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信息化發展歷程范文
時間:2023-08-17 18:14:5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企業信息化發展歷程,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工程企業管理;信息化建設;SCM系統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18.051
[中圖分類號]F27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194(2015)18-00-01
在現代化社會中,工程企業之間的市場競爭,已經不單局限于客戶、業績的競爭,很大程度上也是自動化、信息化的競爭。在知識經濟時代,工程企業管理的信息化程度,將直接影響到企業經營的成本和效益。然而,在我國很多工程企業當中,粗放式管理的現象仍然存在,信息化程度普遍較低,這對工程建設領域的發展十分不利。對此,應充分認識到工程企業管理信息化建設的現狀,把握其未來的發展趨勢,更好地促進我國工程領域的進步。
1 工程企業管理信息化建設的現狀
在工程項目的生命周期理論中,當前的工程項目管理信息化發展已進入相對成熟的時期,信息化技術的發展較為全面,為工程企業管理信息化建設提供了良好基礎。我國很多工程企業都已引入人事管理系統、業務平臺系統、材料管理系統及財務管理系統等信息化管理系統。雖然工程企業管理信息化發展已取得一定進步,但在實際應用中,仍有一些方面不容樂觀。
1.1 系統集成度有限
目前,我國已有很多工程企業成功建設和運行了信息化管理系統,同時自主開發了質量管理、設備管理、人事管理及材料管理等多種子系統。這些系統的應用,使得工程企業的管理效率和管理效果得到了明顯提升,同時也使企業取得了更為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但是,在各個不同的系統之間,卻沒有形成良好的集成效應,很多系統只能完成單獨的功能,與其他系統之間,不存在應有的橫向聯系。這對于工程企業來說,無疑增加了一部分不必要的管理運行成本。
1.2 子系統功能不全面
在我國工程企業管理信息化系統當中,相應的子系統功能普遍不夠完善。例如,在財務管理系統當中,資金預算、資金控制等功能不足。財務管理系統主要包含存貨核算、應付管理、總賬、固定資產及應收管理等子系統。其主要用于企業日常財務核算、會計信息的對外提供等。然而,在當前的財務管理系統中,預算方面的功能仍較為缺失,需進行優化升級。在控制和管理資金方面,也存在一定不足,沒能有效集成貸款追蹤管理、資金預算控制、現金流量表及現金追蹤管理等功能,難以有效提升資金運轉效率。此外,對于細化、深度的信息采集不足,也沒能全面支持工程項目的輔助核算管理。
1.3 SCM系統不完善
ERP系統的應用,能有效整合企業內部資源,提高生產和管理效率,從而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但供應鏈管理系統管理的是企業所在的供應鏈,需要對供應鏈中全部的資源進行整合。而在工程企業當中,主要是對上游供應商進行管理,使采購成本降低,同時確保充足的原材料供應,維持企業的正常運行。在ERP系統中,對于這兩個系統的應用,前提條件就是SCM的相關管理信息軟件。不過,當前很多工程企業對于這一方面的信息化建設,主要集中在報表流程、文檔存檔等方面,對于上下游企業的管理,仍不夠完善。
2 工程企業管理信息化的發展趨勢
近年來,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信息技術在工程企業管理中得到了廣泛應用,相應的信息管理系統軟件也在不斷更新升級。在此環境下,工程企業的ERP、SCM等也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和進步。這些管理軟件、方法和思想,使得工程企業管理的效率和效果得到了極大提升,實現了對生產力的轉化,在工程企業管理信息化建設的發展中,占據了重要位置。目前,ERP是工程企業管理信息化的主流模式,它推動了我國政府企業管理的信息化建設。當前ERP系統和軟件的發展已相對成熟,工程企業對于ERP的認識程度也在不斷加深,并在實際應用中,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
不過,對于SCM系統和軟件的應用和發展,仍存在一些不足。基于這一問題,在工程企業管理信息化建設的未來發展中,需進一步優化與完善,提高信息管理系統中各個子系統之間的集成程度,使其能夠更好地實現綜合應用,發揮更好的效果。例如,在財務管理方面,應當以財務管理系統為核心,以全面的資金管理與控制為紐帶,建立集成程度較高的信息化財務管理系統。在工程企業管理信息化建設中,以核心業務為中心,將供應鏈當作核心競爭力,推動SCM系統的不斷完善。對于工程企業來說,項目質量是企業的生命線,因此在未來的發展中,SCM系統的發展和整合,將會以客戶的實際需求為核心,實現更好的規劃與發展。
3 結 語
工程企業是我國當前工程建設領域當中的重要主體,其發展和經營狀態,對我國工程事業有著直接影響。在當前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為提高工程企業的管理效率與效果,應充分認識到企業管理信息化建設的現狀,并在此基礎上把握其未來的發展方向,從而更好地推動我國工程建設領域的發展。
主要參考文獻
[1]楊慧娜.我國企業會計信息化路徑選擇及效益評價研究[D].焦作:河南理工大學,2011.
篇2
關鍵詞:JIT;供應商評價;信息化
中圖分類號:F2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9599 (2011) 22-0000-02
Suppliers Evaluate Study of Vehicle Manufacturing Process of Enterprise Informatization Under JIT Environment
Zhou Wei1,Chen Honglei2
(1.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Chengdu 610031,China;2.Xidian University,Xi'an 710126,China)
Abstract:By analyzing in-time production vehicle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under development,find manufacturers,suppliers,the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as become the most important research direction at this stage.Proposed JIT supplier evaluation model and algorithm.
Keywords:JIT;Supplier evaluation;Informatization
引言:準時制生產(Just In Time,簡稱JIT)起源于日本的豐田生產方式。JIT的核心目標是盡可能地降低庫存,實現企業的零庫存運行,減少資金占用,降低庫存成本,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在日益激烈的競爭環境下,為了縮短新產品開發周期,提高自身產品研發能力,我國各大整車企業迫切需要形成一套整合順暢的供應商評價與選擇體系,保證為其提供有競爭力的產品,從而使其活躍于市場。因此,如何科學地評價與選擇供應商,形成良好的互動共贏模式,是企業亟待加以研究解決的問題。
一、JIT生產方式下整車制造企業信息化發展歷程
以上海某整車制造企業信息化發展為例,中國JIT生產方式下整車制造企業信息化發展歷程主要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單機操作階段。通常都是公司內部信息化部門自行開發的基于單機運行的信息管理軟件,支持庫存收發等基本的管理功能,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庫存準確率。
第二階段是網絡化信息管理的初步階段。該階段實現了制造商與供應商之間的信息共享,通過對業務流程關鍵環節(包括采購訂單創建及確認,入庫確認,庫存監控直至生產配送等)的整合,實現了業務處理的網絡化、流程化,初步實現了具有JIT特色的供貨拉動模式。
第三階段是網絡化信息管理的發展階段。該階段進一步將制造商與供應商緊密結合,實現信息化的看板管理,供貨拉動模式趨于成熟。研究內容開始轉向采購物流環節的評價考核及預測。
我們從上述發展歷程不難看出,JIT生產方式下的制造業信息化建設的現階段重點是評價考核和數據分析功能的研究實現。據統計,通過降低采購成本來增加利潤比增加銷售額更為有效[1]。可以看出零部件供應商作為汽車供應鏈的源頭,在采購體系中處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供應商評價考核是信息化現階段最重要的問題。
二、JIT生產方式下的采購模式決定供應商評價模式
JIT生產方式是一種拉動式生產管理模式,主要特點就是采用看板管理的形式,實現在必要時間生產必要數量的必要產品,從而實現庫存盡量小并最終達到無庫存的終極目標。這就決定了JIT采購模式與傳統采購模式具有很大的不同。
準時制生產方式“在必要時間生產必要數量的必要產品”的特點決定了企業對供應商的能力有更高的要求。制造商根據顧客的訂單需求制定生產計劃,并向供應商提出生產需求,嚴格規定需求的數量和時間,供應商根據制造商的訂單需求及時生產制造零部件并按時提供給供應商,上一工序與下一工序在生產時間、數量上都達到剛好正好的要求,這樣才能大大降低整車制造企業的時間成本和庫存成本,大大提高生產效率和效益。這樣就對供應商的按時交貨能力、保證產品質量能力、對訂單的快速反應能力產生更高的要求。如此JIT生產方式下的制造商對供應商的評價和選擇標準也與傳統生產模式有很大不同。
三、在JIT環境下的供應商的評價指標體系與評價方法
在JIT環境下的供應商的評價指標體系中,除了要考慮產品質量和交貨期以外,供應商潛在的創新和開發能力在供應商評價時應該放在重要的位置[2],其次還有產品價格、供應商服務能力等指標。評價指標可以細分為一級指標、二級指標,甚至三級指標。
一級指標 二級指標
生產技術與能力 新產品開發能力
自主生產能力
生產反應能力
生產規模
產品質量 產品合格率
可靠性故障情況
質量保障體系
交貨能力 按時交貨能力
價格成本 產品價格
采購成本
服務能力 合作態度
供應商名聲
市場占有率
表1:JIT環境下汽車零部件供應商評價指標體系
建立評價指標體系后,選擇合適的評價方法。人工神經網絡分析法是將定性指標與定量指標相結合的評價選擇方法,這種方法可以很好地解決評價指標難以準確量化和統計的問題。將層析分析法與人工神經網絡分析法結合使用可以排除人為因素帶來的影響,使評價結果更加客觀準確。
依據層次分析法原理,對專家進行問卷調查,計算出各指標的單層權重,并把所有問卷的權重數據進行幾何加權平均計算。如上指標體系,一級指標共5個,二級指標13個,每份問卷(共M份問卷)的權重向量為wl=(wl1,wl2,…,wln)T,l=1,2,…,M。則某層i指標(共N個指標)的幾何加權平均值為:
i=1,2,…,n
規范化后即得i指標對于所在層的綜合權重(假設所在層共n個指標):
i=1,2,…,n
綜合權重向量w=(wl,w2,…,wn)T.
