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核心素養的教學范文
時間:2023-12-27 17:44:5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語文核心素養的教學,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核心素養高中語文教學個性化閱讀
語文核心素養是學生學習其他科目的基礎,包括學習方法、審美情趣以及思想品質,換言之,指的是學生在學習語文時所表現出來的和現代化教學需求相適應且牢固的學習能力。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極為關鍵的一部分便是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這也是學生實現全面發展的前提,于學生今后乃至終身的發展而言,其意義重大。從宏觀角度來說,語文核心素養令學生素養以及文化背景和教育的背景有機結合,是對過去教育反思的必然結果,體現語文學科的多樣化。
二、高中語文閱讀教學對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影響
每個人的人生發展歷程需要具備許多素養,以向更高層次的發展。核心素養的提升最為關鍵,是學科培養人才的一直追求的目標。語文教學要從自身出發,按照語文學科特征,把學科的教學轉化為核心素養提升教育。語文的教育教學對于學生的終身發展具有重大意義,也是其他學科提升學習能力與水平的基礎,語文教學不但肩負著素養以及母語教育的職責,與此同時,也要將主流的三觀傳遞給學生。學生在開展語文活動中實現語文核心素養的提升,這對學生在未來發展中發揮語文的價值具有幫助作用。在教學實踐中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由始至終貫穿語文教學過程,語文閱讀在高中階段學習的根基,著重于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有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三觀,塑造健康向上的性格,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閱讀教學是對學生思維能力、審美能力、思想觀點等眾多方面提升的重要途徑,也是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重要渠道。閱讀教學使學生的精神世界充實多樣,使他們獨立思考能力以及自主學習能力得以加強,唯有強化學生的思考以及認知能力,方可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才能進一步地促進眾多能力的提升與發展,從而實現學生的綜合核心素養的培養,積淀豐富的文化底蘊,拓展自身的文化理解的眼界,提高自己的抽象思維、邏輯思維、想象思維等能力的提升,實現語文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三、基于語文核心素養的高中閱讀教學策略的實施
(一)創設教學情境,激發閱讀興趣,提升文字感受能力
語言是一種生活情境中的應用技能,在情境中開展教學,能夠提高教學的效率。情境教學優勢獨特,在情境中激起學生探究未知的興趣,增強語文學習的體驗。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假如學生對語文閱讀不感興趣,哪怕再有趣味性的文章,也無法令他們產生閱讀的積極性,導致學生不能深入理解文本,而只是流于表面。所以,要進行語文閱讀教學,第一件要做的事情便是創設合適的教學情境,激起學生對閱讀活動的興趣。例如,在學習散文《荷塘月色》時,教師可以使用多媒體形式在課堂中展示一些關于月色下荷塘的圖片,并附上一曲相關的背景音樂,與學生共同欣賞優美的荷塘景色,體會其中的詩情畫意,月明星稀,感受著這份美景,從而能激起學生已有的荷塘月色的生活經驗,能讓學生更好地融于課堂,融于荷塘月色之中,從外而內,塑造出符合《荷塘月色》該文章內容的情境,立體而又有意境,更重要的是有切身的體驗,學生學習興趣自然高漲。
(二)細讀文本,巧用留白,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
細讀文章是一種閱讀手段與策略,細讀能真正品味文章的內容,體驗文章的情感,特別是文章中的留白部分,是一種絕佳的閱讀思維訓練的手段。留白通常是作者欲表達但又不直接表達的感情,所以具有細品精讀的價值,教師要充分抓住留白的作用,調動學生思維的激情,促進學生思維的寬度與深度的發展,從而達到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核心素養的培養。例如,《項脊軒志》末尾處,作者講述了項脊軒和自己妻子的聯系:“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說的是庭院里那棵高大的枇杷樹是妻子逝世那年親自種下的。作者在末尾數并沒有依照尋常的行文思路對情感進行升華,而是寫了一棵看上去尋常的枇杷樹,不過經過仔細品讀,其中所表達的物是人非的感慨,對亡妻刻骨銘心的哀思,學生是全然體會不到的,只有引導學生對這些細節的把握,對這些文字的細細品味,并對其中的留白進行深思,才能真切體會人亡而物在的哀思。作者使用看似無意的句子,卻深深地表達了對妻子的懷念以及眷戀,非常恰當地進行留白。深思對留白的巧妙體會,常常讓我們發掘出隱藏在文本表面背后的思想感情以及典故,從而也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能力,情感感受能力。這種間接表達出來的情感便是婉轉隱晦的文學美的體現,填補文學的留白便是引領學生感受文學之美。
篇2
《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在課程的基本理念、課程目標中都多次強調:“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能力”。因此,中學語文教師必須深刻認識語感培養的重要性。那么,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究竟應該如何培養學生較強的語感呢?新課程目標指出:“語言內化要多讀書,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
一、博聞強記,重視積累
在語文教學中要充分利用獨特的語言環境,讓學生廣泛接觸并積累語言材料,憑借記憶的檢索功能形成直覺思維,培養良好的語感。積累語言材料、理解語言知識的主要途徑是多聽、多閱讀。
課內外廣泛閱讀是積累語言經驗、知識的一個重要途徑,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語文老師若不敢放手讓學生海量閱讀,其目光是淺見的,思想是錯誤的。語感其實是一種語言修養,是經過長期的規范的語言訓練逐步養成的一種帶有濃重經驗色彩的,比較直接、迅速地感受語言文字的能力。因此,忽視大量閱讀,語文水平或者語感水平是很難提高的。所以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創造條件讓學生多讀文學名著、優秀古詩文等經典作品,儲備語言材料,培養語感,這是發展語言能力的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閱覽是手、眼、腦等感官協調活動的過程,是直覺感悟語言的基本方式之一。一目十行的速讀,得意忘言,主體所感知的不是孤立零碎的單個文字符號,而是由字、詞、句、段所構成的篇章整體及其意義整體。陶淵明“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則欣然忘食”,其“不求甚解”實際上就是指簡化了的閱覽過程,“有會意”則是對篇章整體及其意義整體的準確把握。所以,主體在進行速讀時,有時不必逐個破譯每個文字符合代碼,而利用與直覺思維密切相關的預見、猜測、期待等手段簡化閱覽過程,從而迅速敏銳地把握作品實質。跳讀、翻讀、猜讀、倒讀等往往是預見、猜測、期待的外在表現,可以活躍主體的直覺思維。有了速讀作基礎,廣覽也就好辦了。廣泛瀏覽,轉益多師,能拓展閱讀范圍,擴大學生視野,豐富其感知對象,增加其詞匯、句式的儲備,厚積薄發,促進其語言經驗、知識向語言能力轉化,從而形成語言直覺。
