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心理學范文
時間:2023-03-31 06:24:3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認知心理學,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認知心理學;認知過程;模型
中圖分類號:B8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3-949X(2014)-04-0050-01
一、起源
廣義的認知心理學包括下述理論流派:格式塔學派、勒溫的拓撲心理學、皮亞杰學派、信息加工心理學。本文所探討的心理學的研究范式是狹義的認知心理學,即信息加工心理學。
二、理論假設
狹義的認知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即信息加工的認知心理學把人的認知和計算機進行功能的模擬,用信息加工的觀點看待人的認知過程,認為人的認知過程是一個主動地尋找信息、接受信息并在一定的信息結構中進行加工的過程”(葉浩生,1998)。并提出了相關的假設。
一是心理過程能夠也應該科學地進行研究。
二是心理功能的模型可以通過研究被提出、建立。
三是通過對可觀察的行為和意識的研究,對心理功能模型展開證實、駁斥、甚至是修改。
四是認知過程對我們接收的信息進行靈活的組織和控制。
三、研究方法
認知心理學家在對人的認知過程的研究中,采用了心理學研究中常用的研究方法,還采用了特殊的技術,主要有以下兩種:
第一種是實驗室研究。實驗的研究方法能使研究者在控制實驗情境下,系統地操縱自變量,觀察因變量的變化,探討變量之間的關系。實驗有助于收集資料,驗證假說,提高研究的信度和效度,因此成為認知心理學經常采取的研究方法。
第二種是個案研究。皮亞杰采用了臨床面談的方法研究兒童認知發展,并引進臨床法與數理邏輯作為分析工具對個案進行研究,積累了大量的研究資料,提出了一套關于兒童認知發展的理論,這些理論成果在教育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四、闡釋內容
認知心理學家嘗試去解釋以下一些心理現象。
記憶:阿特金森和希夫林提出記憶的信息輸入、儲存和喪失的多重儲存記憶模型,認為存儲是其記憶模型的結構要素,還提出了一些控制和影響記憶的因素,如:注意、編碼、復述等,這些因素與存儲緊密關聯。
知覺:格式塔學派對知覺的研究是最值得一提的,通過對知覺的研究得出了“完型傾向性定律”,Pragnanz(1981)提出了下述圖形組織原則:臨近性、相似性、連續性、閉合、圖形-背景、共同命運等(希爾,2000)。
注意:布羅德本特根據雙耳分聽的一系列實驗結果,提出了過濾器理論,認為神經系統在加工信息的容量方面是有限度的,不是對所有的感覺信息進行加工,而是要經過一個過濾機制,只有一部分信息通過這個機制,接受進一步的加工,這個理論也被叫做瓶頸理論或單通道理論(彭聃齡2004)。
社會認知:一是直接與某些人或某個群體接觸,然后將某些人格特點加以概括地反映到人們的認知當中,并被固定化;二是依據間接的資料形成,即通過他人的介紹、大眾傳播媒介的描述而獲得(周曉宏,1997)。
五、評價
優點:(1)認知心理學在研究人的內在心理過程方面貢獻很大,突破了行為主義心理學家遵循的經典:刺激――反應公式的局限;與人本主義和精神分析不同的是:采用嚴格的科學方法,得出了很多可驗證的結論。(2)在研究方法上與生物學的研究方法不同,認知的研究方法將其解釋的基礎建立在機能,心理的層面上,而不是以生物還原主義來解釋人類的行為,尤其是格式塔學派的完型思想,提供了比較好的解釋圖景。(3)心理學的認知研究范式對人類行為的多個方面進行了解釋,在實踐應用中體現了很高的價值。認知研究方法關注人內在的心理過程,對其進行解釋,并在教育,咨詢治療中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缺點:(1)過于將心理過程簡單化。(2)不真實和假設過多。(3)太冰冷。
參考文獻:
[1]彭聃齡.2004.普通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5-519.
[2]希爾.2006.耿文秀譯注.心理學專業英語基礎[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49.
篇2
[關鍵詞]認知心理學;音樂欣賞;教師;教學
認知心理學是二十世紀50年代中期在西方興起的一種心理學思潮,二十世紀70年代成為西方心理學的一個主要研究方向。它研究人的高級心理過程,主要是認識過程,如注意、知覺、表象、記憶、思維和語言等。以苛勒和沃特海默為代表的認知心理學,它以大腦中的認知過程為研究對象,這個認知過程,即信息加工過程,認為認知就是信息加工,包括感覺輸入的變換、簡約、加工、存儲和使用的全過程。以信息加工觀點研究認知過程是現代認知心理學的主流,可以說認知心理學相當于信息加工心理學。它的研究成果為現代教學開辟了新的天地,提供了新的途徑。因此,它對現代教學有著極其深刻的影響。尤其適于音樂在感覺、行為的周期中,人類有限的能力處理的就是信息,而音樂中所包含的信息量總是大于聽者所能夠接受的信息量。本文認為認知心理學與藝術教育領域中音樂的關系更為密切,尤其是在當今新課程的改革大潮中,認知心理學在我國基礎音樂欣賞課教學中發揮著更加重要的作用。
早在本世紀初,美國著名兒童音樂教育學心理學學者詹姆斯?默塞爾就在其音樂教育心理學名著《學校音樂教學心理學》一書中反復強調指出:在普通學校中,音樂教育就是欣賞教育,在這里,欣賞被定義為:懷著由衷的欣喜熱愛的情緒、情感去自動追求從音樂中獲取自我滿足和自我發展。目前我國普通學校的欣賞教學活動中所普遍采用的是以音樂知識、價值體系為教學內容;以聽教師講解音樂、展示音樂(播放錄音、錄像或現場表演)為主要教學方法,顯然是與兒童在音樂領域進行實踐的需要相距甚遠的。
在當今新課標中指出,音樂欣賞教學主要是培養學生感受、理解和初步鑒賞音樂的能力;至于其他教學內容都是為更好地感受、理解和鑒賞音樂而服務的。這門課尤其對傳統教師角色和職能的轉變有著重要的啟示和意義。
馬克思說:“如果你想得到藝術的享受,你本身就必須是一個有藝術修養的人”,“對于沒有音樂感的耳朵來說,最美的音樂也毫無意義。”實踐告訴我們,音樂鑒賞能力需要后天培養。在音樂欣賞課上,通過認知心理學,老師對學生的啟發、誘導,可使他們產生豐富的聯想,可充分發揮其想像力。任何一個聽力健全的人都可以不受任何訓練而具有一定高度范圍內的音,但遠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對音樂進行審美的感知與體悟。因此,對音響的感覺是人類的共有本能。整體感受主要是通過欣賞與唱歌兩個方面來進行教學活動。由各種音樂要素的綜合運用而產生的音樂音響對人的情緒給予刺激,可以引起人的情緒波動----聯想、回憶、感受、共鳴等;通過對學生的教育和引導逐步提高其心理素質。所以音樂教學必須符合音樂特質----以音樂的實際音響為表現形式、以情緒的感受和表現為目的。所有這些,使我們不難認識到音樂教師責任之重。為此,我們強調每位音樂教師都應充分發揮自己的技術,上好音樂欣賞課。上好課,除要求教師具備一定的技術外,更重要的則是了解學生,為學生設想,這就需要教師具備一定的心理學知識。教師的學生觀支配著教師的教學行為,決定著教師的教育態度和相應的教學方式。
一、學生的認知因素是決定學習結果的直接因素。
傳統欣賞教學中的學生觀是教師往往把學生視為知識的被動、消極的接受者。只是注重講解樂曲,從而忽視了應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外部條件,而且也忽視了學生內部的認知規律,不考慮任何其他因素,無視學生的內部認知結構。“強迫”學生接受教師所講的有關樂曲內容。因此,傳統的教學方法不僅不能營造一個主動的學習氣氛,而且也不能喚起學生的內部認知規律,使學生積極主動的欣賞學習。
