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管理專業范文
時間:2023-10-18 17:38:5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文化管理專業,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文化產業的日益蓬勃,文化領域的范疇已經不僅僅拘泥于高雅層面,大眾文化、個性文化也日趨顯現并多元化,隨著而來對于文化審美的鑒賞能力也提出新的要求,圍繞文化產品如何挖掘出新角度的審美價值,圍繞審美價值如何創造更多的經濟價值等諸多議題也浮出水面。在這個大背景下,具有一定審美鑒賞能力的復合型學生成了企業的香饃饃。調查顯示,大多文化管理學生畢業后,既有很多從事與文化產業管理方面相關的理論研究工作,也有在宣傳系統、文化部門和文化領域的各個行業(譬如新聞出版媒體、廣播電視臺、文化產品貿易與投資、文化旅游、文化表演、文博事業等)的中參與相關的重要工作,從學生的就業方向就可以看出文化修養對文化管理專業學生的職業發展有重要意義。
二、提高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學生綜合文化能力的迫切性
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學生綜合文化能力的提升首先要依靠學校安排的文化課程,但是它是一個應用性特征較強的學科因此一般學校課程很難全部囊括,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對于院校的師資力量要求更高。長期以來,我國眾多的文化院校和綜合性大學的文化院系源源不斷為我國輸送大批的年輕文化人才,但幾乎全部集中在文化創作和文化理論領域,作為文化管理的相關營銷管理類人才培養遠遠落后,有的學院幾乎一片空白。文化行業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和專業性,需要文化管理人才在復合型知識框架下還要有相當的審美水平與文化知識能力結構,不是傳統概念下的管理人才可以勝任的。對于學生而言,自身由于沒有意識到綜合文化能力對自身專業的重要性,沒有看到未來文化管理的職業方向,因此也不能主動去培養和提高綜合文化能力。
三、文化產業管理學生培養綜合文化能力的途徑
1.開設與文化管理相關的課程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培養的是在當前社會經濟下適應文化產業發展的應用型專業人才,有針對性的課程體系建構是實現培養目標的最直接有效的途徑。通過在課程中設立完善的綜合文化教育體系,使學生獲得全面發展。在課程方面開設包括文化概論、文化美學、文學、廣播影視學、表演文化經營管理等課程,開設音樂、書法、繪畫、舞蹈等選修課程,讓學生可以根據自身愛好和未來職業發展,有目的的主動選擇相關課程,在學習中逐漸提高自身文化修養。
2.創造多彩的校園文化氛圍文化環境通常會潛移默化的影響大學生的文化修養,挖掘出學生潛在的文化細胞和愛好,因此應當充分利用學生的業余時間,積極組織豐富多彩和具有豐富知識性、趣味性的校園文化活動,協調組織不同學科、不同專業的學生在一起相互協作、互相交流,在交往中提高學生對于接人待物的能力,在溝通中增進學生對不同學科的認識和理解,讓他們具有集體榮辱感與團隊合作的意識,同時也培養他們更為廣闊的視野。
3.開展文化方面的專題講座圍繞文化領域的講座對于學生領悟文化精髓、體會文化創作意圖、感受思想教育極其重要,這是一座文化的金礦,不同的學生對于文化有不同的理解,講座會讓學生更為快捷的步入文化鑒賞的殿堂,使其在感受文化震撼的同時,深挖出內心的自己,找到被生活磨滅的靈感,樹立正確科學的文化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所以文化專題講座應當聘請真正的文化修養高的先進工作者或文化大家,有學術針對性的開展,同時現場要輕松愉悅,講座主題鮮明,集文化鑒賞功能、學術功能于一體,促進學生們對于文化知識的學習,開闊學生們對于文化領域的視野,不斷提升他們的文化修養。
4.當然,除了圍繞校園的自身教育之外,還應該開展社會實踐教學,學校應積極與文化相關領域的企業共建實習基地,定期組織學生到實習基地參觀實習,讓學生了解當下企業的生存狀態和市場對于文化品的需求,有機會體驗不同文化產業領域的相關操作與實際運營。鼓勵學生自主選擇,主動參與市場競爭,學校作為牽頭人要不斷完善文化產業工作室教學模式,讓學生真正參與到文化管理項目具體的項目實施,鍛煉學生的實戰能力。
總結
篇2
關鍵詞:旅游文化;選修課;教學設計;教學效果
一、非旅游管理專業開設《旅游文化》選修課的需求分析
我國高等院校開設的《旅游文化》課程最初只是旅游管理專業的核心基礎課程。但是,隨著我國旅游業的快速發展,大學生的旅游需求也在日益增加。在旅游過程中,大學生不再滿足于走馬觀花式的淺層旅游,而是渴望對旅游進行深層次的文化探求。由此,高校中的很多非旅游管理專業的學生對《旅游文化》課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這一需求下,高校也就順勢順時把《旅游文化》課程作為選修課推向非旅游管理專業的學生。該課程的開設滿足了非旅游管理專業學生對旅游文化方面的知識需求,也成為很多非旅游管理專業大學生提升其旅游文化素養的熱門選修課程。
二、《旅游文化》選修課的課程定位和教學目標
作為非旅游管理專業選修課程的《旅游文化》,不同于旅游管理專業的核心基礎課程,在課程定位和教學目標的設置上都有很大的不同。在課程定位上,非旅游管理專業《旅游文化》選修課程的開設是為了在大學生中普及旅游文化常識,彌補學生所缺失的旅游文化基礎知識,拓寬學生在旅游方面的知識面,開闊學生的旅游視野,從而提升學生的綜合文化素養。同時,該課程的開設對于弘揚、傳承我國的傳統文化,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也有很大的幫助。在教學目標的設置上,希望通過該課程的學習使學生了解、理解,進而掌握旅游文化所涉及到的基礎知識,激發學生的旅游興趣和對旅游文化本身的喜愛,進而引發學生對自然、文化旅游資源的熱愛之情。
三、《旅游文化》選修課的教學內容設計
作為一門選修課程,《旅游文化》所要面向的是不同專業的學生。由于每個專業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前期所學的相關課程都不盡相同,所以就造成了不同專業學生對旅游文化知識需求的差異性。基于此,在課程講授過程中需要對《旅游文化》的內容體系做或大或小的修改、增刪,還需要在傳授同一知識內容時做或深或淺的調整。比如,《旅游文化》選修課如果針對的是酒店管理專業的學生,那么在講授的過程中就需要注意兩點:第一,擴大《旅游文化》的內容體系,盡可能的拓寬學生的旅游知識面。因為酒店管理專業的學生未來的職業和旅游有著莫大的關系。作為一個酒店的服務員,不僅需要懂得酒店管理的知識和技能,還需要懂得較多的旅游文化知識,這樣才能更好地和游客(住店客人)進行有效地溝通和交流。第二,對《旅游文化》的部分內容進行刪減或者點到為止。例如,《旅游文化》教材的通用內容中都會涉及到“飲食文化”“酒文化”和“茶文化”等內容。而酒店管理專業的課程體系中大多會涉及到專門的“飲食文化”“酒文化”和“茶文化”。所以,在《旅游文化》講授過程中這部分的內容就可以進行適當的調整。另外,在課程內容體系上,要適當增加高校所在區域地方性旅游文化的內容。傳統的《旅游文化》教材中所涉及到的內容大多是通用的,在地域范圍上涵蓋了整個中國,沒有針對某個地域的旅游文化。在實際授課過程中,教師可以針對性的加入高校所在區域的地方特色旅游文化的內容,以此讓學生更加熟悉自己生活的地方的旅游文化,從而引發學生對該地的熱愛之情。比如,河南省的地方高校開設《旅游文化》課程就可以把河南省的特色旅游文化,諸如古都文化、名人文化、節事文化、武術文化、花卉文化等列入到課程內容體系中去。
四、提升《旅游文化》選修課課堂教學效果的策略
對于非旅游管理專業的學生來說,《旅游文化》課程只是一門選修課。在學生的心中,選修課沒有必修課的地位重要。所以,上課對他們來說就是喜歡了就聽,不喜歡了就不聽。如果老師的課堂講授吸引不了學生的興趣,光憑學生選課時的一時熱情,他們上課的熱度會慢慢降低。所以,要想辦法提升《旅游文化》的課堂教學效果,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喜歡上、愿意上。在提升《旅游文化》選修課課堂教學效果的策略方面,應該把握以下三點:第一,把知識變得有趣兒。“知識性+趣味性”,寓教于樂,是吸引學生上課,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法寶。老師需要想辦法讓這門課程變得既有趣味性又有知識性,既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又傳授了旅游文化的知識。在《旅游文化》的課程內容中有很多知識都可以和趣味性相結合。比如,在“旅游中常用的歷史文化常識”中就可以把歷史文化常識和歷史發展、歷史故事以及現實應用相結合;在“旅游建筑文化”中對宮殿、官衙、壇廟、陵墓、長城、關隘、地方民居的講授就可以融合歷史,還可以讓學生分享以往旅游中對建筑的感受以及學習本章內容之后對旅游建筑的審美看法等;在“旅游飲食文化”中可以把講授和教學視頻相結合,給學生呈現生動的影音畫面,更好地理解美食的魅力。第二,利用手機呈現信息化交互式課堂。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大學生上課帶手機、玩手機幾乎成了大學課堂的標配。與其一味地禁止學生玩手機,倒不如想辦法在課堂上很好地利用手機。現在的教學App軟件非常多,也非常好用。教師可以選擇某一教學App軟件,利用手機教學資源、作業、開展課堂討論。這種交互式的手機教學App軟件既方便了老師,也吸引了學生的興趣,提升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第三,采用多媒體教學方式。《旅游文化》課程中的很多“文化”屬性的內容采用傳統的板書形式很難讓學生準確理解。比如,“旅游飲食文化”中涉及到的菜肴的色、香、味、型等內容;“旅游建筑文化”中涉及到的不同建筑的類型以及建筑的結構布局等內容。如果單純憑借黑板板書和老師的講授,學生很難對菜肴、建筑的類型以及建筑的結構布局有直觀、生動、形象的理解。采用多媒體教學方式就可以利用PPT課件的精美圖片以及播放飲食、建筑方面的紀錄片把“文化”呈現出來,帶給學生美的感覺體驗。另外,在使用多媒體教學方式時要特別注重PPT課件的制作。因為旅游本身是一件賞心悅目、令人心情愉快的事情。所以,《旅游文化》PPT課件的制作也要和旅游相匹配,要制作精美、圖文并茂、邏輯清晰,讓PPT課件本身也能夠吸引學生,帶給學生美的感受。
【參考文獻】
篇3
關鍵詞:文化產業管理 教學質量 應用型人才
教學質量管理是教學工作的核心,嚴格把好教學過程中各個環節的質量關,是全面完成教學任務和提高教學質量的根本保證。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多年來始終堅持嚴格質量管理,榮獲“2013中國文化創意產業學術研究十大領軍院校”第2名。在本專業建立十年之際,教學質量管理工作初見成效,自我評估可促進持續提升,自我反思有益于共同提高。
