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信息管理系統需求分析范文
時間:2023-08-15 17:31:3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企業信息管理系統需求分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信息管理系統;需求分析
中圖分類號:TP31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9599 (2012) 06-0000-02
一、引言
要想科學地利用信息管理系統來整體把握行業信息,能否建設出高效的行業信息管理系統就顯得尤為重要,而在這之前,提供準確的信息管理系統的需求分析正是建設出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統的關鍵所在。這是由于準確的需求分析能夠在信息管理系統的構建過程中,為其描述任務范圍的總體框架以及指導其系統構建的大體方向,以便于對系統的構建過程實施科學的監控,為信息管理系統的完成提供基準線,為信息管理系統的最終交付提供依據。因此,只有在建設行業信息管理系統之前,充分了解需求分析的重要性,科學的掌握需求分析的目標和特點,才有可能做好需求分析的流程設計,進而建設出符合行業要求的信息管理系統。
二、需求分析對行業信息管理系統的重要性
信息管理的關鍵在于能否及時掌握行業動態信息并對之做出相應的反應,再加上,信息是各行各業在對自身實現管理的過程中的重要的資源,而管理根據信息而做出的決策的科學性通常取決于其掌握的行業動態信息的質量高低,因此,如何及時地掌握和有效地管理行業信息就成了企業必須首要解決的問題。雖然從目前來看,各行各業基本都開始或準備籌建行業信息管理系統了,但建設出來的系統卻不盡人意。例如有的管理系統規模很大,可是實際應用的部分很少,甚至有的系統根本就不符合行業真是需求。所以說需求分析對于行業信息管理系統的建設是十分重要的。
對于市場上種類繁多的ERP系統,一是其價格令許多中小企業望而卻步,即就是說其普及度太低;此外,由于ERP系統的主線是針對實現資源配置而設計的。因此,根據同行業各企業不同的業務類型,ERP的運用效果會產生很大的差異。那種認為ERP就能完全實現信息化的管理的認識是毫無根據可言,相反,只有踏實的根據精準的需求分析來設計行業信息管理系統,才是實現信息化管理的科學途徑。
三、需求分析的目標
信息管理系統是一種用途特定的計算機軟件系,因而二者的需求分析存在著某些共同的目標。信息管理系統的需求分析的目標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必須確認軟件所針對的用戶群以及不同用戶的不同需求,并在此基礎上把握用戶的真實愿望。
(2)通過分析用戶的信息做到對用戶在功能上的需求、任務上的需求、質量方面的屬性、業務相關規則、解決問題的建議以及相關附加信息加以區別。
(3)將用戶對系統的整體需求按照一定的標準劃分為若干子系統;此外,還必須做到對質量屬性的重要性保有深入了解。
(4)將通過上述原則收集到的具體用戶需求編寫成清楚明了的需求分析說明書。
(5)審核需求分析說明書,確保需求分析與用戶達成共識。
總體來講,制訂信息管理系統的需求分析的目標就是為具體行業信息管理系統的建設提供任務范圍的框架,從而實現對信息管理系統的開發過程的有效控制,為信息管理系統的完成提供基準線和最終交付的依據。
四、當前需求分析存在的問題
需求是指明確的給出想要實現的目標的具體說明,它重點描述了系統的相關屬性、顯性和隱性的特性或具體的行為,以便在系統的開發過程中對其進行約束。而要實現這一約束就必須提前編寫出詳盡的需求分析說明書,也就是說要針對客戶需求的系統進行相關需求分析。但信息管理系統的需求分析往往無法客觀真實的描述客戶的需求,而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由于對行業信息管理系統的需求分析存在著以下問題:
(1)用戶在開發過程中的參與度不高。由于開發人員對行業的銷售和生產流程、產品類型等不熟悉,因此時常會發生無法準確洞悉用戶需求的現象。與之相對的,用戶也不甚明白為何要耗費如此大的功夫在需求質量的確保和需求的收集上。長此以往,開發人員對用戶的參與度也不再看重,或者在許多情況下,無法直接接觸到實際操作產品的用戶。于是自然而然就會出現開發人員自以為把握住了用的需求產品系統,在實際運用中卻無法滿足用戶真實需求的情形。想要解決這一矛盾,最根本的辦法就是讓與產品相關的用戶在對需求分析進行設計的過程中與開發隊伍共同商討,以確保雙方對系統的理解和目標一致。
(2)相關需求說明模棱兩可,易然讓人產生歧義。不明確的描述是系統需求分析的設計過程中最為嚴重的問題。首先,不明確的描述會讓不同的讀者產生不一致的理解;此外,讀者能從多個角度對某個需求分析的描述進行理解。又因為需求的模糊描述會使開發人員因為理解錯誤而使開發方向偏離用戶期望,因此,我們說,相關需求模糊不清的說明是需求分析設計中最為嚴重的問題。
由于信息管理系統與行業的相關生產活動聯系緊密,同一款信息管理系統的功能若運用在不同的行業中,完全有可能代表著不同的操作要求。因此,如果對行業的需求分析做的不夠深入和細致,就極有可能出現描述不清和引發的理解歧義等問題。對此筆者認為,處理描述不清的需求分析的方法之一就是讓審查者從不同的角度對需求分析說明書進行審查。只要不同的審查者從不同的角度對需求分析說明書中的相關內容進行解釋,這樣二義性的理解就不會等到項目進入后期之后才被發現。
(3)規格說明過于精簡。由于信息管理系統的興起不久,大多客戶并不是非常了解需求分析的重要性,而通常只將需求分析規格說明撰寫的十分簡略,內容僅僅包含了在概念上對系統的描述,而剩下的細節部分卻讓開發者自己去完善,結果導致經常出現開發人員先將系統的結構建立起來之后才對需求分析說明進行完善的情況。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這樣的開發流程會對開發人員造成挫折,給自身開發工作進度帶來阻礙的同時,也讓客戶無法獲得令其滿意的系統。
(4)在分析過程中,忽略了對用戶的分類。系統會因為用戶操作或運用的不同而呈現出不一樣的特性和效果,再加上用戶的系統操作經驗和所受相關教育的程度不同也可能會造成差異。因而,如果不能在系統開始研發之前就對主要用戶進行科學全面地分類的話,必然會出現開發出來的系統無法滿足大多數用戶的需求的情況。
五、信息管理系統的需求分析流程設計
從前面的分析闡述中不難看出,需求分析是開發一個成功的行業信息管理系統的關鍵所在。因此本文結合行業信息管理系統的設計情況,就需求分析,整理了一個針對行業信息管理系統的需求分析制訂流程,旨在通過一個系統規范的需求分析流程,克服在信息管理系統的需求分析中常出的問題,制定出規范的、科學的需求分析說明。下面就具體介紹筆者整理出的行業信息管理系統需求分析流程設計步驟:
(1)明確管理目標。分析與調查希望在管理過程中需要解決的問題或是想要達到的目標,然后區分出主次;明確應用功能與權限,即必須根據崗位與業務之間的關系,明確各角色在系統中的詳細應用功能與應用權限;完成需求的文字及管理功能描述,最好用簡潔明了的自然語言來編寫文檔。
(2)設定信息系統的總體結構,做好組織結構分析,理清各相關部門之間的關系,明確各相關部門的責任、義務以及業務流程,建立圖形化模型,這些模型可以描繪轉換過程、系統狀態、和它們之間的變化、邏輯流、對象類或數據關系和他們的關系;繪出系統實物結構圖,系統功能層次圖,系統組織結構圖,業務功能一覽表與說明,組織—業務關系圖,系統業務流程圖,系統邏輯結構圖,數據流程圖等。
(3)明確系統部署,對系統的各功能進行詳細分解,針對各子系統模塊功能分別進行詳細的描述。
(4)通過協商來確定最終的系統實施及驗收方案。
需求分析流程圖
六、結語
想要有效地完成對行業信息的整體把握,能否設計出符合實際需求的行業信息管理系統就是關鍵所在,而要設計出符合需求的信息管理系統的前提就在于做好信息管理系統的需求分析。本文通過對需求分析重要性的闡述以及對需求分析的目標、特點以及現存問題的說明分析,期望能喚起有關企業對系統需求分析的重視。從而利用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統,為信息管理系統的建設提供任務范圍的總體框架和大體方向,對信息管理系統的建設進行科學的控制,為信息管理系統的完成提供基準線,實現對行業信息的高效管理。
參考文獻:
[1]董紅贊.中小企業信息管理系統需求分析流程研究[D].碩士學位論文,2010
[2]訾波.企業信息管理系統需求分析流程研究[J].煤炭技術,2011,8
篇2
關鍵詞:兩化融合;企業信息化;信息系統
中圖分類號:C29文獻標識碼: A
前言:鑄鋼火車輪的設計、生產、銷售整個業務過程無一不貫穿著信息化的應用,如果沒有兩化融合的深入應用,就制造不出合格的火車輪。
一、企業簡介
信陽同合車輪有限公司成立于2006年3月,是經河南省人民政府批準、擁有進出口自營權的工貿型合資企業,由浙江正合控股有限公司、美國ABC鐵路產品中國投資公司、大同愛碧璽鑄造有限公司、中國北車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投資成立,投資總額為人民幣6.7億元,注冊資本人民幣4.2億元,主要從事軌道車輛用鑄鋼車輪的設計、生產和銷售業務。
鑄鋼車輪項目引進了美國ABC鐵路產品投資公司的專有制造技術和先進的全線自動化生產設備,并在此技術的基礎上進行了深入改進和完善,具有技術成熟、能耗低、質量穩定等特點,技術和裝備在國際、國內同行業中均處于先進地位。