為積累而閱讀的方法還有很多,如精讀、品讀、賞讀、復讀等,還應養成作筆記的習慣。
二、講求方法,強化訓練
學以致用,在語言學習中必須加強語言訓練,使學生通過?科學規范的練習將語言知識、規律內化以形成語言直覺,形成較強的語感。訓,指教師的訓導與啟迪;練,是學生的練習與運用語言的實踐。訓練是在教師正確指導下的科學練習,反映著師生之間的雙向關系,且具有互為促進,教學相長的功效。
語文學習中更主要的是依靠主體的心理因素和對語言的敏銳的直覺感受。是使作者與讀者、說者與聽者,通過語言文字以溝通、構筑“同見”、“同感”,形成語感。因而,要重視學生對語言直覺感受的豐富性與多元性。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設計出科學合理、能發展學生思維個性的練習,使其成為在教師正確啟發引導之下以直覺思維活動為媒介,以培養語感為目的的語言訓練。比如,經常訓練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文本是強化訓練,形成語感的重要方法之一。
三、喚醒聯想的翅膀,誘感的生成
言語作品不僅具有字面意義或語表意義,而且還有言外之音或語外之意,即所謂的“文以載道,道以承文”。作者若能傳達出讀者若能捕捉到那種言語之外的高情遠韻和“可解不可解”之意?,他們的語感才是最敏銳、最深切的。精鶩八極、心游萬仞的想象與聯想,對于這種最敏銳、最深切的語感的形成與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義。想象是以記憶中的表象為基礎對于不在眼前的事物想出它的具體形象,聯想是由某人或某事物而想起其他相關的人或事物。在進行語言表達時,常常要運用由聯想或想象作為基礎的修辭手法,以使語言鮮明生動。簡而言之,就是讓學生每有閱讀,眼前能盡可能躍動出一幅與文本信息相關的畫面。
劉成章的《安塞腰鼓》將“鼓點”喻為“驟雨”;“流蘇”喻為“旋風”;“蹦跳的腳步”喻為“亂蛙”;“閃射的瞳仁”喻為“火花”;“強健的風姿”喻為“斗虎”。作者用層出不窮的排比和比喻,來描繪鼓聲,思維大開大合,氣勢恢弘。魯迅的《社戲》把“淡黑的起伏的連山”喻為“鐵的獸脊”,把“航船”喻為“大白魚”。他們傳神的描繪都借助于由想象、聯想引發的修辭手法的運用。在閱讀理解中,更是離不了想象與聯想。如閱讀安徒生的《丑小鴨》“只要你是一只天鵝蛋,就算是生在養鴨場里也沒有什么關系”時,就應聯想到:只要你有理想,有追求,并為著目標努力奮斗,即使身處逆境也不要緊,“金子總是要發光的”。
聯想、想象往往是不受邏輯思維約束的思維形態,具有極大的跳躍性與自由性,可以極為迅速地使不同事物之間建立聯系。對學生來說,言語內容美與形式美對他們的思維活動是潛滋暗長的,不容易被察覺,但卻是啟動他們直覺思維的強大力量。因而,在讓學生感知言語內容美與體悟言語形式美的過程中,要盡力誘發其審美情感,從而形成情感性比較鮮明的良好語感。這一過程還是實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一過程,使學生能夠深切地感受到語文的魅力。
四、生活補充,引發語感
一位名人說過:“只有到了徽州,登臨黃山,方可領悟中國之詩、山水、藝術的韻味和意境。”葉圣陶先生也說:“要求語感敏銳,不能單從語言、文字上去揣摩,而要把生活經驗聯系到語言、文字上去。”單靠翻查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語感,唯有從生活方面去體驗,把生活所得的一點一點積累起來,積聚多了,了解越見深切。因為,感受力包括“物感”和語感,“物感”是對事物的觀察、感受、體會能力,語感是對語言文字感受理解能力。二者是相互作用的。敏銳的語感是和與生活的敏銳感受密切聯系在一起的。語言文字感知力的培養離不開“物感”與語感的協調發展。語言積累比較厚實的人,面對眼前所見,總能妙語連珠,感嘆一番,正是厚積薄發的具體表現。
篇3
一、語文核心素養概述
語文核心素養主要分為六個層次,分別是必要的語文知識、豐富的語言積累、熟練的語言技能、良好的學習習慣、深厚的文化素養和高雅的言談舉止。這六個方面的核心素養囊括了初中語文教學的各個環節,也是初中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第一,掌握必要的語文知識。通過初中語文的教學,學生掌握一定的語文知識,具有一定的閱讀能力。第二,具有豐富的語言積累。小學語文學習往往是初級階段,而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語言能力,這就需要一個更好的積累過程,通過閱讀高質量的課文和閱讀材料,讓學生積累足夠的語言知識,提高其語言能力。第三,培養熟練的語言技能。語文是一門學科,而語言則是一種素養,一項技能。通過初中語文教學,教師要培養學生優秀的語文素養和熟練的語言技能。第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教是為了不教。”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對于語文教學來說是非常有意義的。第五,積淀深厚的文化素養。文化是我國長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礎,優秀的歷史文化給我國帶來了很多益處,而初中語文教學正是根植于我國文化。所以,在語文的核心素養中,積淀文化,學習文化,體會文化是非常重要的。第六,形成高雅的言談舉止。學習語文,不僅僅是學習寫作方面的知識,更為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的交流能力和水平。溝通是一門藝術,更是一種能力。培養學生形成高雅的言談舉止是初中語文教學核心素養中的一個重要部分。一方面,可以讓學生學到更多的知識;另一方面,也是最為重要的,是讓學生明白語文既是一門學科,更是一項能力,激發他們學習語文的積極性。
二、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有效措施
1.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讓學生學以致用
在我國教育教學體系中,語文以背誦和記憶的內容為主,但是,對于理解和應用也是十分關注的。去年,《中國詩詞大會》等節目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歡迎,選手積累了大量的詩詞知識的同時,也能夠明白在什么地方能夠運用什么樣的詩詞,取得什么樣的效果,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理論和實踐是培養語文核心素養的兩個重要方面,教師要著力將這兩個方面結合起來,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語文知識。只有將知識運用于日常生活中,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語言能力,更好地與他人交流,達到培養上述六種素養的目的。所以,學與用同樣重要,教師要理論與實踐兩手抓,兩手都要硬,最終提高語文教學水平。
2.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快樂學習
語文的學習看似是一個枯燥的過程,但實際上,只要教師教學得當,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調動學生的注意力,就能讓學生在學習中體會到語文學習的快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采用多種教學方法,讓學生感受到語文的美。教師要積極地開展引導工作,讓學生通過語文課堂,培養敢于表達的性格,從而慢慢地改善與人交流的能力,也就達到了提高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最終目的。
3.培養良好的語文學習態度
篇4
【關鍵詞】核心素養跨文化意識外語教學
