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育教學設計范文
時間:2023-12-14 17:41:3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語文教育教學設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新課程高中語文教學設計教學手段
一、高中語文課堂教學設計
高中語文課堂教學設計,是以先進的教育理念和語文教育原理為基礎,依照一定的教學目的和教學要求,對課堂教學的整個流程、總體結構及其相關層面所做出的行之有效的預期策劃,達到優化教學質量的目的。
1.將新課程改革的四個基本理念融匯于課堂教學當中
第一,以“面向全體學生,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這個教育改革為根本出發點,要求教師從面向少數尖子生轉變為面向全體學生,對所有學生一視同仁,改變普遍存在的厚“優等生”薄“后進生”的現象。
第二,重視“回歸生活的課程生態觀”這一重要理念,課堂設計重返生活世界,幫學生找回失落的主體意識,形成全新的課程生態觀。舍棄那種以升學率為中心,背離了學生生命主體的數據來衡量教育、評價學校和學生的做法。新的課堂設計要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學習觀,重建屬于他們自己的學習家園,使他們可以自由的沐浴春風,用心感受知識的無限魅力,無拘無束的揮灑青春的熱情。
第三,堅持“科學與人文整合的課程文化觀”,使學生在與文本的互動中,不但要發展思維能力,提高感悟能力,增強評判能力以及閱讀能力,同時實現自我成長,激發出自身的創造力與生命力,陶冶情操,逐漸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正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在這個人生的重要轉變階段,升華自己的人生價值。
第四,根據“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念”三個維度設計課程,力爭使每一位學生都能達到、獲得現代公民必須具備的基本語文素養,注重的是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提高。
2.突出思維訓練和語言訓練兩大要素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這一特征,高中語文課堂教學設計必須要突出思維訓練和語言訓練兩大要素,促使學生養成獨立思考、努力鉆研的習慣,增強思維能力和閱讀能力,培養語文素養。
所謂思維訓練,大致包括判斷能力、分析能力、聯想能力等多種能力的訓練,教師必須充分利用課堂教學,從教材和學生本身出發,進行有計劃有針對性的各種思維訓練,同時把思維訓練的意識有計劃地滲透到語文教學和各個環節中去。語言訓練是指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積極參與,自主發展。以教學內容為依托,處理好教與學、訓與練、文與道等諸多關系,使學生在學習中有動力、有方法、有個性、有創造,逐步養成一種帶有濃厚經驗色彩的、能夠直接迅速地領悟語言文字的能力。
3.明確課堂的價值取向
如果課堂價值取向不明晰,教學目標就會很模糊,寶貴的教學時間就在師生的一問一答的熱鬧中流失了,這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教學目標的制訂是否準確清晰,不僅影響著教學過程的展開,很大程度上也牽制了最終的學習效果。我們認為,課堂價值取向應建立在對教材、學生和課程總體目標的準確把握上。一方面,教師在上課之前應該對教材要有全面和多元理解,有效調控教學目標,促進學生向最近發展區發展。另一方面,教師對教學目標要有深刻的把握。衡量課堂教學含金量和價值取向的標準應該是:學生的思維水平發展、人生境界的提升、情感的升華、語文素養的積淀以及語文能力的提高等。
4.在課堂教學設計時,注重學習過程
高中語文課堂教學過程,是學生獲得人生經驗和生命體驗的過程,是師生互動、心靈對話的過程。但是,傳統課堂教學的通病是缺少對學生的關注,缺乏學生個性的張揚,沒有把主動權交給學生。因此,新課程下教學設計要求教師必須轉換自身角色,優化課堂教學。
首先,在課文整體操作上,要把握好部分和整體的關系。比如,在分析課文時,應該讓學生略讀課文,對文本有一個整體全面的認識,然后做內部分析,最后總體概括。其次,在片段處理上,必須把握好語言和思想的關系,學生回答問題就是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感悟。再次,在課堂進程中,“聽”、“說”、“讀”、“寫”、“思”的活動應貫穿整個課堂教學。許多語文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的培養并不是靠教師“教”出來的,而是靠學生在解讀中“練”出來的,不能脫離課本進行空洞的說教。無論采用哪種教學設計,都應該把握好主次關系,首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在新課程實施中,教師應該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合作者和參與者。
二、教學手段運用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教學手段的合理運作,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達到強化教學內容、提高學生解決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的目的。
1.建立豐富的課堂教學情境,調動起學生主動參與課堂學習的興趣,從而激發其求知欲,變被動接受為主動求知,這樣就大大提高了學習的效率。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激發、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的形式與手段很多,可以運用圖象語言與文字相結合,強化教材內容的真情實感,使知識變抽象為形象,化疑難為淺易,能深化學生從感性到理性的認識。例如,在講《荷塘月色》一課時,我搜集了很多荷塘的卡片,讓學生在閱讀課文同時觀看照片,就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馬上課堂氣氛就高漲了起來。總之,視聽結合可以加深學生對語文教材的理解,并有利于增強學生的記憶力,形成深刻的印象。
2.運用課外知識,拓展語文學習視野。語文學習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教師不僅要對教材中的內容進行閱讀積累,還要在用好教科書的基礎上,適當地引導學生收集資料,閱讀文章,記錄感悟,以拓展學習內容。《語文課程標準》積極提倡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所以,教師可以通過教材教會學生正確讀書的方法,激勵他們廣泛閱讀課外讀物,以達到拓展閱讀視野、積累語言知識、發展語文智能的目的。
篇2
關鍵詞:《落花生》 教學目標 文化關注
一、語文教學目標中現有的思想價值
《落花生》(以下簡稱《落》)是著名作家許地山的經典散文,也是小學語文教學的經典篇目,正確解讀其文化意蘊是設計教學目標的關鍵所在。人教版小語教材對只有500余字的文本設置了如下學習任務:分角色朗讀――說說課文講了哪些主要內容;抄寫第十自然段,說說花生最可貴的地方是什么,和同學交流自己的體會;理解、體會和交流“所以你們要像花生,……可是很有用”和“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的含義;通過學習落花生領悟到了做人的道理,從身邊的事物中選擇一種事物寫一寫。[1]
四個目標,以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為核心,分別從“讀、說、悟、寫”四方面入手,層次分明,有序推進。角色朗讀在于通過訓練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初步理解文章的主旨;師生交流是對文章重點段落含義(第十自然段)的理解,這是承前啟后的過渡;接下來便是讓學生通過交流、感悟,談談身邊的人和事,對照現實中存在的種種跡象,進一步鞏固學生對學習目標的理解;最后一層是能力表達方面的練習,為提高學生以后在敘事抒情說理等方面的表達水平蓄電。人教版教學參考書[2]和北師大版教材《落》[3]也沒有突破此約束,說明標準的教學設計已達到這個任務,就算基本完成了教學任務。
問題在于,為何教學中學生反復質疑既定的教學目標呢?教師如何深刻把握文章深層意蘊,引導學生領悟經典的價值所在,更好地理解新教育的文化使命[4]在語文教學中的體現和要求呢?
二、語文教學目標可開掘的文化價值點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要求語文教學要“發展個性,培養創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收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提高文化品位”。[5]這是我們科學設計語文教學、深挖文章主旨的理論依據。
許地山生活的年代正是中華民族風雨飄搖、生死存亡的緊急關頭,作者以“落花生”為喻,從具體生活中尋找感悟,希冀子女成為對別人對祖國有用的人,這也是傳統語文教學時的思想文化內涵所在。從課文來看,父與子的對話中隱藏著父親啟發孩子“說出花生的好處”,勉勵孩子“做一個具有落花生品格的人”。那么時展到了今天,《落》在教學中還有何時代意義可以挖掘呢?
