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務與企業的關系范文
時間:2023-08-24 17:41:3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財務與企業的關系,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很多企業在財務方的問題日益突出,這直接影響企業的經濟效益。要解決這些財務問題,加強企業的財務管理是必要的措施。如何通過企業的財務管理實現成本的降低,為企業的經營和決策提供準確、快速的服務,提高企業的整體經濟效益,這些都是企業財務管理方面丞需解決的問題。作為企業管理的中心和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的有力保障,財務管理能力的提高不只是財務基礎工作以及內部監控工作兩個方面的加強,還需要對成本、資金以及風險等因素進行著重的控制和管理,這將是推動企業提高其經濟效益的重要環節。這就要求我們對企業財務管理的本質特點有所了解。
1 企業財務管理的本質及特點
首先,企業財務管理從本質上看是一種客觀存在物質生產領域當中的貨幣關系體系。社會生產關系系統以及生產力系統共同構成社會經濟基礎,生產力決定了生產技術,而生產關系則決定了生產的經濟,所以當經濟的形態以商品貨幣的經濟形式出現的時候,經濟關系就會表現為大量的貨幣關系,同樣,經濟方面也就表現為財務。貨幣關系是構成社會生產財務的最內在的本質,這一貨幣體系我們可以概括地理解成以企業作為中心,企業與國家、企業以及勞動者之間的一種貨幣的關系體系。以上這些就決定了企業的財務管理將有別于其他的經濟管理,具有綜合性強、靈敏度高和涉及面廣的特殊性。也正因如此,要加強企業的管理,促進企業的發展,必須把企業的財務管理作為切人點,處理好各個方面的財務關系。
其次,企業的財務管理是以企業再生產過程當中的資金運動以及其運動的全過程為主體對象。它是對資金運動的最直接的管理,資金的循環與周轉情況的良性與否,一方面取決于企業財務管理的好壞,另一個方面還直接影響甚至是決定整個企業經濟效率的高低。
另外,財務管理一般包括財務預測、財務預算、對象決策、財務分析以及財務控制等環節。這些環節當中的每一次財務活動不僅僅與企業的全面管理息息相關,而且也是整個企業的管理和控制的中心和重心所在。
企業財務管理在整個企業的管理當中占據如此重要的地位,那當前在企業的管理當中存在哪一些較為普遍的現象和不足之處?
2 企業財務管理的不足之處
當下,企業的財務管理雖然不能用漏洞百出來形容,但也不是盡善盡美、完美無暇的。所謂”千里之堤毀于蟻穴”,很多財務管理上的小弊端和普遍存在的看似微不足道的現象往往導致很多企業面臨經濟危機,甚至造成企業最終的破產。以下主要探討企業現有的財務管理模式當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處。
2.1 領導重視程度不足
企業的負責人應當是建立健全和實施財務管理制度的最直接的責任人。但現實情況卻恰恰相反,很多財務的工作人員都認為企業的高層領導不帶頭執行本企業的財務制度是造成財務管理不能發揮其公用的主要原因。部分企業的負責人在理財方面的意識相對較薄弱,只是單純地關心財政經費問題,而對于企業的預算編制、執行、調整、監督、決算和支出等情況則是毫不在意;另外不可避免一些企業的財務人員在專業只是水平上也比較薄弱,導致在處理企業賬務的時候不規范,手續不完備,甚至出現賬目不相符的情況。
2.2 財務預算管理制度不完善
很多企業在財務管理方面,沒有建立起完善的財務會計的控制系統,沒有將財務預算、會計的核算以及成本資金的控制幾個方面的工作有機地融合成一個整體,無法實現對企業整體經濟運行的計劃和控制。
2.3 目標成本的管理不到位
目前,很多企業的目標成本根本沒有真正地落實到生產經營的每一個環節中,對于材料成本和人工成本等可控費用的控制和分析力度明顯不夠。沒有依據企業的現實情況建立相應的中期檢查制度,發現問題之后不能夠及時且有效地去制定采取具體的補救措施。
2.4 缺乏內外監督制約
相對于外部的監督而言,一些企業雖然也制定了相應的財務制度,但是在貫徹和執行的環節卻并沒有真正的做好,這使得內部的審計部門幾乎是形同虛設;諸多的企業都缺乏對于財務內部的監管和內部審核問題的重視,內部的監管根本不完善,沒有形成完善健全的財務內外牽制制度。
對于外部的監管而言,雖然我國早已經建立了一整套完整的財務外部監督機制,但是這也并沒有發揮其應有的監督作用,監督力度不足,水平不高,監督的成本高且監督根本不到位,都直接導致監督機制的效果根本不盡人意。
2.5 缺乏相關獎懲制度
財務管理在企業管理當中所處的位置,我們就不再多說,要切實現企業財務的管理,其最根本的方法在于是否能夠行之有效地去開展相應的獎罰制度、以及能否真正按照該獎罰制度來執行。當前,我國很多企業的考評機制還并不完善,考評的機構也不健全,考評程序也不合理,嚴重缺乏有效的管理方面的理論依據。獎罰的方式方法太多單一。
另外,沒有建立企業內部的標準化的財務管理體系,使得企業內部控制的制度不健全;資信以及貸款的回收和管理相對薄弱;對企業產品的銷售價格以及大宗原料的采購價格的監督力度不足;現有財務部門機制的設置以及財務人員的配備不夠科學合理,這些也都是目前我國在企業財務管理方面存在的一些問題,可以說以上不管是哪一點都可以看作是企業發展過程中的”毒瘤”,不加以改進和完善,必定要影響整個企業的發展和生存。我們應采取哪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來提高企業的財務管理水平,以促進企業的發展呢?以下做簡要討論。
3 加強企業財務管理水平
要加強企業的財務管理水平。從本質上來講,需要從兩個方面著手進行,即執行主體“人”的思想觀念以及管理和其它部門的職權關系。具體措施如下:
3.1 執行主體觀念素質的改變
這里所謂的執行主體包括的對象相對廣泛,上到企業的直接負責人,向下則包括企業的每一個員工,
首先,要從觀念上實現最本質的轉變,樹立財務管理即為企業管理的核心的觀念,使企業的每一個成員都切實理解財務管理的重要性。
其次,就是提高財務工作人員的自身素
質。作為財務人員,不僅僅要懂得會計審核,更重要的是要懂得巧妙有效地發揮其財務管理的職能。一般來講,財務方面的管理人員,除了具備較為扎實的專業知識之外,還需要熟悉國家的相關法律,對企業所處的社會、經濟環境有一定的洞察力和預測能力,同時還應具備較強的管理能力。
3.2 認清各部門之間的職權關系
在現代的企業制度之下,根據產權明晰的根本原則以及企業財產委托經營制度的本質要求,財務部門必須要與會計部門分開。前者的職能是理財,側重于企業內部的管理;而后者主要進行核算,側重于對外提供企業的會計報表等。財務管理部門需要明確地劃分與企業的管理、生產、銷售以及決策部門之間的職權,形成以財務管理為中心,明確分工,互相協調的企業管理的網絡系統。這需要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進行改善。
第一,企業的管理制度應以監理指標考核為中心。建立資本的保值、增值指標,防止企業行為的短期化,以保障出資人的權益;建立凈利潤指標,將稅前利潤、銷售成本、銷售收入以及短期費用進行相應分解;建立資金指標,其確定的原則是與凈利潤的完成率以及保值增值率直接掛鉤的。
第二,生產管理應以預算為中心。企業必須建立包括財務、營業、專門決策三方面預算在內的完整預算制度,并保證全面預算貫穿企業生產經營的整個過程,保證企業經營目標的實現。
第三,財務管理要以資金管理為中心。要通過全面預算來對資金的流量進行嚴格的控制,充分考慮到貨幣的時間價值,嚴格按照“一支筆、兩條線、三個會”的辦公原則來管理企業的的資金。這其中,”一支筆”是指企業資金在通過的全面預算的前提之下,只能由一個人(會計機構的負責人或者是總會計師)來進行統籌安排;“兩條線”則是指企業要嚴格地實行收支分成兩條線,即資金有財務部門來集中調度使用,從而確保生產、投資、經營等在資金方面的需求;而“三個會”則是在“一支筆”和“兩條線”的基礎之上,定期或者是不定期的召開資金平衡會、資金分析會以及資金調度會。
第四,成本的管理要以環節控制為中心。企業對于成本的管理,必須要依照預期設計的成本進行控制。對于采購成本和生產成本進行分別控制,這才是全面、全員、全過程的有效成本的管理,立足于控制論的角度,加強對于設計和采購成本的管理要比單純地加強生產環節的控制更為重要和關鍵。
第五,非生產性開支要以期間費用的管理和技改投資的管理為中心。嚴格地制定并切實實行經營、管理以及財務費用的開支的范圍以及標準,是通過管理實現效益的有效途徑。另外,企業技改的投資管理,也是企業內部財務管理的一個重點,但最關鍵的還是看如何進行引導、策劃和組織。
第六,促銷管理要以資金的回籠為中心。也就是說促銷部門應該根據自身崗位的經濟責任的要求,規定每一個銷售人員對于每一項銷售業務,必須從合同的簽訂到資金的回收這個全過程進行負責。銷售部門以及銷售人員必須對銷售貨款進行回籠,以減少三角債以及經營上的風險,加速企業的資金周轉,促進資金的良性循環。
篇2
【關鍵詞】財務管理 企業管理 關系
一、財務管理在企業管理中居于中心地位
1.企業的宗旨和性質決定了財務管理的中心地位
企業是作為一種以盈利為目的的經濟組織而存在,企業的根本宗旨就是盈利。盈利的實現,是以良好的財務狀況為基礎的。“以財務管理為中心”要求企業不僅重視資本的盈利性,而且要重視資本的流動性,保持最佳的基本結構,提高資產利用效率,保證按期償付債務,避免有盈利但不能按期償債導致的破產。