而現代認知心理學認為學習是學習這已知的、所碰到的信息和他們在學習時所做的之間相互作用的結果。人的學習是從外界環境的刺激的輸入開始,經過不同的認知加工和存貯結構的轉換,最終積入長時記憶,成為知識的一部分。而在學習的過程中,只有認知因索(認知結構和認知過程)才是決定學習結果和學習效率的直接因素。教師的教必須考慮學生的內部認知結構,例如在創造外部條件時,教師采用了什么樣的導入新課的方式及其怎樣激發起學生欣賞的欲望,如何使學生已有的內部欣賞知識與新知識相互加工、轉換等,從而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和主動性。從中我們可以看到,學生的學習不是被動的,而是學習者通過與周圍環境的互動,主動地加工信息和構建意義的過程。既然學生的學才是決定學習結果的直接因素,那么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就是至關重要的問題。所以音樂教師在創造欣賞學習的外部條件時,必須以學生欣賞知識內部的認知規律為前,從某種意義上說教師的教非常重要,因為技術和知識可在工作中日日進步,而徒具精深技術,卻無法施教于人是最不可取的。教師的教能夠影響學生欣賞樂曲學習的內部認知過程,即引發學生有意義的學習的心向,啟發學生進行深水平的加工,幫助學生在知識上查漏補缺,改進和調動已有的認知結構。從中可以看出,認知心理學理論重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把學生視為積極、主動的信息加工者。
二、學生的認知結構不同。
學生頭腦中的知識結構各不相同,因此當學生知識結構系統性比較好、層次分明,在利用已有知識解決新問題時就能夠迅速、準確地提取出來,新問題就會迎刃而解。但是有些學生頭腦中的知識結構零散、層次性差、比較混亂,遇到該用已有知識解決新問題時就會有提取困難和錯誤的現象。當學生發現不能用頭腦中已有的知識來解釋新學習的內容時,就會產生緊張和不平衡感,如果這種感覺長期得不到消除,學生就會產生厭倦、苦悶的心情。進而變得怕學、厭學。在音樂欣賞教學中,教師應該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態并能引導和控制學生的心理過程,當欣賞一首樂曲時,即要引導學生從感性到理性的認識過程,引發他們豐富的情感,培養他們良好的心理素質,體現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就是要教給學生感受、理解與掌握音樂內涵的本領,又要把握不同年齡學生的不同心理特征,合理的安排欣賞教學的程序和方法。音樂是時間的藝術,樂音隨時間運動轉瞬即逝,所以對那些比較大型、復雜的作品,最好在欣賞之前就把音樂主題、重要旋律給學生唱熟,或者背熟,使之在欣賞的時候,對樂曲有個印象,不那么生疏。這樣有益于調動學生欣賞音樂的主動性、積極性,也有益于學生注意力的集中,更益于理解樂曲的內容。因此教師欣賞樂曲時不應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忽視學生的個體差異,而是應靈活掌握,注意每個學生頭腦中的知識結構、照顧到學生之間的這種差異,進行因材施教。針對不同的學生創造不同的途徑,幫助學生個體完成對新知識的意義構建。學生在用已有的知識水平解決新問題時才能順利提取,那么學生的緊張和不平衡感就能很快消失,從而產生輕松感、滿足感,增強了自信心,那么這種積極的心情就會促使他們主動地去學習。當然能做到這樣很困難,這就需要對教師的水平要求非常高。
三、學生的認知結構和教材的知識結構不同。
就教材而言,選入教材的作品必須是藝術精品。傳統的教學往往重視對教材的分析,注重教材的知識結構或邏輯結構。“吃透教材”往往被視為有效教學的重要方面。對教材分析的強調會導致教學過程中較少考慮學生的特點,不注意學生的原有知識和相關的背景知識。因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處于被動的地位,其結果往往導致機械學習,影響學生學習的遷移。而認知心理學認為學生頭腦中的認知結構不同于教材的知識結構。兩者之間至少存在以下三點錯誤:
首先,信息的表征方式不同。教材中的知識主要是以語言文字的方式詳細表達的,而頭腦中的信息主要是以語義的方式簡約表征的,多以自覺的方式儲存。其次,信息的構造方式不同。教材中的知識前后順序性和邏輯性很強,而學生頭腦中的知識的順序性淡化了,以另外的方式構造起來。最后,知識的完備性不同。教材中的知識是完備的、無缺口的、系統的,而頭腦中的認知結構由于遺忘規律的作用,常常是有缺口的。這就給我們一個啟示:教師在講課時不僅要把課本上的欣賞知識講清楚,更重要的是要把書本上的結構、嚴謹的知識轉化成與學生頭腦中的知識結構相適應,便于學生接受和儲存的知識,這樣才有利于學生頭腦中知識的系統性和完備性。
怎樣使中學生喜歡學校音樂欣賞教學的內容呢?編選教材時除了考慮到各種必備因素之外,對于中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心理發展也不可忽視。所選音樂作品必須是符合學生審美情趣(學生愿意接受)的作品。九年義務教育初中音樂教材突出審美內容,并以情緒表現為主線,以欣賞為主要內容,強調對音樂基本要素的理解與掌握。欣賞為主,先聽后唱,以對比及精聽粗聽等手段感受音樂,在感知的基礎上進一步理解作品的情緒。這樣能充分調動起學生的興趣,如果再配齊教材的全套音響和精致的課件,加上教師的教學與引導,是會受到學生歡迎的。教材其他內容的安排則是以應用與表現為目的,引導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創作愿望。
有了好的教材、好的作品,這僅僅為學生喜歡音樂提供了必要的物質條件,還需要教師通過一系列音樂教學活動使學生從整體上感受音樂,喜歡音樂,提高心理素質。認識到“感悟音樂的能力并非天生”的意義在于,音樂教師可以明確自己的責任:不能將學生領入藝術殿堂后就放任他們自行審美體驗了事,而應當選擇最優秀的作品作為范本加以分析、解釋、評價,有意識地指導學生的審美體驗和審美評價,讓學生在審美實踐中,由淺入深地知曉音樂藝術特有的審美性質、手段和方法,提高審美敏感性,從而達到培養音樂審美力的教育目的。那么我們從事基礎音樂教育的教師就盡到了培育“音樂之耳”的職責和義務了。
就如孔子所言:“自樂樂人,自正正人。”而塑造健康的品格,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及音樂導人向善的作用的同時,則要求教師掌握一定的認知心理學知識,并懂得如何根據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把我們的學生培養成具有良好品格及較高審美情趣的德才兼備的學生。所以,音樂教師除了要具有符合要求的音樂素質以及音樂教育教學的理論知識,掌握音樂教學的規律和方法之外,還必須努力學習和掌握少年兒童心理學方面的知識,并與教學工作緊密結合起來,使音樂教學工作更加科學化。
總之,認知心理學研究為音樂欣賞教學實踐提供了新的理念,給現代教育實踐提供了許多新的啟示和方法。在現在這個提倡索質教育的大背景下,教師應該運用現代認知心理學的理論吸取其合理的成分,積極轉變角色和職能、轉變教學觀念。應充分認識到學生不應是學習過程的被動接受者、不是被壓抑者,而應是教學過程中的主體,教師不應是傳統教學觀念中的知識灌輸者,不應是學生學習過程的包辦者和學生個性的壓抑者,而應是教學過程中的組織者、指導者。這樣才能培養真正的素質人才,才能推動教育事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子寸英,金杜林,應用認知心理學原理轉變教師角色和職能,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2年第9期。
