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經濟與管理基礎范文
時間:2024-03-19 17:42:3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企業經濟與管理基礎,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企業管理;預算管理;發展;對策
前言
企業預算工具已經在西方國家沿用了一百多年,在我國的具體應用也有了近二十年的光景。不管是在哪個國家,企業的預算管理都處于企業管理控制系統的主導地位。企業的預算管理是對未來經營行為的總體安排,其作為一種管理工具,能夠發揮出協助管理人員進行企業發展目標的規劃和協調的具體作用。實施財務預算管理成為了現代企業經濟經營機制運作的必然條件。我國現代企業要想進行良好的資金經營,就必須要引進財務預算管理機制。我國企業預算管理的現狀包括:當前對預算管理方面的內容還存在著較大的偏差,對于推動全面預算管理有一些問題比較突出,沒有較好地適應市場競爭的環境變化。
1.企業預算管理的概念及特點
1.1 企業預算管理的內涵
企業的預算管理是對企業進行經營環境的一種全面分析,是商品經濟社會的必然產物。企業預算管理,是以一系列的形式反映出企業的人、財、物、時間、空間等信息,得到最合理的配合與使用,來提高工作效益的計劃,并且提高企業管理水平和經濟效益的一種內部經營管理方法。加強企業預算管理是當前我國的很多企業在運營過程中所必須具備的環節與工作內容。
1.2 企業預算管理的特點
企業預算管理是以市場為導向的一種體質,是對企業的一種精確規劃,在企業預算的編制中,必須始終把握市場的特點和變動,嚴肅對待市場規律,使企業更有效地使用自身人力、物力和財力,大大提高員工工作效率,增進企業經濟效益。是以價值形式為主要內容的定量描述。
企業預算管理具有一定的綜合性,其大致體現在內容上,為了讓預算更加全面和完善,就務必要將有關于企業預算的一系列內容貫穿到各個部門,在企業預算過程中,任何一個環節和程序都有一定的約束性,無論是任何人、任何部門,就算是企業的領導也不能進行隨意的更改。
2.國內企業預算管理的困境
2.1 管理觀念的偏差
預算應歸屬于財務收支預算基礎上的進一步深入,以至于非常多的人都會以為預算是財務行為,是應該以財務部門的某些制定和控制為標準的,有一些人甚至把企業預算認為是財務部門掌控資金外流的計劃和方式。隨著管理計劃性加強,預算漸漸的受到管理人員的一再重視。雖然各種預算最后都可以用財務預算表現出來,但是預算的基本內容是業務、資金、人力、管理等等,而這些內容也并不是財務部門所能最終確定和實行的。
2.2 預算管理機制不完善
對于現在大多數的國內企業來說,其本身雖然對于企業財務情況做了一系列有效的編制,但是到現在并沒有成立出相應的組織機構,這種情況就導致了企業很難成功地進行對預算管理的協調、執行等各項工作,值此之際,當前各企業財務管理部門極度欠缺完善的法人治理機構;另一方面,從事現代企業高層管理的工作者對于財務預算管理還未形成系統的認識,在這種情況下就很大的突出了國內企業預算管理機制的各項問題。
2.3 缺乏完善的監督管理
雖然當代一些國內企業形成了一系列完善的財務預算管理機制,與此同時,一些國內企業為了更好地實行預算編制,專門建立了預算職能部門,但是企業的監督和執行力度還有很大一部分的發展空間,這就使系統的財務預算管理機制太過于形式化,成為一種華而不實的管理機制。同時,缺乏強有力的預算反饋機制體現在我國大部分現代企業中,這樣一來預算管理和會計核算系統的差距也越來越大,長期下去,必然將會導致我國現代企業產生不可預計的損失。
3.預算管理問題的對策
3.1 建立以企業戰略為目標的預算管理
財務預算管理屬于企業財務管理中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該部分把主要內容放在制約和管理企業各項資金活動,用來降低企業投資力度,使企業運營獲取最大限度的經濟效益,因此國內企業在訂立財務預算管理目標的同時應該密切的聯系可持續發展戰略,并且時刻與可持續發展戰略同步發展。通過一系列實踐表明,財務預算管理如果與企業發展戰略不相吻合,那么只能稱其為企業的短期行為,雖然在短期內可以為企業帶來一些良好的經濟效益,但是很難有利于企業今后的長期發展,針對這些方面,企業就必須根據其自身的可持續發展戰略來訂立和實行財務預算管理目標。除此之外,企業發展戰略導向和戰略目標決定了企業財務預算模式的選擇,只有企業財務預算管理高于企業發展可持續戰略并且占據主導地位,那么才能夠有效地體現其自身高效性職能。綜上所述,企業在實行財務預算管理時加強對市場環境、需求和企業自身特點的重視,才能訂立出完善的可持續發展戰略,之后根據企業發展戰略和財務預算管理目標,來作為該企業成功無阻礙地進行一系列財務預算管理方面工作的方向。
3.2 優化預算管理制度
企業各個領域的財務預算管理制度,為財務預算管理工作順利進行奠定了一定的經濟基礎。為了優化預算管理制度,一方面,企業應該依據自身的經營狀況訂立更加適合的財務預算管理制度,這種制度的內容應該包括財務預算管理的原則、權限等一系列問題;另一方面,企業應該根據財務預算管理機制確定預算的流程,爭取將財務預算管理向科學合理化發展,進而使財務預算管理在企業擴大和增強的過程中實現巨大的推動作用。
訂立適合企業自身特色的預算管理機制,需要建立健全預算反饋機制,并且充分發揮其自身應該具備的各項職能,也可以訂立分級預算控制體質,企業中務必要確定和完善一級預算,除此之外,針對于一些有必要將預算項目進行細化的單位和部門,再在基礎上建立二級預算。完善企業預算管理應該依據企業自身發展的特征和需要,及時改進一些企業預算科目的設置,大幅度提高員工所享有的企業補助。推動實行企業預算管理精細化,確定能夠掌握企業全面的資金流動狀況,從根本上杜絕產生“小金庫”的經濟來源。
3.3 強化監督及激勵
良好的監督激勵機制有利于激發企業職工的工作積極性與主觀能動性。所以,企業應該建立完善的績效考核機制和獎懲制,真正實現“有功必獎,有過必罰”,也可以給與職工有必要的相關知識培訓,能夠及時提高企業職工自身從業素質,推動我國企業的長期穩定發展。只有企業各個部門踴躍參與,一起做好財務預算管理工作,協調一致,這樣才會確定財務預算管理職能得到充分的發揮。嚴格監督激勵機制能夠幫助企業找出內部存在的一系列問題,并且分析其出現的原因,以便于對企業以后的各項工作制定有效的經營策略。
4.總結
作為我國企業管理不可或缺的企業財務預算管理,已經在我國獲得了好的聲音并且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和有效的推廣。企業財務預算管理,不僅僅是一種企業管理手段,更值得注意的是它是一種機制,其具有其他管理機制沒有辦法代替的功效和影響力,它不單有利于提升企業的管理效率,而且還可以提升企業的經濟效益。就目前來看,我國正處于現代企業制度的初級階段,如果要想建立健全和改進現代企業制度,就務必創建以科學化為基礎的預算管理體系。(作者單位:西南財經大學)
參考文獻
[1]李劍萍. 企業財務預算管理的困境及對策探討[J].新財經(理論版),2013,(5):52-53.
