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閱讀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31 11:09:5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文言文閱讀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根據以上的分析,我們在高考文言文閱讀復習中必須明確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1.雖然高考文言文的閱讀材料來自課外,但考查的知識卻源于課內,因此,我們還應以課本的文章作為訓練閱讀能力的基本材料,要把教材中的文言文讀熟,有些段落和名句要熟讀成誦,然后通過適當的課外文言文的閱讀和練習,加強對文言文語言運用的規則和心理感知能力的培養,以提高文言文的整體閱讀能力。2.知識是培養能力的基礎,要提高文言文閱讀水平,還必須注意把《考試說明》中要求的文言實詞、常見的虛詞以及與現代漢語不同的特殊句式等基礎知識弄懂弄透,在聯系上下文的語境和詞語出現的位置以及彼此的關系來推斷詞義、理解句意上下功夫。3.高考文言文閱讀還有一個應試解題的思路問題。概括地說,就是如何有效地調動已知信息,講究方法和技巧,準確地推斷并正確地選擇答案。高考試題中文言文閱讀題的閱讀材料對考生來說大多是陌生的,但其中的大部分詞語都是中學課文中出現過的,所以總有相當一部分能看懂的詞句。這些能看懂的詞句,就是已知的信息。考生要想在自己原有的水平基礎上盡可能的把題答得好一些,就必須具有善于根據已知信息去推斷未知答案的技巧和能力。總而言之,依綱據本,牢固掌握課內學過的文言文基礎知識,靈活運用已知信息去解決未知的問題,提高文言文的整體閱讀能力,應該是高考文言文閱讀復習中貫穿于始終的指導思想。
那么,如何才能在復習中把這一指導思想有效地付諸實踐呢?主要的應抓住下面幾點。
一、要重視整體閱讀,弄清文章大意。
近年來的文言文閱讀試題一般是選以記敘為主的文言短文,采用選擇題的形式從詞義、句意等方面考查考生的閱讀能力。在應試時,不少考生往往是急于對命題的個別的具體問題作淺層的思考,以祈迅速找到答案。結果往往是欲速則不達,效果不佳。我們認為,針對高考文言文閱讀題的命題特點,首先應從整體閱讀入手,先圍繞選文寫的是什么事(起因、發展、結果)、寫的是什么人、這些人物之間是什么關系,以及作者寫這些內容的目的和動機是什么等問題來思考,然后根據這些已知和推知的信息,去準確地把握文章大意。有了這個基礎,試題中的個別、具體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下面試以1995年的高考文言文閱讀題作一個簡要的例析。試題選文內容說的是鄭善果的母親教育兒子要為官清正,處理政事應剖斷合理,千萬不要妄加chēn@①怒、行事不允、驕逸墮業,以負荷忠臣之業的故事。鄭母雖“年二十而寡”,但“性賢明,有節操”,且“博涉書史,通曉治方”,對兒子要求嚴格,教子講究方法,不是粗暴的呵斥,也不是簡單的說教,而是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她教子要為官清正,處理政事要剖斷合理,是用鄭善果父親“在官清恪,未嘗問私”,并且“以身徇國”的卓著業績作為依據的。當鄭善果覺得自己“封侯開國,位居三品,秩俸幸足”,母親足可以坐享清福,而不必“恒自紡績”至“夜分而寐”時,鄭母又及時針對兒子的這一看似合情,其實是不知禮教的想法進行教育,“若墮業者,是為驕逸”,這樣下去,也同樣難以負荷忠臣之業。通過這系列思維過程,鄭母兩次教子的具體內容弄明白了,那么文章的大意就把握住了。這樣,試題中考查的局部詞語和句子在文中具體語境里應如何解釋,該怎樣翻譯,就不難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了。如第13題要求比較兩個“勤”字的意思。依據已先整體把握的文意,就可以知道,“如汝先君,忠勤之士也”是鄭母第一次教子時,用鄭善果的父親的人品和業績教育兒子時說的話,句子中的“勤”字意思是“勤勉”。而另一句“母何自勤如是邪”是鄭善果看見母親“恒自紡績,夜分而寐”時,對母親辛勤勞作表示關心的問話,這個“勤”在句中“勤勞”的意思就十分明顯了。然后兩個“勤”字再作比較,它們相同之處——“盡力地做或不斷地做”這一相同意義就不難推斷出來了。
二、高考文言文閱讀中文言實詞的考查與應試對策
《中學語文教學大綱》對高中各年級的文言文閱讀能力的要求都提到要熟練地掌握和復習常見的文言實詞,語文高考《考試說明》則把它作為文言考試的第一個考點,因而高考每年必考,且近年實行的"3+2"考試則更有逐漸加重之趨勢。
中學生閱讀文言文最主要的障礙是大量的實詞,或者陌生,或者只能讀其音而不能識其義。據統計,現行中學課本中文言實詞達三千多個,其中常用詞也有一千多。這些常用詞分為三類:其中一類與現代漢語詞義基本相同,如“逃未及遠”“詩言志”中的“逃”、“詩”,便可用現代漢語去解釋它們的古義;第二類詞義簡明,變化不大,一般容易掌握,比如“首”的幾個義項“頭”、“頭領”、“首先”、“首端”、“自首”等都是我們較為熟悉的;第三類屬于使用頻率高、詞義引申復雜、用法多,古今意義反差度大的實詞,約有五百多個。比如“間”的義項便有十多種,有的還較為生疏。而這一類便是考生須著重掌握的。針對這個問題,在文言實詞的復習與應考過程中,可采取如下對策。
1.把常見多義實詞的若干義項,按本義——引申義關系排列成序,并收錄課本例句,使之成為有內在聯系的詞義系統,這樣可以簡馭繁,減輕記憶負擔。比如對“負”字歸類:
①本義:背、馱。例:“悉使羸兵~草填之。”(《赤壁之戰》)
以下為引申義:
②擔負、承擔。“寧許以~秦曲。”(《廉頗藺相如列傳》)
③蒙受。“~屈銜冤。”(《竇娥冤》)
④背靠著,依仗。“秦貪,~其強”。(同上②)
⑤違背,背棄。“誓天不相~。”(《孔雀東南飛》)
⑥對不起,辜負。“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趙。”(同上②)
⑦失敗。“故不戰而強弱勝~已判矣。”(《六國論》)
篇2
近年來,國內外對教師心理健康的研究日趨重視,這是因為是時代的要求、教師職業特點的要求和教師自身的需要。時代的要求是提高教師的心理健康。百年大計,教育為本,而教師為本中之本,未來的世界實際是教育的競爭,人才要靠教師去培養。教師工作是崇高的,它所擔負的使命是為社會培養一代新人,但在教師職業活動中,存在著成就感與成功可能性的沖突,責任感與工作感,自尊心的沖突,特別是在當前商品經濟的沖擊下,很容易使教師內心發生波動或傾斜,勢必影響百年大計。
