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退休制度范文
時間:2024-03-18 11:58:0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企業退休制度,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激勵;限制;彈性退休制
【中圖分類號】F241.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36X(2012)03-0169-03
隨著我國老齡化程度的不斷加劇,社會養老保險的負擔也越來越重,延遲退休年齡可增加養老保險費的繳費年限,減少領取養老金的時間,緩解養老壓力。從20世紀90年代后期,不斷有學者提出延遲退休年齡,特別是2004年以來,在養老保險基金收支壓力下,延遲退休年齡一次次被熱議。但是,延長退休年齡涉及到就業、企業成本和社會公平等問題,每次都以企業和多數民眾的激烈反對告終。筆者認為,延遲退休年齡是養老金制度發展的必然趨勢,只是制度的設計需要以公平為基礎,并充分保護企業和職工的利益,需用激勵和限制相結合的企業彈性退休制度來延遲退休年齡。
一、延遲退休年齡的需求分析
1.我國在老齡化進程中,老年供養比不斷提高,延遲退休年齡可以改善供養比,緩解社會養老壓力。一定時間下,某一區域內需要供養的老年人口與勞動年齡人口之比稱為老年供養比。我國老年供養比從1982年到2005年提高了2.74(見表-1)。
特別是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內的供養比,提高得更快。有數據顯示,我國企業基本養老保險繳費人員與退休人員之比,已由20世紀90年代初的10:1上升到21世紀初的3:1;目前已發展到3個在職人員供養1個退休人員,較20世紀70年代末1:30.3的比例提高了10倍,到2030年我國退休人員與在職職工的比例將達到1:2.4。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退休年齡愈早,退休人口越多,制度內的供養比越高;反之退休年齡愈晚,退休人口越少,制度內的供養比越低。未來的30年,如果不改善老年供養比,我國養老保險制度將面臨崩潰的風險。可見,推遲退休年齡,相應減少退休人口比例,是降低制度內的老年供養比,應對老齡化危機的需要。
2.平均預期壽命和退休年齡之差不斷增加,養老保險基金支付壓力越來越大,延遲退休年齡,可以改善資金狀況。隨著經濟和醫療條件的改善,我國人均壽命已經大幅度提高,20世紀50年代初,平均預期壽命男性為40歲,女性為42.3歲,目前男女平均為73歲。而我國的退休年齡是1951年的《勞動保險條例》規定的男60歲,女職員55歲,女工人50歲,一直到現在始終未變。我國人口平均壽命不斷增加,退休年齡不變情況下,退休者領取養老金的時間在加長。一方面是老年供養比加大,每100名勞動者供養的退休人數愈益增多;另一方面,需要供養的年限也越來越長,這必然會加劇養老保險制度的資金負擔。據預測,按照目前的狀況,今后20多年,我國養老資金缺口累計達到1.8萬億元左右,平均每年約700多億元。如果要保證養老保險基金的收支平衡,只有從開源與節流兩個方面人手。節流常用的方式是降低養老待遇,然而福利支出的剛性特征,決定了會引起社會較大波動。開源常用提高繳費率和推遲退休年齡兩種方法。目前,我國養老保險的繳費率已經遠遠超出了其他國家,再提高養老保險的繳費率會進一步加大企業的生產成本,阻礙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而且,還會迫使企業通過減少雇用勞動者來降低這一成本,從而造成了大量人員失業。通過延遲退休年齡可以推遲和減少領取養老金的時間,同時還可以增加繳納養老保險費的年限,成為平衡養老保險基金可選方案。
3.受教育年限不斷增加,延遲退休年齡可以使工作年限不至于縮短。隨著教育水平的提高,人們受教育的年限在不斷的延長,如果退休年齡不變,工作年限會相應縮短。根據全國人口普查數據,我們可以算出1964第二次人口普查時,全國平均受教育時間為2.57年,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時全國平均受教育時間為7.18年,受教育時間延長了4.61年。就整個社會而言,人們的平均工作年限相應減少,增加了社會養老壓力。就個體而言,受教育時間越長的高素質人力資本,工作年限越短。在我國現行教育制度下,一般本科畢業時22歲,碩士畢業時25歲,博士畢業時28歲,按照現行男60歲為退休年齡計算,本科生可以工作38年,碩士生可以工作35年,而博士生只能工作32年。高素質人才的培養花費成本高,他們的工作年限卻遠遠短于低端勞動力,造成了社會資源的浪費。因此,無論從整個社會,還是從勞動者個體而言,都需要延遲退休年齡,保證工作年限不縮短。
二、提高退休年齡的壓力及分析
理論上,老年供養比增加,平均壽命和受教育時間延長,養老保險基金壓力加大,理所當然要提高退體年齡。實踐中,近年人口老齡化國家紛紛提高法定退休年齡。美國從65歲逐漸提高到67歲,英國從65歲提高到66歲,法國從60歲提高到62歲,丹麥從65歲提高到67歲,希臘從61歲提高到63歲。我國一直未延長退休年齡的主要原因是擔心對就業、企業和社會公平帶來壓力。但長期看這些擔心并不必要。
1.擔心占據工作崗位對就業產生壓力。在巨大的人口壓力下,我國就業形勢一直非常嚴峻,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2011年第一季度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情況》顯示,2011年第一季度末,全國實有城鎮登記失業人數909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1%,而同期全國城鎮新增就業303萬人。在整個社會新增工作崗位較少的前提下,延遲退休年齡自然減員減少,必然造成吸納新勞動力的能力降低,使就業問題雪上加霜。中國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張車偉認為,我國城鎮單位就業人員數超過1.1億人,每年約有300萬人退休,占城鎮單位就業的3%。但我國每年新增就業崗位1000萬左右,如提高退休年齡,將減少30%的新增崗位。
短期來看,延遲退休年齡的確會減少就業崗位。但是,長期考察退休年齡對勞動力的影響則產生不同的影響。在其他條件一定時,延遲退休年齡意味工作年限增加,養老保險基金收支發生變化,養老保險繳費率會降低,勞動力成本下降。如果勞動力成本低、資本成本高,市場就會傾向于選擇勞動力;相反如果勞動力成本高于資本成本,市場會選擇資本。所以,保持低齡退休會使整個社會的勞動力成本提高,企業選擇用資本替代勞動,使一部分勞動力被擠出,失業率上升。反之,延遲退休年齡會使整個社會的勞動力成本降低,企業會選擇用勞動替代資本,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失業率下降。
另外,在現實經濟中,即使不延遲退休也有一部分人退而不休。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相關數據,60歲以上的
老年人就業人數為1280萬人,占全部老年人比例的9.9%。而第三次人口普查和第四次人口普查的數據,這一比例更高分別為31.7%和28.6%。退休再工作者的收入由工資和養老金兩部分構成。因有養老金收入,他們愿意接受比市場價更低的工資,加劇了年輕人就業的競爭壓力。延遲退休年齡反倒是為年輕人創造了公平競爭的就業機會。
2.擔心影響社會公平對社會穩定產生壓力。在養老保險制度上,強制延遲退休年齡對低收入的勞動者不公平影響社會穩定。如下崗失業人群,尤其是4050人員,已接近退休年齡,退休后可以按月領取養老金。而且,對于他們中的多數人,退休反倒會使實際收入有所提高,延長退休年齡則需要多交社保費,給本來就困難的家庭帶來更大的經濟壓力。利益受損的另一大群體是生產第一線從事體力勞動的工人,到一定年紀后,很難適應企業超大的勞動強度和超長的勞動時間,延長退休年齡實際是要求他們超負荷地付出體力。這一群體希望盡快退休,避免延遲退休對其身體健康產生影響。保證社會公平,維護社會穩定,不能強制延遲退休年齡,可以讓參保者自主選擇。政策一方面,不強制勞動者延遲退休,保護低收入群體及時退休的權利;另一方面,通過經濟激勵,鼓勵愿意延遲退休的勞動者延長工作年限,減小老齡化對養老保險的影響。
3.擔心加大用工成本對企業產生壓力。由于社會保險繳費與員工工資掛鉤,老員工一般比年輕員工工資高。因此,如果企業用同樣人數的職工。延遲退休年齡用老員工會使得企業每年支付的工資和保險費增加,提高企業的生產成本。另一方面,由于老年員工生產效率一般低于年輕員工,延遲退休年齡會降低企業的效率,增加企業的生產成本,影響其競爭力。對單個企業短期內確實如此,延遲退休年齡會增加企業的生產成本。但是,從長期和整體來看,養老金是勞動者一生中的勞動收入再分配,是生產成本的一部分。當其他條件不變,低齡退休,領取養老金的時間長,退休年齡越低,工作時間段內的勞動力成本越高。反之,退休年齡越高,工作時間段內勞動力成本越低。所以,長期來看,延遲退休年齡能夠降低養老保險繳費率,使企業的勞動力成本降低。另外,對于教育、科研等知識型的企業,延遲退休年齡,老員工的知識積累豐富,會有利于增加生產效率,降低企業成本。