2.企業管理以財務管理為中心,是市場機制發揮作用及其正常運行的基礎
市場機制要發揮作用,需要企業對市場信號做出靈敏的反應,并依據這些信號及時調整自己的經營行為,市場經濟是平等競爭的經濟,其結果是經濟資源在全社會范圍內得到最佳的配置。如果企業不以財務管理為中心,而是以產量、規模或其它非價值目標為中心,結果必然是市場機制失靈,資金配置扭曲。
3.財務管理是企業各項管理工作的“龍頭”
在企業經營管理的種種矛盾中,財務管理可以說是最主要的,起決定性作用的矛盾,生產管理、原料供應、產品需求、技術和設備管理等部門的各項工作都有其財務意義,都必須圍繞財務目標開展工作,都要事先算一算財務賬,可以說,財務目標是統帥其它一切工作的關鍵環節,企業從上到下,各個部門都要為實現這一目標而奮斗。
二、財務管理在企業管理中的特點
1.超前性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進步,人們對西方現代財務的許多先進的管理經驗正在逐步的引進并加以積極的消化,財務管理的職能由著重于事后的反映而轉變為以過程控制為主,繼而強調事前的科學預策與決策,特別是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的職能分工,更是體現了財務超前性的職能,如投資項目的財務決策中普遍適用的現金流量決策方法就是生產經營的超前決策。
2.動態性
市場經濟最顯著的特征是瞬息萬變,不以人們的主觀意志為轉移,市場經濟的發展與完善,受到國際經濟環境以及國家各種經濟杠桿的作用和反作用。企業在遵守企業會計準則、國家財經法規的前提下,在保證財務資料的可比、真實、連續、及時、穩定的前提下,按照零基思維的原理,靈活設置財務管理和會計核算機構,建立和完善與企業核算層次、規模、成本信息傳遞途徑和控制系統,以動制動,以變應變,隨時抓住主要矛盾,重點問題重點解決,以達到管理的目的。
3.全面性
企業的一切生產、經營、投資活動都是企業內部的資金活動,任何一個企業的管理也就是“人、財、物”的管理,企業內部“人、財、物”的管理都可以用資金管理來“替代”和“控制”。許多跨地區、跨行業經營的集團公司,確立“以產權關系為紐帶,以會計核算信息為主線,以資金管理為核心”的財務管理綱領,就能增強公司的控制性和操作性。可見企業的所有管理都是一種變相的資金管理,也即屬于財務管理的范疇,現代企業的財務管理是一種全方位、全過程的系統管理。
三、財務管理在企業管理中的重要職能
1.決策職能
要使企業的產品適應千變萬化的市場需求,保證企業的發展方向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確保企業永遠充滿活力和競爭力,要求企業管理當局做出每一項決策前,一定要進行充分的“定量、定性”分析,必要時,建立科學的數字模型,把一切可能發生的風險影響因素考慮在內,借助于現代科學的各種方法和手段,來完成所有項目經濟業務的預測和決策。企業管理當局必須具備科學決策的才能,同時企業財務管理必須具有決策職能。
2.控制職能
衡量一個企業的管理水平層次高低,主要是檢驗其內部所有控制系統的“科學、嚴謹、有效”。財務管理工作應力求做到“規范化、制度化、程序化、現代化”的目標。財務管理的“四化”是衡量企業財務管理水平高低的唯一尺度,也是保證一個企業經濟效益好壞的前提和保證,如果沒有嚴密的內部控制制度,沒有較強的“自我約束與控制”功能,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后果是可想而知的。
3.反饋職能
企業財務“超前性、動態性、全面性”的特性,要求財務管理部門除按時、保質、保量對企業的一定會計期間的生產經營成果進行被動反映外,更要求要迅速、準確保證把每一“有價值、有效益”的會計信息反饋到相關部門或管理當局,使他們做出科學的決策和適時的修正,以保證企業生產經營的每一環節、每一過程都處于高效、可控的軌道之中。
四、對企業財務管理的重新認識
1.資金運作管理是企業財務管理的核心
資金是企業資產的貨幣表現形式,在研究如何管好一個企業,把企業盤大、盤活,保證資產的保值增值,就要求從資金管理著手,把資金管理當作企業的核心和主要矛盾來抓。
企業的競爭,終究是實力的競爭,實力除了人的因素以外,主要就是體現資金的“實力”,這個實力可以認為是產品的競爭力,也可以認為是企業的科研開發能力,或是企業適應市場環境生存的能力,但是可以肯定地說,這些能力都是企業“造血功能”的能力,是企業保證資金運轉流暢,并在運轉過程中逐步擴大市場份額,逐步提高產品競爭能力,保證資產的不斷保值和增值的能力。一個企業如果不能保證資金運動的循環性、增值性,就談不上發展,談不上競爭。
2.成本信息管理是企業財務管理的基礎
企業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成本管理,因為企業經營的最終目的,是由其“所得補償所費”后,爭取金額的最大化,那么企業的全部管理都圍繞在“所得與所費”這一目標上,不管是對人的管理還是對物的管理都有一個“所得與所費”的問題,也即是成本問題,而成本的管理又是一種信息的管理,企業的生存與發展本身就是一種成本疊加的過程。財務管理也只有抓好了企業的成本管理,才能體現企業財務內部控制的“有效性、嚴密性、科學性”,也才能真正實現投資者利益最大化的目的。
3.資產的不斷保值與增值是企業財務管理的最終目的
企業物質財產的表現形式就是“資產”,如果把資金比作企業的“血液”,那么,則應把資產比作企業的“軀體”,“血液”的不斷循環和周轉,其目的是為了“軀體”不斷發展與壯大,這樣我們可以看出,資金管理本身只是一種形式和手段,而其本質是對資產的管理。財務管理的使命就是為了使投資者得到客觀、公正的會計信息和投資回報。投資者投資的目的就是為了財富的最大化,而財富的代表和象征又是包括無形資產、有形資產等企業的資產。那么可以說,投資者的唯一目的就是希望他們所擁有的資產不斷保值與增值。企業的財務管理直接是為投資者服務的,投資者的目的就是企業財務管理的目的,所以,資產的不斷保值與增值是企業財務管理的最終目的。
參考文獻
[1]范曉英.淺議現代企業財務管理的作用[J].科技信息,2006,04.
篇3
一、企業財務戰略的類型及特征
企業財務戰略的選擇,決定著企業財務資源配置的取向和模式,影響著企業理財活動的行為與效率。負債•收益•分配不同,戰略有著不同的選擇。企業財務戰略具體有以下三種類型:
1.擴張型財務戰略。它是以實現企業資產規模的快速擴張為目的的一種財務戰略。
2.穩健型財務戰略。它是以實現企業財務績效的穩定增長和資產規模的平穩擴張為目的的一種財務戰略。
3.防御收縮型財務戰略。它是以預防出現財務危機和求得生存及新的發展為目的的一種財務戰略。
二、財務戰略的基本性質
財務戰略的基本性質體現在:
(一)支持性。從財務戰略與經營戰略的關系看,財務戰略不僅表現為它從屬于公司戰略,更是公司戰略的執行系統,全面支持公司戰略的制定與實施。具體表現在它從財務角度以價值形態對公司經營的各個環節提出財務目標,如:穩定增長的收入、較大的毛利率、強勁的信用等級、不斷上漲的股票價格、在行業處于調整期的收益穩定程度等,以此來保證總體戰略目標的實現。
(二)互逆性。財務戰略對公司經營戰略的支持作用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支持力度與作用方式。從戰略角度看,公司所有者總是期望公司在風險一定的情況下保持經營增長的收益提高,因此財務戰略將隨公司面臨的經營風險的變動而進行互逆性調整。
(三)動態性。財務戰略必須保持動態的調整過程。財務戰略的制定與實施和外部環境緊密關聯,即財務戰略是環境分析的結果。當環境出現較小變動時,一切行動必須按戰略行事,體現戰略對行動的指導性;當環境出現較大變動并影響全局時,經營戰略必須作出相應調整,從而財務戰略也隨之調整。
三、企業財務戰略的內容
現代企業財務戰略的內容主要包括籌資、投資及收益分配。因此,企業財務戰略研究的重點應是籌資戰略、投資戰略及收益分配戰略。
(一)籌資戰略。
籌資戰略就是根據企業的內外環境的現狀與發展趨勢,適應企業整體戰略與投資戰略的要求,對企業的籌資目標、原則、結構、渠道與方式等重大問題進行長期的、系統的謀劃。籌資目標是企業在一定的戰略期間內所要完成的籌資總任務,是籌資工作的行動指南,它既涵蓋了籌資數量的要求,更關注籌資質量,即既要籌集企業維持正常生產經營活動及發展所需資金,又要保證穩定的資金來源,增強籌資靈活性,努力降低資金成本與籌資風險,不斷增強籌資競爭力。籌資原則是企業籌資應遵循的基本要求,包括低成本原則、穩定性原則、可得性原則、提高競爭力原則等。此外,企業還應根據戰略需求不斷拓寬融資渠道,對籌資進行合理搭配,采用不同的籌資方式進行最佳組合,以構筑既體現戰略要求又適應外部環境變化的籌資戰略。
(二)投資戰略。
投資戰略主要解決戰略期間內投資的目標、原則、規模、方式等重大問題。它把資金投放與企業整體戰略緊密結合,并要求企業的資金投放要很好地理解和執行企業戰略。一是投資目標,包括:收益性目標,這是企業生存的根本保證;發展性目標,實現可持續發展是企業投資戰略的直接目標;公益性目標,這一目標是多數企業所不愿的,但投資成功,亦利于企業長遠發展。二是投資原則,主要有:集中性原則,即把有限資金集中投放,這是資金投放的首要原則;準確性原則,即投資要適時適量;權變性原則,即投資要靈活,要隨著環境的變化對投資戰略作相應的調整,做到主動適應變化,而不可刻板投資;協同性原則,即按合理的比例將資金配置于不同的生產要素上,以獲得整體上的收益。在投資戰略中還要對投資規模和投資方式作出恰當的安排。