教師職業特點的要求是以認識教師的職業特點的三個方面。一是教師的職業勞動具有復雜性和艱巨性。復雜性主要反映在教育工作的全面性,教育工作是一種特殊的精神生產過程,教師還身擔眾多的角色,使教師處于內容廣泛的角色期待之中,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這就要求教師既要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又要在認識上、情感上、意志上以及個性品質上都達到較高水平。教師勞動還具艱巨性,教學工作的勞動時間和強度非常大,是“全方位”的,勞動空間有廣延性,勞動報酬具反差性。二是教師勞動的長期和反復性,示范性是要求教師必須嚴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則,為人師表。三是教師勞動的創造性與情感性,教學中因材施教要有創造性,增強教育效果要建立真誠融洽的師生情感。
教師自身發展的需要是指生存和發展的問題,教師也是人,難免有某種程度
不適應癥,如果不能及時,有效地解決就會產生負面影響,對教育事業有害。
認識了教師心理健康的意義,還要了解教師的職業心理特點,有以下兩點:
一、是愛護學生,期望學生成才。
社會期待教師的角色職責是傳道、受業、解惑。教師的成就動機的滿足,精神的充足,情緒的愉悅都系在學生成才身上,愿望與現實反差則焦慮不安,信心受挫。
二、是為人師表,以身作則。
教師的角色職責決定了他的社會形象:有知識,有道德的人。學生也往往視教師為知識的化身,行為典范。社會對教師的期望既多且高:多到沒有哪個職業的人需要象教師要履行這么多的社會職責;高到少有哪個行當的人需要象教師要時刻身體力行作學生的表率、作社會的“模范公民”教師的心理壓力十分大。
教師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首先是一個正常人,人非草木,孰能無情,更孰能無惑呢?美國心理學家威樂遜指出“所有對他人高度負責的角色,都要經受相當多的內在沖突各不安全感。”教師職業的特點和心理特點,影響教師的心理健康的內心沖突,主要有四方面:
一、社會期望角色與教師實際角色的矛盾。
社會期望角色具有良好的思想文化專修養,并不斷學習以適應工作需要,而
教師總難跟上不斷發展形勢的要求,培養人才的工作難以達到盡善盡美的程度,教師實際角色與社會期望角色間總會有差距。于是,教師在這方面始終在內心沖突,因為沒有界限使角色扮演者知道他在什么時候才算“完成工作”。這種沖突就是自尊,自信引起的焦慮。
二、是角色勞動艱辛與待遇偏低的矛盾。
雖然現在教師的社會地位和收入已大大提高,教師和其它很行業橫向比較還是有一定差距,付出與收入失調,難免導致一些心理不平衡。
三、主觀高期望與工作實際的矛盾。
教師都希望自己的學生學習時有好成績,好能力,好品德;早成才,成好材。可是教育勞動效果總難盡人意,現實成績與理想要求反差大教師憂慮產生了心理沖突。
四、教師勞動的個體性與協作的矛盾。
教師勞動方式以個體進行為主,又要共同協作才能出育人成果,而教育效果
受多種因素影響的,對教師個體的作用就難以作出精確的衡定和評量,往往會帶走心理上的不平衡,不滿足,并造成一定人際障礙,這可視為由于交往和成就需要方面失落而出現的心理沖突。
除了上述四方面的內心沖突的大量存在,還有一個往往被人忽視的問題,就
是健康。據國內外教師的心理研究,教師要比一般勞動者心理疾病的比例要要偏高,主要表現神經病,人際關系敏感、焦慮、抑郁,軀體化癥狀等方面。教師常年辛勞,普遍缺乏健康的全魄,早生華發,英年早逝的現象常見報端,令人唏噓。
人貴有自知之明,正視問題才能解決問題,更重要的是善于調適,既不為沖突壓倒產生心理疾病,又能保持朝氣蓬勃地前進,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一、充實提高,自勉。
肯于學習的人內心比較充實。教師工作要求不斷吸取新知。探索新境,在
網絡信息快速發展的今天,教師應積極投身于對現代的信息的探求,吸取有益的知識和先進的觀念來充實自己,自勉。忘懷得失,就會對煩憂人心的庸俗是非形成一種超脫的態度。
二、期望適度,不斷成功。
當目標期望迫切而障礙嚴重時,當目標價值大而未能實現時,就會產生挫
折感,超過個體承受力的挫折,則會使人持續處于應激狀態、高度緊張、不堪重壓,生理心理閾限決口陷入危機之中。目標期望過大是造成挫折的重要原因。教師應從實際情況出發,把目標期望建立在經過努力可以達到的程度上。還要進行目標分解,設立有階段,各方面的具體目標。經過刻苦努力,步步落實目標,不斷體會到成功的歡樂,自信心增強,角色的適應能力就能相應提高。
三、情緒樂觀,充滿師愛。
學生始終是教師工作的對象和直接動力,教師對學生的愛是人類復雜情感
中高尚情感的結晶。教師最大的滿足是學生的成長,主要的獎賞的慰藉是學生的好評和進步,師愛,既是教育的力量,也是維系教師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四、寬以待人,樂交善處。
心理學家丁瓚提出:“人類的心理適應,最主要的就是對人際關系的適應
人際關系良好,社會交往能力強是心理健康的顯著標志。教師要搞好和同事、學生、
上家長之間的關系,減少人際沖突,首先要嚴律己,寬待人,開朗達,容人之短。其次要樂于合群,積極參加集體活動,當人際挫折出現時,要冷靜分析,釋懷處之。有道是: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于心。
五、健身養生,怡悅身心。
體魄強健是保證精力充沛進行工作的前提,正當娛樂是高劑教師身心最有
效的途徑,積極鍛煉身體能使心境開朗,身心怡悅,一張一弛,文武之道,心理障礙也就能迎刃而解。教師要重視身體健康,善于調適心境,有病淺中醫,減少令人扼腕嘆息的遺憾。
全面認識教師心理是自身生存和發展的需要,科學的世界觀和正確的人生觀是有效調適心理沖突的基礎和前提,教師要自覺提高人格修養水平和挫折承受力,樂觀進取,闊步前進。
主要參考文獻
1、陳安福主編《中學生心理學》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篇3
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對于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有著很好的效果,能夠讓我們的英語閱讀教學更高效,實現教學相長。并且,互動的過程中能夠調節課堂氛圍,使師生關系更和諧、融洽。師生之間的互動不是無目的、隨機地展開的,而是要遵循一定的規律和過程。首先,教師要進行有效的導入,通過多樣化的手段使學生將精力投入到閱讀材料之中,對材料進行初步的感知。其次,學生進行精讀,掌握材料的全部內容,讀懂材料的各個細節,再配合教師的講解,力求徹底了解和掌握。再次,教師帶領學生做一些小練習,對知識進行深入和鞏固,讓語言能內化成學生自己的知識內容。
二、提倡體驗式游戲互動,培養學生英語閱讀的興趣