[2] 黃天元,當代認知心理學的“學習觀”及教學啟示,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2年第4期。
[3] 李瑾瑜,新課程與教師專業發展,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年第1期。
[4]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教師培訓教學研究組 組編,郭東岐 編著,教師的適應與發展,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第12期。
[5] 呂維華 ,讓音樂欣賞動起來 ,中國音樂教育,2002年第7期。
[6] 陳琦,劉儒德,當代教育心理學,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年第4期。
篇3
認知心理學研究心理事件的內在過程,研究對象包括信息獲取,存儲和加工,以及問題的思考解決和語言產生(李應洪2014:58)。認知心理學通過研究學習的心理過程,提出更多有效提高學習效率的策略(連榕,2010:20)。張安律和劉安洪(2010)把認知心理學對外語教學的影響總結成外語教學的認知教學法、社會建構主義外語教學理論和敘事外語教學法,但沒有專門細化到英語閱讀這一層面。本文研究認知心理學對于英語閱讀理解題型實踐教學的指導意義,以認知模型為基礎分析該題型解題過程中體現出的體驗性,開放性和關聯性。
二、英語閱讀理解題型的定性分析
在閱讀解題時,讀者需要經歷一個從表層語言符號到深層概念結構的心理加工過程,通過分析文本的語言符號,獲得隱含的話語意義。看到篇章中的詞匯,神經網絡中與該詞匯相關的認知域或語境就會被自動激活并構建出很多關聯,形成認知網絡。Fauconnier(1999:98)談到,語境中的任何語言形式具有激活大量認知模式的潛在力。在認知網絡中,I代表讀者獲取的新信息newinformation,C表示被激活的認知語境信息cognitivecontext,R表示讀者在不停的尋找最佳關聯relevance,B表示新舊知識的整合blending,Kintsch和vanDijk(1978)從認知心理學角度研究記憶與理解,認為在閱讀完文本材料后,被試都要對于新獲取的信息進行即時的處理
(1)再生,準確的反映對文本的理解;
(2)重構,從文本出發,加上被試自身的知識所能推導出的陳述;
(3)元陳述,被試自己對于文本的評價、觀點和態度。英語閱讀理解中的細節題主要考察信息的再生,推理題主要考察被試大腦根據自身背景知識和文本信息對于知識的加工和重構,主旨觀點題型旨在考察心智的元陳述。三種陳述對應于英文閱讀理解中最常見的三種題型,因此心理語言學有助于深入發掘該題型背后的心理機制。雖然本研究將閱讀題型粗略的歸為三類,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這樣的研究有助于揭示解題內在心智過程。
三、英文閱讀理解題型的認知
理解模型閱讀是語言學習中的重要技能,只有積累了大量的輸入性信息,讀者才能根據語言規則建立最佳關聯,整合出最具關聯的新創結構。Kintch和vanDijk的語言理解模型,“基于從文本基礎上抽取出命題”,對于新獲取的信息抽象化加工。命題由一個謂詞以及一個或者多個論點構成。謂詞對應被試閱讀中看到的動詞、形容詞、副詞或者連接詞;論點指的是對應的名詞,名詞短語或從句。在被試的主觀意圖這方面,個體在認知語境上的差異也會影響文本的理解和最終的答題(R.Anderson&Pichert,1978)。被試在閱讀過程中,應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積極的把舊命題和新命題聯系起來,發掘隱含的話語意義。若被試發現新舊命題之間缺乏匹配關系,就需要根據背景知識作出推理假設,建構的概念網絡,使命題間具有最佳關聯(Sperber&Wilson,2001)的意義。這要求被試在閱讀時主動的尋找顯性的或是隱性的邏輯連接詞,主旨態度類題型重點考察被試的元陳述能力,涉及到的命題數量更多,花費的信息處理時間也更長,英語教師常建議學生最后做主旨態度類題型。
四、結語
篇4
認知心理學在西方興起于20世紀50年代,在20世紀70年代成為了西方心理學的一個研究方向分支。它主要研究人的高級心理過程,主要包含注意、表象、記憶、語言和知覺等方面。在網頁設計中則主要是對感知覺、記憶、注意等一系列心理活動的分析得出結論,并把其成果融合進設計環節,使設計出來的頁面能夠更好的被用戶所接受,從而使網站更加貼近用戶,增加用戶黏性,占據更多市場份額。現今的互聯網站已經懂得了以用戶為中心進行設計,但如何設計、如何以用戶為中心,并沒有一個具體上的標準,這一切都需要定位用戶以及用戶的使用環境,本文以認知心理學相關理論為指導,試圖探索出一條可以滿足用戶心理需求的網頁設計模式。
二、認知心理學在網頁設計中的應用
(一)網站設計中的感知覺感知覺是外部環境對人體感官造成刺激后所反映給大腦的經驗,這些感覺器官包括人的視覺器官、嗅覺器官、聽覺器官等等。它們把外界所接受到的刺激反映給大腦然后轉化為人的認知經驗,比如花的香味、火車的聲音,這些都是大千世界所反映給大腦的一種信息,這種信息大多數是通過視覺以及聽覺所接收到的,所以在網頁設計研究中,視覺和聽覺系統的感知覺信息加工是我們重點探究的領域。模式識別,所謂模式識別也稱為一種刺激結構,它按照若干元素以及一定的關系形成。可以說它是多種刺激的組合,也是屬于認知心理學研究范圍內的重要內容,它作為人類認知改造世界的重要途徑,和人類的感知覺、記憶、模仿、學習等心理活動過程聯系相連。舉個例子來說,世界上上億的人口,每個人的長相皆為不同,而組成一張張人臉的面部器官就構成了人的面部模式識別。有些模式會比較簡單有些則頗為復雜,在人體的各種感覺器官通道內都包含著各類模式識別。在網頁設計的研究范疇中,因為網頁主要是提供給用戶視覺信息,所以主要討論范圍還是在視覺這一塊。在一個網站頁面中,頁面內的各種元素以一定的規律所結合編排,這種頁面構成了一個網站,而不同的網站則有著不同的模式識別。模式識別是一種整合歸納以及再認知的過程,它依賴于用戶對識別對象曾經的固有認知,這種認知包括過去的主管產品認識、知覺風險、情景攝入、購買經驗產品差異感知、對正確決策的需求、對最佳決策的欲望、可供選擇的產品等等。
(二)網站設計中的注意注意即為關注,用戶在瀏覽網頁時可能一個頁面會有許多模式等待用戶識別,而在這眾多模式中所注意到的一個,并投入精力集中在這一個上面,就是注意。這也是人類大腦選擇處理信息的一個過程,把所有接收到的信息按重要性依次排列,優先處理關注程度高的信息,使大腦減輕負荷。注意有五個特點,第一點就是七加減一理論,一個人在正常情況下同一時間只能夠關注到七個左右的信息源。第二點就是關注精力的有限性,人在一定的時間段內關注能力是有限度的,這是人類大腦的局限性所在。第三點為注意區域的不規律性,經研究發現,人的視覺器官總是會習慣性的關注網站頁面左上角的內容,而右下角則是最不敏感區域。第四點是人的動機會制約視覺器官,當用戶下意識的想搜索某件信息時,注意力會能夠得到引導性的調動。最后一點是人的知覺范圍能夠影響自我的注意范圍,人的視覺不能夠注意到超過視覺閥值范圍以外的內容。對于網頁視覺設計師來說,要懂得利用好用戶注意的持續性注意規律,一般成年人關注一件事物的時間理論上不會超過四十五分鐘,也就是說人的注意力和精力是有限度的。人對于簡單的刺激源能夠保持較高時間的關注度,并且也最具興趣。所以在頁面視覺信息編排上要盡量使用簡潔明了的元素,把要突出表現的信息簡單化,在交互過程中簡化操作步驟,使用戶感覺到頁面的友好,減少精力的消耗。在這一點上電商網站最具有代表性,以天貓網為例(見圖三),如何能在上千萬件商品中使用戶能夠在最快的時間內找到所想要尋找的商品,這其中只有一小部分是設計師能夠運用設計手段主動刺激到用戶的視覺注意,其他大部分內容需要用戶依靠自我本身意識主動尋找。所以網站要使用戶操作步驟盡可能的簡單化,減少用戶的困惑感,針對不同的用戶群體做出投其所好的設計。注意是人類活動中不可或缺的一項功能,是人類正常學習生活的前提和保障,設計師要針對這一點在設計過程中多加思考。
