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應用文文體特征分析
時間:2022-09-30 09:01:27
導語:文言文中應用文文體特征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內容摘要:文體是一個話語系統,有其特有的言說方式。文體為文本解讀提供了方向,打開了視野,分析文體的顯著特征,從中探尋該類文體的教學方式,實現對經典文本的深入解讀。本文從文體角度出發,以部編版初中語文古代應用文為例,針對書、銘、序、表四大文體,分析各類文體特征,尋找文體與文本的內在聯系,基于文體尋找文本解讀要點,力求從文體層面探尋文本解讀新路徑,啟發教學新思想。
關鍵詞:文言文;文體解讀;應用文
文體文言文是中國經典文化的特有表現形式,它融合了文章、文化與文學多重思想內涵。2016年實行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中文言文篇目共計36篇,部編本文言文數量大幅度上升,體現了語文教育界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視,教師文言文教學任務的增加,也意味著教育界對語文教師教學提出了新要求。文本解讀是語文教師實施教學活動的前提,教師詮釋文本的深度和廣度關系到課堂教學成效,影響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文體是文言文應用類文本解讀和教學的一大途徑,是教學中不能忽視的對象,但部分中學教不重視文體教學,弱化文體在教學中的作用。許多中學教師文本解讀意識淡薄,忽視文言文文體知識,缺少對文言文不同文體的思考,這是文言文教學的一大缺失,所以本文以文體為核心,以初中文言文應用文為例,力求探尋文體解讀的突破口。
一.文體解讀的價值和意義
(一)填補解讀空白
文體是古文的一部分,教師在教學時不應忽視文體分析,不同文體其創作風格有所不同,需要教師帶領學生學會區分不同文體的特征風格,才能彌補學生在文本解讀上的缺漏,以點到面,鍛煉學生的語文理解能力。
(二)避免套作式文言教學
文言文教學需要去陌生化,教師要幫助學生打破閱讀隔膜,如果僅僅把文言文當作是有異于中國本土文化的外文來教,就缺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思考。[1]每一篇文言文教學都大同小異,部分教師甚至過分依賴線上已有的教學資源,嫁接他人成果,缺少對文本的咀嚼。解讀文章時,思維呆板,形式化嚴重,例如:朗讀劃分節奏、翻譯文章內容、體悟思想情感等,套作式文言教學讓經典的價值大打折扣,教學內容浮于表面,教學形式雷同,忽視文言文文體特性。教師教學把握文體特性才能引導學生進行文本歸類,掌握不同文本的解讀技巧,避免套作式教學,彰顯不同文本特點。
(三)傳承文化經典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初中學生閱讀文言文要注重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2]入選教材的文言文是古代流傳下來的經典之作,蘊藏深厚的文化底蘊,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語文教師要善于借助文本中的已有內容,以此為基點進行發散,拓寬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文體與文言文內容密不可分,教師在教學時注意聯系兩者關系,讓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基礎上傳承中國優秀文化。
二.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應用
文文體分類文體分類有助于對文本作歸類分析,曹丕《典論·論文》提出四科八體:“奏議宜雅,書論議理,銘誄尚實,詩賦欲立,”文體不同,風格不同。劉勰《文心雕龍》提出“因情立體,即體成勢。”以情思的不同來劃分文體,把文體分為三十三類。童慶炳教授在《文學與文體》提出,文體與創作主體的思維特征、精神追求和他所處的時代背景有關,作者在創作文章時會根據內容、對象和環境的不同,選擇不同的創作形式,從而使得文章的體裁和樣式呈現多樣態。[3]從童慶炳教授所言意在體現文體與文學關系緊密,文體會影響創作內容,所以對文言文文體進行分析至關重要。褚斌杰教授在《中國古代文體概論》中指出文體,是指文學體裁或樣式,褚斌杰教授是把文體看成是一種文學體裁。[4]從學者專家對文體分析的情況來看,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征,即是慎重考慮文本作者的審美取向與情感追求,文體與作者,文體與時代的關系。