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堂教學的提問藝術范文
時間:2023-10-17 17:37:5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語文課堂教學的提問藝術,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新課改;創新;提問;藝術;質量;有效性
語文課堂的提問藝術是師生之間思維與情感溝通的橋梁,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關鍵。通過觀察課堂提問就可評價一個教師教學水平的高低和駕馭課堂的能力。因此,語文課堂提問在全面推行素質教學的今天,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
一、目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提問的問題及原因
就目前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提問狀況來看,提問藝術未能真正發揮其重要作用。提問整體狀況不容樂觀,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一是提問抽象、空洞,學生找不到回答思路,常出現提問后冷場的現象。二是教師提問多,但給學生思考和回答的時間短。三是只提問不深究是課堂提問的又一問題,一問一答的形式導致淺嘗輒止,學生不深入探究問題。四是教師以自身的思維設計問題,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教師的安排,這嚴重影響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像這樣的課堂提問問題還很多,主要表現就是以上幾點。導致這些問題出現的原因有很多。
首先,受傳統教學觀念的束縛,教師未能真正理解和運用新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模式,正處于傳統與創新的過渡期。教師在設計課堂問題時想有所創新,但受到舊觀念的影響,以教材為主,以教案為中心,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依舊存在教師高高在上的心態,不去深入了解學生,提問形式化、抽象化、刻板化等,缺乏對學生的啟發作用。
其次,教師對課堂提問重要性認識不足。一些教師雖然認為提問是課堂的一部分,但未能意識到提問對學生的真正價值。教師根據教案對學生進行提問,學生準確回答,一些教師就認為達到了教學目的,不去激發學生多元化、全新型的思維;如果學生提出異常問題,教師也只會敷衍學生而不是去全面的回答。這樣對于學生思維是一種束縛。
最后,教師綜合能力有待提高。在新課標的實施下,教師除了具備專業的知識素養外,還要具有一定的職業道德,通過還要具有與時俱進,勇于創新的精神。然而,部分教師的文化知識面窄,對語文之外的內容了解甚少。教師在繁重的工作任務下,學習交流的機會較少,只會在語文范圍內對學生進行教育,不去豐富和創新教學提問內容和形式,制約著語文教學作用的發揮。
二、如何運用課堂提問藝術
1.增加提問的趣味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小學階段的學生好奇心強,注意力容易不集中,因此,在課堂提問中,就可根據學生的階段特點,注意提問內容的新穎、有趣,讓學生聽后產生濃厚的興趣,進而積極思考,并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就一些學生熟悉的教學內容,教師要變換提問形式和提問內容,讓學生對熟知的內容有一個全面的認識。例如,在教授《狐假虎威》這一課時,可以這樣提問:“誰是森林之王?那你們見過老虎和狐貍嗎?它們分別靠吃什么生存呢?今天老師要給大家講一個老虎怕狐貍的故事。你們想不想聽?是不是想迫不及待地聽到呢?那請打開課本《狐假虎威》。這樣,教師的提問不但增加了課堂的趣味性還激起了學生思維內部的矛盾,學生學習更加具有積極性和主動性。
2.明確提問的目的性,提高學生學習效率
在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每一節課都有明確的教學目標,課
堂中的任何部分都要以教學目標為準,每一個問題都要具有目的性,不是形式和敷衍。從教師讓學生認真朗讀課文到課后練習題的回答,教師都應在給學生的每一個提問時表達提問目的。例如,教師不能簡單地說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而是學生應該怎樣朗讀(有感情或者分角色),帶著什么樣的問題去朗讀,邊朗讀邊從課文中找出不懂得或者表達作者情感的句子等等,這樣就避免了提問的形同虛設,還能提高學生對內容的掌握速度。
3.提問堅持適度原則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由于語文課程本身涉及范圍較廣,教師對于提問內容的難易和深淺掌握不成熟。因此,提問要堅持適度原則,對于寓意深刻的問題要由難入易。教師通過對整篇文章進行宏觀把握,有計劃有步驟地設計提問,使問題不僅抓住文章核心,又有層次,又深入。可通過把難題分解成易理解、有趣的小問題,或者把大問題分解成一組小問題,層層深入,總之,提問切忌盲目和死板,要堅持適度原則。
總之,隨著新課改的實施,教學過程中的各個階段都需要進行研究和創新。科學的課堂提問,可以稱之為是一門藝術。課堂提問作為教學的主要方式,值得教育者更深入地研究和創新。
參考文獻:
[1]唐亞玲.淺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提問藝術.中國校外教育,2011(17).
篇2
關鍵詞 語文 教學 課堂提問 藝術
在語文教學中,科學、嚴謹、藝術性的提問,能把學生帶入一個奇妙的問題世界,使學生積極地思考問題,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和答案,讓學生始終處在“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之中,從而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然而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我們能否完全展示出課堂提問的藝術性,關鍵還在于對課堂提問方式中存在的誤區進行改進。
一、語文課堂提問的誤區
(一)提問過于頻繁,數量過多
有些教師一堂課下來,提問次數達30多次。他們往往是在一個連著一個問題的“轟炸”下,“不假思索”地忙著回答和應付。這樣的課堂教學效果怎么會令人滿意呢?
