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多樣性的重要基礎范文
時間:2023-11-16 17:28:0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文化多樣性的重要基礎,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農業生物多樣性評價的研究現狀
從研究層次看,農業生物多樣性可劃分為遺傳多樣性(品種多樣性)、物種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和農地景觀多樣性。在遺傳多樣性方面,多數的研究集中在農作物品種多樣性的研究和保護。作物品種多樣性的研究多集中在栽培作物上,特別是對農戶生計具有重要作用的物種,如稻、玉米、菜豆、辣椒等,因此導致研究的作物種類相對狹小。作物遺傳多樣性的方法可以采用農戶問卷調查,也可以采用基因組學的方法和田野作物性狀調查的方法,后兩種調查的方法具有較高的可信度,但成本較高。作物遺傳多樣性具有很高的生態價值,它是國家種質資源調查的重要對象,農業生產中保留的種質資源不必然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由此可以認為農業文化遺產的生物多樣性評價不用過多追求傳統種質資源種植的面積和均勻度。國內對農業生物多樣性的評估多集中在農業物種多樣性。但是,不同于自然生態系統,農業物種多樣性的調查具有較高的難度。在類型上,遺產地的農業物種多樣性可能包含了森林、草地、農田、濕地等不同生態系統類型,也包含了草本、灌木、喬木等不同植被類型,農田生態系統按照作物的種類也可以分為瓜菜種植系統、果園生態系統、稻田生態系統、茶園生態系統、林下作物種植系統等等,因此增加了農業物種多樣性調查的難度。另外,農業景觀的斑塊性特征使得對自然生態系統的調查方法不再適用。這些復雜性造成了迄今還沒有農業生物多樣性評價的標準。對農業物種進行調查,常見的有按照生物類群進行研究;按照用途進行研究;按照社會組織單元進行研究等。典型的做法是把農業生物多樣性按用途劃分為糧食作物、蔬菜、果品類、畜牧業養殖類、水產養殖類、藥用類、觀賞類和用材類,在該農業文化遺產系統中還有森林子系統、村落子系統、梯田子系統和溪流子系統的生物多樣性,在每一子系統中又區分了動物多樣性、植物多樣性和微生物多樣性。此種方法的優點是比較簡便地了解到系統存在的物種類型,但是由于農業物種多樣性是由農業物種種類的數量以及均勻度決定的,物種數不能反映農業物種多樣性的大小。另外,這種調查方法不能評價特有種、瀕危種等農業生物類型。長期以來農業生物的栽培和管理都在農民自己的土地上進行,相關的農業生物資源也掌握在農戶手中。農戶之間的經濟狀況、生產管理方式和農業生產技術差別導致了農戶管理的物種多樣性的差異較大。農戶管理的農業生物多樣性是一個社區、一個地區和國家的農業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因此可以認為,農戶水平的物種多樣性是農業生物多樣性評價和就地保護的基本單元。農田生態系統的管理強度較大,人為影響很大,采用戶級水平的生物多樣性評價的方法效果更好[1]。農業文化遺產申報和保護中,進行的多是戶級水平農業生物多樣性評價,調查技術包括農戶選擇,樣地選擇,實地調查。對于物種多樣性核心資料的搜集有直接關系的用詞包括:土地利用階段、土地田野類型、樣區、樣方、鑲嵌樣地、單一物種的數量、物種豐富度己取樣頻率。資料分析上最有關聯的用詞包括均勻度,物種多樣性,以及相似度指數。資料分析的方法包括土地利用類型物種下相似度分析和管理多樣性分析[1]。從定性到定量化的研究過程中,農業生物多樣性的計算基本都是按照自然群落植被生物多樣性的計算方法,考慮自然植被群落的豐富度、均勻度和生物多樣性,出現了10多種評估群落物種多樣性的指標:Margalef指數、Gleason指數、Pielou指數、PIE指數、Audair和Goff指數、Simpson指數、Shannon-Wiener指數等。也有一些以指標賦權的方式把這些指數綜合起來形成了物種多樣性綜合指數[2]。農業景觀中,農田及周邊的溝渠林路、灌叢、荒草地、果園、庭院等半自然生境構成的復合景觀維系了全球約50%的野生瀕危物種[3]。但是,國內對農田邊界景觀生態功能的研究還比較少。在農業文化遺產篩選標準中,農業景觀的價值已經得到充分的闡釋。但在農業文化遺產申報中,農業景觀的價值沒有得到充分的認識,農業景觀被認為是農業美學景觀的現象依然存在。實際上,農業景觀多樣性具有多種功能,景觀中的自然和半自然生境的多樣性有利于保護害蟲天敵、促進病蟲害的綜合防治;傳統農業景觀,由森林、草地、水域等組成自然和半自然生境所占面積高,并與農田構成復合的農業景觀,為生物提供更多的棲息地類型,使生境專一種和生境泛化種都能占有合適的生態位;農業景觀生物多樣性的增加能夠提升農田生態系統服務和提高作物產量。不同的生境類型維系了不同生物群落類型,并且生境多樣性的測量方法并沒有統一的標準。參照對非自然生境生物多樣性的研究,可將農業景觀分為點要素、線要素與面狀要素。按照這種分類標準,農業生態系統中點狀要素包括池塘與其他公共基礎設施等;現狀要素包括道路、樹籬、墻壁等;面狀要素包括草地、水域、灌木林、自然林等。郭輝軍等[1]把農田復雜景觀的調查建立在不同土地利用階段內進行,樣地面積的確定可以綜合采用最小面積法、權屬邊界法和標準樣地面積法等。郭輝軍[1]認為戶級水平的農業生物多樣性評價通過歸納和總結,可以形成景觀水平和社區水平的農業生物多樣評價結果。實際上,農業物種多樣性和景觀多樣性是不同的概念,景觀多樣性不是不同土地利用類型生物多樣性的簡單集合,尤其是在調查和評價方法的選擇上,戶級水平的生物多樣性調查和景觀多樣性調查具有明顯的區別。
2影響農業生物多樣性的因素
在多樣的生態條件下,經過自然或人工選擇,農業文化遺產地形成了豐富而穩定的適應性農業生物種質資源。這些農業資源與人類生產活動的關系密切,易受人類文化、民族習俗、耕作方式和經濟方式等變化的沖擊。在一些地區,育成品種或雜交品種不能完全適應當地的多種生態條件,原有的傳統農業生物資源因此被保留下來。但在糧食需求的壓力下,現代育成品種被廣泛種植,傳統遺傳生物多樣性受到嚴重沖擊。農業生物多樣性的快速減少與農村文化多樣性的丟失有關,傳統作物也會因文化的傳承而被保留下來,如在云南當地的節慶和婚喪嫁娶慣用老品種祭祀和慶祝。在農業多樣性形成的過程中,農戶是管理的基本單位,也是農業生物多樣性的改造者,他們的文化特色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農地景觀和農業生態系統。大量研究已經表明,農田生態系統或農業景觀中的生物多樣性降低都和農業集約化的種植方式以及傳統農業管理技術的消失有關。一方面,農田農地的過度開發、田塊的規?;洜I、鄉村溝渠路面的過度硬化導致了農業半自然生境的減少或消失,世界范圍內45%的稀樹草原都轉化為農業用地,70%的草地以及森林被開墾成農田。另一方面,農業集約化管理過程中對高產和穩產的過度追求,大面積種植單一作物導致農業景觀均質化、農業景觀生物多樣性減低;集約化的農事管理中大量使用的農藥、化肥造成農業環境質量急劇降低,直接導致農業生物多樣性減少[4]。農業的集約化經營通常導致自然生境破碎化,使得農田和般自然生境、自然生境變成相對離散化分布狀態,減少了農業景觀的復雜性。破碎化的自然生境不僅減少了某些物種的豐度,還會影響物種之間的關系及生物群落的多樣性和穩定性。農用土地向低級、簡單的生態系統退化,空間異質性減少。另外,農用地閑置或撂荒均會導致某些生境類型的消失,進而會威脅生物多樣性。
3農業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現狀
農業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目的是保證我們現在以及將來能夠獲得和應用這些農業生物多樣性資源和相關的技術。農業生物多樣性保護受到的影響因素較多,對其進行保護就比自然生物多樣性保護要艱難得多。對于農業遺傳生物資源,我國很多科研單位進行了作物遺傳資源的收集、保存和遷地保護等工作,但是這些工作多為種質資源的搜集和保存,而且局限于少數農作物的種類和品種,對半栽培、采集利用的野生物種開展的保護工作相對較少。動態保護的理念下,農業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措施還是強調就地保護。就地保護是由農戶以儲存的種子或繁殖材料為基礎進行農業生產和管理的一個過程。目前在大部分地區,就地保護對多數傳統品種、野生近緣種來說仍然是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手段。我國建立了野生植物原生境保護點,通過這種自然保護的形式對野生植物進行保護。但也存在缺點:第一,保護的目標物種較為單一,保護的投入相對較大;第二,除了對少數野生近緣種有效外,對栽培品種、半馴化品種等農業生態系統的多數物種是無效的。就地保護的另一種措施就是擴大農業景觀生物多樣性保護。景觀多樣性被認為是一種很好的提高農業生物多樣性的手段,例如庭園系統可以為人類提供豐富的蔬菜、觀賞、藥用、材用植物,被認為是野生植物的避難所,農業生物多樣性的基因庫,也是野生植物向栽培植物進化的重要試驗地。庭院管理者會從周邊野生環境中引入半栽培植物,以較小的管理強度保護了很多的生物多樣性。非作物生境或半自然生境類型,如林地、田塊邊緣區、草地、灌木籬墻等,是一種比較穩定的異質化空間,這些非作物生境可以作為捕食性昆蟲、傳粉昆蟲等動物的避難所,有利于它們遷入鄰近的作物生境中對害蟲起到調節和控制作用[5]。因此,對農業景觀重構和提質,不僅可以提升農業天敵害蟲調控、水土涵養、授粉等生態系統服務功能,還可以實現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和增加糧食產量的目標。國外已經采取了很多積極的措施來保護農田邊界,歐美國家就采取了很多農業景觀保護的具體措施,如將少部分農田建設為保留地,用于小片林地、坑塘濕地;鼓勵種植作物的多樣化和種植模式的多樣化,鼓勵間作套種、發展農林復合經營;建立農田邊界緩沖帶種植;保護傳粉動物、害蟲天敵的棲息地和生境。2005年歐盟就開始對農業景觀生物多樣性保護不斷增加生態補貼,以生物多樣性為保護目標的高價值農田占到農用地的20%。雖然我國在退耕還林還草、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野生動植物資源保護開發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進展,但農業景觀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方面進展緩慢。在我國有一些支持農業景觀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政策,如鼓勵立體種植、間套作、野生動物廊道建設、防護林建設等,但對農業景觀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其他方面,如緩沖帶建設、帶狀耕作、保護性耕作、植物籬種植、植被屏障建設、農田邊界建設、農田植被提升、河流緩沖帶、農地灌叢管理等,還沒有產生綜合的農業景觀保護政策。
