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閱讀題及答案范文

時間:2023-03-19 16:11:0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文言文閱讀題及答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文言文閱讀題及答案

篇1

宋,范仲淹,少與友人在長白山僧舍修學,惟煮粟米二升作粥,一器盛之,經宿①遂凝,刀割為四塊。早晚取二塊,斷薺菜②十數莖于盂③,暖而啖④之。如此者三年,后登進士,為兵部尚書,謚文正公。

[注:①宿:xiǔ,宵,夜。②薺(jì)菜,一種野菜。③盂,yú,一種圓口器皿。④啖,dàn,吃,]

1.加黑字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

A.惟煮粟米二升惟:只。

B.經宿遂凝 遂:就。

C.暖而啖之 暖:暖和。

D.謚文正公 謚:shì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被加的有褒貶意義的稱號。這里用作動詞。

2.這段文字表達的主旨是:

篇2

近幾年的中考文言文題型主要有:文學常識填空、詞語解釋、句子翻譯、文意理解、寫法和思想內容理解等。從題型上看,主要考查理解和積累,對于感悟和運用考查較少。這樣的考題難度不大,是課改后學生最不易丟分的一道大題,它和古詩詞同為師生語文中考復習時的重中之重??墒鞘苤匾暤耐瑫r,也造成了學生死記硬背的現象。好成績的背后,丟失的是思考與運用。表面上古文化不絕于口,實際上卻并未真正融于思想之中。究其深層原因,無外乎考試指揮棒的影響。但仍有令人驚喜的變化,筆者閱讀了2011、2012兩年部分省市的中考語文試題,比較中發現,中考文言文試題在穩中求變,在堅守文本的同時,有個別題型兼顧到文言文的現實意義。這類題型是文言文閱讀題的突破,拉近了文言與現實的距離,而且題型靈活,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和實踐運用,促進了三維目標的達成。筆者把此類題型概括為“古為今用”題型,并根據其特點歸納整理為以下幾類。

一、 明辨是非類

【考題再現】

(2012年福建省福州市,《曹劌論戰》閱讀題)魯莊公是個平庸的國君,但從選文可以看出,他身上也有不少值得肯定的地方。請找出一處做簡要分析。

【題型解析】

一般學習文言文時,教師都引導學生關注文中主要人物身上的主要特點。像《曹劌論戰》這課,關注更多的是曹劌,然后才是魯莊公。待提及到魯莊公時,更多想到的是他淺薄的一面。這道題是讓學生談及魯莊公值得肯定的地方,可謂背其道而行之。細分析又在情理之中,世間萬物都要一分為二去看待,魯莊公雖愚,卻善于納言,有其虛心的一面。這樣的問題雖教師課堂不曾問及,可學生用新時代的眼光去審視魯莊公,完全可以作答??碱}留給了學生獨立思考的空間,引導學生用辯證的眼光看待問題,有利于學生辯證思維的發展,正確價值觀的形成。

【復習推舉】(2012年湖北省隨州市,《孟子·魚我所欲也》與《墨子·貴義》對比閱讀)甲文用“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闡述了對“義”的認識,這與乙文中表達的觀點是相同的。請你指出甲乙兩文中“義”的內涵,并簡述今天我們是否還有堅持這種“義”的必要。

答題指導:1.準確的理解原文。一、二問作答要在原文中找答案,考查對原文的理解能力。2.要有正確的價值觀。后一問,要帶著對原文的理解,回到現實,把這種理解放到現實的社會中去衡量是非。看學生是非價值觀,引導學生有正義感、責任感、使命感等。

參考答案:正義(或是有利于人民或國家的大義);有必要;任何時候,我們都要堅持人民和國家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則。

二、 舉例概括類

【考題再現】(2012年甘肅省蘭州市,《唐雎不辱使命》閱讀)自古至今,像唐雎一樣“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還有許多。試舉一例,用一句話概括其主要事跡。

【題型分析】這道題把唐雎帶出文本,并置于一個“古為今用”的情境中。這樣的設置讓學生重新認識了唐雎,唐雎不只是一個戰勝秦王不辱使命的名士,還是“外交人才”的代表,像這樣的人很多,古代的晏子、現代的。瞬間學生會把頭腦中曾經零亂的外交人才與唐雎一起整理歸類,對以后的學習、生活都會有所幫助。學生的學習是積累、理解、運用的過程。只有把積累的知識,定期理解分類,才會條理清晰、觸類旁通,有利于輸出運用。而此類試題恰恰就起到了這樣的作用,打破古今界限,以一點為介,對所學相關知識進行梳理、概括。

【復習推舉】(2011年湖北省荊州市題,《行路難》與《出師表》對比閱讀)請你用成語或俗語寫出《行路難》和《出師表》中隱含的典故。(各寫一個即可。)

答題指導:1.找出原文中的典故,理解、概括主要內容。2.搜索頭腦中積累的與所概括內容相關的成語和俗語。3.與原文比對,排查出最準確的一個。

答案示例: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三顧茅廬等。

三、 感悟精神類

【考題再現】(2012年廣西桂林市題,《出師表》閱讀)讀了此文,你認為諸葛亮最可貴的精神是什么?請聯系實際,談談這種精神對你的啟示。

【題型分析】該題型是理解人物精神題型的升華版。對于第一問就課內文章來談,學生在課堂上已知曉;若是課外篇目,稍難些,學生需先準確翻譯課文,深入理解后,才可找到答案。第二問是對第一問的變形,要圍繞第一問的答案來展開思考。這種題為學生創設了一個自我提高的機會,引發學生深入思考,走出文本,由古人及己,讓學生虛心學習前人的偉大精神,進而提高道德修養,達到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真正統一。

【復習推舉】(2012年湖北省襄陽市題,《孫權勸學》與《送東陽馬升序》對比閱讀)說說你從呂蒙和宋濂的學習中悟出的道理。

答題指導:1. 細讀文本,找出原文中人物學習方面的優點。如宋濂求學的刻苦,讀書的艱難,求師的虔誠,呂蒙讀書的廣博等。 2. 圍繞找到的優點,結合實際組織語言。3. 進入角色。答案是“我”“我們”怎樣,而不是呂蒙和宋濂怎樣。

答案示例:我們求學過程中必須不斷克服并戰勝困難,終將獲得成功。

四、 綜合實踐類

【考題再現】(2011年四川省達州市,《鄒忌諷齊王納諫》與《出師表》對比閱讀)勸諫是一門藝術,魏徵以“載舟覆舟”勸諫唐太宗,實現了“貞觀之治”;曹劌用“取信于民”勸諫魯莊公,打贏了“長勺之戰”。因為要迎接中考班主任取消了本班的音樂、體育、美術等課程,為了讓班主任恢復你們的這些課程,你準備和他(她)這樣說: 。

【題型分析】此類試題融文言文閱讀與綜合性學習為一體,是中考文言文試題的一大亮點。它最大地發揮了文言文的實用性,由前幾種的概括、思考、感悟層面,飛躍到了實踐層面,讓學生在文言文學習中學會做人、做事,體現了語文課程的實踐性特點。作答此類試題需找準關鍵詞,其是連接文本與現實的點,本題的關鍵詞就是“勸諫藝術”。學生要從原文中體會勸諫藝術,然后用以回答實踐的綜合題目。最后要注意綜合實踐題本身的答題要求,如本題屬于口語交際題型,作答時要注意稱謂、語氣、情景等。