(二)總是選擇相同的學生回答問題
在平時的教學中,有些教師為了讓自己的教學能“一帆風順”,提問時總找優等生回答,很少找學困生回答。這樣會導致部分學生存在抱怨,產生消極的態度,學習成績越來越差。
(三)控制問題的答案
在許多公開課上,常見這樣的局面:教師認真地提出一個問題,讓學生回答時卻又打斷學生的回答,然后自己完成學生的答案,形成“自問自答”的形式;或者在學生回答偏離答案后,試圖往自己的思路上“引”。結果學生不知道怎樣回答。
(四)給予學生消極的評價
對于學生的回答,教師進行評析總結時,應用委婉的口吻告訴他們回答有道理的地方在哪,不足之處在哪,在肯定成績的基礎上加以委婉指出不足。但有些教師在學生回答不夠完整或偏離主題時,直接說:“你離題了”,“不對”,“不正確”。這樣的評價會挫傷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使他們的自尊心受到傷害。時間一長,課上就很少有人回答問題,課堂氣氛變得沉悶,學生就會養成不愛思考問題的惰性。
(五)提問過于簡單,沒有思考價值
在課堂上有些教師喜歡問:“是不是”、“對不對”、“好不好”等簡單的問題。這樣的問題對于學生來說,沒有思考價值,學生的思維也得不到訓練。
二、對語文課堂中提問藝術的幾點看法
(一)抓住文章的“疑難點”提問
課堂提問應該針對教材重點,難點或關鍵,有計劃、有步驟地提出一個或幾個使學生感到新鮮有趣而且能達到一定深度、力度的問題,對教材進行深入剖析,層層引導,才能使學生恍然大悟,解除疑點,突破難點,留下深刻印象。
(二)抓住文章的“含蘊點”提問
教師若能準確地抓住課文重點詞句,并進行適當的歸納綜合,設計的問題必能引導學生透徹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使“文”與“道”的教學融為一體。
(三)抓住文章的“發散點”提問
語文課文中有不少培養學生發散思維的“訓練點”,老師在教學中要善于去發現,并充分利用,使之形成“問題點”,進而引發學生思考,培養思維的多端性。如 《老人與海鷗》一課教學,在學到老人去世后海鷗在遺像前翻飛盤旋,連聲鳴叫,不肯離去的不同尋常的場面后,提問:“如果當時你在現場,看到這樣的場面有什么感覺?”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浮想聯翩,仿佛真的來到當時的現場,心靈受到震撼,從他們的發言中可以看出:他們感受到海鷗的靈性與情義,感受到老人對海鷗無私的關愛,感受到人與動物的和諧相處,感受到“大愛”可以創造奇跡,感受到善待一切,就會收獲無價情義……答案不是唯一的,學生努力從多角度去思考, 去感悟,老人的形象在學生心中高大、豐滿起來,海鷗的情義也深深植根在學生的心中,針對發散點提問能很好地培養學生發散思維能力,豐富學生的感悟能力,同時也為更好地理解下了鋪墊。
(四)抓住文章的“趣味點”提問
教師在設計問題時應該根據學生的心理因素、知識結構等特點,適當考慮趣味性的必要。課堂的生動與活潑,很多時候是由問題的趣味性激發的,這也就是所謂的“四兩撥千斤”。學生就像一池水,教師的提問便是投石激水,一些靈感火花往往就在這樣的提問中產生。記得我在教學《清平樂.村居》時,針對“最喜小兒無賴”一句,如果問“無賴”是什么意思,必然索然無味,而我繞道迂回,問:“小兒是個無賴,怎么還會討人喜歡呢?”,問在此,意在彼,使提問別具一格,新穎有趣,寓于啟發性。促使學生積極動腦思考、討論,使學生理解了這里的“無賴”不是指“游手好閑,品質不好”而是“頑皮”的意思。
(五)抓住文章的“矛盾點”提問。
突出的人物、環境之間的矛盾沖突,是文學作品展開、推動情節發展的技巧,作者常常用借助矛盾的對立和統一來表達思想感情、突出人物和事物特點的,看似矛盾,實是統一的。語文教材中也有不少這樣的描寫,教師要善于捕捉課文的矛盾點提問,形成一種認知沖突,既能幫助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又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
總之,語文教師提高課堂中的提問質量,必須抓住文章的“核心神經”,精心設計好各種類型的課堂提問,讓多樣化、趣味化的提問取代單一、枯燥無味的提問,并逐漸形成有自己特色、適合學生口味的提問藝術風格,營造出良好的、積極的、活躍的、有創意的課堂氣氛,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給學生一片自由翱翔的藍天。課堂提問不單純是一種教學手段,它也是一門教學藝術,更是一門科學藝術,還有待于今后進一步探究。在教學實踐中,于漪老師的“反問推進藝術”;錢夢龍老師的“曲問簡單方法藝術”;寧鴻彬老師的“妙問生花方法藝術”,都已經給我們做了很好的示范,值得我們年輕教師認真地學習和借鑒。在學習中不斷地汲取大師之所長,彌補自己的欠缺和不足。
參考文獻:
篇3
【關鍵詞】提問藝術;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教學策略
提問,是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藝術化的課堂提問,對于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提高大有益處。應用提問藝術優化小學語文課堂的提問環節,是對學生的尊重,更是對教學工作的尊重。
一、提高問題設計合理性,促進課堂提問循序漸進
要構建優質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師要優化個人提問行為。如果教師只設計簡單的問題,學生無需深入思考與認真閱讀就可以獲得答案,無疑會影響學生的語文學習積極性。設計循序漸進的課堂問題,用問題引導學生不斷深入,才能讓問題發揮積極的教學作用。在教學前,教師要全面分析語文教學內容,并分析學生的學習能力去設計教學目標,搞清學習文本的特點,收集學生的生活體驗。從整體入手設計課堂問題,由語篇問題細化到字詞問題,堅持從易到難地呈現課堂問題,才能讓課堂教學環環相扣,具有階梯性。一直以來,大多數小學語文教師一邊教學一邊生成問題,想到問題就隨口提出,其中大部分問題都是“對不對?好不好?”之類的問題。面對這些問題,學生只需要附和到“好”、“對”,對于教學而言,此類問題沒有任何積極意義。善于分析教學內容與教學對象,是應用提問藝術的第一步。
比如在講解《夢圓飛天》時,教師可以針對文章主題,在課堂導入環節提出“我們的飛天夢是什么?”這樣的問題。小學生的理解能力與生活閱歷有限,對于“飛天夢”這一概念,不同的小學生會有不同的表達。有的小學生說“我們的飛天夢就是飛上藍天”,有的小學生說“我們的飛天夢是坐著火箭飛上天”。利用每一位小學生都能回答的問題開場,有利于小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提高。在接下來的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提出“你們猜一猜我們的閱讀內容是什么?誰是促進我們飛天夢圓的英雄?他什么時間飛天?文章中的哪些話表現了人們的激動之情?在閱讀后,你有什么樣的感受?”等問題,促進學生在小學語文課堂學習中逐漸深入與文章互動,感受文字所傳達出來的積極情感。
二、提高問題設計激趣性,用障礙提問激活學習興趣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小學語文教師畢生的追求。興趣,是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第一動力。特別是對于小學生來講,他們不盡了解學習的價值與重要性,個人未來發展定位不足,興趣的支持,是促進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前提。講究課堂提問藝術,教師要關注問題對學生興趣的激活作用。從小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入手,設計具有針對性的課堂問題,以提問作為活躍課堂氛圍的切入點,才能讓學生的求知欲望大大提高。用問題給學生的語文學習設置小小的障礙,讓學生產生問題征服欲望,促進學生積極解決語文學習問題,有利于學生成為語文學習法的積極參與者。
