這所學校的教師從來沒有想過的事情。“就憑我們這些人能編教材?”教師的疑問并非沒有道理,編寫教材可不是簡單的事情,從課程目標的確定,到結構設置、材料選擇、實施與評價、經費保障等,每一個環節都馬虎不得。盡管困難重重,但張曉驪依然選擇一往無前。在張曉驪的鼓舞下,一批有干勁兒、愛好文學的教師成為教材編寫人員。他們廣泛搜集資料,從幾十位興化籍作家的作品中精心挑選,分為低中高3個年級讀本,分別以童詩、童話和散文為主題。3個讀本符合學生的年齡和認知特點,在試用過程中得到師生的一致好評。
歷經大半年時間,校本教材《遙遠的雙溪》終于編制完成。這打破了這所學校從來沒有校本教材的尷尬局面。這套校本教材還引起當地政府的關注,他們認為對于提升地方文化品位有積極意義,主動出資編印發放給學生,并成為政府部門饋贈來賓的禮品。
校本教材的編印引起了一系列積極的反響,遠遠超出教師們的預料。以此為突破口,學校“三進”工作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每天大課間3分鐘集體誦讀、午間15分鐘“興化作家作品”廣播、每月一次誦讀展示活動,孩子們誦著、讀著、笑著,臉上綻放出了幸福的光彩。同時,誦讀也帶動了普通話、寫字練習。
而張曉驪還有進一步的打算,以誦讀的科研化促進教師隊伍整體水平的提升。以誦讀為主題,學校先后承辦了泰州市名師送教活動、興化市“三進”工作誦讀現場觀摩會、大鄒學區青年教師鄉土教材誦讀研討等活動,借助同課異構、現場講評等方式,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在這種氛圍影響下,青年教師成立了讀書班,間周進行誦讀體會交流,讀書、學習的種子深深植入每個教師的心靈。
全覆蓋的“三進”工作讓這所名不見經傳的農村小學彌補了教育科研、課程管理的空白,華麗轉身,成為首批泰州市“三進”工作特色學校。“這不代表我們做得最好,而是因為我們在薄弱的基礎上作出了一定的成效,在這種思路引導下,將來我們會做得更好。”張曉驪還有更遠大的目標。
不僅僅是薄弱校,一些當地名校也在“三進”工作中煥發出新的生機。
高港實驗小學是當地響當當的名校,社會聲譽好,師資力量強。學校一貫重視誦讀工作,但是做法比較簡單——課外閱讀,學生閱讀的數量、成效都不好控制。怎么改變?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校長葉紅。
在一次隨堂聽課中,葉紅發現了問題。語文老師按照學習生字、熟讀課文、段落分析等步驟按部就班地上課,這時,有個學生嘟嚷了一句:“這幾個字我們早就認識了,老師還講?”上課的老師沒有聽見,但葉紅卻聽得清清楚楚。她沒有放過這個細節,深入調研后發現,全校多數的語文課堂都存在這種情況。
“如果教師不了解學生的情況,很多時候就是在做無用之功。”葉紅說。原來幾年前,學校就開展了“科學認讀”實驗,學生的識字量遠超課標要求。對于學生已認識的“生字”,教師卻還在反復講解,其實這部分時間完全可以節省出來。在與教師商議之后,高港實驗小學提出了一項大膽的措施:整合課時,大量閱讀。“語文素養不是講出來的,是讀出來的。”葉紅信心堅定。
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高港實驗小學的舉措與“三進”工作不謀而合。整合課時之后,節省出來的時間全部用于誦讀。學校將拓展的閱讀篇目有計劃地納入課堂教學,培養學生廣泛閱讀書籍和勤于積累的習慣,積淀文化底蘊。此外,學校還統籌安排、精心組織學生開展經典誦讀活動,選擇合適的課外閱讀材料推薦給學生,提出具體的閱讀要求、規定適當的閱讀量。這些措施實施之后,學生6年的課外閱讀量由課標規定的145萬字提高到了300萬字。