公司被省工業和信息化廳認定為“2012年度企業信息化水平二級企業”(豫工信信〔2013〕65號),被評為“河南省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示范企業”(豫工信信〔2012〕928號)。
二、企業兩化融合發展情況
1.企業兩化融合戰略定位
公司管理層對企業兩化融合建設項目高度重視,信息化戰略目標是公司總體戰略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公司實現公司總體戰略目標的基礎。
公司成立了以總工程師王治綱、總經理助理(技術質量部經理)張思瑾、財務部經理李益華、信息主管謝遠鋒為負責人的信息化建設領導小組,全面指導公司信息化項目的建設工作,并成立了以IT部門人員為主導,各個部門業務主管參與組成的項目實施小組,進行項目目標的分項落實工作。
2.信息化管理制度
編制并完善了各項信息化管理制作,包括《企業信息化管理制度》、《機房管理制度》、《信息化績效考核制度》、《信息化項目管理制度》、《車輪信息管理系統管理制度》等。
3.信息化在各關鍵業務環節的應用情況
3.1完成以生產管理為核心的全面信息化平臺搭建,結合金蝶K/3 ERP系統現有功能模塊,實現企業全方位的資源整合,打通企業信息流通渠道;
3.2完成從產品研發、設計、生產、物流、財務、質量控制、管理、分析等全過程、全方位的信息流銜接系統建設,是企業兩化融合最重要的基礎;
3.3在金蝶K/3 ERP系統BOS平臺之上進行二次開發,成功開發出《車輪信息管理系統》,系統實現車輪由最初的產品設計、研發,原材料支出,及生產質量的過程控制,到最后的成品銷售、現場發運,實施全方位、全過程的精細化管理控制;
3.4 OA辦公自動化系統的全面實施與應用,幫助企業構建信息共享和交流平臺,徹底解決企業內的“信息孤島”問題;打造企業信息傳遞的高速公路,保證企業內部文件的快速、透明、對稱的傳遞;鑄就規范化、標準化的先進企業管理流程;
3.5生產管理數據分析系統的建設,使公司管理層能夠實時了解企業生產經營現狀,通過選擇階段性的數據,使用同比、環比等多種分析手段,生成企業生產現狀分析報表,為經營決策提供真實可靠的依據,提高管理決策的科學性、合理性。
4.企業信息化綜合集成應用及企業實現發展模式創新
我公司信息化建設內容包括財務、物流、生產、研發、設計、數據管理、質量控制、管理經營分析等內容。業務范圍涉及財務部、采購部(倉庫)、生產部(造型車間、熔煉車間、熱處理車間、機加工車間)、裝備部、銷售部(發運部)、技術質量部(研發部、工藝控制部、信息部、質量檢查車間)、綜合管理部(人事部、行政部),涵蓋了企業所有相關業務部門和業務人員,實現企業運營的全面信息化、管理的現代化。
其中,根據我公司車輪生產的實際需求,通過對生產工藝的充分研究,在金蝶ERP系統BOS平臺之上進行二次開發,成功開發出車輪信息管理系統,本系統為所生產的每一片車輪自動分配一個10位編碼的車輪序列號(相當于人的身份證號碼,是唯一的、無重復的),通過車輪序列號對生產線上的每片車輪進行跟蹤,并對每個關鍵工序的生產信息進行記錄,達到對每一片車輪進行質量精細控制的目的。
同時,還可根據工藝控制、質量控制等多方面的要求,開發出相應的查詢系統,以滿足生產工藝分析的各種需求。從而對生產過程中的成品率、廢品率、非標車輪比例等等所有相關的技術工藝、質量分析提供詳實可靠的數據分析報表,進而根據數據分析報表的分析結果進行生產工藝的調整,以提高成品率,控制廢品率、非標車輪比例等核心指標,對車輪生產及精細化管理有著極其重要的指導意義。
本系統是具有同合公司生產工藝特色的、典型的鑄鋼車輪生產管理系統,在火車輪制造行業有著較強的代表性與典型示范作用,建成后能產生顯著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
三、取得的經驗
我公司通過信息管理系統的應用,實現公司資金流、物流、信息流的順暢流通,優化公司的生產質量控制及管理流程,有效利用現有的人員、設備等配備,使其發揮各自的最大價值,同時通過嚴格控制生產成本,提高產品質量,降低公司的經營風險,提高管理效率,為公司社會效益、經濟效益最大化提供強有力的支持,是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手段。同時,系統的成功應用改變了公司傳統的以手工管理為主的管理模式和業務流程,提升企業的經營理念和企業文化,使廣大管理人員從繁重的手工勞動中解放出來。對企業管理水平的提高、生產經營狀況的改善、企業未來的發展都將產生極其重大的影響,為公司帶來了顯著的經濟效益。通過這幾年在兩化融合項目建設、推廣、應用的過程中,主要有以下六點經驗體會:
1.按照ERP的管理扁平化及業務流程再造的要求,企業內部管理模式將會發生轉變,因此在實施ERP前,應做好BPR調研工作,為未來企業管理模式定位做出規劃,便于系統推廣時掌握實施方向。
2.在信息化工程實施過程中,很多單位部門人員存在信息化工作是計算機化工程的思想,造成很多業務在推廣時,將業務難題推給信息化技術支持人員來處理,脫離了企業管理的實際。因此必須轉變觀念,堅持“業務主導、技術支持”的原則。在出現重大流程問題時,必須有領導強力支持,快速、準確做出決策,以便加快系統推進進度。
3.企業實施信息化是一項企業管理革命,信息化工程的實施必將改變企業固有的管理模式和業務流程,很多先進的管理思想與傳統的管理模式相沖突,必須影響信息化工作的推廣實施。因此,必須做好充足的思想準備,這是ERP工程實施是否成功的關鍵。
4.信息化工程是一項長期的、系統的工程。由于信息化工作是企業未來的管理方向。實施信息化工作的人員必須是企業的生產活動的精英。這部分人在實施信息化工程過程中,同時肩負著原有的工作,工作強度大大增加,因此,保證這部分人員工作連續性和思想連續性尤為重要。
5.系統需求分析是整個系統實施的基石。完整、深入、嚴謹的需求分析是保證系統實施進度、實施質量的保證。因此在系統需求分析階段,必須保證各業務單位參與人員專業、專人負責;橫向業務專題分析,充分過濾實施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每一個細節。
6.隨著信息化項目的相繼投入,與企業的生產管理活動緊密的聯系在一起,任何的停機事故都將會對企業的經營活動產生嚴重的影響;任何信息系統都存在企業核心技術、核心機密安全防護的問題;隨著企業的發展、管理的進步,企業的信息化工作也將會逐步深入,系統的優化二次開發工作也將逐步展開。因此,實施信息化的企業必須保證擁有一支自己的維護開發隊伍,來保證系統運行安全及系統升級需要。
四、兩化融合工作建議
1.資金到位。包括政府資金支持和企業自籌資金,這是信息化項目建設成功的劑和重要保障;
2.人員到位。包括企業內部各部門業務人員、軟件承建商的項目人員。在保證參與人員能力的同時,還要能根據項目建設需要按時參加,這是項目成功的關鍵要素。所有項目任務目標都由既定的人員來實現,在資金保證的前提下,人員到位本項目的重中之重;
3.指導到位。企業不僅在資金上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同時還需要相關部門的專家能夠為企業的項目建設給予指導性意見,使得項目建設工作能夠沿著正確的方向進行;
篇3
Abstract: For a long time, we have been concerned about the applic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large-scale enterprise groups. Requirement and analysis are the first step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are also the cornerstone of project construction. To ensure the success of a project, we must strengthen the requirement and analysis. In specific operations, we can use some advanced analytical methods and tools.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interprets the steps and methods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requirement analysis process (research, collation, analysis and management) in a Management of Information System of large-scale enterprise groups. And the entire requirements development process is divided into three phases. For every aspect and every phase, we will discuss the method of requirements analysis and the usage of tools, and describe the result of each method and tool, and share some of my own experiences.
