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會計敏感性分析范文

時間:2023-11-03 17:52:3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管理會計敏感性分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管理會計敏感性分析

篇1

關鍵詞:敏感性分析;價值貢獻凈值;資源配置

伴隨著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與完善,管理會計逐漸從傳統會計中分離出來,并不斷滲透到企業的計劃、組織、領導與控制的管理過程中。作為與財務會計并列的一個會計分支,管理會計是以改善企業經營管理與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為最終目的,通過運用一系列專業的分析工具對財務會計數據及其他生產運營數據進行深度加工與系統整理,從而實現對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預測、決策、規劃、控制與考評等職能的一項管理活動。

一、研究工具

隨著數學、統計學、計算機技術與管理會計不斷的交叉融合,管理會計工具的種類日漸豐富,應用范圍不斷擴大。目前,主流的管理會計工具有全面預算管理、作業成本法、本-量-利分析、敏感性分析、價值鏈分析、經濟增加值、關鍵績效指標、平衡計分卡與標桿分析法等。本文所研究的企業案例的核心是價值貢獻凈值,將敏感性分析應用于企業價值貢獻模型中,具備良好的實踐意義。

敏感性分析是一種從定量分析角度研究相關因素變量對目標變量影響程度的不確定分析技術,其技術路徑是通過逐一改變相關因素變量數值的方法來測定目標變量的變化程度。不同的因素變量的數值變化,會導致目標變量變化方向與變化程度的差異,根據目標變量變化程度的大小,計算得出其相對于不同因素變量變化程度的敏感度,從而在眾多因素變量中甄別出敏感性因素與非敏感性因素。敏感性分析的基本公式是:

敏感度=目標變量變化程度(%)÷因素變量變化程度(%)

伴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與電子表格處理技術的成熟,敏感性分析越來越多的應用于現代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敏感性分析的一般步驟如下:第一,確定敏感性分析的目標變量;第二,設定相關因素變量的變化幅度;第三,計算相關因素變量的數值變化對目標變量的影響大小;第四,甄別出敏感性因素進行分析。可見,敏感性分析可以為企業的預測與決策行為提供指導性意義,為企業經濟效益的增加提供參考性方向。

二、案例分析

本文研究選取的企業案例是中國東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西北分公司(以下簡稱“分公司”)“倡導價值貢獻,優化資源配置”項目,針對該項目中分公司地面服務部的價值貢獻模型,運用敏感性分析展開對上述各單位價值貢獻凈值的研究。

(一)項目背景與思路

2015年,中國東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股份公司”)明確提出實施內部市場化機制,充分發揮價值規律對資源配置的導向作用,形成科學有效的競爭激勵機制、利益分配機制與資源配置機制,從而激發員工的主觀能動性,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最終實現企業的持續、快速與健康發展。股份公司關于內部市場化機制的實施路徑是通過明確內部市場化主體,按照內部市場化定價、核算與結算的思路,構建價值貢獻評價體系,以價值貢獻凈值的評估結果為基礎,建立與之匹配的激勵與分配機制,從而促進股份公司內部各單位從保障中心向經營中心、價值中心、利潤中心轉型。

(二)模型構建與分析

價值貢獻模型的構建過程本質上是對價值的定義、發現與衡量過程,需要結合價值創造的實際過程對模型進行不斷的批判與完善。不同部門的生產業務情況各不相同,因此,針對它們構建的價值貢獻模型也存在差異。2016年,分公司選取了地面服務部進行試點,結合生產業務情況構建相應的價值貢獻模型,本文以2016年1月與2月的財務會計數據及其他生產運營數據為依據,進行價值貢獻的敏感性分析以及預實對比分析,為管理會計項目的推行意義在實踐層面提供有力支撐,為實現倡導價值貢獻、優化資源配置的目標在理論層面奠定堅實基礎。

本文擬采用2016年1月與2月的預算數據對價值貢獻模型進行敏感性分析,識別價值貢獻點中的敏感因素,發現對價值貢獻凈值的影響具有顯著效果的項目,從而對資源配置起到良好的引導作用。在敏感性分析中,本文給予敏感性因素的判定標準是:如果敏感度大于1,說明該項目為極其敏感因素;如果敏感度在0.05與1之間,說明該項目為一般敏感因素;如果敏感度小于0.05,說明該項目為非敏感因素。

地面服務部是分公司的重要部門,隨著分公司運力的增長、始發航班數量的增加,其對人員、設備、辦公用房面積等資源的需求會同步增加。為了引導地面服務部將有限的資源最大限度的投入到價值創造的過程中,結合其業務特點,構建出完全收入成本模型:產生價值貢獻的收入項目包括航班保障架次收入(即根據股份公司提供的航班保障架次×每航班收入定價)、貴賓室服務收入(即為進入貴賓廳旅客提供服務產生的價值,以90元/國內旅客、120元/國際旅客定價)、逾重行李收入(即在機場收取的逾重行李收入)、機場地面升艙收入(即旅客在機場因艙位變動而增加的收入)、第三方業務收入(即外航、子公司航班而收取的收入)以及上述項目以外的其他收入,相關驅動的成本項目包括人工成本、可控費用、地面固定資產折舊、貴賓室服務支出以及上述項目以外的其他支出。

基于以下依據,得出地面服務部2016年1月與2月預算數據(見表1):第一,航班保障架次收入的預算目標由股份公司地面服務部根據航班計劃下達T1、T2、T3目標;第二,貴賓室服務收入、逾重行李收入、機場地面升艙收入、第三方業務收入均以上年實際發生數作為T1,T2為T1的105%,T3為T1的110%;第三,人工成本的合同制員工部分來源于EHR系統的應發工資數,勞務制員工部分來源于上海人力資源公司應收分公司數;第四,可控費用來源于全面預算管理系統分月滾動預測數,是本部門歸口費用及其他按照地面服務部所使用的辦公用房面積、電話(對講機)、個人話費補助使用量分攤的費用;第五,地面固定資產折舊費以上年12月折舊費為基數進行測算;第六,貴賓室服務支出以上年實際發生的平均數進行測算。

進一步,在T1數據的基礎上,給予各項目正負5%與10%的變動幅度,計算得出在其他項目不變的條件下,各個項目在不同的變動幅度下對價值貢獻凈值的敏感度(表2)。由于價值貢獻凈值與各個項目呈線性關系,所以,無論項目變動幅度的大小,價值貢獻凈值對項目的敏感度均相同。敏感度計算結果表明,增加航班保障架次、貴賓室服務人數對于實現1月價值貢獻凈值的T1目標具有顯著效果,此外,增加機場地面升艙數量對于實現2月價值貢獻凈值的T1目標也具有顯著效果;減少人工成本、租賃費用、貴賓室服務支出對于實現1月價值貢獻凈值的T1目標具有顯著效果,除此之外,控制管理費用對于實現2月價值貢獻凈值的T1目標也具有顯著效果。

三、結語

篇2

關鍵詞:利潤 敏感性分析 “價格戰”

一、引言

利潤是企業經營效果的核心衡量指標之一,而企業如何實現利潤、如何提高利潤所得,是企業經營過程中首要解決的核心問題。對于這一問題,常規的思路即是從影響利潤的因素抓起,對能夠對利潤產生影響的因素進行干預、調整,以期利潤的實現。在企業經營實踐中,眾多商家采用價格調整的方式,使得經濟社會中“價格戰”現象普遍存在。

為什么“價格戰”會普遍存在,其背后的理論支撐是什么?了解這一問題,有助于對“價格戰”有更為充分的認識,也有助于人們更好地利用價格手段參與競爭。截至目前,諸多專家學者對“價格戰”現象從不同的視角進行了分析和研究。部分學者從博弈論的角度分析了“價格戰”的成因,這是目前學術界對于價格戰原因分析的主流思想,毛淼(2008)認為,“價格戰”的原因是競爭各方均不希望對方獲得更大的市場份額,降低價格以搶占市場;郭惠玲(2014)構建了“價格戰”博弈論模型并進行分析,認為寡頭壟斷中出于對利潤的考量,“價格戰”是寡頭市場競爭不可避免的結果;有些學者專門對某個行業的“價格戰”現象進行了分析,余榮(2010)從內因和外因的角度對出版業“價格戰”現象進行了分析,認為出版行業圖書競爭的同質化是構成價格戰的內在基礎,而宏觀經濟體制以及亞馬遜、當當等網上書店的快速發展構成了出版業“價格戰”的外因;有些學者從其他角度對“價格戰”現象進行了深入剖析,楊劍鋒(2007)認為過度進入是導致價格戰最直接的原因,而市場經濟中的制度安排、商業文化以及企業家資源等因素是“價格戰”形成的深層次原因。

已有研究成果對“價格戰”現象的解釋做出了較為豐富的研究,但絕大多數的研究都集中于“低價戰”。從營銷角度講,“價格戰”包括高價戰和低價戰,其本質是通過價格手段參與市場競爭,實現企業的利潤目標。本文將在已有文獻的基礎之上,從利潤敏感度分析的角度出發,分析商家采用“價格戰”(包括高價戰和低價戰)的理論基礎,并對企業如何通過價格措施參與市場競爭、實現和保障目標利潤水平提出對策建議。

二、利潤敏感性分析原理

利潤敏感性分析是衡量單一變量或組合變量變動對利潤影響的一種方法,其通過計算有關因素的利潤靈敏指標,揭示利潤與有關因素之間的相對數量關系,并利用靈敏指標進行利潤預測。影響企業利潤的因素很多,如售價、單位變動成本、銷量、固定成本等。在現實經濟環境中,這些因素是經常發生變動的,而且其變動會對利潤產生影響,其中有些因素(如單價)增長會導致利潤增長,而另一些因素(如單位變動成本)降低才會使利潤增長;有些因素略有變化就會使利潤發生很大的變化,而有些因素雖然變化幅度很大,卻只對利潤產生微小的影響。利潤敏感性分析即是對這些影響利潤的因素的變動對利潤產生的影響進行分析。通過分析,可使企業的經營管理者明確,在影響利潤變動的諸多因素中,哪些因素對利潤的影響較大,哪些因素對利潤的影響較小,從而便于企業的經營管理者采取有效的措施,保證企業目標利潤的實現,并對經營風險進行分析和防范。

敏感性分析需要測算每個影響因素變動對利潤變動的影響程度,即敏感系數,方法有兩種:一是根據經典管理會計教材中的要素變動百分比法,即根據利潤變動百分比與某一因素變動百分比的比測算出敏感系數的大小,即敏感系數=利潤變動百分比/要素變動百分比;二是構建利潤與其影響因素的函數關系Y=f(x),通過對某一要素求一階導數即是這一要素對利潤影響的敏感系數,即dy/dx是x對y影響的敏感系數。從兩類方法對比來看,要素變動百分比法計算過程較為簡單,根據利潤及各個要素各期數值即可計算求得,但其受基期利潤及各要素影響較大;函數法模型較為靈活,能夠根據需要對模型重要參數進行調整,但是計算結果受模型形式的影響較大。本文根據需要,需要測算不同影響因素變動對利潤影響程度的大小,所以采用管理會計教材中要素變動百分比法。

