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交流重要途徑范文
時間:2023-11-03 17:52:3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文化交流重要途徑,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衡水市擴大對外文化交流的方式和方法。依據現狀主要是通過現已經存在和可以挖掘創新的文化藝術形式以及環境人文資源作為基礎載體,增加內容和形式,通過合適的宣傳渠道和方式,達到對外輻射和交流的目的。促進衡水的文化和經濟發展。
關于擴大對外文化交流的方式和方法,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從龍頭產業入手。提升產業規模和質量,必然要抓住特色鮮明的龍頭產業。以中尼文化交流為例,在1971―1985年的初創階段,中國運用的就是“乒乓外交”策略,來帶動對外交流,衡水可以抓住基礎教育這個品牌,開展短期訪學交流,或者定期舉辦中小學校長會議等項目,可以讓每位校長遴選兩名本校的學生,一道來訪問。學生回去后,可以現身說法,更有助于文化的交流。
二、初創階段,可以試著從文藝、學術、體育等多角度,打開文化交流的局面。文藝、學術和體育是文化交流的普遍載體,范圍廣,輻射面大。衡水市的國際馬拉松賽事已經舉辦了四屆,初具品牌規模,下一步應加強特色品牌建設和輿論宣傳建設。文藝和學術方面可以廣開渠道,以衡水湖的休閑特色承接各種文藝和學術交流活動,或聯合衡水學院與文化局主動策劃和創立幾項藝術交流項目,如:衡水湖濕地畫家寫生節,濕地攝影界等等。旨在進一步推動衡水市的藝術文化交流與繁榮。
三、進一步拓寬渠道。拓寬交流渠道,豐富交流內容。使文化交流的規模、形式、數量都有新的突破。加強與京津地區文化藝術公司的合作,搭建與京津地區合作的新平臺,將交流拓展到衛生、科技文化、經濟等多方領域。
四、 人口遷徙是文化傳播的重要途徑。建議京津冀一體化,最重要的是將京津冀戶口統一劃歸北京,這將從教育、經濟、房地產等根本方面促進津冀的發展。
五、 媒體是文化傳播的橋梁。在文化交流的發展階段,媒體意識一定要加強,要想在特色、品牌上取得突破。首先要加強傳媒方面的力度。
六、文化交流是一個系統問題。文化交流落實在行動上可以零打碎敲、各個擊破,但在理論指導上需要一個系統全面、相互統籌的戰略綱領,謀求全局效應。可以組建一個專門執行委員會,實施“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市場運作”的一整套文化交流戰略。
七、文化交流是雙向行為,無論是送出去的,還是請進來的,都要重視質量。
八、文化活動承辦單位,要積極探索市場運作之路,把文化、社會和經濟效益統一起來,積極主動地持續地舉辦各種文化交流項目。借鑒和利用國內通行的商業模式和渠道,發揮市場機制,推動文化企業和文化產品“走出去”,擴大衡水文化產品服務的國內市場的份額。
九、要持續不斷的改善文化市場投資環境,吸引企業投資衡水文化交流產業和項目,解決資金短缺問題。
衡水市的對外文化交流的繁榮與發展能否上水平,上臺階,需要政府部門的主導和社會各屆的廣泛參與與關注。十三五規劃中,對于文化建設與交流提出了新的建設方向,也指出了目前文化建設存在的不足,如文藝出精品、出人才的機制亟待健全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還需要填空白、補短板,服務效能有待提高;文化產業還需要一批新的增長點做有效支撐;對外文化傳播方式方法比較單一,對高新科技應用不充分;一些文化單位活力不足、運行效率不高,缺乏有效激勵機制等等。
衡水的文化建設和交流要抓住十三五的大好發展時機,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重視保護傳統文化遺產,著力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文化產業體系、文化市場體系,提升文化產業的質量效益,進一步解放文化生產力,創新對外傳播和文化交流方式、著力推動衡水傳統文化“走出去”。
參考文獻:
篇2
關鍵詞:翻譯;文化轉向;文化傳播
中圖分類號:G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25-0136-02
一、引言
翻譯具有悠久的歷史,西方有文字記載的翻譯活動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紀的《圣經》翻譯。無獨有偶,中國最早的有文字記載的翻譯也始于西漢末年的佛經翻譯。對于翻譯的研究,不同時期也存在著不同的理論之間的相互爭論。
近些年,隨著全球化的進程,網絡及各種通訊手段的不斷進步,世界各國之間的文化交流達到前所未有的水平,翻譯作為文化交流的必要手段不僅是文字轉換形式,更是文化構建方式,具有強大的社會文化功能(石琳,2004)。翻譯的研究也出現了“翻譯的文化轉向”(Bassnett,S & Lefevere,A,2001)。
二、翻譯的文化轉向
翻譯是什么?有人說是創作,有人說是藝術,也有人說是科學。其實對于翻譯很難有人給出準確的定義。因為其開放性,翻譯對多種學科有關,比如哲學、心理學、美學和社會學等。但究其本質,翻譯與語言學、文化最為密切。20世紀被稱為“翻譯的時代”(Newmark,1988),隨著語言學研究的興起,翻譯研究的理論得到空前的發展,眾多中外學者從比較語言學、社會語言學、語義學、符號學等學科對翻譯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不少的成果。然而隨著全球化時代的到來,對于翻譯的研究開始從語言學方面向文化方面轉移。
翻譯研究的“文化轉向”,就是在翻譯過程中,考慮到了文本本身以外的其他關系,尤其關注和強調譯入語和原語文化要素在翻譯過程中的影響和制約作用以及反之翻譯對文化的影響和促進作用。(張曼,2012)現代翻譯理論研究已經不再一味關注譯文是否忠實于源語,更要關注社會、文化和交流的實踐,文化和意識形態的傳播以及翻譯行為與社會、文化因素的關系。翻譯理論研究的重點也不再是語言本身,而是在不同文化語境中的人類行為。
三、翻譯對文化對外傳播的作用
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彼此進行交流,他們不可避免遇到語言問題與文化問題。翻譯是一種跨文化交際行為,是文化交流與理解的橋梁。翻譯的目的與特點就是思想與文化的交流。當今的世界文化產品包括文學產品和消費文化產品,它們的增長速度超過以往任何時代,這是信息爆炸時代的必然產物,同時也加劇了文化多元化的全球化進程。我們不能只固守自己的民族語言以求得保持自己的民族文化特色來抵御文化的全球化浪潮,而是應該積極傳播自己優秀的民族文化,完成中國文化對外傳播的歷史使命。