關鍵詞:需求;分析;方法;工具
Key words: requirement;analysis;method;tool
中圖分類號:F27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1)16-0117-02
作者簡介:鄒黎(1976-),男,湖南常德人,碩士,工程師,研究方向為計算機。
0 引言
長期以來,大家一直關注大型集團企業信息化的實際應用。由于大型集團的組織機構龐大,部門眾多,客戶很難準確地把系統需求傳達給開發方;由于各級單位工作業務特點和管理上的局限,開發方也很難準確獲取用戶真實的應用需求。需求信息的不對稱和需求描述的錯位,容易引起信息化系統設計的缺陷,最終導致系統應用不理想甚至系統失敗。所以說,需求調研和分析是信息化建設的第一步,是一個項目的開端,也是項目建設的基石。在以往建設失敗的項目中,80%是由于需求分析的不明確而造成的,因此一個項目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就是對需求分析的把握程度。為了保證項目的成功,必須加強需求調研和分析工作,在具體的操作上可以選用一些先進的分析方法和工具。
1 需求調研與分析工作的組成
需求調研、分析的主要工作包括需求開發和需求管理。需求開發的內容又分為管理需求、服務需求、市場需求、業務需求、環境需求和系統需求。加強需求管理,選用高效能的分析方法與工具,對軟件開發過程的影響是深遠的,可以使軟件更加正確地反映現實需求,更加具有可用性、可擴展性和可維護性,從而降低了軟件項目的風險,提高了工作質量和效率。具體內容如圖1所示。
2 需求調研與分析工作的方法
需求工作涉及三個問題。一是如何確定需求范圍;二是如何進行需求分析;三是如何進行需求管理。集團企業特點是下屬機構和業務部門分布各地,業務相對獨立而且都有各自特點。鑒于以往的項目實施經驗,我們的需求分析工作方法是把整個需求分析過程分為“三個階段”(稱為“三步法”):
2.1 第一階段:目標調研――確定項目目標和項目范圍 項目的目標和范圍的確定對整個項目的走向與項目的實現和成功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在項目過程中,經常會發生客戶無限度地提出需求,致使項目范圍不斷變更,項目范圍包括網絡范圍、用戶范圍、業務范圍和服務(培訓、運維等)需求。這一階段的具體工作方法是和用戶方的領導層、業務和技術部門的主管人員進行溝通,方式可以是訪談式溝通并發放調研問卷,主要目的是從宏觀上把握用戶的具體需求方向和趨勢,了解企業目前信息管理的基本情況;建立起良好的溝通渠道和方式,針對具體的職能部門以及各級單位,最好能確定本次項目的接口人;確定項目范圍,找到關鍵域,明確關鍵流程和關鍵點,這對需求調研至關重要,必要時可以召開研討會并邀請專家或咨詢顧問介入。
調研的方式一般是面談,由于集團式企業部門眾多,涉及部門往往比較分散,有時還處于不同的地區,也可以利用集成現有的通信工具,如:電子郵件、電話、即時消息等。例如我們在做某集團公司公共交通信息管理的項目時,采用公司自己集成開發的企業即時溝通協調平臺,該平臺使企業溝通協作的方式變得更加便捷。電子郵件、門戶網站、手機、電話、傳真、即時消息和視頻會議均已成為項目組調研常用的溝通方式,還可以方便進行遠程技術和業務討論等活動,而且不再受到時間和地點的限制。以前需要參會人員通過飛機、火車、汽車參加相關會議的數量將大為減少,從而能夠節省大量的調研成本,提高了調研的工作效率。
2.2 第二階段:需求調研――進行市場、企業現狀、環境需求、業務需求等方面的調研,獲取客戶需求 市場調研主要是對同類產品及需要集成合作產品的應用范圍及功能特點、同類產品實現的業務進行調研。通過對這些產品的分析,在設計系統的時候吸取同類產品的優點,解決同類產品中存在的不足。通過對企業現狀和環境需求的調研可以了解具體用戶方的硬件環境、軟件環境、現有的運行系統以及未來系統的運行環境,可以使客戶以及項目開發人員了解到系統在網絡、硬件和軟件環境上是否有影響到需求實現的限制,以確定進行哪些改造升級,避免日后客戶拋棄網絡現狀而對系統的性能需求提出無限的要求。進行業務需求調研時要確認用戶組成和范圍邊界、用戶的職責和權限、確定業務流程、形成業務管理規范。
由于集團企業下屬部門眾多而且分布各地,業務需求有一些差異,業務領域一般比較復雜,成立專家調研組有時是必須的。一般專家組由三類人員組成:技術專家、業務專家和管理者。在邀請專家時要盡量能夠代表各個地區、部門、組織機構以及各個業務技術領域,這樣既可以幫助我們短期內熟悉相關業務,也便于收集和統一來自各個方面的需求。
調研工作一般可以按照從點到面、宏觀到微觀的方法進行。對于組織機構龐大的集團企業,可以先選擇一個業務典型全面的試點單位進行調研,然后分幾個批次逐步擴展到全部單位;首先調研大的業務分類,然后是每類業務的組成,最后是具體的業務環節。在業務流程調研過程中,應按照每一細分的業務分類,將崗位職責中的工作步驟銜接起來,形成完整的業務流程;在具體每一項業務調研時,使對應的職責更加清晰,要迅速發現業務調研中不明確的職責和工作步驟;業務信息的調研與業務流程調研不可分割,在每一步業務流程調研的同時都會涉及到對業務信息的處理;要找準需求提煉的關鍵點,這是考驗需求調研人員的重要方面。優秀的需求調研人員不僅能認識問題之所在,還能藉此獲取足夠多的知識,最后成為問題領域的專家。
在需求調研時利用原有系統并結合一些工具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我們在做某集團公共交通需求調研時了解到該集團之前沒有開發統一的公共交通管理系統。大多數單位和部門根據自己的業務情況,開發了車輛HSE安全系統、設備管理系統、調度派車系統、經營管理系統,GPS監控系統等幾個分散獨立的系統多個部門分別管理,在功能上大體上能基本滿足客戶的需求,并且在兩年多的運行中也積累了不少經驗。因此,為了少走彎路,我們決定首先要分析各個系統,從中獲得一些有益的參考,最終形成一個比較完整的、明確的系統業務功能結構。這個過程中,可以采用一些主流的工程分析工具,來分析數據庫結構,如Microsoft Visual Studio 提供的一些工具就可以實現對程序類關系和數據庫表關系的分析。采用這些工具的好處是:原系統是幾個分散的系統,數據庫模式多,數據量很大,僅靠人工的方法很難從中獲得一個比較完整的、明確的系統結構以及整體構成,而且原有系統未能提供一套正確完整有效的設計文檔,于是我們只能依靠工具輔助來進行。通過使用這些工具,我們對原系統的結構有了一定的了解,理解了各業務的主要數據項,再結合對原系統的使用,基本明確了功能與流程的需求,并在此基礎上產生了初步需求的自然語言文檔。
2.3 第三階段:需求細化――利用原型與客戶更深入交流,通過交流細化和確定需求 這一階段是在已經了解了具體用戶方的組織架構、業務流程、硬件環境、軟件環境、現有的運行系統等具體實際、客觀的信息基礎上,結合現有的硬件、軟件實現方案,做出簡單的頁面原型。同時結合以往的項目經驗對用戶采用誘導式、啟發式的調研方法和手段,和用戶一起探討業務流程設計的合理性、準確性、便易性、習慣性。用戶可以操作簡單演示的DEMO,來感受一下整個業務流程的設計合理性、準確性等問題,及時地提出改進意見和方法,通過交流修改相應的需求,最終形成《需求規格說明書》。
同樣在上述某集團公共交通系統的需求分析過程中,為了使用戶能充分地理解我們的表示方法,能夠真正明白我們所描述的內容,我們選用了原型設計工具――Microsoft Office Visio。 這種工具能幫助網站需求設計者,快捷而簡便的創建基于目錄組織的原型文檔、功能說明、交互界面以及帶注釋的框架,以提供演示與開發。通過使用這種工具我們可以很方便的生成大量帶有批注的說明以及流程圖、架構圖的頁面。將自己的產品原型完整而準確的表述給用戶,盡量做到圖文并茂,并將大的流程分解為小流程,與客戶反復交流與溝通,并隨時更改直至最終確認。通過這種方式,我們可以更好地和用戶交流具體的業務流程,讓用戶了解系統的運作方式,發現我們與用戶的理解不一致的地方,最終達到雙方理解一致的目的。由于系統中集團企業用戶和部門較多,我們對所有的用戶反饋意見都要進行分析和溝通,并事先制定需求接受準則,對于相互沖突的反饋,由專家組討論決定處理。
3 需求的管理
在實際需求分析過程中,要對客戶需求進行分析,充分記錄需求的變化及需求之間的依賴關系,歸納形成原型系統和明確的業務流程報告、數據項表,并能清晰地向用戶描述系統業務流程的設計目標。通過使用一些需求管理工具,需求管理這個老大難的問題就會變得不再那么棘手了,項目的質量也會得到相應的提高。
在上述某集團公共交通系統的需求分析過程中,我們選用了Microsoft公司的Team Foundation Server作為我們的需求管理工具,該工具通過與Microsoft Office和Microsoft Visual Studio的高級集成方式,提供數據庫、開發環境和各種Office文件的實時同步能力,為需求的定義、組織、集成和分析提供方便。它支持需求屬性周詳的制定和過濾,以最大化各個需求的信息價值;提供了周詳的可跟蹤性視圖,通過這些視圖能顯示需求間的父子關系,及需求之間的相互影響關系;通過導出的XML格式的項目基線,能比較項目間的差異。
通過這些需求管理工具,可以幫助我們對需求進行全面的管理,包括記錄需求的變化情況,需求之間的依賴關系等。我們根據自己的理解并寫出基本需求后,交由客戶做適當補充,并對各個需求進行分類,設定優先級等。這些工作完成后,就可以從數據庫中直觀地了解客戶到現在為止提出了哪些需求,哪些需求是必須優先考慮的,哪些是難度較大的等。事實證明,這種需求分析的方法是很有效的,如曾經有客戶在兩個不同的時間對同一個需求提了相反的描述,我們根據歷史記錄很快證實了該客戶的提法有錯誤,在事實面前無需再作爭論;同時我們還發現了一些需求相互之間有矛盾。經過這一階段工作,我們終于獲得了經過用戶認可的需求基線,即是可用于下一步進行詳細設計的基線需求。
4 結束語
上述某集團公共交通系統項目中,我們使用了通信工具即時溝通協調平臺,工程分析工具、原型設計工具和需求管理工具。這些工具的使用,使我們提高了工作效率,項目的質量也得到相應的提高。工具的選擇不僅是要看影響力和名氣,而是要真正為我所用,應把握其精髓,即此工具到底可以對開發有什么幫助,而不是僅限于如何使用。然而,在軟件的需求分析工作中,方法的重要性應遠遠超過工具的使用。目前國內一些單位已經逐漸重視需求分析和管理,也使用了一些需求分析方法和工具,這是非常可喜的,當然更希望在不久的將來,中國的軟件產業能更多地用上國產的需求分析工具,形成中國自己的需求分析方法和理論體系,那時我們的軟件產業也許會真正地騰飛了。
特別感謝北京中油瑞飛信息技術有限責任公司綜合辦公室、項目管理部、軟件開發一部各級領導和同事為我完成這篇論文提供了巨大的幫助;感謝我的團隊所有成員對我的幫助,使我得以順利完成論文;最后,再次對指導、幫助我的老師和同事表示衷心地感謝。
參考文獻:
[1]虞琦.論軟件需求分析方法和工具的選用[J].計算機時代,2002,(11).