【復習推舉】(2012年貴州省六盤水市題,《岳陽樓記》閱讀)岳陽樓風景管理處擬在門票上印制“岳陽樓簡介”。請你根據文章內容一段介紹性的文字,使游客對岳陽樓有大體的了解。

篇3

關鍵詞: 高職類高考語文文言文閱讀

高職類高考語文科目共150分,除了作文70分以外,整個試卷中分值最高的是文言文閱讀題,共28分,占總分的19%。抓好文言文閱讀題的教學,讓學生能拿到文言文閱讀題的大部分分數,是拉開高職類高考語文成績的關鍵。但是職業高中學生的文言文基礎比較差,他們普遍對文言文閱讀學習不感興趣,加上大部分職業高中只在第三學年甚至第三學年的下半期才開始進行高職類高考教學,因此,采用一些適合短期教學又能收到較好效果的方法,幫助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跨過掌握文言文閱讀的難關是非常必要的。

眾所周知,要具備良好的文言文閱讀能力,必須通過文言文知識的長期積累和文言文閱讀語感的長期培養來實現,即使是在如上所述的高職類學生文言文基礎知識較差和復習時間較短的情況下,文言文知識的積累和語感的培養仍然是做好文言文閱讀題目的大前提。不同的是,正常的教學中我們常常通過四到五年的文言文教學來幫助學生積累文言文知識和培養語感,而高職類高考的文言文教學是一邊做題一邊積累文言文知識和培養語感,并且教學內容以文言人物傳記為主。

在高職類高考的文言文教學中,做到以下幾個方面,能幫助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較有效地積累文言文知識和培養語感,并拿到文言文閱讀題的分數。

一、閱讀前準備

1.一本《古代漢語詞典》。方便查詢古代漢語實詞。

2.古代文化常識檢索。方便查詢古代地名、官名、天氣名稱等。

3.古代官職變遷常用詞表。

4.古代人稱代詞表。

4.高職類語文高考必須掌握的15個虛詞表。

5.在筆記本上摘抄掌握得不夠好的實詞和典型文言句式。

二、培養文言文人物傳記閱讀意識階段

以《蕭何月下追韓信》第一自然段為例進行講解。

1.指導學生初步閱讀《蕭何月下追韓信》第一自然段,用小橫線劃出里面不需要翻譯的固定名詞(人名、地名、官名等)。

2.再次閱讀《蕭何月下追韓信》第一自然段,用小雙線劃出里面的虛詞。

3.第三次閱讀《蕭何月下追韓信》第一自然段,用小斜線劃出單音節詞。

及/項梁/渡/淮,信/仗/劍/從之,居/麾下,無所/知/名。項梁/敗,又/屬/項羽,羽/以為郎中。數/以策/干/項羽,羽/不用。漢王/之/入/蜀,信/亡/楚/歸/漢,未得/知名,為/連敖。坐/法/當/斬,其輩十三人/皆/已/斬,次/至/信,信/乃/仰視,適/見/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為/斬/壯士?”滕公/奇/其/言,壯/其/貌,釋/而/不斬。與/語,大/說/之。言/于/上,上/拜/以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4.小結

人物傳記類文言文閱讀題的文段一般都能按照以上三個順序進行解讀,劃小橫線的固定名詞和劃小雙線的虛詞在閱讀的時候可以不譯。我們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除固定名詞和虛詞以外的實詞上,尤其要注意古代漢語中實詞多是以單音節的形式出現。這一階段可以按照上述方法多劃幾個文段,不必翻譯。方法熟悉了以后,不必嚴格按照初步閱讀、再次閱讀和第三次閱讀的順序訓練,學生可以通過一次閱讀同時完成三次閱讀的內容。

三、文言文人物傳記閱讀知識積累階段

1.按照上面的三個步驟指導學生閱讀其它文言文人物傳記8到10篇,用筆記本摘錄經常出現的虛詞、固定詞組并查字典解釋其意義。

2.完成以上閱讀訓練之后,可以開始對學生進行文言文翻譯訓練。強調盡量把單音節實詞翻譯成兩個字的現代漢語詞語。每個句子翻譯完詞語以后再進行詞語組合,調整語序,添加連詞,構成一個完整的句子。在翻譯訓練中,必須讓學生達成共識,即不必過于追求每個詞語的準確性,而應當建立整體觀,大致了解文段意思即可。用筆記本摘錄文段中經常出現的實詞并查字典解釋其意義,摘錄經常出現的文言句式歸類并進行總結。

四、文言文閱讀解題實戰

在完成了以上準備之后,學生可以開始做文言文閱讀題進行實戰訓練。

高職類高考語文文言文閱讀題一般設四個客觀題和一個文言文翻譯題,其中客觀題的第一個小題一般考查文言文實詞,第二個小題一般考查文言文虛詞,第三個小題一般考查文言句式或對文段內容的理解,第四個小題考查理解和把握文段的中心思想。

在這個階段的實戰訓練中,要求學生在閱讀文段之前首先閱讀該題目的第四個小題。如果第三個小題是理解文段內容,學生還必須在閱讀完第三個小題的選項之后才開始閱讀文段。文段閱讀完成以后再次閱讀第四個小題并完成它。第四個小題的選項通常是對全文每個段落的主要內容的概括,對學生掌握文段意思有很大的幫助。接下來可以完成其它三個小題,盡量在文段里找出選項的出處,聯系前后文尋找答案。做好四個選擇題,翻譯文段也就水到渠成了。

篇4

針對文言文學習,《語文課程標準》提出了如下要求:“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背誦優秀詩文80篇?!薄翱疾閷W生記誦積累的過程,考查他們能否借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詩文大意。”

近年來中考文言文閱讀考查的方式主要有:課內文言文閱讀,課外文言文閱讀,課內文言文比較閱讀,課外文言文比較閱讀。題型主要有:填空題、選擇題、斷句題、文言文譯題、理解運用題。考點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順暢朗讀,掌握文言的句讀;理解常用的實詞和虛詞在文中的含義;理解和翻譯句子;理解作品所蘊涵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情感;了解作品的主要藝術特色和表達技巧;能結合作品內容進行評價,談出感受;借助注釋閱讀理解淺易課外文言文。

《語文課程標準》在繼承傳統的接受式學習的基礎上,增加了探究性學習的內容,注重培養學生勇于創新的能力。這一理念反映在考試評價方式上,就必須打破傳統的“封閉題”,增加“開放性探究題”。也許正是因為如此,近年來文言文閱讀的命題形式有所改變,出現了文言文比較閱讀題,并漸成時尚。其命題特色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在文本材料的選擇上,由單一文言篇段變為兩個有所關聯或類似題材的文言篇段;二是由于文本材料的變化,考查內容也有所變化,出現了思想內容、藝術特色、表現手法等方面的比較分析試題;三是打破了以往文言閱讀試題為封閉性、客觀性試題的常規,出現了不少能激發學生思維的主觀性的開放性探究題。開放性探究試題立意新穎,內容豐富,答案多元,解法富有創意,給中考文言文試題帶來了勃勃生機。