4農業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建議
就農業遺傳多樣性和農業物種多樣而言,對其就地保護最基本的動力來自自我消費價值和市場價值。就經濟價值而言,如果傳統作物的產量及價格得到提高,市場價值通過農業文化遺產的價值增值作用而提高,那么受到直接利益驅動下農民會主動種植傳統作物。因此,允許對傳統品種、半栽培種、采集和管理物種進行提高品質和產量,可能對農業生物多樣性保護一定的作用[6]。結合農業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目標,對調查出來的物種及相關的傳統技術,可進行有規劃地開發利用,通過建立規劃區和博物館等,發展生態旅游業,提高相關傳統資源的利用,以便擴大傳統農業生物資源的市場效益。就農業景觀生物多樣性而言,農業文化遺產地可以借助遺產的申報和保護工作開展以下保護措施:(1)開展農業景觀生物多樣性的監測和評價。需要建立綜合評估農業文化遺產生物多樣性特征的方法,識別農業文化遺產系統所面臨的主要威脅;完善現有的農業文化遺產監測體系,定期獲取農業生物多樣性的現狀和保護發展措施的影響;探索結合生物多樣性的空間和屬性數據變化形成預警機制。(2)開展農業景觀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建設技術示范區。在農業文化遺產的申報過程中,強調農業景觀生物多樣性的價值,并作為農業文化遺產系統的重要標準。鼓勵對遺產地居民維持、保存和利用生物多樣性的原因進行深入研究,特別是對景觀生物多樣性保護,要鼓勵多學科的綜合性研究,包括與生物多樣性緊密相關的社會學、生態學和經濟學研究。對于景觀生物多樣性較高的地區,可以在研究其維持的機制的基礎上形成示范。(3)對農業景觀生物多樣性開展生態補貼,提高管理者、農戶對農業景觀生物多樣性保護價值和功能的認識。探索不同管理情景下農業生物多樣性的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推動基于農業生物多樣性長期價值的深入研究,建立生態補償機制。重點研究保護農業生物多樣性和發展經濟之間的協同,使利益相關者都能夠從農業景觀生物多樣性保護中受益。另外,積極探索建立吸引社會資本投入到農業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市場化機制。
篇2
關鍵詞:文化多樣性 障礙 有效溝通 文化差異
一、引言
不同地域、國家擁有自己獨特的文化特色,由此形成了文化的多樣性,文化多樣性的形成也促進了世界文化的繁榮,但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引起了不同文化之間的沖突,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信仰與特色,如何在保持自身文化特色和獨立性的同時促進世界文化的交流大發展成為當代的一個重大研究問題。
二、文化多樣性內涵解讀
文化從發展至今,各個領域對其都有不同的理解,在對文化概念的多重解釋中我們可以得到一個較于準確的定義:文化是指群體成員連貫一致的、后天習得的,群體共享的觀念,人們籍此決定事情的輕重緩急,就事情的適宜性表明自己的態度,并決定和支配后續的行為。不同的文化分類方式再綜合各文化分類方式下的不同形式,形成了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在《保護和促進文化表現形式多樣性公約》中,“文化多樣性”被定義為各群體和社會借以表現其文化的多種不同形式。
三、文化多樣性下溝通障礙現狀
文化多樣性是世界文明的發展結果,世界文明的發展包括思想的升華,信仰的擴展,習慣的形成等,文化的多樣性的溝通障礙也可以從、思想理論、文字語言、風俗習慣四個方面來表現。
,是人們對殘酷現實社會的逃避與對理想世界的幻想而產生的一個虛幻世界。一個地域的文化程度與宗教發展息息相關,文化越發達,宗教發展越緩慢。不同地區由于壓迫者所表現的形式不同,生活地區不同對神明的幻想的差異,形成了不同的?,F代的已經被很多民族當做了生活必須品,如果在進行交流前了解其文化,則會導致沖突發生。
思想理論,是文化的直接體現者,由于東西方政治體制的不同導制東方的思想的核心是道德倫理,而西方思想的核心是科學。思想宣揚深入人心后形成了固定的習慣、思想模式,逐漸出現區域性的文化,最后形成了文化多樣性。這樣的情況下,兩個不同思維模式下的人進行交流合作時,就較難引起共鳴,如果不以適當方法進行調節就會引起合作終止,影響文化融合。
文字語言,文字是人類對信息表達和傳遞的重要載體,文字發展的健全與否,也是文化發展的展現之一?,F代經濟發展和教育交流都呈現國際化,世界的文字使用人數超過100萬的語言有140多種,個人由于生活地域和環境的限制,對其他的語言的了解程度非常的低,多種語言的存在使不同國家人民的交流產生縫隙。
風俗習慣,是文化的發展沉淀后的一個直接表現形式,多表現在人與人的相處中,比如問候、敬辭、餐桌禮儀、尊卑理念,是不同地區的思想影響下的結果。因風俗習慣導致語言溝通障礙是最常見的,風俗習慣是人在日常生活中逐漸形成的,深入每個人的心中,在進行跨文化溝通交流時也不會察覺到自我行為與他人習慣的抵觸問題。
四、文化多樣性下管理溝通技巧構建策略
文化多樣性是不同地區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多樣性文化的存在促進了世界文化的繁榮,經濟的發展,但這是在雙方能夠進行有效溝通的前提下,如果溝通雙方如果沒有選擇合適的溝通方式和策略,就會引起文化多樣性下的溝通沖突,導致不愉快的狀況發生。在全球經濟化愈演愈烈的情況下,跨文化的管理溝通策略選擇顯得越來越重要,我們可以通過、使用非言語語言、端正態度及尊重差異文化三個策略來促進有效溝通的完美進行。
1、策略
有效的跨文化溝通管理,要求我們辯證的看待文化多樣性的存在,在承認多樣性文化差異的基礎上,盡自己的努力通過各種渠道了解不同文化,在面對文化差異性造成的跨文化溝通沖突時,企業或個人要求準確的判斷文化沖突產生的原因,明確沖突源,選擇正確解決方法和途徑,正視文化沖突的客觀存在,以的思想去解決沖突問題。1
2、多運用非言語語言策略
非言語語言包括副語言和面對面溝通中的非語言行為習慣兩種,其中副語言包括語音修飾特征和發聲法,例如我們在進行跨文化溝通時,如果雙方官方語言不通,就可使用簡單通用的非表意象聲詞和相同的語調模式,建造和諧統一的對話節奏,避免造成場面尷尬和溝通沖突。面對面溝通中的非語言行為習慣包括眼神接觸、體勢、話語權等多個方式。在出現溝通障礙時,可選擇微笑或沉默來緩和尷尬氣氛,切忌沖動,使溝通交流陷入僵局。
3、端正態度,尊重差異文化策略
端正態度是提高跨文化溝通能力的基礎,其中尊重他人文化是最重要的溝通技巧,是進行一切有效溝通的前提和基礎要求。尊重對方文化表現在尊重雙方價值觀差異、權益差異等方面,為了更好地進行溝通,我們需要正確理解他人想法,端正態度,這樣可以使對方處于一個信任、安全、和諧的氛圍,獲得存在感與價值感,再根據雙方溝通接納了解程度,讓對方透露自己的情感和要求,進而推進溝通工作開展,促進有效溝通的完成。
五、三方聯動―文化多樣性下的管理溝通途徑構建
隨著全球化的發展,跨文化溝通成為一個社會性問題,已滲透到政治、經濟、文化多個領域,如何促進有效溝通的進行,如何促進多樣性文化的繁榮,不僅依靠個人技巧的提高,更應站在宏觀角度進行分解,從行政、企業、個人三個方面構建文化多樣性下的管理溝通技巧。
1、國家構建平臺
由于文化的差異,不同國家在制定行政法規的同時都會因地制宜,尊重當地風俗習慣、、民族特點,以本身文化為部分參考依據來制定相應法律法規,國家可以在以下幾個方面促進有效溝通。
第一,開展文化外交,國家政府通過文化、藝術、教育等途徑與他國進行交流,加強雙方了解,推進有效溝通。國家可以通過擴大高校的留學交換平臺來提升文化交流空間,學生是當代的希望和時代的引領者,讓學生相互交流帶動不同文化溝通交流。藝術方面,國家加強對文化遺產和自然景點的保護,通過旅游引導,提升國家文化知名度,避免溝通時出現誤解和僵局情況的出現。注重科技發展,推行網絡外交,互聯網將整個地球連成一個村,縮小了距離,也方便了文化溝通。2
其二,相應法律法規的出臺,文化多樣性下的溝通障礙的根本原因是了解不夠,國民出去的少,見到的少,了解的自然就少。國家通過開放門戶,對居民出國學習和創業、外來學者或企業家提供優惠政策,比如進行生活補貼,減免部分前期稅費等,從基層帶動各國文化溝通交流。
2、企業促進發展
企業是各國進行文化交流的重要載體,特別是對外經營的企業,員工跨文化溝通能力的培養是企業進行有效溝通的基礎。
企業可以通過知識課堂、語言培訓、情景模擬等方式對管理者進行跨文化溝通培訓。一是基礎知識普及,請專家以授課方式介紹合作國家文化的內涵和特征,指導員工閱讀有關文化的書籍和資料,為他們工作提供知識儲備,二是情景模擬,將在不同文化環境中可能遇到的情況進行模擬,讓員工掌握處理這些情況的方法,并有意識地按他國文化的特點思考和行動,提高自己的適應能力。三是語言培訓,通過語言培訓讓員工掌握基本的語言知識和非言語語言表達方式,熟悉他國常用的表達和交流方式,促進文化多樣性下的有效管理溝通。
3、個人提高質量
其一,提升知識儲備。溝通的前提是有一定的共識,文化多樣性下的管理溝通順利進行離不開對對方文化的了解,包括,風俗習慣、語言文字、肢體語言、,如果是會議形式的,還要考慮會議空間布置的因素,這些都需要長期的積累了解,為溝通做好前期準備。