對于一級指標,它們的綜合權重向量就是對于目標層(供應商評價)的權重系數,對于二級指標,就是其單層權重相對一級指標的權重。由此得出了初始的指標綜合權重。
BP算法是基于人工神經網絡分析法的算法,特點是能夠自學習,圖1為神經網絡中的一個基本信息處理單元。
圖1
Yj表示神經元的輸入,它們是其它神經元的輸出,Wij表示神經元之間的聯接強度即權重,θi表示其閥值.Yi表示Xi經過F(x)激發函數處理后的輸出值,它可以作為其它神經元的輸入。神經元的這種輸入輸出關系可表示為:
BP算法模型即為三層這樣的神經元組成,Yi即為供應商的各指標評價對一個神經元的輸入,經過很多樣本的反復訓練,對各初始指標權重進行進一步合理化,最終使算法結果達到最優最合理。
小結:將層次分析法與BP算法相結合,可以有效提高BP算法的訓練速度,避免局部極小點問題,最終達到排除評價過程中人為因素的影響得到更加客觀準確結果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梁婷.汽車零部件供應商評價方法研究[J].武漢理工大學,2009
篇3
【關鍵詞】企業信息系統;運維;模式
一、當前我國大型企業信息化建設現狀
綜觀國際信息化發展歷程,大體可以分為四個階段:一是從二十世紀六十到八十年代,以公司內部各業務部門為主體,以計算機技術為依托,建立分散獨立的信息系統;二是從20世紀80到90年代,以公司級層面為主體,以互聯網和跨平臺技術為依托,建立公司ERP基本應用的平臺;三是20世紀90年代后期,深化集團層面的ERP核心功能和擴展應用,逐步建立從生產現場到管理決策的縱向集成的信息體系;四是進入本世紀,結合戰略重組/流程改造和新信息技術的流程創新,加強企業競爭力和實現企業轉型。客觀來看,我國國有大型企業的信息化建設大部分都處在國際信息化發展的第二、三階段,與主要國際同類公司存在一定的差距,由于國內大型企業信息化處在的位置,目前,各企業的信息化建設正處在重要的轉變時期,這個時期橫跨3~5年,即由企業內部ERP平臺的建設轉變為集成統一業務管理信息系統平臺的建設;由ERP基本功能的應用轉變為ERP持續深化和擴展應用;由以信息系統實施為主轉變為信息系統實施和業務管理咨詢并重;由以信息系統建設為主轉變為信息系統建設提升和運行維護并重。這些都標志著現階段信息化建設還存在中央企業在信息化建設方面還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企業監管信息系統難以適應企業快速擴張和增強集團控制力的迫切需要;信息化技術標準規范體系基礎薄弱,難以適應信息系統集成共享和業務協同的迫切需要等等。
二、企業信息系統運維模式
當前企業信息系統運維的組織機構一般來說管理部門是由公司的信息部來主持,其具體執行一般由三種模式組成:
一般來說的信息系統運維組織由企業信息部、信息系統運維支持中心、各分子公司運維技術團隊、外部系統供應商和技術服務商組成,其中以下運維支持中心采用內部人員編制來進行描述。
采用內部人員編制的信息系統運維支持中心各崗位的職責說明和相關的角色要求如下表所示:
篇4
關鍵詞:國有企業;經濟;發展;信息化
中圖分類號:TP399-C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9599 (2012) 01-0000-02
The Applic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in the State-owned Enterprises
Gao Hongxia
(Datong Coal Mine Group Company Electrical Management Office,Datong037003,China)
Abstract:In th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China's socialist state-owned enterprises as the main forc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at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has been in the national economy to play a vital role in her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related to the basi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as a wholeand therefore one of how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has always been an important part in the central file.As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of the breadth and depth of information development in the economic operation of China's state-owned enterprises came to the stage of a higher level,this paper introduces and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in the state-owned enterprises.
Keywords:State-owned enterprises;Economy;Development;Information
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的建議》指出大力推進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是覆蓋現代化建設全局的戰略舉措。那么信息化發展到底怎樣來推動國有企業的發展呢?下面就由筆者簡要介紹信息化發展在國企發展中的應用。
一、信息化發展前的國有企業發展背景
國有企業經常高價引進新技術,使其在硬件設備及工藝技術上得到不斷提升,但也由于相應的操作技術水平和企業管理技術水平的不足,導致難以實現同步的提高,造成生產成本高、能耗物消耗過大,企業經濟效益低,阻礙了整個企業的發展和進步。通過的存在問題的剖析發現,我國國有企業和發達國家之間一個很明顯的差距體現在計算機設備、網絡覆蓋面和軟件應用等方面。因此其主要矛盾不在硬件,而是信息技術總和應用水平上。如石化企業,國外公司不僅主要煉油裝置都已普及了先進的控制技術,而且已形成了控制和管理一體化集成的總和經營管理模式。當前電子商務正在迅猛發展,由企業資源計劃(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ERP)拓展到供應鏈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SCM)和客戶關系管理(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CRM)。
回顧過去,我國企業的信息管理模式大多數都是以分散的部門式。縱向各專線的管理信息系統基本上都是各自開發的,各自有一套獨立的系統,數據不能共享和集成,常常都表現出管理混亂,部門冗余嚴重等情況;加上企業各事業部也都是運行各自建設開發的信息系統,部門之間協調管理都存在相應的問題,導致軟硬件平臺嚴重不一致,企業或公司層面獲取信息效率低,經濟行為效率不足。下面從二個方面介紹存在的問題。
(一)組織結構層次多
從組織結構上看,其層次過多,不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隨著經濟的發展,為了提高企業管理水平和改善業務流程以適應未來競爭的需要,現代企業的組織結構都已經逐步向以業務流程為中心的扁平化方向發展。但盡管經過了事業部制改革,企業組織結構依然是以權利分層,以職能分部門的金字塔式結構,其決策過程長,市場反應慢。工作流程一長,管理職能定位就不夠明確和統一:人員冗余,流程過于復雜,沒有有效的措施控制工作流程中的每個環節的效益。而且因其新產品開發而難以跟上于市場節奏,另外物資供應渠道不夠直接,常常導致庫存積壓。
(二)基礎管理模式
總是從基層或外單位挖掘較好的管理方式,其修改方式都是“西醫”療法,并沒有系統性的統一規劃,從整體上調整和完善。各事業部或甚至下屬各裝置、車間和部門之間的管理方式不能相融,各有所長但各有不同。
上述情況都由于信息化不徹底,無法集中統一管理或信息資源的共享,從而阻礙了公司的發展。
二、信息化發展中的國有企業新變化
(一)企業信息化發展歷程
我國企業信息化前的信息化管理模式是分散的,其發展過程先后經歷了三個階段:
1.部門信息管理沒有管理相應信息系統的策略,無總體規劃,只是初步有了計算機管理的觀念。
2.建立企業級管理信息系統,進行總體系統策略規劃。
3.建立基于INTERNET的企業管理信息系統,還有以客戶為中心的電子商務系統,建立了客戶關系管理應用。
(二)企業信息化發展方向
目前我國國有企業基本上都處于信息化發展的第三階段,而針對過去企業的分散式信息系統管理所造成的問題,我們的確需要建設以ERP為核心的企業級集成化的信息系統。“十五”信息化建設基本方針便提出加快建設基于主干網絡建設以生產和管理的信息系統為了突破口的信息化建設步伐。
ERP即企業資源計劃,是90年代初期由美國加特納公司首先提出的,它是基于物料需求計劃(MRP)及制造資源計劃(MRPⅡ)發展成的更高層次的管理模式。EPP在管理思想上是將企業流程當作一個緊密連接的供應鏈,包括供應商、生產工廠、分銷網絡及客戶等。管理供需鏈上所有環節,以加速企業的信息流量和流速,加快反應速率,改善決策品質,并可以從管理深度上為企業提供更豐富的功能和工具。當然這種信息系統是建立在信息技術的基礎上的,用系統化或集成化的管理思想為企業決策層和員工提供決策運行手段所需的管理平臺。
(三)信息化的企業管理模式轉型
首先,企業信息化推動了企業內部管理模式的信息化轉型。企業信息化的過程實際就是管理的過程,它把信息技術應用到企業生產、技術和經營管理等領域中,從而不斷提高信息資源開發效率,也加快了獲取信息經濟效益的過程。信息技術的大量采用改進和強化了企業人員流、物資流、資金流及信息流的集成管理,強烈地沖擊了企業過去原有的經營思想和管理模式,因此帶來了根本性的變革。內部管理模式的信息化轉型就是要利用計算機技術和現代通信技術來傳統的生產模式和管理模式進行智能化和數字化的革新,同時在此基礎上全面引進ERP系統,進而優化業務流程,提高管理效率。