(三)收益分配戰略。
本來企業的收益應在其利益相關者之間進行分配,包括債權人、企業員工、國家與股東。然而前三者對收益的分配大都比較固定,只有股東對收益的分配富有彈性,所以股利戰略也就成為收益分配戰略的重點。股利戰略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是確定股利戰略目標、是否發放股利、發放多少股利以及何時發放股利等重大問題。
從戰略角度考慮,股利戰略目標為:促進公司長遠發展;保障股東權益;穩定股價,保證公司股價在較長時期內基本穩定。公司應根據股利戰略目標的要求,通過制定恰當的股利政策來確定其是否發放股利、發放多少股利以及何時發放股利等重大方針政策問題。
四、財務戰略成功實施應考慮的關鍵因素
(一)財務戰略的選擇必須與經濟周期相適應。
從風險的觀點看,財務戰略所蘊含的財務風險應與經濟周期波動所造成的經營風險相適應。因此,企業通過制定和選擇富有彈性的財務戰略,來抵御大起大落的經濟震蕩。在經濟復蘇階段宜采取擴張型財務戰略,積極融資,擴大生產規模,研發新產品,增加勞動力。在經濟繁榮階段宜采取快速擴張型財務戰略和穩健型財務戰略結合。繁榮初期繼續擴充廠房設備,采用融資租賃,繼續建立存貨,提高產品價格,開展營銷籌劃,增加勞動力。繁榮后期采取穩健型財務戰略。在經濟衰退階段應采取防御收縮型財務戰略。停止擴張,出售多余的廠房設備,停產不利于產品,停止長期采購,削減存貨,減少雇員。在經濟蕭條階段,特別在經濟處于低谷時期,建立投資標準,保持市場份額,壓縮管理費用,放棄次要的財務利益,削減存貨,減少臨時性雇員。總之,企業財務管理人員要跟蹤時局的變化,對經濟的發展階段做出恰當的反應。要關注經濟形勢和經濟政策,深刻領會國家的經濟政策,特別是產業政策、投資政策等對企業財務活動可能造成的影響。
(二)財務戰略選擇必須與企業發展階段相適應。
在企業發展的歷程中,一般要經過初創期、擴張期、穩定期和衰退期四個階段。不同的發展階段,企業經營重點、經營風險都不同,應該有不同的財務戰略與之相適應。企業應當分析所處的發展階段,采取相應的財務戰略。在初創階段,企業經營領域的不確定性較強,大量的資金需求應盡量通過權益資金滿足,股利政策一般采用非現金股利政策。在擴張期,雖然現金需求量也大,但它是以較低幅度增長的,有規則的風險仍然很高,股利政策一般可以考慮適當的現金股利政策。因此,在初創期和擴張期企業應采取擴張型財務戰略。在穩定期現金需求量有所減少,一些企業可能有現金結余,有規則的財務風險降低,股利政策一般是現金股利政策。一般采取穩健型財務戰略。在衰退期現金需求量持續減少,最后經受虧損,有規則的風險降低,股利政策一般采用高現金股利政策,在衰退期企業應采取防御收縮型財務戰略。
(三)財務戰略的選擇必須與公司治理結構相適應。
良好的公司治理結構是保障財務戰略有效實施的關鍵。如果公司沒有有效的治理結構、激勵機制等機制,則無法保證財務戰略的實施。如內部約束機制應包括領導者對財務戰略實施的監督,財務部門對其他部門的監督以及領導者、財務部門和其他部門之間的權責關系的確定等。此外公司還可利用各種管理手段激勵員工,把獎勵與對財務戰略的推進程度聯系起來,逐步改變他們的價值觀念,使他們樂于提出有利于戰略發展的建議方案。
(四)財務戰略選擇必須與企業經濟增長方式相適應。
企業經濟增長的方式客觀上要求實現從粗放增長向集約增長的根本轉變。為適應這種轉變,財務戰略需要從兩個方面進行調整。一方面,調整企業財務投資戰略,加大基礎項目的投資力度;另一方面,加大財務制度創新力度。
五、企業財務戰略的制定與實施
(一)財務戰略的制定程序。
作為企業戰略管理的一個子系統——財務戰略的制定與實施,除考慮企業內外環境外,還要著重考慮企業整體戰略要求。
從上述程序可以看出,制定財務戰略首先要對財務戰略環境進行分析,即要收集各環境的信息及其變化過程與規律,分析預測環境的未來狀況及其對資金流動所產生的重大影響,如影響的性質、程度、時間等;其次,要分析企業自身的財務能力,并結合企業整體戰略的要求,編制、設計具體財務戰略方案;最后,通過對各戰略方案的評價,選出滿意的方案。
(二)財務戰略的實施與控制。
財務戰略的實施與控制也就是努力遵照前面所述的各戰略原則,以此為指導思想,評價各分期目標實現情況,進行有效的控制。制定與實施前,除了考慮財務戰略要求,還得關注組織情況,即建立健全有效的戰略實施的組織體系,動員全體職工參加,這是確保戰略目標得以實現的組織保證;同時明確不同戰略階段的控制標準,將一些戰略原則予以具體化。比如,定量控制標準輔以定性控制標準;長期控制標準輔以短期控制標準;專業性控制標準與群眾控制標準相結合等等。
在進行具體的戰略控制時,要遵循以下原則:1.優先原則。對財務戰略中重大問題優先安排,重點解決;2.自控原則。戰略實施的控制要以責任單位與人員自我控制為主,這有利于發揮其主動性與創造性;3.靈活性原則。盡量采用經濟有效的方法迅速解決實施中出現的問題;4.適時適度原則。要善于分析問題,及時反饋信息,及時發現并解決問題。實施過程中努力確保各項工作同步進行,進度差別不大,從而利于內部協調。
此外,財務戰略實施完畢后,應對其實施進行評價,這是回頭分析企業的預測、決策能力的很好途徑,同時也為以后發展積累管理經驗,吸取教訓,為下一步財務戰略管理奠定基礎。
通過對企業內外環境分析并結合企業整體戰略的要求,它提高了企業財務能力,即提高了企業財務系統對環境的適應性;財務戰略注重系統性分析,這提高了企業整體協調性,從而提高了企業的協同效應;財務戰略著眼于長遠利益與整體績效,有助于創造并維持企業的財務優勢,進而創造并保持企業的競爭優勢。
參考文獻:
[1]陸正飛.論財務戰略的相對獨立性[j].會計研究,2000,(9)
[2]盧斯•班德.公司財務戰略[m].人民郵電出版社,2003,1
篇4
(一)企業信用評級
在資本市場上,信用表現為進行債務融資的債務人與債權人的關系,這種關系存在一定的風險,即債務人能否如期償還債務。信用評級則是對債務人不能到期償還債務的可能性的評價。通常企業信用評級指的是,由專業的評級機構或專門的評估部門,根據“公正、客觀、科學”的原則,按照一定的方法和程序,在對企業進行全面了解、考察調研和分析的基礎上對其信用行為的可靠性、安全性程度做出評價,并用專用符號或簡單的文字形式來表達的一種管理活動。簡單地說,企業信用評級就是專業信用評級機構對企業的未來償債能力及其償債意愿的評估。
(二)財務分析
張先治等在《現代財務分析》一書中提出,“財務分析是以會計核算和報表資料及其他相關資料為依據,采用一系列專門的分析技術和方法,從償債能力、盈利能力和營運能力的角度對企業等經濟組織過去和現在的籌資活動、投資活動、經營活動等進行分析與評價,為企業的投資者、債權人、經營者及其他關心企業的組織或個人了解企業過去、評價企業現狀、預測企業未來、做出正確決策提供準確的信息或依據的經濟應用學科。”簡言之,財務分析是以財務報表為主要依據對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進行的評價。
二、企業信用評級與財務分析的關系
信用評級作為一種社會中介服務,主要是揭示受評對象違約風險的大小。在評價企業的違約風險時,該企業的財務狀況是不可忽視的一個因素。企業信用評級是對企業到期不能償還債務的可能性即信用風險的測算,雖然財務狀況不是信用風險的決定性因素,但財務狀況差、經營業績不好的企業會存在流動性等風險,導致其不能如期償還債務,從而增加了信用風險。因此,財務分析一直是企業信用評級的重要組成部分,但這里的財務分析并不完全等同于一般的財務分析,即企業信用評級并不完全包含財務分析,它們之間無從屬關系。由此可見,企業信用評級與財務分析雖有必然的聯系但又有所區別。
(一)聯系
從內容上來看,企業信用評級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對受評企業的財務狀況進行評價,包括企業的資產情況、負債情況、收入和利潤水平以及反映財務狀況的償債能力、營運能力、盈利能力和發展能力。不難看出,這些內容同樣是財務分析中的重要內容。因此,企業信用評級中對財務狀況的分析來源于財務分析,沒有財務分析的產生與發展就沒有財務分析在企業信用評級中的應用。從分析方法來看,財務分析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比較分析法、垂直分析法、比率分析法、趨勢分析法和因素分析法。企業信用評級通常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結合的方法,但在對企業財務狀況進行評價時主要采用定量的分析方法,主要分為以下幾種方法:
1.比率分析法。即財務分析中的主要方法,也是企業信用評級中的主要方法。企業信用評級過程中通常會采用財務比率指標來進行分析。例如,流動比率、速動比率反映被評企業的短期償債能力,資產負債率反映被評企業的長期償債能力,應收賬款周轉率、總資產周轉率等指標反映被評企業的營運能力,銷售利潤率、凈資產收益率、總資產報酬率等指標反映被評企業的盈利能力,主營業務收入增長率、利潤增長率等指標反映被評企業的發展能力。通過這些指標可以判斷企業資金配置的合理性,使原本不可比的財務狀況具有可比性。企業信用評級過程中,依靠單獨的數量指標很難判斷被評企業財務狀況的好壞,但如果將其換算成比率指標,則就可以進行相互比較,從而避免作出錯誤的判斷。