三、激勵和限制相結合的彈性制度
無論從我國老齡化的角度還是從人力資本的有效利用角度,延遲退休年齡都是趨勢。但是,延遲退休年齡的方式有多種,彈性退休制度是比較容易接受的方式。所謂彈性退休制就是制定一個最低的退休標準,勞動者在達到這一標準時可以退休,也可以延遲退休。是否退休根據勞動者自身的具體情況,由其自己決定。有效利用彈性退休制度,既要用經濟激勵手段刺激企業參與,也需要在法定退休時點的設定和防止濫用制度的限定上保證社會公平。
1.以最低工作年限為法定退休條件,保護低端就業者。改革開放以來,收入差距逐漸加大,低收入者的社會權利容易被忽視。社會保障是保護弱者的社會政策,在精英層希望延遲退休年齡的同時,必須考慮低端就業者的經濟和身體壓力,制定一個有利于低收入者的法定最低退休時點。不同階層生理年齡有著明顯的差異,以日歷年齡為標準的最低退休年齡不利于低收入階層。最低法定退休時點如果以工作年限為準,則每個人為社會工作的法定年限一樣,體現了公平。同時又有利于低收入者,保護他們不至于超負荷付出體力造成傷害。如果最低退休時點為工作40年,初中畢業16歲參加工作,56歲達到退休年齡;高中畢業后18歲參加工作,58歲退休就達到法定退休年齡;本科畢業22歲參加工作,62歲達到退休年齡;碩士研究生25歲參加工作,65歲達到退休年齡;博士生畢業28歲參加工作,68歲達到退休年齡。低收入者往往受教育時間較短,多數從事體力付出較大的工作,以最低工作年限為法定退休條件,低收入者領取全額養老金的年齡低,起到保護弱者的作用,解決延遲退休的公平性問題。
2.以經濟手段為激勵,引導企業和個人選擇延遲退休。首先,企業通過延遲退休雇用老員工,比雇傭年青員工增加了用工成本,應給企業一定的雇用大齡員工補貼,作為經濟補償,鼓勵企業使用延遲退休,為增加養老保險收入做貢獻。企業的工資薪酬與工齡有一定的關系,一般用老員工比新員工工資成本高;延遲退休期間,企業要為其繳納社會保險費,比正常辦理退休手續再返聘,企業付出更多的社會保險成本;老員工由于體力下降等原因其勞動效率和所創造的效益可能不如青壯年員工。對于企業的這些利益受損,每年應從增加的社保基金中拿出一部分作為“雇傭大齡員工補貼”獎勵企業。
其次,增加延遲退休者的養老金收入,激勵勞動者自愿推遲退體年齡。雖然按現行養老金計發辦法每延長退休一年可以多拿1%的基礎養老金、個人賬戶養老金也會有相應提高,但是這種增發養老金的辦法仍存在問題。第一,計算復雜,延長退休者很難算出自己未來養老金的增發比例。第二,每延遲退休一年,大部分人養老金增發額會在1%左右,增發額較少,不足以起到激勵延長退休的作用。如果對于延遲退休的員工,明確其養老金的增發比例,讓其能對未來增加的預期收入和放棄的當期收益清楚比較,當每延遲退休一年能增發3%以上的養老金,會加大其選擇延遲退休的權重。因為退休返聘的工資收入是暫時的,增發的養老金卻能拿一輩子,員工對未來余壽的預期越長,越會選擇延遲退休。因此,要達到延遲退休年齡,必須增加經濟激勵,當企業和勞動者選擇延遲退休比正常退休更有利時,他們才會選擇延遲退休。
篇2
1 彈性退休制度概述
自改革開發以來,我國一直運行著 1978 年頒布的退休制度,即男干部或男工人六十周歲,女干部五十五周歲,女工人五十周歲,且特殊工種的工人可以提前五年退休。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的身體健康狀況有了很大的改善,原來那種一刀切的退休政策已經不能滿足社會發展的要求,造成了很多中、高端人才的浪費,這與我國的實際國情是不相符的。在以后的一段時間里,有些部門和人群提出要延遲退休年齡,但卻遭到了國內絕大多數人的強烈反對,因為這樣他們就不能早日退休并拿到客觀的養老金。因此,從公眾的心理關是最難邁過的坎,若強制推遲退休年齡恐怕會造成社會的動蕩。
正是在以上這種社會條件下,才出現了彈性退休制度。所謂彈性退休制度,就是在地方政府規定的一個退休年齡區間,比如58歲至65歲,員工在此基礎上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在這一年齡段區間中選擇合適的時間段或時間點辦理相關的退休手續、領取養老保險金;由于養老保險金的繳納時間越長,所繳納的保險金就會越多,退休后領取的退休金也就越高,因此一般很少有人選擇提早退休。這種退休制度(即彈性退休制度)的政策設計非常巧妙,它不僅涉及到每一位企業職工的自身利益,而且還與企業的人力資源管具有非常理密切的關系。
2 彈性退休制度對企業人力資源的影響
據調查顯示,2011 年我國內地的企業對熟練勞動力短缺的擔憂明顯有所增加,其中百分之四十的內地企業的預期熟練勞動力短缺已經為阻礙其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之一,而且這種趨勢仍有擴大之勢。基于此,筆者認為: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導致勞動力市場出現了“供不應求”局面,尤其是那些技能熟練勞動力的價值升值,促使了他們工資水平的提高;在當前市場經濟環境下,企業為了生存和發展不得不承擔者巨大的漲薪壓力。同時,因熟練勞動力數量的短缺而引發的企業用工成本增加,必然導致產品價格的提升,市場通脹的擔憂將進一步加劇。從一定意義上講,通過延遲企業勞動力的退休年齡,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緩解用工短缺的問題,這對穩定市場和社會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雖然彈性退休制度通過柔性方式對我國的退休制度改革進行了試水,并在一定范圍內起到了非常顯著的效果,但對于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而言,彈性退休制度是一把“雙刃劍”,其具體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第一,沒有實施細則操作難度大,并且不利于企業員工的結構優化。從實踐來看,雖然我國某些地區已經開始推行彈性退休制度,但由于缺乏具體的實施細則,實際操作時難度比較大。彈性退休制度沒有相關配套的操作細則,怎樣將自愿原則引入其中,并充分地把握該制度中的“彈性”,既讓企業員工可以充分地發揮選擇權,又不搞特殊,著實是件棘手的問題,而這些在彈性制度中卻沒有明確的指出或作出規定;同時,彈性退休制度也嚴重影響了企業員工的結構優化。一般而言,企業所能提供的工作崗位都非常的有限,如果以“退休”的形式自然減員人數較少,那么將會嚴重影響企業員工的結構優化。況且,有些部門的職務和職稱比例非常有限,倘若有“身份”的老員工不退休,則新員工將難以按照相關比例晉升職務和職稱,這將極大地影響企業內部人才的優化與外部優秀人才的不斷引進,最終影響企業的生存與發展。
第二,加大了企業的成本費用,并且可能產生尋租問題。采用彈性退休制度,增加可企業繳納養老保險費等各項費用的開支,因此企業的人力成本就加大了。據統計數據顯示,目前企業每月為在職職工所繳納的養老保險金等各項保險費用大約能占到職工工資的百分之四十。如果晚退休一年,那么企業就要多為員工負擔一年的保險費。除此之外,彈性退休制度還可能產生一種尋租現象。一般而言,企業在確定彈性退休年齡和相關補助的范圍時,很可能會因該制度存在著某種隱形的漏洞而產生新的不公平現象,甚至會產生一些尋租機會。基于此,筆者認為,企業在廣泛推行所謂的彈性退休制度之時,要認真研究、謹慎推進,尤其對人員的年齡結構和知識結構要進行精準的研究之后,方可具體實施。
3 關于如何處理彈性退休制度與企業人力資源管理關系的幾點建議
基于以上對目前彈性退休制度與企業人力資源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分析,筆者認為,要妥善處理二者之間的關系,實現企業人力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3.1 做好企業人力資源規劃,建立和完善彈性退休制度正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企業要通過彈性退休制度來加強人力資源管理,首先必須對自身的情況要進行一次全面的盤查和規劃。對那些可能會延遲退休的員工,要重新測算未來三年的人力資源供需狀況,在結合本企業的實際勞動力市場供給狀況,對人員的結構及其知識結構進行一次科學測算,并初步確定一個彈性退休范圍。這一確定結果,既要保證企業對外部優秀人才的引進,又要保證不限制現有擬退休員工的專長發揮。同時,還要進一步建立和完善彈性退休制度,正所謂“無規矩不成方圓。”要進一步完善該制度中的具體操作環節,使管理人員可以有章可循、照章辦事;要不斷規范彈性退休的操作流程,尤其對那些擬退休的員工要加強人文關懷,這也是提高企業生命力的關鍵。