(一)對“體面”理解的時代局限性。“體面”一詞的三層意思 [6]指向的都是關于人在日常行為中的“外在”印象,和許地山要求子女做人的標準相異,若是執意尋求關聯所在,則必是祖國在外寇蹂躪之下的“體面”,挽回民族的“體面”需要炎黃子孫為之奉獻、犧牲。在“磨課”和實習聽課中,每次在組織師生交流時都有大學學生和小學生提出“做‘既講體面,又對別人有好處的人’”的正確與否的疑問,這種疑問來自學生的生活經驗,亦有教學之后的真情流露。問卷調研表明,98.6%的同學傾向“做既講體面,又對別人有好處的人”的價值追求,即否定“不講體面,只講有用”的“規定”,原因是對生活質量的追求已成為今天人們生活的重要內容,既甘愿奉獻又追求自身幸福才是這個時代的理想價值所在,即文本所蘊含的時代文化價值,亦則是教學目標設計的創新理解。教學中若是忽視了學生的這一深層追求,則會出現“表里不一”的價值判斷,那么真善美的人生境界則會飄渺難測,遙不可及。可能導致由于教學目標認知偏差所帶來的負面效應,從而使得基礎教育的語文教學出現失誤,甚至會使教學誤入歧途。[7]只有正確處理好諸如此類的問題,才能更好地做到“尊重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有利于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于創新的精神”。[8]進而發揮語文教學在兒童少年成長的關鍵時期所肩負的文化使命價值。
(二)關于家教的文化合力。《落》的主旨明顯表現在通過對父親要求子女如何做人的理解上感受深沉的父愛,實際上還隱藏著關于“母愛”的問題。文章前二自然段寫到了母子們一起從種花生到準備過收獲節的事情。雖然只占三分之一的內容,但通過分析,農村小學生特別是由城市步入高校的師范生對母愛的偉大有了堅實的生活理解;認為母親的身體力行和樸實勤勞、甘愿奉獻的精神更是愛國主義教育的基礎。另外,北師大版的小語教材將《落》與《拾穗》一起放在四年級上冊第四組并冠名“收獲”,意欲通過理解農民勞動的辛苦,增強對勞動人民的理解和同情,從而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和正確的價值觀念,目的十分明確。教學中,學生認為母親帶著孩子長期辛苦勞作,而品嘗花生時父親才到場,且只有一晚上的時間。母親沒有直接和孩子們談論勞動價值的主旨,而是通過精心布局,把教育子女的機會留給了學識淵博的父親,這是母親關愛子女,只講付出,不求“體面”的大愛。更是許地山家庭教育子女成功的文化藝術價值。
愛國主義是語文教育的永恒主題,其情感基石則是愛家愛故鄉,這一目標顯然不能離開對家庭教育文化的閱讀理解。教學時只有引導學生讀懂了父愛之后,才能讓他們更加明白母愛的堅實偉大,進而體會愛祖國的具體文化內涵。教學交流和諸多研究信息告訴我們,家庭(家族)之愛只有形成文化合力,諧振時代要求,才能對孩子形成有效的正能量。學生自主地由感受理解父愛進而感慨母愛的看似童真的思想正是教師應該抓住的教學閃光點,應精心引導,讓“火花”持續亮麗。這種由母愛而父愛而家庭、家族乃至社會之愛的文化關注毋庸置疑應成為新課改理念下的語文教學目標設計之亮點。
(三)關注民俗文化的價值。收獲節是一個關于慶祝豐收的節日,不同的地區表達習慣相異,然而相同的文化心理都是收獲的美好喜悅。唐詩宋詞就記錄了諸多民俗節日文化活動,屈原、李白、魯迅、莫言等人在創作中均有對民俗文化的精心闡釋。小語教材有許多民俗文化內容可以作為精神食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科學把握,依據學習主體興趣和特長適時闡釋,合理設計教學目標,且不可僅盯著書本,放過了啟發學生主動思考、感悟和探索創新的好機會。只有這樣,小學語文教學才能更好地貫徹落實新課改要求。
三、教學環境的文化關注
(一)語文文化品牌成果的推廣。新課改實施以來,“現代與經典”構筑的教育文化品牌引領了語文教改潮流,吸引廣大教師、學者和專家的積極參與,推動了語文教改經驗的廣泛深入交流。通過實踐以及學術牽引,構建了語文課堂教學的多元價值體系和評價標準,還原了語文課堂應有的文化境地。“同課異構”、“經典誦讀”、“兒童閱讀”、“詩意語文”等理論與實踐倍受關注。然而改革的紅利僅受益于部分大中城市的示范學校,相當一部分學校望梅而不能止渴;至于農村學校仍處于邊緣化或沙漠化中。因而推廣語文教改文化品牌迫不及待。
(二)語文課程文化主體建構。教材和參考書的編寫、及時修訂應增加不同區域的一線特級教師的評價程序,并且把多元文化價值作為教學目標設計的重要因素,打破思想和藝術二維結構的課程目標考評慣例。依托科研平臺,建立全國聯動機制,通過精品課程建設項目,完成語文教學文化內容的深層研判和挖掘,使得一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能夠依據實情擇優而用。
高校語文師資培養質量的實踐技能評價雖豐富而有活力,然而評價主體的文化審視局限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文本教學前瞻的趨勢。因而必須吸引大量不同層次的一線教師充實評價團隊,一定程度上既能體現評價主體多元化的課改理念,又能推進評價團體的學術和實踐的深層交流,更好地調控職前培養階段語文教改的運行軌跡,利于高校師資輸出及時融入一線語文教師課程改革的先進行列。
研究表明,營造語文教學改革多元文化評價的優質環境勢在必行。語文教學雖然受高考創新作文影響,但緊緊局限于寫作模塊訓練的改革已是片面畸形的運作,不足是基于語文課堂的模塊教學過程調控疏于散亂,比如深層次的閱讀教學、口語交際、綜合實踐等不能完全擺脫高(中)考的隱形約束而深入落實新課改要求。小語教改的環境雖然相對中學較為寬松,但廣大的一線教師資源共享的機會相對較少,因而及時改善鄉村學校的現代化教學和研究條件尤其重要。
總之,教師應切實把握文化育人這一永恒主題,構建大語文教育觀,整合家庭、社區、學校和社會文化因素,科學設計目標。唯此,才能“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情感道德和健康的審美情趣,發展個性,培養創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完成“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收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提高文化品位”[9]的課程教學目標。語
參考文獻
[1] [2]課程教材研究所小學語文課程教材研究開發中心.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五年級上冊)[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67、121-129.
[3]鄭國民、馬新國.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四年級上冊 [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31-33.
[4]朱永新.新教育的文化使命[J].中國教育學刊,2013(9):1-4.
[5][8][9]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3-6.