【考點解析】

一、文言實詞。根據《語文課程標準》各地考試大綱及對近年來各地中考試卷的分析,今年及今后對文言實詞的考查將呈這樣幾個不變的趨勢:一是對文言實詞的考查更加注重理解和運用的趨勢不變;二是考查對象為常見的實詞的趨勢不變;三是題型重具體釋義(含句子翻譯),輕選擇、判斷的趨勢不變;四是命題的文本材料由課內向課外遷移的趨勢不變(但考查的知識點仍是課內文本材料中的知識點)。對文言實詞的考查是中考的重點,主要是對常見的實詞在文中含義的理解,理解時必須結合具體語境,即我們平常所說的“根據上下文”來理解詞義。進行文言實詞的復習,應重點注意以下幾種情況:一是古字通假現象;二是古今異義現象;三是一詞多義現象;四是詞類活用現象。

二、文言虛詞。在中考中,文言虛詞雖不是文言文閱讀的考點,但對常見的文言虛詞用法的考查還是很普遍的。隨著中考改革的逐步深入,對文言虛詞的考查將更加注重理解和運用,不再考查那些煩瑣的詞法、句法等古漢語知識??v觀近年各地中考試題,對文言虛詞的考查主要包括3個方面的內容:一是虛詞在語境中的意義;二是虛詞在朗讀中的作用;三是文言句子的翻譯。前兩種是對文言虛詞的顯性考查,后一種是對文言虛詞的隱性考查。要掌握常用文言虛詞的意義和用法,我們不妨從以下幾方面著手:1.識記常用文言虛詞的基本意義和用法;2.結合語句翻譯確定該文言虛詞在句中的意義;3.根據文言虛詞在語句中的作用,巧妙地用現代漢語中的詞語來替代;4.先多朗讀,體會語氣,再進行判斷。還有一點應特別注意:一個虛詞有多種用法,而相同的用法又可以用不同的虛詞來表示。在平時學習中應勤練多思,把握規律,這樣在運用時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初中階段常用的文言虛詞大致有4類:第一類是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何”;第二類是起組合作用的,如“以、于、為”;第三類是起鏈接作用的,如“而、則、乃”;第四類是起語助作用的,如“也、乎、夫、焉”。其中最為重要的文言虛詞有“之、其、而、以、于”,在復習中應多加注意。

三、文言文翻譯。中考文言語句翻譯題考查的題型主要有兩種:一種是選擇題,另一種是書面表達題。翻譯文言語句要做到3點:一是務必做到準確,忠實原文,力求字字落實。要想做到這一點,平時學習一定要注意積累,分門別類地牢記一定量的文言詞語的活用義和通假字,翻譯時盡量使用直譯的方式,文中涉及到的名、號、朝代等不必譯出。二是語句要通順。對文言文的特殊句式(倒裝句、后置句、前置句)要調整語序,使之符合現代漢語的語法習慣;對文言文的省略成分,要根據上下文的語意補齊;直譯后如果行文不連貫,應增加必要的詞語,使譯文文意貫通,語言流暢。三是譯文語言應得體、生動、優美。值得注意的是,翻譯文言文切不可不辨句式,望文生義,也不可詞義含混,只求大概。

四、內容理解。要求能在正確領會文言文基本內容的基礎上,進行初步分析。在理解的基礎上,有時需要根據文段內容作進一步的延伸,即針對文段內容談體會、感悟、認識和觀點,這就需要緊扣文段內容,進行開放式的回答。

【備考策略】

一、立足課內,注重積累

雖說文言文閱讀命題取材的重心在逐漸由課內向課外轉移,但是,即使閱讀材料取之于課外,題點還是在課內。復習時,必須牢固確立讀通讀懂文言課文,認認真真做好文言知識的歸類積累工作的思想,切不可舍本逐末。一要做好文言實詞的積累工作。這是閱讀文言文最基本也最重要的前提條件,在復習時,要收集散落在每篇課文中的生字生詞和通假字,對常用的實詞要按照“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等進行歸類積累。二要做好文言虛詞的積累工作。初中階段應掌握的常用文言虛詞有“之”、“于”、“而”、“以”、“其”、“為”、“乃”、“焉”等。我們要根據這些文言虛詞的不同用法,結合例句進行歸類積累。三要做好文言句式的積累工作。由于歷史的原因,文言文的語法與現代漢語有較大的差別,所以要讀懂淺易文言文,必須了解一些常見的文言句法。初中學生應當著重掌握這樣幾種句式:判斷句、反問句(反詰句)、省略句、賓語前置句、狀語后置句等。四要做好文言名篇(段)的積累工作?!墩Z文課程標準》要求初中學生背誦一定數量的古代優秀詩文。從命題情況看,古代詩詞名句的考查一般都單項命題,而文言文背默的考查往往融入文言文閱讀題。在復習時,我們不僅要做到準確地背誦,還要做到在理解的基礎上準確地默寫。五要做好古代文學文化常識的積累工作。除了要掌握重要作家及其生活年代、代表作品等常識外,還應適當積累一些文學史知識。

篇5

第一、創新教學模式,確立重點、難點并加以突破

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許多老師的文言文教學過程都是一種固定模式。即:作者簡介——寫作時代——背景簡介——朗讀全文——詞句疏通——逐句逐段翻譯——課文內容及主題分析——練習。這種傳統模式首先它以知識為中心,一味強調學生機械的接受,將學生看成是知識容器,學生沒有學習的主動性,學習會索然無味;其次,這種模式它以教師為中心,一味強調教師灌輸,教學中,老師“兩支粉筆一張嘴,填鴨式的滿堂灌?!睂W生沒有求知的主動性,這種教法遠遠達不到文言文教學的目的。

文言文教學可先預設學習目標(學習重點、難點),讓學生課前了然于心。課中,由學生分組討論(可借助輔學習資料及課文后的注釋)得出相應答案,再讓全班學生相互交流,提出問題,最后,教師根據學生所提問題一一解答,重點問題著重答,難點問題突出答。突出了重點、化解了難點,使學生體味到了文中之情,領悟到了文中之道,這才達到了文言文教學的終極目標,也是文言文教學追求的美好境界。我的教學模式是:“預設目標——分組討論——組組交流——提出問題——教師解答?!边@一模式突出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同時也照顧了老師的主導作用,教學效果非常明顯。

