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經作者范文

時間:2023-04-11 05:48:2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三字經作者,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三字經作者

篇1

三字經作者是王應麟,王應麟是南宋著名學者、教育家、政治家,字伯厚,號深寧居士,又號厚齋。慶元府鄞縣(今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人,其博學多才,學宗朱熹,涉獵經史百家、天文地理,熟悉掌故制度,長于考證。

《三字經》是中國的傳統啟蒙教材,在中國古代經典當中,《三字經》是最淺顯易懂的讀本之一。《三字經》取材典范,包括中國傳統文化的文學、歷史、哲學、天文地理、人倫義理、忠孝節義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義,誠,敬,孝。”背誦《三字經》的同時,就了解了常識、傳統國學及歷史故事,以及故事內涵中的做人做事道理。

(來源:文章屋網 )

篇2

一、《三字經》與初中人文教育的適配性

《三字經》是否適合初中階段的教學特點?將《三字經》引入初中階段的人文教育,是否符合初中生的成長規律與中學的教學現狀?這是我們首要討論的問題。我們認為,就《三字經》的性質、內容、形式及其與中學教育的銜接性而言,它是適合于初中階段的人文教育的。

就性質而言,《三字經》是中國傳統蒙學的經典之作。蒙學是針對兒童的前期教育。“周禮八歲入小學,保氏教國子,先以六書”,“十五歲入大學”,蒙學的教育對象是8到15歲的少年兒童,旨在為少年兒童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知識素養,樹立其健康的理想與價值觀。蒙學教育的重點是國學啟蒙教育,讓學生在蒙學階段對中華文化的基本內容形成認識、產生情感,在文化的熏染中樹立高遠的志向、涵養愛國的情懷。我們看到,傳統蒙學教育對象的年齡階段與初中學生的年齡階段相符,蒙學教育的目的是涵養學生的人文精神,打下良好的生命底色。因此,《三字經》作為蒙學的代表之作,可以納入中學階段的人文教育。

就內容而言,《三字經》為南宋大儒王應麟所作,王應麟對經、史、子、集四部都有精深研究,其《困學紀聞》被視為清代考證之學的先導。他對蒙學極為重視,著有《小學紺珠》《補注急就篇》《姓氏急就篇》《蒙訓》《小學諷詠》等。以他的學力來寫《三字經》,使此書成為宋代最優秀的蒙書,在整個蒙書史上也是扛鼎杰作,被譽為“千古第一奇書”。在王氏之后,章太炎等國學大師又對《三字經》進行修訂。由于出自大家之手,《三字經》思想醇正,內容豐富,深入淺出,既是涵養德行的諄諄教導,又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宏觀導圖,更是勵志勸學的杰出之作。對初中階段的人文教育而言,培養學生高尚的人格、高遠的理想,幫助學生實現文化知識的初步積累,讓他們感受到知識海洋的浩瀚與廣博,都是重要的任務,而《三字經》正有助于實現這一追求。在形式上,《三字經》為三字韻文,朗朗上口,易于背誦,也適合初中生的學習。

在教學層面,《三字經》和初中的語文教學易于銜接。《三字經》為淺顯易懂的文言韻文,少有生詞僻字,略低于初中文言文的難度。它可以和初中的古文教學很好地結合起來,不會導致學習的負擔與偏離。在教學量上,《三字經》文本簡潔,層次分明,可以化整為零,拆分成不同的教學單元,在早讀、課前完成教學,不占用整塊的教學時間。此外,在初中階段教學《三字經》,有利于和小學、高中的傳統文化教育相銜接。隨著國學教育的普及與深入,很多小學已經開展了《弟子規》的校本課程,《論語》不僅被編入高中選修教材,更成為高中校本課程的首選。《三字經》比《弟子規》更為深入、豐富,直接指向了以《論語》為代表的國學傳統。在初中階段利用《三字經》進行人文教育,可以和小學、高中階段的傳統文化教育形成一個延續性的鏈條,實現人文教育的連貫性與層次性。

二、《三字經》的整體框架與教學重點

論證了《三字經》與初中人文教育的適配關系,我們進一步深入文本,根據《三字經》的內容框架明確其教學重點。大體而論,《三字經》的教學內容可以分為五個基本環節,即學以求道、文化常識、儒家經典、中華歷史、勸學勵志。各環節之間側重不同、內在相通,便于教學層次的設定。

其一,學以求道。《三字經》開宗明義,首先闡明讀書治學與做人的關系問題,也就是傳統的“學以求道”理念:“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首孝悌,次見聞。知某數,識某文。”這一部分內容奠定了《三字經》的思想高度與教育導向:首先,《三字經》一開始就在強調“學習的目的是什么”的問題,那就是“人不學,不知義”。此語化用《禮記?學記》中“人不學,不知道”一語,明確點出學習是為了“知道”,追求真理。其次,“道”具有知行合一的特點,強調“行在學先”;“首孝悌,次見聞”,敦倫盡分,做一個家庭、社會中的好人是讀書治學的前提。由此可見,樹立人格、涵養志向是《三字經》基本的教學目的,也是其人文精神的體現。

其二,文化常識。在明確理念的基礎上,《三字經》為兒童展現出豐富多彩的文化常識,能夠充分地拓展“見聞”。從“一而十,十而百”到“此十義,人所同”,這一部分包含了自然常識、人倫常識和生活常識,涵蓋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有助于初中階段的生活常識教育。

其三,儒家經典。從“凡訓蒙,須講求”到“經既明,方讀子”,《三字經》開始系統地介紹儒家的典籍文獻,由四書以及五經。《三字經》全面涵蓋了儒家經典的相關信息,介紹作者、說明篇目,知識信息含量大。在介紹作者、篇目的基礎上,《三字經》以精練的語言說解經典大意,明確要旨。最后,《三字經》對儒家經典的介紹具有自覺的“歷史觀念”,沿革有序。如介紹《周易》時說“有《連山》,有《歸藏》,有《周易》,三易詳”,貫通夏、商、周三代之《易》;介紹《春秋》時說“詩既亡,春秋作”,暗合孟子“詩亡然后《春秋》作”之說,體現出作者精深的國學修養。

