邏輯學基礎與思維訓練范文
時間:2023-11-17 17:20:0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邏輯學基礎與思維訓練,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法律邏輯學;法律思維能力;培養策略
法律邏輯學是一門與推理和論證相關的法律類工具學科,其主要的任務是讓學生能夠厘清各種邏輯理論的具體內涵,以及靈活地運用各種邏輯方法于司法實踐當中。而法律思維是指按照法律的邏輯來認真地觀察和分析各種法律案件的思維方式,其與法律邏輯學的主要任務具有相關性,所以法律邏輯學對于培養學生的法律思維能力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法律邏輯學可以培養法律思維能力
法律是社會公眾的行為規范準則,其承擔保障社會正常運作的職能,同時人們還要依靠法律來保證自身的權益不受侵犯,同時懲治社會犯罪行為。所以法律的嚴謹性和準確性非常重要,否則法律的權威性就會受到質疑,這也就要求法律的各個環節都必須具有嚴密的邏輯。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很難完全依據傳統的邏輯方法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而法律邏輯學就是為了解決這一狀況而產生的,其主要的教學內容是法律推理和法律論證,分別是法律邏輯的基本規律、基本概念、邏輯推理、邏輯論證、案例論證和反駁等知識,學生通過學習法律邏輯學能夠掌握普通的邏輯分析方法,同時形成較強的法律思維能力。
法律思維能力是指以法律的邏輯來觀察、分析、解決法律問題的職業思維方式,主要表現為觀察、分析法律事實的能力,搜集和判斷法律證據的能力,歸納、概括案件爭執焦點的能力,判定案件性質和認定案件事實的能力,正確闡釋法理和適用法條的能力,嚴謹進行法律推理和論證的能力。一般來說,法律思維能力必須要經過長期的司法實踐才能形成,但是學生通過學習法律邏輯學,可以初步形成法律思維能力。
二、法律邏輯教學的開展策略
法律邏輯學的主要教學目的就是讓學生能夠將法律邏輯的知識轉化為實際的法律思維能力,所以學生必須要掌握將邏輯理論知識轉化為法律思維的技能和方法。但是從當前的法律邏輯學來看,其教學內容普遍以“形式邏輯原理”+“法律實例”的形式展開,但是從實質上來看,這種教學模式并沒有脫離形式邏輯的范疇,并沒有有效地將法律邏輯理論與司法實踐結合在一起。筆者結合多年的工作經驗,現重點探究法律邏輯教學的具體開展策略,希望能夠切實達到培養學生法律思維能力的目的。
1.將形式邏輯和辯證邏輯方法有效地結合在一起
法律邏輯學包含的教學內容非常豐富,比如法律推理的標準,法律推理的技術準則,演繹、歸納、類比推理的形式推理方法等。其中形式邏輯推理是法律中最基本的、普適性最高的推理方法,但是在實際的案件當中,單純運用法律形式推理的案件幾乎不存在。辯證邏輯推理是對法律形式推理的必要補充,學生通過學習辯證邏輯推理,能夠有效地拓展法律職業思維的廣度和加深法律職業思維的深度,進而保證法律思維的邏輯嚴密性。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當中,也應當將形式邏輯方法與辯證邏輯方法結合在一起,使得學生能夠靈活地運用這兩類方法開展法律推理。
2.強化批判性思維訓練
批判性思維是指在理性思維基礎上產生的一種帶有懷疑性質的、創新的思維,其存在的目的就是通過分析和推理已有的認知和事實,而形成一種與別與常理的見解,從而達到探求真理的目的。批判性思維屬于創新性思維的核心內容,其既具備強的邏輯分析性,又具有高度的辯證性,所以強化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訓練,就是強化學生對于多種思維方法和思維方式綜合運用的熟練程度。
在法律邏輯學的教學當中,教師應當有意識地滲透批判性思維,讓學生能夠養成自由思考的習慣,通過長期自覺理性的判斷,使得學生不會盲目迷信“標準答案”,走出傳統的思維定勢的局限。在課堂上,教師可以經常出一些存在錯誤的案例,讓學生主動地糾正其中存在的法律邏輯錯誤,從而讓學生形成辯證的法律邏輯思維形式,增強學生法律邏輯思維的準確性和嚴謹性。另外,教師還要讓學生學會提出恰當的問題,學會對所列示的證據材料提出合理的質疑,能夠及時地識別其中存在的錯誤,并且用可靠的證據進行論證,最終得出合理的、具有說服力的結論。
3.培養學生的法律思維能力
法律邏輯學的教學內容主要包括形式邏輯訓練和法律思維能力的培養,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當中應當重視這兩方面內容的講解。在培養學生的法律思維能力方面,教師首先要開展生活化教學,選擇實際生活中出現的真實案例與教材的文字知識結合起來,在課堂上為同學們詳細地分析一些現實中發生的事情、社會熱點問題及有趣的邏輯典故。這樣一方面可以使得書面知識直觀化,使得法律邏輯學教學更加靈活、更加具有實用性;另一方面,也便于學生將抽象化的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的理性認識,提高學生的知識實踐運用能力。其次是采用案例教學法,教師要選擇一些案例來開展法律邏輯教學,選擇的案例必須具有法律專業性、真實性以及可討論性,能夠引發學生產生不同的觀點。只有教師在課堂上引用具有可討論性的案例,才能使得學生之間產生不同的思維碰撞,以此來對學生進行邏輯思維訓練,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法律實踐能力。最后是運用論辯教學法,即引導學生針對某個具體的理論、實際的事例進行辯駁與爭論,以此充分鍛煉學生的法律職業能力。教師在采用論辯教學法的過程中,必須要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獨立地思考問題,并且讓學生能夠在課堂上充分地表達個人的思考和理解。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地思考和分析,通過課堂所學的知識去發現其中的規律和方法,最終得出合理的結論。這樣的論辯過程,可以很好地考察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邏輯分析的能力、語言表達的能力、思維的敏銳程度,能夠很好地提高學生運用所學法律知識論證個人論點或反駁他人觀點的能力,同時對于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張靜煥.法律思維、法學教育與法律邏輯學教學[J].重慶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21(12).
[2]宋玉紅.法律邏輯教學的三個注重[J].法律與社會,2011(10):236-237.
[3]繆四平.批判性思維與法律人才培養[J].華東政法大學學報,2010(4):146-147.
篇2
素質不僅表現在知識面廣的層次,更為深刻的是表現在對問題的處理能力,既對問題的意識、思考、分析和批判等,一句話,就是能力。因此,素質教育就不僅僅是掌握幾門知識、技藝,更為深刻的是有沒有處理問題的能力。由此,可以說邏輯學與素質教育應該是最為密切的。但是,事實上,我們比數學方法更早的培養邏輯思維能力的是語言,從學舌起就進行這種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相對于數學,這種思維能力更為抽象,只是我們日用而不知。我們知道,數學學得好的邏輯學也容易學得好,相反,則不易。在教學中也明顯體會到這點,可能正是這點認識,讓我們的專業培養方案對邏輯學的偏重不一樣,而與專業對邏輯學的要求有偏差。
邏輯學比數學更抽象,這點可能超出日常常識,通過分析就可以明白。邏輯學也用符號來表示,邏輯符號有一定意義,因此,邏輯學抽象的難度是既要理解符號的意義,又要在此基礎上理解符號之間的運算,并且這種運算規則所包含的意義也要理解。數學與邏輯學的對比關系,我們還可以從我們的日程生活來理解,我們日常生活使用的都是文字符號,而不是數學符號,因此,邏輯學與我們日常生活更為相關。正因為如此,我們進入大學開始接觸邏輯學就不感到陌生。也正是如此,我們的邏輯學教學也以以語言為主的傳統邏輯為主要內容,而這一點已不足滿足現代高等教育的培養的要求了。
傳統邏輯是現在高校邏輯教學的主要內容,也是作為培養邏輯思維能力的基礎,這一情況也體現在目前的邏輯學教學實踐中。但現代形式邏輯發展以來,其所具有的基礎性、應用性和培養能力遠遠超于傳統形式邏輯。就其基礎性而言,現代邏輯是對傳統邏輯的揚棄,其基礎性遠比傳統邏輯更為廣泛。作為現代科學的基礎意義更為深刻,而傳統邏輯遠不能作為現代科學的基礎。就其應用性而言,現代邏輯不僅可以作為日程生活中的思維工具,具有傳統邏輯的作用,更是作為解決傳統邏輯所不能解決問題的思維工具。就其對人的思維能力培養而言,現代科學的發展和高等教育的發展對思維能力的需求早已經超出傳統邏輯所能提供的要求了。而現代邏輯是與現代科學發展相適應的基礎。因此,現代邏輯更好地適應現代科學發展對素質的擴展要求。
正是如此,邏輯學與素質教育的關系不僅停留在對傳統邏輯的要求上,而是兩者相向發展的需要。現代邏輯的性質、意義和作用可以做為適應現代科學發展需要的素質要求,成為素質教育中的核心課程。因此,有學者建議把傳統邏輯教育改為邏輯思維訓練,而現代邏輯作為延伸的內容教育,根據各專業的要求開設不同的內容,不能只停留在傳統邏輯上,這樣,才能更好地發揮邏輯學的基礎性學科的意義和作用,體現邏輯學的對素質培養的地位。
二、邏輯學課程教學展望
高校文科非哲學專業在邏輯學課程教學中一直以來存在諸多問題。這些諸多的問題可以歸結為兩個方面:一是認識觀念上的,一是教學體系上的。其實這兩個方面是前后相繼、互為表滲的。認識觀念上表現為對邏輯學的意義和作用認識不足,觀念上不與重視,從開課專業、開課課時就可以反映這一問題。教學體系上的問題,承繼上一個問題,對邏輯學的發展給與的關注不夠,跟不上國內外的邏輯學研究。相應在教學內容、體系上就表現為仍然以傳統的形式邏輯為教學的主要內容,而現代邏輯則很少作為教學的內容或者根本就不列入教學內容。因此,現在仍然有不包含現代邏輯內容的邏輯學教材。
邏輯學課程教學的現狀讓人堪憂,尤其是在地方性大學,其師資和觀念更是受到限制。這種狀況的原因有幾方面:一是教育的大背景;一是對邏輯學作用的認識;一是對邏輯學的發展的認識。
邏輯學的作用和目的,可以引用王路先生的觀點高度概括:一是通過學習邏輯,掌握一些專門的技術和方法,從而使我們能夠應用這些技術和方法解決一些具體的問題;一是通過學習邏輯,培養一種邏輯的眼界和意識,從而使這種邏輯眼界和意識成為我們知識結構中的構成要素,在我們的工作和生活中潛移默化地起作用;第三則是通過學習邏輯知識形成一種邏輯觀念。三個目的中最為重要的是樹立邏輯觀念,任何的學習都是為了樹立某種觀念、具備相應的素質,從而為我們的生活和工作提供指導。我們現在的邏輯學教育現狀還停留在第一個目的上,第二和第三個目的根本都還沒有意識到。可以看出,相對第一個目的,第二、第三個目的更具深層意味,也最能體現邏輯學的意義,當然也最難達到。達到后兩者,可以說邏輯學就融入你的知識結構中、成為你的素質的一部分,成為你處理問題、思考問題、分析問題、發現問題的一種能力。大學的教育除了培養一定的專門技能外,更為重要的是培養人的思考的能力,而這也是國民素質的一種強的體現。
