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心理學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30 07:42:3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認知心理學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認知心理學論文

篇1

1.1認知心理學的發展

認知心理學是在行為主義心理學的思想影響的背景下產生的一種哲學主義思想觀念,它最早出現在19世紀50年代,經過數百年的發展,認知心理學已逐漸成熟,也漸漸地成為了當代心理學發展的主流學派。而成人英語教育中的認知心理學的引入,對教育產生了發揮著指導性的作用。

1.2認知心理學在成人英語教育中應用的背景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對教育事業的投入力度也越來越大,但由于近幾年來成人教育發展越來越快速,導致施教過程中出現很多問題。包括學生英語基礎水平參差不齊、教材針對性不強、教學方法不當、教學進度難把握等。學習的過程是新知識與已有知識的相互作用,最終在人腦中形成新的認知結構,而認知心理學的引入不僅能解決上述問題,還能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對促進成人教育的發展,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1.3研究內容和方法

認知心理學在考慮到人腦與計算機的相似之處后,采用電腦模擬人的認知過程。由此可看出,認知心理學的本質過程就是信息加工的過程。常見的認知心理學研究方法主要包含反應時研究法、計算機模擬和類比法和口語記錄法三種方法。反應時研究法是一種科學性證明法,可以提供更多的有關內部狀態的信息。計算機模擬和類比是心理學家采用的一種特殊方法,可以用來檢驗某種理論,發現其缺陷,從而加以改進??谡Z記錄法是運用最多的方法,對研究人類思維有很大的幫助作用。

2認知心理學對成人英語教育的指導作用

2.1注重認知能力的培養

在成人英語教育中,提升學生的學習策略能力、反思能力及學習課程的能力是重點內容。培養學生的學習認知能力的方法有很多種,包括:教會學生吸收知識方法,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等,這些方法不僅有利于學習提高學習效率,還可以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從目前的研究來看,學生對教師的依賴程度還比較明顯,為了讓學生獨立地運用認知策略,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指導。一是讓學生了解認知策略的運用條件和知識;二是為學生提供練習的機會,在教師的示范指導下,對學生的思維過程進行指導。

2.2注重對學習過程的研究

2.2.1制定明確的教學目標

為了有較高的教學效率,在上課之前,教師要對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進行了解,從學生實際情況出發,制定科學、合理的教學目標。教師除了要對教學材料進行分析取舍外,還要加入教學材料進行補充,使教學內容與學生掌握的知識達到邏輯關系上的關聯統一。

2.2.2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課堂導入是非常重要的環節。教師要可以學生使所學的知識內容和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建立聯系,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有很大的幫助。因此,學習新知識要在學習者的認知結構中找到可相互作用的關聯點,這就是認知同化理論的核心-相互作用。

2.2.3進行有效地教學設計

教師在進行新知識傳授時,要考慮實際的教學情況,以信息加工學為依據,避免額外認知負荷對學生的學習產生不利影響。另外施教過程中要注意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課堂的設計;二是注意各個章節之間的聯系。課堂的設計要求教師進行新知識的選擇,避免學生出現無法理解內容的問題出現,還要注意重復教學,加強學生對新知識的記憶。加強各個章節之間的聯系,可以更好地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習效率。

2.2.4強化記憶

在現代成人英語教學中,多媒體教學是強化教學的一個重要手段,通過不同形式(包括聲音、形狀、色彩等)的傳播,使學生在收到多個感官的感知信息后,在頭腦中形成多個相互聯系的通路,加強知識的記憶和信息的提取能力另外分類歸納也是加強記憶的一個重要手段,不僅有利于記憶過程的信息貯存,還有利于信息的提取。

2.2.5豐富學生思維,提高學習效率

在成人英語課堂上,教師應充分發揮自身引導作用,使學生以更為活躍的思維對提出問題進行分析,在學生進行課堂練習時,應提醒學生認真審題,理清思路。教師可在課堂講解時引導學生闡述自己的做題思路,并有針對性地對學生認知結構和思維策略方面存在的問題進行解決。此外還應注意教材的編排,要依據信息加工學對教材進行編排,不僅可以減少學生注意力的分散,還可以減小多余內容對學生注意力的影響,對提高學習效率有很大的幫助。

2.3注重對學生的評價

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應側重于兩個方面,一方面是關注學生學習效率是否提高,另一方面則是檢測學生的學習效果有無改善。由于傳統的考試測評不能真實地反應出學生的學習情況,所以教師對學生的學習評價要強調對學習過程的評價,可在日常學習中對學生的課堂表現及努力程度等作詳盡的記錄。

3結束語

篇2

關鍵詞:評價 評價學 人文社會科學評價 評價活動

中圖分類號: G250.2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6938(2012)05-0133-04

2012年1月出版的《人文社會科學評價理論與實踐》[1](套裝上下冊)(以下簡稱“本書”),是邱均平教授繼《評價學:理論·方法·實踐》[2]之后,又一評價學方面的力作。本書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我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評價體系的構建與實證分析”(05AZX004)的研究成果之一,結項鑒定為“優秀”,被免評審進入武漢大學學術叢書正式出版。本書也是邱均平教授領導的“武漢大學中國科學評價研究中心”團隊在近十年的研究及實踐基礎上撰著而成的,是目前國內第一部全面、系統地對人文社會科學評價的理論進行深入研究,并將相關研究成果用于評價實踐的著作。本書在人文社會科學評價理論、人文社會科學評價體系和人文社會科學評價實踐三個方面創新性研究,從而構建了一個包括理論、方法與實踐相結合的人文社會科學評價體系。細細讀來,抽絲撥繭;慢慢品味,高屋建瓴,實感受益匪淺。

1 關于人文社會科學評價理論的創新與價值

1.1 超越科學評價研究,創新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評價理論體系

本書作者親身參與和經歷了我國科學評價工作發展的過程,并且緊跟國際該領域的研究與發展,充分把握國外科學評價領域的研究和國內研究現狀。通過對國內外研究現狀與相關研究成果及文獻的梳理看到:目前,科學評價工作偏重于科技評估方面,而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評價領域大多數的論文都是成果評價方面的,且數量相對較少,不全面、不系統,遠沒有形成一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評價理論體系。

然而,在整個科學體系中,人文社會科學占有重要地位。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人文社會科學發展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更為突出了。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評價體系是對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活動及其結果進行評估、管理的基本依據;其評價工作是人文社會科學事業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規范和促進人文社會科學健康、有序發展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措施;建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評價體系是重視和尊重人文社會科學的具體體現;我國人文社會科學事業的繁榮發展迫切要求加強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評價體系建設。但是,我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評價體系的建設與自然科學相比,與國際通行慣例相比,尚存在很大差距,已經成為阻礙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進一步發展的瓶頸問題,亟待研究和解決。

因此,本書超越科學評價研究,建立與完善了人文社會科學成果的評價機制、評價標準和評價體系,是對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評價的創新。

1.2 創新人文社會科學評價機制,為保障評價公正性提供理論指導

(1)發現信息傳導機制,深化評價過程認識。本書強調“信息”要素在評價活動中的重要作用,從信息管理學的角度,對評價過程中的“信息”要素的運動規律加以分析,并通過與典型的通信系統理論模型[3]進行對照,發現評價活動中的要素與通信系統模型中的若干要素存在著強對應關系。在對“評價”作為信息過程進行了重新認識的基礎之上,分析了科學研究對“評價”的需求,以及同行評議、定量評價指標的“”角色。形成了對科學研究評價更為本質、更為深入的認識——信息傳導機制。

(2)指出“公正”是評價的根本要求,系統完善了“公正機制”。在詳細系統討論了程序公正機制、利益約束機制、元評價機制等“公正機制”之后。強調了“元評價”對于保證評價的科學性、公正性的指導與約束作用,指出在我國的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評價體系中亟待建立有效的元評價機制。提出了對評審專家的專業水平、評審態度、信度等信息,應該納入一個可以在學術界共享的、保存有連續累積數據的數據庫系統中,納入到一個信譽、信用管理機制當中的思想,并最終實現了人文社會科學發展與評價信息系統集成平臺的構建與應用。

1.3 全面分析我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評價的環境,奠定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評價理論的現實基礎

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評價要受到外部環境因素的影響,然而在現實的研究中對這些外部因素及其影響的研究呈現單向度性,缺乏系統性分析。因此,本書對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性質、特點;特殊國情、文化、科技政策、學術規范;科學的整體社會建制等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評價的外部環境因素及其影響進行了分析。

從人文社會科學自身所具有的復雜性和模糊性、真理性檢驗的直觀性、價值實現的潛在性和間接性、民族性、本土性以及成果多樣性和引文的長周期性等特點的分析,指出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評價可以借鑒、但不能照搬自然科學的評價方法,應該根據其特點進行調整;從“大科學”與科學建制化、“大科學”下的“小科學”、科學承認、獎勵、資助與報酬體系幾方面的分析,指出在人文社會科學建制化背景下,評價活動必須堅持評價的學術性,恪守“學術自由”這條底線,維護學術共同體內的固有規范和秩序;從人情關系的社會文化和“人治”傳統的分析,指出在評價體系別需要體現“公平、公正、公開”的規則意識,堅持評價標準的學術性、獨立性、自主性,保證評價過程的公平、客觀和規范性,注意評價標準的質量導向性;從人文社會科研究規范缺失的現實的分析,指出學術規范與學術評價之間存在互動關系,學術規范的普遍遵循,是學術評價有效性的基礎和前提,學術規范缺失影響著人文社會科學評價,制約了學術評價體系的完善,同時要求學術評價本身要規范,在評價標準中要將學術研究的規范性列入重點考量,或將研究的規范性作為評價的前提。從而奠定了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評價理論的現實基礎。

2 關于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評價體系的創新與價值

構建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評價體系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本書分十章進行了系統的創新性研究。從分析我國現行的人文社會科學評價體系入手,探討了其核心體系,介紹了其要素體系,健全了其分類體系,構建了其運作體系,提出了其指標體系,并對人文社會科學人員評價的指標體系,以及成果、機構、項目的評價體系等內容進行了深入研究。從而對我國現行學術評價體系的問題進行了反思,并提出了對現行評價體系的改進思路。

2.1 構建核心體系,奠定人文社會科學評價體系基礎結構

本書基于學科、應用、具體評價活動過程等三個方面,構建了包括基礎理論、評價方法和學科理論的完整的、有機的科學評價理論體系;著眼于人文社會科學與社會的互動關系,梳理了包括國際/國內、宏觀/外部、微觀/內部環境,以及社會評價意識等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評價的環境體系;基于科學評價體系選擇的標準與模式問題的討論,構建了狹義的和廣義的評價活動體系;從科學評價規范與科學評價管理監督機制的關系分析,構建了科學合理、健康完善的評價規范體系。從而構建了包括理論、環境、活動、規范體系的人文社會科學評價核心體系,為其他體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2.2 總結歸納評價的要素體系,健全了評價的分類體系