[2]王莉,吳潔明.軟件項目中的需求變更管理的研究[J].計算機技術與發展,2007,17:119.
[3]李師賢,張珞玲.需求分析的常見問題及其對策分析[J].計算機工程,2002年第28,(1).
篇4
[關鍵詞] 需求分析;Scrum;業務流程;三維模型;需求變更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23. 028
[中圖分類號] TP39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 - 0194(2012)23- 0045- 03
1 前 言
1.1 傳統管理信息系統開發方法及缺陷
管理信息系統(MIS)因其在創造有競爭力的公司、管理全球化、增加企業價值和為客戶提供有價值的產品與服務等方面有著重要的作用[1],受到越來越多組織的青睞。信息技術發展的日新月異使得軟件的功能越來越強大,同時也帶來一系列的開發管理上的難題。傳統的瀑布模型、螺旋模型、原型模型等方法也越來越不能適應快速變化的需求和市場環境。主要表現在:軟件開發效率低,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浪費在重復開發上;軟件質量得不到保證,后期服務費用大;技術積累困難,常常隨著技術人員的流失而消失;企業內部、企業與外部缺乏有效、可靠、安全的信息交流方式等。
1.2 需求分析的重要性及不確定性
開發有效的信息系統的關鍵在于做好信息系統的需求分析工作,因為好的需求分析可以為信息系統的編寫提供任務范圍的框架,對信息系統的開發進行有效的控制,為信息系統的完成提供基線,為信息系統最終交付提供依據[2]。從項目管理知識體系來講,也就是要根據管理科學的理論,對需求進行科學分析和有效的規劃、管理及控制,使開發項目能夠按照預定的成本和進度順利完成,并保證信息系統的質量和最終的順利實施。TTE、TRM和IBM三家公司的統計結果表明:發現錯誤的時間越晚,修改所需要花費的費用越大,如圖1所示。另外,需求定義不準確會對系統開發人員的積極性以及用戶實施信息系統的信心帶來不可忽視的影響。
由此可以看出,需求階段在系統開發的整個生命周期中處于最基礎、最重要的位置。許多成本分析表明,系統60% ~ 80%的錯誤發生來源于需求的錯誤定義[3],這又歸結于需求分析具有很強的不確定性,表現為用戶本身需求的不確定性:用戶自我認識不清、員工因為利益原因故意隱藏需求、市場環境變化、業務調整等。然而更主要的原因是傳統開發方法的局限性,使得需求不夠明確,不能及時控制需求變更。而Scrum作為一種敏捷開發的代表,相對于傳統方法具有很明顯的優勢。
2 Scrum指導下的需求分析
2.1 敏捷開發Scrum
敏捷開發是一種以人為核心、迭代、循序漸進的開發方法。在高度協作的開發環境中,使用迭代的方式進行增量開發,經常使用反饋進行思考、反省和總結,不停地進行自我調整和完善。采用敏捷開發不僅保證了軟件的質量,而且開發速度也提高了3~10倍。Scrum作為一種典型的迭代式增量軟件開發過程,旨在尋求充分的發揮面向對象和構件技術的開發方法,是對迭代式面向對象方法的改進,盡快讓需求者看到結果[4]。越來越多的公司,例如Google、Microsoft、IBM、Oracle等,開始采用Scrum來解決軟件開發過程中面臨的困難和挑戰。如果將項目開發過程視為一個黑箱,那么Scrum能更好地加強黑箱內部的混沌性,使項目組工作在混沌的邊緣。不過,Scrum并沒有提供核心的價值觀和指導原則,也缺乏具體的實踐方法。本文借助Scrum的思想,通過具體的方法來實現復雜系統的需求分析。
2.2 需求層次
信息系統需求具有一定的層次和分類,一般包括業務需求、用戶需求、功能需求(包括非功能需求)3個層次。為了便于本文的研究和體現迭代思想的優越性,按照需求發現的難易程度,從縱向上將需求分為以下3個層次。①基礎性需求:實現用戶需求,用戶主動提出的、顯性的、基礎的、迫切需要實現、必須滿足的需求。②滿意性需求:符合用戶預期,此類需求相對獨立,并且不對主要業務實現造成很大影響。③興奮性需求:超出用戶預期,深度隱性需求,主要為系統與用戶未來需求的吻合度。
2.3 需求分析建模
在關于不確定性、不一致性和優先系數的分析中,開發團隊要根據具體情況對每一項工作制定一份比較完整的評分細則,防止評分過程中的隨意性。開發團隊需要根據需求不確定性、不一致性以及優先級系數為坐標建立如圖2所示的三維模型。將調查得到的每個需求的屬性按(不確定性,不一致性,優先系數),例如需求A5(30,10,1)進行繪圖定位。我們將整體分為8個象限,根據圖形情況,開發團隊和用戶可以一目了然的發現某一項需求的具體情況。
Ⅰ和Ⅴ區域是基本需求的集結區,是確定開發和優先開發區域,此處的需求得到用戶和開發團隊的一致同意,在此區域的需求的成功能夠給員工工作帶來很多的方便,完成基本作業流程,增強用戶企業的市場優勢。
Ⅶ區域是興奮性需求的集結區,也是高風險發開和爭議開發區域,因此在處理這一部分需求時要格外注意。高風險可能帶來高收益。風險主要為需求本身的變化性致使開發成功的可能性減低,或者即使成功開發也不一定能發揮作用。它的價值更多的表現為滿足用戶的隱性需求和應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在開發過程中,開發團隊應以戰略的高度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位于Ⅶ區域的需求上,通過進一步的調查將其轉化到其他區域,可以及時發現需求變化及其變化原因。
開發團隊要綜合考慮單個需求中三者的權重以及需求間的邏輯依賴關系來決定需求開發的先后順序。權重的確定不是任意的,必須通過科學的方法和有效的經驗確定。我們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數據來源應為已經公認的開發案例數據、開發團隊以往開發中的有效的成功的案例以及客戶所在公司的實際情況。
2.4 需求分析的基本流程及方法
借助Scrum的核心思想,結合需求分析自身的特殊性,我們采取如圖3所示的流程。
從一般流程我們可以看出,它是一個迭代的、逐步完善的過程,而協調關系和協同設計[5]則貫穿始終。為此,我們采取如下策略:①總體規劃,分步實施:由粗到細,有宏觀到微觀,由外到內,逐步精深;②以部門為單位,以業務領域為主線,借助泳道圖搞清楚每個部門負責的業務以及每項業務流經的部門。
(1)環境識別:就是把企業作為一個社會和經濟系統的子系統,即要認識企業所處的自然環境,又要認識企業所處的政治環境、人文環境,由外到內,由表及里地把握企業所處的地位[6]。將企業與上下游的供應商、客戶,以及合作伙伴和競爭者納入考慮范圍。企業可以利用外部競爭威脅模型和價值鏈模型等來進行戰略分析和選擇,識別信息系統能夠提供競爭優勢的經營領域,然后確定信息系統的戰略[7]。系統戰略必須服從服務企業戰略,系統功能必須支撐企業戰術要求。
(2)成立開發團隊。開發團隊領導須由資深的項目經理擔任,由技術人員、業務分析員、管理人員組成,形成知識、技術、經驗、溝通能力的互補。開發團隊領導沒有真正的實權,只是負責主持會議、協調成員、營造更好的交流環境,開發團隊成員都應該是全職的。開發團隊首先要對客戶的過去和現在進行了解,包括企業傳統、企業哲學、核心價值、員工價值、主營業務等,方便調查工作的順利和深入開展。
(3)理解愿景,識別目標。理解愿景,既要理解上級的意圖,又要理解下屬的愿景,上下溝通,層層協調。識別目標,既要從橫向上把握整體、要素、環境的有機聯系,在大環境下規劃企業的目標、方針、宗旨,又要正確處理企業的過去、現在、未來的連貫性,合理制定企業的長短期目標。
以下進入一個迭代式的增量過程,首先從每個部門入手,實現各個擊破,形成部門級需求,然后再通過接口進行需求整合,最終形成完整的公司級的需求文檔和需求模型。
(4)模塊分解和調查。首先根據公司現有組織結構和業務流程將公司劃分為界限并不明顯的職能/參謀部門,然后要對每個部門進行需求分析的時間做個排序,保持兩個相鄰部門之間具有一定的黏性,然后依次對每個部門分別進行需求分析。開發團隊首先可以對部門內部進行問卷或者調查表調查,包括員工職務、職責以及對部門的整體描述,初步了解基本信息,這樣可以在下一步的面談中做到有針對性,節約時間。
(5)每日會議,需求發現。每個部門的需求分析將控制在一周內,開發團隊會每天定時定點召集部門員工進行面談,時間控制在一個小時內。為此我們建立一個“論戰室”,提供公共的會議室,以保持客戶和開發團隊能夠在協同工作下進行需求分析。客戶將至少要回答下列問題:①你對昨天的需求陳述還有什么要補充的嗎?②你今天有什么新的需求?③你明天將要做什么?有什么難度?④你認為現在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是?⑤你認為你工作中的機會問題(probortunity)是什么?這一過程中要吸收頭腦風暴[8]的優點,根據觸發器放大原理,更大程度地發現每個客戶個性化的理念理解和情景化的概念理解,實現各種需求最大化的外現。
(6)需求定義、編號及評審。開發團隊根據以上活動記錄總結、抽象出具體的需求文檔并形成組件,同時要給每個需求進行唯一性編碼。然后需要對此進行評審,評審會由開發團隊、部門主管、員工代表組成,各人員可以對需求文檔暢所欲言,發表自己的意見,并給需求評定優先級別。評審主要是針對需求的合理性、粒度、完整性、價值性(商業性)等方面給與一定的評價。在此過程中我們借助用例劃分的測試方法“WAVE”,即What to do, Actor’s point of view, Value for the actor, Entire scenario,來檢驗每個需求的質量[9]。在需求評審最后評審會形成最終意見,開發團隊對需求文檔和組件進行修改。