比如在講解《三顧茅廬》時,針對我國的經典故事,教師要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得其精髓,能夠在未來的學習與生活中引經據典。每一個經典故事的講解,都與歷史文化知識有著密切關系。小學語文課本中的文章并不難理解,學生只需要學習幾個生字就可以完成閱讀學習任務。但要激發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教師要給學生設置具有挑戰性的問題,像“為什么劉備要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這樣的問題,不僅與課本內容密切相關,還與當時的時代背景知識密不可分。“為什么劉備要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這一問題,對于歷史知識豐富的學生來講并不難,但對于大多數小學生來說需要查閱資料、組織語言,才能獲得合理答案。用問題給學生拓展語文學習的空間,并鼓勵學生利用網絡技術去搜集相關資料,鼓勵歷史知識豐富的學生給大家講一講當時的社會背景,有助于語文學習內容的豐富以及學習趣味性的提高。重視提問藝術的應用,教師要關注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讓學生樂于思考,樂于參與。
三、提高問題設計開放性,促進學生思維開放發展
開放化教學理念的普及,讓開放問題設計成為提問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利用開放性強的問題組織小學生在語文課堂中積極思考,啟發學生的思維,引申教學內容,能夠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形成與發展。如果課堂問題只有一個答案,或者教師只相信參考答案,會讓課堂提問變成一場教學災難,直接影響學生學習主動性的提高。
比如在講解《第一次抱母親》時,教師可以提出“你們有沒有抱過自己的媽媽?”這一簡單問題,學生的答案不一,理由不一,能夠促進課堂氛圍的開放化。之后,提出“你們是怎么抱自己媽媽的?”這一問題,讓學生回顧個人生活經歷,以此為語文課堂學習熱身。在閱讀了文章之后,教師可以提出“你想要抱抱你的媽媽嗎?發生什么事情后你非常想給媽媽一個擁抱?”的開放性問題,讓小學生在語文課堂中暢所欲言。教師要善于更新個人教學行為,善待與保護小學生每一個新奇的想法,給小學生提供表達個人真實情感的平臺,讓學生在語文課堂中得到情感教育。用提問藝術的應用構建全新的小學語文課堂,給學生新的學習體驗,是教育發展的實踐。
四、小結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提問是一門精妙的教學藝術。精準的課堂提問能夠給學生指明語文學習的方向,更能彰顯教師的個人教學能力,促進教學活動氛圍的靈活化。借助問題調動學生的思維,讓學生成為小學語文課堂中的主人,能夠促進新教育理念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落實,更能提升語文教學整體水平。
【參考文獻】
[1]韓秋秋.自主探究學習在小學語文課堂中的高效應用策略[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6(10)
篇4
關鍵詞:課堂提問 功能 原則 策略
一位美國教學法專家曾說:“教師教學效率的高低,大部分可以從他們所提的問題的性質和發問的方法查出來。中小學教師若不熟諳發問的技巧,他的教學工作是不易收到成效的。”良好的提問藝術可以優化課堂教學結構,使教學任務自始至終在師生間和諧的交流中完成。提問在美國的教學中應用很廣,被視為“有效教學的核心”。早在1912年,美國就有學者發現,教師的提問和學生的回答占去了普通學日的80%的時間,課上問答交互活動約占課時的50%左右。可以說,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取決于課堂提問的策略。研究課堂提問的策略對于貫徹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原則,培養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克服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費時低效”、“心知肚明卻無從下手”等問題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課堂提問的功能
1. 維持課堂秩序,控制學生行為
良好的課堂秩序是教學工作得以順利進行的先決條件。課堂秩序的維持單靠批評、訓斥、命令是難以奏效的。心理學研究表明,對自控能力強、學習成績好的學生,批評和表揚會同樣有效;而對自控能力弱、學習成績差的學生,表揚的效果明顯優于批評。在不值得表揚又不宜批評時,提問成了最佳的調控手段,它可以起到很好的預期效果。如上課鈴響了,有些同學還在激動,教師可以提問學生“我是不是聽錯了鈴聲,還是我走錯了教室?”這樣學生會馬上停止講話,進入準備上課的狀態。在上課途中如發現有學生思想開小差時,可就當時所講內容進行提問,當他無法回答時,讓其他同學回答。這樣,不僅提醒了開小差的同學,使其注意力回到課堂上,也幫助他彌補了因開小差而漏學的內容,同時還了解了其他同學對所學知識的掌握程度。這種委婉的提問還有助于師生間形成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良好風氣,使知識的傳授和能力的培養在輕松、融洽的氣氛中完成。
2. 反饋教學信息,診斷學習效果
課堂教學的效果主要由學生學習來衡量。及時掌握學生的信息反饋,可以使教師確定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及掌握程度,以便及時調整課堂教學結構。雖然反饋的方式很多,如:語言反饋、體態反饋、書面反饋、測試反饋等等,但通過提問而進行的語言反饋比其他形式更準確、具體、及時、直接。在實際教學中,我們常常得到這樣的反饋信息:有些問題經過教師的反復講解仍有一部分同學不能理解,但在教師讓那些已弄懂的學生回答后,絕大部分同學就都能理解了。這是因為學生的表達更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時在學生回答問題時產生的與教師的交流能使教學內容變得更清晰,因而更容易被吸收。教師可據此調整自己的語言結構,以進一步提高教學效果。
3. 激發思維,啟發思維
當學生的思想還未啟動時,教師精心設計的問題會引起學生的懸疑,激發其求知欲望,使其思維處于高度自覺和主動狀態,從而把他們的注意力吸引到所要研究的問題上來。當在學習過程中陷入困境時,教師通過巧妙的設疑,能啟發學生思維的主動性,引導積極投入的態勢,使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突破難關。比如特級教師于漪在教《孔乙己》一課時,問了這樣的一個問題“作品的主人公姓甚名誰?”特級教師錢夢龍在教《愚公移山》時,在解釋“孀妻、遺男”兩個詞語時,問學生:“這個孩子去幫助老愚公移山,那孩子的爸爸讓他去嗎?”教學《故鄉》一課,學生在預習了課文,了解了課文的背景之后,教師可以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故鄉產生了哪些變化?實踐證明,巧妙設疑是激發、啟發學生思維,引導學生主動學習,是營造小范圍學習環境、提高學生語文能力的有效途徑。
二、課堂提問的原則
1. 以教學目標為中心
每堂課都有教學目標定下的教學任務,提問應緊緊圍繞教學目標而設計,避免信口雌黃、不著邊際,使學生分不清重點、難點,以致迷失方向。
2. 因材施“問”
課堂提問要考慮到班級各層次學生的智力水平。恰當的提問,可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增強學生的自信心。難度系數一般的問題,可讓成績一般的學生回答,以檢查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和掌握情況;難度系數大的問題則讓成績好的學生回答,以鍛煉學生較高水平的思維。不同水平的提問要合理安排,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3. 利于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