英語作為全球使用最廣泛的語言之一,已經成為國際交往和科技、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但在以全球化、國際化、多元化和信息化為時代特征的當今世界,跨文化交際和跨文化沖突更是成為人們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不可回避的內容。費南姆與伯克納對在英語留學的外國學生關于社會交往方面所遭遇的困難做了一項實驗,實驗數據說明留學生的文化背景與英國差異大,他們在社交往來方面遭受的困難也大,留學生在英國遭遇的最大困難在交友方面。因此,他們得出的結論是外國留學生由于和英國人接觸少,不易獲得在英國從事社交活動的技巧,文化方面的適應能力很難提高,因此產生文化休克現象。他們建議組織針對各種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文化訓練。本文主要探討傳授文化背景知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如何在傳授語言知識的同時傳授文化知識,真正做到在真實有效的環境中進行語言教學,使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融為一體,相互促進,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
一、 培養文化意識的重要性
語言是文化的產物,作為記錄人類歷史和思想的工具,每種語言都蘊含著獨特的文化特色。在外語教學中,文化是指所學語言國家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行為規范、文學藝術、價值觀念等。但據張伊娜研究發現,我國基礎教育的英語課堂上,文化教學主要是對英語世界的物質文化、制度習俗文化和各層面精神文化內容的介紹。這種將中西文化的學習完全割裂的做法易產生兩種傾向:一是對英語學習越感興趣的學生越容易忽略母語文化的學習;二是能力很強的學生不能就母語文化的相關話題進行順暢的英語表達。
筆者認為學習外語的重點是為了提高語言交際效能,而提高語言交際效能的前提是掌握已有知識間的聯系及相應的文化知識。學習者通過比較目的語與母語以及目的語文化和本族文化的區別,不僅增強了對兩種不同語言和文化的認識,而且也認識了語言和文化的本質,了解了文化差異可能導致的交際困難。跨文化教育的目的是通過教育促進學生對人類不同文化間差異的理解和尊重,承認文化差異的價值,尊重差異才能幫助學生形成對世界各個民族文化的正確態度,只有通過學習英語了解世界文化,才能培養學生的世界意識。
二、 培養跨文化意識的途徑
跨文化教育是指不同文化間的交流和互動,是一個動態的教育過程,它是隨著多元文化教育發展而逐步形成的,是國際教育發展的一種新理念。課標五級標準中有關文化意識培養的12條細則大致涉及以下四個板塊:道德與價值觀,文化與內涵,社交禮儀與非語言交際。
(一) 道德與價值觀
西方人崇尚個性自由,崇拜個人奮斗,尤其善于表達自己,從不掩飾成功的喜悅。而中國文化崇尚中庸,不主張炫耀,尤其避免鋒芒太露,招人嫉妒。在西方很多國家,在出席常規會議和講座時都有提前到達會場的習慣,只是,西方人提前到_的目的是為了占據前排比較顯眼的位置,并在紙牌上書寫自己的姓名,折疊后作為桌簽方便被提問。而在中國,很多時候,提前到的目的是為了搶個不顯眼的位置,避開他人視線,方便開小差而已。
在西方國家,強調自己為自己負責,而不習慣過分關心他人,尤其是不能過問和干涉他人的私事。而在中國,判斷一個人道德是否高尚常常通過他的奉獻精神來衡量的。在中國,主動關心他人、熱心幫助別人是一種美德,而在西方國家,一般人都不愿意接受陌生人的幫助,即使是善意的關心也會讓人感到不自然。所以,在西方,你時不時地看到在公交車上有些老太太寧可站在座位旁,也不愿意接受你的讓座,因為他們不愿意因為接受這種“照顧”而讓自己顯得老態龍鐘,一無是處。
在中國,社會對女性的照顧和禮節要少很多,而且一些漢學專家研究發現很多帶有“女”字旁的漢字含有貶低女性的含義,如“妖,妓,奸,奴,妒,嫉,姘,,”等。雖然一直強調男女平等,而事實上,在中國,無論上學還是就業,男女很難真正平等,近日廣州4位女學生在文塔下一起剃光頭以抗議“性別分數線”。而在西方國家,女性卻能享受很多尊重和保護婦女的傳統習俗,如男女同行時,男士有義務保護同行的女士,馬路上,男士通常走在外側,而讓女士走在相對安全的內側;進出公共場所,男士會主動為女士開門,扶女士下車;餐桌前,主動為女士移開椅子,等女士站好位置后,在將椅子送回女士身后,請女士就座。
(二) 文化與內涵
中國受男耕女織生活方式的影響,很多節日都是按照農歷上的節令產生的,如春節(正月初一)、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重陽節(農歷九月初九)等等。再比如我們熟悉的“二十四節氣歌”: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在西方,由于受宗教和商業經濟的影響,衍生出很多與宗教相關的節日,如義務教育教科書英語七年級上冊第五單元介紹的萬圣節(Halloween)、圣誕節(Christmas)、感恩節(Thanks-giving Day)。
在節日的慶祝方式上中國人喜歡用大團圓的方式營造和表達歡樂之情,比如除夕的團圓飯,中秋的月餅,重陽的登高感懷,無不營造了一種人與人之間對于節日慶祝的同樂氛圍。比如我們常說的“獨樂樂不如眾樂樂”“普天同慶”“四海歡騰”等等,都強調在中國注重分享快樂、傳遞幸福這樣一種慶祝理念。而在西方,人們則常常用一種個性張揚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如西班牙的西紅柿節最能體現這一特點。人們約用100多噸西紅柿捏爛后作武器展開激戰,使整個市中心變成了“西紅柿的海洋”。一個小時以后,斗士們個個“彈盡糧絕”,“番茄大戰”宣告結束。接著,成千上萬的志愿者把所有能夠利用的自來水龍頭全部打開,一個小時后,整個廣場和街道被打掃得干凈如初。文化是個動態發展的過程,因此在學習外語時要拓展學生的文化視野,這樣能幫助我們正確理解西方人的言行,使交際順利開展下去。
(三) 社交禮儀
在中西方宴請禮儀上存在很大差別,在中國,人們常常會準備一桌子的菜肴,然后很謙虛地說:“沒什么好菜,隨便吃點,千萬不要客氣。”用餐前,經常要主人三番五次邀請之后客人才能動筷子,而且在這個過程中,主人常常會主動將一些特色菜強塞給客人,經常是客人看著一碗堆積如山的菜肴,不知所措。英美國家通常的家宴是一張長桌子上擺著一大盤沙拉、一大盤烤雞或烤肉、各種涼菜、一盤炒飯、一盤面包片以及甜食、水果、冷飲、酒類等。賓主圍桌而坐,主人說一聲“請”,每個人端起一個盤子,取食自己所喜歡的菜飯,吃完后隨意添加,邊吃邊談,無拘無束。主人通常用“Help yourself!”(請自便)邀請客人開始宴席。在英美國家,客人在用餐時一定會不停地夸贊主人的廚藝好,烹飪水平高,如Everything is so delicious等贊美的話,而主人也會欣然接受贊美。但在中國人們似乎還沒有這個習慣,經常女主人在廚房忙得不可開交,男主人在席間陪的不亦樂乎,只有等客人差不多吃完的時候,女主人才有片刻閑暇。在宴會結束時,西方人經常用“Bye-bye!”“See you later!”等簡單與客人告別,而中國人則要一邊說著客套話,一邊將客人送出大門。
中國人見面喜歡問對方姓名、年齡、單位、職務甚至收入等私人信息,而西方人則很反感別人問及這些私事。在“民以食為天”的中國,人們經常用“吃了嗎?”來開始與他人的談話,而這種打招呼的方式讓西方人吃不消,他們常常會很疑惑對方是不是在邀請他們就餐,兩種不同的文化會導致理解的誤區。再比如中國人收到禮物后,由于擔心他人說他貪心,所以都是將禮物放在一邊,而西方人則要當著客人的面將禮物打開并當面表揚一番。
(四) 非語言交際
非語言交際包括哪些內容似乎仍未最后劃定,但胡文仲認為,非語言交際包括手勢、姿勢、體態、服飾、眼神、表情、體矩等。
肢體語言是表情達意的一種有效補充,如果能正確理解他人的體態語對于我們順利開展交際是很有幫助的。布羅斯納安在研究了中西方在非語言交際方面的異同后注意到:“英語國家的男子借火抽煙時坐著不動,也許只是用手遮擋一下,以防火被風吹滅,中國人要站起來,就是難以站起來也絕不偷懶,還要用另一只手幫助對方幫自己點煙。”再如請求搭便車,在美國與英國是舉起一只拇指,在某些南美國家是手背向車,伸出食指手勢。而在中國,此類手勢只表示“棒”的意思。伸出右手,豎起中指、無名指和小指,把食指和拇指組成一個圈,表示“行嗎?”“行。”一般用于征求對方意見,相當于“OK?”“OK!”