篇2
【關鍵詞】成本管理;提高;經濟效益
一、加強成本管理,推動整個企業經營管理水平的提高
成本管理是客觀經濟規律的直接體現。價值規律是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基本規律。價值規律要求每個企業在生產中必須采取活勞動和物化勞動的消耗與經濟效果的最優比例,它的基本點就是要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努力降低成本。
成本管理是改善企業經營管理的重要環節。提高現有企業的生產水平,發揮現有企業的作用不但要有先進的技術,還必須有一套科學的管理方法。工業企業管理的范圍極為廣泛,包括成本管理、計劃管理、生產管理、工藝管理、技術管理、質量管理、物資管理、設備管理、資金管理、勞動管理等。這些管理,就其本身來講,都屬于專業管理性質,它們互相之間既有區別又有聯系,構成一個有機體系。在這些管理中,成本管理是一個重要的環節。產品成本所反映出來的經濟效果,不僅反映本身工作質量,而且也反映企業經營管理水平。隨著企業管理體制的改革,擴大自的逐步實施,產品成本的高低,質量的優劣,同企業自身利益更是息息相關。
成本管理是經濟與技術相結合的具體應用。一個企業要降低成本必須以不影響質量為前提;要提高質量也必須以不斷增加或少增加成本為目標。這就要求企業的生產、技術、供銷、財務等部門密切配合,全面衡量,作出抉擇,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但是,有不少企業存在技術與經濟相互脫節的現象。財會部門往往致力于記賬、算賬,很少深入生產實際分析生產情況;而技術部門往往關心技術指標能否完成,很少考慮成本的高低,有些工程技術人員甚至片面追求最先進的設備和技術,而不去考慮要花上多少代價,經濟上是否合理。我們通過加強成本管理,把生產、技術、供銷、財務等部門協調起來,把經濟上的合理性同技術上的先進性結合起來考慮,正確處理好兩者之間的關系,經濟效果就更為顯著。
二、傳統成本管理所取得的成功經驗及表現
1.成本計劃,在實踐中逐漸形成了一套比較完整的體系和編制方法。尤其是在編制成本計劃階段的項目測算法在今天仍然是比較科學的。這一方法將成本計劃降低額分為遞延降低額和計劃年度節約額,前者是指在計劃降低額中有一部分并非是計劃年度采取了措施,而是由于上年末實際單位成本就比上年平均單位成本低而實現的降低額;后者是指企業以上年末單位成本為基礎,依據計劃年度內采取的成本降低措施,測算求得的預計節約額。這樣可以清楚地看到成本計劃降低額中哪些是在上年末已經實現的,哪些是計劃年度通過職工努力才能實現的節約額,而且測算的計劃節約額是在廣泛集中群眾的智慧的基礎上,從各方面挖掘內部潛力,采取上下結合的方式,逐級進行綜合平衡,使成本計劃具有廣泛而堅實的群眾基礎。
2.成本控制(即成本日常管理),針對不同的成本項目采取了各種控制方法。例如,材料控制實行限額發料制度,并通過分批核算法或定額核算法對原材料在生產使用中的數量差異進行控制;工資控制采用勞動定額、出勤率和非生產工時損失的控制,以及制定編制定員、落實工資基金指標的方法來進行;費用控制實行費用指標分解到責任單位,并通過費用限額等方法對各責任單位費用支出進行反映和控制。上述方法的應用,對于控制損失的發生、降低成本、提高經濟效益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3.成本計算,創造了定額比例法,簡化了完工產品和在產品之間的成本分配問題;創造了平行結轉分步法,克服了在采用逐步結轉分步法時,下一步驟的產品成本只有在上一步驟的產品成本計算完畢后才能計算出來,而且本步聚的產品成本水平,還受到上一步驟成本水平影響的缺陷,既加速了成本計算,又便于對各步聚成本升降的分析和考核;推行了成本計算定額法,初步解決了成本的日常控制問題,并有利于產品成本的定期分析,做到了成本核算同成本控制、成本分析有機的結合。
4.成本分析,一是有些企業從開展一般的經濟分析發展到聯系企業生產特點的成本技術經濟分析;二是從單純的本期實際與計劃、本期與上期相比,發展到同行業成本指標的對比分析;三是以企業為對象的成本分析發展到深入企業內部各核算單位的成本分析,并進一步擴大到部門的成本分析。這些做法使成本分析的廣度和深度有了發展,豐富了成本分析的內容。
5.成本分級管理,創造了成本指標歸口分級管理,將成本目標逐級分解,落實到各部門、單位、班組和個人,作為各責任單位的成本控制標準,以保證成本指標的切實貫徹;建立了包括班組經濟核算在內的廠內經濟核算制,核算和控制各部門、班組和個人的生產消耗,檢查分析分管指標的執行情況,及時發現執行過程中的問題,采取有力措施保證成本指標的實現。可以說這是具有中國特色的責任會計的一種表現形式;開展了廠部、車間和班組三級成本分析活動,既實現了專業分析和群眾分析相結合,又實現了發揚民主,集中群眾智慧,充分挖掘降低成本的潛力。
以上這些經驗和方法對加強成本管理、提高經濟效益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但是,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傳統成本管理在諸多方面仍存在一些弊端,面臨更大的挑戰。企業在優勝劣汰的市場經營環境中,如何實現企業良性循環,成本這個影響企業效益的重要因素,越來越引起了企業管理者的重視。在新的歷史時期應對成本管理加以拓展。
三、傳統成本管理向戰略成本管理的職能轉變
傳統成本管理的成本意識主要強調應時時、處處、事事都考慮成本費用,機械地降低成本費用,一些企業成本管理的指導思想就是最大限度地減少支出,并以成本升降作為考評業績的重要依據。這一管理思想在企業成本管理中發揮了一定的積極作用。然而在目前激烈競爭的市場經濟條件下,現代成本管理中的成本意識,包括了更深的涵義,它是指能自覺地將生產經營活動與成本費用、收益進行掛鉤考慮的習慣,能夠比較準確地判斷成本效益的能力和提高成本效益的積極性的綜合表現,強調提高成本效率。成本效率是一種比值關系,是收益與其相關的成本費用之間的比值:成本效率=收益/成本,成本效益的引入,為企業成本費用管理拓寬了思路。管理主體拓展:現代成本管理認為,成本管理的對象不是成本費用項目,而是管理者的成本責任。成本責任是與人相關的,只有負有成本責任的管理者,認真負責地控制各種費用開支和資源消耗,企業的成本費用才能達到有效的控制。現代管理的核心是以“人”為中心,而成本責任也體現了以“人”為中心的觀念。成本費用是在生產經營管理過程中消耗了各種有形無形資源形成的,因此,現代成本管理認為企業成本管理的主體是企業和各級管理者,乃至全員。企業的決策階層決定和影響著企業成本形成的基礎條件。企業的工程技術人員和生產人員影響著生產成本的耗費水平,企業的財務部的融資方式影響著資本使用成本。也就是說,企業成本的發生與各階層、各部門、各員工的活動密切相關,他們都應對其職責范圍內的成本負有管理與控制的責任。樹立責任意識:成本意識是一種高度的責任感。成本意識不僅是成本知識,成本管理方法,還是以管理目標為出發點的高度責任感。成本費用管理控制的好壞,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管理者本身的責任感。責任感的養成,不能單純靠教育,也不單靠制度,要從企業的體制和機制入手,建立有利于人們樹立責任心的利益體系,同時加強教育、訓練,輔之以規章制度,形成一個人人必須盡職盡責的氛圍。
四、成本管理職能轉變的有效方法
由傳統向戰略拓展:傳統成本控制中,企業成本控制的手段,主要針對于生產領域展開,然而在一定時期內,各項費用的壓縮空間已非常有限,有時可能會陷入微乎其微的境地。也就是說傳統成本控制手段已面臨現今社會經濟的嚴峻挑戰,在開放的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成本控制手段應超越生產領域。第一,利用技術與經濟相結合,運用價值工程手段控制企業成本。企業的成本,與企業的生產組織形式和運行狀況、資產的裝備等情況有關,必須樹立成本意識和效益意識,開展價值工程分析,追求技術與經濟的最佳結合。所謂價值工程是指通過對作業的功能進行分析,以最低的成本達到它應具備的必要功能的活動。迫使企業在激烈的競爭中尋求更有效、效率更高的生產經營方式,使成本在生產經營的源頭即生產組織階段就得到較好的事先控制。第二,建立現代營銷觀念,控制銷售費用水平。按照現代營銷觀,企業在營銷過程中應進行深入細致的市場研究。在產品開發和投放市場上,要深入調查市場需求,包括產品規格、質量、消費者可接受的價格,可供選擇的渠道和促銷手段等;在產品進入市場后,要跟蹤調查產品的市場地位變化及原因,調查分析廣告等促銷手段所產生的實際效果。通過充分的市場分析,才能一方面控制銷售費用的總體水平,另一方面提高營銷效率,以控制銷售費用的相對水平。
從戰略角度來研究成本形成與控制的戰略成本管理(Strategic-
CostManagement,SCM)思想,是上世紀80年代在英美等國管理會計學者的倡導下逐步形成的。20世紀90年代以來,對這一思想與相關方法的討論日趨深入,日本和歐美的企業管理實踐也證明了這是獲取長期競爭優勢的有效方法。不可否認,在成本管理中,節約作為一種手段是不容置疑的,但事實上在企業采用不同的競爭戰略的情況下,當以保證企業產品的差異化(如售后服務)為重點時,可以適當提高成本,同樣能達到取得競爭優勢的目的。戰略成本管理是成本管理與戰略管理有機結合的產物,是傳統成本管理對競爭環境變化所作出的一種適應性變革。所謂戰略成本管理就是以戰略的眼光從成本的源頭識別成本驅動因素,對價值鏈進行成本管理,即運用成本數據和信息,為戰略管理的每一個關鍵步驟提供戰略性成本信息,有利于企業競爭優勢的形成和核心競爭力的創造。
(一)戰略成本管理的范圍一般包括價值鏈分析、戰略定位、成本動因分析
