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研究范文
時間:2023-03-26 04:58:0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語文教學研究,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中圖分類號】G642
一、前言
在大學教育體系中,語文作為社會人文的重要學科,其教學效果對培養學生語文能力和認知能力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但是由于目前大學都以專業教學見長,對語文教學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大學語文在師資力量、教學過程和教學評價中都存在一定的問題,沒有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隨著教育部對大學語文教學的重視,我們應認真開展大學語文教學研究工作,對大學語文教學進行全面分析,重點做好大學語文師資構建、教學過程優化和提高教學評價水平,使大學語文教學取得積極效果。
二、大學語文教學關于師資力量的研究
大學語文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然而要想把它教好,深入學生之心,并體現出大學語文課程的價值,"教"成了各個環節的核心問題。然而,在當前,這個問題卻難以得到有效的解決,并使大學語文課程處在非常尷尬的位置:教師隊伍參差不齊。據不完全統計,當前一些開設大學語文的高校,有不少是由一些兼職的、非專業課的教師來擔任的。他們本身無論在學歷還是在教學水平方面都有待提升,由他們充當大學語文教師,無疑給這門課程造成了一些意想不到的"障礙";也有一部分高校是由中文系/文學院的各學科的專業老師充任的,他們的學術背景、知識積累和文化修養等方面各不相同,造成了大學語文教師水平參差不齊,更主要的是他們常常以專業的眼光或者態度來講授大學語文教學,要么傾向于"深"與"澀",要么傾向于"專"與"精",而對于大學語文所要求的綜合性往往注意不夠。
一些高校把大學語文的教研機構也往往由基礎部或公共課部來進行管理,無形中就萎縮了大學語文課程的特色;即使設置大學語文教研室,也很少有真正專職的大學語文教學人員,不過是由其他教研室的人混合而成;即使有專職的大學語文教師,但對他們的要求往往低于其他專業課教師,由此導致了大學語文師資力量不強。
三、大學語文教學關于教學過程的研究
對于大學語文教學而言,只有不斷優化教學過程,才能保證大學語文的整體教學效果滿足實際需求。通過了解發現,大學語文教學過程的優化主要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1、大學語文教學過程的優化,應認真分析學生的特點
在大學語文教學過程的優化中,學生是主要因素,只有認真分析學生的特點,將學生作為教學主體,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才能保證大學語文教學取得積極效果。基于這一認識,大學語文教學過程優化應對學生的特點有足夠的了解,并根據大學教學實際,提高語文教學效果。
2、大學語文教學過程的優化,應注重教學實效性的提高
對大學語文教學過程的優化,應與大學語文教學實際進行深入結合,要認真分析大學語文教學現狀以及學生的學習特點,注重教學實效性的提高。具體應對現有的語文教學過程和課堂教學進行認真分析,找出語文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并予以解決,保證大學語文教學過程取得積極效果。
3、大學語文教學過程的優化,應設定合理的教學目標
大學語文教學過程的優化,不是隨意為之的,而是要在特定的教學目標下進行的。為了保證大學語文教學過程的優化效果,應設定合理的教學目標,使教學目標成為大學語文教學過程優化的有力的指導,滿足教學過程優化的需要,使大學語文教學過程的優化取得預期效果,滿足教學需要。
四、大學語文教學關于教學評價的研究
在大學語文教學中,教學評價是對教學過程和教學結果進行準確評價,進而對教學過程提出具體的整改意見。從目前大學語文的教學評價來看,整體教學評價水平還不高,教學評價還缺乏一定的客觀性。為此,應制定具體措施,提高教學評價水平。具體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認清大學語文教學評價的重要性
在大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應對教學評價引起足夠的重視,應認識到教學評價的重要性,要將教學評價作為大學語文教學開展的重要手段和措施。基于這一考慮,應全面推進教學評價深入發展,使教學評價成為保證大學語文教學取得積極成績的關鍵,滿足大學語文教學的實際需要。
2、保證大學語文教學評價公正、客觀
對于目前大學語文教學評價公正性和客觀性不強的問題,在大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應注重教學評價的公正性和客觀性,應在推進教學評價的過程中,使教學評價能夠獨立于教學過程之外,保持教學評價的獨立地位,提高教學評價的公正性和客觀性,提高教學評價質量。
3、提高大學語文教學評價的實效性
對于大學語文教學而言,教學評價是保證整體教學過程準確有效的重要手段,基于這一認識,教學評價結果必須是客觀準確的,不能存在主觀和虛假。為此,大學語文教學評價應不斷提高實效性,使教學評價成為保證教學過程取得積極效果的重要手段,充分滿足大學語文教學需要。
五、結論
通過本文的分析可知,在大學語文教學過程中,開展語文教學研究是十分必要的。考慮到大學語文教學實際,大學語文教學研究主要應從師資力量、教學過程和教學評價等幾個方面進行,以大學語文教學需求為主,全面提高教學實效性,是教學研究成為滿足大學語文需要的重要手段,提升大學語文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蔣曉城;;"文學閱讀思路"的彰顯與建構--評王先霈主編的《大學語文》[J];現代語文(文學研究);2011年05期
[2]王群芳;;適應應用型人才培養需要,構建《大學語文》教學內容[J];大眾文藝;2011年13期
[3]孫麗麗;;大學語文教材的問題研究[J];職業教育研究;2011年07期
[4]唐哲;;構建《大學語文》立體化教學新模式初探[J];時代教育(教育教學);2011年08期
篇2
[關鍵詞]語文 教學 研究