為此,不少從事多年邏輯學教學的人士不遺余力地提倡邏輯學教學改革,并提出自己的見解。有代表性的如袁正校先生。袁正校先生不僅編寫了比較經典的教材,更是發表自己的觀點,如在《關于現代邏輯學教學中的若干問題的思考》一文中提出:堅定不移地走邏輯教學現代化之路;樹立正確的邏輯教學觀,促進邏輯教學的改革;構造簡明易學的邏輯教學系統,普及現代邏輯的基本知識。
結合自己的邏輯學教學經驗和體會,當前迫切的任務是形成一套完善的邏輯學教學體系,這一完善的邏輯學教學體系包括適應各不同專業的邏輯學教學內容、經典的邏輯學教材,相對完備的邏輯學師資,以及邏輯學教學的方法和手段等。目前,這一體系的核心或當前的緊迫任務是確立經典的邏輯學教材,并且得到推廣、普及。現有的邏輯學教學困境和混亂的一個關鍵因素是教材不統一。邏輯學應該如高等數學一樣,有自己的經典統一的教材,這是邏輯學課程本身的性質決定的,但是由于傳統和觀念的影響,這一問題至今仍然存在,并且制約了邏輯學教學的發展。目前國內的邏輯學教材基本落后,仍然是傳統的那一套,好像邏輯學只要知道概念的含義、幾個基本的邏輯規律以及一些基本的推理就可以了,就可以提高人的邏輯思維能力了。
篇3
關鍵詞:法律思維 法學教育 法律邏輯學 教學方法
法律邏輯學沒有探討法律的邏輯(此處的邏輯意指客觀事物發生、發展變化的規律),但它告訴我們批判性地分析法律的邏輯(此處的邏輯意指思維規律、規則和方法,主要是推理和論證的規則與方法)。后一種邏輯理性地看待前一種邏輯的現有觀點,思考其未來走向。在法律教育和學習中,法律邏輯不但是基礎,是工具,而且更是目的。這正如臺灣著名的民法學家王澤鑒先生所言:“學習法律,簡單言之,就在培養論證及推理的能力”。
當前,法學教育困惑于怎樣提高學生的法律思維能力,法律邏輯學教學困惑于怎樣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法律思維訓練。對此,本文結合講授法律邏輯學的體會,總結一些法律邏輯學的教學方法,就教于同仁。
一、強調邏輯自律意識,引導學生重視邏輯思維
人從2歲左右就開始邏輯思維,在成長的過程中,邏輯思維能力不斷提高,但是邏輯自律意識淡薄卻是大家的通病。有一些人,我們不能說他邏輯思維能力欠缺,但在寫論文、教材、專著中,在講話、演講、辯論中,在處理一些重要問題時,卻犯了一些不該犯的簡單錯誤。例如:《中國法學》、《法學研究》中的兩篇文章。
《中國法學》2002年第2期《社會危害性理論之辯正》第167頁:“根據通說,犯罪的本質在于它是具有社會危害性的行為,簡單地說,犯罪是危害社會的行為。顯然,它是一個全稱判斷,即所有危害社會的行為都是犯罪。于是,反對者很快反駁”這里,作者明顯在偷換論題,從“犯罪是危害社會的行為”推不出“所有危害社會的行為都是犯罪”,只能推出“有的危害社會的行為是犯罪”(全稱肯定判斷不能簡單換位,只能限制換位)。
《法學研究》2004年第1期《證據法學的理論基礎》第109頁:“客觀真實論者一方面聲稱‘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惟一標準’,另一方面又將刑事訴訟定義為認識活動與實踐活動的同一,這樣一來,在訴訟中,所謂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惟一標準’這一命題可以替換為‘認識是檢驗真理的惟一標準’。而所謂真理無非是符合客觀實際的一種認識,因此,上述命題可以進一步替換為‘認識是檢驗認識的惟一標準’。”作者在這里混淆了概念,將辨證思維中的“同一”理解為普通思維中的“同一”,依此作推理,結論肯定不正確。“認識活動與實踐活動的同一”指的是辨證思維中的“同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的同一,而不是普通思維中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的同一。
當然,講到這里,老師還要告訴學生:出現邏輯錯誤只是作者和編輯缺乏邏輯自律意識的結果,核心期刊還是核心期刊,法學專家還是專家,我們不能因此而否定全部(作者的文章還是有創新之處,這個例子還可以用來講解思維形式與思維內容的關系等),需要注意的是,核心期刊的編輯、專家尚且出現這樣的錯誤,我們更應該培養和提高自己的邏輯自律意識,把自發的邏輯思維轉變為自覺的邏輯思維。這是學習法律邏輯學的第一個目的。
二、用法律邏輯學理論思考,引導學生提高法律思維能力
法律思維由法律思維形式和法律思維內容組成,法律思維形式和法律思維內容相互依存,但又具有相對獨立性。法學專業課講授法律思維內容,法律邏輯學講授法律思維形式,各有側重,但在培養和提高法科大學生的法律思維能力,對學生進行法律思維訓練時,法律思維形式和法律思維內容彼此相依,形式離不開內容,內容也離不開形式。法律邏輯學教學中融入法律思維內容,法學專業課講授時注意法律思維形式、方法和規律,將會大大提高學生的法律思維能力,實現法學教育的目標。舉兩個例子:
在法律邏輯課堂上,我讓學生把“合法行為”、“違法行為”、“行為”、“犯罪行為”四個概念之間的關系用歐拉圖表示出來,大部分學生把行為劃分為合法行為和違法行為,在違法行為中劃分出犯罪行為。他們認為,一種行為,要么合法,要么違法,為什么?他們說“不違法的就是合法”,“法不禁止即自由”嘛!且不說這樣給合法下定義不合邏輯規則,也先不提合法的定義到底應該是什么,就舉個例子,一個人坐在座位上,另一個人上來打他一下,不重,也不輕,違法嗎?不違法。合法嗎?沒法回答,說是說不是似乎都有問題,但你肯定不能說這種行為合法。還有更多的例子,不違法的并不能說合法。“合法行為”、“違法行為”、“行為”、“犯罪行為”四個概念之間的關系用歐拉圖應該這樣表示:先將行為劃分為法律調整的行為和法律不調整的行為,然后,再將法律調整的行為分為合法行為和違法行為,違法行為中有一部分是犯罪行為。想一想,“法不禁止即自由”是多好的一個借口啊,法不禁止的就是自由的,但邏輯理性告訴我們,不是所有時候都這樣。
轉貼于 在和學生一起聆聽的一次學術報告中,一位教授將“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修改為“科學立法,依法行政,司法公正,執法公平”。目的是希望“依法治國”落到“依法治官”、“依法治權”上,而不是“依法治民”。但是如果要“依法治官”、“依法治權”,那么,凡是官和權都要依法而治。行政是權,我們呼吁依法行政,司法也是權,為什么不說依法司法呢?是現在我國的司法已經依法了,還是司法需要凌駕于法律之上,還是司法依不依法并不重要,至少不如行政依法重要,只要公正就可以了?而什么是公正?司法官說了算嗎?這是從邏輯三段論推理想到的質疑。當時,正好講到三段論推理,學生感觸非常深刻。
以上說明盡管法律邏輯學沒有探討法律的邏輯(此處的邏輯意指客觀事物發生、發展變化的規律),但它告訴我們批判性地分析法律的邏輯(此處的邏輯意指思維規律、規則和方法,主要是推理和論證的規則與方法)。后一種邏輯理性地看待前一種邏輯的現有觀點,思考其未來走向。
三、從法律邏輯學的角度分析案件,讓學生產生學習期望
“案件分析是指對案件事實進行分解、條理剖析,并提出應如何適用實體和程序法律意見的活動。”案件分析是法學專業教育中一種重要的教學方法。案件分析在于揭示案件中的法律理由,包括事實根據、法律依據和二者在法律上的邏輯結合。事實和法律都是由概念組成命題,由命題進一步組成推理,以此來論證法律理由。所以,案件分析也可以從概念、命題和推理入手。
例如,某地方法院判決的婚姻關系上的違約金案。原告和被告結婚時訂立書面的婚姻合同,上面約定了違約金條款:任何一方有第三者構成違約,應當支付違約金25萬元給對方。現在被告違約,原告起訴請求違約金。法院審理本案,遇到的難題是:本案是婚姻案件,應當適用婚姻法,但婚姻法上沒有違約金制度。違約金是合同法上的制度,而合同法第二條第二款明文規定:婚姻關系不適用合同法。
怎樣解決這一難題?從法律邏輯學的角度講,合同和婚姻,一是財產法上的行為,一是身份法上的行為。但兩者均屬于法律行為,法律行為是其屬概念。法律行為與合同、婚姻兩個概念之間是屬種關系。因此,法官可以適用關于法律行為生效的規則,具體說就是:其一,意思表示真實;其二,內容不違反法律強制性規定;其三,內容不違反公序良俗。審理本案的法官認為,本案婚姻關系上的違約金條款,是雙方的真實意思表示,現行法對此并無強制性規定,并不違反"公序良俗",因此認定該違約金條款有效,并據以作出判決:責令被告向原告支付25萬元違約金。
四、提問式教學,使學生學會思考
提問式教學法,又稱蘇格拉底式教學方法,是老師不斷向學生提出問題,務求達到學生被窮追猛問,難以招架的地步。其目的是促使學生思考,通常不會問問題的人,也就不會發現問題,不會提出問題。因此,要在不斷的提出問題的過程中,促使學生不僅會回答問題,更主要的是會注意問題、發現問題、并以適當的方式提出問題。
有人說,律師的作用就是重新組合案件事實,尋找法律理由,維護當事人的利益。而怎樣在復雜的案件事實中找到突破點?借鑒MBA邏輯考試的方式,針對一個案件,請學生總結各方當事人的可能觀點及證據,思考怎樣支持、加強、反駁、削弱某一方的論證,怎樣解釋、評價某一方的觀點和論證。同學之間可以假設案情,展開辯論。
在個案分析中,不斷提問的方式可以啟發學生的思路,鼓勵學生們積極思索,互相反饋信息,并與教師溝通,在提問、反問、自問自答、互問互答中,探求解決問題、難題的路徑與方法。
五、適當課堂辯論,引用典故事例,設計課堂游戲,激發學生聽課的興趣
邏輯學是在“辯”的基礎上產生和發展的。我國古代,邏輯學也稱為“辯學”。“訴訟”的目的就是找到法律理由,說服別人,維護自身利益。故辯論對于學好法律邏輯學而言,不失為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辯論的題目可以是學生生活、學習中的熱門話題。辯論要求語言流暢,有的放矢,持之有故,言之成理,以理服人,分正反兩方進行。如“法學教育應側重于理論(實踐)”等。這是一大部分大三學生所困惑的問題,大一、大二學習了一些專業知識,大三開始思考未來發展時,發現所學的理論與實踐之間有差別,而又不知道怎樣解決。辯論的過程中,我發現,他們自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這是辯論的一個作用。此外,辯論中,學生的思維過程展現出來了,邏輯問題也出來了。如:概念的內涵外延不明確,機械類比、循環論證、訴諸無知等等。往往是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也往往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老師可以提醒學生注意,引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法律邏輯學是一門研究法律思維的形式、規律和方法的工具性學科,學好它對于我們的法律學習、司法實踐大有裨益;同時,它又是一門交叉學科,高度抽象的邏輯學學科溶入具體的法學學科,概念多、規則多、符號多、公式多,法科學生學起來有一定難度。鑒于課程的抽象性和應用性,有必要設計一些課堂游戲,活躍課堂氣氛,深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例如,為強化學生對等值命題的理解和運用,在課堂上用10—15分鐘做“換一句話說”的小游戲:第一排學生寫一個命題,后幾排學生換一句話說,然后在傳回來,前排學生評價是否等值;講到法律規范邏輯時,為了引起學生對“應當”、“允許”等規范詞的重視,請學生們課后研讀法律條文,尋找三個相關法律條文,編造“兩個事實與一個謊言”,上課時,請其他同學判斷那一個是謊言;講法律概念時,請學生用三個詞語編一段故事;講推理時,做“誰是作案者”、“故事接龍”的推理游戲等。