1.科學建立教學質量管理制度
為確保優質教學質量,實現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本專業嚴格貫徹執行學校的教學質量管理政策,十年來不斷探索構建了科學的教學質量保障制度,推進教學工作的順利進行和教學質量的逐步提升,形成良好的教風和學風。
1.1教學質量保障制度
“五級管理”即校領導、校督導組、院督導組、教研室、學生信息反饋員進行教學質量管理。校領導管理由教務部組織學校領導執行,深入課堂聽課了解整體教學質量。校督導組管理由特聘專家教授完成,隨機檢查與重點檢查相結合。院督導組管理由學院內督導組進行,及時反饋教學問題。教研室管理由各教研室教師互相聽課,重在交流提升。學生信息反饋員由班級選拔,收集信息并反饋。
“三次檢查”即每學期實行期初、期中、期末三次教學檢查。檢查的內容主要包括課程教案、教學進度、課外作業、實驗、實習、考核和授課質量等。十年來,本專業所有教學文件齊備完整,教師教學質量考評成績均為優良。
1.2教學質量評價制度
本專業充分考慮到教學質量評價的復雜性,力求通過評價主體多樣化的方式進行考量,從單一的學生評教轉為多元主體相結合的綜合評價,以全方位視角了解整體教學質量的狀況。
業界專家評價。本專業的實踐類課程均會邀請業界專家進行現場指導。例如,《文化項目創業策劃與實踐》和《媒體創意與創作實務》課程大賽復賽時邀請業界專家作為評委,為學生創業項目提供智力支持和決策參考。
用人單位評價。本專業建立了用人單位滿意度調查機制,每年向用人單位發調查問卷,聽取用人單位的意見反饋并進行統計,修訂教學計劃和大綱,改進教學內容和方法,完善課程體系。
專業教師評價。學年結束時,所有專業教師均會對其他教師的工作進行評價。由于平時教師通過互相聽課彼此之間教學質量情況了解比較深入,所以互評結果也作為教師績效考核的依據之一。
學生評價。學校實行期末網上評教制度,學生通過教務網通過問卷評議的方式對任課教師進行評價。本學院還建立了教學檢查員和學生教學信息員制度,通過學生座談會對教師教學進行評議。
學生家長評價。輔導員、班主任針對重點學生需要與學生家長不定期進行電話聯系并填寫《學生家長談話記錄》,確保家長及時了解學生學習生活情況,老師準確把握家長的反饋信息。
1.3教師管理制度
學院不斷完善教師考核制度,不斷修正評分比例,竭盡全力對教師工作進行綜合客觀評價。在教師晉升晉級時,國家級、省市級、校級教學競賽的獲獎者同等條件下將予以優先考慮,本專業教師已獲多個國家級和校級教學獎項。
學院在教學質量管理工作中樹立以人為本的思想,充分信任和尊重教師。以教師為本,就是要尊重教師,激發教師的行為動機,實現教師的價值。①我院領導和督導組成員定期與教師進行面對面的溝通,不盲信教學負面評價,促其成長。
1.4學生管理制度
良好的學風是提升教學質量的重要前提,學院嚴格依據學校制定的學籍預警制度進行學生管理,確保教學秩序正常運行。輔導員每周統計學生曠課課時,提前做好重點學生曠課預警工作,及時與學生家長溝通,有效保證了學生到課率。
除嚴格遵守學校規章制度外,本專業建立了“班級檔案制度”,班主任將班會、走訪和談話記錄在《班會記錄表》、《宿舍走訪記錄表》、《學生談話記錄表》和《家長談話記錄表》上。
制度是剛性約束機制,難免會有偶然因素影響客觀判斷,產生制度誤讀和不良情緒。監督檢查頻率過高對師生會形成消極心理暗示,使師生從教學主體變成監管對象,因此,在將檢查制度常態化的同時需要完善檢查后的反饋制度,執行時需體現對師生的尊重。如,我校督學辦提出可由教師自主申請聽課,讓教師更從容的展示教學水平。
2.系統完善教學質量管理標準
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借鑒了中國傳媒大學專業相關專業教學質量管理辦法及多所獨立學院的優秀專業建設經驗,吸收了行業專家的意見和建議,制訂了符合我院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教學質量管理標準。
2.1教學計劃質量管理標準
本專業面向文化產業,致力于培養具有文化產業經營管理的理論知識和深厚的人文社科基礎的應用型、復合型、創新型人才。依據人才培養目標,本專業制定了較完善的教學計劃,包括理論和實踐兩方面。
理論教學計劃質量管理標準圍繞備課、教案、作業、課后輔導等展開。實踐教學計劃質量管理標準圍繞實驗、實習、實訓、實踐、畢業論文、畢業設計等展開。“實踐環節要在教學大綱中得以體現,并在學習環節及學時上給予保證。這樣才能使理論學習和實踐鍛煉緊密結合,從而縮短書本知識和實際工作能力的距離,減少工作初期培訓的時間。②”經過多次調整完善,本專業學生實踐教學已占總學分的25%。
2.2課程質量管理標準
本專業每學期均會組織教研室主任和各年級學生代表對課程執行的情況進行分析討論和評估,優化教學體系,提高教學質量。自本專業開設以來,一直嚴格按照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制訂教學文件,內容規范合理,符合專業培養特色。
Cecilia Temponi研究發現課程設置與不斷完善是高校滿足學生需求、不斷提高教育教學水平的最直接反映,多元化課程設計將在學生今后的社會和工作崗位發揮重要作用,對不同背景學生的培養具有重要意義,直接影響著學生的進步與發展。③因此,本專業在夯實專業基礎知識的基礎上,開設方向課程供學生自主選擇,學生可同時選擇最多兩個方向的全部課程。
2.3教師教學能力的質量管理標準
本專業高度重視教師教學能力管理,持續關注教師教學質量的提升,從崗前培訓、新課試講、督導考察、教學交流幾個方面設立了教學質量管理標準。
規范教師崗前培訓。學院對新教師進行系統的崗前培訓,安排新教師定時觀摩學習相關課程,邀請經驗豐富的教師聽課評講指導,促其扎實掌握教學技能。
嚴格執行新課試講制度。教師在開設新課前,需接受院督導組和教研室共同組成的檢查小組進行的試講考核,全票通過后方可開課。
督導定期考查教學情況。對專業任課教師的教學能力、教學效果、教學態度進行定期考察和評分,弘揚特色教學的同時及時發現不足。
組織教學交流活動。每兩周進行一次教學交流活動,每學期集中開展“聽課月”和“交流周”確保優質教學質量,積極與芬蘭坦佩雷大學、中國傳媒大學等國內外高校進行教師訪問交流活動,分批進修強化我院教師素質。
教學質量管理標準隨著培養目標和方案的調整而不斷變遷,在動態化變化中保持教學質量管理的穩定非常重要。專業十年探索最終找到了適合學生特點和培養目標的標準體系,引領學生進行課內外實踐活動并擇優推薦實習單位,獲得用人單位好評。
3.全面評價學生追問管理成效
學生是教學質量管理成效評價的主體,其綜合素質的優劣直接體現教學質量管理工作的水平。本專業全面評價學生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確保教學管理工作的成效,支持學生全面發展并保留個性特點,凸顯了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定位,提升了學生對專業教學質量的滿意度。
3.1考試考核結合靈活評價學生的知識水平
依據學校的考試管理規定,本專業近年來不斷進行考試制度的改革,鼓勵教師采用形式多樣的考試內容與考核方法。考試分為考試和考查。基礎課多采用閉卷考試形式,重在考查學生對基本理論的理解程度。專業課程多采用考查形式,考查學生的實戰能力。本專業注重平時考核,專業教師每堂課記錄學生課堂表現,通過出勤、紀律、態度、回答問題、個人作業和團隊項目完成情況等來進行評分,提高學生學習參與度。
3.2課堂課外結合綜合評價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
課堂教學與課外實踐的緊密結合建構項目制綜合評價體系,提升學生實踐創新能力評價的信度和效度。項目制教學模式可使學生具備較強的溝通表達、社會調研、資源整合、創意策劃和創業創新等能力。
本專業注重運用項目教學法,以項目帶動教學,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參與度。通過項目有效的引導學生在課外進行自主學習和團隊合作,針對每次項目完成情況教師進行課外評閱和課堂隨機抽查交流。課程結束時總結項目便于學生系統掌握課程內容。例如,《傳媒市場調查》、《文化市場營銷學》、《文化活動策劃》、《人力資源管理》、《管理學原理》等均組織了相應的實踐環節。
本專業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各類社會實踐活動,每年通過《文化管理學院暑期實習暨社會實踐經驗交流會》、《考研就業經驗交流會》等積極引導學生融入社會實踐活動。以筆者為例,每年均會指導幾組學生團隊參加學院文化項目創業策劃大賽,多次獲獎。2011年7月指導學生獲得江蘇省高等學校大學生實踐創新訓練計劃立項。2012年5月指導學生團隊獲江蘇省大學生創業計劃第七屆“仙林科學城?挑戰杯”競賽銅獎。
3.3他律自律結合客觀評價學生的素質
本專業尤為重視學生的素質教育工作,通過學風建設、心理輔導、宿舍管理等開展學校教育和自律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
重視學風建設活動。學院常設學風建設小組和學生學風自律小組,不定期抽查學生出勤和課堂紀律。學院倡導“一專多能,求實創新”,動員學生積極參加各種計算機、英語等級考試、研究生考試、專業技能考試。學院積極開展學術講座,不定期邀請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來校講授專業知識,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輔導員、班主任、學生心理委員充分借助網絡和圖書報刊等宣傳普及心理健康知識,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以培養健全的人格。每年為畢業生舉辦畢業啟程禮和紅毯秀,鼓勵學生們積極進取成就夢想。
深化宿舍管理工作。輔導員、班主任、宿舍自律委員會對學生進行宿舍管理工作。各班生活委員組成的宿舍自律委員定期進行宿舍檢查,營造整潔安全溫馨的宿舍環境。目前,本專業學生已多次獲得校級文明宿舍榮譽稱號。
教學質量管理的成效難以精確評估,全面評價學生質量提供了一種可行的視角。筆者依據學生興趣點設置更多樣的項目類別,引入當前社會熱點話題和焦點問題,激發其求知欲和參與度,取得一定成效。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統一的標尺看起來測量精準但缺失人文關懷,唯有充分尊重和引導才能更好地幫助其提升綜合素質。
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文化管理學院文化產業管理專業歷經十年探索,一直注重突出應用型人才培養特色,初步形成較為完善的教學質量管理體系,得到社會各界廣泛認可。獨立學院的教學質量關系其生存發展,如何繼續創新教學質量管理方法,將教學質量管理特色轉化為辦學優勢,使師生獲得更多的尊重和自,這是值得繼續探索的課題。
注釋:
①隋志剛,牟永貴.論高校教學質量監控體系構建中的教師主體性問題[J].現代教育科學,2011(3):134-136.