語文學科具有基礎性,因為它包括了語言文字知識和運用語言文字進行實踐活動,并創造語文實踐活動成果的訓練內容,是一門分支廣、范圍寬、實踐性強的綜合學科,教學中除了教給學生學科的知識與技能外,還參與學生思想政治素質和觀察、記憶、想象、思維等心理素質探索、審美、創造能力、人格情操的培養,在實施素質教育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語文是知識的載體,學生是獲取語文知識的主體,教師的任務是如何能讓學生從教材中獲取知識與能力。教師這座橋就是讓學生走進教材,與教材交流,解決學生與教材交流時出現的障礙和引導學生怎樣更好地理解教材。
運用研究性教學語文是我們的母語,學生學起來本應得心應手,但由于長期以來學生受到教師影響把語文當作政治課來學,一些純美的文學的東西都被冠以政治的高調,令學生越學越無味,主動學習更無從談起。
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傳統的教學中,往往誤入教師為主體,學生為客體的教學誤區。學生在傳統的教學中往往如竹筒倒豆般地被動學習,思維往往局限于單一的形式,解惑能力往往被弱化甚至被“消化”掉。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是創新教學,有利于學生由單一思維向多向思維,由局限到全方位的轉變。一是設置疑問,多問幾個為什么。
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在教學過程中,有些教師往往忘記了誰是課堂的主人,而在課堂中以主人的形象自居,命令學生這樣做,那樣做,或命令他們不許這樣,不許那樣,令學生厭煩至極,主動學習更無從談起。最終的結果是學生的天性被扼殺,主動學習的能力逐漸消失。學習對他們來說只能是一種責任、一種負擔,而不是一種樂趣。要確立學生才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應該做的,不是單純的傳授給他們知識,而是教會他們如何去掌握知識,在這個探索知識的過程中,學生就會感受到學習的樂趣,無形中增加了學習的欲望,學習的主動性也就慢慢培養起來了。而要做到這些,就要運用一些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總之,不管采用哪種教學方式,目的只有一個,就是確立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讓他們感覺到自己才是學習的主人,盡一切努力調動起他們學習的主動性,讓他們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學生的興趣也是一種資源。興趣是學習的動力,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就必須把教學活動與學生的興趣結合起來,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次,學生的差異也是一種資源。差異普遍存在于學生中間,它會導致兩種不同的情況:沖突和共享。學生之間會因為差異而形成沖突,但是如果引導得好,學生則可以共享差異,在差異中豐富和拓展自己。傳統的語文閱讀教學是封閉性的閱讀教學,它的缺點是淺習課文,讀得較少,背得更少;著重教,忽視學;重分析,輕領會;極少體現中心,平均使用力量。面對未來社會對人才的要求,我們必須構建新的開放型的語文閱讀教學理念,明確新時期開放型的語文閱讀教學的目的。首先是加大情感熏陶力度,強化民族情感,發展學生個性,這是我們努力的方向。
在閱讀教學課堂上,要加大學生個人情感熏陶力度,強化民族感情,尊重多樣文化所反映出來的多種民族的情感內涵,營造健康、豐富、積極、向上的情感世界,從而發展學生的個性,促進學生身心健康,使學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熏陶感染。同時,努力開拓文學鑒賞領域,創造性地組織閱讀教學,超越“封閉性”的閱讀教學,既要繼承以提高文學鑒賞水平為目的傳統,又要開拓文學鑒賞領域,徹底摒棄“以本為本”“以資料為資料”的狹隘閱讀觀,而是以課本為主干,以資料為繁枝,以學生見解為茂葉。在教學實際中,我們要允許并鼓勵學生努力形成個性化的閱讀體驗。因為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任何一種課本都只能精選極少的一部分來介紹,單靠課本去體會,是很困難的。
同樣,不管是哪種文化現象,資料中的見解都是因人而異的,要讓學生知道,只能拿來作為參考,拿來啟發個人思維,努力拓寬閱讀視野才是重要的。其次,我們要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科學尤其是人文科學的精神,但是不能以科學為本,而是要“以人為本”。教學過程中,既要尊重定論,又不能迷信定論,要帶著批判的眼光來引導學生學習,體現教的自主性和學的自主性。這樣,主體的人文主義氣息才能體現出來。閱讀教學才能血肉豐滿。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開放型語文閱讀教學也要有相適應的氛圍才行。首先,要更新教育觀念。隨著新課改的實施,應試教育的觀念逐漸被素質教育觀念所替代。其次,大膽創新考試形式。繁、難、偏、僵的考試形式只能引起劇烈的應試教育活動,不可能帶來充滿生機的素質教育活動。素質教育活動必須在考試形式的大膽創新的前提下產生。現在的語文考試已經意識到著重考查學生的語文能力,包括閱讀能力、口語能力、寫作能力等,應用性的、創造性的考試形式正在逐步出現,這必將催生一個全新的語文閱讀教學觀。
篇3
關鍵詞:小學語文;生活化;教學;思路
小學教育作為整個人類教育中的基礎性環節,對于未來教育事業和社會的發展都有著積極的意義,教學活動從本質上講和實際的生活有著密切的關聯,教學活動本分不能夠脫離日常生活生產實踐,尤其對于小學語文教學而言,更是如此,小學生與其他受教育群體相比,更具有精力旺盛、注意力不夠集中、學習方法處于初始階段的特點,同時小學生活潑好動,抽象思維和邏輯思維有待開發,因此,如果小學語文教師能夠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給予學生具體的生活化視角教學,將會產生良好的教學效果,提升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和注意力,同時也能夠深化學生對于教育教學的認知。[1]在生活化視角下的小學語文教學的優勢很明顯,主要體現在,能夠令以進行課文講述為主的小學語文課堂更加富有生活氣息,與學生的生活實踐相結合,帶動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發展,能夠鼓勵學生更好地進行語文課文和語文知識的學習,引導學生認識到知識和生活的密切關聯性,這樣才能夠在日后生活中運用所學知識為社會服務。下文將從三個角度進行生活化視角下的小學語文教學研究。
一、擴展小學生語文學習和生活視野
