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法教學案例范文

時間:2023-10-17 17:24:3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認知法教學案例,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認知法教學案例

篇1

關鍵詞:任務驅動-案例教學法;中職護理教學;人才培養;研究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6)20-0072-02

就任務驅動-案例教學法而言,它是對“案例教學”和“任務驅動教學”兩種教學方法的有機結合。案例教學很好地體現了理論與實際的融合,它以真實的生活情境或事件為題材,進而鼓勵學生對學習的積極參與;任務驅動教學法是基于探究性學習和協作學習的一種模式,學習過程中有著明確的學習目標,將學習設置到有意義的任務情境中。而基于任務驅動的案例教學法可以有效發揮這兩種教學方法的優勢,教師通過設計典型教學案例,利用任務驅動達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升教學有效性的目的。中職護理教學是一項實踐性較強的學科,在護理專業教育日益發展的情況下,探究有效的中職護理教學方式是中職護理教學的重要任務。綜合各方面因素,可以嘗試在中職護理教學中引入任務驅動-案例教學法,以此達到培養中職護理專業人才的目的。

一、任務驅動-案例教學法在中職護理教學中的有效運用

1. 教學前準備

教師在課前要切實做好相關教學準備,以便進一步定位中職護理課堂教學的目標。從教師角度來看,課前準備內容包括:對臨床相關護理崗位的工作流程進行深入分析,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把握中職護生的特點、人才培養的相關要求、相關章節的課程標準。從課堂教學目標來看,一般包括三個層次:知識、技能、態度情感。接著,教師以具體的教學目標為準,進一步設計相關的情境任務,教師要注意選擇典型的病例,并以病例為依托,進一步設置相關教學情境,對具體教學內容進行轉化,以學生的興趣為導向,將教學內容置于有意義的具體任務中。在此,教師要安排一個具有引領性的總任務,再配以相關的子任務,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設計遞進式任務,對此,可以臨床護理工作流程為依據。例如,教學案例“骨折病人石膏固定護理”,教師在課前要為學生創設一個真實的學習情境,設計出一個骨折病人,然后為學生安排總任務和子任務。總任務是:將自己假設為該病人的管床護士,設計出具體的護理方式和護理流程。子任務及其工作流程是:確定這個病人的狀況,內容包括:病人已做的相關檢查及治療、病人的癥狀表現、護理評估其受傷史、病人的骨折專有體征;當前護士最應該為病人解決的問題;探索出需要解決的問題后,要制訂護理計劃并實施,找出解決問題的策略,最終審視效果,做好護理評價。

2. 教學實施

在中職護理課堂教學實施中,教師要以病例為載體,提供素材和幫助,切實通過仿真臨床情景案例的方式引導學生進入學習任務,讓學生置身于仿真臨床工作情境中。對此,教師可以利用播放視頻及講故事的形式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情境創設的基礎上,進一步為學生布置學習任務。接著,教師要扮演好學生學習合作者的角色,針對具體學習任務與學生一起分析,然后進一步導出課程學習的目標。教師要適時對學生予以指導,并為學生提供相應的學習素材和資料,如器具、模型、視頻資料等。讓學生受到任務的驅動,帶著具體任務去學習,并運用自己的智慧完成任務。此外,在學習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中職護理教學的具體目標,對學生進行分組,讓學生以分組的形式來學習。學生通過分組,可以進一步開展討論互助、角色扮演的學習活動,再輔以教師的適時指導,學生可以有效完成自己的學習任務。任務完成后,教師指導各小組展示自己的成果,不同小組之間可以進行互評。最后,教師發揮自己的指導作用,對學生的任務完成情況進行總結,梳理相關知識點,對不同的學生予以及時的鼓勵和表揚;也可以結合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進而布置相似任務,從而對學生所學的知識加以鞏固。

3. 教學評價和總結

在完成教學任務后,教師要及時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做出教學評價,可以利用的評價方式有很多,如個人自評、組內互評、組間互評,此外,還有教師的適時點評。從評價內容看,應涉及到以下幾方面: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合作學習中的協調能力,學生對新知識的把握程度,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等。而在課末的時候,教師要及時做出課堂總結,根據學生們完成學習任務的情況做出不同的評價,并注意賞識、鼓勵學生,在綜合各種因素的基礎上,適當布置課后作業,考查學生獨立完成學習任務的能力。

