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的問題范文

時間:2023-08-07 17:40:2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語文教學的問題,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語文教學的問題

篇1

關鍵詞:初中語文教學 存在的問題 相應的對策

一、前言

在我國,學生在升入初中以后,學習方法與時間等方面會有顯著的變化,初中語文教師如何讓學生適應中學生活,提高學習璺效率是面臨的教學問題。語文是一門基礎學科,其教學質量與效率影響到學生以后的中考、高考。然而,目前初中語文教學中一系列問題的存在不容忽視,探索初中語文教學的有效途徑是學校與老師的共同責任。

二、初中語文教學的問題

首先,教學觀念的問題。傳統的應試教育仍束縛著教師的觀念和行為,特別是畢業班(九年級)語文的教學。在教學中,教師生怕講漏教材的某個知識點導致學生在中考時吃虧,因而,教師在教學中更多表現出“教教材”的行為,把教材的知識作為教學的最高目標,一切以教材為本,以知識為本,在~定程度上,削減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加大學生學習的壓力和疲勞感。同時,由于升學的壓力,九年級語文教師在教學中也只追求答案的唯一性。課文后面的問題,教師就把標準答案公布出來,然后要求學生記在相應的地方。并要求學生把答案的模板背下來,以應付類似問題的解答。這種教學與新課程的教學目標完全相反,不但沒有培養學生語文素質的培養,而且還抹殺學生學習的興趣。

其次,瑣的閱讀指導、閱讀練習。現在的閱讀教學,其弊端是教師講得太多,各種各樣的分析太多,各種各樣的閱讀題太多。什么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寫作特點,分析來分析去,好像生動活潑的文章就是那么幾根干巴巴的筋。這樣的閱讀,已經使學生對所渭的閱讀產生了厭煩。閱讀題海戰術,更使學生疲于奔命。根本談不上什么閱讀興趣。高考語文出現了一種以名家名言為內容的填空題,命題者的意圖是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多閱讀一些古今中外的名篇,讓學生平時多記一些名家名言,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提高他們的素質。可是在應試教育者手里卻走了樣,他們編集了大量的名家名旬,讓學生死記硬背,在短時間里記住,以至學生進了大學后,一見名家名句就頭痛。

最后,教學中提出的問題數量過多。以前的傳統教學中,教師常常只是教而不問。現在,為了把主動權交給學生,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課堂教學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就是教師問得過多,一問到底。其實,一堂課也就那么點時間,學生被過多的問題羈絆,也就沒有時聞去進行思考了,課堂提問在學生這里就變成只是忙著回答和應付問題的過程。教師在課堂上能提如此多的問題表明:一是問題難度和深度不會太高,多是知識性問題;二是教師缺乏提問技巧和策略,沒有考慮和觀察到學生的反應來調整自己的提問策略。其實,問題的數量不等同于教學的質量,課堂表面上的熱烈氣氛并不代表學生理解、掌握了教學內容,教師完成了教學目的和要求。

三、初中語文教學的策略

首先,激發學習興趣。興趣是人們積極探究某種事物的認識傾向,許多科學家取得偉大成就的原因之一,就是具有深厚的認識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望。達爾文在自傳中說:“對我后來發生影響的,就是有強烈而多樣的興趣。”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教師不想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于傳授知識,不動情感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倦。沒有歡欣鼓舞的心情,沒有學習的興趣,學習就會成為學生的沉重負擔。這些都說明了學習興趣是學習者產生學習自覺性和積極性的核心因素。因此,教師要千方百計喚起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從而讓學生由被動到主動地接受學習,提高語文教學效率。

其次,在應試教育下,教師們似乎都忘記了重要的一點:升學考試題目更多考查的是學生的綜合能力。語文的學習是一門需要長期積累的學科,因此,僅靠死背答案是無法提高語文成績和運用能力的。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體驗生活、積累經驗、關注社會,用教材的知識培養學生的能力,并注重學生能力的遷移,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提高語文的綜合素養。

再次,尊重學生,促進學生形成主體意識。由于長時間受傳統教學方式的影響,短時間內讓學生培養起自主意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學生始終認為,沒有教師的教,是沒法學好知識的。因此,在新課改實施的過程中,首先就需要教師改變舊思想,走下講臺,拉近與學生的距離,從權威的位置上走下來,與學生形成民主的學習氣氛,共同探討知識,互相交流學習經驗和技巧,通過這種方式,減輕學生對教師的敬畏心理和依賴心理,逐漸使學生形成主體意識,促進學生自主意識的覺醒。

最后,重視語文閱讀教學。閱讀是學習的有效手段.與作品對話、與作者交流、與自然交友、與別人溝通的活動,可以采用朗讀、泛讀、默讀、研讀、背誦等方式,不同方式的讀,會產生不同的學習效果 比如.課文朗讀.通過反復的有感情地朗讀學習.讓學生感受語言的魅力.從中受到美的熏陶.陶冶情操;課文研讀.是對內容深層次的把握,逐字逐句的閱讀,弄懂字、詞、句的意思,把握中心思想,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略讀.對課文內容不求甚解,做大致的了解,閱讀速度較快;賞讀,突出學生的主體閱讀地位,保證學生寬松、自由、開放的閱讀時空,讓學生有時間讀、有心境讀,追求一種讀書的無擾與無我.一種從容與自在.讀出感覺來.融進作者的情感世界里,心靈放飛于語言的天空里,從而產生或喜或悲,或敬或憎的情感體驗.為人生的未來發展構筑起一座精神的家同閱讀是廣義的.不只是書本的文章.課外閱讀是課內閱讀的延伸,能開闊學生的視野.拓展思維,積累知識。

四、結束語

總之,初中語文教學質量與效率對于個人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影響。初中語文老師應該的語文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合理、適當的初中語文教學的技巧,靈活處理遇到的各種問題。