人類的一切創造性成果都以創造性思維為基礎,教師應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和學生的心理特征,結合課堂教學的具體情況,激勵學生創造性地利用所學知識,積極思維,攻克難關,把學生培養成具有創造性思維的人。
4. 鼓勵學生提問
提到課堂提問,人們往往認為是教師的提問,而忽視了學生的提問。事實上,完美的課堂提問應包括學生的提問。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教學中只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鼓勵學生大膽提問,形成師生間的對話和交流,才能有助于引導學生積極參與,使學生由被動接受轉化為主動求學。另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難免疏漏之處,學生的提問可起到提醒的作用,進而促進雙方面的提高。因此,課堂上應給學生提供提問的機會,鼓勵學生提問,與教師對話,教師接納學生的想法,并以此推動學生進行集體或獨立的探究。
5. 鼓勵學生參與的原則
學生的參與是活躍課堂氣氛,提高教學效果的保證。為保證學生盡可能地參與,教學中應面對全體學生,鼓勵所有同學參與到問答中來。主動的和不主動的學生都應給予回答的機會,避免讓幾個學生主宰課堂的現象產生。給學生留有提問的時間,學生提問是學生參與教學活動及開展有效教學的重要表現。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給學生留有提問的時間,而不是將學生提問留到一堂課的最后。
6. 表達清楚、詳細、精確
提問應表述清楚、詳細、精確,避免籠統的、模糊的提問。如:上節課我們學了哪些內容,你是如何理解這篇文章的等等,這樣的提問不但使學生感到迷惑,難以回答,而且易使學生在潛意識中受到“大而無邊”的陋習影響。表述清楚的提問,有利于提高學生正確回答的可能性。
三、提問的策略
策略是指“經過認真準備的包括為完成既定目的而設計的一系列步驟的計劃”,外國學者研究認為,提問的策略涉及提問的四個階段:準備、發問、學生組織答案、教師提供反饋。因此,提問的策略可分為四部分:計劃策略,問題設計策略,控制策略和評估策略。
第一,計劃策略。有效的課堂提問要求教師提前準備,因此,教師應把課堂提問作為備課的重要組成部分。大致從以下幾方面準備:(1)確定提問的目的。目的不同的課型需要有與之相應的提問目標。目標的確定是提問活動開展的前提。(2)選擇提問的內容。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學習以教師的提問為依據。因此,教師應選擇重要內容提問,提問不重要的細節易誤導學生。(3)組織好問題。所組織的問題應有豐富的回答內容,要避免只需一個“是”或“否”就可回答的問題。(4)預測可能遇到的問題。在計劃問題的同時應對學生的回答進行預測,如:哪些概念可能給回答帶來障礙,我希望從學生那里得到什么回答,如何對待不恰當的回答,如果學生拒絕回答怎么辦等。
第二,問題設計策略。問題設計策略是指提問階段幫助教師選擇恰當問題的方法和技巧。它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提問使用的語言應簡明、清楚。(2)問題應與學生的知識水平相符,且有一定的挑戰性。(3)多提啟發思維的問題,因為學生學習的目的不只是為了擴充知識,更是為了在信息分析和綜合中培養認知能力、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信息性的問題不可太多,要盡可能提問啟發思維的問題。(4)問題要有連貫性。提問應注意梯度,且前后照應、勾連,才能起到循序漸進、不斷提高的效果。(5)多提與學生相關的問題,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
第三,控制策略。控制策略是指教師在提問過程中有意識地調整提問方式的策略。具體包括:(1)排序。所提問題應按由易到難、由封閉到開放、由聚合性到發散性問題的順序排列,體現出層次性。(2)先提問后提名,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準備答案。要照顧到那些不主動和走神的學生,使所有學生都能把精力集中到教學活動中。(3)誘導。調查表明,學生在回答不出問題時,大多希望教師能幫助他們找到正確答案,而不希望教師馬上把機會轉給其他同學。因此,教師應根據具體情況,給予提示,幫助被提問者找到問題的答案。此外,師生間的交流、對話,有時會出現一些教材以外的問題,教師不應回避,要及時誘導,以豐富教學內容、活躍學習氣氛。(4)變換。變換是指教師在提問時,應注意變換提問的方式、順序、種類,給學生以新鮮感,使學生的注意力始終保持在教學活動上。(5)得體。得體指教師要熟悉問題的種類,對不同學生、在不同場合所問的問題要有差異。問題的種類很多,從提問的內容看,可分為信息性問題、理解性問題、應用性問題、分析性問題、評價性問題;從答案的伸縮性來講,可分為聚合性問題、發散性問題;從問題的難度看,有一般層次問題和較高層次問題,等等。教師在教學中應結合教學內容、教學對象、教學情境,選用最佳的提問方式,以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第四,評估策略。及時對學生的提問或回答給出所應有的評價是提問有效進行的保證。常用的評估方式有:(1)表揚。表揚是對學生能力的認可,尤其是差生,更加需要表揚。表揚可以喚回他們的自信,從而走向成功。(2)鼓勵。當學生的答復不得當或當學生不能回答時,教師應給以適當鼓勵或暗示,幫助其分析原因,不可冷言相對,以免挫傷學生自尊。(3)引用。引用是一種間接的表揚,是指教師在陳述或總結答案時引用學生的語言。調查表明,隨年齡的增長,學生更多地覺得:得到同學的認可勝過教師的口頭表揚。學生會從“正如××剛才所說的……”句式中品嘗到成功感、認可感,從而喚起足夠的自信,更加努力學習。(4)使用肢體語言。除表揚、引用外,教師還可用手勢、表情傳達自己的評價,給學生提供及時的反饋。
總之,提問是語文課堂教學常用的策略之一,課堂教學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課堂提問的策略。古人云“學起于思,思起于疑”,重視并熟練掌握課堂提問藝術,能有效提高語文課堂教學質量,發展學生思維。
參考文獻:
篇5
關鍵詞:初中語文;課堂提問;有聲有色;積極性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24-94-01
提問是教學過程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啟發學生思維的主要方式。課堂提問作為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無疑是我們教學工作者必須研究的內容。沒有成功的提問就沒有教學的藝術,精彩的課堂提問可以使教學有聲有色,良好的課堂提問不僅可以啟發學生領會教學內容,對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進行檢查,還能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那么,語文課堂教學中怎樣提問呢?課堂提問的方法很多,筆者把平時教學過程中的一些提問片斷經過收集整理,總結,略舉一二展現出來以供大家參考,如有不當之處,請予以批評指正。
一、依次設置,化大為小
