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經》對小學語文教學的啟示

時間:2022-12-29 02:53:00

導語:《三字經》對小學語文教學的啟示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三字經》對小學語文教學的啟示

1《三字經》的主要內容

《三字經》自問世七百余年來一直是兒童啟蒙的必讀之書,其編寫甚為精彩,內容引經據典,涵蓋了四書五經、三綱五常等等。書中備述做人之道、為學次第,涉及自然知識、社會科學知識,可以說是包羅萬象,多姿多彩。依據文意可以將全書分為六大部分。一,人性教育篇,從“人之初,性本善”到“人不學,不知義”;二,倫理道德篇,從“為人子,方少時”到“首孝弟,次見聞”;三,名物常識篇,從“知某數,識某文”到“此十義,人不同”;四,習學次第篇,從“凡訓蒙,須講究”到“文中子,及老莊”;五,歷史更迭篇,從“經子通,讀諸史”到“通古今,若親目”;六,勸學篇,從“口而誦”到文尾“戒指哉,易勉力”。這六部分中心思想雖不同,但卻貫穿著“教之道,貴以專”這條主線,突出教育兒童求學、立志,走上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路,集中反映了儒家的人生義旨。除了作為集中的兒童識字課本外,《三字經》又擔負起對兒童進行知識教育和思想教育的任務,其中名物常識篇、習學次第篇和歷史更迭篇都是屬于知識教育的范疇,所占比重比較大。思想教育除三綱五常外,更多的是在進行勉勵讀書、為人處事的教育。識字、知識教育和思想教育三者有機結合在一起,以豐富的內容、不朽的精神流傳至今,可以說是一部“千古奇書”。

2《三字經》的特色

《三字經》誕世以來歷代學者對其修訂推廣,不僅在漢族廣為學習,還被翻譯為滿文、藏文、蒙古語等多種版本,并先后傳入日本、歐洲,1994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選入《兒童道德叢書》。由此可見,該書的影響是不可估量的,這與其特色密不可分。

2.1從教育目的角度分析

中國古代蒙養教育的目的是“蒙以養正”。養正,培養正氣。蒙以養正,指對兒童的培養應端正其思想品德,這表明了我國古代童蒙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從兒童時期起,對他們進行良好的教育,使他們得到良好的陶冶,耳濡目染,自然而然地養成良好的品德。古代給予童蒙教育以極大關注,許多大家都認識到兒童期是道德品質形成的關鍵期。如南北朝的顏之推有過一段經典的論述“當及嬰稚,識人顏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誨,使之為則為,使之止則止”。南宋朱熹認為小學階段(8~15歲)的教育是打基礎階段,將之比喻為“打坯模”階段,打好圣賢坯墣至關重要,大學階段才可以在次階段上加工打磨,便可以成為圣賢之上。無論如何重視幼童階段的教育,歸根結底都是為了良好品德的形成,即“養正”。北宋張載提出了明確的“蒙以養正”的德育思想。“蒙”有兩層含義:一是指不懂事的孩子,二是指事情的未發狀態,即兒童在尚不懂事之前或錯誤價值觀念未萌發之時,對其進行恰當教育,培養優良品格。成書于理學盛行的背景下的《三字經》,儒家氣息濃重,“善”、“孝”、“禮”、“仁”、“勤”等思想在書中盡顯,這些都是中國傳統美德,事實證明而儒家兩千年的道德教育是很成功的,這些思想都深植人心。《三字經》在進行識字和文化教育的時候,始終伴隨著道德教育,這是其靈魂所在。教會兒童做人處事,勤奮刻苦,其目的定位是符合社會和個人需要的。例如在書中的第四部分關于學習內容,提及的經籍蘊含的德育思想都是為它的根本目的服務的。在第一和第六部分更是通過例子來凸顯出個人品德修養的重要性。今天我們更多地將《三字經》道德類讀本,在德育的統帥下,輔之以智育和美育,把人們的道德意識、道德情感和道德價值中的一個重要因素“善”突顯出來,意在作為人們道德規范的第一標準,在構建和諧社會的今天也極有價值。以德育為先的教育目的的確定,再確定教育內容和方法等方面,水到渠成。

2.2從語言特色角度進行評析

周谷城說:“有的蒙學書能夠長久流行,為社會長期接受,在傳授基礎知識,進行道德教育方面,采用易于上口記憶的形式等方面,確實有長處和優勢……僅僅在這一點上,既有其文化價值又有教育是價值。”《三字經》在語言方面的特點也是其成功的一大法寶。