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評價包括了,評價主體、目的、對象、標準、內容、指標、方法、程序,以及評價數據與結果等要素,在之前的研究中缺乏全面的系統研究和歸納總結,本書對其進行了全面系統的研究。這一研究的價值不僅僅在于歸納總結評價的要素體系,它還是健全和完善評價的分類體系的基礎。在評價過程當中對于評價要素的不同偏好偏重、關注程度、要素組合等都對應著不同的評價樣式。因此,本書在總結歸納評價的要素體系的基礎之上,根據評價要素的屬性、特征,以及在評價過程中的表現形態,按照評價方法的量化特征及評價過程的主客觀程度,按評價過程的保密性,根據評價主體之間關系,根據評價目的性,按照評價標準要求,按評價對象,按照評價所發生的時間階段,按照評價結果的表現形式,對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評價的樣式進行了分類研究,從而健全了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評價的分類體系。

2.3 構建運作體系,為推動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評價活動的有效進行提供實務指導

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評價活動的運作需要建立組織系統、制度規范系統、工具系統來推動。因此本書通過整合執行、參與評價活動的機構和個人等實體要素,建立了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評價的組織系統;通過整合評價活動執行中的法律、法規、行業指導性規范、政策管理性文件等軟件環境因素,建立了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評價制度規范系統;通過整合評價活動執行中供評審專家、機構等使用的查新系統、文獻計量分析系統、期刊分級系統、專家遴選數據庫系統、數據記錄系統、信用管理與反饋系統、評價軟件系統、遠程網絡通訊評審系統等輔工具的硬件環境因素,建立了評價工具系統。

從而構建了以評價活動的有效執行為中心,圍繞評價主體及其活動,尤其是評價方的活動而運行的運作體系,其研究結果為推動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評價活動的有效進行提供了實務指導。

2.4 構建評價指標體系的規范性程序與方法,為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評價提供參考性指標體系

本書至始至終十分強調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要著重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質量和效益的評價,體現質量和效益是對構建評價指標體系的基本要求。在這一思想基礎之上明確了構建參考性評價指標體系的思路和原則,構建評價指標體系的規范性程序與方法。并且單辟章節分別詳細深入研究了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研究機構、研究項目的評價體系。從而,設計了一套符合科學發展觀要求的、著重體現研究質量和效益的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評價的參考性指標體系,對于實際評價工作有極強的指導意義。

2.5 反思現行學術評價體系的問題,提出改進思路

本書對我國現行學術評價體系存在的量化考核簡單化;同行評審形式化;核心期刊與SCI被誤用;學術功利化與浮躁化等問題進行了反思。指出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在于:學術成果效益的不確定性、數據來源與評價成本約束、指標打分法的缺陷等內部因素的影響;學術研究規范的缺乏、重人情關系的社會文化背景、學術行政化因素的干擾等環境因素的影響;日??己伺c學術“評價”的混淆、把資源投入當成績效指標、宏觀與微觀學術評價掛鉤不當、對評價主體和評價目的認識不清等主觀因素的影響等。針對這些問題提出:要用科學發展觀指導學術評價;以人為本,尊重科學研究的客觀規律;推廣“代表作”評價制度;放寬評價周期,提倡延遲評議;注重評價指標的導向性;對學術評價與行政考核作正確區分;減少學術評價中的行政審批層次;正確認識評價主體和評價目的;合理選用定性與定量評價方法;發展獨立的第三方評價機構;建立元評價機制與規范;構建專門的學術期刊等級評價方法;推行學術出版認證,加強論著審稿規范等對現行評價體系的改進有啟發性的思路。

3 關于人文社會科學評價實踐的創新與價值

3.1 重實證研究,為人文社會科學評價的實踐提供范例

本書不僅對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評價的理論與評價體系建構進行了創新性研究,同時也十分重視關于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評價的理論與評價體系應用于實踐的實證性研究。

通過h指數用于人文社會科學評價的實踐探索,詳細揭示了h指數應用中的各種問題;通過我國學術期刊國際影響力的計量分析與評價實踐的介紹,指出了我國期刊工作者和相關管理部門應解決的現實問題,為中國期刊從數量型發展引導到質量型發展的健康軌道上,以及使中國學術期刊在國際學術交流過程中產生應有的作用和影響力提供了決策參考;我國人文社會科學機構評價的實證研究,并詳細介紹了大學評價智能服務系統的開發與應用、人文社會科學發展與評價信息系統的開發和應用等。通過對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所評價、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評價、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競爭力評價等實證研究的思路與基本原則、具體做法、評價結果及分析、改進與優化等方面的詳細介紹,為進行人文社會科學機構評價活動提供了很好的示范。

3.2 構建人文社會科學發展與評價信息系統集成平臺,使本書的研究落到了實處

本書基于Microsoft SQL Server數據庫平臺構建了一個綜合性、大容量、穩定安全的人文社會科學發展與評價數據庫,即人文社會科學發展與評價信息系統集成平臺,它主要是基于數據挖掘的大學評價智能信息服務系統和人文社會科學發展與評價信息系統的集成。它把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所有信息通過專題倉庫管理起來,大大提高了檢索的效率,以滿足關心本領域發展的人們的需要,并為分析與評價提供數據支撐。它對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學科、機構、項目等各方面信息進行組織、分析評價,以滿足項目管理人員和領導管理決策的需要。它為項目申請人員提供瀏覽本學科領域已申請或批準的項目情況,進行項目,并提供從項目申請、立項、結題到鑒定全過程的自助管理服務。為人文社會科學的項目管理與申報、專題信息檢索與查詢、研究成果評價與發展提供了一個簡單易用、安全穩定的平臺,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它通過動態追加項目的全程信息,有利于形成一個發展的龐大體系,建立一個人文社會科學發展體系。它通過把人文社會科學發展與評價信息進行重組和整合,有利于對高校、科研機構人文社會科學的建設進行客觀公平的評價,從而發現不足,促進人文社會科學創新能力的提高。因此,對于人文社會科學發展與評價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也使本書關于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評價的理論與評價體系建構的研究落到了實處。

4 結語

本書構建了一個包括評價理論、評價體系和評價實踐在內的、完整的人文社科評價理論體系,從評價理論、方法、實踐三個方面涉及宏觀、中觀和微觀三個層面,系統研究了人文社會科學評價問題。是國內第一部全面、系統地對人文社會科學評價的理論進行深入研究,并將相關研究成果用于評價實踐的著作,可供管理類專業,如信息管理、情報學、科技管理、科技評估、公共管理、管理科學與工程、教育評價與管理等許多專業的高校師生以及各級管理和決策人員、科技工作者、社科工作者及廣大科研人員閱讀使用??梢韵嘈疟緯某霭?,必將對今后人文社會科學的評價實踐的科學、公正、規范化發展發揮指導作用。

參考文獻:

[1]邱均平等. 人文社會科學評價理論與實踐[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2.

[2]邱均平,文庭孝. 評價學:理論·方法·實踐[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

篇3

【關鍵詞】《認知心理學》;第9章;修訂

心理學大師羅伯特?索爾所(Robert L. Solso)的傳世之作《認知心理學》是首版時間最早、版次最高的認知心理學教材之一,已經被翻譯成了俄語、土耳其語和漢語,是一部具有國際影響的教材。2007年,在經過奧托?麥克林(Otto H. Maclin)和金伯利?麥克林(M. Kimberly Maclin)精心修訂后,由阿林和培根公司在美國出版了第8版。2010年由機械工業出版社和培生教育出版集團(Pearson Education Incor-porated)合作出版了僅在中國大陸地區發行的第8版影印版。然而這個影印版對原版的修訂存在爭議之處;同時研讀發現,第8版原版正文對第7版影印版正文的修訂也存在爭議。本文將分別將對這兩個修訂進行探討。

1 《認知心理學》相關版本簡介

《認知心理學》(第1版)寫成于30多年前,當時撰寫時,羅伯特?索爾所面臨巨大挑戰,因為那時除了摩爾(More)和烏爾里克?奈瑟(Ulric Neisser)所著如今已被奉為經典的書籍,以及當時可用的數百篇文章和會議論文之外,并無樣例可循。然而現在這本書已經被翻譯成了俄語、土耳其語和漢語,除了現在這個版本(《認知心理學》(第8版)),還有一個國際版。[1](XV)[3](V)在中國,先后出現過多個中文譯本,主譯者包括:黃希庭、何華、邵志芳等。同時當前還出現了兩個重要影印版?,F將前面提到的“這個版本”和兩個重要影印版概述如下:

《認知心理學》(第8版), 于2007年8月由阿林和培根公司出版。(本文簡稱“第8版原版”)

《認知心理學》(第7版)(影印版)。于2005年3月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和培生教育出版集團聯合出版。(本文簡稱“第7版影印版”)

《認知心理學》(第8版)(影印版)。于2010年7月由機械工業出版社和培生教育出版集團合作出版。(本文簡稱“第8版影印版”)

這兒稍作補充說明的是:第7版影印版和第8版影印版僅限在中國大陸地區發行,不包括中國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及中國臺灣地區;在第7版影印版在中國出版前2個月,即1月16日主編羅伯特?索爾所仙逝,其后的第8版原版由奧托?麥克林和金伯利?麥克林修訂完成。

2 第8版影印版對第8版原版的修訂比較分析

在本文第一部分將《認知心理學》相關版本作了個簡單介紹,本部分將對第8版影印版對第8版原版的修訂進行整體比較,并做些簡單評述。

第8版影印版與第8版原版相比,從整體上看主要有如下差別:

2.1 在正文前部分(The preliminaries, Front matter)

第一,增加了“導讀”。

第二,將“術語表(Glossary)”提前,放在了第VIII與XVII頁之間。這有助于讀者更好的理解書中的相關術語。

第三,將目錄(Contents) 作了中文翻譯。但第8版影印版中目錄較之第8版原版有刪減,這使得第8版影印版中目錄不如第8版原版清晰明了,有些層次不清,讓人費解。

第四,將前言(Preface)作了中文翻譯。

正文前部分的這四個變化,均采用中文說明或者進行了翻譯成了中文,這能夠降低英文閱讀的難度,方便中國讀者學習理解,同時有助于培養學生學習興趣。

2.2 在正文部分(The text)