篇3
語文教師可以設計教學目標(1):通過教學使學生能夠理解停頓、重音、語速等基本口語技巧的概念內涵;教學目標(2):學生能夠在已學過課文中找出一些典型句子來體現停頓、重音、語速等基本口語技巧的特點;教學目標(3):學生能夠在復述中正確使用停頓、重音、語速等基本口語技巧。教學目標(1)和(2)反映了學生能夠理解、運用停頓、重音、語速等基本口語技巧的概念,教學目標(3)反映了學生能夠運用“停頓、重音、語速等基本口語技巧復述”的規則。再如《項鏈》一課中的人物心理描寫訓練教學,語文教師想通過教學使學生能夠掌握心理描寫,該教學目標可以設計為:教學目標(1):通過教學使學生能夠從《項鏈》課文中找出對主人公瑪蒂爾德的心理描寫的詞語和句子;教學目標(2):通過教學使學生能夠說出《項鏈》課文中人物心理描寫的作用;教學目標(3):通過教學使學生能夠指出和修改學生習作中;練習冊中人物心理描寫的不妥之處;教學目標(4):通過教學使學生能夠寫出有關人物心理描寫的片斷。教學目標設置完成以后,要想真正實現教學目標,教師就要對教學任務進行任務分析。職教語文教學任務分析就是進一步揭示職教語文課堂教學目標得以實行的先行條件。職教語文教學任務分析的目的是為職教語文學習順序的安排和職教語文教學條件的創設提供依據。
職教語文教師進行職教語文教學任務分析的目的是為選擇具體的職教語文教學方法和確定具體的職教語文教學步驟。職教語文教學任務分析的基本步驟包括確定學生的原有知識基礎、分析使能目標和分析支持性條件。職業學校的學生原有的學習習慣、學習方法、已學知識和技能對新的學習起著影響作用,所以職教語文教師在確定終點教學目標后,必須分析和確定學生的起點能力。從起點能力到終點能力之間,學生還有許多知識、技能還沒有掌握,而掌握這些知識和技能又是達到終點目標的前提條件。以這些前提性知識和技能為目標的教學目標被稱為使能目標。最后,教師還要考慮其他支持性條件。所以,職教語文教師備課時一定要思考這樣的問題:學生要完成這一目標,他預先必須具備哪些能力?然后,一直追問到學生的起點能力,最后還有哪些支持性條件。例如:一些職教語文教師通過學生的作業、提問、課堂表現、小測驗等來了解學生的原有知識基礎。還有的職教語文教師在一個教學單元結束后進行單元測驗,根據單元測驗的情況制定下一個教學單元的學習起點。按照“掌握學習”的原則,學生必須掌握85%的教學目標,才能進入下一個單元的學習。這個教學單元的終點目標的達到同時也構成下一個教學單元的學習起點。職教語文教學是通過“字、詞、句、段、篇”對學生進行“聽、說、讀、寫”多種技能訓練的,因此,職教語文教師對這些知識和技能進行教學任務分析是非常必要的。職教語文學科的教學任務分析可以分別從“單元、單課、單項能力”這三方面進行。
由此看來,職教語文教學任務分析是職教語文教學設計中其他環節制定的基礎,是發現職教語文教學過程中存在問題的一種方法,它為實際的職教語文教學工作提供了依據,它促進了職教語文教師有效的教和職業學校的學生有效的學。在教學設計中,設置了教學目標,分析了教學任務,然后就是設計師生的雙邊活動。課堂教學的一般過程叫課堂教學結構,我國當前流行的課堂教學過程模式是:組織上課—復習舊課—講授新教材—鞏固新教材—布置課外作業。我們職教語文教師應該設計職教語文教學活動,促進學生對職教語文知識的理解。例如:有些職教語文教師利用各種職教語文教學方法激活原有知識,幫助學生理解;有些職教語文教師設計一些教學活動,促進學生參與理解活動。
比如《項鏈》一課就可以設計“演戲劇小品”這樣的教學活動來幫助學生分析理解課文;還有些職教語文教師設計一些有關知識理解的教學訓練,使學生自我控制理解活動;在職教語文教學設計中,我們職教語文教師應該利用職教語文教材呈現技術,提高職教語文教材可懂度。如:有些職教語文教師附加問題設計,使職教語文教材通俗易懂一些。《我看見了大海》一課的課堂教學就可以附加一些問題設計來引導學生學習;職教語文教師還應該指導學生復習,對復習進行教學設計,促進學生對知識的鞏固。如:有些職教語文教師設計一些語文練習,協助學生復習和鞏固知識。搞好職教語文教學活動是需要教師有熟練和扎實的職教語文教學技能的。我認為職教語文教學語言、職教語文教學提問、職教語文教學板書和非言語這四種職教語文教學技能比較重要。職教語文教師應該在這些方面多下功夫進行職教語文教學設計。職教語文教學語言的設計應該注重職教語文語言的啟發性。職教語文教學語言應該能夠啟發學生對所學職教語文內容積極思維,啟發學生對所學的職教語文知識產生興趣和求知欲。如:有些職教語文教師針對不同的職教語文教學內容進行不同的職教語文教學語言設計,講課時有時選用敘述性語言講解,有時選用啟發性語言講解,有時選用論證性語言講解等等;職教語文課堂提問的設計應該注重表現在檢查學生的學習情況、促進學生思維發展、運用知識和復習鞏固知識方面。有些職教語文教師在閱讀理解課文時進行分析問題設計,有些職教語文教師在復習課備課時進行復習鞏固問題設計;職教語文板書的設計應該注重表現在簡明扼要、一目了然、直觀形象、突出重點。有些職教語文教師設計出提綱式板書、圖示式板書、表格式板書、流程式板書等進行不同教學,體現了職教語文板書設計的特點。例如:《故都的秋》、《荷塘月色》可設計圖示式板書,《景泰藍的制作》可設計流程式板書,《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可設計表格式板書,《南州六月荔枝丹》可設計提綱式板書;非言語行為包括面部表情、眼神交流、身體動作等,其教學設計應該注重表現在充分發揮教態對學生的教育作用和情感上的激發作用上。職教語文教師可以利用專業特長“助”教學技能“一臂之力”。總之,我們職教語文教師要想搞好職教語文教學設計,就要對職教語文的教學目標、教學任務、教學過程、教學技能這四方面進行認真、仔細地研究和設計。這樣,我們職教語文教師才能真正達到職教語文教學設計的目的和良好的職教語文教學效果。
作者:蔣霄青 單位:北京市工貿技師學院
篇4
關鍵詞:小學語文;口語交際;教學設計
一、小學語文口語交際教學設計的內涵和特點
1.小學語文口語交際教學設計的內涵
小學語文口語交際教學設計是指小學語文教師進行口語交際課,將有關口語交際的教學思想和交際知識,根據一定的教學目標,結合相關的口語交際話題和口語交際內容,利用合適的口語交際教學方法,對口語交際課的整個程序和一個個具體的教學環節進行相關設計,并對整體的口語交際結果進行預期評價的有效計劃設計。
2.小學語文口語交際教學設計的特點
(1)隨著學生年級的增高,指導性設計不斷弱化。對于小學語文口語交際教學設計,教師對學生指導性和規范化的設計比重較大,主要培養學生如何傾聽、如何表達,掌握表達的方式和技巧。
(2)交際情境的創設在小學語文口語交際教學設計中的比重較
大。小學語文口語交際話題多取材于學生的生活片段,教師將教室設計為交際情境,更加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從而提高學生口語交際的興趣。
二、小學語文口語交際教學設計中存在的不足
1.對教學目標的設計缺乏明確性
在對具體的口語交際話題進行教學目標設計時,由于教師對課程標準口語交際方面目標的敘述存在理解上的模糊,使得教師面對具體話題時,缺乏相應的課標指導,因此在進行口語交際教學目標設計時總是以模糊的概念和大而空的目標作為教學設計的教學目標,以至于在實際的授課過程中教師感到盲目,沒有指
導性。
2.對教學內容的選用缺乏靈活性
教師在進行口語交際話題的教學設計時,多采用老套的教學話題和固定的辯論形式,沒有聯系學生實際,而是將固有的教材話題照搬到課堂中,使得該節課表面上熱火朝天,學生只顧自己站起來表達觀點,完全不理會他人講了什么,傾聽的目標便沒有