篇4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確立,旅游業以不斷增長的勢頭迅速發展,已經被正式列入國民經濟序列。與此同時,高等院校的旅游教育與研究也獲得了長足發展,并且為旅游業的各個部門輸送了大量的專業人才。目前,設置旅游專業的高等院校已達160多所。旅游形勢的發展要求旅游教育從理論上跟蹤、總結旅游業的成就、得失,并及時反映到教學理論中來。迫切需要有一批適應形勢發展、反映旅游學最新思想與動態的教材,服務于旅游學科建設。我國旅游教育的現狀與新世紀旅游業發展的需要還存在相當的差距,以旅游行業從業人員而言,相當一部分的知識結構、技能水平、策劃能力、管理水平,還難以與迅速發展的旅游業相適應。
一、歷史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1.我國旅游資源特點
中國旅游資源得天獨厚,自然資源與人文資源都蘊涵著十分豐富的文化內涵,5000年歷史的中國經歷了16個朝代,歷朝歷代的偉大創舉構成了璀璨的中華文化,留存至今的名勝古跡無不閃爍著歷史的光輝。中國旅游文化資源以獨具個性的民族特色在世界文化之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特別是一些壯美的自然景觀往往與歷史事件、歷史人物融為一體,使自然景觀增添了人文文化的色彩,具有時空立體性。古往今來,文人墨客游覽名山大川,往往題字書聯、吟詩作賦,名篇佳作,浩如煙海。山水景觀與文學作品結緣,是我國旅游資源獨樹一幟的特色所在。
2.從業人員素質
雖然我國有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但是目前各地的文化遺產給人們的文化體驗從方式到內容卻又普遍都是有限的,文化的傳播、文化的弘揚、文化的體驗都與市場的需求相去甚遠。歷史文化內涵挖掘力度不夠,旅游的文化經營落后,高品質旅游資源低水平開發。景區景點開發摒棄特色,忽視特有的文化價值,傳統文化缺乏有效的保護和繼承,甚至使古代文化庸俗化,大多存在發掘古代文化膚淺、表現手法庸俗、品位不高等一系列問題。經營管理者素質低下,制造粗糙低俗的商業化景觀,使景觀失去原有的歷史文化意蘊,往往把古樸的民俗文化、民俗風情包裝成商業表演。加強教育培訓,提高行業素質,培養和造就一大批高素質的人才,是提高旅游業服務質量和管理水平的關鍵。
國際旅游業有種公認的說法,“沒有導游的旅游是沒有靈魂的旅游”。對游客來說,有無導游的介紹,游覽的感受與樂趣截然不同,而對導游來說,同樣一個景點或是一個游覽項目,因知識素養的不同,直接給旅游者所產生的印象與效果有很大差異。導游從外事角度講是民間外交官,從服務角度講是特殊保姆,從宣傳角度講是演說家,從知識結構的構成講則又應該是名雜家。導游是旅游文化傳播的使者,應具有很好的文化修養。從事旅游工作的人員,一定要熱愛祖國,有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才能受到游客的敬重和信任。
國內有的旅行負責人一味重視外聯,而忽視導游的接待質量,這樣的經營會使整個旅行社走下坡路,競爭中的中國旅游勝券操在誰手?肯定是掌握在一支訓練有素的經營管理者手中。大力發揚民族特色,充分利用寶貴的文化遺產,把這些歷史性的人文景觀簡單明了、生動有趣地進行講解是吸引外國游客的一塊巨大磁石。市場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資源的競爭,旅游業的發展,關鍵在于人才,培養適應新世紀旅游業發展需要的管理人才,已經成為一個十分緊迫的問題。旅游人才中最突出的是導游員的素質結構滯后于旅游業的發展需求,缺乏美學修養也成為提高導游水平的主要障礙。
導游應用豐富的傳統文化知識武裝自己,積極向海外旅游者介紹中國歷史文化和新時期文化,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中國。導游辭創作要突破就景點講景點的模式,增大專題的文化內涵,應該以景點為依托,突出介紹中國文化專題內容,從服務型、技能型向文化型、學者型導游轉化。
3.游客的需求
經濟文化一體化的發展趨勢,使商品的文化附加值比重不斷增大。世界旅游業正逐步轉向以文化與精神享受為目標的文化旅游。出門旅游成為恢復精力、緩解疲勞、感受歷史、理解文化、陶冶性情的一種綜合休閑方式。外國旅游者對中國的文物古跡和自然風光普遍感興趣,對品嘗精美可口的食物興趣亦很濃厚,然而對娛樂活動、冬季運動、廉價的度假普遍興趣不大。旅游消費本質上是文化消費,旅游業的文化特性不僅僅體現在旅游資源開發、旅游產品設計一隅,也滲透在旅游業各個部門的運行之中。旅游資源的開發及景點的利用,應逐步加強文化開發工作,挖掘文化內涵,提高景點建設的文化品位。
旅游是一個以獲取新的感受和心理為宗旨的審美過程和自娛過程,是人類物質文化生活的一個組成部分。文化是旅游的內核,旅游的本質是一種文化生活的反映,中國諺語把“讀萬卷書”和“行萬里路”并提,說明中國人早就知曉旅游的文化內涵。雖然旅游者的旅游動機各不一樣,或游覽名勝古跡,或欣賞自然山水風光,或了解異地風光人情和歷史文化,或探親訪友,或追古懷舊,但均為尋求一種不同于日常生活的新感受,擴大視野,提高文化素質與修養,體現出強烈的文化需求。隨著社會高度發展,人們越來越注重旅游活動的文化含量。
二、歷史文化教育現狀
中國旅游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旅游業的持續高速發展要依賴于旅游教育的迅速發展。目前,我國的旅游教學、研究和出版,最顯底氣不足的正是文化。隨著中國和世界旅游業的發展,有關理論研究的深入和教學實踐的積累,原教材已經難以適應需要了。高等旅游教育教材建設滯后,旅游課程設置都是應用性的,文化類的課程設置偏少,且多局限于介紹性層面,如中國園林欣賞、中國山水文學欣賞。我國高校的旅游專業在專業結構、辦學特色、課程設置、實踐環節等方面,還有不少亟待解決的問題。
旅游形勢的發展要求旅游教育從理論上跟蹤、總結旅游業的成就得失,并及時反映到教學理論中來。旅游業是應用型專業,只有緊貼旅游行業的實際,才有生命力。在學生主要從事旅游經濟與管理課程學習的情況下,應以提高學生文化素質為宗旨,理論性與應用性并重,學術性與普及性兼顧,穩定性與適應性結合。
三、對策
1.課程設置
各高校的旅游管理專業往往脫胎于英語、歷史、經濟管理等專業,在課程設置等方面不可避免地帶有母專業的深深烙印,側重于旅游英語、旅游史、旅行社管理等方面,沒有開設必需的歷史文化課程。學生對歷史文化的系統學習僅限于參加導游資格考試時復習資料包含的一小部分中國歷史常識,這一部分內容簡單淺顯,大多是中學階段學習過的內容。部分高校即使開設了歷史文化課程,但重視程度往往不夠。歷史文化課應在一年級時作為基礎課開設,學時以一學期為宜。
2.教材編寫
職業教育教材所涉及的內容與社會實踐的密切聯系性,決定了它經常不同程度地處于與現實需要脫節或滯后的狀態。旅游管理專業歷史文化教材編寫中經常出現閉門造車,為編教材而編教材的現象,加之教材編寫者知識上的缺陷和對旅游業實際掌握得不夠,在內容取舍上或顧此失彼,有失完整,或眉毛胡子一把抓,重點不突出。
中國歷史文化博大精深,內容豐富浩繁,為便于學生理解和掌握要點,在教材編寫中,應從旅游文化的視角,結合旅游業發展實際,對歷史文化學科框架和內容進行梳理,沒有這種梳理,就會出現教師難于抓住重點,學生不得要領。
篇5
[關鍵詞]旅游管理 跨文化交際 能力培養
[作者簡介]李睿(1975- ),女,遼寧錦州人,渤海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應用語言學和旅游英語教學。(遼寧 錦州 121013)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3)35-0137-02
旅游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活動,逐漸成為世界范圍內文化傳播與交流的重要途徑。旅游業迅猛發展,使得各種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會聚在一起。旅游管理專業畢業生在為外國游客服務過程中,除了要有流利的外語能力外,如果能恰當地運用跨文化交際能力與其溝通交流勢必會提高服務質量,提高外國游客滿意度,從而增加旅游外匯收入,進一步發展我國旅游業。因此,培養提高旅游管理專業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是旅游管理專業教學的一個不可忽視的方面。
一、培養旅游管理專業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必要性
跨文化交際能力就是指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進行交往中,符合語言對環境和關系的適應性原則,使交際與交往目的得以實現的能力。這種能力是針對文化沖突而提出來的,是一種在理解、掌握外國文化知識與交際技能的基礎上,能夠處理跨文化交際中實際問題的能力。由于中外文化的差異,使得中外游客在交流中往往出現障礙和困難。因此,跨文化交際能力是旅游從業人員對外國游客服務的基本能力,是提高服務質量、提高游客滿意度、提高旅游目的地知名度和形象的核心。