牛津英語9A Unit 2 Colours中詳細介紹有關顏色和心情的相關知識,如中國人婚禮上穿著紅色服裝象征喜慶,而西方人則選擇白色婚紗以示純潔。“黃”與“紫”兩種普通的顏色,在中西方文化中也有著不同的象征意義。在中國,黃色代表皇親國戚,象征著無上的權力和地位。如清代皇帝賜與有軍功的臣子一件黃馬褂,以示皇恩浩蕩。而在西方,紫色則象征尊貴和王權,如to raise to the purple(升為紅衣主教),to be born in the purple(生于帝王之家)等。
三、 結論
教育是新時代教育發展的趨勢,文化背景知識的傳播在跨文化交際中至關重要,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資源,巧妙設計真實的語言環境,將文化背景知識融入語言教學中,努力營造一種文化氛圍使學生在學習文化知識的同時,培養跨文化意識,逐步提升社會文化交際能力。課標對我國教學改革起著導航作用,是所有一線教師開展教學實踐的基本依據,如何才能切實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是一個較為漫長的過程,筆者就如何利用現行教材有效培養我國中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提出一些粗淺的見解,旨在拋磚引玉,希望更多的一線教師能關注這個問題,使我國初中生的英語Z言水平出現新的飛躍。
【參考文獻】
[1] 李明遠,彭華清.英語閱讀教學中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J].教學與管理, 2016(28).
篇5
一、注重語文情境課堂的創設,打開學生封閉的心扉
語文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它具有“人文性”和“社會性”的特點。語文與其它學科的根本區別在于語文本身包含有豐富的道德思想,有鮮明的感彩,是表情達意的工具。“感人心者,莫乎于情”。在筆者看來,語文教學過程應注重情感的誘發、激勵,善于創設情境,引發學生的共鳴,注重“生生互動,師生互動”,注重學生對作者情感的感悟和把握,注重教師富于感染力的言語對學生情感的激發,以尋求與學生情感的共鳴,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和對生活的熱愛。
青少年學生處于半幼稚、半成熟,半依賴、半獨立的階段,維護自尊是他們強烈的心理需求。尊重他、肯定他的回答就等于給了他一個積極的自我概念,使他能自尊、自信、自強,以良好的心態面對人生。因此,在語文課堂上,教師只要不吝嗇自己的微笑、鼓勵和表揚,必能做到與學生心靈的溝通。
二、通過語文教材的學習,點燃學生的自信心
相信自己是走向成功的必要條件。現在的學生在家都是小皇帝、小公主,生活環境優越,很少遇到挫折,然而當他們到了學校以后,面對強烈的學習競爭環境,往往會在學習生活上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受到挫折與失敗,這時他們會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從而失去自信心。那么如何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呢?
在語文教材中,有很多是關于因充滿自信而走向成功的文章,如培養學生學習語文興趣的《為你打開一扇門》,因為自信走向成功的《林中小溪》、《偉人細胞》等。教師可以在教學這些課文時,抓住課文中的細微之處,如《林中小溪》中小溪一直重復 “我們早晚會流入大洋”而最終取得成功、《偉人細胞》中男生賈里對偉人氣質的執著追求而取得成功等,從而加強對學生自信心的培養,讓學生明白只有充滿自信才能走向成功,讓他們通過這些課文的學習,再次認識自我,重新找回自我,充分展示自我。
三、通過語文教材的學習,激發學生的進取心
美國鋼鐵大王卡內基告訴我們:“有兩種人絕不會成大器,一種是非別人要他做,否則絕不主動做事的人;另一種人則是即使別人要他做,也做不好事情的人。”由此看來,進取心是實現目標必不可少的要素。進取心能給人以積極向上的勇氣,激勵人發揮自己最大的潛力,從而獲得成功。當今社會是充滿競爭的社會,學習也要有你追我趕的進取勁頭。但我們往往看到一些學生因取得一點成績而沾沾自喜,安于現狀,缺乏進取之心。
在語文課堂上,教師要充分利用語文教材,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培養學生的進取之心,如在教學《一面》《選場》等課文時,就可以抓住文章中的主要人物,體會主人公身上所流露出的積極進取的精神,從而激發學生的進取意識,使他們明白在漫長的生命旅途中,只有正視現實、努力進取,才能獲得成功,從而使他們能夠坦然面對挑戰,積極主動迎接挑戰,逐漸形成強烈的競爭意識。
四、通過語文教材的學習,喚起學生的責任心
培養學生的責任心,可以說是關系到學生將來的發展,影響著學生的人生成長。學生責任心強,做任何事情都會認真負責,他們往往具有克服困難的毅力,所以更容易獲得成功。然而,我們看到的是,有的學生連最起碼的按時、獨立完成作業也不能做到,更不必說對社會、父母的責任感了。因此,喚起學生的責任心是社會對下一代接班人的要求所在。
語文教材中,有很多表達主人公強烈責任意識的文章,如《“諾曼底”號遇難記》《散步》等,教師可以在教學這些文章時,適當對學生進行責任意識的培養,使他們通過對課文的理解,逐漸明白學生的責任便是認真學習,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便是學生具有良好責任意識的具體表現。
五、通過語文教材的學習,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的態度
篇6
問題1:觀察圖中的房屋,有你熟悉的空間幾何體嗎?
生:圖中有長方體、棱錐、棱柱等幾何體。
師:(用幾何畫板動態演示從該房屋中抽取出一個長方體)長方體由哪些幾何元素構成?
生:長方體由點、線、面這3個幾何元素構成。
師:點、線、面是空間圖形的基本元素,它們構成了千姿百態的世界。關于點和線,我們在初中已經詳細研究過了,今天主要和大家探討平面及其基本性質。
【評析】這么一棟漂亮的別墅竟然是由一些幾何體組成的,這讓學生感受到自己生活在一個充滿幾何體的世界。這些幾何體到底是什么樣的結構呢?接著,執教老師以學生熟悉的長方體為載體,提出新問題,這樣設計教學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數學是必要的、有用的。
二、概念的生成
問題2:(1)生活中有哪些事物給了我們直線的形象?(2)直線有哪些基本特征?(3)如何表示直線?
生:黑板的邊緣、空中劃過的閃電都給我們以直線的形象。
師:數學中的直線就是從同學們剛才所舉的例子中抽象出來的。那么,直線有哪些基本特征呢?