其次,通過ERP在企業發展中的應用推動了企業固有管理模式的轉型。組織結構上減少了層次,使企業組織結構由金字塔式向扁平化方向發展,從而縮短了決策過程,加快了市場反應速度;同時也縮短了工作流程,明確和統一了各環節職能的定位,有效地控制了每個環節的工作質量和效率,進而縮短了新產品的開發周期。基礎管理模式上有了系統性的統一規劃,使整個企業上而下、強制推行了統一的管理模式和業務流程。
(四)ERP對管理模式的改造
大部分國有企業或大型非國有企業在實際應用中立足于深化改革和創新管理,已經把ERP的應用與現代化管理思想和方針緊密結合起來,并把ERP作為企業信息化發展建設的核心組分。因為ERP的優勢不單在于建立一套信息化管理系統,更脊髓部分就是它通過業務、組織和管理上的重組為企業注入今世界上最先進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建立符合市場經濟體制要求的現代企業管理模式,所以ERP是對企業管理全方位的變革。
ERP實施的首要條件是要求業務流程重組,它強調的改造對象和中心是以業務流程,目標是滿足客戶的要求,對原有的業務流程進行根本性的再思考、徹底性的再設計,進而利用先的制造技術和信息技術及現代化的管理手段、最大程度地實現技術上和功能集成和管理上的職能集成,由傳統的職能型組織結構變革為全新的過程型組織機構,以改善企業經營成本、質量、效率和服務等方面。ERP的重組模式為:將權利分層為中心、以職能分部門的金字塔式的組織結構變革為按業務流程劃分部門的扁平式組織結構。
三、結語
在這個信息時代里,信息化是當今世界各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大趨勢,是我國產業優化升級、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的關鍵環節。因此推進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是首當其沖的戰略任務。對于國有企業而言,信息化發展之路是在新世紀里取得競爭優勢的法寶,換句話說,沒有信息化就等于失去了競爭力,失去了未來的發展之路。
參考文獻:
[1]于學奎.信息化是企業生存和振興之路[J].寧夏機械,2004,1
[2]劉雁冰,李薇.加快信息化建設步伐打造信息化企業[J].航空制造技術,2010,3
篇5
一、企業信息化的內涵
企業信息化是指企業在生產和經營、管理和決策、研究和開發、市場和銷售等各個方面全面應用信息技術,建設應用系統和網絡,通過對信息和知識資源的有效開發利用,調整或重構企業組織結構和業務模式,服務企業發展目標,提高企業競爭力的過程。
作為信息時代的產物,企業信息化與企業的管理和先進的信息技術密切聯系,有著豐富而復雜的內涵,簡要地說,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1.企業信息化是一個覆蓋整個企業的龐大系統工程,從材料的采購到生產、銷售,從研究開發到高層決策,無一不是企業信息化所涉及的領域,即企業信息化是一個涉及企業方方面面的大型系統工程。
2.企業信息化主要由三個部分組成:①全面應用信息技術,建設應用系統和網絡;②對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③調整企業組織結構和業務模式。企業信息化必須利用信息技術實現對信息資源的開發,以至調整業務模式,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高決策的質量、加快對外部變化的反應,提高企業的競爭力。
3.企業信息化的目標非常明確:提高企業競爭力,為企業的發展戰略和目標服務。企業信息化不是為了裝點門面,也不是新技術的實驗場。它是企業整體戰略中的一部分,與企業所有的目標結合為一體。
二、企業信息化的結構分析
1.在企業信息化的三個構成內容中,信息技術是企業信息化的前提條件。自計算機誕生以來,信息技術得到了高速發展,主要包括:網絡設施、計算機輔助設計、計算機輔助制造、自動控制技術、自動存儲技術、自動運輸設備、自動輸入設備以及各種輔助設備和大量軟件等。信息技術的不斷成熟,給我們實施企業信息化提供了更多的工具和豐富的手段。合理地采用信息技術,為企業建立一個安全高效的信息平臺,讓企業的各種信息得到及時的反映和正確的處理,是企業信息化成功的先決條件和有力保證。
2.信息是基礎。曾認為,采用信息技術越先進的企業,其企業信息化也越好,現在看來這個觀點過于片面。對企業的各項戰略目標和未來發展直接產生影響的其實是信息,因此,能否為各個信息使用者提供完整、正確、及時、適用的信息,是企業能夠正確處理生產經營中的各項問題,以及能否正確估計形勢和判斷未來的基礎。而信息能否滿足完整性、正確性、及時性、適用性(以下簡稱“四性”)也成為企業建設信息化成果的主要評價標準。
3.企業信息化能否取得成功,還取決于企業信息化的出發點。根據一些實施案例可以得出以下結論:因為某項技術的先進,而實施企業信息化,其成功的幾率將非常小;因為管理出現了問題或瓶頸,需要采用信息化來解決問題,其成功的幾率將比較大。兩種不同的出發點,代表了企業實施企業信息化的決心有多大。以管理作為出發點,企業進行改革的力度將比較大,遇到困難時,也不會輕易退縮。同時,也表示企業追求的目標,不僅僅是采用新技術、提高工作效率,而是必須解決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將管理水平提高到一個更高的層面。所以,管理既是企業信息化的動力,又是其歸宿。
三、我國企業信息化的發展狀況
我國的企業信息化起步較晚,但發展較快。尤其是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持續增長,企業的不斷發展,以及與世界經濟的接軌,許多企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開展本企業的信息化工作,使我國的企業信息化進入了一個高速發展的時期。
根據1999年對我國100家大型企業的信息化建設調查顯示,這100家企業在信息化方面累計投入了300億元,這與國外發達國家的企業比較也許還很少,但與我國1999年以前的情況比較,還是有了較大的改善。進入21世紀,我國的企業信息化建設已經開始從大型企業走向中型企業,甚至是一些小型企業。通過各個省市的企業信息化調研報告可以看出,目前實施企業信息化的企業數量以及企業在信息化方面的投資都有了較大幅度的提高。伴隨著競爭的加劇,提高企業競爭力,建設企業信息化,顯得越來越迫切和必要。
四、企業信息化賦予會計電算化新的使命
會計電算化是對應用電子計算機處理會計業務的通俗名稱,是“電子計算機在會計中的應用”的代名詞。另外,也將會計電算化稱為“電算會計”、“電子數據處理會計”等。
實際上,會計電算化就是利用計算機作為運算工具,融系統論、信息論、控制論及會計理論和方法于一體,實現會計數據的記錄、計算、分析、預測,為核算、考核、控制和規劃再生產過程提供經濟信息。隨著我國企業信息化事業的不斷發展,對會計電算化提出了以下新的要求:
1.會計電算化必須實現整個企業的財務信息化。企業信息化的不斷發展,而僅僅對會計實施電算化已經遠遠不能滿足各方對財務信息的需求,會計電算化必須覆蓋整個企業的財務流,成為企業的財務信息處理的中心。
2.會計電算化必須服務于企業的整體戰略目標,與企業信息化系統有機結合。企業信息化涉及諸多的信息系統,為了取得全面的財務信息和財務相關信息,要求會計電算化系統與企業其他信息系統保持一致,實現財務信息與企業的其他信息無縫連接,融為一體,構成企業的信息基礎。
3.會計電算化必須加強信息的處理,使財務信息全面滿足“四性”。作為企業信息化成果的主要評價標準,“四性”也是對財務信息的要求。所以,強化會計電算化對財務信息的處理、加工能力,使財務信息能最大限度地滿足各個方面的需求,也就成為了會計電算化所追求的目標。
五、會計電算化的發展歷程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會計電算化保持了一種高速發展的態勢,究其原因在于會計電算化有其獨特的優勢:一是會計工作是一個企業日常經營中非常重要的環節,會計工作的好壞直接影響企業的經營決策;二是國家對會計軟件市場進行了規范,形成了一個良好的市場環境,使得會計軟件呈現出一片繁榮的景象;三是會計電算化需要的投入較低,其硬件方面主要需要的是計算機、網絡設施以及一些輔助設備。投資基本保持在幾十萬元左右,絕大多數企業都能承受。
在這些有利的條件下,會計電算化的發展得到了強有力的支持,具體地說,我國的會計電算化發展主要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1.起步階段(1982年以前):我國第一臺計算機誕生于1958年,從那時起到20世紀70年代中期,主要是用于科學技術工作。在這一階段中,主要是進行一些探索和試驗。
2.推廣應用階段(1983年到1988年):從20世紀80年代起,由于微型計算機的出現,使計算機技術得以普及。據財政部對全國3萬多家單位的調查表明,至1988年3月,已有14%的單位開展了會計電算化工作。
3.普及提高階段(1988年到現在):一些行業主管部門通過組織開發通用會計軟件,減少了開發費用,同時也加快了會計電算化的進程。與此同時,一些商品化會計軟件公司也紛紛建立,逐步形成了商品化會計軟件市場。
六、會計電算化面臨的問題
會計電算化雖然得到了較快的發展,但也存在著以下許多問題:
1.覆蓋范圍太小。通過對會計電算化的分析可以看出,會計電算化主要是在會計工作中使用計算機技術,即會計數據的計算機化。其處理的對象是會計數據,其處理的范圍基本上局限于會計部門內部。而財務信息遍布整個企業,涉及企業中許多相關部門,如采購部門、人力資源部門、銷售部門、生產部門、運輸部門等。正是這些部門,構成了企業財務信息的產生、傳遞和變化的過程。會計部門只是財務信息的最后處理者,會計電算化也只是對已經形成的財務信息進行計算機處理,滿足企業對財務信息的需求。
2.會計電算化容易成為信息孤島。許多企業實施會計電算化后,企業信息化工作就處于停頓狀態,沒有及時開展其他系統的建設。如:服務于生產的制造系統、服務于倉儲的自動存儲系統、服務于管理的辦公自動化系統、服務于決策的決策支持系統等。有的企業雖然也在開展其他系統的建設工作,但由于缺乏整體的規劃,沒有用企業信息化的觀點來統一指揮信息化工作,造成各個系統與會計電算化系統之間數據格式不統一和不一致,使會計電算化必須采用手工輔助的辦法與外界交流,其信息化的作用也大大降低。!