第二、強調文言文的誦讀,體味文中之美。確立重點、難點并加以突破

常言道:“文章不厭百回讀,”“讀書百遍,其意自見。”語文學習是以認知基礎上的體驗,感悟為主的。閱讀仍是學習文言文的重要方法。在教學中,我們卻每每發現學生與文言文之間缺乏對話,學生的“活生生的體驗”及“自我的精神體驗”得不到重視和尊重,屬于學生自已的、自由的體驗被簡單乏味的所謂講解翻譯所代替,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空間被極大的限制在課內有限的選文中。因此,文言文教學需對學生的情感體驗予以充分關注,讓學生嘗試發掘文言文的美點,加強朗讀指導,促進學生從文字淺層到內涵的理解認識轉化。教材配套的朗讀磁帶效果較好,課堂上可采取這種配音聽讀,特別是教學那些短小幽默的抒情小品,更適宜。以《陋室銘》為例,在優雅的古樂曲中,聲情并茂的朗讀,聆聽此銘,更覺此室之雅。眼前浮現:環境之雅:“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人文之雅:“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心境之雅:“可以調素情,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比氖惆l了作者曠達致遠,不同流俗的可貴氣質。為強化這種感受,可重復播放,并讓學生閉上眼睛,默默的體會,調動起自已的情感體驗與想象。以作“心靈溝通。”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自讀并相互討論來感受美點。

我們要讓課堂活動成為在教師引導下的學生的自主朗讀、自主鑒賞、自主審美活動。用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通過朗讀去品味語言文學的詩情畫意。對文言文精彩片段的欣賞上,尤其要加大學生指導和鼓勵讓他們有品讀的意識和方法,在學生聽讀、朗讀、議讀、品讀過程中把握重點、突破難點。

第三、利用成語、典故、名言警句確立重點、難點,并加以突破

篇6

一、努力培養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1. 從教師個人出發,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1)教師要提高自身文言文水平和對文言文的熱愛

“為人師表”是教師工作的突出特征。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學生總是自覺不自覺地效法教師的一言一行,所以,要激起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還需教師在文言文學習上先帶好頭。教師自身必須在語言文字方面下功夫,抓緊時間多積累、多學習,加深自己對文言文的熱愛,提高對文言文的鑒賞能力。

(2)引導學生領悟文本的內涵

心理學講由客觀刺激物外部特點引起的吸引力,會使人產生直接興趣,有強大的力量,表現出很大的活力,但是缺乏持久性和穩定性;由客觀刺激物內部特點引起的吸引力,會使人產生間接興趣,這樣的吸引力帶有持久、穩定的性質。這就是說在文言文教學過程中不僅要注重文言詞匯、句式的積累,更要注重文章內容結構、藝術形式的賞析。在文言文教學中只有讓學生真正從文章的內部獲得心理上的愉悅,才會打動學生、感染學生,從內心里贏得他們的好奇和興趣,最終達到喜歡文言文的目的。

2. 從學生本人出發,培養學習的興趣

(1)讓學生感到學文言真的有用。好多學生對文言沒興趣、不愿學,是沒有學習的動力,認為學了也沒有用??梢园岩恍┐蠹叶炷茉?、掛在嘴邊的日常成語讓學生詳細解讀,他們在解讀中免不了望文生義,你就告訴他們這是沒有學好文言的結果,讓他們明白學文言與今天的說話、生活是緊密聯系的,從而增加他們學習的興趣和動力。比如“走馬觀花”中的“走”“書不盡言”中的“書”等。

(2)讓他們感到文言文不難學。教材中的文章往往比較枯燥,可以在課前加一小段有趣的文言文或者片段,引起他們的興趣后再進入課文。

(3)老師不能照本宣科地講文言文。自己先要吃透要講的課內文言文,然后把它講活,用自己的話來講而不只是磕磕絆絆地串講一下,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就不會有好的效果。

(4)培養學生文言語感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只有反復朗讀,才能領會文章的要旨。大聲朗讀,口熟而成誦是文言文教學的特殊要求。文言文比現代文更講究韻律,古人之所以采用“吟唱”的方式來誦讀詩文,是因為這樣做有助于對內容的理解。我們要求學生讀準字音,注意停頓,讀出語氣、感情,讓學生在誦讀中理解文意、體味情感、感受作品的意境、提高語言感悟能力。

二、注重方法,輕松學習

1.牢記詞匯

記住實詞、虛詞的意思和用法,古文是要下功夫的,可將課本上的文言文和翻譯對照看。讀熟課文,重點的地方要會背。多看看文言文考試習題的正確答案,明白問題的切入點在哪兒,看多了,就知道下次自己回答的時候差不多該往哪個方向答,不然很多時候會答不到點子上。

2. 多讀多背多翻譯

要想做好文言文的題,就是背。因為有很多古今異義的詞,你不記住就會理解錯了。還有些特定意思的字詞,不背你怎么能知道呢? 所以每天都要花時間去朗讀、去背誦,熟練地了解課本的原文及意思。每周翻譯一段,翻譯時最重要的就是咬文嚼字,要把每個詞都要搞懂,然后記一些常見的實詞和虛詞、記的時候不一定要分類、但是要根據這個詞的基本意思把它的其他意思之間的意境聯系起來、這樣就不會輕易忘掉了。

3.習題訓練與梳理講解相結合

閱讀了一定量的文言材料,做了一定量的文言習題后,教師應該在這些基礎上與學生一起歸納、梳理相應題型的答題方法。當然在這項工作中師生要合作交流,教師不要一言堂。比如,學生做了一定量的實詞詞義揣摩訓練后,教師可在學生自己歸納揣摩方法的基礎上進行補充,梳理出常用方法,要求學生在以后多次新鮮材料的閱讀訓練中化為自己的技能。也可以在課堂上通過“自己揣摩――同學交流――師生檢驗――學生反思”的模式進行進一步的強化。再如文言文翻譯,教師可在課堂上講解文言文翻譯的原則、方法和譯文標準,每次課外訓練后歸納學生譯文的共性錯誤,進行課堂彌補,針對部分學生的作業情況,進行個別輔導。

4.讀與寫作相結合

篇7

文言文翻譯對文言文水平一般的考生而言,是很難不經過太多思考和分析就能很順手地翻譯出來的。針對文言文翻譯中存在的問題,要有相應的解決策略。可以從“語境”、“語法”以及“語感”的角度出發,強化訓練,提高翻譯的分析能力,解決文言文翻譯的難題,提高文言文翻譯的準確性。

一、語境角度

語境,在中學語文教學中,通常分為“小語境”和“大語境”。所謂“小語境”往往指上下文的具體內容、文章的主旨等,而“大語境”一般是指文章的社會背景、作者境況等因素。

1.聯系小語境進行翻譯 在翻譯時,要有語境意識,根據“詞不離句,句不離段,段不離篇”的原則,分析要翻譯的語句。能根據語句所在上下文的內容,推測要翻譯句子的大概意思。文章中的句子一般不是孤立的,和上下句往往有內容上的內在聯系。有的老師引導考生在原文上進行翻譯,形成翻譯的初稿,目的就在于強迫學生能聯系上下文進行語句的分析和翻譯。

例如,2014年江蘇語文高考試卷文言文試題,第8題翻譯的第1小題:若乃名者,方為薄世笑罵,仆脆怯,尤不足當也。這句文言的翻譯難點在“若乃名者”,根據下文,“方為薄世笑罵”的主語承前省,應為“若乃名者”中的“名”,而“名”在上文中的意思可聯系“仆之所避者名也,所憂者其實也,實不可一日忘”這句話,可以推知為“(老師的)名稱”。而“若乃”的解釋為:至于,用于句子開頭,表示另起一事。整個語句的翻譯為“至于老師的名稱,正被浮薄的世人所嘲笑謾罵,我懦弱膽怯,更是不足以承擔了?!?/p>