價值鏈分析,就是通過分析和利用公司內部與外部之間的相關活動來達成整個公司的策略目的,實現成本最低化。價值鏈分析是一種戰略分析工具,它關注產品的整個價值鏈,首先是識別價值鏈活動,然后識別每一項價值活動的成本動因,找到增加顧客價值或降低成本的機會。其分析的角度又分為行業價值鏈分析、企業內部價值鏈分析、競爭對手價值鏈分析。美國戰略學家邁克爾·波特指出,每個企業都是進行設計、采購、生產、營銷、交換以及對產品起輔助作用的多種活動的集合,所有這些活動都可以用價值鏈來表示。從投入到產出的每個環節創造的價值增值,構成企業的利潤。
企業通過價值鏈分析,得到了價值鏈上的各有關部分的成本數據,它代表了產品的實際成本,企業決策者可以據此了解企業的成本狀況和相應的競爭優勢:客戶價值可以在哪個環節提高?成本可以在哪個環節降低?并且在此基礎上作出決策:通過對各種價值活動的分析,可以充分理解活動和成本之間的關系,獲得有價值的信息,也可暴露出企業潛在的一些問題,提醒管理者及時采取改進措施,有效地控制成本。
戰略定位,戰略定位是指企業在賴以生存的市場上如何選擇競爭武器以對抗競爭者。在戰略管理中,首先應分析企業的產品所處的生命周期和市場份額等,然后確定其應采取的戰略。
成本動因分析,成本動因是指引起產品成本發生的原因。從價值鏈的角度看,每一個創造價值的活動都有一組獨特的成本動因,它用來解釋創造價值活動的成本。因此,每一項價值創造活動都有獨特的競爭優勢來源。戰略成本管理所強調的成本動因可以分為結構性成本動因和執行性成本動因兩大類。
結構性成本動因分析要求從戰略成本管理的視野來選擇企業的規模、業務范圍及所采用的技術等,它針對的是如何通過企業的基礎經濟結構的合理安排來達到企業競爭優勢的形成。
執行性成本動因分析要求從戰略成本管理的視野來強化企業內部各個價值鏈之間的聯結關系、企業內部資源運用的程度(如勞動力參與、生產能力利用)、產品外觀和結構的設計等各方面的作業程序安排,為戰略成本管理目標的實現提供效率保證。
與作業性成本動因(材料、人工等)相比,結構性成本動因與執行性成本動因都是更高層次上的成本動因,而且很多是非量化的動因,但其對產品成本的影響更大、更持久,因而也更應予以重視。在企業基礎經濟結構既定的條件下,通過執行性成本動因分析,可以提高產生各種執行性成本動因的能動性,并優化它們之間的組合,從而使價值鏈活動達到最佳效果。
(二)戰略成本管理方法
價值鏈(value-chain,VC)分析法:這種方法由美國哈佛商學院教授邁克爾·波特首先提出。價值這里是指買方愿意為企業提供給他們的產品所支付的價格,價值活動是企業所從事的物資上的和技術上的界線分明的各項活動。波特將其劃分為基本活動和輔助活動兩大類:前者如內部后勤、生產作業等,后者如采購、人力資源管理等,二者皆可進一步劃分為若干顯著不同的具體活動。VC是一系列由各種紐帶連接起來的相互依存的價值活動的集合。也就是說,VC并不是獨立活動的匯集,而是相互依存的活動構成的一個系統。在這一系統內各項活動之間相互聯系,即某項活動進行的方式影響其它活動的成本與效率。波特將其劃分為內部聯系和縱向聯系(企業VC與供應商、買方及購銷渠道VC之間的聯系)兩大類。聯系的普遍存在意味著僅僅考察一項活動本身并不能全面理解這項活動的成本性態,同時為降低相互聯系的活動的總成本創造了機會,企業可通過協調或優化這些聯系來創建其整體成本優勢。
產品生命周期成本法:從生產經營者的角度來看,產品生命周期意指產品從“孕育”到“消亡”的全過程,這一過程包括如下五個階段:(1)產品研究和初始設計;(2)產品開發和測試;(3)生產;(4)銷售;(5)顧客使用。產品在上述五個階段中所發生的全部耗費即產品生命周期成本。近年來,由于對環境的日益重視,有關專家認為應將產品廢置之后對環境的影響所造成的產品廢置成本考慮進來,以更全面地反映其生命周期成本。
對產品生命周期成本的全面計量與分析,目的有三:第一,幫助企業更好地計算產品的全部成本,便于企業在將產品推向市場之前,做好總體成本效益預測,以決定開發該產品是否有利可圖。第二,幫助企業根據產品生命周期成本各階段的分布狀況來確定進行成本控制的主要階段。產品的研究開發與設計階段現已成為SCM所關注的焦點。這不僅因為開發設計本身的成本很高,而且因為設計方案確定之后,導致相關的成本鎖入。這意味著其成本已基本確定,以后各階段只能在這一框架內進行小幅調整,成本降低余地不大。第三,由于擴大了對成本的理解范圍,有利于在產品設計階段便考慮顧客使用與產品廢置成本,以更有效地管理這些成本。
目標成本規劃法:如何改進產品與工序設計,在滿足市場需求及企業所期望的盈利水平的前提下,降低設計階段被鎖定的80%左右產品成本。20世紀80年代由日本豐田汽車公司發明的目標成本規劃法可擔此重任。這一方法對提高日本工業企業(尤其是汽車制造業)的經濟效益與競爭實力,立下汗馬功勞。上世紀90年代以來,這一方法被歐美許多著名的企業(如福特汽車)相繼采用,大大改進了其成本與財務狀況。目標成本是指企業在新產品開發設計過程中,為了實現目標利潤而必須達到的成本目標值,即產品生命周期成本下的最大成本容許值。目標成本規劃法的核心工作就是制定目標成本,并且通過各種方法不斷地改進產品與工序設計,以最終使得產品的設計成本小于或等于其目標成本。
目標成本規劃的實施意味著成本管理的范圍得以向產品的整個生命周期擴張。傳統成本管理的范圍將注意力集中于生產制造過程的控制,這種做法與工業經濟社會的特征是相吻合的。在工業經濟下的企業,其重復性擴大再生產和知識含量的低下,使得制造成本在產品中占有絕大多數的比重,其它如研發成本、售后服務成本等所占的比重很小,其在成本核算和管理中不具有重要性。但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知識經濟的來臨,產品的多樣化、系列化、銷售網絡的復雜化、市場風險的增大以及管理思想與手段的迅速發展導致了人們對產品的認識發生了重大變化。產品的傳統觀念局限于產品的實體形式,而現代營銷理論提出了產品整體的新概念。美國有學者指出,現代產品包括了核心、形式、附加三個層次,它們構成了產品整體(胡樹華,1998)。同時,生產環節重要性的下降及產品成本中知識含量的增加使得企業的成本結構也發生了重大變化,集中表現為研發成本、服務成本或稱后援成本的比重日漸上升。據國外一家權威機構對其所選的高新企業的統計表明,產品成本的結構呈多元化趨勢,其比例如下所示(王威,1998)。
制造成本 研發成本 管理成本 銷售成本 技術后援成本
55% ? 16% ? ? 8% 15% 6%
在這種成本結構中(非制造成本之和已高達45%),非產量驅動的研發成本和服務成本的比重已上升到重要程度,此時,傳統成本核算和管理已不能傳送準確合理的成本信息。因此,為達到成本管理的目標,必須對傳統的成本管理范圍進行擴張。可見,產品生命周期每一階段的成本都不能忽視,必須建立產品生命周期成本核算體系,從全流程的角度實施成本跟蹤與控制。而這種跟蹤與控制恰好可從目標成本規劃的第一個過程中所確定的產品的目標生命周期成本作為運作的起點。
競爭對手成本分析法和標率制度:在進行競爭對手成本分析時,必須首先從各種渠道獲知大量相關信息,初步估計競爭對手的各項成本指標,如找出競爭對手的供應商,以及他們提供的零部件的成本;分析競爭對手的人工成本及其效率;評估競爭對手的資產狀態及其利用能力等。可采用拆卸分析法將競爭對手的產品分解為零部件,以明確產品的功能與設計特點,推斷產品的生產過程,對產品成本進行深入了解。另外還須根據對手其它信息來調整上述估計指標,如競爭對手現在及未來戰略及其所導致的成本水平變化、企業環境的新趨勢以及產業的潛在進入者的行為。當競爭對手的成本結構的可接受的估計被確定下來之后,公司可以使用這一成本信息作為計量其自身成本業績的標竿,即以此作為目標和尺度來進行系統的、有組織的學習與超越。這一分析方法提供了公司與最佳業績者之間的現在和未來的成本差異,反映了公司所處的相對位置,并指出了改進的具體目標與途徑,在削減成本的同時使企業的產品和過程特性得以改進,戰略位置得到加強。
最后,戰略成本管理的終極目標還應該落實在企業成本的持續降低上來。盡管企業在不同的時期,由于要實現和維持競爭優勢,所采取的成本管理目標、方法和手段是不同的,但從企業的整個生命周期來看,戰略成本管理目標的定位主要還是追求成本的持續降低。這也是戰略成本管理與傳統成本管理具有耦合性的一面,只不過戰略成本管理更強調在企業內部營造一種有利于成本持續降低的環境。
參考文獻:
篇3
一、市場經濟條件下電力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存在的問題
(一)人力資源管理模式過于“傳統”,不適應市場經濟發展要求
傳統的人力資源管理主要是按照政府的政策處理企業職工的“進、管、出”,甚至是一種業務管理,在市場經濟的崇尚知識經濟的今天,顯然已經不能適應時展要求了。目前,由于電力企業還處于一個相對壟斷的位置,企業內部變革的意識比較淡薄,表現突出的就是在人力資源長期規劃方面,未形成科學的預測。在人力資源開發的形式上也表現較為單一,如電力企業的職工培訓一般多局限于內容或者形式上的,沒有有效的與企業的長期目標相結合,往往造成重過程,輕結果的問題。
(二)人力資源開發結構失衡,專業復合型人才相對短缺
資金和技術往往是影響電力企業生產和經營管理的重要因素。電力企業的人才往往比較偏重技術的引進,沒有形成科學化的人力資源開發資金管理。大多數電力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只是按結業考試、培訓證書作為職稱、晉升的依據。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隨著智能電網、綠色電網等新產品、新技術的應用,電力企業人從事經營管理和技術創新的人才比較困乏,既懂技術又懂經營管理的高層次、復合型的人更是少之又少。隨著電力企業廣泛融入國際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情況下,熟悉資本運營,法律,管理和專業技術的人員短缺,都會制約電力企業的發展。
(三)缺乏切實可行激勵性考核制度,人才選拔任用機制亟待加強