3.理論落后于技術。由于在一段時期內,我國信息化工作偏重于技術,造成理論研究相對比較落后,會計電算化領域也不例外。很多企業是滿懷期望開始實施會計電算化的,最后卻失望地收場。有一些是取得的結果遠遠低于預期的效果,沒有起到提高管理水平的目的;有一些是采用會計電算化后并沒有提高會計工作的效率;還有一些干脆就是全面失敗,整個系統全部放棄,仍然采用手工工作。這其中的原因雖然很多,但理論的缺乏卻是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會計電算化建設至今,理論界很少提出過對企業實施會計電算化的指導性方法,也很少就企業實施過程中會計部門的改革、流程的規劃、人員職責的變遷、崗位的設置等進行深入的研究,對企業會計電算化后制度的建設也停留在一些大框架內,對企業而言缺少實際意義。
七、會計電算化的未來
綜上所述,會計電算化已經發展到一個歷史性階段。為了適應新的環境,滿足企業信息化發展的需求,會計電算化必須進行改革,融入整個企業信息化中,成為企業信息化發展的中流砥柱。筆者認為,會計電算化應作以下幾個方面的改變:
1.會計電算化應擴展為財務信息化。企業信息化要求整個企業的財務信息現代化,而僅僅在會計部門采用電算化是無法達到這個要求的,會計電算化的定義與功能必須改變和擴大,才能真正實現這個目標。有的文章提出了會計信息化的概念,筆者認為,這還不夠,必須打破“會計”的范圍,會計電算化才能達到新的高度。會計電算化應轉變為財務信息化,即在企業整個財務信息中,使用計算機等先進的信息技術,建立與信息化相適應的管理體制,對財務信息進行充分的利用和開發,真正實現財務信息的完整性、正確性、及時性、適用性,服務于企業發展目標,提高企業競爭力。
2.加強理論研究。會計電算化理論研究一直落后于技術的發展,究其原因,與會計電算化自身不無關系。會計電算化主要是在會計工作中運用計算機技術,即在手工的模式下,用計算機改變處理的手段。所以對技術的需求必然大于對管理的要求,而理論方面也是依附于手工會計理論的發展。而財務信息化不僅需要技術,更注重技術、信息、管理的結合,理論方面的研究顯得更為迫切。如各種類型企業實施財務信息化的基本模式探討、財務信息化與企業組織結構的關系、企業財務流程對財務信息化的影響、財務信息化下管理體制的變革、財務信息化與企業信息化的關系等。這些都是影響企業財務信息化乃至決定企業信息化能否成功的關鍵。由此可見,理論研究必須加強、加快,為財務信息化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將是未來我國企業信息化建設中的重要環節。
3.大力發展財務管理軟件。從各個財務軟件公司最新的軟件版本可以看出,這一點其實已經開始進行。以金蝶軟件為例,2000年的金蝶軟件V6.3版本中,還是以賬務模塊為核心,以憑證的輸入、賬簿的處理等以核算為主的功能。到2002年的K/3系列,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不僅增加了采購、銷售、庫存、固定資產、工資、應收應付等覆蓋企業各個方面工作的模塊,而且還加入了大量的管理功能,為企業提供了與經營決策相關的財務信息。財務軟件的發展和成熟,為財務信息化提供了技術基礎,同時,也提醒我們必須加快對信息和管理方面的研究。
篇6
隨著中國經濟市場開放程度和市場化進程的日益深化,對于我國企業尤其是外向型企業而言,品牌競爭力的發展業已成為其生存與發展的關鍵。
貿易繁華背后的危機
中國外向型企業商品出口的發展歷程
1978年改革開放政策實施以來,尤其是進入21世紀后,中國企業所生產商品的出口額呈現出持續快速的增長態勢。商品出口額從1978年的97.5億美元上升到2005年的7620億美元。
中國外向型企業商品出口的現狀
2005年我國貨物進出口額、出口額和進口額世界排名均為第三,已成為世界第三貿易大國,全年進出口總額達14221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3.2%。其中,出口7620億美元,增長28.4%;
有人做過這樣的統計,美國人一天24小時,從起床的鬧鈴、上班的公交包、吃飯的桌椅、旅游的休閑鞋、孩子的玩具到睡覺的拖鞋睡衣,“Made in china”的標簽隨處可見。
“制造大國”并不等于“制造強國”。
雖然我國自改革開放尤其是加入WTO以來在出口貿易領域取得如此快速的發展,但是在世界經濟論壇公布的2004至2005年度全球競爭力報告中,中國卻僅排名第44位。在世界名牌之林,中國的進步十分緩慢:2005年8月,美國《商業周刊》刊登的2005年度“全球品牌100強”榜單中,中國品牌仍無一上榜。
由于沒有名牌,中國制造業在世界工業格局分工中處于第三級(美國壟斷標準和規則、日本壟斷技術、中國從事加工)。同樣的材料消耗,最后生產出來的價值量,中國只有發達國家的1/4到1/6。中國從鋼鐵、石化、汽車到紡織業、日用消費品等各行各業都面臨著品牌危機。難怪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納什如是說:“我們只知道中國的產品,卻不認識中國的公司”。
品牌競爭力提升對策
雖然我國出口額巨大,但是由于我國出口商品自主品牌少之可憐,品牌競爭力和國外知名品牌差距甚遠,是無可爭議的品牌弱國,國家的綜合競爭力也因此大打折扣。要想在國際競爭中生存和發展下去,必須適應品牌競爭時代的要求,努力提升自己的品牌競爭力,盡快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
塑造企業正確的品牌觀念,加強品牌的保護意識。
第一、改變以產品為重點的舊觀念,建立以市場和用戶為中心的品牌新觀念,使企業采用市場經營的方法,以滿足用戶需要來獲取利潤作為企業目標,進而確立正確的經營思想。
第二、在企業內部建立專門的品牌管理機構和保護組織,使品牌從形象塑造到品牌文化的傳播再到品牌的保護都在一個專業規范的流程下進行,加強品牌在境外的注冊工作,使名牌產品獲得法律的保護,對于自己的民族品牌,特別是市場知名度高、前景好的名牌決不能在與外商的合資過程中輕易放棄。
第三、要多學習、借鑒國外著名企業的品牌觀念經營模式,善于借助專業機構對市場的靈敏和經驗來架起品牌與消費者之間溝通的橋梁。
加速改革企業傳統管理模式,運用學習型組織理念提高企業現代化管理水平
現代企業制度的有效運行必須依靠現代管理模式的推進,建立企業現代管理模式是增強企業品牌競爭力不可或缺的途徑。可以從以下方面著手:
第二、通過減少企業的管理層次建立扁平化管理模式,使企業管理實現由金字塔型向扁平化的轉變。
第三、必須盡快完善職業經理人市場,實現企業管理層招聘制。
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推進科技進步,提升品牌技術競爭力
因此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推進企業科技進步,是品牌競爭力提升的源泉。應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企業應建立促進技術進步的管理體制和配套政策,設立自己的研發中心并保持其獨立性,創造良好的技術創新環境。
第二、企業必須把技術開發建立在以市場顧客需求為導向的基礎上,選擇合適的技術路線,通過技術發明、革新、合作以及引進來實現創新目標。
第三、加強企業與相關高校和國內外科研機構的聯系,建立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聯盟。
第四、科技進步的關鍵在于人才,因此企業應把招聘、引進人才放在重要的位置,同時必須完善技術創新的激勵機制,使企業能夠留得住核心技術人才,為企業的發展奠定堅實的人才基礎。
加快企業信息化進程,發展有中國特色的企業電子商務
第一、充分發揮政府的引導與推動作用,積極營造企業信息化建設良好的外部環境。
第二、以大企業為發展和應用電子商務的先鋒。先實現企業供應鏈管理的電子化,通過互聯網將企業的上家(供應商)和下家(銷售商)聯為一體,建立網上采購系統。
第三、對于企業規模受到限制的廣大中小企業,可以借助中介網站(如目前國內著名的阿里巴巴電子商務網站)作為電子商務的切入點,逐步實現網上交易。
第四、建立企業信息化管理、運行以及人才培訓機制,為企業信息化發展提供組織保障,提高信息化水平與效率,進而跟進全球網絡信息化體系,使之與國際同步。營造深厚、開放性的品牌文化是企業品牌競爭力提升的核心
第一、在品牌設計上要學習和借鑒國外名牌,做到簡潔醒目,易識記、易傳誦,使品牌具有吸引力和親合力。如McDonald、Microsoft、IBM等都是非常簡潔明亮的品牌。
第二、把品牌中融入的優秀民族傳統文化放在世界文化中去培育,用自己的品牌文化去培養他國的消費觀念,為企業品牌打人國外市場奠定文化基礎。
第三、在品牌策劃上,應在充分認識和理解當地文化的基礎上進行品牌的價值理念、形象和廣告策劃,在廣告中注入更多的當地文化意蘊,在潛移默化中培養當地消費者對品牌的好感和忠誠。
第四、加強品牌資產的維護和充實,以顧客的需求為導向,在產品、質量、服務、人員等方面超越顧客的預期,提供切合顧客潛在心理期望的服務,提高顧客的滿意程度。