翻譯的功能在中國的對外文化交流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中國文化部部長蔡武(2011)說,中國開展對外文化交流的目的是通過傳播中華文化,使中國文化能夠真正地吸引人、打動人,引起共鳴,撥動心弦,贏得尊重,增進心靈的溝通,尋求理解與合作,使外界全面、準確認識當代中國的真實面貌,為我國的現代化事業創造更加良好的國際環境。目前對與中譯英來說,我們的重點應該尤其的放在把中國的文化介紹給世界,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加強與西方的相互理解,促進中國文化的現代化向世界范圍內傳播。
四、譯者身份的文化轉向
通過以上探討,口譯者所從事的是跨文化交流活動,這一過程中充滿了不同文化與態度的沖突。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參與者,在交流過程中可能對同一詞匯表達和非言語行為產生不同的理解,因此口譯者需要注意并理解這些不同文化的差異,做出適當調整來促進跨文化交流。在接受口譯任務后,口譯者應當為文化差異的協調做準備。充分考慮到原語文化和目的語文化的差別,站在文化的高度,培養文化的敏感性去識別文化語境,并在識別文化語境的差異過程中,適時調控自己的文化導向,達成兩種文化的和諧,做一名成功的文化調停者。
對于文化調停者,Taft(1981)做出如下定義:文化調停者是能夠促進擁有不同文化和語言的人或群體間的交流、理解和行為的人。調停者的角色是把一個文化群體的表達,意圖,理解和期待,通過建立和平衡傳遞給另一個文化群體。為了實現這種連接,調停者必須能夠在某種程度上參與到兩種文化之中,因此調停者在某種程度上是雙文化的。口譯者作為文化調停者需要具有跨文化交流意識,并且能夠促進交流。也就是說口譯者要做到讓交流雙方分享信息、想法、觀點或態度,而不是造成誤解。
五、譯者的文化傳播能力
翻譯的文化轉向更加要求譯者成為文化交流者和傳播者,從而介紹新的思想、文學形式甚至語言表達形式。這要求譯者具有跨文化交流的意識和能力。跨文化交流意識可以理解為對存在文化的認知與理解。對于口譯者來說,在口譯的過程中應該根據文化的不同,對口譯過程中的信息進行相應的處理,以此來促進交流。譯者必須意識到目標讀者的需求和需要,考慮目標讀者的期望和背景知識,知道來源語言和目標語言的文化差別,決定適當的翻譯策略,最終促進文化的傳播與交流。
隨著國際交流日益頻繁,國家對對外傳播人才從質量和數量上都有了新的要求。如何培養出適應社會需求的、多層次的、高素質的翻譯人才,改變對外傳播的現狀,提高對外文化傳播的效果,建設真正的“文化強國”,是擺在高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首要任務。作為翻譯人才培養基地的中國高校在培養對外傳播人才中應發揮重要作用。高等學校在對外文化傳播人才培養上,要有新思路和培養策略,以加快翻譯人才的培養進程。
六、結語
隨著政治、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速發展,文化的全球化將是21世紀的重要特征之一。翻譯的文化轉向也正是符合這一發展趨勢。翻譯是中國文化的對外傳播的重要途徑,而中譯外隊伍的質量決定文化傳播的質量。加強具備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中譯外人才的培養,建立起一支高素質的中譯外隊伍,是中國文化對外傳播的關鍵。
參考文獻:
[1]Bassnett,S & Lefevere,A.文化構建:文學翻譯論集[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2]Taft,R.The Role and Personality of the Mediator[M].Mediating person:Bridges between Cultures.Ed.Bochner.S.Cambridge:Schenkrnan,1981.
[3]蔡武.中國當代和流行文化對外傳播力度不夠[EB/OL].新華網,2011-07-19.
http:///gn/2011-07-19/3192039.shtml
[4]Newmark,P.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Prentice Hall,New York,1988.
[5]石琳.文化全球化與翻譯的文化轉向——論翻譯過程中的文化因素[J].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2004,(3):33-36.
篇3
注重教材建設,提供有效的母文化輸入。經過幾十年的外語教學探討和研究,目前我國出版的外語教材種類繁多,它們由于受眾、目的不同,所編內容和側重點亦有差異。但是大多數教材都會介紹相關的西方文化,很少有教材涉及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導致英語教學中母文化輸入嚴重缺位,給跨文化交流帶來了困難。學生可以流利地背誦雪萊、莎士比亞的詩行,但卻不能把作為中國文化璀璨明珠的唐詩翻譯成漢語;對于西方的宗教文化、節日津津樂道,卻不知中國傳統節日用英語如何表達,更不用說向外國人介紹我們的傳統習俗了。作為一個外語學習者,熟悉我們的母文化并對其進行有效的跨文化傳播,是當今世界經濟文化交流中必不可少的,而我們培養的學生恰恰在此方面能力缺失,這不得不引起外語教學人員的重視。如我校英語專業使用的教材《綜合英語教程》,在每單元后面都有一個西方文化介紹,若能加上相關的中國傳統文化對比,效果就會好很多。恩格斯曾經指出,“只有將母語同其他語言對比時,你才能真正懂得所學的語言。”此外,各類外語測試的導向性作用也不容忽視,如英語專業四級考試的作文,2012年一改過去考議論文的做法,考到了對于中國端午節的介紹和描述,使學生意識到這方面的知識必須要補上,對外語課堂上中國文化的講授起到了積極作用。