六、既講普通邏輯學的知識,又講辯證邏輯學的知識,尋找法律的生命
對思維形式和思維規律可以從不同的視角加以研究,因而邏輯學本身是一個龐大而又多層次的學科體系,如今人們通常把邏輯學分為普通邏輯、辯證邏輯。普通邏輯形成最早,它側重于靜態地研究思維形式的邏輯結構及邏輯規律,研究單向的思維;辯證邏輯研究動態的思維,研究多向的思維;恩格斯說“普通邏輯和辯證邏輯就象初等數學和高等數學的關系”。辯證邏輯思維時針對某一方面的論述同樣要遵守普通邏輯思維的形式和規律。在通常情況下,對于簡單案件,人們使用普通邏輯思維就可以了,但對于復雜案件,必須使用辯證邏輯思維才可以維護法律的正義。畢竟,人類已經進入辯證邏輯思維時期。
從某種意義上講,法律、道德、經濟、政治是統一的,經濟效益有國家、集體、個人之分,有近期、中期、長遠之分;道德上善與惡的標準、政治上利與弊的權衡也因出發點的不同而有差異;談到法律,當它確定時,我們以合法性為標準進行法律思維,當它不確定時,我們怎么進行法律思維呢?而什么是合法?為什么法律如此規定呢?答案是,以當時的政治、經濟、道德為標準所制定。所以,當我們講用法律來思維時,我們仍然要考慮到政治、經濟、道德的因素,當法律確定時,是立法者考慮;當法律不確定時,是司法者考慮。這樣,法律就是活的法律,而不是死的法律;合法性僅僅是法律思維的重心,而不是法律思維的唯一前提。
因此,既要講普通邏輯的知識,又要講一些辨證邏輯的知識。這是一個不能回避的問題。必須告訴學生,形式推理重要,但僅有形式推理是不夠的,在形式推理解決不了的地方,需要使用辨證推理。這樣,學生分析案例發現邏輯知識并不能簡單地應用時,就不容易產生“法律的正義是個變數”等消極看法。
法律離不開邏輯,法律的長足發展要求每一個法律人思考邏輯、應用邏輯,尋找法律的邏輯。法律邏輯學還是一個不成熟的學科,它的成熟需要邏輯學者和法學學者的共同努力,這也是法律發展的要求。
[參考文獻]
[1]秦玉彬.我國當前法學教育困境探微.dffy.com,2004-2-26 20:45:34
[2]林吉.法律思維學導論.[M]山東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版
[3]王澤鑒.《法律思維與民法事例》.[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4]全國工商管理碩士入學考試研究中心.2005年MBA聯考綜合能力考試輔導教材邏輯與寫作分冊.[M]機械工業出版社,2004年7月版
篇4
目前,高校的教學缺乏對學生創造力和審美能力的培養,發現美的能力的培養,可通過訓練開拓學生的設計思維和想象力,提高他們創新的主動性,為學生奠定設計思維的基礎,把思維的開發作為創造力的基礎。對思維訓練課程教學方法及教學實踐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議。
[關鍵詞]
藝術設計 思維訓練 教學 創新
一、 高校藝術設計專業思維訓練課程教學的現狀
一直以來,國內高校設計教育中存在著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就是學生創新能力很弱,學生只是被動地去接受所謂的設計,沒有經過自己的思考與判斷,所做的設計大部分都是照搬或模仿。其主要原因是高校的教育缺乏對學生創造力和審美能力的培養,發現美的能力的培養,對生活好奇心的培養,對事物的懷疑精神和批判精神的培養。高校的設計教育、教學實踐中,迫切需要研究現代藝術設計的思維方式,也更加需要汲取藝術的原創精神,使得藝術與科技能夠較完美的結合。設計藝術在我國作為一門較為年輕的藝術科學,如果藝術思維與設計思維形成能有機的結合在一起,這將會提供一種較為理想的處理科技的理性與藝術的感性之間關系的設計思維方法,科技與藝術的緊密、完美結合,設計才會以獨具特色的方式在設計的作品中體現出來。如果能處理好這些關系,或許高校藝術設計的美好前景就會更廣闊。這樣的憧憬總鼓勵著我們這些從事高校設計基礎教育的教師,深入去探索設計思維訓練的教育方式與方法。
思維訓練課程在設計類院校已經開設有一些年頭了。據調查,很多任課教師都還是處在一種布置作業、收作業、點評作業的教學方法。在課程中教師是否能始終堅持著現場教學與學生互動的特點,從哲學的角度研究思維的理念;從心理學的角度研究思維的生理特性;從邏輯學的角度研究思維的形式。力圖在教學現場呈現教學思想,教師與學生不斷進行思想的即時交鋒,從而將我們的思維方式暴露出來,發現了問題,才能改進我們的思維方式。在教學中把藝術中的視覺表現和形象思維特點與設計的理性分析思維相結合,通過訓練開拓學生的設計思維和想象力,提高他們創新的主動性,為學生奠定設計思維的基礎,并在設計過程中提升其文化性、審美性。教育學生如何熱愛生活,發現生活中的各種美,養成高尚的人格,以及思考問題的方法才是教育所要達到的最終目的。
二、思維訓練課程的學習特點與創新構架的建立
中國普通中小學的教育,一切都是以高考為中心,考一個重點高中、重點大學是學生們的唯一目標,所以學校都是培養學生的求同思維,而忽視其求異品質的塑造。現代藝術與設計教育的共識是:重視學生的素質培養,重視學生的創造力與個性的培養。但如何去實施?如何落實到基礎教育教學實踐中?仍是一個需要認真研究和具體實踐的事情,在實踐的基礎上形成明確的教學目標和教學方法,不斷的調整與探索,否則任何完美的理論都是空談,不解決任何具體問題。
高校的藝術設計教育中的創新思維課程一般都是和相關專業結合在一起。例如廣告專業或視覺傳達專業的思維總是停留在圖形創意方面,工業或產品設計的思維側重于空間造型的想象與表達上,思維課程往往受到相關專業訓練的約束。作為藝術設計基礎課程的思維訓練,要加強對我們現實世界的理解與觀察,對事物的探究和發現美的能力,對視覺表現的審美能力的培養。思維訓練課程提倡通過大量的圖書閱讀和現代藝術作品的欣賞來開啟學生思維的窗戶。通過杰出的藝術大師作品和廣泛的優秀設計,來啟發學生的思維、開闊其視野,讓學生關注社會生活。思維訓練課程反對把學生關在教室里,讓其畫畫這種閉門造車的傳統做法,而是把思維的開發作為創造力的基礎,并且把藝術的想象力思維和設計的提出問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結合起來,開啟學生的心智。
思維訓練課程強調在教學中師生的互動,在互動的過程中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創造力、想象力,這比基本知識的傳授更為重要。師生之間互動或學生之間互動,對同一問題能表現出不同認識的思維角度,能對比出思維的相似與相異,使得個體單一認識的偏向,得到多向或多維的思維擴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更多地對學生強調,所設計的物質產品基礎的精神內涵和審美意義,鼓勵創新、鼓勵超越規范,不要給學生太多的束縛。使設計的作品體現人文情懷與理想寄托,是理性思考與感性想象的綜合。由此訓練出的設計思維就是主動的、富于文化性的、發展的創造性思維,是藝術的形象思維和設計的理性思維的結合。
三、思維訓練課程的教學方法與教學實踐安排的探索
思維訓練課程的教學應該是一個團隊式教學。團隊教學的優點在于團隊組織教學現場師生間的討論,以這種方式來實現教學的基本構想,使得教學思路變得更為清晰,創意方案更完整。先是大班講座、作業用投影方式進行講評,之后分別針對不同學生進行小班輔導,教師與學生個別的交談的方式。集體授課的方式能很好地集中不同教師的不同知識經驗,避免個別指導的局限性。思維訓練課程的教學創新,不僅要在授課的內容方面有所創新,而在教育模式上也要結合現實條件進行創新,讓師生都以一種快樂與興奮的狀態投入其中。因此,課程開始前任課教師們要在一起進行備課,進行教學討論,在教學討論會上提出基本的教學設想,對思維的方式進行針對性的“快題”訓練。集中對理性思維涉及的各種要素進行分析,作為第一階段的主切入點,并確定“快題”訓練內容。教師分別進行相關的藝術與設計圖片的搜集,并在課堂上進行講述、分析。隨時對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進行審視,以保持活躍的教學氣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特別是學生,要改變過去等待標準答案的學習習慣,要自己主動貫穿于直覺、視覺、知覺、思維、理解、創新的整個過程。多與教師、同學交流,不封閉,不視存在為合理,不視規則為真理,要敢于挑戰權威。改變單向的視角為多向視角,要進入從習慣于“唯一”到“各種可能”的狀態。不限定主題和概念,而是讓學生在對現實形象的廣泛觀察中,發現自己感興趣的素材,然后再分析感受到的東西。其實分析事物的過程也是分析自我的過程,從分析中確定自己發展的方向,通過聯想與想象,最后形成的設計,其結果必然是多樣化的。如果教與學都能保持這種自由交往的狀態,互動的課堂將是一個豐富多彩的信息活躍交流場,各種設計思想的集散地。
參考文獻:
[1]周至禹.藝術設計思維訓練教程[M].重慶大學出版社2010年,3月,第1版
[2]王受之.中國現代設計史[M].新世紀出版社,2001
[3]魯道夫·阿恩海姆.視覺思維-審美直覺心理學[M]. 滕守堯譯.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篇5
一、從具體的感性認識入手,積極促進學生的思維
在數學基礎知識教學中,應加強形成概念、法則、定律等過程的教學,這也是對學生進行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培養的重要手段。然而,這方面的教學比較抽象,加之學生年齡小,生活經驗缺乏,抽象思維能力較差,學習時比較吃力。學生學習抽象的知識,是在多次感性認識的基礎上產生飛躍,感知認識是學生理解知識的基礎,直觀是數學抽象思維的途徑和信息來源。我在教學時注意由直觀到抽象,逐步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的能力。在教學“角”這部分知識時,為了使學生獲得關于角的正確概念,我首先引導學生觀察實物和模型,如三角板、五角星和張開的剪刀、扇子形成的角等,從這些實物中抽象出角。接著再通過實物演示,將兩根細木條的一端釘在一起,旋轉其中的一根,直觀地說明由一條射線繞著它的端點旋轉可以得到大小不同的角,并讓學生用準備好的學具親自動手演示,用運動的觀點來闡明角的概念,并為引出平角、周角等概念做了準備。