參考文獻:

[1]關文信.新課程理念與初中語文課堂教學實施[M].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03-01

[2]郭彥龍.怎樣搞好初中語文教學[J].學周刊:C. 2012(7)

[3]王保亭.當前初中語文教學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空中英語教室(新教師教學),2011(3)

篇2

1農村中學語文教學的現狀及存在問題

1.1 教師專業性不強,流動性大,整體素質低

穩定教師隊伍,提高教師整體素質是全面實施教育教學改革的關鍵。由于城鄉中學環境的差異,生活待遇的懸殊,人際關系的影響,農村中學難以留住專業性極強的語文教師,在各項活動中涌現的先進教師時時被城鎮重點中學挖走,教學人員往往不夠,就從其他專業臨時調入,出現了魚龍混雜的局面,因此,農村中學語文教師隊伍的現狀制約著教學的改革。

1.2 只重基礎知識,漠視教學研究,課堂教學活動缺乏生機

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為了應對考試,經常聽寫生字詞,古文詩句,忽視了語文教學大綱中的規定和要求,忽視了對新課程的全面了解。只重視基礎知識教學,忽視聽說訓練。教師把課內當做任務,課外當做虛設。農村語文教師離家較近,家務事情繁多,參加研討機會少,也并不重視,學校教研活動也較少。教學研究空氣不濃,開拓創新,自我進取,業務學習意識淡薄,與現代教學改革所需差距大。更有甚者,為了完成硬性任務,加班加點補課,拼命死灌,一門心思撲在課本教參上,結果不僅損害了學生的身心健康,更培養不出高素質,具有強烈創新意識的人才。

1.3 農村中學學生情況的復雜性,教學評價體系落后,影響教師教改的積極性

農村學生情況非常復雜,貧困生多,轉化難度大。學生理解能力差,領悟能力差,自學能力差,學習應付。學生中厭學情緒大面積產生,優生和差生的差距較大,很大程度上阻礙了教師的課改情緒,影響制約課堂教學效果。此外,領導觀念陳舊,對教學改革的觀念理解不清,教學評價體系落后,評價死板硬套,將考試成績作為唯一標準,嚴重挫傷了教師教改的積極性。

2擺脫農村中學語文教學目前現狀的觀點及對策

2.1 轉變育人觀念,注重知識的更新,豐富課堂教學內容

教師要轉變育人觀念,實現知識的更新換代,切實把提高自身的知識和教育教學素質作為實施素質教育的突破口。作為年輕教師,更要廣泛閱讀,深入思考,只有廣泛而主動地獲取新知識,才會有開闊的視野,才會保持對時代的敏銳和對生活的新鮮感,并把這種感覺帶進課堂,融入講授,使課堂教學內容更加豐富。

2.2 轉變課堂教學觀念,建立現代閱讀教學觀,提高課堂教學水平

語文教學只有在社會大課堂的廣闊背景下在學生廣泛的閱讀中才會產生活力,對于農村中學學生,課外語文學習要納入語文教學軌道,要加強課外語文閱讀,這對提高學生的語言素質大有裨益。因此,要轉變傳統的課堂教學觀念,建立以聽、說、讀、思、議、寫為主,以培養學生的語言素質為核心的現代閱讀教學觀,拓寬學習內容,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才能真正提高課堂教學水平。

2.3 立足農村,創新教學方法,提升語文教學質量

農村語文教學首先必須要針對農村的實際情況進行改變,教學的對象是農村的孩子,那么家長對于孩子學習成績的關注要多于教學本身。當今通信網絡已經很成熟,信息交流更順暢,教師要注重創新教學方法,在教學的時候將外面的信息帶給學生,同時提高學生的高考成績,從而全面提升語文教學質量。

3結語

農村中學語文教學要擺脫目前的實際困境,達到教學的最佳境界,作為農村中學語文教師,必須要轉變育人觀念和課堂教學觀念,徹底解放思想,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立足農村,根據學生實際,改進課堂教學,開展豐富的課外活動,激發學生提高語文學習興趣,增強主動學習的內驅力,建立現代閱讀教學觀,引導學生向生活、社會學習,再回到社會生活中去解決實際問題,提升農村中學語文教學質量,從而全面提高農村語文教學的整體素質。

參考文獻

篇3

一、設置問題情境,調動求知欲望,喚起學生主動思維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的教學目標并不是單單讓學生機械而被動的接受現有知識,而是引導學生主動而積極的探究知識,讓他們在原有思維水平與原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遷移方法,運用舊知,探尋新生長點,師生進行交流切磋,調動學生主動思維,喚醒學生創造思維。這就需要教師結合教學內容與學生實際認知能力,不斷設置有效的問題情境,將學生引入相關學習情境中,產生迫切求解心理,喚起主動探索的欲望。

首先,結合生活,創設問題情境。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果教師能將教學內容和現實生活緊密結合,創設生活化學習情境,知識學習更貼近學生實際,更能激活學生主動思維,使其產生個性化、多元理解,感受語文學習的快樂。如教學《烏鴉喝水》時,導入環節,呈現遭遇旱情的相關圖片,引導學生說說自己的感受,主動進入新課學習狀態。演示烏鴉看到水并找到瓶子的動畫,同學們仔細觀察瓶子以及水的多少,同時用自己的手指當當“烏鴉的嘴巴”伸入事先準備好的裝有水的透明瓶子,說說烏鴉喝不到水的原因,想想烏鴉此時又是怎樣的心情?你們會想出哪些辦法呢等等。這樣,通過設計貼近學生生活與實際的情境,可調動學生主動思維,幫助學生理解文本內容。其次,設置沖突、探究的問題情境。兒童對于新知有著較強的好奇心與探知欲望,內心中總是希望自己是探索、研究與發現者,倘若教師結合教學內容,巧妙設置懸念,或者設計一些富有探究性、挑戰性的問題情境,讓學生產生認知沖突或矛盾,讓他們處于“悱”、“憤”狀態,可激發學生主動思維,使其保持興奮的學習狀態,主動投入學習活動。