2.聯系大語境理解文本 如果有可能,語文老師可以適當普及一點中國歷史常識,為文言文翻譯提供一個大的歷史背景式的語境。幫助學生了解一點中國歷史常識,能有助于學生理解文言材料。

例如,2012年江西語文高考試卷文言文閱讀就是選自《元史·徹里》,“徹里乃于帝前具陳桑哥奸貪誤國害民狀,辭語激烈。帝怒,謂其毀詆大臣,失禮體,命左右批其頰”。這些文言材料涉及到一些歷史人物的姓名,例如“桑哥”“徹里”這些帶有少數民族色彩的人物姓名,有必要提醒一下學生,這是元朝蒙古人統治時期的色彩。

如果缺乏語境意識,過于局限于所謂的“字字落實”,眼睛只是盯著文言詞匯和要翻譯的句子,沒有聯系上下文,沒有一定的歷史常識、文化常識,有時候是很難真正理解語句的意思的。

二、語法角度

強化語法意識,從文言語句的句子結構分析,是突破文言文翻譯難點的有效途徑之一。因此,很有必要學習一點語法知識,懂得句子結構的基本分析方法。

1.找準謂語是關鍵 文言語句如果是只有一個主謂結構的單句,那么,考生很容易就能找出句子的主干,尤其是謂語成分。一旦找出謂語成分,那么整個句子的結構、成分就會非常清晰,包括詞類活用、特殊句式等語法現象就會自動彰顯出來,這非常有助于進行文言文的翻譯。

例如,2014年江蘇語文高考試卷文言文試題,第8題翻譯的第2小題:亟謀于知道者而考諸古,師不乏矣。第一句是由兩個句子構成,“亟謀于知道者”和“考諸古”,謂語分別是“謀”與“考”,這樣,明確了謂語,那么其賓語就很容易了?!爸勒摺睙o疑就是“謀”的賓語,聯系語境,譯為“精通學問之道的人”,“謀于知道者”譯為“和精通學問之道的人商量”;“古”是“考”的賓語,聯系上下文,可譯為“古代(典籍)等”,“考諸古”可譯為“到古代(典籍中)考(驗)證”。整個句子譯為“盡快跟精通學問之道的人商量并且到古代典籍中驗證,老師就不缺乏了。”

2.分析復合句的句子結構 有的文言語句結構頗為復雜,不是簡單的主謂句,而是復合句、連動謂語句等,有時候還有一定量的修飾語。這時,考生要能分清句子結構,關鍵是要找出句子的主干,即主語、謂語和賓語,尤其要快速、準確找出句子的謂語。如果能分清句子的結構,就能把復雜的句子分為幾個部分,獨立翻譯。掌握一定的語法常識,會基本的語句句子結構的分析,是非常有利于做好句子結構復雜的文言語句的翻譯的。

例如,2013年江蘇語文高考試卷文言文試題,第8題翻譯的第1小題:明帝問左右安國所在,左右以豐對。這句文言翻譯的關鍵點為“所在”、“以豐對”,也是得分點。句子的大謂語是“問”,賓語是“左右”,即“左右的臣子”,“安國所在”是直接賓語,是由一個主謂短語構成的,主語是“安國”,謂語是“在”,賓語是“所”,翻譯為“安國在哪里”。而“左右以豐對”中,主語是“左右”,謂語是“對”,即“回答”之意,“以豐”作為狀語,翻譯為“用李豐(來回答)”。整個語句翻譯為“魏明帝問左右臣子安國在哪里,左右臣子用李豐來回答”。

三、語感角度

所謂語感,是比較直接、迅速地感悟語言文字的能力,是語文水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語言文字分析、理解、體會、吸收全過程的高度濃縮。

考生經過多年的文言文的學習、訓練,應該對文言文閱讀理解具有一定的感悟能力。如果考生的文言文語感的能力具備了相當高的水平,在實際應用中就表現為一接觸文言文語言,即產生正確的多方位豐富直感。在閱讀時,能快速、敏銳地抓住文言文語言所表達的真實有效之信息,感知語義,體味感情。反之,語感能力差的,接觸文言時,在運用慣常的分析理解手段之前,僅能領略其所承載內涵的一鱗半爪,甚或曲解其意,難得言辭之要領。

1.根據語感推測要有一定基礎 盡管文言文語感來自于平時嚴格的訓練,但不可否認,語感的形成有一個心理轉化過程,一個逐步深入地過程。這樣,使得語感就有一個推測、推敲以及確定的過程。尤其在文言文翻譯過程中會碰見沒有見過的文言詞匯,此時,是需要借助于語感進行合理的推測、推敲,以至最終確定其意義。

例如,2013年江蘇語文高考試卷文言文試題,第8題翻譯的第2小題:豐子韜以選尚公主,豐雖外辭之,內不甚憚也。翻譯的注意關鍵點是“尚”、“外”、“內”的解釋和被動句式的翻譯(“選”譯為“被選中”)。“豐雖外辭之,內不甚憚也”的翻譯難度不大,考生也能知道“外”、“內”的解釋,翻譯為“李豐雖然表面上推辭,而內心不怎么害怕”。

這一句話中的“尚”字對于考生來說是相當陌生的,中學教材中并未出現過?!柏S子韜以選尚公主”中的“尚”就要借助于語感了,“豐子韜以選”可以被翻譯為“李豐的兒子李韜因為被選中”,“尚公主”就成為了難點?!柏S子韜”與“公主”之間的存在什么樣的關系呢?“尚”必然是謂語動詞,這也是進行推測、推敲的基礎,推測的可能性為“婚配”“娶(妻)”,根據語感推測,“豐子韜以選尚公主”翻譯為“李豐的兒子李韜因為被選中娶公主為妻”。

2.根據語感推測判斷時要合理 根據語感判斷時,要合理推測、推敲,尤其不能古今義不分。例如,2011年江蘇語文高考試卷文言文試題,第8題翻譯的第1小題:毀祠數百區,勒巫為農者七十余家。其中,“祠”是翻譯的難點,很多考生翻譯為“”“”等。這樣的推測和推敲就是沒有根據的胡猜亂想?!袄瘴诪檗r者七十余家”很容易翻譯為“勒令巫師成為農民的有七十多家”。

如果先遮住“”字,那么,“毀祠數百區”也很容易翻譯為“(陳希亮)毀掉的祠堂上百個”,那么剩下的“”字,就該是修飾“祠堂”的,就是什么樣的祠堂。而再聯系上下文,“巫覡歲數民財祭鬼,謂之春齋,否則有火災。公禁之,民不敢犯,火亦不作。”可以知道當時“巫覡”裝神弄鬼、騙取百姓錢財的祭祀活動多而猖獗,“”的意義應該與此有關,據此推測,“”可以解釋為“多”、“泛濫”。而“富貴不能”的“”的意思為“使……擾亂,指金錢和地位不能使之擾亂心意”,如果去除動作化特征,可以解釋為“亂”。在此基礎上,“祠”可以解釋為“多而亂的祠堂”,這樣的推測才有一定的道理和依據。當然標準答案為“不合禮制的祠堂”,估計是很少有考生能推測出這樣的答案了。