文體教學不止是對文體概念的認識,更是對文本語言、風格、內涵的充分理解與把握。文體不同,標志著寫作對象、寫作方式和寫作內容的不同。以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文言文應用文文體為研究對象,結合學者對文體的研究,可以將教材中的應用文文體分為:書、銘、序、表四類。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中文言文中的應用文共五篇。其中書類文本兩篇,包括七年級上冊的《誡子書》和八年級上冊的《與朱元思書》。銘、序、表類選文各一篇,分別為七年級下冊的《陋室銘》,九年級下冊的《送東陽馬生序》,九年級下冊的《出師表》。
三.以體觀文
(一)書
1.書類文體特點《說文解字》中:“信,誠也。”本義為誠信、忠誠。后逐漸引申出信息、書信意,具有傳遞和交流的作用,這是書信第一個作用。第二,書信還起到宣揚思想主張的作用,文人學者可借書信這種文學樣式來表達自己的文學思想或學術觀點,如曹丕《與吳質書》,韓愈《答李翊書》,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等。個體的思想經驗在書信中集萃,而后經過不斷的傳閱,成為實現個體主張的吶喊。第三,抒發感情,書信具有表情達意的功用,體現了其敘事與抒情相結合的特點。[5]2.書類文體解讀關鍵(1)分析觀點態度書信具有彰顯個人思想主張的作用,《誡子書》是諸葛亮對治學修身的思考,彰顯了一位智者的思想主張,諸葛亮觀點態度明確,其思想核心是治學修身需寧靜致遠,全文以此為核心展開論述。《與朱元思書》是吳均寫于友人的書信,雖前面大量語言是對富春江美麗景致的描繪,但其最終的目的是為勸勉友人,“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論事物者,窺谷忘反。”觀點態度鮮明,所以文章解讀的重點不應是景物描寫,而是作者為何要借景物描寫來彰顯個人觀點態度的方法。在閱讀書信類文言文時,需重點關注文中出現的理論觀念,它體現了作者的態度,有利于學生抓住文本思想核心。(2)區分寫作對象《誡子書》是一封家書,是古代書信的一種,這封書信不是寫給妻子愛人,所以并非情意綿綿,其寫作對象為諸葛亮的兒子,這就意味著文章的語言風格和情感會有很大不同。封建社會奉行三綱五常,父為子綱領,父權僅次于君權,《誡子書》是一位父親對兒子的諄諄教誨,具有教育的功能,文章行文嚴謹,多出采用對比論證的形式,使語言更為嚴謹,諸葛亮直接果斷的表明自己的觀點態度,為兒子指明前進的道路。雖態度嚴肅,但也正因為言之切,才能體現出一位嚴父的愛之深,情感內斂而深刻,達到極盡陳情的效果。書信的寫作對象不同,其文章特點也就所有變化,對比《誡子書》就會發現《與朱元思書》文章語言更加輕快,少了幾分嚴肅,多了幾分明麗清新,以駢雜交織的形式描繪富春江景致,行文不講求嚴格對仗。文章目的雖為勸誡友人,但卻是引友人入美景,如耳邊絮語,不似說教。文章結尾表明規勸之意,言辭懇切,達到情景交融的境界。無論是古代書信還是現代書信,明確寫作對象都是至關重要的一點,閱讀時,明確寫作對象才能更好地區分不同書信的的行文風格,和情感表達方式,體現不同書信寫作要旨,避免“一體化教學”。從現代書信寫作的角度來看,教師要帶領學生認識到書信類寫作要注意寫作對象,不同寫作對象,其稱呼和正文的遣詞造句,結尾方式上會有很大不同,教師自身要有區分意識,才能讓學生在閱讀和寫作時理清要點,掌握技巧。
(二)銘
1.銘文體特點銘文是政治文化的衍生物,在禮樂制度盛行的時代,宗教祭祀、扶義征伐、冊封獎賞等場合需陳列名貴器物,莊重肅穆,以示權威,在器物上刻上文字,也是為記載事跡,歌詠功德,如東漢劉熙《釋名》中云:“銘,名也,述其功美,使可稱名也。”劉勰提出:“銘誄箴祝,則禮總其端。”銘最早是指在金石器物上鐫刻文字,古有銅器銘文,碑銘文之說,而后鑄刻范圍越來越廣,有刻在名山大川的,也有刻在居室器物上的,為鐫刻之意,經過發展,銘的功用和意義也開始發生變化,如具有警示作用的座右銘,后“銘”逐漸演變為一種應用文文體,用以歌頌和自勉。2.銘文體解讀關鍵部編版初中語文七年級下冊第16課短文兩篇中,一篇為《陋室銘》,另一篇為《愛蓮說》,課文提示預習部分要求學生分別找出幾篇屬于“銘”和“說”的幾篇文言文,編者設計意圖在于引領學生在尋找文言作品時,區分兩類文體的不同之處。同時,課后習題第一題要求學生找出兩篇文章語言風格的不同,習題的設置與文體有著緊密的聯系。銘文體這是初中生第一次接觸,學生對古文體還缺少認識。教材編者有意讓學生學習文體知識,但許多教師在解讀或教學文本時,很少考慮到文體因素,沒有把文體和文本本身結合起來。(1)體悟歌頌意味銘文體立意高遠,具有歌功頌德的作用。《陋室銘》是劉禹錫歌詠自身美好德行之作,閱讀銘類文體時,首先應該明確作者的歌詠自勉的中心為何,圍繞中心展開,才能使得解讀思路更加明了。(2)把握精煉言語劉勰提出銘文寫作的要義在于“體貴弘潤”,賈奮然指出,《文心雕龍》中“潤”的一大顯著特點———文辭明朗。[6]銘文最初源于政治場合,帶有稱述,警戒的意味,文章不能過于冗長,做到內容短小,重點突出,語辭精煉,饒有韻率。《陋室銘》全文僅81字,內涵雋永,采用對偶句式,行文對仗工整,節奏富于變化,層次鮮明,便于銘記。總的來說,在分析銘文體時,要注重結合文章語言特點加以分析,結合文體把握文章立意,不能把文體與教學內容獨立開來,認識到兩者的緊密聯系,才能在教學中幫助學生感悟不同文本的思想內涵。
