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寫景游記類文言文對比教學研究

時間:2022-05-16 16:22:53

導語:初中寫景游記類文言文對比教學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初中寫景游記類文言文對比教學研究

摘要:新的課程標準提出語文教學要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促進學生綜合發展。中學的文言文課堂對于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具有重要價值,而當前寫景游記類文言文存在教師教學方法不當、學生死板接受文言知識等問題,可以通過初中寫景游記文言文對比教學,提高學生的領悟與鑒賞能力,促進學生語言建構和思維發展。

關鍵詞:文言文;寫景游記;核心素養;對比教學

文言文是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遺產,寫景游記類文言文是中國文人寄寓感情的重要文化載體,其中蘊含著古人的各種價值觀念與獨特思維方式,因此無論是在語言方面還是在思維方面,都為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貢獻重要力量。在真實的課堂學習中,寫景游記類文言文的教與學存在諸多問題。楊燕在《部編本初中寫景游記文言文有效教學研究》中提到,教師依然按照普通文言文的呆板模式進行教學,講解字詞句、記誦全文,認為寫景游記類文言文不重要,甚至在課堂上忽略掉此類文言文的教學。學生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以及教師的灌輸教學模式中,對于寫景游記類文言文的學習只是停留在掌握字面意思的水平上,并沒有深入理解作者感情的欲望。[1]在學科核心素養提出的背景之下,探索寫景游記類文言文的教學方法、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是教師極其重要的任務。針對目前初中語文課堂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對比教學的方法,以《岳陽樓記》和《醉翁亭記》為例,通過對同類文言文的各個方面進行對比,讓學生發現研究對象之間的異同,以此拓寬學生的思路、激發學生的思維,有效提升學生的語言建構與運用能力。

一、關于初中寫景游記文言文和對比教學

綜觀部編本初中語文教材,七年級基本不涉及寫景游記類的文言文,八年級出現篇幅相對較短的寫景游記類文言文,像《答謝中書書》等,九年級教材中涉及到的此類文言文篇幅相對較長,比如我們要進行研究的《岳陽樓記》和《醉翁亭記》。“一切景語皆情語”,這是寫景游記類文言文與其他類型文言文最大的區別,在寫景游記類文言文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不僅要讓學生把目光聚焦于自然山水的景象當中,還必須讓學生理會深藏其中的情,不能離開景談情,也不能撇開情只欣賞景。《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對于第四學段(七到九年級)明確提出閱讀是運用語言文字獲取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的重要途徑;教師應讓學生在閱讀中獲得思想啟迪,不應以模式化的解讀來代替學生的體驗與思考;學生欣賞文學作品時,要品味其中富于表現力的語言。[2]新的課程標準對于閱讀等方面的要求體現出教學要重視學生語言建構水平與思維發展能力,教師要將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融入文言文閱讀教學的過程當中,重視寫景游記類文言文的教學。對比教學也稱比較教學,中國古代就開始被提及,國外的教育思想也有相關涉及。朱熹曾在《朱子語類·論讀書》當中提到:“將精義諸家說比并,求其是,更定有合辨處。”[3]朱熹在這里所說的“比并”“合辨”就是合并起來進行比較、辨析的意思。俄國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曾經提到過比較,他認為我們理解世界、思考世界的基礎就是比較,一樣新的東西如果不把它與其他東西進行比較,那么我們可能對著它一句話也講不出。[4]當代的一線語文教師也在教學過程當中引入了對比教學,陳元芬在《初中語文對比教學實踐研究》中提到,自己作為一名一線教師,在進行記敘文教學時分文體整合對比,比如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通過對比重點學習敘述的表達方式,第二單元重點掌握抒情手法,第五單元學習寫人的細節描寫等等,整合對比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教學方法。[5]而文言文的特殊性對教學提出了新的挑戰,對比教學是一種教學實踐,同時也是一種藝術,教師在文言文的教學過程當中要充分利用其優勢,真正在對比教學中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

二、寫景游記類文言文對比教學實際應用

《岳陽樓記》和《醉翁亭記》是同一時期、同一年創作的作品,本文以對比教學法為例,討論兩篇文章在語言特色、創作背景、寫景手法和情感表達四個方面的異同,探究部編本初中語文寫景游記類文言文的教學方法,以對比的實際應用來發展學生的語言建構能力、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