對于小學教學而言,很大程度上不僅僅是知識的教學,而是對于小學生視野的擴展,視野的擴展不僅僅包括知識視野的擴展,還包括生活經驗視野的擴展,由于小學語文課文的內容通常都是經典之作,與當前小學生接觸到的社會接觸到的生活都有所不同,可能是年代久遠或者與實際生活差距較大的實踐,這些文章教學的過程中,學生視野狹隘自然會導致對于文章理解的問題。這就需要小學語文教師在實際進行教學的過程中,進行課文內容和實際生活的結合,或者結合具體的社會校園現象進行講解,這樣才能夠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豐富學生的閱歷,從而擴展小學生的視野。[2]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實踐的過程中,教師應當指導學生進行生活經驗的積累和觀察,同時通過科學的教學方法組織學生進行資料的查閱和調查,擴展學生的生活視野,這樣才能夠提升小學語文教學的寬度和深度,提升教學效果。
二、語文教學實踐中融入生活知識
眾所周知,語文是所有學科學習的基礎性學科,與此同時,語文還具有綜合性和結合性強的特點,語文是未來進行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必備的技能,同時也是進行生活生產必備的知識,語文教學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其他學科的教學也都離不開語文教學的良好基礎,所謂語文教學的內容正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因此,需要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重視生活化教學,教師如果能夠在語文教學的實踐中融入生活知識,就能夠令語文教學更加豐富。在實踐過程中,能夠令學生結合知識和生活的相關知識,令學生通過課堂教學對于生活知識有所感悟,對于各知識都有一個清晰的認知,從實用價值和理論價值兩個角度進行分析。
三、多種語文教學方式再現生活情境
語文課文是語文教學的主要載體,語文課文的講授方式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學生的理解情況和掌握能力,因此,想要在生活化視角下進行語文教學研究,就需要從多種語文課文的教學方式入手,想要學生能夠從第一視角進行信息的掌握和感受,就需要將課文轉化為客觀的事務進行感受,作為語文教師,在日常語文課文教學活動中,可以采取多種教學方式,通過對于課本內容進行擴展,讓學生進行課堂討論,對于重要的課文可以利用兩三節課堂的時間組織學生進行課堂話劇表演,令學生更加能夠以第一視角而非第三視角感受作者的用意。語文教師還可以結合思想品德相關知識以及科學研究相關知識進行分析,通過各個學科之間的滲透令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內容,進而能夠更加積極主動地小學語文知識的學習。再現課堂情景也可以通過進行分角色朗讀、分角色表演以及課后分角色分析探討等教學方式實現。同時,教師也可以通過與多個學科相結合,進行生活化視角下小學語文多種方式教學的嘗試。
總之,語文教學應當本著“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原則,結合課程標準進行創新生活化視角下的小學語文教學研究。通過優化教學過程,完善教學方法等手段,將生活化落實到小學語文教育的各個環節當中,為學生未來學習生活發展打好基礎。
參考文獻:
篇4
關鍵詞:新世紀;小學語文;教學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4)16-0069-02在新課改全面推進的今天,小學語文作為教學改革的重要陣地之一其面臨著巨大的挑戰,以前那些傳統的僅以教師或者教材為中心的灌輸式教學已經無法適應當前教育形勢的發展,這就要求我們在以后的教育教學中要緊跟時代,努力在教學觀念、內容、方法等方面進行一系列的探索、改革,在新實際的新形勢下,努力將語文課堂教學做到:學生興趣濃厚、教學模式多樣、內容豐富,真正的實現學生為主體、教與學的統一,以此提高教育教學的效率。下面我就將從不同的方面對我國新世紀下小學語文教育教學的幾個重要問題進行研究。
1.小學語文教學的意義
語文教學,它是我國文化記錄的重要載體,也是現代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于形成和培養學生的文化、思想道德素質有著重要的意義,并且對于其他學科的學習也有著重要的參考作用。現階段,隨著我國教育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傳統的課堂教學方式顯然已經不能較好地適應現代教育的發展。所以很有必要對現有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模式以及內容進行分析與思考,針對存在的一些時代問題提出相應的改進策略,以此提升小學語文教學水平。
2.新世紀小學語文教學應遵循的原則
2.1趣味性。興趣是第一位的。沒有興趣的學習是沒有任何動力的。而無論教育形勢如何發展,興趣都是教學成功的關鍵,是教學的一個重要內容,其地位不會隨教育形勢的變化而變動。所以在小學語文的教育教學之中,我們要特別的注重教學快樂氛圍的營造,充分考慮到學生的自身特點,為學生構建富有活力的課堂教學,增強教育教學的趣味性,以此激起學生強烈的學習熱情,使之積極地投入到教學活動中來,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2.2人文性。新課程對語文學科的定位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新世紀下,語文學科的教學要加強教學的人文性,全面落實新課改所提出的三維教學目標,主要包括有:情感、思想品德的培養;文化的積累;方法的掌握。所以在教學中要深入挖掘,為學生構建人文環境,讓學生得到情感的陶冶,提升學生人文素養,這樣才能達到對課文的真正理解,達到新課標所提出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三維教學目標。
2.3創新性。創新,是現代教育的核心。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我們要深入落實創新教育,鼓勵學生創新,讓學生勇于思考、善于改變,突破傳統教學中標準答案的束縛,進行富有個性化的學習,讓學生有所創新。主要做到:問題的開放性。所提問題更加注重與生活的聯系,要讓學生從文本中提取信息的基礎上進行加工;鼓勵學生質疑問難,要加強引導,要讓學生勇敢地提出問題,大膽地發表個人見解,增強學生問題意識,這正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契機。