2.趨勢分析法。與財務分析中的趨勢分析法相同,是根據同一企業連續幾年的資料,以某一年為基礎對相同項目或財務指標計算趨勢比率,以觀察各項目或指標的變動情況,從而對被評企業的成長性進行分析的一種分析方法。通過趨勢分析,可以從對過去的觀察分析中了解企業在該方面的未來發展趨勢。因此,信用評級機構在對企業進行信用評級時會采用趨勢分析法來判斷該企業資信狀況的發展趨勢如何。
3.結構分析法,也就是財務分析中所說的垂直分析法。是對企業財務指標中各分項目與總體項目相比較,從而得出各分項目在總體項目中的重要性、地位及變化情況的一種分析方法。一般而言,某一分項目占總體項目的比重越大,對總體項目的影響也就越大。
4.相互對比法,也就是財務分析中的比較分析法。是通過主要項目或財務指標的相互比較來揭示各項目或財務指標的數量差異的一種分析方法。它是企業信用評級中的一種重要方法,可以通過比較不同期、不同企業的各項指標以及這些指標的標準值,找出差距,以便進一步分析形成差距的原因,進而判斷企業資信狀況的好壞。總之,無論是從內容上還是方法上,企業信用評級中對財務狀況的分析都源于財務分析,是對財務分析應用范圍的擴展,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財務分析的發展。
(二)區別
1.分析主體不同
哲學中將主體界定為實踐活動和認識活動的承擔者。在此,分析主體也就是分析活動的承擔者,應該是指進行財務分析活動的實施者。通俗地講就是誰來進行財務分析。從企業信用評級的概念容易得出,企業信用評級中的財務分析主體是信用評級機構,也就是說評級機構作為中介,根據服務對象的要求對企業的財務狀況進行分析,并以分析結果作為判斷違約風險形成評級報告的一項依據。財務分析的分析主體可以劃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基于企業所有者和債權人對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需求,通常他們自己或請專業的分析師進行相關的財務分析;另一方面,基于企業內部管理者對企業整體或局部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需求,通常由企業內部財務分析人員進行必要的財務分析。因此,企業信用評級的分析主體具有單一性,而財務分析的主體則呈現多樣化。
2.服務對象不同
信用評級的產生源于20世紀初對美國鐵路債券的評價,其服務對象是購買債券的公眾投資者。到目前為止,企業信用評級已得到繁榮發展,但其宗旨仍然是對企業信用風險的評價,其服務對象主要是公眾投資者和機構投資者(諸如銀行和一些金融機構),他們都是企業的債權人。因此,在企業信用評級過程中進行的財務分析也是服務于企業的這些外部利益相關者。分析主體的不同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服務對象的不同,根據財務分析的兩類主體將其服務對象也劃分成兩類,一類是企業的外部利益相關者,包括所有者和債權人;另一類是企業內部的利益相關者,即企業的內部管理人員。與企業信用評級的服務對象相比,財務分析的服務對象更廣泛。
3.分析目的不同
企業信用評級中進行財務分析的服務對象是債權人,他們不僅要求及時收回本金而且要得到相應的收益或報酬,而本金收回的及時性和收益的大小與企業的違約風險相關。因此,分析的目的,一是看對企業債權能否及時、足額收回,也就是研究企業償債能力的大小;二是看企業有無意愿償還其債務。根據服務對象的不同,財務分析的目的從以下幾個角度考慮:
(1)從所有者角度看,他們關心的是自己的資本能否保值、增值,因此,分析的目的是看企業的盈利能力、權益結構和營運能力,從而判斷企業是否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評價企業管理者的經營業績,以便做出正確的決策。
(2)從債權人角度看,他們關心的是企業的償債能力,與企業信用評級的分析目的一致。
(3)從內部管理者角度看,他們關心的是企業整體的運作,因此,財務分析的目的不是單一的,而是多角度綜合性的。他們既要考慮所有者的感受去關注盈利能力,又要對企業的經營情況運籌帷幄而去關注企業的資本結構、營運能力、償債能力、發展能力、財務風險等因素。
三、相關啟示
本文在明確了企業信用評級和財務分析相關概念的基礎上,對企業信用評級與財務分析進行了比較,從中發現它們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同時也得到了以下幾點啟示:
(1)隨著企業信用評級的發展,評級過程中進行的分析除了分析企業的償債能力、營運能力、盈利能力和發展能力外,越來越關注企業現金流的分析。而財務分析通常未將現金流的分析納入重點分析范圍,從而使某些方面的分析具有局限性,在此,可以借鑒財務分析在企業信用評級中的應用思路。
(2)財務分析的依據材料主要是財務報表,而評級機構進行企業信用評級時不僅要看財務報表而且通常會對企業的市場競爭力、企業規劃、所有者背景等表外事項進行分析,以便考察報表不能反映的償債能力。企業內部管理者進行經營決策時可以綜合考慮信用評級的分析結果和財務分析結果,更加深入地發現問題,找到解決問題的措施,從而有利于提高決策效率。
篇5
關鍵詞:
一、 前言
交易是一切經濟活動的核心。電子商務交易是電子商務活動的核心,也是現代企業管理的核心。近年來,全球電子商務發展十分迅速,對經濟活動的影響越來越大,電子商務促進社會分工進一步細化,促使交易服務、業務服務、技術服務模式和產品不斷創新,已經成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引擎。
企業管理的目標是通過合理配置企業資源,采用科學有效的企業制度和先進的管理模式,綜合利用各項勞動因素,不斷提高企業競爭力,保證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和最大化。而電子商務技術可進一步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實現企業既定管理目標和價值。
二 、電子商務的概念和作用
2.1電子商務的概念、發展及其特點
2.1.1 電子商務的概念
電子商務源于英文ELECTRONIC COMMERCE,簡寫為EC。它是指利用簡單、快捷、低成本的電子通訊方式,買賣雙方不謀面地進行各種商貿活動。狹義的電子商務也稱作電子交易,主要是指利用WEB提供的通信手段在網上進行的交易。廣義的電子商務是包括電子交易在內的,利用WEB進行的全面商業活動,如市場調查分析、財務核算、生產核算、生產計劃安排、客戶聯系、物資調配等。
2.1.2電子商務的形成和發展
電子商務起源于企業,早在70年代,電子交易就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了。隨著電子商務的形成,它的發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第一,國際電子商務市場日益活躍。第二,電子商務活動進一步帶動了發展中國家進出口業務,實現了電子商務發展在改變信息和通訊技術類商品出口的格局。第三,電子商務的發展加快了互聯網的普及進程,豐富了國際商務新的技術發展模式。第四、電子金融和電子付費業務迅速發展。目前95%的屬于SWIFT的銀行已經轉換到SWIFINET,在發達國家,國內貿易金融已經普遍使用了在線服務。
2.1.3電子商務的特點
電子商務有以下幾個特點:第一,快捷高效。互聯網的迅速發展為客戶提供了快捷、靈活的選擇平臺,精減了環節,節省了時間,提高了效率。第二、節約費用。電子商務可以有效地降低通信費用、管理費用和人員費用。第三、高透明化。電子商務有利于信息交流和企業競爭。
三、 電子商務在企業財務管理中的作用
財務管理是企業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根據國家財經法規和制度,組織企業財務活動、處理財務關系的一項經濟管理工作,現代企業財務管理更強調事前預測、事中控制和事后分析,是企業管理工作的中心。
3.1電子商務對財務管理的作用
電子商務作為一種現代企業管理方式,對企業財務管理發揮著積極而現實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第一,在利于實現網絡財務信息的共享。第二,有利于實現財務在線管理。第三,有利于企業財務的集中管理。第四,有利于財務動態核算管理。借助電子商務技術,財務控制變得更為有力,財務管理從靜態管理走向動態管理,財務監控從間歇性轉為持續性,從而使財務數據更富決策價值。
3.2電子商務對財務管理各環節的作用
電子商務對企業財務管理各環節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六個方面:
第一,電子商務對資金預算管理的作用
采用電子商務系統,首先,有利于加強上級部門對企業資金的動態監控。其次,有利于企業完善資金預算管理制度,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制定正確的經營決策。
第二,電子商務對收入成本管理的作用
電子商務對收入成本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方面它可以有效記錄和確認企業產品銷售和服務活動,保證收入的及時準確,提高經濟效益水平。另一方面它有利于企業成本控制管理,促進成本管理目標的實現。
第三,電子商務對企業資產管理的作用