(一)提升語言建構與運用能力

在傳統的寫景游記類文言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局限于傳授知識內容,而忽略了語言特色等的內容,教師只是很籠統地把它們當作游記散文來對待,講解具體語言知識后,生硬地體悟作者的思想感情。《禮記·表記》中說:“情欲信,詞欲巧。”這句話的意思是所要表達的內容要準確,所運用的詞句要巧妙。不同的語言風格所表現出來的效果截然不同,因此,學習并思考寫景游記類文言文的語言特色,對于洞察作者的內心以及體悟其思想感情尤為重要。通過對比《岳陽樓記》和《醉翁亭記》的文言語言特色,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掌握古代游記類散文的語言運用特點,在對比中促進學生語言建構與運用能力的發展。通過閱讀我們可以發現兩篇文章的語言形式都有一個共同特點:駢散結合。《岳陽樓記》和《醉翁亭記》這兩篇寫景游記類文言文大量運用排比、對偶等修辭手法,對偶句的押韻近似駢體文,音節比較和諧,對仗工整,極富詩意與文采。如《岳陽樓記》中的“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讀起來鏗鏘有力;再如《醉翁亭記》中的“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這些駢句大多是寫景,描繪具體的事物,給人印象深刻。駢散相間,景情融合,長短不一的散句大多是用來敘述與議論,散句讀起來也是極富韻味。即使都具有駢散結合的語言特點,但是《岳陽樓記》多是四字短句成對,《醉翁亭記》多是長句,單字、雙字、三字成對都有。與《岳陽樓記》相比,《醉翁亭記》在語言方面一個非常重要的的特色就是“也”字作句尾、“而”字用得多,全文共21個“也”25個“而”。通過分析我們不難發現,《岳陽樓記》的四字對句朗朗上口、押韻和諧,四字排比,一氣呵成,而《醉翁亭記》極富韻味的長句加之“也”“而”的運用,使得文章風韻靈動,極富委婉氣息,使得歐陽修在表達自己主題思想的時候相比更加含蓄和深沉,富有陰柔之美;范仲淹通過音韻鏗鏘的語言表達“先憂后樂”的精神志向,富有陽剛之氣。通過這些特殊的語言,我們感受到范仲淹激人奮進的崇高境界,與歐陽修寄情山水、排遣抑郁的心境對比,更加深刻地體味作者語言運用的妙處。教師應讓文言文的課堂教學發揮其應有的作用,使學生在了解文章的基礎之上體味語言的不同、句式的差異,能夠在較短時間內感悟文章的深層次內涵,并將其運用到自己的寫作實踐當中。