第8版影印版中各章前面除了增加了中文的“本章導讀”,其英文正文與第8版原版內容有微小修改,比如刪除了個別單詞,變換了個別圖片等。但有些修改存在爭議,這在本文第4部分將會簡單論述。

2.3 在正文后部分(Reference materials, Back matter, or End matter)

第一,第8版影印版將參考文獻(Reference)只刊印出了第一頁,其余部分制成了電子版,在其網站(hzbook)可以免費下載。出版社的這種做法很值得稱贊,在一定程度上,它不僅能降低出版費用,也能減輕購書者的負擔,還能方便學者在文章寫作時的引用。

第二,第8版影印版刪去了第8版原版中作者索引(Author Index)和主題索引(Subject Index)。刪掉這部分不太利于讀者和研究者利用并查詢相關內容。

最后,上面整體比較分析和簡單評述了第8版影印版對第8版原版的修訂。下面將重點以“第9章(Chapter 9)”為例, 比較分析第8版原版正文對第7版影印版正文的修訂。并作簡單評議。

3 第8版原版正文對第7版影印版正文的修訂比較分析――以“第9章(Chapter 9)”為例

第8版原版正文對第7版影印版正文作了大量修改,其修改整體是成功的?!胞溈肆炙麄儗α_伯特?索爾所后期的教材進行了繼承創新,通過大膽的修改重組使第8版反映了認知心理學領域的最新動向,同時保留了在學生和老師中都深受喜歡的教材優點。章節修訂時尤其關注板式的美化、案例的典型以及語言的清晰。”[1](封底)但是修訂后的第8版原版也存在不少爭議之處。邵志芳就曾在“導讀”部分指出:“這本教材也不是十全十美”,“就其英文版而言,除了文字比較艱澀之外,語法錯誤和內容之間的匹配錯誤也時有發現。” [3](IV)下面就以第9章為例比較分析第8版原版正文對第7版影印版正文的修訂。

這兒需要補充說明的是,選擇第9章為例是因為“第9章(Chapter 9)”討論了知識的表征,“知識的表征”被羅伯特?索爾所認為:“在某種程度上是認知心理學里最為重要的概念” [1](253) [2](261) [3](271)。因此該章節在書中也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討論清楚了該章節的修訂還可以從一定程度上幫助讀者更好理解第9章內容。第9章主要包括章節標題、預習性的思考題、正文內容和章節的末尾-學生資料中心幾個部分,現詳記敘分析如下:

3.1 章節標題

第7版影印版中的章節標題為:The Representation of Knowledge(知識的表征), 在第8版原版中修改為:The Verbal Representation of Knowledge(知識的言語表征)。這樣的改動,表述更加準確,單元主題更加突出,可以和第10章 The Visual Representation of Knowledge(知識的視覺表征)形成對比呼應,有助于幫助讀者理解掌握。

3.2 預習性的思考題

第8版原版完整保留了第7版影印版中的這一部分內容,這一部分的確有編者在前言部分講到的諸多好處:“我們認為這些問題能夠抓住學的注意,并鼓勵他們在深入閱讀本章內容前能夠自己開展一些思考。我們知道,如果學生事先對將要學到的知識有一些頭緒,他們對關鍵內容就好學得更好。” [1](XVI)[3](V)但是由于第8版原版中的本章正文內容較之于第7版影印版已經做了巨大修改,所以思考題也應隨之做出調整修改,然而第8版原版未做任何修改,比如,思考題5和6在第8版原版中就很難找到答案,因為思考題5和6在第7版影印版中的這部分相關內容在第8版原版中已經被刪掉。這樣將影響學生的預習效果,如果學生要知道思考題5和6的相關知識或許還得參考第7版影印版。

3.3 正文內容

關于正文內容,作者在前言中寫到:“每一章的內容都得到了修改,以使內容更加清晰、藝術,文獻更加貼近當今發展狀況?!盵1](XVII)[3](VI) 從整體上看,第8版的修訂的確達到了這樣效果,但部分刪除和等級調整存在爭議。

3.3.1 部分刪除

第7版影印版第262頁上的“Declarative Knowledge and Procedural Knowledge”、第263頁上的表9.1、第276-277部分段落、第277頁上的表9.3、第281-282頁上的“Knowing What and Knowing That”都被刪除。這幾個部分實際上與第8版原版和第8版影印版上保留的內容及其相關,可以使內容更加充實完整,也更能幫助讀者理解,被刪除十足可惜。相反將第7版影印版第262頁上的“Try This”、第265頁上的“Cognition in Everyday Life”、第279-281上的“The Search for the Elusive Engram”和“What Amnesic Patients Tell Us When They Forget”、第283-284頁上的“Memory: Consolidation”等部分刪掉,還可以理解,一方面,的確這些部分有些艱澀難懂,另一方面,和章節內容主題關系也不是特別緊密。

3.3.2 等級調整

第8版原版將第7版影印版第271頁上的“Spreading Activation Theory: Collins and Loftus(1975)”修改為“Spreading Activation Model”并將其在章節中的大綱等級提升了一級;同時第7版影印版第273頁上的“Propositional Networks”也被提升了一個大綱等級。本文覺得這兩個提升沒有必要。將這兩個部分放回原來的等級講述更好,因為章節敘述是前后邏輯本身就很緊密,提升后反倒容易使人產生誤解。讀者很可能認為“語義網絡模型”和“激活擴散模型”并列,無從屬聯系;也可能認為“知識的語義組織”和“命題網絡”并列,無從屬關系。

3.4 章節的末尾-學生資料中心

這部分的修訂,有創新,基本能實現編者在前言里面講述的目的。但也存在問題,那就是第8版原版只是將第7版影印版中的“Summary”換成了“Study Guide”,內容上幾乎沒有變化,也就是沒有隨正文的調整而調整;還有就是將“Key Words”換成了“Key Terms”, 內容上幾乎也沒有變化。或許編者在修訂時忽略了這一問題。

4 對國外引進教材影印出版的思考

通過第3部分的比較探討,在關于國外引進教材影印出版方面,也得出了以下一些思考:

第一,對外國經典教材引進影印出版也并非是原封不動照搬。因為外國的教材也并非完美,引進時需要認真審定,包括縱向對比(版次之間)和橫向對比(同類教材),引進最優、最新版本,同時需要按照科學的原則加以修訂。

第二,影印版教材的出版應當推陳出新。第8版影印版加入中文導讀,和一些中文翻譯,能降低難度;還有將參考文獻制成電子版,在出版社網站可以免費下載等等,都是一些很好的舉措。

第三,影印版教材應最大限度保存原版優點。只有這樣,才能實現信息傳播和書籍本身價值功能的最大化。但在第8版原版中一些有價值的東西被在第8版影印版中被刪除,這甚為可惜。譬如,第8版原版中的作者索引和主題索引、第293頁上的地圖;前言中關于學習輔導資源(a test bank, instructor’s manual)和網站(/solso8e)的敘述段落,等等,在第8版影印版中都被刪除。這些刪除會影響到讀者的學習理解,也不太利于知識的傳播。

第四,影印版教材出版應確保內容上正確性。首先,不應隨意修改原版內容,涉及國家安全的內容可以例外。其次,標注必須準確,第7版影印版第275頁上的圖9.5在第8版原版和第8版影印版中被刪掉,考證發現這應該是一個錯誤刪除和匹配錯誤,因為第8版原版第263-264頁和第8版影印版第281-282頁上的相關段落就是對這幅圖的闡釋,而不是對第8版原版第263頁和第8版影印版第281頁上圖9.5的闡釋。因此第7版影印版第275頁上的圖9.5應該增補進第8版原版和第8版影印版里,同時要調整相應的圖標序號,第8版原版第263頁和第8版影印版第281頁上圖9.5應該修正為圖9.6,后面依次類推。

第五,影印版教材出版應確保格式上的規范性。第8版影印版將第8版原版中的目錄刪減簡化,違背了目錄應當與內容大綱一一對應的原則[4](41)。為讀者閱讀增加了額外的負擔和困難。第7版影印版和第8版原版在目錄上做得較好。

5 結束語

本文首先對編者及《認知心理學》相關版本進行了簡單介紹,然后對第8版影印版對第8版原版的修訂進行了比較分析,其次以“第9章(Chapter 9)”為例探討了第8版原版正文對第7版影印版正文的修訂。最后得出了一點對國外引進教材影印出版的思考。期待與大家共同探討,從而幫助讀者更好地閱讀理解《認知心理學》(第8版)和第9章的內容,同時也希望能帶給編者和出版社一些啟示。由于第7版原版教材的缺少,而第8版影印版對第8版原版的正文修改微小,可以推定第7版影印版對第7版原版的正文修訂也可能微小,基于這樣的推斷,本文大膽地將第8版原版正文與第7版影印版正文進行了修訂比較。而這樣的推斷是否成立,還需考證。同時行文也只是筆者的一些膚淺認識和思考,其中若有欠妥之處,懇請不吝賜教。

【參考文獻】

[1]Solso, R. L.,MacLin,M.K.,& MacLin,O.H.. Cognitive Psychology[M].Anaheim:Allyn &Bacon,2007.

[2][美]羅伯特?索爾所,奧托?麥克林,金伯利?麥克林.認知心理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篇4

論文摘要:以中國傳統文化為背景,試圖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來解讀和分析中國傳統文化元素以及人的記憶系統中已有的經驗、信息等對于設計的影響,并以中國元素的視覺形象在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中的運用來闡述其在當下空間設計中的意義。

文化是一個群體(可以是國家、也可以是民族、企業、家庭)在一定時期內形成的思想、理念、行為、風俗、習慣、代表人物,及由這個群體整體意識所輻射出來的一切活動。中華文化經歷五千年的發展,形成了獨特的內涵和審美情趣。尤其是在北京奧運會之后,大量的有中國特色的設計作品如雨后春筍般開始在設計界中暫露頭角,加深了中國元素在世界范圍內的認可度。如何有效地運用中國的傳統元素來做設計,并將其與現代設計相結合,使之服務于現代人,成為現在設計研究者不可忽視的課題。

筆者持著學習和探討的態度,試圖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來解讀和分析中國傳統文化元素以及人的記憶系統中己有的經驗、信息等對于設計的影響,并以中國元素的視覺形象在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中的運用來闡述其在當下空間設計中的意義。