達到。
3.對教學評價設計的單一
(1)缺乏多元主體評價的設計。教學評價僅僅依靠教師對學生做出評價,單一的教師評價不僅加重了課堂上教師的負擔,使
學生喪失了表達的意愿,也使學生自身的評價能力得不到開發和應用,進而磨掉了學生評價的積極性。(2)評價設計缺乏明確標準。口語交際課中教師對學生做出的評價,大部分采用鼓勵性和引導性的評價,如“你說得很好,你真棒!”等籠統評價,缺乏具體化、應用性的評價。
三、小學語文口語交際教學設計的改進建議
1.轉變傳統教育觀念,提高口語交際重視程度
課程標準的制訂為教師進行口語交際教學設計提供了依據和方向,但是課程標準對于口語交際方面的闡述不清晰,為教師口語交際教學設計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因此在進行口語交際課的設計時,教育部門應引導教師結合自身的實際,進一步完善課程標準的要求。一方面結合國內外關于口語交際理論的研究進一步完善課程標準,將課程標準結合自身的教學實際進行具體化、實踐性的改進。另一方面針對我國口語交際教學理論嚴重匱乏的實際情況,教育部門應加強口語交際理論的建設,提升語文教師在口語交際方面的理論修養,為口語交際教學設計的制訂提供堅實的理論依據。
2.發揮學校對口語交際教學的監管作用
學校中對于教學的常規檢查是學校督促教學的一個重要途徑,它能促進教師改善教學,提高教學質量。但是對于交際教學沒有相應的常規檢查要求,使得口語交際的地位更加弱化。因此小學語文口語交際教學設計的改進,需要學校加強監管力度,制訂明確的口語監察標準,以提升教師對口語交際的重視程度,對教師進行口語交際教學設計起到督促的作用。
3.提升教師自身口語交際教學設計的能力
教師作為口語交際課中的指導者,自身口語交際能力的高低也會影響著口語交際教學設計的好壞。教師要想設計出好的口語交際教學設計,就需要先從自身著手,提高自身口語交際的能力。教師本身應當廣泛涉獵提升文化修養,并注重自身語言表達的準確性。教師在制訂教學目標時,應以課程標準為指導,在分析學情的基礎上設計口語交際教學目標,應將重點放在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具體能在哪些方面得到提高等方面,教學目標應清晰明確、具體實用。明確的教學目標是教師順利進行口語交際課的前提,在教學設計時只有先將教學目標設計明確,才能設計出成功的口語交際課。
口語交際能力作為現代公民基本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重要性受到人們越來越多的重視和關注。特別是對于小學生來說,口語交際能力在能更好地促進學生交際能力和表達能力發展的同時,更能培養學生人際交往的能力。因此,口語交際課在小學語文課堂中的地位也越來越突出。小學語文口語交際教學設計的好壞直接關系到口語交際課能否順利開展,口語交際教學設計的優化也有利于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提高。
篇5
1、品析文中運用比喻、擬人、襯托等修辭手法的語句,深入細致分析領會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細致描繪的方法,品味文中生動形象的語言,領悟作者蘊含在字里行間的細膩情感。
2、學會從分析修辭手法入手,獲得運用修辭描寫景物的語言的特點,體悟句中所蘊涵的作者所表達出來的豐富情感。
3、學會運用比喻、擬人、襯托等修辭手法于景物描寫之中表達內心的情感。
[任務分析]
1、起點能力分析:
《濟南的冬天》是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第三單元的第二篇課文。七年級的學生思維能力和審美能力尚在形成之中,學生都比較喜歡寫景的美文,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正好可以利用學生學習美文的興趣,從本文運用的比喻、擬人、襯托修辭手法入手,引導學生進入特定的審美情境,培養學生欣賞文學作品,品味作品透過語言美所表達出來的情感。同時,七年級的學生也具備了一定的閱讀能力和鑒賞能力,初步掌握了比喻、擬人、襯托等修辭手法的含義、運用及其在語言中的表達效果,進而探究思想感情。
2、界定相關概念:
(1)比喻:是一種常用的修辭手法,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點的乙事物來描寫或說明甲事物。它有本體(被比喻的事物或情境)、喻詞(表示比喻關系的詞語)、喻體(打比方的事物或情境)。依據描寫或說明的方式,比喻可分為“直喻”、“隱喻”、“類喻”、“借喻”、“對喻”、“博喻”、“簡喻”、“詳喻”、“引喻”、“虛喻”等十類。
(2)擬人:是一種常用的修辭手法,把本來不具備人的一些動作和感情的事物(包括物體、動物、思想或抽象概念)擬作人,把事物人格化,變成和人一樣的有感情、有語言、有動作的。擬人可以通過形容詞、動詞或名詞表現出來。
(3)襯托:襯托是語文學科中常用的一種修辭手法,甲事物由于乙事物的陪襯,即用甲事物(賓)配襯乙事物(主),就顯得更清楚,更鮮明,更突出。襯托可分為正襯與反襯。
[使能目標]
1、捕捉初感。找出文中景物描寫(寫景)運用了比喻、擬人、襯托等修辭手法的句子,并指出所運用的修辭手法。
2、粗解情意。分析運用了修辭手法的句子的景物描寫的景物特點及語言特點。
3、聯想比較。能把握運用了修辭手法的景物描寫的語言特點與作者的情感之間有何相通之處。
4、品味感悟。學會運用比喻、擬人、襯托等修辭手法于景物描寫之中表達內心情感。
[教學過程]
一、原型定向階段
(一)捕捉初感。找出文中景物描寫(寫景)運用了比喻、擬人、襯托等修辭手法的句子,并指出運用的修辭手法。
典型例子:“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別可愛,好像是把濟南放在一個小搖籃里,它們安靜不動地低聲地說:‘放心吧,這兒準保暖和。’”
[解析]運用了比喻和擬人的修辭手法。
(二)粗解情意。分析運用了修辭手法的句子的景物描寫的景物特點及語言特點。
1、運用了修辭手法的景物描寫中景物的特點。
(1)分析所寫景物有何特點,景物與比喻中的喻體、擬人中被人格化的事物之間的關聯。
如上述例子:一圈小山有什么特點?搖籃的形態又是怎樣的?
[解析]一圈小山和搖籃二者從形態上看是一樣的,四面高,中間低,都是四面邊緣起伏舒緩,中間平坦舒適,所以把一圈小山比作是搖籃。
那些小山低聲說話,把小山人格化,賦予了人的有語言、有情感的特點。
(2)如何運用比喻和擬人使得所描寫的景物更加具體、形象。
如上述例子:把小山比成搖籃,搖籃是給誰睡的啊?搖籃給人以什么感覺呢?
[解析]搖籃是嬰兒睡的,很舒適柔軟,給人以安全感,使得小山亦很溫馨。
2、運用了修辭手法的景物描寫中的句子的語言特點。
(1)比喻和擬人修辭手法的運用,使得語言達到何種特點。
[解析]運用比喻修辭手法,一圈小山和搖籃有相似之處,即二者邊緣起伏舒緩,四面高,中間平坦,使文章語言更加生動、形象,給人舒適溫暖的感覺。
運用擬人修辭手法,即“安靜不動地低聲地說:‘放心吧,這兒準保暖和。’”獨具魅力的語言給人以溫和之感,使文章語言更加具體可感,突出濟南的冬天是讓人感到安適的。
(三)聯想比較。能把握運用修辭的景物描寫的語言特點與作者情感之間存在著何種相通之處。
(1)運用比喻和擬人的句子在語言上給人以何種感覺、體悟。
如上述例子:濟南城能夠感受到小山給予的什么?小山又能給予濟南人們什么呢?