其二,學會傾聽,在進行溝通時注意聽取他人觀點和建議,既能夠使對方感到你的尊重,針對對方的觀點進行交流,也能保持對話的持續進行從而獲取更多不同文化信息。
其三,提升交流靈活性,不同的文化的溝通方式有所不同,要求我們針對對象的特征調整狀態和改變交流方式。反應要迅速,當假設有問題時,要趕快摒棄,重新理解。溝通過程中要求談吐清晰,充滿自信,謙虛熱情,要有包容心,從別人的角度出發,換位思考。
參考文獻:
[1]唐金玉,王引.基于文化多樣性下的管理溝通技巧構建[J].現代營銷,2011;(08):35
篇3
關鍵詞:中國民族聲樂 多樣性 多元化發展
中國的民族聲樂,廣泛地講,包括漢族聲樂,也包括少數民族聲樂,可分為民間歌曲、民間說唱、戲曲演唱和民族新唱法四大類。由于大眾媒體交流傳播的影響,現在一般所說的中國民族聲樂主要是指民族新唱法。
1、從中國民族聲樂多樣性形態看中國民族聲樂的發展
中國地域寬廣,幅員遼闊,文化悠久,民族眾多,除了漢族,還有55個少數民族。多民族音樂傳統使中國民族聲樂呈現出多樣性的特征。在中國多民族的大家庭中,每個民族都有各自的民歌,大多數民族具有自己的歌舞、說唱、戲劇。據統計,在中國眾多表演藝術形式中有演唱形式的有三百多種,每一種形式都有其各具特色的唱法及表現手段。中國民族聲樂總的來說形成了豐富多樣、絢麗多彩的演唱風格、樂曲體裁、表演形態。中國民族聲樂的發展,必須要看到中國民族聲樂多樣性特征,充分利用中國原生態聲樂音樂資源。
2、從中國民族聲樂多樣性思想來源看中國民族聲樂的發展
中國民族聲樂有著豐富的傳統理論資源。中國傳統文獻中專門的聲樂論著,或涉及聲樂理論的著作多不勝舉,比如唐代崔令欽的《教坊記》,宋代王灼的《碧雞漫志》,元代燕南芝庵的《唱論》,明代,王驥德《曲律》、魏良輔《曲律》等等。這些著作是中國民族聲樂發展的重要思想源泉。
從上世紀初,中國社會形態急劇變化,中國民族聲樂又受到西方文化的強烈沖擊。中國文化開放性、穩定性特征使中國在當時就自覺在用“拿來主義”精神,以彼之長為已所用。在對西方聲樂藝術的借鑒過程中,中國近現代的一批批作曲家、歌唱家、理論家都做出了貢獻。比如趙元任、青主、黃自等都在借鑒西方作曲技法的基礎上創作了大量富有中國韻味的聲樂藝術作品,改編了大量中國民歌,使許多中國民歌煥發出新的藝術魅力。在演唱上,周小燕、沈湘等為中國民族聲樂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對西方聲樂理念的借鑒使中國民族聲樂在歌曲創作上、演唱方法上也呈現出多樣性的特征。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國民族聲樂的發展過程其實是個繼承傳統和借鑒西方的雙向過程。中國民族聲樂,甚至中國藝術的發展都包含著兩個方面一是借鑒中華民族以外的思想、知識, 是把中華民族本土文化發揚光大。從這個角度來講,進一步開發中國傳統聲樂論著中的思想并真正將其落實于中國民族聲樂藝術實踐已迫不容緩。
3、從全球化信息與文化交融背景看中國民族聲樂的發展
當今世界處在全球信息共享、文化交融的時代,這一時代一個顯著特征就是媒體對人類行為、意識的引導作用。全球一體化,是全球各種文化多樣性的統一,絕對不是全球西化,這早已成為共識。在一體化的時代潮流中,音樂作為人類共同的“語言”,是國際化交流與溝通的重要手段。
在全球文化多元化交融互通的過程中,中國民族聲樂應該打破演唱與創作理念上的局限,要“引進來,走出去”。在唱法上,除了向西方美聲唱法借鑒外,可以向通俗唱法吸取經驗,向全世界各民族的聲樂藝術吸取營養。有人主張讓世界民族音樂走進聲樂教學的課堂,這是非常值得認可的想法。在大眾傳媒的時代里,中國民族聲樂在表演形式上更應該豐富多樣,打破中國民族聲樂仍以獨唱為主的表演形式,扶植中國民族歌劇、歌舞劇的發展。中國民族器樂組合形式上的創新,比如女子十二樂坊的探索就是中國民族聲樂值得借鑒的對象??傊?,在這個全球信息交流的時代,中國民族聲樂應該呈現出百花齊放,百花爭艷的繁榮局面。
4、從聲樂理論學科建設看中國民族聲樂的發展
中國民族聲樂教學也必須呈現出多樣性的特征,改變聲樂教學口傳心授的教學模式,加強聲樂理論學科的建設。聲樂理論學科的豐富性與完整性是聲樂學科建設完成的重要標志。首先建立眾如聲樂生理學,聲樂心理學,聲樂美學,聲樂史學,聲樂藝術學等等聲樂理論學科,讓學生在演唱上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了解聲樂藝術的古今中外,來龍去脈,開闊學生視野。其次,加強各類聲樂分支學科教材的編寫,編寫《歌曲選》之類以外的專門理論教材。聲樂理論學科建設還包括促進學生真正向聲樂學科以外學科的學習,提高學生科學文化素質與修養,這也是目前中國聲樂建設的當務之急。目前音樂院校對學生文化素質的要求是很低的,很多聲樂學生沒有讀過一本書,沒有寫過篇專業論文,也就是說對自己專業還沒有形成初步的理論上的認識。聲樂學生是中國民族聲樂的未來,可是從眾多聲樂比賽對學生文化素質的考驗中,選手的表現實在是今人不容樂觀。
5、從中國民族聲樂的審美標準看中國民族聲樂的發展
篇4
網:
舞蹈活動要具備構成社會的三要素,即舞蹈活動的參與者是全社會各階層的人,而不是少數舞蹈工作者;舞蹈活動是以各種社會關系為基礎展開的,而不是國家經營的商業性演出;舞蹈活動是以各種社會關系為基礎展開的,而不是國家經營的商業性演出。舞蹈活動是一種舞蹈文化的體現,而不是純粹的條件反射性動作。社會舞蹈活動的形式與內容具有社會性,這是專業舞蹈所不能替代的。
社會舞蹈的創作則有著非職業化的個性。社會舞蹈創作活動本質上屬社會成員的非職業創作,與職業院校、團體的創作活動有很大的區別。由于社會舞蹈的體制屬性具有直接性、群眾參與性、多樣性;其特征主要表現審美活動的自娛性和群體參與的廣泛性,因此在活動中,必須時刻體現社會舞蹈的性質和特征,其作品更多地考慮形象上的可感性,語匯上的多樣性,整體上的通俗性和接受上的廣泛性。當然,因創作活動屬藝術范疇,整個活動過程就必須體現藝術性。如自編自演的《元宵夜》、《江河水》,它把編導和演員融為一體,把作品和表演融為一體,運用地十分自如。編演者出自對生活的感受,對舞蹈素材以自己的方式自由地駕馭著生活,駕馭著技巧,自由地抒發著情感,其真摯的情緒只有生活在群眾之中的社會舞蹈工作者才具有。
社會舞蹈的創作強調個性化。因為它的創作是具有其獨特本質、性能、地位和作用的一種社會文化現象,它以群眾的、社會的、時代的文化意識為內核,以適應社會群體交感互應的各種樣式為外表,形成一種輻射面極廣、牽動人心最強、對社會生活無所不及的融精神性、文化性、審美性于一體的一種社會性的舞蹈創作活動。社會舞蹈的創作絕不是一種單一的、呆板的模式,它的生命力在于它對時展特殊的敏感性;在于它對外來文化的吸收和融化;在于它對自身變異和更新的強烈意識。人們在改造社會環境的同時不斷改造自身。這種改造開始總是物質性的,隨之而來必然要上升到對精神、對文化和對審美的追求。而社會舞蹈的創作正是迎著社會上的這種高層次的需求應運而生。社會舞蹈的創作不僅是一種純美性和娛樂性的模式,它的本質是一種展開在時代面前把握人生和社會的作用。社會中各個階層的人都是社會舞蹈創作的參與者。社會舞蹈創作的價值就在于它能潛移默化地深入人們的社會文化意識。因此。社會舞蹈的創作是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事業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社會舞蹈的創作活動,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推動著社會舞蹈的前進,與此同時,在其發展的過程中也形成了自身獨特的特點,社會舞蹈的創作受社會舞蹈本質特征及活動特點的影響同時還受到舞蹈藝術創作規律的制約。由此,便形成了具有鮮明特征的社會舞蹈創作的特點,即參與的社會性、廣泛的目的性、表現的多樣性。也正是由于上述特點使社會舞蹈的創作呈現出多層次、多格局、多樣化的繁盛局面。社會性是社會舞蹈最本質的特征,直接的參與是社會舞蹈活動最集中的體現。在社會舞蹈的創作上。參與的社會性的特點是由社會舞蹈活動的本質決定的。社會舞蹈的創作具有廣泛的社會性,就在于廣大的社會成員有強烈的參與意識,這個特點是社會舞蹈創作所特有的。社會舞蹈創作廣泛的目的性,是與它活動的目的的廣泛性分不開的。人們參與社會舞蹈活動,決定了創作上的廣泛性,它推動、豐富、發展了社會舞蹈,并滿足廣大社會成員對不同目的的需求。在生活、節日、民俗活動中,人們用舞蹈表達自己的情感,溝通彼此心理,認同民族的徽記,以達到審美的選擇和社會需求的統一。社會舞蹈的創作具有表現的多樣性的特點,這種特點是由社會舞蹈活動多樣性的表現所決定的,也就是說,社會舞蹈的活動和創作是互為影響、互為依存和促進的。社會舞蹈的活動為創作提供了多樣性表現的機會。社會舞蹈在創作上表現的多樣性,主要體現在形態的多樣、形式的多樣、種類的多樣,更重要的是內容和思想的多樣。在創作形態的多樣性方面,社會舞蹈的創作為全社會成員提供了多樣的、適合自身參與的環境。在社會舞蹈創作的形態中,既有藝術舞蹈的創作,也有自娛自樂的交誼舞、集體舞的創作,還有為少年兒童創作的少兒舞蹈等等。在創作形式上,除很少涉及到的大型舞劇之外,其他的形式題材幾乎都囊括,諸如單人舞、雙人舞、三人舞、集體舞、群舞、小型舞劇等等。同時,在多樣式題材的表現上,不同的歷史時期還有著各自發展的特點。在創作的思想方面也呈現出多樣化,每個創作者在不同的時間、環境,由于要表達的目的不同,創作的思想也會不同。 綜上所述,社會舞蹈的創作是廣大社會成員參與的社會性的舞蹈創作活動。它由社會舞蹈活動的本質特征和舞蹈藝術創作規律的契合,形成了社會舞蹈創作參與的社會性,廣泛的目的性,表現的多樣性的特點。在當今,舞蹈創作空前活躍,創作的思維方式和手段多種多樣,創作思想也在逐步解放。作為從事社會舞蹈工作的編導者,大多在積極認真的思考,不斷更新創作觀念,進行不懈的創作實踐,力求與社會發展相同步,創作一些較高層次的、適應當代人們審美情趣的佳作,從而有利于社會舞蹈創作水平的提高和發展。
篇5
自然生命的生存不需要人類,人類的生存卻必須依附豐富多彩的生物物種!人類從未能孤獨于世界,包括人類作為萬物之靈的智慧成果——文化,都是環境和生物多樣性的折射,其發生、發展和演替是以地球生命體系的發展和演替為基礎構建起來的。時至今日,人類才有所覺醒,終于將生存問題從狹隘的人類自身擴展到地球上相互依存的所有物種!