其四,中華歷史。《三字經》由經入史,從“經子通,讀諸史”到“兼證經,參通鑒”,系統地介紹了中國的歷史知識。《三字經》對中國歷史的介紹具有自覺的通史精神,自三皇五帝以至于民國建立,脈絡清晰,貫通無礙,寥寥數語,便把中國五千年的歷史勾勒出來。《三字經》對不同時代的特點把握精當,言堯舜則曰“相揖遜”,言夏禹則曰“家天下”,言周則曰“八百載,最長久”,言春秋戰國則曰“逞干戈,尚游說”,言秦則曰“始兼并”,不僅介紹歷史過程,更從時代特點、制度變遷的層面理解歷史,體現出深入的史學思考。

就篇幅而言,對儒家經典、中華歷史的介紹是《三字經》的主要內容與教學重點①,這實際上是對傳統“經史之學”的發蒙。經史之學是國學的正宗,清代大儒錢大昕說:“為學當自經史始。”在儒家經典中,蘊含著中國文化基本的價值觀念與精神追求。在中國歷史中,古人用生命印證著中華文化的精神,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經驗與借鑒。經史互證是思想精神與社會實踐的結合,是在中華文化的核心價值的高度上反思歷史,這是中國傳統人文教育的基本路徑。《三字經》對于傳統經史的介紹,實際上是給學生提供了一張全面、準確的中國傳統文化的知識地圖。它奠定了人文教育的基礎,教師在《三字經》教學的基礎上,可以帶領學生按圖索驥、順藤摸瓜,走進傳統文化的世界,開展豐富的人文教育。

其五,勸學勵志。在《三字經》的結尾,臚列了大量古人勤苦求學的事跡,從不同角度勉勵青少年努力讀書治學。這些內容有助于學生樹立理想,養成勤學的好習慣,也是人文教育的重要內容。

三、《三字經》在初中階段的教學方法

在傳統蒙學中,《三字經》主要通過誦讀方式進行教學。當我們將其引入初中階段的人文教育時,必須結合現代教育的科學理念,展開多角度、多層次的教學活動。事實上,《三字經》知識豐富、包羅萬象的內容特點,也為多種教學方法的設計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具體而言:

1.誦讀教學

這是傳統蒙學的基本方法,《三字經》為三字韻文,適于朗誦,學生可以在瑯瑯書聲中記憶文本,形成對漢語韻律美的直觀感受。在初中教學中,《三字經》的誦讀可以安排在早讀階段,從而豐富早讀的內容。

2.拓展教學

《三字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知識地圖,可以在教學過程中進行充分的知識拓展,為學生展示豐富的文化世界。以“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數”的教學為例,可以為學生補充古人關于五行相生、相克的知識,并結合中醫理論,介紹五臟和五行的關系。既豐富了學生的知識素養,也提高了課堂的學習興趣。在教學實踐中,這些內容看似生僻,但往往會引發學生極大的學習熱情。

3.啟發教學

在教師講授之外,《三字經》的教學更多地體現在學生的自主學習上。面對這樣一張豐富、詳實的知識地圖,教師更多地是要鼓勵學生按圖索驥,進行自主探究。在關于儒家經典、中國歷史的教學中,可以讓學生分工查找相關資料,以課前演講的形式依次進行分享。這種教學方式堪稱一舉兩得:對學生個體而言,可以培養其查找資料、組織資料的能力,提高學習的自覺程度;對整個班級而言,更能在一個長期的教學階段(以學期、學年為單位)中,化整為零、潛移默化,進行有體系的傳統文化熏陶。

4.實踐教學

《三字經》中具有豐富的生活社會常識,“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這部分內容不僅需要了解,更要在生活中進行體驗。以“稻粱菽,麥黍稷,此六谷,人所食”的教學為例,在介紹了“六谷”的具體所指之后,可以給學生布置家庭作業,讓他們自己找到水稻、小米、大豆、小麥、黏米、高粱,區分其性狀特點,并配合農作物的標本、圖片在課堂上進行展現。由課堂教學拓展到生活實踐,讓學生獲得實在的生活知識,避免“四體不勤,五谷不分”的弊端。

5.活動教學

篇3

今天,我讀了《三字經》使我很感悟。

《三字經》是一本以三個字為文的教育古書。《三字經》自宋朝以來,已有七百多年歷史,可謂家喻戶曉,膾炙人口。共一千多字,三字一句的韻文極易成誦,內容包括了中國傳統的教育、歷史、天文、地理、倫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間傳說等,廣泛生動而又言簡意賅。此書作者是宋代人王應麟。初著傳說為宋朝王應麟,明、清兩代人(如清初康熙年間王相與清末大學問家章太炎)多認定作者是王應麟。

《三字經》這書精確講到如何尊重他人、熱愛學習和勞動、尊老愛幼等良好行為,能使我們小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不拿什么來說,就說我家樓下的小峰吧!以前他并不愛好學習,調皮、任性……可在一年級的一天,我發覺他改變了許多。我聽他媽媽講,原來是那本《三字經》的功勞呀!就在前幾天,小峰媽媽給小峰買了一本《字經》,小峰可愛看極了。天天捧著那書,看呀、讀呀。他不光看,還學里面的內容呢!小峰媽媽下班回來,小峰就倒來了熱茶,還給媽媽拿來了拖鞋。由此,我肯定的認為《三字經》這書是個“大功臣”。

我讀了這書,深深地感覺到這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很值得我們傳授給下一代的子子孫孫。讓我們好好的學習這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吧。讓我們養成講禮貌、愛學習、愛勞動、尊老愛幼的好學生,讓我們這中華民族在浩瀚的宇宙中閃閃發光吧!