二、任務驅動-案例教學法應用到中職護理教學中的優點

1. 彰顯科學化職教理念――以工作過程為導向,以職業能力培養為中心,以學生為主體

從“任務驅動-案例教學法”在中職護理教學中的應用來看,鮮明地體現了它的發展優勢。“任務驅動-案例教學法”有效融合了“案例教學法”和“任務驅動教學法”的特點,整個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以任務驅動為其中一條主線,結合與課堂教學內容相關的經典教學案例,進而有效組織課堂教學的不同環節,從教學案例入手來展開相應的課堂教學過程。就教師而言,其所開展的一些教學活動很好地體現了科學化的職教理念。具體到課堂教學,任務驅動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不論是從教師“教”的層面,還是從學生“學”的層面來看,都很好地詮釋了一定的教學任務。正是有了任務驅動,教師的教學目標才更加清晰,學生的學習目的才被進一步明確,對學習的體會也更加深刻。課堂中,學生以任務為中心,有效將學習轉化為一種主動,并在任務完成的過程中,切實對臨床護理的工作流程進行了體驗,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把握了護理工作的最基本方法。

篇2

一、案例教學中教學案例的選擇問題

蘭代爾認為,法律是一門科學,其中所包含的原理與原則是通過眾多案例演化而成的。案例教學的目的是通過判例學習法律原理原則,尋求法律的科學性、系統性與合理性。可見,案例教學是以案例為教學平臺、載體的,案例是其邏輯起點。因此,選擇合適的案例是案例教學的前提和基礎,是組織好案例教學、實現案例教學目的的關鍵。案例教學中的案例雖然可以是真實的或虛擬的、國內的或國外的、歷史的或現時的等,但合適的案例應符合以下基本要求。

1.目的性,即案例的選擇應符合相關教學內容的需要,有利于相關具體教學目標的實現。法學專業課程門類多,有理論性、抽象性強的理論法學課程,也有理論與應用緊密結合的多種部門法學課程,在各門功課學習的不同階段其具體內容又是千差萬別的。因此,教師首先應該明確要讓學生分析、解決的問題是什么,是宏觀的、中觀的還是微觀的,是全局性的、局部的還是具體的。也就是說,教師要根據其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在本課程中是戰略性、戰術性還是技術性問題,分別選擇大案例、中案例或小案例。只有做到心中有數,案例選擇才能目的明確、針對性強,案例教學才會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2.適度的疑難性,即案例的選擇要根據教學具體目標使之蘊含一定的問題留有余地,能啟發思維,誘人思考,有拓展和提升學生知識、能力的空間。案例教學不同于講授過程中為證明、說明某一知識點、學說、原理原則進行的舉例,而是在掌握相關理論知識、法律規范等的基礎上,對法院判例或實踐中發生的疑難案件進行分析、提問、討論、辯論等,尋求案件解決的合法性、合理性,訓練學生像律師、法官、檢察官一樣的思維。如2008年發生在廣州的許霆案,案件中的惡意取款行為的性質、盜竊罪中秘密竊取的理解、詐騙罪中ATM機能否成為被騙對象、罪責刑相適應原則的司法適用等問題均是值得思考、討論、辯論、有嚼頭的。

3.典型性,即案例的選擇應有助于解決法律學習中的重點、難點內容,案例涉及問題不宜太分散,否則不利于學生清晰、明了地掌握法律的重點、難點問題。因此,要對法律的基本理論、基本概念、基本規范予以了解,重點內容予以掌握,難點問題予以突破才是必要的和重要的。如甲以急事為由向路人乙借手機打電話,趁乙不注意甲攜手機逃走,這就是盜竊罪與詐騙罪界限區分的典型案例。又如在飛車搶奪財物案件中,搶奪罪與搶劫罪的界限區分問題。始于2002年的國家統一司法考試,已將我國法學教育的目標由過去的通識教育轉變為培養未來的律師、法官、檢察官等法律職業者的法律職業教育。司法考試背景下的案例教學,要研究司法考試真題和針對司法考試的要求及其常考點來選擇典型教學案例。正如學者認為,司法考試總體上體現了素質教育理念,以司法考試為導向的法學教育不是應試教育,司法考試應成為法學素質教育改革的風向標。

二、案例教學在法學教學中的實施

1.案例教學實施的基本步驟。案例選擇只是為案例教學奠定了基礎,要實現案例教學的目的還需要對案例教學環節進行認真的設計。案例教學一般分為案例呈現、分析討論、總結評論三個環節。①案例呈現案例教學的前提。它是教師在案例教學課之前將選擇的教學案例交給每個學生或小組,交代有關事宜,讓學生熟悉案情,自主查閱資料、思考、分析,為案例教學課上的發言做準備。②分析討論案例教學的關鍵。它是學生個人或小組有理有據、自由地將自己對教學案例的基本觀點或法院判決的依據與理由、疑難問題、對某些觀點或理論的評價或自己的一些新看法等向學生拋磚引玉,引起師生互動的活動。討論中,對任何人的發言或法院的判決均可自由、有規則、有依據地展開評價、質疑、反駁、支持,甚至形成控、辯、審的格局。在此環節中,應發揮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主導作用,討論中的主體是學生,教師只起引導作用。討論越廣泛、深入,辯論越精彩,越能鍛煉和提高學生分析、邏輯思維思辨、膽識才智、口頭表達與寫作能力,更能使學生趨向職業化。③總結評論。這時發現問題、查漏補缺、發揚光大、提高升華的重要環節。討論后,教師要及時、客觀、全而地進行總結。對案例所涉及的理論問題、不同觀點等予以介紹,不只是給出個參考答案;肯定分析討論中各方面的優秀表現、可喜之處,指出不足或有待改善之處。此間,學生還可就有關疑問向教師提問,請求教師答疑,師生互動;教師也應要求學生就本次案例教學寫出一定字數的心得體會或學術性的小文章,使思考更深入、全面、成熟,培養創新意識。