三、敏感系數推導

要素變動法百分比法計算利潤敏感系數計算公式為:要素敏感系數=利潤變動率/要素變動率。

這一計算方法以本量利模型公式為基礎,即在成本性態分析的基礎上,將產品成本分為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固定成本與變動成本是相對而言的,即在相關業務量范圍內,固定成本是不受業務量影響的成本,變動成本是隨著業務量變動而變動的成本。根據本量利分析基本模型,對分析利潤有影響的因素包括單價、銷量、固定成本、變動成本、邊際貢獻、盈虧臨界點等。

將成本、銷量、利潤的關系反映在直角坐標系中,畫出本量利圖,也稱為盈虧臨界圖。

利潤與要素的關系為:利潤=收入-總成本=收入-變動成本-固定成本=單價×銷量-單位變動成本×產量-固定成本。假設產量與銷量相等,用P代表單價,Q代表產銷量,V代表單位變動成本,F代表固定成本,則利潤I可表示為:I=P×Q-Q×v-F=Q(P-V)-F。

四、利潤敏感系數分析

(一)各因素敏感系數推導

等式兩邊同時除以I0,則有:

利潤變動率= Q0P0x1/I0+ Q0(P0-V0)x2/I0- Q0V0x3/I0- F0x4/I0+ Q0P0x1x2/I0- Q0V0x2x3/I0=銷售量敏感系數×銷售量變化率+價格敏感系數×價格變化率+單位變動成本敏感系數×單位變動成本變化率+固定成本敏感系數×固定成本變化率+價格敏感系數×銷售量變化率×價格變化率+單位變動成本敏感系數×銷售量變化率×單位變動成本變化率。

(二)敏感系數分析

1.敏感系數大小的決定因素。從單價、銷售量、單位變動成本和固定成本各自的敏感系數看,各敏感系數大小均取決于基期水平,即在滿足相關范圍內、固定成本不變、單位變動成本不變的基本假設條件下,敏感系數大小只與基期企業經營水平有關,與變動幅度無關。所以,各要素敏感系數大小取決于企業實際經營水平,即基期各因素及利潤的水平。

2.敏感系數大小比較。(1)價格敏感系數和銷售量敏感系數的比較。在企業正常經營情況下,企業銷售單價P大于單位可變動成本V,這樣才能夠實現貢獻毛益,進而彌補固定成本并獲得利潤,所以,價格敏感系數大于銷售量敏感系數,即價格對利潤的影響的敏感程度大于銷售量對利潤的影響敏感程度。(2)單位變動成本敏感系數和固定成本敏感系數的比較。根據計算公式,單位變動成本和固定成本的敏感系數均為負數,即成本的上升會使得利潤下降;從二者大小對比來看,正常情況下,單位變動成本小于固定成本,但單位變動成本的敏感系數還和產銷量有關,所以,在企業的產銷量達到一定水平之前,單位變動成本對利潤的影響程度較小,超過某一水平后,單位變動成本對利潤的影響幅度較大。(3)各要素敏感系數綜合比較。根據上述分析,在正常生產經營條件下,各影響因素的敏感系數排序為價格敏感系數>銷售量敏感系數>單位變動成本敏感系數,價格敏感系數>銷售量敏感系數>固定成本敏感系數。固定成本敏感系數與其他要素敏感系數的對比沒有固定的大小關系。

五、對“價格戰”的分析及對策建議

(一)對“價格戰”的分析

1.價格對利潤的影響效果最為顯著,促成“價格戰”易被廣泛采用。根據各要素對利潤影響的敏感系數分析,價格的敏感系數最大,說明價格對于利潤的影響相對最為敏感。而且,從各因素調控的難易程度看,價格手段與調控成本和產銷量等因素相比較為容易使用,操作性強。所以,在經濟活動實踐中,眾多商家傾向于采用“價格”手段參與競爭、調控利潤,促成了“價格戰”現象的出現和存在。

2.低價戰以損失利潤為代價。“價格戰”往往被描述為以降低價格形式參與競爭。對于這種模式的“價格戰”,因為在相關范圍內,產銷量、單位變動成本和固定成本均保持不變,則價格的下降直接導致利潤的下降,這種方式無異于飲鴆止渴,對企業利潤而言是沒有任何好處的,時間久了會給企業資金造成壓力,甚至可能會將企業拖垮。

3.高價戰可以獲得較好利潤。根據價格的敏感系數,價格上升,則利潤會較大幅度的上升,能夠獲得較好的效益。以蒙牛的高端奶“特侖蘇”為例,蒙牛于2006年推出高端奶“特侖蘇”,即走高價路線,其市場售價為普通奶的兩倍左右。“特侖蘇”價格雖高,但從當時的銷售情況看,特侖蘇非常受歡迎,在上市之初,商超貨架上很少有陳列著的“特侖蘇”,而其他部分奶品有些早已布滿灰塵,這說明“特侖蘇”高價策略是成功的。

(二)對策建議

1.實施“低價戰”要做好相關工作,不能持久使用。低價戰即降價銷售模式的生產經營是以犧牲利潤為代價的,利潤是企業經營的首要目標,也是企業平穩、健康發展的必要保障,以犧牲利潤為代價的競爭策略對企業來說是不利的。所以,降價促銷方式不能持久使用,且要做好相關工作。一是要確定利潤臨界點,即利潤為零時的價格水平,以減少價格下降對利潤造成的過度損壞。二是做好擴大市場、爭取消費者的相應對策,降價促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擴大企業的市場份額,爭取消費者,所以在降價促銷時,應盡量能夠充分利用降價促銷帶來的市場份額擴大等優勢。

2.企業應不斷創造條件以實現價格的提高。在企業實際經營過程中,不斷提高產品價格進而提高利潤,且不失客戶,這是企業經營之道。所以,企業在實際經營過程中,應該爭取創造條件實現價格的提高,且能夠留住客戶。一是要不斷提高產品品質,品質是產品的生命。二是要充分考慮消費者的接受水平,能否留住客戶與客戶對產品的接受能力有關,可以通過市場調研、專家咨詢等方式掌握客戶的價格接受能力,使得價格提高的效果不被銷量下降抵消,實現利潤的增加。

參考文獻:

1.余榮.出版業價格戰的原因與對策[J].生產力研究,2010,(8).

篇3

企業管理會計應當持續創造價值。那么,什么是“價值”就成了企業管理會計的一個基本問題。

細細思考,在管理會計研究中,我們很少有對“價值”進行過定義、界定和明確。我們在很多場合泛泛地運用“價值”“價值量”等概念,但是在實際工作中,這些概念過于寬泛無法界定同時又很難用技術工具衡量,因此這些概念在管理會計實務工作中顯然無法使用。

管理會計中的“價值”特征

筆者認為,企業管理會計中的“價值”,應該能滿足我們通常所說的會計的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等需求,至少具備以下幾個基本的特征。

一是可以明確界定,有比較確切的內涵和范圍,即會計所說的“確認”。雖然管理會計的確認標準可以根據企業需求確定而不一,但能夠“確認”應該還是管理會計的一個基本要求。

二是具有很強的包容性,能夠通用于管理會計的各個領域,包括營運規劃、管理決策、成本控制、預算管理、績效評價等。我們不能在管理會計的不同環節、不同領域使用不同的價值概念,否則根本無法建立起系統的管理會計應用體系。

三是可以計量,這也是管理會計的“價值”最重要的一個特征。管理會計與戰略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營銷管理等最主要的專業區別之一就是“計量”,否則,管理會計將與其他的管理混合在一起。

比如,營銷管理中常用的“顧客價值”概念,雖然對于營銷管理非常有用,但是顧客價值在實際中很難計量,也很少有企業甚至幾乎沒有企業可以計算出顧客價值。如果管理會計中的“價值”也是模糊而難以計量的,那么管理會計就失去了應有的技術含量,在實踐中也很難發揮良好的作用。如果管理會計不具備計量的特征卻又插手企業的方方面面管理活動,會給人造成一種企業所有的管理活動都可以納入管理會計范圍、管理會計什么都可以管,但是管理會計實際上又什么都管不了的情況。

四是可以標準化,也就是說,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在不同的企業,指的是同一個概念和內容。因為標準化,管理會計的“價值”概念才可以得到廣泛地推廣和運用。

五是符合管理會計實踐的需求,可以在規劃、決策、控制、評價中得到一貫而有效的運用。

與管理會計的“價值”相關的范圍包括成本、效益、凈現值等。管理會計的早期發展階段,價值的主要體現是成本,也就是關注企業的“投入”;后期發展階段,價值的主要體現是效益,也就是關注企業的“產出”;最后,價值的主要體現不僅關注投入和產出,更主要的是產出和投入的比較,也就是關注企業的現金流入和現金流出相比較后考慮貨幣時間價值和風險調整后的經過貼現凈現值。

筆者認為,以現金流和自由現金流的現值作為管理會計的“價值”的核心,可以滿足上述特征,從而構建起一個嚴謹、邏輯一致的概念框架:一是現金流和自由現金流可以明確界定。自由現金流即企業在維持原有營業規模的基礎上,企業通過經營活動所取得的現金凈流量。二是現金流和自由現金流可以具有很好的包容性。

比如管理會計中的重要概念“成本”,其實就是現金流的流出;“經濟效益”,就是凈現值等等。三是可以計量。四是可以標準化,不同企業、不同時點的現金流都可以統一到同一個標準。五是可以在管理會計的規劃、決策、運營和考核等各個環節、各個方面加以運用。

以現值為基礎進行管理和考核

綜上所述,企業管理會計終極目標———提升企業價值———也就是提升一個企業“風險和報酬平衡下的企業自由現金流現值”。一個企業所有的業務都應該圍繞著這一價值目標來開展,企業財務部門也以此為切入點來開展管理會計的實踐。

例如,企業在進行戰略規劃時,其他業務部門考慮國家宏觀經濟、自身競爭優勢等等因素,而財務部門在戰略規劃中發揮作用時,則需要考慮已有的類似項目的凈現值多少、風險大小等問題,而不是泛泛而談規劃的好壞。這是需要可計量的數據來支撐我們的價值判斷的。我國企業的財務會計部門并不缺少記賬、算賬、報賬的會計人員,但是缺少這種具有戰略視野、能夠整理競爭者動態會計信息、判斷未來盈利信息和行業變化并能進行適當量化的高級人才。

再例如,企業在進行管理決策,比如投資決策時,管理會計就必須進行類似項目凈現值、內含報酬率、風險敏感性分析等對項目的價值進行確認、計量和報告,否則就成了空談。而這些分析,都是以現金流及凈現值為基礎的。

篇4

一、關于本量利分析法的運用。傳統的本量利分析以成本習性分類為基礎,依據成本與業務量之間的數量關系,用變動成本法確定產品成本及分期損益,以獲取相關信息;將成本與業務量之間的關系拓展到對利潤的影響,建立了本量利分析模型,并在此基礎上進行保本分析、安全性分析、保利分析及利潤的敏感性分析等等。但在新經濟環境下,企業經營多樣化趨勢越來越明顯,與產銷不直接相關的后勤輔助支持作業越來越多,而我們通常將它們排除在變動成本之外,忽視了其變動性,這將對產品成本和相關損益的確定造成不良的影響。其實,通過作業和成本動因的分析可知,產銷業務量并非成本的唯一驅動因素,多數成本與產銷量無關,但卻是變動的,它們隨作業量的變化而變動,而且不同的作業與成本之間,具有不同的成本動因,如批次、人數、檢驗次數等等。顯然,進行本量利分析不應僅僅局限于產銷量與成本的相互關系分析,而應拓展到作業、成本動因及其變化對利潤的影響關系的分析。