五年級:無人可替

篇4

關鍵詞:三字經;文明禮儀;教育環境;家園共育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展。”環境具有“無聲勝有聲”的教育影響,所以在我園分園做的《以三字經為載體進行文明禮儀教育的實踐研究》課題研究中,我們十分注意環境創設。在古三字經的基礎上我們新編了通俗易懂的現代三字經。圍繞三字經內容進行環境布置,為幼兒營造和諧文明的生活環境,效果顯著。

一、創設大面積幼兒園公共環境,營造文明禮儀學習氛圍

一所幼兒園要有自己的園所文化,我園區大部分孩子來自外省市,環境的創設成為家長了解園區教育文化的重要途徑。我們運用墻壁畫、走廊吊飾、標語、幼兒作品等形式營造文明禮儀學習氛圍。

文明禮儀從學會說“您好、歡迎你、請、謝謝、對不起、沒關系、不用謝、再見”等禮貌用語開始。我們把這些詞語美化裝飾后吊掛在進園的走廊上方。在走廊墻主壁上運用廢舊報紙和包花紙做成一幅巨大的立體“三字經”大字,給人一種濃濃的古韻味。走廊墻壁上間隔掛卡通圖文結合的三字經故事圖畫。孩子們會在入園離園時逗留在這些精美的圖畫前向父母詢問畫面內容,這對家長也起著直接的宣傳作用。另外每個教室門口除了《家園欄》外,還有一個專門宣傳三字經的版面,如圖文并茂的三字經小故事、激勵性的話語、展示本班寶寶的一些好習慣、好行為的照片,讓家長了解教師的教育理念,更直觀地體會教師用意,促進家長與幼兒和環境互動。讓環境“說話”,不僅美觀,更發揮了環境的教育作用,為禮儀教育提供了有力的物質環境。

二、創設各個細節提示性標志,發揮“三字經兒歌”的作用

1.創設班級環境。將圖文并茂的新三字經兒歌分散在活動室的各個角落,處處提醒幼兒注意行為要文明。如在盥洗室、午睡室里張貼《洗手》歌:“小朋友,來洗手;洗手前,卷袖口;洗手心,洗手背;擦干凈,再離開。”“睡覺前,脫衣衫;早入睡,夢香甜;中途便,步要輕;若先醒,勿出聲”等。提醒幼兒在集體活動中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影響他人。

2.創設區域游戲環境。除了固定場所有兒歌提示外,我們在各區域游戲中也創設了相應的環境。例如在建構區,為促進幼兒在活動中互相幫助,共同商討,不斷豐富游戲的內容,我們用了《借物》和《還物》歌:“借人物,須明求;經允許,再拿走;使用完,及時還;道聲謝,借不難。他人物,要愛護;及時還,不拖延;物歸還,表謝意;勤溝通,互幫助;多謙讓,好相處。”在語言區,貼有《看圖書》兒歌:“圖畫書,要愛護;輕輕翻,細細讀;不弄臟,不損壞;書寶寶,樂開懷。”在娃娃家,我們為幼兒提供各類日用品,在游戲中引導幼兒創編一些情節,同樣也運用“待人接物”的兒歌,處處提醒幼兒注意禮貌。對各個區域的三字經我們會利用散步、談話教幼兒朗誦,增強記憶。

三、家園攜手,營造和諧的心理環境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而且是終身教師和榜樣。這樣的資源我們絕不會浪費。我們利用家長會、家園聯系欄、家長接送幼兒的機會與家長交流溝通我們的禮儀教育活動,并請家長提出意見或建議,達成共識,商量一致的教育目標和教育方法。有了家長的支持,我們的教育就會事半功倍!

通過環境的影響,禮儀教育開展的效果也是顯著的。不過要讓幼兒文明禮貌形成行為習慣,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我們會一如既往地堅持自己的教育目標,相信我們收獲的不僅僅是家長的認可、個人的榮譽,而更加重要的是教師的價值所在!

參考文獻:

篇5

【關鍵詞】翻譯生態學 《三字經》 適應和選擇 三維轉換

《三字經》據說為宋朝名儒王應麟為家族孩童學習所寫,共計千余字,但內容極為豐富,包含了天文、地理、歷史興衰、古今人物、文獻典籍、生活常識等方方面面。文本三字一句,兩字一韻;篇幅短小,寓意深刻。其獨特的思想價值和文化魅力征服了世界,16世紀以來,《三字經》被譯為多國文字,廣為傳播,其中以英國漢學家Herbert A.Giles1900年的重譯本San Tzu Ching: Elementary Chinese最具代表性和影響力。翟里斯的譯文在附注部分對每個漢字的結構逐一進行解釋,試圖把字形字義結合起來,然后以句為單位,逐句譯出原文。最后在譯文部分給出每個漢字標出該字英文字面解釋。其譯本是國外學習中文了解中國文化的重要媒介,研究其英譯本,有助于中國典籍的外譯,推動中華文化的對外傳播。

一、翻譯生態學提要

21世紀之初胡庚申教授提出了翻譯適應選擇論,并逐步進行了詳盡的闡釋,為翻譯理論提供了一個嶄新的視角。2008年胡庚申教授在翻譯適應選擇論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翻譯生態學。翻譯生態學明確了翻譯即“譯者適應翻譯生態環境的選擇活動”。

1.“翻譯生態環境”更為明確地是指“原文、源語和譯語所構成的世界,即語言、交際、文化、社會,以及作者、讀者、委托者等互聯互動的整體”。

2.“譯者中心”是其核心理念,強調“翻譯活動自始終必須通過譯者主體意識和主導作用才能完成”。

3.選擇性適應和適應性選擇是其方法論,“適應”是“譯者對翻譯生態環境的適應”,“選擇”是“譯者以翻譯生態環境的‘身份’實施對譯文的選擇”。

4.而在翻譯操作層面,則提出了三維轉換的思想:“語言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即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對語言形式的適應性選擇轉換。“文化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即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關注雙語文化內涵的傳遞與闡釋。這種文化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在于關注源語文化和譯語文化在性質和內容上存在的差異,避免從譯語文化觀點出發曲解原文。“交際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即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關注雙語交際意圖的適應性選擇轉換。這種交際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的側重點放在交際的層面上,關注原文中的交際意圖是否在譯文中得以體現。

翟里斯英譯《三字經》,目標讀者是西方人。因此,中西方的文化環境是翻譯生態環境主要的組成部分,譯者要在適應原文和中國文化的基礎上,選擇適當的表達方式向西方人準確展示原文的內容和思想。而這種適應和選擇主要是從語言、文化和交際三個維度來展現的。

二、翟譯《三字經》中的翻譯生態學思想

1.語言維度。中文多用無主句及主語省略句。但是在譯成英文的時候,翟里斯的增加了主語,如在譯 “頭懸梁 錐刺股 彼不教 自勤苦”時增添了不定代詞“one”做主語,“One tied his head to the beam above him; another pricked his thigh with an awl.They were not taught,but toiled hard of their own accord.”