篇5
關鍵詞: 認知心理學 寫字 教學策略
根據加涅的學習結果分類理論,寫字屬于動作技能領域的學習。“動作技能的形成不外乎如下幾個方面:一是習得支配肌肉動作的規則,二是進行練習,三是在過程中獲得反饋”。[1]書寫作為一項動作技能,其教與學的過程也必須參照動作技能形成的規律來把握。
一、習得支配肌肉動作的規則:教師的示范與陳述是關鍵
對小學生而言,習得寫字技能的規則,主要途徑是觀察教師實際的寫字示范并結合教師對寫字規則的言語陳述來獲得,這在寫字的初期階段非常重要;另一種途徑就是學生通過自己觀察范字,自己體會規則,這一途徑主要是通過前一種途徑逐漸培養起來的。
初學寫字往往不能很好地掌握寫字的規則,表現為:(1)寫字姿勢不對。如歪頭,曲背,身子偏斜或前傾,本子放歪,眼睛與紙的距離太近,經常移動本子,等等。(2)執筆姿勢不對。如握筆很低很緊,手掌手腕緊靠桌面,等等,不但毛筆執法不正確,連鉛筆、鋼筆的正確執法也有不少人沒有掌握。(3)運筆不對。視動失調,肌肉緊張,出現多余動作,筆畫生硬,字跡潦草,毛筆字沒有粗細,鋼筆字筆筆分離,倒筆,逆筆,漏筆畫,等等。這些規則的學習主要通過接受的方式來習得。因此老師的示范與陳述非常關鍵,學生要在練習中運用體會。
二、寫字練習:結合兒童的身心特點和漢字的特點靈活施教
(一)運用多種方法培養寫字興趣,穩定注意力。
小學生分析、綜合和辨認字形能力的發展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在教學時應根據學生心理特點,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寫字興趣,使之養成良好書寫習慣。以低年段為例,初入學的兒童大腦皮層對復合刺激物缺乏完整精確的分析、綜合能力,感知漢字時缺乏完整性和精確性。因此,寫字時常因聯系的模糊而出現偏旁部首的結構混亂和增減筆畫的細節錯誤等。為此,教師在指導學生寫字時,應運用直觀的方式,引導學生自主觀察字的筆畫、結構及筆畫之間、結構之間的關系、變化和區別,以激發小學生寫字的興趣。比如有的教師在講解筆畫時便形象地把長橫比擬為拱橋,長撇比擬為象牙,豎彎鉤比擬成浮鵝,點比喻成毛茸茸的小雞,就是較為形象的做法。
另外,教材編寫也應注意培養學生的寫字興趣。如蘇教版教材中選編名人寫字的故事就是很好的做法。從心理學上講即是通過對書籍影視中人物的模仿,模仿的對象是一些符號性的榜樣,從對榜樣的模仿學習中習得這種態度。
依照小學生的注意特點,應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小學生的注意力持續時間短,容易分神,自我控制力差、好動。這就要求寫字教學要生動活潑,富于變化,讓學生生動活潑地學習,愉快地寫。寫字是一種動作訓練,如果僅僅靠機械記憶力,日復一日單調地練習,小學生就容易產生厭煩心理。若能在寫字教學中,讓學生的情感參與進來,讓寫字的信息刻錄在情緒記憶的底片上,學生就會積極主動地進行寫字活動,學習的效果肯定會好。
(二)抓好基本功練習。
傳統寫字教學就很注意基本功練習。“古人先教孩子們寫那似通不通的‘上大人,丘(孔)馬己。化三干,七十士。爾小生,八九子。佳作仁,可知禮也’干什么?那是在練習基本筆畫,基本部件,基本結構,為寫復雜的字練基本功作準備呢!”古人經過長期的摸索,逐漸積累出行之有效的做法,我們應注意繼承和吸收。寫字首先是練習執筆,然后練習寫基本筆畫并了解基本結構,這是寫字的基本程序。
為加強基本功訓練,主要應讓學生先寫好偏旁部首和獨體字,之后合體字就容易寫好了。
有人對不同字形書寫時的筆誤百分比做過統計,結果見下表。
上表表明,字形結構特別復雜的字,其筆誤率反倒小。可見,偏旁、部首和獨體字的書寫是寫好漢字的基礎。應注意的是,低年段是識字寫字的重要階段,教師應對筆畫、筆順、間架結構等嚴格要求,抓住起點,打好寫字的基礎。有經驗的教師在教學生寫字時,不但用田字格規范板演,而且用不同顏色的粉筆分別寫出字的各個組成部分。
(三)教學應適度。
一方面由于漢字本身的結構比較復雜,加上小學生的手、眼、腦的協調能力不發達,寫字教學的速度不宜過快。信息加工理論認為人的短時記憶加工信息的能量是有限的,如果要求學生在短時間內掌握大量的信息,不為他們留下加工或思考的時間,結果必然會拾一個丟一個。另一方面小學生的手指肌肉發育還不成熟,注意力集中的時間不長,因此,寫字教學的起始速度要慢,以后酌情逐漸加快;寫字練習的數量和時間要適度;教師布置的練習量要適度;每個字練習的遍數也要適度,比如心理學研究表明,以五個字為例,如果連寫,三遍效果最佳;如果分寫,四遍最有效,如果練習方法不科學,認為抄寫得越多越好,結果將是適得其反。
(四)教師指導應與學生的自我體驗、自主學習相結合。
小學生寫字的身心發展特點和漢字本身的特點決定了教師指導與示范的特殊作用,但這種作用必須與小學生的自我體驗、自主學習相結合才能有效發揮。如有位教師這樣反思:過去抓兒童的寫字姿勢,只是要求他們做到“三個一”,至于為什么寫字要“三個一”,學生就不得而知了。其實也可以讓兒童自己體驗一下。先讓他們執筆寫字時手指靠近筆尖,學生立馬就會發現這樣執筆是看不見筆尖的。為了看清筆尖,身體就得前傾,頭向左偏。時間久了,不僅人容易疲勞,而且容易造成近視和脊柱彎曲。再讓學生手指離筆尖稍遠些,他們就能感到腰板可以挺直了,胸部也能與桌緣保持一拳的距離了。學生有了體驗,就會自覺地調整自己的寫字姿勢。另外,充分利用各種媒體的優勢,引導學生自主觀察、分析、比較新字的結構,積極參與到課堂寫字的教與學上來,并對自己或他人的書寫發表意見,發揮主觀能動性。
三、反饋:外反饋和內反饋相結合
反饋是僅次于練習的影響動作技能學習的重要因素。反饋主要有兩種,一是在學生寫字練習時教師通過評價、糾正等手段,學生得到的激勵和自我糾正,即外反饋;二是學生不需要外來的幫助而進行的自我調節與糾正,即內反饋。兩種反饋的作用都在于指導學生盡快習得寫字技能。小學生由于自我意識不強,內反饋能力自然也弱,因此寫字反饋主要靠外反饋。但反饋的目的除了讓學生調整規范自己的寫字行為外,更重要的是要完成由外反饋為主逐漸向內反饋為主的過渡。
對小學生尤其是低年級的學生而言,外反饋非常重要。例如,關于坐姿要領、執筆姿勢、運筆技巧,筆畫、筆順、間架結構等以及書寫態度、習慣、衛生等。教師都應及時作出評價回饋,以糾正規范學生的寫字及其行為。
對中高年段的學生,教師可逐漸培養他們相互之間的評價和自我評價的能力。這時的學生已具備相互或自我評價的能力,如果能抓住時機,相機引導,則不僅能提高他們的書寫能力,而且能培養他們的分析判斷能力、團結合作精神等。
要注意的是,有些教師在提供反饋時有一些誤區,譬如只重視學生寫字的結果,不注重過程。結果中出現的錯誤正是在寫字過程中產生的,反過來看,結果的正確有可能掩蓋了寫字過程中的錯誤。再者,教師的反饋應該是具體的,而不應是籠統的。
另外,教師還要在反饋過程中注意一些規律性的問題,“學生一批批入校,都難免帶有一種普遍性的、類似的書寫毛病,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毛病又不斷重復出現,教師要能夠準確地把握住這些規律,隨著學生的換屆,重復進行指導”。[2]
參考文獻:
[1]萬云英,楊期正.出入學兒童學習漢字的記憶特點[J].心理學報,1962,(3).