二、從教學的過程入手,積極發展學生思維
現代教學論認為,教學過程不是單純的傳授和學習知識的過程,而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包括思維能力發展)的過程。從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來說,數學知識和技能的掌握與思維能力的發展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學生在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的過程中,不斷地運用著各種思維方法和形式,如比較、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判斷、推理;另一方面,在學習數學知識時,為運用思維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體的內容和材料。這樣說,絕不能認為教學數學知識、技能的同時,會自然而然地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數學知識和技能的教學只是為培養學生思維能力提供有利的條件,還需要在教學時有意識地充分利用這些條件,并且根據學生年齡特點有計劃地加以培養,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如果不注意這一點,教材沒有有意識地加以編排,教法違背激發學生思考的原則,不僅不能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相反地還有可能逐步養成學生死記硬背的不良習慣。
怎樣體現培養學生思維能力貫穿在小學數學教學的全過程?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培養學生思維能力,要貫穿在小學階段各個年級的數學教學中。要明確各年級都擔負著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任務。從一年級開始就要注意有意識地加以培養。例如,開始認識大小、長短、多少,就有初步培養學生比較能力的問題。開始教學10以內的數和加、減計算,就有初步培養學生抽象、概括能力的問題。開始教學數的組成就有初步培養學生分析、綜合能力的問題。這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實際操作、觀察,逐步進行比較、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形成10以內數的概念,理解加、減法的含義,學會10以內加、減法的計算方法。如果不注意引導學生去思考,從一開始就有可能不自覺地把學生引向死記數的組成,機械地背誦加、減法得數的道路上去。而在一年級養成了死記硬背的習慣,以后就很難糾正。
2.培養學生思維能力,要貫穿在每一節課的各個環節中。不論是開始的復習,教學新知識,組織學生練習,都要注意結合具體的內容有意識地進行培養。例如復習20以內的進位加法時,有經驗的教師給出式題以后,不僅讓學生說出得數,還要說一說是怎樣想的,特別是當學生出現計算錯誤時,說一說計算過程有助于加深理解“湊十”的計算方法,學會類推,而且有效地消滅錯誤。經過一段時間訓練后,引導學生簡縮思維過程,想一想怎樣能很快地算出得數,培養學生思維的敏捷性和靈活性。在教學新知識時,不是簡單地告知結論或計算法則,而是引導學生去分析、推理,最后歸納出正確的結論或計算法則。例如,教學兩位數乘法,關鍵是通過直觀引導學生把它分解為用一位數乘和用整十數乘,重點要引導學生弄清整十數乘所得的部分積寫在什么位置,最后概括出用兩位數乘的步驟。學生懂得算理,自己從直觀的例子中抽象、概括出計算方法,不僅印象深刻,同時發展了思維能力。在教學中看到,有的老師也注意發展學生思維能力,但不是貫穿在一節課的始終,而是在一節課最后出一兩道稍難的題目來作為訓練思維的活動,或者專上一節思維訓練課。這種把培養思維能力只局限在某一節課內或者一節課的某個環節內,是值得研究的。當然,在教學全過程始終注意培養思維能力的前提下,為了掌握某一特殊內容或特殊方法進行這種特殊的思維訓練是可以的,但是不能以此來代替教學全過程發展思維的任務。
3.培養學生思維能力,要貫穿在各部分內容的教學中。這就是說在教學數學概念、計算法則、解答應用題或操作技能(如測量、畫圖等)時,都要注意培養思維能力。任何一個數學概念,都是對客觀事物的數量關系或空間形式進行抽象、概括的結果。因此教學每一個概念時,要注意通過多種實物或事例引導學生分析、比較、找出它們的共同點,揭示其本質特征,做出正確的判斷,從而形成正確的概念。例如,教學長方形概念時,不宜直接畫一個長方形,告訴學生這就叫做長方形。而應先讓學生觀察具有長方形的各種實物,引導學生找出它們的邊和角各有什么共同特點,然后抽象出圖形,并對長方形的特征作出概括。教學計算法則和規律性知識更要注意培養學生判斷、推理能力。例如,教學加法結合律,不宜簡單地舉一個例子,就作出結論。最好舉兩三個例子,每舉一個例子,引導學生作出個別判斷,如(2+3)+5=2+(3+5),先把2和3加在一起再同5相加,與先把3和5加在一起再同2相加,結果相同。然后引導學生對幾個例子進行分析、比較,找出它們的共同點,即等號左端都是先把前兩個數相加,再同第三個數相加,而等號右端都是先把后兩個數相加,再同第一個數相加,結果不變。最后作出一般的結論。這樣不僅使學生對加法結合律理解得更清楚,而且學到不完全歸納推理的方法。然后再把得到的一般結論應用到具體的計算(如57 +28 +12)中去并能說出根據什么可以使計算簡便,這樣又學到演繹的推理方法。至于解應用題引導學生分析數量關系,這里不再贅述。
三、精心設計問題,引導學生思維
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同學習計算方法、掌握解題方法一樣,也必須通過練習,而且思維與解題過程是密切聯系著的。培養思維能力的最有效辦法是通過解題的練習來實現。因此,設計好練習題就成為能否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發展的重要一環。一般來說,課本中都安排了一定數量的有助于發展學生思維能力的練習題。但是不一定都能滿足教學的需要,而且由于班級的情況不同,課本中的練習題也很難做到完全適應各種情況的需要。因此,教學時往往要根據具體情況做一些調整或補充。
設計練習題要有針對性,要根據培養目標來進行設計。例如,為了了解學生對數學概念是否清楚,同時也為了培養學生運用概念進行判斷的能力,可以出一些判斷對錯或選擇正確答案的練習題。舉個具體例子:“所有的質數都是奇數。( )”如要作出正確判斷,學生就要分析偶數里面有沒有質數。而要弄清這一點,要明確什么叫做偶數,什么叫做質數,然后應用這兩個概念的定義去分析能被2整除的數里面有沒有一個數,它的約數只1和它自身。想到了2是偶數又是質數,這樣就可以斷定上面的判斷是錯誤的。
篇6
[內容]
1987年,統編中學語文教材修訂時,刪去了邏輯常識的全部內容。對此,中學語文教學界議論紛紛,語文報刊上也偶有文章評論,主張在中學恢復邏輯常識的教學。筆者在多年的中學語文教學教研中,深切地體會到:中學不僅應恢復邏輯常識的教學,而且應該加強和改革這一教學。
一、恢復和加強邏輯教學是搞好中學語文教學的需要、深化中學語文教改的需要
近幾年,筆者在教《常見文言虛詞的用法》時,有意識地改變了過去那種按教材順序講解、訓練的通常做法,運用了分類、比較、假設、分析、歸納等邏輯方法,引導學生對有可比性的文言虛詞,特別是容易混淆的文言虛詞,如“之”與“其”、“而”與“則”等等,在詞性、作用、含義、句中位置等方面進行比較,具體感受在文句中把它們互換位置而產生的不同效果,分析歸納,找同中之異,求異中之同,列出條目,形成規律性的認識。學生普遍反映,這樣做,理解得深,記憶得牢,運用得活。另外,我還把這種方法運用到文言文實詞的教學,詞法句法的教學,標點、翻譯的教學,整體閱讀的教學和古代文學、文化常識的教學等等方面。在中學語文其它內容的教學中我也作過多次嘗試,都收到了比較理想的效果,證明了有意識的運用邏輯方法優于常規做法。
在多年的教學中,我體會到,中學語文的基本內容與邏輯有著極其密切的關系。人們常說,中學語文的基本內容是“字詞句篇”、“語修邏文”、“聽說讀寫”。其實,聽、說、讀、寫是中學語文教學的基本形式和基本手段,而字、詞、句、篇、語、修、邏、文才是基本內容。詞語、句子、句群、段落、篇章本身就是概念、判斷、推理。它們之間,是表與里、形式與內容的關系,是一個事物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語法是規范遣詞造句的尺度,修辭是把話說得好的手段,而邏輯則是各種文字符號和語言現象的實際內容,是各種語法規則和修辭手法得以成立的內在依據。邏輯的東西,只有用邏輯的方法去學習,才能快速理解、掌握,快速形成能力。各種語文基礎知識的掌握和運用,各種語文能力的培養和形成,都不能離開邏輯。譬如現代文閱讀吧,捕捉和提取明顯信息,領悟和明確隱含信息,離不開概念、判斷、推理。段落層次的劃分,段意層次以及整篇文章中心的準確把握,離不開分析歸納、比較假設、判斷推理。目前,中學生的現代文閱讀是個薄弱環節,歷年高考中得分率最低,與社會的發展很不適應。產生這種狀況的原因很多,其中重要的一條,就是大多數學生缺乏最起碼的邏輯常識,思維不上路子,不合最基本的邏輯規則。現代文閱讀,所需要具備的最根本能力是理解能力。理解就是思維。正確的理解,要求思維主體對思維客體進行思維的過程、方法、角度符合思維的規律和規則。學生如果沒有掌握必要的邏輯常識,沒有經過比較嚴格的邏輯訓練,就很難有較強的理解能力,也就很難有比較高的現代文的閱讀能力。目前改進現代文閱讀教學的一個根本措施就是恢復和加強邏輯教學,加強學生閱讀現代文的邏輯思維訓練,使學生養成正確地運用邏輯常識和邏輯方法閱讀現代文的良好習慣。作文教學更是如此。記敘文與形象思維,議論文與邏輯思維,審題立意與概念判斷、分析綜合、假設比較,論據論證與判斷推理、歸納演繹、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等,謀篇布局層次結構與種種推理和邏輯方法,它們之間的關系都十分密切。十幾年來,中學作文教學的改革歷程,也有力地說明了這一點。前一時期,不少人很重視寫作常識和技能的分項訓練,把項目分得很細。現在,中學語文教學界的不少有識之士則越來越重視作文教學中學生的思維訓練。為什么呢?因為老師們逐漸認識到,只有這樣做,才算抓住了問題的關鍵。文章寫得好不好,最根本的,不是取決于作者記住了多少名詞概念,而是取決于作者對事物事理的認識是否深刻、全面、清晰。認識深刻了,才會立意新穎,表述準確,給人以教益;認識全面了,才能表述準確辯證,避免犯片面性絕對化的錯誤;認識清晰了,才會文脈貫通,條分縷析,章法精巧,并有較強的文勢。認識能力的提高只能來自于嚴格的思維訓練,而嚴格的思維訓練的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使學生的思維變成符合邏輯的思維,變成符合思維的規律、規則的思維,正確運用邏輯方法的思維。只有這種邏輯思維訓練搞好了,我們的中學作文教學才有希望再上新檔次。