生態多樣性、生物多樣性、文化多樣性是緊密相聯的整體。在這條以生物多樣性為中間環節的因果鏈條中,我們意識到,如果生態環境的惡化和生物多樣性的減少是問題本身顯性的外現的話,那么問題隱性的內在,就是文化和價值取向的物化和去生命化,就是人類心靈生態環境的惡化。工業文明以來,在物質文明的催動下,人類只顧自身的需求,只注意到自然、環境、生物資源的實用價值,無度地開發利用。隨著科技和生產力的不斷提高,需求、消費和生產被無限地激發和膨脹,沒有生命的各種存在不斷被制造出來,消耗資源、污染環境,占據生命的空間,使人的心靈生態進一步被影響、被物化。所以,自然環境得以改善的根本在于個人、群體、乃至人類等多個層面上的心性的改善。生物多樣性與文化多樣性是生態環境多樣性的一體兩面。
多樣的文化是不同區域的原住民和居民與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相應形成的,是千百年來人與相應區域環境和諧相生的經驗、思想、方法的系統積淀。特定的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環境對相應區域人的生存生活以及習俗傳統有直接的影響。而文化與生物及生態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又能通過人們所從事的生產、生活、習俗和信仰等方面具體地表現出來,這對于生物和生境的多樣性保護有著重要的意義和直接的作用,是生物多樣性保護最根本的力量和體系!
為此,本期雜志特別關注生物多樣性和文化多樣性:從東非大草原到亞馬孫叢林;從雅魯藏布江大峽谷到西雙版納雨林……我們嘗試從這些地球上生物和文化多樣性最豐富的地區取樣,以生命智慧的視角探索人類和生態環境之間和諧、平衡的自然關系,以期對映當代人類的生存困境,為人類擺脫生存危機提供樸素的生存樣板。
人類可以選擇不孤獨!人的心智和心性的美好而化在生物多樣性和文化多樣性保持和發展方面,具有重要力量!美好的心性讓人的思想、觀念、思維方式美好,這又使相應的行為、生產、生活方式美好,所有這一切又將使自然生態環境得以保護,變得更美好!生物多樣性得以維持發展,人類生存才會在天地萬物的相生相長下得以維系!
心性的美好而化,才是2012人類登上“諾亞方舟”的唯一船票……
一個健康價值傳播的平臺
一種自然、健康、有機的生活方式
一份愛自己、嘗他人、愛自然的生活態度……
還原生活立足于有機農業、活力農耕,結合現代西方醫學、自然醫學和東方傳統養生智慧,以直營店為載體,集健康食品、健康用品、健康服務、健康人居空間設計、健康文化傳播為一體,生產和銷售健康產品,傳播和推廣健康價值,促進人們達成身、心、靈的全方位健康轉化,為人們的幸福與快樂創造無限可能……
一個蘋果的墜落引起了牛頓的注意,這個偶然的經驗,誕生了萬有引力的概念。人們開始探索,外界雜碎的事物是如何通過牛頓的大腦,轉化為清晰而有邏輯的分析。其實靈感的激發并不是偶然,那些對事物有特殊感知的人,對外界似不起眼的事物,都能賦予特殊的含義。這使得他們能探索并發現更多事物的本質。大腦的靈感,并非單純的偶然,它的背后隱藏著復雜的科學奧秘。這期雜志將告訴讀者,人類的靈感是如何產生的。
哥斯達黎加的Aviarios樹懶保護所里,收留了很多幼小的樹懶孤兒。他們每日都在工作人員的悉心照顧下逐漸地成長。保護所的創始人朱迪艾維主要用山羊奶和樹葉哺育這些小生命。在野外,小樹懶通常需要母親一年的照顧才能獨立生活。有的小樹懶才一個月大就來到了樹懶孤兒院,剛來到這里時,它們身體狀況很差,甚至還有受傷。本期雜志,會給讀者介紹小樹懶們在保護所的生活,以及工作人員是如何照顧這些小生命的。
篇6
古代人類依附于自然,按自己的需求從自然中獲取生活資料,人與自然處于一種安詳的和諧狀態。但是隨著人類自我意識的提高,個人欲望不斷膨脹,強調人是最高級的存在物,把自然界看做是一個供人任意索取的原料倉庫,將自己看作是“萬物的尺度”,肆意進行掠奪。這種現象究其原因根源在西方文化基因。基督教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強調:自然除了服務于人之外便沒有任何存在的理由。西方人認為上帝創造了自然萬物,上帝選人作為他的替身,萬物就是為人服務受人支配的。所以這種人類與自然“主/客”二分論的形上學思維導致了“人類中心主義”(anthropocentrlsm)的產生。工業化時代生物多樣性的急劇下降以及信息化時代文化多樣性的日趨消失,便是這種觀念在作祟。L·懷特指出:我們當代社會的生態危機正是根源于世界上已知的最為人類中心主義的基督教。伴隨著市場經濟的到來,經濟全球化的加劇,這一觀點更是席卷了全球,“像西方人那樣活著”,成為非西方國家人們逐步認同的理想。
在面臨越來越多生態和發展的兩難問題后,人類開始反思對自然的態度,進而形成了一種自覺的反思潮流,這場思潮的核心是“生態倫理”和“可持續性”。這種反思在一定的范圍內催生了“生物中心”自然觀的產生。以生物為中心的自然觀認識到了生物對人類的重要性,主張尊重一切生物的生存權力,保護生物多樣性。相對于“人類中心主義”這種觀點無疑是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中前進了一大步。但是,這種自然觀卻留下了只考慮局部而不顧及整體,只考慮生物多樣性而沒有考慮文化多樣性的詬病。
于是,“生態中心”自然觀便應運而生,以地球上整個生態圈的平衡為中心,以整個天地萬物為一體,講求整個生態系統的平衡。人類進步基金會研究報告《共同創造地球的未來》提出:“多樣性的文化是人類的共同財產,也是人類能夠應付各種復雜情況,迎接各種挑戰的力量和智慧的源泉,因此必須全力保存這種多樣性?!庇纱丝梢钥闯觯锏亩鄻有耘c文化的多樣性之間的相輔相成成為了現今人類的共識。
“生態中心”的自然觀與中國所倡導的“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是一脈相承的。中國儒家的“天人之際”與“人物之辨”,道家的“道法自然”,以及佛家的“萬物平等”構成了人與自然關系論域,形而上的“天”與形而下的天、地、人、物相互補充,共同構成一個差異一體的開放的自然。人對天地應持敬畏之心,對萬物則愛之有序、用之有度。在實現自然和諧的同時也使人自身的價值得以實現。中國多樣性文化保護了生物的多樣性。
“人~境”之間的關系的聯結便是“心”。心是觀世界的窗口,“相由心生,境由心轉”,“境隨心轉則悅,心隨境轉則煩。”只有內心的生態環境改善了,自然的生態環境才能得到根本性的改變;只有內心生態環境平衡了,自然的生態環境才能平衡,“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
篇7
關鍵詞:高管團隊;戰略決策;全球化;海外擴張
中圖分類號:C931.3 文獻標識碼: A
1、問題的提出
傳統的國際商業理論認為,國際化的戰略決策完全是理性的,所以研究者經常忽略投資決策研究,過往的研究都主要關注決策轉變的理性及可衡量的貢獻方面,而忽略了高管團隊(TMT) 作為決策制定者的作用,但恰恰此類研究能夠解釋外商投資如何做決策。海外擴張絕非空穴來風,而是一部分特定的決策制定者們的協商結果。然而,過往的研究主要都關注決策轉變的理性及可衡量的貢獻方面,而忽略了高管團隊(TMT) 作為決策制定者的作用。當外商直接投資(FDI)的市場準入模式決策的實證研究被無數預測變量(例如公司、行業和國家特點)驗證后,研究的側重點就開始偏離個人和團隊對決策的貢獻了。
國際化視角的高管團隊被認為能夠積極應對多元的文化、制度和競爭環境,比起只具有本土視角的高管團隊來說,決策的質量更高。
跨國經驗和國籍多樣性有可能影響國際化決策,因為他們的經驗會帶來不同的參數選擇和決策結果。特別的,跨國業務經驗給決策流程帶來了諸如國際化市場的知識、技能、非正式工作組等好處,但是,這些經驗都受到時間和地域的限制。另一方面,國籍多樣性影響的是決策者本身的價值觀和認知。國籍就像觀察東西的透視鏡:認知、收集、解釋和利用信息,由此來給戰略決策提供基礎。在高管團隊中,由于國籍的不同導致的認知的差異和價值觀的不同對戰略決策有著顯著的影響。
2、已有文獻綜述
2.1 國外海外擴張模式的決策
國際貿易的一個基本問題之一就是公司如何進行海外擴張,諸多理論都已經用于解釋海外擴張模式時不同的決策方法,其中交易成本理論和制度理論應用的最多。這些理論多以經濟學理論為基礎,重點關注理性決策與成本最小化和風險調整后的投資回報率的關系。
各方的爭論焦點在于解釋為什么合作控制式海外擴張模式相對于全面控制模式有相對較小的風險。合作型,股權在各方分享,這樣,每一方承擔的風險就較小。全面控制式市場準入帶來高回報的同時,必定來帶高風險。
近年來,作為交易成本理論的延伸,制度理論被廣泛應用到海外擴張模式的決策中。根據這一理論,環境不確定性是國外市場進入的重要影響因素。制度和文化背景變量決定著這種不確定性,并與傳統的交易成本變量共同解釋海外擴張模式的決策。文化的差距可能影響目標市場的管理成本和不確定性的評估。文化差距越大,國外直接投資的環境不確定性和風險的感知性最高。
全面控制式的海外擴張模式更易于受環境的不確定性和進入風險的影響,因為它不是很靈活且需要更高的不可逆的投資。隨著環境不確定性的升高,母公司會選擇減少控制權的治理方式,而不是全面控制模式,為的就是控制風險承擔。同時,本國和目標國家由于文化不同而產生的風險容忍度和成本控制的差異,也可能通過共享產權而緩和。
2.2 管理特點和行為管理戰略決策
之前的海外擴張模式研究都以理性決策模型為基礎,對管理特點關注較少。于此相反,組織行為學理論意識到有限理性會在某種程度上影響到決策制定者。
高管團隊面臨的最根本挑戰是在高不確定下制定戰略決策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復雜的,經常是模糊的刺激因素。在這種情況下,每一個刺激因素都不能帶來清晰的理想的決策;高管團隊面臨來自組織內外部太多的信息量,以至于這些信息不能被他們完全的理解和吸收。研究已經表明人類試圖通過啟發法(“經驗法則”)減少認知努力和改變認知結構來整合各種信息做出某個決策。尤其是,高管團隊應用他們已有的認知模式有效的組織和加工信息,簡化決策流程這樣,決策制定者能夠在未檢查所有已知信息的情況下做出相對準確的決策。
依據高層梯隊理論,可觀察到高管團隊的人口統計學特征能夠推斷心理認知基礎和價值觀,而心理認知基礎和價值觀可以看作戰略決策的有力預測因素。四個高管團隊的特征已經可以拿來影響戰略決策: 高管的任期,任職經驗,正式教育背景和跨國經驗[1]。一些研究報告系統的說明了高管團隊任職經驗和組織戰略的關系,例如,與組織的運營國際化傾向或海外擴張模式的決策有關。處于同樣的原因,高管團隊的跨國經驗已經和組織在國際市場上有效的運作聯系在一起。
2.3 民族文化和戰略決策
一個重要決定高管戰略方向和喜好的因素卻經常被忽略的是國籍??缥幕睦韺W認為,原始的國籍影響潛在的定位、價值觀和認知[2]。 這些由國際產生的素質,反過來影響著一個人的行為和如何被一個集團接受[3]。許多文化的思維、感情、行為都是在兒童時代習得的,因為那時候容易受到學習和同化的影響。這種模式深深的植根在心理,一旦在一個人的腦子里建立起來,在后續的一系列經歷中很難再去改變 。
很少有研究民族文化和高管團隊戰略傾向的關系。Geletkanycz證明文化價值觀顯著的影響高管的組織現狀變革的開放性[4]。類似的Hambrick et al認為跨國經驗的習得和接觸,在某種程度上能夠克服國籍帶來的差異,但是國籍帶來的差異很難改變[5]。出于同樣的原因,飽經風霜的高管們因國籍不同所帶來的差異在我們已有的數據中要比年齡,教育背景等變異多得多。因此,由于國籍不同帶來的價值觀不同強烈影響者高管團隊對戰略行動的偏好。所以,我們認為民族文化影響者市場國際化的進入和運營。