篇8

關鍵詞: 語文考試 教學改革 錯誤傾向

“語文學了也不好,不學也不壞”是當前許多學生、家長甚至有些教師的共識。究其原因,除了建國以后一直存在的“重理輕文”的教育傳統及整個社會功利化的風氣之外,不夠科學、不夠公平公正也是一個重要原因。筆者認為,目前在高考、中考及其他各級語文考試的命題中普遍存在并嚴重影響考試公正公平的傾向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 片面強調所謂“語文能力”,而忽視了對基礎知識的考查

近年來語文考試顯然逐漸傾向于考查語文能力,而字詞句篇乃至文化文學常識等語文知識似乎正在被逐漸淡化。然而這種傾向如果發展到片面地強調能力而忽視知識的地步,就會帶來許多問題。語文知識當然不如語文能力重要,因為知識是死的,能力是活的。但問題在于語文能力并不是憑空產生的,它也是由語文知識的積累慢慢形成的,就如荀子說的“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我們要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正確的方法只能是從積累語文知識開始。如果把所有的語文概念和知識都淡化和虛化,憑空考查所謂的語文能力,那么這樣的“語文能力”對大多數學生來說就只能是不可捉摸的化外之物了。

能力固然重要,但我們何必非要那么“直接”地考能力呢?其實,一個人語文知識的豐富程度完全可以反映出他的語文能力。國學大師陳寅恪先生出的清華大學入學試題是對對子,而錢鐘書先生有一次出的研究生入學試題竟然是背誦若干首宋詩。兩位大師可以說是參透了語文知識與語文能力的關系。我們要有效地利用考試的杠桿引導學生多讀書,那么考試就應該考得更實在一點,對重要的語文知識不但不應該淡化,而且應該強化。當然,我們也沒有必要完全回到過去片面強調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老路子上去。一張試卷中知識題和能力題的比例應該適中,而不應該出現嚴重的偏向。

二、 主觀式試題過多,降低了考試評價的客觀性

過程與方法是新課標的三個維度之一,在語文考試中適當地增加一些主觀式試題是符合新的教學理念并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的。但是如果主觀式試題過多,甚至占到了全部試題的一半以上,那么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又會給語文考試帶來新的不公平因素。因為主觀式試題的答案在形式上是主觀的,而任何考試的評價必須是客觀的,這就給閱卷工作帶來極大的不便和尷尬。在實際閱卷過程中,如果閱卷者商定的評價框架較松,則定如不定,在實際打分過程中其實還是各行其是;如果閱卷者定的標準較緊,則實際上反而限定了學生的答案,最后變成了典型的“踩點得分”。這樣一來,主觀式試題不但沒有起到開拓學生思路、培養學生表達能力和創新精神的作用,反而形成了對學生思維和表達的一種新的束縛。

三、 對有些基礎知識的考查范圍太大,不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近年來在各級語文考試中出現的名句背誦等題目,范圍時大時小,隨意性比較大,讓人很難捉摸。對于這種題目,學生不認真復習怕吃虧,認真復習又怕不合算,到最后往往覺得還不如省下時間去做數學題目去了。另一方面,從出題的角度來講也很不方便,名句背誦出得太難或太容易都不利于選拔優秀的學生。最好的方法還是事先劃定一個范圍,讓學生在有限的范圍內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這樣語文考試才能體現應有的公正和有效。

另如文言文閱讀中加點詞的考查,也應該限定在中學生應該掌握的數百個文言常用詞以內。近年來,不少語文考試中對于文言加點詞含義的考查往往比較隨意,有些比較冷僻的詞也要求學生解釋。這樣做的唯一可能的后果就是使學生害怕文言文考試,從而害怕文言文。

四、 閱讀方面的試題設計及組合還不夠科學

篇9

盤點篇

綜觀2006年高考17套語文試卷中的文言文閱讀試題,較之往年,穩中有變,變中呈新,傳遞出諸多新信息。它集中體現了以下幾個方面的特色:

一、選材更趨廣泛

各地高考在文言文閱讀材料的選擇上,含意深刻、文質兼美、典范淺顯的文言文依然受到命題者的關注,但純粹選用正史書籍中的人物傳記作為文言文閱讀材料的“一枝獨秀”局面已經不再,呈現出選材多元化、體裁多樣化的特征。

除兩套全國卷繼續青睞唐朝以前的史傳著作,分別選用《南史?何遠傳》《史記?季布欒布列傳》文段作為閱讀材料外,天津卷選自《后漢書?鄧寇列傳》,四川卷選自《后漢書》樊英事跡,重慶卷選自《元史?列傳第六十二》,福建卷選自《史記?老子伯夷列傳第一》,遼寧卷選自《晉書?孝友傳》,山東卷選自《史記?儒林列傳》,江蘇卷選自《宋史?董槐傳》,北京卷則取材于《晏子春秋》,安徽卷選自《齊民要術?序》,江西卷選自《續古文觀止?醉書齋記》,湖北卷選自《顏氏家訓?涉務》,湖南卷選自《詩文集》,浙江卷選自明代方孝孺的《蚊對》,廣東卷選自明代宋濂的《杜環小傳》,上海卷所選兩段文字中的一段卻是諷喻文章。文體涉及傳記類、游記類、議論類、贈序類。命題者選材視野的擴大,避免了試題選材的機械化、單一化,體現了新課標對文言文學習與考查要求拓展閱讀題材、提升閱讀境界、熏陶閱讀素養的精髓,也符合《高考大綱》中各省市獨立命題的自主、開放的要求。

二、凸顯語文特色

語文學科的特點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2006年高考文言文閱讀試題充分體現了這一特點。如北京卷第11題除大閱讀材料外,另外選用了《資治通鑒?周紀五》中的一段文字,以斷句形式來考查考生的文言句讀與語句理解能力:“(趙圍于秦)齊人、楚人救趙。趙人乏食,請粟于齊,齊王弗許。周子曰:夫趙之于齊楚扦蔽也猶齒之有唇也唇亡則齒寒今日亡趙明日患及齊楚矣且救趙高義也卻秦師顯名也不務為此而愛粟為國計者過矣?!边@段文字雖然比較淺近,但若在考場上不能前后瞻顧,整體梳理,則有可能斷錯一二處,影響得分。

此題答案為:夫趙之于齊楚/扦蔽也/猶齒之有唇也/唇亡則齒寒/今日亡趙/明日患及齊楚矣/且救趙/高義也/卻秦師/顯名也/不務為此而愛粟/為國計者/過矣。

在2006年的十幾套高考試卷中,還有以直接解釋與填空形式,來考查考生對文言實詞的把握與對文意揣摩的能力,一舉兩得。如上海卷第17題,要求“寫出下列加點詞在句中的意思”,其中“盈”(裝滿)“排”(排擠)二詞為古代常用詞,考生對其意義稍感生疏,但在教材里可以找到相關的義項作為依據;“冠”(居于首位)“躋”(晉升)二詞也易于理解。而上海卷第20和21題均為考查理解與概括能力的填空題。