泰州市實驗小學實踐“最是書香能致遠”的辦學理念,在培養學生廣泛閱讀興趣的同時,先后邀請金波、王一梅等兒童文學作家走進校園。“大作家、小讀者”共享經典美文,使得孩子們越來越愛讀、越來越樂讀、越來越美讀。姜堰市第四中學利用每節語文課前3分鐘“誦名言、對警句”的活動已堅持3年。姜堰市教研室副主任沙華中認為,學生深厚的文學素養積淀與學校多年堅持擴大課外閱讀量不無關系。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愿君多采擷……”朗朗上口的古詩詞配上優美的音樂,由充滿童真的孩子聲情并茂地齊聲誦讀,孩子們或溫婉或激昂的朗讀引來與會者陣陣掌聲;旁邊的一群孩子正在端坐書寫,他們書寫的硬筆、軟筆等作品或遒勁有力或清新俊逸,令人賞心悅目。這是2012年3月泰州市舉行的“三進”工作現場會的場景。“誦讀是以閱讀為基礎,以朗誦為形式,主要目的是在培養學生誦讀能力的同時,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泰州市教育局副局長萬琳說。
在“三進”中成就自我
在靖江市外國語學校剛宣布啟動“三進”工作的時候,劉艷有些費解:“說話、寫字、誦讀,這些不就是我們教師干的活兒嗎?干嗎還要推進?”劉艷的想法代表了一批教師的疑惑,他們不理解教育局的做法,認為“多此一舉”。
但劉艷沒有止步于自己的想法,她要通過自己的觀察和思考,解決疑惑。劉艷突然想到了學生的作業本。每次批改學生的作業,她都非常頭疼,不僅字寫得歪七扭八,還有一些看不懂的符號,學生還笑嘻嘻地稱之為“火星文”。可是仔細想想,這能怨學生嗎?作為語文老師,除了在講解生字的時候講講筆畫順序,自己從沒有專門給學生講解過筆畫的寫法、字體的間架結構等知識。從這個角度講,普通話和誦讀也存在工作開展不徹底的問題。
劉艷突然明白了,“三進”不僅是“進入”,更是有“進一步”的意思,將普通話、寫字、誦讀工作進一步改進和完善。隨后,劉艷將自己的想法發表在學校網絡論壇上,引來大批跟帖。“原本,我覺得‘三進’是多了一項負擔,聽劉老師這么一分析,就清楚了。”“看來‘三進’不僅必要,而且是必需的工作啊!’''
認識上的改變帶來行動上的突破。劉艷沒讓三項工作變成負擔,而是巧妙地與學生的課業、學業結合起來,讓三項工作促進教育教學工作的開展。她從小處做起,在班里每天堅持舉行“3個3分鐘活動”:晨讀3分鐘、課前3分鐘、練字3分鐘。“我今天推薦的詞語是‘翩躚’,這個詞的意思是……”在晨讀3分鐘的時候,學生可以向大家推薦好詞,還可以推薦成語、歇后語等。能向別人推薦一個新的詞語,學生們都非常自豪。語文課前3分鐘是誦讀小詩的時間,“你是一只小狐貍,聰明有心計。從烏鴉嘴里騙肉吃,多么可愛的主意……”這些小詩朗朗上口,易讀易記。對于練字,劉艷從不貪多,每天3分鐘,學生工工整整地臨摹4排字就可以。別小看這每天短短的3個3分鐘,日積月累,效果明顯。學生們的詞匯量大大豐富,語感也得到了提升,而且在學校組織的寫字評比中,他們班的成績也名列前茅。
孩子們說普通話、讀書、寫字的興趣濃厚了,每天都在比誰又學到了一個新詞,可是這種相互比較的風氣逐漸蔓延到生活中,慢慢地,他們開始攀比誰的書包好,誰的文具盒貴。如何把這種不良的攀比習氣引導到正途上來?劉艷又動了一番腦筋。
她在班里發起了“評選藏書小明星”活動,每個學生都領到一張表格,在上面填寫家里藏書的數量和種類。表格收上來之后,劉艷大吃一驚,有的學生填了2000本,有的學生填了1000本,“你們可別吹牛,老師可要調查的。”劉艷隨后發給學生一張跟蹤調查表,要求家長簽字、居委會證明,并要用照片加以證實。這么一來,學生紛紛來找劉艷:“劉老師,我家的藏書數量需要改一改。”最終,評比結果揭曉后,藏書最多的學生共有500本書,他是班級公認詞匯小達人、作文小達人,“你們家那么多書啊!怪不得你每次都有新詞推薦給我們呢!”“回家我也讓爸爸媽媽多買書看。”這項活動也刺激了家里藏書少的家長:“劉老師,太慚愧了,今后我們一定多買書,多讀書。”不用劉艷多說,學生們開始以藏書、讀書為榮,班級風氣逐步扭轉。
