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教育和科學教育范文

時間:2023-09-20 17:55:5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道德教育和科學教育,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道德教育和科學教育

篇1

關鍵詞:職業道德教育;高職高專;婦產科

高職高專教育的本質目的是為了提升學生的專業性,提升其整體的社會競爭能力。在進行高職高專的醫學教學工作的過程中,要通過相關課程改革以及教學模式的優化,不斷提升學生自身的職業道德素質和能力。本文主要對高職高專婦產科教學中滲透職業道德教育的工作展開了研究,希望可以為今后的相關工作開展奠定基礎。

一、提升教師自身的專業性,有效滲透職業道德素養

要想提升學生自身的職業道德素質能力,就必須提升教師自身的專業素質能力。首先,要有意識地提升教師自身的職業素質能力、法律法規、醫德醫風意識等,使教師能夠正確地對待和處理醫患關系。其次,教師可以通過開展多元化的教學活動,利用專業的醫學專家教授開展職業道德品質素質能力的專題講座與相關培訓工作的機會,提升自身的道德品質;不同醫學專業的教師要做好交流工作,互相傳授教學經驗;一些資歷較深的專業教師要對青年教師進行系統的職業道德指導。最后,對專業教師開展臨床進修活動,在實踐中提升教師的職業道德能力和意識。

二、構建多元化的教學模式,融會貫通全面應用職業道德理論

(一)案例教學法在職業道德中的應用

案例教學法實質上是一種實踐活動,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參加實踐活動,提升獨立分析、討論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婦產科教學中采用案例教學法能夠提升學生的道德品質。例如,在進行“正常以及異常分娩”相關內容的教授過程中,教師要指導學生了解孕前期、孕中期以及產后的相關狀況,對于問題要及時處理,選用實際案例實施教學。如一位產婦在產后的會陰側切縫合術之后的兩個小時觀察期,反應自己切口疼痛且伴有墜脹感,但是醫生認為是產婦自身承受能力較差,沒有對切口狀況進行系統的檢查。指導接班人員在檢查的時候才發現產婦的引導后壁出現血腫狀況,只能拆線清除之后進行重新縫合。教師以此案教育學生,如果醫務人員及早發現問題,就能避免產婦血腫的問題,讓學生明白婦產科專業人員的職業準則。

(二)情景教學模式及角色扮演教學模式中的職業道德滲透

情景教學模式以及角色扮演教學模式均是通過創設情景的方式,實現與學生的情感共鳴,促使學生在現實環境與活動的交互作用下充分發揮自我潛能,在潛移默化中主動積極地獲取知識,從而促進學生正確思想觀念和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和發展,最終達到素質的全面提高。例如,教師在進行分娩期第二產程的相關臨床處理知識的講解過程中描述了如下情景:一位產婦的宮口已經全部打開,但是因為其宮縮相對劇烈,并沒有通過科學的方式運用好腹壓,呈現出大喊大叫的狀況,導致整個生產過程較為緩慢。在這個時候,有些醫務人員態度惡劣,大聲斥責產婦。教師要引導學生換位思考,通過角色扮演模擬真實的臨床情景,從產婦的角度出發,真正明白職業道德素養在實踐中的重要價值及其意義。

三、加強臨床實踐,提升職業道德素養

臨床實踐是學生將婦產科知識由理性轉化為感性的階段,也是學生將理論變為實踐的過程。此時,學生真實地接觸產婦,會盡量幫助其減輕痛苦,進而感受到強烈的職業責任感。另外,因為婦產科的主要服務人員為女性患者,其診斷疾病具有一定的隱私性,個別患者對見習學生會有一定的抵觸心理,拒絕他們的觀察與操作,對此教師要提升學生的醫患溝通技巧,提升其溝通的藝術性,進而使其獲得患者的信任。此時學生便會改變自己的職業態度,具備強烈的職業責任感和職業態度是提升職業道德素養的重要方法。

四、教師言傳身教,將職業道德教育與臨床實習有效融合

臨床實習過程中,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專業素質能力,對于學生職業道德品質的培育有著重要的影響。對此,教師要充分發揮自身的責任,在教學與相關業務開展中,彰顯自身的專業素質能力以及醫德醫風,起到帶頭的作用,通過言傳身教提升學生職業道德品格的形成。例如,在進行相關病史的詢問過程中,教師要態度和藹;要保護病人的隱私;在婦科檢查過程中,要保證動作輕柔。總之,高職高專婦產科專業教師在進行專業知識的教授過程中,要有意識地進行職業道德素質教育的滲透,通過科學系統的教學模式應用,提升學生的專業能力以及品德素質,進而為社會的發展培育出具有一定醫德且具有高素質的醫學人才。

參考文獻:

[1]蒲向陽,李姮瑛,蔣桂榮.在護理專業課教學中滲透職業道德教育的方法探索[J].科教導刊(上旬刊),2016(9):84-85.

[2]農金紅.淺析在中職衛校婦產科護理學教學中滲透職業道德教育[J].衛生職業教育,2012(7):87.

篇2

【關鍵詞】高中思想政治課 生態道德教育

高中思想政治課教材中,生態教育的內容既有豐富的顯性材料,又有寓德育于智育之中的隱性素材;既有較完整的生態環境理論,又有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具有很強的生態道德教育功能。因此,充分發揮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的功能,使學生認識生態道德關系,培養學生的生態道德意識,從而融入生態道德實踐,是全社會生態道德建設的重要方面。

一、結合生態問題幫助學生認識生態道德關系

在思想政治教學中要向學生揭示當前人類面臨的嚴重的生態問題。人類在和生態環境進行物質、能量和信息的變換時,不斷地把各種各樣的廢氣物排放到生態環境中去。這樣,就產生了兩個問題:一個是自然資源的有限性,從而引起它的供給能力的問題。另一個是生態環境對人類排出的廢氣物忍耐量的有限性,從而引起它的自凈能力的問題。這兩個問題,導致了生態資源的兩類破壞:一類是人類對生態資源的不合理開發利用引起的生態資源的枯竭。一方面,可更新的資源破壞日益嚴重,森林資源在減少,生物物種加速滅絕,動植物資源急劇減少;淡水供給不足;另一方面,不可更新的資源,由于大量的開采,儲量逐漸減少甚至快要枯竭。目前,全世界每年大約有600萬公頃的土地變成沙漠,有2000萬公頃的土地被嚴重侵蝕而無法耕種。全世界的森林面積已經大大減少,其中溫帶森林喪失的比例最高,特別是一些發展中國家,森林砍伐量令人吃驚。全世界各大洲都出現了河流斷流現象,許多國家和地區發生了居民飲用水困難的情況,我國的黃河近幾年也多次斷流。另一類是人類廢氣物排放引起的環境污染。這種環境污染造成了許多公害事故的發生,給人們的財產和人身健康造成了嚴重損失,同時又造成了生態環境的惡化。這一切都表明了人類文明與自然界之間日益強烈的對撞。