漢語多短句,內容以句序排列,組成“流水句”。而“多枝共干”是英語的一個突出特征。因此翟里斯在英譯時選擇了化零為整的方法,將四句譯為一個完整的復句或兩個句子。例如“孝經通 四書熟 如六經 始可讀”“When the 'Classic of Filial Piety' is mastered,and the 'Four books' are known by heart,the next step is to the 'Six classics'”這樣譯出后既符合英語句式特點,也簡明有邏輯性.。

廣泛使用被動句是英語的一大特點。中國人的語言思維,表達思想時,往往要說出動作的實行者。而在英語中,凡是不必、不愿或無從說明行為的實施者,或出于強調動作的承受者,便于上下文連貫或出于禮貌等原因,一般都使用被動語態。“經既明 方讀子”“When the classics were understood,then the writings of the various philosophers should be read.” 原文實際上是省略了主語,但是主語是不定的,是“我”“你”還是誰? 因此使用了被動語態,簡單明了。

2.文化維度。“三綱者 君臣義 父子親 夫婦順”

“The three bonds are the obligation between sovereign and subject,the love between father and child,the harmony between husband and wife.”

三綱制度以現代的眼光來看,體現了不平等。因此,西方男女平等思想灌輸下成長的翟里斯在翻譯“順”時,選擇了“harmony”(和諧之意)一詞,而非“submission”(順從之意)。這樣,翟里斯將“夫為妻綱”的夫妻關系轉換為了“平等和諧”的夫妻關系,更易被西方理解和接受。

“昔孟母 擇鄰處 子不學 斷機杼”

“Of old,the mother of Mencius chose a neighborhood and when her child would not learn,she broke the shuttle from the loom.”

這里,翟里斯將孟母進行了解釋,說明是孟子的母親“the mother of Mencius”,有利于西方讀者理解。孟母三遷的故事在中國家喻戶曉。但是在譯成英文時,如果不加解釋,就會讓讀者不知所云。因此,在翻譯文化背景深厚的典故時,需要加上適當的解釋或者注釋,才能更好的將文本的文化內涵準確傳遞,比如在譯“擇鄰處”時,翟里斯如果增添上“擇鄰處,為孟子更好學習”,會更加恰當。

3.交際維度。 “作中庸 子思筆 中不偏 庸不易”

“The Chung Yung(the doctrine of the mean),by the pen of Tzu-su; Chung(the middle) being that which does not lean towards any side,Yung(the course) being that which cannot be changed.”

作者在翻譯中庸時,用的是拼音翻譯法,并用括號加了注釋。這樣一來,即有利于原汁原味的傳播儒家經典文化,就像現在的流行語“土豪”“大媽”直接譯為“tuhao”“dama”;又準確明白的傳達了其隱含意義,讓西方讀者了解中國的中庸之道。

三、“融四歲 能讓梨 弟於長 宜先知”

“Jung,at four years of age,could yield the(bigger) pears.To behave as a younger brother towards elders,is one of the first things to know.”

孔融讓梨是中國千百年來流傳的一個道德教育故事。翟里斯在翻譯此典故時,增添了“更大的”(bigger)這個限定詞,使意義更加完整清晰。

翻譯是譯者適應翻譯生態環境的選擇活動,主要從語言、文化和交際三個維度來展現和評判。翟里斯作為著名的漢學家,英譯《三字經》時,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礎上,在英文句式選擇、文化轉換和交際達意方面進行了深刻的嘗試,使得譯文文本更加符合西方的表達習慣,中國典籍更易于理解和接受。雖然翟里斯譯本仍有很多不足,但仍不失為偉大的譯作。

參考文獻:

[1]刁衛華.《三字經》與歷史教育[J].阜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4.

[2]張建秀.《三字經》翻譯策略選擇的跨文化視角研究――以漢學家翟里斯的英譯本為例[J].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 2013,06:123-125.

[3]胡庚申.翻譯選擇適應論[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篇6

    有些基本點既然是帶普遍性的,我們已經知道的,那么對現在的創作應當是有用的。將來怎么樣,現在不說。也就是說,這些基本點還可以說明一些創作,可以說明創作還應當遵循些什么東西吧。什么是基本的?比方說他這里涉及到藝術從生活到創作,這個無論中外古今到現在大概還沒有繞出的這個圈子。至于怎么去理解生活,怎么從生活到藝術,那還要做別的許多探討。但主要的、很基本的東西,到現在為止,大概作為一個藝術品的話,還是有這個道理。這個道理也還是說得清。

    另外他講到,創作風格跟人的休養、人的人格有關系,這個也是帶有普遍性的道理,是我們中國說的外國也說的道理,這個字可以概括,叫做文如其人。是不是?做人跟作文,它講風格。他好像涉及到這個吧。

    另外,創作過程,就是從現實當中去獲取題材。那么怎么處理題材,屬于藝術表現,這表現方面也有一些普遍道理,這個可能就難一些。因為表現是各種各樣,手法也是各種各樣的。但某些東西恐怕還是需要的,你比方,不能太分散了,你不能東一榔頭西一棒子,你總得有一個作品讓人家看清楚,你總得要感動人嘛。做到這些,你就是要結構緊湊點兒。當然風格不同的,你像過去什么是詩的電影,各種風格題材不同的,各有各的要求。但作為某些基本的東西,你還是要讓人看得明白你表現個啥吧,因為它畢竟跟一般文學作品不同,它是視覺的東西,你要讓人家看得清楚吧。所以他強調了,從選材到表現需要單純。