這種提問根據教材的邏輯順序,依次提出一系列的問題,語文一般是按事件的發生,人物出現的順序,論點論據提出的先后來提問。對一些繁難復雜的問題,教師可以將它轉化為一系列小問題,特別是在中學低年級,學生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都不高,如果問題提得過于寬泛,學生會感到丈二和尚摸不到頭腦,對問題產生畏懼心理,不利于問題的解決。在課堂中,教師能圍繞教學重點或難點,尤其針對一些難度較大的問題,應當注意化大為小,循循善誘,由近及遠,由難及易,化大為小,在解決一個個小問題的基礎上逐步深入到中心問題,這樣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學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時,因為文章內容龐雜,有些還不易理解,直接讓學生分析“百草園”與“三味書屋”給“我”有什么不同的感受,恐怕難以做到,我們可以就百草園和三味書屋分別提出一些小的問題讓學生思考,第一:百草園中有哪些迷人的景物?第二:你聽了美女蛇的故事后的什么感受?第三:作者是怎樣具體描寫冬天雪后捕鳥情境的?第四:先生是一個怎樣的人?你讀后對他有什么印象?第五:我問“怪哉”,先生為什么生氣?第六:寫三味書屋后面的小園有什么作用?第七:先生與“我們”讀書的內容苦澀難懂,引出來有什么作用呢?第八:寫我畫畫的目的是什么?這樣的提問把統領全文的大問題給予分解,便于學生逐步認識學習,自然降低了學生學習的難度。當然,問題設置也不能事無具細,問題提問小,太簡單,不能調動學生的思維積極性,不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深度。在課堂提問時,還要照顧到不同層次的學生的需求,要根據學生的能力差異,設計不同層次提問,要讓優等生吃得飽,中等生吃得好,差等生吃得了,要讓全體學生享有煅練的機會,體會到成功的喜悅,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
二、抓住重點,綜合設問,抓住重點詞句設問
重點詞句是理解文章內容、體會文章思想感情的“窗口”。教師若能準確抓住重點詞句,并進行適當的歸納綜合,設計的問題,必能引導學生透徹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文章表達和思想感情,使“文”與“道”的教學融為一體。例如:在教學莫泊桑的作品《我的叔叔于勒》時,不按循序提問:為什么于勒本來是全家的“恐怖”,后來卻成為全家唯一的希望?他到美洲先寫了怎樣的一封信?第二封信又說些什么?等等,而是采用綜合法提問:于勒耗盡了家產,是個花花公子,為什么若瑟夫會對他流露出深切的同情?學生要得到正確的結論,就必須在掌握全文思想內容的基礎上,對于勒前后的不同,分析他給菲力浦兩封信所表達的思想,透過于勒在船上當水手時的服裝、神情、動作以及他的那只手,看到他思想發生的變化,從而認識莫泊桑譴責的那個資本主義社會。在討論這個問題的過程中,需要判斷、推理、分析、綜合,需要速讀和“因文解道,因道悟文”的閱讀本領。
三、環環相扣,層層深入
篇6
【關鍵詞】語文教學 課堂提問 藝術
隨著新課程標準的實施,教師和學生的主體地位的逐步確立,課堂教學不單是忠實地落實教學計劃的過程,更是一個適合于學生個性主體發展的創新過程,在師生共同研習文本、與文本對話的時候,巧妙的提問仍不失為一種激活學生創新思維的方式,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手段。提問得法,可以啟發學生積極思維,提高學習效率;提問不當,不僅對教學無益,而且會堵塞學生思路,窒息課堂氣氛。應當說,課堂提問仍是教學的重要方法之一,是溝通師生教與學的橋梁,是傳授知識的有效途徑。
課堂提問是一種技巧,更是一門藝術,它是教學中用得最多而又很難用精、用巧的藝術。有位教育家曾經說過:中小學教師若不諳熟發問的藝術,他的教學是不易成功的。閱讀教學全在于如何恰當地提出問題和巧妙引導學生作答。那么,如何精設巧問,才能使得思考不再是學生精神上的負擔,而是一種身心上的歡樂和享受呢?我總結了以下幾點。
一、巧選角度,變中求異
提問要盡量避免概念化。一般化的老生常談,不能總在段意、主題、寫作特點上兜圈子,搞循環,而應采用平實的說法,從新的角度巧妙切入,使問題富有形象性,啟發性,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引導他們進行積極的思維活動。比如《項鏈》一文,應避免提問人物、情節和環境描寫之類,或者“路瓦栽夫人的悲劇是怎樣造成的”這些大而空的問題。不妨換個角度來理解文章中的兩句話:“極細小的一件事可以敗壞你,也可以成全你!”“這些年來我忍受著許多苦楚,……而且都是因為你!”路瓦栽夫人的遭遇是不是因為丟項鏈這件小事?是不是因為佛來思節夫人?然后架梯設題,就可以推論出她的悲劇來自個人,來自那個階級和社會。
二、疑于無疑,平中出奇
有些內容看似平平,處于無疑境地,教師要善于激疑,引導學生探討課文的微言大義,體會作者的匠心獨運。如教《群英會蔣干中計》,一開頭就可啟發設問:課文題目說得明白——“群英會蔣干中計”,道出了小說的基本內容,是“蔣干中計”,中了老同學周瑜之計。但如果我們認真把握一下人物關系,就會發現,真正中計的其實不是蔣干,而是曹操。同學們能否瀏覽一下課文,理清人物關系,來證明一下老師的觀點?這樣設問能夠讓學生明確學習目標,迅速把握小說主要內容及雙方人物關系。
三、利用矛盾,激發疑問
對立的事物互相排斥,人們碰到這種情況容易引起思考,學習也是如此。教師在提問教學中可抓住課文本身的矛盾,抓住學生理解課文過程中產生的種種矛盾,引導學生開動腦筋。如《孔乙己》文末有這么一句話:“我到現在終于沒有見——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教師可提出為什么使用“大約”和“的確”兩個詞語,兩者是否矛盾?這樣的問題引起學生的注意。學生通過思索就明白了作者的用意:“大約”表推測,因為無人關心孔乙己的遭遇,得不到確切的消息,只能估計;而從孔乙己最后一次來酒店的情形看,他被打折了腿,身無分文,衣不遮寒,食不果腹,只能是死路一條。這兩個詞語反映了孔乙己的悲慘遭遇和世態的炎涼、人心的冷漠。
四、化難為易,深題淺問
課堂提問必須符合學生的認識水平和接受能力。如果問題難度過大,就會導致冷場卡殼,達不到提問的目的。因此,對一些難度較大的問題,要作降低難度的處理。如《石鐘山記》中寫到的三笑,如果直接問:這三笑分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學生恐怕難以跨越問題的鴻溝。那么,教師可設計兩個較容易的問題對其作降低難度的處理:蘇軾三次笑分別在什么場合?內容各是什么?這樣一問,使學生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就能逐步達到對原來問題的理解。又如《范進中舉》一文在解決小說描寫了怎樣的社會環境這一問題時,也應從淺處提問:范進中舉前后,眾鄉鄰、胡屠戶及張鄉紳的態度有何不同?通過引導學生對比,就會較容易地理解當時社會的世態炎涼,從而對這個問題作出比較全面、準確的回答。這種深題淺問的方法,可以化難為易,四兩撥千斤。
五、問此意彼,直題曲問
篇7
【關鍵詞】語文教學,課堂,提問,藝術,策略
課堂提問既是傳授知識的必要手段,更是訓練思維的有效方法。高質量的課堂提問既是一門教育藝術,更是提高教學質量與效率的基礎性手段之一。我認為,用辯證的觀點對課堂提問作逆反處理,是比較聰明而新穎的方法,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僅就中學語文課堂的提問談談自己粗淺的認識。
1.問題設計應符合學生的認知實際
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中學生的生活閱歷尚不豐富,認知水平尚處在“初級階段”,因而課堂提問必須符合中學生的接受狀況。若問題的難度過大,學生一時無從回答,勢必導致思維“卡殼”和課堂“冷場”。對一些過于艱深的問題,我們不妨作比較淺易的處理。例如,教《故鄉》最后一段:“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這話具有深刻的哲理,學生較難理解,我們可以從淺處進行提問:魯迅先生所指的“路”,只是簡單的地上路嗎?(當然不是。這路還包含人生之路,社會之路。)那么“路”和“希望”之間有何聯系呢?(路是靠人走出來的,希望也是靠人奮斗得來的。)那么這句話的深刻含義是什么呢?(希望本是沒有的,只要我們為之奮斗,便有了希望。)這樣,一個深奧的問題解決了,像這樣的提問,我們稱之為“深題淺問”,所謂“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后其節目”是也。