跨文化傳播中端正外語教學指導思想。外語教師應認識到外語教學不是僅僅把對方的文化和語言介紹給學生,還要引導學生在學會外語的基礎上傳播自己的母文化。在教育部學習貫徹《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意見》的精神座談會上,教育部長袁貴仁強調,“要充分認識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重要性”,外語課堂也要引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多向學生宣傳帶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傳統文化,教會學生批判的接受世界其他文化的內容,提升自己的文化素養,從而增強自己的綜合素質。學生應學會在各種文化碰撞時保持清醒的頭腦,既不盲目拒絕“他文化”的精髓,也不一味否定母文化的恒久魅力,在跨文化交流中游刃有余。
跨文化傳播活動涉及到很多方面。語言是其中的重要途徑和載體,如何語用外語為我國的母文化傳播作出貢獻,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外語教學作為培養學生外語溝通能力的主要方法,應順勢而為,在教學活動中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宣傳我們光輝燦爛的傳統文化,使其永葆青春。
作者:張莉單位:河北工程大學
篇4
“韓流”“漢風”文化交流
中韓文化交流有著悠久的歷史,雙方都有古老的文明和豐富的文化遺產,通過相互間的頻繁的交流而取得許多優秀的成果。在歷史上,兩國屬于一個文化圈,具有相近的價值觀、倫理觀和文化理念,這正是長期文化交流的結果,我們要加以珍惜。近些年來,“韓流”在中國、“漢風”在韓國盛行,對兩國人民的生活影響很大,原因之一可能是歷史上形成的思想文化的某種同質性為人民之間的相互理解提供了有利條件。現在中韓兩國文化交流在大眾文化的普及方面取得很大成效,特別是電視、電影、音樂等發揮了重要作用。
“韓流”包括的內容十分廣泛,從最初韓國的歌曲、音樂、戲劇、舞蹈、電影、電視劇、足球,進一步擴展到韓國的游戲、服裝、化妝品、餐飲、電子產品和汽車等各個領域。這些與普通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的產業本身就具有廣告作用,對韓國文化在中國的傳播做好了鋪墊和宣傳。同時,在這些行業中又涌現出一批大腕歌星、影星、球星、音樂人、舞蹈家、模特等吸引了大批中國觀眾的目光。這些明星的宣傳作用和影響力是非常巨大的。“韓流”所包含的方方面面,已極大地吸引了中國人的目光,決定著人們的旅游選擇。電視劇《大長今》在中國的播放更使“韓流”的傳播面越來越廣,借助于現代媒體,“韓流”風從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城市一直吹到一些內地城鎮和鄉村。“韓流”的影響是巨大的,人們從“韓流”中了解韓國的文化,發現了韓國的產品,產生了好感,很多人選擇了韓國作為旅游目的地。
到韓國旅游的入境游客中,中國人所占的比例日益升高。幾年來持續增長的旅游人數是一個很好的說明。在中國,年輕人一般比較喜歡韓劇,現今到韓國旅游的游客中以年輕人居多,他們中大多數都是因為受到“韓流”文化的吸引而喜歡韓國,希望利用假期時間去韓國親身體會自己在銀幕上看到的感覺。因而在去韓國旅游的中國游客中,年輕人高達70%以上。在對韓國的總體印象中,大多數人的反應都較好,其中年輕人所占的比例最高。從韓國觀光公社在2001年的外來游客調查中,對501個中國人分年齡段進行的調查分析,大部分中國人對韓國的印象很好,其中又以年輕人的比例居多。也就是說,受“韓流”文化影響的人數較多。“韓流”讓中國人認識了韓國,也讓中國人選擇到韓國旅游。
在韓流文化盛行于中國時,漢風也在韓國興起。上世紀50年代,韓國只有3所大學有中文系。80年代,開設中文系的大學增至20所。現今,韓國全國142所四年制大學,沒有一所不設中文系。在韓國,四年制正規大學里,中文系以及和中國有關的學系有114個。兩年制專科大學里和中國有關的學系就有28個。就連3所網上大學也都開辦中文系。中國是韓國人旅游人次最多的國家,去年到中國來的人次超過200萬。在韓國書店的電腦檢索,只要打上“中國”,就會出現在韓國出版的有關中國的書名,大概有3000種。在中國大學,韓國留學生已有4萬5千人,是留學中國人數最多的國家。除了大學生,還有不少小學生去中國讀書。韓國父母認為提早讓孩子從小去中國留學,前途更好。在韓國,學中文已成為“過好日子”的代名詞。韓國父母望子成龍或盼女成鳳,中文已經成了不可少的學問。
但是中韓文化貿易發展還存在不均衡的現狀,導致中韓兩國文化交流的不對等,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中韓文化交流的深度和廣度,也反映出發展中國文化產業的緊迫性。首先向韓國學習文化產業發展經驗。目前,韓國的文化產業發展已走在中國前面。中韓兩國有著共同的文化傳統,在文化產業發展方面,也有相通之處,研究、學習和借鑒韓國文化產業的發展經驗,無疑有利于推動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而且向韓國學習文化產業發展經驗的過程本身就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徑。其次必須在思想意識上改變對傳統文化以及文化商品化的態度。長期以來中國對于傳統文化重視不夠,中國打開對外開放的大門之后,各種外國文化蜂擁而入,占領中國文化市場。在中國人的意識當中,文化與生意是兩個領域的問題,沒有認識到文化商品化的重要性,中國必須高度重視傳統文化的傳承,并融合其他先進文化,加強自身品牌建設,以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產品打入韓國市場。
篇5
關鍵詞:學習興趣;師生關系;美術 美術教育對于培養學生的審美觀念、開發學生智力、構建和諧師生關系以及培養健康的價值觀念等方面都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教好美術課,從興趣入手,才是美術課堂改革的重中之重。
一、提高學習興趣,激活美術課堂的愉快教學是培養學生審美觀念的基礎
初中生處于生理的生長期,對于一些審美觀念缺乏全面系統的認知,因此在對待美與丑等方面,主觀性比較強,尤其是節奏較快的網絡發展促使了一些學生沉迷于低俗的游戲和網絡文化當中,而對于一些藝術性較強的美術審美卻缺乏必要的興趣。這種現象嚴重阻礙了學生身心和智力的發展,因此美術教師對于初中美術的教學,首先應該糾正一些錯誤的審美偏差,通過一些美術基礎課程重塑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達到培養良好的審美觀念的目的。因此,激發美術課堂的愉快教學是培養學生審美觀念的基礎。
二、提高學習興趣,激活美術課堂的愉快教學是構建良好師生關系的關鍵