篇6
〔中圖分類號〕 G633.41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3)16—0044—01
英語閱讀是一種在個體原有認知結構、認知方式下的認知活動,因此,借助于現代認知心理學理論,教師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英語閱讀自主學習能力。那么,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教師應如何運用認知心理學理論提高學生英語閱讀自主學習能力呢?筆者從以下三個方面談談淺見。
一、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只有學生對閱讀有興趣,才會有動力,才會積極主動地進行自主學習。教材是學生英語學習的首要材料,教師通過挖掘教材特點以激發學生閱讀興趣是不錯的選擇。為達此目的,就要深挖教材,把教材有趣味、有實際意義的一面挖掘出來,并呈現給學生。同時,教師要在認知心理學理論指導下,結合知識、情感和價值觀等教學目標,精心設計教學內容與教學組織形式,讓教材的智育、德育與美育因素凸現出來,這樣,教學設計就會別出心裁,教學過程也會妙趣橫生,學生學習積極性自然會很高。還要根據學生的年齡與心理特點,選擇能引發學生興趣的教學方法。如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能根據教材特點,運用恰當的方法,就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另外,教師還可以通過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直接興趣間接興趣交替使用,使學生保持持續興趣以及巧妙設置懸念,激活學生興趣。
二、讓學生體驗元認知策略
元認知是認知心理學的一個重要概念,簡單地說,元認知就是對認知的認知。元認知策略就是對認知的認知策略。可以大致分為三種:(1)計劃策略,即學習前設立學習目標和計劃如何較成功地完成這一目標;(2)監控策略,即學習中對認知行為的管理和控制;(3)調控策略,即學習中和學習后對認知行為的及時矯正和補救。元認知策略可以從方法上保證學生英語閱讀自主學習的有效進行。
生詞一直是英語閱讀的攔路虎,很多學生對英語閱讀產生畏難情緒或者感到厭倦都是因為生詞太多造成的。而閱讀攻略是利用元認知策略里的理解監控策略,使學生在面臨生詞時通過靈活處理,使其不影響或較少影響閱讀。
三、讓學生善用資源
1.幫助學生認識資源。認識資源是吸取資源、利用資源的前提,在信息多樣化的時代,英語自學的資源也比以往豐富了很多。在這種情況下,學生認識資源的能力高低對于他們自學能力的高低至關重要。目前,可供學生自學的資料非常廣泛,除了傳統的教材、工具書與練習冊之外,還有大量的教輔書籍、廣播電視節目、英語報刊等,這些都是學生自主閱讀學習的寶貴資源。充分認識這些資源可以采用觀察、查閱、嘗試、咨詢與討論等方法進行,準確認識資源會為快速、準確地選取并利用資源提供充足的準備。
篇7
關鍵詞:高師院校 認知心理學 實驗教學
認知心理學是高師院校心理學專業的重要專業必修課程,其兼具理論性和實踐性的特點決定了認知心理學科教學必須重視實驗教學工作。作為認知心理學理論教學的重要補充和實踐運用,提高認知心理學實驗教學質量是提升心理學專業人才實踐技能的核心所在。高師院校應當積極進行認知心理學實驗教學改革的實踐探索,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培養高素質的心理學專業人才奠定堅實的基礎。
一、高師院校認知心理學實驗教學問題反思
心理學科實驗教學能夠有效促進學生對心理學專業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通過實驗教學特別是對一些極具代表性實驗的操作,可促使學生系統掌握心理學科的研究方法,并使學生的學習和研究能力得到大幅提升。認知心理學實驗教學是認知心理學科理論知識實際應用與演練操作的重要平臺,是認知心理學科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心理學科實驗教學既要求學生系統掌握心理學科實驗設計的基本知識,更要讓學生掌握心理實驗設計與實施的基本技能,培養學生的實際動手操作能力、獨立從事心理實驗研究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故此,高師院校認知心理學科教學必須改革傳統的實驗教學內容、方法和手段及評價機制,建立科學的學科實驗教學體系,才能更好地滿足新時期社會對心理學專業人才培養的要求。綜觀當前許多高師院校認知心理學科的實驗教學工作現實狀況,由于缺乏足夠的認知心理學科相關的專業實驗儀器和配套設施及囿于其他各種教學條件的限制,認知心理學科實驗教學尚存諸多問題。主要表現為認知心理學的實驗教學形式相對單一,主要以小組進行簡單的驗證性實驗為主,學生動手實踐操作的機會不多,不太會設計綜合性和操作性的實驗。特別是最近幾年新升格的本科師范院校,整體而言師資力量較弱,辦學條件相對較差,設備經費投入不足,大多購置一些傳統的常規心理實驗設備,學科前沿和高端設備極少,難以滿足心理學科專業常規實驗教學工作的需要,更不要說對學校科研工作的助推作用。認知心理學實驗教學大多采用傳統的較為單一的教學模式,即教師先進行理論講授,然后由學生具體操作,再由教師加以總結。常常是教師先擬定或安排好實驗教學內容,直接向學生介紹實驗原理及操作步驟,學生被動地按照相關要求去復制實驗,實驗內容多為學科內容相關的演示性和驗證性實驗,綜合性和研究型設計實驗極少,這種實驗教學模式極大地限制了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束縛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學生學習興趣不高,最終導致學生缺乏獨立進行實驗研究和自主學習的能力。因此,高師院校應當重視改革傳統的認知心理學實驗教學模式,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適量增加學科綜合性和研究型設計實驗,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與實踐能力,全面提升認知心理學實驗教學質量。
二、全面提升高師院校認知心理學實驗教學質量的改革路徑與實踐探索
針對傳統認知心理學科實驗教學方面存在的諸多問題,有針對性地對認知心理學科實驗教學進行改革和探索成為必然,這對于提升認知心理學實驗教學效果與促進認知心理學整體教學質量的提高是非常必要的。結合我校心理學專業認知心理學科實驗教學工作的實際,我們在以下方面進行了系列實踐探索并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科學把握認知心理學科實驗教學在心理學專業課程體系中的重要地位
從心理學專業發展的角度而言,在確定認知心理學實驗教學改革的基本思路時,首先應當認真考慮如何將認知心理學學科實驗設計的相關理論、實驗操作能力與培養心理科學研究能力有機結合,全面實現認知心理學實驗教學的目標。隨著當前心理學各領域實驗研究的不斷深入與發展,許多新的實驗方法、技術和手段被廣泛使用,研究內容也逐漸向各領域的縱深方向發展。認知心理學是心理學專業的重要專業課程,必須突出認知心理學科實驗教學的核心引領作用,科學把握學科實驗教學目標,注重學生基礎知識的掌握和基本技能培養,幫助學生全面掌握實驗設計的基本理論與方法,提高學生進行綜合設計并進行綜合心理實驗研究的能力,更好地服務于社會生活。特別是要順應當前時代與科技的發展,以生理學為突破口,適當增加腦與認知方面的實驗項目,因為傳統的心理學科實驗對這一內容的研究相對薄弱,而腦與認知的研究又是當前認知學科發展的重要組成。為此,我們在傳統的認知心理學科實驗基礎之上,增加了系列認知心理學新實驗,主要借助心理測試儀、生物反饋儀、眼動儀、事件相關電位分析系統等設備開設學科新實驗項目。實踐證明,重視心理學專業認知心理學科實驗教學能夠幫助學生充分理解認知心理學的基本概念與原理,掌握學科的基本實驗設計方法,深刻領會認知心理學的經典實驗和應用領域,熟悉認知心理學科的常用實驗技術和儀器設備,初步形成從事心理實驗研究的能力。在此基礎上,通過實驗教學不斷強化學生的問題意識,加強觀察現實、提出問題、設計實驗及解決問題能力的訓練,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實踐能力和服務意識,促進學生成長為高水平的心理學應用型人才。