電力企業的績效考核還基本停留在籠統的德、能、勤、績等方面。缺乏量化指標,很大程度上影響電力企業職工的積極性。員工激勵機制作用還不夠明顯,如薪酬的不合理,就會造成才力的差異,一線職工和企業領導的薪酬差距,不能很好的與勞動者的工作效率結合起來。另外,電力企業人員選拔比較狹窄,缺乏科學有效的崗位分析,對供電企業的實際用工需求不能真實反映,導致在招聘環節一味追求高學歷、高素質,從而忽視了生產一線崗位對生產技術人才的緊迫需求,既沒有滿足生產一線崗位的人才更新,又導致了人才老齡化、斷層化。
二、市場經濟條件下電力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對策
(一)建立健全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人力資源管理模式
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配置資源將會成為人才配置的主要方式。因此,現代電力企業必須要建立適應市場經濟條件的人力資源管理體制,增加電力企業面對復雜市場競爭的應變能力,建立健全有效的競爭和激勵機制,確立電力企業人力資源的競爭優勢,確保企業立于不敗之地。走出傳統人事管理的誤區是眾多企業當務之急。樹立戰略人力資源是增強電力企業競爭優勢的源泉。
(二)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合理配置人力資源
現代電力企業的競爭,說到底就是電力企業人才的競爭。因此,電力企業要做到人盡其才,建立科學的用人機制和公開公平的競爭機制,采取擇優上崗,發現人才、使用人才、考核人才,真正做到能者上、庸者下,并形成一套良性、健康、完善的約束機制,既為職工提供一個可以充分發揮才能的機會和空間,又做到公平、公正,讓職工心服口服。還應該拓寬人才成長渠道,如加大職工培訓力度,使各崗位人員在自己的工作領域都有培訓的機會,從而擴展知識面,提高效率。還可以用采取人事的形式,規定電力企業大家庭中各自的權利、義務以及人事人才服務的項目、內容及責任等。形成電力企業內部人才市場,使之遵循市場化規則,將人才、用人單位一起融入市場經濟運行機體,規范人才市場的發展和人力資源開發的規劃,深入挖掘電力企業內部人才潛力和外部人才引進渠道。
(三)建立多種形式的績效激勵制度,擴大企業用工自主權
人才的開發也是一種激勵,電力企業對人才重視往往表現在對人才培訓的力度上面。激勵和約束機制還包含薪酬制度,企業薪酬體系應有多種分配形式,并必須要有激勵性。員工的薪酬必須要結合績效考評。與業績掛鉤,使每個員工的收入與他們的工作業績好壞、對企業貢獻大小緊密聯系在一起,達到充分調動員工積極性和創造性的目的。電力企業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自主運營,自負盈虧,電力企業用工自主權下放以后,應該建立健全供電企業人才引進的相關制度建設,綜合考量企業發展戰略和未來的用工需求等因素,制定供電企業總體的人力資源規劃。
篇4
現將《北京市地方企業1999年工資指導線執行情況及處理意見》發給你們,請遵照執行。
工資指導線是政府調控工資增長的有效手段,是政府加強工資宏觀管理的重要措施,政府運用工資指導線,對國有企業及其他各類企業的工資分配進行指導與調控,使企業工資增長符合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進一步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各級主管部門一定要重視此項工作,加強對企業工資分配的指導,要定期對企業工資增長情況進行動態監測,發現問題及時預警、糾正,確保企業職工平均工資適度增長,使工資指導線發揮其對企業工資增長的宏觀調控作用。
北京市地方企業1999年工資指導線執行情況及處理意見
我市從1997年建立了企業工資指導線制度,每年向全市企業工資指導線。工資指導線后,我們定期對年度和上半年職工平均工資增長超過預警線的國有和國有控股企業預警通知,提醒企業合理調整工資增長速度,保證全年實發平均工資不超過預警線。
通過對企業工資指導線的實施,進一步完善了工資宏觀指導體系,結合對企業人工成本狀況的監控等其它措施,使企業職工平均工資增長適度,初步實現了政府通過工資指導線制度正確引導企業工資合理增長的目的,為逐步實現黨的十五屆四中全會提出的建立與現代企業相適應的收入分配制度積極創造條件。
一、1999年企業工資指導線制度實施情況
(一)根據統計資料:1999年全市職工平均工資為13778元,同比增長12.2%,略高于當年指導線的基準線(1999年工資指導線基準線為9%),扣除物價因素,實際工資增長11.5%;地方企業職工平均工資為11907元,同比增長8.3%,低于基準線水平(9%),實際工資增長7.7%,略高于我市“九五”計劃中企業職工實際平均工資每年增長3~5%的水平;地方企業中,地方國有企業職工平均工資為10967元,同比增長6.1%,地方國有企業職工實際平均工資擺脫了上年負增長的狀況(-1.5%),扣除物價因素,實際增長為5.5%,基本符合我市“九五”計劃的要求。反映出政府進一步實施擴大內需、刺激消費的政策和國民經濟穩步增長,國有工業企業改革、改制的工作以及實行行業扭虧的措施取得進展,使大部分企業具備了一定增資條件。
(二)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在1999年第3季度對上半年實發平均工資增長已經超過上線(預警線)14%的393戶地方國有和國有控股企業,了預警通知,引起了大部分主管部門的重視,加強了對所屬企業工資增長的動態監測。大部分被預警企業也能夠認真對待,結合本企業實現利稅、勞動生產率、工資利稅率、資本收益率、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率和人工成本狀況等主要經濟指標情況,及時調整工資分配方案,控制工資發放水平,保持年度工資增長在工資指導線上線規定的幅度。
(三)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京勞社資發〔1999〕11號文件中明確規定:對上年停產、半停產并且工資水平較低或近幾年經濟效益持續增長,工資水平增速較低的國有和國有控股企業,今年經濟效益增幅較大,擬適當提高工資水平而造成工資增幅較大時,要經過報批。多數單位對實施工資指導線工作非常重視,根據企業實際情況,1999年第四季度及時提出了申請,我們認真審核上報企業的綜合情況,對17個單位的79戶企業給予了批復。但是,也有個別單位的少數企業,未提出申請,從全年情況看,全市仍有54戶國有和國有控股企業職工平均工資增長率超過上線(預警線),其中你單位有企業××戶,(名單附后)。
(四)根據1998年企業工資總額與效益年報數據,結合1999年企業人工成本報表,發現部分企業報表數據存在嚴重的錯漏報問題。
二、處理意見
(一)對于未經審批,實發平均工資增長率突破上線(預警線)的54戶國有和國有控股企業,根據京勞社資發〔1999〕11號文件精神,進行通報。對其中工資水平偏高、增速較快、人工成本投入產出效果較差的企業,將列為企業工資內外收入大檢點抽查單位,抽查工作另行部署。
篇5
關鍵詞:考核激勵機制;經濟管理;人才資源管理
自對外開放深入實施后,我國市場經濟體制通過深入性改革,不斷完善。在市場經濟環境下,企業經濟管理在企業生產經營中,始終占據十分重要的地位,并發揮核心性作用。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傳統企業經營管理念和體制,已無法滿足現代企業發展的需求。因此,加強對企業經濟管理創新,實踐企業的綜合發展尤為必要。本文分析企業經濟管理創新的必要性、問題及對策,以期能為日后促進企業的全面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具有現實研究價值。
一、新形勢下企業經濟管理創新的必要性
1.能夠促進企業的全面創新
在當前經濟快速發展的新時代下,對企業經濟管理加以創新,能夠促進企業的全面創新[1]。就目前企業發展現狀而言,不少企業在生產經營中,其經營管理模式仍主要以傳統方式為主,受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嚴重。而在當前新的發展環境下,傳統經營理念和經濟管理方式,已無法滿足現階段企業的需求。通過對企業經濟管理的創新,能夠使企業管理者充分實現對企業發展環境的重新認識,從不同程度上促進企業其他方面的創新,為促進企業全面創新奠定基礎。
2.可以提高企業的綜合競爭力
加強對企業經濟管理的創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企業的經濟發展環境,提高企業的綜合競爭力[2]。在現階段社會中,實現對企業經濟管理的創新,能夠為企業提供更為穩定的經濟基礎,使企業在生產經營中有足夠的資金擴大企業經營規模。同時,穩定的經濟發展基礎,也能夠有效提升企業各部門的發展水平,為企業經營效益的提升提供保障。由此可見,在新形勢下加強對企業經濟管理的創新,可以提高企業的綜合競爭力。
二、新形勢下企業經濟管理創新存在問題
1.企業缺乏完善的經濟管理制度
在企業生產經營中,經濟管理制度是提升經濟管理水平的重要基礎,二者具有密切的關系。通過分析企業經濟管理創新現狀,能夠明確在新形勢下,企業經濟管理創新存在經濟管理制度不完善的問題。第一,部分企業在生產經營中,并未根據企業的實際發展情況,制定與企業發展相符合的經濟管理制度。此種現象導致企業在發展過程中,缺乏與之相匹配經濟管理制度,約束相應的經濟活動,嚴重影響企業經濟發展水平。第二,雖然部分企業制定了相應的經濟管理制度,但制度在使用中普遍流于形式[3]。在企業經營發展中,制度的執行力和監督力相對薄弱,企業發展實際問題的處理能力相對不強。經濟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業經濟管理的創新。
2.企業經濟管理理念相對落后