二、關于經濟批量模式的運用。經濟批量的基本模型建立在兩部分相關成本基礎上:儲存成本和訂貨成本(經濟采購批量)或儲存成本和調整準備成本(經濟生產批量)。由于這兩部分成本具有此增彼減的相互關系,通過微積分求極值或通過逐次測試后知:所謂經濟批量就是兩部分相關成本相等時的批量。然而,在JIT環境下,如此求經濟批量的方法已沒有意義。首先,JIT的運作基礎之一就是縮短調整準備時間,而柔性制造系統的運用,又為調整準備時間的進一步縮短創造了技術條件,傳統上需要幾小時甚至幾十個小時的調整準備時間,現在縮短為幾分鐘,因此,調整準備成本在新經濟環境中已經變得微不足道。另一方面,JIT系統的運作,還建立在長期、穩定而良好的供應合約基礎上。可以說,沒有良好的供應基礎,就沒有JIT。因此,所謂訂貨成本也不再是與批次相關的成本,相關的成本數額也大大減少。如此,經濟批量中的主要相關成本只有儲存成本。儲存成本與儲存量相關,儲存數量越多,儲存成本越大。所以,最經濟的做法就是減少儲存量,降低儲存成本。這也就是所謂“零庫存”的要求。現代的“經濟批量”實際上應該是:僅在需要時才提供的必要數量的必要物品。

三、關于相關成本決策法的運用。相關成本決策法是管理會計中發展起來的一種重要的管理決策方法,它將與某項決策相關的成本和收入進行配比來作出決策,其主要特點是只考慮隨決策而變動的成本,略去不受決策影響的成本。相對于某項決策而言,前者稱作變動成本,后者稱為固定成本。在成本核算上,它假設決策引起成本的發生和變動,故應核算決策相關成本,從決策過程來看,它假設:1.決策只對成本在短時間內發生影響;2.多項決策之間是相互獨立的,互不影響。顯然,相關成本決策法只考慮決策的短期影響。但是從長遠來看,這種假設決策互為獨立是不符合現實的,尤其是隨著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的運用,企業總是面臨許多決策:一些決策同時進行,

其相互影響體現在機會成本上;另一些決策則相繼發生,其相互影響既表現在機會成本上,又表現為未來的潛在成本。相關成本決策法缺乏考慮這種相互影響的內在機制,使用它的結果是一定時期內從各項決策取得的收益不具可加性,即整體效果小于各單項決策效果之和。為此我們應該結合作業成本會計,修正相關成本決策法。為衡量短期決策的長期影響和一項決策對其他決策(尤其是后續決策)的影響,管理人員不僅需要預計未來的機會,而且需要掌握成本的長期習性,包括那些不隨單項決策而變動但隨多項決策而變動的成本的習性。通過借助作業動因分析,通過揭示各種決策方案對作業資源的需求,使管理人員了解各決策方案的短期和長期后果,并幫助管理人員防止采用那些有著短期或長期不利影響的方案。

四、關于長期投資決策方法的運用。長期投資決策分析方法中,最常用的是凈現值、內涵報酬率等貨幣時間價值法。無論采用哪種方法,決策結論均會受初始投資、經營現金流量等現金流量值大小的直接影響。在新經濟環境下,這些因素的內涵更為豐富了,這是我們在進行決策分析時必須注意的。首先,初始投資中不再是取得、形成固定資產的直接投資占絕對多數,還包括了大量的軟件、工程、培訓等投資,由于這類成本的數額所占比例越來越大,必須將其資本化,并作為初始投資考慮,不容忽視;其次,傳統的經營現金流量的預計主要考慮直接的、有形的效益,如銷售收入的增加、人工成本、材料成本、能源成本的減少等。但在新經濟環境中,高質量的產品、優質的服務、顧客滿意度、市場占有率等,已成為影響企業成敗的至關重要的無形效益,而且,由于輔助支持作業的效率和效果的提高所產生的間接效益也有不斷增長之勢,對此我們也不能再忽略不計。因此,在分析經營現金流量時,應盡可能預計因長期投資而引發的無形和間接效益。

篇5

關鍵詞:管理會計;課程;教學改革

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共同構成現代企業會計完整的系統,二者缺一不可。但從我國實踐來看,由于財務會計屬于法定會計,是企業必須依法開展的,并且改革開放以來,財務會計作為一種商業語言,要不斷地規范(包括國內的統一和與國際慣例接軌),以適應市場經濟和國際經濟交往的要求,因此,在政府的主導下,企業財務會計工作受到企業高度重視,得到日益完善。相反,管理會計不是法定會計,它的應用與否以及應用的廣度和深度,完全取決于企業內外部的條件。外部條件包括市場競爭程度、競爭的公平性、企業約束與激勵機制的健全程度、管理會計理論與方法的實用性、管理會計人才供應的數量和質量等;企業自身條件包括企業的規模、企業管理人員對管理會計的需求、會計人員的責任感及其管理會計素養和能力等。由于我國管理會計應用的內外部條件均不完善,致使我國企業管理會計的應用不盡如人意,造成我國企業會計一手(財務會計)硬一手(管理會計)軟。然而,著名的管理會計學家、美國圣地亞哥州立大學的CheeChow教授早在1999年上海中國會計學博士生聯誼會上曾說過,我國目前最需要的其實是管理會計而不是財務會計。實證會計鼻祖、羅徹斯特大學的RayBall教授也指出,建立旨在向國際會計慣例靠攏的財務會計準則其實只是我國國內會計問題的一個小部分,我國國內會計問題的大部分應是解決國內企業的管理問題。著名管理會計學家羅伯特·S.卡普蘭(RobertS.Kaplan)、安東尼·A.阿特金森(AnthonyA.Atkinson)1999年6月在其合著的《高級管理會計》中文版序言中也寫道:“利用管理會計信息改善企業經營并制定戰略決策,這對我國企業今后的發展至關重要”。那么,如何讓我國企業的管理會計也“硬”起來?這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努力。作為一名管理會計課程的高校教師,根據多年的教學體會筆者認為我們應當加快《管理會計》課程的教學改革,以肩負著為我國企業培養合格的管理會計應用性人才的重任。

那么管理會計課程教學應如何改革?應重視“四化”,即教學素材的中國化、教學內容的現代化、教學方法的案例化和教學手段的電子化。

一、教學素材的中國化

多年來,我國采用的管理會計教材多是在引進英美國家管理會計教材的基礎上編寫的。

教材中的理論與方法的闡釋、例題、案例、習題等均是以西方企業素材資料為背景的。很多地方并不符合我國企業的實際情況,因而學生學后并不能直接用于我國企業。例如,西方將直接人工成本作為變動成本,但在我國工業企業并非實行完全的計件工資制,因而直接人工成本有相當部分是固定的而不是變動的,但在講變動成本法時我們仍然沿用西方教材的說法。再如,我國企業的期間成本包括產品銷售費用、財務費用和管理費用,但很多教材仍沿用西方的做法把期間成本區分為產品銷售費用和管理費用兩項。當然,這些可能是細節問題。但也有一些重要的問題,例如責任會計,在西方管理會計教材中是針對大型企業來講的,重點圍繞著三級責任中心即成本中心、利潤中心和投資中心介紹它們的評價問題。但實際上特別是在我國中小企業占絕大多數。中小企業內部不存在利潤中心,更不存在投資中心。針對中小企業,主要是成本中心的責任成本核算與控制,但對此,現行的管理會計教材卻語焉不詳,不具有可操作性。另外,我國企業在長期的實踐中也創造了一些獨有的管理會計方法,例如20世紀50年代興起的班組成本核算和90年代初邯鋼創造的“模擬市場核算,實行成本否決”的經驗就是典型的中國式方法,但這些方法并沒有在我國的管理會計教材中予以采用。

應當說,我國從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引進西方管理會計以來,雖然在企業中的應用并不理想,但我們還是取得了不少的經驗,也有很多的實際應用案例,這些經驗和案例應當充實到我們的管理會計教材和教學中去,使我們的管理會計教學素材中國化,這非常有利于我國管理會計應用性人才的培養。

二、教學內容的現代化

西方管理會計形成于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末基本內容體系未有改變,這些內容主要包括成本習性分析、傳統成本計算(全部成本法)、變動成本法、本量利分析、預測分析(含銷售、成本、利潤、資金預測)、決策分析(含短期經營決策和長期投資決策)、全面預算、標準成本制度、責任會計等。然而,眾所周知,在20世紀50年代管理會計形成以后,管理會計的環境正在發生變化,表現在戰略管理熱的出現、服務業的興起、全球化的競爭、信息技術的進步、制造環境的發展(包括適時制造和計算機集成制造)、作業基礎管理(ABM)的產生等。由于環境的變化,20世紀50年代形成的管理會計方法體系(傳統管理會計)在相當程度上失去了與企業管理的相關性。對此,美國著名管理會計學家H﹒托馬斯·約翰遜和羅伯特·S﹒卡普蘭在他們1987年合著的《相關性消失了:管理會計的興衰》一書中進行了說明。從本書和其他有關的資料,李天民教授(1988)整理歸納出傳統管理會計的三大局限性:視野狹窄、觀念陳舊和方法落后。筆者(2002)也曾對傳統管理會計的局限性進行過探討并將其主要概括為兩點,即“上不著天”(指傳統管理會計與戰略管理無關)和“下不著地”(指傳統管理會計沒有以作業為基礎)。

為了適應環境的變化,西方管理會計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出現新的發展,這些發展包括作業成本法(activity-basedcosting)、作業成本管理(activity-basedcostmanagement)、戰略成本管理(strategiccostmanagement)、戰略管理會計(strategicmanagementaccounting)以及目標成本法(targetcosting)、改善成本法(kaizencosting)、全生命周期成本法(wholelife-cyclecosting)等。另外,管理會計在服務業中的應用也受到高度重視。但客觀地講,我國《管理會計》課程教學內容基本上仍僅涵蓋傳統管理會計的內容,并主要以工業企業為應用對象。因此,我國管理會計教學內容急需現代化。

管理會計教學內容的現代化就是在繼承傳統管理會計內容的基礎上,根據企業管理新的需求和管理會計的新發展,重新設計整合管理會計課程的教學內容體系,使管理會計課程的教學內容跟上時展的步伐。

三、教學方法的案例化

管理會計是一門應用性學科,實踐性很強。同時,普通高校本科教育目標也主要是培養應用性人才。因此,管理會計教學必須注重實踐,強調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案例教學法就是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培養學生應用能力的一種十分有效的方法。這種方法與20世紀初由哈佛大學創造,它主要圍繞一定的教學目的把實際中真實的情景加以典型化處理,形成供學生思考分析和決斷的案例(通常為書面形式),通過獨立研究和相互討論的方式來提高學員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一種方法。