英語新課程標準明確規定了要讓學生在玩中學英語。近年來,國外外語教學理論界特別強調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放在重要位置,強調要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學習外語。我國著名的教育家陳鶴琴先生也說:“小學生生來是好玩的,是以游戲為生命的。”這些說明:游戲,是孩子們永不厭倦的學習方式。因為游戲是兒童生活中最具有樂趣的組成部分,學生的興趣有了,他們對于學習的壓力和負擔就會消失,同時也使他們對以后的學習更加期待。教師要努力為學生創設一種寬松、愉悅的氛圍,引導學生參與教學活動之中,與同學和教師一起快樂游戲,使學生讀、寫、玩、演、唱等方面的能力得到全面培養和提高。教師要以學生為學習主體,以培養語言運用能力為教學目標,創設一系列貼近學生實際生活的教學情景和設計新穎多樣的教學游戲來開展語言教學活動,組織學生開展師生合作或生生合作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圍繞新知識,突出主題進行語言知識的操練,促進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的發展,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通過豐富多彩、形式各樣的游戲活動創設生動、活潑、愉快的英語學習氛圍,為學生創設豐富的語言交際情景,引導他們在輕松的學習環境中通過語言實踐活動來掌握語言知識,培養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
三、加強課外拓展體驗式閱讀,讓學生親歷體驗英語閱讀教學
在高年級我們可以課外讀物為中心展開閱讀教學。有人曾將這種課外閱讀稱為彈性閱讀,因為它的閱讀方式、閱讀時間都是有彈性、可控制的。一般情況下,我們有兩種安排方法:一是教師從學校圖書室借閱或是自備一些閱讀材料,讓學生每人挑選一本,利用三分之一的課堂時間進行獨立的閱讀。二是引導學生在課后通過借閱或購買,展開豐富、廣泛的英語閱讀。教師為學生選擇的閱讀材料不能超過學生自身的閱讀水平,也要兼顧學生的喜好,讓課堂教學在課外得到很好的延伸和拓展。五、開展特色活動,體驗英語閱讀教學開展豐富的活動,體驗英語閱讀教學,營造英語學習的氛圍,構建和諧英語校園。1.“英語月”活動。每學年我們學校都會舉行一次“英語月”活動,活動內容豐富多彩,有英語手抄報比賽、英語歌曲連唱比賽、英語故事朗誦(表演)比賽等。每個活動各個班級都會投入大量的時間去準備,整個學校融入到了英語學習的氛圍,學生學英語、用英語的氣氛非常濃厚,英語學習的興趣得到進一步提高。2.李陽瘋狂英語模仿秀。在全校學生自由報名的基礎上,每周選出兩位學生擔任“李陽老師”。周一早上全校師生集會時由這兩位“李陽老師”教學生說一句英語,全體學生大聲說英語。3.每日一句(一詞)。學生在教室里停留的時間最長了,因此,我們要好好利用這個空間,為學生創造一些與英語有關的活動。每天,筆者都會在黑板上寫一句英語,一天之內學生能看到無數次,不知不覺地就會加深印象,記住了這句英語。4.英語猜謎卡片。利用課余時間,筆者收集了一些英語謎語,就把他們寫在小卡片上,上課時發給每個學生一則謎語卡片,讓他們猜完自己的就去猜別人的,看誰猜的最多。
四、結語
篇4
“文”,即語言形式,以現代的觀點審視“文以載道”,“道”應是文章負載的社會生活、百科知識、思想感情等,即文章的思想內容。文道結合是我國語文教育的基本思想,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但是,長期以來,我們的閱讀教學以“披文見道”為目標定位,教師的工作就是帶領學生走進課文,獲取書面語言負載的社會生活、百科知識、思想情感等信息。新的閱讀教學理念則認為:這種以“披文”為手段,以“見道”為首要目標取向的閱讀,方為文章閱讀,人們在生產勞動、科技活動、日常和文化生活中的絕大多數閱讀,均屬于此。但是,在中小學的語文教學中還有一種更主要的閱讀,它是以語文教材的課文為對象,通過對課文的學習,正確理解祖國的語言文字,積累語言材料和語文經驗,學會運用語言的本領。在這個過程中,同時獲取有關社會生活、百科知識和作者思想感情等信息。這種以文道兼得為目標取向的閱讀,是為語文閱讀。課內的閱讀教學,尤其是對精讀課文必須引導學生進行語文閱讀,否則閱讀教學就會失去本性而異化。比如,“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長,又窄又深,有點像獨木舟。船頭和船艄向上翹起,像掛在天邊的新月。行動輕快靈活,仿佛田溝里的水蛇。”(《威尼斯的小艇》)傳統的閱讀教學,只是一味地引導學生進行文章的閱讀,把認識威尼斯的小艇的外形特點作為首要甚至全部目的。而有一位老師教學時,則出示一句話:“威尼斯的小艇又窄又深;船頭和船艄向上翹起;行動起來輕快,靈活。”讓學生與課文原句進行比較,通過自我品讀和玩味、小組研討和交流,學生明白:“像獨木舟”具體寫出小艇的窄和大體模樣;“像掛在天邊的新月”不僅形象地勾畫出小艇向上翹起的外形特點,而且使之充滿美感;“仿佛田溝里的水蛇”不但具體形象地寫出小艇的靈活輕快,而且賦予它動感,好像就在讀者眼前蜿蜒游走。作者通過巧妙設喻,使小艇的特點具體化、形象化,同時使作品語言生動活潑,給讀者以想象的空間和清新的美感。通過玩味賞讀,學生充分認識到作者遣詞造句的精當,消化吸收了課文語言,積累掌握了表達的技巧和經驗。同時大大豐富了有關小艇的表象,對小艇的特點的認識更加深刻,這就是語文閱讀。“文”的學習已置于首要位置,“道”的獲得也因此而強化。
二、閱讀主體的切實回歸
在教師、課文和學生三者中,學生無疑是閱讀的主體。但傳統的閱讀教學,教師一味把自己對閱讀材料的感悟理解灌輸給學生,學生只能生吞活剝,被動接受,教師是主宰,學生只是一個忠實的聽眾,失落了應有的閱讀主體的地位。一段時期以來,許多教師在課堂上注意運用課堂提問,以喚起學生的積極思考,參與對課文的學習過程,無疑,這是一大進步,但運用中,常見的則是教師讓學生猜自己手中的底牌,而不是促進學生更好地直面課文,走近閱讀對象;或者課堂成為少數尖子學生答問的表演舞臺,學生的閱讀主體地位依然沒有得到有效落實。新的閱讀教學理念主張還權于學生,強調閱讀主體的切實回歸。下面是《可愛的草塘》的教學片斷:
師:請同學們自由讀這段話,挑一個你最喜歡的句子反復地、有滋味地讀。待會兒,我們來交流一下:你為什么喜歡這個句子。(生自由地讀。師巡視,傾聽,提醒學生:讓老師一看到你讀書的表情,就知道你真的喜歡所讀的句子。)
生:我最喜歡這個句子:“這么大、這么美的草塘我還是第一次看到,走進去,就像置身于大海中一樣。”因為這個句子把“草塘”比做“大海”,讓我感受到草塘非常大。
生:我也覺得這句話寫得好,讓人一讀就深刻地感受到茫茫的草塘沒有邊際,像大海般廣闊。
生:我喜歡的是:“仔細瞧那浪花,近處的呈鮮綠色……茫茫的跟藍天相接。”這句話寫出草塘的草綠得有變化、有層次。
生:我補充。這句話不但寫出草塘的草綠得有變化,還寫出草塘大得很,沒有邊際。
師:你讀書真認真啊!