經濟管理理念是企業生產經營中,經濟管理創新和發展的重要前提。根據探討當前企業經濟管理創新情況,可以了解企業經濟管理理念相對落后。在當前市場經濟體制下,仍有部分企業在生產經營中采用傳統的經濟管理理念,始終將企業經營的關注重點放在企業經濟發展效益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企業制度、模式和人才等方面的關注。在企業生產經營中,企業管理者對經濟管理理念的認識相對不足,管理者自身專業水平和綜合能力相對欠缺,無法結合市場經濟體制和企業當前發展現狀,為企業制定出與之相匹配的經濟管理理念。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企業經濟管理理念的創新發展[4]。
3.企業經濟人才資源管理機制不夠科學
在企業生產經營中,人才資源管理機制的創新和發展,對企業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現階段,部分企業在經濟管理創新時,其經濟人力資源的管理機制不夠科學[5]。第一,部分企業在生產經營中,未根據企業的實際發展情況,建立與企業相匹配的科學薪酬制度。薪酬制度建設能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企業員工的實際付出與收入不成正比,充分降低了企業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導致企業經濟管理發展受限。第二,部分企業在發展過程中,缺乏對考核激勵機制的構建。企業缺乏對員工的關注,未根據員工的個人工作和付出情況,對其實施考核激勵,極大程度上影響了企業員工的工作熱情。
三、新形勢下企業經濟管理創新問題解決措施
1.加強對企業經濟管理制度的創新
通過分析企業經濟管理創新問題,加強對企業經濟管理制度的創新,是提升新形勢下企業經濟管理水平的重要措施。第一,企業在生產經營中,應根據新形勢下企業的實際發展情況,制定與企業發展相匹配的經濟管理制度[6]。制定的經濟管理制度,應在不同程度上實現對企業當前發展形式的概括,并促進企業的未來發展。同時,要不斷分析企業發展中所需要的技術,為企業經濟管理創新奠定基礎。第二,企業在制定科學合理的經濟管理制度后,要加強對經濟管理制度的利用和創新。結合企業的核心發展任務與要求,提高企業經濟管理制度的利用率。并在利用過程中,分析企業經濟管理機制可能存在的不合理問題,創新與整合其不合理問題。
2.加強對企業經濟管理理念的創新
針對當前企業經濟管理理念創新問題,應充分加強對企業經濟管理理念的創新。首先,要加強對企業管理者的重視。企業管理者充分加強對經濟管理的學習,明確經濟管理對企業未來發展的重要性,轉變企業管理者的傳統管理理念。通過專業知識的學習與接納,結合當前企業實際發展情況,實現對企業經濟管理理念的創新。其次,企業管理者在創新經濟管理理念時,要應加強對企業經營管理的積極引導。在企業內部的整體發展環境下,創設企業經濟管理出創新的和諧氛圍,以此提高企業員工的創新意識。最后,企業管理者應從全局的角度出發,分析企業經濟管理戰略,以此提升企業經濟管理水平。
3.加強對企業人才管理機制的創新
根據當前企業經濟人才管理創新的現狀分析,提出加強對企業人才管理機制的創新,對促進企業經濟管理創新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加強對企業經濟人才管理機制創新時,第一,企業管理者應充分加強對企業員工的關注,堅持以人為本的核心理念。在企業生產經營中,企業管理者應在重視經濟人才管理機制創新的基礎上,創建人性化的管理體制,為企業員工提供良好的工作氛圍和環境;第二,企業管理者應針對當前企業員工的待遇問題,加強對員工薪資待遇的創新。通過創新科學的薪酬制度和考核激勵機制等,為員工提供更為穩定的工作環境,改善企業員工的生活條件,調動員工的工作積極性。
四、結語
近年來,經濟文化日益繁榮,全球化趨勢日益明顯。在此新的發展環境下,加強對企業的經濟管理創新,對企業的未來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從某種角度而言,實現對企業經濟管理的創新,能夠有效實現對企業管理理念和模式的創新,是促進企業整體進步與發展的基礎和前提。針對當前企業經濟管理創新不足的現象,本文主要從經濟管理制度、經濟管理理念、人才資源管理機制等方面,分析企業經濟管理創新問題。同時從上述角度出發,重點研究企業經濟管理創新的措施。期望通過本文關于企業經濟管理創新的研究,能為日后提升企業經濟管理水平提供寶貴建議。
作者:羅玉斌 單位:中央民族大學經濟學院
參考文獻:
[1]張穎,任貴宏.關于新形勢下企業經濟管理的創新與實踐的研究[J].中國商貿,2013(2):46-47.
[2]劉承莉,韓軍輝.新形勢下企業經濟管理創新分析[J].統計與管理,2015(7):118-119.
[3]黃嬿.關于新形勢下企業經濟管理創新的若干思考[J].經濟研究導刊,2015(13):263-264.
[4]張敏.關于新形勢下企業經濟管理創新的思考[J].改革與開放,2015(2):128.
篇6
【關鍵詞】企業;經濟管理;創新
近幾年經濟發展速度較快,為了使企業能夠更好的應對新形勢下激烈的市場競爭,提高企業自身競爭優勢,需要對企業經濟管理創新方面的工作提高重視,應用適宜的經濟管理創新措施對傳統經濟管理工作中的不足進行彌補,為企業發展奠定堅實基礎。下面對新形勢下企業經濟管理創新方面的工作進行具體分析。
一、企業經濟管理創新工作中的問題
為了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更好的應對知識經濟時展要求,需要對企業經濟管理工作進行創新,但是創新過程中存在幾方面問題,下面對其進行具體分析:
(一)企業內部控制工作存在不足
內部控制工作方面的問題使企業經濟管理創新工作陷入困境,部分企業將財務審計與成本控制工作畫上等號,對資金流失和浪費一類的問題進行處理,然而在實際經濟管理工作中,市場環境不斷改變,在管理授權問題影響下內控目標與實際需求不匹配,并且將財務管理視為全面經濟管控具有較大的局限性。
(二)經濟管理理念方面的問題
理念落后為經濟管理創新工作造成較大障礙,可能導致經濟管理定位錯誤、經濟管理工作依據的不準確、危機管理意識及戰略管理理念的缺失等問題,無法適應新時期經濟管理工作需求。
(三)經濟管理制度方面存在一定問題
企業經濟管理制度方面的共性問題具有以下兩種表現:其一,制度和企業發展情況不匹配,經濟管理制度不夠完善并且存在落后的問題,對企業經濟管理工作產生影響;其二,已經制定了相應的制度但是無法對其進行嚴格的落實和執行。下面結合上述問題對企業經濟管理創新措施進行具體分析。
二、企業經濟管理創新措施
(一)對內部管理控制工作進行加強,全面落實經濟管理監督工作
強化內控、加強經濟管理監督可謂是企業經濟管理創新工作中的關鍵內容,為了更好的面對新經濟形勢帶來的各項挑戰,需要通過有效的內部控制及經濟管理監督程序為企業經濟管理職能的發揮保駕護航,使內控突破財務管理方面的局限實現全局性的管理及內部控制目標。具體來講企業可以圍繞預算管理對財務管理模式進行調整,切實落實企業今后內部發生經濟活動的規劃工作,通過有效的協調及控制方法使經營活動計劃、組織、控制以及激勵等方面的工作更加完善,對財務約束及控制能力進行提升,使財務管理滲透至各個方面,為經濟管理創新工作奠定堅實基礎。
(二)對經濟管理理念進行調整和創新
經濟管理理念的創新對新形勢企業經濟管理創新工作具有重要意義,理念和觀念的轉變能夠促進行為、思維方式等方面的轉變,因此創新理念能夠為經濟管理創新工作奠定堅實基礎。對理念進行創新時,需要對經濟管理創新軟環境進行構建,對企業創新機制進行健全,進而使創新動力大幅度提升。危機管理理念、戰略創新理念可謂是此方面創新工作中的關鍵,前者貫穿于企業發展的全部時期,特別是對達到一定規模或進入某一階段的企業而言,風險管理、危險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可謂是經濟管理創新工作的關鍵內容;對全局問題進行考慮,提高企業戰略的先進性為戰略創新工作中的重要內容,上述兩方面理念創新能夠促進企業經濟管理創新工作的開展。
(三)對經濟管理制度進行創新
制度創新能夠為企業經濟管理創新工作提供更多依據支持:其一,企業需要將以人為本的理念滲透至管理機制中,通過人性化的管理機制為職工個人發展等奠定堅實基礎,例如,對薪酬制度進行調整和創新,對績效考核制度、獎懲制度等進行完善和落實,提高職工工作積極性,為經濟管理創新工作開展提供更多支持。其二,對決策機制、監督制度等進行創新。企業可將民主思想滲透其中,使全體職工參與到監督及決策工作中,提高職工對企業的忠誠度及歸屬感,為企業發展及創新工作開展奠定堅實基礎。
(四)對企業經濟管理組織模式進行創新
經濟管理組織對企業發展及經濟活動的開展等具有較大的影響,下面對幾方面創新進行具體分析:首先,需要建立柔性管理組織,為管理組織多樣化創造有利條件;其次,構建扁平管理組織,對組織層次進行簡化,進而使經濟管理組織結構更加緊湊,為經濟管理工作效率及質量的提升奠定基礎,為管理信息的共享及反饋等創造有利條件;最后,構建虛擬管理機制。在網絡信息技術支持下,企業能夠科學的規劃經濟管理組織結構,有效整合管理數據信息等內容,最終借助無形管理機制為經濟管理活動的有序開展及創新工作提供更多支持。
總結全文,企業經濟管理的創新工作系統性及復雜性較強,并且無法一蹴而就,針對這些特點企業需要結合發展實際對理念、制度等方面進行創新,切實落實內控管理方面的工作,進而為企業經濟管理創新工作奠定堅實基礎。上文已經對經濟管理創新工作中的問題及相應的創新策略進行分析,以期為企業經濟管理等相關工作的開展提供一定啟發和參考。
作者:曾燕單 位:重慶工貿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沈曙東.新時期企業經濟管理創新現狀以及路徑探索[J].企業導報,2013(23):98-99.