二、創設活動情境,誘導學生參與,激發學生主動思維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當孩子們積極而主動地參與課堂活動,知識學習才會變為自覺而自發的構建過程,此時學生思維才會更活躍、更興奮,學習效果更佳。然而,在實際教學中,不少教師為完成教學任務而教學,往往代替包辦,孩子們被老師牽著鼻子走,缺乏自主活動機會,缺乏自主思維空間,沒有師生互動與交流,課堂氣氛如一潭死水,給人以沉悶而壓抑之感,無法激發小學生的學習情趣,制約了孩子們的主動思維的發展,效率自是低效。所以,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需要意識到自己的作用在于引導,盡可能的創設多樣化的活動情景,給孩子們多分配一些自由活動時間,引導他們自主思考與探究,而并非教師越俎代庖,包攬教學。

如教學《裝滿昆蟲的衣袋》時,某教師將多數時間留給了孩子們,老師只是精講,引導學生朗讀、思考、提問、討論、交流等,課堂氣氛活躍,也富有成效。比如課前引導學生預習課文。課堂上,教師出示課題,學生結合課題自主質疑,比如看到課題想知道什么?有哪些疑問?等等。這樣,可訓練學習者的開放思維,也有助于教師更好地了解學情,便于“因學定教”。而后提問預習檢查,訓練學生提煉信息的概括能力。接著請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讀2~3自然段,完成自學任務:①說說法布爾是個什么樣的孩子?由哪些語句可看出來?注意邊找邊寫寫個人想法或感受。②交流“找紡織娘忘回家”,引導學生注意重點詞語,并想象當時情形,會遭遇哪些困難呢?等等。對后續段落,仍以學生自學為主,創設交流、反饋、課堂練習等活動情景。這樣,在整個過程中,突顯了學生的主體性,學生可質疑提問,教師有針對性的點撥、啟發、講解,解疑釋惑。但對于學生能自主學習的,則放手讓他們自主完成,絕不代替。這樣,將學習的自由與探索還給學生,激活學生主動思維,更滿足兒童求知探索的精神需求,讓他們在自主活動中體驗到學習的樂趣。

篇4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問題;優化措施

在小學語文的教學中,發現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問題,找準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難點,確立好未來小學語文教學的發展改革方向,是小學語文得以滿足社會發展要求的有效途徑。

一、現代小學語文教學的問題分析

1.教師對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難點把握不清

在小學語文教學的隊伍中,教師與學生的年齡差距較大,教師的專業素養不到位,這些導致教師所教授的知識無法讓學生完全理解,語文教學重難點不明確或者重難點混淆等情況發生,阻礙了小學生語文知識結構的正確建立。

2.小學語文課堂形式單一

傳統的小學語文課堂形式是教師在課堂上對語文課本進行講述,這也一度讓語文成為最枯燥的一門課,很難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氣氛并不活躍。然而,伴隨著時代的發展,現代學生成長的環境與以往有了很大的改變,小學生所能接觸到的學習方式其實也越來越多,單一的課堂形式中文化知識展示的方式較為單調,對小學生的吸引力十分有限。面對新媒體、高科技發達的現代社會,單一的課堂形式顯得有些落后,教學效果也往往需要投入很多的時間和精力去保障,不符合現代社會對于高效課堂的要求,同時對學生的眼界造成了一定的局限性。

3.小學生課業壓力較大

現代小學生面臨的一個普遍問題就是課業壓力較大,個頭不大的小學生,書包卻十分沉重,課本、試卷、習題冊、練習本、輔導書等學習資料一樣不少,作業除了課文背誦、詩詞朗讀等之外,也不乏段落、漢字等方面的機械抄寫內容,學習占用了小學生的大部分時間,然而學習的效果卻未必能與學習的時間成正比,愛玩的天性和活躍的思維在這一階段極易受到打壓,導致現代小學生背負的課業壓力增大。學習的過程中缺乏樂趣,機械的知識填充使得小學語文的學習事倍功半,這對于處于學習啟蒙階段的小學生影響很大,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小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和正確思維方式的建立。

二、對小學語文教學的優化措施

1.提高小學語文教師的專業素質

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應當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了解學生心理,采取鼓勵式教學,提高學生學習的信心和興趣。在信息更新頻率越發快速的當今時代,教師也應及時對自身的專業素質進行更新,在教學中不斷學習,不斷改進,及時適應新技術、新設備輔助教學,探討多維教學模式,豐富課堂形式,培養孩子主動學習樂于學習的興趣。

2.豐富課堂形式,拓展多維課堂

單一課堂形式的局限性使得現代化的教學需要拓展課堂形式,在科技較為發達的現代社會,多媒體逐漸得到推廣并普及,如投影儀、家用電腦、學習機等多種多樣的儀器設備,多媒體設備對語文知識的展示角度更為全面,動畫視頻、圖片等形式能夠更為輕松、形象地表達小學語文知識結構的重難點,以更符合兒童心理的方式傳授知識,提高了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在教師教學中也省去了板書、備課的煩瑣步驟,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拓展家用電腦等輔助學習方式,幫助學生從小樹立對電腦等設備的正確認識。除此之外,還可以讓孩子們從生活中感知語文,拉近課本與生活的距離,讓學生從實踐中感受文化知識,提高學習興趣,同時培養其愛思考的學習習慣等。拓展豐富多彩的多維課堂,對于小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正確的思維方式的養成具有重要作用。