生:我喜歡“浪花翠綠翠綠的,綠得發光,綠得鮮亮。歡笑著,翻滾著,一層趕著一層涌向遠方”這句話,因為它讓我感受到草塘的草很綠很綠。
師:能抓住關鍵詞具體談談嗎?
生:“發光”和“鮮亮”這兩個詞用得好!
生:我還從這兩個詞中感受到草旺盛的生命力,生機勃勃,令人百看不厭。
生:我也喜歡這句話。特別是句中“歡笑”和“翻滾”這兩個詞把草塘當作小孩來寫,寫出草塘的動態,把草塘寫活了。
師:是把草塘當小孩來寫嗎?
生:(思考片刻)噢,是把草塘里的草當作活潑可愛的小孩來寫。
生:我也認為這兩個詞用得好,我還從中體會到作者當時的心情非常愉快,所以他才會說這草是在“歡笑”。
師:你體會得真好!那么,讀這句話時應該懷著怎樣的心情?
在這個教學片斷中,教師準確把握住自己和學生在課堂上的角色定位,把自己視為組織者、指導者,而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其突出的表征是:在不背離本課教學目標的前提下,讓學生對學習內容擁有適度的、在教師引導下的自主選擇的權利。學生應該擁有的權利是多方面的,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時機,我們必須讓學生擁有對教學目標的認同權,以及適當的制定目標的參與權;在不誤解或不曲解內容要旨的前提下,對課文的自我感悟、自我詮釋權;對教材和教師講解的質疑權;對學習方法選用的決定權等等。只有把這些權利真心實意地還給學生,才能實現主體的切實回歸。
三、綜合共振的學習方式
傳統的閱讀教學理念,把閱讀的功能定位于吸收與寫作的表達,涇渭分明。于是乎,課堂教學中重視學生吸收的聽讀,而鮮見學生表達的說寫。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發現,語文能力的提高和發展不是各個單項能力的累加,而是綜合地、整體地、螺旋式地向前推進和發展,聽讀與說寫分家,吸收與表達分離,弊多利少。新的閱讀教學理念不贊成閱讀是寫作的附庸的觀點,也堅決反對在聽讀與說寫之間,在閱讀與寫作之間,劃一條天然溝塹的做法,主張把說寫請進閱讀教學課堂,使之成為聽說讀寫能力的培育場。當然,強調聽說讀寫并重,并不意味著主張平均占有課堂教學時間,或教學時應平均用力;而是主張進行聽說讀寫的綜合訓練,使吸收與表達融為一體,以期產生合力與共振效應,獲取語文能力提高發展的高效益。注重綜合、追求合力與共振,還要求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聽說讀寫訓練過程中,必須相機滲透思想教育、情感熏陶,盡可能與思維能力、創造能力、自學能力的培養等彼此融合。請看學習《林海》中“林”的部分的教學設計:
1.用剛才學習“嶺”的部分的學法繼續學習,出示自學提示:自由讀課文,畫出你最喜歡的句子,想想你為什么喜歡。
2.四人小組合作學習。
3.交流反饋學習情況,并展開深入的訓練。(1)“綠”句。先指名讀,讓學生說出喜歡的原因;接著,讓學生說出形容綠色的詞語。然后,讓學生用比喻句形容大興安嶺中樹木的綠顏色。(2)“落葉松”句;(出示課件)品詞:海洋;朗讀。(3)“白樺”句;(出示課件)品詞:俏麗;朗讀。(4)(出示課件)品詞:銀裙;朗讀。
4.依照《桂林山水》的寫景句式,先概括地說大興安嶺中“林”的總體特點,再用課文中的句子或自己的話把它的特點具體化。
在這里,教師借助充分到位的品讀訓練,讓學生消化吸收課文語言;同時有機地進行表達的訓練,讓學生用比喻句說大興安嶺的綠色,用學過的句式說大興安嶺“林”的特點。積累吸收是表達的基礎,而表達則促進了積累和吸收,獲得互動效應。在吸收和表達訓練的過程中,學生情感和美感得到潛移默化的熏陶,自學能力、創造能力也得到培養。
四、開放廣博的教學視野
傳統的閱讀教學是自我封閉的。表現在:其一,空間上,囿于課堂;其二,資源上,限于課本;其三,即使鼓勵課外閱讀,也只是偏于學生個人的喜好。“源”的衰微,終至“流”的枯竭。學生視野不寬,語言積累不豐,閱讀能力不強,寫作能力、綜合素質的提高受到嚴重制約。新的閱讀教學理念主張:在教學空間上,開放教室的四壁,溝通課內外聯系,引導學生進行廣泛的課外閱讀;在教學資源上,既重視課文的閱讀,也重視課外的時文、古文的閱讀;既廣開書本閱讀的資源,又另辟屏幕閱讀、網絡閱讀的新途徑;不但鼓勵學生在自己興趣的領域更多地閱讀,而且鼓勵學生在自然、社會、思維各大領域廣泛涉獵,變“偏讀”為“博讀”。既給予學生充分的閱讀自由,也強調課外閱讀的指導。對如何選擇真、善、美的讀物,獲取閱讀高效益的途徑等加以因勢利導。力求全方位地提升學生的修養素質,增強綜合能力,以求更好地發展。
篇5
意境是人們通過閱讀文字內容在腦海當中依托生活經驗生成的情景畫面。在意境的生成過程中,豐富的想象力會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在領略語言文字意境美的過程中,啟發、調動、訓練學生的想象力是十分重要的。比如,唐代詩人韋應物《滁州西澗》中“野渡無人舟自橫”一句,向來以富于意境美而著稱。船因“無人”而“自橫”。一個“橫”字寫出船的姿態,一個“自”字寫出船的意態。一葉孤舟,無人擺渡,正悠閑自得地橫躺水面,聽任浪拍雨打。詩的深幽靜寂的境界,詩人恬淡自適的意趣,都通過這只空自搖晃的小舟體現出來了。學生通過閱讀這句詩展開豐富的想象,形成完美的意境。又如,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第二自然節中,對百草園中的景物描寫,著力使用表現事物形態、色彩、聲音、動態的詞語。通過“碧綠”耀人眼,“紫紅”撩人心,形成色美;鳴蟬長吟,油蛉低唱,蟋蟀彈琴,齊奏齊鳴,形成音美;黃蜂肥胖,何首烏與木蓮纏絡,形狀各異,形成狀美;覆盆子酸甜,令人垂涎,形成味美。大膽豐富的想象拉近了文本和學生生活實際的距離,通過感受語言文字的意境美,學生從文本回歸生活,更加熱愛自己的生活,同時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文本中作者表達的思想情感。
二、細心品讀———感受語言文字的精煉美
古詩所反映的社會生活和表達的意見態度、思想感情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詩人用極其精練的語言將其在詩中涉及的場景、所記敘的事件、描寫的人物及其內心情感變化表現得淋漓盡致。人們說好詩如畫,韓愈的《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中“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兩句,就繪成了一幅怡人的長安早春景色圖,言少而意豐。呈現人們眼前的是:細雨霏霏,街道濕潤,像涂上一層乳酪,細膩而柔軟,潔凈而又有光澤。土地解凍了,人們如果在濕潤的地上行走,感到腳下軟軟的,還有點彈性。一場清新的春雨之后,原野上綠意盎然,遙望可知是春草初露嫩芽,清新可愛,又正因是早春,草還沒有長高長大,走近再看,才見依稀的嫩芽,并不能形成綠色一片。正是這句描寫草色的傳神之筆,將我們帶入了意蘊朦朧、如詩如畫的早春景色之中。僅寥寥數字,就將一幅精美的畫面展現在我們面前,這也充分體現了語言文字的精煉之美。