根據對西方管理會計教學資料的觀察,管理會計課程的教學案例可以有四種:教學引導性案例、方法應用性案例、效果證明性案例、問題分析性案例。四種案例在教學中的作用不同。教學引導性案例是在每一章節前安排的一個意在提出本章節將主要研究的內容或解決的問題的案例。此種案例,能夠以來自實際的生動情景資料,在學生學習之前向學生提出問題,使學生能夠帶著問題開始本章節的學習,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目的性。方法應用性案例是說明管理會計方法在某個企業中實際應用情況的案例,它可以揭示在具體企業中如何結合本企業實際情況應用管理會計方法。它與一般教材中的例題不同,例題通常高度簡化,而方法應用性案例則是具體企業管理會計方法應用的真實再現(當然進行了必要加工),雖然相對復雜,但貼近實際,更有利于學生實際應用能力的培養。效果證明性案例是根據來自企業內外媒體的資料整理的客觀介紹管理會計方法在某個企業應用取得實際效果的案例,此種案例一般作為閱讀材料插入教材章節之中,可以增強教材的生動性和學生對管理會計學習重要性的認識。最后,問題分析性案例是一種主要供學生課下分析討論的案例,這種案例一般在案例中要介紹相關公司的基本情況與有關的生產經營和財務成本數據,然后要求學生進行計算分析并回答案例提出的問題。這種案例對于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十分重要,并且它一般要求學生要提交書面分析報告或(和)參與小組或課堂案例討論,故也能培養學生的書面和口頭表達能力。

教學方法的案例化就是將上述幾種類型的案例有機地運用到管理會計教學之中,發揮案例教學在學生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培養中的獨特作用。

四、教學手段的電子化

管理會計不同于財務會計的一個特點是,管理會計有時要采用復雜的數學模型進行數據的加工處理,計算難度大且要求及時性強。因此,要順利完成管理會計提供管理信息的職能,提高及時性,降低信息成本,管理會計的電算化(即利用計算機技術進行管理會計信息的處理)更有必要。在會計教學中,對于財務會計電算化知識和技能的培養,有單獨的課程如會計電算化或會計信息系統來進行。但管理會計電算化知識和技能的培養則基本沒有列入管理會計課程的教學之中。這不利于學生應用計算機從事管理會計工作能力的培養,而實際管理會計工作的開展離開計算機技術是不可想象的。

管理會計課程教學手段的電子化這里不僅指利用計算機或多媒體技術來進行管理會計知識的傳授,而且是指(更主要地)管理會計的電算化教學,即將利用計算機軟件處理管理會計問題的方法傳授給學生。例如,在課堂上教師可以用EXCEL等電子表格進行本量利分析,計算不同因素變化對利潤的影響;可以利用SPSS統計軟件的回歸分析、相關性分析進行混合成本的分解和成本預測等;可以利用投資項目可行性分析研究與分析系統軟件進行投資方案的比較分析和敏感性分析以及利潤全面預算軟件演示全面預算的編制過程等。

以上提出的管理會計課程教學改革的“四化”對于培養管理會計應用性人才將發揮重要作用。當然,要實現“四化”存在很多困難,需要各方面特別是管理會計的教學人員付出極大的努力。但是,為了培養管理會計應用性人才,促進管理會計在我國企業中的應用進而促進我國企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這些努力是值得的。

參考文獻:

1、劉愛東.對我國企業管理會計應用環境優化的思考[J].會計之友,2006(8).

2、羅伯特·S.卡普蘭,安東尼·A.阿特金森.高級管理會計[M].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1999.

3、(美)H.托馬斯·約翰遜,羅伯特·S.卡普蘭.管理會計的興衰[M].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2.

篇6

關鍵詞:市場營銷財務知識營銷工作

一、前言

營銷和財務是企業的兩大不同的職能部門,不論從部門還是從職業來看,兩者的區別不言而喻,但它們的之間的聯系確是相當緊密的,首先,兩者相互依賴、相互影響,主要表現為:

1、營銷計劃和預算是企業財務活動的基礎,而營銷計劃和預算又必須以貨幣的形式表達出來以符合財務管理的要求;

2、市場營銷中的銷售廣告費用、營業費用以及存貨成本的支出都必須受到財務管理的控制,而財務管理必須對市場營銷活動中的收入和費用進行控制才能達到企業利潤最大化的目的;

3、營銷活動中會產生一些應收賬款,而這些應收賬款的信用政策、信用條件以及收賬政策對財務管理活動有很大的影響,同時只有通過財務管理對應收賬款的有效管理才能使營銷活動的成果變為企業的利潤。

總之,成功的營銷必須有財務的支持,而財務管理又必須以營銷為基礎,二者互相依賴互相影響。其次,兩者又相互制約、相互轉化,主要表現為:如果沒有有效的財務管理,那么企業就沒有足夠的資金,市場營銷計劃也就成了空談;相反,如果沒有好的營銷計劃,企業商品的銷量就上不去,那么就沒有資金的流入,財務管理活動就會出現問題,可見二者彼此制約。又因為營銷中有財務,財務中有營銷,那么有些活動既是營銷問題又是財務問題,這樣的問題可以在這兩個部門互相轉化以便得到更好的解決。

從營銷和財務的辯證關系可以看出,財務在營銷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隨著我國改革開放不斷深化,市場經濟不斷發展,企業管理水平在不斷提高,市場營銷人員對財務類知識的需求也越來越高,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因此,各高職院校市場營銷專業如何組織財務類課程的教學工作,也日益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然而,當前大多數高職院校市場營銷專業的財務類課程均未考慮市場營銷專業學生的目標崗位群和對財務類知識需求的特殊性,而是隨意地將會計專業的《基礎會計》課程“復制”并“粘貼”到市場營銷專業的財務類課程當中,“重命名”為《基礎會計》、《企業會計學》、《企業會計知識》或《營銷會計》等等,不一而足。主要講述的內容都是記賬憑證的填制、賬簿的登記、企業的主要經濟業務的核算、會計報表的編制等會計人員工作的基礎知識,是從培養學生的會計職業能力來組織內容的,不能滿足營銷人員工作的需要。而且,從現有的文獻來看,關于市場營銷專業的學生應具備的財務知識的探討還非常的少,也沒有進行過系統化的研究。因此,對市場營銷專業學生的財務知識進行系統的分析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應用價值。

二、市場營銷工作財務知識需求分析

市場營銷專業應用型人才可以大體分為三種:企劃型人才、銷售型人才和推銷型人才。企劃型人才處于調研、規劃、設計、決策等環節,側重于進行銷售策劃及管理,強調科統籌規劃能力;推銷型人才處于銷售、服務等實際操作一線環節,側重于對產品和服務的推銷,強調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銷售型人才主要處于操作一線環節中的技術崗位,需要擁有比推銷型人才更為復雜的專業理論知識與技術,側重于職業崗位的具體操作,強調動作技能和經驗技能。這三類人才都具有彼此難以替代其職責。但對高職市場營銷專業的學生來講,他們的培養目標都定位在后兩種,他們在營銷工作中所需要的財務知識可歸結為以下幾種:

1、財經基本技能知識

首先,營銷人員在辦理銷售業務時必然會用到支票、匯票、本票等票據進行結算,對于支票的填寫、支票有效性的鑒別、匯票、本票的辦理等,應是營銷人員必備的財務技能;其次,營銷人員會經常出差,出差前要去財務填寫借款單借錢,出差回來要進行費用的報銷,即差旅費的報銷,則有關借款單、差旅費報銷單的填寫、各種發票的粘貼應是營銷人員具備的財務技能;再次,營銷人員從事營銷工作經常會與發票打交道,那么如何開具普通發票和增值稅專用發票、增值稅專用發票的開具范圍及其使用保管方面的法律規定、取得的增值稅專用發票的審核要點等也應是營銷人員具備的財務技能。

2、財務管理的相關知識

現金是營銷人員在工作中經常接觸的,在企業里對現金的管理非常嚴格,對不熟悉財務知識的營銷人員來講,很容易出錯,產生的后果也很嚴重,因此有關現金收款和付款中常見的差錯、查找現金差錯的方法、收款和付款中造成差錯的原因、現金收付業務容易發生差錯的時間、現金的管理及庫存現金的限額等知識,對于營銷人員來說顯得尤為重要。

賒銷業務也是營銷人員經常會做的,這樣的結果就會產生企業的應收賬款。應收賬款到期時,顧客很可能會拖欠貨款,原因可概括為無力償還和故意拖欠兩種,對這兩種應收款項應采用不同的收賬方法,這就要求營銷人員具備收賬的技巧。應收賬款的管理,對于企業來說是一項很重要的工作,為此,企業應制訂合理的應收賬款管理制度、收賬政策。營銷人員是銷售第一線的工作人員,企業應在營銷人員的參與下制訂應收賬款管理制度,這就要求營銷人員具備應收款的管理能力,能對應收賬款的成本進行分析。

營銷人員購買商品和銷售商品都會與存貨發生關系,那么如何合理確定庫存成本和最佳訂貨量、保險儲備量及產生滯銷存貨如何管理、存貨發出的計價方法,這也是營銷人員應具備的財務知識。

3、稅法及納稅籌劃的知識

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會涉及到很多稅金問題,與營銷人員關系密切的主要是增值稅、消費稅、所得稅和印花稅。我國稅法規定銷售貨物和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勞務要交增值稅,如果營銷人員銷售的貨物屬于消費稅的稅目,在交增值稅的同時還要交消費稅;企業有了盈利就要交企業所得稅,營銷人員的個人工資、勞務報酬的所得要交個人所得稅;銷售過程簽訂的合同要交印花稅;所以,稅金的計算、繳納對營銷人員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內容。

同時,企業的營銷人員還應懂得一定的納稅籌劃知識,即可以有效的配合財務人員工作,又可以為企業增資節流。如:營銷人員采用委托銀行收款的方式將貨物銷售給客戶,按稅法的規定,采用委托收款方式銷售的貨物增值稅的納稅義務發生時間為貨物發出并辦妥托收手續的當天,即銷售的當天就發生納稅義務,銷售貨款確沒有收到,這樣公司在沒有取得貨款前就墊付了增值稅。而如果營銷人員在簽訂合同時約定以分期收款方式進行交易,增值稅的納稅義務發生時間是合同約定的收款日,這樣公司納稅義務發生時間與取得貨款基本是同步的,不存在墊付稅款的問題,從而為公司節約了資金。由此可見,營銷人員懂得稅收籌劃對企業的重要性。

4、財務報表閱讀與分析知識

營銷人員在辦理業務前需要先對合作企業的財務狀況進行分析,比如企業的盈利能力、償債能力、應收賬款的周轉率、存貨的周轉率等,通過這些指標可以了解企業的盈利情況、債務的償還能力、資金的周轉情況,可以有效的避免銷售商品發生的壞賬,預測企業的經營前景,同時還可以為企業經營管理者進行經營決策提供重要的依據。這就需要營銷人員必須具備企業財務報表的閱讀與分析知識,熟悉各種財務報表的結構和項目內涵的基礎上,知道閱讀時需要關注的問題,并能根據財務報表進行簡單的分析。

5、管理會計的基本知識

營銷管理的理念是一切以顧客需要為中心,通過市場調研了解顧客需要,開發研制適銷對路的產品,在適當的時間、適當的地方,以適當的價格、適當的信息溝通和促銷手段,提供給適當的消費者,通過發現市場機會,創造目標顧客,為企業贏得銷售額增長,使企業在激烈的競爭中得以生存、發展。這種目標的實現需要用到管理會計的相關分析方法,它通過對資金使用效率和效果的分析,不僅可以評估一種營銷方式為整體效益做出的貢獻大小,還可以分析出相應的原因,從而為市場營銷的調整提供依據。因此,管理會計的相關分析方法如本-量-利分析法、現金流量分析法、銷售資金需求量預測法、敏感性分析等也是營銷人員應具備的財務知識。