二、結合教學內容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生態道德意識

政治教師在教學中,一方面必須牢牢把握各年級的理論知識與生態教育有密切聯系的知識;另一方面必須按照生態教育的要求,收集同教材知識密切聯系的相關材料。而后雙向結合,把兩方面的內容對應起來,并做到有機的統一,確保思想政治課滲透生態教育的內容。因此,在上課前,教師要認真備課,吃透教材。編寫教案時,要把環境教育的具體任務納入教學計劃。在教學規定要求的范圍之內,有目的地、有針對性地挖掘教材中的生態教育素材,合理確定各章節生態教育的知識點。

三、結合教學內容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生態價值取向

發揮思想教育工作的價值取向功能,培育和樹立整體利益觀念,實現和諧。這是一個循序漸進、不斷推進的系統工程。要真正發揮好思想教育的作用,實現生態和諧的目標,首先就應當找到思想教育和生態和諧的契合點,發現通過思想教育工作推進生態和諧的現實路徑,才能真正發揮出思想教育工作的作用,達到生態和諧的良好效果。

在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上,要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作用,繼承和發揚“天人合一”、共生共榮的全局觀,為整體利益觀構造穩定的思維模式。中國兩千多年的歷史文化,貫穿其中的一條主線是“天人合一”的思想、這種認知模式和思維方式極深刻地影響了中華民族的主流價值觀和思維定勢。如果人的活動破壞了萬物的和諧發展則“鮮不為患”這就是說世間萬物彼此系,相互制約,又有其共同的發展規律,也就是現在所講的生態平衡規律。它要求人類必須尊重自然萬物的生存權力和價值,人必須按自然規律辦事,否則會遭到自然規律的懲罰。“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對于現在如何在社會發展大的轉型時期如何正確建構協調發展的生態文化,也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傳統文化中始終強調的整體發展、協調共處的觀念,需要通過思想政治課教學的導向作用,為人們繼承吸收,在生存發展中把自己視為自然界的一員,面對自然界少索取、多奉獻,樹立起人與自然共生共存的全局觀。

在對待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時,要通過思想教育的作用,培育互利、雙贏的發展觀,為生態和諧社會營造良好的人文環境。人與人、人與社會交往是人類行為的兩種基本方式,正是人類相互的活動對自然環境造成了影響,最終導致了嚴重的生態問題。只有通過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導向作用,使人類在社會活動中擁有正確的思維方式和良好的的心態,才能保障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實現生態和諧。一方面,在人與人的社會交往中,要通過思想教育使人們擁有良好的心態,建立互利合作的社會關系,反對惡性的人際競爭,形成理性的思維方式,在人與人之間建立良性的利益鏈接,為生態和諧構筑良好的人文平臺。另一方面,在處理不同國家和民族的關系時,要通過各種形式的思想政治工作使大家懂得:人類共同利益與民族利益、國家利益是對立統一的關系,人類共同利益并不是個人的、民族的和國家的利益之外的空洞抽象,而是蘊藏其間的共同的普遍的東西,它是各國之間彼此相互依存的共享的利益。全球生態危機的解決,需要引導人們形成整體利益觀念,從全球的角度去思考和解決生存和發展問題,促使人類能長期地、科學地、理智地看待自己的行為,早日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篇3

著社會高速度地進步,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對教育提出更

高的要求。社會進步要求教育進行新的改革,“三導式”教學

就此而生,出現在新時代教育的舞臺。

一、“三導式”教學是社會進步對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勢

在必行

近年來出現的“三導式”教學,主張“以人為本”的教學

理念,包括“導學、導疑、導練”的三個教學環節。它倡導學

生學會主動提出問題,獨立思考問題,合作探究問題,并對所

學知識進行當堂有效訓練與評價,把學生當主人,讓學生真正

動起來,真正實現了把課堂還給學生,進而創建緊張、有序、

高效、和諧的課堂教學。“三導式”教學的出現,緩解了社會

進步與教育的一些矛盾,其勢在必行。

二、“三導式”教學的優點和不足

(一)“三導式”教學的優點。“三導式”教學強調“以

人為本”的教學理念,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進入積極的思維狀

態,由教學中的“要你學”這種被動的狀況轉為“我要學”,

把主動權交給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各自得到不同的發展。

在“三導式”教學課堂中,學生學會主動提出問題,獨立思考

問題,合作探究問題,不同層次的學習者實現學習能力的提

高。等方面,均有較為優異的表現,為培養適應未來的新型人

才奠定基礎。“三導式”教學課堂中,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

師在“導學、導疑、導練”的三個教學環節,始終起到引導、

疏導、指導的作用,保證教學質量與學生能力培養的統一

(二)“三導式”教學的不足。“三導式”教學也不是十

全十美,就目前實驗階段,它同樣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體現

在:對于一向以來跟著老師學或其他有被動學習習慣的學生來

說,這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它對老師有更高更新的要求。它要

求教師在“導學、導疑、導練”的三個教學環節中,一定要善

于把握好“導”的尺度。過多的“導”,不易達到提高自學能

力的目標;過少的“導”,易造成學習不好的學生不知所措,

無從下手。

三、“三導式”教學與課堂教學藝術的整合

“三導式”教學側重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課堂教學藝

術能更好地輔助“三導式”教學有效、有序地開展,二者相輔

相成。“三導式”教學與課堂教學藝術的整合,即能提高教學

質量,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又能得到提升。在“三導式”教學與

課堂教學藝術的整合中,教師應注意兩點:

(一)要求教師融會貫通“三導式”教學理念,樹立“以

人為本”的教學觀念。面向全體學生,同時承認差異,因材施

教,使每一個學生都學有所得。通過激發學習興趣,疏導情感

和引導方法,滲透“三導式”課題的理念。同時,教師一定要

明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處于指導的地位。“三導式”課

堂并不是完全任由學生自學,它要求教師參與學生學習的全過

程中,給予他們及時有效的指導、引導。如:引導語言學習成

功者不斷總結、優化認知策略,引導學生發現學習,教師為他

們導航;疏導不太成功語言學習者,避免消極的學習策略和形

成積極的學習情感策略,教師為他們導疑、導情;指導語言學

習有困難者,使用有效的外語學習策略,教師為他們導法。

(二)在教學實際中,不難發現有些學生想學學不懂,

有些學生已放棄英語的學習。究其原因,發現他們在學習英語

時存在著很多心理障礙:缺乏自信,沒有學習動機,對英語不

感興趣,更談不上有學習熱情了,甚至不敢開口說英語,當然

也就談不上對老師提問題了。還有一些學生學習習慣很差,在

學習上有著很強的依賴心理,沒有主動學習的習慣:不會提前

預習課文,沒有明確的學習目的;上課也很難集中注意力,下

課后連英語書都不翻一翻,全部的英語學習就仰仗那課堂上的

45分鐘,結果是學了后面忘了前面。這類學生就走上“不會

學――不敢學――學不會――不想學”的路,越學越不會,越

不會越不想學。對于“越不會越不想學”的學生,筆者通常采

用幾種方法來激勵他們繼續學習下去。其一、不放棄他們,因

材施教,設計較簡單的任務讓他們去完成,讓他們也能體驗到

成功的喜悅,并對他們的成績給予及時的表揚,以此來樹立他

們學習的信心。其二、在班級或小組內開展“結對子”活動,

以好帶差。其三、班級按學習層次劃分為幾個小組,同等水平

為一組,開展競爭活動,每個月對各小組進步顯著的學生張榜

表揚。其四、走進學生,關心學生的成長,讓學生體會到教師

用應良苦,再也不好意思放棄對英語的學習。四種方法同時使

用,那些原本“不想學”的學生只好改變初衷,重新對待英語

的學習,從“不想學”――“想學”――“學得會”――“更

想學”的轉變。同樣的教學內容,當用上通俗易懂簡單的話來

引導學生,學生就更容易接受,掌握的就更好,且不容易忘

記。一旦學有所成,積累一定的學習技巧,就越學越有味,越

學越想學,越學越會。

總之,任何對有利用培養、提高學生能力的方式、方法,

就值得推廣。“三導式”教學確實勢在必行,講求課堂教學藝術

也不容忽視。在教學中,只有“三導式”教學與課堂教學藝術的

整合,才能即提高教學質量,又提高學生各方面的能力。

篇4

一、歌曲導入,輕松活潑

教學中,一個好的開頭,等于成功了一半。沒有好的導入,就不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歌曲就是很好的導入形式,小學生喜歡唱歌,用歌曲導入,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育心理學表明:音樂教育與智育教育相輔相成。學生在唱歌時,隨著旋律起伏的變化,在感到放松、愉快的同時,會產生興奮情緒。把唱歌的形式運用到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能大大的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例如,在教學3A Unit 2 PartB顏色單詞前,先讓學生聽一曲color song,小學生活潑,愛說愛唱,而且這首英語歌曲曲調歡快,節奏明快,學生能在悅耳的音樂聲中無意識地感知新課內容。這種用唱歌導入新課進行英語單詞和句子的學習,使學生既學習了英語語言,又在熟悉的旋律中學到了新知,輕松自然。

二、談話導入,溫故知新

小學教學中許多都是用很輕松的談話的形式作為開頭的。談話導入法是小學英語教學過程中最常用的方法。通常情況下,新課之前,英語教師都會圍繞一個或多個話題,與學生進行“freetalk”。通過一番“freetalk”,溝通了師生之間的感情,縮短了師生之間的距離,引導學生帶著豐富的熱情進入新課。我們知道每節課的教與學都不是孤立的,它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是舊知識的拓展與深化。因此我們要根據實際情況,精心設計談話內容。例如,在教學《牛津小學英語》4B Unit 8 In class時,筆者與學生進行問答練習:“Hi…,how are you? Can you see…over there? What can you see in our classroom? How many classrooms can you see in our school?”問題從簡單到復雜,既對已學知識進行了復習,又自然地引入了新知識的教學。

三、游戲導入,趣味無窮

游戲是學生最喜歡的活動,也是很好的小學英語教學的導入形式。“玩”是兒童的天性,教師在課前充分利用教材內容,精心設計一系列知識性、趣味性強的聽、說、讀、寫教學游戲可以滿足小學生愛玩好動的心理,寓教于樂。游戲有許多種:Play letter games(字母游戲);Look say and guess (看看,說說,猜猜);Hide and seek (藏一藏,找一找);Do a survey (調查報告);Pass the card (傳卡片); Do the action(聽音樂,做動作)等。例如,在教學3B Unit 5時,筆者設計了這樣一個游戲:讓孩子們從事先準備好的袋子里摸出乒乓球,然后用英語說出數字,最后做加減法的游戲,學生們都躍躍欲試,氣氛活躍,教學也因此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四、實物導入,直觀形象

實物導入并不是所有教學中都能運用的導入形式,但在條件可能的時候用實物去導入新課,效果很好。由于小學生年齡較小,知識范圍有限,決定了他們對直觀、新穎、有趣的材料容易理解和接受,所以教學中的實物、直觀教具是必不可少的。在課堂教學中,出示實物可以變抽象為具體,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而且有利于培養學生直接用外語感知事物和理解問題的能力。如:在教學牛津小學英語2 A Unit 2時,教師可以準備一些實物,如勺子、護士帽、教棒、聽診器等,通過句型Who often uses this?引出單詞,導入新課。

五、設問導入,啟迪思維

審問導入法是指教師根據課文內容的需要故意設疑,制造懸念,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教師在一堂課的開始就給學生設下懸念,能勾起學生強烈的破疑愿望,激發他們極大的學習興趣。比如,在教4A Unit 7 It’s late 時,筆者事先在黑板上畫一個圓,問學生:What’s this? 學生可能回答:It’s a circle. It’s a ball. It’s a sun.等等,接著筆者在圓內畫一個小圓點,再問學生,此時他們會回答:It’s a clock.這樣就自然引入了這節課的內容。

六、情景導入,融入生活

篇5

課堂導入的目的是引導學生應用所學知識進行思考,讓學生學會自己歸納總結,為以后學習新知識打下良好的基礎。

導入的關鍵在于激發學生對導入內容的興趣,幫助學生盡快的把注意力轉向課堂和新內容。要想做到這一點,就要求教師首先了解學生的特點和學生的需求,特別是要充分挖掘所教內容的重要意義和趣味性,拓寬自己的教學思路,以嚴謹的態度和熱情的教學方式來感染學生、帶動學生,激發學生的興趣。課堂導入是否成功,導入前設計起著關鍵的作用,一是導入的內容要生動、有趣;二是導入的過程要自然;三是導入的內容具有吸引力,能充分調動的學習積極性;四是導入時要用準確的而且學生容易接受的語言。

英語作為初中階段的一門基礎課,做好導入工作將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助于課堂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筆者在多年的初中英語教學中,就英語課堂導入進行了研究和實踐,下面是本人在教學實踐中體會出的幾點關于初中英語課堂導入的方法:

一、 創設情境,渲染氣氛,引導學生主動學習

可以根據教材內容結合多媒體插入一些音頻視頻來創設情境,教師再設計一些相關的問題,讓學生有身臨共境的感覺,產生共鳴的同時主動參與學習,運用所學知識進行交流。但是導入的時間不宜過長,三到五分鐘為宜,這樣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求知欲望,使他們愿意學、主動學,并且不影響教學進度。

二、根據學生情況,設計生活化的提問,在導入中導出活力

教師要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和日常生活充分地了解,并且正確地對學生進行引導,讓學生主動參與進來,并且找好新舊知識的連接點,巧妙的進行新知識的導入,做到讓學生一眼看到本節課的重點所在。初中階段的學生已經有一定的英語基礎,對英語有簡單的了解,而不是從零開始的。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自己思考,讓學生運用所學內容來分析問題、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然后通過小組討論形式共同解決問題,這樣學生的獨立性得到了鍛煉,創造性得到了發展,協作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1、復習導入法。復習導入法是教師在講授課內容之前,通過提問等方式讓學生對舊知識進行回顧,根據學生回答內容適當的引入新知識。但這個方法并不是經常用,因為英語教材中好多前面內容是獨立的,只有部分前面聯系比較緊密的才適用于這種方法。