篇3

論文摘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有效性教學已經成為所有學科教師研究的重要課題。本文從四個方面闡述了高中學生的認知發展的特點以及合理安排物理教學內容,進行有效性教學,從而提高物理課堂教學效率。

高中生從十四、五歲到十七八歲,稱為學齡晚期或青年初期。其自覺性、獨立性有了顯著的增長。由于他們正步入成熟期,心理發展沒有完全成熟,在高中物理的教學中,我們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合理選擇教學內容,可使學生更加理性地、客觀地看待事物,促進他們和諧、健康地發展。

(1)高中生在知覺和觀察事物時比以前更全面、更深刻。他們能發現事物的一些主要細節和本質方面,其目的性、持久性、精確性、概括性都比初中有很大提高,研究表明,高一學生視聽覺的感受性已達到成人水平,有的甚至超過成人。

在教學中,需要做大量的演示實驗和分組實驗。在實驗設計時,要做到實驗目的性強、操控盡可能精確、效果明顯、趣味性強;實驗過程中,應明確實驗目的是什么、觀察什么現象;做完實驗后還要引導學生得出正確的結論,如何改進實驗。

(2)高中階段是記憶力發展的最佳時期:他們能夠按照一定的學習目的支配記憶活動,樂意采用意義識記的方法來識記材料。盡管如此,無意識記仍是不可缺少的。隨著語言和抽象思維的發展,學習內容的加深,學生要掌握大量科學概念,抽象記憶也隨之發展起來,并居于優勢地位。

高中物理知識多而繁雜,前后知識點聯系緊密,邏輯性強。絕大部分內容是有實際意義的,所以高中物理知識的積累更多地采用意義識記。在學生進行新知識學習的同時,也要引導學生如何對知識點進行復習、歸納和分類。讓學生通過回憶,理解知識點之間的橫、縱向聯系。學會根據具體實例通過抽象形成理論知識,并用實踐檢驗之。在此基礎上,讓學生總結出一套適合自身特點的學習方法。適當組織和指導學生對物理知識進行復習是增強記憶的有效方法。復習方式多樣化,分量要適當,避免過度疲勞,又要適度“過度學習”,經驗證明過度學習50%效果最佳。

(3)高中學生注意的集中性和穩定性有了很好的發展。有意注意已占主要地位,能夠有意地調控自己的注意,使之指向和集中于需要學習的事物中。注意的穩定性增長速度逐漸緩慢,并趨于成熟。廣度已達到成人的水平了,能看到4~6個客體。在學習過程中根據不同活動的性質和任務,能較好地分配自己的注意。 轉貼于

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根據任務型教學或問題型教學來安排教學內容。在不同任務或問題之間要有一定的邏輯性,即使沒有這種關系,我們也要采用適當的內容穿插在兩個任務或問題之間,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學生在完成一個任務的學習后,注意力會有所下降,在此期間教師可用較風趣的語言或故事讓學生輕松片刻,調整緊張的學習心態,讓學生有適當的時間回味已經解決的任務或問題,同時為下一個任務或問題作鋪墊。不同學習任務之間的邏輯性聯系可以讓學生在處理任務的同時復習上一任務。根據本人的經驗,一節課中安排三至四個學習任務或問題比較適合大多數學生的學習量。每個任務用時8~10分鐘,既考慮到學生的休息和注意轉移時間,又能讓學生在一節課中有35分鐘左右的時間能高強度集中注意力。

(4)高中學生的思維具有更高的抽象概括性、反省性和監控性。他們一般能擺脫具體事物的限制,運用概念、提出假設、檢驗假設來進行抽象邏輯思維;能夠用理論作指導分析綜合各種材料,不斷加深對事物發展規律的認識,抽象邏輯思維趨向理論型。思維的完整結構基本形成并趨于穩定,辯證邏輯思維發展比較迅速,趨于優勢地位。他們一般不盲從,喜歡探究事物的本質,敢于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喜歡懷疑、爭論,有時會有好走極端,產生片面性、主觀性,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的傾向。