采用電子商務技術,企業可以有效利用資產管理軟件,實現企業資產的全方位動態管理。企業可以采用條形碼技術對存貨實行動態科學管理,以及采用身份驗證、用戶權限集中控制、權限審核和數據加密手段維護資產管理系統的安全,結合資產設備的靜態和動態管理,加強資產核算和分析,采取有效措施為斷提高資產的保值增值能力。
第四,電子商務對企業投資決策管理的作用
電子商務對企業投資決策管理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企業可以運用電子商務的快捷、先進的優勢,及時進行市場調研,掌握市場動態,編制投資項目的可行性研究報告,并可通過電子郵件等手段及時傳遞投資意向和相關信息,及時對投資方案進行篩選和優化,選擇最佳方案,從而保證投資決策的正確性,為科學的投資和決策,實現投資目標提供有力保障。
四、 電子商務在財務管理中的問題研究及對策
4.1電子商務應用在企業財務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隨著電子商務在企業財務管理中的開發和應用,在實際運行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兩方面:
4.1.1 網絡環境安全問題
從宏觀上講,目前的網絡環境安全有待加強,重點是電子商務發展中亟待解決的法律瓶頸,包括制定電子合同法、網上知識產權保護法、隱私權保護法、網上信息管制、電子商務平臺交易的監管等法律法規。從微觀上講,企業財務管理需要有一個安全、可靠的通信網絡來保證數據和信息安全,以防止系統漏洞及黑客侵襲和計算機病毒的感染和破壞。目前國內網絡產品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響不安全因素比較突出。
4.1.2 不能完全適應和滿足管理需要的問題
電子商務的應用雖然為企業內部各組織建立了一個相互聯系的網絡平臺,加強了企業各部門間的業務交流和信息傳遞,降低了企業的管理費用、通訊費用等,使企業經營管理快捷高效,提高了財務管理水平。但是由于電子商務技術應用和開發力度的原因,它只是滿足了管理中的部分需求,不能完全滿足企業根據自身發展建立起來的全方位的要求。在財務管理中,由于目前的財務管理信息系統軟件標準不一,無法滿足資金預算、固定資產、電子支付和結算、稅收管理等多種模塊業務的集成化處理和數據的相互調用等,無法形成數據和信息的高度合成處理。
4.2電子商務發展和完善的對策
4.2.1加強電子商務技術安全管理
針對電子商務在企業經營管理中存在的安全隱患問題,國家有關部門應在加強和完善網絡安全立法的同時,進一步肅清網絡使用環境。企業一方面要通過人員培訓,不斷加大電子商務中網絡安全應用技術的開發和利用,提高人員的知識水平和操作技能。另一方面,企業要建立專門的電子 商務技術應用機構,配備專業人員進行系統軟硬件的維護,加大對網絡登錄和訪問的權限控制、密碼使用管理,電子商務系統認證管理、以及數據信息的遠程共享和傳遞等方面的系統化、自動化監控,保證企業各項數據和信息的安全可靠。
4.2.2推行ERP管理,實現企業財務管理信息的集成化
ERP即企業資源計劃,其核心管理思想就是實現對整個供應鏈的有效管理。推行ERP系統,一方面,可以保證資金流與物流的同步記錄和數據的一致性,便于實現事中控制和實時決策。另一方面,由于ERP系統具備系統運行集成化、業務流程合理化、績效監控動態化和管理改善持續化的特點,便于各部門之間加強合作,實現企業財務管理信息的高度集成化,以適應企業不斷發展變化的管理需求。
4.2.3建立信用制度,完善電子金融體系
電子商務的發展有賴于建立科學有效的運行體制。主要包括以下兩方面:
第一,建立個人與企業的信用制度。應盡快建立個人與企業的信用制度。由政府牽頭,各商業銀行、中介機構和社會各界積極參與和響應,提倡實名交易、誠信交易,并借鑒發達國家經驗,建立一套適合中國國情的以信用制度為基礎的交易、信貸和結算體系。
第二,建立統一的網上支付清算體系。一是由中央銀行牽頭組建全國統一的網上支付資金清算中心,主要承擔跨行之間的網上支付信息交換和網上支付資金清算職能;二是建立全國統一的支付網關和安全認證中心,統一制定一套規范標準,確保硬件和軟件、客戶應用技術和系統以及網絡通信協議的兼容性,實現國際接軌。
4.2.4加強人員培訓,提升企業競爭優勢
隨著全球因特網商業用戶的急劇增加及企業電子商務的應用,企業要不斷提高商務人員的綜合素質和工作技能,加大對專業人員的系統培訓力度,造就一批懂技術、會管理,通曉金融和法律知識的復合性人才,為電子商務的長足發展提供充足的人力資源。同時,企業應具備全球化的競爭觀念和戰略眼光。
五 、結論
總之,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趨勢和信息技術產業的迅猛速發展,電子商務將成為今后各國信息交流和發展的熱點領域。對中國企業而言,大力普及和應用電子商務技術,強化電子商務服務功能,建立和完善電子商務服務網絡,實現企業財務管理的科學化、自動化、信息化、程序化和透明化功能,努力提高管理和決策水平,不斷適應當國際形勢意義重大。然而,在電子商務的發展過程中,目前仍存在諸多問題,但無論如何電子商務的發展將勢不可擋,未來它將進一步融入社會各領域,以更先進的技術手段和完善的服務為企業及個人理財策劃,實現科學化和信息化管理,為加快全球信息化進程的統一發揮積極而重要的作用。
篇6
【關鍵詞】 環境績效; 財務績效; 關系
企業環境績效與財務績效之間如何形成一個具有科學原理的互動與制衡機制并將其運用于實踐,是當前我國經濟發展與建設過程中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亟待解決的一個問題。企業財務活動對于環境問題的反映,不僅在于環境成本和環境負債,更應著眼于全球環境問題的協調思路,對環境績效和財務績效要同時關注;不僅要看到現實的價值型環境事項,更要借鑒財務理論和環境理論新發展,將多元化的環境經濟元素融入企業管理體系。作為企業經營資源的資產呈現環境化趨勢,同時企業環境資產化跡象日益顯現。本文擬對企業環境績效與財務績效關系理論與實證研究進行文獻回顧,并提出現有研究的不足及未來研究趨勢。
一、企業環境績效與財務績效關系的理論研究
環境績效和財務績效之間的關系問題,國內外學者沒有達成共識,研究結果也各不相同,筆者所掌握的資料中有支持環境規范等會削弱企業競爭力的傳統觀點與支持修正學派的環境規范等會激發創新和提高國際競爭力影響的觀點。
(一)傳統學派
以Walley和Whitehead(1994)為代表的傳統學派根植于新古典主義理論,認為污染治理措施將增加生產成本,假設邊際成本不斷提高,污染治理和環境績效提高會減少邊際凈利潤,即高的環境績效對應低的經濟績效,反之亦然。
一些學者認為,企業遵守環保法,環境規制會導致企業額外成本的增加,需要投資新型的環保設備來減少對環境的影響。Luken等(1996)認為,在一個特定行業里環境成本在總的制造成本中的份額可能要比制造業平均成本高。Clift(1998)認為,造成環境成本偏高的原因可能是處于產業鏈上游的采掘業和生產型企業,他們所產生的環境影響與其相聯系的生產活動附加值不成比例。Cohen等(1995)認為,有著更高環境規制成本的企業將面臨競爭劣勢,過去企業專注于末端處理技術來應對污染控制和環境績效的改善,而環境投資卻被認為是企業的額外成本。Palmer等(1995)提出了一個導致監管公司利潤減少的激勵環境管制的模型,環境約束對追求利潤最大化的企業是額外的負擔,假定以市場為導向的監管機構采用排污費來鼓勵污染治理,治理污染成本超過排污費用,企業寧愿支付該費用,盡管放寬假設以及考慮到污染者和制定者之間在博弈論戰略上相互作用可能產生的效果,但他們認為這些結果被各種條件所限制,只是特例。
另一些學者認為規章可以創造環境績效和財務績效之間明顯的關系,監管手段對于環境績效持續改進給予強大的經濟激勵,環保活動會導致經濟成功,這在某種程度上依賴于顧客愿意為特定市場中環保產品承擔的費用、該國環保和衛生條例、不同行業利益相關者的壓力和技術發展水平等。
(二)修正學派
以波特(Porter)為代表的修正學派認為,環境規制可使社會福利和企業的利益得到雙贏,而以往的“傳統學派”忽視了創新動力帶來的積極影響。Porter和van der Linde(1995)認為提高環境績效是競爭優勢的潛在源泉,這可能導致更有效的進程、產量方面的提高、更低的規制成本以及進入新市場的機會,面臨污染活動高額成本的公司有動力去研究新技術和生產方法,可最終減少規制成本,創新型企業可通過出售給其他企業解決方案和創新點來獲得先動優勢,從動態長期的觀點來看,創新和研發新型環保技術有可能是競爭的關鍵因素,與傳統的競爭優勢相比有更大的推動力。Esty(1994)基本的論點是盡管規制是有經濟成本的,但是實施環保標準、優化成本和刺激創新可彌補花費在污染控制和治理方面的成本,由于環境保護不是零和博弈,綜合監管系統能解決空氣和水污染問題的協同作用,這樣的規制系統帶來“雙重效應”更加經濟有效,可引起創新補償,進一步減少規制成本和競爭優勢,反過來增加社會福利。
(三)折衷學派