(二)優化認知心理學實驗教學內容,完善認知心理學實驗教學方法
較長一段時間里,人們在認知心理學科教學工中重理論知識教學而輕視實驗實踐活動,或只注重基礎性和驗證性實驗,對綜合性與創新性實驗關照不足。特別是近年來,認知心理學科知識更新換代速度加快,學科相關實驗設備不斷推出,如生物反饋系統、事件相關電位分析系統、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等技術的廣泛應用,認知心理學實驗教學必須與時俱進,要打破常規的實驗教學形式,實踐中應當認真篩選驗證性實驗,保留學科較為經典的實驗項目,注重培養學生的實驗基本功及實驗素養,全面培養學生綜合科研素質與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安排認知心理學實驗內容時應強調基礎性和系統性的高度統一,將簡單的驗證性實驗向綜合性、創新性實驗拓展,增加學科設計性和綜合性實驗,拓展部分開放性實驗,培養學生為社會服務的意識和能力,不斷完善認知心理學科實驗教學體系。相對傳統的實驗教學手段而言,改革認知心理學實驗教學應當特別注重認知心理實驗教學與計算機科學技術有機結合。如當前廣泛應用的事件相關電位(EventRelatedPoten-tials,ERP)研究技術,其核心就是將心理實驗與計算機技術緊密結合,學生可通過知覺刺激記錄和分析個體的腦電活動以研究或預測其心理活動,具有較強的應用性和針對性,能夠全面培養學生的實驗操作技能,充分滿足心理學專業應用性人才培養需求[5]。認知心理學的教學理論多來源于實驗研究,又能在實踐教學中得以驗證,認知心理學實驗教學必須突破傳統的教學觀念,積極建構以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為核心的實驗實踐教學體系。
(三)加強認知心理學科教師隊伍建設,建立高水平認知心理學教學團隊
要全面提升認知心理學實驗教學水平,必須重視認知心理學實驗教學師資隊伍建設,充分挖掘教師的潛能,建立高水平的認知心理學實驗教學團隊,倡導合作與創新精神,這是認知心理學實驗教學改革的前提基礎。當前,社會對心理學人才結構需求模式發生轉變,這必然促成對心理學科教學模式的積極轉變,對高師院校心理學科教師的知識結構也必然提出更高的要求。高師院校認知心理學科教師必須加強對認知心理學科新理論、新成果的吸收和應用,及時追蹤本領域最新研究進展,并廣泛涉獵交叉學科的知識,不斷優化知識結構。特別是當前認知心理學科極為關注腦與神經認知研究,教師要更好地進行復雜的認知科學研究,這必然要求教師具備較強的實驗研究能力,才能更好地進行相關研究工作。我院現有三名博士專業從事認知學科相關研究,并成功申請到相關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部分教師也將研究的視角轉向認知領域。同時,教師通過指導學生充分利用學習過的心理學科相關原理,自行設計認知心理學實驗范式、操作方法和實驗步驟,啟發學生積極參與研究教師的科研課題,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這樣才能真正地培養出具有創新能力的心理學專門人才。
(四)改革認知心理學科實驗教學評價體系,突出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
改革認知心理學實驗教學模式,首先必須打破認知心理學科過分倚重理論考試這種傳統單一的考核方式,不能僅憑理論考試卷面分數來簡單評定學生學業成績的優劣。有些學校雖然有了實驗考核板塊,但僅僅是流于形式。綜觀現有的認知心理學科實驗成績評定方式,一般是通過考察學生的實驗操作和實驗結果,評價標準過于單一,不利于學生綜合實踐能力的培養。我們在認知心理學教學實踐中嘗試將學科的考核分成理論考核、實驗考核和面試能力考核三大板塊,按六三一分值計分。實驗考核重點考查學生能否根據學過的知識對教師給定的實驗內容進行獨立操作,考核內容可包括認知心理實驗設計的基本理論知識、實驗原理與設計、數據處理與結果分析等方面;面試考核主要考查學生運用學科理論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等綜合素質,如要求學生采用專業知識回答駕車使用手機的危害等問題,并將考核工作貫穿日常教學實踐。在實踐中我們還嘗試讓學生結合學科實驗報告進行學科小論文寫作,部分優秀學生甚至可以參與到教師的科研課題研究之中,這些都是認知心理學科行之有效的評價方式,在實踐中可結合使用。
參考文獻:
[1]傅亞強.實驗心理學研究性實驗教學改革與實踐[J].高等理科教育,2012,(02):151-155.
[2]朱俊卿.論地方高校實驗心理學的實驗教學改革[J].教育評論,2010,(02):44-46.
[3]張學民,舒華,張亞旭.實驗心理學理論與實驗教學改革的思考與實踐[J].高等理科教育,2001,(06):33-38.
[4]張梅.面向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實驗心理學教學改革[J].新課程研究,2010,(10):91-93.
篇8
關鍵詞:認知心理學 教學軟件 界面設計 應用
多媒體網絡教學系統是多媒體技術與網絡技術應用于教學的產物。它的出現為建立新型的教育方式提供了契機,為教育功能的全方位擴展創造了條件。而把學習看成是個體構建自己的知識經驗過程,是當今教育的一大趨勢,基于這一立場的研究恰是認知心理學學習理論的重點。而網絡教育本身的特點,就是以個體主動學習為出發點的,表現出明顯的建構式學習特點。因此,探討兩者的共同和相關性,以認知心理學研究學習者有效學習的條件為依據,設計網絡學習環境,使其能從根本上影響和改變傳統教學的單一線性模式,更有利于學習者高效、快速地學習,從而大大提高教學的直觀性和趣味性,使寓教于樂成為現實,這就成為必然的課題。本文主要從認知心理學的知覺、注意、記憶等方面分析其在在教育軟件界面設計中的應用,
一、認知心理學的基本研究狀況
認知心理學是以信息加工觀點為核心的心理學,又稱作信息加工心理學,它興起于20世紀50年代中期,其后得到迅速發展。認知心理學以其新的理論觀點和豐富的實驗成果迅速改變著心理學的面貌,給許多心理學分支以巨大的影響,當前已成為占主導地位的心理學思潮。
近幾年來,認知心理學的理論研究進展迅速,并取得了一系列新的研究成果:Miller對短時記憶的有限容量作了信息加工的說明,Chomsky發表了對轉換語法的形式特點的一個早期的分析,Bruner、Goodnow和Austin闡述了策略在思維活動和認知理論中的作用,Newell和Simon發表了模擬人的啟發式搜索的問題解決的計算機程序即邏輯理論家。這些理論對于進一步認識人的認知結構和認知過程,研究學習者的心理特征與認知規律,從而促進學習者的學習,具有很大的現實意義。
教學軟件界面設計是學習者與課間交互的窗口,學習者通過界面向計算機輸入信息進行控制。而認知心理學把人類認識過程與計算機進行的信息加工過程進行類比研究,根據計算機加工操作信息的精確度和速度,對人類認知過程信息加工的階段性、信息轉換方式、信息流等特性進行推論研究。所以多媒體教學信息的結構與組織形式必須具備和學生認知規律相統一的特點。
二、知覺在教學軟件界面設計過程中的應用
在知覺過程中,人們對事物的覺察、分辨和確認的閾限值是不一樣的。如果說人們覺察一個物體比較容易,那么要確認這個物體就要困難得多,需要加工時間也較長。
1.知覺加工――自上而下
學習者對事物的需要、興趣和愛好,或對學習的預先準備狀態和期待,他的一般知識經驗,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知覺的過程和結果。所以在教學軟件界面設計過程中,信息的表征形式要選取恰當的模式,以利于學生自上而下的加工。例如,一堂數學課,在講授乘方的概念和運用,對于高年級的學生來說,就可以在界面上直接呈現乘方的相關知識,簡單地口述乘方和乘法運算的關系。但對于那些未學過乘方運算的學生來講,直接地呈現該知識則阻礙學生的信息接受和加工,所以在呈現模式的選擇上要利于知覺加工的模式。