物理問題來源于生活,對于生活中的常見現象如何簡化成物理模型,如何找出所遵循的規律等等是學生學習物理的巨大障礙。在解決過程中,要引導學生科學地忽略運動的次要性因素,抓住主要因素,簡化運動過程,根據分析物體運動的一般性思路思考得出運動規律。讓學生大膽猜測、相互討論、提出自己的觀點、不斷質疑教師和同學的結論,在挫折和成功的不斷交錯之中進行反思,找到解決物理問題的方法和思路。在此基礎上進行適當的強化,以期達到熟能生巧、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的效果。

總之,在評價教學效果時,教師應避免憑自己的臆想推斷一個學生的成敗,也不能僅憑考試成績來評判。我們要依靠多年的教學經驗,建立科學合理的評價細則,盡可能客觀地對學生進行評價,適時地進行表揚或批評,以保護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參考文獻:

[1]劉孝華;引發認知沖突,促進學生的知識建構[J]. 天津教育 2004年Z1期

篇4

可組織分組討論,使學生的法律觀點更明確、更清晰。可見,討論式教學不僅形式多樣,而且不同的討論形式可以相互交錯進行應用,還可將討論式教學法與問題教學法、情景教學法等結合起來,以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如在《遵紀守法》教學中,利用案例式討論法進行教學。首先,要做好教學前準備,引導學生對教學案例進行查找、分析,確定討論的核心問題。例如以“法律護我成長”為教學的主要內容,就要結合法律的保護作用進行案例的選擇、分析。如,應用法律解決未成年人遭遇的家暴問題;當遇到社會青年、閑散人員敲詐、勒索應如何處理等。其次,對挑選的案例進行認真的篩選,一方面,案例要緊貼主題、突出主題。另一方面,案例要簡潔、明了,不要太復雜、太深奧,以免影響學生對案例的理解和分析。再次,在教學前,針對案例設置問題,讓學生對案例有一定的認識和了解。如案例,初一學生小明、小亮,受到幾個高年級學生的脅迫,被他人勒索錢財。小明將此事告訴了哥哥,讓哥哥招人教訓那幾個學生;小亮將此事告訴了家長,家長再與學校及相關部門溝通。在該事例中,他們誰的做法可取,能制止他人的不當行為,更好的保護自己。學生帶著對案例結果的猜想和疑問,會通過各種方法尋找答案,在這個過程中即預習了新知識,還加深了對法律保護作用的認識,同時對法律的約束性有一定的了解。提高了學生的法律意識,使學生能自覺的學法、知法、用法、守法,更好的實現了政治教學的目的。第四,在教學中、有組織、有方向的進行學習討論,結合學生觀點進行分組,學生先進行組內交流,統一觀點。再以組為單位進行教學討論,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領悟。第五,重視課后對學生觀點的總結和歸納,使學生形成統一的、系統的知識模型,以加強政治學習的效果。

二、結合主題自由討論

自由式討論能充分體現學生在政治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一方面,學生在“自由”發揮前提下通過探索、討論,更容易發現問題,從而形成自主發問、思考、獲知的學習模式,改善了學生學習的被動局面,使其有意識的去探索、認知。另一方面,對知識的討論能最大程度的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其有效的參與到政治教學中,并拓展了學生對知識的認知層面,使其形成對知識更廣泛、更深入的認知。例二,在七年級下冊《熱愛生命》的教學中,第一,讓學生自由討論生命,通過討論引發學生對生命的認知。一方面,激發了學生對生命觀、生命價值等的探究。另一方面,可準確的掌握學生對生命認識的差異,更好的掌握教學方向。第二,結合學生對生命的認識程度,引導、啟發學生學習。例如,一些學生對“生命只有一次”有點茫然,他們對神秘的穿越、鬼神之說卻較有興趣。在教學中,不急于否定學生的思想,留給他們認清事實的機會。如,通過多媒體播放一些影片,讓學生在生命的誕生與消亡中感受生命的珍貴。逐漸的剝開靈魂的神秘面紗,使學生科學的、理智的認識到生命的存在和價值。再對“生命”進行進一步的討論,逐漸的糾正學生對生命的不正確認知,樹立學生熱愛生命、珍惜生命的思想。又如,學生對生命的狹義理解,認為人的生命是可貴的,而忽略了自然界的其他生命。教學中應啟發學生認識人與自然的聯系,拓展學生“愛生命”的領域,使其化小愛為大愛。第三,隨著學習的深入,進行總結性的討論,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成長對生命進行討論,啟發學生勇敢的面對夢想,讓自己的人生更加燦爛。利用討論的方式進行《熱愛生命教學》,使學生對生命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同時激發了他們對不同生命存在形式的探索興趣,進而引發其對生命價值、生命意義的思考,確保教學計劃的完成和教學質量的提高。

三、多法聯用展開討論

篇5

法制教育大學生科學發展當代大學生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準建設者”,也是祖國繁榮昌盛和社會發展進步的中流砥柱,更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的承載者和創造者。然而,作為培育社會精英的高職院校往往把工作的重點放在大學生專業技術發展的職業教育上,造成了大學生法制教育和思想教育的弱發展狀態。因此,探究法制教育對大學生科學發展的護航作用具有非常現實的積極意義。