生:直線是直的,向兩邊無限延伸,無粗細之分。
師:如何表示直線?
生:在幾何中用線段表示直線,但是直線兩端可以無限延長;用符號表示直線,記作:直線AB或直線a。
【評析】學生已經學習過直線這一概念,這是他們已有的經驗,在此基礎上,執教老師引導學生將學習內容與學生的已有經驗聯系起來,把直線這一原始概念理解透徹。用研究直線概念的方法可以類比、遷移到對平面概念的研究,有助于學生理解抽象的平面概念。這一做法體現了“抱住”直線學習平面的理念。
問題3:(1)生活中哪些例子給了我們平面的形象?(2)平面有哪些基本特征?(3)如何表示平面?
生:桌面、黑板面、光滑的玻璃面、平靜的水面等都給我們以平面的形象。
師:幾何里所說的平面就是從同學們所舉的例子中抽象出來的。那么,平面有哪些基本特征呢?
生:平面是平的,無限延展,沒有厚薄之分。
師:真不錯!這位同學考慮問題很全面。那么,我們如何表示平面呢?接下來,我們通過類比畫線段表示直線的方法,畫出矩形表示平面,但觀察角度原因,當平面水平放置時,矩形的平面變成為平行四邊形。同樣地,類比直線的表示方法,我們可以將平面記作:平面ABCD,平面AC,平面α。
【評析】縱觀平面概念的生成過程,執教老師通過類比直線的表示方法,幫助學生認識平面,使學生經歷概念形成的過程,對概念理解達到概念學習的水平,同時將直觀與抽象、比較與類比等思維方法貫穿于教學中。
三、性質的探究
師:我們知道,兩點可以確定一條直線,那么多少個點可以確定一個平面呢?
生1:3個點。
生2:4個點。
師:同學們的看法不一樣。這樣吧,我們動手來做一個數學實驗,看看到底幾個點可以確定一個平面?
(一)實驗1:用手指頭將一塊硬紙板固定在空中的某一個位置,保持平衡,至少需要幾個手指頭?
學生動手做實驗,小組討論,最后學生代表分析并展示結果。
師:哪位同學來談一談自己的看法?
生:至少需要3個手指頭才能將硬紙板固定在空中的某一個位置并保持平衡。
師:如果把硬紙板看作一個平面,將一個手指頭看作一個點,你能用一句話歸納你的發現嗎?
生:三點可以確定一個平面。
師:任意三點都可以確定一個平面嗎?
生:不行。如果這三點處于同一條直線上就無法確定一個平面。
師:這位同學抓住了問題的本質,三點不一定可以確定一個平面。那么,正確的表述應該是什么?
生:不在同一條直線上的三點可以確定一個平面。
師:很好。這實際上就是課本第42頁的公理2(公理2:過不在一條直線上的三點,有且只有一個平面)。如何用圖形語言表示公理2以及公理2的作用?請你說說公理2在生活中的簡單應用。
生:在生活中的簡單應用有照相機、測量儀器的三角架定位、三角形所在平面的穩定性等。
【評析】公理2的內容不僅給出了確定一個平面的依據,即“過不在一條直線的三點有一個平面”,而且給出了這樣的平面具有唯一性,即“有且只有一個平面”。另外,公理2還可以判斷直線與平面的位置關系,比如不共線的三點中任意取兩點可以確定一條直線,則這條直線一定在不共線的三點確定的平面內,為學生學習公理1作了鋪墊。
(二)驗2:如果把硬紙板看作一個平面,把你的筆看作是一條直線的話:(1)你能使筆上的一個點在平面內,而其他的點不在平面內嗎?(2)你能使筆上的兩個點在平面內,而其他的點不在平面內嗎?
師:你能根據上述兩點知道什么?
生:如果一條直線上的兩點在一個平面內,那么這條直線在此平面內。
師:這是公理1的內容,我們如何用圖形語言和符號語言表示這個公理呢?
生: 如圖:
師:根據公理1的3種表示方法,請你總結出公理1的作用。
生:公理1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判斷直線是否在平面內的方法,同時也為我們在平面內畫一條直線提供了理論依據。通過分析,我們知道,直線向兩邊無限延伸,無限延伸的直線放在平面內,說明平面也向四周無限延展。公理1的作用在于用直線的“無限延伸性”來檢驗平面的“無限延展性”。
師:請你舉例說明公理1在生活中的簡單應用。
生:比如工人用直棒檢查墻面是否平整,木匠將繩子拉緊,將兩端置于桌旁,通過是否漏光來檢查桌面是否平整。
(三)實驗3:把三角板的一個角立在桌面上,三角板所在平面與桌面所在平面是否只相交于一點B?為什么?
生:不是。
師:平面是向四周無限延伸的,對于兩個不重合的平面,如果有一個公共點,那么一定有一條過該點的公共直線。那么,它們還有除了這條交線以外的公共點嗎?
生:沒有了。
師:請你歸納出關于以上描述的一個基本事實。
生:如果兩個不重合的平面有一個公共點,那么它們有且只有一條過該點的公共直線。
師:這就是公理3:如果兩個不重合的平面有一個公共點,那么它們有且只有一條過該點的公共直線。我們如何用圖形語言和符號語言來表示公理3?
生:α∩β,如下圖所示
【評析】執教老師設計了3個實驗,通過讓學生操作,直觀感知抽象的點、線、面的關系,降低了學習難度,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四、課堂小結
師: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師:思考用類比的思想、聯系的觀點,以及延續本節課研究的3個公理的基本方法,你認為研究線面平行,線面垂直等判定定理、性質時可以從什么地方入手?