折衷學派是傳統觀點和修正觀點的反駁,陳浩(2006)從演化經濟學有限理性、多樣化、隨機因素和時間等基本假設出發,對傳統觀點和修正觀點進行批判,指出傳統觀點的理論框架來源于新古典經濟學,是完全理性的假設;而修正學派的動態分析框架,缺乏理論依據,進而提出了以組織能力為核心的動態演化觀點,有利于更好地理解和分析環境管制與企業競爭力的關系。Simpson和Bradford(1996)爭辯嚴格的規制只是在特殊的情形下才能誘發革新,而且不可能產生競爭優勢,對實證分析和Porter假說可能存在反駁。Romstad(1998)指出規章有效的必要性,波特學說實證反駁就會從無效制度高成本入手,而不是環境規制對經濟績效產生的直接消極影響,由于減排技術受到潛在的影響,該技術具有可接受性和可選擇性,不適合出口,條件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情況,不一定具有普遍可適用性。
二、企業環境績效與財務績效關系的實證研究
企業環境績效與財務績效關系的實證研究分為三種類型,即事件研究(評價環境事件的市場反應)、組合研究(環境領先和環境后反映企業的模型組合與回報比較)及多元回歸分析(環境績效與財務績效的相互影響)。實證研究對于兩者關系沒有得到一致的結果,研究結論包括正相關、負相關、不相關和因果關系等。
(一)正相關
Feldman等(1996)采用環境管理系統ICF kaiser評級標準作為環境績效評價標準,采用資本成本、公司Beta值為財務績效評價指標,表明提高環境績效導致公司股票價格上升。Hart和Ahuja(1996)研究減少排放和企業績效之間的關系,使用制造業、礦業和生產型企業四年的數據,發現減少排放后銷售回報率、資產回報率在以后的幾年內會顯著增加,但需要花費兩年的時間來提高權益回報率。Russo和Fouts(1997)分析了243家企業,得出好的環境績效(環境評級機構基于規章記錄,廢物支出減少等)對應好的財務績效(用資本回報率來衡量),環境績效的回報比高增長產業要高。Bhat(1998)用違反環境法規受到的懲罰來衡量環境規制,用邊際利潤來衡量對財務績效的影響,結果表明環境規制對邊際利潤有積極的影響。Dowell等(2000)把企業市場價值與不同環保標準相比,得出了擁有嚴格全球環保標準的企業對大自然的污染程度最小,而采納地方環保標準的企業會對污染的程度加重,采納嚴格環球標準的企業比不采納嚴格標準有更高的市場價值。Elsayed和Paton(2005)使用匯集橫截面動態面板數據估計值,盡管只有有限的證據來證明環境績效對財務績效的顯著影響,但卻發現兩者是正相關關系。Telle(2006)使用回歸分析檢驗環境績效和財務績效的關系,發現以往研究中存在缺點,忽略了不可觀測變量和短時期的問題,盡管有公司規模、資本和產業這些控制因素,但是仍然有資本年限、管理質量與環境績效相聯系的變量,這樣就會出現偏差和不一致的預估,他在以后的研究中主要集中于研究影響兩者關系的潛在公司特征。Guenster等(2006)采用創新投資戰略價值咨詢評級機構評價環境績效,該評級機構是基于評估公司能力的60項標準,使用較少的環境資源來創造更多價值,表明在環境效率和企業價值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
(二)負相關
秦穎等(2004)運用聯立方程模型把環境績效和經濟績效結合起來,借鑒意大利、荷蘭和我國某地區造紙行業的數據進行了實證研究,發現這種方法可以驗證環境績效與經濟績效之間的關系,研究結果支持傳統學派的觀點。Br?覿nnlund等(1995)發現更嚴格的環境規制使企業在行業內處于競爭劣勢地位,為造紙行業的實證研究提供有利的證據,對于聯立方程系統的運用,環境績效和財務績效之間更適合傳統的推論,雖然樣本數據特定于造紙行業,但是這也不足以反對Porter假說。Cordeiro和Sarkis(1997)論證了以有毒排放清單數據衡量的環境績效與美國523家公司每股收益之間的負相關關系。Konar和Cohen(2001)發現差的環境績效(從有毒物質排放清單測量有毒排放量)與標準普爾指數500S&P企業無形資產的價值顯著負相關,合法排放有毒化學物質對公開上市交易的公司無形資產價值有顯著的影響,結果表明減少10%有毒化學物質將增加3 100萬市場價值。Molloy等(2002)分析了標準普爾指數500S$P主要來自制造部門的339家企業,結論是有毒排放清單對一年持有期回報沒有顯著影響,差的(好的)環境績效對投資回報是正相關(負相關)關系,如果投資不對環境規章和避免懲罰作出響應的話,環境改善代價是昂貴的。
(三)不相關
Alexander和Buchholz(1978)以美國50家公司為樣本,發現企業社會責任感知水平和風險調整財務績效之間沒有明顯的關系。Rockness(1986)用有害物質回收水平作為衡量企業環境績效的指標,研究結論證明環境績效變量12個財務指標不存在相關關系。Andreas(2007)檢驗了企業環境績效與股價之間的關系,也發現在特定行業中兩者之間不存在顯著相關關系。
(四)因果關系
對于已經發現的聯系還有個因果關系的問題,到底是環境管理促進財務績效還是財務上的成功使得企業有更多的資金來改善環境績效,這一因果關系問題目前尚無定論,但一些學者對“誰是因,誰是果”的問題進行了嘗試性的探討。
楊東寧和周長輝(2004)從“企業是否值得綠化”問題入手,在環境績效與財務績效之間的內部相互作用及激勵因素的基礎上,運用環境績效評估體系來提高和促進企業的競爭優勢,增加企業的財務績效。陳勁等(2002)從造紙、包裝、印染、水泥、機械等行業選取55家企業的樣本數據進行研究,得出環境績效與財務績效相互影響。王彩鳳(2008)將環境利潤作為聯系環境績效與財務績效的紐帶,分析了環境績效與財務績效在不同時間、不同狀態下的函數關系,從經濟學的角度出發,采用建立最優化的數學模型方法,研究使環境績效與財務績效達到協調的雙贏區域和最優點。Wagner(2002)認為基于兩者之間相互作用的最佳契合點來實現環境績效和經濟績效雙贏,實證研究主要是集中于特定行業以及聯立方程框架的使用,環境績效和財務績效通過三次聯立方程系統相互影響,以資本回報率、凈資產收益率、銷售回報率來衡量經濟績效,以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來衡量環境績效,選取公司規模、資產周轉率、財務杠桿等作為控制變量,得出環境績效和經濟績效是相互影響的。Schaltegger和Synnestvedt(2002)認為環境問題影響經濟問題,經濟問題反過來影響環境保護和質量,提出“公司管理層沒有足夠重視環境問題已經成為經濟現實”和“良好的經濟績效驅使環境績效的提高”這兩個假設。
盡管許多學者就兩者之間的關系進行探討論述,但是迄今為止我們不能片面地認為是正相關、負相關、不相關還是相互影響,應結合特定行業來進行實證分析。
三、研究述評與展望
國外有關環境績效和財務績效的關系已經有豐碩的研究成果,國內對此問題的研究成果甚少,非常有必要結合我國企業的實際發展情況和產業經濟特征來探討兩者之間的關系,以促進我國企業的可持續發展,為實現環境績效與財務績效雙贏的目標提供一定的指導。不論是國內還是國外,對于二者關系的論述還沒有形成共識,還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
第一,針對我國環境問題的研究大多是停留在理論層面。對環境績效概念的界定不夠深入,無法系統地了解環境績效內部驅動因素的影響,忽視了環境績效和財務績效的內在聯系。
第二,環境績效衡量的困難性,難以做到定性和定量相結合,也沒有一套完整的績效評價體系。目前有關環境績效評價指標和方法主要是為進行環境管理而設計的,雖能在一定程度上衡量環境管理對自然環境的影響以及造成的破壞,但未考慮到企業外部利益相關者,如政府作為國有企業的投資者,也是外部環境的規制者,如何權衡兩者的關系,有待商榷。
第三,企業處在一個動態變化的環境中,受到很多權變因素的影響,以動態的視角來研究兩者之間的關系比單純以靜態的視角研究更有長遠意義。
第四,由于環境績效和財務績效在不同行業之間存在不同的關系,所以不能籠統地說是正相關還是負相關以及不相關,可從微觀的行業來探索環境績效和財務績效如何達到雙贏的績點。
【主要參考文獻】
[1] Walley N, Whitehead B. 1994. It’s not easy being gree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May June:46-52.
[2] Clift R. 1998. Relationships between environmental impacts and added value along the supply chain,invited lecture at the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echnology Policy and Innovation,Lisbon,1998.
[3] Esty D. 1994. The challenge of going green.Harvard Business Review July August:41-42.
[4] 陳浩.環境管制與企業競爭力的演化經濟學解釋——對傳統觀點與修正學派的批判[J].生態經濟,2006(2):38-41.
[5] Dowell,G., Hart, S.,Yeung,B.,2000.Do corporate global environmental standards create or destroy market value Management Science 46(8),1059-1074.
[6] 秦穎,武春友,翟魯寧.企業環境績效與經濟績效關系的理論研究與模型構建[J].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04(8).