3、研究模型與假設
3.1 跨國經驗和海外擴張
海外擴張決策的交易成本非常不確定且風險高。擴張所需要的信息,由于“經驗的鴻溝”很難到本土和目標國家傳遞和解釋。結果,海外擴張決策很可能受到決策制定者過去的知識和經驗的影響。
先前的經驗告訴我們,高管團隊國際業務經驗水平幫助減少國際擴張的不確定性。例如,跨國經驗幫助增加跨國市場機會的識別意識。所以,跨國經驗可以作為文化知識的,這種知識是成功制定和實施國際戰略的必要條件。
高管團隊中已經積累外國文化和國際業務經驗的成員能夠更好的應對國際運作的不確定性。因此,他們通常會比沒有此背景的成員認為外商直接投資的風險更小。
高層梯隊理論強調團隊層次的經歷的重要性,我們認為跨國經驗更能夠影響跨國戰略決策,當高管團隊成員都有類似經歷。如果團隊中成員擁有完整的國際業務經驗,他們可能分享相同的海外擴張模式的偏好??偟膩碚f,這些論點都表明,TMT擁有國際經驗更可能選擇全面控制而非合作控制模式當國外擴張時:
假設1 :TMT 跨國經驗與尤其是全面控制式海外擴張模式正相關。
假設2:TMT 跨國經驗與尤其是全面控制式海外擴張模式負相關。
3.2 國籍多樣性和海外擴張
在團隊架構設置,戰略家擁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價值觀和認知模式,當他們識別問題時,能夠從各個方面的看待問題。當給到他們不同模式去選擇,他們會選擇不同的戰略并期待不同的結果。文化價值觀的不同會導致對于不同戰略決策的爭論和主導。高層梯隊的認知的多樣性經常與沖突和意見不一致有關。當我們發現高層梯隊情感沖突會負面形象決策質量,認知沖被認為能正面影響戰略決策[6]。
在國際決策過程中,不同的觀點和富有意義的爭論大多因為高管團隊,他們的國籍的不同能夠幫助產生和精煉選擇。例如,Watson, Kumar, and Michaelsen發現文化群體的不同會比統一的文化群體在觀點和選擇上表現的更有價值。高管團隊擁有不同的國籍背景更有可能參與到建設性的爭論,因此考慮獨資公司而非合資公司或者合作企業,忽略他們進入市場的風險[7]。
國際合作企業的特點是至少有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文化相互融合建立起來的相互依賴性。國際合作企業的成功依賴于文化的融合和統一。高管團隊代表了國際合作企業中文化團體,他們作為國際合作企業生存的文化載體。高管團隊文化差異導致了他們更容易選擇合作形式的海外擴張模式。因此,高管團隊國籍多樣性更易于接受國際合作形式的風險和復雜性,比起國籍同一性的高管團隊來說。
此外,國籍多樣性的高管團隊的認知模式和價值觀都是經歷過國外市場的洗禮才能夠準確的評估制度和文化的風險。國籍多樣性的高管團隊能夠更好的評估環境的不確定性,因為他們關注過很多國際的市場環境由此提升了他們掃描,翻譯和利用相關信息的能力[8]。因此,依據認知和價值觀的多樣性,國籍多樣性的高管團隊更愿意強調合作控制和分享成本的好處,他們愿意與國外企業合作來減低不確定性和獲得更多本土市場的信息。于此同時對與跨文化差異更加自信的,合作的不平等也會消除:
假設3:TMT 國籍多樣性與/尤其是與合作控制式海外擴張模式正相關。
假設4: TMT 國籍多樣性與/尤其是與合作控制式海外擴張模式負相關。
4、研究樣本
4.1 樣本及變量
數據來源于165個公司7年內的數據。高管團隊的特征來源于企業的年報和網站。公司和行業信息來自專業網站。
之前國外海外擴張模式可分為兩個類別:合作控制 (設定為 1)和全面控制 (設定為0)。 國際合作企業,是把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公司資產組合在一起,投資公司獲得部分的東道國實體所有權。因此,國際合作企業認為是合作控制。新投資收購被認為是全面控制海外擴張模式,這里投資公司占有東道國實體95%以上的所有權。
我們公司規模取了對數,公司規模一直是影響海外擴張模式的標準之一。我們控制組織規模,通過取對數來做比較。公司的規模是海外擴張模式的影響因素。之前的國際化參與程度可以影響之后的類似決策。因此,我們控制國際多樣化,我們用熵的概念來衡量國際多樣化,計算公式為∑Pi ln(1/Pi), 其中 P 代表區域銷售占公司總銷售額的百分比。
由于行業的特點也會影響到國外海外擴張模式的決策,我們把這個變量稱為行業活力,它會反映環境的波動和行業的動蕩。
與之前的文獻一致,所在國家的環境不確定性,可以從兩個方面衡量,這兩個方面都能影響海外擴張模式的決策?;贖ofstede's的文化分數,一個基于四個文化規模的復合指標(例如,權力距離,不確定性回避,男性主義/女性主義的,個人主義的)。文化差距由以下公式算出CDj=∑[(Iij-Iiv)2/Vi]/4, 這里 Iij 代表第i個文化維度和第j個國家,v代表瑞士,Vi代表第i個維度的方差。
東道國治理質量是基于Kaufmann, Kraay, and Mastruzzi在2009年建立的理論之上。我們把以下東道國治理質量的6個維度(話語權和問責權、政治穩定性、政府效率,監管質量、法律規則和腐敗控制)取平均數并用單指標測量方法。值的范圍從-2.5到2.5 ,更高的值代表更高的治理質量水平。國籍認為是高管出生的國家。高管團隊國籍多樣的程度性依據Blau指標,這是一種群體一致性的測量方法,在TMT 研究中非常常見。Blau指標應用公式 B=[1-∑(pi)2],p是第i組人數的百分比,B的值越高該變量的異質性越高。TMT 跨國經驗 通過TMT成員不包括CEO的國際經驗的比例 CEO 跨國經驗 被看做一個虛擬變量,如CEO 擁有跨國經驗,虛擬變量為1否則為0。過去研究經驗表明 CEO 跨國經驗影響海外擴張模式決策。我們進一步研究,TMT 人口統計學分布被證明能夠影響戰略決策。TMT 高管團隊職責多樣化 和TMT 教育程度多樣性是通過 高管個人現行的功能和教育背景Blau指數測量出的。功能是依據Wiersema and Bantel 的十個類別變量測量的:(1) 產品(2)營銷銷售 (3)工程 (4) 財務會計 (5) 綜合管理 (6) 研發 (7) 法律 (8)人力資源 (9) 物流(10) 其他。教育背景分為四類:(1) 商業 (2) 法律 (3) 工程(4) 其他。 TMT 行業經驗多樣性 由高管團隊成員先前的行業經歷來衡量。TMT 任期多樣性 通過高管的任期的相關系數來測量。最后,我們控制高管團隊的規模,通過成員數量來測量。
4.2 分析策略
文獻表明海外擴張模式決策-尤其是在全面控制模式和合作模式之間的決定,它們所依據的變量必須屬于不同層次水平。海外擴張模式受到母公司水平的影響例如,主流邏輯或者歷史經驗等,然而擴張決策由國外直接投資和母國的情況共同影響。由于母公司有許多其它的國外市場進入,這些決策不是獨立的而是相互作用的。這種非獨立的觀察數據可能會導致統計結果不正確。
研究的設計旨在研究一款嵌套結構,這里國際擴張決策植根在公司決策里。由于有一些管理方面的一致性,國外擴張更有可能與之前的相似而不是每次擴張決策都不一樣。所以,在7年之內控制多個國際擴張之間的互獨立性非常必要。 這讓我們收集一個結構化的數據,包括2個隨機的變量:公司內部的國際擴張決策(第一個水平)和公司之間的國際擴張(第二個水平)。嵌套的數據結構包括兩個層次不能解釋的變量以及不能完全被最小二乘法回歸分析代替的變量。相反,多層線性模型是多次回歸的擴展,包括了嵌套的隨機系數,是我們推薦的方法。
我們應用多層伯努利分析合作控制或全面控制模式。模型包括母公司水平的變量例如,公司規模,公司國際化程度作為公司層面的變量。TMT特點和母所在公司國家的情況(文化距離和治理質量)作為決策變量的第一個水平,在外國直接投資時測量。
5、研究結果
表格 1 提供了均值,標準差和變量的相關分析。樣本中的公司,涉及在88個國家的190個國際合作、450個國際兼并和419個新建投資,歷時7年 (2001-2007)。TMT 團隊中外國人的人數是1.99, TMT組成中不同國籍的平均人數是2.41。
表格1 : 均值、標準差及均值
變量 均值 標準差 最小值 最大值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公司規模
8.99
1.90
1.20
11.73
1
公司國際化程度 1.22 0.34 0.00 2.17 0.25 1
行業活力 0.03 0.03 0.00 0.27 0.23 0.01 1
CEO 跨國經驗 0.41 0.49 0.00 1.00 0.24 0.15 -0.20 1
TMT規模 7.10 3.02 2.00 21.00 0.37 0.17 -0.04 -0.05 1
TMT行業經驗 0.41 0.32 0.00 1.00 -0.24 -0.12 0.09 0.06 -0.08 1
TMT任期多樣化 0.47 0.24 0.00 1.29 0.16 -0.08 -0.13 0.10 0.00 -0.02 1
TMT教育多樣化 0.47 0.19 0.00 0.72 -0.29 -0.09 -0.07 -0.00 0.08 0.00 -0.10 1
TMT職責多樣化 0.57 0.20 0.00 0.88 -0.17 0.08 -0.26 0.12 0.16 0.03 -0.19 0.25 1
TMT跨國經驗 0.32 0.30 0.00 1.00 0.31 0.15 0.01 0.40 0.08 0.04 0.00 -0.24 0.04 1
TMT國籍多樣化 0.45 0.26 0.00 0.90 0.51 0.19 -0.12 0.18 0.38 -0.08 -0.05 -0.02 0.14 0.33 1
文化差異 1.26 1.65 0.05 21.61 -0.01 -0.01 0.04 0.02 -0.15 -0.06 0.05 -0.03 -0.02 0.18 0.05 1
管理質量 1.13 0.66 -1.66 1.96 -0.10 -0.06 -0.06 -0.07 0.13 0.04 -0.03 0.06 0.03 -0.23 -0.16 -0.51 1
進入模式 0.18 0.38 0.00 1.00 0.06 -0.08 0.02 0.09 0.03 0.04 0.05 0.02 0.12 -0.06 0.06 -0.03 0.00 1
所有的相關性都大于0.7,顯著。
表格2: 多層線性伯努利結果分析:TMT特征對合作控制或全面控制海外擴張模式選擇可能性的影響
分析水平 變量 樣本1 樣本2
相關系數 標準誤差 相關系數 標準誤差
分析水平2:
公司層面 公司規模 -0.05 0.13 -0.07 0.13
公司國際化程度 -0.70 0.57 -0.47 0.60
行業活力 -2.02 7.09 -0.09 7.09
分析水平1:
決策層面 CEO國際經驗 -0.07 0.38 0.37 0.42
高管團隊規模 -0.06 0.05 -0.08 0.05
高管團隊行業經驗 0.70 0.58 0.56 0.61
高管團隊任期多樣化 1.54* 0.68 1.31 0.74
高管團隊教育程度多樣化 -0.56 0.96 -1.20 1.06
高管團隊職責多樣化 2.07* 1.00 1.96 1.05
高管團隊跨國經驗 -2.63*** 0.78
高管團隊國籍多樣性 1.96* 0.86
文化差異 -0.01 0.10 0.01 0.10