由此看來,提高中學語文教學效率、深化中學語文教改的一個重要措施,就是恢復和加強邏輯教學,使學生熟悉邏輯常識,運用邏輯常識,學會邏輯思維。這樣做,看似旁逸斜出,增加了課業負擔,實際正好相反,定會使學生學到并運用科學的學習方法,減輕負擔,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恢復和加強邏輯教學是搞好中學各科教學的需要、深化中學各科教改的需要
政治經濟、道德法律、歷史地理、外國語言,都不能離開普通邏輯和辯證邏輯;數學物理、化學生物,不能離開普通邏輯和數理邏輯,這是毋庸置疑的。因為這些學科或者是基本內容本身就是一些邏輯常識,或者其框架結構靠邏輯常識和邏輯方法來構建,或者它們與邏輯學有著其它形式的這樣或那樣的緊密聯系。因此,在這些學科的教學中,就應該自覺地運用邏輯常識和方法,進行反復的邏輯訓練。這樣,才能切實提高教學效率,提高教學質量。否則,就會使各科本來很嚴密的知識體系變得支離破碎,人為地增加教學難度,降低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
現在,很多教師比較重視教法改革和學法指導,并收到了比較好的效果。教法改革和學法指導的實質是什么?說到底,它是對古今中外教學理論和實踐的揚棄,在某種程度上說,也是對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具體運用邏輯常識和邏輯方法的由不夠自覺到比較自覺、由不夠熟練到比較熟練的不斷優化。堅持這樣做,各科教學的指導思想和具體方法具體過程就會越來越科學,越來越符合學生認識事物、接受新知、不斷豐富和完善自我的規律。社會的發展對中學各科教學的要求越來越高。為了不斷優化教學效果,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僅需要積累感性認識,也要形成理性認識,并不斷深化,形成系統,不斷豐富、發展教學理論,甚至創建更加科學的新教學理論,作為教學實踐的指導。為此,就必須反復運用邏輯,進行邏輯思維。總之,教法學法的汰劣擇優,教學方案教學理論的棄舊更新,都不能離開邏輯。
在中學多科教學教改中運用邏輯常識和邏輯方法的重要意義不僅僅局限于這些學科的教學本身,還會對其它知識的學習乃至各種領域的活動發生影響,形成“場效應”,養成邏輯思維的習慣,以后再遇到比較困難的問題,就容易沖破不科學的思維習慣,比較自覺地運用邏輯常識和邏輯方法進行邏輯思維,形成科學的思維定勢正效應的良性循環,培養不斷改進方法,探求獲取新知“捷徑”的心理機制。這樣,中學的各科教學才能適應時代賦予我們的培養跨世紀一代新人的需要。
近年來,很多教師比較重視控制論,系統論,信息論的學習和運用,這確實是好的。這里,需要指出的是,這些理論本身及其運用的過程,都不能不借助于邏輯。否則,也就沒有這些理論,更談不上什么運用了。還有很多教師向心理學求助,這確實也是好的。可是,略作分析,便可知道,心理學主要是解決教學動機問題,啟動教學主體的內部心理機制,特別是學生學習動機問題,而內部心理機制的啟動,還必須借助于邏輯。
三、恢復和加強邏輯教學是深化中學教育改革的需要、多 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的需要
篇7
【關鍵詞】初中 語文教學 邏輯思維 素質
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高質量的邏輯思維能力,能夠使處于成長期的學生快速理解語言,看清楚事物本質,對其全面發展意義重大。但當前初中學生邏輯思維普遍缺失,主要表現在對概念缺乏深度理解,機械記憶;口頭語言及書面語言表達混亂,沒有理清層次,總體而言分析判斷能力不強。學生學習依賴性較強,未形成獨立思考的習慣。中學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在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方面有積極作用,進而為其他學科知識的消化吸收打下良好基礎。從成長過程來看,初中學生正處于良好的語言能力以及邏輯思維能力發展的關鍵時期。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引導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將決定其邏輯思維的廣度和深度。
邏輯思維是在形象思維和直覺頓悟思維基礎上對客觀世界的進一步的抽象思維。邏輯思維方法主要包括分析、綜合、比較、歸納、抽象、概括等。這些方法在語文教學中也被廣泛地應用。對于學科教育而言,文科課程如語文往往可以借助學生的表象記憶和主觀想象來提高學習效果。
一、初中學生邏輯思維缺失的表現
(一)機械記憶概念,缺乏深度理解
在語文教學中,學生會接觸到大量新鮮的詞匯及與語言有關的相關概念。如修辭中的互文,借代等。常規教學中,教師會對重要的內容進行強調,此外還要求學生用背誦,聽寫,考試等方式對知識掌握程度進行鞏固。但因為有的內容過于抽象,短時間內要全面理解存在一定的難度,如果加上講解方式又不夠藝術,學生對知識點的消化就會似懂非懂,對基本概念的理解會出現偏差。不具備一定的抽象思維能力,在對具體對象進行表述時,其語言表述就不可能順暢,充其量也只能是“可意會不可言傳”,進而還會對其他學科基本概念的理解和造成障礙。
(二)語言表達混亂,層次不清楚,分析判斷問題能力不強
語言表達混亂的情況通常在學生回答問題的時候,學生的語言組織十分隨意。如在講授八年級課文《蘇州園林》時,要學生回答:蘇州園林的總體特征時,很多學生只會就其布局特點或是單獨景物作介紹,語言組織上也是顛三倒四,思路不嚴謹。層次不清楚則體現在當要求學生對材料進行分析總結的時候語言的隨意性,這也是思維混亂的表現,沒有在頭腦中形成清晰的思路。分析判斷能力不強則體現在學生對材料定句子或者表述的理解上,如習題中經常有“下列哪句話是對原文的正確理解”這樣的問題,但學生往往在選擇時猶豫不決。此外,在寫作文時,部分同學存在審題不清的問題,理解上存在片面性。如作文題目“談義氣”,審題時應重點理解意氣的內涵,但很多學生在寫作時,泛論義氣,或將義氣狹隘化,或是過于美化,最終使文章沒有內涵,言之無物。
(三)獨立思考能力受限
教學方式的單一性,或多或少對正處于求新階段的學生帶來一定枯燥感,知識的吸收也因此受到影響,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生邏輯思維的形成。在人教版的Z文教材上,從七年級到九年級分階段安排了散文,記敘文,文言文,說明文等不同文體的課文。但在教學方法上,不少語文教師依然延續生字生詞學習、分段、概括大意、主旨提煉等程序,重講解,忽視學生的獨立思考,課堂討論不重視引導,教學效果極差,學生的思維能力的培養自然就打了折扣。在讀寫聽說等基本能力的形成過程中,部分教師只注重讀和寫,其實聽和說也是邏輯思維形成中很重要的環節。
二、課堂教學中邏輯思維訓練的原則
(一)整體性原則
現行初中語文教材內容主要有現代文、文言文、散文、詩歌等。不管是何種文體,不能割裂地單就某一方面的內容進行邏輯思維的訓練,要從整體諸如寫作背景,作者生活環境等層面對文章進行宏觀了解。然后再從語言組織,遣詞造句等微觀層面的欣賞感受作者的寫作技巧。從內容到寫作技巧真正理解文章的精華。字詞句的理解只是邁出了第一步。文章體裁不一樣,所運用的邏輯知識也要有差別。如七年級課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如果對創作背景不是很理解,那么對作品的內涵理解就會大打折扣。
(二)滿足性原則
需求理論告訴我們,人的基本需要和動機都是以滿足一定的條件為前提的。邏輯思維的認知與提升屬于較高層次的需求。這就要求教師要喚起學生的自我主動意識,讓學生認知到邏輯思維的學習能夠提升人的價值。從課堂中以教師為主的講解到啟發式教學,再到現在的鼓勵引導式教學方式,課堂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不同個性和心理特點需求運用不同的教學方式,滿足學生對基礎知識的基本需求;文本講解應從文章結構安排到意境賞析等層面進行分析,讓學生對文章的理解更為透徹,引導學生對語文學習從被動接受到有強烈的學習興趣,進而意識到學習語文能夠滿足自身成長的需求,學習積極性就會能得到激發,邏輯思維的提升才會變得容易。
(三)綜合發展原則
常規教學活動可以從字詞理解、語句組合、修辭手法運用以及文體選擇等方面檢驗成果。常用的檢驗方式之一就是讓學生用語言表達來呈現。為使語言表達具有邏輯性以及通俗易懂,就需要運用到語文中的遣詞造句以及語法等綜合知識。而知識綜合運用的程度實際上反映了學生知識面的寬廣程度,更折射出學生綜合素質的高低。因此,教師在課堂上應圍繞著提高學生綜合素質這一主要目標,探索提高中學生綜合能力尤其是邏輯思維能力的訓練方法。為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師應該安排多種類型的訓練模式,從訓練的方式到內容既契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又適合能力的提升。
三、教師在提升學生邏輯思維水平方面的方法應用
(一)綜合運用多樣化的課堂教學方法,調動學生積極思維
在當前語文教學環境下,學生學習知識時“被動接收”現象比較明顯。學生自我表達的積極性不強,更多的是被動地等待教師的講解或者點名回答問題。這種情況就要求語文教師要洞悉學生的心理特征以及思維方式,并在此基礎上有針對性地使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來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初中的語文知識點教學基本上分為基礎知識和素質拓展提升兩部分。其中,基礎知識主要是以課文為載體,拓展字詞的接觸面,并能夠應用到生活實際中;素質拓展則表現在學生弄懂不同文體的課文基礎上形成邏輯思維的過程。從學生個體差異上來看,思維能力較強的學生,表達的主動性也相對較強,對教學活動中涉及一定思維的課堂活動參與度也相對較高。而思維能力較弱的學生,往往呈現“打醬油”的心態參與課堂互動。教師作為課堂主導,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應努力讓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其中,找到自己的存在感。無論是從課文導入的方法還是講解方式的選擇,又或者是課堂問題的設計,教師都應該積極引導學生思考,如換位思考的方式讓學生理解文章的結構形成。例如,在八年級課文《蘇州園林》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角色扮演,以導游的身份向游客進行介紹。如果能夠熟悉“游客”心理,學生在進行介紹時,自然就能更好掌握說明的重點,順序,語言組織等。