2、小游戲情境導入法。教師可以借助于表演、游戲等形式來創設情境,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例如,可設計這樣的情景:上課鈴響后,教師拿一封待看的信,通過這些表演,讓學生以為老師真的要忙著看信,這是由表演導入新課,使學生恍然大悟,頓覺新鮮有趣,新課的主題也就一目了然了。

三、用學生的談話、表演做導入

初中階段的學生的特點就是活潑好動,好奇心強,所以我們可以把學生的談話、表演作為課堂導入,以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同時也滿足了學生的表演欲望和成就感。

1、自由式談話導入法。教師可讓學生進行學生間對話或由值日班長提出話題,各自發表看法,內容可以是天氣、日期、學生的日常活動、時事話題或是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如奧運會、世界杯等。教師可利用學生所講的內容,適時地引入主題。

2、演講式導入法。把教室當做舞臺,讓學生自己上臺演講,這樣既提高了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又有效的完成了課堂導入。

四、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特點,巧妙的設計導入方法

根據教材的不同內容應該采用不同的課堂導入方法,即便是同一本教材,同一節內容,也要根據所教班級學生的不同特點進行導入設計,使用不同的課堂導入方法。這就需要我們提前了解所教授學生的特點,做到具體學生具體分析。比如學習積極性差和學習積極性好的班級的導入應有所不同,女生班級和男生班級的導入也應有所不同,同一班級,不同課程的導入方法也要經常變化,這樣才有利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保持學生的新鮮感。

五、導入的原則

1、趣味性原則

d趣是最好的老師,只要學生對英語感興趣,就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學習的效果越好,學生的興趣就越長久、越穩定。這就需要教師的課堂導入一定具有趣味性,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興趣。

2、針對性原則

每節課的教學內容不同,所教授的班級里學生特點不同,就需要不同的導入方式,既不能為了吸引學生的眼球而喧賓奪主脫離了教學內容,也不能為了強調內容而忽略了學生的不同特點。

3、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

篇6

【關鍵詞】教學; 理念; 思維; 興趣

新的小學語文教材體現了素質教育的新要求,語文教學要注重知識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培養綜合實踐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如何將這些理念貫穿于日常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從而構建新課程標準下高效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師一直思考的問題,經過多年的不斷探索,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嘗試。

1 更新教學理念,發揚民主教學

現代教育理論研究表明: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轉變自身傳統的教學思想,更新課堂教學理念,敢于把課堂的“主動權”交給學生,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在課堂教學上,教師既是好演員,更應該是一個好導演,教師更應該成為課堂學習的組織者、激勵者、引導者、協調者和合作者。學生能自己完成的學習任務老師無需越俎代庖。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主要任務應該是在學生的課堂學習過程中,在恰當的時候給予恰當的引導和幫助,讓學生通過親身經歷、體驗認知、總結歸納和運用知識的過程來獲取知識的學習能力。

例如在講授《只有一個地球》這篇課文時,我結合學生的切身體驗來進行探究:“前兩年我們云南省特大干旱是怎么造成的?”讓學生合作討論來回答這個問題后,教師引導學生深入探討“在我們看新聞聽廣播或看課外資料的時候,你了解到的由于人類隨意毀壞資源,濫用化學品,造成的生態災難有哪些?”這樣便能一石激起千層浪,激發學生的學習思維,他們會結合自身的經歷來進行回答,對森林無節制的亂砍濫伐,對煤礦資源的過度開采,農業活動中濫用化肥、農藥等等,都是山區學生親眼目睹的真實情況。通過教師合理引導,民主發問,自由討論的課堂教學,學生更能貼近生活去理解感受,更容易把握本節課的思想主旨,也為學生在學習生活中留心觀察、分析現象、思考對策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

2 挖掘學生潛能,激勵創新思維

構建自主學習理論認為,知識不是單靠通過教師的傳授而獲得,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源,主動地采取適合自身的學習方法,通過意義構建的方式而獲得。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根據教學內容創設情景,激發學生學習熱情,挖掘學生學習潛能,鼓勵學生大膽創新與實踐,讓學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獲得基本的語文知識和技能,使他們覺得所學的知識是自己在課堂學習中自主探究而獲得,而并非教師的機械灌溉。

例如教學孟郊的《游子吟》,我根據教學內容大膽創設情景:引導全體學生根據詩的內容進行恰當地布置場景,從四個小組中選出四位女生和四位男生,分別扮演母親與游子,要求每組代表像演小品一樣演《游子吟》。看看哪一組的表演更體現出這首詩的情感,這樣的演出比賽,既活躍了課堂氣氛,也能加深對該詩主題的理解。又如教學《鵝》這首詩時,可以讓學生動手畫出鵝的形象,也許學生畫出的“鵝”千姿百態,但是通過學生自己的動手操作和理解來把握詩歌中“鵝”意象,不但能提高學生的識記能力,也激發學生學習熱情,挖掘學生學習潛能,使學生在語文課堂學習過程中達到學習與思維同步的教學效果,也能激勵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不斷的大膽創新與實踐,初步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3 密切聯系生活,培養學習興趣

文山邊疆地區多數屬于少數民族聚集區,漢語并不是這里的本民族語言,其語言與漢語在語法和表達上又不盡相同,學生多少不喜歡語文,對語文普遍有畏難情緒,所以他們覺得學語文課堂枯燥無味,語文就是讀讀寫寫和背誦,然后就是難以理解的句子,無從下筆的寫作。而新教材編排要求語文教學要體現語文 “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的思想。通過生活中的語文來完善學生自身語文知識的形成和發展。這就要求小學語文教師必須能夠就地取材、聯系學生生活實際來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口語交際”這一內容常常是山區小學語文教師的“雞肋”,棄之可惜,教之無味,課堂上常常本末倒置,老師被迫成為滔滔不絕的“主演”,學生卻是很忠實的“聽眾”。但究其根本,口語交際和生活一樣是豐富多彩的,只要我們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關注現實生活中的精彩畫面,創設交際情境讓學生進行口語交際,學生就會感到親切,樂于表達。如在新學期新班級的第一節課上,老師可以先用當地方言和學生進行交流,拉近師生間的距離,然后再用漢語向同學們作自我介紹“我叫×××,是你們的老師,也是大家的朋友。我喜歡書法、閱讀、唱歌……”老師介紹,讓學生有個參照,然后教師再進行引導,讓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進行自我介紹,表達交流。這樣,一步步引導學生進行交流,學生積極主動性方能提高,課堂氣氛方能調動。就地取材,聯系生活實際,不僅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更為他們日后與人成功交流起到了橋梁的作用。