三、潛心默讀———感受語言文字的修辭美
篇6
小學語文大綱指出:朗讀和默讀是閱讀教學中最經常最重要的訓練,各所級都要重視朗讀,充分發揮朗讀對理解課文內容,發展語言,陶冶情感的作用。
我們必須轉變觀念,從應試教學轉變過來,把教學立足點轉移到以讀為主的教學實踐上來。將朗讀訓練貫穿于閱讀教學始終,落實到每個環節,做到學前讀,學中讀,學后讀。
學前讀。指初讀課文,表層性朗讀。講課前,先讓學生默讀(低年級應朗讀)。這時,應由學生自由讀,多讀幾遍,克服那種不給充分時間,只是浮光掠影地讀上一、二遍的現象。這一環節應從語言文字到思想內容的“讀懂”。
為了達到訓練目的,必須強化預習的功能,強調初讀、整體感千課文,變集體讀書為人人參與的讀書活動,人人做到三讀;一讀得正確,結合查字典,清掃閱讀障礙;二讀得通順,做到“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三讀得流利,做到瑯瑯上口,了了于心。在整個訓練過程中,教師只起指導作用,不對課文內容串講、串問,只作適當的背景介紹及個別難于理解的詞句點拔,以增加學生多練的機會,使其逐步到四會:一會利用工具書讀懂詞句、讀懂課文;二會圍繞課后問題邊讀邊想,自己解決問題;三會動筆在讀過的文章上圈、點、批、注;四會自己提出疑問,參與討論。并在讀的訓練中,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在思考問題中,接著思維品質;在討論質疑中,發展語言。
學中讀。即在第一環節“讀懂”后的第二環節“讀懂”。要引導學生俯作者是怎樣表情達意的。這就要徹底摒棄傳統的情節分析法,以語言文字訓練為切入口,使學生在獲得對全文的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中去領悟閱讀或寫作的各項基本功,真正做到“從語言表達上理解內容,從寫作方法上指導閱讀,從語言運用上掌握語言”。其訓練過程要注意三點:第一,要緊扣重點,不面面俱到。要根據教材確定重點訓練項目的前提下可根據課文的特色適當安排少量的一般基本功訓練引導學生自己去品嘗、琢磨。第三,要建立整體性觀念,處理好整體與部分的關系。課文是思想內容和語言形式的高度統一,必須從整篇課文著眼,體會作者是怎樣圍繞中心遣詞造句、布局謀篇,切忌東一瑯頭西一棒,孤立進行詞、句、段的訓練。要引導學生在詞句段篇的聯系中展開積極的思維活動,弄清楚整體與部分的關系,部分與部分之間的聯系,獲得對全文更透徹的理解,感悟精妙的語言表達形式。
篇7
一、體驗式教學的內涵
體驗式教學是指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規律, 通過創造實際的或重復經歷的情境和機會,呈現或再現、還原教學內容, 使學生在親歷的過程中理解并建構知識、發展能力、產生情感、生成意義的教學觀和教學形式。體驗式教學以人的生命發展為依歸,尊重生命、關懷生命,拓展生命、提升生命,蘊含著高度的生命價值與意義。它所關心的不僅是人可以經由教學而獲得多少知識、認識多少事物,還在于人的生命意義可以經由教學而獲得彰顯和擴展。
二、體驗式語文閱讀教學的意義
我們都明白,閱讀教學的任務不只是完成一些詞匯、句式、語法等語文知識的積累,更是對學生的情感、精神領域的擴充和培育。從這個層面上來說,作為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環節,體驗具有獨特的意義。
(一)體驗式閱讀教學可以滿足學生閱讀個性的發展
閱讀不是言語符號的簡單傳遞,而是一種獨特的體驗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借助文本激活、調動大腦中已有的表象與情感經驗,通過聯想和想象,與文本所表現的表象、情感融合,形成新的鮮明的意象,并不斷反思回味,從個體的生命、情感需要出發,對文本進行整體的知覺的把握,感受領悟其中豐富的情感意涵,揭示文本的獨特意義,并從中感受到自己個人的生命意蘊。體驗學習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達成閱讀主客體之間的有機融合,形成自己豐富生動的心靈世界,實實在在地感覺到自我的力量、情感的滿足、意志的獨立與自由。
(二)體驗式閱讀教學可以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
體驗是主體心靈與外部世界發生聯系的一個張力場,在體驗的閱讀狀態下,學生可以豁然開朗、悠然心會,在一種妙不可言、百感交集的狀態中,通過自己的想象、神思、移情、悟解等多種心理因素的交匯、碰撞、融合,跨越時空,點燃、激活已有的,甚至是并未意識到的知識經驗,并獲得新的意義。由于這些知識經驗經過體驗狀態,整合了情感、精神因素,很容易內化為個體生命的一部分,使原來相對處于靜止和凝固狀態的知識經驗在個體心靈中被激活、催化。并且體驗越深,已有的知識經驗為個體加以靈活調遣和運用的可能性就越大。 這樣,這些知識經驗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積累。
(三)體驗式閱讀教學可以促進學生進行情感的內化
在閱讀教學中, 體驗的過程實際上是文本所包含的外部世界和自我生命的存在狀態向主體的內部心靈展開和演進的過程, 是讀者通過感受、領悟、欣賞等活動,對語言文字進行還原,使作者的情感世界與自己已有的情感世界融合、匯集在一起的過程。 不僅如此,對文本情感精神的發現是沒有止境的,閱讀過程中,學生對文本還會進行再發現、再加工、再創造,從而超越具體的作品,不斷涌現生成新的更深刻的意義,而這正是實現新課程標準中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的重要途徑。
三、體驗式閱讀教學的策略
體驗式教學,是教師充分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引導學生在閱讀文本時自主揣摩、感受、領悟字里行間洋溢的情感和人文精神,實現“自我教育”。那么,在閱讀課堂中如何開展體驗式教學呢?