三、市場營銷專業學生的財務知識體系

我們在上述對市場營銷人員在工作中對財務知識的需求分析的基礎上,又利用德爾菲法進行了專家意見的整合,再結合我們多年的對市場營銷專業學生的實際教學經驗,總結提煉出了市場營銷專業學生所應具備的財務知識體系,如下所示:

1、財務基礎知識

會計要素

會計科目與賬戶

復式記賬法

會計憑證

會計賬簿體系

2、財經基本技能

數字的書寫

票據的辦理和鑒別

借款單、報銷單的填寫

發票的審核與保管

報銷發票的粘貼

3、財務管理知識

現金的管理

應收賬款的管理

存貨的管理

4、財務報表閱讀知識

財務報表的基本結構

財務報表的閱讀

財務報表的簡單分析

5、稅收知識

增值稅、營業稅、消費稅的法律規定

納稅籌劃

6、管理會計知識

變動成本法

本-量-利分析

敏感性分析

現金流量分析

四、結論

總之,財務知識對市場營銷人員的作用非常重要,營銷專業的學生應對自己所掌握的財務知識體系有個明確的認識和掌握,在將來的營銷工作中面對復雜多變的市場環境,更應該尊重市場規律,重視財務思維的運用,不僅能對市場有著敏銳的洞察力,還能運用自己獨具的財務眼光去捕捉商機。

注:本文為山東省高等學校教學改革立項項目“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高職市場營銷人才培養模式探究”(項目編號:2009572)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王紀忠.市場營銷學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北方經濟,2005,(10):21.

[2]李宇紅,趙伯莊,王磊.市場營銷教學特點與方法研究[J].教育與職業,2005,(12):112.

[3]張彩江.復雜性:對經濟和管理領域中理論認知誤區的一個解讀[J].系統科學學報,2007,(1):59.

[4]修淑媛.營銷與財務的關系及其協調[J].觀察與思考,2009,(03).

[5].談營銷過程中的財務管理[J].時代經貿,2007,5(73).

篇7

管理會計是從傳統的會計系統中分離出來,以財務會計信息為基礎,著重為企業改善經營管理,提高經濟效益而服務的信息系統,是企業管理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相對于財務會計,管理會計的主要優勢如下:

1.1側重于為企業經營管理服務管理會計主要通過

對財務和其他信息進行加工、整理、分析和評價,為企業管理者正確決策和有效地改善生產經營服務。財務會計主要通過定期提供財務報表,為企業投資人、管理者、債權人和政府管理部門等服務。

1.2方式方法靈活多樣管理會計以靈活多樣的形式對財務會計等相關的資料進行加工、整理,對不同經營方案的經濟效益進行分析對比,以便得出更科學、高效的經營方案,實現企業的經營目標。而財務會計的記賬、核算和報表方法基本都是法定的、統一的、固定的。

1.3兼顧全局與局部兩個方面管理會計為了更好地服務于企業的經營管理,必須同時兼顧企業所處環境的全局與生產經營細節兩個方面。財務會計主要是以企業作為一個整體,提供集中、概括性的資料,綜合評價和考核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

1.4面向未來管理會計既使用歷史數據,也使用各種反映未來發展的預測、計劃和目標有關的數據,它將這些數據運用科學方法進行加工、處理,以便協助管理人員事先把未來的業務籌劃工作做好。財務會計一般只反映實際完成的事項,側重于對企業生產經營活動作歷史性的描述。

1.5多種科學方法的應用管理會計把高等數學、運籌學、數理統計學中和電子辦公軟件的方法吸收、引進到管理會計中來,能把復雜的經濟活動用簡明的數據模型表述出來,并進行科學的加工處理,揭示有關對象之間的內在聯系,掌握有關變量聯系、規律,以便為管理人員正確地進行經營決策,提供依據。而財務會計應用的數學方法范圍較小,一般只涉及到初等數學。由于管理會計具備了這些優勢,在財務會計的核算系統及其他管理系統的支持下,在現代企業管理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推動作用。

2管理會計在現代企業管理中的作用

2.1管理會計能夠結合企業的戰略發展方向,協助企業管理者制定戰略方案。企業戰略是根據環境的變化、本身的資源和實力選擇適合的經營領域和產品,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并通過差異化在競爭中取勝。換言之,企業戰略是一個管理者對產品和市場在競爭領域的定位選擇問題,包括企業的經營范圍、經營能力和管理機制三個方面。管理會計能以企業戰略為出發點,以取得整體競爭優勢為主要目標,以分析研究企業、顧客和競爭對手所組成的“戰略三角”為核心,揭示企業在整個行業中的地位及其發展前景。同時,管理會計能夠發掘企業自身的優勢,通過向管理者提供全面的、多元的信息和方案,促進企業發揮品牌優勢、成本優勢、價格優勢、技術優勢、服務優勢或規模優勢等核心競爭力,增強持續經營能力。

2.2管理會計將管理和會計有機地結合起來,為企業管理者提供全面的、及時的信息服務。管理會計是在財務會計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但它突破了財務會計固有的局限性,在企業規劃與控制兩大方面發揮財務會計無法實現的作用。規劃是通過編制各種計劃和預算實現的,對企業未來的生產經營情況進行全面的籌劃;控制則主要是通過落實責任、考核績效和分析計劃執行情況,對企業生產經營情況進行控制。由于管理會計是管理科學與會計科學結合的產物,其主要目的是協助管理者規劃企業長期、短期的經營目標,控制企業的經營活動,合理配置企業資源,充分調動員工的積極性,以期獲得最佳經濟效益。因此,管理會計能夠著眼于企業未來的生產經營活動,如通過目標的確定、預算的編制、決策方案的出臺等,為管理者對未來的生產經營活動進行事前預測和事中控制提供信息服務。

2.3管理會計能夠根據企業的管理需要和業務特點等,參與建立目標管理和績效考核標準及評價系統,有助于改善經營管理。管理會計既可以站在企業戰略的高度關注企業的全局性,又可以從企業的某一個工作崗位出發,注重一個工作細節的重要性。現代企業,特別是制造型企業,通常要建立目標管理和績效考核標準及評價系統,以調動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營運成本、改善經營管理等,管理會計貫穿于目標管理標準和績效考核系統制定、執行及評價全過程,發揮著其他管理職能無法替代的作用。目標管理的核心就是確定合理可行的目標,這就需要目標制定者了解每個崗位的職責、需求和目標的可行性與合理性。制定的目標力求用較少的條文,簡明的文字,規定每個崗位應該做的事情,應達到的標準,應遵守的規范等。績效考核就是有目的、有組織地對企業員工及其工作成果與崗位目標進行對比、分析和評價,做出獎賞及改進意見。這需要從事績效考核的人員準確掌握考核標準及考核對象的具體情況。單純的財務管理或者單純的業務管理都無法將目標管理和績效考核的工作做好,由于管理會計具備財務管理、業務管理、戰略視野,而且能夠靈活應用多種表達方式,才成為目標管理和績效考核體系的積極推動力和創新力。

2.4管理會計能夠采用多種數據模型,便于企業管理者直觀地掌握各項信息。我國現代企業管理者和業務主管的素質參差不齊,懂市場、搞業務的人居多,他們不愿也沒時間和精力閱讀枯燥的文字和數字報告,但是他們又需要了解相關的信息。管理會計有著豐富的信息處理工具和數據加工方法,能夠把復雜的業務流程或文字報告用簡明易懂的數據模型或圖表展示各種業務流程、經濟指標的現狀及變動趨勢,輔以簡明扼要的說明,供管理人員決策時參考,也方便業務主管們了解問題所在并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

2.5管理會計注重溝通,有助于提高現代企業的內部協作關系及在外界的形象。21世紀是信息時代,也是溝通的時代。管理會計科學順應了這個時代的發展需求,注重信息系統的建立與應用。豐富而準確的信息,是正確而迅速決策的保障。一個企業能否在激烈的競爭中得以生存和發展,它的產品和服務能否跟上時代的要求,首先在于該企業能否及時掌握必要信息,能否正確地加工和處理信息,能否迅速地在員工之間傳遞和分享信息,特別是能否把信息融合到產品和生產服務過程之中,融合到企業的整個經營與管理工作之中。信息系統的有效性,不僅需要有強大的信息網絡和信息收集能力,更為重要的是要有出色的信息分析、加工、傳遞和利用的能力。管理會計突破了財務會計的被動管理的局限性,置身于企業信息系統中,與內部各部門之間及管理層之間保持通常的溝通關系,有助于部門之間的理解與配合、信息共享,在對外談判及市場開拓中彰顯企業的合力,促進了企業內部協作并提升了企業在外界的形象。

3我國現代企業管理會計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3.1我國現代企業的整體管理水平還很落后,制約了管理會計的應用和發展由于我國經濟體制尚處于轉軌時期,傳統的管理思維方式仍在發揮作用。至今許多企業尚未建立科學的管理體系,僅憑經驗管理企業,管理方式、方法陳舊,對市場環境適應性差。另外,管理人員缺乏先進的管理理論和經驗,尤其是高層管理人員知識、能力貧乏,企業還不能完全按照市場規則運作,致使企業在市場競爭中處于被動地位,與國外現代化的企業管理水平相比還存在很大差距。在這樣的企業環境中,管理會計人才、理念和方法無法得到引用和關注,更不可能得到充分應用和發展。

3.2管理會計在國內沒有被普遍應用從我國管理會計的發展來看。我國企業運用得比較多的是責任會計,并結合我國企業的實際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但如量本利分析等短期經營決策、投資項目可行性分析等決策會計方法,在我國企業中的運用還不是很普遍。有調查表明,我國企業在短期經營決策中采用量本利分析模型的占55.4%。而使用敏感性分析的僅為13.2%,尚有31.4%不采用。所用的長期投資決策方法則比較分散,主要是回收期法、凈現值法、內含報酬率法及其他方法。從總體上看,管理會計在我國企業的運用還不是很普遍。

3.3管理會計理論與實踐相脫離我國的管理會計在實際工作中得到了一定應用,大多數企業沒有應用管理會計。沒有應用管理會計的原因不只是因為企業不了解管理會計,還跟管理會計理論或方法與企業實際需要不吻合相關。即使有些企業應用了管理會計,只側重傳統的管理會計的理論與方法,如責任中心、目標管理及業績考核等,而新型的管理會計如戰略管理會計、信息管理會計理論,尚處于從西方國家向中國引進的階段,不完全符合中國現代企業的現狀。

3.4管理會計人員隊伍還很微弱,在企業管理中角色還很尷尬相對于財務會計工作人員,管理會計工作人員在我國的認知度和影響力相對較弱。據初步統計,國內持有注冊管理會計師資格證書的人不足8000個,而國內財務會計工作者目前約有1500萬,其中具備高級會計職能的人僅40萬,具備中級職能的人約500萬,國內大部分企業只能靠具備高級職能和部分具備中級職能的財務會計人員履行管理會計的職能。但是,國內企業超過85%的財務人士擔任財務會計(核算會計)職位,他們80%以上的時間用于記錄與核算,充當著“賬房先生”的角色。即使企業聘用了財務總經理、財務總監或財務董事,在企業的經營管理中也難以發揮管理會計的職責,更多地充當著籌資的工具、數字的機器。