一、認知心理學與現代設計

1.認知心理學的相關概念

認知心理學是二十世紀50年代中期在西方興起的一種心理學思潮,研究的是人的高級心理過程,主要是認知過程,如注意、知覺、表象、記憶、思維和語言等。認知心理學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的認知心理學認為凡是研究人的認識過程的,都屬于認知心理學。而目前西方心理學界通常所指的認知心理學,是指狹義的知心理學,也就是所謂的信息加工心理學,它認為人的認知過程就是信息的接受、編碼,貯存、交換、操作、檢索、提取和使用的過程,并將這一過程歸納為四種系統模式:即感知系統、記憶系統、控制系統和反應系統。在這個系統模式中,記憶系統與設計之間的關系最為密切。記憶是原先的刺激不復存在時所保持的有關刺激、事件、意象、觀念等信息的心理機能,是個體對其經驗的識記、保持、回憶或再認’。在記憶系統回憶和再認的過程中,存在對于先前的信息和經驗重組和創新,因而,這個過程對在設計過程中創造性思維的開展有著重要的影響。也對設計起著重大的影響作用。

2.記憶系統與現代設計的關系

阿恩海姆在他的著作《藝術與視知覺》一書當中,曾經提出過:“我們得到的最新形象,是儲藏于我們記憶倉庫里的大量形象中的一個不可分割的部分”。認知心理學認為人已有的知識和知識結構對他的行為和當前的認知活動起決定作用。也就是說,在藝術設計一中,我們所得出的新的視覺形象都和我們記憶系統中的經驗有關,通過創造性思維的過程,對記憶系統中的經驗和信息的視覺形式進行復制和重組。因此,如果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待傳統文化元素設計中的運用,可以這樣認為,在進行設計的過程中,我們把存儲在記憶系統中的不同記憶類別的元素信息進行提取、重建或者重組,通過創造性思維將信息編碼輸出,用產品的形式或者視覺形式反映到我們的設計作品中。如何將記憶系統中的傳統元素重建或者重組?我們應該首先存儲或者理解傳統元素,才能更好地駕馭傳統元素在設計中的正確應用。

二、中國元素在傳統文化背景下的視覺形態的應用

文化是一種意識形態,是形而上的,而在藝術設計中,我們對于傳統文化的運用實際上是對這一意識形態進行了物質化,以可視的形態,通過我們的創造性思維,最終以藝術作品的形式將其表現出來。因此,我們對于傳統文化的運用實際上是對其視覺形態的運用。

運用中國傳統文化的視覺形態進行設計,重點在于借用某些具有象征意義的視覺形態來表達某種志趣、情感和思想;或是對傳統元素進行創新,將傳統的設計語言滲透于現代的設計之中,創造出新的視覺形態,使其既有傳統元素的形似和神韻,又具有現代設計的意味與形式,喚醒個人的記憶與民族的記憶,進而體現出某個民族的氣質、精神和理念。具體的方式有如下幾種:

1.復制和仿制。設計中運用傳統文化的視覺形態如色彩、造型以及紋樣,遵循原有結構上的韻律、節奏和秩序,采用“傳統外觀,現代結構”或者“現代外觀,傳統結構”等方式,與現代事物相結A e進行重組和重建。這種方式是對傳統文化視覺形態的一種借用,并非機械的照搬,而是要運用現代事物作為載體,做到傳統和現代相結合,從而形成新的形象。

由中國當代著名藝術家盧昊悉心設計的中國限量版法拉利599 GTB Fiorano跑車就是傳統和現代相結合,中西合璧的最好例子。盧昊用現代創意的手法將中國古典元素—宋代哥窯開片瓷器式的紋理通過手工漆繪形式在車身上。方向盤點火按鈕上“啟動”和轉速表上“零一十”的字樣,均采用中國書法篆體。將中國元素和西方現代事物完美結合在一起。

2.對傳統文化元素的變異和進化。對元素的提取、轉化和抽象再重構,這是當前設計中廣泛使用的方式。設計師在豐富的文化傳統中去捕捉和發現美的元素,在這些元素中提取適用的材料,使其成為自己創作的素材;同時對這些提取的元素進行轉化和抽象,根據形象的構成,結合現代構成意識對中國傳統藝術重構。用現代的觀念和審美情趣去重新闡釋和發掘傳統的精華,尋到東西方文化的接合點,再有效的與設計作品相結合,形成有傳統文化氣息的設計作品。1998年建成的上海金茂大廈的設計是一個對傳統文化元素的提取轉化處理典型的例子:設計師將古典的“塔型”結構運用到一個現代的摩天大樓的建筑設計中,沒有將中國塔形生硬的放大,但整個建筑的比例是與中國塔形美學比例和力學是相吻合的。建筑師將中國傳統的密檐式塔作為設計構思的原點,將密檐式塔的韻律、輪廓線及細部加以高度的概括,使用“高技派”的設計手法,將傳統建筑的精神通過現代的設計理念和構造手段表現出來。

3.透過文化元素表象尋求思想根源。從中華民族整體文化中尋求構思源泉,推陳出新。吳良墉先生設計的曲阜孔子研究院建筑群,它是傳統文化及建筑思想運用的成功范例。

孔子研究院的園林設計采用的方式是古代的“書院”方式,構思精巧,布局嚴謹。設計中在建筑的北面堆土以象征坐山,南面堆土以象征案山,同時建筑左面引水成渠以喻青龍,前面的小沂河正對應風水中的“金帶環抱”,整個布局體現了傳統的文化觀,也氣和了傳統的風水說要求建筑的選址負陰抱陽,前面有案山,背面有坐山的要求。整個設計還運用提煉的傳統元素,充分使用隱喻的手法,將多種古代建筑元素作為設計的原型,并按照現代的美學觀加以變異,來重新演繹傳統。

三、結語

篇5

關鍵詞:教育心理學;外語暗示教學法;認知發展理論;最近發展區;三大原則

隨著教育的發展,傳統教育模式越來越受到挑戰。新課標將“情感態度價值觀”作為衡量教學目的是否達到的重要標準之一,就是要求在教學過程中使學習者感受到學習的愉悅、情感的激發和求知的欲望,使學習這種純理性的活動加入情感心理因素,消除學生的情感焦慮,最終達到學習的目的。外語暗示教學法是一種基于教育心理學的科學教學模式,提倡采用愉快放松、有意識與無意識的統一和建立師生和諧融洽環境三大原則,將學生從傳統填鴨式和純理性學習中解放出來。

一、教育心理學簡介

歷史上,心理學基本分為十大流派:內容心理學派、意動心理學派、構造主義心理學派、機能主義心理學派、行為主義心理學派、格式塔心理學派、精神分析心理學派、日內瓦學派、人本主義心理學派、認知心理學派。這十大心理學派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推動心理研究的客觀發展,并慢慢整合統一,發展為現代心理學,并向教育、社會和政治等各個方向輻射,分別形成對教育心理學、社會心理學和政治心理學的研究。其中,興起于20世紀50和60年代的人本主義心理學和認知心理學對教育心理學的影響巨大。人本主義心理學,于50-60年代興起于美國,以馬斯洛和羅杰斯為代表,以研究“普通人”的心理和自我為主要對象,以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和羅杰斯的自我理論為主要代表理論,研究人的本質、尊嚴和價值,與精神分析學派和行為主義學派分道揚鑣,形成心理學的第三思潮,開啟了心理學研究的新篇章。認知心理學,萌芽于50年代中期,60年代以后飛速發展。認知心理學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的認知心理學研究人的認識過程;而狹義的認知心理學也被稱為“信息加工心理學”,其研究是類比計算機的運作模式,認為人的認知過程就是信息的接受、編碼、貯存、交換、操作、檢索、提取和使用的過程,并將這一過程歸納為四種系統模式:即感知系統、記憶系統、控制系統和反應系統。強調人已有的知識和知識結構對他的行為和當前的認知活動起決定作用。其最重大的成果是在記憶和思維領域的突破性研究,具有代表性的理論成果有皮亞杰的認知發展觀和維果茨基的認知發展理論。

二、外語暗示教學法的教育心理學依據

外語暗示教學法也叫啟發式外語教學法,是由保加利亞的心理學家洛扎諾夫創立的一種學習語言的方法。當然,之后隨著對暗示教學法研究的深入和應用的廣泛,別的學科教學也使用到了這種教學方法。在教學中,根據教學目的、內容、學生的知識水平和知識規律,運用各種教學手段,采用啟發誘導的方式傳授知識、培養能力,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以促進身心發展。這個關于啟發式教學法的概念中提到了兩個要點: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和積極主動學習。這兩個要點分別對應認知心理學和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基本觀點。1.認知發展學派的幼兒教育理論認知發展學派的幼兒教育理論以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和蘇聯心理學家維果茨基的認知發展理論為基礎。主要觀點為,幼兒是主動的學習者,他們主動在周圍環境中尋找對自己思維發展有益的“啟發物”,形成新的認知鏈接,從而不斷能動地發現、形成與構成自己的知識經驗,以認識周圍世界。所以,皮亞杰認為,教育的內容要適合幼兒的認知發展特點。幼兒的認知發展是有階段性的,每一階段都具有自己的年齡特點。教育者應該通過觀察和了解幼兒已有的經驗和認知方式,采用適當的方式去啟發引導,而不是把自己的觀點強灌給他們。2.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維果茨基是前蘇聯杰出的心理學家,維果茨基認為,學生有兩種發展水平:一是現有的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經完成的發展系統所形成的學生心理機能的水平;二是即將達到的發展水平。這兩種水平之間的差異,就是最近發展區。也就是說,最近發展區指學生在有知道的情況下,借助成人幫助所能達到的解決問題的水平與獨自解決問題所達到的水平之間的差異。這個理論說明了學生的思維從理論上具有被啟發的可能性。教育者了解到這個可能性時,才能不斷推動學生的思維發展。教學不能只適應發展的現有水平,而應該走在發展的前面,即適應最近發展區,并最終跨越最近發展區而達到新的發展水平。3.人的自我實現潛能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一個重要觀點是,人有自我發展和完善的潛能。自我實現是馬斯洛人格理論的核心。自我實現理論有三個主要特征:自我實現傾向是人類的一種自我完善的動機和需要;個人可以順著自我傾向適當地自由選擇;人具有關懷需要和自尊需要。這三個特征說明,自我實現傾向是一個基于生物性的主要動機,能使個體具有不斷學習的能力和變得有創造性。馬斯洛認為,人的發展過程是不斷實現潛能、智能和天資的過程,是個人內部不斷趨向統一、整合或協同動作的過程。人之所以存在,就是為了自我實現。所以,人本主義認為,人的一生都會積極主動地學習,以促進個體的發展。這個觀點契合外語暗示教學法的理論。