(7)需求文檔/組件集成:通過對各個部門的需求分析完畢后,通過需求間的接口進行集成。在集成中要注意是否有超出范圍的需求以及各種需求間的依賴關系。我們借助需求交互矩陣[10]來判斷任意兩個需求之間的依賴關系,并判斷是否獨立、相似、重疊或者矛盾。相似的需求要進一步細化明確,轉化為獨立需求和重疊需求;矛盾的需求需要與需求部門和更高的領導進行討論交流協商,在兩者兼顧下達到整體化更優;重疊的需求應當消除,減少不必要的資源浪費。
在前幾輪的迭代后開發團隊會發現基礎性需求并設計模型和編制文檔,模型能夠給用戶更加清晰的認識,加速需求的確定,同時也可以被重復利用。隨著每輪迭代工作的進行,用戶的隱性需求和潛在需求會不斷明朗,此時要對需求進行修改、擴充,逐漸發現滿意性需求和興奮性需求。最后將各層次的需求文檔和模型進行整合,實現需求分析的成功。
3 模型質量保障措施
3.1 用戶保障
在每次的面談和評審會中要盡量保證客戶自由地、無拘束地暢談;要讓用戶認識到自己不僅僅是活動的參與人,也是變革推動者,確保每個需求優先系數(Priority)評分、每個需求不確定性(Uncertainty)評分以及需求不一致性(Disagreement)統計真實可靠。
3.2 開發團隊保障
開發團隊在整個過程中應該做到以下幾個方面:每個部門作為一次增量,在劃分部門時并不具有隨意性,而是既要保證部門的獨立性,又要保持部門之間的黏性,主要依據是業務流程;為了體現部門劃分的連貫性和優越性,就要使得調研過程具有連續性和繼承性;開發團隊自治,在引入基于自我組織團隊的變化驅動模式的過程中,要做到從高度個體自治、不注重團隊自治向高度個體自治并且注重團隊自治的轉變[11-12];開發團隊中的每個人都沒有專門的職責。開發團隊是一個自組織、自管理的團隊,項目的每個成員都具有項目中所有方面的參與權,不存在單一成員劃分部門、問卷調查、構建需求模型的情況[3],這樣保證了不會因為開發團隊成員的減少而影響需求分析的進度。
4 結 語
需求及需求變更對信息系統開發過程影響較大, 是影響信息系統質量的重要因素[14]。本文在敏捷開發思想的指導下,重在從實踐的角度,以部門模塊為單位,以業務流程為主線,數字量化已發現的需求后建立三維需求模型,有效的說明各種需求的關系以及其優先情況,有利于開發人員更好對信息系統需求變更趨勢、需求變更主要原因進行掌控,方便后期開發工作的進行,有效的提高系統開發的成功率。
主要參考文獻
[1][美] Kenneth C Laudon, Jane P Laudon.管理信息系統:管理數字化[M].第8版.周宣光,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
[2]董紅贊.中小企業信息管理系統需求分析流程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學,2009.
[3]羅曉沛,姜同強,等. 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三級教程——信息管理技術[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4]張智海,周國祥.Scrum方法的研究與分析[J].合肥工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33(2):198-200.
[5]陳麗. 基于共同價值的多維度組織協同機理和方法[D]. 天津:天津大學,2010.
[6]彭本紅,呂永成,黎軍.運用WSR方法探討國有企業BPR的有效實施[C]//顧基發.西部開發與系統工程——中國系統工程學會第12屆年會論文集,2002.
[7]杜棟.新編管理信息系統[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8] 潘綿臻,毛基業.ERP實施中用戶的有效參與——頭腦風暴會議的作用[J].管理學報,2010,7(7):1052-1063.
[9]Eric J Naibug,Robert A Maksimchuk.UML for Database Design[M]. Boston,MA:Addison-Wesley,2001.
[10]G Kotonya,I Sommerville.Requirements Engineering:Processes and Techniques[M].New York,NY:John Wiley& Sons,1998.
[11]Meo NB, Dingsoyr T.Understanding Self-Organizing Teaming Agile Software Development[C]//19th Australian Conference on Software Engineering,2008:76-85.
[12]楊帆,徐俊剛.一種改進的Scrum敏捷軟件開發方法[J].電子技術,2011(9):22-23.
篇5
中圖分類號:TU198 文獻標識碼:A
論文摘要:本文首先詳細介紹了工程施工信息的特點和分類,明確了工程施工信息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對工程施工信息進行科學高效的管理的必要性,最后詳細介紹了當前施工信息管理在實踐工作中常用的三種信息平臺,分別是基于數據庫的工程施工管理信息系統、以信息共享與協同工作為基礎的項目信息門戶和以空間建模與分析為特征的地理信息系統。
工程施工信息作為施工中各項管理工作的基礎和依據,涉及到多環節、多渠道、多部門和多專業,為了使管理工作能夠正常有序的進行,必須獲得相關的及時、準確的信息,并對信息進行科學的管理,實現信息的功能和價值。傳統的信息管理工作主要依靠手工或機械式的方法,而這些方法已經無法處理現代社會來源廣泛、數量巨大、形式多樣的施工信息,當今工程施工信息管理隨著計算機、通信和互聯網技術的高速發展逐漸走向信息化管理,目前已經取得大量的研究成果并在工程施工實踐中廣泛應用。
1 工程施工信息管理概述
工程施工從原材料采購、施工,到最終工程建設的完成,涉及面廣、協助關系復雜,因此時刻會產生大量的數據和信息。工程施工的信息涉及到政府部門、業主、設計單位、施工承包單位、監理單位等各個部門,信息的來源包括工程施工項目內部信息和外部信息,內部信息即工程施工項目各個階段、各個環節、各參與單位所產生的總信息,如工程概況、設計文件、會議制度、施工成本、進度、質量、目標控制等各個方面的信息。外部信息包括國家相關的政策法規、市場物價指數、新技術、新材料、資金市場變化等信息。同時工程施工信息的形式多樣,包括可數字化的數據信息和文檔文件、圖片、圖紙資料等無法完全數字化的信息,如勘察、設計圖紙、合同、統計報表、指示、工作檢查等。[1]
工程施工信息是施工過程中實施進度、成本、質量和目標控制的基礎和依據,沒有信息的支持,控制工作就無法正常有序的進行。由于施工活動涉及到多個部門,各部門之間的交流合作需要充分的信息作為支持,利用信息指導工程施工做出科學合理的決策。
工程施工信息管理是為了有效的開發、利用和控制協調施工信息,提高信息的正確性、精確性和實效性,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信息管理的各種活動,如利用感知與識別技術進行信息的獲取、通信與存取技術進行信息的傳遞、計算與智能技術進行信息的認知和再生、控制和顯示技術進行信息的執行等,實現施工信息的效用和價值。信息借助各種技術手段經過人工處理具有了其特定的價值和作用,成為信息資源,與企業組織活動中人、財、物等具有實體形式的資源一樣,決定著施工企業的正常運轉和未來的發展,為了控制工程施工的四大目標,對施工信息的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為了實現施工企業信息管理的目標,信息管理首先分解信息管理工作的總目標,找到實現這些目標的方式,制定各項分計劃,指導并協調施工活動,實現信息管理的計劃職能。其次,信息管理要組建、運做并維護信息系統,為施工企業管理人員提供服務,實現信息管理的組織職能。然后,為了實現施工企業的目標,施工管理人員指導和影響施工所涉及到的所有工作人員,實現其領導職能。最后,為了實施施工企業信息管理工作的計劃和實現最終目標,要對工作進行衡量、評估、糾偏等工作從而實現信息管理的控制職能。
2 工程施工管理信息平臺
工程施工信息的復雜性和重要性對施工企業信息管理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計算機、互聯網、數據庫、地理信息系統等技術的飛速發展促使工程施工信息的管理逐漸走向現代化。下面具體介紹工程施工實踐中常用的基于數據庫的工程施工管理信息系統、以信息共享與協同工作為基礎的項目信息門戶和以空間建模與分析為特征的地理信息系統三種信息平臺。
2.1 施工管理信息系統 施工管理信息系統(CMIS)是指借助電子計算機技術,收集、存儲、傳遞和處理所需要的施工信息,為施工組織設計、規劃和決策提供各種信息服務的計算機輔助管理系統。[2]系統首先要建立其信息源,也稱中央數據庫,將整理好的基本公共數據如定額依據、資源單價和招標投標信息等和工程施工初始數據如預算數據、網絡計劃、外部信息、施工實時信息和投標依據等輸入中央數據庫。然后利用這些數據編制施工預算和施工進度計劃,從而實現對施工成本、進度、質量和合同的控制,這四大控制作為系統的四個子系統,與中央數據庫之間進行數據的傳遞和交換,集成和共享收集到的數據。系統的開發經歷系統規劃、分析、設計和實施四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有其相應的主要目標和活動。