管理質量 -0.23 0.19 -0.21 0.20
截距Intercept -1.6*** 0.27 -1.94*** 0.33
表格* p < .05*** p < .001
表格 2 顯示的是假設測試。假設1和2,我們發現TMT 跨國經驗與選擇合作模式的可能性成負相關,全面控制模式(b = -2.63, p
6、研究結論
海外擴張模式是國際擴張的關鍵決策。國外海外擴張模式是合作控制還是全面控制對于投資風險、組織控制和資源非常重要,而這些決定最終由高層管理者決定。之前的研究沒有高管團隊的組成對國外市場準入決策的影響。本文研究動力在于補全這個空位,通過研究高管團隊的管理特點可能影響海外擴張模式的決策。
通過調查研究理性因素的角色、高管團隊特征和國際戰略的關系,共同研究海外擴張模式。我們的研究結果認為跨國經驗和國籍多樣性在高管團隊的層級上來說,是國外是海外擴張模式決策的相關預測因素。
本文研究的貢獻是建立國籍多樣性的有效性作為理解TMT多樣性的重要因素。盡管雇傭外國國籍的高管呈上升趨勢,TMT國籍多樣性對戰略決策的影響至今沒有被廣泛研究。我們用理論模型和經驗共同證明,國籍多樣性與其它的TMT多樣性特點不一樣,例如,跨國經驗,教育背景,它對研究TMT 多樣性更有價值。如圖1,國籍多樣性會導致合作控制式海外擴張模式偏愛而不是全面控制,擁有國際經驗的TMT組成則容易選擇全面控制式??傊?,這些發現證明跨國經驗和國籍多樣性代表了不同的管理經驗,這些經驗可以不斷的應用在國際戰略決策流程中。
我們的研究對于實踐者來說意義重大。當國籍并不是選擇高管團隊成員的主要因素的時,這篇文章給他們強列的沖擊,國籍對國際海外擴張模式的決策影響非常重大。所以在選擇高管時,在關注國際業務經驗的同時也應注意到TMT國籍的組成結構。進一步說,能夠意識到潛在戰略方向來自個人的背景和經歷,能夠幫助解釋國際貿易中戰略決策的有限理性因素。國際擴張的決策不僅依據的是理性的成本利潤和風險的考慮,還受到決策制定者個人特質的影響。理解和注意到高管成員的特質,能夠更好的理解他們制定戰略方向的理性動機。
最后,我們的研究也證明了長期以來的努力,證明文化身份在高管團隊研究中的地位。事實是,高管團隊的戰略視角,深深植根于他們國家的文化里,對與高管本身的培訓和發展都有重要的意義。當跨國經驗能夠通過出國實踐獲得,這種經驗,在某種程度上受到自身國籍影響。因此,人力資源管理實踐旨在通過外派出國來獲得國際經驗的方式,還要認識到擁有這種經歷的人不能替代高管團隊中所有的外國國籍的人。
參考文獻:
[1] Amason, 1996 A.C. Amason, Distinguishing the effects of functional and dysfunctional conflict on strategy decision making: Resolving a paradox for top management teams,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39 (1996), pp. 123-148.
[2] Finkelstein et al., 2008 S. Finkelstein, D.C. Hambrick and A.A. Cannella, Strategic leadership: Theory and research on executives, top management teams, and board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NY (2008) , pp. 415-417.
[3] Geletkanycz, 1997 M.A. Geletkanycz, The salience of “culture’s consequences”: The effects of cultural values on executive commitment to the status quo, Strategy Management Journal 18 (8) (1997), pp. 615-634.
[4] Hambrick and Brandon, 1988 D.C. Hambrick and G.L. Brandon, Executive values. In: D.C. Hambrick, Editor, The executive effect: Concepts and methods for studying top managers, JAI Press, Inc., Greenwich, CT (1988), pp. 3-34.
[5] Hambrick and Mason, 1984 D.C. Hambrick and P.A. Mason, TMT: The organization as a reflection of its top managers,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9 (1984), pp. 193-206. Full Text via CrossRef.
[6] Hambrick et al., 1998 D.C. Hambrick, S.C. Davidson, S.A. Snell and C.C. Snow, When groups consists of multiple nationalities: Towards a new understanding of the implications, Organization Studies 19 (2) (1998), pp. 181-205.
[7] 古家軍. 企業高管團隊戰略決策機制權變整合模型的構建[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0.20,12(2):127-128.
[8] 徐強.魏澤龍.李垣.弋亞群. 高管團隊特征與戰略變化關系的理論分析框架研究[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72-76 .
Study on the Emphasis of Nationality Diversity
and Foreign Experience on TMT overseas expansion decision-making
SHEN Shu-meng, GE Yu-hui
(Management School, USST, Shanghai 200090, China)
篇8
【關鍵詞】多元文化 地方課程 地方性知識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1-0008-01
20世紀中期,隨著信息產業的迅猛發展,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日益頻繁,交流形式多樣化,各個國家、民族、地區所代表的不同文化間不斷的交流與融合,使得文化呈現出多元性、多樣性的特點。學校課程作為傳遞文化的重要工具之一,文化的多樣性對課程體系提出了新的訴求。因此,學校課程體系設置要充分考慮不同文化的作用,學校除了安排國家課程,傳遞普遍性知識,還應設置地方課程,傳遞地方性知識,弘揚地方的多樣文化。
一、概念界定
關于多元文化的含義,國內外學者從不同角度、視角進行了界定。國外的文化人類學家沃特森、詹姆斯林奇、多元文化教育學家詹姆斯班克斯等認為多元文化是一場教育改革,這場教育改革不僅強調文化的多樣性、課程多元化,最終目的在于滿足不同種族、性別、階層、膚色的學生之間平等的交流,改變多種族國家教育的不平等現象以及社會的不公平。我國對多元文化的研究主要是面向少數民族進行多元文化教育,這種教育傳遞我國幾千年積淀的文化知識,其中包括人類不同的價值觀、生活方式、以及行為習慣等,多元文化不僅要體現“多元”,同時也要注重“一體”,即尊重不同文化多樣性、差異性基礎上保證文化的整體性。
我國地方課程的研究歷史較為短暫,2001年,教育部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正式提出三級課程管理體系,給予了地方課程在整個課程體系中一定的法律地位。自新一輪課程改革之后,人們逐漸意識到地方課程在新課程中的重要地位。目前對地方課程解釋有幾十種,地方課程即包括地方本位課程,又包括地方取向課程。筆者將地方課程界定為:按照國家制定的政策與方針,根據當地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現狀、當地學生的興趣與特殊需求,由省、市、自治區、直轄市基于地方資源基礎上開發的教育內容以及地方課程標準、教材和教參等。
二、地方課程開發的理論闡析
1.后現代知識觀
20世紀之前,學校課程中科學知識占據了整個課程體系,所有的知識都是統一的,科學知識以外的知識毫無立足之地。科學知識在一定意義上形成了霸權局面,導致地方性知識、民間知識等無法傳播開來,威脅到人類知識的多元化與多樣性的發展。進入20世紀,后現代知識觀的興起對現代科學知識的控制權提出了批判,他們倡導科學知識與其他知識并重,其他知識不依附于科學知識而獨立存在。后現代知識觀教會人們尊重與學習多種知識,并從中獲得發展的力量,在一定程度上為學校課程的多元性奠定了基礎,知識的多元化為地方課程的開發提供了充分的空間,也為地方課程有效實施提供了理論依據。
2.建構主義
建構主義是行為主義發展到認知主義以后的進一步發展,建構主義注重學生的“主體性”,強調主體建構知識。其中諸多觀點可以運用到課程與教學理論中,為課程與教學奠定扎實的理論基礎。當今的建構主義者主張,世界是客觀存在的,但對于世界的理解與解釋卻各不相同。個人建構主義者認為每個人根據自己的經驗為基礎來建構現實,解釋現實,個體的世界都是用自己的頭腦創建的。建構主義者關注如何以原有的經驗、心理結構和信念為基礎來建構知識,不僅強調學習的主動性,也強調學習的情境性。
3.多元文化教育
多元文化教育最早出現在批判以美國為中心的盎格魯文化同化理論和熔爐理論中,美國早期的歷史學派提出了文化相對主義的觀點,即承認并尊重不同文化的存在,各種文化區域內都有自己的風俗習慣、與價值觀等,承認各個民族過去和現在創造的各種文化的價值是平等的,文化相對主義是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論基礎。
三、地方課程開發的思路與方法
課程開發是文化的選擇與構建,多元文化背景下地方課程的構建同樣也是多種文化之間的選擇與重建?;诙嘣幕尘跋绿岢龅胤秸n程開發的思路與方法:
首先,地方課程開發的原則。由于地方資源的豐富性與復雜性,開發地方課程應堅持“從地方實際出發”,即按照我國教育政策、方針,從地方的優秀文化傳統、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當地學生的需要等出發,挖掘各個地區的優秀文化成分。
其次,地方課程開發的策略。傳統的課程開發形式往往具有單一性、封閉性,主要由國家自主開發,地方與學校按照國家政策文件實施即可,而地方課程的開發應注重建立合作機制。