3.2 做好員工職業規劃,并充分發揮工會的作用
對于企業人力資源管理部門而言,要為員工做好職業規劃,加強企業人才的梯隊建設。為員工做好職業規劃,就是要為其職業生涯進行詳盡的設計,并激發那些較為年輕員工的積極性,從而吸引和留住那些年輕的優秀人才。同時要充分發揮老員工的帶頭作用,從而形成一個科學合理的人才儲備梯隊 既可發揮老員工的經驗和專業優勢,又能保持新員工的熱情和積極性,從而形成一種有利于企業發展的和諧氛圍。此外,在確定彈性退休的范圍和明確退休制度的同時,企業要與工會進行協商,充分發揮工會的作用。這樣不但有利于保持企業彈性退休制度的合法性,而且還能有效保護企業員工的合法利用,并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篇3
關鍵詞:彈性退休制度 人口老齡化 退休年齡
一個國家的退休政策是要隨著社會的經濟狀況、人口結構的變化、以及科學技術的發展等因素的變化做出相應調整的。我國現行退休年齡制度越來越不能適應我國人口年齡結構變化的客觀實際,存在的問題也日益突出。為了應對加速發展的人口老齡化給經濟社會所帶來的挑戰和壓力,我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了有關延長法定退休年齡的信息,由此引發各界關于退休年齡調整的廣泛研究和熱烈討論。
國外退休制度改革情況及國內改革爭議
目前人口老齡化壓力較大的發達國家,為了減少養老金賬戶的壓力,在退休制度改革模式方面也進行著積極的探索。20世紀80年代美國取消了強制退休制度,取而代之的是彈性退休制度,國家只規定最早的退休年齡為62周歲,最晚的退休年齡為70周歲,何時退休勞動者可以根據自身條件自由選擇。德國實行的是擁有部分選擇權的退休制度。勞動者在退休后可以選擇參加半個工作日的工作,既可以讓退休者有一個心理過渡和適應期,同時也可以緩解一些養老金賬戶的壓力。
國外的改革經驗引起了國內學者們的關注。結合我國國情,關于退休年齡制度改革模式的探討也日益熱烈。歸納起來大致可以分為:主張保持現有退休年齡不變、適當延長退休年齡、建議推行彈性退休年齡制度三大類。
延長退休年齡觀點。持本類觀點的學者主要有以下理由:一是我國退休年齡標準沒有隨著人均預期壽命的延長而延長;二是我國人口快速老齡化的現狀所帶來的勞動力供求之間的矛盾需要延長勞動者的實際勞動時間;三是延長退休年齡有利于緩解養老金的壓力;四是延長退休年齡有利于企業競爭力的提高。
保持現有退休年齡觀點。持本類觀點的學者認為確定退休年齡應主要考慮養老保障和就業兩個因素。就目前來看我國預期壽命的提高幅度還很小,并且我國勞動力資源市場面臨著巨大的就業和失業壓力,因此改革的時機還不成熟。
推行彈性退休年齡制度觀點。持本類觀點的學者認為在當前的退休制度下受教育年限越長其所參加實際工作的時間就越短,這就造成了人力資源的浪費。然而一刀切式的延長退休年齡又與當前嚴峻的就業形勢和壓力相沖突。
我國退休年齡設定的影響因素
(一)人口老齡化程度
國際上通常的看法是,當一個國家或地區60歲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總數的10%,或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總數的7%,即意味著這個國家或地區的人口處于老齡化社會。2000年我國65周歲以上的老齡人口比例已達到7%,這表明我國人口結構已轉為老年型。預測表明,到2020年,我國的老齡人口比例將上升到12%,到2050年達到峰值為23%,步入超高老齡社會。社會老年人比例加大,能夠為社會化大生產提供勞動力的人口比例大幅減少,這在客觀上要求我國做好未來勞動力不足的應對措施。對原有的退休年齡制度進行改革可以有效化解老齡化社會帶來的勞動力供求不平衡產生的壓力。
(二)人均預期壽命
根據2010年進行的人口普查的數據,我國人口的平均壽命為73.8歲,其中女性預期壽命為75.6歲,男性預期壽命為72.1歲。而1980年時我國男女的預期平均壽命為66.3歲,其中女性為67.8歲,男性為64.8歲。這說明過去30年間我國人口預期平均壽命提高了7.5歲,其中男性平均提高7.3歲,女性平均提高了7.8歲。根據聯合國的人口報告《世界人口展望:2010版》的預測,預計到2025年,我國人口的平均預期壽命將有望達到82.3歲。人口健康狀況的改善,人均預期壽命的顯著提高為退休年齡方面的改革提供了條件。
(三)養老保險基金儲備
目前我國的養老金缺口大約為1.3萬億元人民幣,預計到2075年養老金缺口將達到9.15萬億元人民幣。養老保險的保障水平具有剛性,會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而不斷提高,為了保證退休者的退休待遇只升不降,養老保險基金儲備必然會受到嚴峻的挑戰。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我國社會老齡化的加速,一方面直接減少了養老金的繳費人數,使養老金的收入規模減小。另一方面退休者從繳費者變成了養老金待遇的享受者,導致養老金支出規模大大增加。這種收少支多的狀態大大加重了養老金的負擔。
(四)勞動環境與工作性質
勞動環境與工作性質會直接影響到勞動者的健康狀況,進而影響到勞動者的退休年齡。一般情況下,勞動環境越好,腦力勞動的程度越高,勞動者所能持續工作的年限就越長,退休年齡就越晚。所以在制定退休年齡制度的改革設計階段,就要充分考慮到各種崗位的勞動者的特點做出正確的預判,以保證人力資源使用效率的最大化。
(五)勞動力市場供求狀況
在長期勞動力市場上,退休年齡往往是政府用來調節勞動力供求的重要手段。當年我國每年的新增就業人員人數大約為每年1000萬人左右,而市場每年能夠提供的就業崗位大概為800萬個左右,供求之間存在很大的缺口,就業形勢依然嚴峻。尤其對于大學畢業生而言,如果提高退休年齡將更多地擠占其就業崗位。退休年齡是個敏感話題,如果處理不當將會影響社會的穩定和諧,甚至可能引發社會動蕩。因此退休年齡制度設計中既要考慮已就業人員的現實利益需求又要減少對未就業人員的負面影響,以小的改革成本換取高的改革收益。
我國推行彈性退休制度的合理性分析
彈性退休制度是指允許勞動者在退休年齡、退休方式和退休收入等方面具有某種較為靈活的選擇彈性空間。
(一)彈性退休制度有利于優化人力資本配置
首先從人的生理條件看,不同的勞動者即使處于同樣的年齡階段,身體狀況不盡相同,其人力資本存量也不盡相同,對能夠提供的社會服務質量自然也不會相同;其次從職業分工方面看,不同職業的特性不同,從業人員的職業衰減期和職業巔峰期也有差異。從事技能型和一般性工作的勞動者社會服務周期較短,一般呈現進入勞動領域早、離開勞動市場也早的服務特點。而腦力勞動者,如教師、醫生等由于花費較長的時間和較高的物質投入進行培育,所以進入勞動市場時間晚,如果簡單地按“一刀切”方式制定法定退休年齡制度,既不經濟,也不公平。
實施彈性退休制度,退休政策的制定按照不同行業、不同職業、不同的個人體能狀況和個人意愿制定。有利于勞動者理性地對人力資本進行再投資,其人力資本回收期也可以相應延續,能夠較大程度地優化人力資源配置。
(二)彈性退休制度有利于緩解養老金制度面臨的財政危機
退休年齡的制度安排是影響養老金收支狀況和社會福利負擔的重要內生因素。目前我國的養老金缺口年年增大,實行彈性退休制度是彌補養老金缺口一個有效的方法,通過適當延長工作年限,增加統籌賬戶和個人賬戶的資金總額,更好地發揮統籌賬戶的代內再分配功能,不僅如此,實行彈性退休制度意味著工作年限的延長和給付年限的相對縮短。如果勞動者延遲停止工作,可以為社保基金繼續繳費;如果勞動者延遲領取養老金,可以暫時減輕社保基金的給付壓力。雖然勞動者在延遲退休以后,政府將提高其養老金作為獎勵,但實際上該勞動者領取養老金的剩余時間縮短了。總的效應是有利于社保基金增收節支的。
(三)彈性退休制度有利于平衡各方面利益
退休年齡制度作為一種制度安排,其制定和推行過程中必然會受到社會上各種利益訴求的影響。未來的30年我國將面臨老齡化社會加速、“人口紅利”消失、就業形勢嚴峻等不利因素的重重考驗,如果繼續沿用現有的退休年齡政策則無法有效應對人口老齡化帶來的各種沖擊,如果實行剛性的延遲退休年齡政策則會對本來就嚴峻的就業形勢造成威脅。而實行彈性退休制度,與延長退休年齡相比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兩難局面,達到各方面利益訴求動態平衡的理想狀態。
(四)彈性退休制度有利于推動經濟增長
相關數據顯示,我國即將步入深度老齡化社會。深度老齡化社會將給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帶來很多負面效應,這其中包括:勞動力比重下降、產業工人短缺、用工成本上升、企業競爭力下降、國民經濟發展動力枯竭等。這種嚴峻形勢要求我國必須及時采取相應的應對措施保障勞動力的有效供給和使用,在解決“就業難”的同時解決“招工難”的兩難問題,而實行彈性退休年齡制度就是一種有益的嘗試。在勞動力供給總量不斷減少的情況下,注重提高勞動力質量。讓更多擁有智力資本和工作經驗的勞動者延長在工作崗位上的時間,將智力成果盡快轉化為物質成果,并且可以大大節省勞動者新老更替帶來的時間成本,從而實現經濟的穩步發展。