近年來,學術界對跨文化交際研究的廣度和力度在不斷增強,與其他學科比如社會學、美學、語言學等學科的交叉性研究也層出不窮。但是,潘亞玲經過調查發現,外語教學實踐與職業實踐的結合是一個薄弱環節,跨文化教學實踐已不能適應越來越高的人才職業實踐要求。通過查閱,發現將跨文化交際理論引入行業外語教學的研究微乎其微。王立非從商務英語專業人才培養出發,提出了包括商務策略、跨文化策略、交際策略和跨文化交際策略在內的跨文化交際技能理論構架。該能力框架從全新視角闡釋了應用型外語人才的能力結構、將商務策略列入了能力框架。安曉宇以河南省涉外導游和外國游客為調查對象,調查了河南省涉外導游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失誤以及外國游客對導游的滿意度,發現作為中堅力量的涉外導游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存在諸如語言能力不過硬、文化認知能力較差等問題。這些研究為將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引入行業外語教學中提供了理論指導和借鑒作用,但還遠遠不能滿足行業外語跨文化教學和研究的需要。本文通過研究旅游管理專業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途徑,進一步拓寬跨文化交際研究的渠道,促進旅游管理專業外語教學的跨文化進程。
二、影響旅游管理專業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因素
1.對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重視不夠。高校的外語教育是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主渠道。我們要意識到當前的語言能力教育已遠遠不能滿足社會對大學生的要求,跨文化交際能力應該是旅游管理專業學生外語學習的最終目的。但是在旅游管理專業實際教學中,普遍缺乏可行性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框架,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缺乏完備的教學培養方案,影響了旅游管理專業學生外語交流能力與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效果和質量。多年來,大學外語教學一直側重于語法、詞匯的講解和語意的分析,旅游英語教學也不例外。而這恰恰與旅游服務部門對實用型外語人才的需求背道而馳。由于對跨文化教育重視的不足,導致旅游管理專業教學大綱中沒有對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具體要求,缺乏適合于旅游管理專業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方面的教材和教學材料。很多教師只是根據自己的經驗和理解向學生傳授跨文化知識,這種缺乏指導、不成體系的跨文化教育遠不能滿足學生對于跨文化知識的需要。
2.師資水平與觀念。跨文化交際學作為一門獨立的邊緣學科開始于20世紀50年代的美國,80年代初跨文化交際學由外語教學界引入我國。而跨文化交際研究得到學術界的重視也只是近十年的事情,國內教師對此的研究和實踐很少,國內評判英語教師水平高低的主要標準仍然是語言功底,因此我國外語教師普遍缺乏系統的跨文化知識體系,其自身的跨文化知識不能滿足經濟全球化和國際交流的需要。現實要求高校英語教師拓展跨文化知識,發展跨文化技能,使其不僅具備扎實的英語語言功底,還要擁有深厚的跨文化知識內涵。只有這樣,才能在實際教學活動中幫助和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和學習跨文化知識,使學生在未來工作崗位上從事有效的跨文化交際活動。
3.傳統文化缺失。由于對自身傳統文化學習的忽視和西方文化的不斷滲入,導致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知識的了解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這種缺失勢必會影響到學生對中西文化異同的認識和學習,從而影響到中西文化的溝通和交流。跨文化交際的文化之一并不是來自對目的與文化的不了解,而是來自對目的與文化和母語文化之間差異的不了解。深入了解和認識中國傳統文化,取其外國語言文化的精華,促進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是旅游管理專業學生在對外服務交流過程中應該承擔的歷史使命。
三、旅游管理專業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途徑
1.重視跨文化教學。學校是跨文化教育的主要實施者,而外語教學則是跨文化教育最有效、最重要的陣地之一。學校應該通過確定以提高旅游管理專業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為導向的培養目標,優化旅游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并制定教學大綱,設置跨文化交際課程,教材應系統合理地編排關于文化方面的內容,更新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將學校教育和社會實踐有機結合起來,以培養旅游管理專業學生在多元文化環境中與人溝通交往的能力,豐富學生的母語文化知識和外國文化知識,增強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2.加強教師培訓。提高教師的跨文化素質是實現跨文化目標的先導因素和基礎環節。由于教師本身對于跨文化教育認識的局限性,很多教師誤將課堂上對文化知識的講授等同于跨文化教育。因此,我們迫切需要培養一支具有深厚中西文化內涵的師資隊伍,使跨文化理念得以貫徹落實。師資培養可以通過在職培訓、頂崗實習和出國培訓三種方式來完成。由于旅游管理專業學生畢業后主要就職于酒店、旅行社等旅游服務部門,運用跨文化交際能力與人溝通交往的機會較多,所以除了在職培訓和出國培訓方式外,可以讓教師到酒店等部門頂崗實習,此舉為教師更新專業知識,提高自身業務素質和跨文化交際能力提供了一個平臺。
3.汲取中西文化內涵。外國語言文化、中國傳統文化學習和中西文化比較同時進行才能深層次理解和學習跨文化內涵。由于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不夠,容易造成對中西文化差異的模糊認識,所以學習和了解外國語言文化的前提是不能忘記自己的傳統文化。同時,應當深入接觸學習更多的西方文化。可以通過欣賞優秀的西方影視作品,參加英語角,收聽收看有關報道西方國家的節目和閱讀關于西方社會、歷史以及文化等方面的書籍、報刊和雜志,來了解更多關于西方國家的知識。另外,需要關注和熟悉中西文化的聯系與差異。
4.引入文化測試。測試和評價是課程開發和教學組織的發動機。將文化測試引入對學生的評價體系中可以有效提高教師和學生對跨文化能力的重視程度,是合理評價跨文化教學過程和教學效果的途徑。張紅玲將文化測試內容分為文化知識、情感態度和交際技能三個部分,每個部分分別采用不同的測試方法。文化知識測試可以采用填空、選擇和判斷等客觀題形式全面系統地考查學生對文化知識的掌握水平;情感態度測試可采用社會距離等級法、語義級差法和跨文化發展模式等方法;交際技能采用筆試或直接觀察學習者真實的行為表現進行評價。不論采用何種方法,測試必須將跨文化交際的理論與旅游服務部門對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實際需要結合起來,逐步建立和完善文化測試的評價體系,使其發揮其課程開發和教學組織的發動機作用。
四、結語
外語教學的最終目標就是使學生具備運用外語進行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培養具備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旅游管理專業學生,使其滿足于迅猛發展的旅游業對人才的需求,是旅游管理專業教學的目標和重點所在。
[參考文獻]
[1]范敏.“高師英語專業口語教學中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J].繼續教育研究,2008(2).
[2]潘亞玲.我國外語專業學生跨文化能力培養實證研究[J].中國外語,2008(4).
[3]安曉宇.旅游從業人員的跨文化交際能力調查研究――以河南省涉外導游為例[J].中國商貿,2012(8).
[4]李婭林.跨文化交際研究理論與實踐相脫節現象分析[J].考試周刊,2009(33).
[5]楊學云.基于大學英語課程教學的文化導入研究[J].外國語文,2010(4).
[6]張紅玲.以跨文化教育為導向的外語教學:歷史、現狀與未來[J].外語界, 2012(2).