與國際接軌,加強政府的指導和推動作用,改善企業生存的外部環境
第一、政府要培育和扶持本國品牌的市場基礎,加深對WTO規則的認識和有效運用,使企業能夠最大化地利用規則所帶來的契機。
第二、政府應完善各項行政管理制度和措施,對惡意的地方保護主義和地方封閉行為做到嚴懲不貸;同時通過國家品牌戰略保護性法律法規的完善和嚴格執行,發揮政府與民間機構的協作,對假冒偽劣商品、走私傾銷商品和侵權行為加大打擊力度。
第三、由政府主導國家品牌計劃,在合理運用產業要素變動和經濟地理變遷的有利因素的同時,盡可能多地納入生產要素的全球化配置體系,重點扶持幾個優勢產業、優勢地區,加快形成產業集群的步伐,實現我國產業集群的重點突破。
第四、建立國家品牌推廣機制,設立國家品牌推廣基金,扶持幾個重點產業品牌、區域品牌、集群品牌,對那些在國際上突出表現的企業給予重獎以及在稅收和融資等方面的優惠。
篇7
關鍵詞:諾蘭階段模型 制造企業 信息化建設
一、諾蘭階段模型介紹
企業信息化涉及到企業的各個方面,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一般要經歷從初裝到不斷成熟的成長過程。美國管理信息系統專家諾蘭1973年總結了這一規律,并于1980年進一步完善,提出了著名的信息系統進化的階段模型,即諾蘭模型。
諾蘭認為,任何組織由手工信息系統向以計算機為基礎的信息系統發展時,都存在著一條客觀的發展道路和規律。他將信息系統的發展道路劃分以下為六個階段,任何組織都必須從一個階段發展到下一個階段,不能跳躍式發展。
1、初裝階段
初裝階段是指企業購置第一臺計算機,進行簡單的單項信息處理的階段。這一階段企業個別部門引入計算機,起一種宣傳、啟蒙作用,各級管理人員對有關信息技術設備及軟件系統,從不了解到有點了解。
2、蔓延階段
蔓延階段是指隨著計算機應用初見成效,信息系統從少數部門擴展到多數部門,企業內部其它部門也紛紛開始購置信息化軟、硬件系統。但這一階段出現盲目購機開發或購買軟件,甚至互相攀比的現象,同時還出現了數據冗余、不一致、難以共享等問題。
3、控制階段
企業內部各部門紛紛購置信息技術設備及軟件系統,計算機數量超出控制范圍。企業高層用投入產出優化法則來審視系統的應用,發現在這方面投資不斷增加,但回收卻不理想。同時隨著應用經驗逐漸豐富,客觀上也要求加強組織協調,于是出現了對整個企業系統建設進行統籌規劃的行為。
4、集成階段
在這個階段,一些職能系統內部已實現網絡化如財務系統等。由于在建立各個業務子系統時,缺乏系統性的規劃,企業中形成很多“信息孤島”。因此,為使各子系統集成得以順利實現,從組織其他部門獨立出來的信息管理部門努力把內部不同的計算中心和處理中心統一在一個系統中進行管理,使人、財、物等資源信息能在企業集成共享。
5、數據管理階段
企業高層意識到信息戰略的重要作用,高標準、大力度地加強管理信息化工作。企業不僅制定了整體解決的信息化方案和步驟,而且選定了統一的數據庫平臺、數據管理體系和信息管理平臺從而真正地做到了對數據進行統一的規劃和應用。
6、成熟階段
成熟階段是指企業除了將包括人力資源、生產制造、財務、研發設計等方面的信息集成以外,還進一步通過電子商務與企業外部資源結合并對企業管理模式進行創新。該階段,企業的信息化基礎設施完備,管理人員運用信息技術的能力較強,因此企業能夠對自身的經營戰略、業務流程、生產過程和組織結構進行優化重組并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信息化。
二、k公司信息化建設及現狀
k公司是一家典型的制造企業,成立于1995年,其前身曾為密封行業國家最早進行技術引進的八家企業之一,且是國內該行業第一家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設備的企業,現為q市高新技術企業。k公司信息化工作開始較早,但因受當時許多因素的制約,諸如硬件系統昂貴且性能不高、軟件系統功能有限且不成熟、在信息化方面缺經驗及人才等,所以當時的信息化基本停留在初級應用的層面。
k公司信息化過程大致如下:上世紀90年代中期便在財務部門最早使用計算機,最初僅用來做一些基本統計工作;2000年6月開始第一次實施erp,主要是在財務部門實現從手工賬向軟件記賬的過渡,同時在另一套系統中實施了進銷存;2000年9月到2002年3月,公司的信息化實施人員,對初次實施中的不足進行總結,進行了部分流程改造。2002年3月到6月,重新組織實施了erp系統,內容包括生產管理(mrpii)、進銷存、固定資產、質量管理、人事工資等模塊。在erp穩步發展的基礎上,于2003年到2005年實施了pdm系統、部分設備的現場數據采集系統(fms),這兩個系統和erp集成,創造了橡膠密封制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統(簡稱mf-plm)。在plm的基礎上進行豐富和完善,從2005年3月到2006年7月實施了橡膠配方智能分析系統和電子稱量系統。2006年8月到2007年底,對oa重新規劃和實施,同時建立起了電子郵件系統。2008年到2009年10月,對原有的各種信息系統進行整合和升級,淘汰掉一些不適應企業發展的,在企業內部進行流程優化和重整。2009年10月至今,通過重新選型,引進世界上最先進的sap系統,實現企業信息系統的整合。
公司通過實施信息化,提高了管理水平和效益,也使企業有了飛躍式的發展。2003年獲得“q市信息化帶動工業化”首批示范單位、“山東省信息技術應用示范企業”。公司開發的“橡膠密封制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統,曾獲山東省機械工業科技進步一等獎、q市科技進步二等獎,獲得國家發明專利。
三、k公司信息化建設所處階段分析
隨著k公司戰略的調整,公司組織架構由單一主體向事業部、集團化方向發展,市場策略向細分市場延伸,各業務單元成為細分行業“隱形冠軍”的目標也被列入了公司的經營大綱,但與公司業務流程相對應的erp系統的運行卻顯得力不從心,管理者最新的管理思想已不能通過現有系統落地。
公司第一次實施信息化的時候,業務、財務分屬兩套系統,無法集成,暴露出了信息化運行的弊端。具體表現在:產成品庫存數量大,周轉率低,統計準確度低,成本核算精度不高;生產周期、產能不均衡,無法高效匹配客戶訂單;數據的真實度、及時率和準確率難以有效支持經營及戰略決策。
經過sap系統實施后幾個月的運行,k公司erp項目效果已經顯現,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加強了財務在各業務環節的監督、控制職能,強化了財務的計劃、分析功能,從而為領導提供了有力的決策支持;成本分析更加精確,可以找出成本控制的瓶頸,并指導銷售價格的制定;有效降低庫存,減少了呆滯品和超期商品,減少資金占用;均衡產能、縮短了生產周期、提高了交貨及時率和客戶訂單匹配率;實現基礎數據的集中,為集團運營管控提供基礎。
從k公司信息化發展過程來看,走過了諾蘭模型的初裝、蔓延、控制、集成階段,目前基本已實現數據管理,并逐步走向成熟,它的發展歷程嚴格踐行了諾蘭模型,也證明了模型的科學性。伴隨著企業信息化的發展,實現了“以信息化為手段,實現傳統企業的改造”,使企業逐步擺脫了粗放管理所帶來的庫存積壓嚴重、產品成本高、對市場反映遲鈍、財務狀況不佳等各種困擾,并成功走上了良性發展的軌道。
四、制造企業信息化未來的發展方向
諾蘭模型總結了發達國家信息系統發展的經驗和規律,一般認為模型中的各階段是不能跳越的。因此,無論在確定開發mis的策略,或在制定mis規劃時,都應首先明確本單位當前處于哪一階段,進而根據該階段特征來指導mis建設。
目前國內大型企業進入諾蘭模型第四階段晚期或第五階段早期;中小企業有1%-2%進入第四階段,約40%進入第三階段,大多數中小企業還處在第一或第二階段。諾蘭模型說明,信息資源整合是信息化建設必經途徑,是信息資源充分利用的基礎。
制造企業在信息化實施中公認是最難的,在具體實施時,企業應該充分認識自己屬于上述模型中的哪一階段,然后從自己所屬的那個階沒開始進行信息化建設,不必重新再做前面的工作。我們還可以結合企業發展的戰略,根據諾蘭模型來區分哪些屬發展中正常出現的問題,哪些屬異常問題,從而早作準備、采取適當措施以減緩甚至克服可以預見的一些問題,并努力促進下一階段的早日到來。
參考文獻:
[1]蔣麗斌.稅務信息化發展的問題及對策探討.財務與金融, 2009(5):81-85
篇8
一、西方發達國家金融信息化發展的歷程和主要特點
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發達國家開始將信息技術應用于金融業,拉開了金融信息化的序幕。金融信息化大體經歷了脫機批處理階段、聯機實時處理階段、經營管理信息化階段、業務集成和決策智能化四個發展階段。到二十一世紀,金融信息化已經步入創新階段。西方發達國家金融業對信息技術的應用,經歷了從初始的支持金融業務、到運作金融業務、再到改造金融業務的過程,信息技術已成為金融業發展和創新的重要因素。金融信息化極大地提高了相關信息的收集、處理、存儲和的能力,成為金融市場的交易物質和技術基礎。特別是隨著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低成本的網絡交易正在逐步替代傳統的交易方式,投資者無論身處何地,都可以上網同步進行金融交易。互聯網日益成為世界金融市場運作的中樞,全球金融市場也被更緊密地聯系起來,金融信息化發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縱觀西方發達國家金融信息化發展歷程,我們可以發現以下主要特點。