[解析]運用比喻和擬人的修辭手法,把小山比喻成舒適而柔軟的搖籃,給予人們的溫暖閑適的感覺,老城還在“安適地睡著”,小山不忍打擾,只是像哼唱搖籃曲一樣和濟南城“低聲地說”。不僅是對躺在搖籃里的濟南城說的,還是對生活在城里的人們說的,并且語言上呈現出清新流動的特點。
(2)比喻和擬人的運用,使得語言生動形象,指出其表達的感情。
如上述例子:運用了修辭手法達到流動的語言,表達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解析]從各個角度入手,生動真切地表達出作者對濟南冬天的溫暖、舒適的喜愛之感,歡喜之情。
(四)品味感悟。學會運用比喻、擬人、襯托等修辭手法在景物描寫中表達出內心豐富細膩的情感。
[解析]比喻和擬人的修辭手法使得語言更加形象生動,也給人以溫暖的感覺,很大程度上更加形象生動、真切深摯地表達作者對濟南對濟南的冬天的喜愛、贊賞、驚嘆之感,字里行間蘊含著感人的脈脈溫情,潛藏著朦朧的春意,所以人們才會想象“今天夜里山草也許就綠起來了”,使得寫景的整個畫面靈動起來了,想著想著也溫馨、暖和起來了。
二、原型操作階段
在原型定向階段通過學習目標獲得了原型。此階段要求操作活動以“捕捉初感―粗解情意―聯想比較―品味感悟”這一原型的整體框架展開的方式出現,依次按照模型的操作要求做出每個動作,不遺漏或跳躍,形成完備的動作動覺映象。
基于上述原型,逐一分析文中運用了比喻、擬人、襯托修辭手法的所有句子:
①“一個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曬著陽光,暖和安適地睡著,只等春風來把它們喚醒。”
②“山上的矮松越發的青黑,樹尖上頂著一髻兒白花,好像日本看護婦。”
③“一道兒白,一道兒暗黃,給山們穿上一件帶水紋的花衣。”
④“看著看著,這件花衣好像被風兒吹動,叫你希望看見一點更美的山的肌膚。”
⑤“等到快日落的時候,微黃的陽光斜射在山腰上,那點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點粉色。”
⑥“山坡上臥著些小村莊,小村莊的房頂上臥著點雪。對,這是張小水墨畫,也許是唐代的名手畫的吧。”
⑦“那水呢,不但不結冰,倒反在綠萍上冒著點熱氣,水藻真綠,把終年貯蓄的綠色全拿出來了。”
⑧“天兒越晴,水藻越綠,就憑這些綠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凍上,況且那些長枝的垂柳還要在水里照個影兒呢!”
⑨“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藍汪汪的,整個的是塊空靈的藍水晶。”
⑩“這塊水晶里,包著紅屋頂,黃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團花的小灰色樹影;這就是冬天的濟南。”
三、原型內化階段
篇6
關鍵詞: 初中語文 口語交際教學 目標設計 策略
口語交際是人類最基本的語言活動,也是社會最直接的交際手段。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就是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培養學生具有“現代公民的必備能力”,口語交際能力就是現代公民的基本能力之一。隨著時代的進步,科技的發展,社會對人的口語交際能力要求越來越高。具有較強口語交際能力有助于融洽人際關系,有助于商業交易,有助于提高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有助于促進社會的文明與進步。語文教育要實現其服務社會的功能,就必須重視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因此教師必須重新對口語交際課進行設計,現代的課堂設計,“其教學目標明確具體,并事先明確地告訴學習者,使師生雙方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都能做到心中有數”。[1]因此教師應重視口語交際教學目標的設計。
一、初中語文口語交際教學的現狀及其要求
(一)口語交際教學的定義與要求
“口語交際,是交際雙方或多方在特定的語境中,為了特定的交際目的借助標準的有聲語言和相應的態勢語言進行聽、說互動,雙向或多向交流的一種實踐活動”。[2]口語交際教學是教師引導學生在口語交際活動中,規范口語表達、提高口語交際能力、培養口語交際素養的教學。對口語交際能力的重視已成為當代語文教學的必然趨勢。
語文課程標準從現代社會對未來公民素質的要求出發,著眼于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對口語交際教學提出了明確而具體的要求:“具有日常口語交際的基本能力,在各種交際活動中,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初步學會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發展合作精神”。[3]對比20世紀90年代初提出的較為籠統的說法――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顯得更為鮮明、具體,進一步把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落到了實處。
(二)初中口語交際教學的現狀及其原因
通過對幾所中學的調查,了解到學生口語交際水平普遍偏低。許多學生在同別人交流時不注意使用規范的語言、文明的禮儀,往往會使交際失敗,滿足不了自己的需要。許多班級沒有進行正常的口語交際教學,畢業班則幾乎沒有安排口語交際教學的時間,更遑論開展課外的口語交際活動。就算開設了口語交際課,師生也是走馬觀花,局限于課前花三分鐘演講。演講結束教師亦沒有給予充分的點評和指導,演講往往流于形式。而每冊教材中分列于寫作單元之后的口語課,教師也只是照本宣科地泛泛指導或補充些相關的材料,缺乏必要的系統指導和實踐操作訓練。根本沒有真正的口語訓練體系。凡此種種,都極大地妨礙了學生口語水平的提高。而且在課堂教學中,由于時間的限制,考慮教學的需要,教師總是喜歡讓那些喜歡發言的同學說話,而一些性格內向不善于表達的同學則不愿參與,這樣就造成了班級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水平兩極分化,嚴重影響了學生口語能力的發展。學生口語交際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初中語文課堂只偏重讀寫,輕視聽說
在發展學生的“聽、說、讀、寫”四種能力中,初中語文課堂只重視“讀”與“寫”,也就是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而口語教學課程幾乎沒有開設,即使開設也只是為了應付檢查。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凡是中考不考的內容都得不到學校和教師的重視,學生也無暇顧及了。由于中考中沒有直接考聽說的題目,教師和學生輕視口語學習,沒有把心思和精力花在這上面,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2.初中語文教學將聽說訓練等同于口語交際教學
新課標里強調的是“聽”與“說”的互動,而在普通初中課堂里,教師只是安排幾分鐘的演講,學生輪流上臺演講,每天一人,自選題目,限時三分鐘。由于班級學生數多,一個學生每學期只有1~2次上臺演講的機會,許多學生因缺少鍛煉而膽怯,目光不敢與聽眾交流,所謂的演講實際上成了背講稿或念講稿,這樣就將“聽”和“說”隔離開了。其實,我們可以看出“口語交際”區別于“聽說訓練”的根本不同點在于它的“交際性”、“實踐性”。[4]人與人之間的交際是因為人的需要而產生的,如果只是注重學生聽與說的能力,而忽視交際能力,也許就滿足不了各自的需要,就不能達到交際的目的。口語交際的教學目的并不是要求學生掌握一系列口語交際的理論知識,而是培養學生對口語交際的掌握能力,而這種能力的獲得離不開實踐。實踐是任何能力形成的基礎,言語也不例外。
3.初中語文教師缺乏口語交際教學的技能