系統的開發設計主要是圍繞以下三種功能系統:公共基礎系統、維護安全系統和業務職能系統。公共基礎系統是為項目的管理人員提供項目共性的信息。維護安全系統是一種輔助系統,它通過各種條件的約束使使系統正常有序的運行并且不斷的發展。業務職能系統由工程管理系統、技術質量系統、商務系統、物資系統、安全保衛系統和行政系統六個模塊組成,是施工管理信息系統的核心。
2.2 施工項目信息門戶 項目信息門戶(PIP)是基于互聯網技術,在對項目實施過程中參與各方產生的信息和知識進行集中式處理的基礎上,以項目為中心對項目信息進行有效的組織和管理,設置個性化的用戶界面和用戶權限,為項目各參與方在互聯網平臺上提供一個獲取項目信息的安全、高效的信息單一入口和溝通環境。按照項目信息門戶的運行模式將其分為以下兩種類型:PSWS模式(專用門戶)和ASP模式(公用門戶)。項目信息門戶提供的主要功能有:桌面管理、文檔管理、工作流管理、項目通信和討論、任務管理、網站管理、電子商務、在線錄像等。
隨著當前建設施工項目規模的逐漸擴大,施工過程中的信息數量龐大、信息的類型非常復雜,信息來源廣泛、存儲分散,并且大型建設項目的實施過程存在大量的不確定因素,導致項目信息處于不斷的變化中,信息的應用環境非常復雜,而項目信息門戶的引入可以很好的解決上述問題。系統的實施工作采取自主開發和購買商業化信息平臺相結合的模式,綜合考慮經濟、管理、系統實施的目的、方法等因素。實施工作的前期準備階段應用系統需求分析產品選擇,調查項目情況并分析用戶需求,組織項目管理知識培訓和信息技術培訓。實施階段主要是設計與外部應用程序的接口,采集數據,購置所需設備,分解項目結構、對項目的信息進行分類、收集組織信息、分析組織過程,并組織系統總體的培訓和信息共享與交流的知識培訓。安裝配置階段主要是軟件的安裝和配置、硬件的組裝和配置、部門的確定、編寫系統實施手冊和信息管理制度,并組織系統管理和用戶操作的培訓。試運行與二次開發階段主要是確定試運行部門、修改和調整系統、編寫實施手冊,并組織用戶操作和工作專題的培訓。全面實施階段主要是軟件和硬件設施的運行和維護,監控系統的實施情況,貫徹信息管理制度,并對實施過程中產生的問題進行解答和輔導,最后全面評估和持續改進系統。[3]
項目信息門戶使得項目信息的溝通方式變為集中的存儲和共享,項目信息門戶的應用,使信息存儲數字化、相對的集中了數據的存儲,程序化信息的處理和變換過程,使信息的傳輸過程電子化和數字化,并使信息的獲取更加便捷、提高了信息的透明度,有利于項目信息的檢索和查詢、提高了數據處理的準確性和數據傳輸的抗干擾能力,并最終提高功效、降低成本、提高企業的市場競爭力、提高項目的經濟和社會效益,所以應該充分重視項目信息門戶的建設和實施。
2.3 施工地理信息系統 地理信息系統(GIS)是在計算機軟硬件的支持下對各種地理空間信息進行采集、存儲、檢索、綜合分析和可視化表達的信息處理和管理系統,是一種地學空間數據與計算機技術相結合,為地理研究和地理決策提供服務的新型空間信息技術。地理信息系統在多個領域迅速發展并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基于地理信息系統的施工管理系統也得到了廣泛重視和應用。[4]施工地理信息系統處理的數據包括建筑物的位置、地下管線的布局等空間地理數據和建筑物的結構類型、管徑等空間信息所對應的屬性數據。系統具有以下幾種功能:數據輸入、圖層、文字和點樣式的管理、查詢分析、施工控制和系統維護。建筑施工過程中遇到的許多難題如:建筑物的分布、道路和地下管線的布局等,通過與地理信息系統的結合可以有效、合理并快速的的解決這些問題。例如,利用地理信息系統技術特有的空間分析及可視化表達功能,可以擴展和優化決策支持系統、可視會議等新技術的圖形查詢和空間信息管理能力,從而實現對施工管理和進度控制的輔助。在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方面,地理信息系統技術為施工管理部門提供了一直有力且高效的管理手段,如將管轄區域內的施工項目顯示在地圖上,定位查詢施工項目,對施工現場實施安全監管工作。
參考文獻:
[1]曹吉鳴.工程施工管理學[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9:399-410.
[2]錢建春,牛經濤等.建筑工程項目施工管理信息系統[J].施工技術,1999(8).
篇6
關鍵詞:BS;CS;混合架構;施工企業;項目管理
中圖分類號:TP393 文獻標志碼:A
引言
信息化是當今世界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大趨勢,也是我國建筑產業結構升級和實現現代化的關鍵環節。我國經過多年的施工管理實踐雖然已經建立一套施工企業工程項目管理規范,但在管理信息化方面還非常薄弱,需要通過信息化技術得以實踐和提升。國家及國際各項建筑資質標準也明確要求采用信息化手段規范企業管理手段,提高綜合管理水平。
施工企業借鑒學習先進國家施工企業的成功經驗,并結合國內施工領域的具體實際,開發符合企業需求的施工企業信息管理系統,必將極大提升我國施工企業綜合競爭力,改變傳統施工方式,引發施工領域的重大變革。
1 施工企業項目管理系統建設的必要性和意義
建筑施工企業管理信息化,是指對信息的收集、加工整理、儲存、傳遞與應用等一系列工作的總稱 。在我國,施工項目具有分布廣、周期緊、損耗大的特點,在施工過程中,施工項目管理人員需要對大量工程工序進行設計和施工安排,調度物資設備進出,并動態控制各項施工成本,這些工作都涉及對海量信息的獲取和分析控制。長期以來,我國施工企業對施工周期和施工資源的精細化控制一直依靠傳統的人工管控,粗放的人工管理模式往往造成施工工期延期,物料損耗嚴重,工程結算利潤低甚至虧損。
隨著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的高速發展,利用計算設備的高速處理能力結合互聯網絡,設計一套科學的施工項目管理系統,增強企業對工程項目的綜合管理能力,成了建筑施工企業發展突破的關鍵所在。施工項目管理系統可有力促進各級工程管理人員工作的規范化和系統化,提高工作效率,為各級部門和領導以及現場工程管理人員提供全面、準確、快捷、方便的施工信息和輔助決策,進而提高企業施工效率,降低施工成本,提升企業綜合競爭力。
2 系統需求分析
中鐵二十四局的施工項目管理系統建設應依照二十四局的施工業務發展變化,遵循實用原則進行逐步實現的。根據該局施工項目管理業務,系統的建設應達到以下幾個目標:
(1)圍繞施工管理提供一系列和業務對應的應用功能模塊,為綜合施工管理奠定數據基礎。(2)在實現各業務模塊功能的同時,實現業務間的橫向應用,進一步提升信息化管控。(3)廣泛采集施工過程涉及的各類數據信息,為領導宏觀決策提供信息支持。
企業應能迅速建立以工程項目管理為核心的企業級綜合工程項目管理系統,構建施工企業高效率的信息鏈,有效控制項目成本和項目進度,全面管理生產資源,提高施工企業的綜合管理水平,實現企業經濟效益最大化。
3 系統功能結構的設計
系統的各個應用模塊應有效地在企業和具體施工項目的不同業務與職能領域應用,并可靈活的整合企業和具體施工項目的業務流程與業務數據,適應企業不斷擴充和復雜發展的業務流程和信息要求。結合項目實際需求,施工項目管理系統功能設計如圖1所示:
圖1中鐵二十四局的施工項目管理系統框圖
具體的系統功能劃分包括:
進度計劃:對施工的各個環節進行分解,按施工的邏輯進行合理安排,反映施工順序和各階段工程面貌及完成情況,是工程項目管理的最基本內容。成本管理:貫穿于項目管理活動的全過程和每個方面,從項目中標簽約開始到施工準備、現場施工、直至竣工驗收,在整個工程建設過程中進行實時動態的成本監控與分析。合同管理:合同管理系統以工程合同為主線,支持其它各類相關合同的管理,全程跟蹤合同的執行過程,為企業制訂資金計劃、監控合同進度等提供強有力的輔助工具。物資管理:處理物資的供、管、用三方面的工作,保障供應,降低庫存,加速資金周轉,加強物資使用監督和財務監督,促進鐵路工程建設的發展。質量管理:以施工現場工程質量管理為核心,搭建施工方、監理方和業主方的協同辦公平臺,實現了質量檢驗資料的評定、報審、驗收,通過互聯網完成工程質量數據對企業本部和質量監督部門的上報和工程質量監督的遠程管理。安全管理:涵蓋工程安全監督及相關證件管理、安全目標管理與考核、安全施工組織設計管理、安全技術交底管理、安全檢查管理等,從而建立完善的施工現場安全管理體系,保證施工現場安全技術資料的原始性和真實性。竣工管理:實現基于項目分解工程編制竣工驗收計劃,記錄相應的驗收和移交信息后,進入竣工結算、缺陷及保修服務支持。系統通過提煉竣工核心流程,集成承包、監理、勘察設計等多方網絡信息,實現竣工驗收過程協同一致。風險管理:針對項目全生命周期對項目管理的各個職能范疇進行風險管理和控制,系統圍繞項目管理的計劃、預算、合同、進度等各個管理職能建立一整套完整的風險源控制機制。設備管理:規范設備管理的操作過程,建立起科學高效的設備管理體系,實現設備資源全生命周期管理,最大化利用設備資源,幫助客戶提高資產管理質量和資產服務水平。
4 應用開發技術和系統實現
4.1 B/S+C/S系統應用架構