[7] Br?覿nnlund R,F?覿re R,Grosskopf S.1995.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and profitability:an application to Swedish pulp and paper mills.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 6:23-36.
[8] 楊東寧,周長輝.企業環境績效與經濟績效的動態關系模型[J].中國工業經濟,2004(4):43-50.
[9] 陳勁,劉景江,楊發明.綠色技術創新審計實證研究[J].科學學研究,2002(1):107-113.
[10] 王彩鳳.企業環境績效與經濟績效關系研究[D].天津理工大學,2008.
篇7
【關鍵詞】財務管理目標;社會責任;關系
一、企業的財務目標與社會責任的涵義
(1)企業財務管理目標。企業財務管理目標顧名思義是指通過對企業財務進行管理所要達到的目的,它是進行財務決策的指南,也是評判企業財務管理是否符合標準的最根本的準則。在財務管理發展不同階段,出現過許多財務管理的目標,主要的觀點有:總產值最大化、利潤最大化、股東財富最大化、企業價值最大化等。企業價值最大化是指通過企業財務上的合理經營,采用最優的財務決策,充分考慮資金時間價值和風險與報酬的關系,在保證企業長期穩定發展的基礎上使企業總價值達到最大。其基本思想是要維持企業的穩定,指出在實際操作中,管理者不僅要注重如何實現利潤,同時還必須積極主動的維護利益相關者的合法權益。(2)企業社會責任的內涵。“企業社會責任”觀念是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由美國人提出的。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除了占用了原材料等自然資源外,還占用了一定的社會資源,因此,企業要行使對資源的權利就需要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企業的社會責任具體來講,是指企業追求一種有利于企業和社會長遠發展目標的義務,而非經濟和法律上要求的義務。
二、企業社會責任目標與財務目標的關系
篇8
一、財務和會計存在的基本關系
財務和會計之間的關系值得分析,只有在明確二者基本聯系的基礎上,才能證實其對企業財務管理工作產生的重要影響。
(一)存有緊密關系
財務和會計均屬于經濟核算制度中的關鍵,因此其存在著極為密切的聯系。雖然會計和財務都不參與生產經營活動,但是他們會借助于貨幣執行相應的工作,因此貨幣就是其發揮出基本職能的手段【2】。運用貨幣履行各自的職能,同時監督財政經濟政策和經濟制度,為企業的運行提供可靠的決策支持。財務和會計均在管理領域體現出廣泛性和綜合性。
(二)獨立性和聯系性
財務和會計均屬于財務領域,但是其具有著不同的性質和類型,所以屬于各自獨立的相鄰學科。財務和會計并不是隸屬關系,因此會涉及到不同的工作內容,在開展相關工作的時候,兩者是獨立存在的。但是財務和會計也是相互制約的,他們在相互配合中實現共同發展的目標。
二、財務和會計的不同點分析
(一)基本的含義不同
財務屬于管理上的決策體系,其重點是對投資和融資等落實基本工作。財務部門在企業財務管理中,可以起到協調資金的作用,同時又能處理企業中較為復雜的財務關系。其主要是依靠著企業再生產過程財務狀況誕生,屬于經營管理階段必不可少的環節。會計則是運用貨幣對經濟行為執行核算并落實監督的職能,可以對企業涉及到的經營活動進行管理。
(二)職能存在顯著差異
財務會依照自身的業務協調各個環節的經濟行為,通過分析資金的使用路徑,確保人力、物力等可以節約,達到企業高效發展的目的【3】。財務所執行的就是決策職能,也就是對于所屬行業市場行情變化落實科學化的分析。會計重點是對企業中的經濟行為整個過程實現合理控制,主要是完成會計監督和計劃的工作。此外,通過記賬和報賬等方式,完成會計分析工作。重點擔負的職能是對經濟活動的指導和控制等。
(三)負責對象各不同
財務對象就是資金的運行和組織、財務任務等。承擔的任務則是給企業的生產和在擴大提供實際需要的資金,對其進行科學化的管理和分析,對具有特定規模的收益加以協調,彰顯出企業及各個相關單位的關系。會計的對象則是資金運動,在反映資金運動情況的時候,落實必要的監督職能。最為重要的任務是記錄并分析會計信息數據,明確企業運營的基本情況,保證國家財產處于較為安定的狀態下。
三、利用財務和會計關系加強企業財務管理的意義
(一)及時的區分二者責任
財務和會計在概念、職能等多個方面存在著差異,需要明確其不同之處,可以更好的認識財務責任和會計責任的重要性。為了妥善的處理好財務和會計之間存在的基本關系,應該重視記賬單位的設置,明確機構和被單位的責任情況。會計責任主體就是單位,核算中心承擔的責任就是記賬,因此應該重視權利的嚴格遵循,不可越權。
(二)對實踐起到積極的指導作用
會計在改革中逐步的發展,關注的焦點落在了對會計假賬的處理上。通過頒布的《會計法》,使得會計本身的核算和監督職能能夠得以明確,在適當的完善制度和準則的基礎上,促使會計原則能夠落實到位【4】。在具體經營活動中,應該明確財務和會計的基本含義,明確二者的平行關系,保證將會計的基礎地位加以鞏固。
四、利用財務和會計關系強化企業財務管理的途徑
企業在完成財務工作的時候,還應該重視財務管理的細節,這是企業管理中相對重要的組成。不同單位設定了不同的財務管理目標,主張實現財富最大化的目標,想要實現既定的目標,應該重視基礎性工作的落實,保證更好的完善財務管理制度。
(一)將基礎性工作加以鞏固
會計核算中的基礎工作就是獲取更為準確的會計信息,由此給企業的管理者進行決策提供可靠的支持。通過逐步的完善基本信息,比如說會計憑證、報表程序等,依照信息制定相對完善的資產管理細則,從而分析出財務核算情況,構建科學合理的監督系統,給會計信息的失真問題起到積極的警示效果,保證將會計環境適當的優化,從而穩步的提升企業整體的財務管理水平。
(二)逐步的完善財務管理機制
在具體落實工作的時候,應該重視相關條例和政策的執行,比如《會計法》的導向作用,可以督促企業中的會計行為符合國家的基本規定【5】。構建起科學且完善的財務管理機制很重要,這是保證財務管理工作趨向科學化的必要途徑,管理體系中涵蓋著較多的組成,如參與會計工作的成員權限及義務等等,強化員工們本身的責任意識,完善企業工作崗位責任制度,促使稽核機制可以發揮出積極影響力。
(三)穩步提升財務管理力度
1.確定科學的目標
財務管理目標的確定很關鍵,這是讓財務和會計執行工作更加到位的依??,也是評定企業內部理財活動是否合理的指標。財務管理目標一般會隨著環境的變化而不斷的改變,同時還會主動的做出調整,可以視為企業發展導向,屬于財務管理實踐的基本落腳點。企業應該重視整體財務目標的實現,這是企業實現長遠穩定發展的關鍵所在,確定財務管理的細節,需要明確與企業相關的聯系點,為保證財務更加穩定,財政和金融應該確立更為細致的關系,在企業發生了風險的時候,管理人員可以將風險程度合理的降低。
2.明確財務管理的對象
依照財政法規制度的相關規定,按照基本的管理原則,在企業組織相關活動的時候,妥善的落實經濟管理的細節性工作【6】。在企業發展進程中,涉及到資金的收支活動都會和財務管理密切相關,比如說資金的使用和資金的分配及管理等。企業財務管理的對象一般是根據財務活動內容加以確定,財務管理對象會呈現出多層次理財主體,不同資金運動確立相應的系統,凸顯出復合結構的基本特征。
篇9
關鍵詞:社會責任;財務績效;研究綜述
中圖分類號:F270;F275;F2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336(2013)20-0070-02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不斷進步,企業的目標也在發生相應的變化,一個顯著的特點便是企業不能僅僅考慮股東獲得最大利潤化的目標,還需要關注與之相關的利益相關者的利益,要體現企業的社會責任,即企業應該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20世紀30年代,企業社會責任這一概念由Oliver Sheldon在《管理的哲學》一書中首次提出,隨后有眾多的學者對其進行了研究,到20世紀80年代,部分學者開始關注企業承擔社會責任與企業財務績效相關方面的研究,直到目前,相關研究仍得到了學者們的重視。鑒于此,本文擬對企業社會責任與則務績效關系的相關研究文獻進行梳理和綜述。
1 企業社會責任與財務績效關系的國外相關研究
企業社會責任與企業財務績效之間的影響關系來看,存在三種關系,即正向影響、負向影響和無影響。通過相關的文獻發現,學者們在三種關系方面都有相關的研究結果,由于是研究企業的財務數據,因此企業財務數據的來源大多是上市公司的數據。