【評析】這樣的課堂小結,使得學習內容不只拘泥于認識平面及其基本性質,更為重要的是讓學生初步掌握研究線面平行、線面垂直等定理、性質的基本方法,為整章立體幾何的學習謀好篇、開好局、定好調。
【總評】
一、以“問題串”的形式引領學生的思維,將“數學抽象”與“直觀想象”兩個高中數學核心素養落實在教學中
教學伊始,執教老師設計的問題中有4個小問題:觀察圖中的房屋,有你熟悉的空間圖形嗎?生活中有哪些事物給了我們直線的形象?直線有哪些基本特征?如何表示直線?再到后面的3個實驗,實際上這也是3個問題,最后還有反思性的小結,也以問題的形式出現。可見,在本節課中,教師用“問題”串成了整節課的教學。
《高中數學課程標準》(以下簡稱課標)提出:要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要做到這一點,教學時執教老師首先要有“設計問題”的意識,要有準確提出問題的能力,這是因為,“問題”可以驅動學生思考。在這節課里,執教老師將“問題”連成串,前后互相聯系,使學生的思維形成一個整體。此外,教學前后的“問題”呈現出相似的結構特點,如問題2:(1)生活中有哪些例子給了我們直線形象?(2)直線有哪些基本特征?(3)如何表示直線?問題3:(1)生活中有哪些例子給了我們平面的形象?(2)平面有哪些基本特征?(3)怎么表示平面?其實,執教老師設計的3個實驗也是3個問題,這就使得學生的思維有了目標。
其次,教師設計的問題要有挑戰性,對于“不共線的三點可以確定一個平面”這個結論,學生的操作非常精彩,這是一個思維精致化的過程,也可以說是批判性思維的過程。在學生學習3個公理的過程中,執教老師借助幾何直觀和空間想象,讓學生感知平面的性質,增強了運用點、直線和平面去想象空間問題的意識,提高了數形結合的能力。
二、以活動促進學生探究
讓學生主動探究是數學教學的目標,本節課就很好地體現了這一教學追求。假如學生在活動中出現“一問一答”的情況,那么這是簡單的回答,思維步子邁得太小。在本節課中,學生通過實驗進行探究、匯報、交流,通過“觀察”“猜想”得出結論,同時進行判斷、驗證并舉出反例,這對促進思維的發展是非常有益的,有助于培養學生用數學建模思想解決問題的意識。
三、研透教材,變換教材中的3個公理的順序并嘗試教學
在O計教學時,執教老師打破教學傳統,將教材中的公理2放在公理1之前學習。
從教材內容順序而言,3個公理的順序依次是公理1:如果一條直線上的兩點在一個平面內,那么這條直線在此平面內;公理2:過不在一條直線上的三點,有且只有一個平面;公理3:如果兩個不重合的平面有一個公共點,那么它們有且只有一條過該點的公共直線。目前,正在修訂的課標和執教老師設計的這個教學順序較為一致,因為正在修訂的課標有可能會把“過不在一條直線上的三點,有且只有一個平面”作為公理1。其實這個從希爾伯特的公理體系來講,它們都是公理,照理說它們的順序并不重要。比如,過去數學教材把公理1作為定義,其實公理1是最能夠闡釋平面“平”的特征,它是用直線的“直”刻畫平面的“平”,公理2、公理3都出現在公理1之后。而目前正在修訂的課標,擬定將“過不在一條直線上的三點,有且只有一個平面”作為公理1。筆者認為,這個順序是符合希爾伯特的公理體系的。執教老師的教學設計與希爾伯特這個公理體系比較接近。這樣設計教學的優點在于,學生首先要對平面有所認識,然后才能更好地說明點、線、面的關系。
四、幾點啟發
1.“問題導學”教學模式體現了“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探究為主線”的教學理念,突出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和數學素養。“問題導學”教學模式的課堂教學,始終圍繞“問題”進行,整個教學過程可以概括為提出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生成問題。那么,教師如何設計問題呢?好的教學一定是源于對教學內容的深刻理解,源于對學生認知基礎、認知能力的準確把握,因此,提問的關鍵是要自然。
篇7
一.當前小學語文教學的困境
當前小學語文教學存在三個基本向度的價值偏離與關系失衡,造成了小學語文教學中的種種弊端,導致教學質量低下。
(一)教材內容陳舊,脫離學生生活
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年深厚的文化底蘊,語文學科的發展在歷史長河中得以建構和形塑。語文學科的發展歷史錯綜復雜,隨著時代的發展,語文中涉及的內涵概念和所呈現的內容也要不斷變化,與時俱進,適應社會的發展和需要。但是,當前的小學語文教材中普遍存在教材陳舊、教學內容脫離學生生活的問題。再加之應試的壓力,教學只得將重心放置知識技能的確定性之上,把知識技能的掌握視為普遍的、必須的東西。因此,語文教學更傾向于知識技能和灌輸主義。教材陳舊,落后于社會發展,忽視了學生的生活經驗的積累,不符合新時期核心素養的內涵。
(二)“教師中心”教學,教育理念落后
現在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仍然以赫爾巴特的教師、教室和教材“三中心論”為主,教師不能真正做到以學生為本,及時地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實現“生本課堂”。傳統教師理念認為教學只是課本知識的簡單傳授,是一種將課本知灌輸給學生的過程。
(三)教?W方法刻板,評價標準單一
小學語文教學不再是簡單的讀、寫、聽、說能力的培養,還有學習方法、學習習慣甚至思維的訓練與提升,因此,對教師的教學方法的要求逐漸提高。傳統的教師主要采用講授法,簡單講解課本上的知識點,對學生進行簡單的提問加以鞏固知識點,課后布置大量的作業,這就是教學的完整環節。如此循環往復,教學缺失了教育的真正意義,給學生帶來負面的影響,使得學生逐漸喪失學習語文的興趣,效率低下。教學方法的刻板、枯燥,限制了教學內容的范圍,失去了課外趣味性延伸的版塊,教學的完整性難以體現。在教學評價方面,教師傾向于選擇總結性評價,把分數的高低作為評價學生素質好壞的唯一標準,以偏概全。
二.核心素養和語文核心素養
語言文字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和信息載體,語文課程對于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有重要意義。
(一)核心素養內涵
2016年9月,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研究成果會在北師大舉行,在會上公布了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總體框架及基本內涵。其中包涵了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個方面。[3]成果的公布標志著我國新課改進入一個新時代,即我國的學生在21世紀應該具備怎樣的核心素養來面對未來時代和社會發展的需要。
在查閱國內關于核心素養的定義和分類后發現,袁振國老師的觀點最貼近本文看法。他認為,核心素養就是面對加速變化的信息化和經濟時代,未來20年甚至10年沒有人能清晰預判的情況下,教育要給孩子的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使其能應對未來不確定情境中的真實問題。[4]從學科屬性來看,核心素養并不是某一學科知識單獨可以完成的,并不針對具體領域的具體問題,而是集中于個體能夠積極主動并且具備一定的方法獲得知識和技能,每一門學科結合學科特點和學生身心規律,制定不同階段的學科核心素養,最終使得學生具備應對未來不確定情景的能力和方法。語文學科素養的內涵十分豐富,包括學習者在學習語文過程中所獲得的語言、文字基礎知識,培養的分析、理解、感悟、運用語言和文字的能力,形成的語文思維、語文習慣、語文情操、健全人格以及從語文視角出發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素養等[5]。
(二)小學語文核心素養的內容
語文核心素養的構成有以下四方面:語言的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6]小學語文作為基礎教育階段的先行者,承擔著打牢基礎的重要作用。
語言的建構和運用是小學語文核心素養的本質要素。語文教學中,提高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是當務之急。教師應該以此為重,注重引導學生多讀書、多積累,重視語言文字運用的實踐,在實踐中增強對母語的情感,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初步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思維的發展與提升是小學語文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小學高年級學生尤其重要。思維是人腦對客觀事物間接和概括的反映過程,是借助表象、概念等要去進行判斷與推理的認識活動。思維的發展與提升是在語言建構和運用的基礎上實現的,因此,語言的建構與運用有助于思維的發展和提升,而后者也進一步鞏固了學生的語言建構與運用能力。
審美鑒賞與創造是小學語文核心素養的要素之一。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感受美、鑒賞美和表達美的能力是重要的語文教學方法之一,體現了語文教學的人文性特點。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有助于學生樹立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文化傳承與理解是語文核心素養的重中之重。通過語文的學習,小學生能夠“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收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提高文化品位。”[7]因此,語文教學本身就是文化傳承的途徑,可以使學生在短時間內積累大量的文化知識,對國家的文化傳統有初步的了解,使學生在實現文化成長的同時,也獲得精神的成長和生命的成長。
三.基于語文核心素養背景下的培養路徑
語文核心素養已經成為了熱點話題,不少學者基于不同的角度對語文核心素養的內涵、特征及其培養路徑展開了熱烈的討論。結合文獻閱讀及對小學語文教材的分析,嘗試從教材、教師以及評價體系三個方面為語文核心素養的培育開辟出路。