篇7
[關鍵詞]企業;經濟管理;挑戰與出路
[中圖分類號]F2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432(2013)25-0042-02
隨著全球范圍內的經濟危機加劇,我國企業的發展不可避免的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響,企業的發展受到限制,大多數企業面臨著嚴峻的生存與競爭壓力。在這樣的特殊背景下,加強企業經濟管理就有了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企業的經濟管理主要是指,企業的經營決策者為了實現企業經濟利益最大化的最終目標,對企業必要的生產經濟活動進行的統一指揮、綜合安排,以及與此相關聯的監督檢查工作。企業經濟管理能夠對企業的現有的各種資源,進行有效的整合分析,通過合理有效的企業經濟管理,實現降低企業經營成本,提高效益的目的。在新時期的特殊環境下,企業的發展面臨著巨大的挑戰與危機,這也決定了企業經濟管理在企業存在發展過程中的重要地位。企業經濟管理能力以及管理模式,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反映著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對于企業的經濟、社會效益都有著巨大的影響,也是推動企業經濟發展的基礎力量[1]。
1 現階段,我國企業經濟管理面臨的國際、國內形式分析
企業的經濟管理活動是企業管理者自主進行的,對企業經濟活動的規劃、組織與規劃,這些管理活動的制定在很大程度上會受到國內以及國外社會經濟活動的影響。
1.1 經濟全球化趨勢的推動
在計算機互聯網技術的推動下經濟全球化趨勢發展迅速,對于各國的經濟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對于企業來說,在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中,既可以享有廣闊的世界市場,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壓力。企業的發展必須要在認清當前國際經濟形勢的基礎上進行,轉變原有的經濟管理模式,制定全球化的發展戰略。
1.2 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與完善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進程的不斷加快,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取得了顯著的成就,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完善。企業作為市場經濟的主體,其發展與管理模式必須要由傳統經濟體制轉變為現代企業經營管理模式。市場經濟與我國原本的計劃經濟體制相比,具有較大的風險性和不確定性,這就要求現代企業能夠及時發現并且合理的規避風險。
1.3 企業面臨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
隨著我國開放程度的不斷加深,企業面臨著越來越多的國內外競爭者,如何提升企業自身的國際競爭力成為企業發展的關鍵所在。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企業自身的內部機制與內部管理是基礎的因素,這也就要求企業要加強自身內部建設,完善經濟管理體制,提高企業的管理水平與管理效率[2]。
2 我國企業經濟管理中的挑戰
在全球經濟危機的大背景下,我國企業經濟管理呈現出綜合性、全面性的特點,并且有進一步加劇的趨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與我國高速發展的經濟相對比,其發展明顯滯后,不能滿足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對現代企業發展的需求與要求。因此,我國企業的經濟管理還需要進一步加強與完善,下面簡單分析我國企業經濟管理中的問題與挑戰。
2.1 企業管理者的管理理念落后,企業缺乏創新意識
企業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是現代企業生存發展必不可少的基本條件,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所在。但是現階段我國大多數企業的發展經營理念仍然沿用過去傳統的模式,明顯已經不能適應社會經濟生活瞬息萬變的當今時代。企業的管理者和領導者對于企業經濟管理不夠重視,將精力過多的放在追求經濟效益,忽視了企業的內部管理機制。在世界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相對傳統落后的企業經濟管理理念已經嚴重阻礙了企業的進一步發展。企業的管理者沒有風險意識,缺少企業發展的危機感,對市場經濟活動的變動沒有及時有效的預測,也沒有制定企業應對各種風險的緊急預案,給企業的健康發展帶來了一定的安全隱患。
2.2 企業經濟管理體制不健全,管理方法落后
企業經濟管理方案、管理模式的選擇與制定,沒有切實的依據企業發展的實際狀況以及社會經濟發展的趨勢。使得制訂的企業經濟管理計劃,與企業的實際發展、社會的需求不相適應,出現較大的偏差,導致經濟管理體系的低效率。再加上相對落后的經濟管理方法,使得經濟管理體制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難以完全高效的執行,企業的經濟管理水平也就會受到相應的影響。企業現有的經濟管理體系形同虛設,沒有將其切實貫徹落實到相應的生產經營環節,其應有的作用沒有得到實現。
2.3 企業缺乏有效的內部控制體系
企業缺乏系統的內部控制與監督機制,企業管理人員缺乏必要的風險意識和危機意識,對于企業生產經營活動不能進行有效的監督和控制。對于企業經營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不能及時的預測和防治,沒有完善的應急預案機制,企業的管理系統存在一定的風險。對于企業各個經濟環節的監督不到位,特別是對于財務等關鍵經濟活動的監督管理機制不健全,導致企業內部控制與監督機制存在嚴重缺陷,企業的運行效率低下,增加了企業的運行成本[3]。
3 企業經濟管理的建議與出路分析
3.1 加強企業內部管理,建立健全經濟管理監督機制
企業內部管理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完善企業的內部機制,完善監督控制體系,為企業的良好持續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建立全員參與經濟管理監督的機制。企業內部管理主要集中在企業文化管理方面,形成企業員工共同的價值觀念,讓員工的監督來完善經濟管理監督系統。企業的經濟管理活動更多的滲透到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各個環節,將企業的全部資源在全面整合的基礎上,進行綜合分配。加強企業的內部管理還表現在企業運行成本的管理上,企業運行成本控制一直是經濟管理的難點和重點問題。企業建立成本控制體系,細化產品生產結構,各個部門之間明確分工,落實相關工作的直接責任人,提高員工的成本控制觀念。
3.2 加強企業的風險管理能力
企業的風險管理主要包括生產、經營以及財務方面的風險,其中財務風險也是企業經濟管理的重要環節。財務風險管理在經濟管理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也是企業財務管理安全的主要保障,企業必須要樹立和強化風險意識。企業制定經營戰略時,要將風險管理考慮其中,完善企業的風險管理制度,幫助企業提高經濟管理的水平和質量。企業的經濟管理的制定過程,更多的與企業的實際經濟情況以及整個社會的經濟環境相結合,能夠真實的為決策者提供相應的數據與決策分析。加強企業的風險管理意識和管理能力,必須要對有關的市場、經濟信息進行事先整理分析,以事實為依據為企業決策提供可靠的數據資料與決策支持。除此之外,企業還要加強對內部員工的風險意識教育,強化企業的風險意識,培養員工的防范風險意識,從而使得企業保持危機意識。
3.3 注重培養企業的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
企業要提高對經濟管理的重視程度,鼓勵創新管理模式與管理理念,在企業內部創造管理創新的氛圍,構建經濟管理創新的軟環境。在現代化企業的經濟管理模式中,經濟管理已經將企業各部門的經營緊密結合在一起,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業經營管理的效率與能力。不論是企業的管理人員還是普通員工都應該具備創新意識,在原有管理的基礎上,改革管理模式、創新管理理念。企業的創新主要依靠企業的每一位員工,因此企業要加強對員工的創新意識培養,加強員工對公司的責任感和歸屬感。
現階段,我國企業面臨著國內、國際市場的雙重壓力,企業的發展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與制約。在新的背景下,如何完善企業的經濟管理機制,是企業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加強企業的經濟管理是企業提高自身市場競爭力的基礎性手段,也是經濟環境對企業發展的基本要求。企業要根據自身實際的發展狀況,結合市場經濟的發展趨勢,制定完善的經濟管理方案,積極的應對企業發展面臨的各種挑戰,提高企業的經濟管理能力。
參考文獻:
[1]許寧.論新形勢下企業經濟管理的創新策略[J].管理觀察,2012(27).