1、信息技術使用面廣,業務成本大幅降低。自1958年第一臺計算機進入美洲銀行以來,發達國家的金融業便隨著世界新技術革命的發展,以驚人的速度推動著金融業務的電子化進程。這些大銀行不惜花費大量的資金更新主系統的硬件和軟件,積極大膽地采用最新的計算機產品,采用最新的軟件技術。這些設備和技術的普及不僅降低了金融業務的服務成本,而且大大提高了其服務質量,從根本上改變了金融業務的處理手段,開拓了新的業務領域。據不完全統計,2005年美國網絡銀行交易量占銀行交易總量的一半左右。
2、自動化程度不斷提高,安全保密性增強。當前西方發達國家大規模的網絡信息系統中有一個標準化的結賬規則體系,各類軟、硬件方面都配有安全保障措施,如主機系統、通信系統的硬件備份、軟件加密等,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各類不安全因素,為金融部門和消費者的信息安全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3、業務高效處理,服務日益完善。為了更加及時、高效的處理金融部門間頻繁交易的支票、匯票等轉賬結算業務,發達國家實力雄厚的大型金融部門紛紛建立統一的、標準化的資金清算體系,以實現快速、安全的資金清算。如美國聯邦儲備體系的資金轉賬系統(FEDWIRE)、日本銀行金融網絡系統(BOJ—NET)、美國清算所同業支付系統(CHIPS)、環球金融通信網(SWIFT)等,這些系統的建立不僅降低了交易成本,而且通過創新還能為客戶提供各種新的金融服務,包括金融機構與企業客戶建立的企業銀行、金融機構與社會大眾建立的電話銀行、家庭銀行等,通過各類終端為客戶提供各類周詳、多樣的金融服務。
4、積極利用先進技術、不斷進行業務創新。以美國的商業銀行電子化進程為例,每隔十年左右的時間,信息技術就會在高層次上對商業銀行的經營和游戲規則進行重構。最近一二十年,信息技術的發展與金融業務創新之間的聯系更是日趨緊密。考察一些西方的典型金融機構就會發現,他們往往通過信息技術探索一種先進的管理思想或者提供新的服務內容,以此來實現金融創新。金融創新已成為體現金融企業核心競爭力的主要因素,而95%的金融創新都高度依賴信息技術的發展,信息技術可幫助分析復雜金融產品的定價并進行風險管理,使這些產品之間的交易成為可能。
二、我國金融信息化發展現狀
我國金融信息化發展始于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發展過程,已基本形成了一個全國范圍內的金融電子化服務體系。盡管我國的金融信息化發展起步晚于西方發達國家,但是由于處于金融全球化的大背景中,我國的金融信息化發展還是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從起步到現在,我國已基本形成了比較完善的基于信息技術的金融服務體系,已經基本完成了電子化建設,實現了各項業務的自動化處理和自動化的辦公環境,促進了管理和決策的信息化,已建立了包括財務管理、物資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等在內的機構內部資源管理系統。在銀行業方面,建成了人民銀行覆蓋全國所有地市中心支行的電視會議系統、電子公文傳輸系統、電子郵件系統,提高了央行的辦公效率,在國務院各部委中率先實現了經網絡傳送機密紅頭文件;信貸登記咨詢系統基本實現全國聯網。在保險業方面,保險業電子化建設取得了突破性進展。迄今為止,全國近萬個保險機構安裝了高效運行的計算機系統,各類保險業務已實現上機處理,日處理量達到數十萬筆。在證券業方面,證券業電子化建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證券業電子化建設以滬、深兩市證券交易所的成立為標志,啟動了證券業的信息化建設,經過準實時行情發送、無紙化托管、計算機自動撮合和異地交易中心聯網等幾個階段,現已進入到全程電子化交易模式,無紙化電子交易已在全國各地的證券營業部推廣使用。經過幾十年的努力,我國已初步形成了一個多功能、開放的金融信息化體系,這為我國金融業實現由“電子化”向“信息化”轉變,全面實現金融信息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但是,我國金融信息化發展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國內信息技術企業的發展還不能達到金融企業信息化建設的高要求。中國農業銀行軟件開發中心副總經理葉又升曾經說:“據粗略估計,我國銀行對信息化建設的投入每年都達上百億元。其中,只有三分之一由國內廠商獲得,其余的三分之二都被國外廠商拿去了”。從近些年我國金融業的發展歷程來看,一個制約著我國金融信息化發展的重要因素就是人才的缺乏。以西方發達國家為例,西方國家金融業中的信息技術精英都被列為公司的核心團隊,其聘任、地位、薪酬、權限等各方面都遠遠高于同級別的其他人員。更有特點的是,在很多大金融集團里,如美國的citybankofNewYork、英國的HSBCholdings、法國的BNPParibas等,其信息技術體系實行的都是單列的垂直管理,人、財、物由集團科技部統一招聘、統一分配、統一規劃,以保證信息系統建設的標準化、規范化和高度安全性。人才是發展經濟的根本,甚至是整個社會發展的根本。對于在金融業中占據特殊地位的金融信息化建設而言,人才建設尤為重要。這里所說的人才不是普通的金融人才,而是專門從事金融創新的人才。經過三十多年的金融信息化發展,我國金融業已培養了一批精通信息技術的人才隊伍,并在不斷完善信息技術人才的管理制度。但現有的人才儲備和人才機制尚不足以支持金融信息化發展的需要。我們需要的專門人才———“金融工程師”不僅要具備扎實的金融基礎理論知識,還應具備解決實際工程問題的基本技能,如數學計算與統計分析技能、構建模型和模擬實際問題的技能、運用計算機和遠程通訊技術處理信息的技能,以及開發或使用相關軟件技術的能力等。我國金融創新人才的缺乏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金融業創新的發展,因此要發展金融創新,就要培養金融創新的專業人才。
三、我國金融信息化未來發展趨勢
金融信息化發展趨勢是隨著金融發展趨勢遞進的,而金融發展趨勢又是在金融與信息技術相互作用中產生的。其中,具有重大意義的變化趨勢是:跨國經營和混業經營成為金融業的主流模式,而信息技術成為影響現代金融發展的關鍵要素;客戶需求主導著金融服務業的市場走向;風險管理是金融管理的核心;創新則是金融生存和發展的根本。借鑒西方發達國家金融信息化發展歷程并結合我國實際情況,我國金融信息化未來發展趨勢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高度重視金融信息化的影響,充分挖掘現有信息系統的價值。據美國銀行業統計,1986—2002年,美國平均每年有13家大銀行利用信息技術來實施再造計劃,銀行再造之后的平均資產收益率和資本收益率分別從原來的1%和14%上升到1.8%和25%,而平均的成本收益比從63%下降到40%~50%,信息技術對金融的重要作用已經從后臺支持上升到了前臺創造利潤。國內銀行信息化建設推進很快,在注重新項目建設的同時,應高度重視對現有信息系統的充分利用,深度挖掘和發揮現有系統價值。
2、從運用信息技術來單純地保存和處理數據轉向直接面對顧客提供多方面服務。20世紀90年代以后,隨著西方銀行業零售業務的發展,直接面對顧客的顧客服務型信息處理系統在銀行業信息化過程中日漸突出。目前,西方銀行業通行的信息處理系統主要有大型通用型信息處理系統和顧客服務型信息處理系統兩種類別,但是后者已呈現出逐漸取代前者的勢頭。大型通用型信息處理系統是比較傳統的信息處理系統,主要功能是進行數據的保存與處理,主要應用于賬戶管理方面,已不能適應銀行業中激烈的服務競爭潮流,正在逐漸被淘汰。
篇9
[關鍵詞] 信息系統評價;DEA模型;權重約束
[中圖分類號] F22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6-5024(2006)11-0143-03
[作者簡介] 何文成,中南大學商學院博士研究生,廣東省珠海市發展和改革局干部,研究方向為企業經濟。
(廣東 珠海 519000)
一、引言