3.優化小學語文的教學結構

小學生處于成長發育的關鍵時期,長期面臨較大的課業壓力將導致很多問題的出現,如身體發育方面的駝背、近視的低齡化趨勢等,素質品質方面的學習熱情減退、情緒焦躁等。這些負面情緒在教學中應當避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良好的學習習慣同樣是小學語文的一大教學重點。優化小學語文的教學結構,改變以往機械填鴨式的教學模式,探討從根本上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教學方法,可以采用家-校合作、小組競爭等豐富多彩的形式拓展教學內容,對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難點進行著重教學。開發小學生的記憶力以及思維想象能力,較之于傳統的機械重復學習方式來說更為有效,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快樂與學習并行,這樣才能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以及建立完善的語文知識結構。

隨著社會日新月異的發展,一代代的學生成長的環境也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在各行各業都不斷改革以求發展的同時,小學語文教學也應跟上時代的腳步。針對現代小學語文教學中普遍存在的問題進行探討和分析,確定教學重難點及攻克方法,豐富課堂形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做好課堂內外銜接和年級間知識結構的銜接工作,保障課堂教學效果,提高小學語文的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鄒佳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現狀與改進策略[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1.

篇5

關鍵詞:新課改 語文教學 靈活性 創造性 情感培養

一、新課改背景下中學語文教學中的問題

課堂教學是教學工作的最基本形式,是學校教書育人的主渠道,在我國新的一輪課程改革及其新理念的貫徹實施過程中,由于課改新理念與課堂教學的內容、手段和方法的整合不夠而影響教學實效的一些現象仍然存在。“滿堂”、“哄堂”、“冷堂”、“拖堂”、是中學課堂教學的“常見病”。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有:

第一,教師理念陳舊,對語文學科的性質缺乏基本的把握。很多教師片面認為強調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就是走老路,注重人文精神的培養就是新課程。在教學過程中只注重遷移拓展和模仿一些新的教學形式,而對文本的解讀、語言的品味、寫法的探究只是蜻蜓點水,一筆帶過。有些老師在上課時模仿名師的示范課,采用學生小組討論的形式,但效果甚差。個別學生在課堂上趁機說閑話,因為老師設計的問題探討的價值不大,事實上教師自己應該認真鉆研教材,把一些有個性的、符合班級實情的設計帶到課堂上來,才可以創造出真正的課堂效果。

第二,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靈活性和創造性不夠,更缺乏一些靈活的教學內容。優化課堂教學,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離不開靈活多變的課堂教學方法。呂叔湘先生曾說過:“如果說教學法是一把鑰匙的話,那么在所有教學法之上還有一把總的鑰匙,它的名字叫做‘活’。”教學是學校的中心任務,但教書不是照本宣科,教師不是教書匠。時代在不斷地發展,我們的教育對象是活生生的人,語文學科交際性、工具性等特點本身就要求語文教學是生動活潑的、靈活多樣的。

第三,教學方式依然陳舊,教學中依然存在“穿新鞋,走老路”的傾向。由于語文學習是母語學習,而母語學習主要是靠習得;又由于語文課程是有豐富人文內涵的課程,因而,語文課程標準十分強調對語言材料的感悟和體驗,而一些教師卻違背了母語學習的規律,淡化了學生學習中十分重要的體驗、探究的過程,將本應讓學生自主體驗、探究的過程省掉,而直接把教師自己的感悟和體驗的結果轉變成概念化的知識硬灌給學生,其結果只能導致學生死記硬背,一知半解。

第四,對閱讀教學存在著一些模糊的認識,一些教師對文本的鉆研深度不夠,或大而化之,只重視整體感知,架空分析。所以,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必須要處理好整體與局部的關系。閱讀的關鍵和基礎都是對文本的深入理解。“讀書百遍其意自見”,閱讀教學中要強調讀,要重視對文本情感的體驗、內容的領悟、寫法的探究、語言的品味。教師的講解文本閱讀的同時要結合實際,這樣才能調動起學生的思維。

第五,教師應正確把握作文教學。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難點之一。新課程強調語文與生活的聯系,為提高作文教學的質量創造了條件。作文教學的重點應放在材料、立意、情感和語言四個方面。要指導學生學會感悟生活,引導學生進行審美的觀察,在生活中去積累、篩選寫作的材料。作文教學要對學生進行基本的思維訓練,教給學生思維的基本方法,提高學生的立意和謀篇布局的能力。要鼓勵學生在作文中抒發真情實感。同時,作文的批改方式要多樣化,評語要避免老師寫得多,學生看得少,面面俱到,流于形式。

二、新課改背景下中學語文教學的思路

優化教學過程,體現教學風格。隨著新課改的實施,教師教學風格越強烈,教學創新意識就越強烈,也就越能創造性的運用于語文課堂教學的藝術之中。那么中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體現教師的教學風格呢?

第一,思路要新穎不同凡響,就要別出心裁,不拘一格地設計教學思路。教學中教師要有超前意識,盡可能打破原先的課堂教學模式,富于新意。不拘泥于教學參考書,不受名人名言的束縛,用自己的心境去演繹作品的內容,更可以用自己的心境進行教學組織和課堂教學的再創作。教學中學生個性的差異和個體發展都要求教師因材施教,有針對性、創造性地促進“有個性的個人”的全面發展,使之形成優良的個性。教學的思路應該是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說個性的話,說自由的話,講真實的事,讓課堂充滿學生的個性活力。

第二,張揚學生個性,體現以人文本。在中學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尊重學生的需要,尊重學生的情感,使其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并能在個人自由生活的同時承擔不可推卸的對他人、對社會、對自然的責任。以達到弘揚道德價值和審美價值,培養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時代風尚的關懷人生的人的終極目的。教學中教師必須打破這種理性的奴性的被動教學方式,以學生為根本,從學生心靈深處挖掘創新潛能,培養創新意識,激發創新精神。搞活語文課堂,構建多向互動創新性語文課堂教學結構,讓學生的語文學習得到延伸,讓有限的課堂時間向課外延伸,向社會生活延伸,從而獲得更豐富更新鮮的語文營養。