2.2.1文字淺顯易懂,語言精練

書中所選文字在當時都是一些很常見的字詞,放在今天的閱讀教材中大部分也是常用字,而且語句簡潔明了,有些近乎口語。如“香九齡,能溫席”、“融四歲,能讓梨”、“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萬”,淺顯的文字使內容通俗易懂,適合各個層級的人們使用。此外《三字經》語言精練,不管哪個版本的差別并不大,全書1200多字就涵蓋了六個方面,篇幅短小,內容豐富。其中第四部分200余字就把四書的作者、內容,六經的傳注以及有代表性的國學典籍講清楚了。第五部分用400余字講述了古代朝代更替、帝王興衰、歷史巨變,幾千年的歷史做了準確概括,這種口訣式的啟蒙方式對歷史知識的普及具有良好的效果。

2.2.2句式整齊,便于誦讀

《三字經》因三字一句而得名,這種三言得結構形式短小活潑,易于朗讀,且隔句押韻,非常帶有節奏感,聲調和諧,讀起來朗朗上口,抑揚頓挫,悅耳動聽,孩子們自然是喜聞樂見,非常利于在民間口耳相傳,具有語言上的美感。所以即便在蒙學式微的背景下,《三字經》卻依然能夠傳承至今。

2.3從學習方法角度進行分析

2.3.1讀書、識字

宋代蒙學十分重視對兒童進行嚴格的知識訓練,強調基礎對兒童今后發展的重大作用。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要求兒童在“讀”字上下狠功夫。據記載讀一本《三字經》約半年時間,除了熟讀成誦之外,還要求對基本字詞的掌握,即識字在先,然后在進行讀寫最后是作文。區區一千余字的小冊子需要半年時間,可見要求嚴格。當然在讀法上也有要求,程端禮在《程氏家塾都市分年日程》中明確指出要“勞于讀書,逸于作文”的主張,在讀書的時候必須高聲誦讀,字字響亮,對所讀內容“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直到熟讀成誦。這種以“讀”為主的教學方法,遵循了兒童智力的發展特點,即多記性少悟性,符合兒童語文學習規律。顯然是合理的。此外宋代蒙學還嚴格要求兒童良好的學習行為、學習習慣的培養。讀書時書桌整潔、愛護書本、身體端正,這些都為后代所繼承。

2.3.2重視教育規律,激發求知欲

《三字經》對讀書的順序做了清晰的梳理“為學者,必有初,小學終,至四書→孝經通,四書熟,如六經,始可讀→經既明,方讀子→孝經通,讀諸史”,古人遵循這條讀書順序,一本書一本書按次序踏踏實實啃下來,背下來,再經過塾師的“開講”、自我的領悟,日積月累而逐漸有了一定的文化底蘊。這些書目的安排是按程度深淺排列的,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扎扎實實地學習后再循序漸進地前進,為下一個階段的學習打好基礎。《三字經》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來選擇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其內容形象具體、生動活潑、切于實用,以典型人物、歷史故事為切入點來進行。內容趣味性和強,其中不乏忠孝勤奮的故事,讓學習道德教育結合起來,既通俗又有趣。在談及大自然時列舉的水陸草木、飛禽走獸、六谷六畜均能貼近生活,是孩子們看的見摸的著的,符合兒童形象思維的要求。在談到算數、學會認字時,寫到“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將數字順序的推進和識字由少到多的巧妙結合起來。通過對《三字經》上述三方面的研析,可以找到很多有價值的地方,對今天的小學語文教學也有所啟示。在今天的“讀經教育”的爭議中,有學者力證這些蒙學讀本不能“蒙以養正”,甚至毒害匪淺。筆者在這里所講的啟示不是意在把《三字經》還原到今天的課堂內外或教材編寫,這是不現實的。所意在于抽象到教育目的,具體到學習內容,細化到學習方法等層面。

3對小學語文教學的啟示

語文是一門課程,更是貫穿于生活、學習各階段的一種應用手段。“語”指口頭語言,“文”指書面語言,口語和書面語就構成了語文最基本的要素,能力、感情和方法等都建立在這兩個因素之上。