“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這是十六大提出的發展戰略。2006年3月公布的國家“十一五”規劃綱要再次明確,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提高經濟社會信息化水平,推進企業管理信息化。2005年11月3日,總理在國家信息化領導小組第五次會議上指出,信息化是當今世界發展的大趨勢,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和變革的重要力量。國家“十一五”規劃綱要指出按照走新興工業化道路要求,制定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2006年5月中央正式了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中國的現代化目標已經不是簡單的實現西方60/70年代的工業化,而是信息化,數字化為基本特征的后工業化國家。企業是社會的經濟細胞,國家的國民經濟基礎,實現國家信息化、社會信息化的前提必須是推進企業全面信息化,用信息技術手段去改造傳統產業,使其煥發新的活力。
企業信息化建設是指企業利用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等一系列現代化技術,通過對信息資源的深度開發和廣泛利用,不斷提高生產、經營、管理、決策的效率和水平,從而提高企業經濟效益和企業競爭力的過程。無論在制造業企業還是服務業企業,企業信息系統的建設對企業的生產效率都有著直接的影響,并且具有不可替代的四大功能:操作功能、交易功能、決策功能、監督功能,它們是保障企業獲得和維持競爭優勢的基礎。
作為單個企業來說,無力在短時間內改變產業的格局,但是可以通過建立企業內部簡單易行的信息化管理機制來避免信息化建設中的失誤。而從運作成本和效益來說,最直接的方法莫過于建立一套信息系統的價值評價體系,從信息系統為企業帶來效益和效率的角度去選擇產品、評估價值、評價應用成果,并通過評價結果的分析持續改進信息系統在企業運營中地位和功效。由于企業信息化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行業的不同、企業規模的不同、建設階段的不同都會帶來不同的建設需求。與傳統的建設項目評估相比,由于信息化建設項目本身所具有的復雜性,導致其評估方法要比傳統建設項目復雜得多。不同之處表現在:(1)信息系統價值評估的很多指標難以量化;(2)信息系統的建立是一個持續改進的過程;(3)信息系統的價值具有長期效應,還存在很多隱性效益;(4)信息系統的技術含量高,而且目前缺乏嚴格的項目建設的監理機制,因此又增加了評估的難度。
在我國,信息化的發展到目前為止已有20多年的歷史了,信息化的建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相對而言,企業信息化評價體系的發展歷程卻比較短暫。大多數的企業已經不再為上不上信息系統而猶豫,但卻苦于無法準確地對自身做一個了解:我的信息系統目前狀況如何?目前已有的評估體系,由于缺乏可操作性、針對性和理論性等原因,使得企業常常感到無從下手。本文在對現有信息系統評價方法剖析對比的基礎上,在傳統的DEA模型中引入經過定性分析的權重約束,構建了一個具有主觀評價意愿的DEA新模型,有助于企業決策者了解信息系統對企業目標的貢獻程度,更好地利用和改良企業信息系統。
二、現有信息系統評價方法的不足
系統評價可概括為兩種涵義:一是系統開發或運行的可行備選方案的比較、分析、評價,即對系統總體的綜合評價;二是系統的組成要素之間的比較分析,即對系統要素的相對關系或重要性的評比或估計。目前,對信息系統的評價方法眾多,大致可以分為主觀評價法和客觀評價法兩大類。
主觀評價法是以定性分析為主,結合部分定量計算,以評價者或決策者的主觀判斷為基礎的評價方法,國內應用較多的是指標權重專家評分法,通常以滿意度、分數、序數和評語等作為評價的標準。諸如專家討論、層次分析、模糊聚類、模糊評判、灰色統計、灰色關聯分析等。該方法的優點是操作簡單,不需要大量的指標和數學公式就可以對信息系統項目得出評價結果,專家的豐富經驗,對信息技術和行業背景的精通,很多無法定量分析的指標、無法分解的指標,可以直觀評價代替。對管理效益、社會效益等中國企業比較重視的指標評價可以反映外部環境對企業印象。當專家對該項目非常熟悉時,評價結果比較準確。該方法的缺點是評價缺乏客觀標準,具有很強的個人主觀色彩,評價主觀因素多,評價專家易被政策或其他因素左右意見,導致評價反映不了企業信息系統應用的實際狀況。指標的權重分配和評價綜合缺乏系統性與科學推理過程。專家水平差異、個體差異和評價標準理解差異,導致評價結果可比性差,尤其當項目過于復雜、專家們的打分差異較大時,評價結果可能會受到質疑。
客觀評價法是根據一定的規則,以定量計算分析為主,用一系列量化的指標客觀反映評價對象的性質和狀態,通過數學模型的運算,得到最終評價結果的評價方法。客觀評價法通常不反映評價者或決策者的主觀意愿,諸如費用效益分析、數據包絡分析等。該方法的優點是評價標準一致,評價結果客觀,具有較強的可比性和說服力。該方法的缺點是操作復雜,需要進行大量計算,并且當某些指標難以量化時,該方法就顯得無能為力,如不能解決無形效益量化問題;不能很好地處理協同效益而導致成本的遺漏或重復計算;強調短期效益等,這些缺點往往導致低估IS應用的效益,阻礙企業IS應用水平的提高。
這些方法在評價工作中展示了各自優點的同時,也暴露出各自的弱點和缺陷。為此很多學者進行了研究,試圖找到一種更加完善的評價方法。張劍平(1997)提出了考慮指標均衡度影響和專家人數不一致因素的信息系統綜合評價模型;李恩科等(2000)將層次分析法與模糊綜合評價法相結合,建立了信息系統綜合評價的模糊層次分析模型;鄭曉薇等(2000)采用逼近理想解TOPSIS法對按對象分層的決策矩陣進行多指標綜合評價;李恩科等(2001)將層次分析法與灰色綜合評價法相結合,建立了信息系統綜合評價的灰色層次分析模型;徐維祥等(2001)提出了DHGF算法,即采用改進的Delphi構造評價指標體系,運用層次分析取得加權矩陣,使用灰色關聯統計專家評分,最后通過模糊評判得出評價結論;張新紅等(2002)提出了基于神經網絡的信息系統綜合評價方法。張潤東等(2005)在傳統的C2R模型的基礎上,將約束條件中的被評價單元去除,得到改進后的MC2R模型。
信息技術自半個世紀前產生至今,不斷成熟并且迅猛發展,在企業中得到廣泛應用。但信息系統是一個復雜性的系統,在實施過程中充滿了風險性和不確定性。正因為如此,信息系統項目建設的成功率要遠低于其他建設項目。上述分析發現,現有的這兩大類評價方法其優缺點也有互補性。而此前學者們做的改進都是局限在各自的評價方法里,它們的固有缺陷并沒有從根本上得到解決。如果能夠跳出傳統思維,將這兩大類評價方法綜合運用,取長補短,將會更好地解決信息系統項目評價的問題。因此,科學地根據客觀實際以及評價者的主觀意愿需求對信息系統進行評價,在傳統的DEA模型中引入經過定性分析的權重約束,構成具有主觀評價意愿的DEA新模型,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三、引入權重約束的DEA新模型
DEA(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模型,也稱數據包絡分析,是目前最常用的客觀評價法。它是評價決策單元間相對有效性的方法,是運籌學、管理科學與數量經濟學交叉研究的一個新領域,它最早是由美國著名的運籌學家A?Charnes和W?W?Cooper等學者于1978年在“相對效率評價”概念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新的系統分析方法。隨著有關理論研究的不斷深入,應用領域日益廣泛。DEA的基本原理是采用數學規劃模型,通過對輸入輸出數據的綜合分析,得出每個決策單元(Decision Making Units,簡稱DMU)的綜合效率的數量指標,據此可將各DMU定級排序,確定有效的(即相對效率最高的)DMU,并指出其他DMU非有效的原因和程度,給決策者提供管理信息。評價指標中可以包含人文、社會、心理等領域中的非結構化因素,各指標的量綱一般不相同,也可以使用無量綱指標。
這樣在本來完全是定量分析的DEA模型中,加入經過定性分析的權重因素,使我們在對某些評價指標很熟悉的時候,可以對該指標的權重進行約束。如果不熟悉則可以不用考慮約束,避免主觀評價所固有的缺陷,這樣新模型就兼有主觀評價與客觀評價兩者的優點,具有更大的靈活性和可操作性,便于評價人員自主選擇運用。
參考文獻:
[1]張潤東,吳育華.企業信息系統項目效率的評價方法研究[J].大連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1).
[2]張新紅,鄭丕諤.基于神經網絡的管理信息系統綜合評價方法[J].系統工程學報,2002,(5).
[3]鄭曉薇,湯勝利,龔兆仁.按對象分層決策矩陣的逼近理想解TOPSIS法的算法及實現[J].計算機工程與應用,2000,(10).
[4]李恩科,馬玉祥,徐國華.信息系統綜合評價的灰色層次分析法[J].情報學報,2001,(4).
[5]徐維祥,張全壽.從定性到定量信息系統項目評價方法研究[J].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01,(3).