    我過去也認為,無論你怎么復雜,在銀幕上或屏幕上,眼睛看定這個東西,你線索太多了,亂套,恐怕就不好辦。所以要單純要集中。他這個里面也談到了,這個還是需要的吧。我看有些大藝術家,包括畫畫的、音樂的、戲劇的、小說的,最好的都是單純的。像《戰爭與和平》那種龐雜的人類史實藝術,你仔細研究起來,它也沒有那么亂套。你像契訶夫那種單純就更是高超了,很平淡的,一個人,一個小孩,給他爺爺寫信的那個,就那么一點兒。要做到單純是很不容易的,跟一個人一樣。四川話說得好,北方話里也有,叫做“滿腹水,它不響”,“半腹水,咣咣響”,就是真有本事的人,他是比較沉默的,沒有本事的人,反倒是到處招搖。藝術其實也是這樣,厚積薄發。例子我就不一一舉了。柳城從創作過程的一些普遍的道理到表現,從生活到藝術,從構思到表現到結構,他都比較精練地概括了,我覺得很不容易。那么到今天這個狀況來說呢,他針對的或者說他的出發點,是談的電視電影,這是個新品種,我不太懂。但是不管它是電視電影也好,是電視劇也好,是現在的銀幕電影也好,都有個共同的東西,大家都感覺得到,一個是我們現在國產的東西不大吃香吧;再一個,粗制濫造的多吧,包括銀幕上的屏幕上的,電視電影也好,電視劇也好。那么,他針對這個,來提醒你需要注意一些普遍的道理。電視電影跟屏幕上的電視劇,如果說不懂得這些道理,它怎么做得完全符合柳城說的這些東西?如果它是真正創新的,或是真正藝術品,那就無可指責。問題是它們粗制濫造,已經不成藝術了,但是頂著那個電視電影或者電視劇的名稱,那么讀讀他這個《電視電影三字經》有好處。因為它們并沒有往前走得很多啊,但是連一般的怎么結構都不知道,一個線索都不清楚,一把亂抓。針對這些情況,目前創作上的一些弊病,不光是電視電影,甚至涉及到整個藝術創作,包括文學,網上現在沸沸揚揚的,不說別的,起碼引起一個波浪。說一個德國研究中國文學的專家,批評中國當代文學是垃圾。他說的是不客氣。但我們也講文學質量現在是下降。這個質量下降,原因很復雜,不單純是柳城說的這個。這個普遍道理當中,有他管得著的地方,如那些粗制濫造的、那些低級的。因為他沒有主張低級,他這個里面講的還是要“義”,要風格及人,還是要講一種高尚思想。所以這個還是有針對性的。到現在,他能夠出來這篇文章,不管是《電視電影三字經》的形式也好,是什么形式也好,有這個主張出來,那么在輿論上,證明還是需要一些有益于大眾的藝術創作的東西,這是好事。他也講到,雖然沒有強調,在最末的這兩節,第十、十一節,“文之道,人之道;藝之道,神之道;文之法,天之法;藝之法,無定法”,這對年輕讀者,像古典文學書一樣,恐怕是有點不大懂。這個其實就是要合乎自然規律,另外呢,“藝之法,無定法”,這個最重要,法無定法,就是不能拴死了。他講的這個也不能說是永遠不變的,它應該隨著發展而發展。但是我前面不是講的么,到現在為止我們已經知道的關于創作的那些道理,他給概括了,但是不是這樣就永遠不前進了呢?不是的,那要隨時改進,所以它這里還來了個“藝之法,無定法”,雖然沒有強調,但也管著了。我來解釋一下:我是四川人,我們四川成都有個寶光寺,那里有一個廟,廟上有一副對聯,我過去上課的時候給北京大學來進修的那個班講過,上聯是“世外人法無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下聯是“天下事了又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這個是太消極了。但是作為一個道理來講,是這樣子的。當然我們可以不了了之,但你要懂得“了又未了”。藝術道理也是這樣。實際是,將來地球怎么的,也還不知道呢。那么文藝創作,既要遵照那些已知的道理,同時也需要在創作當中,隨著社會時代前進探索新的,沒有止境。這個事情沒有止境。人生沒有止境,生活沒有止境,只要世界上還有人。蒲風過去有句話: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詩。生活并不是一灘死水,不是不變化的。生活怎么變化,你藝術也跟著走,不但藝術跟著走,社會科學等其它都得跟著走。從亞里士多德到現在不變化嗎?所以我們中國孔子那一套,《易經》,都應該往前發展。它們沒有什么過錯,它們是那個時代完成的,我們有我們的時代。

    所以說不能拴住自己。最后他那一節,很重要的,就是要淡薄名利,“人一世,……十年功”。就是你別著急,不要求名逐利。一點不講名利,恐怕做不到。我不是主張名利,我也討厭名利。但一個藝術家,動不動就是為了幾個錢,把人民的錢浪費幾千萬,甚至上億,搞些大制作,無非是看個布景么,演員都看不見,而且情節簡直是胡編。但現在我們的社會,本來工資就不公平,你不賺錢怎么活,商業社會,你可以要,但是商業也講“誠招天下客”,要誠實吧,還要講一分錢一分貨吧。

    除此以外,現在說我個人的了。柳城是有直接的創作經驗,看起來也讀了很多書,而且還動了腦筋的,這些都很好。現在有些搞理論的,即使是搬一些現代的東西,看起來寫得洋洋數萬言,卻于事無補,柳城的《電視電影三字經》就是反那個,這個我可以理解。但是把這些深入淺出的道理結合當前的創作狀況來講,并不是一個《電視電影三字經》就能概括的,也還需要別人去嘗試。現在的理論評論就非常貧乏,幾乎沒有地位了。當然了,這個跟作者沒有關系,好多是跟當前的環境有關系,大家都是要賺錢嘛,所以搞創作的導演不看你的,搞表演的也不看你的,只要拿到多少錢,就這樣。但即使這樣,柳城能堅持寫這個,也好。他那個賺不賺錢我不知道,從意義上來講,他并沒有說錯話,而且是把好的東西,說它是傳統也好,他想出《電視電影三字經》的形式來,他的初衷,是想把這個深入淺出。《三字經》是幼兒讀的,人之初,性本善;習相近,性相遠……是過去小孩兒念的,是終身受用的。現在采取這個形式呢,是便于一些人記。但實際上,一些人恐怕也不大愿意記,但不管你記不記,有人主張這樣一些東西出來也是好,就是說我希望能夠有人繼續思考當前的電影、電視劇,甚至藝術創作的問題。真正能夠解決創作當中的問題,使這個創作能夠給老百姓一些好處,創作出真正能讓老百姓接受的有意義的藝術作品來,就是除了那些空洞說教的以外,在理論上開展一些切實的研究,應該多種多樣,他的《電視電影三字經》是一種形式,其它形式也還有。我是這個意思。