命題者還注重在考生的審美意識、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上設置考點,打破了以往只重視考查考生對選文故事原委的把握、人物性格的分析這種窠臼,而進入了鑒賞評價的較高層次。如2006年高考浙江卷第14題B項:本文由生活小事入筆,從聞蚊、拍蚊寫到照蚊、驅蚊,然后引發議論,逐步推進,最后以天臺生“叩心太息”“坐以終夕”作結,照應開篇。本項考查了選材及結構的特色。C項:本文描寫細致生動,頗富情趣;議論鞭辟入里,啟人深思;句式長短交錯,整散結合,加之韻腳的巧妙運用,讀來淋漓酣暢,令人擊節贊嘆。此項考查了作品寫作手法上的特色。

可以預測,隨著各省逐步施行新“課改”,試題的人文性特色會得到進一步增強。

三、考查側重點略有調整

2006年高考文言文閱讀題在相對穩定的前提下也略有微調,出現了以下變化:

1.實詞增加容量

詞類活用是文言實詞考查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成了2006年高考文言文閱讀題的亮點之一。如北京卷第6題A項“致能歌者”,考查了“致”的使動用法;浙江卷第11題B項“今人乃自貴其貴”,考查了“貴”的意動用法;福建卷第5題A項“扶而去之”,考查了“去”的使動用法;廣東卷第8題D項“奉糜食母,抱衾寢母”,考查了“食”的名詞用作動詞用法。

對雙音節詞古今異義的考查在冷寂了一段時間后,近兩年又出現在高考試卷中,如2006年高考上海卷第18題考查了“賓客”“衣冠”“東西”3個古今異義詞;江西卷第9題B項考查了“爛漫”1個古今異義詞的用法。而2005年高考山東卷則考查了“無聊”“自覺”“生平”“生產”4個古今異義的詞語;江西卷考查了“為獄”“請假”2個古今異義的詞語。

2.句式直接考查

2005年文言句式成為新增考點之一,但直接考查的并不多,而是經常在翻譯題中作為“采分點”出現。在2006年高考試卷中,不少試卷直接設題考查,如北京卷第8題、浙江卷第13題,考查省略句式,要求選括號中補出省略成分后意思不符合原文的一項;廣東卷第10題要求選出與“何為而至于此”句式完全一致的一項,考查賓語前置的用法。

3.重視文意分析

篩選信息,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思想,分析作者的觀點態度是《考試大綱》提出的明確要求。往年的高考試卷在此一般會設兩道題:一道信息篩選題,一道文意分析概括題。隨著考點的增多,部分省市在此僅設一道題,如安徽卷、四川卷、浙江卷、廣東卷、江蘇卷。但無論試卷考點怎么增加,幾乎所有的試卷都涉及對文意的分析概括,對文言文的整體閱讀依然是試題中不可或缺的內容。浙江卷還把原來單純對文意的分析概括擴展為對文章技法的鑒賞。

預測篇

通過以上對全國各套高考卷文言文命題思路以及變化趨勢的分析,我們由此可以對2007年的高考文言文閱讀進行預測,因為高考文言文命題的信息和秘密就隱藏在歷年考過的文言文試題中。高考文言文命題具有很強的連續性和穩定性,我們完全可以從研究以往高考試題的經驗中,獲得下一年度命題的可靠信息。

一、文本多元化

2007年高考文言文閱讀材料的選擇將會更自由,但仍然遵循淺易文言文的原則,以記敘文尤其是人物傳記為主,2007年這個基本原則仍不會改變。相對而言,全國卷仍將主要從史書中找材料,各省市卷則更靈活。除了《二十四史》中的傳記部分外,以下作品會繼續進入命題人員視野:(1)《資治通鑒》中涉及人物事跡或典故的名段;(2)《莊子》《孟子》《韓非子》《呂氏春秋》《戰國策》中的寓言或哲理故事;(3)唐宋散文家的作品;(4)《世說新語》《容齋隨筆》中的筆記文段;(5)《夢溪筆談》《古文觀止》中的文段;等等。選文的文體更加豐富多彩,除史傳文學外,其他文體諸如散文、寓言故事、游記、小品、文言小說等進入試題,將成為高考文言文測試的一道靚麗的風景。文本的內容也將更加類多面廣,如傳記文中的傳主類型,除以往側重的忠臣、孝子、良吏外,亦可能出現文學家、科學家、藝術家、思想家;另外,除正面人物形象外,歷史上褒貶不一甚至反面人物也可能入題。

二、設計靈活化

試題設計操作層面將更加機動靈活,在試題基本穩定的前提下,題量和分值仍有可能再作一些調整,如進一步減少選擇題題量,提高文言文語段翻譯的比重和分值等。對文言實詞的考查,命題將會十分靈活,一般采用客觀選擇題的形式,安排在第Ⅰ卷中。考查的方式有:(1)判定所選的幾個詞語的解釋哪一個錯誤或正確;(2)對某個詞語作出多種解釋并從中選出正確的一項;(3)區分幾個句子中相同詞語的不同意義;(4)題干舉例提出某種實詞現象(如偏義復詞、古今異義詞等),要求從選項中找出與這一現象符合的項;(5)與現代漢語比較,找出所選的加點的文言實詞與現代漢語意義相同或不同的一項;(6)通過句子翻譯或選擇正確的句子翻譯來考查對關鍵實詞的理解等。

對文言虛詞的考查,仍將重點考查《考試大綱》中規定的18個虛詞,常見的題型有:(1)選擇文言虛詞填空;(2)選擇文言虛詞的正確解釋;(3)選擇與例句中的文言虛詞意義用法相同的項;(4)選擇對不同句子中相同的文言虛詞用法,比較判斷異同。其中后兩種將會是2007年高考主要采取的類型。

文言句式的考查,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1)將特殊句式的考查與把握文意、句意的考查結合起來進行,側重于考查理解能力;(2)直接考查句式,但這種題實際上也是考查對文意的理解,因為對文意的理解是前提;(3)通過考查對句子翻譯正誤的判斷來考查對句式的理解;(4)要求翻譯句子,以此來考查考生對文言句式把握的程度。

篇10

學生在學習文言文時出現的問題,大都是在語感上。因此,我們在文言文教學中應把著眼點放在文意的疏通上,培養學生的語感。在解題過程中,也一定要讓學生回到文段中,聯系上下文語境來理解。

[例1](2012年全國卷)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敵攻石尖山,浩冒陣而前 冒:貿然

B.奮力大呼,得賊乃已 已:停止

C.乞給輕兵間道馳滑臺 乞:清求

D.時其半度,可擊也 時:等候

A項中的“冒”字解釋為“貿然”是錯誤的,因為該句后面緊接著還有這樣的句子:“流矢中左肋,怒不拔,奮力大呼,得賊乃已;諸軍從之,敵遁去,由是知名。”[譯文:被流箭射中左肋,勇健而不去拔箭,奮力大呼,活捉到賊人才停止;各軍跟著他前進,(最終)敵軍逃走,(郭浩)從此出名。]如此英勇,如此振奮人心,并且最終活捉賊人取得勝利,怎么可能是“貿然”前進呢?再看文章包括A項的前四句,都舉的是郭浩有膽有勇,屢立戰功的例子。所以,結合前后文段來看,不難推敲出:“貿然”這樣一個帶有貶義感彩的詞語絕不可能用于傳主郭浩身上?!懊啊痹谶@里的正確解釋是“迎著”。