三、外語暗示教學法的幾大原則

(一)愉快而不緊張的放松原則

愉快而不緊張的放松原則是外語暗示教學法的首要原則,這符合人本主義所提倡的“以人為本”觀點。也就是說,在學習外語的時候,要使學生置于一種愉快放松的環境下,讓學生感到學習是一種樂趣和享受。所以,在外語學習的課堂上,應該減少枯燥的純語法講解,而應該將語法講解置于影片臺詞分析、故事講解、歌曲學習,甚至是課堂游戲中,讓學生的身心始終處于放松狀態。心理學的研究表明,當人們處于愉快放松的狀態時,其潛能能得到最大的發揮;而陷入不愉快、恐懼、慌亂的情緒中時,腎上腺素會過度分泌,而大腦會發出排斥新信息的信號。另外,緊張的課堂氣氛也會給學生一種消極的心理暗示,讓他們接受“學習是很苦的”這樣的暗號而抵制學習,不愿學習,對學習產生恐懼厭煩的心理。

(二)有意識和無意識統一的原則

傳統的教學主要重視理性的力量,即有意識的能力;而“暗示教學法”追求有意識和無意識的統一,強調通過情緒情感加強無意識調節的能力,達到身心合一,促進學業進步。這一點在外語教學中尤其重要:英語閱讀課分為精讀(intensiveReading)和泛讀(extensiveReading);聽力課分為精聽(intensiveListening)和泛聽(extensiveListening)。精讀是指每篇文章、每個句子細細地分析,包括其文法、語法和句法;精聽是指在做聽力訓練時,一定要聽明白、理解清楚所有內容;而泛讀和泛聽,顧名思義就是廣泛的閱讀和聽力練習,其目的主要是廣大知識面,并形成語感。也就是說,我們在看和聽的時候可以不知其所以然,把自己置于這種閱讀和聽力的環境中,對外語水平的提高同樣大有裨益。外語教學很強調語言學習環境,比如筆者的一名學生,英語基礎不好,對英語產生嚴重偏科和厭學的情況。但是,因為一次偶然的機會,在美國生活了半年,回國后英語聽、說、讀、寫各個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飛速的發展,日常交流基本沒有問題,困擾他很久的語法難題也基本攻克了,因為他能在做語法題時減少刻意地思考,而使其更接近于一種習慣性思維。這個就是有意識和無意識共同作用產生的良好效果:當我們在使用母語時,不會過多地糾結于語法和句法,也是因為我們每天生活在這個語言環境里,有意識和無意識地接受了這個語言的所有信息點。

(三)暗示的相互作用原則

在暗示課堂教學中,需要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和生生關系。只有這種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關系,才能把握學生的情感,使學生通過有意識和無意識兩種心理途徑去更愉悅地接受知識。洛扎諾夫認為,暗示是一種經常性的交流行為,它可以通過無意識的心理創造條件,開發人的潛在能力。因此,在暗示教學法的課堂上,教師的態度要和藹可親,愛護和鼓勵學生的自信心,并對學生進行適當的表揚和批評,使學生從內心深處愉悅地接受暗示。

篇6

論文摘 要:大學英語教學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使他們在今后學習、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有效地進行交際,以適應我國經濟發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然而,在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口語至今仍然是難以攻破的弱項。如何讓學生獲得自信,擺脫錯誤的語音語調和母語思維干擾是我們需要思考的迫切問題。本文主要結合行為認知教學理論在口語教學中的實踐運用以及教授大學口語課的親身經驗,探討學生英語口語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和解決辦法。

1.引言

現代外語教學思想認為聽說能力是第一性的,交際性是語言的本質屬性,學外語的目的就是為了交際。在當今社會對英語人才的評價中,聽說能力也是其重要內容。然而,目前的大學英語教學依然存在很多問題,“聽說領先”的口號很早前就被提出,但“啞巴英語”至今并未得到很好的改善,大學英語聽說教學效率低、學生能力提高緩慢的現象非常普遍。

2.大學英語口語教學現狀

2.1大學英語口語教學在課程體系中缺少足夠重視。在很多高校,英語課程分為大學英語精度和聽力兩部分,根本沒有涉及到“說”。這就導致學生也對口語提不起興趣,口語成為學生在英語學習中最薄弱的環節。著名語言學家斯萬(Siwan)[1]強調語言輸出的重要性,他認為,輸出不僅可以提高流利性,而且可以使學習者注意(notice)到語言結構,對其進行假設驗證(hypothesis-test)和有意識的反思(conscious reflection),從而調整學習策略,最終達到提高語言使用的準確性。

2.2教師教學方式單一,教學內容枯燥。很多地方院校是由低層次的學校、學院升級而成,許多教師學歷水平有限,有些老師后來繼續進修到在職碩士學位,卻不能跟上社會發展的變化。教學過程中依然“以教師為中心”,教師“一言堂”,結果忽視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現在學生大多為90后成長的一代,而他們身上最具有網絡時代的特征。在多媒體聲音圖像刺激和龐大的信息量的環境下,他們的興奮點變得更高,對信息有更多的渴求。然而多數教師在教學中僅僅圍繞詞匯篇章和語法分析,沒有運用多媒體和聲像、圖片來豐富自己PPT課件,而且對當今世界的發展、社會的變革、語言的變化,文化的變遷不做任何涉及,使得教學變得枯燥乏味。

2.3學生口語學習環境較差。由于各種原因的影響,包括經濟發展比較落后,對外交流比較閉塞,英語口語練習場合匱乏等,造成許多地方高??谡Z學習氛圍差,學生口語練習缺乏動力,以至于地方高校的學生整體口語水平很低。

3.行為—認知教學理論及嘗試

“行為—認知教學法”理論上以行為主義心理學和認知心理學的基本理論為依據,并涉及外語教學法、教育心理學、心理語言學和認知語言學等學科理論的重要內容。到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外語教學法發展成為“聽說法”和“認知法”。“聽說法”的理論基礎是美國行為主義心理學[2]創始人華生提出的刺激—反應(S-R)論。“認知法”是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Carroll(1965)提出的[3],以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J.Piaget)開創的認知心理學“認知—符號”為理論基礎?!奥犝f法”和“認知法”理論長期對立存在?!靶袨椤J知教學法”由國內語言學者尹德謨[4]提出,它吸收了“聽說法”和“認知法”在心理學理論上和教學實踐上的優點和長處,借鑒了行為主義心理學和認知心理學的核心內容,它認為:“刺激—反應”在語言技能的習得過程中是必不可少的,同時要在理解語言知識和規則的基礎上進行語言操練,是認知學習理論進一步發展的結果。

“行為認知教學法”[4]理論認為: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應該強調“聽說領先”,以文字和聲音作為語言信號,學習外語的最好途徑就是多種感覺器官的結合運用,即眼看、耳聽、口說、手寫同時或相繼進行。同時,學習語言是一種創造性的認知活動。在教學過程中,認知法要求學習者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有意義的學習和操練。在不同的教學階段,針對不同的教學對象,辯證地運用不同的教學法,對完成教學任務效果顯著,從而能達到培養學生語言綜合運用能力的目的,而語言綜合應用能力正是實際語言環境中需要交際者具備的能力。可以看出,大學英語應以實用能力培養為導向,強調語言輸出和應用,尤其是聽說能力的培養。在教學過程中,認知法要求學習者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有意義的學習和操練。在不同的教學階段,針對不同的教學對象,辯證地運用不同的教學法,對完成教學任務效果顯著。

長期以來,由于各種原因特別是應試教育的影響,語音教學在常規教學中被忽視。學生的發音各具特色,自己發音錯誤,自然不會聽懂正確的發音語匯,就更不用說進行成功的語言表達和互動。學生語音意識和語音基礎非常薄弱,發音還受地方方言的影響。為此,極有必要培養語音意識,加強語音訓練。然而,在傳統語音教學中,語音學習教材繁冗枯燥,練習句型和內容陳舊不實用,且毫無趣味性,學生只是做消極的機械模仿?!靶袨檎J知教學法”強調:學習外語的最好途徑就是多種感覺器官的結合運用。

我在語音和口語聽說教學當中進行了幾次教學嘗試,通過即眼看、耳聽、口說、手寫同時和相繼進行互動來提高聽說表達能力,對學習者的學習輸入內容進行有效輸出,不斷強化。我分別開展兩次英語口語和語音發聲訓練班,分別為期兩個月,目的是提高學生的英語發音,并在實際的自然情境中做口語互動練習,提高學生的自信心和對英語的興趣。上課內容;以語音、語調和聽說口語互動為主,做基礎的語音演示和操練。并用實用的交際英語模塊來進行情境口語互動,內容緊湊連貫,其間伴隨著游戲,氣氛輕松活潑,以互相鼓勵,趣味和實用英語為主。在實際的交流應用中,對所學的語音、詞匯和常用習語進行糾正、鞏固和強化。雖然每次授課時間不長,但學生們激情飽滿、熱情洋溢。每一次發音跟讀模仿時神情專注,每一次口語互動時都很陶醉享受,完全煥發出了另一種光彩。這不同于在傳統課堂上那種消極被動的學習。我后期以一對一形式對所有參加過口語和語音發聲訓練班的同學和未參加過訓練班的同學進行了口語考試。內容有單詞造句、句段朗讀和選擇話題做簡單陳述,考試每人平均持續5分鐘。結果發現,實驗組和參照組在語音語調和流利度上表現差異顯著,實驗組的學生語音更標準,表達更加流利。

篇7

繩鵬是八十年代的公派留學生,當時,他是以中科院聲學所研究員的身份到英國威爾士大學卡蒂夫商學院讀MBA的。MBA對于那個時候的國人來說尚屬新鮮事物,繩鵬同樣是帶著“MBA是個什么東西”的疑問踏上英倫這塊土地的。一晃十幾年過去了,完全浸泡于國際銷售屆的繩鵬用自己的理論與實踐,成功地說明了“這個叫銷售的東西究竟是什么”。他的演說引起了我國銷售學界乃至世界銷售學界的普遍關注,也激起了更多人渴望撩開神秘面紗窺視繩鵬的好奇心。

不得不提的“認知”與“行為”

“認知”是認知心理學,“行為”是行為科學。都屬于較為抽象的學科,可在與繩鵬談話的整個過程中,他始終也沒有脫離“認知”與“行為”的“理論眼鏡”,用他的話說,它們對他影響太深了,已經到骨子里了,想擺脫都擺脫不掉。

在英國讀書的時候,分析的諸多案例中,很多企業都同樣面臨一個無能為力的環節――人行為的多樣化,因為任何一個企業都希望公司中的職員形成某種共同的行為模式,這樣對公司的發展必然是有利的,但事實上每個人每天早晨上班時,拖來的腦袋都是一個小社會。碰巧繩鵬當時MBA研究論文是《戰略執行過程中行為問題》。結合這個研究,繩鵬研究的范圍就涉及到了認知心理學、行為科學、群體心理學等學科,并同時完成了《作為概念過程的決策過程》這篇研究論文這些研究成果奠定了他在以后銷售和銷售管理研究的思想基礎,無形中對他以后的工作生活都發生了重要的影響。