篇7

A.O.史密斯熱水器安裝工應知應會

一安裝工,請牢記,史密斯,最規矩。美國牌,好東西,只生產,熱水器。

金圭膽,創奇跡,壽命長,半世紀。麥當勞,肯德基,指定用,史密斯。

八國家,有工廠,四十家,遍天下。科研所,遷南京,新產品,數不清。

二要干好,不容易,上班時,要早去。吃早餐,喝好水,領材料,備工具。

接工單,記地址,打電話,問詳細。約時間,留余地,定了點,準時去。

熱水器,型號多,領取時,對仔細。不認真,跑二回,既費工,又受累。

三穿工裝,佩胸卡,衣整潔,很瀟灑。進戶前,穿鞋套,打招呼,有禮貌。

對用戶,要和順,說話時,有分寸。謝敬茶,禁吸煙,不違章,制度嚴。

搞設計,照規范,防隱患,莫蠻干。與用戶,多溝通,提問題,解釋清。

四預埋管,要查清,如有堵,趕快清。點沖子,號墻眼,打瓷磚,要慢點。

煙道管,短為妙,羅紋管,蹬踏彎。氣軟管,250(mm),三道閥,擺造型。

熱水器,安端正,老尺寸,要記清。活漂亮,又美觀,既方便,又好用。

五打過梁、有鋼筋、穩住鉆,遞漸進。打墻眼,問仔細,有電線,多注意。

舊樓房,沒地線,叫用戶,必須安。與規范,小出入,安裝單,要注明。

須收費,有標準,亂收費,決不容。收鈔票,要謹慎,若大意,說不清。

六干煤氣,很專業,上崗前,考規范。三部委,十號令,主要講,是安全。

水柱表,應會看,五分鐘,不能減。若漏氣,大事情,用心干,負責任。

熱水管,冷水管,橫要平,豎要直。各接頭,看仔細,無水滴,都滿意。

七教用戶,會使用,做示范,再叮嚀。有事情,打電話,維修點,要告清。

到冬季,要防凍,一二三,要講明。關進水,松泄壓,開龍頭,水放盡。

勤保養,常跟蹤,讓用戶,都安心。莫莽撞,要用心,憑實力,方能贏。

八收工具,點仔細,數配件,別丟失。丟了三,落了四,給公司,造損失。

為用戶,搞衛生,份內事,應完成。面上活,要干凈,史密斯,好作風。

夸服務,五星級,產品優,數第一。一傳十,十傳百,信譽好,人人買。

九手藝人,有骨氣,干好活,有名氣。同事間,新兄弟,空閑時,磋技藝。

聽指揮,守紀律,樹新風,講正氣。思想新,作風硬,素質高,有保證。

篇8

關鍵詞:國學誦讀;語文素養;小學低段

當前,隨著人們對國學教育的推崇,“國學熱”已經成為一種文化現象,國學經典讀誦也在小學教育中廣泛開展。這項活動中所誦讀的國學經典,主要內容是指以儒學為中心的國學經典精品篇章,包括《三字經》《弟子規》《論語》等等。筆者通過調查、記錄與自身教學感受,對國學誦讀結合小學語文教育中的探索運用及成效,在此分幾個方面作一論述。

語文素養是一種以語文能力為核心的綜合素養,語文素養的要素包括語文知識、語言積累、語文能力、語文學習方法和習慣,以及思維能力、人文素養等。剛剛步入小學的孩子,他們有著純凈的心靈,很好的記憶力,思想如同一張白紙,語文素養也相對較弱。筆者認為,從走進學校的第一天開始,就應給予他們一個國學的成長環境,讓孩子在成長中信守儒家“仁、愛”“忠、義”的行為準則,汲取“孝、禮、信、勇”的思想內涵,感受“動、靜”“剛、柔”的和諧,日漸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積累國學修養。

一、運用群體誦讀效應促進識字的需要

什么是群體誦讀?群體誦讀就是學生集體朗讀與背誦。這是一種協作性很強的閱讀方式,它能培養學生的記憶能力,增強語言感受力。筆者嘗試在平時誦讀國學的過程中,挑選一些內容,觀察學生是否有識字的需求。如一年級的孩子在讀《三字經》中“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萬”時,其中“一、十、百、千、萬”學生已經認識,但是“而”字沒有學過。教師引導:“小朋友們,這句話里那么多字,我們都認識,真了不起,就剩下這個‘而’字了,你想認識它嗎?”學生積極踴躍,紛紛想法記住這個字。到了以后的課文中再遇到這個生字,就像老朋友一樣熟悉了。通過群體誦讀,學生對識記其中的生字在主觀上樂于接受,他們的識字量隨著誦讀而逐步增長。

二、運用國學誦讀積累語言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多次提到“語言積累”這個問題,在各個階段目標中對語言的積累又有具體的要求。可見,語言積累是學好語文的重要途徑,是閱讀和寫作的根基,是當前小學語文教學不容忽視的一個重要問題。

誦讀國學在此有著重要的意義,小學生國學背誦的積累,將會為他們的一生打上優秀的傳統文化的底色,浸染上國學經典精髓的書香。低段學生的啟蒙國學一般都是韻律很強的《弟子規》《三字經》《千字文》,這些文字讀起來節奏感很強,學生一般讀幾遍就能記住。

然而,記憶≠積累。在記憶的基礎上,理解運用才能做到真正的積累。低段學生的詞匯貧乏,表達能力弱,筆者還嘗試在開展國學誦讀的同時“邊讀邊說”,通過講述從而達到語言的積累。例如,在誦讀“將進門,問孰存”時,對學生解釋:在古代,人們十分講究禮儀。如果要進入屋子,不敲門,不問一聲就進去是非常不禮貌的行為。所以,當你在家里進大人的房間時,先要敲一敲或者問一聲,得到里面的人同意以后再進去。理解意思之后,請幾個學生角色扮演,進門前怎么做,怎么說,對老人該如何問好。如果是進關著的廁所門,那該怎么說。

很明顯,學生在一次次的拓展中,能表達的語言更豐富了,對恰當使用詞語、語氣的能力也加強了。隨著他們理解、運用能力的提高,對詞語的積累也越來越豐厚。

三、運用國學誦讀提升閱讀能力

閱讀能力包括感知能力、理解力、鑒賞力等多個方面。根據低段學生的認識水平,閱讀力的提升更側重于感知力、理解力的提升。怎么運用國學誦讀來提升閱讀能力?筆者為此嘗試探索。

1.借助圖畫,觀察閱讀

市面上所出版的國學經典讀物中,適合學生閱讀的版本都配有豐富有趣的插畫,教師引導學生在誦讀前觀察插圖中的內容,想一想,猜一猜,說一說,在對內容有初步感知以后,深入地讀一讀,加深理解。

2.依托淺近的文字,聯想閱讀

低段學生所閱讀的國學讀物,如《三字經》《弟子規》,基本為三字一句,每句押韻,每十二個字表達一個相對完整的意思。句子讀起來朗朗上口,文字淺近,內容貼近生活,通過展開聯想能較快地理解。

如在誦讀“酸苦甘,及辛咸。此五味,口所含。”這句時,設如下環節:

師:小朋友們,你嘗過的味道有哪些?