第三,重視情感培養,構建教學氛圍。中學語文課堂教學實踐表明,學生只要有了一定情感體驗,才能準確理解課文思想感情和寫法,才能加深對所學內容的理解。教師要借助課外活動,創設情境,給學生提供更多的情感體驗機會,并善于抓住機會,指導隨機觀察體驗,豐富學生的情感。同時,在閱讀教學中,要借助多種手段,創設一種藝術情境和情感氣氛,讓學生置身其中,使學生動情,細心品味,受到感染,不僅有助于學生理解課文,而且有助于發展學生的情感。另外教師還可以通過指導課外閱讀,觀看電影、電視等文藝活動,進行情感熏陶,增加學生的情感經歷,豐富學生的情感。總之,要多方面入手,課內與課外結合,培養學生豐富的情感,和一定語文學習能力。

篇6

縱觀我國教育發展歷史,我們會發現審美教育其實在我國早已存在。追溯到孔子時期的“禮”“樂”便是一種審美教育的體現,從他對于教學與學習的一些名句中我們可以感受到那些話語背后所蘊藏的對于審美的關注。先生也就美與學習的關系有過“凡是學校所有的課程,,沒有與美育無關的”的論斷,可以說美育與德育是教學中兩個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審美教育的內涵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不同的研究人員從不同的角度出發給它不同的定義,概括而言存在有三種說法。第一種觀點將審美教育認定為完人教育;第二種觀點認為審美教育是一種感情教育;第三種觀點則將審美教育視為美和藝術教育的組合。我們可以在上述三種觀點的基礎上結合教學實踐給審美教育下一個模糊的概念,即審美教育是要求教師具備一定的審美能力和素養并以此為基礎,通過綜合運用自然、藝術、社會等多種審美形態的應用,來培養學生形成一種積極審美的態度,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從而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和學習習慣,并且幫助學生形成一種正確的、健康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它的主要任務是培養青少年形成一種對于自然之美、社會之美和藝術之美的一種感受、正確的理解及客觀評價的能力,從而使他們形成一種健康向上的審美趣味,在審美的基礎上表現和創造不同的美。

審美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符合素質教育的發展要求。將審美教育貫穿于教學過程中能夠使學生們學會審美的同時學會生活,引導學生形成一種正確的思想觀念,明辨真假美丑,真正的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

2 審美教育與初中語文的關系

在新課標下,初中語文的承擔著提高學生思想品德修養、審美情趣,良好任性與健全人格的形成培養及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任務。初中語文教學中所謂的審美教育,是在遵循初中語文教學過程和基本規律的基礎上,依據語文課程本身所具備的審美特征及青少年學生的審美心理特點,借助于教學中可以利用的各種媒介,充分發掘課文中所包含的美,通過語言描述、教學場景的創設、想象力的發揮等方式,使學生們感受到課文中所呈現出的美感,使他們能夠分辨真善美,并且形成一種在不斷學習和借鑒基礎上不斷創造美的習慣,最終實現對于學生審美情趣的培養。

就初中語文自身的特點而言為審美教育的融入與作用的充分發揮創造了一定的條件。選編如教材的課文包括古今中外的小說散文等等題材,不同的課文內容呈現著不同的場景和美,作用用文字記錄著自己對于自然、生活、社會及一些藝術美的親歷與感受,當我們深入研究教材內容,用心去感受時,我們便會發現這些美的存在。審美教育之于初中語文便是引導學生們去發現課文中所傳達的美,并且在學習的過程中鍛煉自己的審美能力不斷對于美的認知和感悟。

當審美教育在初中語文教學中不斷應用,學生對于美的感知能力不斷提升時,新課改的目標也便得以實現,而這也向我們宣示著教學方法對于教學本身的積極推動作用。

3 新課標下審美教育在初中語文中的具體應用

在我們充分認識審美教育的內涵與重要性,同時又看到它與語文教學密不可分的關系時,我們便要探討一種適應的方式使兩者完美結合發揮其最大作用。結合新課標對于初中語文教學的要求,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實現審美教育在初中語文中的應用:

首先,以教材為基礎,發現語文課程中所蘊含的各種美。初中語文教材的編寫充分考慮了青少年年齡和心理等因素,因此,對于教材內容而言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完全能夠掌握。就教材內容而言,可以說是一種兼收并蓄的結構,古今文化的貫穿和中外文明的交叉呈現著不同的美。這種美首先要有教學的實施者先去發現和概括總結,教師對于課文中的美不能僅局限于某些特定的形式,要透過文字本身去發掘文字和語言層面背后的社會認為之美。在發現這些深層的美的同時不忽略漢字本身的美,將兩者結合會有不同的關于美的驚喜也會使教師及學生形成多角度思考問題的習慣。

篇7

>> 翻轉課堂的翻轉思考 翻轉課堂帶來的翻轉 淺談翻轉課堂的“翻轉” “翻轉課堂”運用于高中美術教學中的嘗試 “翻轉課堂”教學設計 淺談“翻轉課堂”教學 翻轉課堂的思考 如何將微課運用于語文翻轉課堂 語文翻轉課堂的思考 翻轉課堂運用于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實效性* “翻轉課堂”的教學革命 小學語文翻轉課堂初探 翻轉課堂,優化中職課堂教學 翻轉課堂教學實踐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研究 課堂魅力:翻轉式教學 淺談“翻轉課堂”教學模式 “翻轉課堂式”教學模式 翻轉課堂教學設計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應用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

[2]楊剛,楊文正,陳立.十大“翻轉課堂”精彩案例[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2,(3):11-13.