4現代企業充分發揮管理會計作用的途徑

4.1建立科學的組織架構,確立管理會計在現代企業的職責知識化、信息化已成為現代企業新的管理理念,這一理念首先沖擊著企業的組織結構,使其由傳統的金字塔型轉向扁平形、網狀型甚至無中心的組織形式,這是組織結構分權化的趨勢。隨著這種趨勢的推進,企業對管理會計的需求日益迫切。因此,現代企業必須適時調整組織架構,使之更趨科學有效,明確管理會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時確立管理會計人員的職責。

4.2確定清晰的戰略目標,便于管理會計據以制定工作重點管理會計直接為企業的戰略目標服務,現代企業管理理論認為:“管理的重心在于經營,經營的重心在于決策,決策的關鍵在于預測。”管理會計之所以重要,就在于這一職位起到了預測經濟前景的關鍵作用。管理會計人員在企業總目標與經營方針的基礎上,在考慮了經濟規律作用的前提下,在經營條件約束的條件下,選擇最合理、最合適的量化模型,有目的地對企業未來的市場份額、銷售價格、成本、利潤、資源配置以及資金流動的變動趨勢做出預測,幫助企業管理者進行正確的經營決策。

4.3重視財務會計的基礎工作,為管理會計提供可靠的數字來源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是現代企業管理系統中兩個緊密聯系的子系統。現代企業突出管理會計的職能及重要性,并非否定財務會計的重要性。財務會計嚴格按照《企業會計制度》規定,記錄日常業務,登記賬簿,定期編制有關的財務報表,準確、客觀地反映企業的經濟活動和經營成果。其數據的準確性、報表的客觀性和及時性都會對到管理會計的工作質量產生影響,所以企業若要管理會計發揮應有的作用,必須高度重視財務會計的基礎工作。

4.4任用稱職的管理會計工作人員,以便管理會計工作的順利開展企業要應用管理會計這門科學,就該有懂管理會計的人。目前具備注冊管理會計師資格的8000人,對國內1469萬家企業而言,可謂鳳毛麟角。有條件的企業可以從發達國家或國內成功企業引進先進、成熟的管理會計人才及經驗,沒有條件的企業應鼓勵財務會計加強管理會計知識和技能的學習,提供機會讓他們和管理會計學者、機構及有實踐經驗者交流學習,以便他們能夠結合本企業戰略發展要求,建立適合本企業的管理會計模式和機制,有效地開展管理會計工作。

篇8

【關鍵詞】 納稅風險;納稅成本;量本利

人們預測未來中國企業經營面臨最大的風險是納稅風險。企業納稅風險是企業的涉稅行為因未能正確有效遵守稅法而導致企業未來利益的可能損失,具體表現為企業涉稅行為的不確定因素影響納稅準確性,導致企業多交稅或者少交稅。企業經營者為了能使企業健康發展,持續經營,增加稅后利潤,就必然考慮降低納稅成本。因為企業交納的各種稅金是成本組成部分,要降低納稅成本,就像“穿過流動的沙漠”,有納稅風險。如何降低或化解納稅風險,加強納稅風險管理?筆者設想了一個涉及各稅種稅率因素的量本利方程式,把這個方程式嫁接到Excel上,創建納稅成本風險控制模型圖,用 “控件”按鈕,時時跟蹤、調節單個或多個稅種稅率參數變化對企業利潤變化影響程度,選擇在確保企業納稅信用等級良好或至少不抵觸各稅種預警線的前提下,降低納稅成本,在確保目標利潤的情況下,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

一、建立各稅種稅率與目標利潤預測模型

(一)建立含有各稅種稅率因素的量本利方程式

建立含有各稅種稅率因素的量本利方程式,這個方程式的前提是把全部企業銷售成本按照成本習性劃分為變動成本與固定成本,而企業交納的各種稅金也是企業的成本組成部分,也要劃分為變動成本與固定成本。企業利潤是根據產品銷售收入、銷售成本、稅率等因素綜合測算出來的,其中任何一類因素的變化都引起利潤的變化。企業交納的稅收與利潤二者具有互相依存、此消彼長辯證良性互動關系。根據不同的稅種稅率對企業利潤影響程度,把現行主要稅種稅率劃分為流轉稅稅率、財產稅稅率(包含房產稅率、車船使用稅率、土地使用稅率、印花稅率) 、所得稅稅率三類。這三類稅率假設用負擔率來代替,將各稅種稅率因素從量本利方程式中分解出來,流轉稅與銷售收入成正比、屬于變動成本。所得稅為利潤總額與所得稅率是乘積,它與企業的生產經營成果成正比,它的變動幅度與營業收入成正比,與營業成本成反比關系,與稅后利潤成反比,它同時兼有變動成本和固定成本兩種不同性質的成本項目,屬于混合成本。財產稅在一定時期內不受銷售收入的影響,相對固定不變,屬于固定成本,在這里把房產稅、土地使用稅、車船使用稅合并在財產稅中。公式如下:

稅后利潤=銷售數量×銷售單價-銷售數量×銷售單價×(1-流轉稅稅率)-銷售數量×單位變動成本-固定成本(1+財產稅稅率)×(1-企業所得稅稅率)。

(二)建立稅率與目標利潤預測模型

1.設計模型圖樣

“各稅種稅率與目標利潤預測模型”圖是建立“納稅風險管理模型”圖的基礎。根據上述公式,把流轉稅稅率、所得稅稅率、財產稅稅率作為一個決策參數變量,建立生產單一品種的稅種稅率與目標利潤的預測模型。新建一個Excel工作表,并在相應單元格錄入文字,在B4、B5、B8、B9單元格錄入相應數據(見圖1)。

2.定義單元公式,建立分析與預測的數學關系式

B6=B4*B5;B7=5%(控制在增值稅行業預警值范圍內); B10=5%(假設綜合稅率5%);B11=B6*(1-B7)-B4*B8-B9

*(1+B10);B12=25%(在三種企業所得稅稅率中選擇);B13=B6

*(1-B7)-B4*B8-B9*(1+B10)-(B6*B12);假設在單元格C12輸入企業的目標利潤為6 000 000元,其他稅種稅率不變,在以下單元格內輸入公式: C4= (C11+(B4*B8)+B9*(1+B10))

/(B5*(1-B7));C5 =((C11+B9*(1+B10)+B4*B8)/(B4*(1

-B7)));C6=C4*C5;C8=(B6*(1-B7)-C11-B9*(1+B10))

/B4;C9=(B6*(1-B7)-B4*B8-C11);C13=B6*(1-C7)-C4

*C8-C9*(1+C10)*(1-C12)。

3.對該模型圖分析

當企業利潤由目前的490萬元提高到600萬元時,既保持原稅收負擔又實現目標利潤,采取以下相應的措施:(1)將產量由目前的100 000件提高到105 789.47件;(2)將產品單價由目前的200元(不含稅)/件提高到211.58元/件;(3)將單位變動成本由目前的120元(不含稅)/件降低到109元/件(4)將固定成本由目前200萬元降低到100萬元;通過稅率與目標利潤模型分析,至少在行業稅收預警線上,減輕企業稅收負擔,節約納稅成本,實現目標利潤。

二、各稅種稅率利潤敏感性分析模型

在稅率與目標利潤模型的基礎上,創建各稅種稅率利潤敏感性分析模型。各稅種稅率利潤敏感性分析模型是一種定量分析方法,通過控件時時調節流轉稅負擔率、所得稅負擔率、財產稅負稅率因素的利潤靈敏度指標,揭示各稅種稅率與利潤之間的相對數量關系,利用這些影響利潤的靈敏度指標,在不違背稅法的前提下,既保證國家利益又減輕納稅負擔。

(一)設計模型圖樣

創建一個工作表并命名為各稅種稅率利潤敏感分析模型,并在相應單元格錄入文字,增值稅負擔率、財產稅稅率、所得稅稅率輸入實際值等,其方法與“稅率與目標利潤模型”相同。

(二)設計滾動條按鈕,實現各稅率因素變動的靈活調節

單擊菜單欄中 “開發工具”,在工具欄單擊“插入”,在“插入”里選中ActiveX控件中“滾動條”,光標會變成“+”形狀,把光標移到E4單元格,單擊并拖拽光標,拖出一條滾動條形狀的矩形框,拖到合適大小松開鼠標,E4單元格的滾動條便設置好了。用同樣的方法設置E5―E12滾動條。

(三)在稅率利潤敏感分析模型中的單元格內分別輸入公式

B14= (B6*(1-B7)-B4*B8-B9*(1+B10))*(1-B13);

C4=B4*D4/100+B4;

C5=B5*D5/100+B5;C6=C4*C5;C7=B7*D7/100+B7;

C8=B8*D8/100+B8;

C9 =B9*D9/100+B9;C10=B10*D10/100+B10;

C11=C4*C5*(1-(1/1+C7)*C7)-C4*C8-C9*(1+C10);

C12 =B12*D12/100+B12;

C13 =C6*(1-C7)-C4*C8-C9*(1+C10)-(C6*C12);

D4 =F4-50; D5=F5-50;

D6=F6-50;D7=F7-50;D8=F8-50;D9=F9-50;

D10=F10-50;D11=F11-50;

D12 =F12-50;D13=(C13-B13)/B13。

(四)在同一工作表中編制“單因素稅率利潤敏感分析模型”

在“單因素稅率利潤敏感分析”模型中的單元格分別輸入格式: H4=D4; H5=D5;H6=D6;H7=D7;H8=D8; H9=D9;H10=D10;H11=D11;H12=D12;I4 =$C$13;I5=$C$13;I6==$C$13;I7 =$C$13;I8 =$C$13;I9 =$C$13;I19=$C$13;I10=$C$13;I11=$C$13;I12=$C$13;J4=$C$13-$B$13;J5=$C$13-$B$13;J6=$C$13-$B$13;J7=$C$13-$B$13;J8=$C$13-$B$13;J9=$C$13-$B$13;J10=$C$13-$B$13;J11=$C$13-$B$13; J12=$C$13-$B$13;K4=(J4/$B$13)*100;K5=(J5/$B$13)*100; K6=(J6/$B$13)*100;K7=(J7/$B$13)*100;K8=(J8/$B$13)*100;K9=(J9/$B$13*100;K10=(J10/$B$13)*100;K11=(J11/$B$13)*100;K12=(J12/$B$13)*100。

(五)使用滾動條調節分析稅率變化對利潤的影響程度

各稅種稅率參數變化引起稅后利潤變化程度各有不同。反映敏感程度的指標是敏感系數:敏感系數=稅后利潤率/參數值變動率,下面分別單獨調節流轉稅稅負率、財產稅稅負率、企業所得稅稅負率三個控制條,每個稅率因素變動率為10%,單獨調節“流轉稅稅負率”,導致敏感系數變化為-2.04,單獨調節“財產稅稅負率”,導致敏感系數變化為-2.04,單獨調節“所得稅稅負率”進行數值變化為-0.33(見圖2)。當三個稅收負擔率同時降低5%,則利潤增幅2.7%。

因此,無論影響利潤的各稅率因素是單獨變動還是幾個同時變動,都可以根據事先在設定的常規條件下,利用控件對各稅種稅率敏感系數變化預測利潤,進行納稅成本風險管理。通過對上述三個模型圖得出結論:屬于混合成本的企業所得稅對企業利潤影響最大;屬于變動成本的流轉稅對企業利潤影響次之,而屬于固定成本的財產稅對企業利潤影響很小。企業所得稅對于控制納稅成本,降低納稅風險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周宇偉. Excel財務管理 [M].第4版.科學出版社、北京科海電子出版社,2009(4):180-185.