篇6
關鍵詞:中職院校;旅游管理專業;文化課教育
引言
我國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高,第三產業的發展也越來越受關注,尤其是旅游業,當前我國的旅游業正處在發展的高峰時期。旅游管理專業的文化課教學要求也不斷提高,當下旅游就業市場上急需專業人才,出現了嚴重的供需矛盾,這讓中職旅游管理專業課程教育及該專業學生面臨著更多的機遇與挑戰。然而,中職院校該專業的畢業生綜合素質普遍不高,無法達到旅游企業的就業標準,因此,如何有效加強中職旅游管理專業學生的教育和培養成為中職教育的當務之急。
一、中職院校旅游管理專業文化課教學的現狀
(一)學生方面
一方面來說,中職院校的學生本來基礎就不是很好。在最近幾年,高中以及各種專科本科院校都擴大了招生量,這就直接導致中職院校的生源減少并且質量不佳,大多數學生都是因為沒有考上高中才上中職院校,所以,這些學生通常都沒有主動學習的意識,對專業課程也提不起興趣來;從另一方面來看,當前的學生生活環境普遍較好,沒有壓力,學習也沒有主動性。我國實行免學費的政策,而且范圍逐漸擴大,城市和農村地區的學生都能享受到這項政策。國家發放的資助金多數是由學生自己進行支配,這一現象導致大多數學生不好好學習,只重視物質享受。對于學業成績也完全不擔心,再加上家長不及時進行督促,很多學生放任自己,并沒有投入到學習中。
(二)教師方面
1.教師的教學能力有待提高
就目前來看,在相當多的中職院校里面,都沒有專業的旅游管理專業文化課老師,基本上這些老師都是其他學科的教師,后來轉到旅游管理@個專業,很少有科班出身的教師,所以,這些教師很多都從根本上歧視這門專業,也不想接受這門課程;有的教師基本沒有學習過關于旅游管理的專業文化知識,上課時都是照著書本念;還有的教師是剛畢業的大學生,沒有實際教學經驗,這些都反映出中職旅游管理專業文的教師教學水平堪憂。
2.教學方式有待改進
在很多中職院校里面,旅游管理專業教師的教育方式還是陳舊死板的傳統教學模式,無非就是給同學們在課本上畫重點,然后講解難點,學生只是將這些知識硬背下來,雖然能在考試的時候得到比較好的分數,但是他們很多東西根本都不理解,更不要說是去實際崗位進行操作了,基本上這些學生就業之后,一切都要重新再學。
(三)學校方面
1.要不斷完善課程的設置
在眾多中職院校里,學生剛進入學校,不會對他們進行專業劃分,而是讓他們先學習一些和與專業知識相差甚遠的理論基礎,上了二年級之后,很多課程設置都沒有新意,不能夠及時跟上時代的變化,完全不能滿足當前旅游管理就業市場上對人才的要求。并且課程內容枯燥,學生的注意力不能完全集中,更沒有讓人想要學習的欲望。久而久之,這一專業甚至成為學生所討厭的課程。
2.對學生的實踐安排太少
在當前的中職院校里,都不會給學生統一的安排實習單位,學生們只能自己去社會上找。這種方式通常會造成兩種情況,一種是有的學生很難找到實習的地方,還有一種就是有的學生利用關系,開一個實習的證明,學生并沒有真正的去進行實踐體驗,最終導致實習變成了偷懶的好機會。還有一些學校,雖然給學生找了實習單位,但是根本沒有想那些學生是不是適合這個地方,造成學生實習壓力大,中途放棄,最終給學生的就業造成影響。
二、中職院校旅游專業教學發展的對策
(一)以學生為中心
要讓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教師對他們進行引導,使他們有學習的主動性,增加對本專業的學習興趣。學生要認識到專業文化知識對于自己學習和就業的重要性,用一種積極努力的態度去進行學習。
(二)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1.中職學校要鼓勵旅游管理專業的文化課教師,讓他們不斷進行深造,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為他們提供更多的調研和學習機會,使教師及時的知道這個行業的具體發展態勢。還要讓教師積極的參與各種類型的業務培訓活動以及學術交流會議,增強教師的專業教學水平。
2.在進行教師招聘的時候,要仔細選擇,盡量挑選那種科班出身的水平較高的教師,經常請旅游管理行業的專家和學習的為同學們進行專業講座,這樣才能夠讓教師更好的引導學生學習。
(三)優化教學方法
1.中職院校的旅游管理專業教師,在進行具體教學時,要把教和學進行結合,然后將理論知識作為一種輔助,在實踐的基礎上進行文化課的教學,這樣的教學模式不僅可以讓學生更加有學習的興趣,還可以讓教學活動變得更加生動,具有創新意義。進而提高學生的專業思維以及教師的教學效率。
2.對于教學的基礎設施,中職院校必須努力改善,要為學生建立各種模擬的訓練場地,保證學生的實際訓練,提高專業技能。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種實習,為學生以后的實習活動做好充分的準備。
結語
我國的旅游行業近年來有很大的發展,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我國的中職院校,是他們的旅游管理專業為行業提供了大量的人才,才使得行業飛速發展。但是就當前的專業教學來看還存在諸多不足之處,所以中職院校要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活動,增強教學力度,提高學生的專業素養。
參考文獻:
[1]林滋. 中職學校旅游專業教學問題的對策及建議[J]. 科教導刊(上旬刊),2016,05:92-93+129.
[2]李欣倚. 淺析中職旅游專業教學的現狀及對策[J]. 經營管理者,2016,21:443.
篇7
關鍵詞:文化產業管理;學科建設;產學研模式;地域特色
貴州是一個文化資源大省,民間自然崇拜和原始宗教、巴蜀文化、滇文化乃至儒、道、巫、儺等諸多文化事象,都有其實存在。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可以實現貴州省從文化資源大省到文化建設強省的逐步邁進,文化產業良好的發展態勢也對該專業的高端復合型人才需求量提出了更高要求。為滿足市場需要,目前貴州已有六所高校相繼開設了文化產業管理專業,但大部分院校均只招收本科生,呈現出對于專科層次人才培養不夠重視、碩士研究生層次培養不夠條件的現狀特點。已有的培養層次體系也存在學科建設初探期的普遍問題,加之資源環境的限制,使得貴州省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在全國范圍內缺乏競爭力,學生就業率也不容樂觀。
一、關于人才培養模式及學科建設上的諸多問題
(一)學科歸屬及課程設置不夠合理
“作為一門新興交叉學科,‘文化產業學’還很年輕,年輕到不知道究竟應該把它放在什么位置上,歸屬到哪一個學科內”。文化產業所涉及的產業領域包括:新聞出版、廣播電視、會展策劃、電視電影服務、演藝產業管理等,具有跨專業、垮學科的交叉性特點。盡管教育部現將文化產業管理劃分為工商管理的二級學科,貴州省各高校仍是按照自身教育資源及學校師資的客觀條件來考慮專業的院系歸屬,導致該專業的學科歸屬不甚明確。例如,貴州大學專門成立了旅游與文化產業學院;貴州師范學院則是將該專業設置在歷史與社會學院;貴州民族大學將其劃分在民族與社會學院等。由于專業歸屬缺乏統一標準,所以在課程設置上也相較隨意。例如:貴州大學該專業開設課程有藝術概論與美學、文化產業概論、文化經濟學、新聞與傳播學、編輯與出版發行、表演藝術與經營管理等課程;貴州民族大學則側重于學生管理能力的培養,開設文化產業導論、管理學原理、文化產業投融資管理、動漫與網游產業管理、文化娛樂產業經營管理等;而貴州師范學院則開設的是文化資源學、管理學原理、民族藝術與文化、美學概論、社會調查與方法、會展策劃等綜合性課程。可見,各高校的人才培養方案所開設的主干課程極其缺乏統一性,而更重要的還是缺乏專業的方向性和地域性。
(二)師資隊伍缺乏創新意識與實踐經驗
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創辦時間不長,除了在人才培養方向上處于初級探索階段,高校的師資隊伍建設也在不斷提高質量。興辦初期,貴州各高校對于該專業的師資隊伍組建主要來自于臨近專業的調配,諸如之前從事管理學、歷史學、藝術學等領域教學的教師。雖然文化產業管理專業有學科交叉的特點,但對于大多數轉型教師而言,他們本身也只是嘗試教學,通過預先學習新的知識體系然后再傳授給學生。近幾年,一批畢業于該專業的碩士生、博士生陸續補充到省內各高校的師資隊伍中,逐漸改善了該專業建設盲目探索的現實狀況,但許多專職教師走上崗位后并沒有充裕的時間到相關文化企事業單位進行兼職甚至脫崗實習,也沒有與市場上該行業的實踐單位保持密切聯系,使得該專業的教學內容無法更新換代,培養的人才也與當前市場嚴重脫節。