4 關注個體差異,促使人人發展

由于家庭條件等各種因素的不同,山區小學生在語文知識、技能、能力和志趣等方面都存在差異。教師在教學中要承認這種差異的存在,因材施教,因勢利導,通過多種途徑和方法,滿足學生的學習要求,發展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新教材還設計了“口語交際*習作”“回顧*拓展”等內容,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組織學生開展小組合作,在小組成員安排上,優、中、差學生合理搭配,以優等生的思維方式來啟迪后進生,以優等生的學習熱情來感染后進生,以后進生的活潑好動來調動優等生的學習思維,在學生學習思考的同時,教師不要吝嗇課堂時間,多給學生回答問題的機會,也不能讓優等生的回答剝奪了后進生的思考。對于語文成績較好的學生,教師可以因材施教,選擇一些比較靈活的問題讓他們進行思考探究,以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通過種種辦法縮小學生之間的差異,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促進學生的和諧發展。

5 多樣化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效率

俗話常說“教無定法”。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自身的實際情況而“對癥下藥”。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起始階段的語文教學一般都從視聽入手,為了實現這個任務,重要的是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那么,如何讓學生的學習熱情大幅度地活躍起來,教師要學會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產生一種渴望學習的沖動和十足的信心。

例如通常采用傳統的直觀教學法,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根據小學生活潑、好動,對新鮮實物充滿好奇性的特點,在教學中,盡量利用實物、圖片和電腦等直觀教學法。嗅覺、聽覺、感覺一起參與感知,將實物與知識聯系起來,這樣就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他們在自覺和不自覺的學習狀態中,開啟“自動學習”的按鈕。

還可以采用情景教學法,為課堂創設良好的課堂氣氛。所謂情景教學,就是通過模擬設計一些真實性和準真實性的具體場合的情形和景象,置學生于真實的環境中學習語言,為其提供知識的實例,活化所教的知識,使學生的理解力、記憶力、運用能力都處于最佳狀態,并在此基礎之上進行聯想、綜合,進行創造性學習,從而達到掌握和運用語言的目的。

在構建新課程指導下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還可以使用游戲教學法、案例教學法、引導教學法、問題探究法、討論法等綜合運用,切實符合學生實際情況,可極大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 國家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修訂版),教育部2011年頒發.

[2] 周慶元,語文教育研究概論,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3] 倪文錦,語文教育展望,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4] 江平,小學語文課程與教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篇7

早在兩千多年前,《學記》就提出了“教學相長”的教育思想,到了二十世紀六十年代馬斯洛的“人本主義”思想更強調一切教育教學活動都要以人的發展為本,也就是說在教學活動中,學生與教師的發展同等重要。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學”與“導”的活動,學生與教師之間的關系應該是互動的,融洽的,在和諧中不斷向前發展的。

下面就策略中“導”與“學”,談談本人的實踐、體會。

一、“導”與‘學’的和諧發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步驟中

(一)誘導試學

1.教師誘導入課

教師精心設計課前活動,或是謎語、游戲,或是一首詩、一段曲,或是新聞事件、身邊小事,誘發學生學習新課的濃厚興趣。

2.學生嘗試學習。

教師按教材特點與學生的認知基礎建議試學范圍,讓學生自讀教材內容、圖表、材料解決試學內容。最好把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記錄下來,留待生生、師生合作探究。

3.教師了解試學請況

可以小組交流,代表發言;可以確定電型,個別談話;還可以巡視檢查等。教師對學生的試學情況做到心中有數,為下面有針對性的教學打下基礎。

(二)引導探學

1.教師進行教學再設計

在學生試學的基礎上,教師根據本節課的目標、特點和學生的個體差異,創設性的調整或設計教學程序,創造性的選擇教學方法,創造性的啟發、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從而實現教學過程的最優化。

2.教師因勢利導

“導”的條件是“因勢”,是對學生在試學過程中,出現的知識、思維、心里等諸多障礙,教師將其歸納總結,作為學生探究的目標,然后用畫龍點睛和排除障礙此方法加以點撥、引導,使學生最大限度的發揮自己的潛能,解決自己的問題,完成自身能力的全面發展。

3.學生合作學習

孔子曰:“獨學而無友,則孤陋寡聞。”在試學中自己沒有發現或不能解決的問題,在教師的引導下,生生合作,師生合作,共同研究探討。

(三)開導活學

這里的“開導”指為學生廣開學習的渠道,“活”包括兩次含義:一是練習的設計要活,二、學習與生活的結合要活

1.練習設計要靈活

首先“練”要貫穿整個教學中,是使課堂不可缺少的環節,通過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訓練達到掌握知識、提高素養的目的。其次要明確這里的“練”是廣義的概念,是指訓練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實踐能力。“活”要求教師的練習設計無論是內容、形式、還是數量、難易度都要靈活多樣,豐富多彩,有創意、有新意,提倡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方法來學習,在形成能力的同時培養個性,達到情感與認知的統一。

2.學習與生活結合

學習與社會生活聯系密切,課堂教學應該是開放的,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學了為現實生活服務。廣泛利用廣播、電視、網絡等媒體拓展學習的渠道,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實踐中長才干、學做人。

三、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教師要具備一定的駕馭課堂、教材教法的能力和教學機智

教師必須熟練掌握各種教法,吃透教材,還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個體差異。這樣才能不斷進行教學再設計,最終實現教學內容的最優化。

(二)教師要善于創設良好的人際關系和寬松的課堂氣氛

這是教學的基本條件,也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基礎。教師要相信學生,相信學生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并積極關心學生的內在需求、動機和發展;學生也信任老師,與老師在情感上相互接近。

(三)教師進行教學再設計是貫穿教學過程始終的

篇8

一、 從課程目標到課堂教學核心目標的確立與突破范式圖例

依據奧蘇貝爾有意義學習理論對新學內容的教學(或學習)目標進行分層分析,它的準確性依賴于教師對教材、《指導意見》及學生認知結構中可能存在的主要思維障礙的充分把握基礎之上的。然后才有可能判斷出核心的、能產生最大包攝性的,突破學生認知障礙、產生有意義學習的核心目標。

二、 從課程目標到課堂教學核心目標的確立與突破課例分析

《化學1》中元素化合物知識是高一學生學習的主干內容,由于沒有元素周期律作支撐,學生學習元素化合物知識很難從結構的角度推斷物質的性質,所以應更多地借助實驗來突破,從實驗現象的角度突破學生可能的思維障礙。所以用好書本實驗以及設計改進實驗顯得格外重要。以蘇教版專題4第一單元含硫化合物的性質和應用中的《SO2的性質和作用》一課為例:

書本第88頁,運用3個實驗來解決核心問題SO2的化學性質:①SO2溶解實驗及該水溶液pH的測定;②SO2的水溶液(H2SO3)與品紅作用,再加熱;③SO2的水溶液(H2SO3)中加BaCl2溶液以及再加雙氧水。