造成上述現象產生的原因還與教師自身能力有關。一方面,許多教師由于理論的欠缺和實踐經驗的匱乏,自身口才素養不高,必然對學生口語交際的指導感到力不從心;另一方面,有些教師即使口才素養較高、有能力指導學生,但迫于中考應試的壓力,也不敢放心大膽、理直氣壯地在培養學生口語交際能力方面花較多的時間。否則,若因此而影響了學生的中考成績,社會、學校、家長、學生都會有意見。在此背景下,教師不僅能力有限,而且毫無熱情,卻要指望他們上好口語交際課,切實提高學生口語交際能力,自然是不現實的。
在口語交際的過程中,交際雙方所使用的最為重要的、外顯的中介手段――口語,一定是雙方都能夠了解的,這樣才能很好地表達意愿、獲取信息、了解需求、達到溝通,因此學校教育應當重視口語交際教學,讓學生能夠很好地適應社會對口語交際能力的要求。因此教師要重新對口語交際教學的目標進行設計,以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
二、口語交際教學目標與教學實踐的關系
(一)口語交際教學目標是語文教學活動的導向
1.目標設計應引導交際活動的價值取向
人們生活在社會,必然會產生交際的需要。人的價值觀往往在開始時不能被自身清醒地意識到,必須經過一步步辨析和分析,才能逐漸形成清晰的價值觀念并指導自己的行動。“教師的主要活動就是引導學生利用理性思維和情緒體驗來檢查自己的行為模式,鼓勵他們去努力發現自身的價值觀,并依據本人的價值選擇來行事”。[5]所以交際教學的目標設計一定要引導交際活動向正確的方向發展,以促進學生在交際活動中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
2.目標設計應有多樣化的方法指導
教學方法是教學過程整體結構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教學的基本要素之一,在學校教育中,教師常常要用到以下一些基本方法:講解法、演示法、課堂問答、練習法、指導法、討論法、實驗法、游戲、參觀法等。在口語交際教學中,不僅要求學生達到會讀、會寫、熟記、會分析、會判斷、會表達和講述等知識與技能層面的目標,而且要求學生對語文學習進行感受、體驗、策劃、合作、討論、溝通、交流與創新等,實現這些目標,必須要有多樣的指導方法。
3.目標設計應引領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提高
口語交際教學的最終目標是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其中包括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傾聽能力與人交流的能力等,以滿足社會的要求,所以在口語交際目標設計過程中不僅應指出初中生的口語交際能力水平應達到什么樣的水平,而且所定標準要適度,必須符合初中生的思維能力,表達能力。
(二)教學實踐水平決定了口語交際教學目標的設計
1.師生的口語交際意識需要目標的激發
目標的設計必須使教師學生產生交際的動力,而在目標中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表述尤為重要。情感態度可以有各種外顯的表現,概括起來,情感態度的表現可有以下幾個方面:持續的信心,學生相信自己能做好,而且在受到某些挫折后,仍然相信自己能做好,他們的行動可以驗證他們持續的信心。濃厚的興趣,學生非常關注一件事,一個學習活動,一種言語表達情景,愿意投入到活動中去,并總是十分主動地做出參與的行動,這就是濃厚興趣的表現。積極的態度,學生喜歡自己的教材,喜歡自己的老師,喜歡自己的小組,愿意參加小組活動,這些都是積極態度的表現。明確的動機有一種內在的動力,有一種急于嘗試的渴望,有一種主動行動的沖動,基于這些內心活動的聽、做、演、說、寫、交談努力等都是明確動機的表現。豐富的情感,我們強調真實自然的語言運用,強調動情地用語言交際。在參與學習過程中,能夠本色地顯示自己的感情,能夠適應具體情景表現出應有的感情,伴隨著內心情感的起伏,學生能夠顯示特定的表情,姿態,手勢和人際互動,這些都是豐富情感的表現。有效的配合,情感態度是在人際間存在的狀態。所以,情感態度目標應當包括人與人之間的行動配合,有效的配合是基于良好的態度和良好的情緒的。
2.課堂口語交際的要求需要目標的導引
針對每堂課的不同目標,課堂也應該制定不同的要求。如目標是“情感領域”[6],教師根據實際情況引導學生做出正確的選擇,并讓學生切身地感覺到選擇的正確性。若是“動作技能領域”,[7]課堂就必須要讓學生動起來,讓學生說、演、做等。
3.口語交際教學的環境需要目標的優化
課堂語言交流環境必須是真實、平等、和諧的。學生語言發展的主要渠道在課堂。但是,長期以來,由于受“師道尊嚴”、“一言堂”等傳統教育思想和方法的影響,造成學生主體地位的失落,還給學生帶來嚴重的語言心理障礙,壓抑了他們的語言表現,限制了他們的語言和思維發展。他們在課堂的表現常常是沉默寡言,尤其是那些被“遺忘”的學生更是緘默無語。因此,在教學中,營造真實、平等、和諧的語言氛圍,培養學生良好的語言心理,激發學生主動參與語言學習的情趣,使之有積極的語言表現,理應成為優化學生語言發展、提高口語交際能力的重要舉措。目標的設計必須要注意創造良好的語言環境。
三、初中口語交際教學的目標設計策略
(一)注意交際話題的選擇――目標設計要選擇貼近學生的話題
“選擇一個好的話題,可以撞擊學生的心靈,激發學生的情感,誘發學生表達的欲望,為成功的口語交際訓練奠定基礎”。[8]
“根據口語交際的內容和要求,話題可以分為這樣幾類:介紹類、陳述類、交往類、表演類、討論類”。[9]目標設計確立話題時應考慮到話題的價值、現實意義、難易程度等因素,應考慮到話題是否能激起學生的思想火花,能否產生熱烈的交際氣氛,甚至預測學生可能會在交流中閃現的連語妙珠。
(二)強調交際情境的創設――目標設計要突出教學手段
《新課標》提到“口語交際是在特定的話題情境中產生的言語活動”,這種言語交際活動,離開了“特定的話題情境”就無法進行。因此,我們在進行口語交際的教學時,必須創設樂學的情境,激發學生交際的興趣。而情境的創設就離不開教學手段的運用,因此目標設計應突出教學手段的應用,創設不同的情境。
1.目標設計要突出多媒體展示,創設直觀的情境
現在初中課堂基本普及了電教媒體,可針對初中生的好奇心,利用多媒體展示圖片,將畫面直觀地展現出來,引起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的交際意識。因此目標設計需要強調多媒體的運用,直觀展現情境。
如蘇教版初中八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口語交際的題目是“假如我是導游”,教師可利用多媒體展示某地方的風景,并配上合適的音樂,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起學生交際的興趣。
2.目標設計要強調教師的語言渲染,創設輕松的情境
篇7
余映潮說,詩意就是指在我們的教學活動中,要生動、文雅、有文氣;不是沉悶、粗糙的;詩意地準備教學設計,與理性地思考教學設計是一致的,他們之間不是對立的,而是統一的。應該是以先進思想為指導的,這樣我們教師準備的教學設計,我們的教學藝術怎么能不得到提升?高層次的課,會讓觀課人從整體上看出,它的確是存在著理性因子的;會使我們感到,它在教學情景中,采用了詩意的方法。學生是最直接的感受主體,因此,教師要從結合學習者的角度出發去思考教學,周密地思考教學計劃!在余老師《語文教學設計技法80講》中,他在設計《孫權勸學》這篇課文時,整節課是以“學生活動”為主線的,設計了“課文朗誦—字詞朗讀—美點賞析”這三個環節,以此來品評課文,這樣的教學方法思路十分清晰,而且采用的教學手法讓人感到十分形象生動,整節課中涉及的教學內容又不空洞,十分豐富多彩且具有扎實的效果;簡簡單單的三個教學環節,卻使我們可以知道,這節課總共達到三個教學目的:首先是通過朗讀,以此達到讓學生整體理解課文的目的;其次通過尋讀,進而讓學生自主積累字詞;最后通過細讀,師生之間充分賞析故事。由此可見,我們在處理課堂時,需要一點詩意,讓我們與學生共同發現美,感悟語文蘊含的美。
二、設計有創新意味的教學手法,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活動的主體