(1)企業社會責任與財務績效之間的關系是正向影響關系。Wood(1984)選取上市公司為實證研究樣本,以資產利潤率、銷售利潤率、凈利潤率等財務指標為自變量進行了回歸檢驗,相關的檢驗結果表明,企業積極承擔社會責任對企業的財務績效帶來正向的積極影響。McGuir等(1988)的研究表明,企業如果有良好的財務績效,企業更愿意承擔更多的企業社會責任。Ruf等(2001)用KLD方法對企業社會責任進行了對比衡量,用上市公司的財務數據進行研究發現,社會責任的指標數據變化會對企業的財務數據造成同方向的影響變動。Schniete(2005)對上市公司的研究發現,當企業處于市場環節不太好的時候,哪些善于承擔社會責任的企業,其公司的更能獲得股民的支持,相對于不不承擔社會責任的上市公司而言,這些公司的股票下跌也較慢。危險時期的時候,那些承擔社會責任多的企業與承擔少或不承擔社會責任企業相比,其股價下跌的慢。Bhattarya和Liio(2009)則采用向消費者進行調查的方式,從顧客的角度研究發現企業如果開展社會責任相關事宜有助于促進企業改善企業的財務績效。(2)企業社會責任與財務績效之間的不存在相互的影響關系。持這種觀點的相關研究相對較少。Subroto和Hadi(2003)用印尼公司的財務數據和對公司在對企業社會責任履行方面的數據進行相關分析,他們發現企業在履行企業社會責任方面的投入對企業的財務績效并沒有造成影響。Matthew Brine(2007)等以277家澳大利亞公司為研究對象,用銷售回報率、資產回報率等財務指標進行衡量,并利用官方的在企業社會責任方面的統計數據本進行對比分析,結果發現企業社會責任與企業的財務績效之間并沒有明顯的關系。(3)企業社會責任與財務績效之間的存在負向影響關系。Frieman(1970)認為,企業承擔了社會責任,會增加企業的運行成本,這無疑會降低企業的競爭能力,從而影響了企業的財務績效。Ingram(1983)等也持相同的觀點,認為企業承擔社會責任時就使企業增加相關的成本費用,這樣在市場中會處于弱勢。Jensen(2001)認為,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會對企業價值最大化的經營目標造成影響,因此,企業不應履行社會責任。Brammer等(2006)應用股票回報率指標進行研究發現,企業社會責任與財務績效之間的存在負向影響關系。
2 企業社會責任與財務績效關系的國外相關研究
相對發達國家,我國關于企業社會責任與財務績效關系方面的相關研究起步較晚,但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我國經濟持續發展,與之相關的環境保護、食品安全等問題的出現,學者們對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等方面的問題越來越關注,尤其是最近幾年,學者們在企業社會責任與企業財務績效之間的關系研究越來越多,也取得了一定的理論成果。從研究結果來看,大多研究表明二者間具有較好的正向影響關系,與國外學者們的研究結果有一些差異。如劉長翠(2006)等應用實證分析方法研究發現,社會責任貢獻率同企業的凈資產收益率具有較好的相關性,并且不同的行業其二者之間的相關性有一些差異,但與樣本總體上的分析結果還是比較相接近。李紅玉(2007)用2005年我國上市公司的財務數據,以每股收益作為企業的財務績效衡量指標,研究結果顯示,企業的財務績效水平的提升與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有較大關系。溫素彬(2008)等利用利用相關者理論分析方法,結合2003-2007年我國46家上市公司的財務數據進行分析發現,企業正在逐步關注和履行社會責任,二者之間的關系有一個較為明顯的變化,從企業開始履行社會責任的初始階段,企業社會責任與企業財務績效之間呈現負相關的關系,但是隨著企業持續的關注和履行社會責任,企業的財務績效會出現明顯的改善,二者之間的關系出現明顯的正相關系。
孔玉生(2010)等選取我國部分上市公司2006-2008三年的財務數據進行分析發現,積極履行社會責任的企業其企業的財務績效也較好。賴徐捕(2011)則以信息技術類的上市公司為例,研究發現企業社會責任對企業財務績效的影響具有滯后性。孫長江(2013)認為農業上市公司當期良好社會責任表現會對財務績效有顯著的促進作用,同時,前期良好的財務績效又會為公司履行社會責任帶來積極影響。
3 國內外相關研究小結
通過對國內外相關文獻的梳理、分析和歸納發現,盡管學者們采用的方法、企業社會責任及財務指標有一些差異,采用實證分析方法所選擇的樣本企業有一些差異,所研究的結論也有一些差異,但是總體上來看,大部分學者的研究結論逐漸趨向于二者之間存在正向的影響關系。但是,在我國學者的研究,選擇食品、農業企業作為研究對象的還不多,這與我國的農業企業、食品企業更應該履行社會責任的社會現實有些出入,這方面的研究更應該引起學者們的廣泛關注。
參考文獻
[1]姜俊.農業企業社會責任動機對財務績效的影響[J].工業工程與管理,2009,12:72-76.
篇10
【關鍵詞】財務預算 企業管理 財務管理 績效考核
企業要想實現經營目標,必須加強自身管理。企業管理是以財務管理為中心的,財務管理的中心是資金管理,而財務預算管理則是資金管理的具體體現,因此財務預算成為企業實現自身經營目標的重要環節。本文從財務預算的內涵出發,分析了財務預算對企業管理的作用,基于企業財務預算中存在的問題從制度、執行、人員三個方面提出了優化建議,以期對企業的財務管理有所裨益。
一、財務預算的內涵
財務預算是指以價值為標準來界定企業經營管理活動,并對企業生產、經營和財務工作進行預測和控制的活動。財務預算主要包括營運收支預算、資本收支預算、現金流量預算和資產負債預算四個方面。營運收支預算體現的是企業的日常經營活動和財務成果,資本收支預算體現的是企業的資金籌集、運用情況,現金流量預算體現的是企業現金的收支情況和資金融通情況,資產負債預算能夠預測和反映企業的資產負債情況。
(一)財務預算的特征
財務預算的特征主要體現在全面性、戰略性、系統性和科學性四個方面。首先,財務預算是在全體員工的配合下對企業所有經營活動的財產進行計劃、分配、控制和考核的過程。其次,財務預算能充分把握企業的發展方向,適應企業的長期發展目標。再次,財務預算涵蓋計劃、分配、控制和考核等縱向方面和各部門協調的橫向方向,縱橫聯合形成了一個全面穩固的系統。最后,財務預算基礎材料完整、計算方式先進、執行效率高,充分體現了企業對提前計劃、控制的重視。
(二)財務預算的管理方法
財務預算的管理方法主要包括兩種。第一種是零基點預算方法,即以零為基礎,在不計算現有基期成本的情況下制定企業的財務預算。這種方法能夠縮減成本,加強對穩定性項目的管理,但是工作量大,重點不突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第二種是滾動預算方法,即以企業的實際發展情況進行預算分析,發現預算偏差,并及時調整方案。這種方法時效性強,進度快,但是只適合短期預算,對企業長期發展計劃的指導意義較小。兩種財務預算方法各有利弊,企業要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靈活運用。
二、財務預算的作用
(一)優化資源配置
在財務預算下,企業各職能部門能夠對有限的資源進行合理地配置,對經營效益進行客觀的統計,從而做到資源有效、合理、充分地利用,優化資源的配置。
(二)提高管理水平
財務預算能夠科學地匯總、預測企業各部門的具體情況,得到企業整體的財務預算,為企業決策和管理進行整體的把握,根據企業的目標進展及時地做出規劃、布局和調整。因此合理的財務預算制度有助于建立恰當的財務約束機制,有效規范經營管理活動,提高企業管理水平。
(三)量化績效考核
績效考核指標是以企業戰略目標為中心來設定的,是企業實現經營目標的有效工具,以企業預算為基礎的績效考核指標能夠充分發揮績效考核的導向性作用。同時,工作業績和預算指標的比較可以確定相對指數,絕對指數和相對指數的綜合分析能更加客觀地反映員工的業績情況,提高績效考核的科學性。
(四)有助實現企業目標
財務預算能夠實現企業目標的具體化、定量化和系統化,全面綜合地協調各職能部門、各管理層次之間的關系,強化企業的管理力度和強度,完善企業管理制度,提高企業管理的效率和質量,加快企業戰略目標和經營目標的實現。
三、財務預算的優化建議
企業在實踐財務預算的過程中仍存在諸多問題,比如概念模糊,缺少戰略目標的指導,缺少監控,執行力不強、人員素質低等。針對目前企業財務預算普遍存在的問題,筆者提出以下優化建議。
(一)健全財務預算體制
企業要根據自身情況進行職責劃分,形成分工明確的財務管理制度,建立健全財務預算體制。具體來說,企業要明確財務預算編制、執行和監督的權利和義務,定期對執行情況進行定性定量分析,通過對各環節的考評了解財務預算的執行情況,及時做出相應調整,充分調動企業所有員工的積極性,保證財務預算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二)加強預算執行力度
為了保證財務預算落實到位,企業管理者必須把各部門、各層級工作人員的崗位績效和預算管理的執行情況結合在一些,實現預算管理的統一化。另外,還要借助現代信息管理技術來合理設定各項財務指標的執行、考核情況,切實加強財務預算的執行力度。
(三)提升人員綜合素質
企業應定期針對企業管理、會計從業人員開展技能培訓和職業道德教育,使之深度把握會計預算和企業管理制度,提高相關人員的工作能力和綜合素質,以適應現代企業財務預算管理的需要。
企業財務預算對提升企業綜合競爭力,促進企業良性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因此企業要深度挖掘財務預算的內涵,充分認識財務預算的現狀,從制度、執行、人員三個方面加強優化,建立有效的監管機制,充分發揮財務預算的作用,促進企業的長效健康發展,從而為企業創造更大的經濟利益。
參考文獻:
[1]趙萍.完善企業財務預算管理工作的措施[J].中外企業家, 2014(36).
[2]韓丹.淺談企業財務預算與控制措施[J].財經界:學術版, 2015(12).
[3]曹靜怡.企業財務預算的優化與管理[J].中外企業家, 2013(5Z).
- 上一篇:高中語文教師研修總結
- 下一篇:城市管理相關法律法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