目前貴州各大高校中,貴州師范大學在文化產業管理相關領域的科研平臺有貴州文化與自然遺產保護研究中心、知識產權研究中心等;貴州大學有中華傳統文化與貴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等;貴州民族大學還成立了專門的文化產業發展研究中心,下屬有民族文化產業品牌戰略研究與服務部、民族文化產業園區規劃與建設研究部等其他研究部,旨在培養各類文化產業人才以及拓展文化產業研究視野;安順學院也根據地域特色設立了屯堡文化研究中心,專注屯堡文化及旅游產業的科學研究,其余各校也在逐步建立相關領域的科學研究平臺,但要實現產―學―研的合作戰略,高校還需進一步鼓勵教師參與到與各企事業單位的文化項目合作中,并嘗試創建與其他高校專家長期交流的教研活動。
(三)實驗實訓基地建設機制有待完善
高校在對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的學科建設中,實驗實訓基地的建設是重要環節,尤其對于貴州省這個多民族的省份,少數民族文化為文化產業的實踐提供了重要資源。貴州省因文化產業發展相對落后,許多文化消費形式還尚不健全,對于當地的話劇、戲曲、展覽會和民族歌舞等表演,觀眾普遍反映水平不高。在這種市場大環境下,對于開設文化產業管理的高校無疑是一個契機,然而大部分高校卻沒有利用好智力優勢來與地方文化單位進行文化產品合作研發、建立校外的實訓基地等。此外,校內實訓室的實踐內容也有待改善,部分高校實訓室只是放置了繡花機、噴繪機等工藝品制作機器,這讓學生片面認為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只是一個學習制作創意手工藝品的專業。事實上文化產業管理培養的學生并不全是文化產品的一手制作人,他們更應該學習的是如何將已有的文化資源通過市場策劃、運營、管理升級成為高附加值的創意產品,通過市場來實現創意提現,因此校內實訓室真正的角色與作用應再作考慮。
二、對貴州省文化產業管理專業與學科建設的幾點建議
(一)結合地域特色開展特色學科建設
文化產業管理專業不同于其他類型專業,如果高校教育在課程體系設計中無法側重于其中一個領域,那么培養出來的學生就無法滿足市場的需求。然而對于側重領域的選擇,既要基于高校本身的傳統優勢學科,又要立足于本土的地域特色。對于貴州省而言,基于豐厚的民族民俗資源,在打造特色文化旅游產業方面已取得初步進展,但目前仍需在打造文化旅游產業品牌、整合旅游目的地和深入挖掘旅游資源內涵等方面,得到高端復合型文化產業人才的智力支持。因此依據當地文化企事業單位對人才的需求條件,貴州省各大高校應就市場需求來差異化培養文化產業人才,還可根據傳統優勢學科,進行學科交叉式培養,例如:貴州省師范學院的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就可與該校的地理與旅游學院進行深入合作,依靠本土的民族文化資源來培養側重于民族文化旅游產業管理的專業人才。地方高校利用自身特色來建設特色學科一方面有利于形成學科的競爭力,另一方面也可以促進地域文化經濟的發展,有利于畢業生在本地的就業。
在學歷體系方面,由于貴州省文化產業專業人才培養具有“兩頭少,中間多”的特點,即專科與研究生層次的人才培養極度空缺。面對目前文化市場對于人才的需求壓力,貴州省可擴大專科層次的辦學規模,并重視對于研究生的教育投入。
(二)提升教師隊伍的專業水平及實踐能力
首先,為了補充校內實踐型教師嚴重不足等問題,貴州省各大高校可以在師資來源結構上作出調整,除了引進高學歷高職稱的專業人才之外,還可考慮聘請來自地方文化企事業單位等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人才為客座教授,加大流動編制的比例。專職教師與兼職教師可組建專業教研室共同合做相關課題、研究課改方案、集體備課等,校內教師可以通過與校外專家的長期交流合作來積累實踐經驗和提高教學水平,打破對于文化產業認識的局限性。
其次,貴州各大高校應加強與海外高校的合作,增加此專業教師海外研修的機會,更大程度獲取最前沿的教學經驗和成果,拓寬文化產業專業教師的視野。
最后,文化產業管理是一門實踐性要求較高的專業,高校應鼓勵在校教師到當地知名文化企事業單位中去兼職或脫產實習、組建創意工作室等,重視教師實踐性的培養。努力創建“創意型”師資隊伍。
(三)積極建設校內外實習實訓基地
實習實訓基地在文化產業管理教學中起到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與理論教學的充分結合可以讓學生提前了解和適應地方文化市場。貴州地方高校目前在校內實訓基地的建設中,主要重視制作文化產品的動手能力培養而忽略策劃文化市場營銷的創新能力提升,因此校內可適當創建類似大學生創意產業孵化基地等校內實訓基地,通過與校內其他專業如藝術類、旅游管理類同學組建創意團隊,學校與地方政府應通力支持,鼓勵學生創意團隊將校內文化創意作品與地方實際市場進行對接,通過實際運作所獲得的經濟效益,可以激發學生學習專業、從事專業的熱情。
貴州省目前有多彩貴州城、貴州文化出版產業園等十個文化產業建設基地,亦有貴陽荷塘月色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貴陽交響樂團有限公司等三十余個文化產業示范基地,各大高校應利用自身智力資源與各企業開展合作,創立“產學研”研究平臺,鼓勵學生利用所學知識為各文化企業的經營管理進行創意改造策劃。對于高校與政府部門進行商業合作的平臺建設,可進一步參考澳大利亞的ACID互動設計中心,該互動中心由昆士蘭大學與政府部門依據自身優勢資源作為股份入股后,采用現代企業管理的準則進行盈利分紅等,即可協調企業和地方政府的關系,也為企業注入了先進的管理經驗。總之,校企合作建立學生實訓基地是一個共贏的新型模式。
貴州高校文化產業管理專業與學科建設正在發展,各高校應深思熟慮自身的資源優勢,結合管理學、旅游學、藝術學等傳統學科,針對地方文化市場的需求來差異化培養人才。通過合理設置人才培養方案、加強“創意型”師資建設、加快校內外實訓基地創建等舉措,為貴州文化產業的發展培養高素質的復合型人才。
[參考文獻]
[1] 胡惠林. 文化產業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彭愛萍. 地方高校的學科建設要利用地域特色[J]. 中國高等研究,2006(7): 58
[3] 鄒文貴,徐鐵漢. 地方普通院校文化產業專業與學科建設的對策研究[J]. 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5,33(1):175-176
[4] 田素美. 論貴州省高校文化產業管理專業教學體系的構建[J]. 企業導報,2015(23):103-104
[5] 彭雨良,李思雨. 澳大利亞“高校參與文化產業發展”的績效及其啟示[J]. 新聞界,2013(2):73-77
篇8
關鍵詞:清水海 酒店管理 學科設置
1.當前酒店管理方面的人才供需現狀
當前企業界普遍對剛畢業的大學生有三方面的不滿:一是對工作不能很快上手,需要二度培訓;二是眼高手低,不愛干所謂的“侍候人”的工作;三是缺乏綜合性高級管理人才。而學員的困惑:一是所學并非所用;二是看不到個人發展前途;三是人際關系復雜,難耐寂寞等等。
這些不相契合的關系說明一個根本問題,就是高職酒店管理專業在學科設置上、在實習實訓上未能和企業文化進行良性互動,未能很好地把企業當做第二課堂進行動態管理所致。這些問題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
1.1人才結構與企業發展嚴重脫節
一直以來,人們對服務行業的認識不客觀不科學,想當然的以為服務性行業的進入門檻低與工作不體面。因此,選擇酒店類服務行業的同學是帶著疑惑誤解而選擇這個專業的。而正在從事這個行業的學員,由于我們前邊所分析的原因,也難以在這個行業中呆得住。這就成為當前人才結構與企業發展嚴重脫節的客觀因素。
調查顯示,餐飲行業從業人員不僅專業素質低,就是基本文化素質也是很低的。當前酒店餐飲業的從業人員的文化結構是初中以下學歷的占24%;高中學歷71%;大專學歷的4.66%;本科學歷為0.34%;研究生以上學歷幾乎沒有。這樣的人力資源素質是很難適應現代化企業發展的需要的。
1.2企業發展與學科設置不相匹配