談起留學生活,他說得最多的就是自己學會了“寬容”――很難得的禮物。他用“認知”與“行為”來解釋自己的寬容與包容。如果說在留學之前,他更愿意將凡事界定個對與錯,如今他則更希望看到多姿多彩與個性張揚。放在以前,一件事情的對錯黑白會攪得他徹夜難眠,現在,兩個截然相反的觀點充斥他的大腦,他也會非常坦然地做著這一切。因為,每一個人的心理是不同的,導致他們的行為必然是迥異的,這樣的世界才可以在撞擊中快速發展。

聊起現在高溫不減的留學熱潮,繩鵬持肯定態度。他說,并不是說留學就能夠使人成功,但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確實可以從某種程度上與一個人的思想及行為產生摩擦,從而使人的思想在相互影響中發生著改變。

繩鵬MBA畢業之后,就在英國加入了殼牌這所大型跨國公司。最開始作油品業務,后來擔任大中華航空業務發展經理,這其中,他最關注的就是銷售和銷售管理,這也為后來他寫作《這個叫銷售的東西究竟是什么》一書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當我談到“殼牌公司給與你了很多有形無形的東西” 時,繩鵬沒有直接回答,他卻認真地說他給與了殼牌各種回報,這也就應了他的理論“人與環境的互動摩擦”。

生活中需要精神力量

繩鵬在老家安徽曾經擁有非常幸福的童年時光,雖然物質貧乏,精神世界卻豐富多彩,與兒子相比,他倒真有點同情物質世界富足的他們。小時候,父母就夸他精神勁十足,他卻不承認。因為只有他感興趣的事情,他才會這樣,不對胃口的東西,他常常會像泄了氣的氣球。所以,他一直會選擇自己喜歡作的事情,上帝也真的成全了他,沒有半點勉強。

剛去英國讀MBA的時候,思想還沒轉過勁來。聽別人說MBA是管理類學科,在國內被列為文科。一直學習理工學科的繩鵬很難適應社會科學的理論,在他的意識里,人文科學哪里可以稱得上是“學問”,邏輯沒邏輯,系統沒系統,根本沒什么好學的。但是,由于他以前讀過一些亂七八糟人文科學方面的書籍,這些對于他學習MBA有很大的幫助。而且在接觸MBA的過程當中,他逐步發現了自己原來學術觀點的狹隘性,改變了對社會學科的偏見,“原來1+1可以不等于2”。發覺了其中的趣味,繩鵬鼓足了氣力,一定要認認真真學好它。

初到陌生的國度,別人都會經歷一段磨合期,才會全力以赴地進入學習狀態。繩鵬的精神力量卻大得驚人,他認準了要學好MBA,就一分鐘都沒懈怠。很多學生到了英國學著英國人開始信奉上帝,說是國內人有信仰危機。繩鵬卻只信自己,他不需要依靠某樣東西或者某個人才可以生存得更好。他說,這固然和他與生俱來的秉性有關,但也受到了一部分有思想的杰出人士的影響。比如,原全國政協常委、中科院院士、國家一級研究員汪德昭先生和原中科院聲學所副所長陳敖達先生。出國前,他作過好幾年汪德昭先生和陳敖達先生的助手,這兩位精神力量驚人強大的老科學家和學問人對他產生了足夠的影響。

這個叫銷售的東西究竟是什么

離開殼牌公司之后,繩鵬來到了當時通用汽車公司的一個重要部門德爾福公司,先后擔任北方區客戶經理,銷售與市場部經理,德爾福公司中國區負責三大業務的客戶總監。其間,他繼續關注與實踐著銷售與銷售管理理論。近五年在英國的學習和工作經歷,加上十余年跨國公司的工作經驗,從理論與實踐上不斷完善著他的銷售學,以至于去年的繩鵬,僅僅用了一個月零20天時間就寫就了28萬字的著作《這個叫銷售的東西究竟是什么》?!斑@是一部從相關學科的研究成果(決策學、認知心理學、哥斯塔特心理學、個體和群體心理學、行為科學及心理語言學等)來系統地總結銷售和采購行為及其過程的奠基性作品,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操作性極強的應用概念體系,既是一部學術性、實用性俱佳的學術著作,又是一本難得的教科書和工具書。此書的出版引起了我國銷售學界乃至世界銷售學界的普遍關注?!报D―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評語。

篇8

論文摘要:本文介紹教學妹體在教學中的作用,教學資源,教學操體的分類,選擇教學探體的方法和原則,設計依據等內容。

教學媒體,所謂教學媒體是以傳遞教學信息為最終目的的媒體,教學媒體用于教學信息從信息源到學習者之間的傳遞,具有明確的教學目的、教學內容和教學對象。教學資源:指一切可以用于教育、教學的物質條件、自然條件和社會條件。教學媒體是教學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資源的概念可大可小,教學設計只關心可以人工設計的資源。有時區分資源和工具。

1教學資源包括人類資源和非人類資源

(1)人類資源是教師,輔導者,學習小組(學習伙伴)。非人類資源有兩種。一種是教學材料,另一種是教學環境。教學材料包括教育信息資源(網上資源,電子出版物和印刷品等)和教育教學軟件(傳統教學媒體、幻燈投影教材、音像教材、多媒體課件,以及學科專題網站等)。

(2)教學環境有兩種硬環境和軟環境。硬環境包括教育資源環境(圖書館、學習資源中心、電子閱覽室、校園網及Internet)和教學傳遞環境(多媒體環境、網絡環境、閉路電視系統,以及各種教室、實驗室)。軟環境指的是教學模式。教學模式有基于“教”的教學模式,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和基于“學”的教學模式。

(3)教學煤體在教學中有很大的作用。教學媒體有以下幾種類型:①非投影視覺媒體:印刷材料、靜止圖畫、圖示材料、實物教具和模。②投影視覺煤體:幻燈機、投影機等,以及相應的教學軟件。③聽覺媒體:錄音機、收音機、電唱機、激光唱機(CD機)等,以及相應的教學軟件。④視聽覺媒體:電影放映機、電視機、錄像機(VCD,DVl)機)等,以及相應的教學軟件。⑤綜合媒體:多煤體計算機、計算機網絡等,以及相應的教學軟件。

(4)選擇教學媒體的依據有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對象和教學條件。

美國傳播學家施拉姆(WilberSchramm)提出的決定媒體選擇幾率的公式,是選擇媒體的最優決策的依據。媒體選擇的幾率(p)-媒體的功效(V)/需付出的代價(C)。在確定知識點學習目標的基礎上,首先確定媒體使用目標。選擇媒體類型;確定媒體內容。

2媒體設計的心理學依據有注意。知覺,記憶,概念形成

(1)媒體設計的心理學依據一一注意。認知心理學上表明:人對于學習的過程,是從人本身的學習動機和心理來對知識產生注意開始的,而不是從外界的事物來施加一定的壓力來開始。所以,學習首先是要對學習知識產生注意,這樣才能使得自己開始學。這種心理學上的“注意”可以分為以下幾種:選擇性注意,新異性注意,簡潔性注意,適中性注意,期望性注意等幾種口選擇性注意:即人在接受知識的時候都是本身有選擇性的,所以授課應有重點的講解;新異性注意,即事物的特征,不同于其他的特征,往往在人的學習中會引起注意,所以授課應有突出性的講解;簡潔性注意,即事物的表現越簡單,越容易被人記住,所以授課應言簡意賅;適中性注意,即難易適中的知識問題,一般能使大多數人引起注意,所以授課應分清主次;期望性注意,即每個人都有求知的欲望,所以授課前應該將本課的教學內容以及重點先提供給大家。

(2)媒體設計的心理學依據一一知覺。認知心理學表明,人的知覺和教學的相關媒體都有一定的聯系,特征表現如下:整體性,相對性,對比性。所謂整體性是知覺的一個重要的基木特征,雖然知覺的對象是由很多的個體組成的,但是在實際的學習過程中往往學生不會把這些堪稱一個個的個體,而是將其統一整體化。任何沒有表述的知識都是不會被學習者所加深印象,所以,必須對知識進行一個邏輯關系,因果關系的處理,從而使之聯系成為一個獨立的整體,這樣學習者再學習起來才會輕松易懂,這也是將復雜轉化為簡單的一個常用模式。相對性,知覺不會對其某一個物質做一個簡單的判斷,而且要通過其它事物的比較呈現,才可以有一個大概的認識。但是在畫面上如把集成有上百萬個門電路的半導體芯片放在手指上呈現,則可以使人們對芯片的集成度大小留下深刻印象。對運動的判斷是相對的:畫面上,一輛汽車在靜止背景上移動或汽車不動而變換背景的位置,均可以被感知為動態。在亮度的呈現上也是相對的:如果一個紅色的實物放在太陽光下則會閃爍出晶瑩透亮的紅色,但是在夜晚的燈光下,則會暗淡許多。對比性:當兩種事物的屬性誰以區分時,應將它們放在一起呈現,而不是分開。并在畫面上用不同的顏色、字體或符號標出它們的不同點;或是將細微的差別加以放大,這些均有利于知覺的對比,從而能幫助學習者更好地辨。

篇9

1、本論文課題國內外概況和文獻綜述:

本論文課題是依據XX年3月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制定的《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的精神,在高中歷史新課程中,通過運用現代教學設計的理論,并結合高中歷史課堂教學進行實踐應用研究的課題。研究的目標在于探求更科學有效的課程教學方式,提高教與學的質量和效益。這一次新課程改革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醞釀,XX年秋,高中新課程改革首先在廣東、海南、山東、寧夏四省開始試驗,到現在只有兩年多的時間,才處于起步階段,關于現代教學設計理論指導下進行高中歷史新課程實踐的研究還比較少。以下側重敘述教學設計理論的歷史軌跡。

(一)教學設計的思想萌芽與早期發展

由于教學設計是融合了許多不同學科的重要理論而形成的一個新的知識體系,因此它的出現與發展同其他學科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其中心理學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建立教學設計學的構想最初來源于美國哲學家、教育學家(john dewey),他于19XX年提出了應建立一門所謂的"橋梁科學",以便將學習理論與教學實踐連接進來,目的是建立一套系統的與教學活動有關的理論知識體系,以實現教學的優化設計。但由于當時條件的限制,教學設計還僅僅是萌芽狀態,并未形成系統的理論體系。