2.4主體性。在過去傳統的教育教學之中,很多時候都是教師在按照自己的主觀意愿來開展教學活動,忽視學生的具體學情,學生只是在教師的指令下被動地進行識記與運用。而新世紀之下,要關注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我們要將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性,既要站在學生的角度來設計教學活動,同時又要引導學生主體參與,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課堂的主體。而教師則要站在一定的高度來為學生的學習服務,對學生的學習進行調控,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引領與合作者,為學生的自主學習與思考提供時間,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進行思維,以此達到學生們對知識的真正理解,提高教育教學效率。
2.5現代化。現代的社會是一個科技迅猛發展的時代,計算機等一些現代科技產品已經應用到了各個領域,在教育教學中也一樣。我們的教學要積極的應用到現代技術水平,勇于接受新的事物,進行積極的實踐與探索,體現出教育教學的現代化,在具體的教學中實現多媒體與語文教學的結合,用多媒體來豐富教學內容,激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創設有效情境,加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全面提高教育教學的效益,以此更好的激起學生的學習動機,使教學集現代化、知識、趣味性于一體,提高教學效率。
3.新世紀小學語文教學應注意的問題
3.1要注重知識與技能。在過去傳統的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通常對學生學習結果十分注重,而忽視了對其技能、知識學習過程的培養。而新世紀下,對于小學語文教學課堂,我們要求教師必須要使學生學會做人、審美等等,這樣才能夠保證學生得到全方面的發展。小學語文教師要將自己在平時教學過程中的主導地位和學生所具有的主體地位充分的體現出來,教師要在具體的教育教學過程中為學生創設出一個比較寬松、愉快、民主的學習環境,營造教師和學生情感交融的和諧氣氛,努力使學生學會自發的思考、交流以及議論,使小學語文課堂實現學生之間以及教師和學生之間的和諧交流,以此有效的提升小學生技能水平以及知識水平的提高。
3.2要明確過程和方法。在新世紀下,小學語文的教育教學必須要進行合理的情境創設和相關的興趣導入,對于每一節課程的導入是吸引學生進入到語文課程中的重要手段,這就要求我們在以后的小學語文教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必須要做好課堂的導入,引領小學生走上一條探索知識的路。與此同時,要積極的在課堂中創設意境,以此增強小學生的好奇心以及求知欲,激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具體的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使學生真正處于自身創設的情境里,有效的將學生的情感發掘出來,并對學生的精神世界進行豐富,促進學生進行積極的思考。以此真正的引起小學生對于語文知識進行探究的興趣,增強教學的有效性。
3.3要培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我們知道,不同學科之間的價值觀以及情感態度是不一樣的,但每一個學科的教學都必須要將人作為主要的對象,并且要致力于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就要求我們在以后的教育教學中必須要將過去傳統教學中偏重學習知識的情況進行改變,必須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價值觀以及情感態度,以此來指導小學生形成一種積極的、主動的學習態度,使小學生能夠在自身學習語文的過程中學會生活、做人、審美,以此真正的使小學生得到全面的發展。
3.4注重信息化教學。隨著社會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發展、進步,信息技術在各個領域中的應用越來越頻繁,極大地方便了人們的生活。在小學語文的教育教學中的應用也十分普遍。信息技術它作為一種重要的交流工具,是指將信息技術通過輔助教學的方式引入到教育教學之中來,以此更好地開展教師以及學生之間的知識、情感態度的交流。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依據學生的興趣需要,運用信息化的方式開發一些語文學習的專題,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育教學效率。
綜上所述,新的時代給我國小學的教育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這要求我們在以后的教育教學中,對于小學語文的教學必須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要積極的培養學生的知識理解能力、情感態度的形成,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保證學生的全面發展,切實提高教育教學的效率。參考文獻:
[1]趙英杰,郝愛蓮.淺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改革[J].中國校外教育,2014,02:47.
[2]鄔彩霞.淺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J].新課程學習(下),2014,01:131.
篇5
一、問題引路,興趣激活
教學實踐中大家有一個共識:提出一個有價值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提出問題是整個研究過程的發起階段,是整個研究過程的前提條件。專題性研究的過程一般是從兩個方面發起運作的:
從學習中提出感興趣的問題,選出研究主題。綜合性學習具有跨學科的特征,除了涉及初中各科課程的知識外,還包括自然科學、生活經驗等知識,它是語文學科的知識和能力與其他學科的知識和能力的結合,是學生學習經歷與生活經驗的交互整合。學生在語文學習活動中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提出不同的問題,確定研究主題。例如:學完蒲松齡《狼》,學習時學生在了解狼的習慣,感受狼的智慧后,自然而然地提出疑問:狼屬于什么動物?它在自然界的生物鏈中有什么作用?今天中外成語、諺語、故事中狼的形象怎樣?人們對狼的態度可以用哪些詞語來形容?這樣,學生就可以依據自己的興趣,以小組形式進行探究研討。如生物組,了解狼的生活習性、它在自然界的作用;文化組,了解狼的有關詩詞篇章名人名言等。