高職酒店管理專科學院目前的學科設置基本沿襲的是本科的教育教學模式。追求大而全,缺乏與時俱進的針對性。當前的企業尤其是現代化大型企業,基本上可以分為三個層次的工作:核心的基礎工作;高中級管理工作;全球化業務拓展工作。如“清水海餐飲集團”就是個典型的跨國公司。其基本的核心業務就是提供日式料理;其次除了每個加盟店自身的業務管理屬于中級管理;再次是全球性的加盟連鎖的高級管理。這些管理涉及到的內容已經遠遠超過我們學院的學科設置。當前高職酒店管理專業的學科設置基本上是以酒店的基本核心業務為主要內容。沒有分出層次。畢業的學員也就只能從事基礎性工作,要想繼續拓展自己施展才能的機會,學校所學到的東西已經遠遠不能滿足需要了。
2.學科設置與企業文化互動
2.1企業文化有助于強化職業道德
學員畢業后進入酒店服務行業,在思想上不能認識到服務行業的重要性。同時以為所從事的工作機械性強,缺乏創新,沒有挑戰性,擔心自己的發展空間,因此工作沒有激情。這主要是沒有接觸到企業文化所致。實際上企業文化是企業發展的指導思想和對工作氛圍的要求。
清水海的企業文化所闡述的企業核心價值觀是:“尊重,創新,績效,分享,自省”。這個核心價值觀充分體現了清水海企業管理的哲學思想。其中尊重體現了一種和諧的思想,干群之間、員工之間、企業與顧客、企業與協作單位等等都要體現尊重;只有在彼此尊重和諧的環境下才能很好的發展企業,這實際上是一種普適的價值觀,在學校也應大力提倡;創新,是企業的生命,是企業在激烈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的根本,表示著企業以及個人的一種充分發揮才能的廣闊空間,清水海在實踐這個核心價值理念的時候,“特別聘請日本一流膳食專家主理,全面引進傳統日本料理文化,兼收中國博大精深的飲食文化精髓,將粵菜、滬杭本幫菜、西餐等元素融入清水料理之中,同時不忘綠色養生的飲食時尚理念,幾年錘煉,成就了清水海獨有風格的日本料理美食”。績效,創新最終體現在績效上,適用企業適用個人,效率同樣是企業的生命,但追求效率卻不是簡單地追求利益最大化,清水海的效率追求是:本著“將最大利益讓給顧客”的經營理念,提供多種就餐模式以饗賓客。即便是做到這種程度,企業并不滿足,于是進一步強調:分享與自省。分享呼應了尊重,體現的是團隊精神;自省是對工作的精益求精。
學員在實習實訓中只有充分體驗到企業文化的精髓,才能真正認識到所從事專業的意義與重要性。才能樹立正確的職業道德觀。
2.2理解企業文化能彌補學科設置缺憾
當前高職酒店管理專業的學科設置除了存在上述問題,還存在不能與時俱進,知識更新慢,知識陳舊老化,難以和企業發展的周期相吻合。當企業發展成為集團公司、上市公司、跨國公司時――這是任何一個有發展前景的企業共同追求的目標,也是企業中人才發展的戰略空間。而學校所提供的“刻舟求劍”式的學科設置與內容安排就顯得很不得體。清水海餐飲集團是中國青島一家日式料理企業,目前已在青島、哈爾濱等地建立了九家直營店。各店設計和裝飾統一采用日本民俗文化風格,配合貼心舒適的標準日式服務,營造出純粹的東瀛風情的飲食文化風格。
幾年時間,清水海餐飲集團已發展成為北方地區最具規模的日式餐飲企業。它的經營方式也走向了多元化與多角化路徑,以現代化管理規范運行的清水餐飲經營管理公司步入正軌,現已發展成一家集餐飲、物流、裝飾工程于一體的大型綜合性企業。
這種變化就是要求學院的學科設置上必須能夠使人才的知識結構呈現“階梯狀”:低則熟諳基本業務、中則精通一店管理、高則具有駕馭一個集團公司能力的綜合性知識結構體系。
參考文獻:
[1]張國敏.麗江高級酒店管理專業課程設置研究[J].時代教育,2008.3
[2]付美蓉.關于德國酒店服務類職業教育專業課程設置的啟示[J].考試周刊,2011.87
篇9
關鍵詞:中醫藥旅游;產品開發;旅游管理
一、引言
中醫藥旅游是最近幾年才出現的一個概念,它是以具有藥用作用的動植物及中醫藥文化景觀為旅游對象,讓旅游者在旅游的過程中獲得中醫藥藥物知識和體驗中醫藥醫療文化的專項旅游活動。它以中醫藥物質為載體,以傳統的中醫藥文化為靈魂,集醫學、旅游兩產業于一體,集社會、經濟、環境價值于一身,是旅游業的擴展和中醫藥產業的延伸。中醫藥旅游產品的開發已初具規模,包括中醫藥購物旅游,中醫藥觀光旅游(中醫藥人文景觀,中醫藥動植物觀賞),中醫藥體驗式旅游,中醫藥學術旅游等在內的旅游產品深受市場追捧。
二、中醫藥旅游的出現及發展現狀
中醫藥旅游,可以說是一種古老的旅游形式,很早就已經出現。我國人民很早就有了尋醫問藥的活動,傳說中的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可以說中醫藥旅游的雛形。始于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仙游”,就是道學家們為求得長生不老在自然山水中找尋精神與身體的醫藥良方而開展的出世型旅游活動。而后,又有各朝各代的醫藥名家為探尋中醫真諦、窮究中藥之理而進行的旅游活動,如明朝李時珍在寫《本草綱目》前,為識得中醫藥草的藥理及藥用,在積累了大量的臨床經驗的基礎上,還親自遍訪名山大川,為中國中醫藥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如今,隨著大眾旅游時代的到來,中醫藥旅游也逐漸火熱并漸具規模。中醫、中藥、中國傳統健身方法和中醫新成就,在世界上廣有影響,這已成為中國旅游的重要項目。每年都有許多外國人和港澳臺同胞來大陸就醫、參觀學習,進行考察和洽談中藥材貿易。針灸、針刺麻醉、氣功醫療、治療脫發病、學習太極拳等更是熱門項目。僅為醫療脫發,日本曾先后組織了1000多人的旅游團體來華。中醫藥旅游的實踐已先理論而發展起來,迫切需要從實踐到理論再到實踐的發展過程。顯然,現在的研究成果遠遠不能滿足蓬勃發展的中醫藥旅游實踐發展的需要,它需要一套完整、系統、深入的理論體系來指導發展。這樣才能更好地實現其經濟價值、環境價值和社會價值,使中醫藥旅游帶動旅游業和中醫藥產業的共同良性發展,使它真正成為人們一種在新的健康觀念引導下的旅游方式和生活方式。
三、推動中醫藥旅游長足發展的對策
1、樹立全新發展觀念,提高對中醫藥旅游的認識度
中醫藥旅游是中國特色的旅游方式,要充分認識其在國際國內的影響,使之成為旅游環境容量分流、挖掘旅游資源內涵、實現旅游產品升級換代的重要舉措。改變目前的中醫藥旅游作為中醫藥副業的現狀,早日實現其主體業務地位。應從可持續發展觀念出發,對中醫藥旅游市場進行規范。加強中醫藥人員道德培訓,強化服務意識,嚴格執業資格,加強藥材管理尤其是各旅游地的土特中藥材管理,杜絕假冒偽劣。同時,應規范各旅游點的服務標準、旅游價格以及收費標準。按照公平與效益的原則,保護與鼓勵經營者之間的競爭。
2、找準旅游發展定位,實現差異化競爭
對于地方政府,需要從中醫藥發展的戰略高度出發,引導中醫藥經營者找準發展定位、理性開發體驗旅游,打造各具特色、產品差異大、互補性強的中醫藥旅游產品,提升中醫藥旅游的整體實力。對于中醫藥經營者而言,發展定位需要結合企業的實際資源狀況,應基于所開發產品的整體利潤貢獻是否能持續支撐中醫藥旅游的運作成本,不宜一味追求大而全,可以選擇打造在修學、觀光、休閑、娛樂等某一方面具有突出優勢和特色的旅游產品。中藥經營者還應強化與同類產品的差異化競爭,既區別于中醫藥博物館靜態的展覽,又要區別于其他中藥經營者的同類產品,這可從展示手段、展示內容、旅游功能、企業優勢產品和技術等多方面來進行區分,避免產品同質化的競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尋找發展的路徑。
3、以旅行社客源為基礎,努力開拓客源市場
中醫藥企業與旅行社除在傳統的旅游線路合作外,還可以與旅行社共同設計開發新的旅游線路,與新的旅游產品相結合,以新奇的中短程旅游線路吸引游客,如可以考慮與周邊區域的其他行業的工業旅游點合作,以開辟工業旅游專線的形式來積極拓展新的客源市場。在穩定旅行社客源的基礎上,還要從長遠戰略出發,強化旅游營銷手段和措施,努力開拓客源市場。如針對中老年市場,可以開發中醫藥養生之旅。
四、結束語
中醫藥文化與旅游業的融合,有效提升了旅游業價值,也進一步提高了旅游管理人才的素質,為旅游管理專業注入了長久的生命力。繼續發揮成都中醫藥大學的優勢,加強旅游專業中醫藥文化方向人才的培養,培養高素質的復合型專業旅游人才隊伍,是發展健康養生文化旅游產業的關鍵環節。市場對中醫藥文化方向的旅游人才需求旺盛,因此,繼續發揮成都中醫藥大學的優勢,加強旅游專業中醫藥文化方向人才的培養,培養高素質的復合型專業旅游人才隊伍,是發展健康養生文化旅游產業的關鍵環節。
本論文是成都中醫藥大學校基金課題《中醫藥文化對旅游市場及旅游管理專業的價值提升之探索》,課題編號RW200818。
參考文獻:
[1] 李時,宋明.中國特色旅游———中醫藥[J].中國科技信息,2008,(2):165-167.
[2] 張群.我國中醫藥專項旅游開發初探[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02,112(6):77-85.