(二)促進思維提升的深刻性發展

新的課程標準提出,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是培養核心素養的一項關鍵要求,在教學中教師要將學生思維品質的提升貫穿于語文課堂的全過程。烏申斯基認為比較是一切理解和思維的基礎,教師在課堂中引導學生對《岳陽樓記》和《醉翁亭記》兩篇文章的背景、寫景手法以及情感表達進行比較,改變傳統課堂中學生“機械記憶”的現象,不僅僅增強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而且在提升學生思維的深刻性方面有重要實踐意義。1.背景比較背景是文章寫作的出發地,任何一篇文章的教學都必須在了解作者及其創作背景的前提下進行,文言文亦是如此。教師通常忽視文言文的背景教學,認為文言文只要掌握一般的字詞句就可,殊不知背景的講解對于學生記誦課文、理解文章至關重要。在教學時,教師對比兩篇文言文的寫作背景,讓學生迅速走進作品,促使學生思考作品來歷的差異,更好地把握不同景色觸發的不同情感。《岳陽樓記》選自《范仲淹全集》,范仲淹多年鎮守邊塞,慶歷三年任參知政事,推行政治改革失敗,被貶為地方官。《岳陽樓記》寫于慶歷六年,正值作者貶居鄧州,他的朋友滕子京重修岳陽樓,邀請范仲淹作記,以作“記”為名,抒寫在岳陽樓上的所見所感,于是有了我們今天看到的《岳陽樓記》一文。《醉翁亭記》同《岳陽樓記》一樣寫于慶歷六年,歐陽修因為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而被貶為滁州知州,作者在此期間的出行經歷成就了這篇膾炙人口的游記精品。《岳陽樓記》和《醉翁亭記》都是作者被貶官時所作,對比教學使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作者創作時的心境,在閱讀文本的時候不只停留在表面的記誦上,而且能聯系作者的經歷去體悟景中蘊含的情。教師引導學生了解作品的創作背景,以背景不同引發情感表達上不同的思考,兩篇文言文都表現了“與民同樂”的儒家傳統觀念,而《岳陽樓記》是范仲淹在自己的朋友滕子京遭受貶謫、治地“政通人和”又“重修岳陽樓”一事之后所作,學生對寫景游記類文言文背后的文化內涵有了一定的理解與把握。而對比教學則是讓學生對作者情感的不同表達有更清晰的認識與思考,學生能夠深刻地感受到范仲淹雖貶官在外卻依然以天下為己任,以崇高理想勉勵自己與朋友,這種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和舍己為人的崇高奉獻精神是難得的;歐陽修的思想情感并沒有明確表達出來,將“與民同樂”的感情寄寓在山水之間了。在對比教學的過程當中,學生思維品質的深刻性得到了提升、思維的遷移能力得到了鍛煉,此后學習類似的文章能夠順其自然地進行聯想,無形中達到了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目的。2.寫景手法比較同樣是狀物抒懷,《岳陽樓記》和《醉翁亭記》的寫景手法卻不盡相同。《岳陽樓記》中,“若夫淫雨霏霏”與“至若春和景明”,寫了洞庭湖的陰晴景象,一陰一晴的對比也寫出了游人心中的不同反響;在寫人物的時候,用“商旅不行”與“漁歌互答”進行對比,在連續幾個月都不放晴的陰晦環境下,商人和旅客都不能出行,在春風和煦、陽光明媚的時候,漁夫的歌聲一唱一和,悲喜之情表現得淋漓盡致;“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與“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一悲一喜,更是將人物的心情進行了鮮明的比較;作者最終在描寫自己胸襟報復的時候,將“遷客騷人”與“古仁人”對比,與此同時引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生態度與政治理想。《岳陽樓記》寫不同的景象在游人心中的不同反響,通過層層對比,鮮明地揭示了“憂”“樂”的真正含義。《醉翁亭記》在寫景手法的運用上則不同于《岳陽樓記》,本文的主線是“樂”,“樂”是通過“醉”表現出來的,而真正讓人“醉”的原因是這令人流連忘返的美景,為了寫景作者運用了多種方式。[6]首先,作者由遠及近地寫景,從“環滁皆山也”引出全景,景隨人動,從峰回路轉中引出近景———醉翁亭,移步換景、由遠及近,游人的快樂也蘊含其中,給讀者帶來耳目一新的感覺。其次,作者在第二段的景物描寫中,按照時間的順序來推進。從“日出”到“云歸”,以日云之變化來寫朝暮之景,接著寫從春到冬的四時之景,從“野芳發”到“佳木秀”,再到“風霜高潔”,最后到“水落石出”。在按照時間順序寫景的同時,作者還運用了對比的寫景方式,朝暮之景不同,四時之景各異,游人才因此早出晚歸,流連于美景而忘返。對比教學能夠讓學生深切體會到情感表達的深淺程度不同,景物描寫手法也不一,范仲淹借景言志,歐陽修借景抒情。范仲淹為了表達治國安邦的政治抱負,為了引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憂樂觀,通過層層對比展開景物描寫;歐陽修為了委婉含蓄地表達自己“與民同樂”的思想,則是由遠及近地描寫景物,通過其中的“樂”來表現“醉”。景物的描寫過程蘊含作者的思考方式,教師通過兩篇文言文寫景方法的對比,使學生能夠體會到不同的情感所引發景色描寫的手法差異,在理解情感的基礎上品味寫景方法,能夠充分推動學生思維靈活性的發展,從而在實踐中進一步提高習作水平。3.情感表達比較《岳陽樓記》是作者假托“古仁人”的政治理念來表現自己的政治抱負:以治國安邦為己任,在天下人憂之前就憂,在天下人享樂之后才樂。《醉翁亭記》通過寫景、寫人進而寫“樂”,委婉地表達了自己以文記樂、與民同樂的志趣。通過對兩篇文言文表達情感的分析比較,學生能夠發現兩篇文章的“樂”的深層次含義以及二者的不同,清晰地了解作者的不同心境與內心情感,增強學生鑒賞古詩文的邏輯思考能力,提升學生思維品質的深刻性。情感的表達正是在背景、語言、寫景的分析當中產生,對比的過程就是思考的過程,就是思維發展的過程,這個過程需要學生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通過教師講授的對比思維進行遷移學習,能夠做到觸類旁通,在對比中提升思維發展,在遷移中鞏固思維提升的成果。對比教學不但是一種教法,更是一種學法,是一種有效提高學生思維品質的教學方法。在新的課程理念指導下,我們將對比教學的實施運用于寫景游記類文言文的學習當中,彌補傳統文言文教學方法的弊端。教師在運用對比教學、打開新的教學思路的同時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建立比較閱讀的思維框架,增強學生的理解能力與辨析能力,深入挖掘作者的感情,提高學生文言文閱讀的感受力與鑒賞力,提升語言建構與運用能力,促進思維品質的深刻性發展,實現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劉萍.初中山水游記類文言文閱讀教學的策略研究[D].贛州:贛南師范大學,2018:5-6.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15.

[3]張伯行.朱子語類輯略[M].上海:商務印書館,1985:63.

[4]康·德·烏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對象—教育人類學初探(上卷)[M].鄭文樾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12.

[5]陳元芬.初中語文對比教學實踐研究[J].文學教育,2012,(02):56-57.

[6]董小偉.《醉翁亭記》文本內涵及藝術表達[J].文學,2018,(23):39-41.

[7]朱婷婷.中師語文課的教學現狀及其對策研究—以豫章師范學院為例[J].豫章師范學院學報,2021,(03):120-122.

[8]楊燕.部編本初中寫景游記文言文有效教學研究[J].文學教育,2020,(09):94-95.

[9]任文君.初中古代山水游記教學研究—以部編本教材為例[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20:33-35.

[10]張練.統編本初中語文山水游記文言文的文本細讀教學研究[D].揚州:揚州大學,2020:15-16.

[11]王茹.高中游記類文言文教學策略研究—以人教版高中教材為例[D].江門:五邑大學,2018:34-35.

作者:丁超 張衛紅 單位:聊城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