從生活中提出感興趣的問題,選出研究主題。學生的生活是豐富的,學習的興趣是廣泛的。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興趣和愛好,我們可以讓他關注不同的問題。如有的學生愛好音樂,可以讓這些學生關注高雅音樂與流行音樂,體會其中的不同之處;有的學生愛好文學,可讓這些學生關注古今中外的作家及經歷,作品及風格等。這一階段雖然只是整個過程的發起階段,但要求學生首先要對學習內容和生活中的事物擁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要善于思考和觀察,才能生成有價值的問題。因此教師在平時就應該要求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生活的事物和想象,細心觀察,不斷體驗和感悟,不放過任何一個感興趣的問題,養成一個良好的問題意識的習慣。
二、師生互動,追根溯源
選題就是在提出的問題中篩選確定研究專題。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選題是整個學習過程的關鍵,這一環節要求學生發揚團結協作的精神,同學之間、師生之間相互交流,互相質疑,在合作的基礎上提出有價值的、切合實際的、可操作的、探究性的問題。切意急躁和盲目、不切實際。如上例提出為什么狼的智慧僅次于人?這一研究專題,所涉及的知識比較復雜,學生無從下手。反之如果確定了解描寫狼的有關詩詞篇章名人名言等作為研究主題,就比較貼近學生實際,學生的參與度高,容易取得研究成功。因此,在確定研究主題時教師一定要給予適當的引導,幫助學生確立恰當的研究主題。
三、制定學案,明確目標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研究過程是一個復雜的過程,確定研究專題后,要求學生從研究性學習的觀點出發,寫出研究計劃,制定研究方案,使研究活動有條不紊地開展,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預見能力和籌劃能力。在制定研究計劃時,學生往往容易犯把問題簡單化、理想化的毛病,不能充分考慮學習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使得計劃實施不能真正起到對研究學習過程進行指導作用,甚至使研究性學習中斷,影響學習效率。例如,有的學生確立魯迅的散文風格研究的課題后,便急切的對課題研究進行規劃,以為只需對魯迅的幾篇文章進行閱讀討論列入研究計劃就行了,對魯迅生平遭遇和所處的社會環境與文風形成的關系這一問題的探究卻沒有考慮到,把問題簡單化,考慮問題欠周密。針對這種情況,要求學生在制定研究計劃時應根據課題情況,對研究的問題要有預見性,必須涉及的問題以及可能出現的情況要有科學性和操作性。
四、集思廣益,大膽質疑
專題確定后,為了使研究取得成果,就要進行討論分析,這是研究過程的中心環節。在分析討論問題的過程中,一要廣泛搜集占有資料,通過調查、訪問、討論、查找資料、網上檢索等多種活動去搜集與課題的有關信息;二要依靠集體的智慧進行研討,要加強與同伴的溝通和合作,共同探討,分享成果。營造一個和諧的氛圍,使小組成員團結協作,激勵尋求課題研究的樂趣。同時在討論問題的過程中學生要有自己見解、看法,敢于大膽提問、質疑,聽他人發言時要認真耐心,能抓住要點,緊緊圍繞討論的焦點,不跑題,不抬杠。
五、分享成功,由此及彼
篇6
關鍵詞:主體教育;語文教學;自主
小學語文教學的內容主要包括識字教學、閱讀教學、習作教學、口語教學等,語文課程具有人文性,是以教化學生為根本,體現了我國素質教育的普遍性要求。把主體教育思想引入小學語文教學中,即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把學生作為教育活動的主體,培育和完善學生的主體性,使之成為時代需要的社會歷史活動主體,進一步升華教育的意義。
在識字教學方面,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能動性。教學過程中要堅決摒棄傳統的教學方式,教師應該稍作示范,然后讓學生多多的練習。讓其在練習過程中正確地認識每個字的音形義,還應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字形的習慣,使其通過對中國漢字特點的觀察和理解后,能夠觸類旁通,學習和認識更多的字。然后,教師應該找一些相應的包含這些字、詞、句子或語段讓學生習讀,進一步加深學生對這些字詞的認識。
閱讀教學的目的在于讓學生體驗文章作者的思想情感,在于幫助學生獲取文本所表達的主觀感受,在于讓學生形成獨特的性格,形成豐富的精神世界。所以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首先要鼓勵學生自主選擇喜歡的文章來閱讀,然后教師再向學生推薦一些古今中外優秀作品,鼓勵學生在閱讀中發現問題,然后再自主解決問題,讓其在閱讀中思考,在閱讀中感悟,真正地形成自己的思維方式。
在習作教學中,首先,教師應給學生出一些簡單的題目讓學生練習寫作,經過一段時間練習后,教師要鼓勵學生自行擬題目,寫一些他們自己感興趣的題目,可以文體不限,字數不限。然后,教師對學生的文章進行修改指導,讓其不斷通順完善,待學生的寫作能力漸入佳境后,教師再規定一些較有深意的題目讓學生練習,不斷提高其能力。
口語教學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在不同的情境下準確、恰當、得體地運用口頭語言完成各類語言功能,所以在口語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創造一些情境或隨機選擇一些情境,讓學生扮演不同的角色,通過不斷地練習,培養學生正確地發音、正確地選擇詞語、正確地傳遞信息、正確地表達感情的能力。
總之,在教學過程中,要以學生自主活動為主,不斷培養學生正確的思想感情,指導其正確地理解和運用所學的語文知識,使他們擁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和寫字能力、寫作能力、閱讀能力、口語交流能力,要不斷地豐富其語言的積累,培養其語感,發展其思維。在教學過程中,還要重視提高他們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學生德、智、體、美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李良品.論中國語文教科書的近代化[J].學術論壇,2005(03).