生:(展開聯想、交流)酸的、苦的、甜的、辣的、咸的。

師:哦,這五種味道我們把它們叫做“五味”。不過,古代和現代用的詞有些不太一樣,他們把甜叫做“甘”,把辣叫做“辛”。能記住嗎?

生:能。

師:那就讓我們再來讀一讀吧!

在教學中發現,學生對這種邊學邊聯系的形式很感興趣。加之閱讀時采用的形式多樣:分組讀、男女讀、錯句讀,學生樂此不疲。

3.培養習慣,助推閱讀

對低段學生的閱讀培養做不到技巧與方法的教授,最有效的辦法就是讓學生把閱讀當成一種習慣。開展國學誦讀之后,每天清晨,學生會在《三字經》的誦讀聲中步入校門,每天耳濡目染。晨讀時間,學生會自覺在小老師的帶領下首先閱讀和背誦已學過的《弟子規》或《三字經》。一日之計在于晨,久而久之,學生已經習慣在朗朗的誦讀聲中開啟一天的學習之門。每日放學,從排路隊到走出校門,學生也在一路上背誦《弟子規》,既是一種行為的規范,更是語文素養的培養。

四、運用國學誦讀提高文化感知

“童蒙養正”是儒家的兒童教育思想,主要就是指在兒童很小的時候,就要培養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儒家強調自強不息,孟子曰:“富貴不能,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學生在讀誦這些國學經典時,感受到的是高貴的品格、樂觀的心態和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這也正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幾千年恒久的生命力之所在。通過國學經典誦讀量的不斷增加,學生更加深刻地體會到國學的內涵,激起對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的熱愛和對古圣先賢的崇敬。

儒家文化理念中的“仁、義、禮、智、信”千百年來深刻地影響著我們整個中華民族,是永遠值得我們吸取的文化精髓。通過對這些經典誦讀,能修正品行、健全人格,小學生們接受優秀文化傳統的熏陶,培養良好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使他們能以健康的心態、完善的人格來面對社會、面對人生。

參考文獻:

[1]尹海霞.用中國傳統經典培養小學生的品德[J].教育研究,2011(02).

[2]李愛香.國學熱:中國傳統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J].教學教研周刊,2001(03).

[3]段麗俊,韋諸霞.淺談國學之于女性修養[J].文藝生活,2011(03).

[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篇9

【摘 要】很多學校認識到經典誦讀對于小學生的德育功能,在學校內積極推廣,確實,經典誦讀給學生的德育功是強大的。介紹了如何利用經典誦讀讓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

關鍵詞 經典誦讀;滲透;德育

一、開展經典故事會,促進學生誦讀

很多經典誦讀都包含一個小故事,比如,《三字經》是一本小學啟蒙讀本,它包括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兩個方面,具有一定的知識性,而且趣味性強,對于兒童的德育教育具有很大意義,三字經內容體現了中華文化傳統的道德人文主義精神。有很多學生在小學前的幼兒園就已經接觸過,但是,他們僅是限于機械的背誦,而對其中所包含的故事卻了解甚少,如果我們把其中所蘊含的故事挖掘出來,讓學生去學習,通過查找資料或者教師給學生提供故事,在課堂上請同學們講三字經故事,在學習故事、講故事中了解《三字經》里所蘊含的德育理念,就能在學習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

二、創設經典詩文小環境,創設德育大環境

創設學生學習誦讀的環境能讓學生感受到校園的每一個角落都蕩漾著經典詩文的氣息。當進入校園的時間起,學生已經進入了具有濃郁品德教育氣息的環境。學校里優美的環境能給孩子以美的教育,也能感受到濃濃的書香氣息,那些健康活潑的經典詩文作品與一句句寓意深刻的格言,都像一朵朵綻放的小花一樣散發出迷人的芬芳,讓學生回味無窮,感受到陣陣的香氣,也感受到我們中華傳統文化的強烈氣息,從而對自己的品德提升起到了耳濡目染的作用。比如,在學校的宣傳欄或者黑板報上,張貼學校教師的名言警句,用教師的人格魅力影響著學生們,起到示范作用。操場的圍墻上一首首小詩并配有圖畫,如孔融讓梨的畫面感染著每一個學生。教學樓的走廊上,貼滿了同學們自己親手編制的經典詩文小報,小報的制作本身就對學生的品德教育起到提升作用,他們也會在經過走廊時關注其他同學的小報,從而讓同學們的辛苦勞動換來對自己的德育教育。班級也要定時更換經典詩文的學習內容、黑板上的激勵性的詩句、立志做人的名言等,比如,“冠必正紐必結”“輕聲慢步過走廊”這樣的警句既營造校園環境,打造儒雅書香校園,也是對學生的行為舉止的一個提醒,當他們長期得到這種警句提示時,就會逐步形成一種自覺的行為。

三、從《弟子規》中吸取良好品德教育的精華

大多數學校都學習《弟子規》,這里的“弟子”特指學生,“規”是指規范。《弟子規》的內容出自《論語·學而篇》,其中第六條說“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弟子規三字一句、兩句一韻,形成順口押韻的《弟子規》,《弟子規》規范了學生的具體行為,比如在家、在外、與人的交往、禮儀、學習等出外、待人要做一個行為舉止規范的好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在教學《弟子規》時,要與生活結合在一起,可以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與人生觀,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做一個擁有優秀品質的人。

四、從唐詩宋詞誦讀中形成熱愛祖國的胸懷

在唐詩宋詞中,有很多作品都是作者通過描寫祖國的壯麗山河而表達對祖國的熱愛,我們在教學中把這些詩詞進行歸類,讓學生全面系統地誦讀,在反復的閱讀中感受作者的強烈愛國思想,從而對自己產生深刻的影響。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在讓學生重復誦讀的同時,多讓學生從教室走出去,走到大自然中,讓他們在大自然中感受詩詞中的思想。比如,可以組織春游活動,也可以在學習時走到大自然當中,當他們看到大自然的美麗景色時,心頭便呈現出一首首古詩。當學生看到則則發芽的柳枝時,就會想起“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當看到一只只小燕子從自己身邊飛過時想到了“二月春風似剪刀”的詩句。學生在美麗的景色中想起了詩句,在詩句誦讀中想起了美麗的景色。