(一)創設情境,樂于體驗
學生對學語文興趣不濃,有的甚至產生厭學情緒。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們要想方設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新課程標準也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為此,我們在教學時要努力創設一種教學情境,喚醒學生的知覺表象,使學生樂意去體驗。這種情境的創設,可以用精心設計的導語來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也可以講一個娓娓動聽的導語來喚起學生學習的興趣,也可以放一段優美動聽的音樂來吸引學生學習的注意,也可以創設一個唯美的或感人的……當然,情境的創設要恰到好處,這樣才能使學生一下子產生閱讀期待。
(二)馳騁想象,形成體驗
想象是人類通向藝術殿堂的翅膀,是培養學生人文素養和創造性思維能力的重要手段,我們語文老師應該使學生觸感,喚起記憶,激起活躍的聯想和想象。在《真情回報》的教學中,可以讓學生想象“下雨下雪天,依舊把報紙送進門里”時的心理活動和具體動作,可以讓學生想象 “我從沒想學會在馬路上扔報紙的‘絕活’,依舊下車把報紙送到每家每戶的門口”時的心理活動等等,學生想象到我誠實勞動的心理與動作,想象到我在下雨下雪天送報的困難,理解了誠實的勞動背后的艱辛。在情感共鳴的體驗層次,通過聯想、想象和品味,作品的情感會源源不斷地注入學生的心田。
(三)互動對話,角色體驗
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體驗的個人性特征,使每個學生能夠按照自己的觀念、視角與文本展開對話,獲得各自不同的視界融合,呈現出閱讀的多樣性。但這種閱讀也存在著不足,因為個體所得的知識往往是個別的、無序的,甚至是偶然的。這就需要閱讀個體不斷與同學、教師進行精神交往,通過生生、師生之間的對話,相互取長補短,尋求共同的理性的認識。在師生對話的過程中,教師要給與方式方法上的指導,積極創設對話情境,開展有效討論,在思維的碰撞互動中更深入地感受和理解文本,取得心靈上的溝通。
(四)感情朗讀,語感體驗
雖然我們閱讀的語言文字是靜止的、沉默的、黑白的,但進入我們心靈世界的卻是靈動的、火熱的、繽紛的,當我們的目光走過一行行的文字,其實我們步入的是一個七彩的時空,就像一個個音符躍入眼簾,此時,往往通過個性化的朗讀,讀出自己的體驗,培養了語感,感悟到了課文的景色美、文字美,受到了美的熏陶。因為,學生富有感情的朗讀本身就是他對語言文字有敏銳感覺的表現。
參考文獻:
篇8
關鍵詞:小學數學;閱讀教學;素材整合
引言
與語文等課程相比,數學課程更具有嚴謹性與抽象性,對學生的思維能力要求相對較高。在傳統的課程教學中,數學教師習慣沿用傳統的,按部就班的授課方法進行教學,試圖將教材中的所有內容全部灌輸給學生,以此來提高其學習效果。然而,傳統教學方式容易引起學生的抵觸與反感,從而進一步降低其學習欲望。閱讀能力對學生學習能力與解題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在新課標的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師必須要對傳統的教學方式進行改革與完善,并將課外素材與教學內容進行結合,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從而不斷提高其數學閱讀水平。本文從教學素材的角度出發,就素材整合在小學數學閱讀教學中的實踐運用進行了分析[1]。
一、根據學生興趣選取素材
在當前的小學數學教學中,大部分教師不重視數學閱讀教學,認為閱讀教學一般只存在于語文教學中,從而導致學生的數學閱讀教學效果一直得不到有效提高。實際上,數學閱讀能力與學生解題能力息息相關,只有提高閱讀能力,學生才能在做題的過程中做到以不變應萬變,盡快明確題目想要考察的知識點,從而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而將素材與教學內容進行結合,在一定程度上活躍了課堂的氛圍,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與熱情,促進了課堂教學效果的不斷提高。為降低學生的理解難度,教師必須要從學生的興趣點出發選擇素材,讓其感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2]。例如,學習與“加減法”有關的內容時,學生容易對數值較大的計算題產生恐懼心理,此時,教師可以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截取素材,讓其感受一下數學與生活之間的聯系。首先,教師提出一道題目“134-98=?”隨后利用多媒體介紹素材內容:“如果你爸爸帶著你一起去超市買生活用品,你們總共有134塊錢,買了98塊錢的東西,那么還剩下多少錢?該怎么計算才能最快算出答案呢?”此時,學生便能想到可以用100-98+34進行計算,這樣很快就能算出還剩多少錢,以此激發其主動思考的積極性。又如,學習與“小數”相關的內容時,教師在教學前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超市各種物品價格的圖片,并讓學生看看圖片中有哪些數學信息,學生回答:“每個物品下面都有具體的價格,而且每種物品的價格都不一樣。”教師繼續引導:“沒錯,但是還有其他的信息,你們再仔細看看。”學生則會發現每種物品價格中間都有一個小數點,此時,教師則可以導入“小數”的內容進行教學。由此可見,通過創設情境、引入生活內容等學生感興趣的素材進行教學,不僅能提高學生參與的熱情,還能激發其學習的動力。當然,數學教師也可以根據具體教學情況豐富閱讀素材,從而不斷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
二、根據教材內容整合素材
數學教材中的內容不僅包括概念、公式等,還包括一些法則。然而,簡單的死記硬背并不能幫助學生真正掌握教材中的知識與內容,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深入閱讀教材、探究教材,從而幫助其盡快掌握教材中的知識點。例如,學習“加減法、乘除法”等內容時,教師不僅要讓學生背出運算定律,還應通過口頭解釋、動手操作等方式來幫助學生深入了解運算定律的原理,與此同時,教師還應當結合課外素材來闡述這些運算定律背后的意義,從而不斷提高課堂教學效果。除此之外,教師還應鼓勵學生在預習或復習教材內容時要做到仔細、認真,將不懂的地方圈出來,并及時在課堂上提問,不能似懂非懂或者不懂裝懂。如學習《平行與垂直》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先在黑板上畫出各種直線讓學生進行觀察、分析,并讓學生找出這些直線有哪些共同點,此時,學生會發現兩條相互平行的線永遠不會有交點。在課堂教學即將結束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再仔細回顧教材中的內容,并將存在疑問或者不懂的地方提出來。有一位學生則提出了一個具有探究意義的問題:“課文中在介紹直線相互平行時,提到了一個前提,就是要求在同一個平面內,這是為什么,難道不同平面的就不可以嗎?”教師首先要對學生的閱讀態度進行表揚與肯定,隨后再通過多媒體來展示一些圖片素材。圖片內容為現實生活中常見的立交橋、三維立體圖形等,學生詳細觀察后會發現不在同一平面內的兩條直線雖然不相交,但也絕不會平行。通過閱讀、提問,學生可以明顯感受到數學并沒有想象中的難學,但是數學語言的確具有嚴謹性與周密性,學習時容不得半點馬虎。又如,學習與“平行四邊形”有關的內容時,由于學生在此之前已經學習過長方形和正方形,對平面圖形并不陌生,從而也降低了學習難度。教師在開始教學之前,可以要求學生仔細閱讀課文,并通過前后翻頁的方式將平行四邊形的內容與長方形(正方形)的內容進行聯合閱讀,找到不同圖形之間的聯系與區別,從宏觀上把握不同章節的內容。通過仔細閱讀之后,教師可利用多媒體動畫來展示圖形的具體變換過程,此時,學生會發現平行四邊形兩個角伸拉之后就可以變為長方形(正方形),換言之,長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邊形。由此可見,數學教師可以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利用相關素材來幫助學生厘清不同章節知識點之間的聯系與區別,從而逐步構建其數學框架,這樣在閱讀環境中,學生的思維得到了鍛煉與提高,學到的知識也就更具有邏輯性與條理性,從而會漸漸形成知識體系。