篇7
1.活動課程:“活”而“動”的教材建樹
語文活動課程的設置其意義至少有三:
1.1正名
長期以來,語文教學中確有多種課外活動,但處于“課外”、“業余”地位,不是作為學科服務的體腦調節課安排,就是當作學科的“附加”或課堂的“延伸”。其名不正,非為課程“一體”,視為份外。現在,“按照國家對義務教育的要求,小學、初中對兒童、少年實施全面的基礎教育”,以新的課程理念,在課程設置中明確規定:“課程包括學科和活動兩部分”,“活動課程”被納入課程軌道,這一“地位”和“名份”,就刷新了舊有課程觀念,名正則言順,為全面實施“活動課程”賜予了上方寶劍。
1.2開源
生活是語文教學及學習的鮮活源頭。語文教學得其生活之源,揚其“活動”之波,就是鮮活的,“動態的”、“多元的”,有著“滾動效應”。只有開其源,才能活其流。例如,初一冊語文活動“調查用字的混亂現象”,就一改以往局限于教室,黑板上糾正錯別字的單調、沉寂的課堂,把學生整體推入社會用字的實踐活動,去翻閱書報雜志,考辨村口街頭的用字,區分正誤,各自根據已學知識編訂《勘誤表》,交有關部門。學生們在活動中增長了知識與能力,還輻射到有關部門,波及到有關方面。課內、課外結合,課內練功底,活動出效益、正時風,這種“正字”活動所繁衍出的內容、層面及效應,所顯現的活力和后勁等,是和以往那種單純的糾正錯別字練習不可相提并論的。
1.3活流
葉圣陶先生說:“凡為教,目的在達到不需要教。”“自能讀書,不待老師講;自能作文,不待老師改。”學生把教師的“教”,內化為知識與智能。語文活動本身所富有的實踐性、群體性、參與性,就是學生強勁的內化力的誘發劑。我們看到,學生們在一次次活動中所釋放的活力,往往為教師始料不及。因為初中生在好動、好勝心理驅動下,對每次活動興味盎然,竭力投入,又人人參與并評判,雖有高低,但大家同在一條起跑線上,是公開的,活動著的,顯得平易公正,劣者不餒,勝者也為多數認可,樂于容納與借鑒。活動對班級整體智能的促進,更是顯而易見的。群體因其活動,個性得到張揚,相互比照,激勵,因而產生出可喜的“爆發力”、“探索力”、“凝聚力”等,許多老師為之喜出望外,驚嘆不已。
2.活動課程:“活”而“動”的運作動力
活動課程,經過近年的實踐,已經總結出不少如何運作的方略。
一是,加大活動課程教育空間及其多功能的開發。
加大活動課程教育空間。把每次語文活動當作一塊實驗田,不拘一格,廣泛地聯實際,緊貼生活,面向社會,面向活躍的富有情趣的中學生,不用簡單的活動形式消磨學生的美好時光,更不能應付差事,走過場。例如,課本劇演出,這本有相當大的難度。有的老師將此活動與影視生活中的“小品”聯系起來,引導學生模擬:大膽地設想一個情節,分幾個角色,設計一套對話,再適當加一點舞臺提示,構成一幕劇。因為影視生活廣闊,可供聯想的小品甚多,這么一引發,學生興趣陡生,一個個取材實際生活或教材的劇本構想出事了。如《現代版孔乙己》、《小巷深處話感恩》等,色彩紛呈。后經演出,當場評分,把大家的學習熱情推向。活動前部分師生的種種畏難情緒,隨之得以消除。可見,大家真正動作起來了,打開了局面,活動課就有了生氣,有了路子。
活動課程的多功能開發。現在,不能再習慣性受那種“語文課就是基礎工具課”的窄小思想觀念的支配,滯留在對以往那種“知識點”上肢解文章,排出一套套習題,全力備考,以致架空內容的教法上,那將使語言形式失去靈氣和光彩,文章中閃光的啟迪智慧的思想幾盡泯滅。的確,語文教育要定準位。這個位應定在語文學科作為一門人文應用學科,應該是語言的工具訓練與人文教育的綜合。語文教學要變語言形式應試教學單一功能為知、情、意教育統一的多功能,變低效率為高效率,尊重和發展教的個性和學的個性。由此,語文課程,無論學科或活動部分的教學,都要有中國特色,要大力弘揚優秀的民族文化精神,堅持漢語語言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語文活動的開展,伴隨著語言文字的讀、寫、聽、說訓練,須有機地進行認知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實現其多功能和高效益。自然,語文教育的多功能、高效益,靠全方位、多層次的精心實施,并一以貫之;而活動課程率先為之,這是賦予它以新鮮活力的根本之舉。對此,我們要有寬廣的眼光,看得寬遠些,深透些。
二是,快速提高教師自身文化修養和活動組織能力。
目前,不少教師對活動課程感到茫然,駕馭無力,與課程活動性的新要求、高企盼相比,反差較大。這就催促廣大教師盡快充實自己。
勤于讀書,豐厚文化根底。葉圣陶先生曾說過,做好教師工作,有兩個必備條件:一是肯于負責,二是有本錢。前者是態度問題,后者是實力問題。在確認并努力實踐“一生獨愛栽桃李,愿作春蠶吐盡絲”之后,就得不斷增強自己的教育教學“實力”。“實力”來自博學:在實踐中學,向書本學,選讀有關語文本身的名著、新著,既讀近期與教材有關著作,又讀遠期一點增廣見聞,提高理論素質的專著。古今中外論著多讀點,文化素養就越高,知識面越廣,就為多種模式的教學、多種層次的思維提供源源不盡的材料與動力,進而推動教學的創新。
篇8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3)10A-
0013-01
生態美育最初是基于人與自然、社會、自我的審美關系調節,探討人類精神之路的美學分支。二十世紀中后期,生態美育受到語文教育界的關注,旨在促使語文學科的人文底蘊與生態審美觀相結合,用以培養青少年與自然、社會、自我和諧共生的自塑能力,從而體現語文教育的均衡性、親和性以及完整性。
一、小學語文生態美育教學的必要性
小學語文生態美育教學一方面源自青少年審美價值觀的培育需求。小學生尚且處于“自然人”階段,指導小學生形成正確的生活樣式與行為習慣是學校教育肩負的重大使命之一。小學語文生態美育教學立足于“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我”的文本空間,為小學生關照世界奠定基礎。另一方面,學生學業才藝、人格健全的可持續發展必須貫徹自我修正、調適、鍛煉的自塑能力,青少年自塑能力發展需要語文生態美育的參與,以激發小學生主體意識的覺醒,促使其獲得鼓舞自我精神成長的內在力量。
二、生態美育視域下的小學語文教學途徑
1.基于人與自然和諧的教學途徑
小學語文課文不乏描寫大自然生態和諧美的篇章,教師可通過課文教學培育小學生對自然生態的樸實審美意識。以《天鵝的故事》為例,文中呈現了一群天鵝為求生存用身體破冰的壯觀場景。教師首先引導學生找到審美點,一是有關老天鵝的特寫鏡頭,問問學生老天鵝是如何騰空而起,又怎樣用血肉之軀撲打冰面,其中的劇痛需要承受多少次?二是觀察更多的天鵝加入了破冰行動,形成鵝群團結合作的場面,讓學生發揮想象:它們叫喊些什么?由此明確了課文的審美方向,即對老天鵝勇敢奉獻精神,以及鵝群團結拼搏精神的贊揚。文末老人將獵槍掛在墻上三十年,他是為誰而掛?進一步引發學生對珍愛鳥類,保護自然生態的討論。