通常施工項目具有多種業務場景,施工現場項目部由于涉及大量現場作業,工作人員每天都要對大量單據進行操作;在公司本部,需掌握公司所有項目部的各類動態信息,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各類統計匯總分析和再利用。因此在應用架構上需要選擇一個既要保障施工現場各類業務開展的高效穩定,又要兼顧上級公司對企業整體施工項目管理便利的應用架構。
B/S即Browser/Server(瀏覽器/服務器),是一種新型的數據庫信息系統的設計模式,由瀏覽器(客戶端)和Web服務器、數據庫服務器組成的三層結構C/S體系結構 。B/S模式下,一個業務實現需要通過瀏覽器觸發,經網絡傳輸至服務器響應并做出相應計算,最后再返回至瀏覽器呈現,該模式比較適合在查詢、統計等場景上應用。由于B/S模式的事件響應機制受制于瀏覽器響應能力和網絡環境,因此不適合需要快速響應的應用場合,比如現場的物料出入,每分鐘可能就涉及數百個物料的進出信息收集處理,B/S則反應較慢。C/S即Client/Server(客戶端/服務器),是指一個或多個客戶和一個或多個服務器與下層的操作系統以及網絡系統所形成的一種分布式計算、分析和表示的復合系統。C/S模式下,專用客戶端可以在客戶端上對服務器數據進行緩存,并直接在客戶端上進行數據處理,過程中無需通過服務端響應,非常適用于對現場操作效率要求較高的應用場景。同時C/S模式存在分散的緩存數據,當公司本部需要對所有施工現場進行匯總分析或者再利用時,C/S模式則有較大的限制。綜合以上兩種模式的優缺點,本系統采用了B/S+C/S混合模式,在施工現場采用C/S進行業務的高效辦理,施工現場所形成的數據通過B/S定時集中提交至公司服務器,形成公司層面的各類統計匯總信息,進行搜索等再利用。這樣設計,既可充分發揮兩種模式的優越性,又可以避免單一模式的缺陷,滿足施工項目管理的需求。
4.2 系統開發思路和采用的開發技術
4.2.1 開發思路
本系統涉及眾多用戶,用戶數量較大、用戶類型復雜,需要充分而綜合地考慮多用戶并發的特點和復雜情況,以保證各級用戶能同時使用本系統實時傳輸有關信息。系統采用功能模塊化結構設計,每個模塊都被獨立地實現,并通過標準接口聯系在一起。每個功能模塊在功能上獨立,同時可根據用戶需求靈活配置、組合,實現平滑升級擴容。模塊化的結構設計保證了系統的延展性和穩定性,便于應用程序的升級及擴展,減少了應用系統開發(二次開發、定制)的成本。系統在設計上考慮到多層構架中的緩存技術的使用,用以提升系統的性能指標。在代碼實施階段將進行充分的代碼以及算法優化。在測試部署階段將進行多層次的壓力測試。
系統安全方面,應用層將采用MD5加密和密鑰驗證的方式,實現用戶信息和權限信息的多重校驗,同時結合IP綁定、校驗碼、超時自動注銷、登錄審計等多種手段確保對系統的操作安全有效。另外還從操作系統的角度考慮系統安全措施,防止不法分子利用操作系統的一些BUG、后門取得對操作系統的非法操作權限。
4.2.2 開發平臺
選擇Microsoft .NET作為系統的主要開發平臺,NET是 Microsoft支持新一代Internet軟件和服務的平臺。作為一個開發平臺,它徹底支持XML和Web Services技術,以及支持面向服務的體系架構,適于構建靈活的分布式軟件構架。NET多層分布式架構體系是Windows DNA 體系的下一代,它可以非常容易地按照邏輯分組來加以理解,在每一個類別(或層)中,特定的基礎元素和組件會在多種企業級應用程序中重現。并充分考慮了表示層、中間層、數據層之間的交互,在整個的交互設計中采用MVC(即模型-視圖-控制器)的軟件設計模式,能很好的實現數據層與表示層的分離,對保證代碼的可重用性、和軟件的健壯性具有重要意義。
4.2.3 數據庫平臺
由于施工工程具有施工點多、施工關聯數據量大等特點,因此在數據庫選型和設計時,選用具有較佳性能的MICROSOFT SQLSERVER 2008數據庫,該數據庫提供與.NET集成的開發環境和更高級的數據提取,同時簡化了對數據的訪問復雜度,能夠快捷的根據業務創建各類應用數據存儲。在具體業務功能的實現方面,本系統的數據庫瓶徑主要集中在SQL語句的執行效率、數據表關系的復雜程度、以及數據表的記錄數,在數據設計時采用存儲過程實現復雜的業務邏輯,以提高SQL語句的執行效率。通過高度抽象降低數據表關系的復雜程度、提高數據的重用率以減少數據庫的訪問次數,優化性能。同時,系統設計時還對用于查詢的海量業務數據進行分表分庫,以提高海量數據的查詢響應速度。
結論
施工企業項目管理系統的實施,不僅是企業信息化建設的必然要求,更是施工企業管理系統綜合實力與管理水平的重要標志之一。它是一項復雜而龐大的系統工程,必須進行細致充分的調查,對經濟指標的各種經濟方案進行分析與比較,不斷完善系統功能,為企業領導、業務部門、財務部門提供了有力的輔助決策支持,從而最大程度地提高施工企業工作效率,促進企業管理水平提升。
參考文獻
[1]陶建新.建筑施工企業管理信息化的現狀與發展對策[J].甘肅科技縱橫,2010(02):119-120,126.
篇7
關鍵詞:信息化建設 策略 系統工程 項目管理
商業企業信息化建設過程中的常見問題
信息化建設以點論面,割裂了各局部間的聯系。規劃主要是圍繞著企業的主導業務闡述信息化建設的目標、要求、計劃及實施方案,沒有從系統工程的角度對其它配套項目或未來擴展項目的建設做出有效的關聯性說明,使得具體實施過程中各項目分割進行,各部門在開發或引進各種應用軟件時,都是單一地追求各自的功能實現,沒有按全局的觀點做結構化分析與設計,不僅增加了重復性工作,數據的一致性、完整性也難以保證。
信息化建設主要以描述性內容為依據,弱化了項目的可操作性。規劃側重于框架式的描述,只是反映了信息化建設的一般規律,沒有對其中具體過程和原因做出分析,因此不能完備和清楚地解釋信息化建設的性質。在具體項目實施上,由于沒有分別對不同項目的不同特點作具體分析,也沒有對同一項目的不同情況進行差異性定位分類,造成實施中的一些無序和混亂,單個項目的成功往往依賴于項目管理人員和軟件開發人員的超常努力。
信息化建設沒有結合企業當前的戰略變革,弱化了項目執行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信息化建設是配合企業戰略變革的一種實現手段,然而戰略的范疇不僅包含信息化建設,還包含資本擴張、機構改革、業務整合、人員合并和管理規則的制定實行等等。與企業戰略變革的分離使得一些項目的前期調研僅基于現狀,未能與企業的動態發展聯系在一起,反饋信息的滯后和失真增加了各項目后期的溝通成本和實施難度。
信息化建設未考慮到各地分支機構的差異性,造成推進工作準備不充分。各地分支機構和企業總部的信息化建設一體化問題已成為一項重要的任務。各地分支機構的信息化建設基礎和信息技術運用水平與企業總部相比有著較大的差距,未考慮各地分支機構的差異性,造成信息化成果的推廣與當地分支機構的實際情況脫節,使得隨機工作量大幅增加,打亂了原來的項目實施計劃和人員部署。
信息化建設采用串行的進程執行方式,使得項目實施效率不高。一個項目由多個任務組成,完成每一個項目目標均需要多個活動,而這些活動應分別按照一定的順序進行排列,整合后形成網絡計劃圖來表明活動的順序流程以及相互之間的關系。由于缺乏對活動和事件之間相關關系的表述,同時缺乏進程變更控制計劃和手段,項目實施過程中一旦中間某個環節遇到突發問題而停滯,則后續任務都要以此順延,延長了實施周期。
信息化建設的風險分析的廣度和深度不夠,增加了項目實施過程中的不確定性。原規劃沒有對項目實施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內、外部風險進行全面、細致的結構化綜合分析,沒有對風險可能導致的后果作分類評估,也沒有用量化指標估算不同風險對項目或產品的影響程度。由于缺乏有效的規避風險的預防策略,項目實施過程中一旦多個問題并發出現,管理人員往往只能依靠經驗,通過主觀判斷來確定各問題性質的輕重緩急,難免會出現措手不及、顧此失彼的情況。
信息化建設過程中項目實施人員角色職能定義含糊,抑制了項目組所有成員的比較優勢發揮。任何一個項目在實施過程中都很少要求全部人員同時參加,并且一個成員往往可以分階段跨越不同項目而身兼數職。沒有按照一定的準則以角色劃分的方式來設立組隊模型,使得管理人員只能采用集中式的控制方法,增加了管理工作的難度和復雜性。同時,由于不能有效考察組成員的生產率與其報酬支付之間的關系,造成組工作效率較低。
信息化建設缺乏相關培訓和宣傳的方法和措施,項目的最終用戶被動接受信息化建設的成果。廣大的員工是項目的直接使用者和受益者,他們的積極參與是項目成功的前提條件之一。在每個項目的實施過程中,他們都要面臨流程改變、業務技能更新、工作量和工作壓力增加等挑戰,如果不能理解他們所處的環境和需求,不能提高他們的信息素質和能力,對信息資源和信息技術的有限認知,會造成一些概念上的誤解,甚至引致理念的沖突和協同的阻力。
針對以上信息化建設過程中出現的一系列問題或偏差,企業應對信息化建設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協同方式進行適度的調整和修正,可采取以下幾個基本策略:
信息化建設總體規劃采用適當的理論與方法
IRP理論
IRP(信息資源規劃,Information Resource Planning)理論是對信息的采集、傳輸、處理、使用和管理的全面規劃,企業依據和借鑒IRP的有關理論知識,可將信息化建設規劃分為3個層面:網絡工程;數據庫工程;應用軟件工程。
EMA開發模式