我國實行彈性退休制度的可行性建議
(一)制定清晰的彈性退休制度實施路徑框架
養老金支出過高與就業壓力過大之間的矛盾是我國退休制度改革面臨的主要問題。要想緩解養老金支出過高的問題就應該適當提高退休年齡,而一旦這樣做就會給就業市場造成沖擊,導致勞動力供過于求現象的加劇,使得就業形勢更加嚴峻。所以對于退休年齡的改革不能追求一步到位,要再科學論證的前提下,充分評估延遲退休對就業市場的負面影響并采取積極穩妥的措施將這一負面影響降到最低。
鑒于此,推行彈性退休制度時要設計清晰的實施路徑框架,漸進性地穩步推進。例如,可以以平均每5年2歲、每5年1歲的幅度適度調整女性與男性的退休年齡,到2025年末女性的退休年齡升至60歲,男性的退休年齡提高到63歲,逐步實現男女同齡退休。當然,這只是一個調整范圍的設計,具體個人退休時間的選擇應該交由勞動者個人決定。
(二)彈性退休制度設計要公平、合理
我國退休年齡制度的改革要以在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前提下,統籌考慮各種利益集體的利益需求,使公共資源的再分配更加有效率,更加能夠促進社會結構的優化和升級。具體要做好以下三個方面:第一,充分保障每個勞動者都享有退休的權利和相關利益;第二,權利和義務必須對等;第三,退休年齡制度的改革要有助于增加中下階層的勞動者改善收入狀況,促進社會階層流動,有效防范社會結構固化風險。
(三)充分發揮制度的彈性特點以給予當事人可選擇權
實施彈性退休制度改革必須要考慮到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是退休年齡的延遲與當事人意見之間的矛盾。由于我國現行的退休制度呈相對剛性,缺乏靈活的變通,因此在調整時會出現意見不一。針對這種現狀,在調整退休年齡時應當借鑒美國的改革方式,實施彈性的退休制度,給予不同的人不同的選擇,使之有更多選擇的余地。這樣可以減小退休年齡的延遲與當事人之間的矛盾,使退休制度改革不必受到太多阻礙。
參考文獻:
1.林寶.中國退休年齡改革的時機和方案選擇[J].中國人口科學,2001(1)
2.饒茜,江文昶,姜宇.提高我國養老保險退休年齡的相關研究—財務平衡下對繳費率影響的定量分析[J].財經問題研究,2005(1)
3.李娟.我國調整退休年齡研究綜述[J].甘肅社會科學,2005(5)
4.朱正威,劉慧君,肖群鷹.中國退休返聘公共政策環境分析[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2)
篇4
延遲退休怎么“延”,從哪個群體入手開始……也許跟每個人都密切相關,延遲退休的話題最近幾個月屢屢被輿論高度關注,熱度不減。諸多疑問,都沒有標準答案。
其實,人口老齡化、養老金入不敷出的壓力,并非中國獨有,很多國家迫于形式,已經以各種方式推出并實施“延遲退休”方案。
法國:照顧艱苦職業和女性
最近兩年,延遲退休問題在法國屢屢引發爭議。
法國高福利社會保障體系經過戰后60多年的反復修改而建立。其中,退休金制度基本保證大部分法國公民均可在退休后領取退休金,金額相當于其退休前工資的80%。
在1983年法國社會黨執政時期,由于經濟和就業情況都比較好,加之執政者認為提前退休年齡可將就業崗位讓給更多的年輕人,因此將法定退休年齡從原來的65歲提前到60歲。
但進入20世紀90年代,人口老齡化和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法國社會保障體系開始難以為繼。一方面政府要承受退休金支出沉重的負擔,另一方面,高福利、高稅收、工作時間短、休假時間長使法國經濟在全球失去競爭力。較高的出生率和人均壽命不斷延長,使法國退休金支出愈加入不敷出。
2008年開始的經濟危機和隨后的債務危機逼迫法國退休制度非改不可。據統計,2009年法國退休人員約占全國人口的近1/4,如果不進行改革,退休金制度恐將不堪重負而瓦解。2010年,內閣通過法律草案將法定退休年齡每年延長4個月,從目前的60歲到2018年延長至62歲;將繳納退休金的年限,到2013年提高到41年。此外,公共部門退休金繳納比例將在10年內從7.85%提高至10.55%,向私營部門看齊。
法國法律草案要經過議會通過才能變成法律付諸實施。然而,該草案公布后,在法國引起軒然大波,甚至最后出現短暫的社會動蕩。反對者認為這樣的改革是將公共財政赤字和債務危機轉嫁到普通百姓身上,政府應通過對富人征稅和打擊投機活動彌補財政虧空。
然而,民眾的激烈抗爭并沒有改變最后退休制度改革法案通過的結果。2012年選舉中,奧朗德提出將退休年齡部分回歸到60歲的競選承諾,得到強烈反對退休制度改革人士的歡迎。極具戲劇化的一幕是,奧朗德上臺后面對政府財政困境和難以為繼的退休金制度,不得不繼續改革退休制度,法定退休年齡仍然維持2010年的改革方案。
2013年,法國公布新的退休改革草案。這一改革草案在保留62歲法定退休年齡不變的基礎上,對退休制度進行微調:從2014年起提高在職人員和雇主的基本養老保險繳費率,2014年增加0.15%,2015~2017年,每年增加0.05%,4年共提高0.3個百分點,到2020年前不延長養老金繳費年限,2020年開始養老金繳費年限從41.5年延長到2035年的43年;為體現公正原則,改革將考慮工作條件艱苦人員和女性特殊情況等,將設立艱苦職業的“工時賬戶”,使艱苦崗位從業者能夠提早退休,或接受培訓或換崗。女性產假將計入養老保險金的繳費年限等。
這一改革方案也受到多方面批評,工薪階層認為這種改革是增加稅收和提高繳納金,利益仍受損害;而反對黨認為這一改革方案根本無法解決退休金不足的虧空,資金缺口仍然巨大。
日本:為應對老齡化修改法律,但或許會影響青年就業
經過了7年的過渡期,2013年開始,日本人的退休年齡延長到了65歲。
2004年12月,日本修改《老年人雇用穩定法》,要求企業從2006年4月1日開始,選擇采取“提高退休年齡”“建立繼續雇用制度”(不退休繼續工作或退休后重新工作)或“廢除退休制”等三項措施中的一項。也就是說,在2013年前,階段性延長雇用年齡。2006年4月1日~2007年3月31日延長到62歲,2007年4月1日~2010年3月31日延長到63歲,2010年4月1日~2013年3月31日延長到64歲,從2013年4月1日開始延長到65歲。
基本上,很多企業都通過建立繼續工作制度來應對,而將退休年齡提高到65歲或自身廢除退休制度的企業很少(除部分中小企業和零星企業)。
2012年8月29日,《老年人雇用穩定法》再次修改,規定在迎來退休的60歲的員工中,企業必須繼續雇用所有希望繼續工作的員工一直到65歲,這一決定從2013年4月實施。
根據《日本經濟新聞》2012年12月的報道,經濟界對該修正案強烈反對,“很可能被迫減少其他員工工資或減少錄用年輕人”。隨著擴大雇傭退休人員,30%的企業開始研究削減非正式員工。
雖然延遲退休受到部分老年人歡迎,但也帶來諸多問題。由華僑創辦的中國通訊社營業部部長姜德春指出,這個法律實質是推遲退休年齡,這將引發不少問題。首先會增加企業負擔,其次會影響年輕人就業,因此企業不能及時補充新生力量,企業創新能力受影響。“解決高齡社會的養老金問題,決不能僅靠延遲領取基本養老金年齡應對,必須從社會福利全局和國民所得再分配等方面統籌考慮。”
日中創職協會久永事務所代表澤田篤志指出,繼續雇用也有成功一面,首先是可以減少支付老年人的養老金,還可以促進老年人的身體健康。此外,雇傭熟練勞動人員,還可以對新手進行教育,利于補充因為生育率降低而減少的勞動力。
澤田篤志指出,雖然各方面意見都存在,但很多日本人希望能一直工作,所以這個制度是被接受的。“日本社會肯定是‘少子高齡化’,為遏制老年人養老金和遏制醫療費用,延遲退休很有必要。”
姜德春介紹,延遲退休適用于除公務員外的所有職工,且不分男女、工種。日本實施《男女平等雇傭法》之前,女性比男性早5年退休,實施后,該規定被取消。
值得關注的是,日本的延遲退休制度是與延遲領取年金制度相配套的。“年金”即養老金,是日本國內所有居民都可參加的保險。由于日本生育率日益降低,老年人占比不斷增加,養老金壓力日益增加,因此推出延遲退休制度。
而按照目前的法案,領取年金的年齡每3年提高一歲,到2025年時,滿65歲才能夠領取年金。但如果還是60歲退休,很多人將在這5年中處于無收入狀態。為此,日本政府制定延遲退休的法案,實際是把包袱甩給企業。
美國:為獲更高退休金主動延遲
美國沒有硬性規定的退休年齡,聯邦法律規定,雇主不允許歧視年長員工,強迫他們退休。美國退休年齡和工種無關,更不分男女(如果區分性別,則涉及性別歧視,聯邦法律也明文禁止)。但美國人大多選擇在62~70歲退休,因為政府和企業用市場經濟的杠桿,讓人們做出最利于自己的選擇,也使得社會的工作崗位得到合理的新老交替。