我認為實驗設計較好,從教學的角度看符合“能學”和“該學”,但對學生來講不是很“想學”。理由如下。

①每個實驗不緊湊,每個實驗跟SO2的各個性質一一對應,缺乏整體性。對激發學生的記憶策略明顯不足。

②用SO2的水溶液做實驗與直接通入氣體給學生造成的心理變化是不同的,從實踐結果看,學生即使承認上述結果也不見得以后對SO2通入BaCl2溶液的現象判斷會正確。

依據以上認識,在實踐中我設計如下實驗裝置以問題組鏈進行教學。

[實驗操作](1)微熱Y型管一側,使火柴頭(或硫磺)燃燒,觀察現象。(提示學生觀察點為兩張試紙和右側溶液,及時讀出pH值)

(2) 相關問題提完后,傾斜Y型管,拔去氣球,用針筒打入少量5%的雙氧水,觀察現象。

(3) 取出品紅試紙,在酒精燈火焰上方熏(或吹風機熱風吹),觀察現象。

[問題組鏈]思考1:觀察如圖1裝置,根據初中酸性氧化物的知識,實驗前先預測濕潤的pH試紙和BaCl2溶液會有什么現象。

(學生一般都能預測pH試紙的現象,但通入BaCl2溶液的現象一般都預測錯誤。由于充分暴露思維障礙,這樣做可以激發學生思考積極性和解決問題的實效性,考慮學生知識體系中無品紅知識,所以不預測)

思考2:濕潤的pH試紙變紅色,說明了什么?由此可以得出SO2氣體具有什么性質?

(SO2溶于水與水發生了反應,生成了亞硫酸,即SO2的水溶液為亞硫酸,具有酸性)

思考3:從BaCl2溶液中無明顯現象說明了什么?由此又可以推導出什么結論?

(SO2通入BaCl2溶液不反應,即亞硫酸不與BaCl2溶液反應,原因是弱酸不能制強酸)

思考4:從滴加雙氧水后看到的現象判斷白色沉淀可能是什么?如何設計實驗證明?寫出可能發生的反應方程式。

思考5:由此可以推測SO2氣體(或其水溶液)具有什么性質?(SO2或亞硫酸具有還原性)

思考6:從SO2氣體能使有機色素品紅褪色說明SO2還有什么性質?褪色后的品紅試紙加熱后又復原說明其褪色原理與漂白粉(或次氯酸)一樣嗎?

(說明:用自制品紅試紙時,用酸化的品紅溶液更好,否則實驗時先變深)

思考7:觀察暴露在空氣中的pH試紙與剛才的讀數是否有差異?解釋其中的原因,寫出反應方程式。

思考8:由此提出煤(含硫)燃燒產生酸雨的基本原理。

設計具有邏輯性聯系的問題鏈(或實驗情境等)以完成核心目標相關的學習內容,這是教師專業發展水平的集中體現。

題組訓練設計

設計具有檢測功能的問題或題組以便能及時獲得多方面的反饋信息,如教學(學習)核心目標是否達成?學生學習達到的水平是否深刻?

(1) 下列六種溶液中分別通入SO2氣體,判斷反應現象,能反應的判斷SO2表現什么性質?

①品紅溶液;②滴有酚酞的NaOH溶液;③氯水;④紫色石蕊試液;⑤CaCl2;⑥Ba(OH)2

(2) 將等物質的量的SO2和SO3(g)混合物通入BaCl2溶液中,其結果正確的是(

A. 只有BaSO4沉淀生成,SO2從溶液中逸出

B. 兩種氣體都被吸收,并有BaSO4沉淀生成

C. 兩種氣體都被吸收,且不產生沉淀

D. 產生BaSO4和BaSO3兩種沉淀

(3) 將SO2分別通入甲、乙兩瓶溶液,甲溶液為NaOH和BaCl2的混合溶液,乙溶液為H2O2和BaCl2的混合溶液,判斷是否有白色沉淀,并判斷沉淀成分。

篇9

[關鍵詞]手工活動 滲透 科學教育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認為,兒童的才智反映在他的手指尖上。現在的教學中,老師們對幼兒手工制作活動的價值定位更多地注重活動的結果,很少關注幼兒在活動過程中是怎樣對材料進行加工、改造的,幼兒在探究、使用材料的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問題,他們是怎樣解決問題的,以及他們是怎樣表現作品所蘊含的科學原理的。其實幼兒進行手工活動時,科學思維已經滲透在其中了。

一、幼兒手工活動的價值

(一)培養幼兒動手能力。經常動手可以培養良好的意志品質。意志是確立目標、支配行動、克服困難、實現預定目標的心理過程。克服困難不能光靠動口支使別人,而要親自動手解決問題。平時動手操作的過程,就是克服困難解決問題的過程。它可以培養人的堅韌性、自制力等意志品質。從小衣來伸手、飯來張口,連自己的生活都不能自理的人,決不會成長為意志堅強、能戰勝各種艱難險阻的勇士。

(二)有助于發展幼兒的創造力。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曾提出,“小孩有創造力”,“要解放兒童的雙手”。通過雙手的操作,一方面可以使幼兒的思維得到鍛煉,另一方面可以培養幼兒的創造力。手工活動與科學教育融合是幼兒思維和探索能力得到提升的教育,是充分運用游戲形式的藝術化的教育,有利于幼兒認識材料和使用工具,使他們的創造力得到激發。

(三)有助于開發幼兒的智慧潛力,豐富其情感體驗。手工活動與科學教育融合,幼兒就不會只發現事物的外在特征,還會喚起他們對事物內在物理性質的了解。幼兒對事物的感受就不會局限于事物外表的大小、尺寸、軟硬、顏色、組成的成份等規定性特征,還會對事物的美感、形態等主觀性感受。

二、幼兒手工活動材料運用策略

(一)玩一玩,激發幼兒對手工活動的興趣。幼兒對老師制作的東西很感興趣,所以教師有時需要有“刺激物”來引起他們的興趣。比如要制作一個不倒翁,那么老師就要提前做好幾個不倒翁,首先教師在幼兒面前擺弄不倒翁,使不倒翁左右搖擺卻不倒。同時也會讓幼兒對此產生興趣,他們就會冒出很多的問題:比如:“好漂亮的不倒翁哦!它還會動的,真的好有趣,我也想要一個。可是它為什么會不倒呢?它的里面是不是藏了什么呢?它是用什么東西做的呢?”當幼兒有了探究的動機后,就將進入探究的過程。讓幼兒帶著問題,帶著興趣去玩一玩不倒翁。老師每一組發1—2個不倒翁,讓幼兒嘗試玩一玩。