最后,地方課程資源開發的結果。課程資源結果通過兩種形式來呈現,其一,被挖掘的地方文化直接進入課程。除了形成地方課程內容之外,還包括課程計劃、課程標準、教科書、參考資料、輔導資料等,它們共同形式非生命的課程資源;其二,具有生命載體的課程資源,包括教師、學生、社區人員以及課程資源的開發者等,他們主動參與課程資源開發過程,是推動地方課程實施不斷向前發展的動力,在地方課程的實施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孟凡麗.多元文化背景中地方課程開發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博士論文,2003.04
[2]王鑒.地方性知識與多元文化教育之價值[J].當代教育與文化,2009.07
[3]騰星.“多元文化整合教育”與基礎教育課程改革[J].中國教育學刊,2010.01
[4]裴娣娜.多元文化與基礎教育課程文化建設的幾點思考[J].教育發展研究,2002,04
[5]鄧艷紅.多元文化視野下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兼談多元文化教育的實質[J].教育研究,2004(15)
[6]廖輝,徐澤紅.我國多元文化背景中的課程開發模式建構[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5(25)
[7]田景正.文化體與地方課程開發[J].中國教育學刊,2009.10
[8]成尚榮.地方課程的開發與建設[J].中國教育學刊,2005.12
[9]成尚榮.地方課程管理和地方課程開發[J].教育研究.2004(3)
[10]徐學俊.周冬祥.地方課程資源開發與優化配置的探索[J].教育研究.2005(12)
篇9
文化是民族身份的一個重要標志,世界上任何一個地區、民族、國家都有自己獨有的文化,僅從民族節日和文化遺產來說,人們便可窺見世界文化的豐富多樣。這些異彩紛呈的文化的形成過程必然與當地的人文脈絡發展密切相關,彼此有差異,卻又有相通、相融之處。
保護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有利于捍衛文化多樣性和保護文化傳統,而且對于我們當代文化創新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項文化基礎建設。在當前這個全球文化“百花齊放”的背景下,如何合理地保護保護傳統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多樣性,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與創新發展?我們需要思考對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研究工作怎樣汲取中外經驗,實現持續、快速、健康地發展。而中國企業在保護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多樣性方面,應當發揮怎樣的積極作用?值得進行思考與研究。
文化多樣,和而不同
18世紀末,德國哲學家約翰?G?赫爾德首倡文化民族主義,認為文化不是關于普遍人性和精神價值的規范,而是多樣性的具體生活方式,也就是民族的生活方式。“每一民族的表象方式都有深刻的特色,因為這是它特色的,與其風土關系密切的、從其生活方式產生的,由其祖先那里繼承來的。在外人看來驚訝萬分的,它都認為可以極清晰地把握;外人覺得可笑的,它卻對此異常認真?!?/p>
隨著經濟的發展,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正日益成為一個聯系更為緊密、差異可能縮小的整體,各種特殊文化(民族的、國家的、地域的和社群的)以現代傳媒技術為支持,在全球規模上持續、深入地交流與互動,相似性在增加,差異性在削弱,認同外來文化、外來價值觀越來越有超越本土文化的趨勢。
正如人類已經覺悟到必須保持生物的多樣性一樣,人類也正清醒地致力于保持文化多樣性。在此背景下,2001年11月2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三十一屆(部長級)會議通過《世界文化多樣性宣言》,宣言指出:“文化多樣性――人類的共同遺產文化在不同的時代和不同的地方具有各種不同的表現形式。這種多樣性的具體表現是構成人類的各群體和各社會的特性所具有的獨特性和多樣性……應當從當代人和子孫后代的利益考慮予以承認和肯定。”
那么,怎樣在保留本土文化獨特性的同時,實現文化多樣性發展?中國有句佛語“一多相容不同門”,是指佛學里各種法門彼此有別,但是任何一種法門都能包容其他法門。好比說花園百花盛開而各有花香。儒家創始人孔子提出“君子和而不同”,認為君子經過獨立思考分析,也可以與周圍不同觀點的人保持和諧融洽的關系。在中國,“和而不同”是處理不同文化之間關系的重要原則,是學術文化發展的動力,途徑和基本規律。
全球化所造成的民族與文化界限的不斷交叉,不斷重構的現象,客觀上為文化多樣性提供了更大的寬容性前景和自由生長的空間。認同,尊重不同文化存在的合理性與合法性,既是對其他民族文化的存在權,個性表達權和演進選擇權的充分承認與理解,也是對其他民族國家文化特色的包容與欣賞,這是一種文化倫理和文化修養。
文化史表明,只有文化間的相互寬容和承認,不同文化之間才能把自我相對化并容忍“他者”,學習異己,也才能豐富和提升自我。理想意義上的多樣性,是在全球化時代而不是在其他時代才能真正被建立,也只有經受了全球化時代的洗禮的多樣性,才是值得我們向往的多樣性。先生所言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傳承非遺,文化留芳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整個人類文化多樣性的根基,源泉和生態場,是人類可持續發展的保證。只有文化得到了傳承,人類的創造力才能得到保護,文化的多樣性才能被體現。
中華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流變,薪火相傳,可以說中國是世界上文化資源最豐富,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最多樣性的國家,這與中國由56個民族組成的文化狀態息息相關。中華文明具有悠久的歷史,因而其文化樣態從遠古時期開始便呈現出豐富多元的發展軌跡。如五六千年以前的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紅沒文化、大汶口文化。四大古文明在發展的過程中,只有中華文明一直延續至今,而其他文明幾乎都已中斷了,為什么中華文明擁有如此強大的生命力?
借用生物學的一個觀點,某個生態系統物種越豐富,大自然的基因庫也就越豐富,許多物種在生態位和功能上具有互補甚至替代性,因此,整個生態系統也就越穩定。中華文明強大的生命力也在于其有豐富多樣的文化基因,這些豐富的文化基因在多元一體的格局下統一到中華文明這樣一個文化庫中。從夏商周直至唐宋元明清的歷史發展脈絡可以清楚地看出,中國一直是多民族融合的國家,中華文明通過容納不同民族的文化,吸收、發展、進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文化共同體。中華文明的未來同樣還將繼續萃取不同民族的文化精華。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體現了文化的多樣和共通融合,是世界文化多樣性的典型范例。
但是,我們也看到,快速發展的全球工業化浪潮沖擊著世界的每一個角落,非物質文化遺產因無形,口傳心授等傳承制約,使得現代化進程對其沖擊和消解的問題越來越突出。如何加強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尤其是中國本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多樣性已成為一個緊迫的課題,中國也進行了積極實踐:
2004年,我國加入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成為最早加入該公約的國家之一。
2006年起,國務院規定每年6月第二個星期六為“中國文化遺產日”,積極調動社會特別是公眾自覺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201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頒布實施,意味著我國的非遺保護開始在科學自覺保護的道路上邁進。
目前,我國政府對非遺進行全面普查;制定保護規劃;建立國家、省、地、市四級名錄保護體系和國家級傳承人名錄公布制度;設立了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等。始終遵循“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非遺保護工作指導方針,科學有序地開展著非遺保護工作。
保護非遺,產業助力
當前很多傳承人都面臨的窘境:傳人漸少,技藝瀕臨失傳;地處一隅,技藝不為廣大民眾所知;數十年墨守成規,市場信息不足,缺乏現代創意思維和元素,產品少人問津;藝術創作和市場營銷顧此失彼,將本應用來創作的大量精力放在了尋求市場上。
因此,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更顯任重而道遠,在政府的主導下,社會團體、機構和文化企業也廣泛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積極探索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方法。與文物的原生型保護不同,非物質文化遺產不是靜止的、凝固的保護,而是發展性保護、生產性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既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式的探索,也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理論的創新,可以充分發揮非物質文化遺產自身優勢,增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命力和活力,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現代社會、融入生產生活,增加傳承人的收入,促進地方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為當地傳承人帶來切實利益和幸福感。生產性保護成為非遺傳承、保持非物質文化遺產多樣性的重要方式之一。
目前國內有企業,已經結合當下“互聯網+非遺”的發展模式,以“互聯網+思維”,借助線上電商平臺和線下實體園區優勢互補,作出推動非遺產業化,保護非遺多樣性的行業引領舉措。搭建互聯網垂直電商和實體非遺博覽園雙軌運營平臺,推廣非遺文化,營銷非遺產品,破解非遺產業困局。例如,線上互聯網平臺可為非遺傳承人及企業構建全方位推廣、營銷服務,讓文化消費者感受網絡帶來的交互交易體驗;同步在海內外建設多處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園,將中國異彩紛呈的文化代表性項目推向國際。集合文化旅游、演藝會展、培訓交流、產業孵化于一體的多功能文化產業集群,構建集定位優勢、產業優勢、資源優勢、服務優勢、人才優勢綜合體現的文化生態環境,融通中外優秀文化,充分體現非遺技藝的多樣和融合,并進行重點扶持和保護。