到20世紀中葉,行為主義迅速發展,行為主義學習理論代表人物斯金納提出了s-r理論,并將其應用于教學,出現了程序教學和教學機器。程序教學以其精確組織的個別化,自定步驟的學習,確立了許多有益的指導原則。它建立的一系列學習原則和開發程序教材的系統方法,對教學設計理論模式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在這一時期中,奧蘇伯爾的漸進分化的思想,如運用先行組織者,然后呈現一系列具體的下位概念和例子;布魯納(j.bruner)依學生成績而逐漸提高學習復雜性的思想;馬克勒(s.markle)和墨里(j.w.mrooe)等運用教學理論促進概念獲得的思想,都對教學設計的發展作出了較大的貢獻。

(二)認知心理學對教學設計的影響階段(20世紀60年代~80年代)

從教學設計發展的第一階段可以看出,程序教學是教學設計的方法學上的依據。但在60年代末,認知心理學逐漸代替行為主義,成為教學設計的指導思想。研究者紛紛重新考慮學習理論。影響比較大的有加涅,他把自已的教學設計與認知理論相結合,將學習結果分為五大類等。梅里爾也提出教學設計的成分呈現理論。此外,認知心理學中關于知識生成的研究結論也被應用到教學設計中,這些研究產生了許多針對學習過程的策略,如問題解決策略,信息組織策略,降低焦慮策略,自我控制策略,元認知與招待性策略等。這些新理論的引入,極大的豐富了教學設計的理論體系,使得教學設計這門學科不斷完善與擴充,一般來說,從這時開始了現代教學設計理論與實踐研究。

(三)整合化思想,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對教學設計的影響階段(80年代至今)

到了20世紀80年代,教學設計研究者開始傾向于將不同的教學設計理論結合成一個行之有效的總體模式。如賴格盧特的精加工理論,藤尼森提出的概念教學理論等。在20世紀90年代,建構主義對教學設計理論起了較大的作用。這一時期,學習者與教學媒體,教學情境的結合是教學設計發展的一個重要特征。

在中國,不同于自古已有的教學,這里所指的現代教學設計從1974年加涅的《教學設計原理》一書問世算起,有30余年的歷史。我國學者對這一領域關注的人很少。浙江大學教育系盛群力和李志強合作編著的《現代教學設計》一書中對現代教學設計在中國的研究情況作了較全面忠實的回顧,指出:"我國對教學設計的研究起步較遲。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前出版的教育學、教學論和教育心理學著作、教科書中幾乎看不到有關教學設計方面的論述。在人們眼里,教學設計大體相當于課時計劃(教案設計),教育理論工作者無暇也無需過多予以關注。"

在20世紀90年代開始,我國對教學設計的研究,主要有四方面的力量參與:電化教育(技術教育)界的研究人員是第一支研究力量,他們起步早些,介入的人較多,有數本專著、教材推出。第二支研究力量是從事教育心理學的專業工作者。華東師范大學邵瑞珍、皮連生教授十余年來致力于將教育心理學的基本原理應用于中小學教學實踐,也非常重視教學設計的應用。他們發表了一批論文和研究報告,出版了專著《智育心理學》。由李伯黍、燕國才主編的高校文科教材《教育心理學》(1993)在我國教育心理學教科書中首次專章論述"教學設計"。第三支研究力量是教育論工作者。華東師范大學鐘啟泉教授翔實地介紹了日本的教學設計(授業最優化)理論和前蘇聯的控制教學論,在《教育研究》(1987)上發表了《從現代教學論看教學設計原理與課題》一文;高文教授關注教學模式的現代化研究,關注以建構主義、情境教學為特征的教學設計理論。由李定仁主編的《大學教學原理與方法》(1994)和田慧生、李如密編著的《教學論》(1996)都分別開始專章論述"教學設計"。第四支研究力量是中小學教研人員。例如,廣州市教研室主任任麥曦同志主編的《教學設計的理論與方法》(1996),吸引了廣州市的眾多教研員與中小學優秀教師開展教學設計理論的應用研究。

近幾年來,關于現代教學設計理論和應用研究又有了長足發展,出現了更多這方面的專著、文章和教學設計案例。如由孫立仁著的《教學設計--實踐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理論與方法》(XX),作為"信息技術環境下基于心理學理論的中學各科教學設計的研究"課題成果,產生較大的影響;皮連生、劉杰主編《現代教學設計》(XX)作為云南省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教材,開創了現代教學設計在我國大范圍推廣的先河;還有XX年鐘志賢著《面向知識時代的教學設計框架》等等。在歷史學科領域,有關新課程下現代教學設計理論與學科教學的專著,有趙亞夫主編的歷史新課程研究系列,作為基礎教育新課程教師教育系列教材,其中張靜、李曉風、姚嵐、孫楠著的《歷史學習方略》(XX),石薔、齊渝華編著的《歷史教學課例分析》對高中歷史新課程教學都有很好的啟示意義;更有針對性和指導意義的是華南師范大學黃牧航教授主編的《歷史教學與學業評價》(XX),而在高中新課程改革教學的第一線,還需要大力推動歷史教師真正自覺運用現代教學設計理論進行實踐。

對于日后教學設計的發展趨勢,我們可以預測,在新課程改革下,應關注的不僅僅是一個學科中某一知識點的學習過程,不僅僅是學習的認知過程,更不僅僅是外部種種環境因素的作用,應從人的整體發展的思路去進行教學設計。教學情境中的學習者已經成為一個重要因素,諸如學習動機等情感因素應該在教學設計中得到反映。同樣在教學設計中,教師是課程重要的開發者,也應該注重教師的能力特征和個性特征在教學設計中所起的作用。

2、本論文課題的理論和實際應用意義:

由烏美娜教授主編的《教學設計》一書將教學設計定義為:"教學設計是運用系統方法分析教學問題和教學目標,建立解決教學問題的策略方案、試行解決方案、評價試行結果和對方案進行修改的過程。它以優化教學效果為目的,以學習理論、教學理論和傳播學為理論基礎。"學習理論方面可以運用行為主義、認知主義、建構主義的學習觀;教學理論方面可以主要運用理性主義、經驗主義、建構主義的理論;目前國內比較流行的幾種教學設計理論主要有泛能教學設計、貫一教學設計、基于活動的教學設計、建構主義教學設計、混合學習等。在新課程的理念下,將學習理論、教學理論和現代教學設計理論與高中歷史新課程教學有機地結合,更有效地實現歷史學習的價值。

20世紀80年代以來,現代教學設計作為一個新興的研究領域在我國教學改革與研究中不斷拓展。在經歷翻譯、介紹和引進國外教學設計研究成果的階段后,目前我國已逐步進入了理論研究和實驗階段,表現在教學設計通論研究方面已有較多成果。這些成果對發展教育理論和深化我國的教學改革發揮了積極作用。在高中歷史課程教學改革中,自覺運用現代教學設計理論,深入開展歷史教學設計研究,將先進的教學理念轉換為教學實驗,對減少和克服傳統歷史教學僵化、呆板和面對新課程歷史教學活動的盲目性、隨意性,增強和提高歷史教學活動的有效性和可控性具有重要意義。

與傳統備課之間有很大的不同,現代教學設計對我們教學的啟示和要求不僅僅是教育技術方面的,其中所蘊涵的教育思想、教育觀念也值得我們借鑒。更重要的是在新課程改革的新要求下,對于傳統性較強的歷史學科教學而言,現代教學設計的理論和有效結合學科教學的推廣應用,在促進歷史教師角色轉換、對學習者的分析以及教學策略的制定與教學方法的靈活運用等方面,都有迫切的現實需要。

3、論文的基本內容、結構框架以及要突破的難點:

(1)基本內容

在高中歷史新課程理念下,通過基于現代教學設計理論、學習論、教學論進行優化教學的實踐,探討運用現代教學設計理論,深入開展歷史教學設計研究,尋找將先進的教學設計轉換為學科教學實踐的有效途徑,通過不斷總結反思,促進歷史新課程教學的更優化發展。

(2)結構框架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論文課題國內外概況和文獻綜述

1.1高中新課程的理念與實施

1.2現代教學設計的理論發展

1.3國內現代教學設計的理論與實踐

2.課程與現代教學設計概述

2.1優化教學設計的學習論和教學論

2.2高中歷史新課程理念和教學設計準備

2.2.1教學目標的設置和陳述

2.2.2教學任務的分析

3.高中歷史新課程教學的設計與實施

3.1知識呈現的教學設計策略

3.2過程、方法引導的教學設計策略

3.3能力訓練的教學設計策略

3.4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的教學設計策略

3.5.歷史新課程教學資源的開發和課堂管理策略

4.歷史新課程教學設計的反思與提升

結束語

(3)要突破的難點

高中新課程改革下,現代教學設計理論與歷史學科教學具體內容、具體環境條件的整體考慮,切實有效地落實在四十分鐘的課堂教學中,提高教育與教學的效果,并使之具有一定的普遍適用性和可操作性。

4、論文計劃、進度及待解決的問題:

(1)論文計劃、進度

確定研究方向;歷史文獻資料查閱:XX年2-7月

撰寫開題報告并送導師審閱:XX年7-8月

論文開題:XX年9月

實踐與分析階段:XX年9月-XX年5月

論文寫作,完成初稿送導師審閱:XX年6-8月

論文修改與定稿:XX年9-10月

論文送審:XX年10月

論文答辯:XX年3月

(2)待解決的問題

現代教學設計的理論和方法的歸宿是落實到各個學科,重視與學科的聯系,也就是重視教學設計的應用研究。在理論意義上,教學設計可以有效支持任何學科的教學和學習,因為它是屬于方法學和技術學層面的學科,具有良好的指導性、適應性和可操作性。但是,每門具體學科都有自己的特殊性,教學設計應該具有多樣性、靈活性和針對性。因此應該注重歷史學科教學設計的專門研究,教學設計的基本理論和方法的發展不能離開具體學科的理論與實踐,教學設計的理論和方法不應是少數人的專利,應該為全體教師所掌握和自覺運用。

5、主要參考文獻:

1.孫立仁:《教學設計--實踐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理論與方法》,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XX。

2.皮連生、劉杰:《現代教學設計》,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XX。

3.烏美娜主編《教學設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

4.黃牧航:《歷史教學與學業評價》,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XX。

5.趙亞夫主編,張靜、李曉風、姚嵐、孫楠著的《歷史學習方略》,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XX。

6.皮連生:《教學設計--心理學的理論與技術》[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7.盛群力:《現代教學設計論》[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12。

8.rm加涅lj布里格斯:《教學設計原理》,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9.歷史課程標準研制組:《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解讀》,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XX。

篇10

論文關鍵詞:圖形—,—,背景理論,大學英語教學模式,模式遷移,新教師模式構建問題

 