以生本理念作為指導去設計教學設計,不僅是教師的角色發生變化,學生在課堂和生活中的角色也將會發生重大的轉變。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學生的學習方法以及學習過程,多設計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活動,特別是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更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在《蘆花蕩》這篇課文中,余老師從“說讀”的角度策劃,有引入式地說、復述式地說、評價式地說、舉例式地說、想象式地說、聯想式地說和賞析式地說等,可見,這個方法能夠被我們在閱讀教學中的不同環節運用,對學生整體理解課文非常有效,它讓我們看到學生正在對文本內容進行十分個性化的“再表達”,這種教學方法能對學生深入理解課文起重要作用,能真正做到把課堂上的大量時間交還學生,使學生在課堂活動中豐富了自我。
三、注重學生對知識的領悟,打開學生的心靈
篇8
一、直奔主題――開門見山法
開門見山,直截了當。一上課,教師板書課題,使學生一開始就有一個明晰的學習目標,也使整堂課有條不紊地展開。如《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一課教學,教師對著寫好的課題,發問這是誰說的話,然后問:“為什么在十二歲時就能立下遠大志向?今天我們一起學習這篇課文。”短短幾句話,引發了學生的探究欲望,他們迫切地想知道少年這么小卻有著如此非凡的抱負,這是為什么。他們紛紛打開書主動地閱讀文本,急切地想了解少年所處的社會環境和當時的舊中國。
二、學會發問――質疑導入法
學貴存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為激發質疑問難的熱情,可以從質疑課題開始,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由此對學習課文產生濃厚的興趣,激發了學生自主探究知識的欲望。
三、續編故事――故事引入法
蘇霍姆林斯基說:“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賴興趣。”學生只有對學習產生興趣才會積極主動進行學習,把學習當作一種享受。教師抓住學生愛聽故事的心理需求,可結合所授課文的內容及特點,用謎語或故事等形式激趣導入,既活躍課堂氣氛、拓寬學生視野,又寓教于樂,使學生興趣盎然。
四、學科整合――音樂導入法
黑格爾說:“通過音樂來打動的就是最深刻的主體內心生活;音樂是心情的藝術,它直接針對著情感。”因此,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我們如能恰當地使用音樂,讓樂曲中蘊含的情感與學生的內心世界產生共鳴,就會使學生的全身心置身于樂曲營造的氛圍中,調動學生的各個感官,有利于幫助學生閱讀課文,理解人物情感。如《月光曲》一課教學,播放《月光曲》,學生隨著美妙的音樂旋律走進課文,陶醉在音樂聲中,那寧靜的大海、皓潔的月光、輕紗似的微云……一一展示在學生的眼前。此時,教師富有感情地講述貝多芬的人生經歷,學生領悟到了貝多芬遇到知音時的激動和對盲姑娘兄妹倆的同情,以及對不平等的社會制度的憤恨。導課適時運用音樂可以讓學生耳目一新,輕松進入語文課學習。
五、舊知鋪墊――“跳跳摘桃”法
教學中的導入設計是要為全課的教學目的和教學重點服務,與講課的內容緊密聯系,自然銜接。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利用已學知識,為新知學習作好鋪墊。通過新舊知識的聯系,使舊知自然地過渡到新知中去, 更易理解和掌握要學的知識,教授新課的效果更好。這樣降低了學習難度,使學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學生找到自信,獲取成就感。如《出塞》一課教學,讓學生了解在封建統治下殘酷的兵役制度,體會百姓水深火熱的生活及作者渴望平息戰事,思鄉之情。教師導入:“背誦《靜夜思》、《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常年戍邊的戰士,他們不想回到日思夜想的家嗎?不想和親人朝夕相處嗎?下面學習王昌齡寫的詩――《出塞》,你們一定會從中找到答案的。”這樣導入,既交代了新課的內容,又幫助學生復習鞏固了已學的古詩,使學生更好更快地融入到新課學習之中。
六、引經據典――拓寬視野法
在導入新課時,恰到好處地引用軼文趣事及典故,會收到扣人心弦的效果。《野草》一課教學,就引用席慕蓉《生命的滋味》中的話:“整個人類的生命猶如一件一直在琢磨著的藝術創作,在我之前早已有了開始,在我之后也不會停頓,不會結束,而我的來臨,我的存在卻是這漫長的琢磨過程之中必不可少的一點,我的每一種努力都會留下印記。”提問:同學們從中讀出了什么內容,學生談出對生命的理解,然后點評:其實,每個生命都是一件藝術品,在生命中,承受著痛苦,展現著堅強,呈現出美好。今天我們要在短文中和作者一起品味生命的滋味,感悟生命的頑強與美好。
七、變換角色――導游導入法
篇9
一、教學設計不是寫教案
有些教師認為,教學設計就是寫教案,最多也就是在教案的基礎上把一些地方寫得詳細些,把內容弄得精彩些。其實不然:教學設計不是寫教案,是以一定的教學思想、教學觀念、教學理論為指導,以分析教學需求為基礎,以確立解決教學問題的步驟為目的,對教學的系統規劃及其教學方法的設計。初中語文教學設計,就是要在教學之前,做出如何最有效地向學生傳播基礎知識、培養基本能力、學會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并從一節課中有所收獲的整體設計。特別是在當前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學設計更顯出了其特點,更多地體現新的教育教學理念,促使教師去理性地思考教學,在教學認知能力上有所提高。教學設計功能與傳統教案有所不同:它不僅僅只是上課的依據,更重要的是說清楚為什么要這么設計,教學設計是整個教學過程的起始階段,對教學過程起著宏觀調控的作用。
二、教學設計不能單槍匹馬
教學設計不能單槍匹馬,在設計《背影》時,從設計的建構、資料的查找、重難點的確定、教法的突破、新課的導入、目標的達成、課件的制作等,都經過數次反反復復的集體討論、修改。例如,難點的突破:對“背影”深層的理解,最初自己的設計就是按部就班,先講文中出現的幾處背影,再講背影的描寫揭示父子情深的主題,結果學生不易理解,后經過大家公關,打破了傳統的按照教材知識點的先后順序講解,而是先拋出從家庭的境遇,反映了當時社會的不景氣,再講解父親的關切使作者感激,父親的艱難掙扎令作者感動,從而引出焦點問題——背影的描寫揭示父子情深的主題,這樣重新組合了教材內容,由淺入深,層層深入分析原因,很自然地學生了解了原因,突破了難點。教師自主、合作、探究,形成研討氛圍,發揮“集團效應”的作用,僅依靠個人孤軍奮戰、單槍匹馬、冥思苦想,顯然不可取,有時甚至會出現謬誤。集體備課有利于發揮集體的智慧,彌補個人在備課過程中的不足,實現取長補短,從而提高教學的整體水平;在集體備課中,教師之間相互合作,從集體中獲取知識,汲取力量,倡導“以生為本”“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大家可以暢所欲言,既彼此交流了情感,又能引發參與者的智慧,從而提高了教育教學效果。
三、以學生為主體,不拘泥于教學設計
葉瀾教授認為,評價一堂課好不好,其實是不可能有一個統一的標準的,因為評價標準可以隨學校、教師、學生、學科、教材等情況的不同而不同。葉瀾教授總結了實驗學校的教育改革經驗,她提倡一堂好課應該努力做到“五實”:扎實、充實、豐實、平實和真實。要做到這“五實”,最基本的條件就是要以學生為本。
有時設計極佳的課上下來效果卻不怎么理想,原因是自己忽略了最重要的對象——孩子。也難怪,我們所面對的是思維活躍、充滿好奇、充滿求知欲卻又還是些不諳世事的孩子,在課堂中會出現很多出乎意料的情況,從而讓我們感到與自己的教學相沖突。因此,面對不同地方、不同班級的孩子,在實施教學設計的過程中也要有所不同;面對不同個性的學生,教學時也應有所調整和變化,要以學生為重,體現學生為主體;在遇到沒有設計到的課堂問題時,我們要心平靜氣、穩定情緒、妥當處理。