[2] 余緒纓.管理會計[M].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0.

篇9

【關鍵詞】管理會計;管理會計信息化;大型交通建筑企業

一、引言

“管理會計”的概念最早出現于20世紀50年代初,由國際會計師聯合會提出,用以指代企業內部會計體系。迄今,基于機會成本的理念和信息科學的手段,管理會計已將傳統會計與現代管理科學的理論方法進行了完美融合,用以指導企業規劃、決策、控制和評價等活動。信息化是支撐管理會計功能發揮和價值實現的最有效工具和途徑(財政部會計司,2015)。管理會計信息化就是運用計算機、網絡通信等現代信息技術和現代管理會計方法,對會計信息進行獲取、分析、處理,為單位規劃、決策、控制和評價等提供全面、及時、準確的信息的行為和過程(熊磊,2015)。當今市場瞬息萬變,充斥著風險和不確定性因素,這就要求企業管理者及時掌握企業內部和外部環境信息,并采用科學方法及時作出決策。因此引入管理會計信息系統輔助決策是十分必要的,對于項目眾多、建設條件復雜、管理環節和流程紛繁、不確定因素充斥的大型交通建筑企業來說,尤其如此。跨行業、跨地域、多層級的大型企業,已成為中國經濟的支柱,但在快速發展和擴張過程中財務管理弱化的問題不斷顯現,嚴重制約了其健康發展,財務管理變革和創新的呼聲此起彼伏,財政部順勢提出2014年為管理會計年(李聞一、劉東進,2015)。本文以某大型國有交通建筑企業集團(以下簡稱A集團)為例,探討管理會計信息化實施的相關問題。

二、A集團管理會計信息化實施現狀

(一)概述

早在2011年,A集團財務部就組織開展了管理會計體系建設的討論與設計等工作。截至2014年底,A集團管理會計報告體系(測試版)已開發完畢并上線試運行。該體系體現了管理層對海內外市場及專業市場會計信息的需求,其重點工作是按照管理會計有關內部報告體系建設要求,滿足組織適應性建設的需要。A集團管理會計報告體系設計的宗旨是:將各事業部視為利潤中心,對各利潤中心所轄業務的經營狀況、發展趨勢以及對公司的利潤貢獻率等重要財務信息進行反映和報告,為管理者提供決策支持。A集團管理會計報告體系以海外事業部等8個事業部為編制主體,歸集收入、成本和費用等財務信息,以生成事業部的管理會計報告。此外,按照集團現有業務特點,該報告體系將全部業務分為港口、鐵路、公路、房屋建筑等15大類。同時,考慮到A集團是一家業務范圍遍及世界的大型跨國企業,將上述15大類業務進一步細分為境內業務和境外業務兩個部分。

(二)A集團管理會計報告體系的目標

隨著企業規模的擴大,目前A集團下屬子公司的業務不僅廣泛分布在境內外各地,而且跨越多個業務板塊和行業,基于此,為了能從各事業部、區域、行業的視角反映各單位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等會計信息,A集團將管理會計報告體系目標定位為:順應集團打造“適應性組織”的創新改革戰略要求,滿足各事業部、區域總部管理責任體系的建設需要,合理反映財務狀況、經營成果以及行業動態,建立相應報表體系并編制相關管理會計報告。

(三)A集團管理會計報告體系原理

按照A集團建立“適應性組織”的相關要求,目前A集團既有按地域劃分的海外事業部及各區域總部,也有按業務類型劃分的其他事業部(海外事業部除外)。由于海外事業部、各區域總部與其他事業部之間的管控存在交叉,管理會計報告體系采用了業務類型和地域相結合的業務單元布局。業務單元是能夠提供一項或某類具有共同特征的產品或服務的集合,包括:(1)地域,將各單位的經濟活動所在地分成境外部分和境內部分,再將境外部分細分到國家,境內部分細分到地級市;(2)業務類型,按照事業部劃分為港航疏浚、路橋軌道交通、裝備制造海洋重工、房地產及其他五個業務類型,然后根據核算客體是否為投資項目,再在每個業務類型下分為投資和非投資兩類。

(四)A集團管理會計報告框架

按照A集團的組織管理架構,管理會計報告體系分別從業務單元、行業的維度出發,以會計主體的資產負債表、利潤表和現金流量表為基礎,對各級單位報表中所涉及的財務指標進行分解和歸集,形成反映各事業部與區域總部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及各行業經營成果的管理會計報告體系,包括事業部管理會計報告、區域總部管理會計報告、行業管理會計報告三部分。

(五)A集團管理會計報告編制原則

1.逐級合并匯總原則。按照組織結構,以財務會計報表為依據,以單戶財務報表為基礎,按業務單元、行業逐級合并匯總。2.數據的可復核性原則。各單位按業務單元、行業編制的管理會計報告,不僅要保證表內各項數據計算準確,而且業務單元、行業的管理會計報告數據應與財務會計報告數據保持一致。3.業務單元的非唯一性原則。各單位在編制管理會計報告的過程中,可根據編報規則對本單位的業務類型、地域、行業進行多項選擇。4.報表分配的合理性原則。各單位財務報表要分配至相應的業務單元、行業。能夠直接明確歸屬對象的歸集到對應的業務單元、行業;不能直接明確歸屬對象的,要按照相應規則進行分配,并要確保依據充分,分配合理。5.抵銷的完整性原則。各單位管理會計報告要清晰、完整反映所有應抵銷的交易和事項,并遵照相應的抵銷規則編制抵銷分錄,如實反映各業務單元及行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

(六)A集團管理會計報告編制方法

管理會計合并報表以財務會計合并報表為基礎,按照以下方法編制:1.確定報表數據涉及的主要業務單元及行業。報表編制單位應根據經濟業務實質和編報規則,選擇相應的業務單元、行業將數據進行分解。業務類型、地域、行業應為主要業務類型、地域、行業,不影響報表中業務單元的拆分。各單位填制單戶報表,并檢查和調整單戶會計報表中可能存在的誤差和遺漏。2.核對關聯交易、關聯往來以及內部股權投資。各單位將財務會計合并報表的關聯交易、關聯往來以及內部股權投資事項等分解成業務單元與行業的內部關聯交易、關聯往來以及內部股權投資報表,并再次進行核對,保證業務單元、行業、數據一致。3.編制抵銷分錄。各單位以財務會計合并報表的抵銷分錄為基礎,分析編制各業務單元、行業管理會計報告抵銷分錄。4.分配資產負債項目、收益類項目、現金流量項目。各單位將資產負債類、損益類以及現金流量類項目按照確定的分配原則在相關的業務單元、行業進行分配。5.合并生成各業務單元、行業管理會計合并報表。各單位編制完成抵銷分錄后,各級合并報表單位完成相關報表合并工作,形成各事業部、區域總部、行業的管理會計合并報表。

三、A集團管理會計信息化實施的主要問題

(一)管理會計信息化的重心有失偏頗

目前,A集團管理會計信息化的重心放在管理會計報告的編制,而不是涵蓋管理會計各項功能的大數據挖掘、搜集、處理和復合利用(從名稱上就可以看出來,其名稱為“A集團管理會計報告系統”,而不是“A集團管理會計信息系統”)。事實上,管理會計報告只是管理會計信息系統運行的最終結果和輔助決策的依據,只涵蓋了管理會計信息系統應用的一小部分內容,而信息、數據的獲取和運用才是管理會計信息系統最核心、最關鍵的部分。

(二)管理會計報告的來源和類型存在缺失

A集團管理會計報告的基礎數據主要從現有財務會計報表轉換和合并而來,這明顯違背了管理會計的基本原則。管理會計數據與財務會計數據主要有兩大區別:第一,管理會計數據應基于機會成本而非財務成本;第二,管理會計系統不僅考慮了歷史和現時數據,更主要的是將未來預測數據納入決策范圍。因此,采用A集團現行的管理會計報告架構不可能得到真正意義上的管理會計報表,其結果與財務會計報表并無本質差異。從某種意義上說,其推行管理會計報告的做法與其說是為了滿足管理決策的需要,還不如說是為了滿足國家財務制度規定的強制需要,這也是許多大型國有企業管理中存在的通病。A集團現有的管理會計報表主要局限于最終報表(以損益表為主),而采購管理、研發管理、銷售管理、施工管理等過程管理報表則嚴重缺失,可以想象在現行偏重結果導向的架構下,即便能得到最終管理數據,也無法弄清產生這些結果的原因。忽視預算管理也是A集團管理會計報告體系存在的嚴重弊端。作為大型施工企業,預算管理是施工項目管理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也是強化內部控制、保障項目運作效益的必要手段。顯然,缺乏預算管理體系和相應的預算編制功能,是A集團目前管理會計體系中一大明顯短板。A集團規定管理會計報告的編報周期為季度、半年和一年,這更是與傳統財務會計報表的編制時限無異。管理會計報告的直接用途是為決策提供依據,其最大的要求就是及時性,顯然,按照目前的編制周期要求“,為管理者提供實時決策依據”只能是一句空話。

(三)缺乏實施管理會計信息化的人員基礎和組織保障

從A集團管理會計信息化實施的人員現狀來看,從基層單位到公司總部,幾乎所有的管理會計報表編制工作都由財務會計人員兼任。相當一部分財務會計人員缺乏必要的管理會計專業訓練,傳統的“做賬”意識根深蒂固,很難真正勝任管理會計工作。另外,公司雖然多次下發紅頭文件,要求各下屬單位填報并上交管理會計報表,但并沒有制定有效的組織保障措施和問責機制,導致下屬單位執行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高,推諉、逃避的問題十分普遍。從2015年4月8日公司總部統計的情況來看,在13家下屬單位中,完成管理會計報表上報程度最高的為93%,最低的為0,平均為52.54%;在全部應上報的867項報表中,屬于強制上報的比例高達60%以上。

(四)成本管理功能弱化

A集團現行的管理會計報告系統中沒有設置專門的成本管理模塊。A集團的主營業務是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其成本尤其是人員、材料消耗及固定資產折舊這三大塊成本因素占到銷售收入的80%以上,其盈利水平對成本因素相當敏感,顯然在管理會計系統中沒有成本管理功能是說不過去的。另外,在現有的財務會計成本核算系統中,沒有考慮到風險性成本及機會成本因素,同時也尚未采用作業成本歸集制度,這會導致企業成本信息的嚴重失真,對企業管理決策帶來不利影響。