(一)教材設計:貼近生活實際,多元、創新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指出:“教材內容的安排應該要避免繁瑣,簡化頭緒,突出重點,加強整合,注重情感態度、知識能力之間的聯系,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8]課程與教材的合理化改革是發展學生語文素養的前提基礎。學生、教學目標以及教材之間的關系是教材多樣化設計的關鍵因素,語文素養不單是在教學中體現,更是教材內容的出發點和歸宿。因此,教材的編寫應該符合素質教育的內涵,體現學生的全面性、個體性,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設計教學活動,適應學生的認知水平,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在教材的多樣性方面,選文應該文質兼美,具有典范性,富有文化內涵和時代氣息,題材、體裁、風格豐富多樣,形成語文教學的“復合樣本”,適應學生的個性差異,為學生提供適應性教學。
(二)教師理念:以學生為中心,更新、提高
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樹立“學生中心”的教師觀,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促進者,教師應尊重、贊賞學生,及時鼓勵、關心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通過多元、趣味的教學活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使學生的主體性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現良好的課堂互動。因此,教師承擔著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角色。首先,樹立核心素養理念是小學語文教師的首要任務,應首先對語文核心素養的內涵、特征、構成以及價值進行深入的研究,豐富自身的知識,這是培育小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必備環節。其次,教師需要在小學語文素養的基礎上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化,推動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發展。此外,小學語文教師還需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能力以及教學反思能力,及時發現教學中的問題,完善自己的教學。教師的專業化水平是教師能否教好學生的前提條件之一,對教師的終身發展提出更高的要求。
篇8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的建立,培養具有健全人格、全面發展的合格人才,自然就成了深化教育改革的頭等大事。2014年4月,教育部印發了《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首次提出了“核心素養”這一新的育人目標要求,這也必將成為今后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的方向。一時,“核心素養”成了教育領域最受關注的熱門話題。
作為小學語文教育工作者,當下最需要思考的就是:如何讓“核心素養”在小學語文學科教學中落到實處。
要想讓“核心素養”在小學語文學科教學中落地生根,我們首先要弄清楚何謂“核心素養”?目前,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對“核心素養”都沒有一個明確的界定。教育部頒發的《意見》中對“核心素養”有一段這樣的描述:提出各學段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明確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及關鍵能力。不難看出,“核心素養”的內涵直接指向學生終身發展所必備的品格及關鍵的能力。
因此,“核心素養”是學生一生發展所必需的素養集合體,是一個綜合體系,需要各學段、每一門學科的協同努力。唯有這樣,學校才能培育出一名又一名高素養的合格人才。由此看來,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不是由某一門特定學科或幾門學科來完成的,而是由學校所開設的各門學科共同來承擔、實施的。
小學語文的學習,是一個人學習母語的啟蒙階段,它的主要任務就是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進而為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提供有力的支撐。然而,長期以來,語文教育無論是教師的教學,還是學生的學習,都只關注語文知識的學習,教師一味地滿堂講、滿堂灌,學生也只能被動地接受,然后就是大量、機械的抄寫、記憶,使得學生苦不堪言,沒了語文學習的興趣。
“核心素養”的提出,為小學語文學科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教學新思路。小學語文教學,不僅僅要讓學生學習、積累必要的語文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對語文、對母語熱愛的情感,擁有良好的學習語文的習慣和方法,具備語文學科所獨有的語文能力。當學生真正形成了這些品格和能力素養,我想語文素養也就自然而然地提升了。
“核心素養”并不是飄在空中的浮云,也不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一個抽象概念,它是由各學科素養共同形成的一個集合體系,就如同參天大樹深植于大地的條條根系一樣。
篇9
一、語文素養與語文核心素養
1.語文素養
在課程建設中,“語文素養”出現于2000年版《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語文教學大綱(使用修訂版)》,文中著重強調:“語文教學要注重知識、能力、情感之間的聯系,注意聽說讀寫之間的聯系,加強綜合,突出重點,注重語言的感悟、積累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從整體上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2011年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同時,在課標下文對語文素養做出相應的闡釋:“語文課程應該激發和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豐富語言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初步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具有適應實際生活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正確運用祖國語言文字。”
筆者認為,“語文素養”是一個綜合詞匯,它包括語文聽、說、讀、寫、思在內的綜合能力,也包括語文學習習慣、語文情懷、語文思維、健全人格等在內的綜合素養。隨著時代的發展,語文教學中要培養什么樣的人?我們的社會需要語文課程承擔什么樣的責任?這一系列的問題依然需要我們去思考。
2.語文核心素養
語文核心素養是指通過語文課程的學習,初步形成語文學科素養,這些所習得的素養能夠在未來生活中融入生活,是個人與社會發展所必須具備的關鍵能力。因此,將語文核心素養定義為:以培養學生終生受益的學習習慣和健全人格為理念;以加強學生傾聽、表達、閱讀、書寫能力為目標;培養語感;提高文本解讀能力、合作能力、語文學習能力。在語文核心素養的大框架中,通過語文基礎知識、語文基本能力、語文綜合素養等三個維度的構建,分別逐步促生學生三個階段的對應素質:第一階段,識生字生詞,做優美句段篇;第二階段,培養學生解讀文本能力、人際交往能力、語感,掌握語文學習方法,養成語文學習習慣;第三階段,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的情懷,培養語文情懷,健全學生人格。
二、語文核心素養的特征
1.綜合性與實踐性
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語文學科內容是語文核心素養形成的有效載體,語文核心素養同樣具有綜合性、實踐性特征。
第一,語文核心素養的基礎知識具有綜合性與實踐性。語言文字學習是學習其他學科的前提與基礎,核心素養所指明的跨學科能力在語文學科上有著極強的體現。例如,學習其他學科需要先學好語文,能正確的識字寫字是學習其他學科的前提條件。
第二,語文核心素養的基本能力具有綜合性與實踐性。語文學習注重三維目標的實現,即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實現。語文核心素養中的基本能力有解讀文本能力、人際交往能力、語感能力、掌握語文學習方法、養成語文學習習慣等。
第三,語文核心素養的綜合素養具有綜合性與實踐性。語文教育須當培養學生的語文情懷,健全學生人格,激發學生的熱愛祖國之心。其綜合性是指語文學科培養出來的人具有綜合的素質,同時,語文綜合素養也是實踐的,它要求我們身體力行,進而養成健全的人格,使人的個體良好發展統一于社會的整體發展。
2.動態性與終身性
語文核心素養具有動態性特征。語文核心素養不是與生俱來的,它是在日常生活和語文學習過程中慢慢培養起來的。在不同的教育階段,語文核心素養必當呈現出不同的階段性特征,因此,必須根據不同階段特征制定相應階段語文素養的培養策略。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是長期的任務,是一個不斷豐富、不斷深化的動態發展過程。
語文核心素養具有終身性特征。一方面,語文的學習貫穿于人的一生。語文核心素養就是學生在原有的語文知識和語文能力的基礎上逐漸生成、培養、建立起來的。另一方面,語文核心素養的內容是與社會發展和時代要求緊密結合的,它體現了對人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的要求。
3.工具性與人文性
篇10
關鍵詞:初中語文;核心素養;著眼點
2014年,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文件提出:“教育部將研究制定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各級各類學校要從實際情況和學生特點出發,把核心素養和學業質量要求落實到各學科教學中。”《意見》的出臺,代表核心素養培養這一課題正式列入國家教育計劃。那么,究竟什么是語文核心素養,初中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應當分別從哪些方面著手呢?