這一杠桿就是聯邦政府統一管理的公共養老金計劃。除所得稅,美國人領的工資還要扣除社會福利金,只要繳足十年,就自動加入公共養老金計劃,稅率目前是雇主與雇員各付工資的6.2%。公共養老金規定,1938年出生的人,正式能領全額養老金的年齡是65歲。直到1943年,每遲一年出生,退休年齡就增加兩個月,正式退休年齡逐漸增加至66歲。
然后便是平臺期,從1943~1955年出生的人都可以在66歲正式退休,之后又是每過一年,退休年齡增加兩個月,直到1960年,其后所有人正式退休年齡都是67歲。可見,美國的退休年齡很復雜,不是一刀切,而是采取漸進式。
公共養老金最早可以從62歲開始領取,越早領取,數額越少,在62歲退休只能領到應得退休金的70%~75%。還不如等到正式的退休年齡的65~67歲再開始領。養老金和退休前35年的平均工資額有關,比如平均月收入為5000美元(1美元約合6.11元人民幣),退休金為2000~3000美元(結婚夫婦能領更多),如果收入達到1萬美元,則能領到2800~4200美元。
由于養老金和工資的比例是負相關,相當于變相劫富濟貧,促使許多高收入人士大量避稅。比如,把錢放到免稅私人退休賬戶里,或捐款,或投資。而且,也不是延遲退休越久越好,因為超過70歲,養老金就不會再隨年齡遞增,而且如果此時收入太高,養老金甚至會遞減。
目前,由于經濟形勢不好,為了獲得更高的退休金滿足生活需要,美國人有推遲退休年齡的趨勢。
歷史上,聯邦退休制度規定65歲退休便能領取全額養老金,但現在這一年齡已經推遲。根據美國蓋洛普最新調查提供的數據,在過去15年時間里,美國人預計自己退休的年齡已經漸漸從60歲提高到了67歲。
有人按照原來規定的65歲退休年齡進行過計算:按照規定,雇員最多可以提前到62歲退休,但每提前一個月退休,養老金減發0.56%;如一個人在62歲退休,只能拿到相當65歲正常退休人員退休金的80%;63歲退休能拿到86%;64歲退休只能拿到93%。年滿65歲后最多可再推遲5年退休,養老金增發0.25%。如66歲退休,可拿到相當65歲正常退休人員退休金的103%;67歲退休可拿到106%……70歲退休可拿到130%,年滿70歲以后退休者,養老金不再增加。
篇5
摘要:在人口老齡化問題席卷全球的大環境下,西方發達國家針對延遲退休采取一系列措施。他們以效率和公平為目標,提出控制提前退休、倡導彈性退休、開發老齡勞動市場等。對老年化日趨嚴重,養老金缺口擴大、人口紅利消失等社會矛盾加劇的中國,西方發達國家的做法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借鑒。
關鍵詞 :老齡化;延遲退休;國際經驗;借鑒
為應對人口老齡化帶來的社會、經濟、養老壓力,西方發達國家相應提高了本國的法定退休年齡。“在國際金融危機與歐洲債務危機期間,一些發達國家還加速了其退休年齡提高的歷史進程。”特別是“20 世紀80 年代福利困境出現后,提高退休年齡便成為發達國家養老金改革的重要工具。近年來政府債務問題更迫使發達國家提高退休年齡,以降低福利開支。”
在養老金缺口不斷擴大情況,國內部分學者認為,延遲退休政策可從根本上解決人口老齡化造成的社會矛盾。他們推崇利用延遲退休減小國家財政負擔,推動社會經濟長足發展。也有部分學者認為,延遲退休是對人力資源的過度壓榨。目前就業環境惡劣,一旦提高了法定退休年齡勢必影響大學生就業。
在如此分歧與爭論下,延遲退休成了一個復雜且敏感話題。此外,延遲退休在滿足社會各階層不同利益需求上也面臨巨大挑戰。從國際范圍看,西方發達國家在退休制度改革上同樣困難重重,但經過不懈努力,取得不錯成果。對目前中國來說是具有借鑒意義的寶貴的經驗。
一、國際延遲退休經驗
1.控制提前退休
“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在各種經濟社會力量推動下,政府、企業和勞動者對提前退休達成一定共識,提前退休曾盛極一時。”3 但隨著政府財政危機、人均預期壽命提高、市場勞動力銳減等因素,控制提前退休成了一個現實的政策要求。
影響勞動者退休決策的因素很多,其中起決定性作用的是經濟因素。及時控制勞動者選擇提前退休的經濟因素是政府決策者必須關注的問題。發達國家通過經濟獎勵方式讓勞動者選擇繼續留在崗位工作,而提前退休則會受到經濟懲罰,這在一定程度上了控制了提前退休現象。比如,澳大利亞1998年、韓國21世紀初先后引入延遲退休獎勵計劃。隨著各國老齡化現象的愈發嚴重,有些國家甚至出現勞動力短缺現象。近年來,發達國家加大了獎勵延遲退休幅度,“加拿大2003年將延遲退休激勵從每年增長6%提高到6.84%,2013年又提高到8.4%,美國則將激勵力度從1989年的3%逐漸提高到目前的8%。”
降低失業福利水平成為發達國家控制勞動者提前退休的手段之一。澳大利亞、荷蘭等國改變了失業者領取失業福利時不用找工作的規定,法國2011年則將領取失業福利、尋找工作豁免歲數從58歲提高到61歲。此舉也促使考慮提前退休的工人重新回到崗位工作。
2.倡導彈性退休
西方發達國家在延遲退休從站在“人權”角度,倡導公平,“要求政府根據高齡勞動者的心理特征、生理狀況和工作特性重新設計退休制度,并為高齡勞動者提供靈活的工作內容和便利的工作設施以及良好的工作環境。”
彈性退休制度完整的概念不僅包括退休年齡的靈活性,還包括退休方式的漸進性、退休環境的便利性。西方發達國家在采取彈性退休同時,綜合考慮了這些因素,多方面推行延遲退休制度。通過推行法制化、規范化部分退休、階段性退休,鼓勵老年人繼續留在工作崗位上,即退而不休;還通過對企業進行補助,推動企業在工作內容和形式上創新,利用企業自身優勢開發新的崗位,為老齡勞動者提供更靈活的職業選擇。當然,發達國家政府也鼓勵企業加強內部設施建設,在企業文化中凸顯“人”的地位,讓老齡勞動者有更好的工作環境。
3.開發老齡勞動市場
影響勞動者繼續就業的因素除經濟因素外,勞動者自身的就業能力和勞動力市場的接納程度也很關鍵。老年人較之青年在體力、創造力等方面有一定缺陷,所面對的雇主對高齡勞動者的歧視,都會成為阻礙老齡勞動者參與經濟活動的要素。而要推進延遲退休政策,這些問題不可避免的要解決。
針對雇主歧視老年人的問題,不少國家政府直接充當了雇主的角色。他們每年設立大量適合老年人的工作崗位,積極雇傭他們。例如,美國從1969年開始,制定了老年社區服務雇傭計劃,專門給55歲以上老齡勞動者提供非全日制的社區工作崗位。同時,發達國家普遍建立了針對老年人的就業服務培訓站,加強就業指導,大力解決老年人自身知識、技能老化,適應新競爭的能力不強的問題。“資助高齡勞動者自主創業,英國設立自創小企業項目,德國開展創建企業計劃,日本建立老年人創業獎勵制度,都對高齡勞動者自主創業提供不同程度的資助和優惠”。
二、我國延遲退休借鑒
從發達國家經驗看,延遲退休政策改革是一項長期且艱巨的任務。我國老齡化現象逐漸嚴重,國家養老金缺口日益增大,國家財政不堪重負,要求我國退休制度進行改革。近年來,我國就業形勢未曾好轉,國內就業環境惡劣,老年人健康問題隱患增多,迫使我們目前還不能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一旦貿然變化,勢必導致新的甚至更嚴重的社會矛盾。深入研究及思考發達國家的做法,做好延遲退休的頂層思考,將有助于構建和完善中國特色的退休年齡政策體系。
1.立足現實,靈活地改革退休制度
受現實國情影響,我國延遲退休制度不能在全國同時進行。我國人口基數龐大,老齡化帶來的影響較發達國家更大,一旦全面提高法定退休年齡,會對就業崗位造成擠壓,尤其是沿海發達城市。再加上我國城鄉差異較大,許多農民工都在等可以領取養老金的那一天,延遲退休會讓他們無法接受。因此,我國應采取靈活的退休制度,分地區、分職業進行不同程度的提高。對一些不發達且勞動力短缺地區,可首先延遲退休年齡,避免出現經濟發展斷鏈狀況。通過部分地區試點,逐漸推廣到全國。同樣,在一些技術性、專業性強的行業,比如,藝術家、醫生等,可首先實行,而勞苦類工種則可小幅度推遲執行。
2.以人為本,改善老年人工作環境
強調科學發展同時,更要注重以人為本。雖然人均預期壽命的提高讓延遲退休政策有了實施的可能性,但長壽不代表健康。許多人進入老年后,身體每況愈下,受到各種老年病困擾。如果要求他們做與年輕時同樣勞動力的工作,將給他們的身體造成巨大負荷。所以,國家在大力發展醫療衛生事業,為老年人的健康提供保障同時,督促企業改善老年人環境,定期為他們體檢,安排適合老年人身體狀況的崗位,縮短他們的工作時間。
3.鼓勵創業,減輕全社會就業壓力
從長遠角度看,我國人口紅利的消失會導致將來某段時間里勞動力短缺。但就目前看,我國就業環境相當惡劣。許多大學畢業生無法找到工作,成為失業人群,給社會安全帶來了隱患。為解決此問題,我國應大力扶持中小、民營企業。政府還需放寬個人創業限制,鼓勵自主創業,為大學畢業生提供一定年限內的無息貸款。還可以效法發達國家,由政府做雇主,雇傭老年人參與社會福利性工作。這樣不僅解決了年輕人工作崗位問題,也給老年人提供了相對輕松的工作,讓延遲退休政策的實施更貼近民意。
引文注釋
1 3 6 張士斌.退休政策調整的國際經驗和歷史借鑒——基于提前或延遲退休的視角[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1).