[3]趙國棟.微課、翻轉課堂與慕課實操教程[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19.

[4]張祺.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中職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北京理工大學,2015.

[5][美]喬納森?伯格曼,亞倫?薩姆.翻轉課堂與慕課教學:一場正在到來的教育變革[M].宋偉,譯.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39.

篇8

關鍵詞:小學語文;作文教學;問題與策略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達的過程。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心實感。”但現實情況卻并不樂觀,通過發放點差問卷以及訪談,筆者發現了一下三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小學作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作文語言成人化

小學生作為小學作文教學的主體,年齡大致在六歲至十二歲之間,其生理和心理發育均未成熟,他們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尚處在發展階段,與成人有很大的差距。然而, 小學語文教學卻沒有從小學生的實際出發, 以成人的思考方式要求小學生去解釋、分析和解決問題,以成人的語言表達方式表述自己的思想,這就導致小學生作文思維與其實際身心發展水平嚴重脫軌,表達的成人化。

在某小學的語文作文試卷時經常看到這樣的現狀:作文堆砌成語、形容詞比比皆是,語言乏味,枯燥。如“秋季是豐收的季節,也是果實累累的季節。在秋天里,我們這些又學了一學期知識的學生們,正在努力學習,共同探討,正用實際行動去爭取優異的成績向老師和家長匯報。”這些話寫的極其順暢、老練,我們很難想象這樣的話語是出自一個正處于少年階段的學生的筆下。枯燥無味,毫o生機。在這種教育下的學生,長久以往勢必會壓制其原有的靈性。王賀玲在《作文教學中個性化的思考》中認為,“目前的作文中,學生原本真實的語言表達被遮蓋著,表現更多的是公眾語言,是成人化語言……兒童應有的天真、質樸、自然、充滿童真童趣的語言不見了蹤影。”[2]小學生的思維正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他們不具備較強的概括和歸納能力。了解作文教學規律的人都明白,作文兒童化才是小學生作文應有的努力方向,童心、童趣才是小學生作文的靈魂。童心不僅有真,而且有幻想,兒童寫童心不僅會寫出真情實感,而且會寫出自己的想象;有的以寫真實為主,真實中又發揮想象;有的以寫想象為主,想象中不脫離真實生活,二者結合,才能寫出好文章。

(二)學生缺乏豐富的生活

在小學作文課上,教師布置一個作文題目,學生們的反應都大同小異,面目呆板,頭腦空空,不知從何寫起。 體現在城市中的孩子身上。從家門到校門,從校門到興趣班,從興趣班再到家門,三點一線的單調生活,確實沒有更多豐富的材料可寫。另外小學生們的觀察能力也不是很強,經常對身邊的事情視而不見,聞而不聞,致使頭腦中積累不下任何的作文素材,沒有輸入,怎么會有輸出呢?“寫作的根源是發表的欲望;正如說話一樣,胸中有所積蓄,不吐不快。”“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豐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歇”。這就是說平時積蓄充實,寫作文時就不會感到難了。這種積蓄是多方面的,有生活方面的、知識方面的、思想認識方面的、也有語言方面的等等,然而最主要或者說是最根本的是生活的積蓄。葉老還說:“生活充實,才會表白、發抒出真實的深厚的情思來”。,所以教師要給學生創造多樣化的生活,同時要鼓勵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三)教師教學方法單一

學的問題在于教的問題, 在怎樣上作文課方面教師有一個基本的套路,讀讀范文、講講思路、學生寫去吧、課下看看、上課評評,另外還有一個絕招就是多寫。有的老師天天留作文留得少的也一周至少兩篇不但疏于作文構思指導,就連作文講評也是幾句話就完事。 教師還“穿新鞋走老路”、“換湯不換藥”,不能將理論知識和實際教學活動緊密結合,沒有做到將自己的教學方法與當前所教授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相結合,沒有做到依據不同學生的發展水平進行個別輔導,因此教學方法的單一化是導致學生語文作文水平不高的另一個原因。

二、提升小學作文水平的策略

(一)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孔子就曾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論語?雍也》)。學生對寫作的興趣不高,無法發揮自身的主體性,是學生作文水平難以提高的癥結之一。因此,小學生的作文應該兒化,需要童趣。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尊重兒童的生活價值、認知方式和兒童化的語言,鼓勵他們運用多樣化的表達方式,表現屬于自己的體驗和發現。” 從某種意義上說,處于社會化啟蒙階段的兒童并不是完全的行為者他們更像觀察者、學習者,對生活內容的選擇,對生活價值和意義的確認都缺乏足夠的判斷能力。他們必然要在一定程度上依賴成人,但這并不意味著成人就有權利越俎代皰,以權威、訓誡形式干預兒童的現實生活,剝奪學生的主體地位。兒童在作文活動中承載了與他們年齡不符的道德倫理、社會義務、公共責任和成人自身沒有實現而欲轉嫁于他們的某些對社會和未來的愿景,過高的社會期望壓制著兒童作文的天性。

(二)注重體悟,細心觀察

朱熹曾言“古人作文作詩多是模仿前人厄作之,蓋學之既久自然純熟。” 要教會學生觀察生活,從生活中獲取寫作素材。教師可以借助教材中的課文,讓學生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指導學生看圖、看實物,帶領學生參觀、游覽,培養學生觀察的興趣,引導學生留心身邊生活,培養學生觀察的習慣。關于觀察能力的培養,贊可夫說過一段十分精辟的話,“學習觀察并不需要到非洲去,也不需要到西伯利亞去,你們只要在屋子邊上那塊草地上蹲下來仔細看一看,你們就會發現個十分驚人的世界。你們大概不知道螞蟻會發出聲音并能互相‘交談’。螞蟻的‘話’是很輕的,但已經能夠用磁帶錄下來了。也就是說你們可以聽到螞蟻怎樣‘講話’。螞蟻為什么能背起比自己身體重好多倍的東西人就不可能這樣。這同樣是個謎在大自然里每走一步都會出現許多謎。跨出第一步吧……睜開雙眼,注意觀察,令人驚訝的東西就在你身邊。”所以說觀察對于學生的寫作大有益處。