[2]姚中東.探討企業經濟管理中的創新[J].現代經濟信息,2012(19).
[3]譚彬霞.淺析新形勢下企業經濟管理問題[J].經濟生活文摘,2012(15).
篇8
關鍵詞:管理會計 成本會計 財務管理
隨著企業經營管理規模逐步擴大,企業經濟管理體系逐步實現完善,企業經濟管理系統下對會計職能精細化分,明確會計管理職責,降低企業經濟管理風險,保障企業發展經濟效益,推進我國經濟平穩發展。
一、基礎概念概述
(一)管理會計
管理會計是應用對企業內部各部門之間經濟換分管理的重要管理部分,管理會計的主要宗旨是提供企業經濟效益,實現企業內部各部門之間能夠形成良好的經濟運行循環體系。管理會計又稱為內部報告會計,能夠為企業內部經營管理提供準確的分析數據,是企業逐步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實現戰略發展目標的重要經濟管理途徑。
(二)成本會計
成本會計是一種新型會計理論,成本會計是基于商品經濟公平交易的條件下,對企業產品濟生產、運輸、銷售中產生的成本進行評估預算。成本會計能夠對市場經濟靈活運行的規律進行把握,把握市場經營管理成本動向,實現經濟成本投資合理規劃,企業生產成本投資風險。
(三)財務管理
財務管理是企業運行中與一切經營財務交易管理。即會計賬目整合后的一種綜合性經濟管理手段,包括企業財務賬目管理、利潤劃分管理等多重組成部分,財務管理從企業經濟管理的整體入手,注重把握企業經營管理的總體動向,形成系統的財務運行管理思路,為企業經濟運行管理提供科學的劃分依據。
二、管理會計、成本會計、財務管理之間的關聯
管理會計、成本會計、財務管理都是企業經營管理中的組成部分。三者之間積存在關聯,又存在差異。首先,管理會計主要針對企業中各個部門內部的經濟運行制定數據管理,注重企業經濟管理中的部分,管理內容和管理數據核算精細化程度相對較高;成本會計是從企業整體經濟運行管理入手,側任重與對企業生產成本投資的管理,其中涉及到企業各個部門的成本管理部分,同時對企業投資風險進行評估預測;財務管理是對從企業財務管理的整體入手,在企業經濟支出、賬目核算數據的基礎上,將企業經濟管理實施系統劃分,注重分析和把握經濟投資管理的系統性和整體性;其次,管理會計的管理內容精確化程度較高,實施部分經濟投資方式設定中需要依據成本會計分析數據評估經濟投資方案,同時也需要依據財務管理的規劃發展趨向,確定企業各部分的生產運行方案。成本會計的制定受到企業財務管理整體經營管理和各部分設定的經濟管理目標影響,企業成本會計只有明確整體性規劃動向,才能夠對企業經濟投資風險合理評估。財務管理的實施是基于管理會計、成本會計等多方面會計管理數據上開展的,是企業制定財務管理計劃,實施企業財務管理體系劃分的重要依據,一旦企業某一會計管理的小部分出現數據管理問題,都會影響企業財務管理的規劃的確定和實施。由此可見,管理會計、成本會計、財務管理在企業管理中各司其職,企業為了進一步拓展市場,增加經濟收益,必須合理把握企業經濟管理中各個部分,實現企業經濟發展運行良性循環發展。
三、實現會計管理優化措施
(一)依據會計職能做好經濟核算與經濟支出控制
會計是企業經營管理的核心部分。為了實現企業經濟效益平穩增長,需要做好經濟核算與經濟支出控制。管理會計和成本會計進行經營資金管理控制是對部分內部經濟投資支出和匯入的數據實施科學核算,提高賬目數據管理的準確性,實現財務管理體系科學性分析。例如:企業經濟管理人員和管理部門將數據核算進行周清數據總結,將每個大數據劃分為不同層次的小部分,設定經濟核算支出管理目標,提高企業內部數據應用管理的準確性,充分發揮會計數據監督管理職能,做好企業經濟運行控制。
(二)實現會計管理三部分之間的層次性管理
實施會計管理三部分之間的層次性管理,促進企業經營管理經濟平穩運行,逐步形成財務管理、成本會計、管理會計的層次性劃分:管理會計應用內部管理數據為成本會計經濟提供成本運算依據,壓縮企業投資成本,為企業財務管理提供規劃管理數據。同時,企業依據財務管理制定的管理曾略,形成內部賬目投資目標。成本目標等子目標,在企業內部形成良好經濟管理體系。例如:某企業為了實現企業經濟細致化管理,實施企業經濟細致劃分,形成了完善的企業經濟管理系統,降低企業經濟投資運行風險,促進企業發展。
(三)做好會計管理的經濟風險分析
為了實現管理會計、成本會計、財務管理之間的聯系進一步加強,形成系統的會計管理體制。一方面,做好企業經濟數據應用管理的風險評估,完善企業內部會計數據應用檢測管理體系,提高數據分析、引用的準確性。例如:某企業中對會計數據管理實施人工檢驗為主,計算機網絡系統檢驗為主的數據監測管理制度,保障該企業會計數據應用的準確性,降低企業財務投資運行的風險性;另一方面,形成配套的會計人員應用管理制度體系,設定不同層次的會計管理目標,明確企業內部管理責任,實現企業人力資源應用管理系統的逐步完善與創新應用。
四、結束語
管理會計、成本會計、財務管理都是企業經營管理中的組成部分。分別從不同方面對企業經濟運行提供經濟保障,實現了企業經營經營管理水平和管理計劃能夠順利實施,挖掘潛在市場,為企業發展提供低風險經濟投資運行管理管理策略,推進國家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參考文獻:
[1]王朝曦.財務管理、管理會計、成本會計交叉關系研究[J].財會研究,2015,(3)
[2]郭曉玲.對財務管理、管理會計、成本會計學科內容交叉問題的探討[J].財會月刊,2015,(3)
[3]牛彥秀.管理會計、成本會計、財務管理內容交叉問題的探討[J].會計研究,2012,(6)
[4]楊忠智.試析財務管理、管理會計與成本會計課程體系的整合[J].財會月刊,2013,(4)
篇9
【摘要】就目前來看,現代企業管理中經濟管理的作用越來越重要,主要在于經濟管理直接影響著現代企業管理的合理性、科學性,對于現代企業的發展具有一定影響,因此應當充分重視現代企業經濟管理工作的正常開展。本文主要對現代企業經濟管理問題進行深入分析,探討現代企業經濟管理問題的應對策略。
【關鍵詞】現代企業 經濟管理 問題 策略
現代企業的現代化管理使其快速發展的重要保障,而經濟管理是現代企業管理過程中一個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對于現代企業發展的發展有直接影響,因此應當充分重視現代企業經濟管理工作的合理開展,在此基礎上確保現代企業的健康發展。
一、現代企業經濟管理問題分析
現代企業經濟管理主要包括兩部分,一部分為企業經濟,另一部分為管理活動,企業是否具備一個健全的現代企業經濟管理體系已經成為判定其是否為現代企業的一個主要標志。
現代企業經濟管理問題,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管理制度不完善
企業管理制度不完善已經成為制約現代企業經濟管理工作有效開展的一個重要因素。由于一些企業的內部經濟管理制度不完善,未明確規定崗位職責,造成經濟管理工作十分混亂,不同部門之間缺乏良好的交流與溝通,造成企業生產經營活動難以正常開展。同時,企業經濟管理人員素質不高也是導致企業經濟管理工作開展收到阻礙的一個主要原因。
(二)管理組織結構松散
企業管理組織松散對于現代企業經濟管理工作的開展有著直接影響。目前,一些企業在經濟管理方面依然選取直線化運作、管理方式,雖然這種管理方式在企業初期發展階段可以迅速執行各項指令,但是隨著生產規模不斷擴大,這種管理方式極易導致機構重疊、人浮于事等一系列問題出現,不利于企業的穩定發展。同時,管理組織結構的松散會導致企業領導層管理出現缺失狀況,造成企業領導層對于企業經濟狀況缺乏認知,無法根據企業的內部、外部形勢變化制定并實施合理的決策,嚴重影響企業的應變能力,無法對企業發展戰略作出及時、合理的調整,增大企業發展過程中面臨的風險。
(三)管理職責未明確
現代企業經營活動的目標主要為最大限度獲取經濟利益,而關注社會效益、環境效益是其具備的責任。現階段,由于收到傳統經濟理念的影響,企業管理者過于重視經濟利益的最大化,導致企業經營活動整體性受到影響,各個部門處于分裂狀態,缺乏良好的溝通,一旦出現問題各個部門相互推諉,無法對責任主體予以認定。
二、現代企業經濟管理問題的應對策略分析
(一)制定健全的現代企業經濟管理制度