一、法制教育

高職院校的法制教育課程是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和歷史使命,通過一個個“觸目驚心”的案例幫助大學生以正確的道德觀和法律意識,催生大學生的自我保護意識,自覺抵制不良影響,使大學生具備辨析復雜社會生活的能力,能夠在知法、守法中運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法制教育是高職院校依法治校、依法治教、依法育人的有力抓手,是大學生素質提升和科學發展的重要陣地。

二、法制教育的重要性

首先,法制教育是高職院校推進素質教育的捷徑。素質教育不但要實現全體大學生的健康成長,還要實現大學生的全面發展。法律意識和思想道德是大學生進行社會交往和科學發展的“導航儀”,能夠增強大學生對社會不良影響的“自然免疫力”,造就品學兼優、知法守法的優秀人才

其次,法制教育是大學生健康成長、科學發展的“安全衛士”。大學生是高智商群體,他們法律意識的強弱和道德覺悟的高低,將對社會產生極大的影響,大學生犯罪對社會的危害要比普通人嚴重得多。因此,法制教育能夠為大學生開啟一條通向光明與輝煌的大道。

再次,法制教育是時代進步和社會發展的要求。經濟的迅猛發展,使社會大眾在交往過程中面對更多的機遇和誘惑,金錢與權利、香車與美女、燈紅與酒綠猶如一塊塊“試金石”,折射出人性的堅強與脆弱、偉大與渺小。因此,法律意識是社會大眾進行經濟交往的保護神。

三、法制教育的現狀

首先,高職院校對法制教育的重視不夠。為了提高畢業生的就業率和本校的社會地位,許多高職院校只注重大學生的專業技術教育上,使法制教育和思想教育相對滯后。一些高職院校的法制課程設置很不合理,內容蒼白、形式單一、篇幅有限等因素難以吸引大學生的注意力,無法培養大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法制教育流于形式。

其次,法制教育的師資力量匱乏、能力偏低。在許多高職院校,法制教育課程由兼職教師擔任,專職教師相當匱乏,法律科班出身的專職教師更是鳳毛麟角,難以勝任法制教育。經濟大潮的沖擊,使法制教育的“含金量”降低,造成了教師隊伍工作積極性的降低,也帶來了很大的不穩定因素。

再次,大學生自身的問題。高職大學生是“金榜題名”的失敗者,有一定的自卑心理,對法制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較差,只對關系自己將來“命運”的專業課和技能課“用心”,而對法律教育課應付了之,學習效果很差。

四、高職院校法制教育的有效途徑

法制教育應該以培養大學生的規則意識和紀律觀念為突破口,通過構建生活化法制課堂為大學生深度剖析教學案例,培養大學生對法律學習的積極性和興趣,實現大學生的主動認知和快樂學習,并通過社會實踐和民族文化為大學生的科學發展構建一個科學化、人性化的成長環境。

(一)培養大學生的規則意識和紀律觀念

規則意識和紀律觀念是大學生形成法律意識的基礎,是大學生走向科學發展的第一步。

首先,高職院校要構建良好的校園法制環境。課堂紀律和校規校紀有助于大學生規則意識和紀律觀念的形成,“紀律面前人人平等”,校長、教師、大學生都沒有逾越校規校紀的特權。校規校紀是依法治校的前提和基礎,有助于體現法治精神育人環境的形成,更有助于培養大學生在紀律面前的服從意識。

其次,教師要率先垂范遵守學校的規章制度,以身教勝言教的理念對大學生產生積極的影響。另外,教師還要積極學習,不斷提高個人業務能力水平,使法制課堂教學與大學生的身心發展和認知規律相一致,在強化大學生對課堂活動的參與中培養大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提高課堂學習效率。

再次,大學生在日常學習過程中要積極遵守學校的規章制度,主動培養個人的規則意識和紀律觀念以及社會公德心、責任心,學會享受紀律“保護”與“限制”下的自由,為法律意識的形成做好心理準備。

(二)構建生活化法制課堂

高職院校要科學整合法制教育課程,把教材的知識性、趣味性、時代性緊密聯系在一起,強化大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的參與性和主動性,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中凸顯大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的主人地位。陶行知的教育生活化理論告訴我們,教材生活化、課堂人性化、師生互動化是構建生活化法制課堂的重要元素。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運用案例教學構建生活化法制課堂,突出法制教育的實踐性、趣味性和參與性,強化教育與實踐的結合。例如,大學生可以在模擬庭審現場分角色進行現場辯論,在法律構建的經緯網中交流個人看法,在思想交匯中實現共同學習共同提高。另外,大學生在對案例的剖析中研究他人失足的軌跡,能夠對大學生起到警示效果。