另外,線下活動體系也是需要考慮籌備的方向,定期組織召開年度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高端論壇,將其打造成文化領域的“達沃斯”,形成高標準、高級別、高品質的文化交流盛會,有效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與發展。通過O2O模式,將線上電商平臺與線下非遺園區、論壇會展立體聯動,多元結合,最大容量地聚集呈現中國豐富多彩、種類繁多的非遺項目,借助線上互聯網、線下非遺園的平臺優勢,以產業化發展形式整合非遺行業資源,帶動非遺項目和傳承人規范生產、經營、流通,促進全國非遺資源傳播互通,增加中國非遺在國際上的交流和影響力,保護中國非遺多樣性傳承,讓非遺產業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
一多相容,和而不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共享性、本真性和人類文化發展的多樣性。隨著對非遺保護傳承的深入、對非遺認知的廣度和深度的不斷延展,企業的力量也會在各非遺保護機構的支持下,遵循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流變性的特點,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產性保護與傳承和諧結合。
篇10
一、城市公園
城市公園是城市綠地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城市居民休息娛樂的主要場所。《園林基本術語標準》將公園定義為:“是供公眾游覽、觀賞、休憩、開展戶外科普、文體及健身等活動,向全社會開放,有較完善的設施及良好生態環境的城市綠地”。城市公園是塑造城市整體形象、美化城市環境的重要景觀環節,作為城市中的主要綠地具有調節城市氣候、平衡城市生態環境、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的作用。城市公園為城市居民提供文化娛樂的游憩空間也是展示城市文化、當地社會生活和精神風貌的窗口,代表了城市文化品位。城市公園也是城市綠化美化、改善生態環境的重要載體,特別是大批園林綠地的建設,不僅在視覺上給人以美的享受,而且對局部小氣候的改造有明顯效果,使粉塵、汽車尾氣等得到有效抑制,在改善現代城市生態和居住環境方面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隨著城市化水平的迅速提升,經濟社會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也日益凸現。尤其在區域城市發展空間急劇擴張,人口數量急劇膨脹,生態用地遭到侵占;環境問題日趨嚴重;以森林綠地為主的自然生態系統不斷被蠶食,林地面積減少,森林生態系統功能退化,生物多樣性逐漸喪失等。通過系統的公園規劃,在加強綠地資源的保護的同時,能積極改善當地的生態狀況,構建持續高效的綠地生態系統,有效的緩解經濟社會發展與環境之間的矛盾。
二、城市公園設計的景觀生態概念原理
1、“斑塊一廊道一本底”理論
景觀是一個由不同生態系統組成的異質性陸地區域,其組成單元稱為景觀單元,按照各種要素在景觀中的地位和形狀景觀要素分成三種類型:斑塊、廊道與本底。斑塊是外貌上與周圍地區(本底)有所不同的非線性地表區域,其形狀、大小、類型、異質性及其邊界特征變化較大。景觀中的廊道是兩邊均與本底有顯著區別的狹狀地帶,具有雙重性質。一方面是將景觀不同部分隔開,對被隔開的景觀是一個阻礙:另一方面又將景觀中不同部分連接起來,是一個通道。本底在景觀要素中本底是占面積最大、連接度最高、對景觀控制作用也最大的景觀要素。作為背景,它控制影響著生境斑塊之間的物質、能量交換,強化和緩沖生境斑塊的“島嶼化”效應;同時控制整個景觀的連接度,從而影響斑塊之間物種的遷移。
2、景觀連通性與景觀連接度
在景觀生態學中,景觀連接度是指景觀中各元素在功能和生態過程上的聯系,用來測定景觀功能特征。景觀連接度要通過斑塊之間物種遷徙或其他生態過程發展的順利程度反映。廊道是景觀連接度的一種表現形式,在生物群體之間的個體交換、遷徙和生存中起著重要作用。
3、景觀異質性與景觀多樣性
景觀要素在景觀中的不均勻分布構成了景觀異質性,景觀異質性的存在促進了景觀格局的多樣性。景觀多樣性是指景觀單元在結構和功能上的多樣性,包括斑塊多樣性、類型多樣性和格局多樣性,反映了景觀的復雜程度。
三、城市公園的布局規劃設計
城市公園布點的影響因素是多層次、多方面的。在特定的城市中,既要考慮宏觀、中觀上的全面布局,又要有具體某類公園選址時的微觀因素分析。
1.宏觀層面
(1)城市用地布局
城市綠地,特別是公園綠地,是與人的日常生活需求密切相關的綠色載體,日常生活及公共娛樂活動有密切關系的用地(居住用地、商業用地、文化娛樂用地等)對公園綠地的互動要求較高,在公園綠地布點時其密度、服務半徑應充分這些用地的需求。
此外,結合現有的綠地布局,在調整綠地層次和規模時,往往宜利用現有的小型公園綠地進行拓展。
(2)城市綠地系統結構
布局結構是城市綠地系統的內在結構和外在表現的綜合體現,其主要目標是使各類綠地合理分布、緊密聯系,組成有機的綠地系統整體。每個城市的自然條件、城市歷史和城市演變特點都會形成其獨特的地系統結構,公園綠地在綠地結構中主要表現為點狀,它的布點必須與整體結構與模式相協調。
(3)城市公園系統布局
公園綠地系統是城市生態系統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城市公園綠地系統是一個流動的、不穩定的生態系統,景觀生態安全就是在景觀生態學安全要素的影響下,使公園綠地產生的能量、物質最大程度地滿足城市的消耗,保證其在系統范圍內順利流通,從而達到城市生態系統的安全。景觀作為一個整體,具有其組成部分所沒有的特性。景觀安全格局在所有尺度上都存在,并且都是由斑塊、廊道、基質構成,即斑塊―廊道―基質模式。公園綠地也不例外,用生態廊道緊密聯結盡量多的圓形斑塊,形成生態網絡結構,是景觀安全格局的最佳布局形式。
表格 1景觀生態安全為基礎的公園綠地布點
類型 布局形式
斑塊 綜合公園、社區公園、街旁游園、廣場等點狀空間 小型圍繞大中型均勻分布
廊道 帶狀綠地、街旁綠地等線狀空間 呈網狀分布
基質 圍繞在各種綠地周圍的工業、商業、居住區等 大集中、小分散
2.中觀層面
(1)可達性
公園的可達性是指從空間中任意一點到該公園的相對難易程度,它可以衡量綠地給居民提供服務的可能性或潛力,也是評價公園布點合理與否的主要因素之一??蛇_性實際上反映了景觀對某種水平運動過程的景觀阻力,考慮可達性的關鍵因素有兩點:一是居民點是否在公園的服務半徑內,大型公園綠地往往由于城市的開拓,建設力量不夠和用地分配的問題,通常離市中心較遠,使用率較低,中小型綠地的布置就必須考慮服務半徑;二是居民點與公園之間的交通條件。目前,在公園規劃時解決可達性問題的主要依據是服務半徑理論,根據不同類型公園的服務半徑來均衡布點。
(2)城市避災、防災
城市公園綠地作為城市的開放空間,在地震、火災等重大災害發生時,承擔群眾緊急避險、疏散轉移或臨時安置的重要場所。具有“防災公園”功能的公園綠地布局也應符合防災公園內的布局要求。
3.微觀層面
(1)自然條件
城市公園綠地的布點也受自然條件的影響。城市中的自然條件包括原有的植被森林、地形、地質、水系、山脈、氣候等因子。不同層次、規模、性質的公園與自然條件的聯系程度有差異,特別是第二、三層次的公園聯系更緊密;如城市綜合公園的布點宜選擇在具有水面及河湖沿岸景色優美的地段,或選擇在現有樹木較多的有古樹的地段,充分發揮水和植物的作用,增加公園的特色;郊野公園則應充分結合原有的風景林地和城市的主導風向布置。同時不宜用作城市建設工程的地段,例如某些地質層斷裂帶,或河灘沙質地,不宜作為建筑用地,可以考慮作為公園綠化用地。
(2)人文景觀
人文景觀承載著城市重要的歷史信息,是城市文明的見證,也是城市展示自身品位的重要窗口。以人文景觀拓展而形成的文化類公園是公園綠地的重要組成部分,人文景觀因公園建設而得到保護,而公園綠地因有了人文景觀而豐富了活動內容,增加了特色。因此,充分利用人文景觀,是公園布點考慮的重要因素之一。
(3)地價與外部性
公園綠地建設與城市整體經濟環境、建設投人和周邊的地產項目等有著很微妙的關系。公園綠地的布局必須綜合研究與公園有直接關聯的是地價問題,以及公園綠地建設對周邊的外部效應。離市區越近地價越高,建設阻力越大;越靠近居住密集區,正外部性越大。
四、城市公園設計的景觀生態規劃原則
對城市公園的景觀進行規劃設計時,應遵循以下原則:
1、自然優先原則
在城市公園中,特別是森林公園,應以保護其自然性為首要堅持的原則。保護自然景觀(森林、山脈、湖泊等)的原生態和維持自然景觀過程及功能,是保護城市公園中生物多樣性及合理開發利用其自然景觀資源的前提,也是景觀資源持續利用的基礎。
2、多樣性原則
景觀多樣性是描述景觀中嵌塊體復雜性的指標,包含有斑塊多樣性、類型多樣性和格局多樣性。它們構成景觀空間結構復雜的異質性。多樣性導致穩定性,堅持多樣性就是維持自然保護區景觀生態的異質性,維護其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對于景觀的生存與發展有重要的意義。
3、景觀個性原則
每一景觀都有與其他景觀不同的個體特征,這些個體特征的差異又反映在景觀的結構與功能上。因此在城市公園設計中,要堅持景觀個性原則,才能營造出豐富而獨具特色的景觀來。
4、持續性原則
城市公園的的景觀規劃設計同樣應以可持續發展為基礎,立足于景觀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生態環境的維持與改善。因為景觀是由多個生態系統組成具有一定結構和功能的整體,是自然與文化的復合載體,這就要求景觀生態規劃必須從整體出發,對整個景觀進行綜合分析使城市公園景觀結構、格局和比例與城市自然特征和經濟發展相適應,以達到景觀的整體最優化利用。
5、綜合性原則
城市公園景觀是自然和人文的結合,是時代文化的載體,因此其生態規劃與設計需多種學科知識的結合,綜合分析景觀各要素才能完成。這就要求在全面和綜合分析景觀自然條件的基礎上,同時考慮社會經濟條件、當地人文風情等。
五、結語
由于城市土地的深度開發使城市景觀趨向于破碎化,而城市公園可以重新組織構建城市的景觀,組合文化、歷史、休閑的要素,使城市重新煥發活力,甚至成為城市的重要節點、標志物,體現空間景觀功能。因此,公園綠地的布局與選址應納人到城市“公共空間”和“景觀系統”的整體規劃中,從總規劃層面上加強公園綠地系統布局的研究。在城市公園在規劃設計時應用景觀生態規劃原則,即自然優先原則、多樣性原則、個性原則、持續性原則和綜合性原則規劃設計城市公園中的斑塊、廊道、本底和景觀格局以保證城市公園景觀生態的高利用率和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觀光農業園景觀規劃探析 張毅川 2007年 《浙江林學院學報》
【2】 鄉村景觀規劃中的環境管理評價 陳波 2004年《 地域研究與開發》
- 上一篇:進入海外市場的方式
- 下一篇:高中班級規章制度及處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