2 鄭秉文.中國養老金發展報告2012[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12.
4 Social Security Benefits [DB/EC].ssa.gov/OACT/quickcalc/early_latr.htm.
篇6
【關鍵詞】法定退休年齡,延遲,原因,利弊,政策設計
我國延遲法定退休年齡的討論由來已久,現行退休制度存在弊端。延遲退休年齡有其客觀必要性。
一.原因:
1、我國現行的法定退休年齡已嚴重滯后于社會經濟的發展。
我國現行退休年齡的規定始于上世紀50年代初。隨著經濟的發展,到2010年,我國男性平均壽命為72.4歲,女性約為77.4歲。可見,現行退休年齡遠低于平均預期壽命。另一方面,我國養老金的受領時長遠遠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法定退休年齡應隨社會經濟的發展相應調整,而現行退休規定顯然不適合發展需求。
2、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養老金的隱形負債問題顯現,我國養老金缺口將日益增大。我國“人口紅利”即將進入收割期。依現行退休年齡,我國很有可能形成“未富先老——經濟尚不發達的情況下提前進入老齡社會”的局面,這必將對我國財政形成巨大負擔。由此發展,只有兩種結果:年老后得不到足額養老金;通貨膨脹,民眾手中的養老金不具其應有價值。
3、立足于我國勞動力市場,現行法定退休年齡導致了人力資源的浪費。隨著平均預期壽命的提高,人們的勞動年限增加,而現行退休年齡并未適應于這一要求。特別是對于那些腦力勞動者,其培養成本相對較高,但其勞動年限較短。這種投入產出的失衡,進而導致人力資源的浪費。
二.利弊分析:
延遲退休年齡是一大趨勢,但其施行涉及多方主體的利益,有利也有弊。下面將對其利弊進行分析。
(一)利:
1、從政府的角度,提高法定退休年齡有利于緩解財政壓力,減小養老金缺口。通過提高法定退休年齡,使政府達到“開源節流”的目的,即增加養老金的收繳收入,同時降低養老金支出。這一措施有利于緩解社會養老基金的收支平衡壓力,消除養老金的“空帳”危機,使得養老保障制度能夠正常運行。
2、從勞動力資源的優化配置角度。隨著經濟發展,平均預期壽命的提高,人力資源使用期限也相應延長。長期來看,勞動生產率的提升,社會總產出的增加,能夠創造出更多的就業崗位。同時,對于社會上相對短缺的智力勞動者,延遲退休有利于他們拓展個人的職業發展空間,人力資本的投入也能得到充分的回報。
3、從應對人口老齡化的角度。我國“人口紅利期”即將結束,老齡化不斷加劇。有資料顯示,“在2035年我國將出現8.1億勞動人口對2.94億老齡人口的局面”。與此同時,我國勞動力數量將降低,勞動力成本增加,不利于經濟的持續發展。延遲退休年齡,增加市場上的勞動力人數,有利于應對這一危機。
(二)弊:
1、從短期來看,延遲退休會加重就業壓力。這一弊端是很多人對延遲退休持反對意見的重大原因。作為新舊員工的一種更替方式,當老員工的工作年限延長,新員工將很難進入該企業。而如今,中國的就業形勢嚴峻,大學生從20多年前的“天之驕子”成為一個集中的“弱者群體”。因此,延遲退休會進一步加重他們的就業壓力。
2、加重弱勢群體的生活壓力。對于那些體力勞動者、低收入階層,民眾的反對態度是很明確的。由于他們的工作環境較差、工作強度較大,決定了他們對自身的工作滿意度較低,延遲退休會加重他們的生活負擔。而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還不夠完善,失業保險和最低生活保障并未落到實處。延遲退休對這一群體是不利的。
3、延遲退休可能成為少數人謀取利益的手段。延遲退休政策的受益者多為腦力勞動者、高收入群體及權貴階層。尤其是對于那些手握實權的政府官員,他們更愿意延遲退休。而這也為那些心懷不軌的人“鉆空子”提供了便利,不利于社會公平,同時也不利于收入差距的縮小。
三.政策設計
延遲退休有利有弊,但為大勢所趨,如何設計一種方案,使得盡可能多地降低其不利影響才是重中之重。
1、在現行退休年齡下,應該嚴格控制提前退休。前面已經分析了延遲退休的必要性,盡管現階段對其施行還有困難,但控制提前退休是需嚴格執行的。政府需加強引導,強調個人的責任與義務,以防更多的人提前進入退休大軍。積極發展退休金“早領懲罰,晚領獎勵”的制度,聯合各企業單位,控制提前退休。
2、循序漸進,逐步提高法定退休年齡。延遲退休不能一蹴而就,必須采取緩和的手段。首先,可以提高女職工的退休年齡,在統一女性的退休年齡的基礎上,逐步提高全體勞動者的退休年齡。其次,以點帶面,選擇幾個有代表性的城市試點,充分總結其經驗教訓,然后逐步推廣到全國。
3、推行彈性退休制度。彈性退休制度是指勞動者在達到法定最低退休年齡以后, 有選擇退休或者繼續留在勞動市場的彈性空間。作為一種激勵機制,它鼓勵勞動者多勞多得;給予勞動者相對較大的自由度,依照個人喜好有選擇地工作。同時,依據不同行業、不同工種之間的差異,制定有一定區別的退休年齡。在鼓勵延遲退休的同時,考慮不同勞動者之間的差異。
4、把握法定退休年齡改革推出的適當時機。具體年齡的制定與其所處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特點息息相關。具體來說,退休年齡的延遲應與勞動者當期的就業形勢及老齡人口比率緊密聯系。盡可能減少阻力,顧及更多的利益主體,使制度的施行達到預期的效果。
四.結論
延遲法定退休年齡是一條必經之路,從長期來看,利大于弊。但必須承認,其推行需要一個過程,不能一蹴而就。需考慮到經濟社會大背景,選擇適當時機;推行彈性退休制度;完善社保體系,改善就業者、退休者和失業者的現實生活狀況并提高他們對未來生活保障的信心,促進社會的持續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叢春霞.延長退休年齡對養老保險基金缺口的影響分析[J].發展.2010(01)
[2]林義.我國退休制度改革的政策思路[J].財經科學.2002(05)
篇7
摘要:從中國目前的具體國情來看,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人均預期壽命的提高、人力資本的大幅度提升,推遲退休年齡是符合中國的長遠發展趨勢的。但在具體的制度設計和實施方案進程中,要綜合考慮與退休年齡政策相關的各方面因素,適度穩步地推進中國退休年齡制度改革,以達到有序平穩過渡的目標。
關鍵詞:退休年齡 制度設計 原則 路徑 建議
對于退休年齡政策的選擇應該是極其慎重的,既要考慮到大多數人的實際狀況,也要照顧到少數群體的合理要求;既要符合社會發展的現實需要,也要契合大眾的心理承受能力。
一、制度設計的原則
1.公平原則。就退休年齡政策而言,一要堅持性別公平。二是應堅持不同行業、不同人群的公平原則。第三,應保證退休金待遇的公平。
2.漸進原則。依據國際經驗來看,任何國家對退休政策的調整,尤其是延遲退休年齡都要經歷一個較為漫長的時期才能完成。以美國為例,1983年就出臺了相關法律,計劃將退休年齡從65歲延長至67歲,但直到2000年才開始正式推進這一制度,并計劃持續到2027年,用差不多25年左右的時間實現將退休年齡延長2年的目標。
3.慎重原則。就目前中國的實際情況來看,一方面是不斷加劇的人口老齡化狀況、養老負擔越來越重、人均預期壽命延長、人力資本周期后移所帶來的延遲退休年齡的需求,另一方面又由于實際勞動力數量依然過剩,面對著巨大的就業壓力,陷入了延遲退休與保全就業的兩難困境中。在短期來看,延遲退休年齡確實會加劇勞動力供大于求的矛盾,給就業帶來壓力;但從長期來看,退休年齡的高低與就業量的大小沒有必然的聯系。在這樣的困境下,對退休年齡政策的調整就要慎之又慎,既要考慮當下的現實需求,也要考慮長遠的發展趨勢,盡量減少對社會的沖擊。
4.靈活原則。在制定退休年齡政策的時候就要注重靈活原則,充分尊重勞動者的個人意愿,并隨著相關因素的改變而與時俱進。在法定退休年齡的基礎上,允許提前或延遲退休,但要明確相應的懲罰和獎勵措施,提前退休者要相應降低養老金待遇,延遲退休者要給予一定的補償,允許個人根據自身情況做出選擇。
二、調整退休年齡的路徑選擇
1.嚴格執行現行退休政策,杜絕違規提前退休現象。首先,應該加強對提前退休行為的管理,明確提前退休的合法程序和政策,封死政策漏洞。其次,應該調整和完善養老保險的激勵機制,引導人們自覺遵守退休制度的相關規定,減少人們違規的激勵或誘因。最后還應該加大對違規提前退休行為的處罰力度,這當中包含兩個處罰主體,一個是違規提前退休的個人,一旦確認,應對領取的養老金數額給予相應的減少,第二個是應對違規提前退休者所在的企業進行相應的罰金。
2.分步走戰略,漸進推進策略。第一步從女性退休年齡切入進行調整是符合謹慎性原則的,所引起的社會波動會更小,但同時還應考慮到仍處于勞動密集型行業女工的利益,這就要求在調整的時候具有相當的靈活性,做到人性化。第二步是到本世紀中葉,用25年到30年的時間將男女的退休年齡都延遲至65歲,在延遲方法上仍采用與上面相同的策略。