三、緊貼時代氣息挖掘素材
從教育角度來說,傳統的照本宣科式的教學方法已經無法適應時展的要求,教師必須要對教學模式進行創新與改進,以此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效果。在進行數學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也應當適時更新教學素材,使素材體現時代的氣息與特點,以此強化學生的學習體會,并感受到數學其實就在我們身邊[3]。例如,在學習《百分數》這部分內容時,眾所周知,百分數在生活中非常常見,如酒瓶上的酒精含量,礦泉水瓶上的礦物質含量等,只是學生平時沒有注意到而已。為了能讓學生注意到百分數在生活中的運用,教師可以隨機截取一段新聞素材:“2016年我國經濟仍保持平穩快速增長的趨勢,其中,國內生產總值比上年增長10.7%,居民消費總水平比上年上漲1.5%,經濟增長則連續四年高于10%……”這樣的新聞素材具有濃厚的時代氣息與生活氣息,在新聞聯播上具有較高的出現頻率,學生開始明白原來百分數在生活中是這樣運用的,從而為其學好這個章節的內容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四、結語
篇9
摘要:民營企業近年來迅猛發展,但是融資困難已成為制約其進一步發展的瓶頸,需要就多方面的融資制度障礙作深刻的系統分析,通過金融制度創新、民營企業制度創新和信用環境制度創新。來改善民營企業的融資環境。
關鍵詞:民營企業融資金融體制民營企業制度信用環境制度創新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民營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和地位日漸突出,民營企業正逐步取代國有企業成為拉動投資和經濟增長的主導力量。然而與其迅猛發展的經濟態勢相比,民營企業融資渠道狹窄不暢,融資困難已成為制約其進一步發展的瓶頸。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金融體制中銀行業的高度壟斷、民營金融機構的缺乏、資本市場發育不良,缺乏多層次(或多元化)的資本市場;民營企業制度建設滯后、管理不規范;社會信用制度建設欠完善等多方面因素。民營企業融資難。是一個涉及多方面制度的綜合性問題,需要通過制度創新,改善民營企業的融資環境。
一、拓寬民營企業融資渠道的制度創新
(一)深化銀行金融機構體制改革,完善民營企業間接融資體系。
1.加快國有商業銀行的產權制度改革,建立現代金融企業制度。國有商業銀行普遍面臨著股權結構單一、資本金不足、效率低下等問題,因而迫切需要從產權結構人手引進民間資本甚至外資,健全公司治理結構,形成良好的管理層激勵約束機制,從根本上引導國有商業銀行朝現代銀行方向發展。股份制改造是根本途徑。它可以進一步明晰國有銀行的產權,理順其與政府、國有企業之間的關系,促使國有銀行真正實現企業化經營,按資金使用效益而不是所有制形式來選擇貸款對象。這樣,民營企業才能與國有企業處于公平的資金競爭地位,才能獲得廣泛持久的銀行金融支持。
2.銀行金融機構要進一步完善信貸融資體制。
一是通過擴大中長期資金來源、改善存貸款期限結構、設置新的協議存款品種等措施來解決貸款結構性矛盾;要充分利用貸款利率浮動政策。不斷完善差別化利率定價機制,提高利率定價和利率風險管理水平,保證銀行資金投向的科學決策。二是要大力完善銀行信貸管理體制和機制,加強風險內控制度建設,進一步改進授權授信管理方式,引導基層銀行機構按照區別對待、有保有壓的要求,大力優化貸款結構。加強銀企溝通,改善金融服務。積極支持符合貸款條件企業的合理資金需求,實現促進民營經濟發展與自身效益提高的“雙贏”;要研究設計適合民營企業特點和要求的金融產品、授信管理和績效考核,培訓專門的小型企業信貸管理人員。使更多的民營企業能及時得到支持。
3.設立股份制民營銀行,支持民營經濟發展。
發展中小型銀行,特別是發展以民間資本為主要發起人的民營銀行,可以通過民營金融資本與民營產業資本的融合,改善民營金融和民營企業的法人治理結構,引入民營管理機制,規避民營融資的風險,更好地滿足民營企業的融資要求。并且民營銀行經營機制靈活、不良資產少、籌資能力強、盈利水平較高,能為民營中小企業提供融資服務的空間較大。其效益性、流動性、安全性的特點與民營中小企業短平快的投資融資特點正相適應,必然會解決民營企業融資難問題。
(二)構建多層次的資本市場體系。溝通民營企業直接融資渠道。
1.消除民營企業在主板市場上市融資的歧視性待遇。要加大實施“核準制”的力度,讓符合相關法規、政策的優質民營企業進入資本市場,不僅為資本市場的發展帶來新鮮血液,更重要的是使資本市場“公正、公平、公開”的原則得到體現。
2.健康引導二板市場,優先發展場外交易市場。當前不僅需要積極健康引導中國的二板市場,而且更需要將場外交易市場作為二板市場的一個市場同時發展,要積極恢復與有序發展一個各種交易主體廣泛參與、交易品種數量不斷擴展的場外交易市場,以規避高昂交易費用與上市條件對民營中小企業資本性融資的制約。可以嘗試在上海建立中國場外交易市場報價中心,成立全國性的場外交易市場管理委員會,引導各省市建立與上海報價中心聯網的地方性場外交易市場。并規定在場外交易市場中掛牌的中小企業,一旦其凈資產、稅后利潤、市值或是股價等達到一定條件要求,就可以直接升入主板或是二板市場。3.積極吸納風險投資,積極發展民營中小企業票據、債券融資。在風險投資的主體中,除了政府風險投資機構及創業中心的風險投資外,還應當鼓勵民營科技型企業吸納外資及中外合資風險投資基金和風險投資等。同時,依托場外交易市場使民營中小企業票據、債券融資持續發展,以降低其融資成本,改善資本結構。
二、民營企業自身制度創新
(一)建立科學的內部治理體系,實行規范化管理,逐步有效地實現兩權分離。隨著市場環境的變化和民營企業自身規模的日益擴大,民營企業初創時期的人治管理模式應該要革新。民營企業應該在領導制度、用人機制、生產經營制度等方面規范化,應用科學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減少管理的盲目性和隨意性。首先要對股權結構和資本結構進行調整,清晰產權,規范企業行為,正確引導繼承者對財產的態度和產權意識;其次要解決企業控制權問題。目前真正做到以股份分享利益而不參與經營的股東很少,導致產權地位和管理地位的矛盾加劇。可以考慮引進職業經理人,構建新型的公司治理結構.逐步實現經營管理層外來化、年輕化和知識化,再逐步過渡到所有權和經營權兩分離。