3.1語文教學的基礎——識字教育

古人把識字作為開端,識字量定為二千左右,這是長期教學實踐得出的結果,然后再進行讀書寫字,并同時擴大識字量。讀完《三字經》顯然不夠量,仍要讀《百家姓》和《千字文》,三本書一年多讀完識字量就可以達到2000,效率極高。新課標規定小學三、四年級須累計認識常用漢字2500個左右,其中會寫1600個,卻用時四年,無論是數量上還是效率上都較低。今天的小學生雖然有很多校內外的知識和技能要學習,但是他們的學習條件和學習能力有很大提升,識字是進行學科學習的基礎,我們應該提高小學識字率。今天有一系列的提高識字率的教學實驗,能較好的實現高效快速識字教學的目標,為閱讀打下基礎。小學語文學習中拼音學習在低年級很重要,但是對于剛入學的兒童既無形象可言,也無興趣,在短暫的新鮮感之后可能是對拼音的厭惡。識字的方法很多,不同版本的教材也對古代韻語形式進行了借鑒,效果正在被驗證中。小學識字量有待進一步研究確認,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小學低年級主導學習任務之一就是識字,識字的效率應提高,一線教師可以嘗試運用多種方法開展識字教學,扎實打好基本功,為后續教學奠定基礎。

3.2小學語文學習方法——讀、寫結合

蒙學強調讀誦,《三字經》亦符合這一要求。兒童的理解力低,大多靠一遍一遍的復述、朗讀來記憶,這個時期兒童的記憶力是極好的。心理學研究成果表明:人的記憶力是從零歲開始,一至三歲有顯著發展,三歲至六歲進展更為迅速,六歲至十三歲,為一生中發展的黃金時期,至十三歲為最高峰,以后最多只能保持制高點,二十歲以后,心境稍微不平衡,便有減退的可能。小學階段是記憶發展的關鍵期,若錯過這一時期,效果很難如人意,進行補償也會付出更大代價。今天小學語文課堂上,教學方法層出不窮,例如情景教學法、合作探究法、問題教學等,課堂氣氛是輕松了很多,但是孩子們究竟學到了多少有用的知識,基礎教育的“基礎”打的有多牢固,不可知否。在陶冶心靈,交流感情的同時,口語、發音、識字、記憶等這些基本技能決不能忽略。現在兒童隨大流發音,發音不標準,閱讀能力差,小學過后很多內容早就忘記了,成人更是有類似的情況。讀不僅可以加強記憶,培養語感,更能引導學生感悟漢語之美,感受正確而自如地用漢語表達自己的快樂,建立與母語的血肉聯系,將母語所蘊含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根扎在心靈的深處,并在此基礎上構造自己的精神家園。熟讀成誦并不是一種負擔或強求,這個時就要訓練孩子的記憶力,記住了以后長大了也會有印象,甚至可以脫口而出。此外,寫字也很重要,從基本筆畫、基本字形和基本結構練起,為書面語的應用打好基礎。讀和寫結合,不僅可以加快認字,更是對語文基本素養的培養。

3.3語文教學的核心——教學目標

新課標將教學目標分為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值與價值觀。語文課程標準在總目標下又有階段性目標。例如總目標中要求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智慧,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等。階段性目標在一、二年級主要是識字與寫字、閱讀、寫話、口語交際和綜合性學習。可以看出總目標強調的是情感與能力,階段性目標突出了基本技能的學習。小學低年級重點是基本技能的掌握和個人品德的初步引導。《三字經》的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識教育是同步進行的,并與生活知識、歷史文化知識相聯系,展示了許多易讀易記的韻語,教兒童背誦,銘記于心,按所學格言規范自己的行為,這樣《三字經》本身也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兒童從識字讀書起始就置身于這種文化中,可以奠定學生的文化底色。《三字經》以儒家價值取向為準,有操作性較強的德育目標,符合社會及個人發展需求。而今天我們的課程目標很豐富,也很具科學性,但效果并不明顯,除去外部因素,目標本身也值得探討。如目標設定太多,結果哪個都不理想,目標中沒有一條純粹的主線。教師們也許可以借鑒《三字經》將目標突出純粹一點,在低年級突出“善”,而不是苛求若干目標同步實現。《三字經》經久不衰,歸根結底是其對民族傳統教育的尊重,對民族文化精髓的傳承。我們應該珍惜這份財富,繼續研究并運用有利于教育教學的因素。

作者:曹美紅 單位:南開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