A句譯文為:敵人攻打石尖山,郭浩迎著敵陣前進。

“詞不離句,句不離篇”是古已有之的閱讀準則。對于一眼不能識別的文言實詞,我們就必須結合具體語境,瞻前顧后,披文入理,從邏輯上去推測詞義。如果長期這樣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聯系上下文來解題,就能讓學生養成習慣,處理好題點與文段的關系,弄懂文意,提高答題的準確率。

二、處理好已知與未知關系的意識

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要求高中生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小學積累了一定數量的古詩詞,初中又學了三年文言文,應該說高中生有了一定文言知識的積累,在文言文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正確引導學生積極聯想,激活他們的思維,充分調動已有的知識儲備來推知未知領域,這已有的知識包括成語和學過的課文例句。從命題角度看,所有考點全部來自高中語文教材范圍,來自考試大綱中規定的常見的文言知識,即所謂立足于課內,選材于課外。如果我們平時學得扎實,掌握得熟練,答題時就會很容易進行聯系比照,從而找出正確的答案。

[例2](2012年山東卷)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躬履途泥,率先期門 躬:彎腰

B.猶稱所長而達之 稱:稱贊

C.興叩頭流涕,固讓日 固:堅決

D.興素與從兄嵩不相能 能:和睦

A句譯文為:親自腳踩泥土,作期門的表率。A項中的“躬”字解釋為“彎腰”是錯誤的,在這里,“躬”作動詞“履”的狀語,應翻譯成“親自”,這個義項在成語“事必躬親”中保留著。這里啟示我們:借助成語學習文言文,是一條捷徑。成語絕大多數來源于古代詩文,是古人留下來的文化遺產,是語言的“活化石”,因此,成語中的許多詞語的含義及用法與文言文中的意義和用法完全相同。根據這一特點,我們可以利用自己熟知的成語來推斷求證具體語言環境下的文言詞語的詞義。

一般來說,文言試題的選文雖是課外的,但考查的知識點往往是課內學過的,這就要求學生能進行知識遷移,學會產生聯想。如高考文言虛詞題要求考生比較虛詞的意義和用法,往往提供四組句子,其中有四個句子是高考閱讀文段中的,另外四個句子往往來自初高中課本中的典型例句,學生只要有了一定的積累,又知道先從熟悉的點出發,充分調動已有的知識儲備,就能從已知的條件中得出未知的答案。

三、處理好古漢語與現代漢語關系的意識

雖然語言有一定的繼承性,但語言畢竟又是發展的。漢語在發展過程中,有很多詞語的詞義發生了變化。那么,同學們在學習文言文時應牢牢樹立起這樣一個觀念:不可以用現代漢語來理解古漢語。近年高考文言文試題中就經常涉及這方面知識的考查。

[例3](2012年全國卷)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臣在任已聞警,慮夏人必乘間盜邊,愿選將設備。

[參考譯文]臣在任時已聽到警報,擔心夏人一定會乘機侵占邊地,希望朝廷選派將領設置守備。

句中的“設備”是兩個詞,這是一個典型的古今異義的詞語,意思是“設置守備”,不同于現代漢語中的“設備”。考生在答題時應注意以下兩點:

1.不可望文生義。也就是說等同于現代漢語的解釋往往是錯的。因為文言實詞有一詞多義的特點,且在古代文言文中的用法與現代漢語中的運用往往有較大區別;命題者通常會在四個選項中故意對其中一個詞進行“望文生義”式的解釋來迷惑考生。

2.多積累形式上與現代漢語完全相同的古今異義的詞語。課文里有許多古今異義的詞語,如《孔雀東南飛》中“晝夜勤作息”的“作息”一詞與現代漢語中的“作息”就不同,這里是偏義復詞,詞義偏向“作”。又如《張中丞傳后敘》中“竟與巡俱守死,成功名”中的“成功”,這里是兩個單音詞,“成”是“成就”的意思,“功”是“功業”的意思,而現代漢語中“成功”是一個雙音詞,是“獲得預期的結果”的意思。同學們要注意在平常的學習中多積累,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義。

為了應對高考,我們在文言文教學中完全有必要進行一些基本技能的訓練,培養學生以下三種必備的能力:

查閱工具書的能力。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很重要。學習文言文特別需要讓學生養成查閱工具書的習慣,因為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經常會遇到不認識的字詞,不理解的句子,不熟悉的文學典故、文化常識等,這些都會影響同學們對文言文的理解和閱讀興趣。這時就需指導學生正確使用相關的工具書,使學生在查文獻和字典的同時,鍛煉自主學習能力,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歸納總結的能力。學習文言文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需要長期積累,需要對已學過的知識及時進行總結,獲得規律性的東西。做任何事情都有規律可循,掌握了規律就能觸類旁通,就會學得輕松愉快,事半功倍。例如重要的文言實詞、虛詞、特殊句式、詞類活用、通假、古今異義等,教師可以把任務按組分配,讓學生分頭去收集資料。在這中間可讓小組成員合作歸納,也可每人獨立完成,然后由小組成員予以補充完善。我們在高二年級就完成了文言實詞120個、文言虛詞18個詳細用法歸納(例句全部來自教材)。因為是同學們通過分工合作自己總結出來的,這樣大大增強了記憶效果,也完善了教材。

答題能力。高考文言文閱讀試題除翻譯題是主觀題外,其余幾道題均采用客觀題的形式,這就是說答案已在其中。如何求得正確答案?還是有一定的技巧的。我們在教學中應著力培養學生的猜讀推測能力,以提高學生答題的速度和精準度。所謂猜讀推測能力是指根據遣詞造句的規律,以及上下文義,運用已掌握的知識來推理、猜測未知部分的能力。這里介紹三種方法。

1.對文推斷法。所謂對文,是指在結構相同或相近、語義相關的對句中,相對應的詞語在意義上常常具有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對的關系。比如成語“爾虞我詐”,相對應位置上的“虞”和“詐”,“虞”可能不了解,但“詐”是“欺騙、欺詐”之義大家都懂,就可以推知“虞”也是“欺騙”之義,從而求出該成語的意思是互相欺騙。

同樣的道理,文言文中,很多對文的詞語可以互訓。對文訓釋的意義在于據已知訓未知、由易知訓難知。這就便于我們在文言文學習過程中,觸類旁通、舉一反三、循序漸進。

如蘇轍《黃州快哉亭記》中有“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將何往而非???使其中坦然,不以物傷性,將何適而非快”一句,我讓學生猜“將何適而非快”中的“適”字的詞義,開始時,很多同學都是瞎猜,后經誘導,有些同學就能由對稱性的句子中對應位置上的字詞的詞義多是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對的規律,猜出“適”與“往”同義,“適”就是“到……去”的意思。當然猜讀不是主觀臆斷,而是從文章實際出發,由已知的內容去進行合乎邏輯的推測、揣摩,所得答案要經得起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