(二)加快民營企業產權多元化和資產證券化進程,通過資本市場謀求發展壯大。產權多元化是產權清晰的前提。實現產權多元化,首先要解決好產權“一股獨大”的問題。大型民營企業的產權過于集中,通過股權分散化和社會化來實現產權結構多元化,才能建立符合現代產權制度要求的現代企業治理結構。民營企業在產權結構多元化改革中,應從制度上確保中小投資者利益,大股東相對控股代替絕對控股,產權清晰到每個法人和自然人,使之成為獨立的利益主體。其次,要加快民營企業資產證券化進程。可以通過上市增資擴股、資產轉換、出讓產權等資本運作方式引進新投資者,以促進產權結構多元化,有條件的民營企業還可通過上市引入公眾投資,通過資本市場來清晰產權和發展壯大。
(三)加大信用管理制度建設,倡導信用文化。民營企業要制訂相關的內部信用管理規章制度,如《管理評審控制程序》、《合同評審控制程序》、《采購控制程序》等,有條件的可設立專門的信用管理部門,負責本企業內外信用管理;在企業內部實行以質量管理為根本的全程信用管理,從商品的采購、生產、銷售和售后服務等各個環節上把好關,努力提高產品質量,打造產品信用鏈條,不斷改善企業與客戶、消費者之間的信用關系;規范財務制度,按照國家的有關規定,建立能正確反映企業財務狀況的制度,增加企業財務透明度,不做假賬、不逃廢銀行債務。
三、民營企業融資的信用環境制度創新
在提高民營企業主觀誠實守信的同時,還需要改善民營企業的客觀信用環境,以幫助民營企業提高社會信用,改變民營企業的弱勢融資地位。
篇10
關鍵詞:語文;閱讀;方法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8809(2010)10-0177-02
一、研究的必要性
小學語文教學閱讀的魅力究竟何在?從古到今無數關于讀書的名言警句,告訴了我們讀書的益處。可見閱讀有著自己獨特的魅力。
閱讀的魅力之一――積累知識。一個人不會一生下來就能掌握知識,知識的獲得,一方面可以向老師請教,但這畢竟有限。古人云:吾生亦有涯,吾知亦無涯。而大量知識的積累,還有賴于我們閱讀大量的書籍。
閱讀的魅力之二――鑒賞。鑒賞就是鑒定和欣賞。所謂鑒定就是對人后物辨其真偽,定其優劣;所謂欣賞實際上就是人們對一個美好的事物,領略其中的情趣。所以,鑒賞實際上就是人們對一個美好的事物進行感受、享受、理解、和評判的過程。這里我們所說的鑒賞,主要指的是對語言文字作品中的美文的鑒賞。
閱讀的魅力之三――溝通。閱讀能夠溝通人與外部世界的聯系,獲取外部的信息和知識,拓展人的視野,幫助人融入廣闊的社會空間。閱讀能夠溝通人與人心靈,使人得以與高尚的心靈對話,吸取人類精神文明的營養,豐富文化的積累,發展思維和智慧,接收美的陶冶,豐富精神世界,提高人的修養和品位。
二、閱讀的目標
小學語文閱讀依據總目標分別提出了階段目標,階段目標根據每個學段的特點都是有所區別,但主要從這五個方面來安排的。
1、朗讀、默讀、誦讀。
朗讀要求正確、流利、有感情。
默讀要求學會默讀,養成習慣,并且有一定的速度。
誦讀主要強調誦讀的過程中的體驗、領悟、積累。
2、精讀、略讀、瀏覽。這是閱讀的方法的要求。
3、詞語的積累和理解。
4、閱讀與理解的要求。文學作品,要引導學生設身處地,身f臨其境,用情感和心靈去感受、欣賞、評價作品,并受到感染和鼓勵。
5、對工具書、圖書館、網絡等信息渠道的利用以及信息的處理,也提出了適當的目標。
三、閱讀的材料
當好小學生的“營養師”,引導孩子在閱讀的過程中逐步建構自己的文化,為學生的立身安命終身發展打好精神的底子,進而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是語文教育工作者的崇高使命。作為教者手首先要對學生的閱讀的材料有自己獨特的思考。
1、小學語文教材
小學語文教材,它是學生直接積累和學習優秀文化營養的主要窗口,應特別重視課文的構成。它的課文所使用的表達方式是以記敘、描寫、抒情為主,因此,形象性、生動性、有感染力、富有時代的氣息是它的重要特點。
2、有益的課外閱讀書籍
蘇霍姆利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說過“學生學習越感到困難,他在腦力勞動中遇到的困難就越多,就像敏感度差的照相機底片需要較長時間的曝光一樣,學習成績差的學生頭腦也需要科學知識之光給以更鮮明、更長久的照耀。我認為:(1)閱讀應該保證有一定的量。閱讀水平、閱讀質量的提高,應以一定的閱讀量為前提,讀書總是多多益善。語文課程標準提出的445萬字,只是課外閱讀的最低要求,假如孩子們每天堅持一小時讀書、看報,一個月、一年讀書的總量就遠遠大于目標要求。(2)閱讀要重視學生閱讀的興趣。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第二十七講“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最喜歡的事”中說“閱讀應當成為吸引學生愛好的最重要的發源地。學校應當成為書籍的王國。”
四、閱讀的技能方法
1、朗讀
朗讀是一種美讀,不僅可以刺激聽者的興趣,而且能讓^情緒上的引起共鳴。朗讀可以幫助我們更加真切的感受作品,有助于因聲解義,領略作品的精妙,有助于增強語感,以聲傳情。
2、默讀
朱自清先生說過,默讀就是看書,可見默讀能力之重要。與朗讀相比較,默讀的速度可以快一些,也比朗讀更有利于思考。所以在小學課程標準中年段提出“初步學會默讀。”到高年段提出“默讀要有一定的速度,默讀一般讀物每分鐘不少于300字。”
3、誦讀
誦讀雖是一種傳統的閱讀方法,與朗讀、默讀相比誦讀是讀書的高要求,不僅要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熟練讀出來,更重要的是注重眼到、口到、心到。誦讀有助于從作品的聲律氣韻人手,逐步加深理解和體驗,體會其豐富的內涵和情感,達到潛移默化的目的。
朗讀、默讀、誦讀作為閱讀的技能性、過程性要求,這三者是不可分割的。
4、精讀
認真仔細的研讀就是精讀,通過精讀應完全理解閱讀材料的內容和見解。精讀應認真細讀,揣摩探究,有時甚至需要咬文嚼字,結合聯想和想像,加深對文本的理解,進而形成自己對文本的判斷和評價。
5、略讀
略讀就是了解大意。大量的課外閱讀都是運用略讀的方法,或者精讀、略讀、瀏覽相結合的方法。略讀也需要全神貫注,從整體把握閱讀材料,善于捕捉閱讀材料中的關鍵信息、主要內容。要想略讀水平的提高,離不開精讀能力的基礎。
6、瀏覽
在小學語文課標高年級段的閱讀要求中指出“學習瀏覽,擴大知識面,根據需要收集信息。”瀏覽作為一種閱讀的方法也是不容小覷的,它一般采用掃描和跳讀的方式。有人說,一個人長期只有精讀,而沒有略讀和瀏覽,就會影響思維的流暢和敏捷;如果長期只有略讀和瀏覽,而沒有精讀,就會影響思維的嚴密和深刻。可見精讀、略讀、瀏覽,都是不可或缺的,他們之間是相輔相成的。而事實上,真正的會閱讀是能綜合地、靈活地運用精讀、略讀和瀏覽方法,那樣閱讀效率必將得以提高。
總之。本著“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為了一切學生的發展”,閱讀能力的提高,只有靠經常的反復訓練,才能形成;也唯有重視閱讀,加強閱讀指導,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方能培養語感,才能充分發揮閱讀對理解課文內容、發展語言、陶冶情感、提升品位素養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陸志平,《語文課程新探》,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6
[2]程然,《漢語文化與新課程》,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12
[3]鄭明江,高乃松主編,《小學語文教學活動設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