篇10
長期以來,信息閉塞一直制約著黑龍江省國有企業的快速發展。在國家“振興東北”的戰略背景下,黑龍江省舉全省之力,重點推進社會信息化工作。信息化,不但將“老國企”們帶上了信息的高速路,還走上了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的新型工業化道路。
經過50多年的發展,黑龍江省的裝備制造業形成了基礎較好、門類較為齊全的生產體系,并且成為了黑龍江省的支柱產業,尤其在電站成套設備、重型設備、大型礦山設備、石化容器等重大技術裝備方面具有優勢和特色,在全國占有重要地位。
據統計,2007年,黑龍江省規模以上裝備制造業的工業化總產值為914.7億元。其中,全省規模以上裝備制造業的高新技術產品,產值比重達50%以上。企業的數字化設計、自動化生產、信息化管理覆蓋面高于60%。
盡管如此,與發達國家相比,生產利潤率不高、勞動生產率較低、信息化水平差距較大等因素仍困擾著黑龍江的裝備制造業。如何抓住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的機遇,大力推進裝備制造業信息化水平,提高勞動生產率,提高產品質量,實現又好又快發展,是黑龍江省當前兩化融合的重要任務。
打開新市場
以前,一提到“老國企”,人們總會想到很多歷史遺留問題和包袱,昏暗的廠房、低下的工作效率、陳舊的機器轟隆隆運轉、滿面灰塵的工人機械地將零件從一個機器搬運到另一個機器……
在齊重數控,完全改變了記者對“老國企”的印象。整潔的廠區,寬敞明亮的車間,隨處可見盆栽植物,車間的水槽中魚兒在游動。
齊重數控位于我國北方工業重鎮齊齊哈爾市,在這里誕生了中國重型機床行業惟一的名牌產品――“齊一牌”數控車床。作為我國重大裝備行業中的高新技術企業,齊重數控被黑龍江省列為63家“制造信息化建設”試點企業之一,擁有以立式、臥式重型車床為主的6大類、26個系列、500個品種的機床產品,為國防、軍工、能源、交通、冶金等行業提供重大關鍵設備。
“信息化給齊重數控帶來了高效率和高效益,但在發展信息化的過程中也遇到過不少阻力。”齊重數控副總經理石志民介紹,“實施信息化之前,齊重數控的市場反應機制很落后,無法適應市場經濟的快速變化。”
由于科技投入不足,齊重數控曾經沒有一個完整的信息化網絡,不能適應企業的經營狀況,嚴重影響了企業的技術發展和技術創新。軟、硬件的不足和落后,直接導致了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的落后,企業信息采集重復、效率低、準確性差,這些問題嚴重制約了齊重數控的企業發展步伐。
2000年,齊重數控以企業信息化為突破口,對傳統生產流程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但改革并非一帆風順,在信息化建設之初,齊重數控的老設計人員很難習慣用電腦繪圖,財務人員又懷疑電腦的準確性,采購人員則消極抵制采購過程在網上公開。
為了改變這些現象,全廠上下展開了一次徹底的“甩圖板”、“甩鋼筆”、“甩賬本”工程,對信息化推行得好的部門和個人進行獎勵,獎金總額接近100萬元。“我們通過培訓,讓年輕人先用上電腦,對甩掉圖板的人獎勵200元。”石志民說。
獎勵的金額雖不多,但措施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目前齊重數控的網絡慢慢延伸到了所有的部門,各部門之間可以通過網絡來進行溝通。
經過兩年的努力,當齊重數控的ERP項目正式竣工驗收時,共完成了銷售管理系統、設備工具管理系統、物資供應管理系統、生產管理系統、質量管理系統、人力資源管理系統、財務管理系統、產品文件管理系統等模塊建設,信息化全面應用于銷售、設計、生產、財務、人力資源管理等重要環節。
目前,齊重數控主要經濟效益綜合指數已位居我國重型機床行業首位,重型機床產品的技術水平和生產制造能力已經步入世界第一方陣,國內機床占有率達到50%,“中國齊一”被評為中國名牌產品,高端產品全面打入歐美、韓國、日本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
打造核心競爭力
走在哈爾濱著名的“三大動力路”,北國的秋天讓道路兩旁的白樺和楊樹更加挺立,與特色的歐式建筑遙相呼應,顯得肅穆而清冷。
哈爾濱電站設備集團公司旗下的三個國家大型裝備工業企業――哈爾濱電機廠、哈爾濱汽輪機廠和哈爾濱鍋爐廠都落戶在“三大動力路”。
哈爾濱汽輪機廠(以下簡稱“哈汽”)是以設計、制造大型火電汽輪機、核電汽輪機、工業用汽輪機組、船用汽輪機和燃氣輪機為主的國有大型骨干企業。在實施信息化之前,哈汽與其他老國企一樣,只能算一個傳統的制造型企業。
“對于哈汽這種傳統生產制造企業,信息化是打造‘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利器。”哈汽副總經理姚宏偉告訴記者,“信息化實施之后,哈汽的產品研發周期縮短了20%以上,管理效率提高了20%以上。”
哈汽的產品種類多、產量大,相應地產生了很多“產品質報單”,每年大約上千份。這些質報單很長一段時間都是手工管理。“過去,一到月底,每個部門出三四個人都處理不完。信息化和網絡化管理之后,一個人就能從容應對了。”姚宏偉說。
哈汽的科研開發能力和實力在國內汽輪機制造行業中名列前位,CAD、PDM等設計軟件的應用水平與國外不相上下,在研發設計平臺、管理水平等核心競爭力上已經接近國際一流水平。姚宏偉認為,這得益于哈汽信息化建設的指導方針,即需求驅動、目標引領,以管理為中心,以效率為先導,注重集成,突出實效。
據了解,哈汽的信息化發展可以分為三大階段。1998年到2000年是第一階段,主要是面向技術部門和一部分生產部門,以“甩圖板工程”為核心,推廣CAD的應用。在信息化規劃中,對PDM、CAPP都有所考慮。當時,哈汽不僅新產品開發速度很慢、周期長,生產管理方式也比較原始,不能適應市場的要求。2000年,哈汽實施了CAD\CAE\CAM\CAPP\PDM一體化工程,將設計人員和工藝人員都用信息化武裝了起來。
2002年至2005年是哈汽信息化的第二階段,重點是用信息技術提升管理水平,包括質量管理、倉儲物資管理、財務管理和人力資源管理等。
到了第三階段,即2004年至2006年,進入車間管理的階段,信息化覆蓋了生產計劃下達、工時、圖紙、統計等生產全過程,完全通過網絡和計算機下達生產計劃,真正做到了無紙化。
“如今,信息化已經是哈汽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果車間的管理系統癱瘓了,生產必然無法進行。”姚宏偉說。
制造跨向“智造”
信息化讓走過半個多世紀的哈汽重新煥發出生機與活力,也讓“中國機床行業十八羅漢之一”的齊二機床集團利用信息技術重新武裝了自己。
經過50多年的發展,齊二機床在國內形成了重型數控銑鏜床、重型機械壓力機、大型自動鍛壓機、銑床系列產品,主要服務于國防、軍工、航空航天、造船、汽車、能源等國家重點行業。主導產品數控落地銑鏜床,在國內市場占有率在80%以上,去年企業生產的銑鏜床及龍門鏜銑床產量約占世界同類產品的50%。
“與國外先進水平相比,我國高檔數控機床和基礎制造技術的總體水平落后了5至10年,國內重型高性能數控機床及超精密數控機床的產量不足千臺,在加工精度、剛度、速度等技術指標方面的差距則更加明顯。”每當提起這些,齊二機床集團總經理張權都十分感慨。
據了解,目前國產高檔數控機床僅占國產數控機床總產量及價值量的1.5%~2.5%,高檔數控機床和基礎制造裝備發展的現狀難以滿足國家重點行業、重大工程的迫切需求。國內重型高速高精度數控機床仍主要依靠進口,國內產品市場僅占30%左右。不僅如此,我國機床企業的裝備也普遍陳舊落后,行業裝備數控化率僅為2%~3%,用生產普通機床的裝備很難生產數控機床。
因此,在張權看來,振興裝備制造業的關鍵,是振興機床工業。作為中國重型機床龍頭企業和國家振興裝備制造業保障基地,齊二機床必須充分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手段和管理方法,建立現代集成制造系統的技術體系,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不斷完善和強化信息技術應用,已成為世界制造業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關鍵環節。”張權表示。
齊二機床最初從1997年開始實施“甩圖板”工程,2001年已全面應用計算機CAD軟件進行產品的開發設計,并被科技部列為全國CAD應用工程示范企業。
然而,從1998年到2000年的3年間,也是齊二機床最困難的時候,員工每月的工資只有200元,連廠長都穿著打了補丁的衣服上班。2001年新的領導班子上任,齊二機床的發展逐漸出現轉機。2002年,齊二機床產值超過1億元,2007年,工業總產值達23.4億元,主要經濟指標平均每年以80%以上的速度增長。
張權認為,齊二機床信息化最大的特色在于設計領域上齊了CAD/CAM/CAPP。近年來,齊二機床加大了在產品設計過程中的信息技術應用,推廣應用三維軟件進行數字建模,并加大對大型關鍵件進行有限元仿真分析等技術的應用,切實提高設計水平和設計效率,縮短產品設計周期。2002年開始,齊二機床的工藝部門開始應用實施CAPP系統,工藝過程設計全面電子化,不僅大大降低了工藝人員的勞動強度,提高了工作質量和工作效率,同時CAPP系統產生的數據可以為下游生產制造部提供制造車間分工的電子數據,以便于生產指標快速、科學地下達。
通過CAD和CAPP的實施應用,齊二機床縮短了整個產品的技術準備時間,使工藝和設計人員在網上實現了產品信息的共享。“這可以減少約25%的設計、工藝工作量,使設計和工藝人員可以把主要精力投入到產品設計的創造性思考和決策上,既提高了設計質量,又降低了設計、工藝成本。”張權說,“銑鏜床產品技術準備也由原來的10~12個月縮短至1~3個月。”
中國第一重型機械集團公司(以下簡稱“一重”)曾經是我國“一五”期間的156項重點工程之一,被總理譽為“國寶”。信息化見證了一重近些年的發展,也見證了中國重型裝備制造業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的跨越。
“早在1984年,一重當時的領導對企業信息化建設就非常重視。”總經理吳生富回憶道。20多年來,一重利用國家支持的改造資金和自籌資金,引進和自主研發了部分計算機設備及相應的應用軟件,開始了企業信息化建設的起步工作。
20世紀80年代,一重成立了計算機站,主要從事MIS系統、CAD的研究和應用,產品有限元分析、優化設計、產品的設計計算,以及CAPP/CAM/CAE的研究和模擬實驗等。在當時的全國重型機械行業,處于排頭兵的位置。
1988年,受生產經營形勢和全國信息化大環境的影響,一重投資了500多萬元進行MIS系統、CAD方面、CAPP方面的研究。“不僅對現在一重的信息化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培養了一批既懂計算機又有機械專業知識的人員。”吳生富說。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企業盈利能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