(五)編制主體邊界不清晰

對于大型施工企業而言,由于項目復雜、施工周期長、業務邊界交叉重合等原因,在進行財務分析時,應以業務為邊界,而不是以行政組織為邊界,這樣有利于反映業務活動的真實狀況,厘清業務失敗的根源,并進行恰當的激勵。而目前A集團恰恰采用的是以行政組織(事業部等利潤中心)為主體的管理會計報表編制制度,導致編制主體不清晰,在體制上無法克服業務重報、漏報等現象的發生,也無法真實揭示業務活動的內在規律,從而無法很好地滿足“分析數據為管理決策所用”的要求。

(六)未引入績效考評體系

績效考評是現代企業管理的一項重要職能。基于上述的分析可知,在無法真正厘清業務活動的歸屬從而無法合理地評判業務主體活動績效的情況下,不可能建立起科學合理的管理績效考評體系。

(七)忽視投資決策及風險管理機制作為一家大型跨國企業,投資也是A集團的一項重要業務。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其現有管理會計報告體系沒有涵蓋投資決策機制的內

容,令其投資決策的科學性、合理性大打折扣;另外,有關風險決策的模塊(如盈虧平衡分析、經營杠桿分析、敏感性分析等)也未考慮其中,加大了企業的業務風險(尤其是跨國業務風險)。

四、A集團管理會計信息化實施的對策

(一)建立全方位的、完整的管理會計信息系統

“讓有用的信息留下來”是管理會計信息化的最終目標。為此,應在集團現有財務共享中心的基礎上,著力打造集團層面的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基礎數據共享板塊,在基礎層面上保持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數據的一致性,在具體運用上再分叉開發出新型的管理會計模塊(如作業成本分析、預算管理、績效考核、風險管理、投資決策等專用模塊),以滿足管理會計及決策的多種功能需求。在管理會計信息系統的建設上,應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實施ERP等信息系統的二次開發,將管理會計信息系統與ERP、OA等系統無縫連接,實現管理會計數據的實時挖掘、搜集和處理。同時,結合A集團業務點多面廣的特點,加大云計算技術的應用力度,推進涵蓋全集團的“財務云”系統建設(李聞一、劉東進,2015),實現管理會計數據的精準、快速傳遞和處理。在管理會計信息化軟件的開發上,應強調采用標準的XBRL形式本體統一架構,將系統的運用從報告層深入到賬簿層,以增強數據的兼容性和可交流性,實現管理會計信息系統的高效運轉。

(二)明晰編制主體

打破固化的組織界限,確立以業務(項目)而不是以行政主體(機構)為編制邊界的原則,以業務(項目)為對象,編制業務(項目)層面的有關管理會計報表,再按業務動因和可追溯的業務要素歸集到集團或集團下屬相關組織,并據此實施科學的績效考核。

(三)建立完善規范的管理會計制度體系

建立完善而規范的管理會計制度體系,在集團層面做好管理會計頂層制度設計,并制定具體的實施細則。相關的管理會計頂層制度包括:全面預算管理制度、全面成本管理制度、全面風險管理制度、全面績效管理制度、集團投資管理制度。要改變傳統的事后管理,結合管理會計信息和工具,將管理活動打造為事前預測、事中控制、事后完善的全方位、全時空綜合管理體系。

(四)強化管理會計信息化的人員基礎和組織保障

通過加大培訓力度,從集團現有財務人員中培養選拔一批優秀人員,充當專職管理會計業務人員,有條件的情況下還可考慮從社會上招聘一批專職的管理會計人員。同時,對集團管理和業務人員灌輸管理會計的理念,使管理會計不僅充當一種財務管理工具,更內化為管理者和業務人員骨子里的一種自覺意識。集團上下應形成一種尊重數據、遵守規則、崇尚科學、敬畏制度的管理文化氛圍,使管理者和業務人員意識到推行管理會計制度的重要性,此舉也可大大減少集團推行管理會計信息化的阻力。從集團總部到各獨立核算單位,建立專門的管理會計和管理會計信息化部門,具體負責管理會計及管理會計信息化工作;建立問責制度,對執行管理會計信息化不力的個人和部門領導績效實行一票否決。

作者:占永紅 李文起 單位:1.武漢理工大學 2.中交第二航務工程局有限公司

【參考文獻】

[1]財政部會計司.以信息化為支撐提升管理效率:《財政部關于全面推進管理會計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系列解讀之五[J].國際商務財會,2015(5):71-73.

[2]熊磊.財務共享服務下管理會計信息化有效實施策略[J].會計之友,2015(8):7-9.

[3]李聞一,劉東進.大土木行業財務管理模式創新與案例研討:中交二航局財務共享中心服務的實踐[J].財會月刊,2015(4):16-25.

篇10

【關鍵詞】管理層權力 高管薪酬 管理層權力理論

在我國市場經濟體制和轉型經濟的逐步發展的背景下,無論是天價薪酬還是零薪酬,就公司治理視角,似乎都背離了最優契約理論設計的原理,二者脫離了薪酬契約的激勵原則。實踐中,在薪酬契約制定及實施中體現出了高管自定薪酬的跡象,最優契約理論遭受了學者們的質疑,國外學者研究中提出了管理層權力理論并得到實踐的檢驗,在薪酬契約制定過程中,高管會利用手中的權力尋租,以獲得更高的報酬。

一、管理層權力理論

管理層權力的相關研究根源是Berle和Means在19世紀30年代中觀察到的“經理革命”,因此產生了經營權與所有權相分離的經濟態勢。Bebchuk等最先提出管理層權力理論,由于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股東與高管之間存在委托問題,管理層完全可以利用手中的權利去影響自身薪酬契約的設計,并且權力越大操縱自身薪酬的能力越強。Bebchuk等(2002)認為經理人員有機會俘獲董事會,薪酬契約不僅不是一個治理機制,反而加重委托問題。隨后在其出版的《無業績支付:沒有履行的高管薪酬承諾》中,對管理層權力理論進行詳細的論述。該理論認為:首先恰恰是由于公司本身的治理結構不夠完善,管理層所采取的薪酬激勵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并沒有減輕問題,反倒可能會產生新的其他的問題;其次高管對于公司的控制權日益增強,所帶來的影響是高管可以更便捷地打破現有的權力監督以及權力制衡的這個體系,擁有了利用資本配置行為來為自身謀利,以及進行權力尋租;最后,管理層往往會使用操縱信息披露或者是通過盈余管理的手段,更有甚者會選擇采取某些低效無用的薪酬方案來弱化和扭曲管理層激勵,進而來掩蓋尋租行為。Grirlsteii(2004)發現,公司管理層在薪酬契約談判中掌握著大部分討價還價的能力,通過選擇對己有利的薪酬結構(Rya,2004)、激勵條款(Carter,2001)獲取超額回報,他們甚至會通過會計信息操縱行為提升自身的薪酬(Bebchuketal,2011)。Jensen(2004)在對近三十年有的有關薪酬激勵機制研究文獻回顧分析上,通過辯證分析方法對管理層權力理論進行了認可,而Dorff(2005)采用實驗研究法論證了管理層權力理論的合理性。

對于管理層權力的構成,最具代表性的是以下兩種:首先1959年,French等人把管理層權力提煉為以下五種不同的權利:獎賞權、法定權、專業權、強制權和參考權;另外在1922年,Finkelstein也提出了管理層權力應該分為所有權、結構(正式職務)、專家以及聲望這四種權力。其中后者的方法更受學者以及研究人員的推崇。國外文獻對于管理嗔χ副甑畝攘懇丫使用的方法主要有:Finkelstein在1922年提出的專家權的衡量標準,即通過經理任期的長短和其在受任經理這一職位之前做過的其他職位的數量來度量。聲望權力是通過衡量其學歷情況以及在其他公司董事會擔任的職務數量作為考量;結構權力就是通過經理是否兼任董事長的職務以及由經理提名的董事在整個董事會中所占比例來衡量;所有權權力是看經理持股比例和判斷他是否為公司的創始人兩個指標衡量。而He(2008)和Cohen(2008)在研究中僅考慮創始人兼任CEO來衡量管理權力。

我國學者盧銳(2008)結合我國實際,根據兩職兼任、股權分散和高管長期在位分別定義三個單一維度的管理層權力,進而合成構建反映管理層權力的綜合變量;權小峰等人(2010)根據我國特有國情,借鑒了國外學者研究,選擇了CEO兼任公司董事長、董事會規模、管理層結構權力、董事會中內部董事比例和國企金字塔控制鏈條的深度五個方面指標進行主成分合成管理層權力綜合指標來衡量管理層權力。

二、管理層權力與高管薪酬

高管薪酬契約一直被認為是減弱兩權分離的問題的激勵機制。隨著學術研究和實際問題的深入,薪酬激勵在一定程度上并不完全減輕問題,相反有可能會加劇問題。對于兩者的相關性研究,較早的是Boyd(1994)發現高管薪酬水平與董事會的控制能力存在相關關系:董事會的控制能力越弱,則公司管理層的權力越大,高管薪酬越高;Pérez.Fontela(2007)等在考慮外部大股東、機構投資者、董事會構成、反收購條款的情況下研究發現,當管理層行為并沒有公司治理有效監督的情況下,高管層可能獲得更高的薪酬水平以及與公司績效無關的“幸運”薪酬,薪酬水平和業績敏感性的相關性減弱。

國外管理層權力理論的逐步發展促使國內學者開始關注管理層權力對薪酬契約的影響,特別是在我國轉軌經濟下,呂銳(2008)根據國外學者研究,系統解讀了我國管理層權力運用的現狀、薪酬制定過程中管理層權力的運用、管理層影響自身薪酬的后果。隨后國內許多學者(權小鋒和吳世農等,2010;劉星和徐光偉,2012)結合公司所有者性質,分別從內部公司治理、市場環境、股權性質三方面闡述了我國國企高管薪酬剛性及高管層內部薪酬差距的原因。傅欣等(2013)從管理層權力的視角,研究了其對薪酬契約選擇的影響,發現管理層權力的增大使得貨幣薪酬與在職消費相繼上升,業績卻有所下降,此時在職消費更容易成為管理層取得私有收益的另一種尋租手段,成為問題的一部分;任廣乾(2016)實證檢驗管理層權力對上市公司高管薪酬的影響,結果發現管理者權力與高管薪酬存在正相關關系,通過調節變量的檢驗,發現其路徑之一是通過上市公司高管影響董事會對薪酬標桿的選取進而影響薪酬制定,達到操縱自身薪酬的目的。

三、文獻述評

通過對國內外研究文獻的梳理,管理層權力理論已經在影響高管薪酬水平和結構,管理層權力越大,高管越有可能利用權力獲取額外收入,隨之可以對現有“天價薪酬”、“零薪酬”等現象有一個很好的理論補充。

近年來我國學者們在管理層薪酬激勵的研究不斷深化。現有研究大多關注的是高管的貨幣薪酬,未能把高管的在職消費等問題綜合考慮進來;其次,我國學者基于管理層權力理論,對高管薪酬的影響機制做過研究,但研究傾向于零散化,僅從單一層面進行分析,如對薪酬規模的影響,與高管薪酬的業績敏感性的關系研究等,并不能全面系統的研究薪酬契約運行機制。

參考文獻

[1]權小鋒,吳世農,文芳.管理層權力、私有收益與薪酬操縱[J].經濟研究,2010(11):73-87.

[2]盧銳.管理層權力、薪酬與業績敏感性分析――來自中國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當代財經,2008(7):107-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