(三)社會實踐是法制教育的第二課堂

社會是一個大課堂,蘊含著無數教育資源。高職院校可以組織大學生觀看違反交通法規造成的事故現場圖片,用血的事實描述不遵守法規的危害。高職院校可以組織大學生參觀監獄等服刑人員生活區域,讓他們看到違反法律的嚴重后果,增強遵紀守法的意識。高職院校還要組織大學生參觀敬老院,讓他們看到老人對親人和關愛的渴望眼神,想到如果自己犯罪就會導致父母擁有同樣的眼神。高職院校更要組織大學生去參觀明星企業,看到自己好好學習后的燦爛前景,強化用自己勞動創造未來的決心,立志做一個知法、懂法、守法、護法、用法的新時代社會精英。

(四)民族文化是大學生健康成長的精神食糧

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沉積了五千多年的文明精華,是大學生健康成長的精神食糧。春秋時期“大義滅親”的石為了人間正義和法律而毅然將自己的兒子繩之以法。北宋時期鐵面無私、剛直不阿的包公為了維護法律的尊嚴而不徇私情怒鍘自己的侄兒包勉。抗美援朝時期的為遵守潛伏紀律和保護戰友的安全而甘愿忍受烈火焚身的劇痛,慷慨就義,為當代的大學生樹立了學習楷模。

總之,法制教育增強了高職大學生的思想免疫力,提高了大學生的紀律觀念和法律意識,幫助大學生養成知法、守法、用法的好習慣,為大學生的健康成長開啟科學發展的光明之路。

參考文獻:

[1]印香俊.依托維權中心,探索高職法制教育新模式.職業時空,2011,(01):44-47.

篇6

關鍵詞:建構主義;精讀課;教學設計

一、建構主義的內涵及其對教學的啟示

(一)建構主義

建構主義(Constructivism)是西方教育心理學的最新教學理論。是認知理論的一個分支,是學習理論中行為主義發展到認知主義以后的進一步發展。建構主義最早是由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J.Piaget)通過研究兒童的認知規律提出來。科恩伯格(O.Kemberg)和斯滕伯格(R.J.stemberg)等人的研究使建構主義理論得到進一步的豐富和完善。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在認識論、學習觀、教學觀等方面都提出了自己的見解與觀點。并在國內外教育教學領域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建構主義作為一種新的認識論,反對機械反映論。它認為,認識不是人腦對事物直接的、簡單的反映,而是以原有知識為基礎、在主客體的相互作用中建構而成的。它鼓勵學習者發揮學習的主動性,積極地參與到實踐中去解決問題,并在學習過程中不斷提高自己的認知能力:使新知識的學習不斷得到攀升。同時注重教師在學習過程中的牽引作用。

(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自20世紀50年代起,學習理論經歷了行為主義、認知主義和建構主義等不同的發展階段。風行于60年代的行為主義強調學習起因于外部刺激,認為只要控制刺激并給以適當強化。就能控制和預測行為,它完全忽視了學習者的內部心理過程。這一時期教學中盛行的“聽說法”和“視聽法”就集中體現了行為主義的思想。80年代,認知主義學習理論成為主流。該理論主張。人的認識不是由外界刺激直接給予的。而是外界刺激和內部心理過程相互作用的結果。這一時期流行的“認知法”就和認知主義理論密切相關。自90年代起,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悄然興起。如果說行為主義注重外部刺激的設計,認知主義著重知識結構的建立的話,建構主義則更關心學習環境的設計。行為主義和部分認知主義偏重于教師的教,而建構主義則特別注重學生的學。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知識的獲得主要不是通過教師傳授。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源,通過與老師和學習伙伴的交流、協作,最終以意義建構的方式來獲得。建構主義學習的基本特征突出表現在學習的自主性、學習的情境性和學習的社會性這三個方面。

建構主義改變過去只重視知識傳授的傳統教學方式,重新對教師與學生的角色進行定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讓他們在適當的環境中通過探索和交流主動地參與學習過程,最終獲得知識。

因此,了解并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情緒感受和創新、探索意識是教學過程中重要的環節。

但是,強調學生的“學”,并不意味忽視教師主導作用的發揮。忽視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和情感因素在學習過程中的重要作用。這是我們在教學設計時所需要考慮和注意的。

二、基于建構主義的教學設計模式

基于建構主義的教學設計應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強調情境對意義建構的重要作用、強調協作學習對意義建構的關鍵作用、強調對學習環境(而非教學環境)的設計、強調利用各種信息資源來支持學(而非教)、強調學習過程的最終目的是完成意義建構(而非完成教學目標)。在外語教學中,精讀課是綜合性最強的、知識與技能并重的一門基礎課。精讀教師和學生們相處多,彼此了解多,這有利于開展學習環境設計,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所以在精讀課教學中開展建構主義的學習十分有益。下面結合新視野大學英語第一冊unit 2 section A來談談基于建構主義的教案設計。