(二)看一看,探究手工活動的科學性。要想成功做好一個不倒翁,就要弄清楚不倒翁的“復合體結構”,即不倒翁基本上是由半球體和圓錐或圓臺或其他幾何形體組成。“不倒翁的身體是什么形狀的?不倒翁的帽子又是什么形狀的?不倒翁能用什么材料進行制作?能不能有其他樣子的不倒翁……”讓幼兒帶著這些問題去看一看不倒翁。最后教師幫著總結一下。制作不倒翁的材料有很多,比如身體可以有雞蛋殼、乒乓球、皮球等等,帽子可以有廢舊掛歷、彩色紙、毛線等等。還可以裝飾成很多造型的。如:不倒女孩,不倒男孩等。”最后還要和幼兒探索不倒翁為什么不倒的原因。教師提出問題:“不倒翁為什么會不倒?會不會跟里面的重物和我們推它的力度有關呢?”讓幼兒再次的擺弄不倒翁,最后教師幫著總結一下:不倒翁不到的原因有兩個:和它肚子里面的重物有關,因為它下重上輕的;和擺弄不倒翁的人發出的力也有關系的,發出的力需要均勻,太輕了不倒翁擺弄不起來。太重了不倒翁會倒著不起來。

(三)做一做,親歷手工活動的過程。

1.制作不倒翁時,如果讓兒童獨立設計再動手制作,他們就必須在感知基礎上概括出不倒翁的外形特征后,進一步探究其為什么不倒的原因。這里,兒童可能會有種種假設(如底部的重物放多少、放在哪個位置比較合適等等),這些假設是否正確,需要一一驗證。如果不能找出真正的原因,兒童是不可能做出不倒翁的。除對這一關鍵原因的探索外,整個制作過程還可能會包含如下一些探索,如發現合適的材料、尋找適當的固定重物的方法和位置等。整個過程由此可能需要不斷調整設計,改變制作行為。

2.關注活動進展,鼓勵幼兒大膽嘗試、反復驗證。讓幼兒親歷以探究為主的活動是幼兒學科學的重要途徑。在科學探究活動中,教師要細心觀察幼兒的神情、行為表現、討論的問題等,注意幼兒有哪些困難和認知沖突,以便及時介入幼兒的活動,給予必要的引導。教師應鼓勵幼兒按自己的想法嘗試著自己解決問題。幼兒只有在嘗試過程中才能獲得主動學習和發展。

(四) 曬一曬,分享幼兒手工活動的成果。先把幼兒做好的作品放在展示臺上,進行展示。讓幼兒說說自己不倒翁和其他人的不倒翁的不同之處。同時分享自己制作不倒翁的過程,說說在制作不倒翁的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是怎么克服的。通過曬曬自己的成果,讓幼兒知道分享具有重要意義,分享可以幫助幼兒得到玩伴的信任,在與玩伴的玩耍過程中,可以促進幼兒語言表達和交流能力,同時也可以幫助幼兒尋找與他人相處的方式方法,分享行為較為突出的幼兒,能較好的解決交往所遇到的問題,能夠積極的幫助他人,分享為幼兒的社會交往奠定了基礎。

三、結語

在手工活動中滲透科學教育使幼兒能夠更積極主動探索,教育者要充分發揮手工活動與科學教育的這種融合對幼兒發展的價值。在探索時,教師要及時鼓勵幼兒對事物進行細致耐心的觀察,對未來情況作出預見,幫助幼兒驗證預見,并提出問題彼此交流。正是在這一系列活動中,幼兒接受了科學教育的訓練,豐富了他們的社會常識。幼兒科學教育沒有也不可能直接培養科學技術人才,但從長遠的眼光看,它所奠定的是未來一代人的科技素質的基礎,從這個搖籃中,將誕生迎接未來科技革命時代的新一代科學家和技術人才!

參考文獻:

[1]柳志紅.幼兒藝術教育與科學教育融合之我見[J].山東教育,2005,(12).

篇10

1確定“自導”的教學模式

所謂“自導”是指學生在老師指導下進行自定向、自運作、自調節和自激勵的學習活動;老師則在此過程中有針對性地進行導定向、導運作、導調節和導激勵的教學活動,讓學生成為既基礎扎實、學有策略、個性良好,又有創新精神、實踐力強、自由自覺的人.

“自導”操作模式可以用圖1進行高度概括:

首先,自主學習方案設計過程就是老師導定向、導運作的過程.

自主學習方案的設計是圍繞學生的學進行的,它實際上與“自導”操作模式中的老師導定向、導運作是基本相同的,它直接指導學生的自定向、自運作的實施.

其次,我們實施的“先學后教,小組探究”的學習方式與學生自運作、自調節是基本相同的.

再次,我們實施的“自主學習方案”的評價制度與學生的自激勵和教師的導激勵是大同小異的;它也是引導學生進行反思性學習.

最后,教師的角色轉換非常重要.在物理教學中倡導的“自導”融合在“自主學習方案”,強調要突出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教師要以長者或朋友的身份積極參與學生的學習當中,教給學生獨立學習、研究、自行獲取知識的方法,給他們恰當的引導和鼓勵,充分發揮教師“導”的功能,這樣才有利于培養學生學會自行獲取知識的能力,起到“授之以漁”的作用.要給學生真正“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自導”理念中的“四自”是指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自定向、自運作、自調節、自激勵過程.教師要相信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能逐步找到正確的答案,不要急于做越俎代庖的事情,而應把工作重點放在導定向、導激勵中,從而把學生和老師的主動積極性都發揮出來.

為此,筆者認為,在繼續落實好“自主學習方案”的基礎上,要做好如下工作:

1.1積極開展反思性學習

所謂反思性學習,是指以反思為主要特征的學習過程.在這種學習方式中,學生更多地自定學習目標、學習計劃和學習策略,然后實施學習.在學習過程中,根據內容和現場實際,經常思考目標的適宜、計劃的周全、策略的得當等問題,在學習后及時總結學習的收獲,思考在學習的過程中自己的表現,策略的使用有效度.在教學過程中經常進行反思性學習,既可以提高學生的自我調控能力,又可以提高學生的自信心,還是自我評價的好方法,何樂而不為呢?為了使反思性學習發揮更好的評價作用,教師在新授課時要求學生填寫“個人學習反思卡(一)”,在復習課時,要求學生填寫“個人學習反思卡(二)”;探究學習時則使用“小組合作學習反思卡”.

1.2形成評價激勵機制

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特別希望得到別人尤其是老師的表揚或稱贊.在自主探究學習的過程中,如果老師能恰當地運用評價激勵機制,往往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前面提到的“自主學習方案”,評價制度就是一個很好的即時評價激勵機制,它往往能激發起中學生永不言敗的好勝心.

此外,我們對中層生實行的“檔案袋評價”則是長期的跟蹤評價,對學生身心健康成長和長期可持續發展都有積極的作用.這些措施都是為了更好地提出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

2確立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理念

所謂“自主學習”就是一種“自我導向、自我激勵、自我監控”的學習方式,它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通過主觀努力去獲取新知識和增強自己學習能力的一種過程.物理科的“自主學習”就是指教師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及物理學科特點有的放矢地進行教學,使學生在自主活動中學會發現、學會探索、學會創新.所以教師應在堅持學生主體地位的前提下,變教學為導學,改變過去那種只注重知識傳授、忽略能力培養,只注重教師自身的主導作用、忽視學生的主體作用的做法,確立一種全新的“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理念.