(三)活化教學過程

小學生心理狀況由小學低年級到高年級處于迅速變化發展階段,感知、注意、記憶等方面的思維活動也在快速的發展, 必須在改善教學方式、方法,我們就要活化教學過程。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教師就要依據學生的作文思維水平和學生的生活、思想、情感、志趣等為核心進行教學設計,注重學生個性的開發和培養。從命題寫作到交流評價,要求學生全員,全過程參與開放式作文,作文教學也不再局限于每周的兩節課,而是要深入到學生日常生活中去,或建立網絡作文平臺,與學生隨時隨地進行作文交流討論,同時教學過程也可以向社會開放。還可以舉行趣味活動,例如:作文大賽、口頭作文比賽、作文交流會等等,不但豐富了學生的生活,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參考文獻:

[1]趙東陽.小學作文教學低效原因及對策[D].河北:河北師范大學,2007.

篇9

【關鍵詞】探究;教學;學生;主體;地位

在新課程理念下,課堂教學已不再是滿堂灌的“填鴨式教學”,也不是所謂的問答式的“啟發式教學”,而是“參與式教學”,參與式教學的最大特點是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傳授者,而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探究者,因此,要很好的貫徹新課程標準,就必須實施探究教學,因而,探究教學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模式在教學實踐被廣泛的運用,那么,在語文教學中如何運用探究教學,如何在探究教學中體現學生學習語文的主體地位呢?我想,首先應該根據語文學習的特點進行確定。語文學習的特點是什么呢?我認為語文的學習,并非教師講出來的,而是要靠學生進行感悟的,其實,任何一種語言的學習,毫無例外的要靠學習者去聽、去說、去讀、去寫,在這個過程中感悟。既然語文學習是一種感悟,學習的主體就不是教師,而是學生。為此,我本著人文性,工具性、情感性的原則,積極探索探究學習的教學方法,取得了較為明顯的教學效果,學生也適應了這種教學模式,課堂教學氣氛活躍,思考探究積極,達到了在課堂上,人人有事做,人人有感悟,人人求進步的局面。下面談一談自己在實施過程中的兩點感想。

一、巧妙的設計探究課題,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探究教學的關鍵是要設計好探究課題,因為探究課題是語文教學的脈絡,甚至是目的、重點、難點,所以,課題的設計應注意下面五個問題。

第一、課題的設計應該符合學生的客觀實際。因為現代教育是所謂的大眾教育,并非精英教育,課堂教學不能再搞一刀切,齊步走,可以允許學生個體之間差異的存在,所以,在一個班級里,可以設計一個低難度的課題,也可以設計一個高難度的課題,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進行選擇課題。然后有興趣的學習,從而使人人有課題,人人會課題。

第二、課題的設計應該體現開放性。根據語文教學開放的特點,課題的設計也要具有開放性,也就是教師設計的探究課題,便于學生縱橫馳騁的去探究,去分析,去思考。其探究的答案,亦是開放的,沒有統一的標準答案。例如,《項鏈》一文中瑪蒂爾德的性格,《雷雨》中周樸園與魯侍萍愛情的真實與否。

第三、課題的設計應該具有靈活性。傳統的語文教學,一節課要么分析文章的結構,要么分析人物形象,學生與教師始終學習同一的內容,步調一致。可是,探究教學則不然,一節語文課,全班的學生可以探究不同的內容,學習不同的語文知識。究竟學習什么內容,完全取決于學生的喜好和特長,愛結構者,探究結構;愛人物者,探究人物;愛語言者,探究語言。只是在最后的匯報分析時,學生之間可以共享信息資源。例如,學習《林黛玉進賈府》一文時,為了分析林黛玉的和賈寶玉的形象,我設計了這樣一些課題。“①你喜歡林黛玉還是薛寶釵?請說明理由。②你喜歡林黛玉還是王熙鳳?請說明理由。③賈寶玉為什么只喜歡林黛玉呢?談一談自己的看法。”

第四、課題的設計應該具有趣味性。學生學習的動力很大程度取決于學習興趣,所以,課題設計要講究趣味性,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起學生的好奇心,探究欲望。學生一旦有了探究的興趣,才會去挖掘,才會刨根問底。例如,《杜十娘怒沈百寶箱》一文中,杜十娘與李甲的愛情問題。《蜀道難》一文中,陰森恐怖的意境,可以通過聽音樂進行鑒賞。

第五、課題的設計應該具有側重點。現在的語文教材,雖為語文教學提供了藍本,但作為負載語文學習的信息內容,并沒有淡化語文教學的目的、重點、難點。相反,則是強化了語文教學的目的、重點、難點。因此,課題的設計要突出側重點,以教材為本,融會貫通,觸類旁通,舉一反三。既要走進教材,又要走出教材,準確的把握語文教學的脈絡。例如,我在教授《中國藝術里的虛與實》一文,我先是讓學生閱讀課文,根據課文中的實例,準確的把握虛與實的美學原理,然后,我通過幻燈片播放中國的繪畫、書法、舞蹈、音樂、戲曲、建筑、印章、古典詩歌,讓學生分組進行探究,談談自己的學習體會,加深對中國藝術里虛與實的美學原理的理解,最后,用幻燈片出示古典詩歌,引導學生分析古典詩歌虛與實的美學原理,培養學生融會貫通,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的能力。