(二)閱讀教學、作文指導中,訓練學生邏輯思維
語文教學中重視邏輯思維訓練,是提高學生自我學習效率的基本素質,而邏輯思維也是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重要因素。現代文閱讀教學除注意用詞準確、句子通順之外,更要分析布局謀篇、情節結構、組材構思等特點。如《皇帝的新裝》一文,就要引導學生分析、歸納、概括課文情節,理清文章結構。像文言文教學,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古今詞義,一詞多義,詞類活用和通假字的比較;引導學生綜合、歸納,建立系統的文言知識,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融會貫通,靈活運用。即便詩詞曲講意境、講形象,也要重視邏輯思維運用。如《天凈沙?秋思》,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弄清寫景抒情順序,先寫客觀景物,后借景抒情,從部分到整體,從物到人,表現出內在的相輔相成的邏輯關系,學生理清這種關系對作品表達的思鄉之情能體味得更深刻。而作文教學從主題確定、選材到遣詞造句,都離不開分析、比較、概括等邏輯思維。教師應將思維訓練落實到常規的作文教學中。
(三)指導學生反省思維過程,形成對比思維
實踐證明,反省思維是一種提升思維質量的較好方式。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指導學生根據結果的差異,思考問題癥結所在。通過再次梳理思維程序,找到思維的差異性,思考問題癥結在哪,然后有針對性地進行差異性修復,在這個過程中思維就能得到進一步完善。七年級文言文《孫權勸學》讓人們明白了不管先天條件如何欠缺,后天學習都能夠彌補先天不足,同時還要以發展變化的思維看待周圍的人和事。這篇課文可以指導學生思考“說服過程”,如何勸誡他人學習,同時注意說服過程的邏輯遞進關系。在反省思維中,學生就能^好地掌握說服的技巧。此外,在作文寫作教學中也可以應用到反省思維。部分學生作文中容易出現偏題的情況,對此教師應指導學生反思在審題思維過程中,差異性造成的主客觀原因,弄明白究竟是知識結構的問題還是邏輯思維的問題。如果是知識結構的問題,那么就要拓展自己的知識面,完善知識結構;如果是思維習慣的問題,那么就要拓展思維的廣度和深度。這樣對作文題目的審題自然也就變得順暢。
(四)教師要提升自身綜合素質,“言傳身教”提高學生邏輯思維水平
要提升學生的邏輯思維水平,教師首先就要加深對語文課本中蘊含的邏輯思維的認識和理解,并且將自己的思考與感悟通過多元化的教學方式與日常教學相結合。可以采取的教學方式如借助多媒體的輔助,知識傳遞的形式多元化,以圖表、不同顏色的文字、聲音等多種形式結合,讓學生對分析、類比、歸納、演繹、總結等邏輯思維方法有更直觀的理解。例如,在七年級課文《安塞腰鼓》的教學中,可以通過播放視頻的方式讓學生對安塞腰鼓的大氣磅礴有直觀印象,通過視頻當中的聲音刺激強化重點。同時,還可以通過分析課文中的寫作技巧,讓學生對安塞腰鼓的理解上升到較高的美學層次。
而“言傳身教”主要表現在教學用語要嚴謹科學,對學生形成示范效應。用專業學術語言以及符合邏輯的語言表達,做到解疑釋惑與提升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相統一。內容陳述方面上也應該做到嚴謹。在備課中,教師要預先對教材認真研究,結合學生特點安排課程進度。從心理學層面分析,初中生的知識接收心理帶有一定的模仿性,對教師教學語言具有邏輯性,要求教師講授概念應準確,判斷應恰當,結論應理由充足。同時,“言傳身教”還體現在教師的知識傳播過程的有效性。根據內容難易程度,選擇或常規或個性化的傳播方式,強化學生對知識的消化與應用。此外,在互聯網與人們的學習、生活緊密結合的信息社會,教師還要緊跟時代步伐,充分利用網絡資源,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以及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為培養和提升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積蓄更多的能量。
【參考文獻】
[1]石崇森.高中語文教學滲透邏輯教育淺論[J].教學與管理,2009(24):73-74.
篇8
關鍵詞:地方高校;漢語言文學;現狀;對策
一、漢語言文學專業面臨的問題
(一)教育理念相對滯后
漢語言文學專業經歷百余年的發展,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形成了固有的教育教學觀念,并且在較長時期內難以改變。例如,教師會按照“生平—思想—藝術”的模式組織文學類課程的教學;按照“原理—舉例—練習”的模式組織語言類課程的教學。不但教學模式因循守舊,教學方法也不思革新,“我說你聽”的單向傳播在課堂教學中仍占據很大比重,這顯然不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創新思維能力。
(二)課程體系不夠合理
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是培養合格、優秀人才的重要保證。翻閱地方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課程表,可以發現相當一部分高校的漢語言文學專業課程集中在古代漢語、現代漢語、寫作、文學概論、古代文學、現當代文學、外國文學等課程上,課程設置缺乏文理滲透,缺乏宏觀性、綜合性和應用性。這樣的弊端就是畢業生思維和視野較為局限,缺乏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實踐技能。
(三)專業發展定位不明確
專業發展的定位關系到專業課程的規劃和學生能力的培養。專業發展定位明確了,教師的教學就會有清晰的目標與手段,學生的學習也會有努力的方向與標準。盡管近年來一些高校的漢語言文學專業在原有課程基礎上增設了語文微格教學、書法、邏輯學、文化營銷、秘書、新聞傳播等實踐類和拓展類課程,但課程之間的聯系并不緊密,雖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專業短板,但也使得專業的特色更加模糊。
二、漢語言文學專業轉型對策
(一)更新教育教學理念
互聯網時代,要培育出符合社會發展、崗位需求的人才,首先,教師自身必須轉變思想,更新教育教學理念。跟進了解用人單位要求,不斷學習專業知識,同時拓展自己的知識視野,保證更全面的知識輸出。其次,教師也要將傳統的“以師為本”思想轉變為“以生為本”,在教學時根據教學內容與性質使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如翻轉課堂、對分課堂、同伴教學法等,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加強學生的創新思維訓練。
(二)完善課程體系
在2015年浙江萬里學院的一項針對用人單位的調查中,52.2%的用人單位認為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首先應具備的知識是“文書寫作處理”,其次為管理類知識、秘書理論和實務知識、現代辦公技術等。可見如今用人單位要求的是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兼備的復合型人才。有調查顯示,教學實習、文學現象討論、傳媒寫作等實踐類課程對就業有明顯幫助。“責任感”“忠誠度”“道德自律”等軟實力對畢業生的長遠發展有重要意義,而這些軟性指標在當前漢語言文學專業課程體系中并無明顯培養體現。因此,漢語言文學專業可結合實際情況,與其他學院溝通、聯手,以漢語言文學專業為中心,增設一些管理類、統計類等通識課程,加強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另外,加大實踐教學比重。針對實踐課程制訂嚴格合理的考核辦法,讓學生重視起來,才能實現良好效果。同時,加強對學生品格、職業素質與道德的培育,為學生日后工作的良性發展打好基礎。
(三)找準人才培養定位
高校專業要結合時展形勢制訂科學合理的人才培養方案。語言文字作為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傳統優勢,在新時代要繼續將其作為一項基本技能培養,做到“人有我優”,做精做強。在人才培養過程中,還要增加其他相關知識和技能的學習,如新聞傳播、金融法律和信息處理技能等,突出一強多能特點,使人才培養向“厚基礎、寬口徑、強能力”方向發展。
篇9
一、思維與寫作的關系
對于思維的研究并不是英語教學所獨有,在很多學科中都有對思維的定義和研究,其在哲學、心理學、邏輯學等學科中都發揮著一定的作用。依據不同標準,可以將思維分成很多類,其中包括抽象思維、形象思維、創造性思維等。為了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教師應該熟悉學生的思維類型,并且根據其思維類型對其進行相應的思維訓練,這樣才能提升學生在寫作中相應的思維能力。我們對思維能力可以進行三個方面的分解:首先,在接收信息方面,思維能力在現實生活中表現為一種獲取信息的能力,在實踐過程中實踐本身都能通過這種能力來獲取相應的信息;其次,在尋找信息方面,其也可以表現為記憶力,人在進行實踐活動的時候能夠對事物本身或是一些細節進行記憶;最后,在輸出信息方面,其可以表現為一種輸出的能力,在語言學上我們稱之為語言表達能力。
根據以上特點,我們知道,在思維過程中接受、記憶、輸出是必不可少的,這也是思維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英語寫作中所需的思維能力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思維的廣度。根據其自身的含義可知,其指的是思維所能達到的最大域,即涉獵的范圍。通常具有這種能力的人能夠在寫作過程中做到面面俱到,但是又層次分明,能夠抓住重點。第二,思維的深度。這里所說的深度是思維的深刻程度,一個人擁有一定的思維深度,就能在寫作的構思中抓住寫作對象的本質,從而找到寫好文章的關鍵點,達到理想的寫作效果。第三,思維的靈活度。這種靈活度主要體現在人進行思維的時候,在英語寫作中學生利用的就是自己平時所積累的詞匯、語法、句子,只有讓自己的思維處于靈活的狀態才能及時根據寫作的要求對其內容進行全面的分析、總結、演繹,調動自身的知識對其進行加工,這樣才能使文章華章異彩,滿足信達雅的要求。第四,思維的敏捷程度。思維的敏捷主要體現在對待事物的時候只有及時發現問題,并且迅速找到突破口才能更好地將其應用于寫作過程中,思維敏捷的人在寫作的時候能夠準確地找到寫作的核心點、適應寫作的形式,從而選取寫作語言、句式等。第五,思維的嚴密程度。其具有很強的抽象性,在寫作中具有重要的意義,學生在寫作的時候如果能夠透過嚴密的分析推理發現文章的寫作規律和內在要求,就能夠使寫出的文章連貫有條理,耐人尋味。第六,思維的創造性程度。創造性程度實際上和人的個性聯系在一起,只有充分發揮出每個人的特點,才能夠形成創造性。在寫作過程中,如果想法能夠推陳出新,且有相應的理論支撐的話,就能夠為文章加分。第七,想象力。這種能力的多寡是影響思維的重要方面,想象能夠對文章進行必要的預設以及加工,豐富的想象能夠趨利避害,有效地提高文章的品質。