篇10
在國外,并沒有“農業產業化”之說;而國內自“農業產業化”一詞提出以來,引起了許多爭論。現在看來,我國學者絕大多數已經認同了這一提法,但對農業產業化內涵的界定則存在不同的觀點。
從我們收集到的文獻資料來看,對“農業產業化”概念和內涵進行探討的文章有20余篇。其中較有代表性的觀點有以下幾種:(1)農業產業化是農業產業鏈條化、系列化論;(2)農業產業化就是農業產業一體化;(3)農業產業化是建立一個新型的農業組織方式;(4)農業產業化是農業由不是一個典型的現代產業轉化為現代產業的過程;(5)農業產業化的真正內涵在于,它是一種能夠給有關利益主體帶來制度凈收益的新型交易方式或非市場制度創新;(6)農業產業化是指以某種或某幾種產品的生產為龍頭,將產供銷不同階段的服務企業以合同或協議的形式聯接起來,組成一個統一經營的綜合體。當前,對“農業產業化”一詞的界定不僅出現在學術性文章中,官方文件中也對其進行界定。十五屆三中全會《決定》中的提法是“農村出現的產業化經營,不受部門、地區和所有制的限制,把農產品的生產、加工、銷售等環節連成一體,形成有機結合、相互促進的組織形式和經營機制。”總體來說,不論上述各種觀點存在何種差異,但都將農業與非農產業的整合作為農業產業化的最基本的內容。以上各種觀點其實都是農業與非農產業的一體化的思想的變形。
但實際上,農業產業化和農業產業一體化并不是一回事。產業是近代、現代的概念,是商品經濟、市場經濟發展的產物。當農民從一個自給性生產者轉變為一個商品生產者時,農業生產向產業轉變。傳統農業只是一個生產部門,而不是產業。農業產業化的根本目的不外乎實現農業的現代化與提高農業的效益。而農業產業的一體化經營則是達到這一目的的一種手段。而且,這種手段并不是隨時隨地可以有用武之地的。發達國家之所以實行農業產業一體化經營,是因為其具有發達的工業化水平,具有發達的商品經濟和市場條件,具有現代化農業,具有完善的各種社會化服務體系,但我國還沒有這樣的基礎和條件。當然,實現農業的一體化經營,是提高農業效益的有效手段,也是我國農業的發展方向。
就內涵而言,農業產業一體化指的是產業系列化,實際上就是將農工商“捆綁”在一起;而農業產業化的含義是非常廣泛的。除了包含農業產業一體化經營的含義外,還包括農業經營體制的創新、生產方式的變更等內容,即是說不僅僅是指農業經營組織的創新,更多的是農業經營制度的變遷。
農業產業化的過程大致是:農業生產力水平的提高促進了社會分工的深化,而社會分工的深化一方面促進了生產的發展,另一方面當農民進入市場后,市場法則會引導其轉向農業專業化。社會分工越發達,社會協作也必然越發達。這樣,原有的協作關系或制度安排的協調功能就會弱化或失靈,并產生了對新的分工協作關系或制度安排的社會需求,提出了加強農業與其關聯產業之間聯系與協作或新的制度安排的客觀要求。在這個基礎上,就會產生專業合作社和專業公司等形式的水平(橫向)聯合和農、工、貿一體化的垂直(縱向)聯合。這兩種聯合相互交錯、結合,形成各種經營載體,組成了農業產業系統經營體制。從這個意義上講,農業產業化就是農業專業化和社會化的過程。
因此,農業產業化是在制度變遷的基礎上,農村勞動分工深化的必然產物,實質就是從傳統農業走向現代產業的過程。由于農業的專業化、社會化和一體化的發展,使作為傳統生產部門的農業發生迅速而深刻的變化。其一,投入農業生產中的農業自身的生產資料比重下降,現代工業提供的生產資料明顯上升。其二,農業產出中用于工業部門作為原料加工的比重有了明顯的上升。其三,國民經濟其他部門,包括工業、建筑業、運輸業、商飲業對農業的服務貢獻率也明顯地提高。這一傳統農業走向現代產業的過程就是人們所說的農業產業化。
可見,農業產業化的基礎和前提是農業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和社會分工的深化。我國農業正處在這個過程的初始階段。在這一階段,農業產業化的重點是促進農業分工不斷深化。由于我國的農業經營形式將長期以農戶經營為基本形式,因此,我國農業產業化近期的重點任務是促進農戶的專業化生產而不是其他。而且,在農戶分工深化以后,農民必然獲得利益,相應的市場自然可以產生。在農戶對服務的需求、追求增值利益的動機產生以后,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自然會拉動為農業服務的產業以及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當然,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但如果在近期內拔苗助長,必將欲速而不達。現在有些地方已經出現由于政府強制推行所謂的“農業產業化”導致的嚴重問題。
二、農產品國際競爭力與中國農戶的專業化
農產品國際競爭力是指國家生產的農產品滿足國外消費者需要的能力,它反映了國家農業比較生產力的水平。當前,我國即將加入WTO。一方面,這對我國農業產生沖擊,尤其是在大宗農產品方面。另一方面,也為立足于國際市場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通過比較優勢的發揮進軍國際市場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我國的農業產業化的推進必須在這一特定背景之下進行。因此,當前我國農業的產業化進程也會表現為國際化進程。由于深化農戶的專業化分工是我國農業產業化過程中需要解決的根本問題,因此如何立足于國際市場深化農戶的專業化分工便成為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之一。
自改革開放以后,我國農業的綜合生產能力大大提高,增強了我國對農產品的有效供給能力。但與之不相稱的是,我國農業的國際競爭力并沒有得到相應的提高,相反,在世界經濟日益全球化的今天,我國農業國際競爭力卻呈現出下降的趨勢。我國農業國際競爭力低下固然與諸多因素有關,但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我國未根據我國實際情況充分發揮自身的比較優勢。我國為了保障糧食安全,長期強制性地要求農戶種植糧食,而對附加值高、能增加就業、提高農民收入的畜牧業、水產業、經濟作物的發展卻沒有予以相應的支持。這在糧食主產區體現得尤其明顯。
根據競爭優勢理論,要素條件是決定產業競爭力的基本因素。我國要素條件的基本狀況是土地資源短缺、勞動力資源豐富、知識和技術存量低、資金緊張。在加入WTO后,我國應該揚勞動力資源之長補其他要素之短。為此,我國應將有關的國內支持措施由完全為糧食安全服務轉變為發揮比較優勢并兼顧為糧食安全服務。
雖然我國已經呈現出了農業企業化經營的趨勢,但是從整體來看,仍是以農戶經營為主的。因此,促進小規模經營的農戶的專業化分工是基本的任務。從我國近年的出口狀況來看,中間產品(主要包括畜產品、水產品、蔬菜、水果、茶葉、藥用植物、稻草秸稈及飼料等)是我國的主要出口商品,占農產品出口額的比重一直在50%以上,具有較強的競爭力。消費者導向型產品是我國第二大出口農產品,占出口份額的30%左右,其中大部分產品(主要包括肉類、水產品加工品、谷物加工品、蔬菜及水果制品、雜項食品、飲料、酒和醋、煙草及煙草代用品的制品等)具有競爭能力。大宗農產品(主要包括谷物、油籽、棉花等)是我國出口最少的農產品,基本不具有競爭優勢。從要素的配置狀況來看,具有較強競爭力的中間產品及大部分消費者導向型產品為勞動密集型產品,其競爭優勢的獲得與發揮比較優勢密切有關,因此應當鼓勵農戶利用當前的勞動力優勢生產這些產品。
三、建立和完善促進農戶專業化分工的支持系統
農業產業化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面非常廣泛,只有在完善的支持系統的作用下才能保證不斷向縱深推進。由于單個的農戶與大市場之間存在不可逾越的鴻溝。因此,在農戶經營為基本經營形式的我國,建立完善的農業產業化支持系統,為農戶提供全面、周到、有效的服務是至關重要的。農業產業化的支持系統包括基礎設施支持系統、金融支持系統、管理系統(包括政策法律支持系統和社會倫理支持系統)和經濟市場支持系統、人力資本支持系統、科技系統、社會化服務系統等。建立和完善促進農戶專業化分工的支持系統,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政府
一般而言,政府的作用可以概括為計劃、協調、組織和調控。政府的具體作用包括:(1)加大對農業的投入,改善農業生產基礎條件和市場經營設施條件,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做到四通——通路、通電、通水、通訊;(2)建立和培育完善的市場體系和服務體系,為商品經濟的發展創造良好條件;(3)抓好農業產業化的組織工作,包括指導組建多種形式的產供銷中介組織,提供市場信息,指導制定發展計劃,協調科技服務,依據市場法則指導產品市場價格,保護公平競爭等。
在借鑒國外的經驗和考慮我國國情的基礎上,我國當前主要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完善政策體系。(1)要適應產業化發展需要,建立科學的土地流轉制度。(2)出臺支持農業產業化的財政、稅收和金融政策。(3)制定有利于形成全國統一的農產品大市場的政策、保護市場的政策、市場管理政策等。(4)制定發育中介組織的政策,幫助農戶走向市場。(5)建立農業產業化示范區,以示范區向周圍輻射,并提供成功的經驗。
世界上許多國家在加速農業產業化的進程中都制定了有關法律,我國應當認真學習和借鑒。為保證農業產業化經營規范有序地發展,應在各地經驗和地方法規基礎上,研究制定有關法律法規,如供銷合作社法、農產品批發市場管理法、農產品市場公平交易法、農產品民間運銷及壟斷法、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條例等,從而為公平公正競爭、合理分享市場交易利益,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2.商業性金融力量
目前,針對農村、農業和農民進行貸款的主要是農業銀行和農村信用社。而農業銀行、農村信用社面臨著虧損掛帳的老大難問題,為消化不良資產,當前的貸款趨于嚴格。因此,應當保證農村的存款資金必須貸到農村而不能流入市場,不能貸給鄉鎮工業建設項目和城鎮基礎設施建設項目。農村信用社縣聯社營業部的儲蓄存款也要回流到農村,以滿足農民生產、生活和農業結構調整對資金的借貸需要。另外,要擴大國家銀行的大農業貸款份額,增加信貸資金對農業的投入。在信貸資金的投入、資金安排、計劃管理等方面向農業傾斜。值得指出的是,當前要特別重視對農戶進行直接貸款。
3.企業
在實踐中,股份合作制、企業化經營等都使得農業開發的力度和速度有明顯提高,特別是企業投入資金來搞基礎設施建設最近更受到關注。企業投資要考慮資金利潤率,是有償投入。應積極穩妥地推進和完善集體宜林“四荒”使用權拍賣政策,拍賣后的使用權允許繼承、租賃和轉讓;鼓勵國內外企事業單位或個人到農村獨資或合資開發農業。建立企業等營利性開發主體介入農業發展的激勵機制,提高他們的積極性,有助于農業產業化。在交通、信息等農村基礎設施的投入上,今后應當運用市場經濟的手段,改變傳統的、單一的投資體制,實現農村基礎設施產權、投入多元化,利用政策導向與利益傾斜來吸引企業投資。
4.事業單位
事業單位包括氣象部門、水利部門、科研部門和學校等。這些事業單位由于提供的服務是帶有一定的知識含量的,因此在技術產品市場化運營的今天,為鼓勵這些部門積極參與農業開發,應允許其根據它提供的服務最終分享一部分收益。根據其提供的服務的性質,決定是否由國家對這些部門進行扶持和補貼。目前,許多科研部門實行企業化運營,對這些部門實行改制是必要的。應將一些事業單位重新定位,對具有企業化運營性質的,要堅決把有關業務分離出去。
- 上一篇:煤礦企業應急管理與救援
- 下一篇:會計做帳實操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