(一)分析教學目標

分析教學目標是為了確定學生學習的主題,再圍繞這個主題進行情景創設。本單元的主題是“代溝”。除了要掌握一些關于“代溝”的詞句和表達法,還要了解“代溝”的原因,表現形式和解決辦法。 轉貼于

(二)分析學習者

對于學習者的分析,主要目的是設計適合學生能力與知識水平的學習問題,設計適合學生個性的情景問題。學習者是非英語專業大一新生。

(三)設計學習任務

這是整個建構主義教學設計模式的核心和重點,它為學習者提供了明確的目標和任務,使得學習者在解決問題過程中,確實能夠達到教學目標的要求。學習情景設計,有助于將問題置于一個真實的任務環境中,這有助于學生知識與能力的遷移。學習任務的設計要遵循以下原則:

要設計非良構的問題。非良構的問題具有無顯示目標和限制條件:有多解、多解法或者無解;有多種評判答案的標準:問題的概念理論基礎的必要性及其組織具有不確定性等特征。那些只需要回答yes/no的問題是“假交互”,這樣的問題不能太多。否則只能是“表面繁榮”,學生的實際語言能力得不到提高。

設計學習任務要符合學習者的特征。不能超越學習者的知識能力太多。

要設計開放性的問題。解決問題的目的不是期望學生一定就能給出完美的答案,而是鼓勵學生參與,使其了解這個領域。

根據這些原則,我在不同的階段設計了不同的任務。在pre-reading activities階段。我用一首敘事歌She’s Leaving Home(Lennon/McCartney)引入主題,激發興趣。聽完歌提問,讓學生講講這首歌的主旨。簡單回答之后。進入Brainstorming discussion,討論父母和孩子“代溝”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學生的有些回答會讓你耳目一新。

在while-reading activities階段,主要根據課文內容提問:詞句的理解,對下面內容的猜測,寫作手法。主旨大意,邏輯信號詞的運用等。

在after-reading activities階段,要求學生進一步思考什么是“代溝”?并且用短劇表演的形式來把“代溝”演出來。學生的創造性和主動性被空前調動起來,他們表演的短劇涉及到“早戀”“網絡語言”“服飾打扮”等兩代人在生活中方方面面的不同意見,把“代溝”活化了,同時使用了很多剛剛學過的新詞和新的表達法。

(四)設計學習情景

建構主義強烈推薦學生要在真實的情景下進行學習。要減少知識與解決問題之間的差距,強調知識的遷移能力的培養。因此,建構主義的教學設計需要將設計的問題具體化,教科書上的知識內容是對現實生活的抽象和提煉。而設計學習情景則是要還原知識的背景,恢復其原來的生動性、豐富性。同一個問題,在不同的情景背景中(不同的工作環境、社會背景),其表現是不相同的。

學習情景的表述及模擬要具有吸引力的表征(虛擬現實、高質量視頻);它要為學習者提供一個真實、富有挑戰性的上下文背景,從而激發學習者參與交互式學習的積極性,在交互過程中去完成問題的理解、知識的應用和意義的建構。教師要為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隨時提供咨詢與幫助。

學習完課文之后,為了創設更加真實更加豐富的情景,鞏固所學知識,加強對知識的遷移能力。我推薦學生在課外看一部有著同樣主題的迪斯尼經典喜劇:辣媽辣妹(Freaky Friday)。通過“母女互換身體,對調生活”來了解對方的生活,達到相互理解。看完電影后寫作文:How to bridge generation gap?

篇7

(一)理工科大學生憲法意識狀況調查

筆者對重慶兩所大學2013、2014兩個年級共360名理工科大學生的憲法意識進行了隨機抽樣問卷調查,其結果顯示:大部分學生對于憲法知識的學習還是很重視的,但還是有一部分學生憲法意識比較薄弱,憲法的知識比較欠缺。具體調查數據如下:

1、對憲法知識的了解以及重要性的認識

從調查結果可以看出,33.3%的學生憲法知識主要來源于書本知識,46.34 %學生的憲法知識來源于網絡和新媒介,受社會輿論影響及其他來源的占19.43 %。70.8%的學生認為憲法對于現實社會學習非常有必要,79.5%的學生認為自己憲法知識欠缺,還需要進一步的提升,說明他們還是重視的。70.6%的學生認為憲法對于現實社會學習非常有必要,17.8%的人認為地方法律更加具有實用性,11.6 %的學生認為不了解也無所謂。這表明大部分學生學習憲法的積極性較高,認為學習憲法還是很有必要的。同時也表明部分工科大學生憲法知識缺乏,憲法意識薄弱,沒有形成系統的憲法意識。