在實際的英語教學中,學生的思維能力非常重要。有了良好的英語思維,學生就能夠對應用的詞匯、用法、句子有更深的理解,可以將英語學得像母語一樣好,在進行表達的時候也能采取最正宗的表達。這就要求我們能夠對思維給予足夠的重視,采用理性、縝密的思維方式促進學生英語寫作水平的提高,避免過去那種英漢互譯式的學習,更好地促進學生的思考,改善學生的寫作現狀。
二、寫作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英語思維能力
1.加強教師自身中英思維差異敏感性的培養
英語教師在課堂上占據主導地位,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與否與教師有著很大的關系,為此教師需要在教學中幫助學生了解英漢思維差異,這樣才能更好地加強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
首先,為了達到更好的課堂表現力,教師應該靈活掌握與修辭相關的理論,對學生在寫作中存在的誤區有深入的認識,這樣才能找到學生寫作的問題所在。在課堂上,教師要改變過去那種詞句、語法為主的局面,要平衡基礎知識培養與跨文化能力培養,認真分析和把握文章的精髓,對文章的結構、句式語法的使用、語體的風格進行全面細致的講解。在制定教學目標、選擇教學方式的時候要牢記英語思維這個核心,將其作為切入點,加強對整體教學效果的控制。
其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于教材語篇結構要有細致的分析和歸納,使學生在聽課中靈活掌握中英文之間的思維差異,這樣對于學生的謀篇立意能力有很大的提高。其實,寫作過程也可以看作是一個翻譯的過程,只有學生充分認識到中英思維模式之間的差異,才能在語義的翻譯中將漢語靈活地轉變為英語,且保證其句型、語法、修辭等都符合英語的要求。靈活地掌握語言之間的差異,保持必要的敏感性,能夠將這種翻譯內化為自身的思維模式,對于學生的寫作具有重要的作用。
2.重視英語基礎知識的教學
影響英語寫作的因素很多,其中知識水平與認知結構是其主要的兩個方面,英語思維的廣泛、靈活、深刻對于英語寫作有著重大的意義。為了能夠提高英語思維能力,一線教師要綜合利用多種方法,增強學生的英語思維深度、敏捷度、創造性、靈活性等,更好地提高學生的英語寫作水平。
英語基礎知識的學習不僅僅局限在課堂上,課堂外也是英語基礎知識學習的重要陣地,如果教材的內容涉及到某個名人的時候,教師就要擴展教學的內容,將這個名人的家鄉、著作等相關內容展示給學生,讓學生對這個名人有更加清晰深刻的了解。
語言是在生產生活實踐中產生的,其是文化的重要載體。中英文化之間的差異往往會導致語言思維習慣、價值取向之間的差異。為了增強學生跨文化能力,教師可以舉辦相關的講座,由風俗習慣、歷史文化、神話典故等方面入手來開展有著鮮明主題的文化講座,這樣能夠使學生們通過講座的指引去研究更多英語文化習語、風俗、神話,以有效擴充學生的知識面,避免學生用中國的思維模式來理解英語文化,鍛煉他們相應的文化敏感度和鑒別能力。
3.強化英語語言的課堂輸入
教師在課堂上授課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學生能夠以英語的思維來進行學習,因為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所學到的知識更加符合實際,才能提高學生的能力,并且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
首先,加強對英語口語的輸入。要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就需要教師在課堂上最大限度地利用英語進行教學,只有這樣才能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英語思維環境,使學生更好地融入到教材、融入到英語文化當中。諸如在Warming up這個環節,教師應該利用富有感染力的英語表達來激發學生的思維情趣,以有效地將學生引入到課堂之上;在Reading這個環節,教師應該盡量運用英語口語進行表達,只有用英語對其思維進行指導,才能夠使學生自己構建其獨特的思維模式,這樣就增加了語篇的表現力。在Learning about language這個環節,教師不僅要教授語法規范,同時也需要對學生進行語法習慣的教育,只有將兩者相結合,才能使學生的思維更加準確、嚴密、規范。
其次,以情境調動學生。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應該將其視野局限在課堂內,而是將學生的思維引入到更大的空間。為了達到這樣的目的,教師要制定完善的教學計劃和教學方案,要注重教學的過程,對學生存在的問題及時給予糾正,以使學生的能力得到提高。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采取小組表演的方式,讓學生積極參與進來,這樣既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又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在這種實際的語言環境中,學生能更好地加深對英語思維的理解。此外,教師還可以通過角色扮演等方式來激發學生的想象力,以使課堂的氛圍更加活躍,使學生在這種思維慣性中獲得進步。
4.注重英語思維特點的把握
英漢之間思維邏輯性存在著很大的區別,這主要表現在句法結構、語篇構建以及銜接手段等三個方面。
首先,英語關于主客體之間的關系著重點關注兩者之間的區別,其注重對事物發展過程的研究,但是強調的是事物對人產生的影響,一般采取的是一到多的思維。而在漢語思維中,主體和客體是相互融合的,注重的是人對于物的影響。基于這方面的差別,學生在寫作過程中要注意句法結構之間的轉化,這樣就要求學生從里到外進行思維。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揮其引導性的作用,使學生養成相應的發散性思維,使其能夠適應英語句法習慣,對應用的句法結構有更深入的理解。
其次,漢語一般都是具體的整體性的思維,而英語的思維主要是抽象的分析性思維,兩者之間有明顯的區別。在寫作過程中,學生應該注意英語思維銜接手段的使用。英語的表現往往都是比較直白、實證的,其往往把具體的事實、實驗數據等作為論述的中心。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能夠用英語思維來理解文章的要求,并進行一定的練習,使學生能夠按照英語的思維習慣對文章進行整合。
最后,語篇的構成往往需要學生具備再創造的思維能力。寫作其實就是對語言學習的一個還原,學生在寫作過程中利用語言的邏輯自覺地進行轉換,使其變為自己需要的語言。這種能力就是我們所說的再創造能力,其需要大量的實踐并且經過反復的雕琢。為了培養這種能力,教師在教學中要設置一定的還原課,讓學生對自己學過的一些課程進行復寫,要求學生表達出文章的基本結構和細節,并在這個過程中對學生進行指導。學生在這個過程中能夠通過英語思維進行推演,將英語的思維轉化為自己寫作時的邏輯架構,從而更好地深入文章之中,更好地表現文章的主旨,進而更加深入地了解英語思維的規律,培養學生良好的英語表達能力。
5.注重寫作細則的具體指導
上面所論述的幾點在英語教學中有著重要的作用,這些方面都需要學生進行更加深入的了解和分析,并經過不懈努力以實現英語思維模式的培養。除了這幾點,英語思維能力的培養還需要具體的細節性指導,只有這樣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使英語思維更好地服務于學生的寫作。
首先,審題與構思。在實際的寫作中,要培養學生寫作不同類型作文的能力,學生要能夠清晰地認識到題目所要表達的意義是什么,并對這些內容進行縝密的構思。在此基礎上還要通過英語的思維模式對文章進行細致的分析,并進行整體性組織,根據自己的邏輯需要,列出提綱。對自己所掌握的資料,要進行分類,提煉與中心思想緊扣的內容,使其轉化為自己的寫作內容,對于那些聯系不緊密的信息要有一定的甄別能力。
其次,以英語思維展開段落。英語思維模式一般表現為直線型,這種思維模式重視的是客體對主體的影響,其大多數的支撐都是理論的資料、事實等。學生在寫作的時候,要恰當地引入主題,減少繁瑣的鋪陳以及其他間接的表達,之后再利用一個過渡段,對要表述的中心進行進一步的擴展。在寫作過程中,要按照英語思維對句子、段落進行重新整合,確保句子的含義表達更加合理,使每個段落都有堅實的支撐。另外,尤其需要注意的是開頭和結尾的書寫,好的開頭和結尾往往能夠產生畫龍點睛的作用。
最后,檢查與修改。文章的檢查要依照文章的主題來展開,文章的表達要緊密地與文章的主題相切合。在此基礎上,要對文章的結構、問題等相關信息進行必要的檢查,過渡段、時態等容易產生錯誤的地方,學生要細致耐心,防止產生拼寫錯誤、語法錯誤。有的學生寫作文時往往采用中文譯成英文的方式,這種方式很容易產生思維上的混亂,在進行檢查的時候也要注意這一點。
總而言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根據每個學生不同的情況和其在寫作中經常出現的問題來展開教學,教學不但要加強英語基礎知識的教育,還要加強英語文化教育,選擇適當的語言輸入方式,要通過切實可行的方式對學生進行訓練,以提高學生的英語思維能力,對教學內容、教學方式等方面要做出相應的調整。在教學中要培養學生對于英漢兩種思維的敏感性,要能夠了解兩者之間存在的差異,培養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樹立其自信心,要通過可行的辦法提高其寫作的水平和成績。寫作水平的提高離不開大量的實踐,因此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靈活地布置寫作任務。
參考文獻
[1] 夏曉.思維訓練教程.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 2004.