美術課堂具有一些減壓的功能,能夠讓學生保持身心愉悅,而這種功能在培養良好師生關系的過程中,發揮著極其關鍵的作用。教師通過培養學生的美術興趣,不僅能夠促進他們的智力發展,提高他們的創新能力,同時美術的審美功能和跳躍性思維也為學生的思想提供了廣闊的思維發展空間。這種關系直接決定了師生之間的關系,從而對于構建良好師生關系發揮了積極作用。
三、提高學習興趣,激活美術課堂的愉快教學是培養學生價值觀念的另一重要途徑
美術課堂的愉快教學,對于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都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中西文化的美術作品交流是無語言障礙的文化盛宴,同時也是極其重要的文化交流和價值觀交流的重要途徑之一。如,對于反對戰爭的《格尼爾卡》,就是通過美術表現形式向全世界展示了和平的重要性,而這種價值觀念得到了中西方的認可和尊重。
因此,通過培養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從而使他們在愉快的教學氛圍中學習美術,是一項極其富有重要意義的美術教學活動。
參考文獻:
篇6
《高校英語教育教學理論與實踐研究》全書共分為五個章節。第一章闡述高校英語教育教學理論基礎,包括內部基本關系、基本原則、教學目標、教學模式、教學方法與手段等。第二章介紹高校英語教育教學模式理論構建,包括教學準備、教學內容、教學評估、教學反饋等。第三章基于語言視角進行探討,詳細闡述閱讀教學、聽力教學、寫作教學、口語教學等。第四章從多元文化視角,探討高校英語教學發展方向、實施途徑、教學模式等。第五章憧憬高校英語教學未來發展,介紹個性化教學、ESP教學、互聯網教學建構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與應對之策。本書闡述高校英語教育教學中的基本關系,涉及英語語言與漢語語言、英語文化與漢語文化、語言知識與語言技能、教師與學生。其中,語言與文化層面基本關系揭示出培養跨文化意識與交際能力的重要性;知識與技能的基本關系揭示出實踐應用的重要性;教師與學生基本關系揭示出師生互動的重要性,而反映在高校英語教育教學中,依次體現為目標與知識內容多元、教學場景多元、教學理念與方式多元。基于此,提出以下三方面實現策略。
其一,目標與知識內容策略。英語教育教學目標要分層設立,在滿足不同水平學生學習要求的同時,也能起到良好指導作用。本書提出“理解英語”“學會英語”“語言知識”“英語技能”“意義潛勢力”“跨文化交流能力”多層次目標,符合英語學習由易到難的一般規律,能逐步引導學生實現跨文化交流能力的終極目標。知識內容要與目標同步,除控制知識內容難度系數外,還要逐步在知識內容中融入文化、交際、情感等元素,支撐目標不斷升級與深化,同時為更好完成目標提供助力,比如,本書強調在知識內容中融入學習策略,可指導學生采用正確方式學習英語。此外,本書在談及知識內容中的文化元素時,特別增加了“文化心理項目”,旨在從心理層面入手,將文化元素嵌入學生內心,加深學生理解,為樹立文化意識與強化跨文化交流能力奠定基礎。
其二,教學場景策略。英語學習要全面到位,聽力、口語表達、閱讀、寫作等均要在高校英語教育教學中貫徹落實。教學場景策略不僅要確保學生接受不同場景下的教學,還要克服傳統教學中“重灌輸、輕應用”的弊端。本書分別闡述閱讀教學、聽力教學、寫作教學、口語教學等的理論基礎,并提出相應教學方法,有利于讀者從理論和實踐兩個層面出發,了解不同場景下的教學特點與要求。基于多元化視角分析,本書所提出的教學場景策略既能推動英語教育教學呈現多場景模式,還能依托具體教學方法確保各場景貫徹落實,為學生實現多元發展提供支持。通過深入分析具體策略發現,實踐應用與鍛煉是核心所在,比如,口語表達中會重視情境營造,目的是讓學生形成基于具體情境靈活選擇表達內容與表達方式的能力;寫作教學中會強調“言之有物”,改變照搬固定套路與模式的習慣。
篇7
關鍵詞: 國際化 校園文化 外事志愿服務
一、國內外志愿者服務工作的比較
1.高校開展志愿服務現狀。
在“奉獻、友愛、互助、進步”志愿精神的引領下,志愿服務事業在我國已取得了巨大進步,內容也逐漸豐富,從單一的服務弱勢群體逐漸涵蓋到改善生態建設[1]。特別是高校廣大青年積極投身志愿服務,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和人才培育的效果。目前高校志愿者服務工作已經形成共青團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形成團組織領導――志愿者組織――基地建設――志愿者服務的良性循環,為國家發展、社會進步、人才培養起到重要的作用。高校志愿服務理念的倡導,對大學文化建設和教育進步起到了積極和補充的作用。目前,各高校的志愿者服務已形成了相應的組織架構、運轉模式、考核評價等體系,為志愿者工作開展,服務保障,后期管理奠定了基礎。
2.國內外開展志愿服務的差異。
從中外志愿者工作的發展來看,西方志愿服務多由宗教團體和民間組織引導開展,活動范圍因為較強的民間性而得以擴大;我國則主要依靠青年群體的興趣和責任感,由共青團引領組織。從參與的比例來看,國外志愿者服務人數平均達到總人口的20%~30%,在美國甚至高達60%,國內相對主要集中在青年。從志愿服務的內容來看,國外志愿服務內容和形式較為廣泛,包括社會福利活動、社會保障、人文與環境等,國內主要集中在社會弱勢群體的幫扶救助,活動范圍較小。從志愿服務體系來看,國外有相應的志愿服務法律,經濟保障,長期運轉,志愿服務時間集中,而國內志愿服務多為分散,體系有待健全。
3.高校志愿服務對于校園文化建設的作用。
校園文化是在校園環境中,師生創造的以精神文明為主要內容和特征的群體文化,其核心是提高人文氛圍和主體素質。志愿服務已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載體,使大學生道德情操得以熏陶,在志愿服務過程中實現靈魂的升華,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志愿服務是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途徑,使大學生堅定服務意識,獲得人生經驗,拓寬文化視野,掌握專業技能,掌握業務能力,培養溝通、交往、處事能力,切實提高自身的軟實力。志愿服務有利于構建和諧校園,提高學生的主人翁精神,增強大學生對于學校建設和發展的參與度,同時志愿精神具有調節和凝聚功能,調適人的心理,促進人際關系的和諧,實現校園和諧。