總之,教學過程中不能拘泥于教學設計,被教學設計束縛了手腳,而應一切以學生為重,以教促學,應學生動而動、應情境變而變,對課堂教學的各種變化進行綜合把握,及時做出正確的判斷,采取有效的措施。
四、好的教學設計要走進學生的心靈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我堅信常常以教育的巨大的不幸和失敗而告終的學校內許許多多的沖突,其根源都在于教師不善于與學生交往。”卡爾森也說過,“課堂教學中的問題不僅僅是教師行為,而是師生之間的相互建構。”新課改也強調:“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人格,營造寬松、和諧、民主、活躍的課堂氛圍。”好的教學設計,還要在課堂上實施好。
要上好一節課,就要善于與學生交往,要走進學生的心靈。教師要會“審時度勢”,“察言觀色”。課堂上應及時注意學生的表情,從而判斷出學生對自己的課是否滿意,在語文課上,學生最容易出現厭倦、煩燥情緒,若教師還一味地講下去,那么師生關系就會出現緊張;所以教師要針對學生的反應,及時設計自己的方法、語言或提問方式等,從而達到師生和諧。要特別關注那些沉默寡言、不愛表達、甚至內向怪癖的學生,對他們要多鼓勵、多給予其參與的機會,慢慢調動他們的情感,從而讓每位學生都積極參與,形成全體同學共同參與的課堂。此外,還應注重那些對語文有“天資”的學生,他們因特別喜歡語文而有趣味地學習語文,他們思維開闊、知識豐富,教師應適當增加教學難度,培養他們積極思維、大膽創新、不斷探索的精神。
張民生(國家督學)認為:課堂教學設計中必須兼顧有差異的學生,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所得。一堂好課,不是為一個人,也不是為幾個人,而是為全班所有學生上的,要使全班學生都有所收獲。
五、通過反思促進教學設計
美國學者波斯納認為:沒有反思的經驗是狹隘的經驗。他提出了教師成長公式:教師的成長=經驗+反思。教學設計對教師而言,不只是為學生成長所做出的付出,不只是別人交付任務的完成,同時也是自己生命價值和自身發展的體現。
通過教學反思,學生能建立科學的現代的學習理念,并將自己的新理念自覺轉化為學習行動。課堂反思,不僅要求發揮教師的主導地位,更要確立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在課堂學習中,讓教師的主體性率先得到發展的同時,學生的主體性更要充分發揮。將發展教師與發展學生相統一,反思不僅要“照亮別人”,更應“完善自己”。因此,反思是學生自我成長的一條經濟有效的途徑,也是教師自身發展的一條經濟有效的途徑。 借助其他教師對自身教學的評價進行反思,可以客觀冷靜地分析、審視自己的教學,這是教師成長的一條有效途徑。而作為教學變革與創新的手段,它既能優化教學設計,又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益。
篇10
【關鍵詞】口語交際 創設 語境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2A-0085-01
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口語交際是聽與說雙方的互動過程。口語交際訓練教學活動應在具體的交際情境中進行,不宜采用大量講授式的口語交際教學,教師在課堂上應當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口語語境,針對學習內容進行多元設計,調動學生主動交流的意愿,激活學生的表達思維,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
一、創設生活語境,調動交際意向
語文課堂教學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教師要注意深度挖掘生活元素,結合學生生活實際設計口語交際訓練內容,有意識地創設生活口語交際情境,讓學生產生真實的生活感受,學生在自然表達中完成口語交際訓練,其口語交際能力利生成。教師列舉生活案例、展開課堂演繹、創設生活討論話題、設計與生活相關的思考問題等,都能夠為學生創設有效的生活口語交際語境。語文S版四年級上冊《語文百花園一》“能說會道”這一內容版塊,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觀察,說說自然界的新鮮事物,也可以將童年生活趣事講給同學聽。教師給出提示:“我們的生活是豐富多彩的,因為我們每天都在接受外界的新事物和新信息,同學們可以給大家講一講自己的發現。如果對童年往事有清晰記憶,也可以講一講經歷過的趣事。在講述過程中,要注意語言連貫,不說多余的話,減少過渡語和口頭禪。”有的學生講述童年趣事:記得剛上小學,老師總是向家長“告狀”,說我不積極發言,性格太內向了。爸媽對此非常重視,要求我每天都多說話。有一天,我突然話多了起來,看到什么說什么,甚至說一些莫名其妙的話,父母都特別興奮,鼓勵我繼續說。等到奶奶回家了,她看到我以后頓時慌了神:“這孩子發燒生病了,你們還讓他說這說那。”……教師引導學生展開自主表達,并給出具體的要求和提示,由于是熟悉的生活經歷,學生能快速進入口語訓練情境之中。由學生的表現可知,課堂學習氣氛和諧,學生口語表達順暢,其口語表達能力在不知不覺中得以歷練。
二、創設思辨語境,激活表達思維
辯論是重要的口語交際手段,教師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辯論活動,促使學生學習思維快速啟動。教師給出辯題后,學生要對命題展開豐富的思維訓練活動,搜集相關資料信息,整理表達思路,形成辯論材料。在具體操作中,學生還要有隨機應變的意識,根據對手觀點及時調整表達思路,對相關辯題展開深度拓展,這樣才能給出有力回應。語文S版四年級上冊《語文百花園四》的口語訓練主題是:小小辯論會,以“環境是變好還是變壞了”為辯題展開辯論。教師先組織學生對相關內容進行閱讀,掌握必要的信息,然后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利用抽簽的形式決定辯論隊友及對手。如正方學生提出:我認為環境是變好了。看,寬闊的馬路比以前干凈多了,城市綠化也比較到位,到處是綠化帶。反方學生說:我感覺環境變壞了,看這空氣污染情況就能夠知道,過去的藍天白云不見了,如今整天霧氣朦朦,這樣的環境如何能說是健康的呢……從激烈的辯論中可知,學生不僅通過辯論形式鍛煉了口頭表達能力,也對社會大問題有了深刻的感知。
三、創設演講語境,歷練口語能力
演講是對個人思想、寫作、口語、朗誦等能力的綜合考驗,教師鼓勵學生多參與演講活動,對全面提升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在演講之初,學生需要根據相關要求撰寫演講稿;演講時不僅順暢表達,還需要有情感投入,特別是脫稿演講,更能夠歷練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語文S版四年級上冊《語文百花園八》“能說會道”內容版塊的主題是“美麗的民間傳說”,要求學生將聽過的民間故事、傳說講給同學們聽,然后大家相互評價。有一名學生講述民間故事《尖子和傻子》:從前有弟兄二人,哥哥刁鉆精明,被稱為“尖子”;弟弟憨厚,被叫為“傻子”。因為父母早亡,傻子常常受到哥哥嫂子的欺負,整天吃不飽穿不暖……學生對故事情有獨鐘,教師利用搜集故事、展示故事的機會,鍛煉了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學生對于參與口語訓練活動非常感興趣,在活動前做了大量準備工作,反復修改、排練、表演,教師適時給出一些提示和引導,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 上一篇:高齡老人的好護理方法
- 下一篇:電工入門最基本知識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語文病句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