EMA(企業模型自動化,Enterprise Model Automatic)開發模式基于業務和管理2個層面,以業務建模為基本手段,構架、開發和維護業務應用系統。依據EMA開發模式的有關理論和方法,可將企業的應用軟件工程分為4個層次:操作系統平臺、軟件基礎架構平臺、業務流程管理平臺、應用軟件。
I2DEF方法
I2DEF(Integrated IDEF)方法的應用要點強調軟件的結構與企業的組織結構相吻合、軟件的運行過程是真實業務流程的仿真、軟件的數據來自于真實的業務數據、軟件中數據間的關系取決于業務數據間的關系。
由單一的描述性定性分析變為推斷性定量定性分析
由于以試驗、經驗為基礎的描述性定性分析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相對性,企業應逐漸增加推斷性定量分析在信息化建設策略研究中的比重,即設立規范的研究程序,盡量用數字和量度描述對象,通過數據說明或論證結果。
企業信息化建設規劃的研究程序大體分為以下5個步驟:
現狀調查
設立了信息化基本狀況調查與評估體系,通過數據采集和指標分析了解總部及各分支機構的信息化綜合狀況,并了解目前對企業而言性價比合適的信息技術能覆蓋的業務和管理的廣度、深度。
目標設定
通過與傳統業態的縱向比較分析,以及與國內外同行的橫向比較分析,確定研究對象,發現和診斷企業的現實瓶頸問題,從商務與技術2個層面設定目標。其中,商務目標是技術目標的間接反映。
路徑選擇
Nolan模型的6個階段指出,企業信息化過程可分為初始階段、普及階段、規劃階段、集成階段、數據管理階段和成熟階段。以Nolan模型為必要的參考依據,結合企業的現狀和驅動因素,與競爭性市場的同類主流企業成長模式對接,從近期、中期、遠期三個角度出發,設計信息化建設的發展路徑。
建設實施
主要反映了信息化建設過程中的項目實施的方案或行動擇優選擇依據,主要包括需求診斷、風險分析和損益分析、產品或服務篩選、項目組隊模型、咨詢研發方式、培訓推廣模式、系統測試辦法、系統運行方案等。
評估改進
通過對系統啟用前、實施中和運行后的3類數據采集,根據設定的目標和預先建立的評估框架及其指標體系對信息系統的實施效果作綜合評價。經過定期比較或逐期比較,形成階段性或整體性定量定性分析的評估結論。
從系統工程的角度審視信息化建設
企業信息化建設是由一系列子系統所組成的系統工程,僅對各子系統單獨進行優化后所組成的系統并不一定優化。
企業信息資源的分類
從企業信息資源的分類入手,界定企業的核心信息資源和一般信息資源,明確各類信息資源之間的差別和關系,并有序的對其進行分組。同時,信息資源的分類與企業總體數據倉庫的設計聯系起來,作為其需求分析的重要參考。
信息子系統的分類
依據企業的業態發展狀況和特點,可將信息子系統分為4種類型:業務流程處理系統、管理信息系統、決策支持系統、電子商務系統。每種信息子系統中均包含體現企業特征的多個功能模塊,這些模塊集在不同的信息子系統中既有差別也有銜接。同時,考察子系統的目標和整體系統的目標,使各子系統既能獨立運行,也能進行公共數據的同步或異步共享。
按照市場規律和技術發展規律組織子系統的開發和實施
區分生產、經營和管理中的主要流程和輔助流程,再按發展階段和發展趨勢將這些流程按時間順序分為計算機自動完成、人機交互完成和人工完成3類,從而規劃和實現信息化建設的分步進行―成熟的子系統先上、不成熟的子系統后上、未來考慮的子系統暫時用手工替代,相應的具體項目實施方式也分為定制、改造、開發、購入、整合等。
確定分級管理和應用類型
根據在企業組織機構中不同角色的授權范圍和職責,從信息處理要求的角度出發區分和確定信息交互過程中不同角色的分級管理類型或分級應用類型。其中,管理類型主要針對組織中角色對信息的識別、審核或加工,而應用類型主要針對組織中角色對信息的提供、錄入、采集或傳遞。
進行全局設計
在設計前開始總體、主系統、子系統的可靠度、協調度和集成度調查,設計時在滿足功能和性能的條件下進行可靠度、協調度和集成度設計,建立適當的結構可靠度模型和復合系統協調度模型,在系統安裝調試時進行可靠度實驗和集成度評估,在系統投入使用后防止可靠度退化并做協調度評估,根據實際情況將總體、主系統、子系統的后期優化和集成方式分為流水線式和工具箱式2種。
信息化建設與企業的戰略變革相結合
市場環境的變化、企業規模效益理論和信息資源管理的實質內容決定了企業信息化建設應和企業的戰略變革有機的結合在一起。
要符合企業的發展愿景
信息化建設遵循從戰略到規劃的原則,在信息技術應用支持企業價值定位的同時,制定針對現行經營過程中存在問題的解決方案,體現出信息系統能在資本結構、管理體制、市場格局、營銷模式、外部關系等都發生變化的情況下促進組織的發展,使信息系統在縱向上能向上提供決策支持的手段與基礎,向下將服務延伸到終端客戶,在橫向上近能實現與稅務、銀行等單位的數據交互,遠則實現與政府監管部門的信息對接。
要符合企業的業務內容和管理架構
合理的界定企業不同分支機構的業務及其管理的范圍、規模、結構、邊界、性質,有利于從供應鏈體系的角度出發考察物流、信息流、資金流三者之間的關系,使信息技術的應用不僅可以貫穿企業內部的各種業態,還可以把生產、流通的上游到下游串連起來。信息系統的構建必須采用較先進的平臺技術和設計架構,使系統的功能按企業的業務內容和管理結構變化而擴展,保證系統的前瞻性。
要結合企業的知識管理
企業應以計算機網絡的各個功能單元為節點,在內部和外部建立多條通暢的信息通道,實現企業和員工知識增值的過程。信息技術應用配合顯性知識、隱性知識的挖掘和推廣,在企業內創造積極向上的學習環境和氣氛,協助廣大員工在結束舊模式、探索新模式、開始新模式的三個發展階段中逐步將原來懷疑、消極的態度轉變為認同、積極。
考慮各分支機構的地區差異性
總體來說,在企業的區域框架中,信息技術應用水平按地區分布有個依次遞減的順序,因此,信息化建設有一個技術擴散的過程。
設立標桿體系
以標桿庫和標桿值為參照,設置基本計分方法,從各分支機構所處的環境、政策支持度、業態、規模、基礎建設、軟硬件設備、計算機運用水平、員工素質、財務效益狀況、組織機構與商業模式和業務流程的配合程度等方面對其信息化實施能力和所具備的條件進行適宜度評估,形成具有針對性的信息化實效定量分析判定結論。
遵循新技術采納吸收的規律
國外技術經濟學有關專家對市場與新技術關系的研究表明,用戶對新技術采納速度的頻率分布接近于一個鐘型曲線,新技術采納者在時間上的累積數量表現為S型曲線,見圖1。
這表明,各分支機構對信息技術的吸收和應用在時間上和空間上均有差異性。因此,針對各分支機構的發展特點,應從實際出發,靈活地選擇不同的信息技術推廣策略――集中式策略、分段式策略、混合式策略或再造式策略,預防出現信息化不足、過度信息化和不當信息化,使信息化的投入與期望收益相符。
為了保證信息化建設過程中的統一規劃、組織、管理、協調和實施,并在技術和管理上有效支援各分支機構的信息化建設,企業應逐步建立和完善相關的監管制度和基礎信息技術標準。通過監管平臺,在區域范圍內統一指揮,上下互動,及時發現并控制風險,澄清概念并把基礎信息技術標準和經驗總結在企業內部傳播,有序推進信息技術的應用,使之與各地分支機構的發展狀況和速度相匹配。
加強項目管理體系建設
企業信息化建設是由一系列子系統所組成的系統工程,不僅要重視單個項目管理技術,也應注重針對項目組合的管理體系建設。
完善項目管理流程
項目管理流程主要是明確項目實施與組織機構之間的關系。企業信息化建設的項目管理流程應涉及企業戰略與流程現狀分析、信息化現狀與實施能力評估、信息系統需求分析、信息系統架構設計和管理組織形式設計、產品或服務選型、具體項目規劃、具體項目實施等7個環節,其中,具體項目實施又可分7個主要步驟:需求診斷、初裝、測試、擴展、試運行、預驗收、驗收。
完善項目管理規范
項目管理規范是在項目管理流程的基礎上,具體確定項目細分工作應完成的具體內容以及應達到的標準。企業的項目管理規范可從項目分級管理入手,依據系統覆蓋范圍先對項目級別進行認定,見圖2。
各級別項目有其相應的管理流程,并以不同的項目管理成熟度模型作為規范參考:服務導向型項目的管理規范主要以CMM模型的5個梯級為參考,強調使企業的信息化建設管理者清楚系統現在所處的狀態,并了解實現改進系統的路線圖。硬件網絡項目、服務獨立型項目主要以Kerzner模型的5個梯級為參考,強調標準化。
構建信息化項目的良性生態環境
信息化項目的生態環境主要包括發展環境和運行環境2個方面:發展環境是信息化項目在實施過程中由多種角色構成的技術支撐體系,內部強調自身信息素質的提升,外部強調技術聯盟的組成;運行環境是信息化項目在實施過程中和正式運行過程中所依賴的其他服務集合,主要包括電力供應、網絡線路連接、機房室內空間環境等內容。信息化項目的良性生態環境的構建有利于企業有效整合資源,也促進了企業信息化生命周期過程中軟件應用價值鏈的形成,使合作伙伴和協作單位能按照互補關系局部或整體的共享增值產品,形成協同發展。
參考文獻:
1.高復先.信息資源規劃:信息化建設基礎工程.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
2.張維明主編.信息系統建模.電子工業出版社,2002
3.陳禹六.IDEF建模分析和設計方法.清華大學出版社,2000
4.V•K•納雷安安(美).技術戰略與創新:競爭優勢的源泉.電子工業出版社,2002
- 上一篇:bim在園林景觀中的應用
- 下一篇:計量經濟學的概念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企業盈利能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