二、高校國際化背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性
1.高校國際化發展及人才培養的趨勢。
隨著國內高校逐漸與世界高校接軌,以逐漸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學術代表力,高學術水平和高人才儲備的國際高校為目標的發展宗旨,高校國際化發展是高校發展的必然趨勢,為文化開放,技術引進,高校教育國際化,學術交流,科研氛圍的形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國際化人才的培養,人才交流與互通,培養更多國際化背景的人才已成為高校國際化發展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2]。國際化人才應該具有國際化意識和國際一流的知識結構,熟知國際準則和運行規律,具有很強的跨文化交流溝通能力和處理問題能力,在國際競爭中能主動抓住時機的高素質人才。因此,在科技與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之下,國際化人才的培養將成為科技和社會發展的主要方向,因此擔負國家命運的大學便成為國際化人才培養的沃土。
2.高校國際化校園文化建設。
加強高校國際化建設,除了加大中外高校合作與學術交流、引進高水平中外學術帶頭人,加大國際化教育以外,在校園文化中增加國際化因素,擴大學生國際視野,增加學生國際化交流,提高學生國際化水平成為有效的途徑。目前很多高校均通過增加國際交流報告,引進留學生促進國際化培養,開展具有國際特色的國際文化節、國際交流節、中外學生聯誼會等學生活動,中外學生會等學生組織來擴大中外文化交流及國際化校園文化的建設。
三、依托國際教育環境開展外事志愿服務培育和建設校園文化
1.我校國際教育環境的分析。
國際教育學院融合中外合作辦學、在華留學生教育、語言及技能培訓等相關工作,有較強的國際化氛圍和辦學優勢,有較多的國際資源,為作為活躍學校國際化校園文化氛圍的主力軍開展相關工作。由于加大國際教育環境的建設力度,因此產生了大量的外事籌備和服務工作,同時開展外事服務有一定的緊迫性。國際教育學院有著不同類型和不同國別、不同教育層次的在華留學生,他們的培養和教育除了日常的服務以外,應加大綜合素質和綜合能力的培養,因此外事志愿服務也包括對于留學生在華志愿服務的相關內容,同時在華留學生表示了相關志愿公益服務的愿望。
對于中外合作辦學來說,參加中美合作辦學學習的學生家境較為優越,他們性格多開朗、活躍,喜歡與人交流,眼界開闊,有自己的理解和看法,樂于接受新鮮事物,能夠快速利用多媒體學習與交流,注重朋友之間的關系,不喜歡被孤立。通過志愿精神及志愿服務教育,能提高他們的責任意識和奉獻意識,從而樹立良好的三觀。
2.外事志愿服務的重要性。
高校國際化發展的需求,促進了國際交流與合作,因此外事志愿服務需求增加。外事志愿服務有利于提高學生的主動性和參與性,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和國際視野,擴大學生與高水平科研人員與組織的交流和學習范圍;有利于國際化校園文化建設,培養學生的奉獻意識,提升國際化交流水平。
3.有效開展外事志愿服務,加強國際化校園文化建設。
北京化工大學國際教育學院,建立外事志愿服務中心,開展相應的外事志愿服務活動,將中外合作辦學學生與在華留學生日常管理與教育相結合。外事志愿服務中心以國際化特色的志愿活動為平臺(包括校內外各種學術互動交流服務,國際型會議、賽事等志愿服務活動),培養中外合作辦學學生與在華留學生的奉獻精神為主要宗旨,以提高國際化人才培養質量為目的,分別從學術交流、文化交流、國際能力、留學生在華服務培育、外教課程小助教五個方面開展工作。學術交流主要從國內外學術報告、學術訪問、科技競賽等方面開展相應的志愿服務,志愿者既可以是中國學生,又可以是留學生,加強學生與高水平人員及組織的交流互通,拓寬學生的學術視野提高學習主動性;文化交流主要為校內外舉辦的國際文化節及各種賽事提供志愿服務,以中外文化和中外交流為主,增強中外學生溝通互動,加大中華文化傳播和中外文化交流。國際能力主要以提高中外學生國際交流能力,包括語言、禮儀、文化方面的培訓與指導為基礎,為國際化人才的培養添磚加瓦;為在華留學生服務是以留學生為服務對象,中國學生為志愿者,幫助在華留學生適應環境,解決學習和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提高留學生在校歸屬感,提高留學生在華學習能力。外教課程小助教主要是針對學院外教課程招募志愿者的活動,幫助外教老師完成日常教學活動,幫助同學們與外教老師更好地溝通,解決課堂上遇到的問題,更好地學習專業課程,提高同學們的交流溝通能力。外事志愿服務分為短期項目和長期項目,短期項目針對短期的學術交流和訪問及外事交流活動為主,面對中國學生和在華留學生招募志愿者;而長期項目包括志愿服務基地、留學生在華志愿服務等,以招募階段性志愿者為主。
外事志愿服務中心立足于國際教育學院的學院文化特色,充分利用中外合作辦學及留學生資源平臺,整合學術交流、文化交流、國際能力、留學生在華服務培育、外教課程助教五個方面的工作內容,在提高我校學生外事志愿服務能力的基礎上,拓寬了我校學生國際視野和國際交往能力,更重要的是提升了我校學生奉獻和公益意識,為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國際化復合型人才打好了基礎。外事志愿服務中心的建立,為國際化校園文化建設提供了平臺和沃土,讓更多元的文化借助外事志愿服務中心更為規范化和系統化,讓中外學生能夠借助平臺互幫互助。對于在華留學生來說,可以幫助自己適應中國文化及學校的學習環境,利于在華學習;對于中國學生來說,在擴大國際交往的基礎上能夠提升自身語言水平和多元文化整合的能力。外事志愿服務中心的建立為大型國際活動,例如國際文化節和國際青年創新論壇等活動提供支持和保障。外事志愿服務中心向外方課程提供教學支持和幫助,保證外方課程適應我校學生的需要,提高課程質量和學生學術能力。
外事志愿服務對于校園文化氛圍的培育和建設起到了豐富和延伸的作用,將中國學生與留學生資源整合,滿足了國際化校園文化建設的需求,提高了高校人才的培養質量。
參考文獻:
篇8
知識的寬度、厚度和精度決定人的成熟度。每一個人比別人成功,只不過是多學了一點知識,多用了一點心而已。下面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些高中政治必修三易混易錯知識,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歡迎閱讀!