三、制定退休年齡政策的建議
1.加強宣傳和引導。關于退休年齡的話題一直是社會的敏感熱點問題,學者們基本達成共識認為推遲退休年齡是大勢所趨,但社會大眾卻幾乎是一致地反對。這當中實際上是存在著大眾對學者們提出的退休政策不了解所致,這就要求學者和政府加強宣傳和引導,在制定政策時兼顧各個社會群體的訴求和利益,正面回應推遲退休年齡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要對延遲退休年齡的必要性、正當性、合理性,以及具體的方案核心與細節向大眾做出規范和耐心的解釋,對于推遲退休年齡所帶來的不可避免的利益損失和問題進行正確的引導,以期望得到大眾的理解和支持。
2.細化改革退休年齡的政策。在形成推遲退休年齡這個總體指導方案之下,應該盡快具體細化相關的改革調整措施。首先,應從總體上明確推遲退休年齡的最終目標和定位,以及實現這一目標的步驟和時間,使全社會對退休年齡政策改革的方向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其次,要對不同職業、不同人群的退休年齡政策進行區別對待,在制度設計時要考慮靈活性,照顧到不同人群的不同現實狀況,避免“一刀切”的簡單措施。
篇8
【關鍵詞】同齡退休;彈性退休;平等權利
關于我國退休政策的改革問題,目前受到普遍關注。在利益要求多元化的時代,對于那些因各種原因想早一點退休回家的女性,應充分尊重她們的個人選擇,并通過健全社會保障制度等途徑充分保障她們的生存、勞動和發展權利。
一、立足國情,廣泛宣傳,穩步推進
“男女退休年齡”問題有歷史的復雜性,有步驟分階段地解決較為妥當,周彥召認為,“男女同齡退休有可行性和必要性不一定就能立即付諸實施。退休年齡的確定,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到就業、社會保障等諸多方面,不能僅考慮某一個因素。任何一項制度的推行都必須對復雜的現實情況有充分的考量與估計。實行男女同齡退休,肯定會遇到方方面面的阻力。”因此,有步驟分階段地解決這一問題被認為是一種比較妥當的安排。小心謹慎,使改革緩慢地漸進地進行,這樣才可能得到社會各界的認同和接受。
二、逐步提高女性法定退休年齡
現行女職工退休年齡,顯然已遠不適應于我國經濟、社會及人口發展的客觀需要。應立足國情,將女職工退休年齡從55歲,逐步提高到60歲。具體的調整步驟應考慮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的時間和空間分布特征,制定不同的調整時間表和實施步驟。另外,選擇提高退休年齡的具體時間,應當充分考慮我國不同時期、不同地域勞動力和不同群體的市場供求矛盾及其發展走勢,在進行總量分析、結構分析和區域分析等的定性定量分析的基礎上,建議國家盡早對這一問題進行可行性論證,為退休制度的調整提供決策和立法依據。
三、逐步推行彈性退休政策
提高法定退休年齡的主張,并非是一個在短期內就可實現的政策,因為勞動者和企業以及社會的方方面面都需要一個適應期。彈性退休政策是指允許勞動者在退休年齡、退休方式和退休收入具有某種彈性的較為靈活的退休政策,可以給選擇推遲退休的老年人應得的經濟收人,令他們擁有了除社會養老保險和商業養保險之外的又一有力保障。彈性退休制度的實施可以采用分階段提高退休年齡、分領域提高退休年齡、自愿選擇退休年齡等方法。決定一個人是否提前退休的因素應當是工作能力和健康狀況,而不是性別。實行女性“彈性退休制度”,兼顧好男女同齡退休的平等權利和女性提前退休的自主選擇權。
四、堅決抑制提前退休
提高法定退休年齡和逐步推行彈性退休政策的效果需要較長的時間和周期才能體現,有效抑制日趨普遍的提前退休,更具有重要而顯著的政策效應,在完善失業保險制度和社會救助制度的同時,建立專項基金,對于失業5年以上,而又臨近法定退休年齡的勞動者,提供一定程度的經濟資助,幫助其渡過退休前的緩沖區,而不是簡單地讓其提前退休,年齡較大的勞動者的基本生活,還有助于解決因種種原因引起的老職工的下崗失業問題。提高法定退休年齡的政策主張,在具體實施中難免同勞動力市場供求矛盾相抵觸,其效果尚不能過分樂觀。因而,應當拓寬視野,力求在養老保險和退休政策之外尋求綜合配套的改革思路,尤其是聯系發展模式、就業模式的改革進行更為廣泛深刻的調整。
五、轉換養老保險模式
目前,對于退休年齡的爭議,很多是集中在退休后的經濟收入方面。對此,可以利用政策法規出臺的契機,對正常退休年齡退休的女性,相應提高退休金;規定對同一層面的人員,要使其退休時享受同等的補貼,將女性獲得滿額退休金的工齡從35歲下降到30歲左右。我國新的養老保險制度已經開始實行“基礎養老金”與“個人帳戶養老金”相結合的辦法。可以爭取提高“基礎養老金”的比例,因為平均分配的退休金越多,對于女性就越有利。同時,逐步做實個人賬戶,真正實現現收現付向部分積累的模式轉換。根據測算,在我國退休年齡每延長一年,養老統籌基金可增長40億元,減支160億元。按國家法定退休年齡,2001年每3.65名在職職工“養活”1個退休職工,到2050年則是1.87個在職職工供養1個退休職工。如果個人賬戶實現積累并與社會統籌基金分開管理之后,統籌基金在未來25年間將出現收不抵支的情況,年均717億元,總缺口1.8萬億;如果采取延長退休年齡政策,赤字運行年限將縮短至11年,總缺口將降至0.86萬億;如果按現行退休年齡推算,赤字運行年限將延長28年,年平均1030億元,總缺口擴大至2.88萬億元。因此,轉換養老保險模式是刻不容緩的選擇。
所以,在順應社會發展大趨勢的前提下,根據國情和女性需要,分步驟、分層次、分階段逐步推進男女退休年齡的改革對女性的保護與尊重于社會整體發展來說,也必然是好事。
參 考 文 獻
[1]中國男女同齡退休制度思考.消費導刊.2007(12)
篇9
【關鍵詞】延遲退休;養老金;人口老齡化;政策建議
一、我國法定退休制度存在的問題
⒈人口老齡化與加劇養老問題
2010年六普數據顯示: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已高達13.26%(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重為8.87%),同時育齡婦女的總和生育率已降至1.18‰。上述兩個因素進一步加劇我國老齡人口養老問題。國家統計資料顯示,在2050年我國60歲以上的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將達27.43%,老年人口撫養率將從2000年的15.6%增加到2050年的48.49%。2011年9月,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的《中國的人力資源狀況》白皮書稱:到2035年,中國將出現2名納稅人供養1名養老金領取者的局面。
⒉提前退休問題嚴重
我國目前的提前退休一部分是屬于國家法定范圍內的合理退休,還有一大部分是鉆制度空子的違規退休。違規現象的存在,還有一大部分提前退休是由于退休制度不健全導致的違規退休。由于這部份存在退休違規的現象,一方面違規提前退休使得勞動者提前退出勞動力市場,減少繳納社會保障基金總額;另一方面提前退休的勞動者會增加養老金支付需求,使得我國養老保險支出規模擴大,使我國養老金支付問題更加突出。
3.退休年齡偏低與人均人力資本投資周期的延長不相適應
從全國平均數來看,我國1982年實際勞動起始年齡為14.6歲,至2010年實際勞動起始年齡為18.8歲。在實際勞動起始年齡后移的趨勢下,若退休年齡不適時延遲,個人工作年限將會由1982年的42.7年相應下降為2010年的38.8年,工作年限減少了3.9年。國家將損失一部分勞動力資源;勞動者個人參與社會生產勞動的時間也相應縮短。由于我國一直實行“一刀切”的退休政策,使得一部分高學歷、受教育時間長的人,工作時間相對而言越短。這顯然不利于高學歷、高素質的人才發揮更大的作用,造成了對人才和資源的極大浪費。
4.退休人群結構不合理
首先,我國退休人群性別結構不合理,在我國通常女性職工比男性職工早退休。其中男職工比女職工晚退休10年,男干部比女干部晚退休5年。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社會經濟的繁榮,男女之間的差距不斷縮小。一方面在受教育程度上男女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少,另一方面女性的預期壽命通常高于男性,因此應該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逐步減小男女之間退休年齡的差距。其次,退休人群的身份結構不合理。這主要是指工人的退休年齡晚于干部的退休年齡,然而在高新技術發達的今天,目前從事技術性勞動而非體力勞動的工人比重提高。