2.知覺加工――自下而上
知覺不僅依賴于感知的主體,還依賴于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的特性,通常是說先對較小的知覺單元進行分析,然后再轉向較大的知覺單元,經過一系列連續階段的加工而達到對感覺刺激的解釋。所以在教學軟件界面設計時應該考慮到學習者的對信息的加工過程,例如當界面向學習者呈現一個英文單詞時,視覺系統先確認構成諸字母的各個特性如垂直線、水平線、斜線等,然后學習者會將這些信息特征加以結合來確認一些字母,字母再被進一步加工而形成單詞,這一過程說明信息流程是從構成知覺基礎的較低水平加工到較高水平的加工,所以在學習內容的組織結構上,要做到系統化、合理地安排知識點之間的排列順序,使前面學習的知識能為后面知識的學
習起到鋪墊和引導的作用。
三、記憶在教學軟件界面設計過程中的應用
1.短時記憶的應用
組塊是心理學家喬治?米勒提出的記憶單位。學生在感知信息時,總是把當前呈現的信息內容劃分為適合自己記憶的組塊。組塊的方法可以是空間分組、時間分段或根據有關概念進行語義分類。因此教學媒體設計者應根據學生特征分析推測出學生對當前教學內容的認知結構,并據此對欲將呈現的媒體內容預先進行組塊設計,這樣做的結果可以大大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并提高學習質量。所謂有限性,即指人在感知事物時瞬間有效地感知,并能對其進行加工的對象是有限的。大量的心理學家實驗研究證明,人類的短時記憶的容量為7±2個組塊。同樣的知識內容只要改變組塊的形式,就有可能大大擴充短時記憶的有限容量。這樣,通過組塊重組,就把原來超出短時記憶容量導致很難記憶的問題,變成很容易記憶的問題。
2.長時記憶的應用
強化復述、分類歸納是引導學生記憶的策略。我們知道,信息可以在短時記憶中保持,但要使記憶長久保持,就要多次復述和對信息加工,使之保持較長時間,然后輸入長時記憶。多媒體計算機教學就是我們強化復述的一個重要手段。作為學生學習的認知工具,多媒體計算機可將信息反復不斷地呈現給學生,實現強化復述、積極引導學生記憶的功能。這樣使學生的多個感官在感知信息后在頭腦中形成多個相互聯系的通路,增加了學生識記和提取此信息的線索。例如:在“四結合”識字進行中,學生利用認知碼輸入漢字,必須掌握漢字的正確讀音,字形、筆順和間架結構等,否則計算機就不能按照他們的意愿輸出相應的漢字。有的學生因對漢字掌握不準確誤編碼,計算機屏幕上呈現一片空白,常常是急得滿頭大汗。在教師或同學的幫助下找到了錯誤的原因,經過改正,對該漢字便產生了牢固的記憶。實踐表明,通過學習認知碼,請計算機當先生,對于培養學生分類為歸納能力,提高學生記憶力的確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記憶保持規律的適用
同時,記憶規律表明:材料所處的位置不同也會影響記憶的效果。首先效應和近因效應都有可能影響學生對感知信息的深加工過程。多媒體教學信息的設計應根據這一特點,擬定明確的教學目標,有具體的任務要求,在編排內容時可將重點內容放在開始的位置,教學輔助內容、過渡性內容置于中間位置;也可以直接給出目標要求,使學生明了教學的目的;每一次教學結束之前,將本次教學呈現的內容進行歸納、總結,會強化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總之,根據記憶保持效果規律安排對媒體教學軟件界面的信息內容,有利于學生記憶效果的提高。
在認知心理學的基礎上,正確認識和把握各媒體要素的特性,遵循認知心理原則,運用各種視聽媒體元素,構建學習者能迅速沉浸的學習環境,是教學界面軟件設計成敗的關鍵。以此為導向和出發點,教學軟件設計的多數問題會迎刃而解。
參考文獻:
[1]王,汪安圣.認知心理學[M].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
[2]彭聃齡等,普通心理學[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11.
[3]周守珍.多媒體教學過程中的若干心理問題探討[J].高教論壇,2005,(2).
[4]劉亞平,郝謙.計算機輔助教學與多媒體課件制作[M].中國鐵道出版社,2004,4.
[5]程素萍.認知心理學的研究及其對教學的啟示[J].山西師范大學教育系,2002,(5):14-15.
[6]廖樹山.計算機輔助教學的教育心理學分析[J].基礎教育研究,2004,(6):144-145.
[7]微小彤.從心理學角度看教育信息化[J].教育信息化論壇,2004,4(13).
[8]邱文祥,詹惠茵.網絡課程設計中的理論應用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06,總(236).
[9]方芳.對多媒體網絡教學及傳統教學的再認識[J].中國電化教育,2001.7總(174).
[10]李康,梁斌,蔡興勇等.多媒體課件設計原理與制作基礎[M].暨南大學出版社,2004,(1):22-23.
[11]R.賴丁,S.雷納著.龐維國翻譯.認知風格與學習策略――理解學習和行為中的風格差異[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4.
[12]Jeanne Ellis Ormrod著.彭運石,彭舜譯.教育心理學[M].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12).
篇9
關鍵詞:認知心理學 英語詞匯 教學
一、認知心理學理念
認知理論認為,學習的過程就是通過學習與外部環境相互作用,實現同化和順應,來逐步建構有關外部世界知識的內部圖式,從而使自身的認知結構得以轉換和發展。認知結構指在感知理解客觀現實的基礎上,在頭腦中形成的一種心理結構,是個人的全部知識的內容和組織。
形成良好的認知結構是學習的核心任務,已經形成的良好的認知結構是后繼學習的核心條件,體現為搜索與預測功能、建構與理解功能、推論與補充功能、整合與遷移功能。奧蘇貝爾把建立概括性強的認知結構作為教學的主要任務。因此,無論教師采用怎樣的教學方法,都應以學生為主體,以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認知結構,即圖式為根本目的。
二、英語詞匯教學的現狀及存在問題
英語是大學課程中的必修課,是大學教育的一個必要組成部分。我院是一所民辦高等本科學院,生源有普通高中畢業生,也有來自于中專、技校和職業高中的學生,整體英語水平不高且參差不齊。通過平時的教學和考試分析發現,學生的詞匯方面非常薄弱。擴大詞匯量是提高學生聽、說、讀、寫、譯能力的前提。因此詞匯教學是語言教學的基礎之一,它在整個語言教學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許多學生都覺得英語單詞難學難記,教師覺得教學時間不夠,眾多的生詞不能面面俱到,也不能花太多時間在教單詞方面。其實,詞匯教學可以貫穿于教學的各個環節和各種課型,可以在特定課型內集中進行。目前詞匯教學方式通常分為兩種:集中識詞和隨文識詞。通過詞匯集中教學,在學生提高聽、說、讀、寫、譯等能力的過程之中,為其掃清了詞匯障礙,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后續課文學習的難度。但是這種詞匯教學模式往往脫離語境而僅僅呈現單詞,不利于學生對所學新詞的運用和記憶。隨文識詞,即學習語篇的過程中學習生詞。這樣確保了新詞是在語境中呈現,學生可根據上下文來猜測生詞的意思,并在語境中識記,提高記憶效果。可是,集中識詞脫離語境,填鴨式地講解生詞的用法和搭配降低學習效率。隨文識詞雖能結合語境呈現,但由于課文生詞較多,課文篇幅過長,學生在沒有學習新詞的前提下隨文識詞往往影響教學進度和流暢性,費時又低效。
三、認知心理學在教學中的運用