高中政治必修三易混易錯知識11、傳統建筑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
( × )
點撥: 建筑,被稱為凝固的藝術。 中國古代建筑,是展現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標志。 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
2、傳統文化是固定不變的。
( × )
點撥:傳統文化具有相對穩定性。 傳統文化在世代相傳中保留著基本特征,同時,它的具體內涵又能夠因時而變。
3、傳統文化推動社會發展。
( × )
點撥: 傳統文化自身既有精華又有糟粕,推動社會發展必須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傳統文化如果能順應社會生活的變遷,不斷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就能對社會與人的發展起積極作用。 如果一成不變,傳統文化則會阻礙社會進步。
4、對待傳統文化要先繼承后發展。
( × )
點撥: 繼承和發展是同個過程的兩個方面,不是兩個過程。
5、思想運動往往催生社會變革,決定著文化的發展方向。
( × )
點撥: 思想運動往往催生社會變革,促進文化發展。 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決定著社會制度的變化,也決定著文化的發展方向。
6、教育作為人類特有的傳承文化的能動性活動,具有傳遞文化的特定功能,不具有創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 × )
點撥: 教育作為人類特有的傳承文化的能動性活動,既具有傳遞文化的特定功能,又具有創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高中政治必修三易混易錯知識21、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和博大精深沒有區別。
( × )
點撥:源遠流長是從時間上來講的,要從縱向來理解,強調的是中華文化歷史悠久、影響深遠;博大精深是從內涵豐富的角度來講的,要從橫向來理解,強調的是中華文化內容豐富、底蘊深厚。
2、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原因在于漢字和史書典籍。
( × )
點撥: 漢字和史書典籍是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見證。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和兼收并蓄。
3、漢字的發明,標志著人類進入文明時代。
( × )
點撥: 文字的發明,標志著人類進入文明時代。 漢字為書寫中華文化,傳承中華文明,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標志。
4、中華文化呈現各民族文化的豐富色彩,民族不同,民族文化的色彩就不同。
( × )
點撥: 中華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體,中華文化呈現各民族文化的豐富色彩,但這不等于民族文化之間沒有共性。中華各民族的文化,既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又有中華文化的共性。 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進,各族人民對共同擁有的中華文化有強烈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5、中華文化的包容性就是在交流中全盤吸收、借鑒其他民族文化。
( × )
點撥: 對于其他民族文化,中華民族敞開其博大的胸懷,發揚其“包容性”的特點,吸收、借鑒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積極成分,同時必須堅持文化發展的獨立性。
6、中華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總和。
( × )
點撥:中華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體,中華文化呈現著各民族文化的豐富色彩。 中華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華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進,共同熔鑄了燦爛的中華文化。 中華文化是由各民族文化共同構成的,但不是各民族文化的簡單相加。
7、中華文化的力量是激勵中國人民幾千年來克服艱難險阻、戰勝內憂外患、創造幸福生活的決定力量。
( × )
點撥:中華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勵中國人民幾千年來克服艱難險阻、戰勝內憂外患、創造幸福生活的強大精神力量而非決定力量。
高中政治必修三易混易錯知識31、文化只包括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具有意識形態性質的部分。
( × )
點撥:文化既包括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具有意識形態性質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學和技術、語言和文字等非意識形態的部分。
2、純粹“自然”的東西也是文化。
( × )
點撥: 純粹“自然”的東西不能稱為文化。
3、每個人的文化素養都是與生俱來的,不可以后天培養。
( × )
點撥: 每個人的文化素養不是天生的,而是通過對社會生活的體驗,特別是通過參與文化活動、接受文化知識教育而逐步培養出來的。
4、人們的精神活動離不開物質活動,精神產品離得開物質載體。
( × )
點撥:人們的精神活動離不開物質活動,精神產品也凝結在一定的物質載體之中。 文化傳承和發展必須通過物質載體。
5、文化會促進社會的發展。
( × )
點撥: 先進的、健康的文化會促進社會的發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則會阻礙社會的發展。
6、經濟是基礎,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經濟所決定,因此文化與經濟的發展是同步的。
( × )
點撥: 經濟是基礎,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經濟所決定,但這并不意味著文化與經濟的發展是同步的。文化具有自身的傳承性和相對獨立性,文化可能超前也可能落后于經濟的發展。
7、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是綜合國力競爭的基礎。
( × )
點撥: 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文化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但不是綜合國力競爭的基礎。綜合國力競爭的基礎是經濟和科技實力。
8、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能夠在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直接轉化為物質力量。
( × )
點撥: 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能夠在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轉化為物質力量,但不能“直接”轉化。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轉化為物質力量必須通過人的實踐活動。
高中政治必修三易混易錯知識41、處在較好的文化環境中就一定能形成較高的文化素養。
( × )
點撥: 文化對人的影響,來自特定的文化環境。 處在較好的文化環境中有利于形成較高的文化素養,但不是一定能形成較高的文化素養。
2、在不同的文化環境下,人們的交往行為和交往方式不同,因此文化決定人們的交往行為和交往方式。
( × )
點撥: 文化影響人們的交往行為和交往方式,但不決定人們的交往行為和交往方式。
3、文化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因此每個人接受文化的影響都是消極被動的、無目的的。
( × )
點撥:文化對人的影響雖然是無形的、不知不覺的,但人們接受文化潛移默化的影響并不都是消極被動的、無目的的,人們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響,往往是自覺學習、主動接受文化熏陶的過程。
4、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一經形成,就具有確定的方向性,對人的綜合素質和終身發展產生永久不變的影響。
( × )
點撥: 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人們文化素養的核心和標志。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一經形成,就具有確定的方向性,對人的綜合素質和終身發展產生深遠持久的影響。深遠持久是難以抹去、難以改變,但不是不能改變、永久不變。
5、積極參加文化活動,是培養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徑。
( × )
點撥: 積極參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動,不斷豐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養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徑。
6、文化能夠豐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強人的精神力量,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 × )