劉艷發起的這項活動得到了學校的響應,得以在全校范圍開展。“這可以給家長一個正確的引導,也可以把‘三進’工作拓展到家庭,擴大了輻射面。”靖江外國語學校的校長繆明燦說。在劉艷等一批教師的努力之下,靖江外國語學校被評為泰州市首批“三進”工作示范學校。
“三進”工作不僅激活了學校發展的內驅力,也激發了教師的智慧,讓他們在更大的平臺上發揮聰明才智,有創意地開展工作。
一天自習課上,興化市實驗小學的顧文艷無意中走到一個學生身邊,學生看到老師來了,趕緊把一個本子塞到了抽屜里。“藏什么呀?難道是私人日記,不能讓老師看?”顧文艷帶班一向寬松,時不時會和學生開個玩笑。學生笑笑沒有說話,同桌替他說出了原因:“老師,不是日記,是他創作的長篇小說。”顧文艷有點不太相信自己的耳朵,四年級的孩子能創作長篇小說?“真的,老師,咱們班好多同學在寫小說呢!”這引起了顧文艷的興趣,她想看看班里到底有多少孩子在寫小說。“正在寫小說的同學請舉手。”學生們自豪地舉起了手。顧文艷仔細數了數,竟然有20多人。這讓顧文艷又驚又喜,一股幸福感油然而生。之所以能出現今天的效果,這與顧文艷堅持開展誦讀兒童詩密不可分,其中的靈感來自于她的兒子。
有一次,她帶兒子出去玩,兒子突然說:“天是云的家,云是雨的家。為什么會下雨?雨寶寶要出來玩。”顧文艷聽后覺得很新奇,便問兒子:“這是幼兒園阿姨教給你的新兒歌嗎?”“不是啊,是我自己想的。”顧文艷驚訝于孩子的想象力和表達能力,“孩子天生就是詩人,我們應該保護孩子這種詩性的語言。”有沒有一種適合兒童吟誦、欣賞、閱讀的詩歌呢?反復尋找之中,兒童詩進入顧文艷的視線。
在“三進”工作中,興化市實驗小學非常重視誦讀活動,但也尊重教師的個性,在統一規定的誦讀材料之外,允許教師有“自選動作”。顧文艷把兒童詩作為主要誦讀素材,因為兒童詩“離孩子最近”。
“風跑得直喘氣
向大家報告消息
春天來了,春天來了
花朵站在枝頭上
看不見春天
就踮起腳尖,急著找
春天在哪里……”
每天早上,顧文艷都要帶領孩子們讀一首兒童詩,和孩子們一起徜徉在兒童唯美的世界中。因為內容、語言、想象都符合兒童的年齡特征,孩子們對兒童詩的喜愛超乎尋常。有時候,孩子們鬧騰得厲害,顧文艷會佯裝生氣,“要挾”孩子們:“如果你們淘氣,顧老師就不讀兒童詩了!”學生們一聽急了:“老師,一定要讀,我們會好好表現的。”
隨著誦讀量的增加,顧文艷驚喜地發現,孩子們說出來的話越來越有詩意。一天,一個孩子跟顧文艷說:“顧老師,你知道嗎,我睡覺的時候,只關門,從來不關窗,不拉窗簾。”“為什么呀?”顧文艷問道。“我怕月光進不來。”多美的意境啊,這不就是一首詩嗎?
“夜晚睡覺
我從不關窗
我怕月光進不來”
顧文艷把這首小詩寄給了《中國童詩》雜志,竟然發表了,孩子們朗誦、創作童詩的熱情越來越高了。顧文艷在教室后面專門設置了一個“童詩專欄”,每當孩子們說出有詩意的語言,顧文艷就鼓勵他們寫成童詩,貼在“童詩專欄”中,并擇優投給各種報刊。顧文艷的做法鼓勵了孩子創作的熱情,隨著年級升高,他們的創作體裁也轉向了小說領域。
長期的堅持結出了累累碩果,顧文艷和她的學生在省級以上報刊上發表了大量兒童詩,她在童詩教學方面的成果獲得了大家的認可,多次在興化市開設兒童詩誦讀、創作示范課,被冠以“泰州童詩第一人”的雅稱。此外,她主持的省級課題“兒童詩閱讀欣賞與創作的探索與實踐”也順利立項。“‘三進’工作不僅是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基,也提高了教師的綜合素質,成就了我們。”顧文艷感慨地說。
在泰州采訪,記者分明感受到,“三進”教育的春風已然吹遍泰州中小學校園,處處萌動著勃勃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