一、理論依據和現實意義

1. “圖形——背景”理論介紹

“圖形——背景”理論源于心理學領域,是認知心理學(cognitive psychology)中比較重要的一則理論,1915年由丹麥心理學家魯賓(Rubin)首先提出,后由完形心理學家借鑒來研究人的知覺(主要是視覺和聽覺)及描寫空間組織。該理論以突顯原則為基礎,認為“‘圖形—背景’分離原則”不但是空間組織的一個基本認知原則,也是語言組織的一個基本認知原則。心理學家認為,知覺場總是被分成圖形和背景兩個部分,圖形是看上去有完整結構的,首先能引起被知覺者注意的那一部分,而背景則是與圖形相對的、細節模糊的、未分化的部分。人們在觀看某一客體時,總是在未分化的背景中先看到圖形,這就是“圖形—背景”分離原則(figure-ground segregation)。當我們觀察周圍環境中的某個物體時,我們通??倳堰@個物體作為在知覺上突顯的圖形,而把環境作為背景,這就是突顯原則。對圖形和背景的感知是人類體驗的直接結果,背景就是對圖形進行認知的參照點。對于這一理論的理解可參照著名的“人面/花瓶圖(the Face/Vase lllusion)”來進行。最先將“圖形—背景”理論用于語言研究的是Talmy。他認為,“圖形—背景分離原則”也是語言組織的一個基本認知原則。他給圖形下的定義是:圖形是一個移動的或在概念中可移動的物體,其路徑、位置或方向被視為變量,其特殊值是相對值;他給背景下的定義是:背景是相對于參照框架的靜止的參照物,圖形的路徑、位置或方向是相對于背景而靜止的。人們不能既看到圖形又看到背景,圖形是包含于背景之中但又突出于背景的成分,在認知中占優勢,是最為明顯的成分,成為注意的焦點。在視覺場中,圖形和背景都是實體,而在教學互動中圖形和背景則是不確定的交互式關系;而本文要分析的大學英語教師教學模式構建中的教學方法的設計則是實體的概念化,因此,可以把大學英語教學過程的模式構建當作一種抽象化了的視覺場進行圖形—背景分離的認知分析。

2. 現實意義

作為成功教學的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教師在步入課堂前備課過程中對于教學過程模式的設計和揣摩。作為大學英語課程的教學活動,教師要針對不同的教學對象的英語學習能力和學習特點,借助不同的教學輔助手段,給出相應的教學模式,以便達到比較理想的教學效果。在現階段的大學英語教學中,滿堂灌的教學方法已成為時代淘汰的產物本科畢業論文格式,任務型教學法(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大行其道核心期刊。這是指教師通過引導語言學習者在課堂上完成任務來進行的教學。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當圍繞特定的交際和語言項目,設計出具體的、可操作的任務,學生通過表達、溝通、交涉、解釋、詢問等各種語言活動形式來完成任務,以達到學習和掌握語言的目的。本文以“圖形——背景”理論為出發點,對于大學英語教學模式構建進行研究,認為教師在課堂的教學過程之中的身份不是根據教案進行教學活動的準確無誤的執行者,而應該是基于各種與教學活動相關的變量的調控者。課堂上的教學氣氛和教學效果會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通過課堂互動——這一教學的實際過程發生相應的變化,而教師作為了解課堂上相關變量的調控者務必根據教學活動中某種突發的,無計劃的情景,進行有意識的,可調控的教學過程模式的隨機應變,這對于教師在分析和解決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在成功的教學反思過程后進行教學改進和調試具有重要意義,尤其是在分析新教師的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更具有參考價值和現實意義。

二.圖形—背景理論在教學實踐過程中的遷移

在當前教學水平可以滿足的情況下,教師作為教學過程中的起主導作用的調控者,把學生的整個英語學習過程作為一個整體進行設計和規劃,在對教學內容進行知識區塊的分類和呈現方式分類的基礎上,分解教學任務,將其劃分為學生課外獨立自學和在教室指導下的教材學習兩大板塊。而在課上的教學過程中,教室主要通過指導學生課內教材學習的全過程,在每學期授課之初公告本學期教學目標、內容及考試框架和強化期末考試學習成就測試等手段來保證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的實現,構成以學生英語學習全過程為指向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

1. 教師在備課過程中的教學過程模式構建

在教師進行備課活動的過程即教學過程模式構建的第一個階段中本科畢業論文格式,筆者將這一過程中出現的教師的教學風格,課程內容,教師設計課堂上的活動作為分布教學過程主體的視覺場的主要元素。而在此階段,教師的主觀意識表現為這個視覺場的背景,而與其相對應的焦點就是依托于大學英語的教學大綱和教學目的所具體到每一節課的教材上的教學內容。也就是說在脫離教學環境的情況下,教師的備課的過程即教學過程模式構建的形式上是以具體到某個。知識點為焦點而進行教學過程模式的構建的。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會作為教師主體的視覺場中存在的主要元素,即便是對于經驗豐富的優秀教師或者模范教師而言,學生只是作為一個設定的變量,位于視覺場中背景中某個模糊的區塊之中。例如,在講到與人文主義相關話題的文章時,比如說父母之恩,異性之愛,朋友之情對于學生來說都是通俗易懂的。而涉及到計算機,生物科學,太空技術等專業領域的話題,非相關專業學生在語言的邏輯性方面,文章的組織結構方面的理解上輸于相關專業學生。

另外,教師在備課記錄教案的過程中的語言陳述也基本以本次課程教授的教學內容為主。例如:the important words and expressions in Unit 5 are...; thecomplicated sentence structures in Text A are...。從認知語言學的角度分析,在這些語言表述中,the important words andexpressions 和 thecomplicated sentence structures 作為各自陳述句中的圖形部分凸現出來,而Unit 5和TextA則作為背景而存在的。這就進一步說明了教師在這一階段的關注中心是課堂上的授課內容。

2. 教師在授課過程中的教學過程模式構建

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印刷品和音像制品的優勢,將盡可能多的陳述性知識學習過程延伸到課外,由學生獨立完成本科畢業論文格式,而用更多的課堂時間進行運用陳述性知識的活動,幫助學生最終形成程序性知識,即實際運用英語的能力。任務型教學法正好作為實現培養學生實際應用英語能力的有效媒介。教師在課堂上會采用一定的任務要求學生在充分理解的基礎上,運用一定的手段如獨立思考(independent thinking)或者團隊合作(team work),將相關的知識組合整合起來,并且在課堂上將任務完成的結果展示出來,最后教師對任務完成的情況進行修正和點評。在課堂上,為了實現最佳的教學效果,教師面對教學對象施教的這個視覺場中,學生實體就凸現成了其中的圖形,而教師所采取的教學活動和所教授的教學大綱所要求的課堂內容和相關的知識要點都成為了這個認知場景的背景。以此實現由教師作為教學主體到將學生看作教學主體的重要轉變。否則,教師在教授的過程中如果還一味的將課本和備課過程中的知識框架和知識點作為這個視覺場的圖形和焦點的話,就會忽視學生聽課狀態,影響教學互動積極性,進而縱容學生提不起興趣,不合作,注意力分散或其他不文明現象。而這樣的課堂氛圍和授課質量一定不是教師在備課時所設計的。所以,在語言的運用上,模范教師或有經驗的教師運用語言的焦點的轉變實現啟發學生主動思考,開闊學生思路的提示語言,如“How do you like it?”“If you were the author, Could you make any difference?”教師盡量在課堂上開展相應的課堂活動,調節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的課堂參與積極性,采取因地制宜的方法本科畢業論文格式,避免教師高輸出,學生低輸入,通過展示(presentation),示范(teacher'smodeling of stategies),訓練(scaffolding),評估(evaluation)和擴展(expansion)等手段最終實現學生將目標語言順利高效輸出的目的。

3. 新教師需要注意的教學過程模式構建問題

根據筆者的教學經歷和所提及的教學過程模式構建的經驗,新教師是面臨這一問題的比較大的一個群體。由于新教師沒有或者只有少量的教學經驗,在課堂管理和課堂組織能力欠缺,總會出現很多教學問題。列舉如下:

A.學生出勤情況不好,總有學生遲到

B.新教師在備課的時候總是準備了過多的材料和內容,急于將所有內容都教授給學生。

C.課堂上一部分學生的注意力不夠集中,出現不文明的行為,如:上課說話,不注意聽講,玩手機等等。

D.在最后一分鐘,教師會想要把教案中的內容講完,而拖延下課時間核心期刊?;蛘撸陆處熛朐谧詈笠环昼娎镏v授重要的內容來重新獲得學生的注意力。

E.課后作業的安排沒有及時告知學生,造成對其檢查的力度降低。

為了解決上訴問題,筆者給出如下建議:

A.要區分開備課過程和授課過程是作為兩個視覺場存在的,在不同的視覺場中出現的圖形和背景不盡相同。

B.在備課過程中教師認知范疇的視覺場里,下一節課要教授的具體知識點,是作為圖形存在的,而在授課的過程中,教學活動的主體,即學生是作為圖形凸現出來的,而教師和所教授的內容才是作為背景。

C.教師要有意識的將兩種視覺場進行轉換。如果模糊了圖形本科畢業論文格式,而凸現出背景,勢必造成教學效果低下,教學目的失敗。

D.確定備課與授課之間的密不可分的關系。只有在備課過程中做到準確,詳實才能在課堂上運用自如,知識點連貫,課堂節奏合適。而只有在課堂上做到信心百倍,放松自如,才能將相關的知識點全都準確的教授給學生。二者是相輔相成的。

三.總結

圖形背景理論作為一個源于心理學領域,發展于語言學領域,擴展在教育學領域的認知觀,其科學的理論依據為分析大學英語教學構建模式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外語教師帶著教學計劃走進課堂,其中包括大綱規定的內容,要采用的教學方法和要建立的課堂氣氛。這些將分別影響學生的語言輸入,語言實踐機會,心理吸收狀態和語言輸出效果。然而再好的教學計劃也不會等同于教學結果,影響必須經過課堂互動過程才能作用于學生。最終實現教師教學監控能力和教學效能感的全面提高。

參考文獻:

梁寧建,《當代認知心理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P112-113

陳思,《認知語言學研究》,山東教育出版社,2006,P266-267

趙亮,《教學設計與大學英語教學過程模式構建》,中國英語教學優秀論文集(一),2010,P17-18

楊海燕,《外語教師課堂策略研究:狀況與意義》,2005,P78-79

張文新,《高等教育心理學》,山東人民出版社,2007,P82,P86

羅伯特·博伊斯,《給大學新教員的建議》,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P9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