2.基于人與社會和諧的教學途徑
生態美育中人與社會的和諧應著重對小學生人事交往行為的情感道德培養。以《送給盲婆婆的蟈蟈》教學為例,課文是一首短小的兒童詩,寫了一個少年送給鄰居盲婆婆一只蟈蟈,為其帶去美妙愉悅感受的事。課文教學應集中在引導學生對“盲”字創設的想象情境中,一是對盲婆婆黑暗生活的想象,讓學生閉上眼睛感受孤單寂寞、困難危險、難過傷心等;二是對蟈蟈美妙歌聲引發的想象,比如田野是什么樣子的,溪水如何流淌的,盲婆婆對童年的回憶等。對前者的想象指出了少年送蟈蟈的原因,對后者的想象則反映了少年送蟈蟈的效果。兩次對比想象激發了學生關愛他人、尊老助殘的情操,教師及時引導學生展開討論:如果你的身邊也有一位盲婆婆或是其他需要幫助的人,你會為她做什么?由此立足人與社會和諧的審美體驗,凈化學生心靈,促進學生的自塑能力培養。
3.基于人與自我和諧的途徑
課文中對個體生態體驗的感知資源,可以幫助青少年調節自身對現實生活、情感體驗,以及理性抉擇三者的平衡,實現人與自我的和諧。教師可結合課文反映的生活真實,激發學生的本真感受,實現積極理性的精神探索。以《海倫?凱勒》為例,文中主人公海倫?凱勒小時候遭遇了失聰失明的不幸。教師可通過反復引讀帶領學生進入主人公生活的真實:她再也看不見……再也聽不見……她不能親口……也不能傾述……面對的只能是……引發學生感受:小海倫的心情會怎樣呢?如果是你,你會變成什么樣子呢?并提出問題:是向命運低頭,還是創造生命奇跡?進而過渡到對海倫的理性選擇的分析,從面借助榜樣的力量啟迪學生積極的生態決策,實現人與自我的和諧。
篇9
1.以尊重學生為前提,保證"研究性學習"中學生的主體學習地位
教育領域有一個很知名的"三主論",即"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這本是一個很不錯的命題。但在教學中,"學生為主體"卻得不到真正的落實,很多教師在具體的教育活動中并沒有真正體會"主導"的實質含義,而把"主導"演繹成了潛意識里的"主人"和"領導"。于是就希望學生順從、聽話;于是就有了老師"專場演講式"的"滿堂灌"、"一言堂";就有了學生正襟危坐的"聆聽"。課堂上積極主動地舉手發問的學生鳳毛麟角。 學生們似乎也早以習慣?quot;起立——作答——坐下"的形式,希望接受訓導,不想自己探究;喜歡聽講,不喜歡思考;愛照著練,不愛用心去創造。
2.以課堂提問為突破口,營造"研究性學習"的氛圍
教學中我們發現,學生們 在符合他們身心特點和發展水平的探究活動中,常常興趣盎然,動機強烈,情緒高漲,接受知識和綜合運用知識的效率也特別高。而"研究性學習"較之其他語文實踐活動更需要主體發揮能動性、創造性。可見,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對研究性學習來說具有重要的特殊的價值。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布魯納說:"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教材的興趣。"只有學習者對學習內容充滿興趣和疑問,其思維才會處于積極主動的活躍狀態,從而產生研究的欲望,積極主動地去閱讀思考,對課文作出較為深刻甚至是獨到的評判。
3.課堂教學鼓勵學生主動探究解決問題
語文研究性學習無論是作為課程實施,還是作為教學方式,都會有不成熟到成熟的過程。課堂教學鼓勵學生主動探究、主動解決問題是實施研究性學習的基礎。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如果教師不想方設法使學生進入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于傳授知識,那么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度,而不動感情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倦。"由此可見,學生能否進行自主探究,關鍵在于教師有沒有為學生創設探究的氛圍、探究的情境。引發學生好奇心,是激發學習積極性的有效方法和手段。如何在語文課堂上創設問題情境?教師要尋找恰當的問題切如口,設置特定的適于探究的情境。
在教學《孔乙己》時,我創設了這樣一個學習情境,以孔乙己的動作作為探究的話題,分析孔乙己的性格特點。重點分析"站著喝酒"、"排出九文大錢"、"將兩個長指甲敲著柜臺"、"伸開五指將碟子罩住"、"摸出四文大錢"、"坐著用這手慢慢地走去了"等句。通過討論探究,學生總結:"站著喝酒",揭示了孔乙己經濟拮據、窮困潦倒窘迫,是孔乙己形象最重要而鮮明的特征。"排出九文大錢"栩栩如生地表現了孔乙己窮酸而想炫耀的自賞自傲心理。"將兩個長指甲敲著柜臺"活畫出孔乙己迂腐不堪、賣弄"學問"的得意。"伸開五指將碟子罩住"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孔乙己雖善良,卻又經濟拮據的無奈人生。"摸出四文大錢"和"坐著用這手慢慢地走去了",表明孔乙己已經是窮途末路,凄涼不堪,令人深深地同情。
在探究式教學過程中,教師的引導至關重要。引導要尋找最佳切入口,為學生設置適于探究的情境氣氛,引起學生的興趣,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自覺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教學《愚公移山》,可以這樣導入:我們常常用一個成語來比喻做事有毅力,不怕困難,并且這個成語在格式上與"精衛填海"相似,這個成語就是--愚公移山。我們一起來學習這篇寓言故事。愚公為什么要移山?愚公憑什么說可以移走大山?愚公又是怎樣移走大山的?你怎么看待愚公移山的行為?假如你是愚公,你會怎么做?帶有趣味性的問題,既可以把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又可以很快地把學生導入到探究的情境。
4.處理好語文教學中讀書與研究的關系
語文的閱讀教學強調要重視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和讀書方法的掌握。要求學生在讀中析文、讀中悟情、讀中求知、讀中求樂。研究性學習活動的教學模式是以學生產生需要研究的問題開始,以學生發現新問題為終結。在語文研究性學習指導教學活動中,我們應將讀書方法的指導融入探究活動中去,以讀為探究的基礎,在讀的基礎上提問,以讀的方式研討、交流和發現新的問題,以讀的方式來解決問題。由于研究性學習活動的自主性和開放性,決定了讀的方式的靈活性和多樣性。總之,在讀中探究、在探究中讀;以讀促探、以探助讀的這種新的語文閱讀教學方法必然會使語文閱讀教學事半功倍,從而使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得到地全面提高。