現代企業經濟管理過程中,科學合理的經濟管理制度是其經濟管理工作順利開展的重要保障。企業管理者應當充分重視建立健全現代企業經濟管理制度的重要性,堅持全面考慮、綜合分析原則,對企業的發展實際狀況予以深入分析,制定并實施一個合理的經濟管理制度,根據經濟形勢的變化,合理調整經濟管理制度。同時,企業應當根據自身發展的實際狀況,制定一個科學合理的戰略規劃,構建一個權責分明的獎懲機制,通過宣傳欄、廣播等一系列形式明確經濟管理過程中員工具備的義務與權利,對于超額完成目標的員工在精神、物質上給予精力,對于未完成目標任務的員工,應當予以相應的處罰。除此之外,企業應當建立一個健全的培訓機制,進一步提升員工的專業水平與思想意識,確保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二)重視企業經濟管理體系的合理優化
企業經濟管理工作的開展與創新前提、基礎主要為經濟管理體系,其對于企業發展模式、方向有著直接影響。由于計劃經濟影響,企業經濟活動中經濟管理體系具有承上啟下作用,基本流程主要為:企業主管經濟管理的部門與領導在分析市場需求的基礎上對企業的發展目標、方向予以確定,然后在企業各個部門中下達企業發展目標與方向,再由不同部門根據自身的實際狀況對目標予以制定并實現。同時,企業應當對評審領導小組予以組織,主要由企業管理者、經濟管理主管領導以及不同部門領導組成,還可以邀請經濟管理界學者、專業指導經濟管理評審工作。評審領導小組應當具備長遠觀點與超前意識,不僅要對企業當前經濟管理體系建設問題予以分析,還應當在評審范疇中納入企業的發展戰略,使經濟管理體系可以適應當前經濟管理的實際,還可以對未來企業的發展、成長有指導意義。
(三)重視企業經濟管理理念的創新
企業管理者應當根據企業發展特點與行業發展趨勢,在企業經濟管理中引進先進的經濟管理理念,對規范化、系統化的現代企業經濟管理體系予以建立,于企業內部中對現代經濟管理體系予以逐步推廣,通過一系列方式對經濟管理的重要性予以宣揚,使其內化為全體員工的整體意識,創設一個良好的內部管理環境。同時,通過召開員工座談會等一系列方式,使員工對當前企業的發展形勢有一個清晰的認知,對員工的競爭意識、危機意識予以培育,營造危機分為,使員工正確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在此基礎上使員工樹立一個科學的管理理念與競爭制勝意識,對員工的潛力予以充分挖掘,使其做好本職崗位工作,主動深入市場中。除此之外,現代企業還應當具備預測、評估一系列企業風險的能力,將“123工作思路”、“問題數”等先進管理技術與方法引入企業管理,對管理重點予以明確,加大財務資金管理力度,進一步提升精細化管理水平,使管理模式由粗放型轉變為精細型。
三、結語
現代企業經濟管理直接影響著企業的發展狀況,因此企業應當針對經濟管理存在的一系列問題,針對性制定并實施相應的應對策略,關注經濟管理方面的新觀點,同時將其在企業經濟管理活動中融入,對企業經濟管理制度予以創新,構建健全的現代企業經濟管理體系,在此基礎上對現代企業的持續發展予以進一步促進。
參考文獻:
[1]雷真,鄧艷麗.淺談現代企業經濟管理存在的問題和解決方法[J].企業技術開發,2014.
[2]李兵.現代企業經濟管理模式的規范化策略探究[J].東方企業文化,2014.
[3]姜黎黎.淺談現代企業經濟管理存在的問題和解決方法[J].新經濟,2013.
篇10
關鍵詞:現代企業經濟管理 模式 規范化
眾所周知,企業經營成本的控制和企業利潤的實現,是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結果,沒有規范的企業管理模式,遇到問題必將自亂陣腳,眉毛胡子一把抓,很難使企業長久有序健康的生存。對企業經濟管理模式實行規范化,用系統的、規范化的方法去管理現代企業經濟活動,對于保證和保持企業利潤和價值的穩定實現具有重要意義。
一、企業經濟管理的模式
一方面,傳統的企業經濟管理模式未能擺脫掉計劃經濟舊體制的不良影響,嚴重的滯后于現代市場經濟對于企業發展的要求。傳統模式下的“國家撥資金”,“國家統理收支與統負盈虧”的企業經濟管理模式,早已不能適應當今市場經濟環境下建立健全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并嚴重影響了現代企業效益的提高。另一方面,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企業的市場化與全球化特點更加顯著,市場競爭瞬息萬變,組織環境日新月異,企業的經濟增長模式已開始從粗放型轉向集約型,企業經濟管理在現代企業經營管理中的重要地位也日益明顯起來。
可見,轉變企業經營管理觀念,掌握經營管理方法,完善經營管理體系,提高經營管理水平,特別是深化企業財務改革,做好企業財務管理,有效實施資金投放、資金籌措和營運資本管理,并構建和規范與之相適應的現代企業經濟管理模式,確是當務之急。企業發展是一個不斷演化的經濟學概念,即要把企業的發展歷程作為一個包括發生階段和發展階段兩部分的過程來看。任何一家企業,都有一個創立、生存和發展的過程。然而,有的企業可能會更具有成長性,而另一些企業則像一棵生病的樹,總是長不大,甚至夭折。其中的原因,除了不可控的機遇和外在環境因素外,企業內部的經營管理問題是最大的根源。而在企業內部的經營管理中,企業經濟管理則是其中的重點。
所以,現代企業制度之下的企業經濟管理模式,應在遵循企業經營目標和方針的原則基礎上,在企業經營的各個職能領域內,確立以市場為導向,以競爭為核心,生產與流通相結合,內部條件和外部環境相結合,經營戰略與具體戰術相結合,同時樹立權變管理思想,形成自己的經濟管理方法,構建現代企業經濟管理模式。眾所周知,在企業的經濟活動中,資金是企業生存發展的血液,而企業經濟管理的核心就是對于企業內外資金運動的管理。企業經濟管理制度又是企業經濟管理模式的最核心的內容。
二、如何實現企業經濟管理模式規范化
(一)建立經濟管理體系和組織機構
企業經濟管理的金字塔頂,應是企業的最高管理者。作為企業最高的管理者,首先應對經濟法律法規和企業經濟管理的相關規章制度有所熟悉并加以重視,將這種重視傳達到企業各高層管理人員、中層管理人員乃至普通員工處,并確保企業的經濟管理模式和方針的制定,要與企業的宗旨方向一致,這其中也包括要持續改進企業經濟管理模式,確保該模式的徹底貫徹執行,對企業經濟管理模式的效果和執行力進行評估,也要保持和其他各層級管理人員及員工關于該經濟管理模式的有效溝通,并確保員工獲得經濟管理所需的各種資源。如有必要,企業管理者還應指定手下一名管理人員來協助自己完成企業經濟管理模式的制定、執行、評估、反饋、改進等工作。
(二)建立企業經濟管理相關文件
適宜的經濟管理文件是企業經濟管理有效運作的基礎。企業經濟管理相關文件應該包括但不限于形成文字文件形式的企業經濟管理的目標和方針政策、企業經濟管理活動計劃書、企業經濟管理執行手冊、經濟管理活動記錄手冊等。
(三)經濟管理體系評審
企業最高管理者應定期對經濟管理體系進行評審,以確保其持續的適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評審應包括評價經濟管理體系改進的機會和變更的需求,經濟方針和目標,內部審核結果,顧客及相關方反饋,過程的業績和結果的符合性,預防和糾正措施的狀況,以往管理評審的跟蹤措施,可能影響經濟管理體系的變更與改進的建議。
(四)企業經濟資源管理
除了資金和物質資源的合理配置外,企業管理者應選派具備相當的教育、技術技能、工作經驗、并經過培訓的人員從事影響經濟管理工作的有關活動,確保從事影響經濟管理結果的人員所必須的能力,提供培訓或采取其他措施以滿足這些需求以及評價所采取措施的有效性,確保員工意識到所從事活動的相關性和重要性,以及如何為實現經濟目標做出貢獻,保持教育、培訓、技能和經歷的適當記錄。
(五)企業經濟目標實現的策劃
企業經濟目標實現的策劃應包括如下內容:企業的經濟目標和需求,確定過程、文件和資源的需求,企業經濟目標實現所需的驗證、確認、監視、檢驗和復核的活動,為實現過程及其結果滿足要求提供企業經濟活動證據所需的記錄,與相關方的要求確定與溝通等。企業應定期進行內部審核,組織合適的內審人員公正獨立地開展內審工作,以確保企業經濟管理模式的有效實施與保持。
三、結論
綜上所述,對企業經濟管理模式實行規范化,從建立經濟管理體系和組織機構,建立企業經濟管理相關文件,經濟管理體系評審,企業經濟資源管理,企業經濟目標實現的策劃,不符合企業經濟管理制度的事件處理,企業經濟管理中的數據分析,企業經濟管理的持續改進等幾方面入手,用系統的、規范化的方法去管理現代企業經濟活動,力求保證和保持企業利潤和價值的穩定實現。
參考文獻:
[1]孫振峰.現代企業經濟管理體系分析[J].中國市場.2010(Z2)
- 上一篇:小學語文學科知識素養
- 下一篇:交通運輸專業的就業方向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企業盈利能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