與上述情形相反,有些問題看似淺顯,往往為學生所忽視。提問時就要引導他們深入探究,才能得其深意。例如《祝福》中寫祥林嫂改嫁后夫死子殤,再回魯鎮時,“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這里似乎沒有問題,淺得很,稍不留意就滑過去了。但我們如果深入探究,就可見作者的匠心。為什么改嫁后的祥林嫂,人們并不改稱她為“賀嫂”或“賀六嫂”,卻仍叫她祥林嫂呢?魯迅先生特別另作一段而突出之,難道僅僅是陳述魯鎮的禮儀習俗嗎?通過討論,學生便知曉:這正表現了舊社會對改嫁婦女的鄙視與奚落。“仍然”二字,意味深長,蘊含著濃厚的封建道德色彩,也為后文所謂“二夫陰間爭妻”埋下優筆。像這樣的提問,挖掘文字深層內涵,我們稱之為“淺題深問”,亦即葉圣陶先生所說的“一字未宜忽,語活悟其神。”深題淺問,要化難為易,忌膚淺粗糙、淺嘗輒止,要選準切口、探幽索微。
2.提問要直曲并用,富有啟迪性
為人貴直,為文貴曲。語文教學也要避免直來直往地講析與灌輸,要讓學生“跳一跳”而后摘到樹上的果子。課堂提問要善于轉彎抹角、改頭換面,留有思考的余地。錢夢龍先生十分講究這種“曲問”藝術,他在教《愚公移山》時,有兩個典型的范例:一是“愚公年且九十”的“且”字,錢先生沒有直向其意,而是問:“愚公九十幾歲?”學生稍感疑惑之余,頓悟“且”為“將近”意,愚公還沒到九十歲,只是將近九十。二是“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的“孀”字與“遺”字,錢先生也沒有直解其意,而是問:“鄰居小孩去幫助愚公挖山,他爸爸同意嗎?”這樣就使“孀”“遺”二字之義迎刃而解。如果說學生掌握知識的最佳動力是興趣,那么曲問便是巧妙撩撥學生興趣的藝術魔棒,通過它,產生了“錯綜見意,曲折生姿”的功效。
直題須曲問,曲題也可直問。例如《孔乙己》一文的最后有句話:“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這看似矛盾的話,就是一個很“曲”的問題,我們不妨這樣直問:為什么說孔乙己“大約”死了?為什么說孔乙己“的確”死了?(孔乙己的性格以及所處的社會環境,注定他必死無疑。)結論:魯迅用看似矛盾實則精當的語言,揭示出封建社會和科舉制度的罪惡。可見,通過直問,理清是非,曉暢易懂、達到“減頭緒、立主腦、脫窠臼”的目的。直題曲問,要獨辟蹊徑,以曲求伸,忌故弄玄虛、艱澀隱晦。曲題直問,要平中見奇、簡潔明了,忌袋底抖盡、一覽無余。
3.零整互用,讓學生體驗成功
零與整互用的目的是要讓學生嘗到成功的喜悅,進一步提高學生思考的欲望,刺激和誘發學生探索的觸須不斷地深入與拓伸。因此,我們對一些龐大復雜的問題,為了避免學生失去興趣,就要拆成幾個小問題。例如教《祝福》,關于作品的題旨這個大問題,我們可以分幾步來提問,逐層剖析:①祥林嫂第一次到魯家,祝福時她有怎樣的表現和精神狀況?②祥林嫂第二次進魯家,祝福時她的表現和精神狀況又如何呢?③祥林嫂在捐門檻后,祝福時她的表現和精神狀況怎樣?④祥林嫂最后是在什么樣的心境中慘死在祝福聲中的?這樣提問,讓學生抓住“祝福”這個特殊時節,把握課文的線索,認識到祥林嫂“舒暢愉快——疑惑苦悶——癡呆麻木——凄慘絕望”的心理變化過程,由此進一步認識到“祝福”所寓含的主題及社會意義。宋人周輝云:“文章所以奇者,能以多為少。”整題零問,也就是這個道理。
篇8
關鍵詞 素質教育 初中 英語 課堂教學 提問藝術
英語學科是一門基礎學科,它是素質教育在學生現有的身心條件下,讓學生通過聽、說、讀、寫、譯等方面的語言實踐活動去發展英語語言能力,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以及以交際能力為核心的英語語言運用素質。實施素質教育,課堂教學是主渠道,而“教師的教學行為是教學效率的關鍵”。
一、有效提問藝術的含義
魯子問、王篤勤在《新編英語教學論》一書中說到:“有效提問是能夠使學生做出相關的、完整的答復,并且同時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的提問。它是可以激發學生思維、促進學生參與、發展學生認知、有效組織課堂、促進教學目標實施的提問。”魯子問、王篤勤還指出:“提問以促進學生參與和達成教學目標為目的。如果提問不利于預期目標的達成,則不能稱為有效提問。有效提問應是能夠利用各種策略達到預期目的的提問。”
二、英語課堂有效提問的特征
(1)清楚。問題必須能夠使學生立即抓住要害,清楚所期望的是什么樣的答案。有效問題意思明了、具體,為回答提供清晰的模式。清楚、詳細而精確地表述問題,提專一的問題,避免模棱兩可的發問。避免無休止地提問,那會使學生遭受挫折或感到迷惑。表述清楚的提問會提高正確回答的可能性。
(2)具有學習價值。問題需能激發思維,對該問題的回答有利于對所學材料的進一步處理;問題需與材料有關,有助于學生的學習,而不只是為了填充時間。有效問題一般都是開放性問題、發散性問題和參考性問題,要求學生運用其思維機制進行回答,鼓勵學生做出自己的答復,有助于學生認識能力、思維能力的發展。有效問題發人深省,需要學生具有一定的洞察能力和推理能力。
(3)能激發興趣。問題必須有趣,具有挑戰性,令學生興奮。有效問題能夠引發活躍的課堂對話。
(4)刺激參與。問題需能使大部分學生都能參與到活動之中,而不應只是幾個成績比較突出的、自信的、知識面比較寬的同學。有效問題照顧學生的思想,學生的理解力,能夠運用學生的語言,從而給學生提供一個安全的氛圍使學生可以暢所欲言。
(5)問題適合學生的能力水平。這可增強學生對問題的理解,減少對自身能力的憂慮。
三、英語課堂教學有效提問藝術策略的實施
1.善于通過提問來強化學生的認知并獲取反饋信息
教師都十分注重向學生講授新知識、新概念的方法和技巧,以強化學生的認知。經常運用已有知識,是使舊知識得到不斷鞏固、得到長久保持的有效方法。因此,我們的提問,就是要善于啟發學生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經過分析、綜合、判斷、推理,獲得強化新的知識、新的能力。提問可以幫助教師就某些細節性問題進行檢查,幫助教師檢查學生對問題的理解和掌握。教師還可以通過提問及時、具體、準確獲取有效信息反饋。
2.善于通過提問來培養興趣、控制注意并刺激學生的參與
在課堂教學中提問,學生為了準確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必須集中注意力,加快思維活動,迅速處理信息并積極探索問題的答案。英語課堂提問,正是為學生學習英語提供了參與教學活動的有利條件,它可以使學生在親身參與教學活動的過程中體驗成功與失敗,喚起他們豐富的情感體驗。這大大縮短了師生間的心理距離,有效地激發了學生主動學習英語的興趣,形成對英語學習內容知之、好之、樂之的心理變化過程,達到激趣樂學的效果。課堂中的教學組織主要依賴于提問。教師可以通過提問導入話題,通過提問布置任務,通過提問析疑,通過提問進行評價,通過提問將精力不集中學生喚回到課堂活動之中。教師的提問是一種有效的刺激方式。
3.善于通過提問發展思維,培養學生的英語聽說能力
教學是為了使學生開動腦筋、拓展思路、生動活潑地掌握知識,發展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英語教學中,作為交互活動的手段,課堂提問是啟發學生思維的基本方式。它可以為學生創設思考的情境,疏通思考的渠道,提供思索的空間,通過教師的設懸置疑,激發思考,啟迪學生去認識問題,使其思維處于積極主動的探究之中。教師要注意在深入鉆研教材、把握教材的基礎上,抓住學生認識事物的規律和心理特征,以提問來促進他們的思維,使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討論中,積極參與語言實踐。善于提問的教師,必須先易后難、由淺入深、由近及遠地提出問題。
篇9
關鍵字:大學英語;教學方法;課堂提問
引言
問與答是人類最基本的交際方式,也是大學英語課堂中最主要的教學活動。課堂提問是英語教學中師生交互最常用且最有效的步驟之一,是外語教學活動的一個重要環節。根據現代認知理論,課堂教學過程應該是以不斷地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的方式獲取新知識的問題性思維過程。解決問題首先要提出問題,提問的藝術越高,對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創造欲的效果就越好。有效的課堂提問可以提高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思考,提高他們的主動性和參與性。同時教師能從中了解學生的理解能力,檢驗教學效果,及時改進教學方法;是培養學生用英語進行思維、溝通、提高口頭表達能力的有效途徑之一。如果問得好,問得巧,問到點子上,不僅提高了教學效果,也有助于學生理解課堂知識。如鄭樹棠、衛乃興所說,在教師的課堂話語中,“課堂提問仍然是課堂教學中最主要的活動。”美國教學法專家斯特林.G.卡爾汗認為:“提問是教師促進學生思維、評價教學效果以及推動學生實現預期目標的基本控制手段。”