[2] 葉奕乾,何存道,梁寧建.普通心理學.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3] 文秋芳.英語學習的成功之路.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3.
[4] 羅卓君.高中英語寫作四階段教學實踐探索. 中學生英語(高中版),2009(25).
[5] 楊敏.語言心智體系假說.外語與外語教學,2009(1).
篇10
下面從發展學生的思維角度和學生的解題實際出發,談談如何培養學生的解題能力。
一、一例多說,養成解題的思維習慣
語言和思維密切相關,語言是思維的外殼,也是思維的工具。語言可以促進思維的發展,反過來,良好的邏輯思維,又會引導出準確、流暢而又周密的語言。在教學實踐中,不少老師只強調“怎樣解題”,而忽視了“如何說題(說題意、說思路、說解法、說檢驗等)”。看似這是重視解題,實則這是忽略解題能力的培養。由于缺少對解題的思維習慣、思維品質的培養,學生的解題能力,只囿于題海戰術、死記硬背的機械記憶中,這與當前的素質教育格格不入。
另外,從學生解題的實際表現看,學生解題的錯誤,一般是由于缺乏細致、周密的邏輯思考和分析。特別是當作業量稍多時,這種表現更為突出。從教師教學實際看,教師為了強化對學生解題思路的訓練,往往要求學生在作業本上寫出分析思路圖,或畫出線段圖。但這項工作,對于小學生來說,一方面難度比較大,另一方面因費時多,學生持久性不夠,往往收效并不大。筆者認為加強課堂教學中的“說題訓練”,即采用“順逆說”、“轉換說”和“辯論說”等幾種訓練形式,養成學生解題的思維習慣,從而培養學生的解題能力。
1.順逆說。
每解答一道應用題時,不必急于去求答案,而要讓學生分別進行順思考和逆思考,把解題思路及計劃說出來。比如解答“三年級種樹25棵,四年級種樹是三年級的2倍,四年級比三年級多種幾棵?”先讓學生用綜合法從條件到問題依次說出思路,再讓學生用分析法從問題到條件說出思路。學生順逆分別說清思路后,再列出算式“25×2-25”。如果,學生在說的過程中,語言還不夠流暢,思路還不夠清晰,還要再讓學生看算式“25×2-25”,再進行第二次“順逆說”:先讓學生說第一步“25×2”表示什么?再讓學生說第二步“25×2-25”表示什么?最后先說第二步、再說第一步。在解答文字題時,也可進行順逆說的訓練。如“3個1/5比2個1/4多多少?列出算式“1/5×3-1/4×2”后,讓學生根據算式,說出“1/5×3-1/4×2”的意義,再把說出的意義與原題對照,看看是否一致?如不一致,則要重新分析,認真檢查,直到說出的意義與原題一致為止。
2.轉換說。
對于題中某一個條件或問題,要引導學生善于運用轉換的思想,說成與其內容等價的另一種表達形式,使學生加深理解,從而豐富解題方法,提高解題能力。如已知“A與B的比是3∶5”,可引導學生聯想說出:(1)B與A的比是5∶3;(2)A是B的3/5;(3)B是A的5/3;(4)A比B少2/5;(5)B比A多2/5;(6)A是3份,B是5份,一共是8份,等等。這樣,學生解題思路就會開闊,方法就會靈活多樣,從而化難為易。
3.辯論說。
鼓勵學生有理有據的自由爭辯,有利于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勇于發表不同見解的思維品質,尋找到獨特的解題方法。有一次,一位老師教學解答圓面積一題時,老師問學生:“計算圓面積要知道什么條件才能進行計算?”多數學生回答“必須知道半徑,才能求出圓面積。”但有一個學生舉手表示不同意,認為“知道周長或直徑,同樣可以計算圓面積。”對這個學生的回答,老師一方面作了肯定,另一方面要他和持不同意見的同學進行辯論。這樣,雙方經過幾輪辯論后,使這位學生認識到“已知周長或直徑,最終還是要先求出半徑”的道理。另外,也使大部分同學明白了“不光只有知道半徑,才能計算圓面積”的道理。
二、多向探索,培養解題的靈活性
求異思維是一種創造性思維。它要求學生憑借自己的知識水平能力,對某一問題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位去思考,創造性地解決問題。而小學生的思維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容易產生消極的思維定勢,造成一些機械思維模式,干擾解題的準確性和靈活性。有的學生常常將題中的兩個數據隨意連接,而忽視其邏輯意義。如“小方和小圓各有同樣多的水果糖,小方吃了5粒,小圓吃了6粒,剩下的誰多?”由于受數值大小這一表象的干擾,學生的思維定勢集中在“6>5”上,容易誤判斷為“小圓剩下的多”。為了排除學生類似的消極思維定勢的干擾,在解題中,要努力創造條件,引導學生從各個角度去分析思考問題,發展學生的求異思維,使其創造性地解決問題。通常運用的方法有“一題多問”、“一題多解”和“一題多變”。
1.一題多問。
同一道題,同樣的條件,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可以提出不同的問題。如解答“五一班有學生45人。女生占4/9,女生有多少人?”這本來是一道很簡單的題目。教學中,老師往往會因學生很容易解答,而一晃而過,忽視發散思維的訓練。對于這樣的題型,老師要執意求新,變換提出新的問題。如再提出如下問題:(1)男生有多少人?(2)全班有多少人?(3)男生比女生多多少人?(4)男生是女生的幾倍?(5)女生是男生的幾分之幾?等等。這樣,可以起到“以一當十”的教學效果。像同一道題,老師還可以從分析上多提問,從解法上多提問,從檢驗上多提問,進行多問啟思訓練,培養學習思維的靈活性。
2.一題多解。
在解題時,要經常注意引導學生從不同的方面,探求解題途徑,以求最佳解法。
例如“某村計劃修一條長150米的路,前3天完成了計劃的20%,照這樣計算,完成這條路還需多少天?”首先老師要學生用多種方法解。在學生沒有學習工程問題時,解法一般集中在以下三種上:①(150-150×20%)÷(150×20%÷3)=12(天);②150÷(150×20%÷3)-3=12(天);③150×(1-20%)÷(150×20%÷3)=12(天)。
針對這些解法,老師要善于引導學生比較三種方法的異同點,總結出“三種方法中都運用了全程150米”這一條件的共性。針對這一共性,老師可打破思維定勢,啟迪學生的新思維:“假如把150米當作一條路(用1來表示),還可以怎樣解答?”這一點撥,學生很容易發現如下解法:④3×[(1-20%)÷20%]=12(天);⑤1÷(20%÷3)-3=12(天);⑥3÷20%-3=12(天)。
綜上六種解法,顯然后三種解法(尤其是解法⑥),列式簡潔,想象豐富,充分可以顯示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3.一題多變。
小學生解題時,往往受解題動機的影響,因局部感知而干擾整體的認識。例如:“某商廈共有6層,每兩層間的板梯長5米,從1樓到6樓共要走多少米?”往往由于“每兩層5米”和“6層”與學生的解題動機發生共鳴,忽視了“6層只有5段間距”這一特點,而容易得出“5×6”的錯解。要消除類似的干擾,就必須進行一些一題多變的訓練。
針對解題模式的干擾進行變題訓練。如學生學習了工程問題后,求合做工作時間,容易形成這樣一種解題模式“1÷(1/A+1/B)”。我們可將條件中的時間改變成分數形式。如“一項工作,甲獨做1/2小時完成,乙獨做1/4小時完成,如兩人合做要多少小時完成?”如老師不提醒,學生絕大多數會把“1/2小時”和“1/4小時”當作工效,仍然列出算式“1÷(1/2+1/4)”來解答(實踐統計,第1次這樣的錯誤率在75%以上)。又如學生學過等分除法應用題后,往往見“分成幾份”就“用除法計算”。在學生掌握等份除法計算方法后,也要注意變題訓練。如設計類似題“6粒水果糖分成3份,最少的1份是多少粒?”可淡化消極的“6÷3”思維定勢的干擾。因為“6÷3”計算錯了,其實最少的1份是1粒(題中并沒有要求平均分)。
通常,教學中的變條件、變問題、條件和問題的互換等,都是一題多變的好形式,但是,變題訓練要掌握一個原則,就是要在學生較牢固的掌握法則、公式的基礎上,進行變題形練。否則,將淡化思維定勢的積極作用,不利于學生牢固地掌握知識。
三、聯系對比,提高解題的準確率
為了減少學生的解題錯誤,提高解題的準確率,除加強估算和檢驗外,通常較有效的辦法是要善于聯系對比,讓學生在比較中認識、在比較中區別、在比較中理解、在比較中提高。常用的聯系比較方法有:
1.聯系生活實際對比。
對于一些農業生產上的株距、行距,工業上的產值、工效,商業上的成本、利潤等,學生缺乏生活經驗,難以產生共鳴;對于一些較大數字的四則運算,學生解答毅力不強,容易產生畏難情緒。加之,有些教師講到應用題,便說應用題怎樣重要,如何難學,上課要認真呀……說到計算題,又說怎樣容易出錯,計算時要怎樣細心,否則……看似老師提醒學生重視,實則給學生增加了心理壓力,背上了思想包袱。其實,只要把數學題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系起來進行對比,解題并不是一件很難的事情。
對于難理解的題,要增添一些與之數量關系相同,能貼近學生生活的實例,先解熟悉的題,再解生疏的題。如要解答:“某專業戶要種一塊300平方米的果樹,行距2米、棵距1米,種完這塊地要多少棵樹苗?”可首先補充另一題:“在一塊300平方米的操場上站隊做操,每兩排縱隊之間相距2米,前后兩人之間相距1米,按這樣站隊,站滿這個操場一共要多少人?”因兩題思路相通,解法相同,先解貼近學生生活的補充題,再解原題,遷移自然,默化易成。
2.聯系正誤對比。
有比較才有鑒別,學生解題的錯誤,往往錯在認識不清、感知模糊、理解膚淺上,用給出正確答案(或算式)和錯誤答案(或算式)的對比如正誤分析對比、正誤解法對比等,都有利于加強學生辯證思維訓練,有利于提高解題能力。通常的選擇題就是很好的訓練形式。
3.聯系題型對比。
- 上一篇:失業保險資金來源
- 下一篇:小麥病蟲害圖片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