(三)序
1.序文體特點序這一文體具有兩重特性,一是作為著作典籍的依附而存在,此時序與文章正文有緊密的聯系,內容或述篇章之所作,或言內容之次第。[7]序多出現在論著之首,便于讀者從整體認識作品。二是作為獨立文章而存在,如宴會序、贈序。《爾雅》:“序,緒也。”作為文章開頭部分的內容,主要是針對整本著作做簡要的敘述概說。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中“序”是作為一種應用文文體而出現的,序文體包括詩序和贈序,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中的《送東陽馬生序》即屬于贈序文,作為臨別贈言,寄以祝愿。從該篇課文的預習引導來看,把序分為了書序和贈序,并對贈序作了一個簡要的說明,這為教師的教學提供了一個有效指引。2.序文體解讀關鍵解讀序文要注意分析文章的表達方式。贈序文其寫作對象和寫作素材較為固定,所以創作者在創作素材上具有較少的自主選擇控制權,[8]贈序文有多種表現手法,包括敘述、抒情、議論,《送東陽馬生序》是采用敘事與抒情相結合的形式,表達平緩,以一位同鄉長輩的身份娓娓道來。勸勉類贈序文內容要為人所接受,就需要考慮思想主張的表達方式,贈序文在語言風格上,有的平和雍容,含蓄婉轉,有的氣盛言厲,直白明了。[9]《送東陽馬生序》大量現身說法,宋濂回憶自己求學種種,言語間體現出一股親切之感打破創作主體與寫作對象的隔膜。
(四)表
1.表文體特點表屬于應用文文體,隸屬于公文一類。《文心雕龍》中云:“表以陳情”。表是古代臣子與帝王溝通的憑借,其作用在于表達辭讓、謝恩、陳請。公文體式在秦漢得以確立,以制、詔、策、戒為下行的指令性公文,稱為御旨,以章、表、奏、議為上行文,表發展到東漢時期,內容更加完善,語詞更加精煉,情致更加深厚,文采斐然,成為應用文的一大亮點,直言其事,訴說心曲。[9]2.表文體解讀關鍵(1)抓住關鍵詞部編版初中語文九年級下冊的《出師表》即屬于此類文體,解讀文本時要注意抓住表文體的特點,表文體是古代封建等級制度的產物,《出師表》是一篇進諫之詞,諸葛亮于公元227年北上伐魏前所作,其目的在于告訴劉禪為君之道。表屬于公文中的上行文,是下級向上級納言時運用的文體,《出師表》開古代公文一代新風。[10]天子為尊,臣子為卑,古代的等級制度嚴明。《出師表》全篇中,“先帝”出現了13次,“陛下”出現了7次,“臣”字出現了13次。除此之外還有許多謙辭,例如“愚”“猥”“駑鈍”等。全篇語言恭敬,言語表達合乎身份,沒有能臣的桀驁,唯有臣下的謙卑,嚴守君臣之禮,盡人臣之責。(2)注意陳情方式表具有言說功能,寫作者能利用表向上級表明自己的態度,納言獻策。《出師表》屬于上行文,從內容上看,諸葛亮嚴守君臣之禮,陳情態度恭謙。陸游曾對《出師表》大為贊嘆:“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出師表》價值深厚,是為進言獻策之詞的典范。諸葛亮進言獻策不以長者自居,而是以臣子的身份向君王納諫,尊重君主身份,表明忠心,再予以規勸,曉之以情、動之以理的方式讓上位者更易于接受,使得勸諫效果達到最佳。分析表類文言文應該把握情感脈絡,分析其語言構成,言辭得體,曉之以情,動之以理的行文特點,這是教師解讀文本的關鍵所在。[11]教學依賴于教師對文本的理解,語文課要上得生動有趣,與教師文本解讀的能力有很大的關聯,墨守成規,循規蹈矩的課堂教學難以吸引學生的興趣,文本解讀要煥發新意,需要教師勇于突破。文言文文體是創作主體基于現實考慮所作的選擇,不同文體,其用途不同,在解讀應用文的過程中,在明確文體特征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根據文體對不同文本進行歸納分析,從作者的寫作意圖和文本創作的核心入手,以文體為切入點,以字詞句章法為延伸,化散為整,既能深入了解了傳統文化的內涵,傳承文化,又能使得文本解讀的內容更具條理化和系統性,使得教學內容更為深刻。
作者:程周密
- 上一篇:高中文言文教學新思路
- 下一篇:化工企業經濟管理存在問題及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