2、現實案例中具有憲法意識的能力調查

在實際生活中,當遇到與自身利益相關或者突發事件時能夠具有憲法意識的學生比例仍然不高。如勤工儉學時,有意向與用人單位簽訂合同的占62%,無意向的人占38%;如購物時商場保安人員無理搜查你隨身攜帶的物品,拒絕強烈抗議的占58%,找商場領導或消費者協會解決的占25%;忍讓、不和他一般見識的占17%。這表明大部分學生還是具有法律意識的,但還有部分學生憲法知識缺乏,學校系統的憲法知識教育還不能滿足大部分學生的需求。

3、對當前高校憲法教育的滿意度調查

在高校憲法教育中,46%的學生認為學校對于憲法教育的普及以及推廣是很滿意的,這說明學校開展憲法教育還是取得了不錯的成效。25%的學生認為學校所學憲法知識缺乏針對性,不能與所學專業結合;18%的學生認為校園法律宣傳不到位,存在形式化傾向;11%的學生認為只有文科專業同學需要開設法律課程,理工科可以不必要開設。這表明高校在開展憲法教育以及憲法意識普及工作中還是存在不足之處,需要改進。

(二)理工科大學生憲法意識培養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

1、憲法權利意識不強

調查顯示,理工科大學生中,有的對憲法權利意識的概念模糊,甚至不知道自己享有憲法權利,有的學生對憲法權利的追求體現出不關心的態度,少數學生抱以消極的社會道德觀念。部分學生對于憲法權利的理解僅僅為選舉權與被選舉權,而對于言論自由權、人身自由、人格尊嚴不受侵犯的權利知道的不多,常處在被動局面。學習的熱情決定著接受知識的深度和廣度。理工科類學生屬于技術應用型,部分學生對于憲法意識的認知存在偏見,認為學習憲法沒有實用性或顯性價值,造成對憲法知識的被動接受,無法從實踐和生活中感知法律知識和憲法意識的重要性,這他們是憲法意識薄弱的原因之一。

2、沒有形成憲法至上的理念

憲法是公民自由之保障,是公民權力之源泉。在根本原則、根本任務和根本制度問題上,憲法規范了治理國家最基本的社會制度和國家制度,規范了個人的權利與義務的統一。然而,調查結果顯示,很多工科大學生普遍認為地方法律法規要比憲法更加具有實用性,一般法律更易于解決日常糾紛,一些同學甚至認為憲法是國家大法,解決的是頂層設計、國家層面的問題,并不能解決實際生活發生的問題。

3、憲法教育的內容和方式系統性、針對性不強

我國大多數高校都有設立法律專業或法律的公共基礎課,但是實際上課的效果并不理想。很多高校并沒有針對憲法開展專題教育宣傳工作,憲法的教育受到了忽略;或者雖然開展了憲法教育,但往往拘泥于形式,貼幾張海報宣傳,辦幾次宣講大會,在學校掛宣傳橫幅,這些手段注重形式而忽略了內容,不能達到使憲法走進生活、深入人心的作用。

二、加強理工科大學生憲法意識培養的對策和建議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為當代中國開辟了一條治理國家和未來發展的光明大道,我們要以此為契機,將憲法的內涵精神與大學生的思想實際緊密結合,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切實提高大學生的憲法意識水平。

(一)加強憲法知識的教育和普及

憲法知識的掌握是形成憲法意識的前提和基礎。只有讓學生學好憲法的有關知識,才能進一步認識依法治國的深刻內涵。工科院校,除了開設思想政治理論課等公共基礎課程外,還應根據工科專業的特征開設相關法治教育和職業道德教育課程,加強憲法知識的教育和宣傳,將憲法意識培養、行業法規教育等作為必修課。在憲法的傳播與普及過程中,學生耳濡目染,對憲法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這樣既增強憲法的權威性,也不斷培養學生形成憲法至上的觀念。

(二)改進教育模式,提高法治教育成效

學校在辦學宗旨上要依法辦校、依法治校,努力創建一個健康向上、氛圍輕松的校園環境。目前高校普遍存在著學生合法權利如何保護的問題,各高校對觸犯校規行為都制定了嚴格的責任處罰,卻沒有給學生申訴、旁聽的機會,甚至有的高校對觸犯校規的學生直接武斷的裁決,遭到學生的上訴和控告。因此,高校在制定規章制度之前,應該予以公示,采取民主的方法征求學生的意見,這樣既體現學校辦學體制的公平合理,又使民主、法治理念深入人心,真正做到將法治理論與生活實踐相結合。

培養學生的憲法意識,首先要轉變教師的教育教學理念,教學方法上采用“教學案例法”等方式,充分運用網絡社交等新媒介教育教學資源,將案例生動形象地展示在學生面前;教學內容上可以講工科專業所涉及的法律問題與國家制度、管理體制等,講深講透依法治國的精神內涵、公民的權利和義務、憲法的法治精髓等,使學生在思想上深刻認識和確立憲法是國家根本大法的理念,憲法是每個人必須遵循的根本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