五、在古詩詞學習中體會真正的友誼

很多的小學生喜歡與同伴一起交往,但他們的交往很簡單,只是感覺高興,還是不明白他們之間的友誼是多么的可貴。所以,我們要對小學生進行這方面的教育,在很多古詩中,都有歌頌友誼的內容,學生在學習這樣的古詩時,通過反復誦讀與學習能感受到友誼的真諦。

在小學語文教材與資料中有很多這樣的體現友誼的詩句,比如:“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等等。這些詩句從不同的角度表達了友誼之情,朋友的送別,朋友的相聚,朋友的一段段友誼有如一幅幅鮮明的畫面,在學生面前浮現,他們的這種情感深深地打動學生,讓學生理解朋友之間的友誼是那么珍貴。

六、在古詩中體驗濃濃的思鄉之情

有一類古詩是表達了作者的思鄉之情,這類古詩有很多,比如,在《靜夜思》中這樣寫道:“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又寫道:“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又有《回鄉偶書》:“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等等,諸如這類古詩有很多很多,在此不再一一贅述。每一個詩句雖然是在不同的情況下產生的,但都表達了同一個意思,那就是思鄉之情,我們在教學中,為了讓學生理解作者為什么產生這種思鄉之情,就根據作者不同的背景而教,在不同的背景下產生的思鄉之情又有不同的味道。

是的,讀書能給人知識,同樣,小學生誦讀經典,也能受到各方面良好的教育,開卷有益就是這個道理。我國的歷史悠久,古詩更是博大精深,盡管小學生對古詩的理解還不是那么深刻,但是,只要他們能牢牢記住這些名篇佳作,一定會給他們以后的生活學習帶來很大的幫助,將會受益無窮,最終后慢慢釋放出濃醇的芬芳,從而提高他們的涵養,凈化他們的心靈,提高他們的素養。我們小學語文教師在經典誦讀的教學時,要掌握學生的心理特點,根據德育目標,選擇恰當的教學內容,有計劃有步驟的教學。

參考文獻

[1]張曉中.經典誦讀在語文教學中的現實意義[J].文學教育(下).2011(01)

[2]田永梅.經典誦讀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有效途徑[J].中國校外教育.2011(11)

[3]周吉群.巧借“經典誦讀”提升農村初中學生的人文素養[J].新課程(下).2011(01)

篇10

1.了解乘車的基本禮儀,知道要做一個文明的小乘客。

2.通過情景表演,鞏固禮儀常識。

3.在游戲中,體驗遵守文明禮儀的樂趣。

活動過程:

一、談話導入

師:“今天的天氣真好!我們乘車去寶應春游好嗎?

(評析:活動開始以春游的話題去感應幼兒參加活動的興趣,同時為下環節作鋪墊。俗話說的好,活動的開頭是成功的一般。)

二、乘車情境游戲,了解乘車的基本禮儀。

(一)情景表演一:排隊上車

師:看!汽車來了。

售票員:去縣城的幼兒請上車。(幼兒亂上車)

師:咦!車子怎么開走了,為什么不帶我們呢?我們來問問旁邊的警察叔叔吧。

警察(家長):讓我來打電話問一問司機怎么回事?(司機您好!您為什么不帶剛才的小朋友去縣城呢),哦!因為他們太擠了,沒有在站臺邊排隊,不安全,司機不想帶你們了,所以走了。

師:原來是這樣,那怎么辦呢?可是車子走了。

幼:我們排隊吧

警察:別急、別急,下一班車就要到了。

師:引導幼兒討論坐車前應該怎做?

幼:排隊,不爭不搶

師:那我們為什么要排隊

幼:安全

師:怎樣不爭也不搶呢?

幼:先上車的就坐后面,后上車的就坐前面。

師:那你們想坐前面還是坐后面。為什么?

幼1:前面,可以看到外面的景色。

幼2:后面,坐后面安全

師:那這么多小朋友想坐前面、后面怎么辦呢?

幼:幼兒自由討論。

師:那我們坐在車上還要注意什么呢?

幼1:不能把頭伸出來

幼2:不能跑

師小結:當車子來后,要想坐后面的就站在前面排隊,想坐在前面的就站在好后面排隊。另外先上車的就向后走,后上車的就坐前面,這樣就不擁擠了。還要注意一些安全。

師:瞧!下一班車真的來了。現在我們上車該怎么辦?

幼:整齊的隊伍排排好。

(評價:幼兒獲得知識、技能、經驗的方法有多種多樣,而情境體驗是最有效、最直接的手段,他們對自身行為的評價、約束、規范,在游戲情境體驗中直接獲得。)

(二)情境表演二:上車買票

售票員:小朋友,你們好!歡迎你們乘坐我們的車子,請先上車的小朋友坐到后面,后上車的坐在前面,不爭也不搶。

幼:幼兒自由上車

售票員:“看,我是誰?”小乘客們上車了請買票。并提醒幼兒應該怎么做?

幼:排隊付款

駕駛員:小朋友們上車后請注意安全。

師:小朋友我們坐在車上要注意那些安全?為什么不能呢?

幼1:不把頭伸到窗外

幼2:在車上要做好

師根據幼兒的回答進行小結。

駕駛員:小朋友準備好了嗎?我們出發了。(播放汽車音樂)

(三)情境表演三:讓座。

師:“(播放音樂停)大汽車停下,上來一位老爺爺(家長),老爺爺呀年紀大,沒有座位了,怎么辦呢?”

幼:我們讓給他坐吧

爺爺(家長):小朋友,謝謝你們。不過你們還小,也要坐好保護好自己。這時,作為售票員的教師站起來讓座。

師:“還有哪些人也需要我們給他讓座呢?”

幼:孕婦、殘疾人

(四)情境游戲五:下車。

售票員:(音樂停)寶應到了,提醒小朋友排隊下車。并說歡迎你們乘坐我們的公交車。

幼:排隊下車

幼:扶住老爺爺下車

(評析:游戲來源于生活、游戲高于生活,不同情境游戲角色的體驗讓幼兒在習得乘車禮儀、養成文明乘車習慣的同時,還培養幼兒關愛他人的品德。)

三、經驗回顧:《三字經》

師:今天來寶應的幼兒表現的非常好,知道排隊上車、排隊買票、讓座。剛才老師把你們說的乘客禮儀,編成了《三字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