“自主學習方案”的內容包括“學習目標、學習重難點、學法指導、學習過程、學習過程反思”這五大部分.其中,學習目標包括“基礎目標”和“拓展目標”,教師按照“基礎目標”設計相關的學習內容和練習題,要求絕大多數學生通過自主學習或在同學、老師的幫助下都能達到,是學生學習掌握的重點,“拓展目標”則是為“培優”而設的,它為那些學有余力的同學進一步提高能力提供幫助.“學習重難點”根據不同學科的具體內容而定.“學法指導”可以是一章、一節,也可以具體到一個課時的學習內容,是教師根據不同學科的具體內容教給學生一些學習的方法,讓學生學起來較為容易,從而激發學生進一步進行探究學習的興趣.“學習過程”包括“自主預習、課堂研討、練習鞏固、拓展延伸”四個步驟,它體現了學生學習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的過程.“學習過程反思”是學生在使用“自主學習方案”進行學習的過程中的思想反饋,它要求學生用三五句話將自己學習過程中的成功、收獲、失敗、困惑或者碰到的困難記錄下來,讓學生不斷積累成功的經驗,就算是失敗、困惑或者碰到困難,也及時記錄下來,便于老師進行有針對性的輔導、同學進行有目的性的幫助.

筆者在講解《液體的壓強》這一節時,一改傳統的“教師講學生聽”教學方法,把學生全部帶到實驗室里去,然后把全班分成16個小組,讓學生自己動手通過實驗“探究液體的壓強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而教師在旁邊只作引導,經檢驗此種教學方法收到了較好效果.

3初中物理自主學習的教學策略

3.1自主學習目標的確定

確立教學目標是備課的首要環節,只有制訂了合理的、可操作的學習目標,才能使學生明確學習的具體任務、要求,從而規定學習行為取向和評定學習結果.我們根據《課程標準》、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學生自主學習的學習目標,并以問題的形式展現給學生.比如在《二力平衡》一節的教學中,筆者設計了既突出重點、難點和關鍵又體現出新舊知識聯系的五個問題作為學生的學習目標:什么叫平衡力?具有什么特點?什么叫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舉例說明和思考:是否有作用力都有反作用力?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及其意義是什么?兩個平衡力與一對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主要區別是什么?舉例說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特點是什么?

實踐表明,只要能做到目標明確,層層落實,主動地根據自主學習目標,選擇性地收集資料,積極去思考加工,提取有用的信息,甚至提出自己的設想.

3.2自主學習方法的引導

學習方法是在學生學習過程中學習者獲得經驗方法的總和,是學習者保證學習活動順利進行的有關學習活動的經驗系統.引導學生把握重要的物理學習方法,是自主學習得以進行的必要條件.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特別注意訓練學生閱讀、觀察、分析、做筆記、提問題、概括總結等物理學習常用的方法.而針對自主學習的內容,我們會利用學習目標提示學生這部分內容主要的學習方法.

3.3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動機

自主學習是最持久的,也是最深入的,要想使學生開展自主學習,必須首先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學生的自主學習是由一定的動機引起并受其支配的.同樣學習動機也是直接推動學生自主學習的內在動力,在學習活動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而興趣又是學習動機中最現實、最經濟、最活躍的因素.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索,首先要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只有學生把學習看成是一種快樂的活動,是一種需要,才能產生巨大的內動力,激發更強烈的求知欲.

可以通過“創設情景,設置疑問”的方法來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在講《流體壓強與流速的關系》這堂課的開始,筆者先出示一個漏斗和乒乓球,然后讓學生猜想如果把乒乓球放在漏斗口的下面時,放手后乒乓球會發生什么情況?很多學生都猜出乒乓球會掉下來,筆者接著再問學生,如果老師對著漏斗口往下吹,乒乓球是否加速向下運動?在創設的情境中,學生充滿了好奇心,學習動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激發.

3.4自主學習意志的培養

意志是推動一個人積極主動地進行活動的強大動力,也是決定一個人能否把一個活動堅持到底的重要因素.其中決心、信心、恒心是意志結構中三個重要心理因素,它們相互作用,相互滲透,使人根據目的調節和支配自身的行動,去實現預定的目標.

3.5學生在老師指導下進行自主學習

這個環節強調采用“先學后教,小組探究”的學習方式.所謂“先學”,就是在上課前,學生按照教師在講學稿揭示的教學目標及學法指導進行初步練習,解決力所能及的問題.所謂“后教”,就是教師針對學生自學中暴露出來的問題及練習中的錯誤,有目的地引導學生展開小組討論,實行“兵”教“兵”,會的學生教不會的學生,教師作適時的評定、補充.

心理學家告訴我們:學生只通過視覺或聽覺去獲得的知識只有15%,而如果充分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和觸覺并讓學生手腦并用,獲取的新知識可以增加到85%以上.為此,我們積極嘗試“先學后教,小組探究”的學習方式,經過實驗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3.5.1合理分組,以優促差

合理分組是小組探究的前提,只有合理分組,才能更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最大限度地挖掘學生的潛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每個課題組的成員根據自己所教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將學生分為優、良、中、差四類,同時兼顧文科、理科的偏科情況來作為分組的依據,再根據人數的多少分為若干個小組,每個小組都有這幾類人.這樣,優差、文理搭配,既方便組內同學間的合作互助,以優促差,也為組間的公平競爭打下基礎.

3.5.2先學后教,小組探究

在開展探究實驗前一個星期,教師就明確提出實驗的內容,并將“實驗探究課題研究計劃書及評價表”(附表略)發給每組學生,要求各個組長充分發揮每個組員的特長,預習相關教學內容,收集有關的資料,準備各種實驗器材,認真填寫好這份實驗表格,并在實驗前三天上交給老師檢查,老師根據具體情況提出修改意見,學生根據反饋的意見再次進行相關的準備工作.各個小組根據前面的準備和具體的分工在課堂上積極開展小組合作式的探究實驗活動,并及時將探究過程中的一些數據、得出的結論以及發現的問題記錄下來.

3.5.3當場評價,公平競爭

每一次的探究實驗的時間控制在20分鐘左右,留下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對整個實驗過程進行“自評、他評、師評”.心理學告訴我們,學生在表揚聲中易于改正自己的不足,同時,也留給學生反思的時間,因此,作為教師,重在引導學生在評價過程中多發現自己的長處,在此基礎上找出自己的不足.這樣,通過小組內的自評、小組間的他評和老師的個別或集體點評,學生可以清楚地知道自己的長處或不足,在此基礎上評出“最佳小組”和“最需要鼓勵的小組”(實際是“最差小組”,但為了不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和學習積極性,我們換一個名稱叫“最需要鼓勵的小組”),但哪一個小組都不愿成為“最需要鼓勵的小組”,他們唯有在下一次的實驗活動中準備更充分,實驗做得更好!這無形中促進了學生間或小組間的公平競爭,激發了學生的潛能,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增進了同學間團結協作的情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