一、語文核心素養的具體含義
2003年,聯合國經合組織《核心素養促進成功的生活和健全的社會》研究報告首次提出核心素養概念,報告認為核心素養包括兩個方面內容:第一,個人生活的成功有賴于核心素養發揮能動作用;第二,社會運行的健全有賴于核心素養發揮能動作用。根據聯合國經合組織的報告研究,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核心素養進行了如下定義:核心素養是一個人過上自己想要生活和實現社會秩序運行的必備素養。無論是聯合國經合組織還是教科文組織,它們對核心素養的相關闡述都是宏大抽象的概念。語文課程研制專家認為:將核心素養概念代入到語文學科,應當將其定義為適應學生終身發展和社會可持續發展需要必須具備的品格和關鍵能力,包括語言積累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文化傳承與理解三個方面的基本內容。
二、初中語文核心素養的三個著眼點
1.著眼于語言層面素養
初中語文核心素養的基石是語言積累與運用,運用能力是語文最關鍵的能力,積累是語言運用的前提和保障。具體而言,語言積累與運用即是學生通過大量的語言實踐活動積累一定語言經驗,從而獲得語言文字特點及其運用規律方面的信息,提高交際情境中正確運用語言進行交往的能力。目前關于初中生語言積累與運用層面素養具體有五個方面要求:
(1)主動積累語言材料,豐富語言實踐經驗,努力提高語感。
(2)根據語言實踐經驗對所積累的大量語言材料進行有機聯系,并以體系化的語言結構系統呈現出來。
(3)高質量地完成語言交際活動,理解漢語言文字運用的基本規律。
(4)與不同身份、地位、職業、性別、年齡語言對象溝通交流時,能根據交際場合適當選用相應口頭語言和書面表達語言。
(5)通過大量的語言交際活動,嘗試將自己獲得的語言經驗轉化為富有個性的語文學習方法,并在今后的語言實踐中加以運用。
綜合以上五個方面的具體要求,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應當加強對語言積累與運用方面的訓練,全面提高學生語言層面素養。
在P者的語文課上,每學期我都要求學生準備一本記錄本,記錄本要美觀大方,并取了一個好聽的名字――“我的語文世界”。每上完一節課,我都要求學生將本次課所感所想記錄在冊,積累好詞好句。課內積累還不夠,我會定期給學生推薦拓展讀物,將語言材料的積累延伸至課外。以七年級上冊《春》一課教學為例,很多學生摘抄了“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一類的句子,興致勃勃地在晨讀課上朗讀。為了進一步豐富學生語言材料積累經驗,我還給他們推薦了張曉風《春之懷古》、周作人《北平的春天》、老舍《大明湖之春》這三篇佳作,請學生對照鑒賞。第二周的寫作課上,我布置了“擁抱春天”這一命題作文,請學生談一談自己眼中的春天。通過這樣的方式,語言積累的目的順利達成,學生也進行了有效的運用。
2.著眼于思維層面素養
思維是語言內在的存在,一切語言積累與運用活動的開展都有賴于思維的發展與提升。語言與思維之間是外與內、表與里的關系,二者相互聯系,不可分割。思維的發展與提升是初中語文核心素養第二個關鍵問題。目前關于初中生語文思維發展與提升同樣有以下五個方面的要求:
(1)運用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對語言背后所描繪的文學形象進行鑒賞。
(2)通過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等系列活動,提高對現實生活和文學形象的認識,有條有理、文從字順地發表個性化見解。
(3)準確、清晰、生動、有邏輯性地運用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進行人際交往,掌握基本邏輯規則分析方法和一定判別語言。
(4)學會運用辯證統一的批判性思維一分為二地看待問題,力求使用發展、聯系、全面的觀點看待語言現象和分析文學形象。
(5)有意識地反思個人語言活動,逐漸提高語言思維的深刻性、批判性、靈活性、敏捷性和獨創性。
回顧過去的初中語文課堂教學,讓人感到遺憾的是,所謂思維提升與發展層面素養的培養并沒有受到應有重視。這與長期應試教育思想和灌輸式教育模式的泛濫脫不了干系。出于全面貫徹落實核心素養培養課題這一目的的考慮,教師應當轉變落后的教學觀念,抓住課堂每一個有效時機,滲透思維發展與提升方面教育。
例如,七年級上冊《世說新語?陳太丘與友期行》一課教學中,很多同學紛紛感嘆于元方的誠實守信、能言善辯,但突然有一位同學提出:元方捍衛自己父親的尊嚴固然值得贊許,但是從為人處世角度而言,“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卻“入門不顧”這種行為,在長幼有序的東漢是否不太禮貌?筆者沒有否定這位同學的看法,而是請全班學生圍繞這一問題展開討論。有學生認為:友人失信于前,怎能再用禮法要求年幼的元方?還有學生認為:雖然友人失約,但是元方以長者口吻訓誡,事后更是閉門不見,實在有失風度,反而顯得有些小氣。圍繞同一個問題,兩派學生展開激烈討論,這一過程中學生學會使用一分為二的觀點看待問題,而不是全然相信教材,長此以往,思維的發展與提升不在話下。
3.著眼于文化層面素養
語文是一門人文學科,初中語文教育應當增強學生文化認同感,通過語文課程的學習,學生能夠用客觀的態度對待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這是語文學科的必備品格。目前關于初中生語文文化傳承與理解層面的素養有如下兩個方面要求:
(1)通過語文課程的學習,感受中華民族文化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增強對中華民族優秀歷史文化的認同感,主動承當起繼承和弘揚優秀歷史文化的責任。
(2)通過語文課程的學習,初步了解不同民族語言文化,尊重不同民族、不同地區、不同國家、不同時代語言文化,用開放包容的態度接收外來文化,博采眾長,為我所用。
遵循這兩方面要求,筆者所在班級積極開展了“少數民族文學作品鑒賞會”“唐宋元明清,文化我來說”“從文學作品,窺見時代文化”等活動,學生興致頗高,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初中語文核心素養培養是一項艱巨的任務,在落實核心素養培養方面,全體語文人仍然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意見》明確指出:“根據核心素養體系,明確學生完成不同學段、不同年級、不同學科學習內容后應該達到的程度要求,指導教師準確把握教學的深度與廣度,使考試評價更加準確反映人才培養要求。”為了進一步落實核心素養培養課題,初中語文教學還應當加強對考試評價改革的理論和實踐研究,確保核心素養培養工作順利開展。
參考文獻:
1.張璐.淺談低年級學生語文素質培養[J].讀與寫雜志,2013,10(8):123-124.
- 上一篇:電力安全標準化
- 下一篇: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語文病句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