二、政策建議
1.在現行退休年齡下,應該嚴格控制提前退休
政府需加強引導,強調個人的責任與義務,以防更多的人提前進入退休大軍。
2.循序漸進,逐步提高法定退休年齡
很多國家延長退休年齡舉措都歷時數十年,如美國用35年時間將退休年齡由65歲逐步提高到67歲。英國政府近年的改革方案,計劃將國民退休年齡從現在的男65歲、女60歲,逐步提高至2044年男女都68歲。延遲退休年齡是應對人口老齡化壓力的最重要可選方案,但是,因為延長法定退休年齡關系著每個公民的切身利益,因此要循序漸進,在實施改革過程中廣泛征求民眾意見,減少改革阻力。
3.實行彈性退休制度
國家應根據不同行業、不同區域來制定彈性退休政策。如,醫生、教授、工程技術人員等,他們事業高峰期的到來正是中老年時期,應該在自愿協商的基礎上適當延遲退休年齡。對于一部分體力勞動者,尤其是從事的工作類型對勞動者健康狀況有一定危害的勞動者,應該視具體情況定,以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
4.延遲退休年齡的同時適當提高養老保險繳費年限
我國現行養老保險制度規定,勞動者除滿足退休年齡外,還要滿足15年的繳費期限領取全額養老金,這一標準遠低于現在國際標準,現在我國人口的平均壽命已有大幅度提高,退休后的平均余命也同步提高,養老金給付時間加長,必將給我國財政造成巨大壓力。因此,在延長退休年齡的同時,應適當延長繳費年限。
5.發展經濟提供更多就業機會
發展經濟,調整產業結構,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大力發展和繁榮第三產業,以提供吸納更多的就業人員。此外,鼓勵鄉鎮企業、私營企業等的發展,鼓勵自主創業。這樣才能為延遲退休年齡改革減少阻力。
最后,延遲退休年齡的改革要結合我國“未富先老”的實際國情,考慮地區發展、行業狀況和勞動者類型等各方面的差異,同時兼顧不同階層社會成員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適應能力,考慮各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平衡性特點,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政策措施。
參考文獻:
[1]李印慧.探討我國退休年齡的延遲――從上海柔性退休年齡政策談起[J].經濟研究導刊,2011
[2]呂志勇,韓鑫,姜英霞,延遲退休年齡對我國就業影響的計量模型研究[J].山東財政學院學報,2012
[3]李海霞.關于中國延遲退休問題的思考[J].時代經貿,2013(19)
篇10
我國現行退休年齡的兩個基本規定源于1978年頒布的《國務院關于安置老弱病殘干部的暫行辦法》以及《國務院關于工人退休、退職的暫行辦法》。按照相關規定,我國法定退休年齡男性統一為60歲,而女性則分化為女干部55歲,女工人50歲。對特殊行業、特殊工種以及殘疾重病人員等情況,國家另有規定。同國際對比,我國存在著退休年齡偏低、男女性退休年齡差距大、女性退休年齡不統一的問題。
我國退休年齡在人口老齡化背景下更加凸顯其不適用。當一個國家60歲及以上的人口超過總人口的10%,或者6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超過總人口的7%,該國家就進入人口老齡化階段。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結果顯示,我國60歲以上的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已達10.33%,也就是說,在21世紀初中國就已進入老齡化社會。而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表明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為177648705,占總人口13.26%,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118831709,占總人口8.87%,所有數據顯示中國老齡化進程加快。從全球人口運行趨勢看,人口老齡化問題是世界大多數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但是各國的老齡化進程不同,我國人口年齡結構從成年型轉變為老年型僅用了18年,而國外最早步入老齡化社會的法國用了115年,美國用了66年,其中日本最短也是用了25年。這些國家的人口老齡化是在經濟高速發展到一定階段以后,即所謂的“先富后老”,而我國目前的情況則是“未富先老”,因此人口老齡化對我國的影響更大。
二、我國現行法定退休年齡存在的問題及解決辦法
(一)人口平均預期壽命延長與退休年齡偏低的矛盾
我國現行的法定退休年齡規定源自于20世紀50年代的退休制度設計,當時我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僅有50歲左右。目前我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已經達到了73.5歲左右,但是規定的退休年齡卻沒有隨著預期壽命的延長而延遲。我國養老保險制度中,退休后領取養老金的預期余命時間規定是50歲退休為195個月,55歲退休為170個月,60歲退休為139個月。按此規定計算,50歲退休的預期壽命為66.5歲,55歲退休為69.1歲,60歲退休為71.6歲,顯然與我國目前的人口預期壽命差距太大。在預期壽命延長的同時,我國的人力資本的時間投入也隨著經濟發展不斷加大,也就是人們參加工作的年齡比以前推遲了許多,顯然人們的工作年限就不可避免的縮減了。要保持原有的工作年限,延長退休年齡是唯一的辦法。
(二)男女退休差距大,女性退休年齡不統一
從現行退休制度可知,我國男女退休年齡差距是5或10歲,但是實際上男性的預期壽命卻比女性低。據有關專家推測,女性的預期壽命大約比男性高3.8歲,但是退休年齡卻比男性早,表現出嚴重的男女不平等。隨著社會發展,大多的家庭都只生育一個小孩,婦女從傳統的家庭中逐漸解放出來,擁有更多的時間來工作。另外,隨著男女平等工作的推進,女性也越來越多地接受高等教育,女大學生、研究生甚至博士生等都是比比皆是。此時的女性參加工作的年齡延后了,是一種嚴重的人力資源浪費。因此,無論是從男女平等、男女預期壽命差距,還是從現代女性解放發展來看,統一男女退休年齡都是非常有必要的。此外,我國對于不同職位的女性實行不一樣的退休年齡規定,在強調民主平等的現代社會中也是不合理的,應當消除這種職位歧視,統一女性退休年齡。
(三)退休年齡偏低加重養老保險制度的經濟負擔
在人口老齡化還沒有開始之前,我國的養老保險就一直處于“空賬”運行,最高的時候曾達到8000億“空賬”。隨著人口老齡化不斷加劇,退休人員越來越多,并且因為人口預期壽命延長,每個人領取養老金的時間也不斷延長,給我國的養老保險制度帶來巨大壓力。延長法定退休年齡可以在增加養老保險收入的同時減少養老保險支出,從而逐漸將養老保險資金缺口收攏,彌補原有的制度設計缺陷。
三、關于我國延遲法定退休年齡的爭議
(一)延遲退休年齡會增加年輕人就業壓力
在關于延遲退休年齡的討論中,許多專家提出了延遲退休會加大年輕人的就業壓力,使得更多的大學生面臨“一畢業就失業”的境遇。確實今年我國大學畢業生日漸增多,就業不容樂觀。2011年我國畢業大學生有660萬人,初次就業率僅達到73%左右,接近180萬大學生在初次就業中沒有機會。但是筆者認為就業壓力的根源不在于勞動力供給大于需求,而是勞動力與崗位的匹配度較低。在大學生就業壓力加劇的同時,我們也會了解到企業由于招收不到合適的員工而焦慮,所以我國的就業現實是有供給也有需求,只是供給需求沒有嚴密匹配導致部分勞動力市場不和諧。所以延遲退休年齡只是讓年紀大有足夠經驗的老人發揮更大的社會效用,不會在根本上擠壓年輕人的就業,年輕人應當多方面發展自己,適應崗位需求。
(二)延遲退休年齡剝奪了公民自我選擇的權利
也有很多專家認為延遲退休年齡剝脫了老年人自我選擇的權利,因為每個人的價值觀不同,有的人偏好在工作中實現自己的價值最大化,而有的人則偏好于閑暇舒適和親情培養等。所以對于先行退休年齡,有的人支持延遲,也有人反對延遲。對于這種情況,在改革退休制度時應當向國際學習實行彈性退休制度,盡可能滿足大家的意愿。
參考文獻
[1]孫玄.關于退休年齡問題的探析與前瞻[D].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05.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企業盈利能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