篇10
關鍵詞:小學語文;語文教學;過渡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7)06-0035-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6.018
以往的小學語文教學與初中語文教學的聯系并不大,這樣也就忽視了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的過渡教學。然而近年來小初銜接嚴重脫節的現象日益顯著,絕大多數小學生在升入初中后,無法良好地理解初中語文教學內容,逐漸失去了學習語文的興趣,導致初中語文教學質量和效果不理想。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重視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的過渡教學,為小學生進入初中打下良好的學習基礎。
一、樹立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的過渡教學意識
在以往的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中幾乎沒有對小學生進行過渡教學,而且以往的小學語文教學與初中語文教學在知識方面也沒有太大聯系,其教學內容也有明顯的區別。因此,小學語文教學具有階段性的教學特征,這一特征在學生進入六年級之后表現得尤為明顯,由于小學語文教師對成績非常重視,在日常的語文教學中一味地趕超教學進度,將大把的時間用在小學語文的復習課程中,對小學語文的全部知識點進行梳理,為全面復習做好準備,然后對學生進行知識點的反復練習,讓學生牢固掌握所有的知識點,在復習中做到“點水不漏”,這樣一來學生的成績是有了顯著提高,教師也認為是為學生的小學階段畫上了圓滿的句號。然而這樣的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毫無創新可言,這樣的復習知識對過去所學知識的機械重復,同樣也只是讓學生帶著高分成績進入初中。小學語文的作用主要是為學生打下堅實的知識基礎,但是還要注意的是在為學生奠定知識基礎的同時還要注重學習的延展性,尤其是知識的過渡性與持續性。我們通過初中的語文教材不難發現它與小學語文有著本質的區別,在知識難度和形式等方面都有很大差異。就這種情況看,小學語文成績較好的學生進入初中后語文成績嚴重下滑的現象就有了解釋。所以,教師要改變傳統的語文教學觀念,樹立正確的過渡教學觀念,讓學生能夠在進入初中后快速適應初中的語文教學方式。
二、在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中融入初中語文教學方式
小學語文課程教學的內容量并不大,教學進度也不快,關于重點的知識內容教師都會重點講解,并且會要求學生進行反復練習,教師給學生布置的家庭作業都比較具有針對性,教師也會對學生的家庭作業進行細致的批改,讓每個學生都能夠將所學習的知識點進行全面掌握。在中考時,語文考試的內容并不多而且難易程度也適中,學生只要在平時的學習中對知識點進行反復練習,對知識掌握的牢固,然后將所學習的知識認真作答,拿到好成績是不太困難的。然而,初中語文教學內容難度加大,知識點增多,不僅要求學生背誦和記憶,還要求學生對教學內容進行更加深入地理解,教學速度也逐漸加快,由于教學內容多,很多知識點都是一帶而過,教師給學生布置的家庭作業量明顯加大,教師在進行批改時也只是粗略批閱。在初中考試中,語文考試的內容多,難度加大,而且考試時間也非常有限。要想讓小學生在進入初中后能夠快速適應初中語文教學,就必須將小學語文教學與過渡教學相結合。例如,人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所學習的修改病句中,教師可以增加“主、謂、賓、定、狀、補”等語法知識,讓學生能夠提前為修改病句做準備。再如,人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所學的《石灰吟》中運用的是托物言志的方式,然而在小學語文中沒有涉及這一知識點,教師只能解釋為借物喻人,實際上這樣的做法是不正確的,教師不能給學生先入為主的印象,錯誤地引導學生,讓學生進入初中再改正。
三、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師要注重引導和培養小學高年級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良好的學習習慣。第一,要培養學生專心認真的習慣,在課堂上能夠集中注意力,遵守課堂紀律。第二,引導學生進行閱讀,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并且指導學生在閱讀的同時將重點詞匯進行標注,將運用的手法批注在旁邊,甚至可以用簡潔的語言對文章進行評析或者寫下自己的讀后感受。第三,培養學生自覺完成家庭作業的習慣,不需要家長監督就能夠保質保量地完成。第四,培養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和溝通交流的能力,培養學生說話的膽量,讓學生能夠大方得體地說話,并對學生提出要求,讓他們說恰當的話、說禮貌的話,讓學生形成自主思考的習慣。第五,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讓學生形成寫日記的習慣,摘抄一些美文中的詞句,積累文學素材。第六,指導學生恰當利用參考書和工具書,在平時的學習中遇到一些問題時,要學會自己查閱參考書和工具書解決問題。
四、增加小學語文教師與初中語文教師的交流機會
小學與初中是完全不同的獨立教育場所,所以,小學語文教師與初中語文教師能夠交流的機會也相對較少,這就嚴重地影響了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的過渡教學,而且小初語文教學銜接有一定的難度,只有將小學與初中有機聯系起來,建立小初語文教學銜接交流制度,將過渡教學作為一項改革內容讓中小學教師進行討論與交流,還可以組織開展中小學生教師關于過渡教學的交流會、座談會等等,邀請教師到小學和初中聽課,通過相互聽課去了解雙方的教學思路和教學方法,這樣就能夠給小學教師學習和借鑒的機會,讓小學教師能夠更好地完成小初語文過渡教學。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語文教研活動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