二、充分展示教師“客串”的角色,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第一、學生探究課題時,教師應深入到小組中去,同學生一道討論問題。這樣,通過教師與各小組的交流,既可以點化學生,又可以捕捉學生的相關的信息,為后面教師的點撥收集信息。

第二、學生匯報探究的結果時,教師應予以點撥,此時,教師“主持人”的角色是最難扮演的時候,要全神貫注的諦聽學生的分析,辨別真偽,快速準確的做出判斷,評價優劣,察闕補漏,引導學生做進一步的探究,從而使教師的點化,真正的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例如,在教學杜甫的《登岳陽樓》一文,關于“雄渾壯闊”的意境時,有學生就認為這種意境包容了詩人博大的胸懷,遠大的政治理想,此時,課堂上的學生也持贊成態度。于是,我就趁勢朗誦了杜甫的《望岳》,接著就從兩首詩的創作背景入手,采用比較分析的方法進行探究,結果學生很快的理解了這首詩的意境,明白了《登岳陽樓》一文雖然寫了“雄渾壯闊”的意境,但表達的是一種孤獨寂寞飄零凄涼之感。

篇10

【關鍵詞】語文教學;體育教學;相互關系

一、語文教學與體育教學的關系

在初中階段,兩者都屬于學科體制內的必修課程,且對初中生的成長以不同的側重點起到了基礎性的作用。

(一)文化支持與健康支持的統一

兩者之間的關系,顯然地首先表現為互相支持性。即:語文教學對體育教學起到文化支持。即通過基本母語知識與運用母語開展其他知識研究。對體育學科而言,就是運用語文知識開展的體育知識研究、體育技能總結與體育文化傳播,把體育的實踐性技能轉化為可以教育表達的語言內容開展教學。初中語文教學對體育教學起到較為典型的影響有,如生命教育、健康教育與體育意識和精神教育。例如《生命,生命》、《安塞腰鼓》、《再塑生命》、《熱愛生命》與《談生命》等,都具有對體育教學的直接支持意義。體育教育對語文教學起到健康支持。這種支持表現在兩點:第一,通過體育教學初中生獲得健康身體是他們開展語文與其他學科學習的基礎,讓他們能以較為健康和積極地狀態開展語文學習。第二,常態化的體育能力與體育意識,能讓初中生充滿活力,讓他們的思維和學習保持著較高的興奮狀態,推動了語文知識學習、問題思考與解決。

(二)理論知識與實踐知識的統一

從教學模式而言,語文側重于理論知識的教育,初中體育側重于實踐知識的教育。兩者之間的統一性表現兩個層面:語文教學對體育教學的理解能力與表達能力支持。在語文教學的基本母語知識與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下,讓體育教師與學生之間,關于體育展業知識與專業技能的交流成為非常順暢的過程,減少了因為表達模糊導致的理解性的差距。體育教學對語文教學的實踐能力與體驗感悟提升能力支持。體育作為初中較為典型的實踐性學科,其通過初中生的經常性的體育課堂學習與平時的體育鍛煉,讓自己在不斷地運動過程中,提高自己的實踐能力與培養思考和總結習慣。尤其是體育的團隊性活動,讓學生的語文知識得到了全面地應用,對其語文知識的正確性與運用適當性進行檢驗。如在體育學習中訓練與提高了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綜合學習能力、個性培養能力、知識探索能力、學習的毅力與堅韌不屈的精神等。

二、語文教學與體育教學的目標統一路徑

雖然兩者之間,其專業知識與教學教法方面有著截然的區別,但兩者教育的最終目標是高度一致,需要兩學科教師積極地開發學科教學內容的潛力,實現相互支持更大的支持與統一。

(一)培育人文意識

兩者都具有人文教育功能。語文教學以文學與人學的統一性培育體育人文意識。即語文以文學的美、生命健康的文學詮釋、各種事物與科學知識的人學解讀等,培育初中生的體育人文意識。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中戰勝困難的教育,會激發學生在體育鍛煉中不斷地去克服身體運動帶來的各種負面體驗,激發他們努力、堅持,進而去收獲自己的理想的健康狀態。如《愚公移山》中的堅持與堅韌精神教育,讓學生充分理解學習與體育運動一樣,都需要在長期堅持的情況下,才可能收獲各種具有個性的工作技巧和方法,使自己得到快速的成長。體育教學以運動與健康的統一性傳播培育人文意識。在初中體育教學中,雖然多是學生的體育活動,但教師也要開展相關與技能的講解,尤其是在學生因為體育項目學習的難度與造成的身體負面感受產生畏難情緒的情況下,體育教師也需要運用語文教學的教法,如擺事實、講道理、興趣培養與精神激勵等,讓他們能從各自理解角度產生積極地理解與認識,進而認識到體育與健康的關系,投入到更積極地學習中。

(二)培育體育文化

體育文化,是對體育發展、體育教學具有專業性支持的文化。兩學科對體育文化的培育功能,以各自學科內容的優勢得以展開并對學生產生積極的影響而統一。語文教學從精神與意義方面培育體育文化。即語文教師會根據課文教學內容的特點,及其與體育的關聯性以適當的方式等開展體育文化教育。如《濟南的冬天》能啟發學生開展冬季特色體育運動的文化形式,《安塞腰鼓》能啟發學生把傳統特色體育項目與民族珍貴地域文化結合起來等,讓學生開闊視野,實現各學科知識的之間的大融合與相互學習啟發。體育教學從專業知識與技能方面培育體育文化。即教師在開展相關項目的教學時,會以各種可能的方式,向學生開展如該項目的發展史、適應地區與當前國際國內發展現狀等方面的教育,讓學生對體育學習有著較為綜合全面地了解,以激活他們更加廣泛的興趣,如體育史學習、體育項目欣賞與體育藝術的研究等,推動體育學習與語文學習的統一。