1. 現階段課堂提問存在的常見問題
目前,在上英語課時,有近三分之一的學生是在課堂之外的,他們的注意力不能集中到課堂內容,無法跟上教師的課堂節奏。這些學生的注意力轉移到看小說、玩游戲機甚至干脆趴著睡覺上。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很多,從主觀原因看,英語不是非英語專業學生的專業課,學生因個體差異對英語重視的程度也就不同。有些同學確實對英語感興趣,但有些同學完全是為了應付學分和高等學校英語應用能力考試。因此,這部分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表現得很被動,也就直接導致學生在課堂上表現消極。此外,教師的講授技能、教學內容、導入技能、體態語言技能、課堂紀律管理技能、指導技能以及提問技能等都影響學生的聽課質量。以下從教師的主觀原因上指出大學英語教學中課堂提問存在的幾個問題:
1.1 提問的數量過少。
有些教師上課中很少提問或自問自答, 英語課堂教學提問的數量越來越少甚至達到零提問, 直接導致課堂質量越來越低;其次,有些教師雖盡力避免傳統的教學方式,即避免教師成為課堂主體而采取了一問一答的形式,但常常使學生缺少思維的空間和思考時間,表面上很熱鬧,但是實際上學生處于較低的認知和思維水平,仍然不能保證課堂質量。
1.2 提問的問題設計不合理。
有些老師的提問過于簡單,學生的回答只不過是"yes"或"no"或是單個字。這些問題不能激發學生的思考和學習興趣。提問收不到效果。另外,還有一些老師設計的問題難度過大,導致學生根本不能在短時間內思考給出正確答案,久而久之,就會導致學生對學習英語喪失了信心。
1.3 提問后教師沒有及時進行信息反饋。
很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提問有時只是為了課堂形式的豐富, 應付性的對學生提問, 當學生做出回答后往往忽略了自己的信息反饋或反饋方式不當,對學生的答案三言兩語帶過或根本忽略, 這都是造成學生在課堂提問中缺乏主動性、積極性, 甚至避免回答問題的直接原因。部分英語教師在課文導入時會提一些針對性較強的問題,而希望學生按照自己預期的導入思路來作答,這部分教師會對學生的一些無意義答案進行完全否定,而給出與課文內容有關的答案。這種對問題的反饋方式會極大影響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不利于英語課堂教學中師生的互動。
1.4 候答時間過短。
學生回答問題需要醞釀和思考的時間,教師在極短的時間就叫停,學生的思維無法進入真正的思考狀態。有時候,在不知不覺中,即使給了學生回答問題的機會,但是仍然會很不放心地打斷學生的回答,或者草率地加入個人的評價,左右學生個人想法的表達。教師應該給學生足夠的思考空間對問題進行充分的理解,如果只是注重提問的形式而要求學生迅速回答,這就沒有體現出提問的真正目的。
1.5 提問的方法不得當。
提問的方法也會影響教師的提問效果。一般情況下,考試成績較好和較差的學生比較容易引起教師的重視,而教師在課堂提問時也往往更加側重這兩部分學生,這就導致很多成績處于班級中等水平的學生被忽視。這部分學生對英語學習是比較有興趣的,但由于長時間得不到教師的重視,使得學生自尊心和自信心都受到挫敗。從主觀和客觀因素看,這部分學生勢必對教師的提問是消極的。其次,提問的順序也很關鍵。有相當一部分英語教師在課堂提問時習慣按照學生的學號或者座位順序依次提問,這種提問順序會讓學生將注意力放在計算自己所輪到的問題并對該問題的積極準備中而忽視了其他教學內容,影響了聽課質量。
2. 針對這些問題的解決方法
上述問題的存在,嚴重制約著課堂提問的有效性,使其低效甚至無效。“學起于思,思源于疑”,一切教學活動都應圍繞問題而展開。好的課堂提問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使學生暢所欲言,言而不盡,言而有意。反之,學生或者啟而不發,或者言不達意。為了使課堂提問真正的發揮它應有的作用,建議采取以下幾種方法。
2.1 認真備課,精心設計課堂提問。
2.1.1 教師備課應該“懂、透、化”。
這一點是絕大多數老師都知道的,但是,能否真正做到“深入”,卻是每個老師需要反思的。“懂”,就是要理解教材,只有理解了教材,才能分清哪些問題是基礎性的問題,這些問題可以用"What it is?""How is it?"來提問;哪些問題是拓展性問題,這些問題要用"What do you think of it?"來提問;哪些問題是探究性問題,這些問題有必要讓學生進行深入的討論、探究。 “透”,就是要掌握教材的系統性、重點和難點,做到透徹掌握,融會貫通。 “化”,就是要使自己不僅能夠站在教師的角度,而且能夠站在學生的角度去體會、感受學生的學習過程。只有做到這樣,教師才能游刃有余地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才能更大限度地提高教學質量。
2.1.2 設計課堂提問要有針對性。
要針對學生在思維過程中可能碰到的困難,容易出現的差錯。提出的問題難易度要適中,即學生通過思維可以得到解決的問題。如果提出問題太淺,學生沒有回味的余地,不僅不能促使學生積極思考問題,反而使學生產生“麻痹輕敵”的情緒,精力分散。有些較難的問題必須提問解決,又預知學生解決問題有一定困難,就得想辦法,化難為易,如:補充適當的輔問題,幫助學生掃除思考難題中的障礙;把大題化小題,分步提問,引導過渡。千萬不可有意設計太難的題目為難學生,這樣會使學生無所適從,常此以往,會使學生感到英語難學,喪失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信心,從而厭學。
2.1.3 課堂提問的問題要有趣味性。
學生學習英語的動力是學習興趣,只有有趣的東西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才能激發他們的求知欲望。問題的設計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識規律,以學生的興趣為出發點,將問題融于學生所熟悉的情境之中,激起學生探求新知識的積極性,促使他們全身心的投入到新知識的學習中。這不僅要求教師認真鉆研教材,而且要聯系學生耳聞目染的事情,找好興趣點。設計提問時要注意問題的新穎性,使學生產生濃烈的興趣,能夠積極思考,活躍回答。英語學習的難度大大超過母語,學生只有對英語學習有了深度的興趣,才能提高學習的自覺性、主動性,克服學習過程中的各種困難,興致勃勃地潛心學習,探求知識。
2.2 教師在提問時應注意適當的停頓。
教師提出問題后應該注意停頓,這樣學生才有有思考、討論的時間。但一些教師對課堂上的沉默,即使是短暫的停頓都會感到緊張或不適應,催促學生回答或直接由自己回答,這種做法非常不利于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研究發現,,教師一般只給學生一秒鐘的時間思考問題就會叫學生回答,而給予學生回答的時間也只有一秒鐘。如果學生回答不出教師想要的答案,教師就會叫另外一位學生回答。實際上對于一個學習外語的學生來說,等待時間是非常重要的。學生需要時間用外語來理解問題和組織答案。一般情況下,發問時應給學生留3-5 秒組織答案的時間。時間不能太短,但最多不要超過20秒。必要的停頓是應該的,即使學生暫時回答不出來,教師也可以用不同形式重述問題或將問題簡單化和具體化,有步驟地引導、啟發學生,而不是一味的遵照預先設計的提問。若如此,課堂就會失去活力,阻礙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
2.3 教師對學生的回答要做出及時的評價和充分的肯定。
教師對學生的回答要作出及時的評價,要善于發現學生回答中的“閃光點”,充分肯定其中正確的部分。要充分肯定學生的成績,特別是要發現差生的進步,給予肯定,從而提高差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為了快速順利地進行課堂教學,教師在提問時總希望學生能立刻回答正確,但實際情況并不是這樣。即使是學習成績很好的學生回答老師的提問也有出現錯誤的時候,因此教師對學生的各種錯誤回答也應耐心對待。教師對學生提問時,要維護學生的自尊心,不能故意讓學生感到尷尬。有些學生的自尊心一旦受到損害,就會產生對立情緒。所以,老師的一言一行都要有利于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