點撥: 文化有優秀與落后、健康與腐朽之分,優秀文化能夠豐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強人的精神力量,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7、優秀文化為人的健康成長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糧,對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起決定作用。
( × )
點撥: 優秀文化為人的健康成長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糧,對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不能說起決定作用。
高中政治必修三易混易錯知識51、民族節日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
( × )
點撥:民族節日是一個民族歷史文化的長期積淀。 慶祝民族節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注意民族節日和文化遺產對應的內容不能混淆。
2、文化多樣性等同于文化多元化。
( × )
點撥:文化的多樣性主要是從文化的表現形式來說的,即人類文化表現形式豐富多彩;文化多元化主要是從文化的來源和性質上說的,各種文化中既有優秀文化,又有落后、腐朽文化。我們要提倡文化多樣性,反對文化多元化。
3、文化多樣性是人類社會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根本動力。
( × )
點撥: 文化多樣性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特征,是步的重要動力。 人類社會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是生產,人類文明進步的根本動力是社會實踐。
4、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區別于其他民族的獨特標志,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
( × )
點撥: 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區別于其他民族的獨特標志是正確的,但民族文化不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而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根基。
5、尊重文化多樣性,既要認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和認同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鑒,,共同促進人類文明繁榮進步。
( × )
點撥: 尊重文化多樣性,既要認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對其他民族文化,要尊重但不一定要認同。
6、尊重文化多樣性,要遵循各種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則。
( × )
點撥: 文化多樣性主要是指不同民族、不同國家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 尊重文化多樣性,要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則,或者各國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則。但文化有先進與落后、健康與腐朽之分,因此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不等于各種文化一律平等。
7、大眾傳媒是文化傳播的主要途徑。
( × )
點撥: 大眾傳媒能夠最大程度地超越時空的局限,匯集來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顯示出文化傳遞、溝通、共享的強大功能,是文化傳播的主要手段而非主要途徑。文化傳播的重要途徑有商業貿易、人口遷徙、教育等。 注意區分文化傳播的途徑和文化傳播的手段。
8、大眾傳媒的發展將會促使舊的傳媒的消失。
點撥: 新的傳媒的出現,并不意味著舊的傳媒的消失,各種傳媒都在文化傳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9、文化交流有助于減少文化差異。
篇9
外貿活動的增多使各行各業對商務英語人才的需求量增加,因此職業院校也在逐漸加大對該專業人才的培養力度,但是在教學過程中卻忽視了對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這對學生的綜合發展是不利的。文中將對跨文化交際在商務英語學習中的重要性進行分析,并探究商務英語學習中培養跨文化意識的途徑。
【關鍵詞】
跨文化交際;商務英語;培養途徑
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文化傳播的重要途徑,在言語交流中人們可以感知到不同文化的特點。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各國的交流愈加頻繁,這在經濟方面的表現尤為突出,為了使我國更好的融入國際市場,我國應當加強對商務英語人才的關注,并將跨文化意識作為交際能力培養的重點內容。
一、跨文化交際在商務英語學習中的重要性
自加入世貿以來,我國對外經濟活動愈加頻繁,因而各行各業對兼具英語能力與商務能力的人才的需求量越來越大,為了適應這一趨勢,滿足社會需求,商務英語專業應運而生,該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為提高學生的商務英語能力與素質,使之能夠將英語熟練的應用到商務貿易活動中去,通過英語交流促進貿易合作的順利展開。但是在實際應用中學生僅具備商務能力與英語能力是遠遠不夠的,國際貿易不僅是跨語言的活動,更是跨文化的活動,如果在與對方展開交流的過程中商務英語人才不能夠從文化背景出發,用符合對方的語言與文化習慣的方式進行溝通,那么就很容易導致誤會的發生。文化影響著語言,語言反映著文化,通過語言可以看到一個國家或民族的生活方式、思想觀念與思維方式,例如,中國與西方對顏色的看法就存在差異,中國人認為紅色代表喜慶與吉祥,如大紅燈籠高高掛、紅光滿面等詞語都是具有褒義的;但是在西方的思想意識中紅色代表危險、暴力與流血,如aredbattle(一場血戰)、redrevenge(血腥復仇)等,外國學者在翻譯《紅樓夢》時,為了避免誤導讀者,將其按照原名《石頭記》進行翻譯,即“Thestoryofthestone”。因此在商務貿易中用一定要注意對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避免在語言交流中產生誤解。
二、商務英語學習中培養跨文化意識的途徑
1.對商務英語教學模式進行改革。在商務英語教學中,教師應當對教學模式予以創新,教材的內容過于死板且對文化差異內容涉及的較少,因此教師應當拓展教學資源,利用網絡展開教學活動。網絡教學受空間與時間的限制較小,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能力與喜好選擇適宜的內容進行學習,教師可以為學生挑選與教材內容有相關性的資料讓學生在網上進行自主閱讀與學習。同時,網絡中還有很多類型的語言資料,如英文廣播、英文電影、英文歌曲等,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進行選擇,網絡資源的應用能夠極大的激發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并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感受中英語言之間的文化差異。
2.將文化交際融入到整個教學中。教師單純的講述并不能真正提升學生的能力與素質,為了讓學生對文化差異有真實的理解與體會,教師應當將文化交際融入到整個教學中,在課堂上創設生動的語言情境,讓學生感受到商務英語交際的氛圍,從而使其文化交際意識得到提升。課前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任務,讓學生收集資料做好前期準備,例如在課堂上進行貿易談判場景的演練,學生需分組進行角色扮演,學生要自設談判的主題,并編寫對話。在此之前,教師應當為學生介紹一些常用的詞匯以及英語交流習慣,例如“dear”、“excuse”、“please”、“thanks”等,讓學生能夠對英語文化有所了解,當學生表演結束后,教師需對學生的言語使用情況進行評價,對其中的錯誤要予以糾正,例如kindly在英語中為敬辭,而begrateful為謙辭等,創設場景的方式能夠加深學生對文化交際的切身感受。
3.引導學生正確理解文化差異。教師應當引導學生客觀看待文化差異,這樣才能使學生更好的在學習與工作中開展文化交流,提高其語言使用的專業性與規范性。教師可以適當利用視頻、廣播等為學生介紹西方國家的歷史、文化進程、宗教、禮儀等知識,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對中外文化進行比較,使其能夠從深層次了解中外文化間的差異,并提高其文化素養。在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樹立正確的文化差異觀,讓學生尊重差異、理解差異,在商務貿易活動中能夠站在文化的角度進行思考。細節是影響貿易成敗的重要因素,只有對對方的文化背景予以充分了解才能夠避免在細節上出錯,在貿易中提前預約并準時到場,按照國外的身勢語與禮儀與貿易方打招呼等都是尊重文化差異的表現。
三、結語
商務貿易愈加頻繁為商務英語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為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據一席之地,商務英語人才的能力與素質必須全面發展,文化交際能力在推動貿易合作展開中有著重要的意義,應當通過改變教學模式等多種途徑對學生的文化交際能力與意識予以培養。
參考文獻:
[1]王禎.商務英語學習中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J].海外英語,2012(22).