語言是認識發展和認識世界的產物。英語詞匯是與現實生活中的各種概念一一對應的,它們不是孤立地、雜亂無章地儲存在人們的大腦中,而是分門別類地儲存在一定的語義網絡中,并且彼此都是相互聯系的。因而當我們試圖記住某個詞匯信息時,應盡可能地使它與自己的認知結構建立起聯系,這樣才能夠更有效地存貯、檢索、提取該信息。根據認知加工層次理論,學習者習得詞匯的過程中往往要對其進行形式和語義的加工。因而,教師在課堂詞匯教學中不僅要向學習者介紹詞匯本身的信息,還要在輸入環節強調信息的趣味性與關聯性以便學習者能更好地理解, 在加工環節傳授一些詞匯學習方法與策略,幫助學習者掌握規律,強化記憶,并逐漸培養一定的詞匯能力。
教師可在課堂教學中積極創設學生的有效學習環境和氛圍,調動學生自主性學習、創新性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研究學習和合作學習的能力以及語言綜合應用能力。課內外有機結合,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充分調動、融入學生的合理認知,把統一要求與多樣化、個性化的教育結合起來。因材施教,在培養模式、教學內容組合上多樣化,實行多種模塊,讓學生在學習內容、學習時間以及授課教師方面有一定的選擇權。
在英語詞匯教學過程中,當學生遇到新的刺激,即新的單詞時,便試圖用原有圖式去同化它,把它納入到頭腦中原有圖式之內,使其成為自身的一部分。對于不同的學生,新的英語單詞將以不同的方式納入到原有不同的認知框架中去。而對于這些學生來說,他們更習慣于首先用中文來思維,再把中文詞對詞地翻譯成英文。由于中英文在語意和搭配上的差異,他們很難根據中文搭配的習慣和語法規則,準確地將英文單詞連詞成句。但是,僅僅把新詞納入某一英語短語圖式還不夠。在此基礎上,我們還應綜合應用各種教學方法,盡可能多地建立它與其它圖式間的聯系,圖式理論認為,知識的內在聯系緊密、結構化程度高,就容易識記和存貯,便于激活,還可以減輕記憶負荷,擴充記憶容量。例如,同義詞、反義詞圖式間的聯系有利于學生從語意、語法全方位、多角度比較它們的用法。用舊英文單詞解釋新詞不僅給學生提供了復習、鞏固詞的機會,還能幫助學生精確掌握詞義。
四、結語
運用結合心理認知教學法、詞匯聯想教學等方法,即“心理認知綜合教學法”,建立大量的可視、認知詞匯,進行深層次加工,使認知與具體相結合,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對于絕大多數的學習者來說,認知詞匯教學法是有效的,學習者應該被教會適當的詞匯習得策略, 以便提高他們的詞匯能力。
英語詞匯教學是英語教學中至關重要的一項,認知心理學在教學中的應用不僅僅是教學活動或教學手段的轉變,從根本上來說,是教學理念的轉變,而對當前英語教學改革來說,則是“實現從以教師為中心、單純傳授語言知識和技能的教學模式向以學生為中心、既傳授一般的語言知識與技能,更加注重培養語言運用能力和自主學習的能力。
參考文獻
1. 汪榕培. 英語詞匯學教程[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2. 趙艷芳編著. 認知語言學概論[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篇10
【關鍵詞】認知心理學 初中英語 詞匯教學
詞匯是英語學習的基礎,學生沒有豐富的英語詞匯量,其英語閱讀與寫作都將受到極大限制。目前,初中學生整體英語水平還有待提高,大部分學生雖然掌握了英語的語法知識,但依舊不能進行完整的表達。認知心理學認為,所謂記憶是人類大腦在反映之前所見過的事物,使人類保持其自身所積累的經驗,并將其重現,教師如希望提高學生詞匯的學習效率,則必須能夠運用學生的記憶規律,引導學生采取合適的方法記憶英語詞匯,從而使學生學習詞匯的效率得到顯著提升。
一、識記與系列位置曲線
識記是人類通過不斷感受事物從而獲取事物的相關信息,并在大腦建立屬于該事物的編碼。從而在大腦儲存映像的過程,這是學生記憶詞匯的開始。加拿大人Murdock于1962年開展了一個實驗,名為自由回憶實驗:教師可以在黑板上列出一列單詞,如:oil、orange、dog、because、laugh、everything、spark等,要求學生在短時間對黑板上的單詞進行記憶。之后教師將黑板上的英語單詞擦去,令學生們自由回憶。此時可以發現,學生對開始的幾個單詞與結尾的幾個單詞回憶效果最好,相比之下,中間大部分單詞的記憶效果便相差甚遠。
由此可見,在學生的認知心理中,單詞的記憶與其排列位置有一定的關系,教師可以借此規律引導學生背誦單詞,可以將課程所需記憶的單詞通過多媒體展示給學生,讓學生先依照順序進行記憶,一段時間后,教師打亂單詞順序,繼續令學生記憶,這樣反復進行順序的調整,能夠避免學生出現無法高效記憶中間部分單詞的情況。教師在授課時,也應注意將課堂主要教學內容安置在課程的開始與結尾部分,從而保證學生可以高效的學習。教師在安排學生學習詞匯時,也應讓學生在完成一部分學習任務之后進行一段時間的調整與休息。
二、短時記憶的容量與學習策略
由自由回憶實驗不僅能夠得出系列位置曲線,同時還可以得出結論:人類短時間內并不能記憶過多內容。美國心理學家認為人類短時間內的記憶容量通常在7個詞語左右,上下浮動不超過兩個。
心理學家在研究中發現,無論實驗對象英語水平的高低,若為其展示一排毫無關聯的字母,則其記憶數量的上限不超過9個,但若展示的字母之間具有一定的關聯,則其能夠記住的字母會增多。以下列兩組字母為例:
第一組:r、i、w、d、m、p、o、z、q、a、l
第二組:p、i、g、a、s、l、i、k、e、b、i、g
第一組所展示的字母之間毫無關聯,而第二組的字母,則可以組成幾個單詞:pig、as、like、big。
顯而易見,第二組字母相較第一組字母更為容易記憶。教師在引導學生記憶單詞時,也可采取同樣的方法。例如以下一組單詞:building、campus、clinic、hall、expect、luggage、lovely、tape、monitor。大部分學生在看到這幾個單詞時,習慣按照傳統的背誦方法進行背誦,然而傳統的背誦方法不僅會浪費學生大量的時間,且記憶效果也不會理想,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這一組單詞按類進行分組,在單詞之間建立聯系,那么背誦起來便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合理安排識記資料,使學生明確學習目的及任務
學生的記憶效果與學生所使用的記憶材料有直接關系,學生應明確自身的學習任務與目的,從而集中自身注意力,專注的記憶單詞。學生應學會合理安排手中的資料,定期將記憶資料進行分類整理,以便提高自身對單詞的記憶。短時間記憶內,雜亂且彼此之間毫無聯系的記憶材料會降低學生的記憶速度,以下一組詞匯為例:idealization(理想化)、journal(雜志)、relatedness(聯系)、translatable(可以轉化的)。這些單詞本身不存在聯系,且學生也無法合理的為其構建聯系,學生只能采取傳統的記憶方法進行背誦,不利于學生記憶。
教師若想解決這一問題,可以將學生所學單詞進行歸類整理,將同源詞匯分為一組,并為學生展示:
Author可翻譯為著作者;authorize 可翻譯為授權或認可;authorization可翻譯為授權、委任。三個詞雖然彼此不同,但其卻有內在的聯系,author是其他兩個單詞的詞根,其不僅是這幾個詞語的核心,同時也表達著該詞的原始意義。學生如能掌握詞根,便可通過為詞根添加前綴或后綴,進而掌握更多的詞語。英語中,前綴能夠使詞義得到加強、改變或受到限制,但詞的詞類不會發生任何變化。而后綴不僅可以改變詞類,還可對詞義進行補充。authors、authorize與authorization都是由author衍生而來,兩個詞與author都有關系,author本意為“增大與生產”,動詞加后綴“ize”將原本為名詞詞性的author變為動詞,而authorize也與增大生產的意思出現了偏差,但還有一定聯系。由此可見,學生定期按照詞形或詞義相近的詞語分為一類,有助于學生進行單詞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