2.4 注意提問的方式和技巧。
2.4.1 提問方式靈活多樣。
每一節課中老師都會多次提問,以此和學生做到充分的交流。在教學中,有面向全班提問,小組討論后提問,個別提問;有老師問學生答,學生問老師答,學生互問互答;有直問與曲問,正問與反問,重問與輕問,追問與聯問等等。提問的方式可以是多種多樣的,避免單一化、呆板化。
2.4.2 給所有學生平等的機會,均勻分布提問對象。
研究表明教師總是傾向于讓固定的學生來回答問題。而學習好的學生比學習差的學生得到提問的機會更多。教師要給所有的學生平等的機會,提問的對象應面向整個教室的全體學生。教師應對問題的難易及學生的水平高低做到事先心中有底,讓問題的難易與學生的語言能力強弱成正比,這樣就會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
結語
課堂提問是一門技巧,更是一門藝術。教師通過課堂提問,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啟迪學生的思維,強化學生的認知;通過課堂提問也可以使教師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從而調整教學節奏,教學策略。有效的課堂提問能夠在教學中發揮重要的作用。因此,英語教師要充分認識提問的重要性,精心設計課堂提問,提高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充分了解并掌握這門技巧,才會極大地推動英語課堂教學,提高英語教學效果,促進學生和諧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 夏紀梅.現代外語課程設計理論與實踐[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3.
[2] 胡青球,埃德?尼可森,陳緯.大學英語課堂提問模式調查分析[J].外語界,2004.
[3] 劉仁清.論大學英語教育[M].外語教育與研究出版社,2001.
[4] 段金惠.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教師提問策略研究[J].上海財經大學教學研究與改革,2006.
篇10
但是教學中經常會出現教師們“逼供”式提問,即教師通過不斷的追問,甚至是一些毫無思維含量的提問。一方面教師不停地問學生:Yes orno?Do you think so?等,非要讓學生按自己的設計回答Yes,一味地把學生往自己預設的“框子”里面逼;另一方面學生則費盡心思地揣摩教師想得到的“供”,這已經成了一種普遍現象。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教師教學理念的滯后:只關注教學設計的有序實施,不注重教學過程的隨機生成;只在乎自己準備的內容是不是講完了一,不考慮學生是不是接受了。經筆者觀察,有的教師課堂提問存在如下9個問題。1、為了在規定的時間完成教學任務,只管講,很少問。2、設計問題太濫,什么都問,諸如那些“是不是”、“對不對”、“好不好”等無效的問題。3、所問的問題離教學重點遠,東拉西扯,浪費時間。4、提問面積小,只問好學生,很少問差生,失去了提問的信息反饋作用。一節課都是“Volunteer?”5、提問沒有層次,對有難度的問題未能鋪設好梯度,學生無從下手,無從開口回答,出現冷場。6、提問語言不明確,表達不精準,讓學生摸不到頭腦,也就無法回答。7、提問不給學生留思考時間,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得不到真正意義上的落實。8、對學生的回答沒有做到恰當的評價,容易打消學生的學習熱情。9、不能靈活應變:針對學生的回答和反應,不敢問下去,等等。
一樣的教學內容,不一樣的提問方式,就會產生不一樣的教學效果。怎樣才能做到有效的課堂提問呢?我認為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精心設計課堂。抓住每個提問點
1 抓住學生的興趣點提問。提問一定要有效:分層設問,有效切入。所謂興趣點,就是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集中學生注意力,促使學生理解的知識點。思維自疑問和驚奇開始,在教學中可設計一個學生不易回答的懸念或者一個有趣的故事,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起到啟示誘導的作用。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有效性提問是指提出的問題能使學生產生懷疑、困惑、焦慮、探索的心理狀態,這種心理又驅使他們積極思維,不斷地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有效的提問,既可以調節課堂氣氛,促進學生思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又能促進師生間的有效互動,及時地反饋教學信息,提高信息交流效益,從而極大地增強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2 抓住知識的疑難點。提問學生學習的疑難點也是教學的重難點,抓住疑難點提問,就是要突破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特別要對學生容易出錯的地方設疑。差錯人皆有之,作為教師不利用是不能原諒的,教師要讓學生充分“暴露問題”,然后順其錯誤認真剖析,不斷引導,使學生恍然大悟,留下深刻印象。
3 抓住思維的發散點提問。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新時期對人才的要求。創新能力的培養要在求同思維培養的基礎上,強調并重視求異思維、發散思維的訓練,例如進行一題多解的訓練,豐富學生的數學體驗,對學生數學知識建構無疑有著積極的意義。
4 精心創設情境,把握提問火候。“不憤不啟,不悱不發”,這充分說明了提問火候的重要性。主要是以下兩個方面:一是提問的課堂時機,包括創設問題情境;二是提問后的等候時間。
二、精心研究學生,做到因材施問
課堂提問,不能_出現“被遺忘的角落”,要讓所有學生都感受到教師的愛、關注和期待,培養所有學生的積極參與意識和強烈的競爭意識,從而營造出一個積極的思維氛圍。教師提問應該面向全體學生,不能只關注好學生,對學習不好的學生可以提比較簡單的問題,這樣既可以激勵他們學習,增強他們的學習信心,也有利于提高班級的整體水平。另外,課堂提問時要留給學生思考的余地,不要舍不得給時間,不能一提出問題就讓學生回答,這樣不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和鍛煉。學生回答完教師的提問,教師應明確說明正確與否。當學生出現不同見解時,只要言之有理,教師均應及時加以肯定。
三、精心引導學生,學會提出疑問
教學不僅要讓學生學會解決問題,掌握方法,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敢問”、“會問”、“善問”。學生經過深思熟慮后,提出的問題才是最有思考價值的問題。
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遠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一個經過精心設計、恰當而富有吸引力的問題,往往能撥動全班學生的思維之弦,奏出一曲耐人尋味,甚至波瀾起伏的動人之曲。所以,教師提問要把握兩個度,一要適度,不能超越學生所學的知識面;二要有廣度,不能超出學生實踐的范圍,講究提問和啟發的藝術。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語文病句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