[2]王雋雅,楊亞萍.淺析跨文化交際能力在商務英語中的體現[J].商場現代化,2011(08).
篇10
關鍵詞:文化外交;戰略思維;戰略意義
中圖分類號:D8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35-0015-02
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增強和國際地位的提高,如何培養和運用文化力量,引導國際社會正確看待和對待我國的振興,塑造國家良好形象,增強對外影響力,實現軟硬國力均衡發展,成為日益緊迫的重大課題。我國應重視文化外交的戰略意義研究,明晰文化外交的戰略思維,使文化外交成為強國戰略的重要著力點。
一、開展文化外交的戰略意義
當今國際社會,各國綜合國力競爭不斷加劇,文化因素的作用日漸增強。文化不僅成為國際市場競爭的重要工具,也是維護和拓展國家利益的重要手段,文化被稱為是國家的“軟實力”或者“軟力量”,其實它的作用一點也不“軟”,它的影響是“潤物細無聲”。國家的“硬實力”只能讓人怕你,而文化“軟實力”卻讓人服你;“硬實力”施以力,“軟實力”施以德,而在國際競爭中,只有仁者才無敵,才能攻心為上、真正不戰而屈人之兵。因此,開展文化外交是強國戰略的重要內容,意義如下。
1.綜合國力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綜合國力既包括經濟、軍事等物質形態硬力量,也包括文化、科技、制度等意識形態軟力量。一國發展模式的優劣、執政能力的強弱、治理效率和安全系數的高低、民族文化感召力和競爭力的大小、國際公信力和影響力如何,是衡量軟國力的重要指標,決定著國家在國際上的人心向背,決定著維護和實現國家利益的成本和效益。世界發展史上既有重視和善用軟力量,國家振興事半功倍的經驗;也有忽略和輕視軟力量,導致國家衰落甚至解體的教訓。大力加強以文化為核心的軟國力建設和以文化外交為重要途徑的軟國力運用,能給國家發展以巨大的推動力量。對內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促進社會和諧發展和長治久安;對外增強國家的親和力與影響力,贏得國際社會的認同和尊重,實現文明對話和合作;在經濟全球化和社會信息化時代,軟力量發展滯后和薄弱,會制約綜合國力的全面發展,制約國際環境的根本改善,使我們維護和拓展國家利益的成本倍增,效益倍減。
2.確保實現和平發展的戰略之舉。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勢頭強勁,對世界經濟的影響力及對國際體系和利益格局的沖擊力與日俱增。外界一方面視我國的發展為機遇,另一方面又對我國疑慮、戒備和防范上升,我國與周邊國家和國際社會的關系進入比較敏感期,急需提升和運用軟國力,避免外部世界的強烈反彈。我國實現和平發展的前景既取決于其他國家如何看待和對待中國的振興,更取決于我們能否妥善處理與外部世界的關系,并以國際社會能接受的方式參與國際事務和擴大影響力。文化外交以柔性傳播力和滲透力體現國家意志,塑造良好形象,增進了解和共識,減少偏見和敵意,促進國家關系和諧發展,營造客觀友善的國際輿論環境等等起到政治和經濟外交難以起到的獨特作用。
3.維護國家安全的迫切需要。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和文化多元化趨勢的發展,對處于轉型時期的中國社會形成較大的沖擊,新舊價值觀和思想文化相互激蕩,主流文化和意識形態遇到挑戰,臺灣島內部分民眾對祖國的向心力減弱。西方國家以文化作為制度、意識形態和戰略競爭的重要手段,對我國推行西化、分化和文化霸權戰略,侵蝕我們民族文化和意識形態根基。文化是維系國家和民族的精神紐帶,文化亡,則國家亡。反之文化發達、文化安全得到保障,才能以自己的意識形態和戰略思想為指導,整合政治、經濟和軍事等資源要素,賦予其正確的方向和精神力量,才能使國家的潛能轉化為現實能量,最大限度地發揮綜合國力和綜合安全效能。通過對外文化交流,大力繁榮中華文化,培育文化軟力量,增強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和免疫力,抵御政治和文化霸權,維護國家意識形態安全,具有基礎性重要意義。
4.帶動國民經濟增長的有效途徑。世界范圍內文化需求和國際交流激增,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的生產和輸出潛力巨大,文化貿易成為國際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規模文化產業不僅構成物質形態的綜合國力,加快國民財富的積累,還可通過文化戰略的運籌,更好地發揮軟硬國力的綜合效能。文化產值在一些發達國家已占經濟總量的1/5以上,對外文化的經濟功能和影響力的提升,直接帶動了家電、通訊、旅游、服裝、娛樂等各業興旺。我國可持續發展受到能源和原材料的制約,勞動力密集型和低知識含量產品出口阻力增大,經濟結構調整勢在必行。文化產業作為知識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助于優化出口貿易結構和文化產業結構,優良的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還可以為其他制造業、服務業等提供豐富的文化附加值,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和效益空間,應該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我們是文化資源大國,有資格實現“文化出口”。
- 上一篇:管理會計敏感性分析
- 下一篇:債務危機的成因及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